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48|回复: 12

【免费功法】德教静坐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5-2011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靜德並重

靜德同修, 貫徹始終;
  心正氣順, 證果在望。

靜坐者:調靈慧,調身軀五行。
德理者:修改自性。

靜坐與德理同步,雙管齊下則事半功倍。靜修缺德難入靜,時刻以德除慣陋習性,才可達靜淨之境。煩惱、焦慮、不安,為行修最大之障礙,人生多追逐物質享受,情慾癮牽制精神,人之心志易被外境所動搖。斷棄物慾,乃初修者必持之決心,往後方不為其誘惑而停滯,妨礙靜修進程。靜境無涯無際,從淺入深,切勿自盈,起傲慢。以恆耐決心紮穩初級根基,時緣成熟,皆得實功豐果。 師曰:
紙上功名紙上鷗,人間富貴花間露,
不如靜坐蒲團上,莫惹凡間半點愁。
勇於精進障礙通,邁向層修提慧性,
欲覺醒悟私我除,無我境界慧自開。

註: 上偈言,靜修中應勇於精進,除私我而達無我,則慧智自開,天人合一。

靜修首要先正心,正心唯德循,心正無所忌,無所求,一靜得矣。修靜坐先修心,心能靜而後能定,其益無窮。無我私念,乃步定界之要義。以堅毅不屈精神修心,領略靜修要義,得其要旨。
修德煉性,需隨遇而安,以平靜、安寧處事待人。事件來時,全力以赴;事件離去,處心泰然,切勿患得患失。凡塵事境,不為我牽,諸心滅,住心棄,道心長,堪稱融合於自然本性。

時刻修〝身、口、意〞靜。身靜則顯莊嚴,口靜則離是非,意靜則雜思止。〝身、口、意〞靜則智慧長。反之,身弗靜則精耗散;口弗靜則是非纏;意弗靜則神散漫。〝身、口、意〞弗靜必見其敗,輕者是非糾纏難得寧日;重者自我霸氣橫行,理性失落,畜道輪迴。無明此理,墮入畜禽而不明。 55

學『真假篇』,明人性。『真假篇』云:順意者真,逆意者假。 吾愛者真,吾惡者假。這般歪念,焉能得真。人性弱點,迎喜棄惡,必產我大,凡存我大必為塵務所牽。於此自省自過,德性自增,靜境自然提昇。

學『三殘篇』,清靜思維。『三殘篇』曰:塵者眼觀四方,耳 聞八方,口述各方,造孽之因。如果失聲硬好講道法,失聰硬 充音指揮,失明硬好當景評,如何能靜?修者生理不殘,然心中須備聾瞎啞三殘,乃殘而不廢,斷絕外境之所牽,不執於他人是非。眼觀、耳聞、口述,內心不動,魂則易平。

凡修行者須以性命雙修為重,修性則為提昇德性,修命即修軀強壽延。修性不修命,惟恐軀壞而尚未修成;修命而不修性,外觀或見軀強壽長,德性缺修徒增孽緣。性命雙修若得均衡,則易見其效。然長者行修勸修命為首,修命者動靜雙修,以德配之。若見軀弱,魂因疾患而牽,難得平衡,修命以強軀為上策。壯者勸以修性,幼者導於知性。今多塵誘、毒染,勸其修德乃修復本性,制止孽緣。性命雙修乃修者奠基,修靜習德缺一不可,若貪婪於修靜而忽略德理調靈,難證道果。

