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谷成

莲池大师之《竹窗随笔》之文章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9-10-2020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10-2020 09:53 PM 编辑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19

实悟【原文】 

妙喜云。若是干屎橛如是说得落时。如锯解称锤。麻三斤。狗子佛性等。皆可如是说得。既不可如是说。须是悟始得。你若实得悟。师家故言不是。亦招因果不小。学者当切记妙喜此语。息却口头三昧而求实悟。


实悟【译文】 

妙喜禅师


(大慧宗杲,南宋高僧,俗姓溪,字县晦,号妙喜。13岁入惠云寺,次年为衲于郡中景德寺。后持行,向张商英求铭。张称其为“英爽衲子”,字“妙喜”。17岁在汴州参谒禅师圆悟克勤。得圆悟许可,与之分座讲法,以雄辩闻名。绍兴七年,居径山能仁寺。十一年,因不满秦桧投降金人和议政策,被诬与张九成“谤讪朝政”,夺去衣牒,充军衡州、梅州、福建等地。二十六年赦免,恢复僧服,往明州阿育王山。三十二年,孝宗赐其名为 “大慧禅师”,并御书“妙喜庵”三字赐之。后在云居山提倡禅宗修持以“看话头”为主,开禅宗参话头之先。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示寂,谥“普觉禅师”。)说:

“ 有僧问云门文偃禅师 如何是佛?’

云门禅师回答:‘ 干屎橛。’(云门文偃禅师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出生,是云门宗禅的创始人。)

参禅的人如果能够说出这样含有禅机的话,那么类似如‘ 锯解秤锤 ’,‘ 麻三斤 ’,‘ 狗子佛性 ’等当然也都可以说得出。

既然说不出这样的话来,那就必须要有真参实悟才可以得到。

你如果确实得悟了,而为你印证的师父故意加于否定,那这位师父也必招很大的因果报应。“

学禅的人务必牢记妙喜禅师这段话,把口头三昧全部丢弃掉、平息掉,而要务求实悟才行。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103923192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0-2020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10-2020 10:07 PM 编辑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20

出家父母反拜【原文】 

予作正讹集。谓反者还也。在家父母不受出家子拜。而还其礼。非反拜其子也。一僧忿然曰。法华经言。大通智胜如来既成佛已。其父轮王向之顶礼。是反拜其子。佛有明训。因刻之经末。予合掌云。汝号甚么如来。僧谢不敢。又问。汝既未是如来。垂成正觉否。僧又谢不敢。予谓曰。既不敢。且待汝垂成正觉。更端坐十劫。实受大通如来位。纳父母拜未晚。汝今是僧。未是佛也。佛为僧立法。不为佛立法也。且世人谤佛无父无君。吾为此惧。正其讹谬。息世讥嫌。冀正法久住。汝何为不畏口业。甘心乎师子虫也。悲夫。


出家父母反拜【译文】 

我写的作品《正讹集》里面,我在所著的《正讹集》中,有一段文字解释说‘ 父母反拜出家儿子 ’“ 反 ”字是“ 还 ”的意思。


当出家的儿子拜父母时,在家父母不敢接受出家的儿子礼拜,而要还儿子的礼,并不是父母直接拜出家的儿子。

有一位出家人看到我这样解释,心里非常气愤不满,向我质问说:“《法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如来

(出现于过去三千尘点劫以前演说《法华经》之佛。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为沙弥,从佛闻《法华经》。佛入定后,十六沙弥各升法座,为大众覆讲《法华经》。其第九沙弥,今已成佛,为阿弥陀。第十六沙弥成佛,即今之释迦如来。)

成佛之后,他的父亲转轮圣王便向大通智胜如来顶礼,这明明是反拜其子,可见这是佛的明训,因而刻在经末。”

我合掌问道:“ 请问你是什么如来啊?”

这位僧人连忙摆手说:不敢不敢。

我又问他:“ 你既然不是如来,那快要成正等正觉了吧?”

