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神气

真我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5-8-2011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26-8-2011 08:29 AM 编辑

意识的结构和运动

意识是一种物质运动,而且它的运动内容十分复杂,是对整个客观世界的反映,或者说是相对于一般的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存在。这种特殊存在和客观世界有着很大的同一性,因为客观世界里有什么,主动意识里就能反映出什么,既然是客观世界有着不同层次,那么意识活动也应该有它本身的特殊层次内容。意识本身实际上是超物理时空的,所以不应该有像物理世界那样的时空结构,但特殊的形式内容是有的。意识的内部运动很复杂,要说出个结构来其实也有点牵强,下面只是简单讲解意识的结构和运动方式。

意识的第一个层面是映像层,主要是把外面的事物由感觉器官反映进来,这时会有很多神经细胞就起变化。第二层面是抽象的层面。我们的脑神经细胞通过感觉神经细胞为中介和外面相联系,直接与外界事物起反应认识事物,加工后信息量比第一层面少形成抽象的概念。第一映象空间有记忆,第二映象空间也有记忆,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联想、推断、运动。

意识以自我意识和参照系为中心,形成自我体系,把人的生物代谢层次、生命层次、情绪、思维、道德层次依次组织成一个递进的、互相制约的有机的整体,并和整个生命活动过程紧密连接起来。其中生物代谢层次在基层,而道德则在最高层。

生活中许多信息作用到我们,就被湮没了。有的是因为信息自身运动的结果,有的是脑子里边神经动力学对这些信息不敏感,来了之后不反应。这个过程也十分复杂,许多信息向脑中心冲,与生命活动相结合,一聚形成信息序(也叫信息结构序)。这样有的就被整合、被强化了,一旦强化了之后对周围就有影响。类似协同学里边的频律锁结,也叫频律锁定(在隐秩序里也有这个词汇,一个无序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一旦有了秩序,本身一振动就使得别的无序的也按它的秩序振动,形成共振。就好象水结冰的时候,水温降到了一定的温度,一下子都结成冰了,化的时候也是这样)。原来脑子里的信息是乱七八糟的,信息的相互碰撞就出了一个序,这个序就把周围定下来了。这就是原始启动。一开始碰撞的时候是按着自然的规律——生命活动、信息、习惯显示出优势。因为意识内部物质运动是超光速的,里边运动太快了,内容太多了,有好多的优势性是怎么出现耦合的,还不好说。很多的信息碰撞出来了这个信息结构之后,意识马上往这里趋向性地集聚,这时候头脑里边应该有能量变化,采取适当的手段应该能够测出来。这种能量变化马上就对脑细胞产生作用,进而到第三步发轫活动。

意识的发轫活动一开始,物质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脑细胞的能量发生作用,而后作用到脑细胞上去,脑细胞一动,意识就和效应器官连上了,比神经传导还要快一点。意识先过去,电流再过去(电流非常微弱)。这样两边联系起来了,生物电也传过去,然后起作用,这就是发轫。发轫之后传达到效应器官——运动系统或是感觉器官。在这儿一作用又通过感觉系统传到意识再进行纠正。这就是通过反射反复进行的生命活动。不仅如此,只要脑子一个念头一动,一感觉到它,你的整个生命活动就起变化了。就是你处于静止,想着胳膊动,胳膊那儿的生物电也会起变化,这一点生理心理学已经测出来了。所以一般的意念活动都伴随着生命活动,我们一般的念头就是这样起来的。

我们脑子内部运动就是这么复杂,所以自我不容易找到。“我找”,一找就不对了,参照系发的命令,参照系起作用了。到那里找去?“我不找”,也还是参照系的作用。找不行,不找也不行;一找又不对,不找又永远找不着。所以要用察照,一说要找,不出找的概念,马上找进去,“找”一动立刻变成行动一下进去,那个找本身就是,这就是佛家说的明心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8-2011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下来是关于道德的内容了。

我们的意识有参照系,它受到我们的道德意识、科学意识和艺术意识的影响。而人的意识活动发轫点就在道德层次那里。
人有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地方就在人有社会性。人能够反思,反思就是自己认真地用头脑来思考事物。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人有一个特殊的道德观念。

修养我们的意识首先要了解到不是要让意识往回走,而是让它向前发展。
不应该是把我们的精神境界修炼得跟小孩子一模一样,或者跟我们老祖宗那时候,人还没真正开化的那种无忧无虑的状态。现在搞修养的人就有一些是存有这种不正确的观念。

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精神的主人、克服执着、打破意识的里面模式的束缚,才能获得意识领域的自由,这些都必须从道德的层次下手。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6-10-2012 06:16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8-2011 1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27-8-2011 02:12 PM 编辑

古代修士,是將修煉化為小孩淳樸好學求知的心態,心智保持青春活潑,是修長生一種象徵。
可以從觀察現今社會的老人生活,心態越相似小孩的老人家,越會追求知識,享受,快樂。
還有心態並非指向思想,心態青春活潑,但思想非常老練成熟,才符合老祖宗的指修煉成小孩講述。

無憂無慮,是一種進入清淨精神境界,達到忘利,是符合道的無為。
無為表現,不先為利益而行動,比方人越想做好一件事情,越容易弄垮。人儘量去做,不去想要得到一種回報,這就是無為一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8-2011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事万物的发展没有一个封闭的圈圈。古时的修行人不懂得这么一个进化的观点,所以就容易把修行的目标看作是往回走的这么一个路线。
小孩有一些精神状态对修行人来说是有利的,比如说他的精神真诚坦白、无忧虑、富有同情心和平等心。但是他毕竟也还有许多功能还不行,社会性他也不懂得。一岁的孩子在地上小了便,他也可以去拍一拍来玩,如果我们修行人要练成那样了就不行了。

有了一个进化的观点就要认识到人应该真诚坦白、无忧虑、富有同情心和平等心,但是相对于小孩子的那种状态来说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了一个圈才对,而不是往回走。这时为什么古时候有不少的修行人会在有了一点成果后觉得他应该离开人世了,或者到另一个世界去了,结果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算是修行人的悲剧。

关于螺旋上升式
历史是呈螺旋形向上发展的,首先,我们的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这就是向上,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们的历史是向上、向前发展的,因为历史是由人类创造的,动物不能创造历史。

尽管我们的历史是向上发展的,但是我们的历史并不是一番坦途的,而是充满荆棘、蜿蜒曲折的,历史向上发展不是一条直线直接通到天上去,而是在不停的围绕着本该是直线的圆点慢慢的一圈圈的往上绕到上面的。为什么呢?因为历史的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进步的同时,也必须要经历一个又一个的失败,才能前进。我们在总结了经验与教训以后,才能进一步的往上曲折的绕,发展的历史每次都想接近乃至于到达圆点,但是我们根本无法到达圆点,所以历史始终是无法长期的平稳的前进的。

这就像一根弹簧,比如它没拉展的时候有5米长,你把弹簧拉直了呢?却有25米长,那么这多余的20米,就是我们在探索中所消耗的部分。

为了帮助说明,我找了一个螺旋形图。

图上我们虽然看到有两个“评价、行动、计划和反思”的过程,但是实际上都是在不同的层面上的过程。


同理,修行人要达到的“真诚坦白、无忧虑、富有同情心和平等心”(假设这是修行目标)和小孩子的“真诚坦白、无忧虑、富有同情心和平等心”看来很相似,但并不是往回返的一个目标,而是上升了一个螺旋的结果。没有进化的观点,把这个世界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在一个封闭的圈圈的运动就会搞错了。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主要有这么三个观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否定之否定的。
如果事物的发展经过了一个历程回到相似的状态,它应该不是在一个圈子这么走的,而往往是经过了一个螺旋的上升。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26-2-2013 06:01 AM 编辑

200912111503866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1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31-8-2011 11:06 AM 编辑

若是相信进化理论。动物,也是最前踏在人的历史足迹,动物是最先前的历史记载。
修行,提及淳朴心态并非指向思想,最贴切比喻是《老还童》指出老年人充滿了活力,有冲劲,热爱学习,内在心境是充满喜乐,是符合小孩活潑的心态。
要懂得区别,思想是不等于心态,人的思想,是凭累计经验的想法;而心态是要渐渐地修出来。两者可以连续,但不至于相同。
不然小孩随地撒尿,当作一种修炼法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1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这一点,我结合《易经》阴阳互化互化、循环不息却又共相一体的哲学观,也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而在物理学和客观存在的意义上,怎么理解这种现象与运动呢?

我认为,这仍旧要回到无中生有这个概念上。

这个无中生有,并非道家的无中生有——但是无中生有的概念,在科学上并不是一个成熟和显眼的概念,所以要以科学的成果结合道家无中生有的概念来理解。

一般来说,道家无中生有的概念,是很不易理解的。

因为,明明是无,怎么可能生出有来?

这不是唯心主义吗?

