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224|回复: 1

形意拳——李文彬先生談硬打硬進無遮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2-9-2013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提起“硬打硬進無遮攔”武壇人們多知道它是代表形意拳技擊特色的。可是,在形意門中有些人們卻認為它只是練形意拳的明勁功夫,初步階段。實際卻不儘然。
  
形意拳是有剛(明)、柔(暗)和化勁三步功夫,三個勁的不同進程和造詣。但是,尚雲祥先生說:“這三者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也不是分階段單趟地練所能求得的,實際是“剛至柔生,柔純自化”,沒有截然界限”。現在我們看到練形意拳的,練真正明(剛)勁的不多,而練叫做“柔勁”的,或練叫做“內勁”的確乎不少。這些武友們既然巳在練“柔勁”或“內勁”,說明他們已完成初步階段,也就是達到了“明勁之功盡,易骨之勁全,練精化氣之功亦畢矣”。如果真是這樣,應該說完全可以達到“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境地了!但事實卻不如是.正像有些這樣的同好對我說:“講道理似乎蠻明白,練起來也像很帶勁,可是捫心自問,如果不借手腳齊到的衝撞力,手到對方身上,想打卻打不動,什麼勁也發不出來了。”像這樣的,能說是明勁練好了嗎?這樣的基礎就練什麼“柔勁”、“內勁”能取得實效嗎?當然,對於年老體衰,體弱多病,又毫無功底的人來說,為了祛病健身,另當別論。如果是為了提高技術,又要探索技擊實效,就形意拳的理論和實踐證明,這樣做,就值得研究了。

拿我個人來說,也可說是受名師指教,也經過六十來年的鍛煉和磨礪,明勁的功夫也下得不少,如果按先師尚雲祥先生所要求的講發勁,“沾身縱力”至今仍感到未盡滿意。說實在的,不是暗勁沒通,還是因為明勁不到。何以證明?就是拿“硬打硬進無遮攔”來衡量的。正因為自知不足才借本文建議同好們應該拿“硬打硬進無遮攔”這個技擊標準當面鏡子來對照,對自己是有好處的。起碼衡量自己的技藝和功夫,是個什麼水準?找找差距,也好正確認識該怎麼辦?對形意拳愛好者是件很有益的事!  

要對照,就得先弄明白, “硬打硬進無遮攔”到底是怎麼回牢?又怎樣來衡量它的水準?
  
要說明這點,該先說明前輩們的看法並不完全一致。尚雲祥先生和孫祿堂先生雖曾同受郭雲深老先生的指教,在技術觀點上有所不同,對“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作用說法也不同。這不奇怪,同堂學藝,各有所長。但孫先生曾著書立論,知道的人多,其觀點也被許多人所引用。而尚先生只是口授心傳,又擇徒較嚴,致傳播不廣,知者人少。在這談談,讓廣大愛好者也知道知道,或有益而無損吧!

“硬打硬進”不僅是手腳齊到
  
內家拳在技擊實戰的發勁上,常談到的觀點有:“打動,不打靜”,“以靜制動,化而後發。”這被人們視為是內家拳的特點之一來運用。唯獨形意拳多了—個“硬打硬進無遮攔”的技擊要求,這個要求發人深思,有待抉微以求之。尚雲祥先生一生專工形意,不計其他,與這一獨特的技術,不無關係。
  
內家講“打動,不打靜”“以靜制動,化而後發”是有道理的。都知道,引動對方在動態中,又僅能借其力,而且其根不固,打之易發。如對方在靜態中,站之穩穩,就是小小的步,也會步實根固,發之不易。不怪老前輩中有的人常說“我這一站,你就問不動!”誠然,他的三體式樁功深,不易問動。但是,應該說是可以問動的。如果問不動,就該怪自己的明勁沒練到,內勁更沒有。正像有的人所愁的那樣,“人家站在那讓你打,手到身上就是發不出勁來!”實際這是明勁還沒打出,就更談不到什麼內勁和發人了!這也說明打靜較難,真能發勁也非易事!而“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硬打”中就能敲開發勁、打靜之門,用它來對照,便於全面驗證自己。
  
