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1|回复: 13
|
饿着肚子去讲道德教育是不现实的
[复制链接]
|
|
饿着肚子去讲道德教育是不现实的 | | 很多人认为,儒家让我们饿着肚子去讲道德教育,这个是不现实的,人们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谁有时间给你讲道德?其实孔老夫子他非常的平实,孟老夫子他讲话也都是从实际出发。比如说我们看《孟子》上就有这样一句话,他说现在我们所规定的分配制度、田产制度,让人上不足以侍奉父母,下不足以照顾妻子儿女;年头好的时候每一年都奔波辛苦,到年头不好的时候就免不了饿死、冻死,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死里逃生还来不及,谁有功夫给你讲道德、明礼义?所以儒家从来没有撇开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讲道德教育,反而认为解决温饱问题,一定的物质条件,是道德建设的基础。像孔老夫子他也说,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诸位朋友,谁不喜欢富与贵的地位?当然我们相信,也有很多人视钱财、视权势如粪土,但是从社会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喜欢追求富贵的地位。比如说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在这里召开这个学习传统文化的论坛,那也有很多大富长者要慷慨捐助。如果没有这么多的钱,我们想汇聚在一堂学习传统文化、祭祀祖先,也都是不可能的,是吧!所以富和贵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他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如果通过不道义的、不正确的、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它,我宁愿不处於富贵的地位。所以孔老夫子所反对的是不讲求道德的富贵的追求。在《论语》上孔老夫子还说,「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让我获得富贵的地位,这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第一,天边的浮云离我很远,和我毫不相关;第二,也是提醒我们,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获得的富贵,就像浮云一样聚散无常,你是不能够长久的保持的。所以他们所反对的全都是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富与贵的地位。这一点在古代适用,在今天也适用。 |
|
|
|
|
|
|
|
|
发表于 14-11-2017 07: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理1. 有了生活上的基本財富才會去談道德。
理2. 卻又不可以不道義的方式去獲取財富。
這兩個理是衝突的,它們必須要個平衡點。
這樣, 就有兩類的道德了:
第一類就是必須道德,就算餓死也不可破的道德,就是 “基本道德”,也就是常人說的 “原則”,儒家堅守的這個原則就叫著 “道義”。 “道義” 就是儒家在餓死也不違反的基本原則。(理 2)
另一類道德是溫飽了之後才說吧,這類道德通常人就直接稱為 “道德”,為了分別和基本道德的不一樣,我名它為 “奢侈道德”。你有足夠資源了可以去談,它或許提高你的品德形象什麼的,對你是好的。(理 1)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14-11-2017 08: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常人是沒有給自己有個堅守的原則, 把一切都畫入道德,這才會出現了兩頭極端:
偽道德 - 把所有道德都看著最重要,垃圾道德也是最重要的, 為了維持這些虛假,他們可以譴責所有的鷄毛蒜皮。社會常用這句話去形容這類人:“偽君子”。
貪婪者 - 與偽道德相反,貪婪者去到另一個極端,他們為了財富什麼原則都沒有了,更別說道德,這也不怪,他們這類人本來就沒有原則的。社會常用這句話去形容這類人:“缺德鬼”。
。 |
|
|
|
|
|
|
|
发表于 14-11-2017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君子, 就是要懂得什麼是原則(理2)什麼是道德(理1)。 不止在財富獲取上要懂得,在任何事物的處理上都要懂得, 這樣,才能立正而方正不阿。
. |
|
|
|
|
|
|
|
发表于 15-11-2017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5-11-2017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0-11-2017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1-2017 10: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acebookmember 于 21-11-2017 10:39 AM 编辑
原来是要吃饱饱才可以讲道德教育的。
Mamak档先吃一轮,然后再去华人餐馆吃一轮炒甘香螃蟹,再去酒店吃一轮的Buffet,就差不多可以讲道德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1-2017 0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1-2017 03: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穷志短,没饭吃了,没道德底线去挣饱饭。
欺凌无正义,零正颠倒。
|
|
|
|
|
|
|
|
发表于 29-11-2017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0-11-2017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林居民 于 30-11-2017 11:32 AM 编辑
管子比较正确。
管子:衣食足,知荣辱。
生活于古代农耕经济体,长期饿肚子,只能当土匪或贼。否则死亡。
古籍中:最有意思的首选“管子”。而儒家典籍很多属“误国殃民”。儒家的理论建立于虚假的,“单纯的”“性善”的基础上。
一旦碰上恶徒,那整套理论全面崩塌。纸张黏结成的大厦,经不起风雨。下雨就崩塌,如此简单。
看看中国的民间典籍和故事,无处不是记载类似的行为惨烈故事。恶霸出现,才子佳人,一般民众,个个遭殃。
《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经济条件好了,自然需要社会安定。社会安定必然要求遵守社会“基本规矩”和社会“行为规范”,名之为“道德”。现代语言为“遵守法律”。宪政法治。
|
|
|
|
|
|
|
|
发表于 25-3-2018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個人覺得文中所說的「填飽肚子」與「道德教育」是有先後的程序。
有一種說法是道德只是一群「士大夫」(意指貴族之類的)的人談論的事物,基於對於個人生活的環境提出進一步的要求,也就是「禮樂」這些規範的培育之下能夠讓人們擁有或加強道德認知能力。然而他們卻以自己的情況來衡量三餐不繼的人民,使得文中作者提出「饿着肚子去讲道德教育是不现实的 」。
再加上,「士大夫」與「黎民」的差距就是語境的運用:前者在擁有廣泛的知識背景之下而製作的規範條例,然則後者則對這規範的定制無從理解,使得有些人民在實踐規範要求時力不從心,甚至是不服從。原因在於你沒有滿足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怎麼能夠有心思去做出道德實踐,簡言之:「我都沒錢開飯,誰會理你爸爸死後守喪三年這種東西哦!我家裡還有老婆兒女要養的咧!睬你都傻!」。
所以「道德教育」,或者是說公民素養的教育必須是建立在人不再對自己的生活需求而苦惱之後而大談暢談的規範建立,而不是在衣不蔽體,食不足給的情況下強加實行對人民生存條件不利的規範。
希望以上說明能夠回應你的問題。
|
|
|
|
|
|
|
|
发表于 26-3-2018 05: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facebookmember 于 26-3-2018 05:19 AM 编辑
你还那么认真啊?
道德,本来就是政治,用来管理老百姓的方法。
皇帝自己每天玩女人,天下的女人只要长相OK的皇帝都要玩,然后就阉割男人,滥杀无辜,无恶不作,慢慢就担心皇位不保了,因此就想出了....道德,是聘请其他人帮他想出来的。
道德这套东西一出,君臣父子,老百姓被洗脑,变成了乖乖听话的纳税机器,只能够按照结婚的游戏规则生多多女儿任由皇帝玩,刻苦耐劳,节俭,纳税,生多多男孩子当兵保护皇帝。。。。
因此,饿肚子的老百姓,道德对于他们无效。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