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Quest716

熟睡无梦的时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2020 11:0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1-2020 11:20 A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3-1-2020 10:29 AM
这些我是不反对,不算修行,但至少是疗愈。问题是他们套用唯识这个名,就有点不对了。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看前世。这个就。。。。有时所谓的看到前世,只不过是一个闪过的念头。也许是在某电影中看过的片段。
没有 ...


这个胥视当事人的宿根。有时不是方法很灵,而是当事人的福报很好。例如当事人的前世是修观禅的,他有这种福德和资粮,一旦被诱导进入一个平静的模式时,他的善根发现,就本能的起观,就能看到前世。一个人如果跟佛法结了很深的缘,即使来世先学外道法,借由外道法入门身心的探索,但是很快的,他的善根会引导他重归佛法。

反之一位前世学习外道法的,透过这类的诱导学习,激发的则是他们的直觉和通灵能力,所以效果因人而异。有些人则是诱发更多的妄想。大家都是各自收获前世的努力,种瓜得瓜。

问题是没有佛法的指引下,当事人或许会全盘接受这些灵修法的解释,进而跟外道法结缘更深,更怕的是跟着他们去毁谤佛法。如果同时兼有学习佛教经典的人,这时回看佛经就有更深的体会了,逐渐就会看到灵修法门的局限,终会回归佛法正途。

所以一些人的因缘还不成熟,兼学佛法和外道法门,也好过不学。只要种下佛种,最后必会生根发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2020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房学韬 于 3-1-2020 11:26 AM 编辑
Quest716 发表于 3-1-2020 10:29 AM
这些我是不反对,不算修行,但至少是疗愈。问题是他们套用唯识这个名,就有点不对了。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看前世。这个就。。。。有时所谓的看到前世,只不过是一个闪过的念头。也许是在某电影中看过的片段。
没有 ...

看前世 是可以證明滴~
哈哈~
但對法師的要求很高嚕...

方法論本身是沒錯啦~
但同樣的方法,
大廚和新人煮出的菜色會一樣嗎?




觀落陰,
一般人自修的成功率
不到0.05%~;
而一般家族的廟祝正式學觀落陰,
成功率約在5~10%左右;
一個標準的觀落陰法師,
成功率需要在60%左右;
我一個朋友....
成功率可以高達90%左右~

證明前世,
比觀落陰和這種蒙眼識字的要求更高
https://youtu.be/BNpzSYKwWdc

證明看前世:
只要讓前世中,
出現的今世人物也來看前世,
基本就能相互對照驗證了嚕~

------------------------------------

基本只要合法有執照,
不裝不騙,
我個人是不太反對這種斂財法啦~

新加坡不就一堆
蒙眼識字的培訓班....
雖然成功率不到0.5%
哈哈哈哈~

*蒙眼識字(定)和觀落陰(陰神),
是兩套不一樣風險的東西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20 0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7-1-2020 02:11 AM 编辑
第二 发表于 31-12-2019 08:38 PM
根是根门,有根门接触外尘才有识的生起。这是根门的意义,与物质不物质的无关,还有我个人认为意根是色法。佛陀在经典比喻说用木材生火的叫材火,用碳来生火的叫碳火如此类推,识也是如此,眼根—》眼识、耳根— ...

可以參考:

《雜阿含》322經:“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意根=89心。
意處=7識界,或89心。
意界=1五門轉向心、2領受心
意識界=76心
(vism 483):「意處及法處的一部分是屬於『名』所攝,其他的諸處屬於『色』所攝,所以十二處只是『名』與『色』而已。…意處,有善、不善、異熟、唯作識的不同,所以有89種或121種區別。」;(vism 493):「意根(89心)的作用,是把俱生諸(心所)法置於自己的勢力之下。-開印法師faq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意门(manodvara)并非色法,而是名法(nama),即:有分心。对于意门心路过程的目标,该心路过程里的诸心只是通过意门缘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净色。

意处与意根相同,它们都相等于整个识蕴,即包括了所有的八十九种心。(注:如详细分别,也可分为121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素还真 + 5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20 12:5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第二 于 7-1-2020 12:59 PM 编辑
xiaoguo 发表于 7-1-2020 01:50 AM
可以參考:

《雜阿含》322經:“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意根=89心。
意處=7識界,或89心。
意界=1五門轉向心、2領受心
意識界=76心
(vism 483):「意處及法處 ...


