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4747|回复: 36

祖先是来自潮州的或对潮州文化有兴趣的华人同胞看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2007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潮汕人文精神
  潮汕平原以其独特的地理、历史、人文孕育着潮汕人民,频临大海的潮汕人逐渐形成善贾的风气。从晋唐时期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后,潮汕人至今保留着最完整的中原文化,从思维方法,到办事作风,以至日常生活,处处都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形成潮汕独特人文心态,这些都是潮汕人能在商业界获得巨大成功的独特而坚实的心理基础。我们将从善于经商的潮汕人身上寻找这些秉承中华优良传统的人文精神和心态,也寻找出更有力地推动潮汕人文发展的闪光点。
  一、勤劳刻苦的本质
  潮汕人身上有一种勤劳刻苦的韧性,这种品性的形成有来自三方面的影响:
   1.地理历史因素
  潮汕地区位于东经115度06'—117度20'、北纬22度53'—24度
   14'之间,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东南面海,其他三面环山,是一个内陆比较封闭,却有很长海岸线的地方。潮汕人勤劳刻苦本质的形成与潮汕人多地少的现实有关。在唐朝韩愈被贬时,潮州还地广人稀,到元明时期潮汕地区人口膨胀速度就远远高于其它地区,清朝时已是人满为患。在地理环境和人口压力的双重挤压下,潮汕人唯有勤劳刻苦,才有立锥之地。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性。
  潮汕历史上的大问题是粮食,自清朝以来,每年都需要从外地调入
  一些粮食以补不足。若是天灾人祸,很容易造成粮食奇缺的饥荒场面,经
  历许多场悲惨教训后,潮汕人更懂得在极少的土地上辛劳耕作,以期种出
  更多的粮食。勤劳刻苦似乎成为潮汕人在无奈中养成的克服苦难的本
  性。
   2.宗教文化熏陶
  由于潮汕地区人们重教重宗,儒家学说、佛家教义在本地区流传甚广,做人要勤劳耐苦,克勤克俭,后世才能有好生活等理念广为流传并深入人心,成为做人的准则。许多潮汕人都是白手起家,性俭朴而耐劳,他们坚信勤劳致富,不仅自身可以获得富贵,更可以光宗耀祖和福荫子孙,这种儒家理念的熏陶,使他们心甘情愿地保持勤劳刻苦的好品质。
   3.海外潮人秉承
  移民海外的潮人,当初向外发展大多是为生活所迫,贫苦的潮汕人仅带着简单的行李,几件旧衣,一罐淡水,一点甜果,但他们又带着强烈的谋生意识,想早日摆脱贫困,以求衣锦还乡。最初寄人篱下,只能靠苦力,当“开荒牛”,从事各种出卖劳力的工作,但他们发自内心的追求欲望也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促进他们去拼搏去进取。他们一方面勤劳刻苦,一方面又节衣缩食,留些本钱,成为做生意原始积累。成功的道路是漫长的,一般都要长期辛勤的劳作,克勤克俭地攒下基金,最终才成就鸿图大业。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潮汕勤劳刻苦俭朴的优良品质就成为他们在异地安身立命和发展的始动力,并被世代相传和发扬广大。
  在海外的潮人,他们凭借勤劳朴实刻苦的品质,在人地生疏的地方开始谋生创业,强烈的商品意识与勤劳、刻苦、团结的群体优势帮助了他们,他们靠小生意起家,并一步步发展壮大,涌现出了李嘉诚、谢国民、陈有汉等商业巨擘。在海外华人富豪的调查中显示:潮汕籍富豪人数高居榜首,而他们的性格中一致都具备了勤劳刻苦的品质。报纸上也说李嘉诚就是潮汕人的一个典型,他少年贫困,没读什么书,成功全凭勤劳与智慧。七十年代印支潮人因战乱漂泊到巴黎的人,初到时除换洗衣服外,他们一无所有。后来通过同乡会组织“月兰会”聚积资金合作开酒店,然后又独立经营各种商业。不久,他们居住的巴黎第13区逐渐变成一条繁华的华人街,有些法国人问:“我在巴黎工作多年也没富起来,你们为什么发展那么快?”潮汕人说:“你们每周才干5天,我们日夜干,每周劳动8天,勤劳刻苦才能致富!”
  
  二.开拓冒险的精神
  晋朝时,由于“八王之乱”,北方人纷纷南迁,为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东晋咸和六年和义熙九年分别设立了东官郡和义安郡,一直到隋朝,改为潮州。后来,全国各地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闽人看中潮州的地理因素,纷纷迁入,他们带来的文化和农业技术,促进了潮汕农业生产,使潮汕经济有了进展。由于潮汕地区资源短缺,地狭人稠,虽农业和经济有缓慢进展,但商业活动的内部回旋余地甚小,在此背景下,潮汕地区对外贸易的意识开始萌生发展。到宋代,潮汕地区所制造的红头船在当时开始出名,纵横海上,潮汕的商人也走遍了江南海北。由于历代中央政府实行海禁,潮人的生存环境因此变得恶劣,但在缓慢地发展中,潮人孕育了勇于开拓的心态,海洋谋生的艰难又在开拓中增加了冒险的成分。潮汕人的善贾和开拓冒险精神开始形成。
  潮汕文化是以海洋文化为基础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频临大海的潮汕渔民,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学会了贩鱼、贩盐等最基本的谋生技能,也在生产中形成独特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流动的,具备反抗意识,信奉拼搏冒险精神,崇尚抓住机遇的能力,潮汕人把这种文化形态溶入了自己的性格中,靠自己的务实精神来创业。有一段时间潮人出海经商和移民海外的风气盛行,漂泊在外没有土地的潮汕游子,最初也是最实际的选择就是经商。激烈残酷的竞争环境让潮汕人与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培养了具有海洋性格的潮汕人开拓创新的精神。海洋赋于他们顽强的生存能力,又赋予他们灵活经营的技巧,有人甚至说潮汕人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能力就像是天生的一样。
  
