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elonmun

文娱书坊:[对联韵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趣横生的“隐字联”

所谓“隐字联”,顾名思义,就是把联中的关键字隐去,把成语典故、古人名句、俚言俗语融入联中。“隐字联”既含而不露,又使人一目了然,在对联的众多形式中自成一格。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名庸医叫“吉生”,因其医术平庸,贻误了不少病患者。于是,有人撰写了一联:“未必逢凶化,何曾起死回。”此联活化“逢凶化吉”、“起死回生”两个成语,反其意而用之,而且隐嵌庸医“吉生”之名,一来说明此种医生不足挂齿留名,二来让人一看:“吉”、“生”的希望没有了,剩下的只有“凶”、“死”了。嘲讽之辛辣,可谓入木三分。

  清朝乾隆年间,天津地方官牛稔文之子娶妻,《四库全书》总编纂纪晓岚书赠了“绣阁团圆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一联。上联暗用“牛郎织女”的故事,下联隐嵌“对牛弹琴”的成语。此联妙就妙在贺牛氏婚喜,上下联均说“牛”,但联语字面却无牛,耐人寻味。这幅对联被后人推为最早的贺婚联。

  现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的北京广安门外白云观华室,悬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对联:“咬定一两句,终身得力;栽成六七竿,四壁皆清。”此联上联写读经书,而隐去了“书”字,下联谈栽青竹,却不出现“竹”字。由于切合了白云观道家特有的清净幽阔的环境,游览至此的人读后无不心领神会。对联用语通畅明了、举重若轻,实乃大家手笔。

  上个世纪50年代,香港著名女影星莫愁因情自杀,诗人易君左赠“与尔同销万古,问君能有几多”一联相挽。挽联上联出自李白《将进酒》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下联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词中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上下联中的“愁”字隐去,意在悼“愁”而不言愁,以此悼念这位不幸的多情女子,实为匠心独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改婚联

特殊年代什么都有它的印记,就连结婚也不例外。这件事发生在“文革”期间的1974年4月尾,有一老贫农的儿子准备“五?一”结婚。那时候讲究破“四旧”,立“四新”,但几个亲戚一合计,觉得对联还是要贴的,于是拟了一副:

  两个节约能手 一对勤俭夫妻——勤俭持家生产队的批林批孔小组长见了,说:“你们不关心集体生产,只顾勤俭持家,这不是搞资本主义自发吗?”老贫农听了,只得将对联改成:

  两个生产能手 一对劳动夫妻——劳动光荣真不巧,大队大批判组长下来布置任务,看见这副对联,说:“现在天天大讲继续革命,这副对子宣传唯生产力论,不行,得改!”老贫农又将对联改为:

  两个革命能手 一对团结夫妻——相亲相爱恰好,公社“大批判办公室”主任下来检查运动,见到这副对联说:“阶级斗争是你死我活,要团结就要先斗争,相亲相爱不是调和矛盾吗?”老贫农听了,吓得连忙找人商量,于是改为:

  两个斗争能手 一对矛盾夫妻——你死我活对联改成这样,老贫农的儿子很不服气,他打听到公社“大批判办公室”主任也是“五?一”结婚,于是连夜将对联贴在主任家门口。第二天,主任的新娘一下自行车,见到这副对联,就昏了过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亦谐亦趣话婚联

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自然免不了要撰几副婚联烘托喜庆气氛。尤其是婚联的特性决定了婚联不可能板着脸说教,而常常是喜庆热烈,谑而不俗,独具特色。如沈尹默贺熊希龄、毛颜文婚联:

  且舍鱼取熊,大小姐构通孟子;
  莫吹毛求疵,老相公重作新郎。

  时熊66岁、毛33岁。舍鱼取熊:语出孟子,这里是双关,因为当时红学家吴密与毛年龄相仿,且追毛甚紧,但毛最后仍选择了熊,苏沪一带吴、鱼音近;吹毛求疵:本为成语,亦是双关,当时熊蓄须尺余,毛要求结婚时必须剃去,熊欣然照办。联中巧用趣事,平添几分雅趣。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对恋人,婚期因战争一再推延,他俩在日本投降后成亲,有人写了一副婚联为赠:

