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634|回复: 29

从头细说解茨厂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5-2006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是我之前做历史报告所搜集及综合的一些关于茨厂街和附近一带的资料
花了很多心血整理
算满完整的
贴上来分享与大家分享下


目录

1.从头细说茨厂街
2.介绍茨厂街附近早期的街道
3.如何去茨厂街
4.路线地图
5.介绍历史性地点
(a)蘇丹街  :人鏡慈善白話劇社、積善堂
(b)文化街  :舊郵政局
(c)李孝式街:斯里馬哈馬里亞曼興都廟、南義大廈、關帝廟
(d)思士街  :中華戲院、李霖泰菜市場
(e)茨廠街  :玉壺軒、四眼仔鹵鴨檔
6.吉隆坡开埠功臣 - 叶亚来


[ 本帖最后由 just 于 13-5-2006 09:1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从头细说茨厂街



「茨廠街」名字的由來,源自葉亞來在當地(現茨廠街豐隆銀行所在)

設立了木茨加工廠之故。

葉亞來可稱得上為吉隆坡華人加工工業的始祖,他在茨廠街設廠,

並由歐洲引進一架攪拌機,將木茨加工成茨粉后外銷。

可惜最終茨廠因生意失敗而關閉。


-------------------------------------------------------------

茨廠街是吉隆坡人熟悉的一條街,除了因為它丰有逾百年的歷史價值。

見証了吉隆坡建設及繁榮之外,

最大因素是今天的它已成為我國一個主要的“購物天堂”,

即使外國遊客,也會慕名而來。

在外國遊客的眼中,茨廠街就是大馬唐人街,即使時代進步了,

今天,這條街的大部分建築物依然保存著華人傳統文化的色彩,

而且都被華人壟斷市場。

了解吉隆坡歷史的人都知道,茨廠街其實不應該稱為唐人街,

雖然開墾初期是華人鄉賢飄洋過海來南來經貿的地方,

但在20年代中期便開始出現三大民族在此共同謀生的景象。

回溯歷史,當1874年,第三任華人甲必丹葉亞來在錫米

掀起的雪蘭莪內戰結束后,在廢墟中重建吉隆坡,

當時的茨廠街只有零零落落的亞答屋在100年來經過好几期重建才發展今天的面貌。

其中一次對茨廠街影響深遠的是1881年,吉隆坡發生大火,

英殖民地決定重建,採用磚牆和瓦蓋屋頂。

同時還規定保留一條距離5英尺的走道,

也就是我們目前通稱的“五腳基”。


-------------------------------------------------------------

1882年年至1896年,茨廠街是店舖、妓院、

鴉片窟和賭館,目前道路和店舖的地點完全依歸。

茨廠街能夠有今天的地位,与其附近數條街如思士街、

蘇丹街、諧街、敦李孝式路等有極大牽連。

20年代中期,諧街是出了名的“批發街”,

現已易名為敦李孝式路,茨廠街是著名的“鬧市”街,

蘇丹街是社團集中處,而羅爺街最多雜貨店。


-------------------------------------------------------------

當時茨廠街的注要交通工具是人力車、馬車和牛車,

汽車是少有的交通工具,非富貴之家是沒有能力擁有車的,

拒說當時開墾功臣葉亞來的家屬有兩輛車。

當事人力車夫是華人,他們只提供游短程服務,

較長的路程則需要乘馬來人的馬車,而牛車是用來載貨,

車夫多數是印度人,三大民族一起提供交通服務。

人力車是由人在前面拉,此現象一直到日治世代。

據悉當時長興腳車舖才制造了一輛三輪車。


-------------------------------------------------------------

英殖民時代,娼妓是合法的,鴉片也公開售賣及吸食,

茨廠街內嫖賭飲吹盛行,堪稱四天皇。

當時茨廠街可說是五步一樓,十歲一閣的風花雪月昌盛之地。

諧街也是一樣,是歌妓活動的大本營,脂香粉膩。

鶯聲嚦嚦,他們撥動了許多南渡前來當礦工年輕人的心弦。

荷包豐厚的便會往花廳飲酒名歌妓作樂,而入息低微的則往後港的妓寮尋樂。

除了妓院林立之外,諧街一帶設有許多批發商店,尤其藤製家具店,旅館也不少。

諧街尾端有一間警察局,在巫吉阿曼警察總部未建立前,是吉隆坡警察總部。

另外,現在所看到的充滿藝術氣息的中央藝術坊,當時是破爛的菜市場。


-------------------------------------------------------------

在70年代前,普長春戲院是當時數一數二的粵劇戲院,

所謂的戲院只是一個臨時式的舞台,四面加以木棚,觀眾露天看戲。

當時演出率最高的是古裝名劇“梁三伯與祝英台”和“陳世美不認妻”等,

捧場的都是老一輩,尤其是媽姊和佣婦之流,樂此不疲,

直到後來,因為電影的發展,普長春由中華戲院取代。