  特别在近代,潮汕人的开拓创新精神又得到发扬光大。早期潮汕人经商模式,是采取家族管理的形式,排外的观念使一部分企业失去活力和动力,自80年代起许多潮汕人意识到自己思想的局限,大胆改变经营方式,积极拓展业务领域,促使传统工商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化。有创新就有风险,有革新就有收获,组建而成的许多国际性大集团公司使潮汕人的企业管理模式更加开放,新血液的注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也获得了骄人的成就。潮汕人勇于开拓和冒险的海洋精神,在这些企业家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潮州人的开拓创新精神还表现在细微之处。现在海内外得潮州会馆,也总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建筑的挂梁、斗拱、托檐上极富潮汕风格的装饰,无不显示了潮汕人的求异创新精神。开拓性的创新思维,是潮汕人思维的特质,也是他们向外拓展精神的灵魂。
  
  三.团结互助的传统
  潮汕人有团结互助凝聚力强的特点,这和潮汕人强烈的宗族观念有关。据说,两个潮汕人,靠嗅觉就可以相互辨别,因为大家的自我认同感极强,潮汕方言,给“自己人”的套近乎加上外人难以想象的亲热。潮汕村庄多为一姓创始祖,经过一定时间繁衍生息,在一定地域建立村庄,再发展成为村庄乡镇,成村之后,很多村寨都保持它明确的氏族标志,有较强的排外意识。一个家庭内,成员之间必须互相支持和帮助,有连带的责任,这种观念逐步变成一种自觉遵循的道德规范。潮汕人强烈的宗族观念是与地域和血缘宗族关系分不开,也和潮汕文化的熏陶分不开的。
  另外,潮汕人在“省尾国角”,三面环山,一面朝海,对传统不可质疑的认同感与彼此团结的凝聚力,是潮汕人生存的需要。当一个潮汕人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时,首先想到的是投靠自已最信得过的亲戚,而后者也会义不容辞地接纳他。因为他们本是同宗的人,命运也相似:逃往异乡异国,遭遇排他的陌生环境,只有守望相助,才能立足、发展。学者研究表明,正是共同的血缘、地缘、联系着海内外潮人,使他们合作求存,而不曾失去自己的根。团结互助,是潮汕人在外地容易立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上世纪初起,海外潮团组织纷纷成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潮人在海外人力、财力取得新发展的重要时期。同乡会是一种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情感协会,它具有同一性,不管是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潮汕人在乡谊的延绵过程中,都表现出一种团结互助的巨大力量。在人地生疏、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情况下,潮人自发便以共同的地域单位和共同的方言为纽带联结起来,实行团结互助和自我治理,帮助新来的同乡解决食宿,推荐就业,助贫治病,为其在新环境中提供平安落脚点。新加坡潮人侨领林义顺等人一言中的:筹建同乡团体能够“联络乡谊,增进感情”,“舆情得达,公益可兴”,“会集有所,团结自坚,不至于被人讥笑为一盘散沙”。海外潮人在加强团结的同时,更是把宗族观念拓展而为爱国爱乡的思想,海外潮人凝聚力之强,团结互助之多也是有目共睹的。在泰国,五代之内有华人血统者近1000万人,其中潮人占一半以上。泰国前总理克立•巴莫也曾说:“我是潮州人的后裔,我引以为荣哩!”海外潮人重宗族,重修(家、族)谱,衣锦还乡就会建宗祠、祭祖先,对待家乡的建设问题,更是义无反顾的给予无偿的帮助,表现了浓烈的爱乡之情。1921年,香港成立了潮州商会,它不但促进经济发展,还积极联络乡谊,兴学育才,救灾恤难,支援家乡。在热心潮商的领导下成就斐然,为宗族团结、家乡文化和经济繁荣作出了贡献。应该承认,深厚的血缘和地缘背景,使海外广大华侨把强烈的宗族感情升华为无私的爱国情怀。把这种内蕴的团结互助优势发掘好、利用好,就能使血性浓烈的海外潮人有更多的机会为家乡做出贡献。
  潮汕人文精神已经成为潮汕人最具特色的产物,吴南生在《潮汕文化》中就指出,潮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中华文化的许多共同特征,诸如勤劳、耐苦、坚忍不拔、好学不倦------等,因此如何去秉承勤劳刻苦、开拓冒险、团结互助等潮汕优良品质,如何去了解更多潮汕经济、历史、人文知识,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也是我们打造新潮汕精神的必经之路。
转自:潮人网http://www.chaorenwang.com

  
P.S:中国潮汕人在广东是以团结出了名,无论什么事,只是要潮汕人,都会帮忙.其中有个原因就是潮汕人刚到外地经商时都受人欺负,所以团结起来.例如香港人喜欢叫潮汕风味的饭馆叫"打冷",打冷意思在潮汕话中是"打人",因为当时一些黑社会的香港人喜欢吃霸王餐,所以潮汕人团结起来打走这些人.所以潮汕人现在给外界的造成了一个错误观念就是爱打架.其次本人觉得潮汕人是比较排外的,如果是潮汕人就都是自已人,其他的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2007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朋友仔 的帖子

紧接着上一页:

 在这先声明,我现在住在广州,但我是潮汕人(P.S:以前老一辈的前辈称为潮州,现称为潮汕)所以比较了解潮汕(潮州)的文化.
   
    潮汕地区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广东省的最东端,毗邻福建。潮汕地区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潮汕地区素有“省尾国角”之称。
   
    潮州人的主要居住区域以现在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潮汕地区秦代已设置行政,属南海郡;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置潮州。潮语或潮汕方言一般称为潮汕话,汉语方言之一。它是流行于粤东一带的闽方言。潮汕方言主要流行于包括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尾市的粤东地区。在粤东本土,大约有1370万人讲潮汕方言。加上港澳台潮籍同胞及海外华侨、华人,估计会讲潮汕话的人口在2000万左右。

潮汕工夫茶,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 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工夫”一词,在潮汕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谓的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p.s:即使我现在在马来西来,我也一有时间就在国泡"功夫茶"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我家品尝一下.
   
