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339|回复: 11

道教必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4-5-2010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1]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 50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易经》,一部既古老又新奇,既陌生又熟悉,既高深莫 测,又简单容易,一部解开宇宙人生密码的宝典;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值得注 意的是:道教与道家是决然不同的两码事。道家所讲的道学不是宗教,也不主张立教。《老子》是道家思想的源流 之一,被后世的张道陵等人奉为“经书”,并不是“太上老君”为布道而写的经书。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 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 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兴趣,也使得道教获 得更多关注。道教教义中虽有道学成分,但远远不足以代表道学精神,远远不足以传达老庄思想,二者万万不可混同。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箓方术,认为天地 万物都由“道”而派生,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 “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 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 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 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 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 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 ‘道’的教理,既中 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 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 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 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 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 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 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 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 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简释】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经》为伏羲、周公、孔子三圣 创立,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创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则为易经作《易传》,由此形成了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诸子百家的开始。东汉时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时盛行 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 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 汉张道陵创 立的“五斗米道” 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 《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要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道教历史发展】
  我国古代先民认为万物有灵,进而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灵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发展到祖 先与天神合一,成为至上神的雏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 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外,还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 ——黄帝作为其源头。
  黄帝,又被称为轩辕黄帝,生活在上古时代。因为出生于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生长于西北的姬 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黄色的,故登位后称黄帝。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写道“以土德王,故号黄帝。”其在位期间草创了各种文化,故被后人 尊为“人文初祖”。晚年时因发现自己的衰老而苦恼,后来和浮丘公的谈话中得知“世间万物皆有生死循环,唯有神仙才能长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寻长生不老境界 的想法。他听说崆峒山住着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岁的神仙广成子,就去向他问道。广成子告诉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静无为,坚持修炼,方能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 存。黄帝听了广成子的话大受启发,自此跟随广成子学道。后为救百姓而要炼丹,在铸鼎鼎成时,黄龙天降,迎黄帝升天。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 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 通鬼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符咒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 悦神,是宗教祭祀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画符念咒等。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 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 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 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 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国远古原始社会时期。其证据之一便是《山海经》。该经 记载了我国原始社会时期的神话及宗教信仰,其内容相当丰富和系统。它为道教仙 学的远源提供了依据。《山海经》中,提出了长生信仰;提出了神仙与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记载了祭祀的祀礼及奇异的方术。 