我认为,我们的世界,确实正如佛家所说的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

确实是一粒役尘之内亦有三千大千世界的。

其原理,正是数学和上述我用物理学原理分析的这样的机制。

这样来看,世界的物质与能量就是不守恒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9-2011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5-9-2011 12:02 PM 编辑

这主题不是要宣扬科学至上或者推崇某个特定的宗教思想,而是从各个思想和哲学的角度、学术的角度来认识人类。这里涉及一些宗教思想只因其中包含了与人相关的、很宝贵的理论,这些理论无疑是人类历史中的文化精髓的一部分。这对人类探索生命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使人类摸索前进的道路具有借鉴意义。

前面提到了人的精神有科学、艺术和道德内容。我们知道科学是对我们的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以至人的规律的正确描述,它一方面具有真理性也有革命性。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在科学发展过程当中,有的真理被否定了,有的真理被发展了。这说明了科学的真理是有相对性的,任何一门科学的理论,它的规律都是有相对性的,它是相对真理。在某个时期,某个范围它是真理,在另一范围或者新的发现出现之后,它可能就不是真理。把这些东西反映到我们的精神,然后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行为那就叫做科学意识。我们把科学的知识和本性反映到我们意识当中去,成为我们精神的内容。如果把这方面的思想固执起来,不愿意打破它的框框,那么就无法认识真理了。我们必须认识到现代科学的片面性,认识科学的不断发展是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冲破已有的思想框框,而且还要打破自己主观预定的想法。

我们要开阔精神的视野,就需要通过科学知识来使我们进入客观世界这个大领域里去认识复杂的世界,认识其中各部分的复杂规律,使我们的思想变得灵活一点。儒家《大学》就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炼一开始就要格物。“格物”古人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说它是主观唯心主义,王阳明是这样解释的:把你内心的各种念头去除,知识、真知就来了。宋朝的程朱理学朱熹的解释是:变革具体事物而得到知识。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还要认识到科学向前发展,将越来越复杂,到最后就会发展到成为研究人的科学。

人的精神还有艺术方面的内容。艺术,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生的文化内容。人能感觉到美的根本原因,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对我们生命产生相干性,这可以增强我们的生命活动,也可能干扰你的生命活动。风水也是研究这方面的一种学问。

道德意识是人的生命活动当中最根本的思想活动,也是最本质的思想活动。不管我们做什么事情,它里面一定会贯穿着道德在做指导思想。比如说吃饭,看来好像没有道德性,如果是在上班吃饭是否准时去吃饭、到了餐馆要排队等等都有道德内容在里面。这样或那样做都会影响别人,也影响到自己。

我们说道德是灵魂,科学是骨头,艺术属于血和肉。因为科学、艺术这两者都可以通过道德改变它的性质。研究科学本来是为人类向前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但是搞科学如果为了杀人,就是恶的了。所以科学和道德的关系应该说道德是主宰的。当然科学发展之后它也能反过来促进道德观念的发展。艺术也是一样,没有道德的艺术就不能说是美了。

道德主要讲善和恶,艺术主要讲美和丑,科学主要讲真和假,这三者又不能完全分开,它们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的表现。人类才把它分成三个分野:科学分野、道德分野、艺术分野。三者都是我们精神领域不可或缺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2011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6-9-2011 10:56 AM 编辑

道德:意识深层起决定与行为的根据

人在世上有各式各样的行为,人的行为是根据什么去做的?那就是道德,道德是一切行为的根据,人的类本质决定于道德。因为只要作为一个人,就必须有社会联系,在人与人的联系当中来表现出人的自觉、自由、自为、自主的本性。因此可以说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自主的人。如果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后没有在人群中生长,也没人管,他既没吃的又没穿的、用的,也不会照顾自己,就生存不了。他要活就需要有人照顾他,需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人的本质是从社会联系当中体现出来的,如果没有人的社会联系就谈不到人的本质,那么人的本质的社会联系怎么跟道德挂上钩,为什么说道德是它的内在根据、是它的根本呢?

人类的意识活动有一般的意识活动,有深层的意识活动。一般的思维就比较浅。在这个思维活动中,我们的思想中起决定作用的那分内容就属于道德。比如说在紧急情况一个懂得医理的人可以向一个呼吸困难的人进行嘴对嘴呼吸,这是受到场合道德的需要的行为。我们到一个高级的晚宴也懂得需要穿着比较体面,不会穿T-恤配拖鞋出席。这些行为都是从环境的需要来说的,属于道德动机,它可以支配浅层意识。一个行为得具有行为指令,而这个指令的根据大部分都是道德意识。

我们做了事,是怎么来评判我们做得对还是不对呢?有人说:“我不管你们怎样讲,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问心无愧。”什么叫问心无愧呢?就是问自己的良心。这良心就指道德规范,你自己建立起的真正的道德规范。每个人和每个人说的良心都不相等。良心是自我评价的标准,它可以监督你的行为对不对。把深层的道德观念作为自己思想活动、行为的依据,同时从动机做出决定之后,它又可以监督、评判你。这都是道德在起作用。做了一件事,深层意识会有许多复杂东西在进行,其实我们却很少去觉察它。当我们做个不合理的事时,为什么会要看看有没有人知道?其实是自己觉得这事我不应该做,就昧着良心去做。昧着良心去做自己心里就不痛快,什么时候想起来也都会受良心的谴责,这就是在对你自己进行评判,是道德标准在起作用。

我们知道这些了就会慢慢认识到我们的任何一个行动,人体里面的生命活动、尤其是意识活动,是多么的复杂,这样对自己生命的本质认识也慢慢深了,也就逐步增强了自己行为的自觉性。现在的人还都处在一个盲目的境地,被环境逼迫着。本来不想这么做的事,但是不这么做又不行。想做点事,但怕被看到而受到舆论的压力、谴责,或受到法律的制裁。只好偷偷摸摸地去做,但是心里边不畅快。这不就使生命活动受到影响吗?这说明道德是更深一层的意识活动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在我们意识活动产生行为的时候,意识深处还有一个决策者、监督者和评判者,而这些都是道德的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9-2011 05: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6-9-2011 11:06 AM 编辑

什么是道德?人的道德包括什么?

我们要认识自己就必须从各方面,包括我们生活上的各种行为,一举一动,行为动机,我们的历史,历史进程中不同层次的变化等等来研究。这样我们可以慢慢了解到为什么我们人会处于目前的状况,然后我们再看人类以后要怎么走,要怎么发展,从历史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人的道德在不同的时代进程中也一样在变化着前进,它对人类的影响也很大。我们一个单个的人的道德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道德的内涵。

我们日常生活所说的道德,它主要指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这规定了我们应该怎么做,然后我们自己想应该这么去做,用我们的行为表现出我们的道德意识,日常生活所说的道德指的是这种社会道德。这也属于伦理学的内容,按伦理学讲,道德和风俗习惯有关系。西方讲伦理还包括习惯的意思在里边,自然而然的习惯。

中华文化说的道德和西方说的道德内容不大一样。道德这个词西方比较早也有,但中国有道德这个词看来比西方要早,而且内容不同。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文化开始有了分家。春秋战国之前,搞文化的人基本上都是当时的统治阶级,自周朝以后,文化慢慢下放了,不局限在皇帝、官僚,士大夫、一般知识分子也开始搞文化了。跟着文化发达了,范围展开了,就再不能统一了,于是就开始分门别类。那时的分门别类还是比较笼统的,一开始只分个道家、儒家。道家是对自然科学方面进行研究的,儒家是对社会统治、对伦理进行研究的,当时主要就这两家。所以中国的道德观也就这么两家,由于儒家是研究社会学的,研究怎么统治的,因此它研究道德的时候,就研究人的关系,也就是研究社会关系,讲伦理道德。儒家认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懂得礼,礼对一层一层的人规定得很严格,不同层次、等级的人都规定有不同的行为准则,叫礼法,不叫道德。周朝的礼就非常地详细,做什么事都有它的礼,虽然不能说吃饭都有礼,但吃饭也不能象我们这样随便吃,什么人吃什么样饭,做什么事都有规定。周朝甚至每天都报什么气候可以干什么,夫妻之间的性关系也规定哪些日子不能做,这都属于礼的范畴。儒家以前讲的道德叫礼,以后才从礼慢慢演化成道德。儒家提到道德二字最早是荀子。荀子说我们做事情符合礼的要求就符合道德了。不过那时的道德还不是一个词,儒家讲伦理,说伦理符合道德规律。儒家这些东西是怎么来的呢?是从道家来的。道家是研究自然的,研究自然就必须研究规律,研究它的本质,道家就把事物本质和事物的规律称为道和德。他们一开始并没有把道和德二字连在一起,事物的本质是道,事物的规律是德。天地、大自然有它本身的根本、本质,叫本根。万物、大自然、天地最根本的东西,根从哪来的?就从道来的。最根本最根本的东西就称为道。而它们变化的规律就称为德。后来人们才把道德连到一起了。认为道是事物的体:德就是它的用,它的规律、作用。