     最后说一下各位男同胞所关心的吧,就是现在中国的潮汕女孩,潮汕女孩子可是在广东以贤慧出了名,大多数的潮汕女孩因此勤快,孝顺,爱清洁,会持家,任劳任怨,如果你有机会娶到传统的潮汕女人做老婆,也许是你的福气:),这可不是我说的,而是基本上每个广东人和中国一些南方地区都会知道的.我在中国的一些朋友都在强烈要求我介绍个潮汕女孩子给他们哦.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来找我,哈哈........价格好商量
 
 关于潮汕文化等网站推荐:潮人网:http://www.chaorenwang.com/
             潮汕人(论坛):www.ChaoShanRen.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07 10: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朋友仔,我也是在广州长大的潮洲人,对自己的祖宗了解还是不多.谢谢引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07 10: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潮州人喜欢说自己人,打死不相干的,是不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2007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paulyoung76 于 3-1-2007 10:55 AM 发表
潮州人喜欢说自己人,打死不相干的,是不是真的?


  是真的,但这句话的含意是亲切的问候,而不是说打死了自已人也没关系.记得香港电视有部<我来自潮州>,里面男主角是潮州人,一些乡下的取景在潮州,而且里面的文化等基本都是中国潮州人真实的反映.

[ 本帖最后由 朋友仔 于 3-1-2007 12:0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07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在下是柔佛新山人,父母都是潮州人,祖籍普宁,母亲那里是澄海。
看了你的贴,想起了每年新山的游神活动中,潮州八邑会馆的开路先锋都会打着“义安郡”的牌子,原来可以追溯到晋代。
鼓乐中,我是超爱“潮州大锣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2007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潮州人,
(自己人,打死不相干的)是一个废话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007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祖籍是广东省潮阳县。

有段不太文雅的文字来形容潮洲人,未知是否有典故。该文是这样的。。。

潮洲人,屁股红红,小便喷人,大便炸人。
Teochew Nang, Ka Cheng Ang Ang, Pang Jio Pun Nang, Pang Sai Za Na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1-2007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沙尼 于 3-1-2007 12:32 PM 发表
谢谢楼主的分享。
在下是柔佛新山人,父母都是潮州人,祖籍普宁,母亲那里是澄海。
看了你的贴,想起了每年新山的游神活动中,潮州八邑会馆的开路先锋都会打着“义安郡”的牌子,原来可以追溯到晋代。
鼓乐中 ...



  "潮州八邑会馆",我听我爷爷提过,这会馆的不少老华侨为潮汕地区的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据我所知,在中国的潮汕地区,中国政府除了投资一些资金在汕头之外,潮汕的其它地区的发展都是靠海外华人,中国其它地区经商的中国潮州人投资的(我家也是其中一份子哦,现在每年还在投资 ),当然也少不了潮汕地区人民的坚苦奋斗.今天的潮汕地区高楼耸立,经济已经开始欣欣向荣绝对少不了马来西亚华人的那份情感,在这里,身为潮州人的后代,我向那些义无反顾的向中国潮汕地区帮助的华人致于崇高的敬意!

  "游神活动",想不到马来西亚的潮州人还保留这么传统的活动.现在在中国潮汕地区也保留着,每年当这个活动举行时,那是潮汕地区最热闹的时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7 06: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朋友仔 于 3-1-2007 12:05 AM 发表
  潮汕人文精神  潮汕平原以其独特的地理、历史、人文孕育着潮汕人民,频临大海的潮汕人逐渐形成善贾的风气。从晋唐时期开始接受中原文化后,潮汕人至今保留着最完整的中原文化,从思维方法,到办事作风,以 ...

楼主对潮卅相当认识.请问要到潮汕寻根.香港有否直到朝卅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007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snky 于 4-1-2007 06:36 PM 发表

楼主对潮卅相当认识.请问要到潮汕寻根.香港有否直到朝卅呢?????????????????????//



  对,可以到达香港然后坐车直达汕头,但这比较费事.最好就是坐直达飞机到汕头,转后在那坐巴士到你祖先生长的地方.建议如果你要到中国寻根,最好就是有一个中国本地人陪伴,或者参加旅游团.因为中国比较大,可能比较容易迷失方向,还有就是怕被那些拥有坏思想的少数中国人所欺骗.

[ 本帖最后由 朋友仔 于 4-1-2007 06:5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7 07: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snky 于 4-1-2007 06:36 PM 发表

楼主对潮卅相当认识.请问要到潮汕寻根.香港有否直到朝卅呢?????????????????????//



你可以跟中國旅行社的團去啊

港幣幾百蚊就可以去幾天架啦

香港去潮州

都可以坐船去到架

不過都要8小時以上才到汕頭架

我記得好似係晚上上船第日一早到咁啦

船票都可以在中國旅行社買到架

好似在深圳現有車通巴士去到只係4-5小時就到架啦


不過如果你唔熟路或沒有親戚在

第一次都是跟旅行社比較方便啦

我都係潮州人啊

不過係香港出世姐

反過家鄉幾次啦



[ 本帖最后由 siu-yee 于 4-1-2007 07:1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7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想反家鄉學煮正宗家鄉菜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2007 07: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iu-yee 于 4-1-2007 07:22 PM 发表
我好想反家鄉學煮正宗家鄉菜啦



  俾你搞到我呢家鬼死甘肚饿添,我阿妈煮饭好好吃噶.好挂住屋企噶潮州粥.我净系识做一样家乡菜"菜脯蛋" ,得闲我教你啊,价格好商量 .不过我好识煲"功夫"茶哦,得闲过来我屋试下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7 08: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兩樣我都識喎

