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谷成

莲池大师之《竹窗随笔》之文章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2-2017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2-2017 12:53 AM 编辑

  

弘化網精華短片 竹窗隨筆 16
世間人稍具聰明才智者,便輕視念佛,以為佛是愚夫愚婦的事。他們只看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時,心不在焉,而不知這種人只能稱為讀佛,不能算是念佛。

真正的念佛,必須是念從心起,心裡不間斷地思佛憶佛,使之不忘,這才叫做念。

試以學儒的人作比喻:儒家學者,念念思憶孔子的言語、德行,久而久之,他的思想言行幾乎可以與孔子相去不遠了。

現在的人念念思憶世間的五欲,不認為這是錯的,反而批評念佛的不是。噫!像這樣空過一生,還不如去學做愚夫愚婦念佛呢!

可惜的是,唯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肯去念佛,沒有智慧的人就不可能去念佛了!

       蓮池大師法語:

       世人稍利根,便輕視念佛,謂是愚夫愚婦勾當。彼徒見愚夫愚婦口誦佛名,心遊千里,而不知此等是名讀佛,非念佛也。念從心,心思憶而不忘,故名曰念。試以儒喻:儒者念念思憶孔子,其去孔子不亦庶幾乎。今念念思憶五欲,不以為非,而反以念佛為非。噫!似此一生空過,何如作愚夫愚婦耶?
而惜乎智可能也,愚不可能也。

http://edu.hwadzan.com/play/67/5/0/219961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2 收起 理由
法国美少男 +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8-2-2017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3-2017 1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3-2017 12:03 AM 编辑

  

弘化網精華短片 竹窗隨筆 17

榮耀的功名及豐厚的利祿,這二者都是世人所競相追逐的,而古賢說:「有人拚命追求名利,偏偏無法得到;也有人想推卻名利,反而被名利所拘,苦於無法避免。」這句「卻之不可免」說得最極玄妙,世人應當深信,並要細細去領會。

「名利是求不到的」,這句話一般人還能理解;而「要避免名利卻無法避免」,這句話的含意就很少有人能理解了。

假如你能明白「名利無法避免」這句話其中的道理,是指「一切都是業果」,還有什麼好求的?

有些人求不到名利時,會非常怨恨;得到名利時,又非常歡喜。假如你能明白「名利無法避免」的道理,還有什麼好歡喜的?

又有些人,自己得到名利則歡喜,若他人得名利則心生嫉妒,假如你能明白「名利無法避免」的道理,還有什麼好嫉妒的?

       明白名利是無法避免的道理,幾乎就能通達明白一切禍福都是自己宿世因緣所感召的,若能進一步了悟萬境都是因緣所生的,所以都是畢竟空、不可得,那麼對於個人的事業成敗及名利得失就會毫無興致了!由此可知「卻之不可免」這句話的玄妙之處了。

       蓮池大師法語:

       榮名厚利,世所同競,而昔賢謂「求之既不可得,卻之亦不可免」此「卻之不可免」一語最極玄妙,處世者當深信熟玩。蓋求不可得,人或知之;卻不可免,誰知之者?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求為?又求之未得,不勝其慍;及其得之,不勝其喜。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喜為?又己得則喜,他人得之則忌。如知其不可免也,何以忌為?庶幾達宿緣之自致,了萬境之如空,而成敗利鈍,興味蕭然矣!故知此語玄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3-2017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皆空,,色无定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17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4-2017 12:53 AM 编辑

  

弘化網精華短片 竹窗隨筆 18

當庭院中百合花開的時候,白天雖然能聞到香味,但是僅有淡淡的清香;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聞到濃烈的香味。

我們鼻子的嗅覺並不是白天時較遲鈍而夜深時較敏銳,而是因為白天到處都是喧鬧的聲音,各種紛雜的事物呈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的眼睛忙於觀察各種事物,耳朵要去辨聽各種聲音,以致鼻子的嗅覺受耳目而分散注意力,所以無法專注。莊子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這句話的確可信。

       蓮池大師法語:

       庭中百合花開,晝雖有香,澹如也,入夜而香始烈。夫鼻非鈍於晝而利於夜也,白日喧動,諸境紛雜,目視焉,耳聽焉,鼻之力為耳目所分而不得專也。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信夫!


http://edu.hwadzan.com/play/67/5/0/21996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7-2017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醉生梦死.jpg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5-6-2018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念不绝.jpg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2018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上西天.jpg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4-2019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守志不二.jpg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2019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号投于乱心.jpg
南無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8-2019 1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8-2019 11:19 PM 编辑

舍此身受他身,前路茫茫

倘若总是说一些无相无念的话以为高妙,那么天资稍为敏利的人,看了几本经论,记得几则禅宗公案,就可做到这一点,这并不足为难!