尚先生教人,講究練功,找勁,很少講招法。認為招法會因人而異,不切實用。故強調找勁,發勁。在講發勁時,最常提到的是“火機一發物必落”,“硬打硬進無遮攔。”特別提到“硬打硬進”可不是單憑手腳齊到的楞打勁,要講“硬打”不能把明勁練到“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內勁也不能從中而生,就不能有發人的真本領。

先生說:要弄清這個道理,就得首先明白“硬打”是怎麼回事?說:“硬打”就是不管對方“是動,是靜,動也打,靜也打,想打就能放!”說“硬打”就不管對方“是剛,是柔,剛也打,柔也打,不用借慣力,不用借他力。上步也打,不上步也打,沾人身就有發人的本領。”“進而更能,遮也打,攔也打,沾哪打哪。”只有這樣才稱得上是“硬打”。比之“以靜制動”。“乘虛而擊”等等,可省事多了!按尚先生這樣說法,這個“硬打”的難度就大多了,這個威力也驚人多了!有了這個發人本領,才真有了“主動權”。“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當動手時,想硬打固可得手應心,如不想硬打,不論是試試對方,或是不肯摔著對方,還是遇到狂妄耍耍以教育對方都可以緩動柔應,隨意而發,也會是遊刃有餘的。何況不用撞打的“沾身縱力”本身就是“暗勁”的實用技法。這也說明“硬打”就有“暗勁”更可說明它不僅是初級階段。談到“硬進”和“硬打”是兩碼事,是各有所司,而又相輔相成。說“硬進”也不是我們想像的打拳進步那麼簡單。先生說“打法須要先上身,手腳齊到才為真”這兩句話,不過是為了能練出整勁,所提出的一個基礎要領。僅能手腳齊到是談不上“硬進”的。必須能起到“腳打七分手打三”的作用,能做到“腳打踩意不落空”,“去意好似卷地風”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起到“硬進”的效果。先生講的很明白,為什麼要“進”?就是為了打。既然用腳進,也就要發揮用腳打的作用。怎樣用腳打?就是後腳蹬,前腳趟,如卷地之風。勁大,步遠且疾,沾著對方,如鐵犁翻地把對方撥根摔出,經雲:“掙崩摘豆角,犁(扌周)五趾頂”這個“犁(扌凋)”就是腳打趟勁的寫照。這樣用腳才是拳經所要求的形意拳的真正的“腳打”。也是形意拳能硬進無阻,制敵有效的訣竅之一。一腳趟出,能把對方拔根而起,遠遠摔出,比手打的威力大得多,因而才有“腳打七分手打三”之說。可惜這一技藝,知者太少,因之拳經這句話,多被誤解。
  