在中华古文明上,对道德有儒家的提法,有道家的提法。道家是指大自然最根本的东西和它的规律,儒家是指人们在社会当中处理事物的原则,即伦理。以后中国文化慢慢互相融合到一起,社会伦理也叫道德了。在以前伦理就讲伦理,讲三纲、五常和礼。以后因为道家思想越来越普及,就认为大自然万物当中都有道,在社会的人当中也有道,有人的道,人道就是人这个道,这里边的规律就是伦理。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这是人里边的自然规律,它是天生的,和大自然一样的。这就把儒家提出的伦理定型化了,也称为道德了。唐朝之后儒道两家的东西结合到一起了,把大事小事、万事万物,以至于有什么才学、什么本事,都称为道和德。再以后就把社会伦理学再提高一步,也叫作道德了。传统上我们老祖宗对道德是这么认识的。

上面道德的分类,是从整个道德,从人、社会、大自然这些方面来讲的。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他的道德应该是什么样子?他一方面有着自然道德(相当于生理规律),像人的各种新陈代谢的活动,在组织细胞层面的这些活动;另一方面,我们成年人自然而然也就有了社会道德。社会当中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我们每一个人又都在社会里面生活,人群之间的道德观念也就必然会互相影响。因此每个人的道德观念,又是这些观念的复杂的集合休。有的时候可以表现出这样的人群观念,有的时候又可以表现那样的人群观念。而这两个人群的道德观念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所以一个人的道德观念是互相作用的,作用的时候就关系到做具体事情了。当做具体事情时,我们的道德观念是什么样子的?就必须要考虑到整个的道德了。头脑里需要进行分析、经过判断,到最后得出自己应该怎么去做。当我们自己要表现出一个道德行为来的时候,前面就有了一整套的分析、判断。一个人会考查自己在一个环境中的整个的得失,根据这个得失,作出一个道德判断来,然后付诸行动。

真正的道德行为里边,有一个所谓的理想的道德,就是理想当中什么是好的,是高尚的。在社会道德当中,已经被人所公认的道德,不一定是最高尚的,人类还有一个理想道德。理想的高尚道德,那是要通过教育得来的,不是社会当中已经普遍存在的东西,它也可能是未来的。一般来说,一个具体的人身上所有的道德,就应 该是有着自然道德(这是生理道德),有心理道德,另外还有理想道德。而理想道德中有一部分是社会自然道德,有一部分是社会自由道德。因为社会自然道德一旦变成人的了,想着那么去做了,那就成为社会自由道德了。我们要想真正达到道德当中的自由,还包括人的整个生命运动向前发展,而达到更高的层次。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达不到社会自由道德?就是由于我们现在人的心身的素质还不够,生命运动层次还比较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11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6-9-2011 11:15 AM 编辑

人的道德怎样形成?社会意识和道德的关系

从一个个人来说,道德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从受精卵到一个完整的胎儿,那是完全的自然变化。出生之后,从胎儿变成个新生儿,他有了多种生理功能的身体结构。有了这样的构造,就必然会有许多与之相适应的功能。这个情况也是自然的。胎儿在母体当中,各个组织器官都有了,生下来后有了外界这个环境,各个功能就体现出来了,而这个变化又是从结构到功能 的一个自然规律。小孩子的简单的神经功能像非条件反射等都属于自然的。当然作为人这个种属来说,人能够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之上建立起条件反射,这也是属于人本有的功能。因为人的脑子里已经具备了这种构造,已经形成了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这也是人本身具有的自然功能。因此小孩子出生之后,他的生命活动一开始,就是在自然道德这个范围内进行的。他具备了这样的结构,就有了这样的功能。小孩子生下来后会呼吸了,身体的结构和功能结合到一起的,肺脏有了功能;会排泄了,肾脏有了功能;会解毒了,肝脏有了功能;消化道会消化会吸收了,心脏血液循环也改变了。

小孩子刚生下来就会吃奶,喝奶是自然功能。喂奶的是妈妈也行,阿姨、保姆也行;喂人奶可以,喂牛奶也可以。他这一喝,就是功能的体现,这就是他的自然道德。随着自然道德一步步向前发展,自然道德越发展越细致、越充分,功能就越来越强。这是从吃上来讲的。以后五官等感觉器官功能也开始建立起来了,会看东西了,会听声音了,而且听到声音还会用眼睛去找去看了,这也都是自然道德,当一旦把声音和视力结合到一起,脑子里就复杂了。如果把声音、看的印象和喝奶相结合起来,功能就复杂了。再向前发展,喝奶喝饱了,新陈代谢能正常进行,能量足了,他就舒服高兴;一饿,新陈代谢能量不足了,就不舒服、不高兴了。这些情况虽然是表现在表情上,但这也还同样属于自然道德。新陈代谢生命活动可以从他的生命力表现出来。生命力从哪表现出来?一般从人的面部表情表现出来:高兴、不高兴。和植物差不多,高兴、愉快就相当植物长得旺盛;不高兴,不愉快,相当于植物萎缩了、枯萎 了。

随着发展,人慢慢就建立起了条件反射。妈妈或阿姨来喂奶,小孩子先看到妈妈、阿姨的形象,然后马上就有奶喝了,喝了奶就舒服。妈妈和阿姨的形象就带来了舒服,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喂奶的人一来,小孩就高兴。这个条件反射是比较高级的条件反射,而且通过表情表现出来高兴或不高兴。这么一来就变了。这时就不再是自然道德了。这里已经开始有对人的关系了。妈妈来了,还没喂奶小孩子就高兴,这是条件反射,就已经从自然道德转化为社会道德:处理人的关系了。但处理这个关系还不是自觉的,而是从生物的最简单的非条件反射的本能建立起来的。道德怎么来的?其实,是从自然功能到反映论:一喝奶,高兴,是自然功能;反映妈妈的形象,是反映论。两者一结合,就是一看见妈妈形象,等于就要喝奶,喝了奶就舒服。一连串的,这是个自然变化。如果小孩子从小在外托顾少回家,慢慢婴儿就和保姆比较亲热,感情就非常深厚了。妈妈喂人奶是喂,保姆喂牛奶也是喂,都是满足小孩子生命本能的要求,这样就建立起对人的依赖关系,即开始进入社会道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了。这时的高兴没有善恶的内容,只是建立在最基本的本能上的。这样就把人的社会道德的起源找到了。

再进一步,小孩子接触人越来越多了,慢慢就会处理人际关系了。小孩子处理人际关系没有一个准则,脑子里是空的。小孩子从生下来的白净识(佛教的词汇,参照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慢慢建立起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把大自然界很多的信意反映到脑子里边,而更重要的是把周围人的关系反映到里边去了。当然 首先反映的是见得最多的爸爸、妈妈等对他照顾多的亲人。而且慢慢根据自己的本能的需要和外界建立起关系,但是他自己还不懂得。比如冷了,他不知道要衣服穿, 饿了也不会要吃。这就需要周围的人来照顾他,使他的生命力能够得到正常发展。生命力得到保护了,生命力就生长得旺盛,一旺盛他就高兴。一般地来说,周围的 人对小孩子都是出于善心,都是投以慈爱的眼光、发出帮助的心情……这样,小孩子反映进去的是周围给他的使他生命力旺盛的刺激。他接受外界的剌激是帮助他的,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这样作用出去。这就说明了婴幼儿时期的道德观念为什么是那个样子的。

赤子之心是怎么来的?以前讲是天生的,孔孟之道就讲“人之初,性本善”,说小孩子生下来是善的,性格是善良的。其实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性本善”,就是因为周围的人给他这样的环境,帮他,想他好,小孩子头脑里就有了烙印,他一反映,作用于周围的人也是这个样子。小孩子为什么开始不会说骗话呢?一般教小孩子说话时,“叫爸爸、叫妈妈”,教他的都是实实在在的话。过去子女比较多,一般说老大心眼都直,老二鬼点,三儿就娇点。为什么?因为老大从小不需要讨家长喜欢。第一个孩子,爸爸、妈妈、姑姑、姨姨都喜欢,有什么都会给,小孩子不必动心眼就拿到了。他对外人也是这样,什么都给。这是自然形成的规律。老二就可能不是这样,大的先拿第一份,老二要想多拿点,就会想讨爸爸、妈妈的注意,要不就说骗话。小孩子本来是不会说骗话的,就是爸爸、妈妈的态度使他说骗话的。一说:“这是给你哥哥的(大 的),这是给你的(小的)。”小时候不知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年纪稍微大点后就知道了。这次让爸爸、妈妈高兴,多给了他点,等于奖励他了。这也是条件反射,这都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心理学讲过一般生理的变化,我们讲到道德上来,很多人就不会这么分析。小孩子怎么反映进来,就怎么作用出去。他让父母高兴, 多给他了,几次重复,他就想法让父母高兴。这样老二就比老大心思多,老二感情也比较丰富。小孩子时只会分好、坏,不会分善、恶。你满足了他,他生命力就比较足。道德是这么慢慢变化来的。

