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51|回复: 4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語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8-2015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andy_nwt05 于 25-8-2015 09:23 PM 编辑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概說
佛說佛法共有八萬四千個法門,每一個法門皆可度人成佛。以八萬四千為數,其實比喻方法極多。只要領悟箇中道理,任何方法皆可成佛。而《般若心經》是眾多佛法中最簡易的方法。此經普遍程度,亦為群經之首。
唐玄奘法師講數百冊《大藏經》的精義寫成此經,稱為《心經》。一篇二百六十多字的《般若心經》已記錄多達六百部《大般若經》的精髓。因此,《般若心經》被喻為《大般若經》的心臟,也就是真真正正的“心”經。誦讀了這篇經,就等於誦讀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經》。
據聞當日唐太宗曾經出榜昭告天下,徵求高明將《心經》再度刪改,如能刪一字而不失其義者,賞金百兩。結果無人可改此經一個字。可見《心經》確實字字玄機,絕不簡單


現代語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八字經題的簡單意思,是說依照《般若》的妙法修行,便可度脫生死煩惱的苦海,達到究竟安樂的彼岸,證實不生不滅的真心實相的經典。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修行者如觀世音菩薩一樣,修行達到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時
“觀自在菩薩”有兩義,一是觀世音菩薩,二是凡能觀察真理,獲得解脫者,均可稱之。“觀自在菩薩”就是說關照成就,深入實相,得大安樂,不為境界所轉,又能救度苦迷眾生,具有自覺覺他的精神的修行者,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行深”是修行到功力精深的時候。整句是說修行到甚深般若智慧的時候,亦即是開悟的時候。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自己看到自己由五種組織堆積而成,且全是空的,隨即可使所有痛苦消除
“照見”是“觀照”,“五蘊”是下文的色,受,想,行,識五種。“蘊”是積藏之意,這五蘊是我們受生死輪迴的元素。
“色蘊”不是顏色的“色”,也不是男女間的“色”。凡是有形質有障礙者叫做“色”,佔有空間及會變壞的,可說是物質。
“受蘊”就是領納外界所起的感覺,凡肚餓,煩惱,冷熱,頭痛,腿麻就是“受蘊”。
“想蘊:是思想,第六意識的思想。
“行蘊”是川流不息的第七末那識,是生命的本能活動。因緣和合,宇宙運行,靜坐妄想等都是行蘊。
“識蘊”是第八意識,即阿賴耶識,永遠不會壞滅的根本識,本來真如佛性,因一念之差而自尋煩惱,成了輪迴因果。因為五蘊是一切眾生造業受苦的總根源。現在既空了它,自然一切苦厄不再存在。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修行者呀,形體與空無異,空與形體無異
舍利子有多個解釋。其一為屍體不爛的部分,叫舍利子。其二為佛陀的大弟子,他以智慧第一,此經談智慧,故以他名為代表。因此舍利子三字,實結論為所有的修行者。
“色”雖然是分明顯現著,但它是因緣和合的虛妄假相,並無實體也無自性。
“空”是一些東西也沒有,故“色”與“空”沒有分別。


色既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
--形體就是空,空就是形體。感覺,想望,行動,知識,這些與空的情況,完全相同。
色蘊即是與空無異,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也是空的。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修行者呀!所有終極的東西,都是空的模樣,既無所謂產生,無所謂消滅,無所謂污染,無所謂清淨,無所謂不足,無所謂滿足。
“諸法空相”那是說一切五蘊等妄相空去之後,就出現真心顯現的境界。真心顯現也就是般若實相,也就是真如佛性。
“不生不滅”,是沒有生起,沒有滅亡,這才是“真”,是因為如有生,一定有死,若無生,自然無死,這才是實相理體。“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理亦同。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因此空裡面沒有形體,也沒有感受,想望,行動及意識,更沒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及心。也沒有形狀,聲音,氣味,味道,可觸摸的東西及心所認識的一切。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識知的世界。
這是重複“五蘊皆空”的意思。
“無眼耳鼻舌身意”四句是說十八界皆是空的。眼耳鼻舌身意叫“內六入”,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外六入”,共十二入。由眼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內六入與外六入相接觸,生出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十二入加六識為十八界。
--沒有視覺的世界,也沒有心所認知的世界。
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身識界,意識界這六識都是虛妄的假相。“界”是界限,六根六識及六塵各有個的界限。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沒有迷失,也沒有迷失的窮盡,沒有衰老及死亡,也沒有衰老及死亡的窮盡。
這段語是說十二因緣也是空的。十二因緣是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五色,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這是眾生輪迴的由來。
因緣,因是起因,如種子,能生出東西。緣是助緣,幫助因成果者。避免惡緣,才可完成菩提。
“無明”是不了解真理,煩惱眾生。“盡”就是消滅,不但無無明至老死的流轉,也不必把無明至老死消滅去,因為這些本來是空的。若證得般若實相,自然不必消滅就消滅了。


