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004|回复: 7

杨柏格:断疑生信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11-2022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不才,想要推广无量寿经又写不出什么有料的东西只好借作者的文章,来随意写写自己的观点,请各位高抬贵手。

资料来源:http://www.shixiu.org/thread-55617-1-1.html
作者:如果一直依止净空法师的弟子,
在看到本帖之后了解了净空法师之外其他祖师大德还持有不同观点,并引起自己的思考,这就是本文的价值所在。
如果原本因为担心做不到功夫成片而对念佛往生失去希望,
通过思考和进一步了解念佛法门转而信心欢喜,那本文就成就了更多人往生的希望。

我:个人觉得该作者的本意是好的,并对净空法师无恶意。会担心做不到功夫成片的人往往要么读老法师和黄念祖居士不够而信不深;要么唸佛不夠而自欺欺人。跟兩位大德的開示无关。要依圣言。

作者:
有人说,净空法师是为了激励众生精进念佛的善巧方便,但往生条件能说改就改吗,是不是可以推理:为了劝导众生精进念佛不要松懈,直接把净土三经改成功夫成片、净念相继、24小时都不能有任何妄想杂念才能往生,这样好吗?这样做只看到出发点是好的,没有看到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损害了净土法门,摧毁了很多学净土法门人往生的信心!每年有多少人因为额外的、重重的往生障碍而退转不再念佛?有多少人因为觉得往生难而被其它外道邪法拉拢过去?有多少人因为别人一句“你念佛能念到一心不乱吗”而对自己所学的念佛法门深深的怀疑......
   
在鼓励精进方面,净土祖师也不是没用用过善巧方便,藕益大师就是先例,为激励众生精进念佛,说持名功夫深浅决定往生品位,但绝不说持名功夫决定往生。
   
有人说,净空法师弘法功德很大,你怎么能说他呢?对不起,本帖只是就事论事,也不把佛法当人情。不过可以略分析这个“贡献说”,诸佛的本怀是劝导众生成佛,最佳手段是劝一切众生同归西方净土,因为这样永不退转,成佛最快。所以严格说功德(或贡献)大小,就要看法师说法到底能度几个众生往生。因为此生如果不能往生,一切归零!照样轮回!来生重新来过!但来世就把今生闻到的佛法忘得一干二净。(比如某个人A只劝两个人念佛但两个人都往生了,另一个人B劝一万个人念佛但只往生了一个,你能准确说谁的功德(或贡献)大呢)

我:说得好。“诸佛的本怀是劝导众生成佛,最佳手段是劝一切众生同归西方净土”。净空法师并不是为了激励众生精进念佛就改掉往生条件,我会一一列举。其他纯属其看法,不给予回复。
另外,关于一心不乱可以参考法然上人的开示:“口念彌陀心散亂,
喊破喉嚨也枉然” 到底這句話對不對呢?這句話是誰講的呢?適合净土法門嗎?”
https://youtu.be/F5LAkvKET5Y
(以上参考而已,我依然以黄念祖居士为主,净空法师为补(补习的补)。

作者:2、净空法师弘扬的净土法门偏重自力,本质上是难行道,属于“万人修行,罕一往生”,他自己曾经多次说过:他看到的念佛人多,往生人极少。如果从往生结果来看,这句话是不是也是对他自己弘法效果的概括呢:跟他修行的弟子无数,但往生的不多!所以每次他听到或看到有人往生,都认为是不得了的事情进行宣传。(净空法师也提到念佛一法容易,但还停留在“阿弥陀佛几个字很简单,谁都会念”,他把这个“佛号简单、容易念”当作易行道)
   
而无论是净土三经还是历代祖师,无不告诉我们:真正的净土法门是易行道,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修万人去!往生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往生才是奇怪的事情。

我:净空法师弘扬的净土法门不是偏重自力,本质上不是难行道(是易行道),也没有说“万人修行,罕一往生”。

“跟他修行的弟子无数,但往生的不多!所以每次他听到或看到有人往生,都认为是不得了的事情进行宣传。我觉得作者误会了。个人认为,老法师跟祖师一样是决定“万修万人去”,只是入品的少,入品的至少下下品往生,而绝大多数人都是带业往生到边地(属于往生极乐世界)。因此,一般三年往生或预知时至等等都是入品了的,所以不得不赞叹啊!
《四十二章經》裡頭說,「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作者:
3、在弘扬净土法门方面,净空法师完全走自己的风格,设置的重重障碍与阿弥陀佛本愿有诸多违背之处。而善导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等之所以成为祖师,都无不首先继承然后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不是自套枷锁或自搞一套。
1、净空法师给众多弟子设置了过多的往生障碍(
上面小结了10个障碍),每一个障碍都把净土法门普被三根、普遍十方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偏离了释尊和弥陀接引众机的本意。


我:黄念祖与净空法师都是从印光大师那儿一脉相传,是有师承的,
没有自套枷锁或自搞一套,我会详细解释所谓的“障碍设置、枷锁”等等误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11-2022 04: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16、净空法师自己或劝别人,以念四字佛号为主。

    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莲池大师等特别强调六字。善导大师认为专念六字佛名,即是信愿行具足。因为“南无”两字含摄信和愿。
    有人拿莲池大师早年的文集来证明他也是念四字,但晚年全部劝人念六字。早年和晚年什么时候看法更成熟,自可掂量。
    链接:印光大师、莲池大师:念佛应念六字,始终念四字佛号的人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我:   黄念祖居士:「今若勉強按捺」,現在你說我按著、壓著它,不許起妄念。有很多人做功課這麼用的,管著它,不許起,起妄念就不行,就這麼定住,這麼觀。禪宗有一個叫做搬石頭壓草,要壓這個妄想,把石頭搬來,把這個草壓住。你表面看起來那個草不往外長,可是那個草的根愈長愈粗,有一天那個草根長得很粗的時候能把石頭抬起來。這是搬石頭壓草。「粗念雖得稍息」,你壓它,一來就不許,一來就不許,坐在這兒,這樣的話,可是那個微細的念頭從來沒停過,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情。而有許多坐禪定的人,自己坐到最後沒有自己,也沒有床鋪,也沒有房間,一切皆空,自己以為是很好的境界,甚至以為是一種無相,很高的,見了佛是法身境界。其實在禪定上來說,這個還都是欲界的事情,在三界之中這還是欲界中的事情,欲界中的禪定,那差得遠,上頭還有色界、還有無色界,你哪出得了三界?在這個情形之下,行人很容易錯認,以為這個就是了,粗念不起了,細念他不知道,就說我相應,實在是個大的謬誤,這是很大的錯誤。所以參禪常常容易出很多的毛病,是難行道。禪定是很殊勝,戒定慧,但是也要很善巧,要知道,要如法。


「於是大悲慈父,興無緣之慈」,同體之悲,就給我們一個奇妙方便的法門,這是一個最奇妙、最奇特,妙,微妙、勝妙,這樣一個法門,又方便,最容易、最方便。「指方立相」,你就老想著西方,淨土人都坐著不背西,面西,他老想著西方。「攝心專注」,把這個心,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念著這個佛,就用這個妄心,從妄心開始。誰都有一個妄心,你妄心專注一個境,專注西方極樂世界,我就這個心,我就這個念頭,我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小孩子都可以,現在有很多小孩剛會說話懂得念佛。「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你正在念南無阿彌陀佛,心裡就這一句佛號,正念這一句的時候,別的妄想就都沒有了,「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它殊勝就是在這兒。所以有人說我念佛,我怎麼念還是妄想紛飛。你不知道,你在念佛的時候感覺妄想紛飛,那是當然的事情;你念就沒有妄想,那都成佛了。可你要知道你不念的時候是什麼情況?你不念的時候,你整個百分之百的都是妄想。可是現在你念佛,在妄想之中你出現了一句佛號,這句佛號就換掉了百千萬億的這些雜念。


所以這個念佛法門,就是妄心在念,念得純熟之後,你沒有別的妄想,就這麼一句一句,清清淨淨的,這個時候你也就忘記念佛的是黃念祖,你也是心中只是這一念,念的是什麼,你也就沒有分別了。所以這個所,我所念的這個佛的名號,這個思想也沒有了。「心無所住」,這個時候心裡除了當前這一句之外,另外沒有所住,沒有什麼境界。《金剛經》講要無住,有住就是非住,都是錯。這是心無住,無住就很合乎《金剛經》的無住,可是又不斷滅。這個很重要,大家要知道,所以這是大慈悲。可是你「佛號分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分分明明不斷滅,明明朗朗,可是又沒有能所,又無所住,這個就叫做「暗合道妙」。不是你研究《金剛經》,懂得很多很多,你已經是契了無生;後頭我還要講無住生心,不是凡夫境界。可是你要這麼念的時候,你不知不覺跟它相暗合,「便契《金剛般若經》無住生心之妙諦」。

作者:14、正行、杂行理念不同

    净空法师认为无论你读地藏经或金刚经,都可以通通回向往生,都算助行。(这点也是不少法师的观点)
    善导大师把五正行之外的统统贬为杂行,谓“随缘杂善恐难生”,劝“念弥陀名号专复专”。如果一会念佛,一会诵地藏经,一会诵金刚经等,善导大师把这些贬为杂行,我们凡夫以为多修可以增加往生资粮,善导大师告诉我们错了,因为说明我们对弥陀救度的信心不足,缺乏信愿,也缺乏对弥陀名号即是无上功德的正确认识。



我:   夏莲居汇集本版本: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所有善根,不求健康,不求荣华富贵,不求聪明才智,不求唸佛清淨,不求功夫成片,但求往生,也就是心心回向。