哈哈

我細細個就比我舅父捉住我沖功夫茶啦

你只識整菜脯蛋一樣

我比你識更多啦

我收你做徒弟就岩d啦

我婆婆係煮潮州菜高手

不過佢而家80幾歲啦

唔想比舅父鬧所以無問佢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007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應該早d出la個post啦

我岩岩係12月頭係kl反在香港啦

我係11月21至12月8日係KL做野

早D識你就可以一齊傾下家鄉D野同飲下功夫茶啦

打埋算盤你都算係我細佬囉

哈哈

我記得我亞公未死時成日叫D同鄉做兄弟架



下次有機會再到KL做野一定搵你飲功夫茶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5-1-2007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底蘊深厚,特色鮮明 潮汕融匯各朝文化 - Wednesday, January 03, 2007
曾和一位在中國廣東省推廣美育教學,並頗具見解和成果的校長張仲慶聊到潮汕,他突而嚴肅地透露剛造訪了潮汕,並因此發現自己以往見識的短淺。他說:「很多人都誤會了潮汕只是個重商的地方而已,我去了才恍然大悟潮汕地區的人文發達、古意盎然,而潮語更是和中原古漢語有緊密關係。」這番話就此擱在筆者心中。

其實對于潮汕,很多年輕人都不知其所指為何位置。潮汕,指的是過去為潮州府管轄,包括現在廣東省汕頭、揭陽、潮州市這個背靠五嶺,面朝南海,東與閩南相接,南與台灣隔海相望的,被稱為「省尾國角」的地方。

筆者隨雪隆潮州會館于今年11月中去了一趟潮汕,終有緣得以飽覽所謂的「海濱鄒魯」,大開眼界。雖因時間關係而走馬觀花逛了一圈,卻得以看潮汕宅第、觀木雕、聽潮曲、嚐美食,更在汕頭大學優美的校園裏與學生一起聆聽學者解說潮汕文化。

雪隆潮州會館的「潮汕文化之旅訪問考察團」,是由會長丹斯里林源德率領了26名成員組成,連隨團的兩名記者都祖籍潮汕,在8天的行程中一頭扎進母體文化的懷抱。

林源德表示:「由于早期的海外潮人抱著落葉歸根的心情,對家鄉經濟建設方面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但現在海外的年輕潮人已有落地生根心態,所以我要把那條線牽拉起來,帶領他們尋根溯源。」

「潮人若不珍惜認識潮汕文史的機會,是一種浪費。我希望這次的文化之旅能讓我國潮人對潮汕文化有第二層認識。潮汕文化不但底蘊深厚,且具自身鮮明特色,是潮人的驕傲。」

此行第一站選擇到位于汕頭市的「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進行交流。該中心為原廣東省政協吳南生主席的倡議下,于1991年創建的民間學術團體。

由一批離退休人員和專家學者組成,近年來已逐步發展成為潮汕歷史文化資料征集中心、研究中心和對外傳播交流中心。

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群熙副教授在交流時指出:「潮汕文化是古代潮州士著文化、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相融合而產生和發展的文化。」這種近代「文化聚寶盆」說法,可說打破了古代南蠻及近代善賈的刻板印象,讓首次到潮汕的筆者醍醐灌頂。

據史學家考證,潮汕地區古代居住著閩越人等原住民。不過,潮汕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山環水抱的地理環境和與外隔絕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因此被中原仕民認為可逃避戰亂的「世外桃源」而紛紛遷入。

其中一支主幹移民輾轉經過幾個省份后,到達福建的莆田、漳州、泉州定居一段時間,最后轉入潮汕地區,所以民間有「福老」之稱。
中原漢人移民入潮的另一支主幹是「河老」,他們是直接從中原南遷的「河洛人」。從隋唐開始,他們越來越成為潮人群體的骨幹成分。

雪隆潮州會館的潮汕之行,從汕頭、澄海、潮州至揭陽,可見沿途的村庄裏有一圍一圍的老厝(潮人常稱屋為「厝」),祠堂前有闊大的陽埕(空地),埕外就有池塘。望著屋頂上殘存的雕刻和彩畫,可以想像出其原貌的繁複。而古樹、池塘、府第,這是潮汕鄉村隨處可見的景致。

繼續沿用祖先以宗祠為中心的向心圍合的居住方式,將整個宗族按尊卑次序統一安排在一個有序的空間裏,潮汕鄉村因此有了一座座規模巨大、中軸對稱、主次分明的「從厝式」居民群落。而且,和古代門閥仕族重視門第相似,他們無一例外地在這些鄉村的中心--祠堂的門額刻上如「潁川世家」等門第堂號,流露出一種中原文化的優越感。

不過潮汕的人口自宋代后漸趨繁密,耕地越來越少,再加上天災人禍,迫使這些中原仕民的后代,不得不面向那來來往往的潮水,漂洋過海闖出另一番天地。由于潮汕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各朝代源源不斷的中原移民,使其具有儲藏和積聚文化的作用。而遷潮的中原仕民又常以正統文化傳承者自居,對自身文化充滿自信,故在竭力保護祖先文化之外,還對土著文化以及海外文明予以接納和吸納,終于融匯成自身濃郁醇香的潮汕文化。
汕頭努力打造經濟強市
由于潮汕以前長期隸屬于潮州府,故「潮汕人」對外一般稱「潮州人」。不過,現在一般都簡稱「潮人」。

今潮汕地方很早就正式進入中國的版圖,並在歷史上有過重要或輝煌的發展時期。

楊群熙續而指出,晚唐以前,不論從全中國還是從廣東來看,潮汕都屬人口稀少的荒僻之地。可是到了元代,人口在全省中躍居第三位。這是由于北宋以后移民日多,韓江三角洲的開發利用,促進了社會的發展。隨著農業、手工業生產水準的提高,商貿活動、海上運輸也日見活躍,潮人的善賈也在此時顯露頭角。他說:「明代至汕頭開埠前,潮汕經濟和社會是發展得較快階段。明朝初期,為鞏固政權施行禁海政策,直至清朝康熙于1684年平定台灣之后,才放鬆和取消海禁。」

