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願意等待的小孩,較能面對挫折"
挫折,在孩子學習成長環境和生活中,無處不在,而父母在教養的路上,要讓孩子學習忍受挫折,是升孩子的耐挫能力需要有良好的對策因應,才能讓孩子的生命更堅強
根據美國知名的心理學家華特.米歇爾在1960年代末,針對史丹佛大學附設幼稚園一群四歲孩子,做了棉花糖的測試,選擇馬上吃掉手上的一粒棉花糖,或者如果願意等待十多分鐘的人,
可以吃到兩粒棉花糖。
研究結果顯示,絶大多數能夠等待獎賞延遲滿足的小孩,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
容易獲得成功。米歇爾認為,能夠延遲滿足的小孩通常擁有較佳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好的人際關係,也較有自信,較能面對挫折與壓力。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說"延遲孩子的滿足欲望,是訓練挫折容忍力的第一步"她的女兒兩歲半時,有一次吵著吃麥當勞,周祝瑛沒有馬上答應,結果孩子一邊哭一邊說:
我要吃麥當勞。周祝瑛堅持不能讓孩子"要什麼就有什麼",足足讓她哭了兩個鐘頭之久,最後孩子累了,脫口說出"我要吃蘋果"她就順勢給了女兒蘋果。
"當一個人肚子很餓的時候,吃的東西最好吃,人的欲望也是一樣"所以在嬰兒時期,不要孩子一哭就急著馬上餵奶,要讓她學習等待。周祝瑛說,很多父母不忍心拒絶孩子的要求,讓孩子養成予取予求的習慣,他的挫折忍受力就會很低。
當女兒升上國二時,希望擁有手機,於是她讓女兒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比價,分析各款手機的功能,款式和價錢,並寫了一份"手機使用守則",內容抱括如何使用,什麼時間能使用...等,且經過父母和哥哥看過並同意後,周祝瑛才帶著女兒去買屬於她的第一支手機。
由於是期待已久才得到的東西,她發現,女兒對這個手機特別珍惜。
"讓孩子自己處理衝突,解決問題"
"這是我先拿到的"小翔把手中的玩具緊緊的抱住。"這是我先看到的,我要玩"茵茵一邊說著,一邊用手拉著玩具不放。
由於獨生子女在家裡的玩具都是獨享的,隨時想玩就玩,因而缺乏分享和等待的經驗,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教授翁麗芳建議,當孩子之間有衝突和糾紛時,大人不妨坐視不理,可以先冷眼旁觀,看看孩子們怎麼處理解決問題。
孩子僵持互不相讓時,大人再適時出面:"小翔,茵茵也很想玩,怎麼辦?""茵茵如果妳先拿到玩具,可是小翔也很想玩這個玩具時,妳會怎麼辦?"引導小朋友先去同理別人的心情,讓他學會思考如何化解糾紛,解決衝突的方法,讓孩子懂得如何和同儕分享,或一同玩樂,而不是一開始就先教孩子如何解決問題,在生活中學會和別人分享也是人際互動的一環。
"吵架也是訓練孩子處理挫折很好的機會教育"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建議,獨生子女沒有手足的經驗,因此獨生子女的父母,或是師長,可以讓孩子透過和同儕互動過程中的任何衝突,糾紛等挫折,去訓練他學會什麼時候該退讓,什麼時候要堅持。
千萬不要總是"讓"孩子,或要孩子ㄧ味的"讓",才能培養孩子建立建全的人際關係。
"讓孩子體驗失敗,從中培養自信"
為孩子做得太多,是獨生子女父母教養最大的問題。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主任葉育菁建議父母要放輕鬆,別對孩子的學習緊迫盯人,孩子跌倒時,要學習自己站起來,父母別急著出手扶他;多給孩子訓練獨立自主的能力機會,在家中分攤做家事的責任。
東吳大學社會工係系副教授廖清碧表示,父母要多給孩子鼓勵面對挫折之外,也要檢視是否目標訂得太高,超出他的能力範圍,試著讓孩子學會降低要求,達到目標有了成就感之後,再一步步提高目標。
家中受到父母特別關愛的獨生子女,個性好強,通常不太能忍受別人的批評,指責,黃迺毓認為,不能接受批評的孩子,大多是缺乏自信心所致。
她建議獨生子女父母,如果孩子在外面被批評,千萬不要跟著她生氣應和:"他怎麼可以這樣說...,他算老幾...。"如果父母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孩子也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
黃迺毓建議父母,不妨就靜靜的聽孩子說,要讓孩子接受別人對他的批評,讓孩子學習忍受挫折,失望,因為生活原本就會有很多的打繫和挫敗。
大人的支持和鼓勵很重要,但過度的讚美和獎勵,反而會讓孩子不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當孩子被批評,試著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自我反省,覺察,了解別人的批評是善意或惡意,學習了解自己感覺良好和不良好的情緒反應,進而提升自己的自信心,而不會輕易的被別人批評的負面情緒而影響。
父母可用的絶招********************
1.別急著處理:例如嬰兒時期,不要孩子一哭就急著馬上餵奶。
2.幼兒期最關鍵:幼兒時期是培養耐挫力的最關鍵時期。
3.延遲欲望滿足:延遲滿足孩子的欲望,是訓練耐挫力的第一步。
4.傾聽是最好的支時:孩子被批評時,不要跟著他一起辯解,只要靜掙的聽。
5.不介入爭吵:吵架也是訓練孩子處理挫折很好的機會教育。
6.給合理目標:不要給孩子訂太高的目標,不必要求做到完美。
本篇文章引用自:商業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