在形意拳中叫“腳打”就不是用腳踢。把“腳打”理解為腿法,就抹煞了形意的特色。經雲:“拳打遍身是法,腳踢渾身是空”就是說不讓用腳踢,“遠去不發腳,發腳不打人”還是說雖然離得遠,也不主張用腳踢。除非特殊情況是很少用踢的。形意門前輩中也有個別擅於用腳踢的,那是他個人的認識和練過其他拳種所形成的習慣。郭雲深和尚雲祥兩位先生都講“腳打”卻都不講踢。而他們老二位的硬打硬進的半步崩拳,卻人稱絕技,威力駭人。這說明用腳踩打,是形意拳獨具特色的,別具內涵和威力的腳打和硬進的技法。經雲:“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伏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尚先生說:這四句話中所說的“無遮攔。可不是說沒有什麼險阻的意思,而是說,讓對方沒有辦法可以抵擋。這涉及到技藝與功夫,精神與氣質,以至理解技術和如何運用的問題。先生說“技藝在於傳授(指老師教的水準),功夫在於實練(指掌握技術實質及實際練習)。技藝和功夫是兩碼事,功夫大不等於技藝高,但技藝高又必須通過勤學苦練,下到功夫,才能變成自己的實際技能.功夫下在平時.技能用於瞬間。外精拳腳,內蘊意氣,還必須以“神”貫之。上面所引述拳經的四句話,就是說在正確技術指導下,下到功夫,六合一氣,發動五行四梢的內在精神,才能做到“硬打”和包括“腳打七分手打三”的“硬進”,就會使對方沒有辦法招架。如果不懂“硬打硬進”的真正技藝和作用,那就簡單了,也就無從認識其別具內涵和驚人的效果了。郭雲深先生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就是硬打硬進無遮攔的典範。尚雲祥先生得其真傳,也以半步崩拳揚名武林。由於人們對先生使用崩拳,既來目睹,又未耳聆指教,故出現許多猜測說法.說什麼。拳到壁穿,沒法抵擋”說什麼“勢如連珠炮,猛不可擋”等等。實際這些比喻,都只是力大迅猛的表現,夠不上別有內涵的絕技。何況經雲:“拳去不空回,空回總不奇”,如果真像連珠炮,那就必然打出一拳,就得空回一拳,不僅白費氣力,又與拳經有違,還何奇之有?倒是日本人松田隆智在他著的《中國武術史略》中所引述的鞍為確切些“他和對方接近稍一動手,對方就得倒下”為什麼?就因為先生有上述的“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真本領,所以才所向披靡。
  
從上述一些具體技術來街量“硬打硬進無遮攔”不僅具有較高的明勁和暗勁,且巳步入化勁之階,只是沒到“不意而發”的境地。因之,把它列為形意的初級階段是不夠確切的.我覺得,特別令人深思的是:“一手之出,一步之進”竟有這麼多講究,該多麼令人神往啊!真我們怎能不尚武德,勵“三知”,秉“二戒”虛心抉微以求!可惜吾儕多系業餘愛好,時間,精力有限,難臻佳境,願公諸同好,相期共勉。
  
怎樣去練“硬打硬進無遮攔”尚先生曾感慨地講:只有掌握了“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真本領,才算摸到了形意拳的真味道!這話說得簡單,卻意味深長啊!怎樣練?才能摸到呢!怎樣才能練到“硬打硬進無遮攔”的真本領?一句話,“沒有捷徑!”就必須先打好明勁,要從自然合諧中練到迅猛剛實。
  
先生說:“只有做到自然合諧,才能使“外形合順,勁從中來,內質中和,氣自然生”才能使“四肢百骸氣質歸一,摒除後天拙力”按規矩操練,逐步找出“上下相隨,內外合一”的“先天”真勁。使“人身散亂之氣,納入丹田,運之周身,成為完整一氣。”這樣自然就會合諧地,內外交融地練,自然就會漸漸形成“返先天”的沒有後天拙力努氣的完整之勁。內勁也由之萌萌而生。在有了這初成的完整之勁,還要仍從自然合協中進一步去追求,練出既完整而又迅猛剛實之勁,只有明勁練到迅猛剛實,才能達到“起如風,落如箭,打倒還嫌慢”;“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鬆”的打法要求。也才能使內勁逐漸充盈,打得實,放得遠,勢若奔雷.有了這種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爆發勁,才有不用借外力全由自身發勁的本錢。進而再經過實練和默悟,從而使內勁漸漸充盈,剛中寓柔,剛柔相濟,在“一動無不動”中,動則“拳打三節不見形”“起落一貫三催勁”“勁由內變,化乎即發”“打而不知,沾上難變”就步入了暗勁的妙境。什麼“火機—發物必落”,什麼“硬打硬進無遮攔”,什麼“沾哪哪打”就都成為意中之事,樂何如耶!