「這時為解決糧食問題,潮汕商人在政府許可下,開始到泰國販運稻米進口,其他商貿活動也隨之開展,形成18世紀七、八十年代潮人向東南亞的第一次移民高潮。」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英帝國主義強迫清政府訂立《天津條約》,辟潮州為通商口岸。由于遭到潮州當地人民激烈反對,才改在汕頭開埠,至今已144年。汕頭開埠后,經濟地位日益提高,成為廣東省的重要港口。上個世紀30年代,每年出入港的船舶噸位居全中國第三位,僅次于上海、廣州。

1981年,汕頭更率先和深圳、珠海分別建立為經濟特區。目前整個地區調整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省轄地級市,分管轄下各縣、市。

過去的「大潮州」概念,也普遍用「潮汕」一詞來體現,由此可窺出經濟地位的轉移。

汕頭副市長陳茸接見「潮汕文化之旅訪問考察團」時,也強調成為經濟特區25年的汕頭市,不但是著名僑鄉也是海濱城市。

她說:「汕頭有良好發展基礎及廣闊發展空間,不但擁有工業經濟帶,也顧及生態經濟帶。目標就是要建設現代化、生態型城市,努力把汕頭建成經濟強市和區域性中心城市。」

「汕」,意為海灘之高處,汕頭位于韓江、榕江、練江三江出海口處,「一市兩城」格局的是全中國獨一無二的內海和景色綺麗的石風景區。這座只有百多年歷史的年輕城市,能否促使歷史積澱下來的潮汕文化繼續發展呢?
韓文公祠紀念韓愈
在潮州市韓江東岸,一行人到達倚山臨水的韓文公祠。祠內正中央塑了韓愈像,四壁環生歷代碑刻40面,記載著韓祠的歷史和韓愈治潮業績。

正殿左側有碑刻「功不在禹下」,這句話本出自韓愈稱贊孟子的文章,后人反過來引用他的話來讚頌他。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楊群熙副教授楊群熙認為,除「河老」和「福老」的遷入外,獲罪降職官吏的教化和定居也為潮汕帶來了精粹的中原文化,最終使得潮汕成了名符其實的「海濱鄒魯」(孔子為魯人,孟子為鄒人,故稱文教鼎盛的地方為「鄒魯」)。

在唐代,潮汕距離首都長安較遠,朝中達官貴人都認為其是蠻荒之地,所以被用作官吏獲罪降職的去處。僅有唐代就有包括4位宰相在內的高官被貶到潮汕,后來加上宋代6位被貶到潮汕的宰相,史稱「十相留聲」。這些人雖得罪皇帝,但多數人在當時被人們認為賢臣良相。他們帶來中原的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對潮汕的開發繁榮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且也奠定了儒家的文化基礎,推動了農業生產的進步。

其中令潮人尊崇及思念以至于能「廟食千歲」、「山水易名」的韓愈,竟然只是待在潮汕8個月而已。
《祭鱷魚文》傳頌千年
唐代高官,著名文學家韓愈曾被朝廷「流放」潮州,並寫下著名的《祭鱷魚文》。韓愈的名氣,使他成為中原派駐到潮州最著名的人物,他在當地的功績,迄今仍為潮人懷念。
韓愈是唐代文學家,公元819年本任朝中的刑部侍郎,卻因諫迎佛骨被貶至潮州。

在往潮汕路上,韓愈甚至痛失了女兒,但到潮州后,韓愈振作起來不顧一切地投入到建功立業的行動中去。他關心人民疾苦,不但修堤,還禁止販賣人口、釋放奴婢、興學辦校,更因驅鱷而留下讓人千年傳頌的《祭鱷魚文》。

韓愈致力于教育人民,傳播儒家文化,最后澤遺濱海。潮人對他的懷念及感激之情,也影響到后來被貶至潮汕的官員,並為這塊海隅之地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醇正文化。

當代著名文化學者蕭雲儒曾公開表示,潮人崇韓的現象,說明潮人對當時先進的唐長安文化的推崇,也證實潮人對中原文化的向往和感恩。
漂洋出海的潮人后代,站在居高的韓文公祠遙望今日已無鱷魚的韓江,又會憶及甚么呢?相傳當年韓愈親手所植的橡木就在祠前,令人不禁遐想可在清幽的祠中尋其足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5-1-2007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鑼大鼓潮劇動人心 潮汕文化推動經濟 - Thursday, January 04, 2007
樂隊中央,眉目明秀的青年鼓師神彩飛揚,只見他舞動鼓槌的雙手上下翻動如花,敲出的鼓時而急驟如群馬奔騰,時而舒緩清脆如流水。伴隨時急時緩的鼓樂,樂手們各司才藝,自然和聲如交響樂。涼風習習下,觀眾仍被磅礡氣魄的鼓聲震得熱血沸騰。

2006年11月15日的秋夜,「潮汕文化之旅訪問考察團」隨雪隆潮州會館的副會長吳俊標在潮州市的古巷老街間穿梭,來到歷史上為潮汕地區外江戲班和潮音班藝人集會之所--「外江戲梨園公所」,見識到潮樂中時而是雄壯粗獷的大鑼鼓,時而是悠揚悅耳的管弦樂,剛柔相濟。

有「中華鼓王」稱號的潮州市民間音樂團副團長陳鎮錫,接受《東方日報》特訪時表示:「過去潮州大鑼鼓多用于廣場表演或遊神賽會,解放后經過演變,大鑼鼓才搬上了舞臺。」

「演出中,鑼鼓指揮一切,隨著鼓點、音樂推進,各種器樂自然和聲,是潮州音樂有別于西樂的特點。司鼓要用表情去表現演奏藝術,用感情去打動觀眾,只有這樣才能幫助觀眾理解節目內容,給觀眾美的感受。」

