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778|回复: 1

再谈石油与英美政策的联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5-2015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再谈论石油与英美国家政策的联系

这个主题其实是我继承了Twinlight 上次的文章——浅谈石油与英美国家政策的联系——因为一方面我也兴趣想知道历史的真相,世界的真相,虽然语言这一关常常让我觉得人是最不可信而以至于导致【语言充满漏洞,而充满诡诈或威胁】

但也是因为一方面,我想跟相关的作者,或称为“笔者”对某些段落叙述背后的历史观察,进行【协调】,甚至是协商

Twinlight网友,刚开始看你的叙述会使我心里非常不平安。因为我想了解任何一种真相,就是想透视着更多的人性“诡辩”——我的学习经历从在图书馆看心理学,后来因老子道德经而进入哲学,加上敏感生命的痛苦或苦难再进入比较个人化的西方哲学,例如存在主义,或者新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文化霸权的历史叙事模式

但基本上,是我在社会风波中自修的,不一定受【学术意识形态】所认同学的

可我对人性怨烦的执着,让我无法忍受 Twinlight网友在这篇文章中给我的【思想冲击】。例如关于地缘政治的创始人麦金德,对欧亚必须分裂以维护英国地位的意识形态,还有那关于“民主的幻想”的历史设计或历史战略——这些都让我无法忍受【人的谋略的凶残】

因为例如麦金德的相关政治洞察,却让我看到【言外之意】,那就是,原来国际关系都是“按照过去的计划”来兴风作浪,甚至是【狐假虎威】——只是不知,谁是狐狸谁是老虎,谁在作风,谁在当浪

但重点不是【文字的震撼】,乃是文字背后的——虚无世界

我把 Twinlight的文字,透过技巧,而裁剪重组成对我有生命发现的【历史化人性】。

以下就是我在您的文字中看到生命的“同语反复”——不是语言结构含义,乃是我对人性那种的独特的【自圆其说】的哲学化,生命化的深度深化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石油美元是嗜血鲨鱼,在货币战争中,被石油美元碾压的国家,大多数国破家亡,负债累累,最新的受害者是俄罗斯。俄罗斯现在已经是第三世界国家。

中国,是石油美元霸权的最后一个目标。2015 年,是石油美元霸权决战的一年。最终的结果(可能是)。。。。2. 石油美元霸权被终结,人民币,卢布和欧元(马克)三分天下。

当发展中国家需要石油,需要贷款时,就必须按照石油美元体系规则进行。

这样,当一个国家左手要买石油,右手要贷款时,都只能找石油美元霸权体系内的单位。

左手的石油控制价格,右手的贷款控制利率,就可以搜刮任何一个国家的财富

麦金德的核心思想有两个:欧亚大陆中心段为兵家必争之地;欧亚大陆国家,必将为欧亚大陆直连而奋斗,而撒克逊海洋国家的唯一出路,就是破坏欧亚大陆直连。

那么,对撒克逊民族的历史使命来说,就是永远不能让俄国跟法国或德国联盟,应该在俄国和法德之间,尽可能发动战争,俄国和西欧之间,分裂的国家越多越好,从而树立国家壁垒,阻挡欧亚大陆的直连。

在过去的一百年欧洲历史中,撒克逊民族确实成功做到这一点,促成了以下三个历史事件:

1. 一战二战对德国的征服和瓦解;

2. 1969 法国总统戴高乐的下台;

3. 1991 苏联的解体。

而石油美元世界霸权的建立,就是从 1969 年推翻戴高乐的统治而成功建立的。

石油美元霸权的幕后主使。首先罗斯柴尔德是犹太家族,历史上犹太人从来都是被奴役的命运,是为背后的政治家族卖命和背黑锅的;其次,一个单纯的商业家族,绝不可能决定人类历史政治进程。先有政治和战争,才由货币战争,最后催生商业家族。

[货币战争] 完全颠倒了这个因果关系。一个成功的政治团体,需要一个意识形态的核心,共同的命运纽带。

在(封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中,权力不再世袭,但是,财产是私有的,即财产是世袭的。换句话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只要资本能够世袭,资本就能够支配权力,因为权力已经不能世袭。

美国民主制度的真正设计师,是美国著名新闻家、罗斯福总统顾问李普曼 (1889 - 1974),他设计了精英操纵大众的民主制度。

精英操纵大众的民主制度,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源泉和核心。

李普曼认为,我们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体验之外的客观世界;而后者,是被人意识或体验的主观世界。

李普曼认为,每个人都幻想行使民主权利,民主制度要成功,就要满足大众的这种幻想,就要区分精英和大众,一方面大众代表无知,另一方面,要让大众觉得,他们选举的都是精英,选错再选。