道德不是凭空来的,它完全是在生命活动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根据人的生命需要来判断周围好与不好的。自然社会道德也有它的来源, 也有它的根据。如果小孩子生下来之后,妈妈一来就拿针刺他,在周围吊个奶瓶,他一哭奶瓶就会下来自动喂他吃奶。这个孩子大了以后就容易形成怪脾气,见人就打、骂,见了奶瓶等物质就高兴。小孩如果从动物群里长大,没有接触人,那么他走路都是爬的,不会说话只会叫,会咬人。所以孟子讲“人之初,性本善”不对,荀子讲“人之初,性本恶”也不对。荀子讲人一生下来是恶的,为什么是恶的?他看到的是小孩子懂事就会抢东西,这不是恶吗? 其实他抢别人东西并不是好坏的问题,是为了满足他生命需要,表现出为自我,为生长下去。除了自己为生之外,由于周围人对他好,他对别人也是为别人好,这么一来他就没为我的观念了。小孩子拿起东西来是为了自己生命,所以,对自己是为生;对别人表现出来就是为公,小孩子的生命活动就是这个样子的。小孩子的道德在这种环境当中就不自觉地形成了为生和为公的道德观念,因为外面的环境给他创造了这种条件。小孩子没有你我之分,只是根据需要来用,而不是把东西占为己有,这也是外界环境所决定的。因为父母要给他穿衣服就穿上,要脱下就放下了,小孩子慢慢就形成一种不分你我的概念了。这种思想也是由于环境给了他刺激,在脑子打上烙印的结果。所以幼婴儿的道德观念都是取决于我们人类给他的刺激。一个人生下来之后他就生活在已有的道德观念的环境当中。马克思讲:“一个人都生活在已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生产方式这个基础上,所以这个经济基础造就了人。” 当然人们的思想也受着经济基础的影响,但是对婴幼儿来说,自然社会道德的形成,受生产力影响不大,受生产环境影响不大,受社会集团的位置的影响也不大。因为人(其实也包括动物)都有一个延续后代的自然本能,都要照顾后代,而不管这个人多么邪恶。虽然每个父母希望自己孩子形成的角色不一样,但都是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活下去,能活得很好,自然社会道德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形成的。

随着一个人一步一步成长,慢慢他就离开了家庭走向社会,接触社会面大了。接触面大了之后,周围环境复杂了。外面的人对同一个孩子的看法有好有坏、有赞有弹。有的人看这孩子不爱说话不活泼,就认为这孩子很老实;但有的人一看就说这孩子傻傻的。同一个孩子,有说好的有说坏的,慢慢孩子就造成矛盾心理了。在社会当中与在小时候不一样了。小时不管长得好、坏、胖、瘦, 来的人都说这孩子很好看,孩子个子大的说很壮,个子小的就说小巧玲珑,总是有好话说。长大点就不是这样了,环境比较复杂了,思维也广泛了,该受文化教育了。任何一个时代里的文化,都是当代具体情况的反应,它包括了这个时代的社会状况、科学技术、人际关系、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内容。这么一来,慢慢就把过去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使自己生命力旺盛的就是好,通过社会的熏陶、教育、要求而改变了,把好与坏和善恶联系到一起了。这时小孩子虽然还没有阶级观念,但是受成人的影响了,说这是善的,那是恶的。《三字经》中就说“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等等,通过种种渠道、方式进行孝、悌、仁、义、勤劳、勇敢等的思想教育。这样小孩子就开始接触社会道德了。

总的来说,任何时期的道德都是促进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道德属于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但社会意识也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意识都是这个时代的反映,都是统治阶级的社会意识。统治阶级掌握着生产物质的生产资料,也掌握着生产精神的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里边,占主导的道德观念都属于这个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当中都是统治阶级占据着社会的主要矛盾方面。作为一个思想的前进方面和先进方面,是统治阶级利用所有的物质基础去创造更多的文明,在一个社会形成与开始阶段尤其如此。在旧社会里面,劳动阶级和统治阶级这两个阶级当中的人是可以互相换位的。不是阶级换位,而是作为阶级的人是可以换位的。有的被统治者变成统治者了,统治者变成被统治者了。其实在现在的阶级社会里也是可以换位的。比如朱元璋以前不过是个小和尚、要饭的花子,后来当皇上了。所以只有到了统治阶级那个位置上去之后,他才是文化的创造者。劳动人民给他提供了资料和素材,还提供物质生活的资料,但劳动人民没条件直接去创造文化。“现在科学家们搞发明创造,可是一般人民也不是同样搞发明创造吗?”是的,人民一旦进入了发明行列之后,就已经被划到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的圈里了。一个工人,有了很多的发明、创新,还有人说他是工人、卖苦力的吗?都称之为发明家了。马克思曾讲:统治阶级既掌握着生产资料,也掌握着生产意识的资料。有了物质财富才能建立精神财富,精神财富是在物质财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然而大部分还是经过统治阶级搞起来的。但是我们现在搞的精神文明是一般人民搞的了,因为时代不同了,人民成了真正的历史的主人。不同的时代,过去那个皇上要什么,社会上就来什么。在战国时期,楚王喜欢细腰女人,全国的女人都饿肚子,少吃点饿瘦了去迎合他。如果一个百姓说我喜欢细腰,就没人理。在中国旧社会妇女压在最低层,武则天当了皇上了,女人就不在最低层了,尽是女秀才、女能人,说明女性不是没本事,就是没给她们权,没给他们条件,有了条件也不比男人差,好多地方比男人还好、还强。现在不少总统、首相都有女的。这些是谁提倡的?不是谁提倡的,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是社会意识、人们的思想在变化。而这一切只要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就成了社会道德的内容了。所以社会道德也是周围环境、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进去的,人再给定了框框:这是善的,那是恶的。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就是这么逐渐形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9-2011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6-9-2011 11:18 AM 编辑

小孩子大点后,很快就有你我之分了。
这就把以前为了生活而取得物质资料来满足生理需要而转到了心理需要上。 好与坏就不再是为生命的维护了,而是为了精神的维护了。而这精神又是人为给他规定的。小孩子在一块没什么区别,有时长工的孩子在地主家住着也可以和地主家孩子在一块玩一玩,共同分着吃。鲁迅写的闰土就是那样,小时候在一块挺要好,可是大了以后就不行了,有了区别、隔阂了。你拿他家地里的东西,他就说你是偷他家的东西了,就不像小时候了。非常穷的人,拿人家吃的东西,从生命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合理的,符合自然社会道德,他是为了活命,不是为了多得。在这个意义讲,他偷是应该的,要不然就饿死了。在阶级社会里这不叫合理需要而叫偷,抓住就惩办你。在任何阶级社会里边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在资本主义国家就是资产阶级的道德。阶级一产生就是一对出现的: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一消灭,两个同时消灭。阶级消灭了我们总得还要有物质生活啊,物质生活归哪去?说叫公产,公是谁呀?公在哪呢?公就成了空的了。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物质还非常贫乏的时代造成不同的两个对立的阶级,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不同的。

随着科学发达,随着生产力提高,随着物质的丰富,慢慢这些问题就能得到克服,人类就要摆脱过去那种愚昧、无知、残忍、野蛮的时代了。生杀是愚昧无知、残忍野蛮的表现,不是文明表现,而在那个社会里只能如此,不可能有别的。庄子讲“盗者有道”,偷盗东西还有道理。“窍匣者为贼,窍国者为王”,把一个箱子给提走了,你是个贼;把国家夺来了,就能当国王。唐太宗是一个非常贤明的皇帝,他不是把他哥哥、弟弟都杀了吗?他这样做就合理了?当了皇帝这就合理了?别人宰个人不合理,他宰了哥哥、弟弟当皇上就合理吗?所以过去的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当了皇上以后怎么说都行。皇上是金口玉言,是天子,奉了天命了。这无非是神化自己,把自己说得合理点。道德都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人是可以换位的。过去很多人对道德不领会、不理解,不懂得人们的道德观念是从社会的整体情况当中来,而反映到人脑中去,用以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而这些关系随着你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改变而变化。这在阶级社会里是必然的。

道德形成过程中有经济利益,有思想教育,又有法律管理,一整套。你不去做,用法律逼你就范:你去偷,把你关起来。在过去中国法律都是这样子的,不管你是不是真不孝敬,母亲把你送到县官那去,说儿子忤逆不孝,就可以判刑,而且除了亲娘舅,谁也保不出来。中国过去的法律就这样,定下来的,孝为当先,这也是个德。通过法律固定下来,慢慢就成习惯了。影响道德的因素,一个是经济基础,一个是上层建筑,再有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教育,使脑子打上烙印:这是好的、 善的,那是坏的、恶的;一个人应该怎么去尽义务等等。在过去这叫忠孝不能两全,尽忠不能尽孝,尽孝不能尽忠,最后尽忠重于尽孝。只尽孝,打仗时没人当兵,皇上没人保卫了。这就是中国过去的一整套东西。所以鲁迅说仁义者杀人。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但岳飞父子都被杀了。秦桧再大的本事打得过岳飞?一百个秦桧也打不过岳飞,就拿仁义这个道德杀了他的,而这一切都是那个社会的必然结果。