潮樂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各種樂器的不同組合,以及演奏形式、演奏風格的變化,可以演繹出鑼鼓樂、笛套古樂、弦樂、細樂、廟堂音樂等迥然各異的音樂品種。組合輕靈便捷,可多可少,三四人到十余人均可表演。

潮樂歷史悠久,淵源上溯到隋唐。清末民初,潮州各地紛紛組織鑼鼓班,各鑼鼓館之間相互競技鬥藝,促使潮州大鑼鼓這一藝術形式在樂器組合、表現形式、演奏技巧等方面日臻成熟,相繼出現了一大批有名鼓師。

11歲開始學潮樂,而今已65歲的陳鎮錫副教授說道:「潮州市是潮州大鑼鼓發源地,祖先傳下來的大鑼鼓有5百年以上的歷史,各省學大鑼鼓都來此學習。我們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保留傳統之余,也有創新的發展。」

「近幾年,潮州大鑼鼓更推陳出新,司鼓形式和音樂旋律有了改革和創新,以往只打一個大鼓,現在已發展到同時打三個大鼓,甚至五個大鼓。鼓點與樂曲高低對比更明顯,層次更分明,更能表達潮樂豐富內涵。」

1953年成立的潮州市民間音樂團,是業余潮樂隊。近年來中國政府為保護各地劇種而給予多方面的資助,而民間主動來學習。陳鎮錫則是文化館的退休幹部,再被政府聘來免費教導潮樂。
陳鎮錫透露:「目前團員有100位,差不多40巴仙是年輕人,最小的是12歲,還有的是大學音樂系畢業的。我們每周有兩天的夜間練習。」

剛接受完採訪的陳鎮錫旋即上場演出。站在自己創新的龍頭鼓架后,陳鎮錫的悠然之情卻能力鎮全場。經過大門兩旁分置的一對精緻石鼓,只見中庭裏站滿聞樂而來的鄰居,有的穿了睡衣,有的抱了孩子。潮州市民間音樂團在屋脊飾有栩栩如生的飛鳥蟲魚、花卉人物的「外江戲梨園公所」裏演出,讓人彷彿進入時光墜道裏。但見那些年輕樂手的時髦裝扮及樂隊中以大提琴取代大提壼的古今結合法,又讓人倍覺這傳統藝術已在薪火相傳中尋找到新舊、傳統和現代銜接點。

在廳裡,銅鑼鈸鼓齊鳴、笙筲管笛交響,演奏得好真令人有繞梁三日之感。

另外,「潮汕文化之旅訪問考察團」在汕頭參觀的「汕頭戲曲學院」,雖已有近46年的歷史,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還利用了錄音、錄像、卡拉OK等現代手段,進行電子化教學。

在校園中除可見到學生努力練著發聲、台步、腰腿、手位等基礎功,還可看到芭蕾舞及潮語班等。「汕頭戲曲學院」的副校長林錦杭說道:「自1994年以來,本校多次應邀組團赴香港地區和新加坡、法國、美國演出。學校教師還多次應邀到海外各地傳藝,為潮人社團培養藝術人才,成為對外的一個重要文化窗口。而且既將搬去有更好設備的新校園。」

潮汕之行,筆者更在官方的宴席上多次見識了與潮州音樂息息相通的潮劇。鮮艷的服裝、精美的頭飾、悅耳的唱功等等,無不展示了劇團的嚴謹表演及經上下精心栽培下,潮汕民間藝術的一枝並蒂花得以盛開。
傳統工藝品享盛名
促進文化與經濟的融合一直是建設「文化潮州」的重要課題。

潮汕工藝美術品類豐富,其中最具盛名的是瓷藝、刺繡和木雕。因此考察團在8日的行程中,先后造訪了「中國瓷都陶瓷陳列室」及沒有開放給民眾的「金漆木雕展覽館」。

潮汕地區陶瓷生產歷史悠久,其陶瓷以瓷質潔白、造型優美、釉面光潔、式樣典雅而馳名中外。其中以獨創的通花瓶和瓷花最具特色。

因此潮汕的楓溪工藝陶瓷1996年出口額達12億元人民幣(約5億令吉),成為全中國最大的工藝瓷生產出口基地。

另外,潮州金漆木雕與浙江東陽木雕並列為中國兩大民間木雕體系。潮州金漆木用于建築裝飾、傢具裝飾、神器裝飾以及案頭擺設。表現題材一是以人物為主體的民間傳說、戲劇歷史故事;一是珍禽瑞獸、花果蟲魚,尤擅于表現江海中的水族、亞熱帶的花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蟹簍,展現其多層鏤空的精巧。

在「金漆木雕展覽館」也可觀賞獲到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盃獎的潮繡釘金墊浮繡《九龍屏風》。近代以來,在潮繡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利用特種材料或吸收外來工藝手法,發展為珠繡、抽紗等新的繡種。

而筆者在隨同雪隆潮州會館副會長吳俊標造訪潮安縣的浮洋鎮、沙溪鎮等地時,得以參觀了當地盛行的珠繡產業。這些產業多數還以家庭作坊式存在。

據說,當地現在較少有人種田,而村裏本是做泥娃娃的都改成珠繡手工產業,並主要出口到美國。
在參觀珠繡女性手提包及高跟鞋生產工廠時,其中一位業者透露:「我們會依各地的喜好來設計成品的圖案。像輸往夏威夷的則要較鮮艷的圖案。」

這種家庭手工業,婦女可拿回家去做。其中一名廠裏的女工告訴筆者,帶回家裏做的手工珠繡一天約可賺12元人民幣;而在工廠裏工作的則需較特殊的手藝,若能做至晚班,則一天可賺20元人民幣。