但是,大众无权了解精英是如何支配私有财产的,奥秘在于,对大众灌输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

既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么,大众就永远没有机会了解,哪一部分是国家财产,哪一部分是党产,哪一部分是私产,也没有能力了解,因为大众无知。

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资本就支配了权力。

所以,西方任何一个民主政府的背后,都必然受一个秘密政治帮会的支配。

而石油美元霸权体系的帮会,叫做比尔德伯格 (Bilderberg) 政治帮会。

今天,所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当然也包括中国高校教科书,都把亚当斯密的市场经济学理论奉为圣旨,当两百年的历史经验表明,亚当斯密 [国富论] 的自由贸易观念,最终的体系是必然崩溃的,崩溃之后,是依靠战争转移债务和经济危机的,这一点,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从来不提。当发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经济崩溃时,唯一的解决手段,就是通过战争,废除债务和利息,重新分配国家、土地、资源和财富。

就是说,当 2008 年金融危机发生时,第三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剩下的是时间问题,以及是否是核战争的方式

历史上英国的成功,其实是靠政治平衡的结果,每一次德法跟俄国打得两败俱伤时,英美就开始下山摘桃子了。

在欧洲中心论,种族主义,美国优越论盛行的时候,麦金德诚实回答,欧洲为什么崛起。

麦金德说:

- 已故的弗里曼(Freeman)教授认为:

唯一能算作历史的,是地中海地区和欧洲种族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当然是对的,但是...

因此,我请求你们暂时地把欧洲和欧洲的历史看作隶属于亚洲和亚洲的历史,因为就历史事实而言,欧洲文明是反抗亚洲人入侵而进行长期斗争的结果。

麦金德是诚实的。

在两千年的历史意义上说,拿破仑跟希特勒的对俄国的进攻,是对亚洲侵略的反击,但是,欧洲政治文明,还没有成熟到这个阶段,因此必然失败。尤其是英美,自己走向了海洋,反而对德法进行了狙击,获取了两百年的战争果实。

因此,乌克兰危机,实质是欧洲文明跟亚洲文明的总决战,战火已经推到俄国的家门口。是欧洲统一亚洲,还是亚洲统一欧洲,就从乌克兰开始。


二战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美国,开始谋求世界霸主地位。麦金德建立了未来世纪美国的政治目标和美国规则,交代给他的撒克逊美国同胞:

- 如果二战时苏联以德国征服者的面目出现,必将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地强国,这一结论不容置疑。此外,她还将处于战略上最强大的防御地位。欧亚大陆中心段,将是地球上最大的天然堡垒。

这句话,是麦金德交代给自己的撒克逊后人最宝贵的政治遗产,即,要成为世界霸主,核心目标是瓦解苏联。

最终,英美用将近五十年的时间,实现了这个政治目标。

现在只差最后一步:进军乌克兰,消灭俄罗斯。

从 1954 年之后,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的霸主地位,并自动退居幕后。

从撒克逊组织结构来说,撒克逊的先祖为北欧,因此,英国王室跟北欧、哈布斯堡家族,仍然构成撒克逊权力体系的最高层,是他们在统治英国和美国,因此,英美谁持龙头棍,问题并不大。

因此,这个时候,实际上,英国和美国已经融合,体现为国家主权的互换和融合。

这一点,基辛格在事后也坦率承认。

1982 年 5 月 10 日,在皇家伦敦国际事务研究所讲话中,基辛格说:

- 美英之间战后的外交史,充分体现了宽容和理解,即使是关键问题,这些都没有写在正式的文件中;这种紧密程度,在历史上任何两个主权国家之间从来没有过。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几乎所有的人都有意无意认为国际关系与人性,是两种“不同的世界”——逻辑或定义常常是,而不是“会”欺瞒我们的视觉神经,与头脑哈哈——但从以上【摘录】,我们就
能够晓得,国际关系其实就是谋略——不仅在政治上的,也是在历史上的

而谋略说到底,就是一种的人性,一个头脑快速运转,却卑贱灵魂,语言又不讲真话,只会计较別人说话有多少漏洞的【人性】,它借着参政,或历史,或者读书,甚至文化,或别人的言语,来逃避,甚至扭曲自己难受的挫折,与绝望,或【神圣不可侵犯的自尊心】

人,只要【人】,就会想——找台阶下^O^免得跌倒时,人的自私只能够笑话又同情的表示“这么大的人还会跌倒,真好笑/真可怜”

更何况,生命的本性那么多样性而复杂,您无论怎么说啦——即使是在诡辩,“修复”别人的笑话对你个人的创伤而郁闷怨恨,搞不好【无意间】却反映了正确的道理^O^哈哈

人性从来不是道德或道理的象征,乃是由控制欲所【社会生产】出来的一种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或导致自卑的——手段变数。此手段的生命本征,可以有时有道理,却有时没有道理,甚至有时是【无以言喻的百感交集】,但是重点不是什么手段,重点是——“有时”背后的心理变数。

