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BKL

谁是导至蜀国灭亡的祸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6-12-2005 11: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ulin 于 20-11-2004 05:45 PM 发表
蜀汉灭亡是因为关羽、刘备及刘禅。
1) 关羽目中无人,除了刘备张飞,他看不起敌人,与本国的其他官员武将也不和,才会丢失荆州。
2) 刘备意气用事,倾国之力攻打东吴而惨败,以至蜀汉元气大伤。
3) 刘禅在后 ...



很详细的见解,我完全同意!

蜀汉灭亡真的很可惜,空有五虎将,名军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linpanqia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7-12-2005 08: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那个死黄皓,公元二六二年那一战姜维赢定邓艾了,王八刘禅听信黄皓的话,下诏书召回姜维,不然一定可以直取中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2006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weppv 你说得没错,但是。。。。。。

原帖由 wweppv 于 9-12-2004 03:43 PM 发表

这是你的想法,我不反对
但在下仍对诸葛亮、姜维北伐有着不好的想法
因为在下曾读过一篇文章,文章里表示魏是如何地抵抗北伐
当时魏防守的重点一直放在对抗吴从荆州的进攻,对蜀完全没有威胁
而诸葛亮就是看 ...




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夷陵大败虽和蜀灭亡的事相差超过40年。如果当时的士兵还活着,都大约50-70岁了。

没错!但你想想,如果刘备有了荆州的话。国力会更强大!资原很多,人力有够。要征兵征粮也容yi。

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夷陵大败也导zhi蜀吴同盟的关系破裂。严重的破坏了诸葛亮三分天下之ji。
虽说诸葛亮后来也和吴修复了良好的关系。但也已经过了蜀的黄金时期。蜀从此走向灭亡的路。

试想想,假如刘备没有失去荆州话。History 也不一样了。( 虽然已无法改变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致蜀国灭亡的是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是封建中国士子“为师”、“为将”、“为相”的完人,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化身,在他辉煌的一生中,几乎计无不中,谋无不成,近乎神,而他又本性谨慎,除“失街亭”、“兵屯渭南”外,很少有人论及他的失误。然而,为什么三国时期蜀汉政权最先灭亡? 细读《三国志》后不难发现,诸葛亮也有不审时度势、穷兵黩武、用人失误等多方面的缺憾。

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t 于 5-2-2006 01:11 AM 发表
致蜀国灭亡的是诸葛亮。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蜀汉政权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为 ...

把诸葛亮说成是蜀汉灭亡的祸首,未免有点失公允了。

有几点我们要了解到的是,蜀汉在刘备兵败夷陵后,已经奄奄一息了,刘备在对东吴那一场战中,把蜀汉的国力严重消歇,在夷陵那一战,史称“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陆逊传》可见这场战争对蜀汉造成多大的伤害。

因此,刘备死后,其实是留下烂摊子给诸葛亮收拾。当然,诸葛亮经过数年的经营,终于令蜀汉回复元气,但也无法回复之前的盛况了。诸葛亮对后期的北伐都采取步步为营,小心谨慎的态度来面对,如每次出兵,都走祁山这一路线,再加上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之计就可见一般。

如此谨慎的行军,很难想像他会把整个蜀汉的国力严重消歇。蜀汉由他一手一脚建立起来,他断不会把蜀汉给折腾掉吧?

如果蜀汉在诸葛亮经营之下真如您说的如此不堪,那么他一死,魏国实在很容易的将它吞并,也不会在后期攻蜀汉时吃闭门羹了。

诸葛亮是蜀汉最重要的领导者之一,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但其在领导行为上的战略失误、自知不足、不善育才、不当用人、不善授权、赏罚不平、不善纳谏等领导过失,使得蜀汉最先灭亡,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至于这几点的批评,不知您可否举几个例子,如如何战略失误?如何自知不足?如何不善育才?如何不当用人?(应该是马谡事件吧?)如何不善授权?如何赏罚不平?如何不善纳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孟德新书 于 5-2-2006 11:29 AM 发表

至于这几点的批评,不知您可否举几个例子,如如何战略失误?如何自知不足?如何不善育才?如何不当用人?(应该是马谡事件吧?)如何不善授权?如何赏罚不平?如何不善纳谏呢?