“依靠该色,意界及意识界得以生起”

你把我弄乱,还是我理解错误,心所依处和意根是不一样的东西?感觉论藏的观点也很分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020 0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guo 发表于 7-1-2020 01:50 AM
可以參考:

《雜阿含》322經:“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意根=89心。
意處=7識界,或89心。
意界=1五門轉向心、2領受心
意識界=76心
(vism 483):「意處及法處 ...

熟睡无梦的时候,在你学习的系统,是不是叫什么  有分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20 01:38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guo 发表于 7-1-2020 01:50 AM
可以參考:

《雜阿含》322經:“意內入處者,若心、意、識,非色,不可見,無對,是名意內入處。

意根=89心。
意處=7識界,或89心。
意界=1五門轉向心、2領受心
意識界=76心
(vism 483):「意處及法處 ...


“ 意处与意根相同,它们都相等于整个识蕴,即包括了所有的八十九种心。(注:如详细分别,也可分为121心)”

据我浅薄的理解意处是整个识蕴,是七识界。照论的说法意处的范围比意根更广,意根是心所依处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1-2020 01:54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7-1-2020 01:33 PM
熟睡无梦的时候,在你学习的系统,是不是叫什么  有分心?

意处可以说是意门是一种功能,让意识心生起的「门」。

有分识就是识潜伏在心相续流,也就是意门转向心,在心还没有生起的意门,你说的情况好像也是一样识潜伏着而已,还没有出现。(可能理解错误,还是请熟悉阿毗达磨的人来说说)

刚科普了一下,阿毗达磨其实也不难理解
不过除了读懂那些中文字外,它的内容超出我的生活经验范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020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7-1-2020 03:25 PM 编辑

【文字】
對於一個人來說
只不過是一些點與線的組成,
沒什麼 可以執著的。

佛陀之所以 抓住【葉子】說“法”
是為了讓人們 知道明白
如何去理解 “法”,
也教導人們“法尚應捨” 而“學習” “不執著”,
再 在真正的知道明白與理解“生與滅”和“有與無”後,
應“棄捨”這些【外在的枝葉】
以“見”樹之“心材”~“法中之意”。

而不是要求人們將心思與精力盡花在了一些【枝葉】上,
或為了深究這些【枝葉】上的 紅黃藍青紫 這些色
到底是不是一如自己所【認知的】【是不是 、有沒有】
再痴痴迷迷緊緊的抱住不放而去爭取他人認同 凡夫那些【對與不對】的結論
卻忘了佛陀所教導之“中道”。

不如將自己【極端的】的【認知】“棄捨”,
重新去學習與遵循佛陀所教導之“生”與“滅”和“有”與“無”吧!
學習“法”最糟糕的就是 不知 自己不知道!
一個人【不知道】,
應該是去“學習”,
非去定義和安立 對與錯,
如此下去
“正法”焉能不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1-2020 04: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发表于 7-1-2020 12:52 PM
“依靠该色,意界及意识界得以生起”

你把我弄乱,还是我理解错误,心所依处和意根是不一样的东西?感觉论藏的观点也很分歧。

我的貼文裏沒有這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020 04: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 发表于 7-1-2020 01:38 PM
“ 意处与意根相同,它们都相等于整个识蕴,即包括了所有的八十九种心。(注:如详细分别,也可分为121心)”

据我浅薄的理解意处是整个识蕴,是七识界。照论的说法意处的范围比意根更广,意根是心所依处不是 ...

意根不是心所依處,心所依處屬於色法。

聖典中有時說心,有時說意,有時又說識。所以歷來論師,都認此三者是同一的;但從 他的特殊含義說,可以做相對的分別。


1.意為認識作用的源泉:根是生義,如樹依根而發枝葉;六根能發識,所 以稱根。平常說:依眼根生眼識,……依意根生意識,這還是大概的解說。精密 的說:意根不但生意識,而且還能生前五識。所以凡能生認識的心理根源,都稱 為意根;而從此所生的一切識,也可總名之為意識。


2.識,了別義,重在觸對境界的認識;能了識別,故稱為識。所依 的根有六,所取的境也有六,識也因此分為六種。佛教後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 要根據,唯有眼等六根,那裡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 ,都不過是意識的細分。

3.心是「種種」的意義;但不就是種種,是由種種而存在而長成的 ,所以古來約「種種積集滋長」而解說為「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 的認識,取之於外,同時留下所認識的印象於內,即成為心。識愈攀緣得多,內 存的心象也愈多,所以說種種滋長。這可見心的特殊含義,為精神界的統一。『佛法概論』第八章 佛法的心理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020 05: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Quest716 发表于 7-1-2020 01:33 PM
熟睡无梦的时候,在你学习的系统,是不是叫什么  有分心?