  喜气溢江夏,喜报上林春,喜十年订就良缘,喜今夕吹箫引凤;
  幸寇退浠川,幸从离乱出,幸三生结成佳配,幸此日淑女乘龙。

  “四喜”对“四幸”,一对恋人终结良缘,读来便觉很超俗。

  过去江西某地流行一种作法,叫轿对,即女方出半对,由男方对答。有一位新娘的喜车上写道:

  今月乃古月,美景良辰心像意。

  联中运用拆字和嵌字手法,把新郎胡美意写进了对联。这上联虽比较难对,但难不倒请来答对的秀才们:

  新人真可人,妙龄佳偶竞婵娟。

  联中也嵌进了新娘的名字何妙娟,确实对得好。

  关于婚联,民间还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明代山西有一位名医叫乔嗣祖,家有二女,名珍姐和珠妹。乔老不想把家传医术传给外人,决定出一联应对招婿入赘,他写道:

  珍珠双花红娘子。

  有一天,一位身穿绿锦袍的少年上门应对:

  枸杞二丑绿宾郎。

  乔老问少年:“下联作何解释?”少年笑道:“我叫吴杞,兄叫吴苟,他有病在家,叫我穿绿锦衣而来。兄的医术和文才胜我十倍。”乔老听了,心中大喜,当即招吴苟二兄弟入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趣横生的中药联

在丰富多采的中药宝库里,那些含意精深又稀奇古怪的中药药名及中成药名,其中有不少可以搭配编撰成寓意深刻,妙趣横生的中药对联,读来朗朗上口,使人既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又能增进不少中药、成药知识。现将搜集到的有关中药对联,以飨读者。
           
      熟地迎白头益母红娘一见喜;淮山送牵牛国老使君千年健。
  
  此联巧妙地精选出熟地、白头翁、益母草、红娘子(又称灰蝉)、一见喜(穿心莲)、淮山、牵牛子、国老(甘草)、使君子、千年健十味中药名,用“迎”、“送”两字串联起来,对仗工整,颇为得体。

    携老,喜箱子背母过边桥;扶幼,白头翁拾子到常山。
  
  此联共嵌六味中药:喜箱子、白头翁、常山三味是原名,贝母、连翘、时子三味各著一字谐音。整联潜指医生要有救死扶伤、普济疾苦的高尚医德。
     
  或作中医世家喜庆楹联,展现府第合家欢乐,如:
    
    白头翁牵牛耕熟地;天仙子相思配红娘。
    
    琥珀青黛将军府;玉竹重楼国老家。
   
    天山弹琵琶高奏神曲;雷公吹铁笛惊醒云母。
  
  或以示学识渊博,医道精深,如:
    
    南参北芪,匣内丸散延年益寿;藏花川贝,架上膏丹返老还童。
  
    大将军,骑海马,身披穿山甲,去常山,来斩草寇;
    小红娘,坐荷车,头戴金银花,到熟地,接见槟郎。
  
   白头翁持大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若云母天仙。
 
  更多中药名联:
      烦暑最宜淡竹叶;
      伤寒尤妙小柴胡。
   
      金钗布裙过半夏;
      栀子轻粉迎天冬。
      
      海龙海马通大海;
      红花红藤映山红。

      红花红豆红孩儿;
      白梅白果白头翁。

      刘寄奴含羞望春花;
      徐长卿砒霜采腊悔。

           水莲花半枝莲白花照水莲;
           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

           降香木香香附满店;
           黄药白药山药齐全。

           
      豆蔻年华芬脑麝;
      杏花消息到参苓。

      寄奴无远志;
      知母便当归。

      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半夏);
      灯笼笼灯,纸壳(枳壳)原来只防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争霸

从前,有一座大杂院里,住的皆是工匠,他们一个不服一个。这一年过春节铁匠首先在大门上贴出了一副对联:

虽住两间火烤烟熏屋,

却是一位千锤百炼人。

此对联透着一股自豪之气。木匠看了嗤之以鼻,他很快贴出自己的对联:

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

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

制乐器的见了,也贴出一副对联,要来比一比:

白雪阳春传雅曲,

高山流水有知音。

这下刻字匠又不服了:

六书传四海,

一刻值千金。

他贴出的对联遭到了制秤匠的不满,他马上也贴出对联:

轻重得宜大权在手,

偏正不倚双纽关心。

剃头匠在大杂院内,一向被人瞧不起。他见众人贴出来的对联,一个个豪气冲天,便有心要奖他们有压下去;于是,特意请一位"老夫子"写了一副对联:

做天下头等事业,

用世间顶上功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联话辩异

据苏文洋编的《古今联话》上讲,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广东有个叫萧燧的举人,因为才思过人,作的对联受人仰慕,每年春节前的除夕,都有人等在门口,对联一贴出便被人抄去了。于是某年除夕,萧燧写了一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对联贴在门上,人们一看挺晦气,便失望地走了。初一早上萧燧又在原联下边分别加上三个字“今朝至”和“昨夜行”,便成为: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这情节是可信的。

  也许是对联趣话受人欢迎的缘故吧,有些人便往玄乎里捏造,欲哗众取宠,硬把萧燧改为王羲之,并把抄联改为揭联或偷联,这大概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名气甚大,大书法家大概就一定写对联吧。殊不知在王羲之生活的公元第四世纪,虽然有骈丽体的文句,却根本不知对联为何物。当时只有在桃木板上画着神荼和郁垒象或写着这几个字的桃符,据说这是监察鬼的行动的两个神,即“门神”。所以《白毛女》中的喜儿唱:“门神门神骑红马,贴在门上守住家。”

  一种可靠的说法是,对联始于五代时的后蜀主孟昶,某年春节,他在桃符上亲笔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公元十世纪的事,比王羲之晚了五百多年。王羲之怎么会把五百多年后才形成的风俗习惯搬到他的生活中去呢?

  近年还有些刊物,既登了对联的起源,又不忍割爱王羲之头上的趣话,何以自圆?

  当然这并不影响刊物的发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先后顺序,许多人是记不清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更朝浑浊处搅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联话

一   

    一日,寇准与友同游,乘兴出对曰:水底月为天上月。从无以相对。杨大年 刚好赶到,答道;眼中人是面前人。众皆喝彩。

二   

    刘贡父善属对。王安石出对试之:三代夏商周。刘对道:四诗风雅颂。王 字石夸其对句:真乃天造地设。

三  

 苏东坡与黄庭坚在松树底下走棋。一阵风吹来,松果掉进棋盘。苏东坡得 句曰: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黄庭坚对道:柳边垂钓,柳丝常伴约丝悬。

四   

    新婚之夜,苏小妹欲试新郎秦少游朐之才,将秦拒之门外并出对曰:闭门 推出窗前月。秦少游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徘徊长廓。苏东坡风状,虽替妹夫焦 急,却又不便代劳。突然,他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 里。秦少游听到“卟通”一声,顿时领悟,脱口而出:投石冲天水底天。苏小 妹闻声大喜,急忙迎进新郎。

五   

    某日朱元璋与刘伯温下棋。朱出对曰:天作棋盘星作子,日月争光。刘伯 温对道:雷为战鼓电为旗,风云际合。朱刘之对各合身份,用词绝妙。

六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家夫车水。祝出对曰:水车车水,水随 车,车停水止。唐对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祝唐之对实属巧妙, 传诵一时。

七   

    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 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 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 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翁正春不 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八   

    徐上任,守令率诸生相迎。诸生以徐出身贫寒,相见时颇为无礼。守令 心中恼怒,乃出对考诸生:擘破石榴,红门中许多酸子。诸生面面相觑,无人 能对。徐答曰:咬开银杏,白衣里一个大人。诸生惊报,再也不敢小觑徐晞也!

九   

    明人解缙,门对富豪的竹林。除夕,他在门上贴了一副春联:门对千根竹, 家藏万卷书。富豪见了,叫人把竹砍掉。解缙深解其意,于上下联各添一字: 门对千根竹短,家藏万卷书长。富豪更加恼火,下令把竹子连根挖掉。解缙暗 中发笑,在上下联又添一字: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富豪气得目 瞪口呆。

十   

    程敏政人称神童,宰相李贤欲招为婿,指着席上果品出对曰:“因荷(何) 而得藕(偶),程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李贤大喜,乃将女儿配之。