这位僧人又急忙摆手说不敢。

我就对他说:“ 既然这些都没有做到,那就等到你将来成了正等正觉以后,再端身正行十大劫,实实在在成为了大通如来的佛位,那时再接受你的父母礼拜还不晚。

你现在还只是一个僧人,并不是佛啊。要知道佛为僧人立法,不是为佛、如来立法的呀。

而且这个世界上的很多人在诽谤、毁坏佛法是教人不认父亲、不认国王。

我正为此事担心、忧率,所以写《正讹集》的目的,就是意在纠正种种差错、误解,以消除这个世界上的人的误会、嫌弃的心,希望如来的正法可以长久的在这个世界上弘扬。

你为什么就不害怕由口而造的种种业罪业,甘心情愿的充当佛门中的狮子虫(狮子身上的虫子,吃狮子的肉,比喻从内部破坏佛法的僧团中的败类)呢?”真是可悲呀!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121123192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20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26


心得【原文】 

以耳听受而得者。不如以目看读而得者之广也。以目看读而得者。不如以心悟明而得者之极其广也。以心为君。以目为臣。以耳为佐使。可也。用目当心。斯下矣。用耳当目。又下之下矣。


心得【译文】 

凭耳朵听能够得到的知识,不如用眼睛去看、去阅读所得的知识广。


用眼睛看、阅读所得到的知识,又不如随时用心领会而能觉察、明白事情的真相所得的知识广阔无边。

如把当比喻成皇帝,那么眼睛就是朝廷中的大臣,耳朵就是辅助皇帝的内臣,就可以了。

把眼睛当作心,这就算是是下等的做法了,如果把耳朵当作眼睛,那就是最最下等的做法。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210823193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20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28


好乐【原文】 

人处世各有所好。亦各随所好以度日而终老。但清浊不同耳。至浊者好财。其次好色。其次好饮。稍清。则或好古玩。或好琴棋。或好山水。或好吟咏。又进之。则好读书。开卷有益。诸好之中。读书为胜矣。然此犹世间法。又进之。则好读内典。又进之。则好净其心。好至于净其心。而世出世间之好最胜矣。渐入佳境如食蔗喻。


好乐【译文】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而且各人随各人的爱好度过每一天,一直到老死为止,只是爱好的事情有高尚和低下的分别罢了。


最低下的爱好是喜欢钱财,紧随其后的低下者是喜欢美色,再其次的是喜欢喝酒。

稍微清高一点的,有爱好古董文物的,有爱好琴棋书画的,有爱好游山玩水的,有爱好吟咏诗歌词赋的。

再上一等的,则是爱好读书做学问的,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好处的。

所以,种种爱好之中,要算读书为最高尚的了。但这还是属于俗世间的事情。

要追求更加高尚的爱好,那么就是喜欢读佛经了。

如果继续追求更高层次,就是喜欢清静自己的身心,如果爱好到了喜欢清静自己的身心,那么这就是世间和出世间里面最最上等、最最殊胜的爱好了。

人的不同爱好,由最低下一直到喜欢清静自己的身心,使的精神生活逐步升华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这就好比吃甘蔗一样,一节比一节甘甜。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232923193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20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29


世智当悟【原文】 

智有二。有世间智。有出世间智。世智又二。一者博学宏辞。长技远略。但以多知多解而胜乎人者是也。二者明善恶别邪正。行其所当行。而止其所当止者是也。仅得其初。是谓狂智。当堕三涂。兼得其后。是谓正智。报在人天。何以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也。出世间智亦二。一者善能分别如来正法四谛六度等。依而奉行者是也。二者破无明惑。如实了了。见自本心者是也。仅得其初。是出世间智也。名为渐入。兼得其后。是出世间上上智也。乃名顿超。何以故。但得本。不愁末。得末者。未必得本也。今有乍得世智初分。便谓大彻大悟者。何谬昧之甚。