  在远古原始社会时代,已有人开始学仙。到了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已经相当广泛。这是,出现了许多 记载神仙传说 的著作,书中载有不少关于仙人、仙境、仙药等传说的文字。如《庄子•逍遥游》中 有这样的描写:“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 云气,御风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它,如《列子》书中的《汤问篇》、《黄帝篇》、《周穆王》,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等都将 仙境描画的美妙而神秘,其仙人亦被描绘成外生死、极虚静 、不为物累、超脱自在,能腾云飞行的神奇人物。汉代的《淮南子》、《史记》中亦有类似描述。 
  从战国(前2 75—前221)中后期到汉武帝(刘彻, 前140—前87)时,在方士(亦称神仙家)们与帝王将相之鼓动下,掀起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事件。齐威王、齐宣王 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 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那时最著名的方士有宋毋忌、正伯侨、邹衍、徐福、卢生、李少君等人。我国独有的神仙信仰沿袭 而下,到东汉中、晚期为道教所继承,成为道教信仰的核心内容。 
  汉武帝后,方仙道逐渐与黄老学结合向黄老道演变。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张陵于蜀郡鹤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 内)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名正一盟威道。
  汉末魏晋时期是我国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末的政治风气以及魏晋玄学的社会购货直接影响着道教 的行为方式和存在认识。它们虽然同出于对老庄学说的认识,但竹林七贤等人的行为方式在道教人的行为规则上有重要的先风之要。魏晋的政治环境和社会风气对道 教而言是难得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助力。东晋道家的著名学者葛洪的 《抱朴子》在道家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葛洪本 人也被认为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对道家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传唐代初年,有个叫吉善行的人,再羊角山遇见一位须发皓白,骑着白马的老人。老人对他说:转 告大唐天子,如今治国有方,只要再长安城东建一座安化宫,内设道像,就能永保社稷,天下太平。说罢腾空而去。不久,老人再次显灵,声称:我是无上神仙,姓 李,号老君,是当今皇帝的祖先。从此,李唐皇室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尊老子为“圣祖”。后来宋朝皇帝也仿 效了唐朝做 法。由于唐、宋皇室的尊崇,宫观大兴,信徒日增,道教的发展到达极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崇奉的神灵】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道教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下面只能介绍一些地位较高且较有影响者。

道教三清

  1.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 们是道教的最高主 神,实是“道”的一体三位。“三清”的说法始于六朝,但此时“三清”多是指“三清境”,即太清境、玉清境和上清境,分 别为神宝君、天宝君、灵宝君三位大神居住。后来,“三清”才逐渐作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通行代称,而“三清境”亦成为其居住地。
  2.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 具体指:北极紫 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 御万雷),承天效法後土皇地祗(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3.诸星神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岁星(木星)、 镇星(土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荧惑星(火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 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斗姆”作女像,传说她生出了北斗七星,能普 垂医治之功。此外,北斗、南斗星君也很受世人崇奉,据《度人经》言, 北斗主死,南斗主生,故民间多举办“北斗会”、“南斗会”。在诸星神中,影响较大的还有四方二十八宿星君。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 尾、箕)组成龙形,称青龙;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组成鸟形,称朱雀;西方七宿(奎、娄、胃、昂、毕、觜、参)组成虎形,称白虎;北方七 宿(斗、牛、女、虚、危、室、壁)组成龟形,称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合称“四方之神”。
  4.三官大帝即天、地、水“三官”,有关其 来历说法颇多,或说起源于中国古代宗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或说起源于五行中金(主生)、土(主成)、水(主化)三气,或以为 即尧、舜、禹,等等。“三官”在早期道教中就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汉末天师道为病人祈祷时需举行“三官手书”仪式,即将病人姓名和服罪之意写于纸上分别 送呈天、地、水三官。南北朝时期,“三官”又与“三元”相配而成为“上元天官紫微大帝”、“中元地官清虚大 帝”、“下元水官洞阴 大帝”。据称,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分别诞生于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各地的人们为了祈福、拔罪和禳灾,多分 别在这三个日子举办“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