潮汕文化特徵之一工藝精細,使其選擇機械化不高的產業。建立在這種文化基礎上的經濟產業就是楓溪陶瓷、庵埠食品、彩塘不銹鋼等區域性生產中心,以及「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中國瓷都」都根源于此基礎上成長起來。這些產業都具手工精細特徵,突顯出潮汕文化的本質特徵。
古風新韻 潮州市又老又年輕
「潮州市是個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其古老是因為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又是在1992年才升格為市,所以很年輕。」11月14日,潮州副市長謝烈鵬在接見雪隆潮州會館的考察團時如斯表示。他說道:「經濟以潮州特色得以發展較快,稱為『特色經濟』、『特色產業』,以百分之十速度在成長。這裏的陶瓷佔了中國出口的25巴仙,由于生產量較廣東景德鎮高,潮州現被稱為中國瓷都,景德鎮目前生產量僅是潮州的10巴仙而已。」

潮州是一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的文化城。但,如何打扮成更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如何提升特色產業的質量及品位?這都是目前這個既古老又年輕城市致力的方向。

近年來,潮州市新建了潮州人民廣場、濱江長廊和淡浮收藏院等幾處景點,吸引了遊客前來。其中的人民廣場是在潮州市新區,佔地面積近13公頃,這裡集市政、休閒、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多功能場域。

晚上,一行人來到廣場的旱地噴泉、水池音樂噴泉間,還有五彩繽紛的照明燈飾、悠揚悅耳的背景音樂,構成了一幅絢麗的夜景。廣場裏人山人海,有的席地而坐、有的從容散步;當噴水似水簾般成為電子大螢幕播映時,群眾對著流動的影像尖叫連連。

潮州市人民廣場管理處陳錫明透露:「這個廣場經市政府的精心設計后,全採用省水及省電的機制。」

隔天早晨,筆者駐足于背著灰色潮州古城墻、臨著綠色韓江的濱江長廊,竟見到一群年輕人在江中晨泳。婆娑的古榕樹下,則不少老人在晨運。在綿延八里的城堤上,依舊點綴著四座嶄新的倣古建築。

這個城市似乎在牽挽著一絲老潮州的記憶、一縷工夫茶的茶香之余,仍同時展現趨現代化城市的強烈動機及活力。古風新韻,兩者兼得。


[ 本帖最后由 土木建築師 于 5-1-2007 01:3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土木建築師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5-1-2007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外匯款家書豐富歷史資訊 僑批滿載潮人血汗 - Friday, January 05, 2007
一封僑批,就是一份歷史的記錄。但有多少人知道其為一筆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資源?

有趣的是,雪隆潮州會館「潮汕文化之旅訪問考察團」在汕頭市參觀「僑批文物館」時,大部份成員無不對館內所收藏既熟悉又陌生的僑批興味盎然。

雖然他們是首次見到那些展藏在玻璃櫃裏的僑批,但其往往觸動了早年替父母寄發僑批的生活記憶。「僑批」,專指海外潮人通過民間渠道寄回中國的匯款,其中絕大部分附有家書或簡單附言。

僑批最早產生于何年,無據可考。若按歷史情況推斷,應當始于清初海禁解除以后,即始于潮人從當時聞名于世的樟林港,乘坐紅頭船向東南亞遷移的時代。「僑批」形成較大規模的是18世紀初葉,到20世紀80年代末結束。其歷史之長,規模之大,文化色彩之濃郁,皆令世人驚歎。

據史料記載A潮人很早就開始向外拓殖了,但比起鴉片戰爭后波瀾壯闊的移民浪潮,以前移民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該次大規模遷徙面對的是浩瀚的南海,潮人一下船就被扔進完全陌生的國度和無邊的熱帶雨林之中,其艱難和悲壯是難以名狀的。

那些隻身漂泊海外潮人,急于將血汗換取的錢寄回家鄉接濟、贍養親屬。然而當時東南亞各國金融郵訊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只能托付應運而生的水客和私營商號僑批局遞送。僑批這種特殊僑匯形式就此形成。僑批文物館館長王煒中接受《東方日報》訪問時說:「僑批儲存了豐富歷史資訊。文物館現存僑批,是一封封經過歲月的風風雨雨,逃避了歷史劫難,多年藏放僑屬家中的海外來書。其中最早一封發于1852年。這些書信,前后籠括近150年時間,橫貫潮汕諸多地方。」

他說:「潮汕歷來對僑批非常重視,而僑批涉及內容非常廣泛,僑史、移民史、金融史、郵政史在僑批中都有反映,對潮學研究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僑批內容更實錄了海外潮人一個半世紀中,在異地艱苦創業的坎坷心路。」

「僑批文物館」目前已收藏僑批原件近3萬封、僑批復印件6千多封和錄有近4萬封僑批原件的光盤。另外,還藏有昔年僑批派送員所用的市籃、批袋、水布及紙傘,並展示于館內。

看著那些各樣款的批封及泛黃的信紙,令人想像當時可代家眷讀信或代書寫回批的僑批派送員,背著白帆布袋或市籃,提起長柄雨傘,走街竄巷,那怕是窮鄉僻壤,爬山涉水在所不辭,把批銀送到急昐的家眷手中。就經濟而言,流入潮汕僑批款之巨大便很罕見。20世紀初以及日戰以后為其鼎盛時期,每年約8千萬銀元,最高年份超過一億銀元,為潮汕百分之六十以上家庭的主要生活來源。僑批款不但養活了潮汕大量的人口,而且彌補了潮汕長期外貿進出口的逆差。

王煒中舉例:「20世紀初僅潮州市圖訓巷就有13家僑批局營業,泰國曼谷三聘街當時批局比比皆是,另外新加坡就有80家僑批局,可見當時僑批規模及網絡。」

從「僑批文物館」眾多的僑批文字中,眾人發現一泰國華僑寄5萬銀元予潮汕的妻子,僑批的附言只得一句為「至切贖回吾女回家」。潮汕僑匯扼生靈之咽喉,盡顯其中。
承載遊子紅頭船成拚博象征
11月12日,筆者隨同「潮汕文化之旅訪問考察團」到紅頭船的故鄉澄海去。