其他地方,作者引用善导大师得很好。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
第十八願的願文,「聞我名號」,一切眾生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
至心信樂」,至就是登峰造極,至誠,以至誠的心相信,樂是歡喜、慶幸,願意這個地方,願意這個法門,「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把一切善根,不求其他的事情,只是求「願生我國」,「乃至十念」,這種至心信樂的念乃至只念了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五逆十惡再加上誹謗正法,那就是臨終很難念了。這個以後還要討論,善導大師還有他特殊的見解,今天這個地方不發揮。從這裡看出來,這一段是什麼?這一段是至心信樂,信就是智慧,樂是願力。要生到極樂世界,當然我們就是願意去度眾生,這裡說至心信樂就相當於發菩提心。你也要念,哪怕念到十念都可以往生。這個在《觀經》中有最好的例子,就是五逆十惡看見地獄現前,只要有善知識教他,他觀想是不行了,念佛的話,有十念,往生。我一個很好的學道的朋友,他的弟弟也是看到地獄,他的哥哥勸他趕緊念佛,大家也助念,後來他說地獄相消了,看見佛來接了。也就是他平常並不怎麼修,不就是乃至十念嗎?在這最後的時候你有十念都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所以這個第十八願,淨土法門就依止這條願文建立起來的,可以這麼說,就是十念必生。尤其咱們的明真長老他修十念法,這也是十念,因為他參禪,時間用在淨土上他就一天念十口氣,這也叫十念法。十念必生,至心信樂,它裡頭有一條至心信樂。



其实,净空法师与黄念祖,跟善导大师的理念是一样致的,唸佛不可思議,全攝佛德成自功德,所以只要老實唸佛,老实求生极乐世界。
但是有的老修行人唸咒,唸[心經],建寺廟等等善德,作了一輩子了,後來才遇到淨土法門,发了菩提心求往生,一时改不掉以前的修行方式。因此,只要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净土,仰仗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取一切众生,真是大菩提心,正如第十八愿: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作者:
13、净空法师过于强调世间善书,比如弟子规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十:你不读弟子规,你不能往生。
12、净空法师过于强调做一个好人,甚至认为人做不好怎么能成佛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九:你在世间不做个好人,你不能往生。
11、净空法师过于强调净业三福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八:你做不到净业三福,你不能往生。
10、净空法师过于强调念无量寿经和念本经的数量


10~13
我:一言以蔽之,淨空法師鼓励圣贤教育,是为了修大乘做准备的,应当深思熟虑。

净空法师讲述:
因此,三十七道品,諸位要記住,不能說它是小乘法,
不可以說它是小乘法。你從這個意思上去看,它是通大乘,也通小乘,就不會對它發生誤會,發生錯解了。如果要是小乘法,西方極樂世界怎麼會講這個東西呢?西方極樂世界是圓頓大法,怎麼會講小乘法呢?蕅益大師特別將這個問題提出來給我們解釋。那麼我們聽了他這一番解釋,才恍然大悟啊!這就是我們用什麼心去修它,它就是什麼樣的境界。以藏教的心去修,它是小乘境界;以別教、圓教的去修,那它是大乘境界。那麼由此可知,三十七道品是佛法裡面的綱領、原則,相當於數學裡頭的公式一樣,它在應用上是無量無邊,它有非常廣大的境界。
那麼現在我們簡單把這個天台四教,略略地跟諸位作一個介紹,
才曉得我們應當如何用心。先講「藏教」。「天台四教」是講藏、通、別、圓,我們先看這個藏教。藏教,這個「藏」就是指的「三藏」,是從事上建立的名稱,就是三藏經典,那麼這是小乘,小乘學者,依此而修的。小乘的三藏,「經藏」就是「四阿含」經,長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雜阿含,它是這個四大類。這個四大類,裡面包括的分量,相當之多。那麼現在泰國是小乘教,他們這個藏經,經律論就是這個小乘三藏,跟我們中國大乘不一樣。這個「律藏」是「毘尼」,「論藏」是「阿毘曇」。我們中文藏經裡面,小乘的三藏,是相當完整。因為最近泰國經典藏經,跟我們比較一下,他比我們多的東西,非常之有限,多的東西很有限。那麼可以說,我們所翻的百分之九十九這個中文本子裡都有;他多,充其量不過是百分之一,大概也就是如此而已,可能百分之一還不到,所以我們中國這個小乘經相當完整。但是現在小乘經很少人去看它,中國對於小乘法,的確沒有放在眼睛裡面。那麼這個道理是以中國的儒家、道家,實在是代替了小乘法。有儒家、道家的基礎,就可以直接讀誦大乘了,不必要再學小乘,所以小乘在中國沒有辦法盛行,道理就是在此地。
那麼今日學佛,就遇到困難了,為什麼呢?儒傢、道家的底子沒有,
大家不念儒書,也不去學道家的這些典集,像老子、莊子、列子,也沒有人認真去研究它,因此讀大乘就很困難。沒有這個基礎來接觸大乘佛法,所以在大乘裡面苦修,修了很多年,依然沒有成就,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麼在此地,我們要重視的,就是這個四教的四諦。小乘所依據的「生滅四諦」,四諦是講苦、集、滅、道。苦集滅道這個四諦,通教都重這個苦集滅道這個四諦。小乘是生滅。
资料来源:http://www.book853.com/wap.aspx?nid=1251&p=12&cp=10&cid=0&sp=2

个人觉得比较完整的:
三皈五戒仪式  (共一集)  2006/9/24  新加坡博览中心第二厅  档名:16-024-0001
http://ft.amtb.tw/dv.php?sn=16-024-0001&lang=zh_CN

参考资料:

净空法师:
所以净业三福头一句是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三个根没扎下去,
不能学第二条。今天佛法衰了,只有形式,没有实质,就是头一条没有,根没有,他就受三皈、就受五戒,他没根。所以那个三皈五戒是假的,不是真的。具足前面这一条才叫做善男子、善女人。受戒的时候,传戒师喊的是谁?善男子、善女人,净业三福第一善他做到了,他才有资格为佛弟子,这是佛弟子基本条件。我们要注意,为什么?我们要做弥陀弟子,这三个条件不具足,怎么做弥陀弟子?弥陀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弥陀弟子光荣,弥陀弟子一切诸佛都尊敬,天龙善神看到弥陀弟子格外恭敬,都保护你。这还没到极乐世界去,已经沾光了。净业三福都要学,真正弥陀弟子。

作者:9、净空法师把教理和心性过于拔高

    曾经看过净空法师的开示,说如果你不知道是心是佛,不知道自己本来是佛,你不能往生(意)。
    善导大师楷定古今的《观经四帖疏》正好相反,不提心性,只教念佛。

    且问:没有任何文化学识,又缺乏善知识讲解冗长教理的人,往生的案例还少吗? 再问:自古以来,动物往生的例子还少吗?它们如何了解这些教理,如何理解是心是佛?故净空法师的观点讲不通。多了解教理当然好,有助于提高信心,但过于拔高就不能普被三根了!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七:你如果不知道是心是佛、本来是佛,你不能往生。



我:我在净土大经科注2014读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作心是,除此之外,净空法师很少提到,也没有说不能往生啊。所以这是一个误会。

“黃念祖 無量壽經講座【6】56~66”
https://youtu.be/hmqV608ivZw
重点在7小时53分38秒:


就是說這種人能夠知道希求佛智,能信他佛,
但是對於自佛不能生信,「是心是佛」的道理他有疑情。告訴你「是心是佛」,這個心是你自心。所以只信他佛,而不信自,你就是對於「是心是佛」這句話不能生正信。

又是彭二林,彭二林這個大居士是很不錯的,他一段議論很詳細,他說必須要了達佛智乃至無等無倫最上勝智,這才叫做真信。因為一切智都不離自心。信了佛這些智,這些智是從什麼地方生出來的?就是從自心所生的。「無我,無我所」,這些智慧根本是無我,也沒有我所。有我和我所就是識,就不是智,智慧之中沒有我和我所。「凡聖一如」,凡也如此,聖人也是如此,「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你要信你的自心就是一切智,「本來成佛」。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很難,連圭峰大師對於本來成佛還信不及。他註解《圓覺經》的時候說這一句,他說本來是佛好一點,對於本來成佛還信不及。他是禪宗開悟的人,華嚴宗的祖師。所以真正能夠承當、能夠信是不容易!你這個心本來成佛,在自己的心之外沒有另外一個信佛的心;這句話換句說法,也就沒有一個所信的佛,因為心它就是佛,它本來成佛。所以自心之外沒有另外有心,也就是自心之外沒有另外有佛,心就是佛,是心是佛,不另外有心,就是不另外有佛。「如是迴向,是名唯心淨土」,這才有唯心淨土,真正是唯心,很快能見佛。所以這個快慢就都是從這個地方生,你往生的品位也從這分。你念得風吹不入、雨打不透,甚至於不能往生。所以我老說不要論功夫就在這,要重見地。密宗就是見修行果,必須有正見,才有正修,才有正行,才有正果。你沒有正見,你的修行是盲修瞎練。「若於自心諸智,猶滯疑情」,對於自心的智慧,你還存在著疑情。你看看,你這就是難免於心外見佛。所以禪宗說,「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你去修佛,修個有形有相的佛,你求那個有形有相佛和你不相似。與汝不相似,這個汝是老幾?這個汝確實提不起來。汝的自心是了不起,汝的自心那就是佛,一切佛從你自心流出。你對於自心滯了疑情,你不免就會心外去見佛,你不信自心,心外覓佛。所以禪宗老罵,說你們淨土宗是心外求佛。不是我們心外求佛,是有些修淨土的人心外見佛。不但修淨土的人心外見佛,修密的人也都是心外見佛。我這次從美國回來,我說學密的人通病是太執著。「雖修諸善,乘願往生,不得見佛」。你修諸善,憑這個願力你可以往生,但是你不得見佛。為什麼?「以不契佛智故」,因為你不符合佛的智慧。你沒有契佛的智慧,因為你做了很多功德,你可以勉勉強強的往生。



所以《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這是彭二林引經典,說「三世一切諸佛,皆無所有」。這些個經和論我們要重視。「唯依自心」,都是依,唯是依靠你自心。「菩薩若能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修行的菩薩們如果能夠了知諸佛和諸佛的一切法皆是唯心所顯現,皆是唯心知量,就可以得隨順忍。所以見了菩提樹可以得三種忍:柔順忍、音響忍、無生法忍。「或入初地」,或是初地菩薩,「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極樂淨佛土中。」所以就是說要相信。這就說你信佛智不信自心的,毛病有這麼大;要能信,你就可以入初地,或者生極樂世界。「故知有決定智,方能決定信」,你有這個決定的智慧,你才能產生這種決定的信心。有了決定的信心,才能夠決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千萬要慎重,不要因為疑惑而失掉大利。都到了極樂世界還不能聞法,那是失大利。所以,信他不信自,還是智慧很短淺。沒有決定的智就沒有決定的信心,所以「意志猶豫,無所專據」就這麼來的。總是猶猶豫豫,總是沒有專據,一會高興,一會又發愁,拿不定,自己也沒有準稿子,也沒有把握,這就是對於自己信不及。「信願不堅,依據不專」,這種人信願就不堅定,他所依據就不專一。可是他能念佛相續,念佛是不可思議功德,「以念佛力及發願力,仍得往生,但滯邊地」,暫時在邊地待著。這就是信他不信自。