你既然彻悟自心,随处都是净土,那么我试问你:你还肯住在厕所中否?还肯与狗、猪、马、牛同槽饮食否?还肯入荒山坟墓与发臭腐烂的尸骸一起睡眠否?

如果对这几项欢喜安稳,一点都不介意,方许可你说高山平地总是西方净土。

如果外表忍耐勉强承受,内心生起疑虑嫌恶,则仍有净秽境界的分别,还存在憎爱的情感。

以此心态而高谈阔论大圣人超情离见的境界,否定佛国的存在,蔑视往生净土,这就叫是欺天诳人,甘愿蒙昧自己的心灵,苦哉!苦哉!

另外,你倘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道,不再有畏惧怯弱,那么我不勉强你往生净土。

如果或是忧虑这个娑婆世界境风浩大,自己作不了主,

忧虑诸佛出世难值难遇,修学佛法无门可入,
忧虑忍力未能坚固,不能在三界险难处度脱众生,
忧虑尽此业报之身,未能永断生死,不再有后世的身心果报,
忧虑既然还得受来生的果报,舍此身受他身,前路茫茫,不知向何处去,

那么,摒弃净土而不往生,其损失就不是细小的了。

这个净土法门看似浅显实则深奥,看似浅近实则邃远,看似艰难实则容易,看似容易而又艰难,今后你自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莲池大师:《云栖法汇》节选  白话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2020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功德.jpeg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2-2020 11: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2-2020 11:49 PM 编辑

竹窗随笔
  
莲池大师著


人命呼吸间【原文】

       一僧瘵疾经年。久惫枕席。众知必死。而彼无死想。语之死。辄不怿。予使人直告。令速治后事。一心正念。彼谓男病忌生日前。过期当徐议之耳。本月十七日乃其始生。先一日奄忽。吁。人命在呼吸间。佛为无病人言之也。况垂死而不悟。悲夫。


人命呼吸间【译文】

有一位出家人患肺痨病有很多年了,长期卧床不起,大家都知道他一定寿命不长了,而他自己没有快要死的打算。对他提到死的事情,他就很不高兴。

于是我安排人直接告诉他:“ 你已经快死了,赶快安排死后的事情吧,一定要一心保持念佛往生净土的正确思想。”

他却回答说 “ 男人生病时忌讳在生日前安排后事,等过了生日再慢慢商量吧 ” 。

这个月的十七日就是他的生日,结果他在生日的前一天就突然间死去了。

唉!“人命在呼吸间 ”

(《四十二章经》中说:“ 佛问一位弟子: “ 人的寿命大概多长时间那?弟子回答说:有好几天的时间。佛说:你还没有明白。

又问另一位弟子:人的寿命大概多长时间那?弟子回答说:一顿饭的时间。佛说:你还没有明白。

然后又问另一位弟子:人的寿命大概多长时间那?回答说:一呼一吸之间。佛赞叹的说:太好了,你已经明白了!”)

这句话,是佛对身体健康的人宣说的,何况病到要死的人还不能觉悟,真的是太可悲了啊!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03421231906.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020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2020 10:19 PM 编辑

古今著述【原文】

予在家时。于友人钱启东家。一道者因予语及出家。渠云。不在出家。只贵得明师耳。予时未以为然。又一道者云。玄门文字。须看上古圣贤所作。近代者多出臆见。不足信。予时亦未以为然。今思二言皆有深意。虽未必尽然。而未必不然。以例吾宗,亦复如是。因识之。


古今著述【译文】

我还没有出家的时候,有一次在朋友钱启东的家中集会。其中有一位修道的人因为我提到了准备出家的事情,他就告诉说:“ 最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出不出家,而是可不可以遇到贤明的老师。(憨山大师费闲歌中也说: 修行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自作聪明空费,力盲修瞎炼也徒然。) ” 我当时对他的说法并不同意。