世智当悟【译文】 

智慧可以分为二种:一种是世间的智慧,另一种是出世间的智慧。

世间的智慧又可分为二种:一种是学识渊博,知道的多,了解的广,知识丰富、能言善辩、技艺出众、谋略深远,只是依靠丰富的知识,可以解释多种事情来胜过普通的人。

另一种是注重品德修养的,能认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分别邪正,凡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便勇往直前去做;若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则坚决禁止去做。

在这二种世间的智慧当中,如果仅具第一种的智慧,那么这种智慧只能称为狂妄的智慧,依仗这种智慧只会造无量无边的恶业,势必堕落地狱、饿鬼、畜生道中。

如果具有第一种智慧,还同时具有第二种品德修养的智慧,这种智慧才可以称为正确的智慧,用这种正确的智慧做引导断恶修善,来生一定会生到人道或者天上。

为什么这样呢?凡注重品德修养超本身具有的学问的人称为君子;至于那些只做研究学问的工作而不重视品德修养的人即是趋向于小人了(此两句话出自资治通鉴)。


出世间的智慧也可以分为二种:

一种是非常擅长分辨明白佛所说正确的法则、四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六度(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种种法门,并依此正法而真实修行的人;

一种是打破无明惑(无明惑者,谓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此惑乃业识之种子,烦恼之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别在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具足,方断此惑。故亦名别惑也。)能够如实了知诸法的实相,清楚的明白什么是自己的妙明真心的人。

在这二种当中,只是得到第一种智慧,可以称为出世间的智慧,这个叫做渐渐的修正到佛法的境界;

如果两种智慧都是得到,这就是出世间的智慧中的最上等的智慧了,可以描述为直接达到甚深不可思议的佛的境界。

为什么这样说呢?只要得到事物根本的东西,自然不愁得不到事物枝末上的东西;如果仅得枝末,却不一定可以得到根本的东西。

现今有些人,稍微得到世间的智慧上的一点点皮毛,便以为就算是大彻大悟了,真是荒谬愚昧到了极点了。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250923194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21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31

念佛鬼敬【原文】 

【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家人环而听之。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识一字。瞥尔顾念。尚使鬼敬。况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念佛鬼敬【译文】 

海昌(现浙江海宁市盐官镇)有一个村民某人,他的村子里面有一老婆婆死了,她的灵魂依附在家人身上,向人谈起她平生所经历的事,以及阴曹地府中的善恶报应的事情,讲得都非常详细,老婆婆的家人、邻居都聚集到她周围听她讲这些事情。

这位村民也在这些人当中,忽然收敛心神在心里念起了阿弥陀佛,这个老婆婆就对他说:“ 你如果能常常保持这样,还用发愁不能够成佛吗?”

这位村民就问:“ 为什么呢?”

老婆婆就说:“ 你刚才心里在念阿弥陀佛,所以我才这么说。”

这位村民就好奇的问:“ 我心里念佛,你怎么会知道的?”

老婆婆说:“ 因为我看到你身上散发出光明来,所以知道你心里在念佛。”

这位村民不认识一个字,只是偶然在心里默念阿弥陀佛,尚且能够使的鬼生起恭敬心,何况长期修净土念佛的人呢?

所以由此可以知道可知念佛功德一般人是无法想象,很难理解的。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273323194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2-2021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32


鬼神【原文】 

【 或问。有鬼神欤。无鬼神欤。曰。有。鬼神可信奉欤。不可信奉欤。曰。亦可亦不可。何谓也。曰。夫子不云乎敬鬼神而远之。盖一言尽其曲折矣。敬之云者。有也。远之云者。信而不奉也。祀之以时。交之以礼。如是而已耳。过信而谄奉焉。冀其报吉凶。降福佑。获灵通。则骎骎然入于邪矣。噫。有可敬而不可远者。诸佛诸菩萨是也。胡弗思也。】



鬼神【译文】 

有人问:“ 这个世界究竟有鬼神呢?还是没有鬼神呢?”应该回答:“ 有鬼神。”

又进一步问:“那么,鬼神可以信仰、尊重、拜祭呢,还是不可以啊?”这个问题应该:“ 也可以也不可以。”

就疑惑的问:“ 这是什么意思啊?”