「是諸人等,以此因緣雖生彼國,不能前至無量壽所」。這些人以這個因緣,就剛才說的這個因緣,念佛力、發願力種種的,生到極樂世界,不能到無量壽佛前頭,他就只在佛國界邊。所以曇鸞說或者就真是指的在邊邊上,這也是他的依據。「七寶城中,佛不使爾」,佛並不叫他這樣,他是「身行所作」,他自己的身行所作,他就是到這,「心自趣向」,使他的心去趣向。「亦有寶池蓮花」,跟極樂世界一樣的情況,七寶池、蓮花,也是「自然受身」,不要經過父母,不要住胞胎。「飲食快樂,如忉利天」,快樂極了,像忉利天,比欲界天快樂,這很快活的天。「於其城中,不能得出」,他在這個城中,就是他的範圍,他出不來。因為你有疑惑,你就有限度,就把你框起來,你就有框框。這框框不是別人,是你自己框出來的,作繭自縛。「所居舍宅在地」,不能在虛空中,也「不能隨意高大」,想它大就大,他也不能。「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這就是它這個邊地,在疑城中的缺點,五百年常不見佛,不是絕對的不見佛,時常不見佛,很難得見佛。也不知道這些都是這樣,都很稀有。「其人智慧不明」,這個人的智慧不明白,「知經復少」,知道的經又少。「心不開解」,心裡頭沒有開解,所以意也就不歡樂,他不能夠享受大乘的法樂。生活、飲食上的快樂超過天,那是快樂極了,在心中他沒有享受大乘法樂,他沒有見佛聞法,還有這個缺陷。「是故於彼謂之胎生。」這都是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對於這種人管他叫胎生。所以不可以疑惑,總是兩種生出來,一種是化生出來,一種是胎生出來的,不可以這麼去理解;都是化生,但是這一類他有侷限性,愚昧,就像個小胎兒似的,他眼睛、鼻子沒有起大作用,所以管他叫胎生。他要是懺悔,他要是增加他的信願,他才能夠見佛聞法。見佛聞法還要慢慢的,還有個過程,大家要知道,也是久久。


作者:8、修行《无量寿经》版本之不同

    净空法师自己修夏莲居汇集本的无量寿经,并劝弟子修汇集本。
    而据考据,道绰大师、善导大师、印光大师等祖师都是以康僧铠原译本的无量寿经为准,印光大师更反对汇集本,认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修改佛经的坏榜样。
    且看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八大愿(根本愿),夏莲居汇集本和康僧铠版本有什么不同:
   
    夏莲居汇集本版本: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康僧铠原译本: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两者摆在一起,可以看出差别巨大,夏莲居活生生把阿弥陀佛的大愿改了,那这还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吗,已经变质了。汇集本把权、实汇总到了一起,而原译本废权只立实。相关:善导大师:观经由定散两善导入念佛(开权显实),最后废定散立念佛(废权立实)



我:只是多了“闻我名号”以及“所有善根,心心回向”而已,整體而言意思相近。
重点在“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愿生我国跟欲生我国意思一样。


有人到寺庙做功德,
求财啊
求子啊
求健康啊
求念佛清净
求功夫成片等等。现在明白了“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即所有功德不求健康,不求荣华富贵,不求女人,不求聪明才智,不求念佛清净,不求功夫成片,只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1-2022 07: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海贤老和尚,@袁宏道,@黄忠昌居士,@净土法门

作者:7、净空法师特别强调清净心

    还是他一贯的追求功夫成片的理念,所以很多念佛人都在烦恼自己怎么没有清净心,怎么才能建立清净心,头上安头。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六:你念佛要念到清净心,否则不能往生。


我:淨空法師說過“若你可以唸佛功夫成片,你就有机会见到阿弥陀佛,就往生自在了”。总之,没有追求功夫成片,没有过度地、特别地强调清净心。

“黃念祖 無量壽經講座【6】56~66”
https://youtu.be/hmqV608ivZw
注意!在7小時01分50秒,藕益大师说过他只求下下品往生,
而夏师公说过,邊地(边地)我要去還去不了,現在要去去不了。
我个人认为,这说明末法时代众生福薄慧浅障重,
想下下品往生都难,幸好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才能在边地疑城重新发菩提心,忏悔唸佛。
海賢老和尚和净空法师苦口婆心“唸佛去!唸佛去!”,
真是大悲心啊!
其深義,大家理解不,
發菩提心你很難發出來啊,
唸佛你才能全摄佛德啊,
起码能到边地呐!(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接下來引用黃念祖無量壽經講座:
“為什麼十念法可以得到往生,就可以得到不退轉?
剛才我們講了一些,這就是理一心。現在再補充一句,比較好懂一點的,也是蕅益大師的話,你念佛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你念佛,名以召德,萬德洪名,你叫什麼名字來什麼;換言之,你念這個名字的話,阿彌陀佛的萬德都到你心裡面來了。所以就全攝佛德成自功德。如何下手?下手你就從事念開始,拿著佛珠念。”

再有:
“底下再進一步來讚揚,這樣念佛的人在我法中,我字這是釋迦牟尼佛自稱,在我這一代時教裡頭,在我這個法裡頭,應該叫做「第一弟子」,這樣的人應該叫做是整個佛法門中的第一弟子,第一流的,居首位的,非餘人所能及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念佛法門最為第一,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而且直捷究竟。不管你是什麼水平,你不能明合道妙,你只要老老實實念(只怕不老實,只要肯老老實實的念),自然暗合道妙。自然暗合道妙就巧入無生,潛通佛智,這是無上的方便。所以阿彌陀佛用五劫的工夫來思惟出來四十八願這樣的法門,是巧妙,是再巧妙沒有了,是無上的方便。

所以密宗就是說方便為究竟。你覺悟是不是究竟就看在你度生的方便上,你有方便達到了究竟,徹底的方便,你成佛也就徹底。所以念佛法門是人人能修,三根普被。所以法門是最為第一,最為難信故。為什麼說是第一?難信的,你能信。所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這是世間,連天人什麼都在內),都是不容易信受這個法。還可以補充一句,這是深契佛心故,這個法門是深深的契合於佛的心。佛為什麼要成就極樂世界?是利益眾生。佛要這麼一個世界幹什麼,是不是?佛的自受用就是常寂光,還要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凡聖同居做什麼?利他。這樣一個法門,使得眾生都容易達到,都能在這獲利,都統統究竟成佛,這才是佛的本心,是深契佛心。因此對於這個難信之法能信,「如教奉行」,應該稱為第一弟子。”


作者:5、对发菩提心的看法不同

    净空法师把发菩提心和念佛是完全分开的,他的观点认为发菩提心是发菩提心,念佛是念佛,甚至认为如果不发菩提心念佛无用。这种观点如果放到通途法门(圣道门)没有问题,但净土法门不是这么回事。
    净土祖师认为只要相信极乐世界,愿意去,这就是菩提心。链接:蕅益大师: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善导大师把观经的三心归结为两种深信:善导大师:观经三种心归于二种深信,信自身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信弥陀本愿称名必生
    参考: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于具足了厌离娑婆和欣求极乐,所以已经含摄四弘誓愿!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四:不另外发菩提心,念佛也不能往生。

作者:6、净空法师认为如果想去极乐世界享福,不能往生,因为没有发菩提心

    这里无疑又增加了一个往生障碍,“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想法有什么不对呢,真正的净土法门本来就是让我们欣慕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好,让后让我们升起念佛求往生之心。往生条件就是信愿持名念佛,和享不享福都没有关系。

    而且从事实来说,到极乐世界当时是享福了,环境那么好,想什么有什么,个个都是上善人,这当然是享福了。但妙就妙在你可以一边享福一边修行,而且享福不会让我们退转,只前进不后退,一生成佛。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五:你对极乐世界不能有贪求享福之心,否则不能往生。



我:误会1:老法師沒把发菩提心和念佛完全分开
误会2:老法师没有另外发菩提心的说法
其实老法师对菩提心的看法跟祖师大德是一致的。
另外,第6,老法师的确是说“你对极乐世界不能有贪求享福之心,
否则不能往生。”这里的享福相当于外国话“Enjoy your life”的享受意思。因此,万万不可有去极乐世界enjoy的心。

黄念祖居士:《華嚴經》反過來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句話也是非常深刻,你要把菩提心忘了,你修許多的善法,你做的是魔的事情。



这两道问题,老法师在[净土大经科注2014]有詳細讲解过发菩提心「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有三種法和菩提門相違背,要離開。「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就要去順,要去順從,要去依順。依智慧門,依慈悲門,依方便門......