另外还有一位修道的人对我说:“ 佛家、道家这些方面的文章著作,一定要看古时候的圣人贤士们所写的,最近这些年代的人所写的大多加入了太多个人的主观的看法,不值得去相信。” 我当时也不同意他的说法。

现在回想起二位的话都是非常有深刻意义的,虽然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也不一定完全都是错误的。就以我佛门为例子,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把它记载下来。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03747231907.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4-2020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4-2020 10:32 PM 编辑

楞严(二)【原文】

【 不独楞严。近时于诸经大都不用注疏。夫不泥先入之言。而直究本文之旨。诚为有见。然因是成风。乃至逞其胸臆。冀胜古以为高。而曲解僻说者有矣。新学无知。反为所误。且古人胜今人处极多。其不及者什一。今人不如古人处极多。其胜者百一。则孰若姑存之。喻如学艺者。必先遵师教以为绳矩。他时后日。神机妙手。超过其师。谁得而限之也。而何必汲汲于求胜也。而况乎终不出于古人之范围也。】


楞严(二)【译文】

不仅仅只是《楞严经》这个样,最近一段时间,对于所有的经典也大部分都不使用用注解、释义,如果只是因为不愿意让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了,而希望直接探究经文的真实的、本来的意思。这也确实具有一定的见解。

但是这样的做法形成了一种风气,甚至到了随意发挥、宣说自己的想法、见解,认为这样就是胜过古人了,就是最高明的了。

但是其中错误的解释或理解、不公正的歪理邪说非常的多!

刚开始学习佛学的人因为缺乏基本的、重要常识,反而会被这些言论引入邪路、误入歧途。

而且古代的人比现在的人见识高、修行好是太多了,其中不如现在人十个里面还没有一个。

现在的人比古时候的人差的实在是太多了,其中能够比古人强的一百个里面也未必能有一个。

所以哪一个文章应该暂且留下来那?就好像这个世界上学习各种技能的人,一定要先遵从老师的教导,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等到以后,成为这个技能方面的高手,本领、技术已经超过自己的老师的时候,还有谁比你更明白,还能够去教导你怎么做啊?

又有什么必要现在那么急切就想要胜过其他人,而且这些实际上都还是没有超出古时候人的见识、注解的范围啊!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0421523191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5-2020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7


礼忏功德【原文】 

姑苏曹鲁川居士为予言。有女在夫家。夏坐室中。一蛇从墙上逐鸽。堕庭心。家人见而毙之。数日后。蛇附女作语。鲁川往视。则云。我昔为荆州守。高欢反。追我至江浒。遂死江中。我父母妻子不知安否。鲁川惊曰。欢六朝时人。今历隋唐宋元而至大明矣。鬼方悟死久。并知为蛇。曰。既作蛇。死亦无恨。但为我礼梁皇忏一部。吾行矣。乃延泗洲寺僧定空礼忏。忏毕。索斋。为施斛食一坛。明日女安稳如故。忏之义大矣哉。


礼忏功德【译文】 

苏州城中有一位曹鲁川居士,他曾经给我说过这么一件事:

他有一个女儿已经出嫁,住在丈夫家里面,有一年夏天正在坐在屋里面坐着,突然看见一条蛇爬到墙上面去追赶鸽子,结果掉到了院子里面,被男方家里的人看到以后打死了。

这件事情过了几天以后,这条蛇的魂魄附在鲁川居士女儿身上说话了。

于是曹鲁川居士就前去看望他的女儿,这条附体地蛇就说了:“ 我以前是荆州太守,当时高欢(高欢(496-547)即北齐神武帝,祖籍今河北景县南。名贺六浑。曾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他以晋阳为基地,东征西讨。其子高洋建立北齐,追尊其为高祖神武帝。) 造反,追赶我到江边,结果死在江里了,我的父母、妻子等家人不知道是不是都平安呢?”