你们应该听孔夫子说过这么一句话把:“ 尊敬鬼神但是要离他们远一点”。这一句话就已经把刚才所有的问题都解释得清清楚楚了。

既然说要‘ 尊敬 ’,那就说明鬼神是有的;而‘ 远一点 ’的意思,便是告诉人们可以相信他们存在而不要去供养、奉侍他们。

只要能特定的时间祭祀,尽到应有的礼节,这样就可以了。过分的信仰敬奉就变成是巴结讨好了。

如果能预示运气的好坏,得到的幸福和保佑,获的神通感应。那恐怕就好像宝马飞奔一样进入邪道里面去了。

噫!有既可以尊敬供养而又时刻都不能够远离的,就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菩萨啊。为什么没有想到他们啊!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2849231943.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21 09: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33


东坡(一)【原文】 

【 洪觉范谓东坡文章德行炳焕千古。又深入佛法。而不能忘情于长生之术。非唯无功。反坐此病卒。予谓东坡尚尔。况其余乎。今有口谈无生。而心慕长生者。有始学无生。俄而改业长生者。盖知之不真。见之不定耳。故道人不可刹那失正知见。】


东坡(一)【译文】 

北宋觉范禅师

(北宋寂音尊者。名慧洪,又名德洪,字觉范。瑞州(今江西高安)人,俗姓喻。年十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而得度,通唯识论奥义,并博览子、史奇书,有过目不忘之能,落笔万言了无停思,而以诗名轰动京华。后南返,参谒真净克文禅师而得法。其著述极丰,有《林间录》、《禅林僧宝传》、《高僧传》、《法华合论》、《金刚法源论》等。)
对别人说苏东坡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四川眉山人,博通经史,对儒、道、释三教皆有研究。嘉佑元年(1056)及第进士。累官至端明殿侍读学士。居黄州时,筑室东坡,因号“东坡居士”。)

的文章和品德言行都能够显耀、流芳千古,又能够深刻、透彻的研究佛法,唯独陶醉于长生不老的各种方法技能中无法自拔,结果不但一点点的作用也没有,反而因为这个导致生病直到死去。

我感慨的说,像苏东坡这样聪明有才智的人尚且是这样子,何况其他的人呢!

现在有很多人口里虽然谈论的都是没有生灭,不生不灭,其实心里却一直羡慕、希望可以长生不老、永远存在;更有些人刚开始也学习不生不灭的佛教妙理,没过多长时间就变换到学习长生不老的技能去了。

这都是由于对佛教的教理、法门认识不真切,对正确的见解不能做到寂静不动、一心专注原因啊。

所以修行佛道的人一会儿的功夫失去正知正见也是不可以的啊。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3013231944.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2021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34


东坡(二)【原文】 

【 元禅师与东坡书云。时人忌子瞻作宰相耳。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何不猛与一刀割断。又云。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以东坡之颖敏。而又有如是善友策发。何虑不日进。今之缙绅与衲子交者。宜讲此谊。】



东坡(二)【译文】 

佛印了元禅师
(北宋了元禅师。字觉老,号佛印,故又称佛印了元。浮梁(今江西景德镇)人,俗姓林。二岁学论语。及长,从宝积寺日用禅师出家,受戒后,遍参诸师。学通内外,能诗文,辩才无碍,且擅长书法,宋神宗元丰间主润州金山、焦山,江西大仰、云居等刹,九坐道场,四众归慕,名动朝野。当时名士苏东坡、黄庭坚、李公麟等均与之交善,以章句相酬酢。神宗钦其道风,特赐高丽磨衲、金钵,赠号“佛印禅师”。)
和苏东坡书信往来的时候写到:“当今官场上许多人都害怕子瞻(苏东坡的字)你将来做宰相。依我看,即使你真的做了宰相,享受人间二、三十年的功名富贵,也不过转眼就变成空的,有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趁早下大力气把这名利之心一刀割断。”

还有的书信中写到:“ 子瞻你虽然阅读过大量的书文、经典,所写的诗词、文章没有一点点尘世间的俗气,为何对于自己的生死大事反而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呢?”

