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898|回复: 8

极乐无为涅盘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6-2021 09: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极乐无为涅盘界
──2008年11月16日慧净法师开示於净土宗广州念佛会


【目录】

专称佛名必生净土

水中救人喻——阿弥陀佛有爱心,又有力量

穷子回家喻——当生成就的法门

极乐无为涅盘界

人天皆虚假,名号独真实

六字名号具足往生成佛的功德资粮

不历阶位,证入涅盘

有形有相而等同涅盘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多善根福德因缘就是执持名号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专称佛名,易行顿超

易行难信



【内文】

专称佛名必生净土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净土宗是弥陀救度的法门,不怕我们没有修行的功夫,只怕我们不专称弥陀佛名,因为专称弥陀佛名必生弥陀净土。跟我们有没有功夫、有没有功德、心清不清净,都毫无关系。再者,既然讲救度,就完全不强调被救人的身份,所以跟我们有没有智慧、学问、修行,是善、是恶都无关,只要回心念佛,都能被救、都能往生。善导大师说:「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又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水中救人喻——阿弥陀佛有爱心,又有力量

《大集经》言:

唯佛独是众生父,
於烦恼火而救拔。

「唯佛独是众生父」:意思就是说,只有阿弥陀佛是所有众生的父亲。

「於烦恼火而救拔」:意思就是说,我们众生都被贪、瞋、痴、慢、疑、邪见,这六大根本烦恼之火所燃烧,因此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在三恶道沉沦受苦,在六道中来来去去,而阿弥陀佛正如同我们的亲生父亲,要来救拔我们离开长期以来被烦恼火所燃烧而持续沉沦的六道轮回。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孩子不幸掉落水中,他的父亲刚好又在岸上看到了,这个父亲会不会立即跳进水中把他救上岸来?会不会?(莲友答:「会。」)因为是父亲嘛!如果是外人的话,就不一定了,除非他是救生人员。如果是救生人员,救度落水的人是他的职责,同时他又有游泳的能力,所以他就会跳进去,把落水的人救起来。如果是一般人,他有爱心、又会游泳,也会跳进水里把人救上来。可是如果他不会游泳,即使有爱心,他也不敢跳下去。因为一旦逞一时之勇跳入水中,不但不能救对方,连自己也性命难保。

所以,想要救度苦海众生的人,除了本身必须要有爱心之外,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如果只是有爱心而没有力量,那就不能达到救人的目的;反之,虽有力量,但缺乏爱心,也无法成就救人的事业。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有无条件的绝对爱心,因为有这个爱心,所以会去救度十方众生;同时,阿弥陀佛又具有立即、彻底救度十方众生的力量。阿弥陀佛的爱心就是大慈大悲,力量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成就第十八愿、证得正等正觉以来,已经十劫了,所以十方众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任何人都能够往生,都能够被救,往生极乐世界。

穷子回家喻——当生成就的法门

《无量寿经》的另一译本《如来会》言:

能救一切诸世间,
生老病死众苦恼。

阿弥陀佛有大慈悲、有大智慧、有大愿力,能够救度「一切诸世间」。「一切诸世间」就是指六道轮回的众生。

「生老病死众苦恼」:我们都是在生老病死、六道轮回当中头出头没,在造罪造业,在受苦受难,生生世世、世世生生这样流转,苦不苦恼?(莲友答:「苦恼。」)非常地苦恼,而且苦不堪言,难以形容。阿弥陀佛「能救一切诸世间,生老病死众苦恼」,不但救我们离开三界六道轮回,而且让我们到「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极乐世界去成佛。

就好像一个在街头流浪的苦儿,贫到毫无立锥之地,要吃没得吃,要穿没得穿,连住的地方也没有。这时有一个富贵人家,认出了他就是他们早年失散、苦苦寻觅的独子。这个苦儿的境遇当下就会有怎样的转变呢?不但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而且瞬间雍容华贵,继承了这个富贵人家所有的财产。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就像这个富贵人家找寻遗失的独子一样,阿弥陀佛把我们看成祂的独子。我们应知,虽然目前我们尚能温饱过日,其实我们的处境与贫无立锥之地相去不远。为什麽?因为我们都是贪瞋痴的凡夫,都在造罪业,无法出离三界火宅、六道苦海。阿弥陀佛不但救我们离开三界六道,使我们永不再轮回,而且让我们到极乐世界能够快速成佛,这岂不是让我们就在一生当中、当下雍容华贵起来?总之,我们这个法门是当生成就的法门,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临终的时候就必生弥陀净土。一旦往生,就能够快速成就佛道。

极乐无为涅盘界

善导大师有一首精简的偈子非常好。我在这里略微解释一下。这首偈子很扼要地将净土三经的核心,还有我们这个法门的目标、方法都容纳在里面了,现在请大家合掌,随我恭诵一遍:

极乐无为涅盘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大家如果能够将这首偈子背下来的话,不但可以生信心、长智慧,也能够增法喜、受法益。现在我就略微地向大家解释一下这首偈子的含意。

这首偈子是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所写的,对我们净土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首偈子虽然只有简短的二十八个字,但已将《阿弥陀经》的目标、方法,也就是《阿弥陀经》的核心纲要,全部展现出来。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来讲,这首偈子是最好的开示,可以说字字都在放光,句句都掷地有声,可以作为净土宗的一个标准,所以希望大家尽量把它背下来。

「极乐」就是弥陀净土,也是我们念佛的目的地。我们念佛的目的就是要往生极乐,要成佛广度众生。

那麽,极乐世界是什麽样的境界呢?

极乐世界的境界,必须要以净土宗的教理、净土法门的思想来解释才是正确的。如果误以他宗的教理、经论来解释,那就完全是错误的,会让修净土的人感觉非常困难,没有希望。

净土宗所讲的弥陀的净土,只有一个内容、一个净土。这个内容、这个净土就是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解释的「极乐无为涅盘界」。极乐世界是什麽样的境界呢?是无为涅盘的境界。

人天皆虚假,名号独真实

无为就是涅盘,涅盘就是无为。无为就是不假藉因缘和合的造作施为,不须规划筹量,或是经过多少时间、做怎麽样的加工用行,这个叫作无为。如果是要规划筹量,经过人为的加工造作,那个就是有为。有为万象会生灭变异,无为真理不会生灭变异。极乐世界依正二报都是契合无为真理,故名「无为涅盘界」。

有为跟无为相差非常大,就好像真的跟假的那样的差别。真的跟假的有什麽差别?比如说我们到了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堆满了人民币,每一张都是一百元的。你说这个房间里的人民币多不多?(莲友答:「多。」)可是这些人民币只有一张是真钞,其它都是假钞,那多不多?(莲友答:「不多。」)那你说是一张真的比较多?还是其它假的比较多?(莲友答:「一张真的多。」)

无为跟有为就是这样。无为才是真的,有为都是假的。所以《金刚经》最後那一首偈子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在《金刚经》开示我们:人世间的善善恶恶、一切过程都是虚妄的,恶固然是虚妄的,善也是虚妄的,堕落恶道是虚妄的,上生天堂也是虚妄的。

昙鸾大师开示我们说:

