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160|回复: 88

佛随念的修法及功德 + 佛陀的声音如梵天的声音,有八种特质。(更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6-2006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tipi so Bhagava
彼世尊亦即是

Araham
阿罗汉

Sammasambuddho
等正觉者

Vijjacarana sampanno
明行具足者

Sugato
善逝

Lokavidu
世间解

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
无上士 调御丈夫

Sattha deva manussanam
天人师

Buddho


Bhagava ti'
世尊


引《清静道论》(佛随念的修法及功德等)

“依照此等理由而世尊为阿罗汉”……乃至“依此等理由为世尊”,(瑜伽者)象这样的随念佛陀之德,此时则无被贪所缠之心,无被瞋所缠之心,及无被痴所缠之心,他的心是只缘如来而正直的。

因他这样没有了贪等所缠,故镇伏五盖,因向于业处,故他的心正直,而起寻伺倾于佛德;佛德的随寻随伺而喜生起,有喜意者由于喜的足处(近因)而轻安,不安的身心而得安息;不安的得安,则亦得生起身心二乐;有乐者以佛德为所缘而得心定(心一境性);在这样次第的一刹那中生起了五禅支。因为佛德甚深或因倾向于种种佛德的随念,故不证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禅。此禅是依于随念佛德而生起,故称佛随念。

其次勤于佛随念的比丘,尊敬于师,顺从于师,得至于信广大、念广大、慧广大及福广大,并得多喜悦,克服怖畏恐惧,而安忍于苦痛,及得与师共住之想,且因他的身中常存佛德随念,所以他的身体亦如塔庙一样的值得供养,又因他的心向佛地,纵有关于犯罪的对象现前,而他亦能如见师而生惭愧。他虽然不通达上位(近行以上),但来世亦得善趣。

    真实的善慧者,
    应对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佛随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3-10-2007 11:0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6-2006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

找到一篇文章。
从北传的观点来研究念佛


《阿含经》念佛理论研究



提 要 :
本 文 通 过 对 《 阿 含 经 》 念 佛 理 论 的 研 究 , 探 讨 了 早 期 印 度 佛 教 中 的 一 些 念 佛 思 想 的 发 展 及 脉 络 , 对 念 佛 理 论 的 研 究 及 实 践 提 供 了 有 益 的 帮 助 。

黄 夏 年 , 1 9 5 4 年 生 ,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院 世 界 宗 教 研 究 所 副 研 究 员 , 《 世 界 宗 教 研 究 》 杂 志 社 社 长 , 《 世 界 宗 教 文 化 》 主 编 。

主 题 词 : 阿 含 经    念 佛 理 论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8-6-2006 11:1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阿罗汉)

(1)远离故,(2)破贼故,(3)破辐故,(4)应受资具等故,(5)无秘密之恶故,先依此等理由而随念于世尊阿罗汉。


  (1)他已经远离一切烦恼,即是说对烦恼已经站得很远了,已由于道而完全断了一切烦恼和习气,所以说「远离故」为阿罗汉。
  不具烦恼,
  说他为远离,
  无诸过恶,
  称我主为阿罗汉。

  (2)以道而破诸烦恼之贼,所以说「破贼故」为阿罗汉。
  我主以般若之剑,
  斩杀了
  那称为贪等的烦恼之贼,
  所以叫他为阿罗汉。

  (3)以无明与有爱作成的谷,由福行等所成的辐,老与死的辋,贯以诸漏集成的轴,连接于三有的车的这个无始以来辗转轮回的车轮,世尊于菩提树下,以精进的两足,站在戒的地上,以信的手,执业尽智的斧,破一切辐,所以说「破辐故」为阿罗汉。或者轮回的轮是说无始以来的轮回流转,因为无明是根本故为谷,老死是最后故为辋,其余十法是以无明为根本,以老死为周边故为辐。