凭着苏东坡的聪明才智,又有佛印禅师这样的良师善友经常给他勉励启导,他解脱之道的修行何愁不能日日进步啊!

当今社会上许多名流人士喜欢和出家僧人交往的,也应该讲究这种能够以正知正见、生死事大劝告、勉励的情谊。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34-佛教导航 (fjdh.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021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5-3-2021 10:12 PM 编辑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35

憎爱【原文】 

【语云。爱其人及其屋上之鸟。言爱之极其至也。忽缘变而情迁。转爱为憎。憎而又憎。向之爱安在哉。转憎为爱。亦复如是。是故爱不必喜。憎不必怒。梦事空花。本非实故。】


憎爱【译文】 

古人曾经说过这么句话:“ 爱这个人爱到,连他住的房子顶上的乌鸦都喜爱。”这是形容对一个人的爱达到了最最极端的地步了。


但忽然因为某种事情的变化,结果使得从前的那种感情也随着改变了,于是把爱转化成了憎恨。

当憎恨到了极点的时候,从前的那种爱还存在吗?把憎恨转变成为爱的过程,也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被人爱没有必要感到高兴,被人憎恨也不用愤怒。一切都好像是梦里面的花朵一样,本来就不是真实的。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323623194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3-2021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5-3-2021 10:18 PM 编辑

静之益(一)【原文】 

【 日间有事。或处分不定。睡去四五更起坐。是非可否忽自了然。日间错处于此悉现。乃知尔来不得明见心性。皆由忙乱覆却本体耳。古人云。静见真如性。又云。性水澄清。心珠自现。岂虚语哉。】


静之益(一)【译文】 

白天有些事情,如果不能够处理得非常妥当、处理好,等到晚上四五更时睡醒起来静静的坐下,凡白天处理的事是否合适、妥当都能明明白白、了了分明,白天的时候做的错误的、不恰当的事情都能够在脑海里浮现出来。


这才明白自己到现在为止都不能够发现并彻底了解自己的本来面目,都是因为身体和心绪太忙乱,把自己本来清静无染的自性给覆盖埋没了。

古时候的人说过:静见真如性(真即真实不虚,如即如常不变。真如性指一切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无有变异,无有增减)。

【庞蕴(今湖南衡阳县人,字道玄。家世累代习儒。到了庞蕴这辈,却厌弃尘劳,志求真谛,由儒入佛了。传记详见http://study.pusa123.com/a/shijichuanji/fumengushi/20101223/2834.html举家修行偈:世人多重金,我爱刹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还有人说:“ 性水澄清,心珠自现。”这些话难道是随便说的吗?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335023194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7-2021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静之益(二)【原文】 

世间酽[yàn]醯[xiān]醇[chún]醴[lǐ]。藏之弥久而弥美者。皆由封锢牢密。不泄气故。古人云。二十年不开口说话。向后佛也奈何你不得。旨哉言乎。


静之益(二)【译文】 

这个世界上酿造的香醋和美酒,贮藏的时间越久味道就会越醇厚、甜美。


这都是由于严密的封盖,使其牢固、不漏气的原因。

古时候的大德曾经说过:“ 如果二十年都不开口说一句话,那么以后就是佛这么大得神通也拿你没办法。”这句话真的是有非常深的意思啊!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21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不如艮卦【原文】 

宋儒有言。读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此说高明者自知其谬。庸劣者遂信不疑。开邪见门。塞圆乘路。言不可不慎也。假令说读一部易经。不如看一艮卦。然且不可。况佛法耶。况佛法之华严耶。华严具无量门。诸大乘经。犹是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侯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附庸也。余可知矣。


华严不如艮卦【译文】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学习孔孟学说的人说:“ 读一部《华严经》,还不如看一艮卦( 艮卦,是易经六十四卦第52卦,艮卦谈的乃是如何抑止自己言行的卦。也即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说则说,不当说则不说,一切必须审慎抑止为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


这种歪理邪说凡是高明的人自然都知道它是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的,但平庸低劣的人会对这个深信不疑。

于是邪见的大门打开了,圆满的大乘道路就会被堵塞,所说的话语千万不可以不慎重啊。

假如有人说读一部《易经》还不如看一艮卦,这都是不可以的,何况佛法啊!更何况是佛法中的《华严经》啊!