人天诸善,人天果报,
若因若果,皆是颠倒,皆是虚伪,
是故名不实功德。

所谓「人天诸善,人天果报」,以五戒为因,生而为人是果;以十善为因,生天是果。这种人天诸善,还有人天的因缘果报,都是颠倒的。颠倒就是不顺法性,就是虚假的,不是从我们的佛性所出生的,所以不是真实功德。只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才是真实功德。

我们要真正做到五戒圆满,容易不容易?(莲友答:「不容易。」)若要具足十善,就更加困难了。即使五戒圆满了,十善也具足了,甚至具足了凡夫的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加上禅定的功夫,就能上生在色界天了;即使上生在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也还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将来还会再堕落。所以释迦牟尼佛在《正法念处经》就说:「从天生地狱,从地狱生天。」也就是说,他天界的寿命到了,随着他过去的业,有可能就会堕落到地狱;当地狱的果报尽了,如果他过去生天的业缘成熟,他就能够生天。

所以,生天也好,堕地狱也好,以佛的眼光来看,都是一样的,都是颠倒、虚伪不实的。

有人会问:堕落地狱,尤其是堕落阿鼻地狱,是因为造作五逆罪、十不善业;能够生天,是因为五戒具足、十善圆满。这是天差地别,怎麽会是一样的呢?

以我们凡夫来看,是天差地别,以佛的眼光来看,都是一样的,只是时节因缘的差别而已。现在有这个机缘,让我们做到五戒十善,所以能够生天;等到犯五逆十恶的机缘到了,我们就会去犯五逆十恶,结果就堕落地狱了。当然,堕落三恶道应该恐惧,可是生天也不足以欢喜,因为三界火宅的六道轮回是互相循环的,唯有脱出三界六道才是究竟彻底的。

六字名号具足往生成佛的功德资粮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也叫做「万德洪名」。这个「万」不是百千万数目的万,这个「万」是表示真实的、圆满的、超越的,圆满具足真实的功德——成佛的功德,是超越六度万行的功德,是离开娑婆世界、往生极乐世界的资粮功德,是让我们到极乐世界快速成佛的资粮功德。这种种功德,在这句名号中通通具足。

我们生生世世以来,都有过杀生,都有过偷盗、邪淫、妄语。这一切的业障,在我们离开娑婆世界之前,必须要偿还。而偿还的功德,就完全圆满地具足在这六字名号当中。所以这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才被尊称为万德洪名。至於其他的佛号、菩萨圣号,或者是其他的咒语、八万四千法门,都没能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所以,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都具足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中;一切诸菩萨的功德,也具足在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当中;八万四千、无量百千陀罗尼、一切法门的功德、功能,也毫无遗漏地具足在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当中。所以,这六字南无阿弥陀佛才够格被尊称为万德洪名。

因此,我们要离开娑婆世界,要往生弥陀净土,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绰绰有余了。

不历阶位,证入涅盘

极乐世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无为就是涅盘,涅盘就是不生不灭,所以无为也就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经过人工的造作,不经过人工的加功用行,自自然然地就能够到达涅盘的境界。这个地方,就是极乐世界。

所以,到极乐世界去,我们就能够快速地成佛,不必再经过多久的修行时间。所谓修行时间,比如说从初住菩萨的境界,到达初地的境界,要修一大阿僧只劫;从初地到七地,也要一大阿僧只劫;从八地到十地,进入等觉的时间,也要经过一大阿僧只劫。所谓「三只修福慧,百劫种相好」,之後才能够成佛。

像这样有时间的过程,经过一劫、二劫、三劫,然後由十住进入十行,十行进入十回向,然後初地、二地、三地,一直到八地、九地、十地,进入等觉。这样经过一级一级、一层一层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是有为还是无为?这就是有为。

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说「极乐世界是无量寿的境界,我们到了那里就寿命无量,所以再怎样根器低劣,总有一天会修行成佛。由十住然後经过一大阿僧只劫,就会进入初地;然後再经过一大阿僧只劫,就会由初地到七地;又经过一大阿僧只劫,就会由八地到等觉」。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不是极乐世界了,这样很明显地就是有为,不是无为,对不对?(莲友答:「对。」)这样的境界就有生有灭了。当我们从初地加功用行,进入二地的时候,初地就灭了,二地就生了;由二地到三地,一直到九地、十地、等觉,过程中有生有灭,不断在变易之中,如果这样,就不是涅盘的境界啊!

极乐世界,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在这里解释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既不是凡圣同居土,也不是方便有余土,也不是一般所说的实报庄严土,而是等同法身境界的常寂光净土。而这个常寂光净土,也跟一般的常寂光土不一样,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的思惟,又经过兆载永劫的积植菩萨无量德行而成就的净土,跟其他诸佛只是经过三大阿僧只劫所成就的法身、报身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可以说是实报庄严土、是报土,可是却超越一般诸佛的报土。

当然,所谓「法身」、「常寂光」,是无形、无相、无声的,我们凡夫,乃至等觉以下的菩萨,是不可能想像、形容、述说的,因为祂是法身。阿弥陀佛这个法身,还有这个常寂光土,是能够救度所有凡夫到祂那里快速成佛的,所以也超越一般的常寂光土。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弥陀净土不是凡圣同居土,到了那里通通超凡入圣,没有凡夫;也不是方便有余土,到了那里都是菩萨,没有阿罗汉、声闻、缘觉这些小乘;到了那里都进入涅盘的境界,所以超越了一般的实报庄严土。

极乐世界是涅盘的境界,所以我们到那里,不需要再加功用行,经过多久的修行,初地、二地……九地、十地、等觉,之後才成佛。不是这样的。

就像我们凡夫,如果要想有神通,必须持戒清净,能够入定就有神通。因此,要想得到神通,就必须有持戒、修定这一种加功用行的功夫和时间。可是有一种众生,是不必经过这样的修持,自然就具足五种神通的。是哪种众生啊?是天界众生。天人不必修行,自自然然就有五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所以,如果生在天界的话,不需要入定就有五种神通,因为那是他的果报。

又像有一种境界,可以在天上飞,不用学习。那是什麽境界?鸟的境界。如果出生为鸟的话,很自然就会在天空上飞。像大鹏金翅鸟,一展翅就能飞出几千几万里。如果是我们人的话,即使学习,也无法在天上飞,因为我们没有那个果报。

如果我们生而为猪的话,就有猪的性情、猪的脾气,喜欢吃馊饭,喜欢脏的地方。因为这是牠的果报。

那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话,我们的果报是什麽呢?是涅盘的果报。因为无为涅盘是弥陀净土的境界啊!就像五种神通是天的境界,不必学习,那是他的果报;鸟自然就会飞,也是牠那种境界跟果报。到了弥陀净土,无为涅盘的境界,我们就能快速证入涅盘,不需要经过多久时间、经过多少阶级。

《无量寿经》说「必至灭度」,又说「超出常伦诸地之行」;昙鸾大师解释说「不从一地至一地」,又说「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於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说明往生弥陀净土都是不经劫、不经地,往生刹那,顿超十地,快速成佛。