中華港,是放映邵氏影片時代。

一天放映几場戲,成為許多人不可或缺的消遣之地,尤其附近學校的學生。

每逢假期便會涌來看戲、吃八室雪,到恩記選歌廳歌等。

可惜的是,中華大戲院曾數次發生火患,燒了又建,建了又燒,

最終叫中華港的繁華熱鬧的情景化為沉寂,中華戲院現已成為停車場。


-------------------------------------------------------------

來到茨廠街,很少人會不知道品泉和成記茶樓(后改為酒樓),

當年每天分早午夜三市,不少僑民習慣嘆其一盅兩件,生意頗興旺。

成記茶樓老板別出心栽。

特社舞台,聘請八音鑼鼓女令登台唱歌,唱出粵曲或廣東小調。

除了成記,還有蘇丹街的安記,荷香茶室和昌記,

諧街的旺記,這些老字號都已消失。

目前還存在的只有敦李孝式路的中華茶室。

主要因為該店屬自己產業,不受戰前建築物法令影響,

所以能夠持續營業至今,不過該店已易名為 BB 茶餐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介绍茨厂街附近早期的街道

原名:指天街

簡介:原本這裡有許多小販檔,販賣各種日用品,
人們到這裡購物,討價還價,大動作地比手劃腳,
指天道地,故有此名。

現稱:敦陳禎祿路


原名:諧街

簡介:諧街,為英文名稱 High Street 的諧音, 原意為「高街」,
蓋因這條街原是唐人街地帶最高的街道。

現稱:敦李孝式街


原名:煙纏巷

簡介: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這裡擺賣鴉片,
煙客在此吞雲吐霧、煙霧繚繞,因而得名。

現稱:垃圾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如何去茨厂街

茨廠街的英文名字是Petaling Street,  

名稱是19世界中期吉隆坡甲必丹葉亞來在這條街道開設木茨廠而來。

由于在這裡工作的華人很多,因此形成今天的“唐人街”。

茨廠街位於吉隆坡市中心,  

因此前往吉隆坡市中心的巴士都會經過茨廠街附近的街道。  

例如,前往秋杰路、巴生路巴士終站,或盤古銀行、  

大家購物中心的巴士,都會經過茨廠街。

從八打靈再也,可以搭乘布特拉輕快鐵,  

在中央藝術坊站下車,步行15分鐘就可以抵達。  

在中央藝術坊站,進入禎祿街,右邊第二條道就是茨廠街。  

如果搭乘Star輕快鐵,可以在富都車站下車,走向大家購物中心。  

在大家購物中心右邊,轉入購物中心對面的蘇丹街,

步行 3 分鐘就可以抵達茨廠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路线地图

这一个地图是花料超多心血来画 >"<
细细走完每一条街 边走边草图
最后才画成的







[ 本帖最后由 just 于 3-7-2006 12:48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a)蘇丹街 :人鏡慈善白話劇社、積善堂

苏丹街


人鏡慈善白話劇社(蘇丹街及漢惹拔路交界)

華人移民所組成的會館,可依據地緣性、血緣性、職業、文化或社會活動來分類。  

其一歸類為文化性質的會館,便是人鏡慈善白話劇社。

人鏡成立于一九二零年,是吉隆坡其中一個歷史最悠久的戲劇協會。  

其所扮演的角色,是通過華人戲劇及歌唱表演來為慈善籌款,

所籌得的款項,主要捐給于老人院、醫院及學校。

那時期的建築,上層通常採用欄杆,然而人鏡的建築,卻由高牆取代欄杆,

並在上面放上劇社名字,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此建築部份分租出去,最大的租戶為商務書局。

-----------------------------------------------------------------------

积善堂
这个只有图片
无法找到较详细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b)文化街 :舊郵政局

文化街(右边是McD)


舊郵政局(文化街里面)


一八八六年,電報線由馬六甲拉到巴生,其后再延長至吉隆坡。  

當時,每當運送郵件的汽艇出現在巴生時,此項新聞便會通過電報傳到吉隆坡,

郵政局便會升起紅旗,告訴公眾,郵件將在不久后抵達,當郵件抵達后,旗便下降。

文化街角落的郵政局于一九一一年落成,此兩層的房屋,

採用都鐸式(TUDOR)風格(英皇亨利八世最流行的款式),

在一樓有迴廊,屋子的角落處切割成斜面式的入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9: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c)李孝式街:斯里馬哈馬里亞曼興都廟、南義大廈、關帝廟