一时找不到净空法师的开示,所以引用黄念祖的无量寿经讲座:(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很长篇幅,在第一集的6小时48分14秒)



底下我們就要解釋一下菩提心,菩提心用最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個大不要做大小相對待的那個大,這個錄音機比那個錄音機大,回頭我就說我這個桌子比它大,房子又比桌子大,都是對待的大。這個大它應該是大方廣的那個大,那個是絕對待的。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三種相結合的心,這個心它自然就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要發起這種大慈悲、大智慧、大願力的心,就稱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內容和它的重要性,在這個地方做一個扼要的介紹,因為以後到了願文的地方還要講。

這個發菩提心,根據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往生論註》在中國成為佚書,淨土宗有十來種書中國沒有了,都是從外國找回來的,這個《論註》是其中之一。我們很多古人沒有見過這個書,所以有人就把曇鸞跟道綽都從我們淨土宗的祖師中給開除出去,其實那都是功績很大的。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說出,《無量壽經》講三輩往生,三輩往生中當然所行有高有低,有的是優,有的就劣(五逆十惡還不劣嗎?但是最後他發心了、他懺悔了、他精進了),都是要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就是願意作佛的心,是佛道無上誓願成。為什麼要作佛?一個是我就想作佛,我要比誰都高,那你就永遠不能成佛,你是為了自己。願意成佛的就是要度眾生,你究竟的覺悟,你才有這個特殊的方便,你才能夠真實給眾生真實之利。所以就是度眾生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度眾生的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怎麼度眾生?真要度眾生的話,就是能夠攝受眾生,讓眾生能生到有佛的國土這樣的心。阿彌陀佛就成就這樣一個國土,我們現在弘揚淨土法門,也就是使得這些眾生能生到有阿彌陀佛的國土,這就是度眾生的心。

「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安樂就是極樂,生到極樂世界的人,「要發無上菩提心也」。所以三輩往生都發菩提心,你要願意作佛,願意度一切眾生,願意攝受一切眾生都往生到有佛的國土,而發的無上菩提心。若不發無上菩提心,但是聽到彼國,僅僅是聽到彼國,快樂極了,極樂,那是無法比。有的人就說,我活的時候要修行,活的時候要好,比別人強,死了之後生到極樂世界也是享受,也比別人好。這一種就是我活的時候也要好,死了之後也要好,為自己打算,這個是打算不到的。曇鸞大師就說,要是這樣的話,為了求樂而願生,不得往生,往生不了。所以極樂世界純一是大善根器,都是要廣度眾生,大慈悲、大的願力,攝受眾生能夠往生有佛的國土。一切眾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這天天咱們念的偈子,願一切眾生都同生極樂國,大願力!有這個信心,信心這就是有智慧,沒有智慧是不能信,信是清淨的心、智慧的心。這一段的解釋,這樣的菩提心很親切,對於淨土學人聽得很親切。

底下《安樂集》,這是兩個緊接著的,上面是曇鸞,底下是道綽。玄中寺,玄中寺是三個祖師都在那的,現在修得很好了,曇鸞、道綽、善導三位大師都在那住習過。《安樂集》說,「依天親《淨土論》」,就是《往生論》,「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有兩方面。「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有三種法和菩提門相違背,要離開。「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就要去順,要去順從,要去依順。什麼是三呢?第一個是智慧門,第二個是慈悲門,第三個是方便門。頭一個是要智慧,第二個要慈悲,第三個方便,就是大願力,我有這種方便的方法去度眾生。所以它分開三個,其實就是剛才我說的,通俗的說,發菩提心就是要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的心。

具體說來是怎麼樣?第一個就是「依智慧門,不求自樂」,不是為自己求安樂。還不是僅僅說我往生不是為自己求安樂,這解釋,我們在這個人生之中,一切一切的地方,都不是要自己求安樂。講弘一法師的例子,到湛山寺請他講戒律,給他拿了(送到房間裡頭來)幾個菜一個湯,弘一法師不吃。第二天,知道他嫌多,別人就給他拿了一個菜一個湯,還不吃。這就報告倓虛方丈(倓虛老法師)說:弘一法師不吃。倓虛老法師說:你們就把你們吃的盛一碗給他。大眾吃的,大家都這樣的,除了主食之外,舀了一碗大眾吃的菜給他端去了。他問了問:你們是不是也吃這個?他們說對,他就吃了。所以一切時處,不是自己求安樂。現在有一些人,據說有的在美國的出家人,嫌美國的汽車不夠講究都不坐,在美國要坐進口汽車。德國車更講究,在美國嫌美國的車都不好,要坐德國車,這個就跟道綽大師所說的不大相合了。有智慧的人不求自樂,無我,「通達無我法者,是名菩薩」。這個「我」字是萬惡之源,現在我們不能求自樂、自尊種種,這一切一切,要「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就是去這個身見。現在學術化的氣功是非常熱鬧,有人說他們是外道,我說他們連道教也不是,道教的老子、莊子這些道理還是很高深的,這些人只能稱為氣功師、養生家,他就是把這個身體修練得挺好。我們這裡你看,一教你,頭一句話就說,你發菩提心不是要貪著自身,在這身體上去保養它、維護它,讓它舒服。所以這個無我,不只是在講經的時候談無我、無我,講得天花亂墜,而真正在一切時處,起心動念,首先咱們不要說無我,先不要有個人主義,這個做為第一步。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一切眾生真實是苦,苦苦你隨便可以看見,到了夏天,蟲子掉到地下,多少螞蟻吃這個蟲子,你咬一口,我咬一口,這個苦不苦呢?豬,我看見豬就是可憐,不但牠要被殺,而且注定牠的子子孫孫都要被殺光的。苦,都是苦,要拔眾生的苦,而且拔一切眾生苦。所以大慈悲心,這是第二。「遠離無安眾生心」,我們要有安住,讓眾生得到安樂。不是安自身,而是要眾生安樂。

「三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眾生可憐,本來是佛,都同具有佛性,《大乘起信論》講到都有如來藏,都有妙明真心,可是冤枉得很,迷迷糊糊的顛倒六道之中,受很多很多罪,愚痴,可憐憫!這是憐憫眾生的心,要憐憫一切眾生就「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這又提出來了,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離開了恭敬供養自身心,剛才只談自身,這地方又加上一個心字,這就很深刻。供養不要供養自身,不要使自身求安樂,這個道理很好懂,也沒有可爭辯的,但是做得到做不到是一個問題,但是這個道理大家還都是得承認下來。怎麼叫恭敬供養自心?這句話就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楞嚴》裡頭,阿難之所以會不能自拔,以及一切眾生要修佛沒有成佛,反而甚至於墮落成為魔王的眷屬,都是因為不明白兩種根本法,一種是生死根本,一種是菩提涅槃根本。菩提涅槃就是你的佛性,生死根本就是你的妄心。眾生之所以認為是自己心的,實際上就是意識分別,這是第六識,第六識是分別識,毛病都是出在它身上。但是大家不知道,常常就是用這個來做為主宰,凡是什麼東西合乎自己心意的就覺得它對,不合乎自己的就覺得不對。甚至於說,某些佛經因為不合乎他的心意,他就說這個佛經是假的,這種人已經出來不少了,這就是供養他自心。

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中國的古話,「寧作心師,莫師於心」。這句話要不解釋很難懂,這個文字是老的文字,你應當作你自己心的老師,不要把自己的心當作老師。當師於心,就是對於這個心作老師,不要以心為師,就是這個心意識你覺得是怎麼樣就去做,就是自己頭腦中所想的這些東西,是不堪去供養的,不堪去尊敬的。《四十二章經》就講,連續兩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修行人要不要成功,這是個很大的關鍵。所以有很多人他就以自己領悟的一知半解,對於自己所了解的東西,拿它當主宰,再批判一切別的東西,順乎我的才對,不順乎我的就不對,這就是信自己的意思。而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慎勿信汝意」,你要慎重,千萬不要信你自己這個意(意識),「汝意不可信」。跟道綽這個話是一味的,跟中國那個話,「寧作心師,莫師於心」,不要拿心當老師,要做心的老師,就這個話的意思。供養自身心。

我們學佛的人就是要把佛的知見,來破除我們本有的眾生知見。你把你老的知見拿來當家作主,當主宰、當評判員、當裁判員,它來評定一切,而他自己甘心退出歷史舞台,他就不可能真實接受佛的知見。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這就叫做「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如果是只求供養自身,求自身安樂,沒有讓眾生離苦,恭敬供養自身自心,就是一切都以自己這個心,這是至高無上的,用它來評判一切、觀察一切,所以常常老覺得別人不對,自己對,這都屬於這一類。你自己就是供養自心,把自心供養得太高了。

「順菩提門者」,順的話,就剛才相反過來,這個說簡單一點。順,一個就是「無染清淨心」。無染清淨剛才說就是大智慧,不是為自身求安樂。第二,「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就把剛才那個反過來了。第三,「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這是最上的安樂,「攝取眾生生彼國土」。「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所以一切是為了眾生,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成就極樂世界,願願都是為眾生,要不是為眾生何必有這些依正莊嚴?所以讓一切眾生得畢竟的樂,畢竟樂是究竟的、徹底的、真常的樂。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是什麼?就是指的安樂國土,就是只有靠著往生淨土這個法門。他這說的有很多人大家覺得很絕對,佛的法門很多,怎麼都提出來要依這個大義門?要以極樂世界做為一切總的功德?沒有別的,就是這個大義門,就是極樂世界,這個很契機。現在我們可以這麼看,我斗膽這麼說,在現在這個具體情況之下,法都是好的,如旃檀木,片片皆香,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好的,但是如果你不求生淨土的話,要想即身脫離生死苦海就不可能,就可以這樣說。你參禪也好,你修密也好,什麼都還可以,但是都要依這個大義門,就是極樂國土。不然的話,你當然是再周轉,再來,還要一次一次的機會,那就不知道何年何月了。已經得到人身,現在的人身,在這一生之中了辦這個大事,修什麼都好,當然是修淨土更應機,但是你如果連求生淨土的這個心願都沒有的話,要即身超脫生死,可以說是沒有希望。這就是曇鸞、道綽這兩位淨土宗的古德,以前都列為是祖師的,後來因為他們的書中國沒有,有的人就把他們排在名單之外,那是錯誤的。


一向专念:
底下解釋一下,因為古代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以發菩提心為主,其餘都是輔助;一種說法以念佛為主,其餘都是輔助。這個對立面的意見我這寫的有,我就不講了。我們現在是怎麼樣?兩句話合在一塊說,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下面這一段,我們就節省時間,大家自己看看,這是兩面都照顧了。一向專念,一向就是可以朝著一個方向,偏向一邊,是一味的,老是這樣,總是這樣,一段時間是這樣,這叫做一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就是「專恆依止持名念佛」,專誠的依止這個念佛法門在那實修。一向專念是根據第十八願「十念必生」這個大願,因為它提倡有十念就可以往生。但十念我們不能夠說是等到臨死念十念,是不是?我們既然理解了這個方法,理解了這個重要,理解了普度眾生只有這樣一個殊勝之大義門,自己就要念。本於這個十念必生的大願,就是一向老念,你老念之後,你在臨終的時候蒙佛來接引,慈悲加佑,你才有最後那十念。所以咱們要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做到了,「必得往生淨土」,就可以「圓證不退」。

