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480|回复: 0

职场8小时内的时间管理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3-2016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lc6g426t.jpeg

我发现只要我做分享会,终归会被问道“你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一天看一本书是多么艰难的事情,每周写1万字的文字更是天方夜谭。

真的难吗?

市面上有很多字数在12万-18万的工具书或者实操书,它们的阅读时间也就3个小时,某个晚上拿整块时间来读,不玩手机、不打电话,不刷网页,3小时内妥妥的读完。

每周写1万字的内容,分摊到每天不过1500字,就等于每天晚上花1个多小时回忆并记录下一下当天的日程流水账。如果有文字表达功力的朋友不过是花上3个晚上,写三篇3300多字的主题文章而已。

其实呢,没有人要求一本书的首次阅读就一定要把书上的每一个字都背诵下来,也没有人要求把思维导图做的漂亮至极,更没有人要求每一篇文章都完美的可以拿诺贝尔奖。

其实这就是一件“坐下开始读”或者“坐下看开始写”的事情,无端端增加了很多的附产品,然后发现光应付这些附属产品就已经忙不过来了,还做什么读书写文章的事情呢。

面对身边这类型的朋友,我常常产生一种幻觉,他们是不是压根就不想真的读书或者写文章,但碍于脸面找不到借口放弃,于是给读书写文章这件事情上增加点麻烦,最后跟自己说这事情太艰难,所以半途而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

当然这是我的幻觉,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回到时间管理这个话题,其实在豆瓣、知乎平台上已经有很多关于此类问题的回答,市面上也有很多关于GTD(时间管理)方面的书籍,最出名的几本书有:

《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番茄工作法》、《奇特的一生》、《 拖延心理学 》、《小强升职记》等等。

这些书有巨大的修正时间管理的办法,但我也知道方法归方法,模仿做起来依旧难。

我个人是在2012年初接触这类书籍,当时这些书我都看过好几遍,在最初看书的过程中,我也遭遇过“读了这么多有道理的书,却依然干不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的困境,一直不得要领。

我就很郁闷,为什么仿照这些招数都没有用呢?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术”再多,“道”没有,一切都是空啊。

所以弄清楚时间管理的真正核心才是一切的根本。

01

时间管理是为了什么?

为了尽快完成没有意义的事情,尽可能多做有价值的事情。

那么核心就是提高效率,这样的就能够带来两重好处:

1)令人厌烦的工作任务所耗的时间减半;

2)工作时间内做培养自己职场能力的时间增多。

当我意识到所谓“时间管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我尽快摆脱那些讨人厌但不得不做的工作,节约下大把的时间来做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情,我瞬间觉得那些时间管理大师的书不需要在继续研究了。

就这么一个顿悟,让我从此以后找到了时间管理的诀窍。每日我都会跟自己说,先搞定工作上那些无意义但必须完成的琐事,余下来的时间就属于我自己了。

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2012年的时候我打算考个新技术提升下职场的竞争力,为了防止同事闲下来就找我唠嗑,我天天推荐韩剧给我同办公室的朋友看,给她找各种可以闭嘴不说话但乐颠颠的事情做,积极帮助她打发无聊的空闲时光,而我就会利用上午半天的时间把手头的工作搞定,那么从中午一直到下午下班前的时光都是属于我备战时段。

在那段时光里,我对于工作8小时的态度彻底改变了,我不再把工作任务拖延到下班前的一个小时,反而是尽可能提高处理这些事情的工作效率,以此节约时间,那段日子里,时间在我眼中就是未来职场上赚钱的利器。

02

同样,面对很多朋友问我的职场工作中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我个人有几条建设性意见,跟大家分享下,但是否好用还需要朋友们的多多分享指点。

1、将重心放在做含金量高的事情上

职场上最让人烦心的不是大项目而是层出不穷的小事情,时不时跳动的QQ群,没完没了的打印复印,莫名其妙多出来且毫无意义的会议。

这些看起来含金量极低的活占据着每天职场8小时的大部分时间,等我们处理好这些无意义的事情后,再想投入到真正有价值的工作中时会发现时间所剩无几,或者自己早已经精疲力尽了。

其实工作时间是守恒的,垃圾事情占据的多了,精华时间就必然少,那么自己从职场上能够学到经验和知识的机会就相应的变少。

打一个比方,同样是办公室的新人A和B,如果A忙着干打印复印跑腿的活,那么两三年下来他无非是把这些活干得更加熟练而已。

如果B忙着干跟踪项目学习组稿等技术含量更高的活,那么两三年下来,他很可能会因为某次项目完成的漂亮,或者某份精彩的文稿而受到领导的肯定,最终得到提拔升薪。

2、学着跟上级或者同事说“不”