战略失误

战略是指组织发展的全局方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正确的战略是组织走向成功的前提。诸葛亮在隆中制订三分天下的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为蜀汉灭亡埋下失败种子。荆州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其处要冲,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曹、孙、刘要吞并四海称霸天下,都必需先占据荆州。诸葛亮以惊人的智慧,绝妙的策划,在赤壁大战中捷足先登,一举夺取了荆州,并以此为基地,随后取得四川和汉中,初步实现了隆中战略,实现三分天下的局势。然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当四川吃紧时,刘备授意诸葛亮将荆州交给心腹关羽,守荆州责任重大,关羽接印,诸葛亮擎着不授,又语重心长地叮嘱半天。这一动作表现了诸葛亮的忧虑,他清楚关羽的致命要害,把孙刘联盟,北拒曹操的战略方针一再告诫关羽,最后诸葛亮还是听从了刘备的意见,显示出诸葛亮对当时局势估计严重不足。做出令关羽攻打樊城的决定,结果樊城未下而荆州失守,关羽败亡。刘备听说关羽被杀,执意出川讨伐不该讨伐的东吴,破坏联吴抗曹战略决策,诸葛亮仅点到为止也没有拒理力谏,以致刘备之败。本来刘备进位汉中王后,诸葛亮应建议立即调整兵力部署,加强荆州的防卫力量,才是执行隆中决策的正确方针。诸葛亮战略失误,使荆州地失人亡,因而夭折了隆中战略。总观荆州之失全过程,关羽的责任是次要的,主要领导责任应由诸葛亮承担,这比“马谡失街亭”的错误更大,后果更严重,影响更深远。因为荆州这一步牵涉到蜀汉发展,事关隆中战略布局。诸葛亮一生事业没有取得最后成功,与荆州战略失误存在直接的关系,荆州地失人亡标志着蜀汉由盛转衰。

[ 本帖最后由 int 于 5-2-2006 02:2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5-2-2006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知不足

《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作为一位高明的领导者非常需要具备知人的本领,更重要是自知,只有这样才能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宋朝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诸葛亮朋友司马徽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天”则是历史规律,只有遵循,无法抗拒。首先,诸葛亮后半生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匡复汉室的时机与实力已不存在:

1. 三国统治集团中蜀汉最弱。失荆州及刘备死后,蜀国由盛转衰,统一天下已不可能。

2. 对手十分强大。仅以一对手司马懿为例,诸葛亮自知有了司马懿,出师必不利,故听说曹睿封了司马懿后大惊:“必为蜀中之大患。”后听说司马懿被罢官又大喜。司马懿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后,诸葛亮则“顿失跌足,不知所措”。

3. 蜀魏百姓均已厌战。长年战争难得一时平静,而诸葛亮却要连年北伐,也是逆天而行。其次,诸葛亮对自身认识不足。诸葛亮好友崔州平也曾指出“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其后更有很多例子:一出祁山前,太史谯周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曜倍明,未可图也。”并劝孔明:“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也?”孔明曰:“天道之理,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也?”在五次北伐失败之后,六出祁山之前,谯周又奏种种不祥,劝其谨守待时。而诸葛亮不顾一切,坚持出征。六出祁山是他最后的北伐,成功寄托在上方谷,然而又是“天不祚汉”,司马父子濒死而得救,诸葛亮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他之后,姜维继承遗志,九伐中原,最后也连连失败,三国“分久必合”,一统于晋,诸葛亮和姜维都没有改变蜀汉的命运。天下乃有德者取而居之,并非一直是刘家的天下,两人不自知,不自量罢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善育才

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勉强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又有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他们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  诸葛亮说:“此病不在兵寡,在主将而!”所以,诸葛亮只得让关羽守华容、荆州,让马谡守街亭,让刘封、孟达守上庸。而这些人连连违背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政策。最后诸葛亮指定降将姜维为帅,也只因朝中无能人不得已而为之,正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诸葛亮非常清楚蜀汉人才状况,但并没有引起对诸葛亮培养人才的高度重视。