例如,您陪孩子或老婆过马路,走在您面前的“他们”眼看要被车撞,你根本不可能会“继续尊守”过马路必须看车的【老土命题】,反而一定会“冲出马路”救他或她

但同样,以上那种——不可能继续去维持“老土命题”的【道理】,那种在危难时合法化,又合理化的【冲动】意义——却对于看到我这文章里的某某在生活习惯了不择手段,或至少总喜欢“有机会”投机取巧,或者走捷径的【不算坏人】人士,可能会借我的【名言】,在自己心虚被他人看穿时,就用来维护自己自尊心——至少得到别人认为可以理解而谅解的【最低乞求】——的诡辩手段。

就拿 Twinlight以上摘录的关于民主的【历史扭曲】段落来说,民主在专制的从罗马帝国,到西方封建制下的“贵族领地”所后来在文艺复兴之名义下建构出来的,以国家主权为统治手段的【君主专制】——在这样分崩离析的历史过程变化中,所谓的民主意识,与其说是“还权於民”,倒不如说其实是,中产阶层想独立创造社会经济,而在对抗教皇与帝国的【上层权势】时,刚好被有野心摆脱教皇或帝王而企图扩张自己封建领地范围的“王侯贵族”那种所谓积极向上,乐观态度,并言语美好,处事又有魅力的领导形象——这两类的人,即使目的不同,但意识基本【相等】,最后的民主意识发展,只能因中产阶级与野心扩张领土的贵族型领袖这两种人的【结合】,而异化成君主专制制度国家的方式

也就是说,历史演化上的民主,是从思想的民主,变革成政治改革的民主,最后却“扭曲成”【国家的民主】——国家的发展,或产生,其实不是从民族或民族主义开始,乃是从【个人的专制】对抗上层权势并自行领土扩张开始的

而您 Twinlight所揭露的美国式民主已经不是之前历史变革的民主,更不是专制制度意义下的领土扩张型民主形态。美国式民主应该被理解为,【漂白私有财产的】民主买卖
——也就是,以虚构幻想,来与大众保持“等级化距离”的【私有财产交换权利】的民主

这种民主哲学的【兑变】是从以前的集团式资本主义,演化成现代的消费型【信息资本主义】的,一种转换。以前的民主叫“设置”,被利用的。现在的民主是叫“贸易战略”,被买卖的,而且还以媒体化方便进行——幕后交易,内幕买卖

当我想清楚您Twinlight所分析叙述的民主的本质不同时,我回去重新复习我以前购买的《经济全球化》这本书。它是以从布雷顿森林制度演变到1975年11月15日的朗布伊耶高峰非正式会议,这段历史的金融发展与贸易变化。作者是harold james,由朱章才翻译,并由台北市麦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所出版,2000年初版

之所以详细经济全球化的资料,是由于您 Twinlight在文章有提到英国美国都在“操纵着”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等的【国际组织】,但是当我重新阅读经济全球化时,有一些我觉得要【解析】,因后来 Twinlight后面所说的英美共同秘密协议等说法,在那本书里就表示到。。。。

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前后,英美之间就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到了过后却由于关于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批准方面发生了剧烈冲突。这是由于那英镑的结存款项,对于英帝国来说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累积,并在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经费下不断形成而扩大的【英镑地区】,在1945年后更是一种经济体制——所以对于美国所提议的【货币自由兑换】原则是无法忍受的,甚至连法国德国等所基本认同的“欧洲支付同盟”构想英国都持反对的【行动】,而不仅仅是反对的态度——凡事牵动着自由兑换货币的国际合作,那种【新的国际主义】国际关系,英帝国为了维护英镑地区英镑结存款项的统治地位,都会积极反对一切的自由兑换方式与原则。

不过当我看经济全球化的时候,我也继续看财经报纸。因为我尝试想用你的逻辑方式,来重新分析国际关系背后的,石油美元体系对金融格局的【战略形式】

例如我曾经看过的财经报纸有提到过这种评论,说当各国在大规模的货币贬值之下,必须有个主导货币来【分散】贬值的货币的脆弱性和其风险,所以造成了美元强势

如果按照这种【金融战略逻辑】来推理的话,为何财经报纸却不分析说,当在欧亚进行的大规模之量化宽松政策也实际上是为了推动美元强势呢?——也就是,欧亚的量化宽松政策并不是一种货币政策,而是一种【利率控制】,是石油美元体系在控制欧亚此地缘政治区的“货币利率”这种对它们说是【全新的货币控制的自创意义】来推动美元强势的呢?

