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曹洞宗的始祖道元禪師,生於西元一二○○年,十三歲出家。西元一二二三年入宋遍參,一二二五年入天童如淨禪師會下參學。一日坐禪間,因如淨禪師懲戒衲子之因緣,身心脫落,脫落身心,當下徹證。於西元一二二七年,回日弘揚正傳佛法,建立永平寺僧團。西元一二五三年因病辭世,享年五十四歲。道元禪師遺有《正法眼藏》,《永平廣錄》,《永平清規》,《學道用心集》,《普勸坐禪儀》,《寶慶記》等著作,弟子孤雲懷奘記有《正法眼藏隨聞記》一書。
今僅以道元禪師之《辨道話》,《普勸坐禪儀》,《正法眼藏隨聞記》等著作中相關坐禪之片段,嘗試解明道元禪師之坐禪思想 :
一. 坐禪是諸佛直傳之最上妙術
道元禪師在《辨道話》: 諸佛如來俱單傳妙法而證阿耨菩提,有最上無為之妙術,是唯佛授佛,無邪則,以自受用三昧為其標準也。遊戲此三昧,以端坐參禪為正門。
諸佛所單傳的最高的修行就是坐禪。諸佛都依自受用三昧坐禪而開悟。道元認為: 佛祖之道,只坐禪也。[正法眼藏隨聞記卷六]
道元禪師堅持專務坐禪,不參雜誦經念咒等修行:
依宗門正傳所云,此單傳正真之佛法乃係最上之中的最上者。自參見知識始,不更用燒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但打坐得身心脫落。[辨道話]
安住在坐禪三昧中,只管打坐,身心脫落,就是最徹底的修證。
二. 修證一等
道元禪師當年赴宋求法,最重要的就是解決當時日本佛教顯密共談「本來本法性,天然自性身」,亦即本來是佛,為何要修行的問題。他在如淨禪師會下徹證後,解決了這個問題。他說:此法雖於人人之分上豐具,而未修不現,不證無得。[辨道話]
不論有情或無情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而凡夫因無明妄想執著之故,無法直下承當,故仍須修行以離妄想。然修行與證悟並非兩段,而是修不離證,證不離修的修證一等。將修證分開,寄望通過種種修練方法而成佛,道元禪師直斥為外道之修行。他說: 夫謂修證非一,即外道之見也,佛法乃是修證一等也。今證上之修故,初心辨道,即本證之全體也。故授修行之用心,必須指示修行之外無期待證悟之念,因修行直指本證之故。修之證,則證無際﹔證之修,則修無始。[辨道話]
道元禪師的說法,與中國祖師所云「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可謂如出一轍。凡夫因為妄認此身心為我,視外境山河大地及其餘有情眾生為他,且憶想佛為相好光明,與我絕對隔別,故不明一切不二之實相而有所求,有所得。道元禪師說: 諸佛之常住持此中,各各方面,不遺知覺,群生之長使用此中,各各知覺,方面不露。[辨道話]
凡夫因妄想執著,故分別能所,隔開修證,不明一切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法性的動用,與諸佛無別。
三. 佛道不屬思量、分別、卜度、觀想、知覺、慧解
道元禪師所提出的坐禪與其他人所教導的坐禪,最大的不同在於,坐禪不是手段,而是結果。他所提倡的是因果一如,修證一等的坐禪,只管打坐,脫落身心。所謂坐禪,必須放捨種種的見解,放捨對身心的執著,否則無異於外道的坐禪。道元禪師說:
我等不闕無上菩提,雖鎮長受用,而不得承當故,而起知見,大道徒然蹉過。依此知見,空花區宇也,或謂十二輪轉,二十五有之境界,三乘五乘,有佛無佛之見無盡,不可以此知見為佛法修行之正道。而今正依佛印,放下萬事,一向坐禪時,超越迷悟之情量邊,不拘凡聖路,逍遙格外,受用大菩提也。[辨道話]