  (说十二支)对于苦等四谛的无智为无明,欲界的无明为欲界诸行的缘,色界的无明为色界诸行的缘,无色界的无明为无色界诸行的缘。欲界的诸行为欲界结生识的缘,余者(色界无色界的诸行)亦同样的(为色无色界结生识的缘)。欲界的结生识为欲界名色的缘。色界亦然。(无色界的结生识)但为无色界的名的缘。欲界的名色为欲界六入的缘,色界的名色为色界的(眼耳意)三入的缘,无色界的名为无色界的(意)一入的缘。欲界的六入为欲界六种触的缘,色界的三入为色界的(眼耳意)三触的缘,无色界的一意入为无色界的六意触的缘,欲界的六触为欲界的六受的缘,色界的三触为那里的三受的缘,无色界的一触为一受的缘。欲界的六受为欲界的六爱身的缘,色界的三受为三爱身的缘,无色界的一受为无色界一爱身的缘,各种爱为各种取的缘,而取等为有等的缘。何以故?兹有二人想:「我要享受诸欲」,以此欲取为缘,身行恶行,口行恶行,意行恶行,恶行满足,便生恶趣。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由业而生的五蕴为生有。五蕴的生为生,蕴的成熟为老,蕴的破坏为死。又有一人想:「我要享受天福」,同样的(以身语意)行诸善行,善行满足,便得生(六欲)天。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以下同前所说。又有一人想:「我要享受梵天的福」,以此欲取为缘,修习慈、悲、喜、舍、修习圆满,便生梵天。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其它的同前。另有一人想:「我要享受无色界的福」,于是修习空无边处等无色定,修习圆满,便得生于彼等诸处。这里他的生的因的业为业有,由业而生的四蕴为生有。四蕴的生为生,四蕴的成熟为老,四蕴的破坏为死。其余诸根本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亦以同样的解说。


  (法住智)5「如是这无明是因,行是因的生起,把握这两者的因与生起的缘的慧是「法住智」。过去世和未来世亦以无明为因,行为因的生起,把握这两者的因与生起的慧是「法住智」。其它各句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

  (四类)于此十二支之中,无明与行为一类,识,名色,六入,触与受为一类;爱,取与有为一类;生与老死为一类。这里前一类为过去世,中间二类为现在,生与老死的后一类为未来。

  (三世二十行相)在十二支中,当你说无明与行的时候,则也包括了爱、取、有、三支的意思,所以这五法为过去的业转,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法为现在的异熟转。当你说爱、取、有的时候,则亦包括无明与行,所以这五法为现在的业转,生与老死一句即表示识等,故此五法为未来的异熟转。这便是依十二支行相而成为二十种。

  (三连接)十二支中的行与识之间是一个连接,受与爱之间是一个,有与生之间是一个。

  世尊6「对于这四类三世二十行相及三连接的缘起的一切行相都能知见了悟。智是知的意思,慧是理解的意思。所以说:『把握于缘的慧为法住智』」。世尊以此法住智如实而知彼等(十二支)法,于彼等中厌、离、离欲而解脱,破离断绝如上述的轮回车轮的辐。所以说:「破辐故」为阿罗汉。

  我们的世间主,
  用他的智剑,
  破了轮回车轮的辐,
  所以叫他阿罗汉。


  (4)因为他是最胜应供的人,所以才值得领受衣服等资具及其它的供养。故世尊现世时,任何有权威的天人都不愿在他处作供养的。即如梵天娑婆主曾以量如须弥山的宝环供养世尊,又如频毗娑罗王、憍萨罗王7等的天与人也尽力供养。甚至对于般涅盘之后的世尊。如阿育大王曾费了九十六俱胝(九万万六千万)的财产,于全阎浮洲造了八万四千的塔寺,其它的供养更不必说了。所以说「值得受资具等故」为阿罗汉。


  一切资具和其它的供养,
  唯有世间主才值得领受,
  阿罗汉的名义,
  世间的胜利者才得相符。


  (5)犹如世间上自以为智的愚者,深怕不名誉而秘密行恶,但彼(世尊)决不会做这样的事,所以说:「不密行恶故」为阿罗汉。


  于诸恶业中,
  无秘密可说。
  因无秘密故,
  称为阿罗汉。
  再综合的说:
  因为牟尼的远离,
  杀了一切烦恼的贼,
  破了轮回车轮的辐,
  应受资具等的供养,
  又无秘密的行恶,
  所以称他阿罗汉。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11-6-2006 05:2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等正觉者)

8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故称「等正觉者」。即是说他是一切法的正觉者,应该通达的诸法业已通达觉悟,应该遍知的诸(苦)法业已遍知,应断的诸(集)法业已断绝,应证的诸(灭)法业已证得,应修的诸(道)法业已修习。所以说