我们看报纸,也许在逻辑上会认为是美元强势导致了欧元区经济低迷以至于才推动欧洲中行施行的量化宽松政策。

但实际上我却看得出,这次的金融危机或说风险是来自于这样的历史吊诡,那就是,当欧洲中行在很早之前暗示要进行量化宽松政策支持时,演绎着的希腊债务危机也正在秘密地进行着,并且与美元体系的利率政策风险是纠缠在一起的

因报纸也曾经评论过,当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支持之时,市场上就关注着欧洲中行的量化宽松政策,虽然时常报道欧洲中行的量化宽松,比不上美国的量化宽松——

真奇怪,量化宽松政策,可以相互比较的么?哈哈。看来各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形式上就是恢复了30年代之前的——外汇控制主导贸易经济的历史宿命

再看五月五日,星期二的财经报纸说的,一个标题为<亚太追随美股市上扬>就报导了,分析师说欧元走强,美国经济不如预期,上周外资对新兴亚洲股票市场多站在卖方,只有台湾继续蝉联在逆势中持续吸金的宝座

我从这段评论里,配合你所说的那石油美元体系对全球金融与其各个国家的控制,而分析出,

自从上一次的金融危机之后欧元区就处在经济低迷的状态,加上希腊债务风险,导致欧元区的经济低迷造成雪上加霜。如果像你说的石油美元体系是由英国的某个秘密庞大家族所控制的话,那欧元区的风险经济对于这个家族很可能不利,以至于主导石油价格的下跌,来引起市场的美元强势,为的就是让欧元强势。不同的阴谋是,让美元强势是为了影响美国出口和经济,但是对于欧元强势,石油美元体系则是暗中【操纵】欧元区各国,尤其是欧洲中行,希望继续最新量化宽松政策——钱出的多,对石油美元体系的“收入”有益,即使会导致欧元区的国家经济有【通缩】的风险

也就是说欧洲的量化宽松政策其实是为了压制住美国的出口经济成长,以便让欧元区来帮助美元强势,因为只有美元强势,石油价格才会继续的被压低,从来只能鼓励欧元区继续的推行量化宽松政策——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资本输出,虽然报纸是用【资金大举撤出】欧元区或新兴市场这类措辞^O^

有人说欧亚地区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是为了资本流回到美国,但是既然国内的美元跟流通在市场上的石油美元体系是不同的,就不可能从美国的美元霸权角度来得出这个结论。从刚才五月五日的报道就能看出,欧元走强的同时,新兴市场的股票处在“卖压”,但只有新兴市场的台湾处在继续吸金的状态当中,这就可以说明或者反应了

石油美元体系正在大量的影响台湾与中国的股票市场。也许最近中国A股的大起大落,可以诠释为石油美元体系将大量的【石油资本】——石油在该体糸内已经不是种商品交易,或能源这么简单,已经被异化成,一种货币买卖,甚至能看成是【战略的货币】这种全新的功能角色(而不是“单位”)——屯货在台湾,然后【流出】到中国与其香港的A股,为的(可能)是,透过所谓【沪港通】影响中港台的关系

因为我曾经在google.com上搜索到关于【跨国老鼠】,显示出以下的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5-2015 04: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续以上文章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基金经理都在建立跨国老鼠仓
2008-03-13 10:11
标签:财经

自从转移阵地之后,内地一些基金经理的老鼠仓便有了很多新玩法。第一种,便是设计大盘蓝筹股的A+H联动。通过设计“拉动A股蓝筹-H股联动-对应‘权证’大涨”的过程,在香港权证市场实现暴利。

  第二种形式,利用内幕交易在香港权证放大获利。部分机构提前得知A股利好消息,便通过香港市场,大量买入该A股权证。

  第三种形式是利用QDII跨境建立老鼠仓。


  记者获悉,近期香港市场大幅震动,导致内地很多豪赌香港权证的投资者亏损严重,而这其中不乏公募基金的明星经理。随着银行、基金、券商QDII产品的发行,部分内地基金经理买卖香港权证引发的“另类老鼠仓”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并引发了监管层对跨境监管的担忧

  “老鼠仓”现另类变异


  “基金经理炒卖香港权证亏损的消息已经不是新闻。”国内某券商香港公司的总经理对记者说,近来香港权证市场的巨幅波动,已经让很多认为“香港市场好玩”的人濒临破产。

  该总经理告诉记者,近期炒权证亏损的消息,就像去年年底炒中石化权证月翻数倍一样多。据悉,去年有一些投资机构在获知中石油回归A股的消息之后,便提前开始做好了港股权证的布局,其后利用自己管理的基金不断拉高中石化的A股股价,通过A+H联动进而影响H股的权证价格,并通过权证的杠杆效应放大实现暴利。