註:師示:動指修習〝修真動功〞,可促軀強,靜指靜修

二、坐姿
坐姿自然, 不格諸表;
   輕鬆自在, 神不懈怠。

坐姿不受強制,盤態隨意、自然。衣著寬鬆,食不過飽, 身潔體淨,身軀放鬆,直而不僵,不格諸表。

靜修以盤坐為佳。靜修氣理乃顛倒行,液升氣沉,盤腿為防靜修所得之真氣外洩於湧泉,盤可鎖真氣外洩,而回流泥丸。

註: 1)盤坐可自然盤、單盤、雙盤,不能盤者,可端坐凳椅之上。
        2)腎氣稱水,靜修時上行,故稱液升;心氣靜修時下行,故稱氣沉。
        3) 水本性下沉,氣本性上升,然靜修中反之,故稱顛倒行。
     4) 湧泉:在腳底中間的前面。
     5) 泥丸:腦內,亦稱上丹田。

靜坐求身直,然忌僵硬,乃讓氣流通暢,輪迴任督,若身僵則肌肉緊繃,氣脈緊縮,必氣流阻塞。

註:  任脈與督脈:任脈由下唇的承漿,下行經胸、腹,達會陰,為陰脈之總;督脈由會陰上行,經尾閭,沿脊柱,達頭頂百會,再向 前下行,經鼻達人中,為陽脈之總。氣流暢通任督二脈為佳。

靜坐莫執外表而神懈怠。靜求體懈,然求神存。靜坐若神散, 則昏昏欲睡。神遊易產雜念,神足導氣順行,順則可疏通經脈之阻塞。神足亦防氣流逆轉,凡逆轉則易見經脈亂而產疾痛。

靜坐腿腳酸痛干擾,此乃修者之障,自參如何方可適之,以平常心態,恆耐對之,此疾必除。

靜坐莫執時限,不求時辰長短,以心態為準,既恆耐,且毅力,也勿刻意貪婪。若神不存,神見散,坐之何為?功不在多, 勤者得之。

三、呼吸
呼吸自然 由粗而細
而微而靜 氣息暢通

靜修入座後,舌抵上齶,雙目微閉。吐納三下,即深呼吸三 次,志在排出肺腑污濁之氣。自然呼吸,以意體會,入靜後逐漸 忘卻。呼吸自然,由粗入細,由細入微,由微漸靜。一呼一吸、 若存若亡,漸漸悟得體內之氣機動靜。古曰:靜修從息起,入靜功夫在靜息。

師曰:呼吸如絲意若存,
又曰:呼吐吞納巧, 天地真氣為吾取, 天感靈氣早,吸進呼出內外理, 吸收外能量, 地法天來人效地。 地濁益生了。

註:以上二偈冠首為〝呼天吸地〞。靜修由淺入深,初時意守呼吸,同時 注意體內氣機之動靜與呼吸之關係與配合,漸漸地忘卻呼吸。經常 期習修,體內真氣漸漸與天地之真氣溝通而融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5-2011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17-5-2011 09:46 PM 编辑

四、理法

自然法門 寂靜明徹
以德為奠 效驗自現

靜修即靜坐法則,亦稱靜法、禪修或內修。師秉承 旻皇聖 約而授之靜坐法則為自然法。道法自然,自然乃靜修之本,自然 而然,毫無拘束。靜坐乃步入道修之一主要課程,若持修以恆, 一者可得性靜;一者可煉軀強。

正道靜修,即修禪,清靜修禪道可成。寂靜明徹即是禪。 慧守方寸,循序入定。可靜可動,毋受境役。念之困纏,意之排放,禪之息止。

註:  靜修之理法,主要包括寂靜與明徹兩方面。寂靜為靜定,明 徹為清醒。
       方寸即心,守心使寧而定,即寂靜。
       知靜知動,而不受境牽,即明徹。
       如產生雜念干擾,則以靜排之。
        此乃靜修理法之總綱。

欲得靜修,立念純樸,心性寂虛  。思維貫徹,悉自境況, 啟張蔽障。相應自然,不起執著,虛幻即除。層境前推, 連繫貫通,即入定靜。個別領悟,皆得精進。

註:  靜修中須心意純樸、虛寂。
      明悉境況,保持良好功態,排除障礙。
      順其自然,不執著於動靜之境,虛幻自除。
      層境不斷推進,可入定靜。
      唯自悟得精進。
    此較完整地闡述了靜修中寂靜明徹之境況。