再说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佛性中自然具足佛的功德、功用,佛性是无为的,佛性是涅盘的,佛性是不生不灭的。不是说经过加功用行才有佛性、没经过加功用行就没有佛性,不是的。人人都有佛性,不管善人、恶人,甚至一切动物都有佛性。我们的佛性跟释迦牟尼佛的佛性、跟阿弥陀佛的佛性、跟十方诸佛的佛性都是一样的,没有差别的。十方诸佛的佛性没有增加一点点,我们的佛性没有减少一点点,十方诸佛的佛性没有更加的清净,我们的佛性没有些微的污秽。只是我们的佛性被贪瞋痴盖住了,所以我们佛性的功德、功能就展现不出来。十方诸佛已经断除了贪瞋痴,已经破除了尘沙惑跟无明惑,所以祂们的佛性能够完全地展现出来。所谓「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如果我们也破除了贪瞋痴和见思二惑,也破除了尘沙惑、无明惑,岂不是跟释迦牟尼佛都一样了?释迦牟尼佛是以自己的力量,经过生生世世的愿行圆满才成为释迦牟尼佛。而我们没有,我们即使要修行也有心无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专称弥陀佛名,到达无为涅盘的极乐世界,就会快速成佛。我们的烦恼——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就完全消除了。

为什麽到极乐世界就能断除种种惑业呢?这就是《金刚经》所讲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为那些都是假的,我们在娑婆世界要去假成真不容易,到了极乐世界则是易如反掌。

到了极乐世界,我们的六根面对极乐世界的六尘,就能够当下证悟,因为那里是无为涅盘的境界。

有形有相而等同涅盘

照说所谓「涅盘」,是不生不灭的,当然也无所谓有形、有相、有声。可是万德庄严的极乐世界有黄金铺地,有七宝楼阁,有众鸟说法,可说是有形、有相、有声、有色(有物质),怎麽能说是涅盘界呢?

是的,极乐世界的殊胜微妙不思议就在这里。《无量寿经》说:「其佛国土,清净庄严,超踰十方,一切世界。」天亲菩萨《往生论》也说:「彼无量寿佛,国土庄严,第一义谛,妙境界相。」有形象、有声音等庄严(国土清净庄严),可是等同涅盘(第一义谛,妙境界相)。使我们眼见净土之色、耳听净土之声,就能够开悟,就能够证得佛性(妙境界相),如善导大师所言「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又说「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所以,极乐世界的高妙就在这里。不然极乐世界就不特别殊胜了,就跟一般的净土一样了。一般的净土,就是所谓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如果是一般的报土,我们反而是到不了的,必须要初地以上才能到达。

随缘杂善恐难生

极乐世界完完全全是无为涅盘的境界。这样的境界,善导大师说:「随缘杂善恐难生。」

什麽是「随缘杂善」呢?比如说遇到了密宗的环境,觉得密宗很殊胜,很有感应,相应也快,就学密了,然後也回向往生,这就是随密宗的缘;遇到了禅宗的环境,觉得禅宗的教理听起来也很玄妙,令人心动,就跟着学禅了,那就是随禅之缘;如果随天台、华严、三论、唯识,随这些法门来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随缘杂善」。如果这样,恐怕就不能往生。「恐难生」是不能往生的意思。

意思就是说,往生极乐世界只有一个因,其它种种善行功德都不是往生的因。这一个因是什麽呢?就是第四句所讲的「教念弥陀专复专」。所以,除了专称弥陀佛名之外,以其它的善事功德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都是属於「随缘杂善」。

「随缘杂善」也叫做「诸善」,也叫做「诸行」。这个随缘杂善本身不是不好,因为布施、持戒、牺牲自己利益别人都是善事功德;只是说如果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靠这些是不能进入的,是不可能的,因为因果不相应。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经过五劫的时间发下四十八大愿,又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所成就的净土,往生之因就只有一个——专称阿弥陀佛名号,其它都不是正因。

所谓「随缘杂善」,随缘的善,一定是杂善;如果是杂善的话,那一定是随缘,随我们自己的缘。

故使如来选要法

如果不随我们自己的缘,要随什麽缘呢?随阿弥陀佛的缘。阿弥陀佛在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愿——第十八愿所给我们规定的,只要我们「乃至十念」——专称弥陀佛名,那就不是「随缘杂善」了。所以:

「故使如来选要法」:随缘杂善不能到这样涅盘的境界,所以使得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当中为我们选择专称祂的名号这个法门,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当中也选择「执持名号」:「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若八日、若七年、若八年、若十年……),一心不乱。」

所谓「一心」,一者不二,不二就是专,所以「一心」就是专心;「不乱」就是不杂乱,不杂也是专,所以「一心不乱」就是专心不杂的意思。

教念弥陀专复专

「教念弥陀专复专」:因为「一心」是专,「不乱」也是专。意思就是:释迦牟尼佛也一心不乱来殷切地叮咛我们,再度地、重复地叮咛我们,要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往生极乐世界,要专念弥陀名号,不用杂行杂修来回向。

所以这首偈子讲出极乐世界的境界,就是无为涅盘的境界;讲出往生这个境界的方法,就是「念弥陀专复专」。讲出目标,又讲出方法。这个目标的境界,用「无为涅盘」把它总概括。

多善根福德因缘就是执持名号

其实这首偈子是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所讲的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以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

那麽,什麽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呢?就是「执持名号」,就是「念弥陀专复专」。

《阿弥陀经》里说极乐世界「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又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释迦牟尼佛把极乐世界的境界一层一层说出来,鼓励我们发愿往生这样的境界,然後把往生极乐世界的非因(不是正因)说出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然後又说「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进一步把这个正因介绍出来。

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其实《阿弥陀经》一开始就说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境界呢?「彼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既然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的话,岂不是就是在开示我们极乐世界就是无为涅盘的境界?所以善导大师这一首偈子就是将《阿弥陀经》往生极乐世界的正因与极乐世界的境界解释出来。

专称佛名,易行顿超

真正的净土法门是易行道,在方法上容易,在境界上顿超。龙树菩萨说:

易行疾至阿惟越致地。

「阿惟越致地」即是「不退转地」。疾至不退转地之方法,龙树菩萨说:

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
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故知: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必能疾至不退转地。

不退转有四,即: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处不退。而弥陀净土是「处不退」,顿超三不退,而不从佛的境界退转下来。故《阿弥陀经》说:

欲生阿弥陀佛国者,
是诸人等,
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量寿经》说:

住定聚必至灭度。

又说: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以「超出」、「现前」故,「必至灭度」是顿超疾至,非经劫经地。而「普贤」非指因位之普贤菩萨其人,凡是佛以大悲心,应化十方界,广度诸众生,皆名普贤行。

易行难信

真正的净土法门是难信的法门,所谓「易行难信」。《无量寿经》说: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
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而《阿弥陀经》也说: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
是为甚难。

因其为果地法门,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境界乃是《无量寿经》所说的「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故学净土法门,若能依教奉行,依净土三经,依祖师传承,不加拟议,则能正确稳固地往生「极乐无为涅盘界」。

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6-2021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長部