  据内地几位基金经理介绍,自从转移阵地之后,内地很多基金经理的老鼠仓便有了很多新玩法。第一种,便是设计大盘蓝筹股的A+H联动。通过设计“拉动A股蓝筹-H股联动-对应‘权证’大涨”的过程,在香港权证市场实现暴利。

  第二种形式,利用内幕交易在香港权证放大获利。部分机构提前得知A股利好消息,便通过香港市场,大量买入该A股权证。

  第三种形式是利用QDII跨境建立老鼠仓。据悉,这是监管层目前最担忧的事情,也可能是内地投资者特别是基金经理炒香港权证亏损严重引起监管层关注的重要原因。其表现形式与国内老鼠仓一样,只不过建仓地点换在香港或者其他市场,基金经理个人先行建仓,机构再买入抬高股价,然后个人先行出货。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以上虽然是个别的事件或案例,但对于石油美元体系的庞大又隐蔽的集团来说,简直是【流氓手段】——因为它们是“跨洋强盗”哈哈。

不同的是,老鼠会的诈骗成员因为没有“投机的资本”,只能躲在股市的背后,骗取投资者的一定资本,就如同——收买资金,自己套利

但是对于石油美元体系,诈骗方式完全不同情况——它们拥有【庞大的资本】,不用进到股市来“套利”别人的资金,反而能在【股市之外】行大风大浪之法术,甚至是控制权,并且【随机地】可以投资,也可以投机——反而市场之内的投资者或投机者,要陪着石油美元体糸的所谓【谋略】,耍得团团转,东奔西跑,为【钱】而忙,而神经质

但以上的说法,只是一些“灵活运用推敲”例子,重点还是用历史的角度来解析出我的认识和你的说法之间的不平衡。我想和你 Twinlight 对话

以下是我从经济全球化这本书里面所概括出来的历史轨迹,意图是用编年史的方式展开布莱顿森林体系的前后所发生的英美之间的事情,以及其各中国际关系

20年代,国际合作是建立在伦敦与纽约之间的关系,而关联又是以斯特朗与诺曼之间的个人关系为基础

1928年,斯特朗逝世

1929年,英国银行与法国银行之间的关系相当紧张。因那时国际关系对德国战争赔款的规定,所协议的修改进行谈判

1930年,【杨格计划】通过,世界银行成立——意图使国际经济的合作达到机构化

1930年,也是“海牙协定”成立了——国际支付银行——管理赔款的非政治化机构

1930年,英格兰银行的总裁提过:通过【国际支付银行】,来发放稳定外汇市场的短期贷款

1931年前后,国际合作失灵。导致了奥地利—匈牙利—德国—罗马尼亚实施贸易控制,与外汇控制

1932年,在渥太华会议上英国决定对英联邦实行优先制度,使当时的市场对日本绵纺织品关闭了,结果日本只能开拓离本国较近的市场,这也就是日本对中国和东南亚发动战争的原因。

《经济全球化》也提到1932年12月以后,日元大幅度的编织这两者合起来才使到30年代期间的经济得以复兴;这种复兴又是以增加出口为基础。然而,同时另外一个目标也具有魅力,在亚洲进行领土扩张,以夺取销售市场和原料。

换句话,英联邦市场所推行的优先制度,推动了日本的领土扩张,和原料销售市场的争夺。还有,增加出口额分量也很可能是对外战争的一种方式,而货币贬值可能只是种途径罢了。

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举行,协议将贸易金融事务分开处理

1933年四月24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使美元与黄金脱钩;当时纽约联邦银行也设法商定出——英镑,与美元之间的新汇率。

1931—1933年,国际社会上的投机性货币运动

30年代,国际局势日益恶化,当时军用开支是刺激国家经济最直接又最有吸引力的形式

30年代,也是国际关系【陷溺】在重商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幻想当中——只有美国不崇尚重商主义

30年代,控制本国国际贸易和货币特别出众的国家就是法西斯主义的德国

1934年的美国推动了——互惠贸易协定——极力将国际关系引入另一个更好的方向,却成果有限

1934年,法国,瑞士的脱离金本位制,导致了法国,美国,英国表示要承担协商平衡每日汇兑率与国家外汇的义务

1936年十月,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问世。这本书是反映了当时代的萧条在经济思想上的一个【理论推理和总结】——根据这种理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能够在大大低於充分就业之下的生产水准上获得平衡。此一经济理论的直接结果是要求国家进行干预,以达成更高水准的消费和投资,并以此来刺激需求与就业——后来这种观念变化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1936年,许多人也看得到,在经济合作的崩溃与专政专制,极端民族主义及政治扩张主义的升高之间有紧密的关联。当时的世界经济危机是伴随贸易保护主义步骤的增加。例如美国所施行了的,《霍利—斯穆特法案》,也为一种新兴的国家实力政策开辟了道路——外汇控制与贸易控制的配合,连同巨大的国内市场,给国家以锐利的武器来对付更弱小的国家