到達位于韓江支流外砂河北岸的「紅頭船公園」,看著出自潮籍藝術家之手的巍峨紅頭船石雕,還有高聳的桅杆,令人彷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聽到出海的海螺聲,看到揮淚拜別親人的壯觀場面。

紅頭船是盛行于清代的海上交通運輸工具,昔日乘載成千上萬潮汕子民背井離鄉出外謀生,而今被賦予新內涵,成為拚博創新的象征,更成為澄海地區的象征。澄海東裡樟林港埠號稱「紅頭船的故鄉」,是明末清初粵東第一大港,是潮汕地區早期移民出國、對外拓展的重要口岸。

據不完全統計,早期往東南亞的潮人,60巴仙以上都是從樟林港埠出發的。

清代潮汕與東南亞的航運,是從中國與泰國的大米貿易開始。而早期的大米貿易,都是泰國船運載。這些船隻,大部分由旅泰潮人經營,船員幾乎全是中國人。

乾隆年間,准許商民前往泰國採購大米。潮汕很快發展一支遠洋帆船隊,船頭油刷朱紅色,俗稱「紅頭船」。如今我國許多潮人漁船仍延用船頭油刷朱紅色。
僑批業沒錢賺 純為鄉人服務
參觀了「僑批文物館」,雪隆潮州會館考察團一些成員不約而同地告訴筆者,同行的雪隆潮州會館副總秘書周景光,原來也經營過僑批業。其中一名成員陳錫豐也說道:「我小時就常替我父親到他父親店裏去寄僑批。」

原來周景光的父親是在戰前1928年與人合資在吉隆坡的諧街(現為李孝式路)開業,做米糧雜貨批發及進出口,同時從事僑批業。

接受特訪問,周景光指出,不是每個籍貫都有僑批的,客家、福建可能有,但規模及量數都較潮人少。他還透露:「據我那個時代的印象,沒有一家僑批局是賺錢的,因為收費不高,主要是為鄉人服務。而且僑批業經營者的信譽得到認可是很重要的,因為鄉人把血汗錢托付你,是寄回家鄉贍養眷屬,又盼望得到親屬的信息,總得找個信得過的人。」

「來我們店裏寄僑批的多為長客,很多人到我們的店,是因為年份久遠、信譽良好。而且整個僑批業,這么多年來都沒聽過發生什么問題。」

58歲的周景光回憶道:「我小時候在店裏,主要在旁幫忙折信紙而已。于1975年接管生意后才較瞭解僑批業的營運方式。」

「我接管生意后,每個月約有200至300封僑批寄出去,過年過節時就更多。我們是整理成一個目錄,總結多少錢才去銀行買匯票。多時是每兩個星期寄一次。早期是與汕頭僑批局接洽,后期是透過香港。」
據他的記憶,20世紀五、六十年代僑批量最多。僑批早期多為移民自己寄的,后來由子女繼續寄,但接下來年輕一代也逐漸沒有寄了。周景光家中的僑批業是在1997年才停業。

除此之外,透過多年經營僑批業,周景光發現許多南來的勞工其實經濟能力並不好,卻從沒中斷過寄僑批回潮汕。有的是長期固定寄,有的主要是過年過節時寄,有的則是因緊急需要才寄。

他說:「通過僑批可瞭解到,早期的南洋華僑生活很苦,但鄉情很深、很濃。有些在潮汕的親戚未必能感受到他們的辛苦,還時常寫信來要求匯錢買東西或嫁女兒、娶媳婦等。」

對于參觀「僑批文物館」的感想,周景光表示若早幾年能夠瞭解到僑批的歷史價值,就能把家中經營僑批業所留下的資料保存起來。

他甚遺憾地說:「因為近年結束業務搬離那間舊店時,把很多東西及記錄丟掉了。這趟潮汕之旅后,回去會嘗試找找看有否東西可捐獻僑批文物館的。」
樟林港獨特海文化
樟林港開埠于1556年,距今已有450年的歷史,古港以樟林河、新興街、天后宮和錫慶堂故居為主體,以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海文化為內涵。

1971年至1972年,在樟林古港遺址的河床沙灘還先后出土兩艘雙桅紅頭船。其中一艘長39公尺,5層,另一艘殘長為28公尺,船舷旁刻有「廣東省潮洲府領口雙桅一百四十五號蔡萬利商船」;其中最大的銅錨有一噸多重。據考證,這兩艘船是清代樟林古港遠航船隻。

20世紀初期,曾搭乘紅頭船飄洋過海的澄海人陳煥榮和陳慈黌父子。這個海外潮人家族,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被譽為「泰華八大財團之首」、「富甲南洋」,至今歷6代百余載,仍然興旺發達。

如今每年總有成千上萬的海外潮人來到樟林古港尋根訪祖、緬懷先輩。考察團也參觀了展覽館裡的紅頭船模型,聆聽著紅頭船無言的訴說。

在原來紅頭船出海的地方豎立一塊刻有「樟林古港」的石碑。來客腳下踏著一片黃沙,眼前的卻不是一片廣闊的海洋,而是高高低低的房舍。這樣的情景,難以體會樟林港埠的歷史地位。原來古港多年來因海灘逐漸淤積,現已成內陸之鎮。

19世紀60年代,汕頭開埠,蒸汽輪船來往頻繁之后,樟林港埠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結束了它曾經的輝煌歷史。真可謂為「滄海桑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2007 0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土木建築師 的帖子

谢谢土木工程师的补充,不过也太长了 ,看得眼都花了  .我也是缩短了很多才发表的.其实是我跟这里本地的老纪偏大的潮州人聊过几次才决定发表这个贴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05:40 AM , Processed in 0.073955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