首先,未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三国志》之作者陈寿评曰:蒋琬、费一“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其次,不给人才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三国志•蜀书•马谡传》习凿齿评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送,加上天雨,李严运粮不济,情有可原。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撤销李严一切职务。

第三,不锻炼人才。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第四,公开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嫉妒别人才能,特别是比自己高明的人,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是领导不能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即使有这种心思,应将其变成忧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因为领导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只要能驾驭下属即可。但诸葛亮却不能善待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一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才,像李严、廖立、魏延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被杀戮的结局。

用人之道,是领导才能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领导者实施领导过程的重要工作。正确用人必须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前已论述,诸葛亮非常清楚荆州之重要,然而诸葛亮对守荆州人员方面的严重估计不足,做出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去守街亭,表面看来马谡失街亭及被斩都是咎由自取,但因此把马谡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是“庸才”的代名词,是不公正。马谡是个人才,街亭之战以前,参军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屡出奇谋,克敌制胜,为蜀军立下过大功,比如献计征服孟获,离间魏帝与司马懿。马谡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谋士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而诸葛亮却把他推到了主将的位置,而且事后还反省自己,斩马谡后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他想到的仍然只是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用人失当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 本帖最后由 int 于 5-2-2006 02:2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2-2006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善授权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工作勤勤恳恳, “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至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其在上后主的《自贬疏》中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其对手司马懿有评价诸葛亮说:“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而在西汉时期,陈平任汉左丞相,刘恒皇帝一日问,全国一年审决了多少案件,全国一年的财政收支有多少,右相周勃答不出来,刘恒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有人主管。”刘恒问:“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要了解司法问题,可以问廷尉;陛下要了解财政收支,应该问治粟内史。”刘恒又追问:“如果什么工作都有人主管,那么你管什么?”陈平答:“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候;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帝乃称善。(《史记。陈平传》) 陈平、诸葛亮是当时的高官,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而在于具有调动下属积极性。不授权的领导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还会失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赏罚不明

赏贵信,罚贵必,赏罚应公平。然诸葛亮赏罚不明:首先,罚不平。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事先立下军令状,但因刘备求情“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赎罪”,诸葛亮就饶了关羽,放纵了关羽,以致后有荆州之败。《三国志。蜀书。蒋琬费一姜维传》记载,刘备发现诸葛亮提拔的蒋琬“众事不理,时又沉醉”,在发怒中“将加罪戮”,而诸葛亮硬说蒋琬乃“社稷之器”,还要求刘备“重加器之”。坚持斩杀马谡,晋人习凿齿认为可惜,当朝大臣蒋琬也认为诸葛亮斩马谡确实有些过分, 《三国志•马谡传》:“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其次,赏不信。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与邓芝为疑兵,因诸葛亮错用马谡,北伐失利。赵云、邓芝在”兵弱敌强“的形势下,”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退军无损失,却被诸葛亮”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在视察时发现兵将、军资无损,从邓芝口中知道是赵云”亲自断后“,才使”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的实情后,也只是以赵云将士保存下来的”军资余绢分赐将士“,而赵云则以”军事不利,不应有赐“谢绝,建议全部充府库。军事失利完全是诸葛亮拒谏、固执、独断专行用个人爱将马谡为先锋所致,赵云为补救他用人的失误亲自断后以保将士、军资无损撤退,本应是有功将领,诸葛亮却推卸责任将其贬职,即使知道了实情,诸葛亮也不肯为赵云恢复原职,这就不仅有知过不改的错误,而且更有错上加错之嫌。可见,诸葛亮赏罚不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善纳谏

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不同意见,以致做出多次错误决策:

第一,平定南中时,诸葛亮开始并不接受马谡“攻心”战略,采用武力镇压的手段,待遇到严重阻力后,才想起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建议。

第二,北伐时,大臣曾反对诸葛亮与降魏的叛将孟达通好,指出“孟达小子,昔时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耶”。可诸葛亮宁肯不用国内有才之人,对叛将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欲“诱达以为外援”,与书孟达,但孟达“无款诚之心”,始终不愿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外援”朋友,给了无可奈何的诸葛亮当头一棒。

第三,北伐时“数有战功”的魏延,北伐时亦提出过亲带精兵五千奇袭长安,诸葛亮领主力出斜谷,一举而定咸阳以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却被诸葛亮以“危计”拒绝,以后也一直不纳魏延之建议。