蕭式球譯

一.梵網經

  1. 這是我所聽見的:
  有一次,世尊和大約五百人的大比丘僧團在王舍城和那爛陀之間的路途上行走,須卑耶遊方者和他的弟子梵摩達多年青婆羅門也是在王舍城和那爛陀之間的路途上行走。在途中,須卑耶遊方者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責難佛陀、責難法義、責難僧團,而梵摩達多則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他們老師和弟子二人跟隨著世尊和比丘僧團,互相之間說完全相反的話。
  
  2. 這時候,世尊和比丘僧團在芒果樹苗林一間屬於國王的小屋居住一晚,須卑耶遊方者和梵摩達多也是在那間小屋居住一晚。在那裏,須卑耶遊方者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責難佛陀、責難法義、責難僧團,而梵摩達多則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他們老師和弟子二人跟隨著世尊和比丘僧團,互相之間說完全相反的話。
  
  3. 在黎明時分,一些比丘起床後坐在圓帳篷裏聚集,他們談論這個話題: “賢友們,十分稀有!賢友們,十分難得!世尊.阿羅漢.等正覺有這樣的知、這樣的見,能善知眾生各有不同的傾向!須卑耶遊方者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責難佛陀、責難法義、責難僧團,而梵摩達多則用各種不同的說話來稱讚佛陀、稱讚法義、稱讚僧團,他們老師和弟子二人跟隨著世尊和比丘僧團,互相之間說完全相反的話。”
  
  4. 世尊知道那些比丘的談論,於是前往圓帳篷,坐在為他預備好的座位上,然後對比丘說: “比丘們,剛才你們談論的是什麼呢?你們談論到哪裏呢?”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比丘把以上的說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世尊,然後再說: “正當我們在談論的時候,世尊便來到了。”
  
  5. “比丘們,若別人責難我、責難法義、責難僧團時,你們內心不應生起敵意、不滿、不悅。
  “比丘們,若別人責難我、責難法義、責難僧團時,如果你們發怒、不高興,這只會為你們帶來妨害。比丘們,若別人責難我、責難法義、責難僧團時,如果你們發怒、不高興,這時能否知道別人的說話說得好還是說得不好呢?”
  “大德,不能。”
  “比丘們,若別人責難我、責難法義、責難僧團時,你們應要如實指出他們不正確的地方: ‘這是錯的,這是不真實的,我們不是這樣的,我們是沒有這些東西的。’
  
  6. “比丘們,若別人稱讚我、稱讚法義、稱讚僧團時,你們內心不應生起歡騰、喜愛、踴躍。
  “比丘們,若別人稱讚我、稱讚法義、稱讚僧團時,如果你們歡騰、喜愛、踴躍,這只會為你們帶來妨害。
  “比丘們,若別人稱讚我、稱讚法義、稱讚僧團時,你們應要如實肯定他們正確的地方: ‘這是對的,這是真實的,我們是這樣的,我們是有這些東西的。’
  
  7.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只會從小節、世俗、戒行的層面來稱讚如來。
  “比丘們,什麼是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只會從小節、世俗、戒行的層面來稱讚如來呢?
  
  8.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喬答摩沙門捨棄殺生、遠離殺生。他放下木棒,放下武器;對所有生命都有悲憫心。’  ‘喬答摩沙門捨棄偷盜、遠離偷盜。別人不給的東西他便不取,別人不給的東西他便不要;有一個不偷盜的清淨心。’  ‘喬答摩沙門捨棄非梵行。他是一個梵行者,遠離低俗的性行為。’
  
  9.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喬答摩沙門捨棄妄語,遠離妄語。他說真話,只說真話,誠實,可信賴,說話沒有前後不一。’  ‘喬答摩沙門捨棄兩舌,遠離兩舌。他不會說離間別人的說話;他幫助分裂的得到復合,喜歡和合,景仰和合,欣樂和合,說使人和合的說話。’  ‘喬答摩沙門捨棄惡口,遠離惡口。無論他說什麼,都柔和、悅耳、和藹、親切、有禮、令人歡喜、令人心悅。’  ‘喬答摩沙門捨棄綺語,遠離綺語。他說適時的話、真實的話、有意義的話、和法有關的話、和律有關的話、有價值的話;他在適當的時候說話,說話有道理,適可而止,對人有益。’
  
  10.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喬答摩沙門遠離損害種子和植物的行為。’  ‘喬答摩沙門一天只吃一餐,過了中午不吃東西。’  ‘喬答摩沙門遠離非時食。’  ‘喬答摩沙門遠離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表演。’  ‘喬答摩沙門遠離花環、香水、膏油、飾物。’  ‘喬答摩沙門遠離豪華的大床。’  ‘喬答摩沙門遠離接受金銀錢財。’  ‘喬答摩沙門遠離接受穀物。’  ‘喬答摩沙門遠離接受生肉。’  ‘喬答摩沙門遠離接受婦女。’  ‘喬答摩沙門遠離接受僕人。’  ‘喬答摩沙門遠離接受禽畜。’  ‘喬答摩沙門遠離接受農田。’  ‘喬答摩沙門遠離替人做信使。’  ‘喬答摩沙門遠離做買賣。’  ‘喬答摩沙門遠離欺騙的量秤。’  ‘喬答摩沙門遠離賄賂、欺騙、詐騙。’  ‘喬答摩沙門遠離傷害、殺害、綑綁、攔劫、搶掠。’
  
  11.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損害種子和植物,如損害樹根、樹幹、枝、節、種子等。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損害種子和植物。’
  
  12.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受用儲存的東西,如受用儲存的食物、儲存的飲品、儲存的衣服、儲存的車輛、儲存的床鋪、儲存的香水、儲存的肉類等。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受用儲存的東西。’
  
  13.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觀看表演,如觀看跳舞、唱歌、奏樂、話劇、講故事、擊掌、金屬敲擊樂、陶瓷敲擊樂、歌劇、滾球遊戲、攀竹遊戲、人偶遊戲、鬥象、鬥馬、鬥水牛、鬥公牛、鬥山羊、鬥公羊、鬥雞、鬥鵪鶉、比棒、比拳、摔跤、士兵操練、士兵演習、士兵布陣、閱兵等。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觀看表演。’
  
  14.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玩放逸的勝負遊戲,如玩八格棋盤棋、十格棋盤棋、不用棋盤棋、跳步遊戲、取層疊木塊、骰子、擊木塊、手畫、球戲、吹葉管、犂地戲、翻筋斗、風車轉、量戲、車戲、弓戲、猜字、猜意念、模仿殘障等。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玩放逸的勝負遊戲。’
  
  15.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受用豪華的大床,如受用附有床几的床、床腳有雕刻的床、設有頂篷的床、兩頭各有丹枕的床、長毛被褥、色彩鮮艷的被褥、白羊毛被褥、毛織的被褥、羊毛被褥、有動物圖案的羊毛被褥、兩邊有繐的被褥、一邊有繐的被褥、金絲被褥、白毫被褥、大被褥、繡上象的被褥、繡上馬的被褥、繡上車的被褥、羚羊皮被褥、鹿皮被褥等。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受用豪華的大床。’
  
  16.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裝扮身體,如塗香膏、塗香油、香水浴、按摩、照鏡、髹眼影、戴花環、塗香水、施臉粉、塗唇膏、戴手鐲、紮髻、持杖、持瓶、持劍、持傘、穿有花飾的鞋、戴冠、戴珠寶、用塵拂、穿有長繐的白衣等。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裝扮身體。’
  