曹鲁川居士很惊讶地说:“ 高欢是六朝(指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时代的人,到现在已经经过隋、唐、宋、元等朝代,到了大明朝了。”

这条附体的蛇这才醒悟到自己已经死了很久了,而且还转生变成了蛇,于是就说:“ 既然是做了蛇,被你们打死也就不怨恨你们了,只是希望能依照《梁皇宝忏》为我做一场佛事,忏悔我的罪业,那我就可以走了。”

于是就请来泗洲寺的僧人定空师父主持做了一场《梁皇宝忏》法会。

忏悔完毕后,这条蛇要吃斋饭,便又请师父开坛做了一场施食法会。

到了第二天,曹鲁川居士的女儿就安静、稳重和以前一样了。

由此可以知道礼忏、施食的意义实在是非常大的啊!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0421523191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6-2020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12


心喻【原文】

心无可为喻。凡喻心者。不得已而权为仿佛。非真也。

试举一二。如喻心以镜。盖谓镜能照物。而物未来时。镜无将迎。物方对时。镜无憎爱。物既去时。镜无留滞。

圣人之心。常寂常照。三际空寂。故喻如镜。然取略似而已。

究极而论。镜实无知。心果若是之无知乎。则冥然不灵。何以云妙明真体。或喻宝珠。或喻虚空。种种之喻亦复如是。


心喻【译文】

心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做比方的,凡是要用来把心比方成某些东西的,都是迫不得已而暂时用差不多的东西姑且变通一下,这不能算做真正的心。

我尝试着用一、二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比如把比方成镜子,这是因为镜子能照见物体,当物体没有来的时候,镜子不会主动去照;物体面对镜子时,镜子即没有憎恶也没有喜爱的分别;物体离开镜子时,镜子没有一点停留、留住的意思。

这就好比圣人的心,常常在恬静淡泊、不变不移当中,过去、现在、未来三际都是了无自性、本无生灭的,所以比方成镜子。

然而这只是好像差不多罢了,深入研究的话,镜子实在是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难倒也是这样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吗?

如果也是这样愚昧、糊涂就没有了灵性,怎么能说它是妙明真体呢?或者比方成宝珠,或者比方成虚空,种种比喻也都是这个道理。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05442231918.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7-2020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8-2020 09:07 PM 编辑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14


洪州不得珠体【原文】

洪州者。马大师也。圭峰叙如来传法迦叶而至曹溪。曹溪之道。惟荷泽为正传。诸宗皆属旁出。如摩尼珠。唯荷泽独得珠体。其说析理极精。而品人不当。夫马祖亲承南岳。南岳亲承曹溪。自后百丈。黄檗(bò,同柏)。临济。南泉。赵州。不可胜数诸大尊宿。皆从马祖而出。而独推荷泽。何以服天下。圭峰以荷泽表出“知”之一字为心。而诸宗于作用处指示。遂谓是徒得珠中之影。然古人为人解黏去缚。随时逐机。原无定法。其言知者。正说也。其言作用处者。巧说也。巧者何。欲人因影而知现影者谁也。如执知之一字。则世尊拈花。曾无知字。将世尊不及荷泽耶。况诸宗直出知字处亦不少。岂专说作用耶。圭峰平日见地极高。予所深服。独此不满人意。
。。。。。。。。。。。。。。。。。。。。。。。。。。。。。。。。。。。。。。。

洪州不得珠体【译文】

这里说的洪州,就是马祖道一大师(道一,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禅师,今四川什邡县人,俗家姓马,后人尊为马祖。道一在洪州弘传怀让大师的宗旨,当时称为洪州宗)。


圭峰禅师(圭峰大师,号宗密(780~841),我国华严宗第五祖。唐代果州人,俗姓何。住于陕西圭峰,世称圭峰禅师、圭山大师,谥号定慧禅师。)讲述说:“ 释迦如来传法给迦叶尊者,一直传到曹溪( 禅宗六祖惠能,在广东韶州府曹溪说法渡生,后人遂把曹溪代表六祖 )。


六祖慧能大师道法传承下来,只有荷泽神会禅师( 唐代著名禅僧,菏泽宗之祖。襄阳(湖北襄阳 )人,俗姓高。安史之乱平後,肃宗诏入宫内供养,并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诏请住之,故世称荷泽大师。

师在荷泽寺仍阐扬六祖之宗风。上元元年入寂,世寿九十三,贞元十二年(796)皇太子集诸禅师,楷定禅门之宗旨,遂以师为禅宗第七祖,敕碑置神龙寺。其法流称荷泽宗。〕是正统的传承,其他宗派、派别都是非正统传承来的。