第四,马谡是诸葛亮深为器重提拔的青年将领,刘备生前就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第一次北伐,“论者皆言宜令为先锋”的应是“宿将魏延、吴懿”等将领,而诸葛亮却拒“众意”,固执地任用马谡为先锋,“统大众在前”,导致街亭惨败,枉送了一大批将士的性命。象诸葛亮这样的领导都因不善纳谏自取其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总结

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为蜀汉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蜀汉政权“鞠躯尽瘁,死而后已”,使他成为功业彪炳的千古名臣。唐代诗圣杜甫在诗《蜀相》中称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诸葛亮的领导方式上的失误的也为蜀汉灭亡埋下为种。赤壁战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只是暂时的平衡。荆州丢失,关羽丧命,刘备倾全国之兵,怒伐东吴,全军覆没,病死白帝城。诸葛亮受托辅少主,开始执政,也只西南一隅,且南中反叛,国内动荡,矛盾加剧,面临“民穷兵疲”的困境。加之不满百万人口的蜀汉,官僚机构出奇的臃肿,以致赋役繁重,百姓无法生活,三国蜀汉最短命也就成了必然结局。总之,诸葛亮出师二十几年,对蜀汉的建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没。但由于其自负专断的心态,过于谨小慎微和保守的性格,无论是用贤纳谏、南征平叛,还是挥师北伐等,都曾犯有严重的领导错误,特别是蜀汉建立后没有把国家重点放在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政治改革、精简机构、用贤致治,导致统治集团日益腐败、社会动荡、矛盾加剧,从而加速了蜀汉的灭亡,当然蜀汉最先灭亡不是诸葛亮个人所愿意看到的,但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领导责任。正所谓:蜀汉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t 于 5-2-2006 02:21 PM 发表
战略失误

战略是指组织发展的全局方略,是组织实现目标的重大方针与计划,正确的战略是组织走向成功的前提。诸葛亮在隆中制订三分天下的战略为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其后荆州战略失误为蜀 ...

刘备把诸葛亮召进益州协助他,留下关羽镇守荆州,这是刘备的决定,诸葛亮可没出过半点主意。因此,后期荆州的失误怎能怪在诸葛亮身上呢?我们要了解到的是,当时诸葛亮在刘备心中份量虽然不轻,但尚属新人,要如何让刘备放心让他镇守荆州呢?况且,关羽和刘备之间的情谊,在刘备心中是最佳人选,这是无可厚非的。

至于加强荆州的防卫,老实说,诸葛亮打从一开始就以联吴抗魏的方针为出发点,这一点刘备清楚知道,关羽也没理由不知,但他们执意要破坏这联盟(尤其是关羽),诸葛亮能做些什么?因此我很难想像为何您把最大的责任算在诸葛亮身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7: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t 于 5-2-2006 02:23 PM 发表
自知不足
《道德经》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作为一位高明的领导者非常需要具备知人的本领,更重要是自知,只有这样才能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宋朝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 ...

诸葛亮其实是知道蜀汉难以撼魏国的,在后出师表诸葛亮有提到如果不展开北伐大业,蜀汉迟早也会灭亡,在此诸葛亮是以忠心观念,为刘备的梦想作出最大的努力。诸葛亮的北伐事业其实对蜀汉没造成多大的伤害,反而是姜维的后期攻魏大业,使到蜀汉的国力消歇,这点不能怪到诸葛亮身上吧?

至于对蜀汉的实力,诸葛亮为何会不知呢?若他不自知,早就采取魏延的冒险计划,诸葛亮每次出祁山,都尽量减轻兵士的伤亡,因为他知道蜀汉的国力不如魏国,因此只好采取步步为营的方法。若诸葛亮真的不自知,可能历史上已经没有所谓的三国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t 于 5-2-2006 02:23 PM 发表
不善育才
首先,未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虽然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三国志》之作者陈寿评曰:蒋琬、费一“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这一点可是欲加之罪吧?诸葛亮所选拔的人材都是德才兼备的,因此我们很难发现有任何蜀汉的人物会做出违背蜀汉的事情。而且,蜀汉是中原以外的地区,地方不大,诸葛亮能选拔出一系列的人材已经算不错了。