談尚雲祥先生的崩拳崩拳”,是形意五行拳之一。它簡單樸實,動作無華。然而郭雲深先生卻以這“半步崩拳”獲得“打遍天下”之盛譽。尚雲樣先生深得其傳,也以“半步崩拳”名貫武林。先生的“半步崩拳”究竟妙在何處?

幾種誤傳有的說:先生的崩拳“拳到壁穿,沒法抵擋”;有的說:“勢如連珠炮,猛不可擋”;也有的說:“手腳齊到,勁整功純”,等等。實際這些說法只是比喻先生“手疾快”、“力迅猛”。如果僅是這樣,沒有什麼別具內涵的技藝,就談不上是什麼絕技高招了。日人松田隆智在他所著的《中國武術史略》中所引述尚先生的崩拳較為確切:“他和對方接近稍一動手,對方就得倒下。”這說明先生的崩拳還是別具竅要的。藝功有別先生常說:“技藝是技藝,功夫是功夫,技藝和功夫是兩碼事。功夫大不等於技藝高”,“功夫大是有實力,技藝高是方法妙。技法妙才能高人一頭……。”經雲:“武藝雖精竅不真,費盡心機枉勞神。”這就說明技藝高在於決竅真。

先生還說:“技藝在於傳授(指老師教的水準),功夫在於實練(指掌握技術實質和實際苦練)。”所以才要投明師,訪高友。目的就是在追求高的技藝來充實自己。當然“技藝高又必須通過勤學苦練,下到功夫,才能變成自己的實際本領”,“功夫下在平時,技藝用於瞬間。外精拳腳,內蘊意氣,還必須以‘神’貫之”。說明先生不僅要求勤學苦練,下實功夫,還特別強調追求技藝和精神。雖然我們也朝夕苦練,磨礪寒暑地去鑽研崩拳,但總沒有先生崩拳的實用效果,原因就在這裡! 一句話;“武藝雖精竅不真”未能求入精微響!

先生說:“‘千招會不如一招熟’,熟能生巧,·沾手就來。這是事實。可是我們和別人不一樣,人們用的是招,我們用的是‘勁’。崩拳是直出直入,道既近,手就快:‘腳踏中門’不僅捷近,而且力猛,對方難避:特別是正前直進,峭勁得發,拔根進遠,威力怎能不大 !“你要打他,他不會不管。遇到·遮攔,雖出手時是崩拳,沾手就變勁,什麼劈、鑽、橫勁就應勢而發了。有時出手也不都是崩拳! 當然,這些都是見形於外的,更主要的是內在的意、氣和勁的運用。”怪不得老先生們強調練好五行拳,門道在這裡! 什麼“五行合一處,放膽即成功”,原來尚有此用! 這就叫“四梢但齊,五行亂髮”,這個“五行,不單指的要發動內五行,而且還要發揮五行的五拳作用。這些個中奧妙,也是前輩名家的不揭之秘!

“勁”“招”辨析

先生說武術是多種多樣的,各有所長,不能拿一個規矩來衡量所有的武術。練形意的,就得根據形意的特長來要求自己。講閃、展、騰、挪,講快手、快腳,形意就不如有的拳種。因之“拳打,腳踢,用招破勢”,突出地講招法,也不是形意的長處。因為形意是以意、氣為主,講究練功、找勁,當然也講究快,而是講周身一體地快,發勁快,以求練得“內勁充盈,周身完整一氣,一動無不動,意到勁到,沾著就發”。因之,形意拳講變勁比變招來得方便,只有練找勁、發勁,才是我們的特長。何況要講招,就離不開用腳踢。而形意經雲:“拳打遍身是法,腳踢渾身是空。”它就不講究用腳踢。如果突出講招,又不能用腳踢,豈不是比人少了“半截”。雖然,形意門中也有人常說用什麼錘(拳)、用什麼“腿”。用得熟,動作快,也能擊人。終不免有些捨近求遠,放棄所長。忽略了形意拳“打即顧,顧即打”的涵義,更沒有深入理解“拳打三節不見形”、“能要不是莫要停留”的發勁、變勁的特殊意義。何況在突出講招中,一招雖妙,會因人,因時、因地的不同,產生不同後果。甚至被人所乘。何如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更何如從“悟得嬰兒頑,打法天下勢真形”的經義中領會形意的真諦,從自然中從“拳無拳、’意無意”中去追尋形意技藝的妙境!