十一   

    戴大宾五岁时,应童子试。诸生见其年少,笑问:“欲为何官?”戴答道: “阁老”。众人戏之曰:未老思阁老。戴大声答道:无才做秀才。众皆大笑。

十二   

    杨慎,安用修,号升庵,生于明代弘治元年。相传他五、六岁时在桂湖附 近一个堰塘里游泳,县令路过,他居然不起来回避。县令命人把他的衣服挂在 一个古树上,并告诉杨慎:“本县令出副对子,如果你能对得出,饶你不敬之 罪!”县令刚念完上联: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对出:万里长江做澡盆。县 令叹服,赞杨慎为神童。 十三   沈义甫八岁时,其师命对云: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沈对道:青山原不 老,为雪白头。师爱其聪明,赞之不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谈春联的历史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對聯要求

就對聯的形式而言,它的基本格式,是律詩 (五律、七律) 的中心部分,無論五律、七律,全詩共八句,中間四句 (三、四句和五、六句),是兩副規範的對偶句,而且對得工整、恰當。換言之,對聯即兩句對偶句,而又不同律詩中的對偶那樣刻板、機械性地相對,而是表現特更為靈活、形象、多樣化。對聯一般分上下兩句 (或稱上下兩聯)。上下兩句,要求字數相等,字詞相對,平仄協調,左右對稱,而意義相似、相聯或相反。對聯右邊的 (人進門靠右手)稱上聯,左邊的 (人進門靠左手)稱下聯。上聯和下聯合成一個整體,就稱為一副對聯。上下聯的內容,要有一定的關連而又不至重複。

創作對聯,必須注意對聯的特點和要求,不能隨意為之。否則,就作不出好聯,或者根本不算對聯。以下就是一般對聯的特點和寫作時要注意的地方:

一﹒創作對聯要注意形式美觀。上下聯要求字數相等,字詞相對;並作到形、聲、義左右相對,這樣才會使對聯整齊、協調、優美。

二﹒按漢字平仄聲,上下聯的字詞,要求平仄相對。而聯中每字之平仄安排,亦有一定之規律;上乘之對聯都按《馬蹄韻》形式創作;而當中亦可根據律詩般 "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放寬處理。但孤平(仄)及三平(仄)尾必須避免。對聯這樣平仄交替使用,讀起來才會有抑揚頓挫之感,韻律鏗鏘有致。

三﹒除左右聯平仄相對外,還要注意詞性相對。即實詞中的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虛詞中的副詞對副詞,介詞對介詞,連詞對連詞,助詞對助詞。

四﹒句子結構和句型,上下聯應互為相對,長短聯都應這樣。上下聯的詞句,不論多少,都要字數,句數相等,左右相對。

五﹒無論短聯或長聯,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下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平聲。

六﹒對聯用字造句,要求鮮明恰當,文雅清新;造句修辭,盡量運用文言,聯語對人、對事、對物、對義,針對性要強。

七﹒對聯若是掛在墻壁和粘貼在楹柱上的,所以寫、讀、貼,都要用直行,都要自右至左。右聯是上聯;左聯是下聯。

八﹒對聯除了上下聯外,有時還有橫披。橫披由四個字組成。這更要高度藝術概括,要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平仄一般沒有嚴格要求。但要切人、切事、切物、切意,並要求與所書寫的對聯內容相吻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謂平仄?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現代漢語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變為去聲,一部份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併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表如下: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第一聲 第二聲 第三聲 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粵語九聲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並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表如下:

                 陰
                  陽
     陰     中     陽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以後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數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後記: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舉例如 "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按普通話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

 

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後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http://www.henryleung.com/Knowledge/knowledge2.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馬蹄韻淺淡

對聯格律最重要的,為兩條聯律,分別是句中平仄和句腳平仄
  
句中平仄,指一個聯句中每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公式如下
  
(以下所舉的,皆是正格,變格不計在此例)
  
一言句:仄
二言句:仄仄
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
四言句:平平仄仄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至七言,最為常用,八言以上,視節奏而定
  
句腳平仄,指對聯一邊若干句每句最後一個字的平仄安排規則,公式如下
  
每邊一句:仄
二句:平,仄
三句:平,平,仄
四句:仄,平,平,仄
五句:仄,仄,平,平,仄
  六句:平,仄,仄,平,平,仄
  七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八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以此類推
--------------------------------------------------------  
舉例如下,每邊二句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聯句中平仄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句腳吻合每邊二句規則,分別是,憂[平] 面[仄]
  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下聯,句中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
  句腳,[老]仄 [頭]平 平仄幾乎相反相對,意境亦然 
  其他的長句,也大同小異
  