一部《华严经》具备无量无边的法门,所有的大乘经典,也只是《华严经》无量法门中的一个法门。

如果把《华严经》比喻成天王的话,其他的大乘经典就好比是天王封的王侯,其他小乘经只能算是被封的王侯的附属官员而已。至于其它的经典不用说也知道算做什么了。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21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韩淮阴【原文】 

淮阴佐汉灭楚。既王矣。召漂母与之千金。召辱己少年。亦与之千金。夫报恩者人情之常也。不报怨而反酬以恩。可谓有大人之量 君子长者之风矣。而卒不获以寿考终。千古而下。犹可扼腕。虽然。其故有二。一者仁有余而智不足。二者多杀人。不免于自杀。理固应然。无足怪者。

韩淮阴【译文】 

韩信(韩淮阴:即汉初淮阴侯韩信。江苏淮阴人。少年未得志时因生活穷困,往江边钓鱼,有一位漂洗衣物的老母经常送饭给他吃。城中有个恶少欺侮他,曾迫他从胯下钻过。韩信其后助汉高祖灭项羽,初封齐王,又改封楚王。后有人告他谋反,降为淮阴侯。不久,又被告与陈豨在长安谋反,遂为吕后所杀。)


辅佐汉王刘邦打败了楚霸王项羽,因此被封为齐王以后,召见当年送饭给他吃的洗衣服的婆婆,赏赐给她非常多的金银;又找到了以前曾经侮辱过他的恶少,也赐给他同样多的财宝。

人能够知恩报恩,这是最平常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能够对和自己有怨仇的人,不去以怨报怨,反而用感恩的心态去报答,这可以说是具有贤明的人的器量,君子、长者的风范了。

结果他却没有能够寿终正寝。

虽然离现在已经很久了,人们说起来依然感到很稀奇、很惋惜。

虽然惋惜,其实分析他之所以这样下场的原因也是有两点的:

是他仁义的心比较大,智慧却显得不足;其次由于他统帅军队打仗的时候杀得人太多了,因此终究免不了也被其他的人所杀害。

因果报应真实不虚这个道理上来讲,就应该是这样的,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21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诵经杂话【原文】 

总戎戚公。素持金刚经。其守越之三江也。有亡卒致梦云。明当遣妻诣公。乞为诵经一卷。以资冥道。翌日。果有妇人悲泣求见。诘之。如梦中语。公诺之。晨起诵经。夜梦卒云。荷公大恩。然仅得半卷。以于中杂不用二字。公思其故。乃内人使侍婢送茶饼。公遥见。挥手却之。口虽不言。心谓不用。次早。闭户诵经。是夜。梦卒谢云。已获超拔。此予亲闻于三江僧东林。东林诚笃有道行。不妄语者。噫。诵经僧可不慎欤。


诵经杂话【译文】 

明朝大元帅戚继光【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有多部军事著作及诗作传世,戚继光纪念馆现为福建省爱国教育基地。】,平时每日都读诵《金刚经》。


当他镇守浙江、福建这一带的时候,有一天夜里梦见一位阵亡的兵士对他说:“ 明天我会遣我的妻子来拜见将军,请求将军能为我诵一卷《金刚经》,让我把它当作生到天上的资本,这样我就可以脱离阴间的苦难了。”

