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亮帅

开帖!@~ 传播学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交流站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2-7-2007 0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收到消息,慕师(Mustafa)获得续约2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7-2007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必时要这样,....无奈, 马来西亚传播学学术的最后访防线要靠你们了....
但有些东西是互动的....如果conduct面试的人是不行的呢?

原帖由 飞飞女侠 于 21-7-2007 02:57 PM 发表
有lecturer 报料说可能以后的学生进传播系,需要通过面试。。
因为觉得现在的学生没有素质,想要QUALITY CONTROL。。
面试的内容包括,国英语会话,COMMENT KNOWLEDGE, DAN SEBAGAINYA...
有被侮辱的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07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1 亮帅 的帖子

昨天见到姆斯达发,他很惊讶有学生在论坛提他的名字...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07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阿
我是传播系一年级的菜鸟
有没有学长学姐愿意给我notes啊?
我到现在都不懂我在上些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07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姬安依 的帖子

哈哈。。。。我刚向一位朋友拿了。。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07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姬安依 于 27-7-2007 11:45 AM 发表
不好意思阿
我是传播系一年级的菜鸟
有没有学长学姐愿意给我notes啊?
我到现在都不懂我在上些什么。。。


嗨!其实我第一年刚进来时也是像你这样……
怎么说呢?有点懵懂吧,毕竟大学与以往中学时期的教学模式不同。
在这里,我们讲究的是自动自发的求学态度。
你可以主动去认识一些学长学姐,平时向他们讨教,必要时向他们讨notes...
平日多看、多听、多学;相信很快就会适应了。
加油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7-7-2007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嗨嗨!大家好,我是理大传播系三年级的‘学姐’吧!
主修广播和电影。请大家多多指教!

Malaysia Film Festival要来临了!
日期:03/08 -- 05/08
许多马来西亚制作的电影将会陆续在各大戏院播放哦!
虽然和PC Fair是同样的日期,但还是请大家多多支持!!

有兴趣或与之更多详情者请看以下的官方网站:

http://www.sinemamalaysia.com.my/main/ffm.php?mod=Schedu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07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7 狄尔宝贝 的帖子

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翻译,sinem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7-2007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wenghoowong 于 27-7-2007 05:25 PM 发表
第一次看到这么好的翻译,sinema








谢谢!

可是你后面的sinema是什么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07 1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wenghoowong 的帖子

可不可以借我啊??? heh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07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6 Cheryl 的帖子

对啊。。所以我就来这里想认识一些学长学姐
我从柔佛来,所以没有同乡的学长学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7 12: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heryl

有独立电影吗? 那个fastiva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7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狄尔宝贝 于 27-7-2007 08:30 PM 发表

谢谢!

可是你后面的sinema是什么意思?

没看见么?
http://www.sinemamalaysia.com.my/main/ffm.php?mod=Schedule
www.sinemamalaysia.com.my
sinemamalaysia
sinema = cinema........

厉害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7 12: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2 alvin_cy 的帖子

这个,还没有这么快。。。九月份吧!
独立电影不是它主办的,而是KOMAS主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7-2007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给人了。。不好意思。。。
其实,mass comm 的senoir 很容易找,
多参参活动,应该很容易遇到。。
mass comm 的学生是出名的活跃的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7-2007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飞飞女侠 于 28-7-2007 05:09 PM 发表
哈哈。。给人了。。不好意思。。。
其实,mass comm 的senoir 很容易找,
多参参活动,应该很容易遇到。。
mass comm 的学生是出名的活跃的哦!!


嘿嘿!是传播(Communication)不是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两者是不同的概念。

我们修传播的更加应该提供正确讯息,别将冯京当作马凉。

别怪我唠叨提醒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7-2007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ryl 于 28-6-2007 01:06 AM 发表


那么好心噢!
我还没买床褥,如果你方便的话,不妨……哈哈……  


哈哈!~

上星期在宜家买了2个鞋架和1个塑胶箱子回来,要好好装饰房间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07 0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姬安依 于 27-7-2007 11:45 AM 发表
不好意思阿
我是传播系一年级的菜鸟
有没有学长学姐愿意给我notes啊?
我到现在都不懂我在上些什么。。。



资料华文的也有....apply的话, 认任和语文都可以给与知识..

如:

在当今西方世界,媒体与传播(media and communications)已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尤其从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社会科学家们就大众传媒对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然而,鉴于中国社会科学的独特历史和遭遇,媒体与传播研究在本来就倍受冷落的社会科学中更是寥寥无几。目前,在国内有关传播媒体的论说和文字中,占相当比例的是媒体从业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总结和探讨,同时还有知识界对汹涌而至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有感而发。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对传播媒体进行系统的经验研究和严密的理论分析的文字则很少 。这种研究状况,与大众传媒本身的迅猛发展,及其在当今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所扮演的愈来愈关键的角色极不相符。因此,在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提倡发展文化与传媒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对英国的传媒与文化研究进行简单的综合介绍,重点选择在传媒研究历史上有过重大突破和影响的研究机构极其研究成果,并希望借此能为国内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思路。
       