  剛才舉的例子,與其他長聯可互為參照,另外,句中平仄,還可以與所舉的公式相反,只要書上規定和允許,看如何與句腳來正確搭配
假設我們出上聯,每邊三句的上聯,比如說分別是(四,五,六的句型,剛才的綠水無..等聯,是五,四之句型),句腳公式是,平,平,仄,這時,你就可以依照聯律自由組合以下幾種聯式
  
一型: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二型: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三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亦或者其他的組合,千變萬化,不再多言
  
所有這些都合聯律正格要求的,其他的依此類推(具體參照句中平仄規則)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建議初學只能按照聯律中平仄的規定來組合,忌按自己隨心所欲的創造來組合
  
聯律和詩律相似,亦規定不能犯[孤平],不能犯[三平尾],[三仄尾](注:詩律不忌三仄尾,聯律忌),上下聯盡量不能同字
一句五言,或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中,最後三字連續為三個仄聲的,視作[三仄尾],為聯律之忌,[三平尾]則恰巧相反,是最後三個字同為平聲
[孤平],則是上述所五--九言中,九個字中,只有一個字為平聲,其他全為仄聲,則為孤平,[孤仄]恰巧與此相反,是一句中,只有一個字為仄,其餘為平聲(這一點與詩律為最大的不同,詩律中除了所押的字韻為平聲外,整句若只有一個平聲,也視為孤平)
  
記住這些,就大概就可以把握住對聯格律的精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常見的對聯修辭手法

中國對聯常修辭手法,一般而言有如下幾種:
--------------------------------------------------------------------------------
一、比喻法: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子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對比喻法對聯是大家比較普遍知道的,毛澤東在其著作曾經引用,它是一副對仗工整、形象鮮明的好聯。用來比喻一些沒有真才實學、誇誇其談的人,生動而貼切。這樣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個為人們所熟悉的事物或現象,從而顯示這種事物的性質,啟發人們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較為抽象的名詞概念,變成為具體的形象去感染人。
--------------------------------------------------------------------------------
二、人格化:

燭向燈云:靠汝遮光作門面;
鑼對鼓曰:虧儂空腹受拳頭。

  這是某地元宵節的一副民間的慶燈對聯。燭、燈、鑼、鼓,都是常見物,但經此擺布,似是人們的一席對話。燭燃著發光,畢竟是在燈裡面,但只有依傍燈籠作門面,才吸引人「欣賞」;而鼓則訴說因腹空遭受拳頭之苦。彼此處境不同,感受各異。而著一席對話的內容,恰好體現出當時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把某些自然現象,或者是沒有生命力的東西,表現為有生命的人的言語或動作,從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這就是「人格化」的特徵。這是承襲詩歌的一種表現手法。,一定手法的表現,要根據一定顯示生活的需要,根據一定主題與構思的需要,更不宜隨便亂用,以免弄巧成拙。
--------------------------------------------------------------------------------
三、問答法

  由於對聯有著排偶特點,上下兩聯之間互為相關,采取一唱一和的「問答法」,較為方便。運用這一手法,要求聯詞結構嚴密,呼應自然,從一呼一應中闡明主題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東西通過具體形象去表達出來;另一方面用「答」對「問」,就更便於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思索,從而達到深刻顯示事物本質的目的。

  從前,有人通過戲台演戲中的情景,用聯語把其生涯作一番對照,通俗感人,那戲台楹聯是:

窮的富的,貴人賤的,睜睜眼看他怎的;
歌斯舞斯,哭斯笑斯,點點頭原來如斯。
--------------------------------------------------------------------------------
  前面提到一家財神廟撰聯云:

頗有幾文錢,你也求,他也求,到底給誰是好。
不作半點事,朝來拜,夕來拜,怎樣教我開銷。

  此聯就是通過這樣一問一答,一針見血地揭露了那些財迷心竅者的醜惡面目。
--------------------------------------------------------------------------------
  這種「問答法」,不但反映在社會矛盾上面,而且還反映在描寫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飛來峰有一副對聯: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
  江西省石釧山坡仙樓有一副對聯:

嶺上梅子熟未?
座中木樨香乎?

