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以60多万人力以命相博,拼死防灾的苏联人,被骂成狗,一切都是体制问题。 轻描淡写,逃避责任的日本人,被捧成花,旅游业一直如旧,台湾还主动去买核灾难食品。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涉及一个机组(四号),短时间内爆发式排放, 持续大火,放射性烟尘直冲高空。 福岛核事故涉及四个机组(其中3月12日下午一号机组爆炸,3月14日三号机组两次爆炸)持续性排放,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扩散缓慢,大量放射性物质随海洋水流污染周边海域。 这些年,一直有人在灌输极为良好的日本人形像,诚信,礼貌,有序,负责,屁大的事也要加一句“令人肃然起敬”。 就这次核灾来说,恰好有个切尔诺贝利可以对照,否则,人们真的会相信日本在努力负责。 切尔诺贝利救灾过程 这起事故演变成了一场政治攻势,救灾军民当时做了什么?反而语蔫不详。 对苏联救灾的歪曲性评说,除了当时的欧洲媒体报导外,很大程度是受了一出舞台剧《石棺》剧本的影响,这是苏联作家写的,等一会还要说这剧本。 爆炸时间是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40秒,当晚苏联电力部部长马尔列茨就得到了报告,确定后,马尔列茨在清晨打电话向部长会议主席(总理)雷日科夫汇报。 情报是四号机组剧烈爆炸,随即起火,电话密码信号为3.4.2.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最高级保密单位,密码对应为:1.辐射威胁,2.核危险,3.火灾,4.爆炸。 在当时的通讯科技水平下,莫斯科无法在第一时间完全掌握现场具体情况,雷日科夫命令马尔列茨立即飞往基辅,再到事故现场。 然后召集部长紧急会议,成了特别委员会,苏联的核专家,反应堆专家,化学专家,医疗专家等也立即加入委员会。11点,部长会议主席正式签署特别委员会成立命令。 而其中一位重要成员,燃料动力局局长谢尔比纳还在奥伦堡天然气田视察,雷日科夫联系到他后,要求他马上飞回莫斯科,与委员会成员一同前往灾区。 下午16时,专机从伏努科沃机场直飞基辅,晚上8点,抵达切尔诺贝利,谢尔比纳在凌晨向莫斯科报告:核电站在对四号机组进行涡轮机组额外测试时,发生两次连续爆炸,反应堆机房全部被毁,死亡两人,几百人被幅射。委员会已成立各工作小组。 空军上将安托什金率直升机对爆炸区进行空中侦察,发现石墨块碎片被炸落四散,浓烟高达数百米,能看到明显火焰。 苏联科学院院士,核专家列加索夫坐上军方装甲车前往反应堆附近,确定反应堆已停止工作,但石墨仍在燃烧,极其危险。 27日,苏联政治局听取雷日科夫总理汇报,情况是3号机组已停运,但1.2号还在工作,放射性污染严重,情况万分危急,需组织大规模疏散。 苏共政治局也成立了工作组,雷日科夫为组长,有权调动党政军一切救灾力量,当时苏共还是有动员能力,如果放在今天乌克兰,谁也救不了这场灾难。 专家委员会由谢尔比纳提出空中投铅灭火方案,苏共工作组一个电话,全苏联火车在铁路上的全部就地装上铅块,调整全国调度安排,调头前往切尔诺贝利。 时间就是生命,军人在这时冲在了第一线。当时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在欧洲开会,由阿赫罗梅耶夫元帅负责救灾军队指挥。27日中午,防化兵司令员皮卡洛夫已经到达切尔诺贝利,还有直升机驾驶员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