要問答這個問題,就要知道所謂的熟睡无梦在意門心的所緣是什麽?但是我會質疑意門心能夠沒有所緣嗎?以欲界來説,最算是極小所緣,入禪那都會有心路過程,只是小到感覺不到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020 07:01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xiaoguo 发表于 8-1-2020 04:40 AM
意根不是心所依處,心所依處屬於色法。

聖典中有時說心,有時說意,有時又說識。所以歷來論師,都認此三者是同一的;但從 他的特殊含義說,可以做相對的分別。


1.意為認識作用的源泉:根是生義,如樹依根 ...

問:法集论提到:“《法集论》:在此时什么是意处?凡是在此时的1心、2意、3有意(意图)、4心脏、5净意、6意念、7意处、8意根、9识、10识蕴、11、相属於的意识界,在此时是意处。(Dhammasangai :Katamam tasmim samaye manāyatanam hoti? Yam tasmim samaye 1cittam 2 mano 3 mānasam 4 hadayam 5 pannaram 6 mano 7 manāyatanam 8 manindriyam 9 vinnānam 10 vinnānakkhandho 11 tajjāmanovinnānadhātu--idam tasmim samaye manāyatanam hoti.)” 这里似乎有人认为意根可以是心脏,即色法。概要当中说意根是名法,这是怎么回事?

法增法師答:“《法集论》:在此时什么是意处?凡是在此时的1心、2意、3有意(意图)、4心脏、5净意、6意念、7意处、8意根、9识、10识蕴、11、相属於的意识界,在此时是意处。”这是正确的广释。意根是色法, 心所依处;《清净道论》中指是心脏中的小空洞,收藏着血,意界及意识界得以生起。概要当中说意根是名法,这在第七章,意处包括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界、和意识界。这是对的。意处就是整个的识蕴。它是八十九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3 收起 理由
Quest716 + 3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020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子房学韬 于 8-1-2020 12:23 PM 编辑



换心脏的爱人会变心吗?

这得看爱妳的,
是他的脑识还是心识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2020 0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9-1-2020 02:48 AM 编辑
第二 发表于 8-1-2020 07:01 AM
問:法集论提到:“《法集论》:在此时什么是意处?凡是在此时的1心、2意、3有意(意图)、4心脏、5净意、6意念、7意处、8意根、9识、10识蕴、11、相属於的意识界,在此时是意处。(Dhammasangai :Katamam tasmim sa ...

在法論裏第一心生起品裡原文的是hayana, 問題是hayana可以指肉團心,也可以指心念。在另外的〈色品〉與《分別論》〈處分別〉只有講到五處色,也沒有提到意處色。《法集論註》對hayada也沒有註明。所以以法論第一心生起品裡就斷定意根就是心所依色是不足夠的。

再看,發趣論的〈緣的說明〉第八項「依止緣」(Nissayapaccayoti),Yaṃ rūpaṃ nissāya manodhātu ca manoviññāṇadhātu ca vattanti, taṃ rūpaṃ manodhātuyā ca manoviññāṇadhātuyā ca taṃsampayuttakānañca dhammānaṃ nissayapaccayena paccayo.凡意界與意識界轉起的依止色,該色對意界與意識界及其相應諸法來說是以依止緣為緣。」發趣論立了「意界的依止色」,這是意處色在南北傳經論第一次出現。

在這裏我們就可以發現法集論是比發趣論更早期論典的例子之一,到了更後期的清净道論時代,22根和12處都已經定型了。除了《雜阿含322經》的意處為非色外,4nikaya中找不到對應的文句。在阿含類時代六根的描述是如,相應部12相應43經說:「緣於眼與色而生起眼識」,「緣於意與法而生起意識,」這是我們可以找到屬於最早期的描述了。

也因爲明顯的教義發展痕跡,不止說三藏在第一次結集就完備是不可能的,反而證明了部分人士所宣稱的原始經典佛説是經過增添,改動,刪除和錯譯。這類例子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漢譯阿含經裏更是多不勝數,nikaya裏也有,只是比較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12:35 PM , Processed in 0.099520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