  5.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 天界最高的神灵,有人以为其乃是由殷商时期最高的天神“帝”或“上帝”发展而来。在早期道教的《真灵位业图》 中,有“玉皇道 君”和“高上玉皇”之名,但其阶位却并不高,仅排在玉清三元宫右位的第十一及第十九位。宋代,真宗皇帝称 其远祖赵玄朗得玉皇之命而降授天书于赵宋,故特上玉皇大帝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后徽宗又再加封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 玉皇上帝”,从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间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开来。道教多将玉皇视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以为他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 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小事专掌,大事申呈”。每年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日,道观和民间多举办“玉皇会”。
  6.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 古时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汉代则专指天上文昌宫的第四 星——司命星。 其成为道教与民间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乃与蜀中的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恶子或张垩子)有关。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乱入蜀,曾梦见张亚子显灵,并追封他为左丞 相;唐末,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入蜀,又亲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经唐朝皇 帝的崇拜,梓潼神张亚子遂由地方神成为天下通祀的大神。宋代,梓潼神又多次得皇帝加封,并因预卜科举功 名甚验而甚得读书人信向。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 与文昌星神 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元明以后,各地多建有文昌宫、文昌祠等,人们多于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日举行“文昌会”。
  以上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他们多在举行斋醮法会 时被恭请莅临,如唐宋时的《道门科范大全集》《道门定制》等 道教科仪经典中即收录有大量的道教神名。此外,各路神仙的事迹在道教经典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代的《列仙传》、 晋代的《神仙传》以及元代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俱记有历代神仙得道之 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神仙的来源
  一、来源于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崇拜物
  1、自然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雷、电、风、雨、山川、河流等都作为信仰对象,神化而加以崇 拜。
  例如土地、星君、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河神等。
  传统神学影响,是认识与研究道教神仙谱系的首要因素,中国原始社会的自然宗教逐渐向人为宗教 (即神学宗教)的过渡,大致在殷周时代,殷人崇尚鬼神,如占卜,留下了大量的殷墟卜辞。周代的鬼神崇拜,在《周礼•大宗伯》记:“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 神,人鬼地之礼”,其天神有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师,雨师,地有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人鬼则祭祖先也。中国古代宗教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充实 形成了天神、地、人鬼的崇拜系统,这是道教神灵崇拜的主要来源。
  2、图腾崇拜
  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例如龙、凤、熊、虎、玄鸟,花、槐等,成为龙神、花仙 等。
  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族人称公熊为“和 克”(祖父),母熊为“恶我”(祖母)。苗族、瑶族、畲族的盘瓠传说。
  3、鬼魂崇拜
  例如阎王、黑白无常、鬼王等。
  据说为黎族宗教的一种主要内容,及恩施土家族人原始宗 教信仰最重要的内容。在道教信仰的影响下,云南瑶族的鬼魂崇拜不论是个体的祈神驱鬼,还是集体的驱鬼除邪,其宗教仪式、仪式主持者、祈祷的神祗、助其驱鬼 除邪者等都已明显道教化,说明其原有的鬼魂崇拜已成为瑶传道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 生殖、 祖先崇拜
  例如黄帝、三皇五帝等。
  彝族、瑶族、基诺族、汉族等许多民族。
  二、对圣贤崇拜的承袭
  孔子、孟子、关公、岳飞等。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就有“圣人”、“贤人” 崇拜。以及《上清众仙真记》、《真灵位业图》、《无上秘要》的“道人名品”等列尧舜禹三王,殷 汤、周武、齐桓公、汉高祖、刘备等帝王,和诸子圣贤孔丘、颜回、墨翟等。
  三、教派因素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构建也有重要影响
  道教教派众多,从创教之始,在至上最高神上就有所分歧。
  早期的五斗米道创教时,以太上老君为教主,供奉“三官”,从而魏晋南北朝时, 北魏寇谦之的 天师道,由于其享“天师之位”,受“清整道教”之命,得《云中者音诵新科之诫》20卷,均假“太上老君”之名,为此,他依然崇奉太上老君就成为必然的了。
  太平道开始创教时,後者则崇拜黄老,供奉“中黄太乙”。东晋中後期,上清派、灵宝派相继出 现,新出现的《上清》《灵宝》经中,不再尊太上老君为至上神。上清派以元始天王或太上玉晨道君为最尊,灵宝派以元始 天尊和太上大道君地位最显,有的经书也列太上老君,但其排列地位稍次。
  後来在各派协商,融合中提出“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故老君师太上玉晨大道君焉,大道君 即元始天尊之弟子也。”的共识,正是在这种师徒关系下,使他们成为三位一体的“三清尊神”,为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最高神。