  這兩聯同上述兩聯不同的,就是上下兩句都是問,答案是通過遊人的感受中找尋,更為有味。
--------------------------------------------------------------------------------
四、襯托法

東海望澎台,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
南天留祠宇,雄圖雖渺,稱名則婦孺皆知。

  這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祠有一副對聯,作者并不正面敘述鄭成功當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複台灣的事跡,只是用「澎台風景」作示,接著以「不殊」和「之異」作對立面,襯托上句。如此,人們很自然地聯想到這位民族英雄當年的光輝偉績來。

  對聯寫作的襯托法,通常有兩種。一是側面襯托;一是反面襯托。所謂側面襯托,對主題不作正面描寫,而是通過旁邊的有關事物顯示出來,使主題思想含蓄,引人尋味。
--------------------------------------------------------------------------------
五、對比法

  運用「對比法」來寫對聯,亦算常見。例如郭沫若少年時戲對:

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
他年攀桂,登月宮必定有我。

  它說明不同的時代,將有不同的作為。事物的好與壞,是事物矛盾的兩個對立面,這是客觀存在的。但要使人們取得正確的認識,或加深人們的認識,就要凸出事物之間的矛盾所在。這樣,就最好是運用「對比法」。
--------------------------------------------------------------------------------
六、集句法

  集句,是對聯寫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來,集句成聯的範圍很廣,如集詩句、詞句、貼句、俗語、成語、格言等等。在古代對聯中,集句聯占著很大的分量,這樣的「集句法」,它的特點是:用現成的句語,按照對聯的形式格調湊,這裡只略舉數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
宜煙宜雨複宜晴。

  這是用於廣東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對聯,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適宜於描繪亭榭風光。
--------------------------------------------------------------------------------
  江西省九江瑟瑟亭有一聯:

燈影幢幢,凄絕暗風吹夜雨;
獲花瑟瑟,魂銷明月繞船時。

  上聯是采自唐代元稹詩句中詞意,概括詩人廳到白居易被貶謫時的心情;下聯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詩句中的詞句,描述白居易送客潯陽江頭,聽得瑟瑟聲那時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後人為追記此古跡而建,自然顯得貼切。有些集句聯,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帶有借意性質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7: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對仗及詞性

對聯不單止要講韻律(平對仄,仄對平),還得要講詞性的對仗(實對實,虛對虛等等)。

對聯的對仗工整是對聯的最起碼條件﹐ 對仗分有工對﹑寬對﹑ 借對等幾種。

 工對﹕對仗須用同類詞性,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虛詞對虛詞。如清楊昌浚題西湖湖心亭聯:

  新 水 影 搖 雙 檻 碧 ;
形容詞 名詞 名詞 動詞 數詞 名詞 顏色詞  
        
舊 山 光 映 四 圍 青 。
形容詞 名詞 名詞 動詞 數詞 名詞 顏色詞  


更嚴格的要求是,舊時名詞又分為若干門類:天文、時令、地理、器物、衣飾、飲食、文具、文學、草木、鳥獸蟲魚、形體、人事、人倫等。「工對」者如天對地、日對月、春對秋、朝對暮、山對水、大對小、遠對近、有對無、來對去……再次為「鄰對」者如天文類對地理類、文事類對文物類、飛禽類對走獸類等,最寬者為「詞性對」,如名詞與名詞相對,狀詞與狀詞相對,動詞與動詞相對等。

嚴格的對仗、詞性、詞類都要相對,稱之工對。

另外還有一種《句中自對》,就是在上下聯中,上聯與下聯本身之中就具有自行作對的詞語,有本身完全形成句中自對的,也有一部份形成自對的;然後,再與和它對偶的一方作對。這就是工對中的工對了。"工絕"就是作得極好的工對。如

(一)

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無中。

天自對地,有自對無。

(二)

文峻若山,品清于水;

事稽在古,賢取諸今。

 

文峻若山自對品清于水;事稽在古自對賢取諸今。

 

 

 

寬對 ﹕與工對相對而言。寬對只要詞性相同,便可相對。如“飲馬雨驚水,穿花露滴衣。”