其次,不给人才改过自新的机会。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三国志•蜀书•马谡传》习凿齿评诸葛亮“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节任,随器付业;知之大过,则违明主之诫,裁之失中,即杀有益之人,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官至尚书令,“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刘禅)北伐由于劳师远征,得汉中并未得民,粮草皆得从险难的蜀道运送,加上天雨,李严运粮不济,情有可原。可诸葛亮厉斥李严“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并撤销李严一切职务。

李严是和诸葛亮一样的托孤大臣,他所犯的错误何止送不上粮草啊?他以刘禅的名义,假传口谕,吩咐诸葛亮快点退兵,过后在诸葛亮退兵后,又说粮草足够,这一点未免太过分了吧?他身为蜀汉重臣,竟然犯下如此可笑的错误,焉能不罚?

至于马谡,镇守街亭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他把它搞砸了,为此令蜀汉损失惨重,若不斩他?如何能立法严明?如何能显示军令如山?而且,没处罚他搞不好令到蜀汉的军士愤愤不平,这一点对于以后的驾驭是更难了。

第三,不锻炼人才。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我个人认为,若要评论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以正史来评论吧?若以小说的角度来看待他,实在说不过去,显得儿戏。比如用兵博望坡,历史上是刘备破夏侯惇而不是诸葛亮。

如果蜀汉对诸葛亮绝对依赖,蜀汉不会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延续若干十年了,蒋琬和费禕也不会给人称为贤相了。而且,在诸葛亮治蜀期间,还建立一个叫“参署”的机构,这个机构是专门吸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以做出最好的决定,一个所谓智慧垄断的人,决不会做如此之事。

第四,公开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嫉妒别人才能,特别是比自己高明的人,是人的一种本性,但是领导不能嫉妒下属或同事才能,即使有这种心思,应将其变成忧患意识,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特别是领导能力,因为领导不需要亲自冲锋陷阵,只要能驾驭下属即可。但诸葛亮却不能善待有才能特别是有可能一方面或多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才,像李严、廖立、魏延等有才有功之人,都遭到排斥打击甚至被杀戮的结局。

对于这一点我只能摇头叹气了,有那几点令到您有如此的观点?李严事件,上面已提到,不多提。廖立呢?廖立是自视过高,认为自己应该和诸葛亮一样受刘备托孤,打从心底不满意,因此当他知道是李严受托孤时,竟然挥刀把人砍死泄愤。过后,又散布各式各样的谣言,诸葛亮是无法忍受,才弹劾他的。至于魏延嘛?若诸葛亮有意排斥他,就不会吩咐费禕调解他和杨仪之间的矛盾了,何不让他们自己自相残杀,做个渔人之利?

但因此把马谡说得一无是处,甚至是“庸才”的代名词,是不公正。马谡是个人才,街亭之战以前。

正史没这回事吧?

马谡这样一个善出奇计的谋士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而诸葛亮却把他推到了主将的位置,而且事后还反省自己,斩马谡后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他想到的仍然只是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用人失当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诸葛亮应该是要为蜀汉注入心血,如他提拔王平为马谡的副将就可见一般,因此他希望马谡是一个将才,好为将来的伐魏大业带来转机。

[ 本帖最后由 孟德新书 于 5-2-2006 08: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2-2006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t 于 5-2-2006 02:24 PM 发表
不善授权
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工作勤勤恳恳, “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至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其在上后主的《自贬疏》中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其对手 ...

其实很难说诸葛亮不授权让部下做事,他只是担心下属做得不比他尽心而已,当然,这一点不值得赞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2-2006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t 于 5-2-2006 02:25 PM 发表
赏罚不明
赏贵信,罚贵必,赏罚应公平。然诸葛亮赏罚不明:首先,罚不平。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事先立下军令状,但因刘备求情“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赎 ...