  应知的我已知,
  应修的我已修,
  应断的我已断,
  所以婆罗门呀,我是觉者。
9


  亦即眼是苦谛,由于他的根本原因而生起的过去的爱为集谛,(苦与集)两者的不存在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如是举其四谛的每一句,亦得由自己正觉一切法。于耳、鼻、舌、身、意(内六处)也是同样的。如是对色等的(外)六处,眼识等的六识身,眼触等的六触,眼触等所生的六受,色想等的六想,色思等的六思,色爱等的六爱身,色寻等的六寻,色伺等的六伺,色蕴等的五蕴,十遍,十随念,膨胀想等十不净想,发等三十二行相,十二处,十八界,欲有等的九有10,初禅等的四禅,修慈等的四无量,四无色定,逆观老死等的缘起支,顺观无明等的缘起支,亦当以同样的方法解说。这里举一句来说:「老死是苦谛,生为集谛,两者的出离为灭谛,知灭的行道为道谛,如是举其一」都由自己正觉、顺觉、逆觉一切法。所以说:「由于自己正觉一切法为等正觉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明行具足者)

因为明与行具足,故为明行具足者。这里的「明」是三明、或八明。三明当知如『怖骇经』中所说:八明,即如『阿摩昼经』中所说的观智及意所成神变加以六神通为八明。「行」即戒律仪,防护诸根之门,食物知量,努力醒觉,(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的七种妙法,色界四种禅,当知共为十五法。因为依此十五法行,圣弟子得行于不死的方向,所以说「行」。即所谓:「摩诃男(大名),兹有圣弟子具戒」等,一切如在中分五十经中所说。世尊对于这些明与行都已具足,所以称为「明行具足者」。

  由于明的具足,而世尊的一切智圆满,由于行的具足:而他的大悲圆满。他以一切智而知一切有情的利与不利,以大悲而令有情避去不利而促进有利之事。因为世尊是明行具足者,所以他的弟子得以善行正道,不像缺乏明行者的弟子们所作苦行等的恶行。

[ 本帖最后由 大海之源 于 25-4-2007 12:4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善逝)

善净行故,善妙处行故,正行故,正语故为「善逝」。

  行亦名为逝。便是说世尊的行是善净,遍净而没有污点的。是什么行呢?便是圣道。世尊唯以此圣道而向安稳的方所没有执着的行,所以说:「善净故为善逝」。

  善妙处行--即在不死的涅盘中行,所以亦说「善妙处行,故为善逝」。

  由于各种的行,已经断了的烦恼便不会再转来的为正行,即如『大义疏』所说:「在须陀洹道所断的烦恼,而那些烦恼便不会再转来,故为善逝....在阿罗汉道所断的烦恼,而那些烦恼便不会转来的,故为善逝」。或者说:自从在燃灯佛的足下获得授记以来,直至在菩提座上而成正觉,总共完成了三十波罗蜜15的正行而给与一切世间的利益与快乐,不作常见,断见,欲乐,苦行等的极端行为,故为正行。所以说「正行故为善逝」。

  他又是正语的,即是说在适当的场合而说妥当的话,所以说「正语故为善逝」。这里有经16为例:「如来知道那些是不实不真无有利益的话,且为他人不喜而不适意的,如来便不说那样的话。如来又知道那些是实是真但无利益的话,且为他人不喜而不适意的,如来也不说那样的话。

如来知道那些是实是真而给与利益的话,但为他人所不喜不适意的,如来知道时节因缘成熟才说那样的话。如来知道那些不实不真无有利益的话,但为他人所喜与适意的,如来亦不说那样的话。又如来知道那些是实是真但无利益的话,然为他人所喜及适意的,如来也不说那样的话。如来知道那些是实是真而给与利益的话,又为他人所喜欢及适意的,如来知道那是适当的时候,才说那样的话」。当知这是「正语故为善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世间解)

完全了解世间,故为「世间解」。即世尊依自性,依集因,依灭,依灭的方便而普遍了知通达于世间。即如所说17:「贤者,我决不说由于步行而能知能见得达那世界的边际不生不老不死不亡不再生起的地方。贤者,我亦不说不能得到世间的边际苦痛的尽终。然而贤者,我却宣示即在这有想有意而仅一寻的身体之内的世间与世间的集因世间的灭及至世间之灭的道。