借對﹕ 一個詞有兩個以上的意義,作聯者在聯中用的是甲義,同時又借用乙義或丙義構成工對,便稱借對。如

酒債尋常行處有;

人生七十古來稀。

古制單位八尺為尋,十六尺為常,故「尋常」借義為數字與「七十」相對。

除了借義,還有一種借對是借音,如

滄海月明珠有淚,

藍田日暖玉生煙。

 

借"滄"與"蒼"同音,與"藍"相對。


合掌

福祐萬戶

蔭澤千家

 

名揚中外

譽滿華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祖聞香也跳牆

福州名菜「佛跳牆」,相信在座諸君都嚐過。「佛跳牆」的來歷,據說與清末福州揚橋巷某家官銀局老闆宴請布政司周蓮的一場餐宴有關。那場飲宴,由官銀局的老闆娘親自掌廚。其中一道菜,係由雞、鴨、豬肉等材料用紹興酒罈煨製而成,其醇香味濃,令周蓮十分激賞。周蓮回到府中,就將此菜介紹給他的家廚鄭春發,並讓他效法製作。但幾次經驗,效果總不理想,於是周蓮就帶著鄭春發來到官銀局向老闆娘請教。後經鄭春發精心研製後,並加入一些山珍海味,總算獲得成功。且滋味更勝官銀局老闆娘的。後來,鄭春發索性辭去家廚不幹,在東街口開設了「聚春園菜館」,將此菜不斷改進,造福大眾。

一天,幾位饕客文士至「聚春園」用餐,由於福州菜都吃膩了,便要求廚師來點新鮮的。鄭春發就將在官銀局學到得那款菜,做好上桌。啟開罈罐之時,香味四溢,幾位文士聞之陶醉,食之又味美異常,皆驚嘆稱絕,就問此菜是什麼名字?鄭春發廚師見他們是讀書人,便說此菜尚未命名,不妨請大家發揮發揮。文士們遂文興大發,借題發揮,共展文才,其中一位即興吟詩:

「罈起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

大家齊聲道好,並眾口一致地說:「叫『佛跳牆』! 叫『佛跳牆』吧!」因之,「佛跳牆」一語流傳至今。菁謹藉佛跳牆的意象----佛為了嚐鮮而跳牆,若牆不堅固一垮,豈不是畫面很尷尬-----出一上聯,供諸君放馬過來:

「佛跳牆 牆垣倒 牆倒 佛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8: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當「詠絮蠢材」遇上「詠絮之才」

晉人王凝之的老婆謝道韞,文采很高,曾因以風揚起的柳絮比喻白雪紛飛情狀的高妙傳神,使「未若柳絮因風起」一句,成了流傳千古的生動佳句!因之,世稱謝道韞為「詠絮才」。

柳絮,也就這麼停格在謝道韞掌鏡的經典畫面了!可是還是有人想突破經典,為一己立下不朽之名。《兩窗消意圖》便記載著一個與詠絮有關的趣味故事 ---- 故事說有個愛現的人,在一次文聚上急於展現自己。於是,在眾人建議聯句吟詩的時候,一馬當先,搶先吟了句:「柳絮飛來片片紅!」

此句一出,四座譁然!有謝道韞詠絮的經典在前,任誰都會以為用柳絮比喻潔白的雪花,合情合理,優美生動!!所以皆不能理解此處的「柳絮」,怎麼會是紅顏色的呢??愛現的傢伙,知道是自己的快嘴惹禍了!可是,他不知如何收場。這時有個人拉拉他的衣,要他別慌。此人隨即起立,續成此句道:「夕陽返照桃花塢。」吟罷,眾人高喊絕妙。

有了夕照的「幫忙」,片片飛來的柳絮,自然可以是紅色的囉!「夕陽返照桃花塢」可把「柳絮飛來片片紅」一句,給救活了!這厲害的詩文大夫究竟是誰呢??他,就是大名鼎鼎,「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

當「詠絮蠢材」遇上「詠絮之才」會發什麼事呢?從以上故事可知:兩者相遇,會擦撞出另一個天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8: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宋湘巧對戲名流