勁的特點

先生說,“崩拳見形於外的特點固然可貴,但更主要的還是隱形於內的“勁”的來源和運用。”這就是先生求之入微,獨具精到的技藝所在。崩拳的威力既憑“勁”不憑“招”,但是這個“勁”不是單憑功夫硬練出來的功力;而是靠高度技藝的指引,找到竅要,薈萃融化,通過精研實練取得的。下麵就先生所講的擇幾點略述之,或有助於同好們採擇。

一是“明瞭‘三星’多一力”。經雲:“明瞭‘四梢’多一精,明瞭‘五行’多一氣,明瞭‘三星’多一力”。其中“四梢”( 毛髮為血梢,舌為肉梢,手足甲為筋梢,齒為骨梢),“五行”(內為心、肝,脾、肺、腎,外達五官——舌、目、口、鼻、耳 )為人們所熟知,而“明瞭‘三星’多一力”——體用兼修必不可缺的要領,反而陌生。“三星”就是肩星,肘星和腕星。當沉肩,墜肘、塌腕按要求做到抻筋、拔骨又沉墜適度時,所出現在肩、肘和立拳的腕上的小坑兒就是“三星”。它標誌著在臂上的“三節勁”是否練得對抻得到?講“三星”就離不開抻筋、拔骨。形意的抻筋、拔骨和長拳的壓腿、合腰、拉韌帶的形式和方法不同。它是通過站樁,使身體四肢有關部位在擰、裹、墜的靜態中,把關節抻開筋腱拉長,而且使周身的橫豎、背順的勁擰成一體。在動態中,則要求“打要遠,氣要催”,“先求開展、後求緊湊”,從而使臂腿靈活開展,勁抻得長,放得遠。只有在這樣基礎上,在自然、和諧中才能練得周身合和、完整一氣,把明勁練到剛健之至,內勁亦從中而生,才有遠攻、近取,真正發人的本領。在上述這些鍛煉過程中,“三星”起著關鍵的作用。拿“肩星”來說,肩沉不對,臂拔不到,肩窩就大不了,實際肩關節就沒抻開。拿“肘星”來說,臂裡裹不到,肘下墜不正,肘窩就不能朝上,實際肘就沒有擰順,催力就不能貫到。拿“腕星”來說,腕不能抻,拳不能下扣,“腕星”就出不來,拳扣過力,失掉上下對稱,則腕窩也會消失。只有抻、扣得當,構成食,中兩指根節成為主攻著力面時,腕窩才最大最明顯。由此可知,只有“三星”做到抻拔正確,才能找對勁。使“三節”增力,貫通一氣。故雲;“明瞭‘三星’多一力”。而這“三星”也正是打好明勁,縱發暗勁的寶貴基礎,“一力”則是崩拳出手的技巧勁力的關鍵所在。

二是“拳打‘三節’不見形”。“三節”指軀幹、臂,腿無處不分根,中、梢三節。甚至一手、一足又各分其三節。這各個“三節”如合而為一,就可使通身一體,完整一氣。分而為三,又各有所司,作用各異。但至關重要的是在實際運用中,這根,中、梢必須節節貫串,節節相催。絕不能採用“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的運勁方法。實際這是發脆勁、斷勁的方法。與形意拳所要求的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的三催勁相違,又與“打法須要先上身”的要求相悖。經雲;“周身一體,完整一氣”,“以上以下十四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氣”。如果採用上述方法就沒有腰為主宰的“三催”勁,又哪來的周身一力呢?這丹田之氣又如何能發呢?如果不用“三催”之勁,就是想用“三節” :、去打,也不可能體現出“不見形”地打、,而是手打被截用肘頂,肘頂不行,用肩撞。相遞進攻,分節地打,又是見形地打了。失掉了形意、所強調的“拳打三節不見形”、“變勁不變手”、“手去不空回“的特點。先生曾講“臂一出,‘三催’已進,當手被截,則肘勁仍催,可於被截處變勁發之,無需換手變招,等於沾哪哪打,使對方被打而不見便被扔出,這才是‘拳打三節不見形’的奧妙所在。”