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也,非心識可及,況不信劣智之得知耶,唯正信大機能得入也,靈山尚有退亦佳矣之類。[辨道話]
正因為佛法非心識可及,所以道元禪師堅持要以親證一大事因緣者為師,否則不如不學。他說:
傳授佛法,必以證契之人為其宗師,文字學者不足為其導師,如一盲引眾盲。[辨道話]
佛法不在思量分別,所以道元禪師反對從文字學者學習,他在《正法眼藏》中即有多處貶抑經師與論師。即使經師與論師能說「即身是佛」、「即心是佛」,也還是知解之徒,於佛法夢也未見在。
四. 坐禪的正確方向
前文提道,道元禪師所提倡的坐禪,必須放下知見解會,放下身心。不可以心作種種的取捨分別,其第一要務,是要以離我執為修行之方向。道元禪師說:
學道先須離吾我,縱雖學得千經萬論而不離我執,仍不免墮入魔坑。[正法眼藏隨聞記卷六]
離我見者,不可執此身。縱窮古人語話,雖常坐如鐵石,著此身而不離者,萬劫千生不可得佛祖道。[正法眼藏隨聞記卷五]
種種見解皆本於我見,所以參學,要從捨離我見下手。捨離我見的方法不是先立一個「我」來坐禪,不是舉身心修證萬法,相反的,是任萬法進前來修證一切本來無我。此即無為之妙術,如此的坐禪就是佛行。道元禪師說:
坐即佛行,坐即不為,是即自己之正體也,此外別無佛法可求。[正法眼藏隨聞記卷三]
五. 坐禪的心要
道元禪師所提唱的坐禪心要,以《普勸坐禪儀》一文最能簡潔而具體的呈現,尤以該文之前半段為要術。以下嘗試解明之。
原夫,道本圓通,爭假修證。宗乘自在,何費功夫。況乎全體迥出塵埃兮,孰信拂拭之手段。
一切眾生本來就是道,圓通無礙,無二無別。道元禪師在《學道用心集》裡也提到,參學一開始就要信自己本來就在道中,不迷惑,不妄想,不顛倒,無增減。從法的觀點來說,一切本來具足,任何方便、開悟、見性都不必要。一切本來解脫,身心本自脫落。何須修證? 何費功夫? 所有見聞覺知的現象世界都是法本身,無可分別。
大都不離當處兮,豈用修行之腳頭者乎。
一切都是當下因緣的顯現,毫無一法可得,何須修行?
然而毫釐有差,天地懸隔,違順纔起,紛然失心。
如果不能安住當下,而緊緊的抓住自我意識不放,而想要以我為中心來修行,在利害、得失、愛憎、是非、善惡之間取捨,就會越修離道越遠。
直饒誇會豐悟兮,獲瞥地之智通﹔得道明心兮,舉衝天之志氣,雖逍遙於入頭之邊量,幾虧闕於出身之活路。
悟道既非一瞥之經驗,亦非一悟再悟,身心脫落只需一次罷了。真正的知是不知,真正的見是無見。
矧彼祇園之為生知兮,端坐六年之蹤跡可見。少林之傳心印兮,面壁九歲之聲名尚聞。古聖既然,今人盍辦。所以須休尋言逐語之解行,須學回光返照之退步。身心自然脫落,本來面目現前。欲得恁麼事,急務恁麼事。
放捨身心之執著,自在從緣。欲得如是,當下努力,不交餘念。
夫參禪者,靜室宜焉,飲食節矣,放捨諸緣,休息萬事,不思善惡,莫管是非。停心意識之運轉,止念想觀之測量。莫圖作佛,豈拘坐臥乎。
勿隨自我意識之干擾,勿以思想壓抑思想自然的動用,放任六根,無所求,無所得,無所悟。
(中略)兀兀坐定,思量箇不思量底。不思量底如何思量。非思量。此乃坐禪之要術也。所謂坐禪非習禪也,唯是安樂之法門也,究盡菩提之修證也。公案現成,羅籠未到。若得此意,如龍得水,似虎靠山。當知正法自現前,昏散先撲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