再考虑作为一个要修身的人,我们也要了解到在这个时代如果修行有成了之后,能力很强了,也应该是去创造财富,给人类创造精神文明。不是为了贪图财富来给自己享用,而是取之社会用于社会,使人类更快摆脱目前这种愚昧、无知、残忍、野蛮的境地。而不应该是往回返,或者离开这个“尘世”。其实现在人类的能力还很不足,当人们看到这个世界没有自由、平等、幸福,但是宗教给了一个希望,就相信宗教去了,但是他那个世界也其实不在人世间。

人生下来之后,一旦社会道德形成了,为生和为公的善良的自然本性就丢掉了。把为了生命、为了生活一扩展,生活就要有生活资料,把生活资料一扩展,就想占有它。只要自己生活得好,可以不管别人。这就从为生变成了为私。为什么变成为私呢?因为整个社会上生活资料比较缺,你要生活得好,他就生活得不好,要不然就同归于尽。想生活得好就要凭本事,你会欺骗别人,甚至你有本事把别人杀了也可以生活好点。骗是多种方式的,现在搞商业也行骗。说实在,这种骗也是合理的。比如卖东西,标价五块。“两块卖不卖?”“给你。”我买下后再以五块的价格卖给你,这不骗你三块?不过这个骗是公认的,大伙愿意挨骗。你五块钱买了去,我骗了你三块。而你买了以后,适用,也觉得合理。两家都满意,这个骗就不叫骗了。过去因为生活资料少,都想生活得好,于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为 了自己好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上,无所不用其极。这么一来,人的本性也就变了。人本来是自由、自觉、自主的人,现在人为了财,绞空心思,人的本质慢慢就丢了。想办法弄钱弄得越多,把自我丢得就越多,他把一切放到外面物质上去了。人类在进化,物质在丰富,人把自己丢得就越来越多了,从为生变成为私了。本来是有两个功能,对自己是为生的,对别人就是为公的,现在一个私统帅起来了,一切为私。我要为私就不能为你,把自己孤立起来了,把本质丢了。所以从人的道德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来,在人类发展过程当中是把人的智力发展了,却把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慢慢给丢失了。

道德形成之后,整个人类就进入了为私的道德。一切都是为私,为了自己。西方讲的就更加彻底、透彻,“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要不为自己老天要灭你,地要灭你,你就没法活了。就得自己为自己,你自己都不为你自己谁还为你呀?你不关心你自己就活该死。中国现在不是这么讲,中国现在是讲,谁先富起来谁是好样的,谁富谁英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不要忘记先富帮后富。中国不是提你不富就活该。现在有的沿海先进地区,正通过技术转让或投资,来帮助落后地区。中华民族有个优良的传统,自古以来就提倡温良恭俭让,传统的东西看来中国是丢不了的。西方的思想要完全把中国的思想统帅过去是做不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9-2011 01: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1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如果从道德的形成来看,它处在整个意识活动的深层。意识和道德是一起形成的,但是整个的意识活动是建立在道德意识活动基础之上的。虽然道德意识属于意识活动的一部分,但是它属于最基础的,因为整个人的意识实际来讲真正的、能够付诸实践的意识活动首先是道德。现在心理学、生理学还没考察这些问题。一般人讲道德属于高层次文化,为什么说一个人形成整个意识,首先形成的是道德意识?这就是人的特殊性。我们人和大自然界当中每一个种属的个体一样,在生下来之后具备的条件称为先天条件。这个先天条件是人类这个种属发展的后天结果。人生下来之后,从形态、功能来看,他已经具备了当代人的特征。刚生下的小孩和原始人刚生下的小孩不一样了,原始人生的小孩子还没有发育开来,现在刚生的小孩子,各种智力都有了。在原始人的那个年代,周围环境都是原始的,因此那时的孩子的一切都是原始的。现在的人已经不是原始人而是智能人,或者成为理性人(叫理性人应该更合适),进入理性的阶段了。所以孩子就生活在理性环境当中,理性环境既包括了社会,也包括了他自身。小孩子是现在环境当中的新人,他这个个体接受现在环境的一切内容,因此说是整个人类种属的后天。到这个时候就不是像原始人从无到有那样进化了。他首先一下接触到的就是成熟的环境,不需要小孩子从无到有一点点去实践了。可以通过人的 思想、观点、意识直接去影响个体的发展。个体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成人的意识直接输入到个体当中去的,这是人的发展的特殊性,这点也是心理学家还没认识到的。

这个特殊性是如何形成的呢?因为人刚一生下来,虽然脑子是空的,但意识能够反映事物,而且成人经常用语言伴随着意识一块来重复剌激他。所以小孩子各个系统功能的发展是在成人的意识、语言这两者共同作用下进行的。他一生下来以后就受到意识的影响,小孩子接受客观世界的一切都是靠语言输入,然后通过反复实践,使实践的客体事物和语言结合到一起,这样来 促进人体生命发展的。这是人的发展和动物和自然事物的发展最根本的区别。而道德也是伴随着意识的发展而共同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婴儿生下来之后,在他脑子里打上最最深刻的烙印就是妈妈。现代医学根据测量心跳、呼吸、脑电和皮肤电变化等,已经证明了有的小孩生下来三天已经能认识妈妈的形象了。如果来了一个普通 人,小孩子有紧张的心理或者没反映,而妈妈一来,心跳、呼吸等有变化,而且每次妈妈来变化是一样的。这说明已经认识妈妈了。认识妈妈之后,很快对妈妈就有表情 了。妈妈一来小孩子脸上就出现笑容,表情很自然,来了个生人就紧张。这已经是对不同的人的态度不一样了。虽然他还没有意识到这属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没有认识到这属于道德的内容,但它已经属于道德的内容了。而相对来说,他的意识、语言、概念等的形成比它要晚多了。婴幼儿不会说话,脑子里意识活动还没动,可是对待人的反映不一样了。有的孩子还认生,来了一个陌生人一动,孩子有恐惧感,等到妈妈一离开,孩子就哭。这都是在处理社会关系,但他这时真正的思维方法还没有形成。因此,道德虽然属于人类高尚的思维内容,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来说,在意识形成时却是道德最先形成的。然后慢慢形成科学意识,之后才能形成艺术意识。

科学意识属于自然科学内容,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应该是先学会了科学的东西,在实践当中慢慢形成道德,以后才有艺术,有时艺术和道德是一起来的。一个个体的人就不然了,他是先处理人和人的关系,实际是人的道德意识首先形成,当然不是社会道德的意识,而是广泛的道德意识。它处的位置比较深,是深层意识。所以正是因为它是深层意识,意识活动一动时,道德那里先动。“根”那一动,外边有关的意识就被带着起来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德是意识活动的深层意识,它起决策、发动的作用。往往是第一个念头,表现了人的道德观念。以后脑子里想呀想,这就受到了社会道德的牵制,受到环境的影响,然后才受到自己现实利益的影响。每做一件事情,脑子一动发出的内容是从深处出来的。当然其过程也是多方面的。意识论讲意识产生的过程时,把它分为发韧、集中,然后统一、指令形成等内容,发韧时意识一启动,动因在好多情况下跟道德是有关系的。所以我们讲道德是意识活动比较深层的内容。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如果会琢磨,就会重视道德在我们生命活动的重要性,慢慢就会走向自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9-2011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6-9-2011 11:28 AM 编辑

人的道德在社会进程中经过否定之否定的变化

人类问题不是有了方法就可以解决。人类偏执的解决方法在一、两千年前就有古哲提出来了(不过有一些方法也不大适合这个时代了),但这并没有解决人类的问题。虽然有个别的老前辈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自身的问题,但是他们也不愿意出来,更不可能出来以表演的方式证明什么是非常态功能,因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一下解决人类的问题。人类的道德水平和物质水平还不足,即使是你告诉他真理他也不愿意接受。现在科学界的成果基本都是从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虽然的物质的层面上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人类的精神层面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人类不明白道德与生命活动的真正关系是什么。目前当代科学应该在不太长的时间就可以进入生命科学的领域了,相信到时候人类就可以懂得自觉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了。

把生命运动和道德的关系搞清楚了,懂得的人多了,人类的道德观念就会变了,这对社会也就自然而然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现在社会科学也无法结合人的生命活动来认识,人们觉得空了,很多人是要为钱奋斗,什么大同世界也自然是空头政治。能够结合生命领域来讲,道德就有着落了,不是空中楼阁,有基础了。社会毕竟要前进,但是要往那里前进?从生命领域讲道德,通过生命领域来讲解社会领域的新道德观,把社会领域道德和人的生命结合到一起了,从社会领域进入到生命领域,就可以进入新的层次领域了。

从原始人到现在的人,人类在进化,那么道德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综括起来讲,道德在整个人类的进化历程当中起了促进作用,它和人类进化是相辅相成的。稳定的道德观念能使社会稳定。当社会前进时,道德观念就要变化。有的时候整个社会还没有前进,一些新的道德观念就已经形成了。即是当社会经济基础在其体现了生产力发生变化之后,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的道德观念开始变了。先进的道德能促使旧社会的灭亡而迎接新的社会的到来。这就是道德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为道德表示人们的习惯,表示人们行为的动机,也是人类向往的体现,想要做什么,由道德来决定。一旦新的道德形成之后, 就必定促进社会的前进。这也是道德本身的社会客观作用。一般的人只知道科学技术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而不懂得道德在社会发展当中的促进作用。实际上,道德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一个表现,而这个表现是最深刻、最广泛的。

