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太阳花学运”一周年后,台湾社会正在进行一场回忆与反思该运动的浪潮。台湾大学政研所硕士生文章说,希望两岸新时代的历史不再有“妖魔鬼怪”和各说各话,而是有美有痛、有喜有悲、有血有肉的、原味真实的存在。
这早已不是两岸势同水火,“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年代。
带着庞杂的思绪,我在“第一届两岸青年高峰会”面对“两岸新世代的沟通与交流”的主题,有一肚子的话,却不知从哪里说起,到哪里结束。只好讲讲我的心路历程。
20岁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台湾。一百多天的交换学生时间里,我甚至来不及在这偌大的土地上挑出一点毛病来。马英九胜选连任、ECFA宣告签订、“陆生元年”降临……对于一个喜欢台湾的大陆青年来说,眼里的一切都指向两岸美好的未来。
似乎在这样一种气氛的渲染下,身边的陆生和台生无话不谈,仿佛两岸之间曾有的所有误解与敌意,在我们几个“好麻吉”的手上一笔勾销;仿佛两岸未来应有的所有善意和信任,也都被我们一言为定。
延续乐观的憧憬,我满怀欣喜地第二次登陆台湾,并不自觉地使用了“回台湾”这样的语汇。似乎只要我回到这里,继续和台湾的同龄人们在不断的“破”和“立”之中找寻两岸的未来,就没有什么是不能解决的。“建构主义”的原理,充斥着我“理想主义”的大脑。但这一次,我开始挑出台湾大大小小的毛病了,身边的两岸青年不总是无话不谈了。
原来,我曾太天真了,自以为大家“用自己的眼睛认识彼此”,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事实上,我所能看到的,不仅未必是主流,甚而恐怕是边缘的意见。两岸关系也并没有随着ECFA同步深化,反而在去年的3月达到了紧张的极点,我彷徨了……
后来,往返两岸已经是我的惯例了。也记不清是在哪一个突然的时刻之后,我才发觉,两岸关系一时的好与坏,已经无法再让我的情绪翻涌了。正如一个人真正地爱一座城市,定是在认识到它的全部面目之后,依然爱得义无反顾。
我想,如果我们真的关心两岸的未来,由衷地寄望两岸的新世代。何必受制于历史的路径?又何必陷于当下目之所及?大喜大悲常是不真实的,而这些年来,两岸青年之间的喜怒哀乐却实实在在发生着。所以与台湾亲朋团聚时我不再狂喜,当“太阳花”青年怒吼时,我不再难过,我知道这都不是两岸的全部。
而我多么高兴,两岸的新世代们,遇上了一个无需重复“自古以来”,有机会说“重新开始”的年代;一个可以对“同胞”说不,有机会从“朋友”做起的年代。
而我多么期待,两岸新世代的历史不再有“妖魔鬼怪”和各说各话,而是有美有痛、有喜有悲、有血有肉的、原味真实的存在。
*摘自《华闻头条》
https://goo.gl/oy4Td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