华容道的事历史上没发生过,因此略过不谈。

关于马谡,其实诸葛亮斩马谡是为了令军中将士知道他执法严明,赏罚公平。虽然他斩马谡,但他没怪罪于同时行军的王平,他非但没怪罪,反而还升迁他成为驾驭三军的将军,因为他并没犯马谡一样的错误。

如李严和廖立之事,如果诸葛亮赏罚不公,他们绝不会在知道诸葛亮死后而痛哭了。


至于其它的帖,容我有时间时再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2-2006 08: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int 于 5-2-2006 02:26 PM 发表
不善纳谏
第一,平定南中时,诸葛亮开始并不接受马谡“攻心”战略,采用武力镇压的手段,待遇到严重阻力后,才想起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建议。

打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开始已有提到用和抚政策来对待南中的少数民族,诸葛亮鉴于东汉用武力镇压南中人却未得任何的成功,因此就建议采用和抚政策。一路来诸葛亮都走同样的路线,因此后期时用兵南中,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南中拿下,并不如您所说那样面对巨大阻力。其实在他对孟获七擒七纵的事件中就可知道是以攻心为中心点了。早期当诸葛亮知道南中起乱时,他并没有起兵镇压,反而吩咐李严对叛贼写信,以便让他回心传意,这可是他采取的和抚政策。

第二,北伐时,大臣曾反对诸葛亮与降魏的叛将孟达通好,指出“孟达小子,昔时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耶”。可诸葛亮宁肯不用国内有才之人,对叛将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欲“诱达以为外援”,与书孟达,但孟达“无款诚之心”,始终不愿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外援”朋友,给了无可奈何的诸葛亮当头一棒。

诸葛亮只是将孟达当做北伐时的援军,以便起到双边钳制魏国的效果,是问这有任何的错误呢?孟达并没有像您所说般不愿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外援”朋友,如真如此,他不会催促诸葛亮尽快起兵,孟达的失败,并不能怪在诸葛亮的头上,诸葛亮已经吩咐他多多注意司马懿,当孟达却充耳不听,因此后期诸葛亮知道孟达犯下致命错误时,只派偏军去支援他,何来不切实际的幻想呢?

第三,北伐时“数有战功”的魏延,北伐时亦提出过亲带精兵五千奇袭长安,诸葛亮领主力出斜谷,一举而定咸阳以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却被诸葛亮以“危计”拒绝,以后也一直不纳魏延之建议。

对,魏延提过子午谷之计,但这可代表此计可行?长安在当时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大都市,城外空地比比皆是,是骑兵发动攻势的好地方,我们给魏延侥幸占领了长安,但要如何守呢?魏国当时出名的可是骑兵,而且国力、兵力比蜀汉高出几倍,如果召集兵力,集中攻击长安一个孤城,您自己想想,需要用多长的时间?如果诸葛亮投入太多的兵力在长安,对于蜀汉自己的老巢不顾,这不是更糟糕?说的更明一点,魏延的计策就好象一条虫不选择从叶子的边缘吃叶,而一开始就跑去叶子的中心,在哪儿开始咀嚼叶子,这不是自掘坟墓吗?因此,诸葛亮才会从祁山出兵,一步一步的慢慢吞蚀魏国周边的势力,等到时机到,才发动对长安的攻势,这对于弱小的蜀汉来说,是万全之策。

第四,马谡是诸葛亮深为器重提拔的青年将领,刘备生前就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第一次北伐,“论者皆言宜令为先锋”的应是“宿将魏延、吴懿”等将领,而诸葛亮却拒“众意”,固执地任用马谡为先锋,“统大众在前”,导致街亭惨败,枉送了一大批将士的性命。象诸葛亮这样的领导都因不善纳谏自取其败。

这一点我们可要站在当时的情况想想,在关羽、马超、黄忠和张飞等这样的沙场老将去世后,蜀汉集团内可用的将才屈指可数,如果在每一次的北伐事业中都采用老将,这一点对于蜀汉会造成莫大的伤害,因此诸葛亮才会提拔马谡和王平等这样的全新将领,以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本事,就如孙权提拔陆逊般,为自己的集团注入心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2-2006 07: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玄德,
要是他不是报仇心切,
怎会落得这样。
接下来就非他的“乖儿子”莫属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2006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罪恶排行榜:

1.阿斗身旁的掩贼太监
2.阿斗
3.刘备
4.关羽
5.孔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4-2024 08:01 PM , Processed in 0.071346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