李孝式街


斯里瑪哈瑪麗亞曼廟

此廟座落于敦李孝式路(Jalan Tun HS Lee),是國內設計最精緻的興都廟之一,

裝飾有數以百尊精心雕琢的興都神像。廟內的牆壁以意大利和西班牙瓷磚鑲成。

這座建于1873年的神廟有輛大型的華麗馬車,

在一年一度的大寶森節時供作載送一座興都神像游行的神輦。

它就在廣肇會館的對面,建築宏偉、色彩艷麗,是遊客必到勝地,

每逢大節日,虔誠的教徒從各個角落湧至,擠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當時的英國政府引入大量的印度勞工參與開辟工作,

這些漂泊在外的人需要通過膜拜來慰藉他們的心靈,從而得到精神寄託,

于是,神廟應運而生。

斯里瑪哈瑪麗亞曼廟(Sri Maha Mariamman Temple Dhevasthanam)

宗教事務負責人珈瑪透露,英國政府在十九世紀時,引入大批印度勞工,

造就了印度廟的存在。

而位于富都車站對面和敦李孝式路的印度廟,說明了當時來此的印度人數目可不少。

這家廟約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最早期時,

並沒有所謂的唐人街,而是各種民族一起生活,

當時的印度人喜歡聚集在一起。至今,印度街仍然是印度人的聚集地。

若要尋根溯源的話,這座印度廟的成立歷史很久遠,

它原為吉隆坡開國功臣之一打布三米比萊(Thamboosany Pillai)的私人廟宇,

直至十九世紀廿年代末期才對外開放,並在一九七三年展開重建工程,

以新面貌取代舊廟宇。


-----------------------------------------------------------------------

南義大廈
这个只有图片
无法找到较详细资料



-----------------------------------------------------------------------

廣肇會館內的關廟


已經被大馬政府宣佈列為受保護的古蹟,設于廣肇會館內的關帝廟,

歷史可以追溯至一百一十七年,也是市內少數得以保存的古建築物之一。

所謂的關帝廟,即是供奉關聖帝君,同時它也供奉觀音菩薩、金花娘娘、

何大仙姑、財神、當年太歲、伏虎玄壇、趙公元帥、文昌星君、福德正神、

陰陽察理和五方五土龍神,滿天神佛。

這間廟宇的珍貴之處在于一磚一瓦都是通過專人在中國採購,並以水路,

費時一個多月才運抵吉隆坡。 它是以當年傳統的中國廟宇方式建成,

傳統得來古意盎然,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中廟裡頭的雕棫e棟,已經不多見了。

而它的屋瓦、屋簷、門口兩旁的對聯、供奉的神龕、匾額、雕刻品,

也充份流露出古色古香的色彩。 廟內的銅香爐、一對銅花瓶和一把大關刀,

分別刻有「光緒戊子年、光緒十四年」以及廣東省城元和制造的字樣,

都是無價之寶,見證了百年以來的歷史變遷。

廣肇會館,顧名思義,它是由廣州府(十六縣)和肇慶府(十六縣)聯合組成的會館,

在近代史上,雖然廣東省是開發較晚的省份,但同樣的飽受多次災難的折磿,

使到人民貧苦交迫,不得不離鄉背井,飄洋過海下南洋。

由于廣肇府人來馬已有一定的歷史,思鄉情深,

勞工們在工余之際需要一個場所來互通訊息,遂興起成立雪隆廣肇會館的念頭。

在同鄉群起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之下,廣肇會館于一八八八年十二月廿五日落成,

初時人們稱它為「大公司」,為了表揚忠義,並在正面大堂供奉關帝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d)思士街 :中華戲院、李霖泰菜市場

思士街


中華戲院(現為停車場)

三、四十年代的中華巷是一家戲院,不過它不放映電影,

而是演大戲,當時人們稱它為「普長春」,過后才改為放映電影,

同時也把名號改為「中華戲院」。

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中華戲院曾經傳出鬧鬼事件,沒有人敢去看電影,

由于戲院的熒幕突然著火,所以才會傳出這些謠言。

當時的戲院位子也是一排一排的,最前面的座位,票價為四角,

中間位是六角五分,樓上座位是一塊錢,不是普通人可以負擔得起。


------------------------------------------------------------

李霖泰菜市場
这个只有图片
并无详细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e)茨廠街 :玉壺軒、四眼仔鹵鴨檔

茨廠街


玉壺軒

玉壺軒擁有八十余年的歷史,創辦人為李海。

李海原為中國順德人,在中國學的制作點手的手藝,南來后,

首先在指天街(敦陳禎祿路)賣涼茶,后又再在武吉免登的 BB Park開分檔。  

存了一筆錢后,他在茨廠街租個小攤位,這是玉壺軒的前身,

日后生意上軌道后,才租下整間店面。

李海育有十名子女,他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去世。  

李家出女將,迄今店面生意由數名女將掌舵,而李家年輕一輩的子弟中,

只有孫子李敬池繼承這門手藝 李敬池于十多年前入行,向點心師傅學師,

是茼瘛~少之又少的年輕師傅。

李敬池透露,在平時,玉壺軒一天生產十多籠包(一籠有三十粒)