  另外,各派又有自己的创派真人、主祭神灵等。
  道教在吸收各种原始宗教、民间宗教、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神仙谱系,并 与原来的地方宗教或融合,或形成总支形式。
  道教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时常与其它宗教、人们的倾向愿望相互影响。
  几千年间,中国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个教派排间虽然也时常有矛盾,但没有爆发 过大的宗教战争,这是值得庆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门派组织】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 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 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 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 阳派(张伯端)、 伍柳派(伍冲虚、柳 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 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 瑞)、清静派(孙不二)、 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 玄武派(真武大帝)、 净明派(许旌 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 丹派(曹国舅)、 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 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 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 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组织】
  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市一 级地方道教协会。
【道教法术】
  道术一词,源出《庄子.天下篇》『见《庄子•天下篇》』,与“方 术”、“方技”是一个意思,道教中人也有称为“仙术”的。
  道教所从事的道术很多,如占卜、符篆、祈禳、禁咒、内丹、外丹、炉火黄白、辟谷、行□、房 中、仙药、服气等等。宋马端临《文献通考》曾对道术扼要介绍,说:“盖清静一说也;炼养一说;服食又一说也;符篆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他说黄老 列庄之书,所讲是清净无为,而略及炼养;赤松子、魏伯阳只言炼养而不言清净;卢生、桃少君、栾大言 服食而不言炼养;张道陵、冠谦之言符篆而不言炼养、服食;杜光庭以下只讲经典科教。
  道教之术繁多,共分五大类,道教五术大概解释如下:
  一、山
  所谓“山”就是通过食饵、筑基、玄典、拳法、符咒等方法来修炼“肉体”与“精神”,以 达充满身心 的一种学问。
  食饵——是利用补药、酒及日常饮食以加强体力,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筑基——是利用静坐法以控制精、气、神,进而增进体力的一种方法。 玄典——是以老子、庄子思想为基础,进而达到修心养性的一种方式。 拳法——是以习练各种武术以增强体魄的方法。 符咒——是一种通灵、修炼的法术,其主要作用是避邪镇煞、趋吉避凶等的一种方术。
  总而言之,“山”就是利用打坐、修炼、武学、食疗等各种方法以培养完满人格的一种学问。
  二、医
  所谓“医”,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法,以达保持健康、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方剂——是利用各种药物制成散剂、丸剂来治疗疾病和修炼的一种方术。 针灸——针法和灸法和合称,是利用人的脉络、气血循环的原理,刺激患部,来治疗疾病的方术。 灵治——利用掌握人的心灵(心理状态),进而以治疗人疾病的一种方术。也就是现所称谓的“心理治疗”。
  总之,“医”就是利用方剂、针灸、灵治等方式,以治疗人的疾病的一种方法。
  三、命
  所谓“命”,就是透过推理命运的方式来了解人生,以穹达自然法则,进而改善人命的一种 学问。推命所用的主要著作有“紫微斗数”、“子平推命”、“星平会海”等。其方式就是以人出生的时间和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
  总之,“命”是以推定人的命运,进而达到趋吉避凶的学问,从而改善人类发展的需 要。
  四、相
  所谓“相”,一般包括“印相、名相、人相、家相、墓相(风水)”等五种, 以观察存在于现象界形相的一种方术。
  印相——就是观看人的印章,以取定命运的方法。印在中国,以前是权力的凭证。 名相——是以人的姓名或店铺的名称,通过五格剖相,同时运用命理等结合来推断吉凶发展的一种方法。 人相——又分为面相与手相两大类,通过观察面、手部的纹线与气色而了知人吉凶、病理的一种方法。 家相——也就是阳宅的风水,以观察其格局,进行分析来推断对人类所居住的吉凶的一种方术。 墓相(风水)——也就是阴宅,以通过选地安葬祖先,而达到对后代子孙荫庇的一种方术。
  总之,“相”是对眼睛所看到的物体作观察,以达趋吉避凶的一种方法。
  五、卜
  所谓“卜”,它包括占卜、选吉、测局三种,其目的在于预测及处理事 情,其中占卜的种类又可分 为“易断”及“六壬神课”。
  占卜——所谓占卜,是以《易经》为理论依据,结合天、人、地三界 所相互制约而推断吉凶的方法。 选吉——主要著作以《奇门遁甲》为代表,通过布局、布斗、符咒等结合, 处理事物发展不吉的因素, 其主要运用于古代军事。 测局——主要著作以《太乙神数》为代表,通过十二运卦象之术,是推 算国家政治命运、气数、历史变化规律的术数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修持】
  ★内 丹★养 生★武 术
  道教修持,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为、修养、养生、卫生、长生术的话等等。 不一而足。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修持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 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道教礼仪】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 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 属于道教仪范部分,道教的礼仪内容很复杂,小到日常 称呼,大到出入行走。凡事都有一定的礼仪,同时,一个修道或奉道者的外在礼仪风范也是其道德修养的体现。
【道教人物】
  伏羲 女娲 黄帝 老子 庄子 列子 关尹子 茅盈 河上公 严君平 黄石公 张良 张陵 魏伯阳 于吉 左慈 葛玄 许逊 葛洪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宏景 王嘉 孙思邈 成 玄英 李荣 王玄览 司马承祯 吴筠 杜光庭 钟离权 吕洞宾 刘海 蟾 彭 晓
