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佛士女子中学本周一(21日)正式从乌节一带的安德逊路旧校舍迁入位于布莱德路的新校舍,还高高兴兴地举行了开幕仪式。 岂料,这可喜又可贺的事情却引来了“可恨又可怒”的情绪。
一切源于以下这一句话。 《新报》隔天(22日)在报道莱佛士女中搬迁事宜的文章中写道: 莱佛士女中发言人说:“从乌节路一带的豪华公寓搬迁过来,能让我们的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普通的新加坡人(ordinary Singaporeans)。”
“普通的新加坡人”这七个字顿时触怒了不少网民的神经线。他们认为自己被标签化,觉得“精英”们的言论摆出高人一等姿态,似乎在贬低住在邻里区的新加坡人,引来网民怒轰。 事隔四天,也就是今天,莱佛士女中在回复《亚洲新闻台》询问时澄清: 该报道的记者当时接触的是一名在学职员,不是校方的发言人。该职员也从未说过自己是发言人。该职员也没有说过“普通的新加坡人”这几个字眼。
校方表示, 该职员私下跟记者交流的言辞,其本意是要说明这次搬迁能让学生与新地点的居民和社群,有深一层的接触。
顺便给八卦的蚁粉提一提,该职员是男的。 莱佛士女中虽然澄清了,但《新报》在红蚂蚁截稿前还未对此作出任何回应,无法确定孰是孰非。 不过红蚂蚁翻了翻各大媒体报道莱佛士女中搬迁事宜的新闻,发现这句“伤人”的话只出现在《新报》上,并没出现在其他媒体。 其他媒体都一致只引述校长谭文思和莱中校友会副主席陈慧勤的话。 校长谭文思希望学生担任导师的活动能启发和改变邻里小学生对“名校”高门槛和难以融入等误解,待她们小学毕业后,选择到莱中继续升学。 她受访时也透露正在积极筹备新的辅助计划,帮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莱中校友会副主席陈慧勤医生说: “有别于安德逊路旧校区的酒店和有地住宅,搬到邻里的新校舍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社区交流。”
虽然不知道莱佛士女中为何等了四天才出来澄清,但这四天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这句“伤人”的话在网上迅速发酵。 每个社会里都存有反精英情绪,新加坡也不例外。毕竟我们的社会一直非常仰赖精英制度,让精英为普罗大众制定政策、引领方向。所以,如果被“精英”看不起,这股反精英的情绪就一触即发,经常都有排山倒海的反应,特别是来自那些在精英制度外的“普通人”。 (特别声明:红蚂蚁就是所谓的“普通人”。) 不少自认是“普通的新加坡人”都纷纷跑到“名校”莱佛士女中的面簿上留言“问好”。
“说实话,你的发言人的评论让我觉得很受侮辱。但是,我想我只是个普通人,你们这些精英并不真正关心像我们这样的农民*耸耸肩。”
“请不要来接触(我们),我有农场和泥屋要打理,所以会很忙。”
网民认为这21个字,足以值得写一篇文章来讨论社会阶级、贫富悬殊的刻板印象与标签。
有人直接把矛头指向莱佛士女中,批评莱中是一间“势利”的学府。说怪不得这些“上流学校“的学生都不会尊重中等和贫穷的人。
是“精英”太嚣张?还是“普通人”太敏感?又或者是“普通人”早已对社会阶级制感到“深受其害”,一看到“普通人”三字就自动代号入座自嘲自怜? 或许都有吧。 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陈恩赐副教授告诉《新明日报》, 当“普通人”一词跟豪华公寓出现在一起同个句子时,会让人产生“普通”属于较低社会档次的想法。有鉴于目前社会对于社会不平等的关切和争论,这样的言论确实会挑起一部分人的神经线。
莱佛士女中在搬迁的开幕仪式上也宣布,会推出新的社区服务活动,与临近的玛丽蒙女校、大智小学和擎青学校和两个社会组织合作,让学生担任小学生的导师,以及到服务弱势居民的心愿社区关怀中心与居民进行插花等活动,让学生跟不同层面的人士有更紧密接触。 用《联合早报》的标题来总结就是:搬到布莱德校舍 莱佛士女中深入邻里
用《联合晚报》的标题来总结则是:搬到布莱德路 莱佛士女中新校舍让名校学生更接地气 莱佛士女中被冠上“名校”之称是众所周知,也是无法逆转。 但“名校”和“公寓”本来就是带有色彩的词语,通常与“上等人”对等。至于“地气”、“邻里”则是与它们相对的。我们在运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其实已经在无形中“认同”了社会的分层和阶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