所以經裡頭上輩、中輩、下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往生的。這是為什麼?就是「果覺因心」,因為這句佛號是果覺的名號,這個果覺的名號具足一切功德,現在我是在因地,在因地中我在念佛,這句佛號就成了我的心,我的心現在沒有別的就這一句佛號,所以佛的果的覺悟成為我在因地中的本心,非常直捷了當,「究竟方便,全顯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議之威神功德」。

一向專念到底念多久?就是盡形壽以至於到十念,最多你就是這一輩子老是念,這種人很多。前幾年福建一個老太婆,八十多歲,念佛往生,一天念幾萬。她死了之後的照片,我《淨土資糧》登了她的照片。盡形壽,她一生就老這麼念,念到後來,一天跟她孫媳婦說,她說不要給我做飯了,我見到佛了,我就要往生了。她就不吃飯,還是念,她後來就見佛,又看見佛來了,最後還是半跏趺坐,搭著衣端坐,面貌如生,這樣往生的。盡形壽,乃至十念,這一生就念了這十句都可以。但是就是說,這個一向專念指的什麼?指你從開始起到最後這一段時間之內都是在專念。不行的話就是修十念法,剛才說過,十念法也是一種,也都可以往生。在《觀經》說的是五逆十惡,臨終聽到善知識的教導,他懺悔,他念佛也往生。所以十念必生包括這兩種,包括臨終最後念了十念,還有平常就修十念法,這是最方便的,也可以。盡形壽,這一生老念;再有另外就是這兩種,一個就是平常修十念法,一個臨終有這個機緣能夠念到十句,念到最後斷氣。關鍵在最後,要死的人,他聽了別人勸,他就開始念一句,以至念到第十句,他就能往生。「如有人念佛數十年,或於最後階段」,念到後來,覺得我念了半天也沒有得到什麼效果,你看搞氣功的又是這個本領、那個本領,他就搞別的去了,見異思遷,那以前再念得多都不叫一向專念,最後他不念了。還有,或者有人在最後的時候病痛,或者意志不堅,留戀這個家、子女,念不成了,這都不叫一向專念。只要真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決定往生。

或者有人會懷疑,念佛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德?底下就回答,因為能念的跟所念的,能念的是我們在念,所念是這句佛號,都是實相。能念的我就是實相,我所念的佛號也就是實相,這個實相的功德那是無邊。根據《彌陀要解》,說「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又號無量光,又號無量壽。無量光就橫遍十方,在虛空中沒有地方不遍,遍照;無量壽則豎窮三際,過去、未來、現在,豎窮三際就是沒有終了,過去是不可窮盡的,未來也是不可窮盡的,無量壽,都是貫徹的。「橫豎交徹」,橫和豎相交相徹。「皆法界體」,法界的本體就是空間時間。「舉此體作彌陀身土」,就是以法界的全體作成阿彌陀佛的佛身,作成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就是舉這個法界體作為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這就出來了,一句阿彌陀佛是什麼?是法界的全體。



在黄念祖的第一集还有很多内容,共勉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1-2022 08: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海贤老和尚,@袁宏道,@黄忠昌居士,@净土法门

作者:4、对带业往生看法不同
    净空法师认为只带旧业,不带新业。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凡夫无人可以往生,地藏经已经说的很清楚,我们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净土祖师认为带不带业和往生没关系,往生条件就是信愿持名念佛。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三:只带旧业,不带新业,带新业不能往生。

我:謝謝作者让我想起“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经文。话说回来,净空法师后头有讲到悔过的意思是后不再造。其实是要讲忏悔的重要性,劝我们凡夫忏悔唸佛。总之,跟净土祖师的宗旨是一样的。

引用黄念祖居士的无量寿经讲座:
二十一、悔過得生願
底下二十一,這個特點叫做「悔過得生」,重點在悔過。
前頭我們都講過,「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就念我國,心中老想著我國。「發菩提心」,所以修什麼都要發菩提心,除非你現在只想當一個職業的佛教徒。也是一個職業,我可以有工資過日子,目的只是如此,那就算了。你真要有所成就,不管你去修哪一方面,都需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堅固不退;植眾德本」,修種種德的根本。德本,念佛是諸善中王,也是德中的根本。以至誠的心來迴向,「欲生極樂,無不遂者」沒有不滿願的。這又給你一次擔保。

這跟前頭不是一樣了嗎?本文的特點就指的一個過去生中有很重罪惡的人。過去生中很有罪惡的人,我們就以悟達國師是最好的一個例子。他是國師,在隋朝是國師,國王雕了檀香的寶座,請他升座說法。在升座的時候有一念自滿,他在漢朝時候的冤孽就找上他,馬上長了個人面瘡。人面瘡是很苦惱、很疼、很奇怪,有時候他去看戲,要把這個人面瘡露出來對著戲台讓它看戲,它要吃這個吃那個,種種的痛苦,沒有法子治的,是絕症。人面瘡長在膝蓋上,膝蓋是神經最多、關節最多。而且長得像個人臉,也會吃東西,這是一種冤孽病。國師長了人面瘡是一落千丈。他這是什麼?漢朝的時候他是袁盎,他給國王獻策,把宰相晁錯給殺了。晁錯含冤不服,多少生要報復,但就是沒有機會,他都是高僧。等到隋朝,他升座這一念驕傲自滿,人面瘡就長出來了。所以我們要知道,你要說我這一生沒幹壞事,你前生是幹什麼來著誰知道?種種的宿業。

「若有宿惡」,就是說你過去生中肯定是有,一般人肯定是有,我今生也有,過去生也作惡,五逆十惡大概都是有,聽到佛號、聽到極樂世界就悔過,!一切罪從懺悔滅,一切福從恭敬生。尊法重道是恭敬心,所以我們禮拜一切一切,恭敬和不恭敬差別很大。罪只有從懺悔滅,你不能夠以你做好事來贖罪。做好事得福報,做這個罪你是得惡報,你要消滅這個報你只有靠懺悔,用懺悔滅。所以都是許人悔改,都是同樣的,你肯改就是好。「為道作善」,他就是修道,按著佛的教導來做許多善事,還要持經、持戒,以這些的功德發願,願意生到極樂世界。


前頭這些不是都有了嗎?他說有了過錯,他悔改,他求生,這種人,「命終不復更三惡道,即生我國」。他命終之後不再要經過三惡道,
就是他前生的罪惡應該要入三惡道。所以有的時候我們以今生行善,我們這個因果很殊勝,這個力量很大,死後就生天。可是過去老帳裡頭,要入地獄那本帳可以往後擱,可能生天之後,從天上下落之後又入地獄。所以天帝五衰相現,他自己用天眼通,他知道自己將來要去哪,一看,到某個世界驢耳朵裡長個瘡,這瘡裡長了蛆,變成那個蛆。你看三惡道,不但是動物,而且是動物中下等,驢耳朵裡面的蛆。他就害怕,求佛,佛教他持咒等等的。阿難看見餓鬼,他說你怎麼這麼苦,這個樣子?餓鬼說,你三天之後就死了,你就跟我一樣。阿難就害怕,所以才有焰口、水陸這些法,佛就救度他。這是過去,這都是入三惡道,餓鬼是三惡道,變成蛆也是三惡道。所以要入三惡道,可是往生極樂世界之後就不再入三惡道,什麼罪都不入了。

作者:3、对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看法不同

    净空法师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解读为没有妄想杂念。
    特殊情况除外,比如净空法师讲解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的时候,还是比较强调信愿。但离开祖师的开示自己讲解的时候,几乎都是强调没有妄想杂念。即使在讲解黄念祖居士对阿弥陀经的批注时,也不忘提一心不乱的功夫论“在你临终那一念的时候。佛来接引你,先是佛光照你,佛光照你就是加持,就是慈悲加佑,把你的功夫提升到一心不乱。佛光一照,把你功夫提升一倍”

    其他净土祖师把“一心不乱”解读为信心不乱。

    什么叫信心不乱,善导大师把这个归结五正行(专依净土三经,专观察极乐依正庄严,专观察极乐依正庄严 ,专称弥陀名号,专赞叹专供养阿弥陀佛),五正行中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其余四种为助业(助业的目的也是为了称名念佛这个正定业)。除此正助二业,其他众行虽名是善,通名杂行。在五正行之外修种种杂行,往生不定,因为信心乱了。(善导大师五正行之正行、助行、杂行,专称名号为正定业必定往生,杂修百中难得几个往生

    信愿法师根据善导大师的观点总结的很好:对通途法门(圣道门)来说,一心不乱是指禅定心(也就是净空法师说的一心不乱),而净土法门来说,一心不乱是指信心不乱。

我:作者说得好!表面上看“净空法师把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解读为没有妄想杂念。”,实际上,阿弥陀佛真的在你临命终时把你的功夫提升到一心不乱,也叫令心不乱,所以你会没有妄想杂念、会专复专地念佛求往生。“念佛去!念佛去!”,海贤老和尚和净空法师真是用心良苦啊!
总之,一心不乱,净空法师跟祖师大德的开示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1-2022 08: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3、对阿弥陀经的“一心不乱”看法不同
作者:2、净空法师强调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

    净空法师强调念佛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这样临终才可能保持正念提起佛号。    其他净土诸师更强调信愿,以信愿乘坐阿弥陀佛大愿船,不过于强调一定要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能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固然好,但不把这个当作往生的条件。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二:念佛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否则不能往生
作者:1、净空法师强调临终能提起佛号,临终保持正念才能往生。

    这是净空法师与其他净土诸师的显著不同之处。其他净土诸师认为,只要真信切愿,加持名念佛,不管临终有没有能否提起佛号,必然往生。善导大师更把往生从临终提前到了生平(平生业成),也就是还没有到临终,往生已经决定,只待这世的业报身受报完了,阿弥陀佛自然现前迎接往生。

  
   因为有临终正念的要求,净空法师认为老年痴呆症等不能往生,如果意外死亡更不能往生,只有预知时至的人才算往生。

    事实上,这里就有一个老年痴呆症往生的案例:老年痴呆症患者祝玉梅,中品中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案例

    平时有信愿又老实念佛的人如果意外死亡能不能往生?当然可以,佛经举了例子,犹如一颗向西已经倾斜的大树,树木被砍断的时候,自然而然向西倒下去,小孩都懂这个道理。

    那意外死亡的人怎么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呢?其实他还没死就往生了,是活着就往生了。且看慢动作分解:1、某人发生紧急死亡意外》2、刹那间,阿弥陀佛带着莲花现前,慈悲加佑令此人正念分明》3、此人神识踏上莲花即生净土》4、此人色身在我们世间显示人已死的现状。   我们凡夫只看到第1和第4,看不到第2和第3,所以自以为没有往生,这是我们对死亡的错觉,也是对时间的错觉,也说明持此观点的人对往生一法没有真信。

    如果要临终正念才能往生,这就成了难行道,也就是你念一辈子佛号,也不一定能往生!违背了阿弥陀佛“一切恐惧,为作大安”的愿望,更违反了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誓愿!