動為修身,靜為修智。八字簡言,個中奧妙,文不盡詳,語難盡道,唯意可通,唯識可解。故曰:修意識為重,若執文相,則如「觀日昇而駐西望」。動促氣盛,靜帶氣行。氣盛不化,氣行無勁,皆敗之理。觀氣脈而察氣行,修維之路。

註:  靜修中動與靜之奧妙,非語言文詞可表達,只可意識(即體悟)。
      心神不靜則氣盛不化,氣行無勁,皆敗之理。
      在靜中觀氣脈而察氣行,修維之路,也即寂靜明徹之意。


師曰:輕鬆坐下棄煩憂,一心恆守無思潮。 集中神慧定氣流,漸入清靜怡然守。 妙境相感唯心領,此時幻相陸續纏, 不得執著貪念起。

註:此文師諭靜修理法。

適時境之當宜,坐姿自然,不格諸表。明悉內觀,氣息之舒暢,運作自然。自知長短之為,宜大小之分,而覺多少之數, 推進境修  。吸納三口真氣,直貫任督之間,方可稱靜修完功。 法法長芳,瀰及乾坤。不以身取,空然持守,慧化萬端 。

註:    在適宜於靜修的環境(時間、地點),自然就坐,不刻意於各種外表形態之要求。 清楚地體察,體內氣機與呼吸之自然運作狀態。 體察體內氣機運作之長短、大小、多少等種種境象,其之變化, 乃修者由淺入深之進程,正是這些境象推動靜修精進。

      靜坐結束時,深吸三口氣,每一吸意想真氣由天而降,吸入頭頂, 沿督脈與任脈之間,即中脈直貫而下,作為收功。

      長期恆耐修習此法,體內真氣與天地真氣互相溝通融合。
      上境不以身體去有意採取,只是恆守自然虛靜,可達至妙至精之境界。
    此乃闡述一次靜坐練功之始末。

身:坐姿不受強制,自然即可。
心:思維不受制止,清靜可得。
意:私慾起伏不停,放下可取。
禪:精進持修不怠,恆耐修成。

身心意,氣定神怡,遊走自如,飄逸輕悅。

註:    以上之文乃言靜修身心意之要求,恆耐習修,日漸提昇,由有為而入無為。

師授自然法理或誤解其義,若曰:自然則無須有然,此理歪 矣。靜定得之全賴德理,德理無明則何以降伏心魔,心魔作祟何 可得靜?故曰:有為參研德理,無為習修理得。修行皆由有為入 無為。有為操作,成效優見,悟證無為,方見其微。
 
註:以上說明,  有為之法效驗易見,但必須達無為,方見真正修行之效。

五、寂靜
            無思為靜, 無念為定;
            內妄不生, 外境不牽。

靜坐自然法門,在於靜心、清心,以無思為靜、無念為定。 初學者有為執靜,然實為難靜。恆耐守之,他日倦鳥歸巢,由有 為而入無為,得自然靜。守靜之迷,莫逆於心 ,慧守之際,全無所繫。私慾起伏不停,放下可清。思維不受外牽,靜境可得。 輕鬆神態,自然為本。

註: 守靜之要,內心不生妄念。
     守靜之際,不受外境所牽。

修靜無時無刻,坐臥行立皆修。 師曰:

心不亂來憑正念,靜而不動須考驗。
神意欲清平氣炎,明心見性要時間。

註:此偈冠首為〝心靜神明〞。

人學靜理求定境,人生好動浮生態,
修靜練動昇華格,煉道修身雙修功。
 
註: 此偈冠首為〝人人修煉〞。內外雙修,即性命雙修。
修軀強壽延稱內修,命修;提昇德性稱外修,性修。

靜修攝靈丹心藏  ,如悟氣轉謝代陳  ,
止息七情方為進  ,水弱溫柔帶剛強  。

註:    此偈冠首為“靜如止水。”
     靜修可加強元靈。
     體悟氣機之運轉如新陳代謝。
     消除七情,方可精進。
     靜雖如水一樣柔弱,但柔中含剛。