無苦集滅道
--沒有痛苦的根源,也沒有消滅或達到痛苦的途徑
“苦集滅道”叫四聖諦,諦是真實不顛倒的意思。四聖諦是四種真理。
以上四諦總說是這生死等苦實在是“苦”的,這個空“苦”是從貪嗔痴等煩惱招“集”而來的,想達到集“滅”解脫安樂的境界,應該要修“道”.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沒有所知,亦沒有所得,因為一無所得之故。
眾生被無明迷惑住,才變得愚痴,本性是靈明的。故還有什麼叫做智慧?縱使有智慧,又有什麼用呢,故叫“無智”。
既然一切的法都是空的,什麼五蘊,十八界,四聖諦都是空的,那有所得故呢?
本來沒有的東西,現在忽然得到,才叫“得”!妙性真如是本性,個個都有的,還需要去得嗎?所以叫“無得“。你已具備了一切,還有什麼再要得的?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若蜜多故,心無罣礙
--才能使人達到菩薩超越生死的無上智慧,能不受思想蒙蔽而做成障礙
“罣礙”是不得自在,我們凡夫因為不了解空的道理,生出種種的妄心,整天念頭動個不停,沒有一秒鐘的安息,所以有罣礙,不能自在。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因不受思想蒙蔽的障礙,才可沒有驚恐之心,遠離一切足可使人迷亂的東西,達到永恆的幸福彼岸。
凡夫沒有智慧,會常常生起不合道理的念頭,所以感覺有障礙。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的妙法修行,心裡頭清清靜靜,自在的很,一些罣礙也沒有,自然就沒有恐怖。
“究竟”是最徹底。“涅磐”就是寂滅,圓寂之意。“罣礙”屬“業”,“恐怖”屬“苦”,“顛倒夢想”屬“惑”,因為有惑就造業,因為造業才受苦。有了般若的智慧,可以滅除惑業苦三種大病,到達究竟安樂的彼岸。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過去,現在及未來的所有成功修行者,均憑此無上智慧,到達最高,最真,最完滿的開悟境界。
“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及未來的統稱,“阿”的意思是無,“耨多羅”的意思是上,“阿耨多羅”合起來就是無上。“三”的意思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三藐三菩提”加起來是正等正覺。整句加起來是無上正等正覺。
“正等”是真正平等,沒有邪見偏見。“正覺”是正確的覺悟,不為“惑業苦”所迷。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因此,必須明白這無上智慧是宇宙的真言,是光明的真言,是最頂尖的真言,是無可比較的真言,可憑此消滅一切痛苦,絕不虛假,十分真實。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故,即說咒曰
--因此要達到無上智慧的話,就應誦那真言,真言為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同行同行,與我一起同行到快樂的彼岸,全心全意地同行到彼岸,因覺悟而付上敬禮誦此真言。





11836636_712473738896817_7993162309255904448_n.jpg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随喜功德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8-2015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very good
每天颂念思考,功德无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8-2015 08:0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是一生受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8-2015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只要專心念, 可以讓你每次念都會有更深入的體悟, 每次念都會有更深入的體悟, 就算給你深入更深入了千百次還是碰不到它的盡頭, 因為這是徹底智慧的語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8-2015 06:4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是。每读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和感受。这么多佛经就只懂这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5-2024 05:55 PM , Processed in 0.122531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