1939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凯恩斯寄信给美国罗斯福总统,提到重建欧洲的秩序

1940年六月,法国瓦解。当时德国经济部长瓦尔特,冯克,也阐述了欧洲新秩序——即强调,国家应主导自己的货币——成为德国的战争宣传

1939到1940年之间,英国要靠美国的物质资源,才能支撑下去。

1940年八月,美国提供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旧驱逐舰,换取租用英国西半球的海军基地,被英国看成是英帝国贸易保护主义的瓦解。

1940年11月,罗斯福第三次大选胜利,从而继续对英国进行物质支援,但协议物质的费用支付事宜在战后才处理,后来因为国内舆论的压力,所以在【租借法案】中加入了一条附加条款,责成英国在战争结束之后在贸易政策上做出让步。这也就是我们当今国际关系的新闻上所时常听到的——诸如,各国提供的援助不能危害任何国家之间的贸易,或者强调必须建立有利于两国或者双边的经济关系,或改善世界经济关系,以防止任何一国对他国彼此歧视从对方进口的产品,等等此类的【会后宣言】

1941年,凯恩斯设计战后金融问题议案,使附加条款——对英国的利益——不构成危险。从那时,凯恩斯反对资本抽逃,并为欧洲重建方案设计了【汇划结算联盟】:一种新的国际货币的新国际信金融组织

1941年年底,美国财政部部长亨利怀特开始了制定全美银行的计划,这是一种新经济,配合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中央集权。当时的美国政治社会,打算创立一种新的稳定基金,以克服过去阻碍全球性经济合作的种种障碍

1942年,美国那一方的财政部长【怀特建议】初稿传到了英国,在英国内部引起了强烈的辩论,同时也是以密码的形式,横跨大西洋

1943年,德国银行家的一个小组在帝国银行副总裁的领导下,访问了【国际支付平衡银行】经济顾问雅可布森,以便详细了解英美货币计划的细节情况

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开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就是以同样形式名字的协议作为开端。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所进行的国际货币基金协议上,协议规定,所有成员国的货币汇兑价值将在基金启动之前规定,并且在现金交易时外汇交易的最高比价与最低比价和汇兑等价的差,不得超过百分之一

协议上写包含在30年代期间的其他教训,比如说国际机构应该适度且可控制,从而导致了其他国家坚决赞成——为了重新带动国际经济,就必须进行更大的信贷业务

但是英国的专家们对怀特的计划做出的反应是——不可否认,在战后的第一阶段债权国向债务国贷款其实是必要的,目的在于避免普遍存在的混乱,及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否则任何国际的财政金融计划都没有公平的机会了

但是当时凯恩斯已经成为国际银行的热心支持者,他向英国财务大臣写信中提到——这种银行应该发挥其作为美国的20亿美元的贷款的应用作用

凯恩斯也强调,这种国际银行对于重建欧洲经济以及——为欧洲之外的经济发展——筹措资金而言,都不可或缺的存在,这就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历史前身】

1945年,美国几乎占了全世界工业生产的50%

1945年12月,美国政府开始致力於【国际贸易组织】的事务,但是已经太晚了,当时美国的贸易伙伴要求例外规定,使美国国会恼火

1945年,英镑的结存款项也是成为一种经济机制,英国企借这种机制继续扮演帝国角色。

1941—1945年,英帝国不仅是反对所讨论的美国重新恢复可兑换性的建议,也反对了欧洲的——建立欧洲支付制度的想法。

1945年以后,华盛顿也企图探索能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制定的普遍性架构之外,导向国际经济的道路与办法

1947年,布莱顿森林会议最终幸存下来就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经过了123次的双边会谈,才获得了23个国家的赞同

但是战后世界的一个基本特色,就是重新发现民族的利益。导致了当时的时势评论家认为,布雷顿森林会议是被,那些被操控的美国民族利益具侵略性又霸道的商讨所笼罩着。

1952年,关键时刻到了,国际货币经济组织在固定期限贷款上,向前迈出重要的一步,该组织将成员国有关基金组织政策问题的会商纳入了它金融业务的固定部分。这种新方法可用来刺激成员国追求可观的自由化。这类自由原则,不仅仅以规定为依据,而是以刺激财务储备金之可支配性为基础