就好像摩尼宝珠( 又称如意宝珠,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之功德。)一样,只有荷泽一个人得到了真正的珠子 ”。

圭峰大师一直以来分析道理都非常得精密、准确,然而评论人物却不合适、不恰当。

马祖是直接得到南岳怀让禅师(677~744,今陕西安康市人。25岁往参六祖慧能获悟,亲侍慧能15年。六祖对禅师说 :「西天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曾预言:『在你门下将出一匹马驹,这马驹一出世,便会踏杀天下人。』)传承,怀让禅师又是在六祖处得到六祖亲自传的法。

马祖大师以后有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南泉普愿、赵州从谂( 都是马祖的弟子或传承人 )等等,数量多得数不清的大德、有重望的前辈,都是出自于马祖的门下,然而只单单推崇荷泽神会禅师一个人,怎么能让天下所人有相信、服气。

圭峰禅师的根据是荷泽神会禅师表达出“ 知 ”字就是,而其他宗师只是在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方面指点迷津,所以就认为这些宗脉只得了珠的影子。

可是古人为他人解除心里的粘着和束缚时,都是根据众生信受佛法的根机和因缘来不断变化的,本来就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

神会大师说“ 知 ”是从正面说的,其他的前辈高僧在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方面说,是巧妙的、侧面地讲述。

巧在什么地方呢?就好像要使人通过影子而知道能出现影子的是谁一样的道理。

如果执着于“ 知 ”这个字,那么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释迦牟尼佛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

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

佛祖当即宣布:“ 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 ) ,可并没有“ 知 ”字,难道世尊还不如荷泽神会吗?

况且各位宗师中直接指出“ 知 ”字的也不少啊,哪里是全部都只是在“ 作用处 ”说啊?

圭峰大师其它的见解非常高妙,我是深为佩服的,唯独这一点不能让人感到满意。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05937231920.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8-2020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9-2020 09:44 PM 编辑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16

菩萨度生【原文】 

【 经言。菩萨未能自度。先能度人。愚夫遂谓菩萨但度众生。不复度己。不知己亦众生数也。焉有度尽众生。而独遗自己一众生乎。何得藉口菩萨。逐外忘内。】



菩萨度生【译文】

佛的经典中说:“ 菩萨自己还没有成佛,先能够度化众生圆成佛道 ”。不明事理的人于是就认为菩萨只去度众生,不再度自己了,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众生里面的一个啊,哪里有把众生都度尽了,而唯独留下自己这一个众生的道理呢?


所以怎么可以借口学习大菩萨的行为,就只管去教育别人应该怎么做而忘记了自己的修行啊!


附:


印光大师重要开示:“ 无论在家出家,必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它消灭。常生惭愧心及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功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说修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一心顶礼云栖寺袾宏佛慧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0226231922.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9-2020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9-2020 09:45 PM 编辑

弘盛:《竹窗随笔》白话译 17


悟后【原文】

沩山和尚云。如今初心。虽从缘得一念顿悟自理。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净。须教渠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道别有法教渠修行趋向。沩山此语。非彻法源底者不能道。今稍有省觉。便谓一生参学事毕者。独何欤。


悟后【译文】

唐代沩山灵佑和尚灵祐 (771-853,俗姓赵,今福建省霞浦县人,十五岁在家乡从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二十三岁时,灵祐到江西,参访怀海,居为参学之首。820年,灵祐游长沙,路过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以西),就于此结庵,后人称其为沩山灵祐。)说:


“ 如今初学的人,虽然由于宿世的种种因缘而能够于一念之间突然明白了自己的心性,依然还有非常非常久远(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劫数以来所积累的种种习气还不能断除的干净、彻底。

必须要引导他把现在这一世的业障、果报消除干净,把流动着一刻也不停止的种种杂乱的念头全部停止,这就是真正的修行,不要以为另外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指导他修行的方向。”沩山大师的这些话,如果不是大彻大悟到佛法本来面目的人是讲不出来的。

如今稍微明白佛法中一点点道理的人,就认为自己这一辈子参访大德,云游修学的事都完成了,不用再做了。难道只有你一个人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吗?

一心顶礼云栖袾宏莲池大师


http://www.fjdh.cn/wumin/2013/05/210806231925.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1:50 PM , Processed in 0.064847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