  17.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說俗世間的說話,如說有關國王、盜賊、大臣、士兵、恐懼、戰爭、食物、飲品、衣服、臥具、花環、香水、親屬、車輛、鄉村、市鎮、城市、國家、女人、男人、英雄、坊間流言、已故先人、雜談、世間起源、海洋起源、人的成敗等說話。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俗世間的說話。’
  
  18.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和人辯論── “你不明白這些法和律,我才明白這些法和律;你能夠明白這些法和律嗎?”  “你說錯了,我才說得對!”  “我前後一致,你前後矛盾!”  “你之前說了應該後說的說話,但之後才說應該在先前說的說話!”  “我改變了你的想法!”  “你提出的論據已被駁倒,你敗了!”  “繼續試,看看能否脫困吧!” ── 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和人辯論。’
  
  19.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替人做信使,如替國王、大臣、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兒童等做信使──被呼喚: “來這裏。”  “去那裏。”  “帶東西來這裏。”  “帶東西去那裏。” ──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替人做信使。’
  
  20.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常為了取得更多供養而虛偽、不誠實、欺騙、詐騙。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虛偽和不誠實。’
  
  21.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俗世間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看掌、星相、解夢、鼠嚙相、火供、杓供、穀供、飯供、米供、熟酥供、麻油供、口供、血供、掌相、土地風水、農田風水、符咒、驅魔、尋寶、治蛇咬、治毒、治蠍螫、治鼠咬、解鳥聲、解烏鴉聲、預測壽命、防箭傷害、解走獸聲等知識學問。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俗世間的知識學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21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2.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俗世間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以珠寶相、杖相、衣相、劍相、箭相、弓相、武器相、男相、女相、男童相、女童相、男僕相、女僕相、象相、馬相、水牛相、公牛相、母牛相、山羊相、公羊相、公雞相、鵪鶉相、蜥蜴相、耳環相、烏龜相、走獸相等預測吉凶的知識學問。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俗世間的知識學問。’
  
  23.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俗世間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預測: “國王將會出征,國王將會收兵。”  “我們的國王將會推進,對方的國王將會撤退。”  “對方的國王將會推進,我們的國王將會撤退。”  “我們的國王將會戰勝,對方的國王將會戰敗。”  “對方的國王將會戰勝,我們的國王將會戰敗。”  “這人將會勝利。”  “這人將會失敗。” 等知識學問。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俗世間的知識學問。’
  
  24.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俗世間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預測: “將會日蝕。”  “將會月蝕。”  “將會星蝕。”  “日月將會循著軌跡運行。”  “日月將會不循軌跡運行。”  “星將會循著軌跡運行。”  “星將會不循軌跡運行。”  “將會有流星。”  “天空將會有黃道光。”  “將會地震。”  “將會打雷。”  “日月星辰將會何時上昇、何時落下、何時明亮、何時暗淡。”  “日蝕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月蝕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星蝕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日月循著軌跡運行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日月不循軌跡運行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星循著軌跡運行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星不循軌跡運行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流星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黃道光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地震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打雷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日月星辰上昇、落下、明亮、暗淡將會帶來什麼吉凶。” 等知識學問。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俗世間的知識學問。’
  
  25.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俗世間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預測: “將會有雨水。”  “將會乾旱。”  “將會豐收。”  “將會失收。”  “將會平安。”  “將會不安。”  “將會有病。”  “將會健康。”  等知識學問。還有從事手語、計算、數學、詩詞、俗世哲學等知識學問。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俗世間的知識學問。’
  
  26.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俗世間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嫁娶、撮合姻緣咒術、拆散姻緣咒術、付款擇日、取款擇日、撮合友情咒術、拆散友情咒術、墮胎咒術、使人不能說話咒術、使人不能開口咒術、使人雙手扭絞咒術、使人耳聾咒術、向鏡問卜、向童女問卜、向天神問卜、禮拜太陽、禮拜大梵、以口噴火來施咒術、召喚財神等知識學問。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俗世間的知識學問。’
  
  27.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他們會這樣來稱讚如來: ‘一些沙門婆羅門吃了信眾所布施的食物,但卻從事俗世間的知識學問,以不正確的方式來活命,如從事祈福法事、還願法事、施咒術法事、祈生殖力法事、祈沒有生殖力法事、動土法事、封聖地法事、淨口法事、沐浴法事、火祭法事等知識學問。還有從事嘔出嘔吐物、洗腸、除痰、排便、洗頭、滴耳、洗眼、滴鼻、塗油、塗藥、針灸、做手術、治小兒疾病、治一般疾病、開藥、敷藥等知識學問。但是,喬答摩沙門遠離俗世間的知識學問。’
  “比丘們,當凡夫稱讚如來的時候,只會從這些小節、世俗、戒行的層面來稱讚如來。
  
  28. “比丘們,除了戒行之外,有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比丘們,什麼是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呢?
  
  29. “比丘們,一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十八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這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賢者宣說什麼論點?他們基於哪十八種原因呢?
  
  30.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是哪四種原因呢?
  
  31. “比丘們,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生、兩生、三生、百生、千生、百千生,不論無數百生、無數千生、無數百千生──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們這樣說: ‘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勤奮……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因此我知道,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
  “比丘們,這是第一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
  
  32. “第二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一個成壞劫、兩個成壞劫、三個成壞劫、十個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們這樣說: ‘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勤奮……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因此我知道,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
  “比丘們,這是第二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
  
  33. “第三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事情──不論十個成壞劫、二十個成壞劫、三十個成壞劫、四十個成壞劫──在那一生之中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投生到另一生;而在另一生之中又是什麼姓名,什麼種族,什麼種姓,吃什麼食物,體會什麼苦與樂,壽命有多長,死後又再投生到另一生。他們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
  “他們這樣說: ‘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勤奮……能憶起過去無數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細節。因此我知道,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
  “比丘們,這是第三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
  
  34. “第四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善於辯解、善於分析的沙門婆羅門,他們通過辯解、分析、個人的聰明而這樣說: ‘我和世間常恆,當中不會有繁衍,像深埋地下的柱那樣堅立不變,眾生的生死輪迴是一直長存下去的。’
  “比丘們,這是第四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
  
  35.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
  “比丘們,任何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四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再沒有其他原因。
  
  36.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37.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21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是哪四種原因呢?
  