具体来讲,在社会当中道德怎么起变化?人类从脱离动物界开始,就有了人类的特殊性了。人类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自主,和动物不一样。动物的行为完全是服从于生理需要,动物如果有道德也只是有生理道德:饿了就吃去,饱了就呆着。而人从一开始,脑子里就有了计划,还不饿的时候就找吃的去。原始人单个跑不过动物,爪子、牙也没动物厉害,就靠手劳动,不饿时也得去劳动。环境逼迫原始人形成群体劳动,群体生活,不然豺狼虎豹把你吃了。这个群体的需要就成了人的需要。人这个种属要保存下去,就必须是群体。要保存这个群体就必须解决动物那种破坏群体的不良行为。动物也有个群体,可有的动物互相攻击,破坏群体。破坏群体最厉害的是到了繁殖期,雄性为了占有一个雌性,就攻击别的雄性。动物建立家庭就排斥群体,动物不能走向整体社会就是这么个道理。原始人为了整体的 需要,既要建立一个个体的所谓家庭(开始是对偶关系、生育后代的关系),又能服从整体的需要,有这么个道德观念了。这就是原始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从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当中,从马克思、摩根的有关论述中,还有麦哲伦在发现美洲新大陆之后对那些落后的地区、部落的描述,知道在那时南美洲还是原始部落的形态,看到原始人的特征和动物不一样,与现代人也不一样。原始人可以群婚,再以前还有乱婚:父亲子女之间、母与子女之间都可以有婚配关系,以后才有对偶婚。从婚姻关系就可以看到原始人在逐步脱离开动物界。动物是乱婚的,没有长幼尊卑,就是繁殖,原始人也曾有过这个情况,但不知经过多少千年万年慢慢发现这样乱婚不行,后代有问题。为了保持人类的发展,就这么一步一步建立起群体的观念来。婚姻关系,是人类道德伦理关系一个最基础的内容,它边前进边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人类向文明发展,这个文明是通过遗传关系、优种优育逐步建立起来的。乱婚、近亲婚配出现许多畸形,古人认识到不好就改正,是自然前进的。中国周朝的礼制非常严格,定出了婚姻关系,五伦、九族都不能通婚,不要说近亲了。从自己这辈开始,上两辈下两辈叫五伦;九族是父、祖父、曾祖父、曾高祖上边四辈子,子、孙、重孙、玄孙加自己这辈共九辈。为什么这么规定?就是发现近亲结婚对后代子孙有影响。这是从种族发育搞起的伦理学。这种优秀的婚姻制度也是促成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高度发展的一个原因。为什么中国春秋战国是文化的黄金时代,而且在世界上也非常驰名?或许这和周朝的严格的婚姻制度、各方面的严格管理有一定的关系。当然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生产关系处在一个自由的阶段,奴隶制度正在垮台,而封建制度还没建立起来。那时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一点,和现在一样,没有固定的工厂、固定的工作,人们可以随便从这个诸候国到那个诸候国,人才可以自由流动,学术比较自由,等等,是多方面的因素。但是与伦理道德观念也有很大关系。

再有,人们互相之间的关系除了婚姻关系之外,还有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关系最基础的就是两性关系、夫妻关系。除了夫妻关系外,上面有老下面有小,这些人的关系也属于伦理道德关系。而这些关系也在变化着。原始公社时,也不知谁是谁的老人,有人只知道母亲,别的老人就不知道 了。到后期对偶婚一夫一妻,知道是谁生的孩子了。那时自己的老人要养,别的老人也要养,全社会的老人都要养。中国还没有出现吃老人的情况,因为中华大地物产比较丰富,以前是中原文化,黄河流域土地比较肥沃,有生活资料。边远一点畜牧民族,搞畜牧土地也比较广阔,够用了,所以那时用不着吃老人。孔夫子说: “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养活我的老人还旁及别人的老人,爱护我的孩子还旁及到别人的孩子。这一思想在原始公社有过这个阶段,只不过孔夫子把它加了加工,变成儒家思想了。但是从地球上整个的人类来说,当生产资料不够,条件比较困难时,可能把没用的人吃了,打仗捉了俘虏,可吃的东西不多,俘虏没用,就杀来吃了(跟吃动物一样)。我们现在认为人吃人难以置信,怎么吃?宰人吃对不对?那时是野蛮时代,在没生活资料时吃一部分保留一部分,人类的发展慢慢就优秀一点了。人类发展是合理的,要不合理就没现在的人了。我们现在的人哪里来?就是由于那时候的不合理才有了今天的人类。 根据人择原理,有现在的人,过去就是合理的。那时候若差一点也变不成我们现在的人了。所以那时要不吃人,如果人都饿死了,现在地球上全是动物,哪来的人?有了 我们现在的人类,说明古人那时候的不合理也是合理的。道德不道德?道德。当时很道德,很自然。把别人逮了来,我们吃他们;我们被人家逮了去,人家也吃我们。反正就那个样子,以前是谁败了谁就被吃,以后谁败了谁就当被统治阶级,“胜者王侯败者贼”。败者贼不也和被吃一样吗?就差没把肉吃了一样。在那时吃人是符合道德的。再以后到奴隶社会,不宰了。为什么呢?生产力提高了,一个人生产的东西除了供他自己吃能使其活下来,还有剩余了。在这个前提之下就不宰 了,让他活着,拼命工作,创造财富。合理不合理?在当时就是合理。我们现在说奴隶制度多么的残酷野蛮。但我们要知道,现在人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而那时跟野人一样,两者没法比。不然就不叫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拿现在衡量过去是不对的。如果当时没有奴隶主统治奴隶,文化谁来创造?就是由于这一 部分人不去劳动,闲着没事做了,从事脑力劳动才建立起文化来。文化就是在野蛮剥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野蛮的剥削就没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没有这个分工就不可能出现文化。

所以,我们现在人就不要一提奴隶社会就说怎么野蛮呀、残酷啊,没那个野蛮能有我们现在的文化吗?能有我们现在的人吗?没有。那是不是说奴隶主剥削奴隶就是合理的?那时就是合理的,但如果现在再出现那种情况就是不对的,是野蛮的,应该被消灭的,因为社会已经变了嘛!那时没有现代的人,没有现在的生产力,没有现在的科学、文化,人类只能是那个样子。大自然前进当中的每一步都是合理的。奴隶社会,道德较原始社会就变了,奴隶主一种道德,奴隶又一种道德。奴隶主要什么孝敬父母、爱护孩子等,而奴隶就没孝敬父母那一说,奴隶只能给奴隶主好好干活,不好好工作剥了你的皮、宰了你。阶级道德就很明显了,分化成两个阶级了。作为阶级,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总是对抗的,但阶级当中的人是可以变的。奴隶主让人逮走了变成奴隶,奴隶通过什么手段可以 当大奴隶主。当了奴隶主之后就有条件从事文化活动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奴隶主也就没有奴隶,没有奴隶的劳动也就没有奴隶主的生活。这两个阶级是对立统一的。随着社会发展,奴隶主越来越有钱,生活越来越好。奴隶呢?实际来讲,后期的奴隶和刚开始进入奴隶社会的奴隶也不完全一样,后期奴隶的生活条件总好一 点。但是过去有句话叫“为富不仁”,富了就不仁了,更加残忍了。但残忍剥削的程度各个地区又不一样,所以这里边道德观念在发生变化,压迫、压迫,奴隶主生活越来越好,奴隶越来越多,奴隶的生活越来越不好。那时造反比较困难,因为奴隶都散着,没个联合性。没办法就逃跑。《诗经》里《硕鼠》讲:“硕鼠硕鼠…… 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大老鼠,我要跑到好地方去。自己开一块地种上了,就从奴隶变成了自耕农。慢慢奴隶社会就瓦解了,走向了封建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9-2011 03: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5-9-2011 05:05 PM 编辑