    此为净空法师多出的往生条件一:临终提得起佛号、保持正念,否则不能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1-2022 08: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海贤老和尚,@袁宏道,@黄忠昌居士,@净土法门

我总结误会1、2、3:

我记得净空法师说过:要老实、听话、真干

我记得净空法师说过:什么叫功夫成片?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净空法师总结过念佛功夫:一般伏惑念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
淨空法師:【依教修行,一定要信解,不可以自作聰明】
https://youtu.be/NjYS2kra9H4
念佛功夫淺深不同|淨空老法師開示
https://www.amtb.tw/blog/archives/4736

每个人往生的情况都不一样的,不一定是无疾而终,像黄忠昌居士就是临终示现病苦,我们看他很痛苦,实际上他得佛力加持,真的诸罪消灭,真的往生极乐世界了。

黄念祖居士:「《守護國界主經》云:若人命終之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洗浴著衣,吉祥而逝。光明照身,見佛相好,眾善俱現,定知此人決定往生淨土」。這個決定了,種種吉祥的相都現出來了。「若人念佛持戒無精進心」,他沒有精進的心,「命終亦無善相,亦無惡相」,有惡相是決定不往生;沒有善相,也沒惡相,生前也不是很特殊,這種人「地府不收,安養不攝」,陰間不收,三輩往生裡頭也沒有他,他就如睡眠而去。所以我們給人證明就根據這個,就根據這些經上的話。不能離開聖言量,離開聖言量,按自己的思想辦事,有時就會說錯話。「如睡眠去,此人疑情未斷,生於疑城,五百歲受樂,再修信願」,這五百歲都幹嘛?他還要修,修能生信,能夠發大願,「方歸淨土」。這就是生於邊地疑城。生於邊地疑城,我們還說他生了淨土。所以夏老師說,邊地我要去還去不了,現在要去去不了。所以生到邊地上,就是沒有這些特殊的相。這一點大家給人家證明的時候,所知者都不能按自己的思想辦事。總之「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老得記著,只能根據聖言量,沒有聖言量,你自己的意思就是不能信,要跟人說絕對是錯,他要不是絕對是錯,佛幹嘛告訴你不要信?這錯是錯不完的。只有是豁然大悟,那就猛一下子揭一層皮,但是他也沒完,沒有那麼容易。這就討論邊地疑城的景象。現在很多人就都依靠這個,說老實話,你生到邊地疑城人家給你道喜!不是容易事,都不是容易事。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這樣的人都攝受。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5-11-2022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海贤老和尚,@袁宏道,@黄忠昌居士,@净土法门

我继续总结误会1、2、3:

我:其实黄念祖居士有个开示可以很好地解开谜团1、2、3:
若必一心不乱始能往生,试问能有几人得度?
https://www.dizang.org/wj/hwd3/p01.htm

我一开始真的不明白,后来念3万阿弥陀佛和学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后才开始明白的。劝不明白者,共勉之~

可能有人会疑惑,净空法师的功夫成片的定义是不是黄念祖事一心不乱的定义。我觉得这是肯定的,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是功夫成片,即临终得佛力加持,佛光一照,提升到事一心不乱了。

“黃念祖 無量壽經講座【1】前言~11”
https://youtu.be/-FePnS5-QaQ
从8时26分20秒开始:
黃念祖居士:
我說帶善業往生還用說嗎?問題就是帶個罪業往生。
這個問題保留在底下,帶業往生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重要。

第二,「方便有餘土」。我們從念佛的講,就不用其他的法門講,講念佛法門。「以離開雜亂之心」,心中沒有雜亂,「專念一句名號」,沒有修這修那,也不是心中很散亂。「心口相應」,嘴裡念什麼,心裡就在想什麼。「字字分明」,一個字一個字清清楚楚。「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你心中都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沒有離開佛;而這個佛在哪裡?不就是聽到在我心中嗎?佛就不離開心。這樣一念一念的相續無有間斷,「如是念佛,名事一心」。所以事一心是很不容易達到的。你這一段定課裡頭,你這一枝香裡頭念得很清淨,無有間斷,念念相續。當然這就開始,是個好現象,但是這個還不能叫做事一心。它是任何時間、任何地方沒有間斷,這個叫做事一心。達到這個境界,你不要去要求斷惑,或者怎麼用力量去斷惑,而見惑、思惑的這些煩惱自然就斷了,自然就落了,這是念佛的功德。《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說「都攝六根」,他六根都攝了,「淨念相繼」,這一心,到了一心之後,這一心的功德,這個惑就斷了。「從此界」,念到這個境界,從此界的同居土升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高一級,去了就是阿羅漢的水平。

第三,「實報莊嚴土」。像前頭說的,「若憶佛念佛,歷歷分明」,行住坐臥之中就這一念聖號,沒有第二念,不被貪瞋痴這些煩惱、這些念頭來攪亂,這叫做事一心。就剛才說到的事一心,這再把它補充一下。「事上即得」,事上就是這樣,你得到一心了;在理上來說,你還沒徹底。你這個是定門,戒定慧,你這是定,在六度中你這是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禪定是定,定是第五度,般若才是第六度。前五度如盲,就打譬喻,像人間的瞎子,第六度人才有眼睛,有了般若才有眼睛。所以定和慧之間的差別很大。在事一心,還屬於定門,定,就這一心,「未有慧故」,他沒有生慧。

「若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於自本性,忽然契合」。到了事一心之後,這麼念來念去、念來念去,忽然一下碰著了,所謂碰著了好像電門,現在的譬喻,我從前說關捩子,現在說電門,忽然機器動了。於自本性,忽然契合,禪宗對於這個叫開悟,密宗關於這個也就叫做證。於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就識自本心。所以沙門的定義是很高的,「識心達本,名曰沙門」。稱為沙門,要識心達本,要識自本心、達自本性。如果只是搞佛學,你搞一輩子,你也只是說通,而不是宗通。所以說是「說通宗不通,長蟲鑽竹筒」。這個上頭是從功夫來的,從理論來的也是一樣,那邊專研究理,剛才我這說的就是專研究理論,專門看書,得到很多,也懂得很多很多東西,你只是說通。你念佛念到事一心,那是定,可以往生到凡聖同居土,但是你沒有慧。你忽然觸著了這樣一個玄機,自己一下子跟自己的本心契合了,這就是「不住有念,不落無念」,有念也不住,無念也不住。所以禪宗的話,「有佛處不得住」,有佛的地方你不能停下來,「無佛處急走過」,沒有佛的地方趕快走過去。所以就是不落在有無。這還不住有念,不落無念。禪宗,跟這些話都是一味的。所以那天說的那個故事也是事實,見到文殊,文殊他那個大殿上只有一個蓮花座,上頭沒佛像。福建的這位大德就問文殊菩薩,你這怎麼大殿上沒有佛像?文殊菩薩回答我這用不著。這些都是屬於宗門高一著的話,有佛處不得住,無佛處急走過。

《疏鈔》說的這一段很好。所以到了理一心是什麼境界?「若言其有」,你要說是有,「則能念之心,本體自空」。我這能念,我不有能念,能念當然是我心在念,我能念的心是怎麼樣?我能念的心本體空。所以覓心了不可得,你要不空就可以得,你這了不可得。不可得,達摩就給他證明,「與汝安心竟」,給你安好了。二祖這伶俐漢子,一聽就開悟了。所以能念之心,本體自空,空;你所念的這句佛號,所念的阿彌陀佛,「了不可得」。你要說你念的是什麼,你說是有,你念出來我看看。既然不能說有,那說無,「若言其無,則能念之心,靈靈不昧」。你說我沒有嗎?可是我能念這個心靈靈不昧。這個很重要,所以這個稱為靈知,關鍵就是靈知,光是一個知字不行。知之一字,頭一個是知覺的知,第二個是之乎者也的之,這兩個字它繞口。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知之一字眾惑之門,你要生了許多知解就是眾惑之門,要離開了知解就是眾妙之門。所以加個靈知就是眾妙之門,或者稱為寂知,常寂光的寂,寂中知。若言其無則靈靈不昧,它不昧,這個心是不斷滅的。所以《金剛經》什麼都掃空了之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一切都掃光了,無所住,佛也沒有說法,若言有佛說法者是為謗佛。佛也不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但是而生其心。所以都說的是這樣一件事情。能念之心是靈靈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念這句佛號清清楚楚,一句接一句,能說沒有嗎?所以你說有也不行,說沒有也不行,這就不落到有無,不落到二邊,離開了二邊,就從容中道。

「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現在有一些人自己忽然間就會念起佛來,大家有的就以為這是到了無念而念,念而無念。還不是,這叫做不念自念,這個還在前頭,就是我沒有去想念,我自己就念起來。這是好現象,但是不能這麼去結合,就說我就到這兒了,理一心的這種境界,那還不是,那還遠遠的不是,那就叫做不念自念,念熟了,這也是好的現象。「言思路絕」,言論和思想的道路到這個地方就絕了。所以必須行至行不到處,你要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怎麼才能夠走到那個走不到的地方?必須除盡有所得心。你反正有所得,老希望得點什麼,得點三昧、得點神通,得點什麼什麼,那就是有所得心。剛要一念就琢磨著我這是不是還不錯了,這樣下去可能有點好苗頭,都在盼,都在得,都是顛倒見。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言思路絕,「不可名狀」,不可以給它起名字,不可以給它形容,沒法給它安名字就不可名,沒有法子描寫它是什麼樣子就不可狀。