及十多籠點心(一籠廿五小盤點心)。最受歡迎的食物是叉燒、燒賣及糯米雞。

「普洱也是我們的一個特色,這些入口自中國的老茶,囤了七十年之久,

買回來后,我們自行蒸煮,以去其青澀味,很受茶客歡迎。」

除了日常的點心外,玉壺軒在端午節及中秋節分別推出粽子及月餅應節。


綜合各熱心人士提供的資料顯示,過去茨廠街一帶的茶樓分別有連香、

宴樂、聯陞、成記、品泉、玉壺軒、麗章、愛群、松江、綿綸泰等。

連香茶樓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結束營業,宴樂關閉了三十多年的歷史,

接著是聯陞(二十多年),早幾年,成記及品泉也步上這些茶樓的后塵。

繼綿綸泰茶樓于二零零四年一月結束營業后,

迄今,只剩玉壺軒這家老字號茶樓仍屹立街頭。

以前,宴樂及成記都聘有專人表演娛眾,其中,

宴樂在夜市有粵劇,而成記在午間則有女伶演唱。


------------------------------------------------------------

四眼仔鹵鴨檔

在茨厂街拜档几十年的一个著名鹵鴨檔

[ 本帖最后由 just 于 13-5-2006 09:1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06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吉隆坡开埠功臣 - 叶亚来



一八七三年三月,葉亞來成為吉隆坡最高領導人,掌管地方政令,

故有「吉隆坡王」的稱號,一直到一八八零年還政于英殖民政府為止。

在這七年期間,吉隆坡從光復時的十二間茅屋,擴建到四百多間店屋。

葉亞來從蘆骨、芙蓉以至中國召募了數千名華工,從事土地開發。

葉亞來是從艱苦的奮鬥中,鍛煉出來的卓越領袖。

他早年的困苦生活,孕育他敢于鬥爭、敢于勝利的精神,

表現出果敢、機警、富于正義感的作風。

葉亞來的不朽,就是他以不屈不撓的精神,三次重建吉隆坡,

給吉隆坡帶來安定和繁榮,為吉隆坡日后進一步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葉亞來的功績

葉亞來的功績是多方面的,除了保衛吉隆坡外,在建設吉隆坡方面,

更是居功厥偉,其中包括開礦築路,維持治安與引進勞工,以及種植開墾等。

「茨廠街」名字的由來,源自葉亞來在當地(現茨廠街豐隆銀行所在)

設立了木茨加工廠之故。

葉亞來可稱得上為吉隆坡華人加工工業的始祖,他在茨廠街設廠,

並由歐洲引進一架攪拌機,將木茨加工成茨粉后外銷。

可惜最終茨廠因生意失敗而關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我是好孩子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3-5-2006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茨厂街。。。很多东西粗。。。很多东西买。。。"
去到那边发现samseng很多下。。。东西都素劣质品用乃骗游客的。。。
最顶不顺素外劳多多。。很吓人几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5-2006 01: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蛮详细的报告,谢谢分享。
有没有日据时代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06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fook 于 28-5-2006 01:20 AM 发表
蛮详细的报告,谢谢分享。
有没有日据时代的资料?


没有噢
因为我的主题是茨厂街导览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06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多宝贵资料啊!
简直是精华贴了。。。。
谢谢楼主的分享!


话说回目前的茨厂街。。。。
有点令人失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06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知道为什么老人家们都称jalan silang为"哥司街"吗?

还有,我家里的老人家都喜欢称叶啊来为"叶来仔"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6-2006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tila02 于 7-6-2006 09:14 PM 发表
你知道为什么老人家们都称jalan silang为"哥司街"吗?

还有,我家里的老人家都喜欢称叶啊来为"叶来仔"吗?


不好意思噢
这两个我都没有听过
也找不到相关资料
我想这两个问题应该向老一辈的人询问才知道答案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06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应该是KL人才懂吧,而且还要是新村长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7-2006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太棒了!
我办活动刚好需要这些资料!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8-2006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唉!可是再看看今天的茨厂街。。。走过进去的人,不用言语,大家心中自然有数。。。
Petaling Street,老外还叫China Town,让身为华人的我感到汗颜并且痛心。。。
空有过去的感人历史和美丽的名字,可是文化和内涵到哪里去了?我不知道。。
大马人的礼貌态度被读者文摘的调查列在垫底的位置,恐怕还跟我们可爱的茨厂街脱不了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4-2024 07:08 AM , Processed in 0.082821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