觀心不動,至人用心若鏡,內外無相。猶如雁渡寒潭,水過 無痕。  

註:   此段喻心靜之境。至人者乃神仙之一種。他們心靜如明鏡,對於內外景物無動於心。又如雁渡過水潭一樣,水不留痕跡。

心難平靜,虛象摒障,瞬息萬變,擾亂靜心。此時層層障陷, 紛紛湧襲心境,靜境難以尋覓。心寧靜,精神舒適;心浮燥,精 神疲困。唯心境平靜,方見自我。心靈入定,方見自性。能見自我、自性,平衡三魂,方有作為。

靜與定不可強逼、急躁,需恆耐與時限而成。

六、明徹
靜定氣生 明徹動靜
順其自然 真陽自現

靜修由靜而定,靜穩定實則氣生。靜修見氣流,正修也。氣動暢流則五行八卦轉,氣通五臟六腑。此際雖寂靜無聲,卻如雷鼓震蕩,或目覺含光,光茫一片,或黑暗無邊,或見彩光異相, 或聞蚊聲、蟻步,或覺冰寒襲體,或覺炎火焚身,或身震搖晃, 或覺身不屬己,若存若亡,或覺虛大,燦爛異常,變化萬端,因人而異。凡此種種皆為靈修,乃靜修過程。轉不為礙,則真陽現,此為靜修理。

註:  氣流運行暢通無阻。

靜者,於靜虛之中,亦靜、亦動,心隨境煥,亦步亦趨。然 須持之泰然,境界之動靜,毫無牽動心弦,由有為之靜而達無為。 神識莫刻意有所追求,神遊自然界中,一切置於平靜。無為乃 靜析所觀情景,納思不動心,勤修可悉其過程。陽極剛強陰中生, 動由靜處養。靜如赤子,動若狡兔,靜極生動,動極生靜。親 領此境,無言可諭,欲速則不達,以恆耐可得。

註:  神識,即意念,思維。
      陰陽動靜互生之理。
      靜修中動靜之境,唯可親領,無可言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若要證覺靜修要義,唯有深入內心探索。若無明透悉悟,難 窺其中奧境。平庸資質,一般修為,充其量只能感應而不能全觀。 縱然能感應,也只是片表皮毛而已  。神遊境界間,進退一心藏, 猶如兔躍鵲落,起伏有緻,氣定神閒於揮灑之間,完全純美,自 然收放,分毫無差,方能成就,達悟另一番境界。

註:  靜中之奧境,一般只能感應其現象,而難深入全觀,故須明透悉悟。
  靜中全觀奧境之狀。

靜境凝神自照,身心一如,動靜一致而混為一。雖有景象縱 橫,亦為靜境所籠罩。虛幻猶似仙景之美觀,勿使身不由己陷入 歡悅索誘,亦勿墮落於恐懼深坑。境緣乃無形,幻相乃心造,靜觀不攀緣,除心不除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11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17-5-2011 09:41 PM 编辑

以下師聖詩文詞語均示明徹動靜之境:
看前眺遠觀四方, 意沉思寄多善念,
聽近攝前覺八然, 觀聞觸意識別境,
觸感官能多亂源。 守一收能攝道昂。

註:前三句為“看、聽、觸”。是說未靜之時眼觀四處,耳聽八方,器 官感觸而心亂。後三句為〝意、觀、守〞。是說意靜之中,用觀、聞、 觸來體悟靜中之境象而守之。

知其靜而步境修,知其動而定慧覺。  

註: 知靜、知動乃智慧之覺,而步入境界。

以目透視虛體狀,暗淡微光靈性弱,
皆因慧性塵習染,靈性停滯無光彩。
靜修靜定靈慧聚,再次透視虛體狀,
光茫燦爛溫柔照,軀體內藏三靈光。
靜修禪定入妙境,三次透視相應乎,
內外和合會大欽,軀假修真層次依。