  决非步行
  得达世间的终点,
  亦非不可能到达
  世间的边缘、苦痛的解脱。
  所以只有那善慧的世间解
  住梵行而行于世间的终点,
  寂静者既然知道了世间的边缘,
  不更希求于此世间,他世间」。
  又有三世间:行世间,有情世间,空间世间。



  此中18说的「一世间:即一切有情依食而住」的地方,当知为「行世间」。说到19「世间常住或非常住」的地方为「有情世间」。


  「日月的运行,
  光明所照的地方,
  这样一千倍的世间,
  是你的威力所及」20。
  在这里是说的「空间世间」。

  那样的三世间,世尊完全了解。


  (1)(行世间)即是那里的21「一世间,是一切有情依食而住。二世间,是名与色。三世间,是三受。四世间,是四受。五世间,是五取蕴。六世间,是六内处。七世间,是七识住。八世间,是八世间法。九世间,是九有情居。十世间,是十处。十二世间,是十二处。十八世间,是十八界」。这些「行世间」,世尊完全了解。
  (2)(有情世间)其次他知道一切有情的意欲,知其随眠,知其习性,知其胜解,及知诸有情的少垢,多垢,利根,钝根,善的行相,恶的行相,易教化的,难教化的,有能力的,无能力的。他对所有的「有情世间」亦完全知解。
  (3)(空间世间)如对有情世间一样,亦知空间世间。便是他知道一轮围世界的纵横各有一百二十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其周围则为:


  一切周围有三百六十万
  又一万三百五十的由旬。
  此中:
  说大地的厚数,
  有二十四万由旬。
  支持大地的水:
  安立于风中的水,
  有四十八万由旬的深度。
  水的支持者:
  上升于虚空的风,
  有九十万
  又六万由旬。
  世间的建立成功。
  在世间的安立中:
  诸山最高的苏迷卢,
  深入大海的部份
  与超出水面的相同,
  各有八万四千由旬。

  又有踰健达罗,伊沙驮罗,
  竭地洛迦,苏达舍那,
  尼民达罗,毗那怛迦,
  颜湿羯拿等的大山;22 

  它们的入海和高出水面,
  自那苏迷卢的数量
  次第一半一半的低下来,
  上面还有种种天宝的庄严。

  在苏迷卢的外面,
  围绕着七重大山,
  为四大天王的住所,
  又栖息着诸天与夜叉。

  雪山之高,
  五百由旬,
  三千由旬的纵横,
  严以八万四千的奇峰。

  一株称为奈迦的阎浮树,
  它的身干的周围十五由旬,
  周围干枝的长度五十由旬,
  伸展的直径和高度
  同样的一百由旬。
  阎浮洲便因那树的巨大而得名,



  和阎浮树一样大的树有:阿修罗的基脱罗巴答利树,迦楼罗的胜跋利树,西俱耶尼洲(西牛货洲)的迦藤跋树,北俱卢洲的劫波树,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的西利娑树,三十三天(忉利天)的巴利却答迦树。所以古人说:


  巴答利树,胜跋利树,阎浮树,
  诸天的巴利却答迦树,
  迦藤跋树,劫波树,
  以及第七的西利娑树。

  轮围山,
  围住全世界,
  深入海底和超出水面的相同,
  各有八万二千由旬。


  在世界之中的月轮,四十九由旬,日轮五十由旬。三十三天一万由旬,阿修罗天,阿鼻大地狱,阎浮洲也一样大。西俱耶尼洲七千由旬,东毗提诃洲也一样大。北俱卢洲八千由旬。一一大洲各有五百小岛围绕着。这样的一切为一轮围山,于一个世界之内。在世界与世界的中间是地狱。如是有无限的轮围山,无限的世界,世尊以他无限的佛智都能了解通达。因为他这样完全了解空间世间,所以说「遍知世间为世间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无上士)