第二天,果然有一妇人来到总兵府,痛哭着希望见到戚元帅。追问她来求见的原因,结果和梦里面死去的士兵说的一模一样。戚元帅就答应她的请求。

第二天一早起来,戚元帅就为那位求超拔的兵士念诵《金刚经》回向。

当天夜里又梦见那位兵士对他说:“承蒙元帅为我诵经超度的恩德,可惜只得到了半卷的功德,因为在您所读诵的这部经中掺杂了‘ 不用 ’二字。”

戚元帅觉得很奇怪,就仔细回想念诵的过程,突然想起在他读诵《金刚经》到一半的时候,正好碰到他的夫人指使伺候的丫环送来早点、小吃,他远远的看见了,为避免诵经时被打扰,就挥手示意丫环不要将东西送到房间里来。

当时虽然没有说出口,心中确实起过“不用”二字的念头。

次日凌晨,戚元帅预先把门窗都关闭好,然后一心一意的念诵《金刚经》,至诚回向给那位死去的士兵。

到了晚上,梦见那位兵士前来道谢并且说已经获得超度了。

这件事是我亲耳听浙江的僧人东林和尚说的。

东林法师为人一向忠厚老实,是位很有修行的出家人,他绝对不会假话的。

唉!平常为亡者诵经作超度的出家人一定要谨慎小心啊!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40-佛教导航 (fjdh.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21 05: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境【原文】 

人对世间财色名利境界。以喻明之。有火聚于此。五物在傍。一如干草。才触即燃者也。其二如木。嘘之则燃者也。其三如铁。不可得燃者也。然而犹可镕也。其四如水。不惟不燃。反能灭火者也。然而隔之釜瓮。犹可沸也。其五如空。然后任其燔灼。体恒自如。亦不须灭。行将自灭也。初一凡夫。中属修学。渐次最后。方名诸如来大圣人也。



对境【译文】 

当人面对世间财色名利的时候,由于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不同,反应也都不一样。

我现在用比喻来说明一下:比方说有一堆火在这里燃烧,有五种东西放在旁边。

第一种就好像干草一样,才触及火苗立刻就燃烧了。

第二种就好像木头一样,虽不会马上燃烧起来,但只要吹上几口气,也就开始燃烧了。

第三种就好像是铁器,铁遇到火是不可能会燃烧的,然而被火烧到一定的程度以后,还是可以熔化的。

第四种就好像是水了,水不但不会燃烧,而且还能把火熄灭。但如果把水放入锅、陶器等等容器当中,还是可以把水烧的沸腾起来的。

第五种就等同于虚空,虚空是没有形相的,不管你烈火怎样焚烧,虚空的体性永远不会有任何增加或者损坏,也用不着去灭火,火势自然会减小以至于消失的。

第一种就是凡夫了,中间三种可以比喻修学佛法渐次由浅至深的工夫,最后一种才是诸佛如来大圣人的境界啊。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42-佛教导航 (fjdh.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10-2021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障【原文】 

修行去障。亦有五等。喻如一人之身。五重缠裹。最外铁甲。次以皮裘。次以布袍。次以罗衫。又次贴肉极以轻绡。次第解之。轻绡俱去。方是本体赤裸自身也。行人外去粗障。去之又去。直至根本无明极微细障皆悉去尽。方是本体清净法身也。


去障【译文】 

修行要除去烦恼等障碍,也有五种级别。

可以比喻成一个人的身上穿着五层的装束、衣服。最外面的一层包裹着铁的盔甲,

其次包裹的是毛皮的衣服,再里面穿的就是棉布长袍,

然后就是包裹的丝织衣衫,

最最里面贴身的地方还有透明而有花纹的内衣。

要除去这些层层的缠缚,须按次序脱掉,到最后连最里面透明而有花纹的内衣也都脱掉,这才是原原本本赤裸裸的自己的身子。

修行的人也要先从最粗的烦恼障碍开始去除,去除一层再去除更深的一层,这样一直到最根本无明烦恼,最细微的障碍全都去除干净,这才是原原本本清净自在的清净自性,成就一切的功德之身啊。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43-佛教导航 (fjdh.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21 05: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苦为乐【原文】 