  2. “比丘們,世間長久時間之前在成劫的時候,大多數眾生投生在光音天之中。他們以善意所生,以喜悅為食糧,自身有光芒,在空中行走,端嚴。他們長久在那裏生活。
  
  3. “比丘們,在過了長久的時間到了壞劫的時候,有一個空梵天宮出現。在光音天之中有一個眾生由於壽盡、福盡,死後投生在空梵天宮。他以善意所生,以喜悅為食糧,自身有光芒,在空中行走,端嚴。他長久在那裏生活。
  
  4. “當他長時間單獨生活時,生起了不安、不悅、困惱,心想: ‘什麼時候才有其他眾生到這裏來呢!’ 這時候,在光音天之中又有另一些眾生由於壽盡、福盡,死後投生在這個梵天宮,他們成為梵天眾。他們也是以善意所生,以喜悅為食糧,自身有光芒,在空中行走,端嚴。他們長久在那裏生活。
  
  5. “比丘們,第一個投生在那裏的眾生心想: ‘我是梵天,是大梵.征服者.無敵者.全知者.全能者.帝主.創造者.造物者.至高無上者.驅動者.降伏者.眾生之父。其他眾生都是由我化現出來的,這是什麼原因呢?之前我心想: “什麼時候才有其他眾生到這裏來呢!” 因為我有這種決意,所以便有這些眾生到這裏來了。’
  “之後投生在那裏的眾生心想: ‘這位賢者是一位梵天,是大梵.征服者.無敵者.全知者.全能者.帝主.創造者.造物者.至高無上者.驅動者.降伏者.眾生之父。我們都是由這位梵天賢者化現出來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看見他是第一個投生在這裏的,我們是之後才投生在這裏的。’
  
  6. “比丘們,第一個投生在那裏的眾生壽命比較長、外觀比較好、能力比較大,之後投生在那裏的眾生壽命比較短、外觀比較差、能力比較小。
  “比丘們,那些壽命比較短、外觀比較差、能力比較小的眾生在那裏死亡之後,是有可能投生到我們這裏來的。當他們投生到這裏來的時候,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當他們出家過沒有家庭生活的時候,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生的事情。他們這樣說: ‘有位賢者是一位梵天,是大梵.征服者.無敵者.全知者.全能者.帝主.創造者.造物者.至高無上者.驅動者.降伏者.眾生之父。我們都是由這位梵天賢者化現出來的,他是常恆、牢固、持久、不變、一直長存下去的。我們由梵天化現,是無常、不牢固、短壽、會死亡的,現在投生到這裏來了。’
  “比丘們,這是第一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
  
  7. “第二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稱為 ‘享樂腐化’ 的天神,他們持續不斷戲笑、享樂、尋歡作樂;當他們持續不斷戲笑、享樂、尋歡作樂的時候,心念便會迷癡;因為心念迷癡,所以在那裏死亡。
  
  8. “比丘們,那些享樂腐化的天神在那裏死亡之後,是有可能投生到我們這裏來的。當他們投生到這裏來的時候,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當他們出家過沒有家庭生活的時候,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生的事情。
  
  9. “他們這樣說: ‘那些不腐化的天神賢者不會不斷戲笑、享樂、尋歡作樂;當他們不會不斷戲笑、享樂、尋歡作樂的時候,心念便不會迷癡;因為心念不迷癡,他們不會死亡。他們是常恆、牢固、持久、不變、一直長存下去的。我們是享樂腐化的天神,持續不斷戲笑、享樂、尋歡作樂;當我們持續不斷戲笑、享樂、尋歡作樂的時候,心念便會迷癡;因為心念迷癡,所以在那裏死亡。我們是無常、不牢固、短壽、會死亡的,現在投生到這裏來了。’
  “比丘們,這是第二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
  
  10. “第三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稱為 ‘意腐化’ 的天神,他們不斷互相注視;當他們不斷互相注視時,互相的內心便會腐化;內心腐化便互相都會身疲累、心疲累。那些天神因此而死亡。
  
  11. “比丘們,那些意腐化的天神在那裏死亡之後,是有可能投生到我們這裏來的。當他們投生到這裏來的時候,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當他們出家過沒有家庭生活的時候,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生的事情。
  
  12. “他們這樣說: ‘那些不腐化的天神賢者不會不斷互相注視,當他們不會不斷互相注視時內心便不會腐化,內心不會腐化便不會身疲累、心疲累,他們不會死亡。他們是常恆、牢固、持久、不變、一直長存下去的。我們意腐化的天神不斷互相注視;當我們不斷互相注視時,互相的內心便會腐化;內心腐化便互相都會身疲累、心疲累。我們因此而死亡。我們是無常、不牢固、短壽、會死亡的,現在投生到這裏來了。’
  “比丘們,這是第三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
  
  13. “第四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善於辯解、善於分析的沙門婆羅門,他們通過辯解、分析、個人的聰明而這樣說: ‘任何稱眼、耳、鼻、舌、身為我的,都是無常、不牢固、不恆久、是變壞法;任何稱心、意、識為我的,都是常恆、牢固、持久、不變、一直長存下去的。’
  “比丘們,這是第四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
  
  14.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
  “比丘們,任何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四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再沒有其他原因。
  
  15.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16.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世間有邊和沒有邊’ 。是哪四種原因呢?
  
  17. “比丘們,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安住在世間有邊想之中。他們這樣說: ‘這個世間是有邊界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內心觸證定境,我們內心有定,安住在世間有邊想之中。因此我們知道,這個世間是有邊界的。’
  “比丘們,這是第一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世間有邊’ 。
  
  18. “第二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安住在世間無邊想之中。他們這樣說: ‘這個世間是沒有邊界的。那些說世間有邊界的沙門婆羅門是錯的,這個世間其實是沒有邊界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內心觸證定境,我們內心有定,安住在世間無邊想之中。因此我們知道,這個世間是沒有邊界的。’
  “比丘們,這是第二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世間沒有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21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 “第三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的沙門婆羅門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安住在世間上下有邊、四方無邊想之中。他們這樣說: ‘這個世間是既有邊界也沒有邊界的。那些說世間有邊界的沙門婆羅門是錯的,那些說世間沒有邊界的沙門婆羅門也是錯的,這個世間其實是既有邊界也沒有邊界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內心觸證定境,我們內心有定,安住在世間上下有邊、四方無邊想之中。因此我們知道,這個世間是既有邊界也沒有邊界的。’
  “比丘們,這是第三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世間既有邊也沒有邊’ 。
  
  20. “第四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善於辯解、善於分析的沙門婆羅門,他們通過辯解、分析、個人的聰明而這樣說: ‘這個世間既不是有邊界也不是沒有邊界的。那些說世間有邊界的沙門婆羅門是錯的,那些說世間沒有邊界的沙門婆羅門是錯的,那些說世間既有邊界也沒有邊界的沙門婆羅門也是錯的。這個世間其實既不是有邊界也不是沒有邊界的。’
  “比丘們,這是第四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世間既不是有邊也不是沒有邊’ 。
  
  21.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四種原因而宣說 ‘世間有邊和沒有邊’ 。
  “比丘們,任何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四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 ‘世間有邊和沒有邊’ ,再沒有其他原因。
  
  22.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23.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是哪四種原因呢?
  