  陈抟 张伯端 石泰 薛道光 陈楠 白玉蟾 刘永年 翁葆光 萧廷芝 彭耜 王重阳 马钰 邱处机 谭处端 刘处玄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 曹文逸 李道纯 张君房 王志谨 张三丰 孙玄清 孙汝忠 陆西星 伍冲虚 王常月 黄守中 闵小艮 刘 一明 傅金铨 柳华阳 李涵虚 黄元吉 汪东亭 徐颂尧 刘名瑞 赵避尘 陈撄宁
【道教三十六洞天与七十二福地】
  以下均据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
  十大洞天:小有清虚天、大有空明天、太玄总真天、三玄极真天、宝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 真天、金坛华 阳天、左神幽虚天、成德隐玄天
  三十六小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天、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关洞天、司马洞 天、虚陵洞天、洞灵真天、山赤水洞天、会极亢洞天、玄德洞天、 天宝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太乐洞天、大玉洞天、耀宝洞天、宝玄洞天、秀乐洞天、玉宝洞天、阳观洞天、太元洞天、华妙洞天、金庭洞天、 丹霞洞天、仙都洞 天、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盖洞天、白马洞天、金华洞天
  七十二福地:茅山、盖竹山、仙山、东仙源、西仙 源、南田山、玉溜山、青屿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洲、天姥岭、若耶溪、 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皇井、烂柯山、勒 溪、龙虎山、灵山、泉源、 金精山、阁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 萝山、虎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梅山、长在山、中条 山、湖鱼澄洞、绵 竹山、泸水、甘山、汉山、云山、庐山、东海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书籍【中国道教史】
  前 言
  综观道教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帝王贵族统治者的支持,跻身社会上 层,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唐朝皇族与老子攀亲,自称李耳之后裔,政治上给予扶持,大力推行道教,这是第二个发展时期。北宋真宗开始,用道 教麻痹人民陶醉自己,借以掩盖北方强邻压境造成的耻辱,这是道教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 府内部的权力争夺,这是道教发展的第四个时期。
  本文章仅以最简易的行文方式,总结论述道教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最基础的理论与相关知识,使那些 对于道教陌生的朋友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对于复杂的学术性理论与论述,本文没有太多的讲解,如果您对于道教有深刻的兴趣,不妨多多查找各方面道教资料充实 自己的知识。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 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 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 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 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 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尔 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第三来源 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 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 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 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太平经》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 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 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周易参同契》是道教 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老子想尔注》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 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第二章 魏晋之际道教的传播与分化
  魏晋天师道在北方的传播与曹操对民间道教的镇压与五斗米道北迁有极大关系。曹操对于信奉太平道 的黄巾军采 用武力镇压与招降并举。后又因太平道领导张鲁投降,五斗米道的上层人物迁入北方居住,汉中 的大批信奉五斗米道的民众也随之迁入北方,促成了五斗米道由巴蜀向北方传播。随着魏晋统治者对民间宗教活动有极大的戒心以及对宗教活动的禁止,五斗米道在 道教律令上以及规章制度上极不完善,组织涣散,号令不一,其发展处于停滞。但是在其巴蜀地区及江南地区部分民间道教组织却在形成发展传播之中。如陈瑞领导 的巴蜀天师道团,江东的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等。另外魏晋之际一些神仙方士的 活动这些都促成了道教的传播与分化过程。
  第三章 葛洪与魏晋丹鼎道派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三十五岁时完成《抱朴子》内 篇及外篇两部文章。内篇论述神仙药方,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的仙道学说,外篇论述人间得失,世事经国治世儒术等。其师承关系为:左慈-葛玄-郑隐-葛 洪。其主要观点就是神仙是存在的,凡人可以通过学仙修道成为神仙而长生不死。强调人人后天学仙修道的主观动努力即立志,明师,勤求。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行气在在生气之时,即从半夜以至日中的六个时辰。一天中的另六个 时辰是死气之时,在死气之时行气无益。练习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 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人心中暗数到一百二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 中,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另记述守玄一之法可以分形,即分身术。一人可以分身出现数十个本身形象。这种 分形之道又叫镜道。分形术可以通神,自见其身中三魂七魄,还可接见天灵地祗,驱役山河之神。