一个人要想变成B,就必须把职场工作中那些A类型的低含金量的工作扔掉,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做B这类的高含金量的事情上。当然扔掉这些活,就需要学着跟同事或者跟上级说“不”。

同事之间说“不”就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成为便利贴男孩女孩,不要成为别人口中的“老好人”。

别人把“垃圾事情”扔给了你,就意味着他有比你更多的事情去投入含金量高的工作中。为此,别犯傻,花自己的时间帮别人完成了职场转型。

跟上级领导说“不”是需要技巧的,你应当在适当的时机去向领导证明,你并不是一个只能干这些“小”事的职工,你还可以承担更大的职责。

通常领导分配任务视人而定,如果他认为你能力弱,自然会分配“小”事,但如果他认为你能力强,自然会委以重任。所以赶紧想办法多花点时间培养自己的职场能力,然后向领导要求更有难度的工作。

职场上,最有说服力的武器就是自身杰出的能力。

3、学着团队合作

团队合作才能发挥1+1大于2的力量,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认识一位领导,最擅长将很多专项能力很强的人整合在一起,然后搞定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的特长优势都能够被他所用,并且无缝对接。而他所要做的就是整合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每次项目看起来艰难,只要他策划运营,最终的结果就是流畅且顺畅,而且每个人都不会觉得疲惫,这就是优秀的管理者的风范。

嗯,这里我就是拍我某个领导的马屁!

与此同时我发现,一个不善于团队合作的人往往就是另一种结局。

我身边也有个人能力极其出色的朋友,不过呢,个人能力突出,但团队作战能力不强。

每次他接受新项目,明明可以将任务拆分,与同事组成团队进行合作。但他的选择永远是单干,从主题策划到项目运营测试到后期的媒体推广总览全部事情,为了赶进度,常常干到半夜,甚至利用周末时间加班加点。

最后项目搞定了,人也累垮了,而且因为他的大包大揽,身边的同事也颇有微辞。

其实说白了,他宁可累死也不放权无非几个原因:

1)放权后如果同事中有人表现出色,会抢了自己的风头。就类似那句“养活了徒弟饿死了师傅”。

2)对同事和下属缺乏信任,总认为别人只会把事情干糟,不如自己干得漂亮。

其实这两种心理状态非常要不得。

首先,阻碍了别人的成长空间,某种程度上也是放弃了自己的成长。职场上没有人永远是第一名,只有每个人轮流坐庄才能够带动所有的人螺旋式成长。而且如果一个人相信“养活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鬼话,也只能证明这个人没有什么成长的空间,能力都到天花板了,还能有啥出息?

其次,对别人缺乏信任,就会让自己变得自大,既然渐渐远离同事的相助,并且让很多实力相当的朋友选择其他团队,那么自己能够接触到的人只会比自己糟糕,在这样的状态下只会让自己眼界越来越小。

4、学会做模版

职场上创造性的工作是最耗费精力和时间的,也恰恰是最能得到锻炼和成长的。但这类工作往往比较少,日常工作中依然需要处理很多常规任务,这些常规任务的解决取决于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将很多常规项目模式化。

比如办公室团队中需要处理很多文稿,性质相同的文稿完全可以用模版来解决,类似的工作还有PPT之类的工作。会议流程、交流接待等等都可以用模版来解决。

效率就是一切啊!

4、弄清楚主次轻重

几乎所有的时间管理书上都会涉及到“主次轻重”的话题。很多单位每周一开例会就是弄清楚每周的重要事情有哪些,那么同理我们也可以每周一列出本周的重要工作任务,把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情排在第一位,集中精力先搞定这一件事情。

其实每周只要能把最重要的几件事情搞定后,基本上这周的任务也算完成了。那些零碎的必须要完成的小事情该如何处理呢,参照上面第1点—学会说“不”。

当然,在完成每周重要且急迫的任务上,是通过手机APP来规划时间呢,还是通过B5的记事本来记录呢,这纯粹是个人问题,哪个顺手就用哪个,千万不要纠结于“用记事本的话万一写得乱七八糟怎么办”,亦或者“这个APP软件不好用”的问题。

没有人需要看到一个漂亮得可以出版的记事本,或者截图极其整洁的APP,能帮你顺利高效的完成任务的工具就是最好的工作。

每次看到朋友们拿着“我要做好时间管理”的名目去挑选N多的手账本,或者在N多个日程APP中纠结时,我都觉得忧伤,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本身就是极大的浪费时间啊。





文摘自网络
为什么你的时间就是不够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2-2024 12:33 PM , Processed in 0.128275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