三是“腳打七分手打三”、“硬打硬進無遮攔”。’談到“腳打七分手打三”,說明崩拳不但可用腳打,還要它起到七分的較大作用。這就是先生常說的“腳打踩意不落空”,“去意好似卷地風”的涵義所在,也就是把蹚勁練好,就能勁大,步遠且疾,“沾著對方如鐵犁翻地,把對方拔根摔出”。關於“硬打硬進無遮攔”,先生說:“可不是手腳齊到地楞打,而是把明勁練到‘六陽純全,剛健之至’‘內勁中生’,想打就能放。動也打、靜也打,不用慣力、不借他力,上步也打、不上步也打,沾身就能發勁,這才叫有發人的真本領。才稱得是“硬打硬進無遮攔”。綜如上述,尚先生的崩拳所以突出,不僅是功夫深、技藝高,特別是“勁”的內涵和運用,給我們留下了可貴的技術典範,願吾儕共同努力,抉微務實,以求能有所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2-9-2013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文彬先生轶事一则


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代表着我国冰上运动的水平.国家的冰球运动起步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经验和技术水平提高很快,但尚不如开展较早的西方国家。尤其在运动员个人素质方面.西方运动员身材高大,滑行、击球力度大速度快,我国运动员在这些方面有一定差距。
  
有合理冲撞动作.是冰球运动的特点,我国运动员体重较小,难以抵挡西方运动员的冲撞.我国运动员冲撞对方,效果也往往不理想。如何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巧妙的方法战胜对手呢?齐齐哈尔市的冰球队教练们绞尽脑汁……。
  
冰球是竞技运动.中华武术应是竞技的鼻祖,大家都知道许多中国武术以小胜大.以巧破千斤的故事。能不能借中国武术的特长,来增强中国冰球运动员的冲撞和抗冲撞能力,从而使实战水平得到提高呢?
  
1958年.齐齐哈尔市冰球队找到李文彬先生,说出了上述想法.要求先生教冰球队员武术技能提高实战素质。李先生听完当即答应,但他不教运动员任何武术套路.只教形意拳站桩趟步以提高腿部力量和蹬劲,没有一点招法套路的热闹劲。对于李先生所教的东西.运动员感到既枯燥又吃力.而且也不相信能起什么作用。于是就提出了“外国人身高力大.来冲撞我们怎么办”这个尖锐的问题请李先生解答。
  
李先生早知道小伙子们在想什么。就说:“来,撞撞我试试看!”李先生模拟冰球队员的样子,做出带球前进的动作,一个运动员从正面冲来.猛然间一个疾转身。以臀部冲撞先生的大腿和腹部.先生略一抖身,对方就摔出去了,众人莫明其妙。停了一会儿.又一队员从左侧猛然欺身撞来.先生又一抖身,这个队员又被摔出去了。众人惊羡不已,觉得中国武术果然厉害!可惜这次试验由于不少人感到技术不好掌握,因此未能坚持下来。
 
七年以后的1965年,齐齐哈尔冰球队决心打翻身仗,又想起了1958年的故事,感到练武术也许是个出奇制胜的方法.还应走这条路子。经齐齐哈尔市市长的特批,李先生七月受命第二次任齐市冰球队陆地训练教练.以武术的训练方法和技法提高冰球队员的实战素质。
  