  另外葛江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 是最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毒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 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 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熟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
  第四章 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 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熟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 的主要地区。
  东晋以来,佛道二教兴盛,需要有大批的新的经典传播其教义。佛 教的经典可以向印度求取,而道教只能改造前代的书籍以及供鉴佛教的经文了。东晋以后新的出的道经以《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这三组道经最为重 要。即三洞真经。
  《三皇经》在元朝被焚,现已失传。在《道藏》的《洞神 八帝妙精经》中保留了不少三皇经的道法,其中共有最上乘的九十二枚符咒,这些符 文代表某些天神地祗,仙官天将,五岳四渎之君,魂魄邪精的隐讳姓 字。修道者得之如按法书吞服或佩带,便可以召神灵役鬼怪。可谓学习道法符咒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五岳真形图》是一类似印章的图版道士佩之,,神群灵奉亲迎。《灵宝经》也是由葛氏家族传播的 一组道经。其中《灵宝五符序》三卷收录于《道藏》字号。内容为养生求仙之书。上卷为存思服气之术,中卷为服食草木药方,下羊为佩带 或吞服之符录以及成仙之法。
  总而言之,以五行思想为基础的来构造道教修炼方术,是上述东晋灵宝诸经共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 灵宝派,注重斋戒科教,劝善度人,是灵宝派的两个显著特点。这一派的形成与南朝了陆静修,宋文明等道士有密切关系。
  《上清经》是东晋中期以后出现的一组重要的道教经典。上清经的问世及传布,在道教内部开创了一 个新的派别——茅山上清派,陶弘景成为南朝上清派的代表人物。在现存《上清经》中,诸如金丹服食,导引行气,佩符投简,遁甲隐景,踏罡布斗,高奔日月,餐 吸云霞,歌颂礼赞,召神伏魔,禁制虎狼等等道术应有尽有,而尤生守一之功法。《大洞真经三十九章》《雌一玉检五老宝经》《太上素灵洞玄大有妙经》被称为道者 三奇。其内容为心中存想神至面前的存思之术最有特点即存神炼形之术。当今搞符咒术的必须学会存想之 术。说明人体中有五神,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志,肾藏精,五藏尽伤则五神离去。现《正统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大洞玉经》为南宋茅山传本。
  陆静修生于公元406年,为晋 安帝二年。他是南宋前期著名的道士。为了适应当时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并与神仙道教融合,成为南朝道教的一代宗师。也成为奉持三洞经典为特 征的新道教的大师。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他首先创立了在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典籍的分类方法。即将道书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四辅(太 玄,太平,太清,正一)七大部类。三洞四辅不仅是一种道书分类法,同时也包含着 区分道经品级高低和排列道士阶级次序的意思。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灵宝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
  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年。历经南朝 的宋、齐、梁三个朝代。在 当时称其为山中宰 相,道门学者。南朝时期的达官显贵纷纷拜于其门下,足见当时之显赫地位。陶弘景在实际研究操作中严谨地将养生术,炼丹术,医药 学用之于实践,为道教上清派的最后形成奠定了基础。他将茅山(今江苏南部原句曲山)建成道教上清派的基地与中心。所以上清派在后来也被称作茅山宗。奉魏 夫人或杨曦为第一代宗师,以《上清大洞真经》为本门正传,供奉元始天尊为最高 神,同时也研习灵宝,三皇及天师道经及法录。茅山派的形成 标志着自葛洪以来江南士族道教徒以神仙道教改造旧天师道团,创立官方化的正统道教的完成.。弘景还完善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为神仙排定座次。形成三位一 估的三清尊神神说。即玉清元始天尊说上清经;上清灵宝天尊说灵宝经; 太清道德尊说三皇经。在这一时期内道教又引进了地狱的概念。北方癸地有罗酆山,有六座鬼神宫府。陶弘景将错综复杂的 神仙系统统一归纳,集成一本《真灵位业图》。将道教出现的近七百名神灵的名讳称以图谱的形式一一列出。其目的在于使修道者明白:超现实的仙真鬼神世界里也 有明确的等级秩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一时期,道教与佛教与儒教三教鼎立,为了扩大各自的 社会影响,争夺作为正宗思想文化的地位,儒、道与佛教之间的矛盾斗争愈来激化,三方展开的唇枪舌战与辩论。尽管这样,三方又总是能够彼此调和的原因在于三 者都可以为封建士大夫所接受,能够被士大夫们兼容并举。
  综上所述,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变革,从葛洪到陶弘景,基本上告一段落。道教经过这一时期的改造, 已经有了较为完备的教义理论和经典文献,建立完善了自身的科戒仪式和相对统一的教会组织,丰富发展了修炼方术,形成了独特的神仙信仰体系,并扩大了在统治 阶级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完成了从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的演变过程。在西晋以后,在少数民族统治的十六国北朝境内,也出现了道教改造旧 天师道的事件,形成了寇谦之新天师道和楼观道派。
  在北方十六国像张忠,王嘉以清虚守志,修道养生为宗旨, 隐居山林,招合徒众的松散道教集团很多。这对于寇谦之(公元365-448年)改革天师道的影响很大。他以著作《老君音诵诫经》(现仅存一卷收录于道藏力 字号)宣布革除旧五斗米道的一些落后的道法。他以儒家礼法来清整道教组织,反对滥传房中术及反对乱传服食仙方,而特别强调要以斋功为 养生求仙之本。其后他又著有《录图真经》。这部书不仅是一部改革道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图谶式的神书。在完成了道教改革之后,寇谦之已经准备下山投奔封建统 治者,实现佐国扶命,为帝王师的愿望,以使道教成为官方的正统宗教。由于天师道经过其变革后,适合了鲜卑统治者与汉族门阀地主的需要,加之寇谦之善于 钻营与地位显赫的贵族崔浩得到宠信,终于得到了官方的正式承认和支持,在北魏大兴起来。