厕虫之在厕也。自犬羊视之不胜其苦。而厕虫不知苦。方以为乐也。犬羊之在地也。自人视之不胜其苦。而犬羊不知苦。方以为乐也。人之在世也。自天视之不胜其苦。而人不知苦。方以为乐也。推而极之。天之苦乐亦犹是也。知此而求生净土。万牛莫挽矣。


以苦为乐【译文】 

厕所里的蛆虫生活在又脏又臭的粪坑里面,从狗和羊的角度来看看它们,会认为它们真是太苦了,可是厕所里的蛆本身并不觉得苦,还以为是很快乐、很享受的事情。


狗和羊生活在我们平时居住的地方,在我们的角度来看看它们,认为它们实在太苦了,可是狗和羊自己并不觉得苦,还以为很悠闲、自得、快乐呢。

人生活在充满各种污浊的世界中,以天人的眼光看我们人,觉得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生活实在太苦了,然而我们自己却不觉得苦,还以为生为人就是最快乐的事情了。

按照这个方法推论起来,就算是天人也还是身在苦中不知苦,还把苦当成快乐。

明白了这些,对照西方极乐世界完全没有苦难、污浊,只有各种快乐,因此而升起求生净土的愿望,就算是用千万头牛的的力量也拉不回来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21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惟修【原文】 

禅那者。此云思惟修。故称禅思比丘。是贵思也。经又言。有思惟心。终不能入如来大涅槃海。又言。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是病思也。所以者何。盖思有二。一正思惟。一邪思惟。无思之思。是正思惟也。有思之思。是邪思惟也。又思有二。一从外而思内。背尘合觉者也。一从内而思外。背觉合尘者也。从内思外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无尽而真弥远也。从外思内者。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尽而还源也。由思而入无思。即念佛者由念而入无念也。

思惟修【译文】 

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翻译成我们国家的语言可以叫做思惟修,所以有的人就称呼修禅的人为禅思比丘,这是表示修禅的工夫着重在“ 思 上。


但是有的经文中说:“ 如果有思惟的心思,终究不能够证入到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涅槃海当中。”

还有的经典中说:“ 所有的法都不是思考、称量可以了解到,可以达到的。”这是批评“ 思 ”存在弊病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思有二种情况:一种是正确的思惟,一种是不正当的思惟。

没有思量分别的“ 思 ”,是正确思惟 ;有所思量分别的“ 思 ”,是不正当的思惟。

“ 思 ”还可以分有二种情况:

一是把攀缘外境的思念转过来观察自己的内心,这是背离尘劳妄想趋向于觉悟自性;

一是把观察自己的内心念头转移到攀缘外境上面,这就是背离自身本具的的如来藏性,而去迎合尘劳妄想的无明。

由观照内心转而思量外境,不断地向外攀缘,这样的思维的念头越多,念头越思维越重,结果杂念越来越多没有尽头便离真心越来越远;

反之把思索、称量尘劳妄想的思想意识用来观察自己的自性,不断的思考、求证,这样思索达到了极至,思维到了尽头,就能够找到本来的源头、明心见性了。

这种从有“ 思 ”而达到无“ 思 ”的修养工夫,便是念佛的人由有念而进入无念的境界。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46-佛教导航 (fjdh.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0-2021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人重轻【原文】 

古所称道人。以世所重者彼轻之。世所轻者彼重之故也。世所重者何。富贵也。世所轻者何。身心也。今与世同其重轻。是得为道人乎哉。


道人重轻【译文】 

古时候被称做道人的人是由于:凡是世间人看重的事物,这个修行人的人却看得很轻;世间人看的很轻的事物,这个修行人的人却看得很重。


世间人所看重的是什么?当然是荣华富贵了;世人最轻视的是什么?身心的修养啊。

如今有些修行的人与世间人同样看重富贵荣华,轻视身心的修行,这样的人还能称得上是 “ 道人 ” 吗?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49-佛教导航 (fjdh.c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4-2024 11:58 AM , Processed in 0.084032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