运动员们得知这个消息很振奋.都想学点真本领好好和其他队较量较量。此时距上次试验已经过去了七八年。老队员大多转业,多数新队员虽然也听过1958年的趣事,但李先生一站在他们面前,大家都未免心中有些疑惑:“不可能!一米六几的小个子.一撞不得飞到冰场挡板外头去?”李先生一看便知他们又在想什么,就爽快地说:“大家是想试试吧?可以,来吧!”冰球队员都是棒小伙,个个强悍,生龙活虎,李生做了个带球前进的动作,一个高大魁梧的运动员.使出合理冲撞 的技术动作.以冰球人特有的速度和爆发力向先生撞来,众运动员都在想:“这个矮个子教练够戗,不摔出两三米最少也得来个大仰颏!”岂知那队员臀部一接触李先生身体,不但没使先生摔倒。自己反被摔出几米以外。众人都莫明其妙:“这么大坨子怎么摔出去的?这位教练名不虚传.果然厉害!”因为好奇心.又有几位出来试.结果无一例外,完全再现了1958年的那一幕。
 
李先生还曾与队员们作过这样的试验:先生双手执冰球杆按在地融武术于现代竞技寻师访友,博采众长上,让队员们来挑,没有人能挑得动队员们佩服得五体投地。通过这样的试验,不仅让队员们领教了先生高超的武艺和中华功夫奥妙.更重要的是给队员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念——只要方法妙.功夫深.小个儿完全可以战胜大个子!
  
以往冰球队提高队员体力主要方法是蹲杠铃。这是五十年代建队时苏联教练留下的传统训练方法.李先生取消了这“杠铃挂帅”的训练方法,因为觉得它不够科学.而代之以练形意拳站桩,特别单练形意拳趟步,使运动员肌肉关节既有爆发力,又不僵化且滑行速度快。以练(大杆子)发劲方法让队员练冰球杆,使之射球劲疾动作小.击球出人意料……。陆地训练结束进行考核时,队员们身体素质指标除蹲杠铃外都好于往年。
  
冰球队前锋队员李智先练杆肯下功夫,发劲较好,在与波兰国家队比赛时,一人先后射进多球,对方守门员反应不及束手瞠目。
  
从1965年11月至1966年2月,这支冰球队先后战胜了国内常胜冠军哈尔滨队和吉林队.并战胜了当时世界甲组第八名的波兰国家冰球队。齐齐哈尔冰球队打了翻身仗,为本市争了光,为国家争了光。齐市冰球队取得这些成绩。除冰球队的教练沈迪宇战术有方、冰球队员的努力拼搏外.李文彬先生的独特训练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可没。李先生将中华武术运用于其他运动项目,是基于对武术技法研究探入精微,已升华到科学的高度,加之知识广博,视野宽阔,融会贯通,故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得心应手,有所收益。这是中华武术文化与其他竞技运动项目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中国武术文化的价值和博大精深。
  
除冰球之外,李先生还用武术帮助过速滑队、篮球队、田径队.也都有些影响(本文题图为李文彬先生拳照)。
  
原作编者:“中华武术现在还有什么用?”常常有人很义正词严地这样提问。这句话貌似“疑问”实为“断言”.其实结论已经有了,那就是“中华武术没什么用了”。正是因为现在这样说的人很多,编者才格外庆幸李文彬先生在冰球队的精彩历史瞬间现在还有人能够提及。李先生的精彩展示,说明了中华武学,是我们的先人认识人体与生命运动的学问.他们在这块领域曾经或者至今仍然居于世界领先位置的成果,是中华民族对世界人类文明的贡献.是对多种学科具有启迪和实践意义的宝贵文化资产。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华武术有没有用”,而是“中华武术有没有人认真研究”.那些动辄敢说“中华武术无用”者.编者以为送上一顶“无知”的帽子.大概还不算过分。值此中华武学领域“虚无”之风甚嚣尘上之际,编者心存感激.向四十年前的李文彬先生.向当时提议、参与、支持李先生搞那次实验的齐齐哈尔市冰球队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市领导深深地鞠一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5-2024 09:17 AM , Processed in 0.061084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