  北魏初期,佛教与道教同时发展壮大,但由于北魏太武帝即位之初,听信寇谦之与崔浩之言,又加之 随着北魏统一战争的进展,新征服的关中都是佛教兴盛之地,僧侣地主交通官府,妨碍国家政令统一,甚至有参与叛乱可能,这些都促成了太武帝决心镇压佛教势力 的原因。公元444年正月,太武帝诏令灭佛,杀尽佛门弟子。同年九月发生了诛杀高僧玄高事件。后由于崔浩失政被诛杀,寇谦之死去,至公元548年,北魏分 裂后,道教与佛教在论较中失败,北齐政权诛灭道教,提倡佛教,从此新天师道团消亡了,于隋唐时期流行的道教宗派,主要是南方的上清派及北朝后期兴起于关中 的楼观道了。
  楼观道以陕西终南山下的楼观为中心,传播于关中地区。在北魏孝文帝时起以梁谌、王嘉、王道义、 陈宝炽、李顺兴等为代表正式形成楼观派。此派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颇深。在其兴 盛发展过程中,陈宝炽、韦节、王延、严达等著名道士起了重要作用。在唐朝时期,楼观道成为与上清派同样的待遇的御用道教流派,具有融合南北方特点的道教, 在学术上形成了注重实用而不尚义理辨析的特点。楼观派虽然受到南方上清派的影响较深,但在神话老子方面却继承了北方天师道的传统。在佛教、儒教、道教三者 的关系上,辩论空前激烈。虽然经历了道教被废除,但是道教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奠定了成为封建上层建筑与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编 隋唐道教
  隋唐时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国道教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之一。因隋文帝幼时由尼姑养大,自称我兴 由佛法,对佛教非常重视。规定三教的次序是佛为先,道为次,儒教为末。在唐皇近三百年的统治中,道教始终得到扶植和崇奉,居三教之首。唐末的吕洞宾、钟离 权成为后来内丹 派的祖 师爷。
  第六章 隋唐道教重玄哲学与政治
  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道经。 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 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性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 性。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性。 在唐代崇奉道教,既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 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安定社会的目的。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 传和发展。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其六是 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 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 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统治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第七章 唐代道教心性论的形成
  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博学 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 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独 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独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性与真性说。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 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 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性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性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性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 之本性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性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诱惑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性。解救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 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性,以达长生久视之道。
  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独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 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极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 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么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 不盛不衰,无所相待,绝对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 此,这样的真道其性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绝对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极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 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
  第九章 唐代道教的经戒传授
  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 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 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一级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 大戒,登上道教的最高一级法师的职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3: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章 唐代道教的法箓传授