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比着奴隶社会前进了一步。奴隶社会还属于野蛮时期,到封建社会人类已经脱离开野蛮时期了。虽然农民要租地主的土地种,受地主阶级的盘剥,生活还很困难,但农民有了人身自由。在一定意义上说,他是自给自足的。意识有了自由,我可以种这个,可以做那个,这是自由的。不过自由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但毕竟比奴隶社会要强多了。作为人,人的本质就前进了,这是人类在进步。所以马克思指,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本来也是个社会的进步,但它是在剥夺了中世纪农民自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那个自由只是在自给自足小领域里的自由,最大的不自由就是被拴在了土地上,使其附属于土地, 他是在附属于领主的土地这个基础上有点自由。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农民的土地没有了,都赤贫了,当工人去了,农民的那点小自由被打掉了。资产阶级一开始反对封建阶级,是革命的。路德进行宗教改革时提出“平等、自由、博爱”而建立新教:耶稣教。当然这个“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是为了反对封建领主的特权,为争取资产阶级、 当时新兴的手工业作坊的工场主的生产利益而提出的。虽然是为了争取这一少部分人的利益,但从总的社会来讲是前进的。作坊,工人也可以搞起来。工人自己工作, 赚了钱,钱多了雇用几个人,就成个作坊了。作坊慢慢扩大,工人就成为小工场主了。西方这个过程要比中国快,发展要迅猛一点,很快就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而建立起资本主义的体制。西方的封建社会时间较短,奴隶制社会比较长,而中国是封建社会时间比较长。封建社会时间比较长主要是由于中国有了孔子比较透彻的伦理道德,他是从奴隶社会末期搞起来的。封建社会的这些伦理道德就使得中国人的 思想变成了圣人之治,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重农轻商。生产的东西大部分从农业里边来。农民种粮食,一买一卖东西就多了?没多,买卖没出东西。所以封建社会认为要富国强民就得搞农业,实际上这是封建文化。中国过去的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经济上的文明,那是个体经济的文明,其政治思想、道德伦理都是建立在分散的个体的农业基础之上的。生活资料的索取就通过土地。孔子就把这一套理论化、伦理化了。

《朱子格言》中说:“肩挑贸易,勿占便宜。”但是搞商业本来就是要占便宜。正是由于在这种思想指导之下,要讲仁义,这个伦理道德把思想限制住了。其实中国手工业,唐朝以前就很发达了,但是中国就变不成资本主义,欧州的手工业很快就变成资本主义了。如果只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不很贴切的。上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儒家的道德观念,经济比较难搞上去。中国这个道德根深蒂固,所以中国就变不成资本主义。

西方没有孔子这一套道德,他们十分讲究利润关系,所以商业很快就起来的了。当然这里边还有一个原因,中国、东方的造纸、火药、印刷等科学技术传到了西方被西方吸收发扬了。中国是圣人之礼,比较保守,要尊师重道重先人的东西,祖宗的方法不能变。现在搞思想、技术要不就是某圣人的多少辈传人。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留下的封建思想残余。尊师就把老师放到圣人高度上去。中国崇拜圣人,西方不是。中国的科学技术传到西方之后,他们没什么圣人,谁学都一样,不管先学后学,谁学得好,谁就强。中国是祖师爷在这一坐,祖师说的话谁也不能违反。另外西方从神降到人,而东方要从人上升到神。从东西方整个人的变化来看,东方变得保守了,还是过去的农业经济文化,铁器的文化,人的本质就很难提起来了;而西方到了社会化大生产这样的文化上。所以道德关系到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

虽然中国在道德上使人的本质受了压抑,但是中国的内在本质没有落后多少,因此现在中国进入资本主义市场很快在短短的几十年就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整体来讲,这几百年虽然是落后了,但自由、自觉的人的类本质还是比较先进的。如果人的内在的素质不够,即使进入资本市场经济模式一下也起不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9-2011 04: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6-9-2011 09:24 AM 编辑

pendrive 是马来西亚華人發明;石頭造纸技術、石頭紙盤,是台湾華人发明;澳洲华裔少年发明讀脑机;在醫學方面,美國籍華人博士發明“脐外治糖尿病”。中國微型高灵敏温度传感器;中國纤维原创技术;最近美國華裔發明透明的電池等等。
並非東方聖人的教育出現問題,比方唐代很多煉金術,煉丹術,都是道教修煉,一直去追求長生之術。提煉外丹時候,無端端發生爆炸,才發掘(火藥)技術。咱覺得是人朝著自己夢想去發展,一直去追求,才會有這種成果。
千萬不要抄襲別人技術就對。要創作,屬於自己風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9-2011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6-9-2011 11:36 AM 编辑

人类在发展、进化、变化,在进化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着它的道德传统在里边,而道德对人的本质起着促进作用。在每个时期都一样:符合道德了,整个人类就发展前进了,可有的时候把人压抑了,前进不了。西方讲自由、平等、博爱,这一点是先进的,所以西方前进了。1640年英国革命成功,到1664年又产生过复辟,可这时已开始产业革命了。从路德搞宗教改革提出“平等、自由、博爱”的口号到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取得政权,经过了很长时间。西方是先从“平等、自由、博爱”这个思想搞起来的。思想怎么来的呢?有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之后决定有这种思想,以它来反对封建主义的东西。要追根求源的话,还是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者是反复促进的,如果截然分开就不对,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从人类历史讲一讲道德对人的类本质的前进起到的作用,人类是怎么进化的?就是在整个的生产过程当中,在处理人们的关系当中进化过来的。人的本质一步步从野蛮人变成一般的文化人,以后又变成现在的理智人。

如果道德观念不改变,人的本质是上不去的。我们现在自由了吗?什么叫自由?在1967年法国美国都搞开了世界革命,以法国搞的最为厉害,叫“红五月”,学生罢课、工人罢 工,游行,要自由。工人都起来了,但自由是什么,他们不知道,以为想游行就游行那就是自由。结果闹不成,也就完了。如果当时人们真正懂得什么是自由,就会为这个道理去奋斗。其实要取得自由你得了解生命活动的规律才行,那不是游行能解决的问题。只有在生命领域里建立这一切,人类的本质才能真正得到展现。到了人这个层次,关键是走向精神,注重了精神。

如果把一个人关起来不跟其他人接触,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这些肉体的需要尽量满足他,这个人恐怕也要慢慢地被憋死,他的生命肯定不会得到发展。但是把任何一个动物关起来这么做却可以,人就不行了。这也说明人的类本质不是物质生活条件而已,当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基础,但关键是精神领域。精神领域是在社会联系过程当中实现的,而在精神领域里边道德是个根本。懂得这个道理了,我们就要提高我们的本质,提高什么?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所以人的类本质关键在于精神,这个精神就体现在社会的联系之中,我们要提高人的本质,就必须在社会联系当中使我们高尚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9-2011 10: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13-9-2011 04:46 PM 编辑

对我们人类的问题古先哲提出了他们宝贵的理论和方法,怎么没有解决问题呢?因为这些有的理论是把人当作是一个孤立的人来看待的,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因此没有从人的道德这个角度来探讨问题。有的也注意到道德了,但是当时对物质的条件不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也还不深刻,在当时的社会制度(如封建社会)建立起来的只能够是统治者的阶级道德,难以把人的道德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比如说儒家思想把“天人合一”的思想搞错方向了,“天”变成了天子,天子代天行事,皇上奉天承运,把“为天子”的思想加入他的理论就不对了。儒家修养本来是应该合乎自然规律,到最后却说“我”就是天了,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也是儒家的一大不幸。从这个观点来看,解决人类的问题肯定不会是旧有的先哲那套理论,但如果是从古人那套理论中有利于人类发展的部分发展出来是可能的。一些人还认为应该对古人的理论一字不离,岂知不仅自己的思想因此陷于僵化(也算执着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可能会停滞不前。

道德在形成过程中,从一个新生儿的生命活动的本能功能——非条件反射来看,他仅有吃、喝、拉、撒等一般的生理反射。然后一步一 步地接触到人,我们成人给他创造了一个好的生活条件,满足他的生命活动的需要,他在接受这些保证他生命活动的物质条件的过程当中,就一步一步建立起了条件反射。我们给他东西,满足他了,这样就会引起他的生命活动向正常方面去运动。一开始对人高兴,以后到喜欢、到关系好;反之,也有对人讨厌的。从中发展了对人的关系——高兴或者讨厌。虽然还没强烈的憎恶、憎恨,但是有恐惧、高兴、不高兴。喜欢和恐惧这本身就属于情绪的问题,而由这样的情绪所表现出的对周围人的关系不一样,这就属于道德的范畴了。所以道德的形成经过了几个环节:从生命活动的非条件反射到条件反射,从条件反射到有了不同的情绪表现,而这些情绪表现最后演化成道德。如果我们能对这个变化过程有所认识,就知道道德是可以影响人体生命活动的。这四个环节套在一起, 是有连带关系的。生命活动和道德这两头表面离得很远,但是条件反射和情绪把它们连结到一起了。另外,如果按照道德分类来讲,人体本身具有的生命活动(细胞层次及新陈代谢层次的生命活动),这属于自然道德的一种。人由生命活动发展到意识活动,意识活动能够统帅人的生命活动,而道德又是意识活动中的一部分内容,是更深层次的意识活动。

我们情绪的产生与道德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评判一些事情,对善的就是个爱,对恶的就是个憎,由于道德本身的行为就必然引起我们态度的变化。好的、善的,赞成;坏的、恶的就反对;再一发展,好的爱慕,坏的气愤、憎恨。这样情绪就产生了,而情绪对生命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不同,道德修养层次不同,就可以直接影响他的情绪。