  24.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不能如實知道什麼是善,不能如實知道什麼是不善。他們心想: ‘我不知道什麼是善,不知道什麼是不善,如果在不知的情形下為人解釋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的話,這會帶來貪欲、染著、瞋恚、厭惡。貪欲、染著、瞋恚、厭惡會為我帶來錯誤,錯誤會為我帶來障礙,障礙會為我帶來妨害。’ 他害怕說妄語,怨嫌說妄語,既不為人解釋什麼是善,也不為人解釋什麼是不善,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 ‘我認為是的話便說是,但我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其他的想法,我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
  “比丘們,這是第一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
  
  25. “第二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不能如實知道什麼是善,不能如實知道什麼是不善。他們心想: ‘我不知道什麼是善,不知道什麼是不善,如果在不知的情形下為人解釋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的話,這會帶來貪欲、染著、瞋恚、厭惡。貪欲、染著、瞋恚、厭惡會為我帶來執取,執取會為我帶來障礙,障礙會為我帶來妨害。’ 他害怕執取,怨嫌執取,既不為人解釋什麼是善,也不為人解釋什麼是不善,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 ‘我認為是的話便說是,但我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其他的想法,我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
  “比丘們,這是第二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
  
  26. “第三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沙門婆羅門不能如實知道什麼是善,不能如實知道什麼是不善。他們心想: ‘我不知道什麼是善,不知道什麼是不善,如果在不知的情形下為人解釋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的話,有些沙門婆羅門智者聰明、能言善辯、具有銳利的辯才,他們到處遊行,目的是以自己的智慧來攻破別人的論點,他們或會質難我、質詢我、質疑我,我或會沒法應對。沒法應對會為我帶來障礙,障礙會為我帶來妨害。’ 他害怕被人提問,怨嫌被人提問,既不為人解釋什麼是善,也不為人解釋什麼是不善,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 ‘我認為是的話便說是,但我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其他的想法,我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
  “比丘們,這是第三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
  
  27. “第四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遲鈍、迷癡的沙門婆羅門,因為他們遲鈍和迷癡,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
  “ ‘如果你問我是否有來世;我認為有來世的話便說有來世,但我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其他的想法,我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
  “ ‘如果你問我是否沒有來世……
  “ ‘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有也沒有來世……
  “ ‘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沒有也不是沒有來世……
  “ ‘如果你問我是否有化生的眾生……
  “ ‘如果你問我是否沒有化生的眾生……
  “ ‘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有也沒有化生的眾生……
  “ ‘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沒有也不是沒有化生的眾生……
  “ ‘如果你問我是否有苦樂業的果報……
  “ ‘如果你問我是否沒有苦樂業的果報……
  “ ‘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有也沒有苦樂業的果報……
  “ ‘如果你問我是否既沒有也不是沒有苦樂業的果報……
  “ ‘如果你問我是否如來死後還存在……
  “ ‘如果你問我是否如來死後不存在……
  “ ‘如果你問我是否如來死後既存在也不存在……
  “ ‘如果你問我是否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我認為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的話便說如來死後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但我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其他的想法,我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並非不是這樣的想法。’
  “比丘們,這是第四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
  
  28.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四種原因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
  “比丘們,任何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四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再沒有其他原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21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9.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30.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兩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沒有原因’ 。是哪兩種原因呢?
  
  31. “比丘們,一些稱為 ‘無想有情’ 的天神,這些天神在生起想的時候便會死亡,這些眾生在那裏死亡之後,是有可能投生到我們這裏來的。當他們投生到這裏來的時候,出家過沒有家庭的生活;當他們出家過沒有家庭生活的時候,勤奮、精勤、有修持、不放逸、正意、內心觸證定境。他們內心有定,能憶起過去無想有情天所生起的想。他們這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是沒有原因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之前是不存在的,現在成為一個眾生了。’
  “比丘們,這是第一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沒有原因’ 。
  
  32. “第二種原因是什麼呢?
  “比丘們,一些善於辯解、善於分析的沙門婆羅門,他們通過辯解、分析、個人的聰明而這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是沒有原因的。這是什麼原因呢?我之前是不存在的,現在成為一個眾生了。’
  “比丘們,這是第二種原因。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沒有原因’ 。
  
  33.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兩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沒有原因’ 。
  “比丘們,任何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兩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沒有原因’ ,再沒有其他原因。
  
  34.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35.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十八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
  “比丘們,任何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十八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再沒有其他原因。
  
  36.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37. “比丘們,一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十四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這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賢者宣說什麼論點?他們基於哪四十四種原因呢?
  
  38.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有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十六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有想’ 。是哪十六種原因呢?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沒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既有色身也沒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既沒有色身也不是沒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沒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既有邊也沒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既沒有邊也不是沒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單一的想。’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各種不同的想。’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很少的想。’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無量的想。’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唯樂無苦。’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唯苦無樂。’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有樂有苦。’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有想,無樂無苦。’
  
  39.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想還存在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十六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有想’ 。
  “比丘們,任何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有想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十六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 ‘我在死後有想’ ,再沒有其他原因。
  
  40.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6-2021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無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無想’ 。是哪八種原因呢?
  
  2.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無想,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無想,沒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無想,既有色身也沒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無想,既沒有色身也不是沒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無想,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無想,沒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無想,既有邊也沒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無想,既沒有邊也不是沒有邊。’
  
  3.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無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無想’ 。
  “比丘們,任何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無想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八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 ‘我在死後無想’ ,再沒有其他原因。
  
  4.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5.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非想非非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 。是哪八種原因呢?
  
  6.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沒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既有色身也沒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既沒有色身也不是沒有色身。’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沒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既有邊也沒有邊。’
  “他們宣說: ‘一個健全的實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既沒有邊也不是沒有邊。’
  
  7.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非想非非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 。
  “比丘們,任何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非想非非想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八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 ‘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 ,再沒有其他原因。
  
  8.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9.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斷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七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是哪七種原因呢?
  
  10. “比丘們,有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賢者,這個色身是我,由於它是四大組成、父母所生,因此在身壞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這個我便會完全斷除。’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
  
  11.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完全斷除,我不是這樣說的。賢者,有另一種天界的我有色身、屬於欲界、會吃摶食,這是你不知、不見而我是知道、看見的。賢者,只有在那裏身壞命終之後才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這個我才會完全斷除。’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
  
  12.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完全斷除,我不是這樣說的。賢者,有另一種天界的我有色身、善意所生、肢體與根門美滿,這是你不知、不見而我是知道、看見的。賢者,只有在那裏身壞命終之後才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這個我才會完全斷除。’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
  
  13.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完全斷除,我不是這樣說的。賢者,有另一種我內心想著無邊的虛空,超越了所有色想,滅除了有對想,不思維各種想,達到空無邊處天,這是你不知、不見而我是知道、看見的。賢者,只有在那裏身壞命終之後才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這個我才會完全斷除。’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
  
  14.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完全斷除,我不是這樣說的。賢者,有另一種我內心想著無邊的心識,超越了所有的空無邊處,達到識無邊處天,這是你不知、不見而我是知道、看見的。賢者,只有在那裏身壞命終之後才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這個我才會完全斷除。’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
  
  15.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完全斷除,我不是這樣說的。賢者,有另一種我內心想著 “沒有任何東西” ,超越了所有的識無邊處,達到無所有處天,這是你不知、不見而我是知道、看見的。賢者,只有在那裏身壞命終之後才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這個我才會完全斷除。’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
  
  16.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完全斷除,我不是這樣說的。賢者,有另一種我超越了所有的無所有處,達到非想非非想處天,這是一種寂靜、細妙的境界,這是你不知、不見而我是知道、看見的。賢者,只有在那裏身壞命終之後才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這個我才會完全斷除。’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
  