註:以上喻靜修隨著精進層次之提昇,而有不同之內境。

一觀無境有無有,再窺無有無有無。

註:喻明徹內觀,體察動靜境象之有無:初看既無,又有;既有,又無。 再觀之,又覺沒有甚麼有與無。

境來無影,境去無蹤,來去自如,心似靜水。
放下諸緣,心無執著,即無貪求,亦無妄念。

註:靜中之境象來去自如,只須心靜,放下諸緣,無執著,無貪求,無 妄念。 64

走馬看花影留風,靜處進取不執空  。
不知時日勤習功,不願年華白留蹤  。

註: 對於靜中境象之觀察,如走馬看花,心中不留痕跡,亦不執著於空。  勸勤於修習,不浪費年華。
飄然入靜觀太虛,飄浮不定走東西,
飄飄浮浮乾坤裏,陰陽不分取兩儀。
註:此喻入靜之妙境。
風有定向而吹送,雲無心念而飄浮,
風雲何來自有意,有無境相無繫心。
開啟靜慧鬆體魄,啟動真氣恆靜得。
靜養身息莫心躁,慧光微見定裏瞧。
入靜境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靜虛禪定,凝神自照,調合其境,身心一如,動靜一致。無常之境、無為之作、無相之界, 親身體驗靜界中之奧妙。


七、雜念
雜念叢生 慣陋之因
習德明理 恆耐見驗

靜為修身沉雜念, 靜取靈光助修行,
莫以玄事互牽連, 坐臥行立須明清,
眾生修靜取一念, 心神合定無雜念,
一念虛靜滅萬念。 聖理記心可精進。

註:  靜修中眼前出現光茫,可助修行進程。

雜念對修煉之影響是難集中精炁,難孕育元胎。靜修中雜念 之出現,人人如此,是由於塵世慣陋之因。排除雜念,唯見效於 恆耐修靜,勤習德理,明理而力行,消除自我慣陋。面對本身慣 性之反應,不陷入其境,平靜對待事物所起的造因,清晰明解事 物之真相。

師曰:踏實人生路,不管苦與甘。榮辱閑裡事,將他作笑談。 得失不計較,名利何相干。從容走四海。七情不亂,八風不動, 心清念正,滅一切煩惱,靜如止水。

勤習德理,細參〝真假篇〞與〝三殘篇〞,明其理而自然放下, 內不生妄念,外不受境牽。無我為劍,斬除七情六慾。抱無私無 求、仰對天地之心態。不留過去心,不留現在心,不留未來心, 無埋怨心、委屈心,只有歡喜心,雜念自消。

除心頭雜念,坐、臥、行、立皆不繫念,而心安,心一安而 後能靜。觀初生赤子、一靜入睡、不稍片刻。靜修中產生雜念和 排除雜念,反反覆覆,應以恆耐突圍。 66

八、正道
莫求捷徑 勿執自我
遠離玄虛 自然精進

靜功入竅,莫求捷徑,莫圖突圍,一切自然,以靜為主。若 見異相亦非真相,若一無所有亦非全無。全靠耐力、毅力、恆心 方能精進。眾虔心靜坐,然精進見效者鮮,無靜之故。塵眾慣貪 求捷從簡,缺乏恆耐,此修者弊端也。

靜法乃自然法,若以私我意識,存疑或一味執著己見,圖求捷 徑,執著己法,雖外觀虔修靜法,然所習修者乃他派之法,凡執他 修者所得必難見效。

自然無為法則,雖以靜定為主,然不宜刻意求靜、求定,修若 刻意,必行歪道。世人修習靜功忌太用心、用心且執著,心繫念, 不能靜。一切順自然而為,切莫以意領氣,莫以觀想,冥想引幻, 莫求通神,莫求功能。