因为他自己的德更无超胜之人,故以无过于他之上者为「无上士」。即是他的戒德为一切世间最胜,而定、慧、解脱及解脱知见之德亦然。亦即是说,他的戒德是无有相等的,与无等者相等的,无比的,无对敌的...乃至解脱知见之德亦然,即所谓23「我实不见于天界,魔界.....乃至天人众可以比较我的戒德圆满的」。又如『最上信乐经』24等及25「我实无有师」等颂的详细解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调御丈夫)

他能御其应调御的丈夫为「调御丈夫」,调御即调伏的意思。应调御的丈夫是说未调御而当调御的畜生丈夫、人类丈夫及非人类的丈夫。即如世尊曾经调伏阿钵罗(无苗)龙王26,周罗达罗(小腹)龙王,摩诃达罗(大腹)龙王,阿伽西柯(火焰)龙王,陀摩西柯(烟焰)龙王,阿罗梵楼龙王27及达那波罗(财护)像28等的畜生,令他们无毒而皈依住戒,又以种种的调御方便而调伏萨遮尼干子29,庵跋咤学童30,波伽罗娑帝31,沙那胜达(种德婆罗门)32,俱答胜答33等的人类,及阿罗婆迦夜叉,苏吉罗曼(针毛)夜叉,客勒罗曼(粗毛)夜叉34,帝释天王35等的非人。又如36「鸡尸,我以柔调伏诸丈夫,亦以刚伏及以柔与刚而调伏」等的经文亦可引例于此。

  世尊对于戒清净之人等,初禅等,须陀洹等已经调御的人,亦为说向上之道的行道而更调御之。

  或者以「无上士调御丈夫」为一句的意义。因为世尊的调御一切丈夫,能使于一跏趺坐趋向八方而不执着,所以说「无上士调御丈夫」。如「诸比丘,当调御的象由调象师调御可走一方」等的经文37可以引例于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天人师)

以现世,来世及第一义谛而适应的教诲,故为「师」。又如「商队」故为「师」。世尊如商队的首领。譬如商队的首领引导诸商队度过沙漠的难处,度过盗贼的危险地带,度过野兽的恶劣处所,度过饥饿的困难,度过无水的难处,如是令度种种难处得达安稳的地方;世尊为师!为商队之主,令诸有情度诸难所,度生的难所等的意义,可为这里的解释。

  「天人」即天与人。这仅限于最超胜的诸天及最有才能的人而说。然世尊亦能教诲诸畜生故为师。他们因闻世尊说法为成就道果的近依因,由于这有力的因缘成就,在第二生或第三生便有证得道果之分。例如蛙天子38等。

  据说:一次世尊在伽伽罗池畔为瞻波市的住民说法,当时有一只青蛙正在听取世尊的声相,不料一位牧牛的人无意地把他的杖拄在青蛙的头上及凭杖而立。青蛙即在那时命终,以闻法功德而生三十三天的十二由旬的黄金宫中。它好象从梦中醒来一样,看见那里的一群天女围绕着自己,「喂!我也生到这里吗?我曾做些什么善业呢?」这样审察之后,除了听取世尊的声相以外,没有看见别的德业。所以他即刻与他的宫殿同来世尊的地方,以头礼足。世尊知而问道:

  有神变可赞的光辉,
  带着优美的颜色,
  照耀一切的方向, 
  是谁礼我的两足?      

 (答):
  我的前生呀!
  是水栖动物的青蛙,
  听你说法的时候,
  给牧牛的人杀了啊!

世尊对他说法已,有八万四千的生物获得法现观。蛙天子亦得须陀洹果,微笑而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佛)

以他的解脱究竟智业已觉悟一切所应知的,故为「佛」。或者以自己觉悟四谛,亦令其它有情觉悟,以此等理由故称为「佛」。

  又曾示知此义:「觉谛故为佛,令人觉故为佛」,这样的说法,在一切义疏39及『无碍解道』40的解说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6-2006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世尊)

这是与德之最胜,一切有情之最上,尊敬之师是同义语,所以古人说:

  世尊,是说他最胜,
  世尊,是说他最上,
  那值得尊敬的师, 
  才称他世尊。


  或有四种名:即依位的,依特相的,依原因的,随意而起的。「随意起」,是说依世间的名言随意取名的。如说犊子,应调御的牛(青年牛)、耕牛(成年牛),此等是依位为名的。如说有杖的,有伞的,有冠的(孔雀),有手的(象)此等是依特相为名的。如说三明者,六通者等,是依原因为名的。如说多幸运者,多财者等,并未考虑此等的字义而起的,这便是随意而起的名。而此世尊的名是依据原因的,所以说此名不是摩诃摩耶夫人,不是净饭大王,不是八万亲戚所作,也不是帝释、睹史多等的殊胜诸天所作。