  17.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斷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七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
  “比丘們,任何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斷見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七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再沒有其他原因。
  
  18.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19.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現生得湼槃的沙門婆羅門,基於五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是哪五種原因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6-2021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0. “比丘們,有些沙門婆羅門這樣說,他們持這種見解: ‘賢者,這個我由於得到五欲,具有五欲,享受五欲,身邊圍繞著五欲,所以這個我能現生取得究極的湼槃。’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
  
  21.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取得究極的湼槃,我不是這樣說的。這是什麼原因呢?賢者,欲樂是無常的、是苦的、是變壞法,這些東西不斷變壞、改變,會因此而生起憂、悲、苦、惱、哀。賢者,這個我由於離開了五欲、離開了不善法,有覺、有觀,有由離開五欲和不善法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了初禪,所以這個我能現生取得究極的湼槃。’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
  
  22.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取得究極的湼槃,我不是這樣說的。這是什麼原因呢?賢者,人們說,任何覺和觀都是粗的。賢者,這個我由於平息了覺和觀,內裏平伏、內心安住一境,沒有覺、沒有觀,有由定所生起的喜和樂,進入了二禪,所以這個我能現生取得究極的湼槃。’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
  
  23.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取得究極的湼槃,我不是這樣說的。這是什麼原因呢?賢者,人們說,任何帶有喜的踴躍心都是粗的。賢者,這個我由於保持捨心,對喜沒有貪著,有念和覺知,通過身體來體會樂──聖者說: ‘這人有捨,有念,安住在樂之中。’ ──進入了三禪,所以這個我能現生取得究極的湼槃。’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
  
  24. “另一些人對先前那些人說: ‘賢者,我說,這個我不是你所說的那樣,你所說的我還不是取得究極的湼槃,我不是這樣說的。這是什麼原因呢?賢者,人們說,任何受用樂的心都是粗的。賢者,這個我由於滅除了苦和樂,喜和惱在之前已經消失,沒有苦、沒有樂,有捨、念、清淨,進入了四禪,所以這個我能現生取得究極的湼槃。’
  “一些人這樣來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
  
  25.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現生得湼槃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五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
  “比丘們,任何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現生得湼槃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五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再沒有其他原因。
  
  26.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27.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四十四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
  “比丘們,任何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四十四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再沒有其他原因。
  
  28.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29.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和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六十二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
  “比丘們,任何依過去和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六十二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再沒有其他原因。
  
  30. “比丘們,如來知道:這些見處帶來執著、帶來取著、帶來趣向、帶來下一生。如來也知道:超越這些見處,對所知沒有取著,沒有取著便會親身體會寂滅。比丘們,如來如實知道感受的集、滅、味、患、離之後,沒有執取而得解脫。
  
  31. “比丘們,這些法義深奧、難見、難覺、寂靜、崇高、不從邏輯推理而得、深入、智者在當中會有所體驗,如來親身以無比智來體證這些法義,然後講授這些法義。從法義的層面來稱讚如來,這才是對如來真實、正確的稱讚。
  
  32.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33.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34.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世間有邊和沒有邊’ ,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35.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36.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兩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沒有原因’ ,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37.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十八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38.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有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十六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有想’ ,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39.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無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無想’ ,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40.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非想非非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 ,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41.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斷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七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42.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現生得湼槃的沙門婆羅門,基於五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43.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四十四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44.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和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六十二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他們都是無知、無見的沙門婆羅門,這些賢者會領受由渴愛所帶來的掛慮與掙扎。
  
  45.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46.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47.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世間有邊和沒有邊’ ,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6-2021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8.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49.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兩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沒有原因’ ,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50.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十八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51.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有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十六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有想’ ,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52.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無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無想’ ,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53.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非想非非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 ,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54.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斷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七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55.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現生得湼槃的沙門婆羅門,基於五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56.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四十四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57.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和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六十二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這都是因為他們有觸,所以能夠宣說這些論點。
  
  58.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常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常恆’ ,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59.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常有斷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有常有斷’ ,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0.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有邊和沒有邊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 ‘世間有邊和沒有邊’ ,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1.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當被人問到各種問題時,便說些模稜兩可、像鰻魚那樣難被捕捉的說話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四種原因而宣說模稜兩可的說話,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2.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沒有原因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兩種原因而宣說 ‘我和世間的生起沒有原因’ ,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3.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十八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4.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有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十六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有想’ ,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5.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無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無想’ ,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6.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死後非想非非想的沙門婆羅門,基於八種原因而宣說 ‘我在死後非想非非想’ ,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7.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斷見的沙門婆羅門,基於七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命終之後便會斷滅,什麼也沒有,不再存在’ ,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8.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主張現生得湼槃的沙門婆羅門,基於五種原因而宣說 ‘眾生現生能得究極的湼槃’ ,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69. “比丘們,那些依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四十四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70.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和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六十二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他們若沒有觸的經歷,是沒有可能宣說這些論點的。
  
  71. “比丘們,那些依過去和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基於這六十二種原因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所有這些沙門婆羅門都不斷在經歷六觸入處而有各種感受,他們以受為條件而有愛,以愛為條件而有取,以取為條件而有有,以有為條件而有生,以生為條件而有老死,及有憂、悲、苦、惱、哀的產生。
  “比丘們,當一位比丘如實知六觸入處的集、滅、味、患、離的時候,他會知道超越了所有這些論點。
  
  72. “比丘們,任何依過去和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六十二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他們墮入這個由論點所造成的網之中,無論他們止息或活動,都在這個網內。
  “比丘們,就正如一個熟練的漁夫或他的徒弟,在細小的水域之中撒下一個小孔網,然後心想: ‘在這個水潭中所有大的生物,都在魚網之中,無論牠們止息或活動,都在這個魚網內。’
  “比丘們,同樣地,任何依過去和未來時段來推測、立論的沙門婆羅門,都是基於這六十二種原因的其中之一而宣說各種不同的論點,他們墮入這個由論點所造成的網之中,無論他們止息或活動,都在這個網內。
  
  73. “比丘們,如來截斷了有。當如來的身持續時,天和人都可以看見如來的身,在身壞命終後,天和人便不能看見如來的身。
  “比丘們,就正如樹上一束束的芒果,截斷束枝後,所有連著束枝的芒果都能取下來。
  “比丘們,同樣地,如來截斷了有。當如來的身持續時,天和人都可以看見如來的身,在身壞命終後,天和人便不能看見如來的身。”
  
  74. 世尊說了這番話後,阿難尊者對他說: “大德,真是罕見,真是少有!大德,應怎樣稱這段法義呢?”
  “阿難,既然這樣,就稱這段法義為 ‘義網’ 吧,你要好好受持它;也可稱為 ‘法網’ ,你要好好受持它;也可稱為 ‘梵網’ ,你要好好受持它;也可稱為 ‘見網’ ,你要好好受持它;也可稱為 ‘無上的勝利之道’ ,你要好好受持它。”
  世尊說了以上的話後,比丘對世尊的說話心感高興,滿懷歡喜。
  在世尊解說這法義時,一千個世界都感到震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12-2024 02:54 AM , Processed in 0.15486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