对同一件事可以因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与道德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情绪。一般来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就不容易产生不良的、不健康的情绪;道德修养比较差的人就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因为道德修养也关系到我们人的精神稳定度。所以情绪有偏颇就使生命活动受到影响。一般来说,道德修养不够的人经常看到不愉快的事情, 经常产生愤怒、抑郁、不高兴的心情。如果这个人有修养,他的神不容易动,就使自己的气保持平衡了。这属于一个健康的情绪。总保持健康的情绪,也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对此,庄子就提出无为,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没有,让喜怒哀乐的情绪不内伤于心神。自己修养得很平静了,不容易起情绪了,那么内在的神就不易受损伤了。

为什么情绪一起就使人受伤呢?就因为情绪是从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这个层次来的。生命得到满足了,觉得舒服,生命力显得很旺盛,他就显示出了高兴。反过来,精神境界一高兴、一愉快,也能引起中医所谓的气血流通,两者是相互为用的。如果我们生命活动受影响,不旺盛了,那么精神也就萎靡了,里边就出现了不健康的情绪;进而不健康的情绪会影响气的正常。这就是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在精神活动上它们的互相作用。这两者谁都可以占主导地位。如果自然道德占了主导地位,就能调解精神活动的不正常。如果精神活动占主导地位,精神活动就能主导生命活动。从道德这个层次来讲,就要让道德占主导地位来影响我们的生命活动。

当一个人情绪变化比较小的时候,不一定就生病,但也可以让他不愉快、不舒服。而当精神活动失常达到一定程 度,那就容易引起病了。很多病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现代医学认为高度紧张和高度恐惧的情绪所引起的内在变化,有内分泌的变化,如使血管加压素(一般都是α-酚胺之类的化学药品)增多等等,引起血压增高,心跳加快,身体代谢发生变化,更关键的是能使人的整个抵抗力、免疫力明显降低,身体里边的各种功能调解、植物神经的平衡度失衡,那么人的生命健康就受到影响了,这说明道德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命活动)是有影响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9-2011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13-9-2011 01:42 PM 编辑

人类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民族,以至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标准。现今人类的道德应该走向什么方向呢?它应该是符合是人道主义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观是人的道德,这个道德不是阶级道德,也不是不同民族的道德,但和社会道德有联系。

关于人道主义可以参考:
http://www.hudong.com/wiki/%E4%BA%BA%E9%81%93%E4%B8%BB%E4%B9%89


自然界发展到了人这个层次,人是有意识的,意识活动的道德跟社会道德有联系,但是这种社会道德,我们讲它既是人道的(就是人的特征),又是不离开自然的。这样,这个道德面就宽了,但是它又不是无限的宽。因为在人这个层次,人有意识,有社会联系,人的根本本质——人的类本质,关键就在于人的精神活动。生命本质不仅是肉体的,在人这个层次它是精神的,但也不能说它仅仅是精神就决定一切。人这一个种属,它的特性就在于有意识。而动物算是畜生道,大自然界就属于无机道。人的意识活动概括、统帅了整个生命活动,虽然现在还没能够很好地统帅,也还没有自觉地运用,但实际来说我们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受到了意识道德的影响。而道德又是意识活动最深层、最根本的内容,因此整个生命活动就受道德的影响。有时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有说不出来的高兴、舒服的感觉,这就是过去说有道德有修养的人都是满座春风。因他道德品质高尚,生命力比较强,周围都是和气,给人一个舒服的感觉。这些就是从道德修养后体现出来的一种表现,他和周围的人还有包括自然的关系都不同了。

道德本来是以善恶为标准的,有利于人的生命活动的进行的行为就是善的;使人的生命受到压抑、抑制,不能很好地发展变化,就是恶的。说到这点,我们必须认识到人是一个整体的人,整体的人就包括了一个人和周围一切环境的同一性。因此,当我们衡量一个行为的善与恶的时候,不能从单个人来考虑,还要看到其周围的环境。

这是要区别于西方的自然主义。因为自然主义说要返朴归真,要返回自然去,什么都不能杀,活的生命都要保存,使生态平衡。其实这种的返回自然人就发展不了了,没有了人,那还返什么回去呢?因此这种观点是倒退的。所以人应有的道德应该不是完全的、彻底的、全部的自然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西方有的思想什么都要保护,狗要保护,猫也保护,兔子也要保护……到最后反而对人不保护了。人是个整体的人,这个整体的人是站在整个人类的高度来说的,不是站在某一个人的角度来说的。我们着眼于人类,对人类的生命活动有利的行为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如果一个人正在做坏事,在人群搞人肉炸弹袭击,那么我们把他关起来或者处死他,使他得生命受到压抑,这样行为却是个善的,应该这么辩证看待问题。

如果有一百人为恶社会,我们打击他们,这样的行为也是善的。佛教说有个济公,专制恶人,他说“我除恶即是行善啊!”这么说就对了。这是从整体来看,不能从局部来判断善恶。西方有的伦理家说:“他杀人不对,你杀死他也不对。”他们拿逻辑实证主义搞辩论:“他要杀人还没成为现实,你却把它先杀了,你先犯罪了。”其实他先有杀人动机,而且正在进行,把他打死,是让他后面的一半没能实行下去。不然我们怎么理解自卫杀人可以不偿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9-2011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13-9-2011 06:02 PM 编辑

懂得上面的道理之后,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说人类有史以来各个时期的道德观念,在它当时都是正确的了。因为社会道德是对整个人类有利的,是能够促进整个人类向前发展的,所以它是合理的,他们定的善和恶,在当时是应该的,也是对的。应该这么来看,当然我们返回去看,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没不合理的地方,它就消灭不了了。正由于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它才成了历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因为有它合理的地方,它才能在历史上存在一段,它才能代替原来的;正因为有它不合理的地方,它才能够被别的所代替。我们现在人类不管是东方的道德也好,西方的道德也好,都在阶级道德里边。在阶级里边有它合理的一方面,它可以存在,但是它也必然要被新的道德所取代。

人道的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是整个人类的道德观。不管你属于哪个阶层,只要抑制你生命活动了,就是不好的;促进你生命活动了,就是好的。资本主义社会为什么比封建社会好?因为它先进,它给整个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在封建社会人们都穷,物质少,科学不发达,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发达了,生产的物质多了,人们生活富裕了。 它给人们带来了好处,比封建社会好,但是看来它没到顶点,还要再向前发展而要被更好的社会所代替。

西方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管理上有它的特殊性,在科学技术上有先进的地 方,但在思想上还有好多不足的地方。西方的道德是世风日下,从反对唯物主义到拜物主义,一切都追求物质,人们不知怎样活着才好,完全被物质支配了。现在西方又稍好一点了,发达的国家现在也开始考虑人自身了。在以前人就是为了活着,他们去劳动、去发明创造,千方百计就是为了吃、穿、用。现在人们一切为了追逐物质,就把自己——人给忘了。我们人这个道还是有精神的呀!把精神给忘了,一切都投到物质上去了,成了物欲横流。这是因为西方不懂得精神的作用。

中国比较穷,没有更多的物质,所以现在中国很多人也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去了,而且比西方追物追得还厉害。这样就把人的根本丢了、没了。现在要抓精神文明,可是抓不起来。如果很多人明白道理了,可能就容易一点。不过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没有丰富的物质条件,真正高层次的道德不会普遍形成。但有了科学、有了高度丰富的物质,不一定就有高层次的道德,这两方面不是直接呈正相关的。物质条件是个基础,还需要懂得道德的重要性。

现在的人由于对人类道德的实际意义并没搞清楚,所以对这些问题也认不清。人类要前进、要发展,可是就不懂得怎么样从人本身去努力,不懂得道德是人类进步的一个根本内容,以为就是发展科学技术,有高科技、高生产力就行。现在美国技术水平很高,可道德并不行,所以只是有高科技并不行,人类还在那个层次上。 有了物质,精神不变化,人类的层次没变化。当然,没有物质条件人类想上更高层次也高不了。孔夫子教人“仁、义、礼、智、信”,两千多年了,一直到清朝中国还非常落后。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先进的生产力,人也前进不了,一直在这个层次上高不上去。

前面说科学、艺术、道德这三个是连在一起的,要一块往上走,只有一个方面上去不行。有了物质没有道德上不去,有了道德没有物质也上不去。只有非常个别的修得非常好的,可是也得有一定的条件。释迦牟尼人们把他当作解脱了的佛陀,他是净饭王的王太子,有那个条件,没那个条件他修行去行吗?他虽然也修了苦行,他那时其实是把一切都看透了,鸡、鸭、鱼、肉,妃子,他都看透、不要了。他跟一个要饭的乞丐身体素质一样吗?不一样。没有物质条件也是不行。如果是一个奴隶,一辈子连个字也没接触过,要让他去当圣人,他怎么当得了?他没那个条件,内在条件、外在条件都没有。现在人还不懂得作为一个说来是好的是什么东西。一个小孩子活得幸福、美满,这跟他的道德状态有关系。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后,慢慢还要恢复到那种类似的道德状态(但实际上也不完全一样),使我们进入美满阶段,真正那样就成为自由的社会道德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11:56 AM , Processed in 0.052783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