凡思空則難成空,欲得空,首須修靜。有者受他派影響,皆 盼求空。靜坐持印、持咒或持經求空,此皆非空。自然法則為自 然空,如貪執於求空,易得假空。意念所化之空,易產幻相,或 見鬼怪妖魔,或見神佛仙聖,此皆心魔所意化之幻,以閃慧陽, 即眨眼驅之,所見勿貪莫懼。

靜修為自然理法,勸眾莫執手印,所謂手印乃為神佛塑像之 美觀而已。手印種種不勝枚舉,或誤解手印可通神,此思錯矣。 凡執手印,心必存執,或有所求,存執存求何以得靜?

師不勸持咒,凡咒皆為塵眾不明之言語。咒乃音聲之頻律, 咒或可通神,此乃音頻之效,然所通者多為魔靈,故塵俗術士多用咒音。仙佛咒語之持咒者,須靜心不亂,方見其效,若不靜持咒,即招魔靈。

頌經之說,與持咒大同小異。經文乃善文,勸世為多,若無 透徹經義,頌之何為? 67

師述有關手印、咒語、經文之真義,乃導眾入正修。宇宙道 德玄理深不可測,聖理所洩玄機僅皮毛耳。勸眾莫執玄虛,若貪 之必入魔境,鬼怪玄虛宜遠離。

師曰:欲速則不達,求靜必亂境。凡事若急躁,所修必無效。 思空難成空,定自不覺中。修靜習德理,精進純真易。欲求精靜 果,必先除自我。我見與我執,何以言行修,火燥性難改,終必 淪苦海。靜中方言定,定非我字求。68

九、效驗

陰陽平衡 五行協調
軀強慧增 脫胎換骨

修靜若持之以恆,一者可得性靜;一者可練軀強;形軀三寶 精氣神合一。內修若陰陽平衡,則凡事不為外境所牽。觀風吹旗 飄,內心不為飄而動。身心安定、精神統一,而產定力。處事待人平靜不躁,漸能觀透諸事緣生亦緣滅定律,智慧油然而生。內 修若陰陽不平,則性躁而無明於德,作惡孽而不知悔。

修靜乃平衡氣脈,氣盛而化,身心必得平衡而性亦溫順。 若處事急躁、性子易衝動,何言修靜?故欲知靜之成績,只需觀 自身之處事能否冷靜,思想反應是否敏捷。凡德性有成者,處事 皆易順暢,亦易近人,得者皆歡喜心。

靜而生定,定而事明。世俗謀事思維不定,失敗、失意在於 沖動。不靜、不定,不修禪定之功,往往功敗垂成。

人體五蘊乃與外界接觸之感官,如受外界影響,則五蘊不平而過盛,氣不化,必然脾氣暴躁,處事衝動,同時導致體內五行不平而傷身。五行本相生相兙,生兙互牽缺一不可,缺者命不保。

:   五蘊:色、受、想、行、識。
        五行:金、木、水、火、土,體內臟腑。

今世人所患之絕症,皆因身內五行生兙不調,差異太大之故。 外牽五蘊,內傷五行,兩者內外皆須以靜,方可使之調和平穩。 靜修使五蘊,五行平衡,護軀而延長壽元,返老還童,供眾行修。 若軀體敗壞,則欲修無門。

靜坐為修靜之主流課程,凡靜坐得當,其人必覺陶醉於境。 攝得靈量,平衡三魂,一世得修成。塵眾因無靜而致輪迴,塵俗 一切是非孽障亦因不靜而生,魔徒亦因無靜而猖狂。靜乃除慣陋之良藥,若透靜義,萬事平息矣。
師曰:脫離塵毒賴修德,胎元調養憑靜功,
換魂轉靈道修習,骨埋土堆軀歸塵。