宋湘是清代乾嘉年間著名才子。有關他的文才敏捷的故事很多,其中之一,是他以巧對作弄名流。

據說宋湘幼時家貧,曾替人看牛,後來中進士,但當時的名流,因他的出身貧賤,還是看他不起。在某次文人聚會中,就有人出聯為難他「北雁南飛,遍地鳳凰難下足」。意將他比作「北雁」,在座名流比作「鳳凰」。宋湘看了不動聲色,隨手取紙一片,寫後搓成一團,以茶碟覆蓋,不辭而別。眾人以為他老羞成怒,對不出來,紛紛笑他徒有虛名。有人好奇想看他寫甚麼,於是揭開茶碟,眾人低頭鋪平紙團,只見紙上寫著:

「東龍西躍,滿江魚鱉盡低頭」

此聯一下,不但屬對工整,且正是眼前景象。眾名流想為難宋湘,不料反被宋湘奚落。正說明不應輕視小看出身低微者,而應注重其才學修養。否則再來一個文才敏捷若宋湘者,豈不自取其辱?

菁想一聯:

「雲被地床,日日樂天白居易」

想到白居易不太愛乾淨又號樂天,以雲為被,以地為床,很適合其樂天知命的個性。也請大家想一想哪些人名和號,符合其人之意。無須一定要對菁所出之上聯,但有更佳。對聯是很好玩的遊戲,希望藉此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8: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草包秀才不知修(羞)

唐宋八大家歐陽修,幼時貧苦磨練出的剛毅個性,使他非常注重自身品德修養,做任何事情都很有節制。

有個故事說,某日在返家途中,他遇到兩個與自己同路,且分別以「詩才」、「詩絕」自居的秀才。兩人的高談闊論,十分引人注目!行至某處,其中一秀才看到一株枇杷樹生得古怪,便吟誦道:「路旁一古樹」。另一位秀才則接道:「呈現兩分枝」。就在兩人沉思的片刻,歐陽修接口說道:「未結黃金果,先開白玉花。」兩人一聽,裝出行家的口吻說:「嗯,不錯!不錯!快到我倆的水準,再加緊練習的話,應能勉強匹配。」歐陽修聽了,只是頷首一笑。

三人行至河邊的時候,兩位秀才看到河岸邊有一群白鵝,正在水中嬉戲,一時技癢,遂又吟道:「遠看一群鵝。」另一位又接續道:「一棒打下河。」語畢詞窮,兩人竟不知如何結尾。一旁的歐陽修則接道:「白翼分清水,紅掌踏綠波」。

兩位秀才對歐陽修笑道:「呵,老兄,你還真能胡謅兩句,我倆要去拜訪歐陽修,你要不要跟我們一道去啊?」。歐陽修一聽,才知原來他們是來找他,便笑而不答。待三人踏上渡船,「詩才」、「詩絕」又云:「詩人同登舟,去訪歐陽修。」歐陽修聽罷,始表明身份,哈哈大笑說:「修也不知你,你也不知修(羞)」。兩人羞愧地不敢抬起頭來。

這聯巧諧音,不但諷刺了不學無術的草包秀才,也增添古人幽默風趣的智慧。歐陽修和這兩名草包秀才文學修養,果真大大不同。

莫了,謹出一諧音人名聯供諸君巧對:

「蘇東坡 陸小曼 路斜道難行」。

(蘇東坡) 指地方方向,山坡路段,小心慢行之意(陸小曼) 。 要請大家試試以何人名來對?不限古今中外人物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8-6-2005 0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delonmun 于 13-3-2005 06:35 AM  说 :
【蘇小妹的文采】

趁著春光明媚,風和日麗,蘇家老爹爹蘇洵,上街閒逛,在市集上,買了一幅花鳥畫,老爹爹想要在旁邊配上一幅對聯,掛於廳堂之上。但是,他又想要考一考兒女們的才學,於是 ...


初来报到,我是从雪隆那里link过来的。
时间关系,也没多看此帖,以后有时间再来看。
但这里有个疑问,苏小妹不是虚构人物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6-2005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6-2005 02: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辉弟 于 21-6-2005 05:14 PM  说 :
不是............


你说不是是什么不是?
不是虚构,还是我说的不对?

据我所知,确是虚构人物。
还有秦少游跟小妹的韵事全是流传之语罢了,可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9-3-2024 12:00 AM , Processed in 0.14629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