「唯是一心,清淨本然之體」。勉強來說就只能這麼說,這個文字就不夠用了,語言不夠用了,勉強來說就是什麼?就是一心,就是清淨本然之體。這兩句加上就互相可以補一補,光說一心,跟這個妄心有時候又搞混了,它是清淨本然之體。就是這種情況之下,還有什麼法子來雜亂?這個叫做理一心。「屬慧門攝」,這是慧,這是第六度。「兼得定故」,它也有定,它自然就有定,不能雜亂它,高一級。近代得事一心,沒得到理一心的人很多。王耕心,就是寫《摩訶阿彌陀經衷論》的人,他的師父是個出家人,王耕心是個居士,他們都是閉關一百二十天念佛。師父閉了兩個關,他反正比師父多閉一個關,他最後還是證到事一心,師徒都沒有達到理一心。所以理一心比事一心又不容易一些。念佛達到理一心就破無明,無明最少是破一分。四十二品無明,你只要破了無明就生實報莊嚴土,別教就稱為菩薩,圓教就是初住,同時也分證常寂光土。

「實報莊嚴土,乃法身大士之所遊居」,要別教的初地、圓教的初住。這個土的眾生「色心自在」,色跟心都自在,沒有定色,心都是自在無礙,不為一切所留、所居、所煩惱、所纏縛,「身土互現」,身可以現土,土可以現身。「於一毫端現寶王剎,於微塵裡轉大法輪」。在一個毛端上可以現寶王的剎土,就是無邊廣大的剎土;在微塵裡轉大法輪,在一個小的微塵裡頭。這個微塵不是咱們所看見的一顆小沙子那個微塵,這個微塵是比電子小多少億倍叫中微子,那個才是微塵。現在這種東西已經證明,比電子小多少多少億倍,多少萬萬里的鋼板它都能穿過,因為它太小裡頭都有空隙可以鑽過去,這才是微塵。在微塵裡也可以轉大法輪,這是突破了空間這些概念。現在比較好,就是說科學進步了。愛因斯坦也說,空間是人的錯覺。所以大家要知道,空間、時間、物質都是人類的錯覺,不要把這個當作是真實的,跟這個要有不一致的就是邪說,這種人我叫做唯常識論。「稱性莊嚴,無障無礙」,稱其本性而莊嚴,沒有什麼障礙。這要圓教的初住以上,要到等覺菩薩,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法身的菩薩。圓教有四十一個位次,都屬於實報莊嚴土,都分證常寂光。

第四,「常寂光土。法身佛所居之土」。《要解》說得很好,「實相之體,非寂非照」。實相它的本體,也不是寂,也不是照。所以說出話來就不對,你說它是寂,它不是寂;說它是照,它不是照。但是寂它又恆照,照它又恆寂,它又不離開寂和照。所以有的人幼稚,說佛教是詭辯,他不懂得。還有人用西洋哲學的規律,說西洋哲學有條規律,排中論,說佛教就是中間,中論,應該排除的。不理解這個,這個要按現在的語言說是徹底的辯證,這個辯證到了徹底。

「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寂之中它老在照,在照之中它老是寂。我們一照就動心,就不寂了;心一住,什麼都不想,就不能照。所以那個老和尚,大家不就要把他燒了嗎?這是弘一大師的事情。在杭州一個洞裡有個老和尚,坐在地上多少天,這一次日子太多了,大家就說這回是死了,就買了柴火、買了油就要燒。後來弘一大師知道了,說你們無論如何不能燒,必須等我看過。大家都很敬仰弘一法師,就聽他的話,就沒燒,等他來。正好弘一法師有事要到杭州,就走到他旁邊,拿個引罄在他耳邊輕輕敲了一下,弘一法師就走了,找另外一個出家人他們談話去了。過了一段時間,這個和尚睜開眼醒了,醒了大家告訴他這個事,他趕緊去找弘一法師。去了,看見弘一法師,弘一法師就跟他說了一句話,說「剛才打攪清修很對不起」,我們現在正在談話,沒有你的事,你走吧。這都是很超乎常人的情景,沒有跟他談話。這個老法師的下落,去年在美國看到他的照片,他到了台灣,活到九十多歲,教化很多。他這是定門攝,在他入定之後,他就是都不知道,什麼也不知道,你要燒他也不知道。這是定,這裡頭沒有慧。但是定能生慧,能生慧不等於它裡頭就含了慧,要生出來才是有慧。

寂而恆照,照而恆寂。「照而寂,強名常寂光土」。因為他照而恆寂,照而寂,照他可是寂,他不是坐落在寂字上,寂字上我們管它叫做常寂光土,土當然是不動的。「寂而照」,老在照不就顯示人了嗎?所以就叫做法身,也是「強名清淨法身」。所以我們看到所謂常寂光土,所謂清淨法身,都是勉強而立名,身土都是強名。「寂照同時,非思量境」。照和寂同時,能所就不二。「又常寂光三字全顯涅槃三德如來祕藏。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故;寂即解脫德,塵勞永寂故」,沒有塵勞不是解脫嗎?說解脫,念解(音謝)脫、解(音姐)脫都一樣,現在有些字音咱們字典都統一了;「光即般若德」,放光,「智光遍照故」。所以常寂光就含涅槃三德,佛證涅槃,涅槃中有三德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就是常寂光三個字。所以這個法身大士,到等覺大士之後,破了四十一品,還有一品沒破,再破一品生相無明,生相無明是最難破,最後這一品生相無明再破了就成佛。這個時候法身就全部顯現,「圓證三德」。「徹本心源」是什麼?真正徹底的窮盡了、契入了本來的本心。所以成佛者,這句話最重要。「究竟清淨」,徹底的清淨。「證入常寂光土」,前頭都是分證,部分的證,這才真是圓滿的證。

四土都說過了,我們往生就是往生這四土。
上品上生就是實報莊嚴土,分證常寂光土,就是我們這個世界的人,你要真念佛念到上品上生,你這還沒斷氣,佛來接引,你馬上就是到一切佛土去聞佛法、證陀羅尼,馬上就可以分身到無邊世界去度眾生。這個品位我看不只是初地,甚至於三地、四地、五地、六地都可以,地上大菩薩。所以這就是我們凡夫念佛之歸趣,就這四土。一般說來就是凡聖同居土,再差一點、智慧再低一點還有邊地,就是往生。凡夫是帶業往生,剛才說是帶著罪業往生。帶業往生是淨土法門的話,回頭我們把它證一證,引經論來證它一證。生到同居土有什麼好處?你親自可以聽到佛說法,聽到佛的訓示,一往生就沒有退轉,而且壽命無量。你看看,沒有退步,壽命無量,都是在學,而且你的老師是阿彌陀佛,你能不成佛嗎?雖然你再低再低,根器再差,你帶的業再多,帶的惑再多,這三個條件,因為你沒有退步,你永久的學下去,而且有這麼好的老師,你能不成佛嗎?沒有第二條路。所以生到同居土就必定可以斷惑,必定圓生四土,圓生四土就是常寂光土。所以就是說一往生,雖然生凡聖同居,也是圓生四土,圓融無礙的生到四個淨土。

再有,咱們這修行很難,退緣太多,進一退九,很多人很精進一下,碰點障礙就退了。咱們學校裡同一班的一個畢業生,現在又進了病院,幾出幾進,很好的一個同學,退緣多。不是當初不發心,也不是不修持,我們這個土不容易,就是說。「故修道者多如牛毛」,多到牛毛這麼多,真正證道者少得像麒麟的犄角。麒麟大家見不著,麒麟的犄角更難得。所以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少如麟角」,少。極樂成佛容易,就是由於它沒有退轉。

這是圓生四土,還有逕登不退,他一去就不退,不退是個特殊的關鍵。我們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要從我來說,我主要就是著重在這一點,極樂世界不退,別的都難保。你要想早日度生,早日能夠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你自己不要退才行。你退,還有個墮,有的修行人不但退而且墮,墮落。往生極樂世界就是這個好處,它沒有退轉。

我:帶業往生边地者也不退,所以净空法师说的好!“莲花总有一天会开啊”,感动到我了!我在娑婆求佛道不成反堕成魔眷属,但只要往生,哪怕是边地,我就修行不退了。「立論唯依聖,得旨在忘情」。第十八願是真實的。

再者,黃念祖居士:
所以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說,「五逆十惡,十念成就」。
這最壞的,五逆十惡,五逆十惡的人臨終有十念,這十念念成功了,就是十念成就,就「帶業往生,居下下品」,是最低最低的。五逆十惡最後有十念念成功了,往生下下品,也都得三不退,其他的更不用說了。所以就是說,淨土法門的歸趣就是「圓生四土」,剛才說「逕登不退」,直接就達到不退,五逆十惡都不退。最重要就是不退,逕登不退。蕅益大師接著發揮,他說「了此」,了解這個,了達這個,「方能深信彌陀願力」。你信了彌陀佛的力量,你才能相信這個名號的功德。你真能信、持名了,你才能信自己的心性本來不可思議。不需你去做多少多少,什麼多生多劫種種的功行,只要自心這樣念佛就得到這樣。這就是心地中所做的功德,這就是自己本心所具的功德。所以一開始日本大德就說,是「眾生本具之化儀」,這個法門是眾生本具的。所以阿彌陀佛是我本覺,這是我們的本覺,而這個名號之力,正是顯明咱們本來心性之力。所以信了這個,才能深信自己的心性是不可思議。《要解》中講六信,信因、信果、信事、信理、信自、信他。我們往往現在能信他,相信佛,往往信自很不夠,不知道我們這個介爾之心跟究竟成就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是無二無別。

黃念祖居士:
最後,「聖德難思,佛恩難報」。彌陀的悲心是達到極點,「聖智無倫」,聖者的智慧沒有倫比,從這個大智慧、至極的悲心而流現出一個凡夫容易生的這樣一個淨土。不是悲心不會出現這樣的淨土,沒有大智慧不能出現這樣的淨土,了解到凡夫的情況,切合凡夫的根器,而能普惠真實之利。「行人不須斷惑消業」,不需要把業全部消了。這裡又要補充一句,不是說你不需要這麼做,就是不需要你完成這件事情,你可以盡力做,不需要你把這個都斷了、都消了,你就是信願持名,乃至十念都得往生,這是「橫出三界」。所以千經萬論都所贊同,「千經萬論所同讚者」,十方諸佛都是共讚,千經萬論也是共讚。「往生同居,便是橫生上三土」。圓生四土,證了位不退,也就是圓證行不退、念不退。念念念不退,「念念普利群生,心心流入覺海」,流入彌陀大覺之海,這是本經的歸趣。所以本經的宗和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是宗,歸趣就是「圓生四土,逕登不退」,這就是全經的宗和趣,宗旨和歸宿。