十、恆耐
各緣各造 無人替代
欲求作為 唯志恆耐

修行無人可替代,各修各得,各懷各修,因緣各造,不需牽 強。信念正確,勉立堅志,恆耐修習,勤奮精進,從不間斷,下 定決心,方有大為。不可有懈怠之態,傲慢之心,需俱足精進之 動力,尚有前端途徑身力行。縱然遭遇挫折,仍要一心一意,心 境不可退縮,再接再勵,更應奮取前進,好好整頓一番,平伏下 來,調息紊亂之境。唯莫誤入邪途,自毀前程。道海無涯,靜境 無際,自得靜悟。習修者若恆耐無求,必得效驗。

師曰:志向堅定虔心修,既無禁忌唯守志,
學修心態正與真,一心虔修滅二念,
三魂守得四季行,五形相合六道離,
七情慾癮八德守,九品功果十界天。

註:此喻靜修中應持正確之心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11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在练此功吗?
从“一、 靜德並重”到“四、理法”缩短来说就是盘坐,闭目,自然呼吸和觀氣脈对吗?
哪个气脉啊?
我除了能感觉到心跳之外,别无其他...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11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Niv

我们所练与此功大同小异,只是比较注重实践、少谈理论罢了!

公开此功是为了让人免费自学,明白性命双修真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11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很想向您学习的。
只是无奈我在马六甲,没能参于您的气功班。
所以就尝试自学。
但是看不懂,在摸索着,所以在这里发问。
等尝试一段时间后还是没门路的话,也许就试试马六甲的智能气功班。
还是老师您可以网上授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1-5-2011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Niv

从坐姿和呼吸入手吧!

网上授功是可以,可惜不能确保有空上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5-2011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侨老师,请问您能于我分享关于三调吗?
因为某论坛不能注册了,别处看的不知完整不完整...
我没办法入静,也做不到自然呼吸...
所以想向您请教。

对于您的教导,分享和时间,不胜感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5-2011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侨 于 28-5-2011 10:14 PM 编辑
华侨老师,请问您能于我分享关于三调吗?
因为某论坛不能注册了,别处看的不知完整不完整...
我没办法入静,也做不到自然呼吸...
Niv 发表于 24-5-2011 02:32 AM


那个网站將重开注册功能,请稍等。

我没办法入静= 三调只需先静心,不是入静。

做不到自然呼吸= 那就继续练到能自然呼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2-2013 10:1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yu-energy.weebly. co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2-2013 03: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註:  任脈與督脈:任脈由下唇的承漿,下行經胸、腹,達會陰,為陰脈之總;督脈由會陰上行,經尾閭,沿脊柱,達頭頂百會,再向 前下行,經鼻達人中,為陽脈之總。氣流暢通任督二脈為佳。”


深奥难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3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VoiletP 发表于 21-12-2013 03:21 PM
“註:  任脈與督脈:任脈由下唇的承漿,下行經胸、腹,達會陰,為陰脈之總;督脈由會陰上行,經尾閭,沿脊 ...

其实,只需知道任脉在人体前面正中,督脉在人体背后正中就可以了。
任脉主任全身阴脉,督脉总督全身阳脉。

练小周天功的路线是阳升(沿督脉上行)阴降(沿任脉下行),其他的关口和穴位不需知道。
有师指导的就什么都不知道更好,连任督二脉的路线和行走路线都不需知道,这样就不会出现意念导引或心理作用的假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3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精、气、神=人体三宝,其中神为三宝之首,神为尊是因为神去人亡。所以,气功锻炼/修道都以养神、存神为主、以达健康长寿的目标。自古以来,养神存神的方法就是“静以养神”,另个方法就是 --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这是一般上的要求,修道人要的却还另上一层-- 炼虚合道。

真正健全的养生/修炼法必需以静为目标,而不是用意念来耗神(和养神存神背道而驰),要知耗神就是耗性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医疗保健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4-2024 07:22 PM , Processed in 0.072468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