如果说,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的期间各国货币一律平等这条基本原则是有效,那么在实践上就是某些货币比另一些货币的意义更重大,那嘛就不一律平等了。在许多与会国家里面布满根深蒂固,又复杂的利益集团的阻碍。导致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强调的普遍性,平等进步和自由的原则,很快受到了怀疑与否认。因与会者们很快就发现了自己自身一个被冷战所分裂的世界之中。起初的布雷顿森林会议是考虑苏联在这个新的制度中承担支柱的角色,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配额名列第三位为12亿美元,比英国的13亿美元少1亿美元,表决上它占有相当的优势,但苏联是打算利用联合国的地位,来维护自己的权力利益。于是选择了不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这条路。几年以后,莫斯科竟成立一个自己的在【铁幕】之后所组织国际经济合作机构——经济互助委员会。

而英格兰银行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前没有对其表示过欢迎,成立之后更是尽全力的唱反调。该银行的领导了认为,布雷顿森林会议为了金融和财政部门的利益而削弱了中央银行之间的关系与联系。

至于美国,在50年代期间,对美国外交政策背后经济动机的调查研究,就可以理所当然的假定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自由经济的国际主义】是荒谬的,强调着——它的方案是以错误的普遍主义观点为依据的,一切国家都作为平等的成员国参加这种自由国际经济,尽管它们在经济的健康程度,或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在政治和经济的效能程度上有差别。

整个事业与机构,很快就遭受到了危险的政治波及。反希特勒的战争盟国中的四个主要大国此时都认为曾经用来控制战后时期,国际经济秩序的工具是令人不愉快的。当时苏联经过了斯大林与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之间进行了一次后,改变苏联内部的讨论,因苏斯大林是极度的现实主义信徒,很显然不可能觉得参加国际合作的机构是什么好东西——他认为这种机构只是实现特定民族利益的工具与手段,如果美国支持某件事,在斯大林看来一切都意味着苏联有被损害的危险——而我的经济全球化这本书也提到了这样一件事,“苏联对于是否要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世界银行迟迟无法决定,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当时美国的凯南发往华盛顿对阐述苏联当前局势分析的【冗长电报】表述了,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苏联的政策将由为苏联以及受苏联控制的地区谋求自给自足关闭自守的企图无所决定”——这导致了苏联完全退出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协定。而美国和英国则发生了关于批准协定方面的剧烈冲动与矛盾,在美国渐渐发展形成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有完全别于布莱顿森林会议会议精神的传统,随之而来的20年期间,美国就干脆采取这种态度,好像1944年仅仅创立一种美元本位制似的。美国因为自从1945年占据全世界工业生产的50%所产生的巨大经济力量,而促使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整个制度的运作。另一方面,英国则紧抓着英镑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作用不放,因而成为了国际自由化的一种障碍。法国对于美国在战后世界中日益强大的优势不满,法国被排除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金之外,因为他用分类的汇率工作违背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协定。这导致了在新制度的最初几十年间最坚定支持维系,和保护自由化的恰恰是那些没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家,这可称得上历史独特的讽刺。

从以上历史的角度来说,可看得出这样的【历史框架】
~英国在喔太华会议施行的优先制度
~英镑地区市场封住了日本出口导致
   日本向海外扩张
~美国在1934年想要施行互惠贸易
   政策来引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法国在货币贬值情况下脱离金本位
   制度,导致法国,英国,美国共同
   表示要承担协商平衡每日汇兑政策
   与国家外汇的义务——但是最后不
   成功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上这种【历史简化】,历史综合到底算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历史的连续性呢?是否可以诠释成其实是英国企图推动日本进行着在海外扩张,以便让自己在欧洲之内进行另外一场发动——分裂法国与德国的在战争赔款议题上形成另外形式的国际合作联盟的——战争呢?因英国一向来都反对英镑结存款项已被人利用进行【自由兑换原则】的政治意图;而当时法国因为美国的推动而实践了帝国马克的货币创造,这会影响英镑结存款项的利益。

但是如果从历史相互关系的【战略角度】来说,以上的历史叙事其实也可以平述称为以下的序列性

旧的国际主义本身就是建立在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当时的汇率控制所导致的贸易控制,必然在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意上,催化成(也就是异化为)将重商主义【进化】成为民粹主义!而民粹主义,必然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扩张,这就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英帝国所施行的优先制度对日本出口的阻止就是建立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刺激着日本向海外扩张,在对日本以及英国同样都有利。而美国在1934年所施行的互惠贸易政策很可能刺激了英国关于英镑结存款项利益战略的神经。而当时的英国银行跟法国银行刚好又处在紧张的关系,主要对德国战争赔款的协商事情上,所以分裂法国与德国的阴谋,很可能就是为了刺激美国在英镑地区认同英镑结存款项所代表着的贸易保护主义历史意义,也能够阻止美国在1934年所推动的互惠贸易协定。