我:希望以上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黃念祖居士:“若必一心不乱始能往生,试问能有几人得度?”
https://www.dizang.org/wj/hwd3/p01.htm

黄念祖居士在无量寿经讲座中,说:
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裡頭我們舉出兩願。第十九願,這個全文就是「聞我名號,發菩提心」,直接點出發菩提心,「
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念,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先是發菩提心,後來一心念我,「晝夜不斷」。現在一般人說我也念,一天就念半小時,其餘的時間就打閒岔,這個就還不夠,不夠一向專念,他們努力還不夠。這個地方說晝夜不斷,這個地方要求高一點。底下就容易了,「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在小本《阿彌陀經》裡頭,佛菩薩迎現其前之後,而且是佛就慈悲加佑,加持這個行者,讓他的心不亂。因為在臨終的時候心裡頭是很慌亂,一般不是個修行的時候了,但是因為你平常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阿彌陀佛就跟菩薩大眾現在你的面前,以佛的慈悲三昧力加被你,使你不亂,這是淨土法門的特殊。所以有人念佛覺得我還沒有到一心不亂,到了臨終時候恐怕念不了,他不知道這裡有他力法門,慈悲加佑,令念佛人臨終不亂。第十九願我們看出來,裡頭的中心是發菩提心,是一心念我,我就是阿彌陀佛,你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兩個內容。




结语
我:觉得众生若错过往生大事因缘,实在太可惜,不得已只好推广一下。我对我的文章全全负责。
佛陀49年说法,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一个字,如果你说有,
那么你就是在谤佛。同理,我从来没说过一个字,你要毁谤我,我也没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1-2022 08: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断疑生信报告之收藏散文

黃念祖居士:
我們現在苦就苦在這兩個問題上,我們這個世界退緣多,進一退九,因緣裡頭使你進步的是一個,使你退步的是九個。最新的一個例子,一個在美國的老和尚,他到美國去了之後因緣很好,但是他很不方便,找兩個年輕的人來接班,也是來照顧他。找了兩個人去,可是去了之後,到了外國你只要會說英文,你要會開汽車,你要在外國不會開汽車就跟沒有腿的人一樣苦極了,會開車。這兩個年輕的出家人學會了外語,學會了開汽車,這兩個學會了之後,他已經不是和尚了,這些退緣就使他退下來了。這個花花世界,那個引誘。所以退緣多,出家之後他也不能保證。這些誘惑,所以進一退九。這是一個解釋。

還有就是十個人中一個在進步,九個人在退步,這是進一退九的第二個解釋。難得有人在進步,是退步者多。我常常說,大家都是在虧本。因為今生要做一個人,你得受了五戒的功德才能變個人。你變個人,而且是個上等之人,一點都不殘缺,還很有智慧,接近佛法,甚至像諸位肯出家,那是什麼善根?很不可思議的善根。但是今生所成就不見得是在原有善根之上又發展,往往是虧了本,退下來了。所以它這個退緣多。所以進一退九,是一個人進步,九個人退步。
第三個解釋,你前進了一步,你下面就有後退九步的危險,每進一步都有歧路、都有岔路,你走上哪條路。所以八萬四千魔軍,都在行者的六根門頭等待你開悟,等到你得定,等到這個機會來搞垮你。所以你剛進一步,馬上下面要退九步。這個就是說很難,這個世界修行很難,再加以壽命短濁。我常常這麼想,如果我能再活一個七十五歲,我還能遇見我那些老師,那將有多好。但是不可能,能再活五歲就很不錯,再活十五歲就是打一百分,再活個二十五歲一百二十分,那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就兩個問題,一個就是退緣,一個是壽命。極樂世界解決這個問題,他只進不退,阿鞞跋致。因為它國無女人,它衣食都自然而至,沒有使你煩心,沒有使你退步的因緣。


黃念祖居士:
再有,在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裡頭我們舉出兩願。第十九願,
這個全文就是「聞我名號,發菩提心」,直接點出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蜜,堅固不退。復以善根迴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念,這是阿彌陀佛的願,先是發菩提心,後來一心念我,「晝夜不斷」。現在一般人說我也念,一天就念半小時,其餘的時間就打閒岔,這個就還不夠,不夠一向專念,他們努力還不夠。這個地方說晝夜不斷,這個地方要求高一點。底下就容易了,「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在小本《阿彌陀經》裡頭,佛菩薩迎現其前之後,而且是佛就慈悲加佑,加持這個行者,讓他的心不亂。因為在臨終的時候心裡頭是很慌亂,一般不是個修行的時候了,但是因為你平常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阿彌陀佛就跟菩薩大眾現在你的面前,以佛的慈悲三昧力加被你,使你不亂,這是淨土法門的特殊。所以有人念佛覺得我還沒有到一心不亂,到了臨終時候恐怕念不了,他不知道這裡有他力法門,慈悲加佑,令念佛人臨終不亂。第十九願我們看出來,裡頭的中心是發菩提心,是一心念我,我就是阿彌陀佛,你一心念阿彌陀佛,這兩個內容。



个人看法:
黄念祖提倡一半时间看经看注解,一半时间念佛。
https://youtu.be/vnSOjWAu6fM
在38分25秒。
黄忠昌居士也是11小时念佛,6小时看净空法师。
https://youtu.be/h13NN2W1Eo4
我念佛少,又少读大乘,所以不能潜通佛智,希望大家可以少走冤枉路。

我:凡夫之所以能往生,往往是仰仗阿弥陀佛加持力而带业往生。若不能带业往生,那四十八愿就不圆满了。我只求带业往生边地疑城,若能下下品往生实现度众生之大愿当然是更好。我一直以为自己修行有进步,直到遇到考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拿石头压草,拿开石头才发现草根已经根深蒂固、满地都是,来不及拔除了。所以要连根拔起只能靠定阿弥陀佛,带宿世种种业、惑业等等往生极乐世界边地疑城,深深忏悔罪本,真正发菩提心圆满,花开见佛,度众生。

虽然读了黄念祖,净空法师和袁宏道的开示,但是还是会起分别心,个人觉得:
边地城和懈慢国是有差别的。必须到边地城,
千万不可偷懒到懈慢国,必须时时刻刻精进勇猛唸佛,不准打閒忿。

中郎曰。此西方邊地也。信解未成。戒寶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國。资料来源:https://sites.google.com/site/diziguidushuhuizixunpingtai/ru-shi-dao-jing-dian-xue-xi/jing-tu-shi-yao-xi-fang-he-lun-fen-duan-ban
按照大马某位易经高人的说法,古人先说宗,后说明。比如“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然后“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是解释说明。
因此,中郎曰。此西方邊地也。亦名懈慢國。  边地是 ,懈慢国是 解释说明。



以上纯属个人迷惑颠倒之边见,万万不可采纳。要记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立論唯依聖,得旨在忘情」



淨空法師:要用真心不用妄心
这个無不是什么都無https://youtu.be/mucOLyOlwRo

黃念祖居士:所以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你不要去求一個真,我怎麼怎麼去求那個真,只需要幹嘛?把你這些個種種錯誤給息掉。後頭還有話,「但盡凡情」,盡掉自己的凡情,那就是聖解。須知聖解亦凡情,你要知道,你心裡有個執著,說這是聖解,聖解也就成了凡情。所以不用求真,唯須息見,這就是本來的,不從外得。「眾生之見」,我們現在這個見都是妄見,所以如來出興於世,就是以佛的知見來叫我們開示悟入。真是什麼?就是佛知見。所以我們修行就是唯須息見,我們消除了,磨那個垢,垢就是我們眾生的知見,恢復我們的本明,我們的本明就是佛的知見,佛的知見是我們本具的。

黃忠昌居士:止語有很多好處
https://youtu.be/h13NN2W1Eo4

海贤老和尚:唸佛去!唸佛去!

在此之前袁宗道有個兒子叫袁登,年十三歲,得重病將命終,告訴宏道說: 「我快死了!叔叔你要怎麼才可救我呢?」宏道說:「你只要念佛,即得往生佛國,此五濁惡世,不足以留戀。」
https://m.facebook.com/amtbmy/posts/1185169578262436?locale2=zh_CN


哪些念佛人會生到邊地疑城
https://youtu.be/VUXjqyZiGzs

海贤老和尚:
金玉良言
無上大法
好好唸佛
成佛是大事
其他啥  都是假的


之前對我很重要的,不翼而飞,幸好找到了:
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如是修净,还能往生?
https://www.dizang.org/wj/hwd6/p90.htm

《生死心切》27 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之五 -「往生的最低條件是具有真信切願」
https://youtu.be/MasKU9ITKWk

淨空法師【蕅益大師開示 念佛法門】末法時期,只有這個法門一生決定得度,千萬不能錯過
https://youtu.be/ww6_-SSn66U

黃念祖 淨修捷要報恩談 (有字幕)【全集】1~3
https://youtu.be/3q1RAtykMDg


黄念祖老居士告诉你念佛的秘诀是什么?自念自听Key to Chant Buddha's Name
https://youtu.be/5Z8cgwtsQJ0

念阿彌陀佛心不專也能得利益 南無阿彌陀佛
https://youtu.be/dSeNZ3ucya8

淨空老法師|念佛成佛|學糊塗
https://youtu.be/7cWUFacJK-0

黄念祖居士:所以夏老師說,「三字真傳老實念」美國就來了一個人,拿這句話問我,他說三字真傳是哪三個字?我說不告訴你,老實念,三字真傳就是老實念。這也就反映什麼問題?也就是不相信,老實念就是三字真傳。所以眾生遇見這個法就是一點一點破,要破自己那個原來的東西,你不破你處處是障礙,你那個東西在那,它在那堵著。



再谈信愿行 (黄念祖老居士)
https://youtu.be/F1fUsMtr-w4



@净空法师,@黄念祖居士,@海贤老和尚,@袁宏道,@黄忠昌居士,@净土法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1-2025 05:34 PM , Processed in 0.137782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