法将(舍利弗)曾这样说41:「世尊这个名字不是母亲作的 ... 是解脱之后得的,此乃诸佛世尊在菩提树下证得一切知智之时共同获得的名称」。而此世尊之名是依诸功德的原因,为说明此等功德而说此颂:


  具足一切的祥瑞,
  受用适当的住所与法宝,
  具诸功德分,
  分别种种的道果,及破了烦恼,
  值得尊重而吉祥,
  修习了种种的修法,
  到达了有的边方,
  故得世尊的称号。

以上各句的意义,当知以『义释』42中所说的方法来解释。这里更以别的方法来说明:

  具足吉祥,破(了恶),
  万德相应,而分别,
  修习,而不在有中徘徊,
  故名为世尊。

在这里应用增加一个字母和更换字母等的语源学的特相,并采取萨陀那耶或比沙陀罗43的文法之故,所以虽然说他具有生起世间出世间之乐而得达彼岸的施戒等的吉祥之德,本应说为「具吉祥」的,但说他为「世尊」44。


  其次他已破了贪、瞋、痴、颠倒作意,无惭、无愧、忿、恨、覆、恼、嫉、悭、谄(诈)、诳、强情(顽迷)、激情(急躁)、慢、过慢、骄、放逸、爱、无明、三不善根、三恶业、(爱等三)杂染、(贪等三)垢、(欲等三)不正想、(欲等三)寻、(爱见慢三)战论、(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欲、有、见、无明四)漏、(贪、瞋、戒禁取、见取四)系、(欲、有、见、无明四)暴流及四轭、(欲、瞋、痴、恐怖四)恶趣、(四资具的)爱取、(欲、见、戒禁、我见四)取45、五种心的荒秽(疑佛、疑法、疑僧、疑学处、抱怨同梵者)、五缚(欲缚、身缚、色缚、恣意食睡、求天界而行梵行)、五盖(色等五)欢喜、六种诤根、六爱身、七随眠、八邪性(与八正道相反的)、九爱根、十不善业道、六十二见、百八爱行类、一切的不安、热恼、百千的烦恼。或者略而言之破了烦恼、蕴、行、天子、死的五魔;所以虽然因他已经破了此等一切危险,本应说为「破坏的」46,但是说他为「世尊」。故如是说:


  破了贪,破了瞋,
  破了痴而无漏,
  破了一切的恶法,
  故名为世尊。


  以「具吉祥」是说明他的百福特相的色身成就,以「破恶」是说明他的法身成就。如是(具吉祥与破恶)是说明为世人及巧智人之所尊敬,为在家及出家者之所亲近,能令亲近他的人除去身心的痛苦,为财施及法施的饶益者,及说明可与世间与出世间的快乐。


  其次于世间的自在、法、名声、福严、欲、精勤的六法而应用「有德」之语。于世尊的自心中有最胜的「自在」,或者有变小变大等(八自在)为世间所称许的一切行相圆满。「法」是世间法。有通达三界证得如实之德而极遍净的「名声」。佛的色身,一切相好圆满的四肢五体,能令热心的人眼见而心生欢喜为「福严」。佛的一切自利利他的希求,悉能随其所欲而完成,故称遂欲成就为「欲」。成为一切世间所尊敬的原因的正精进,称为「精勤」。所以以此等「诸德相应」--亦即是他有德之义而称「世尊」。


  其次以善等的差异分别一切法,或分别蕴、处、界、谛、根、缘起等善法,或以逼恼、有为、热恼、变易之义而分别苦圣谛,以增进、因缘、结缚、障碍之义而分别集谛,以出离、远离、无为、不死之义而分别灭谛,以引出、因、见、增上之义而分别道谛。「分别」即分别开示演说的意思。所以虽应说「分别的」47,但是说「世尊」。