唯一能够使上述说法有一个合理的基础就在于——发动战争不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宣扬它的有利性存在着【实验】,更加能凸显国家对经济控制的不可避免性。反正,战争的起源也是来自外汇控制对贸易控制的【历史诡辩】。所以当日本向海外扩张海外市场扩张的时候,英国在1933年就举行了伦敦世界经济会议,企图将金融的事务与贸易的事务分开来处理——这样也可阻止美国的互惠贸易协定所代表的【贸易策略】。而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国的领导人,不但要求扩展更大的信贷业务,也导致国家更大的控制,即干预。这就如同在经济萧条的时期导致这样一种理论根据——这个理论的实际结果要求国家进行干预,以达成更高水准的消费和投资,并以此刺激需求与就业。经济全球化这本书,其中也有提到,金融机制旨在防止其他国家累积巨额盈余,同时应该对可能的长期债权国施以惩罚或恫吓,盈余的国家要承担部分平衡的责任,只有这样才不会重演20年代通货紧缩的经验。

这样看来所谓的新的国际主义思想严格来说,只不过就是让国际合作变成一种机构化的尝试,无论英国反对英镑结存款项进行自由兑换,还是美国的【全美银行基金】的设立,本质上只将重商主义这种旧有的国际主义,或国际合作关系更加的【金融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布雷敦森林会议上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上提出这样的议程—— 所有成员国的货币汇兑价值,将在基金启动前规定,并且在现金交易时,外汇交易的最高比价,与最低比价和汇兑等价的差,不超过百分之一

以前的重商主义称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而新型的重商主义就是那种所演化进化的现代化资本主义跨国资本管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外汇交易上【汇兑保护主义】。

汇兑率的保护主义思想可以从经济全球化这本书所揭示的这样一句话来加以概括,及认证——布雷顿森林会议,实质上依然就是英国与美国战争联盟的产物,协定反映了美国与英国之间的妥协,美国是要求在英镑体制的巨大贸易领域,实行着可兑换性;但英国则试图推到美国保障自己永久的福利制度,并且实行一种适应制度,在这种制度之中透过乐于助人的债权国的扩张,而不透过债务国的经济紧缩,来实行矫正。

另一方面,法国也如同英国与苏联一样把批准【布雷顿森林会议协定】,视为开拓与美国的高额贷款形式的双边支援的一种手段。当时法国财政部起草了,一份关于接受《布雷顿森林会议协定》的报告是这样写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为了为美国产品创造市场服务的,法国从参加该银行,并成为其成员当中捞不到多少好处——但同时这份报告也指出,1947年初,法国就已经有能力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创立的附加储备金当中,有能力领住它的配额,并可接着获取美元

顺便指出相关的历史发展,1947年夏天对于英国来说是认真面对本国货币可兑换性的时刻。那时英国人仍然将大量的资本用於重建,并且在最差的条件下,大力地从事帝国经济,以至于1947年七月开始实行的英镑可兑换性,造成了灾难,而六个星期之后导致英国储备资金的大量流失,最后以重新实行了外汇控制而收场。

这个相关的历史也可以说明为什么法国也像英国,或苏联一样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配额视为,以美国的高额贷款形式的双边支援的一种手段

如果说布雷顿森林会议,是英国与美国战争联盟的产物,那英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必然影响法国与英国的关系,以及法国对美国的态度的立场。加上在德国,早在冯克计划里面,利用欧洲内部的货币施行按固定汇率自由进行兑换,只控制对欧洲之外国家的交易,当时的冯克表示到,“透过与欧洲国家缔结长期贸易协定,企图应用计划详细,并永续经营的生产制度,使欧洲各国的经济适应于德国的市场”

从此,当美国发展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观时,美国就必须以法国,英国,德国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还进行一场国际关系上的【战略交易】。因布莱顿森林会议期间所处在的战后环境——当时各国向来习惯了外汇控制,与贸易控制。在第二次大战发生时,凯恩斯就设想重建战后的欧洲秩序,而德国也在宣传一种由本国主导自己货币的关于双边会谈主义的欧洲新秩序;美国也有建立新的稳定基金的政治意识。至于英国则企图利用英镑结存的经济体制,来重新主导英帝国的地位以及角色

也就是说,当时国际关系上的主要大国都企图建立一种欧洲战后秩序的方向——在这种权力交集甚至交替当中【不在乎】所谓对错,只在乎战略上的“外交博弈”。美元,在这场战略博弈之中,也只是发展金融新秩序的一种【有利工具】——但任何货币到最后都是为“金融资本”所整合变异的【石油美元体系】,不断地催化再循环,与再“自组织”的【资本功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4-5-2024 05:50 PM , Processed in 0.067016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