       1. 早期经验主义的传播研究
       西方社会科学对大众传媒的关注,起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的美国,也就是有声电影开始盛行之际。由于美国的社会科学具有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传统,其特征之一是方法的缜密与理论的贫乏成正比。社会科学的用途,不在于从根本上对社会进行批判和反思,而在于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最大程度地维护现有制度的稳定。至于制度本身是否公正则无关紧要。因此,美国社会科学的主流是御用研究而非批判研究,最初的对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的研究也不例外。
       传媒研究史上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调查报告,就是针对美国公众对当时正在兴起的有声电影所抱的成见撰写而成的。有声电影在二十年代中期一出现,就得到众多青少年观众的青睐。很多家长因此担心添加了声音的银幕更具吸引力,对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时的社科学者们针对公众的这种顾虑,进行了一系列包括问卷调查在内的实际调查研究,结果便是后来传播研究史上常提到的"潘恩基金研究"(The Payne Fund Studies) 。此研究得出的结论,现在看来似乎多余而且肤浅,即电影的确能对青少年能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但是,由于套上了"科学"的光环,这一结论在当时公众影响很大,对后来的传媒研究也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在此后的三十多年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传播与媒体研究的主流,便停留在关注传媒对受众所施加的影响上,也就是所谓的媒体效果研究(media effect studies)。
       从总体来看,媒体效果研究大都有意无意地落入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模式(stimulus-response)之中。该模式假定,传媒一旦发出刺激信号,受众(audience)必定会在态度或行为上有所反应,传播研究的任务在于发现并测量这种受众反应。这一模式在后来社会科学对不同媒体的研究中都得以体现,包括对广播、电视以及连环画册的研究。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六十年中后期对儿童与电视的研究。与"潘恩基金研究"背后的动机类似,儿童与电视的研究,也起因于公众对电视这一"更新的"媒体的顾虑,人们担心电视这一闯入家庭中的小屏幕比电影院更容易教会儿童一些不良的行为。五十年代中后期,电视正在普遍进入西方家庭,当时的研究得以采用实地考察(field work)的方式,把已经普及电视的社区与尚未普及电视的社区进行比较 。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随着电视的进一步普及,儿童与电视的研究便从社区转向心理学研究室(laboratory experiment),纯量化研究成为一种不得已的时尚。此时在美国,公众舆论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反对电视中的暴力和性。面对这种舆论压力,由政府资助的研究人员,便开始企图通过心理学实验,来建立电视内容与儿童行为之间的直接因果关系。相当一批实验研究似乎证明了其中的因果关系,但是也有少数得出恰恰相反的结果,即电视中呈现的暴力可以减少实际的暴力行为,亦即所谓的宣泄理论。这种相互矛盾的结论并非偶然,而恰恰说明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本身的严重局限性。因为它将研究对象从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中抽出来,放在人为的实验室里去观察,得出的结论也只能是虚拟的。这种局限性也正是后来英国的传媒社会学批判和超越的对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07 02: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狭隘的经验主义对传播媒体研究的垄断,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才得以解体。它们常被后来的批评者戏称为"皮下注射模式"(the hypodermic model),或者"子弹理论"(bullet theory)。当然,这不并等于说,在此之前的几十年里就没有其他非主流的传媒研究存在,只是它们影响甚微。从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开始,当时在西方世界方兴未艾的批判社会学(critical sociology)将其矛头指向了大众传媒。批判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与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是分不开,亦即战后资本主义"黄金时代"的结束。一系列社会动荡取代了平稳发展,包括人们熟知的西欧青年学生运动,美国黑人公民权利运动,以及反对越战示威游行。突如其来的社会动荡,进一步动摇了长期以来作为英美社会科学基础的实证主义哲学,从而也将社会学从安于现状的结构功能主义中解放出来,迫使其成为社会批判的工具。在西欧,马克思主义以及后来被统称为西马的各种流派,为批判社会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在美国,以威伯伦(Thorstein Veblen)和米尔思(C.Wright Mills)为代表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本土批判传统也得以宏扬。当时正在蓬勃发展中的大众传播媒体自然也成了社会学批判分析的对象之一,批判传媒研究(critical media research)从此得以在七十年代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
       
       2. 英国的文化研究
       英语世界的批判传媒研究,起于六十年后期,在八十年代中期达到鼎盛。在其主要发源地英国,批判传媒研究从一开始就围绕两个大学的研究中心所采取的不同理论和学科立场而展开。成立于1964年的伯明翰大学(Birmingham University)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从一开始就强调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提倡汲取多方面的思想和理论资源,确立了所谓的英国文化研究(British cultural studies)的传统,传播媒体则构成其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晚两年成立的莱斯特大学(Leicester University)大众传播研究中心(Centre for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则以社会学为其学科基础,全力以赴地对传播媒体进行全面深入的批判研究。这两个中心先后在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其理论骨干的离任而逐步衰落。但是,它们早期和鼎盛时期的研究工作,在理论和方法论上为英国的批判传媒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开创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后来在高校中逐渐普及了的传媒与文化研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难以超越的。
       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主要理论家霍尔(Stuart Hall),致力于重新发掘"意识形态"(ideology)这一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理论"整容",使它成为文化研究和批判的有力工具 。马克思所说的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那么,在电子传媒时代,一个社会中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又怎样成了包括被统治阶层在内的全社会的意识形态?这实际上是一个争夺和取得文化领导权的问题,也就是霍尔所说的"语言阶级斗争"。在这样一个"和平"而非强制的过程中,传播媒体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文化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解构这一过程,探讨媒体有意无意中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7-2007 0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culstudies.com/rendanews/displaynews.asp?id=1830


你会在mustafa, zaharom, wang 读到的好好吸收吧!
这名字是哈仑的lecturer....所以小心了.....
可参见Peter Golding & Graham Murdock 'Ideology and the Mass Media: the question of determination', 收在M.Bannett等编辑的Ideology and Cultural Production,(Croom Helm 1979)。

[ 本帖最后由 alvin_cy 于 29-7-2007 03:0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欢乐校园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03:57 AM , Processed in 0.06601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