  其次佛陀修习、习行、多作天住、梵住、圣住,身、心与执着的远离,空、无愿、无相三解脱,及其它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上人法,所以应说「修习的」48,但是说「世尊」。


  其次佛陀曾经舍离于三有中而称为爱的旅行,所以本应说「有中舍离旅行者」(bhavesuvantagamana),但现在取有 (bhava)的婆(bha)字,取旅行(gamana)的伽 (ga)字,取舍离(vanta)的梵(va)字,再将阿(a)变成长音的阿(a),故称「世尊」(Bhagava)。正如世间中本应说「女子隐(mehanassa)处(khassa)的花环(mala),但是(取me+kha+la)说「金腰带」(mekhal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6-2006 1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大海之源 的帖子

Itipi so Bhagava
彼世尊亦即是

Araham
阿罗汉

Sammasambuddho
等正觉者

Vijjacarana sampanno
明行具足者

Sugato
善逝

Lokavidu
世间解

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
无上士 调御丈夫

Sattha deva manussanam
天人师

Buddho


Bhagava ti'
世尊

善哉! 善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6-2006 1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佛陀的功德有信心,并时常观想与忆念,可以让我们免除危险及灾害而获得保护。

在佛陀的时代,又一位樵夫,有一天他走失了牛。他去找牛,而留下孩子一个人在坟场看牛。
孩子年纪轻轻,对佛陀却有坚决的信念。
当天晚上有两个饿鬼要加害于他。
当其中一个拉扯那孩子的脚时,那孩子念:

Namo Buddhassa 我礼敬佛

那两只饿鬼听了肃然起敬,突然想要保护这个孩子。
并到王宫里,拿食物给孩子充饥,无微不至的照顾他。
这件事传开后,国王带着樵夫夫妇去见佛陀。
佛陀说:

“若有人经常观想佛陀的德行,并对他有坚决的信念,
他能避开凶恶和危险,并获得保护。”


于是佛陀开示了六段偈颂。开示后,樵夫夫妇和孩子都证得了须陀洹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6-2006 02: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一位少年婆罗门,Mattakundali,当他病入高盲,
无依无靠的躺在阳台,等着死的时候,他看到佛陀走向他,身上发出光彩。
但由于身体没力,无法向佛陀礼敬。
他便在心中表白对佛陀的信仰。
过后,他便离开人间,出生在天界。
尽管这只是临终刹那对佛陀生起的信仰之善意业,
但其力量却强得令他出生在三十三天。
因此,佛陀也能够成为我们在无助时的依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6-2006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海之源 于 18-6-2006 02:42 AM 发表
另外一位少年婆罗门,Mattakundali,当他病入高盲,
无依无靠的躺在阳台,等着死的时候,他看到佛陀走向他,身上发出光彩。
但由于身体没力,无法向佛陀礼敬。
他便在心中表白对佛陀的信仰。
过后,他便离开人 ...

请问Brother出处?
这个和chief rev说的很类似。临终时buddham saranam.......而不堕恶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6-2006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18-6-2006 04:14 PM 发表

请问Brother出处?
这个和chief rev说的很类似。临终时buddham saranam.......而不堕恶道。


佛陀的九种德行

由Sayalay Susila编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6-2006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海之源 于 18-6-2006 08:29 PM 发表


佛陀的九种德行

由Sayalay Susila编辑的。

这本书我有。应该不是编辑吧,是开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6-2006 09: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ahalwin 于 18-6-2006 08:39 PM 发表

这本书我有。应该不是编辑吧,是开示?


她编辑了过后,给帕奥禅师看过以后才出版的。
是根据清静道论和经典里面编辑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6-2006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海之源 于 18-6-2006 02:42 AM 发表
另外一位少年婆罗门,Mattakundali,当他病入高盲,
无依无靠的躺在阳台,等着死的时候,他看到佛陀走向他,身上发出光彩。
但由于身体没力,无法向佛陀礼敬。
他便在心中表白对佛陀的信仰。
过后,他便离开人 ...


本神听过的那个VERSION有点分别!
那个少年是个大富独生子!
有病在身但是父亲太吝啬不给医而拖到死!
临死前被摆在屋外, 因见释尊庄严而用上最后一口气来ANJALI了...
就这样, 死后就上了33天!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2-2024 07:38 PM , Processed in 0.13080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