  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 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 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熟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 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疾病不能 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
  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 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最大最高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 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
  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最初必受的箓文;太上正一仙官七十 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箓授予女子;太上三五 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三元将军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凤破秽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步星罡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百鬼召 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斩千鬼万神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章毕印箓;正一四品治箓。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统治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 道教的服饵仙术,这极大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 上的分歧,特别是以什么药物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最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 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药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最 为著名。
  第十二章 唐宋之际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
  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也是道教宗教观念的核心。道教神仙思想的变迁同样反映着中国封 建社会的历史演变。唐代安史之乱至北宋初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动乱时期,造成了道教内容的改变和道士成份的改变。此时奉道求神仙的人大致有这样几类:一是 隐于山中,不求闻达,如唐初的潘师正。二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炼丹合药。 如刘商(为中山靖王之后)。三是身情异术,逃于形骸,和光混俗,隐于市井的。如孙登。唐末五代的社会动乱,给修道之人的队伍中 又增添了两类人:其中一类是仕途无望,归隐山林,到道教中找寄托。有的是辞官不做,逃于世外,这类人有罗隐之,郑云叟等。另外一类人专修道教之方术之人, 以求在乱世中或生存自保,或救助贫弱。详情查看《太平广记》《江淮异人录》等。唐末五代所出现的这 两类追求道教的人物,而又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一个代表就是被传为神仙的吕洞宾。唐末五代以后人们对道教的追求则较多的带有实用目的,内儒外道的道士无形中使 道教渗入了更多的儒 家思想。这种结果造成的影响,为南宋道教全真派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其神仙思想就是:神仙 可成的思想发生动摇。第二是神仙的出世与神仙的救世变成神仙不高高在开界,神仙可下世救民于苦难。这也影响到了道教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的过程。在全真 教里神仙已不再是远离世外超出凡间的了,而是可以变化升举,长生永驻的幻人物了。神仙的神奇色彩少了,人性的色彩多了。
  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 势。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宋代形成的吕洞宾信仰中。由于吕洞宾信仰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 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内丹术全让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传统的鬼神崇拜与符咒之方术了。这一时期也出现的八仙的传 说。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 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统一教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
  宋辽金元时期,四百余年间,道教进入了一个发展变革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相当尖 锐,民族矛盾尤为突出。道教的兴盛,发达,与贯穿这一时代的民族矛盾关系至深。
  继唐以后,宋代是中国道教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宋代又是中国历史上外患内忧的时期,农民起义高达 113次之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宋代道教不仅没有爆发过宗教性的社会骚乱,而且稳步走向繁荣,这与宋代皇帝对道教的态度和宋政府道教管理有密切的关系。 此外这一时期新的神被大量引进。妈祖由福州走向海外,文昌帝君等,新的教派林立, 如茅山,合皂山, 龙虎山的三山符录,是宋朝规定授录地点,成为符录派三大宗派。总体来说,宋朝各代对道教是信而不疑的,这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央集权的 政府内设立中央道录院,地方道正司,加强对道教的管理,设立宫观内部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了对宫观设立的审批与限制。设置了道冠职官制度。宋代是道 冠职官体制最复杂,最完整的时期。规定入道的要求:第一是符合年龄,第二是家长同意,第三是不违法背俗,第四是必须礼师。又规定了道教的等级即紫衣师号等 级制度。规定真人只用于封神,金门羽客,高士是指志行高尚之士,炼师是指一般道士。师号是政府代表皇帝赐给僧道的称号,它具有赐的政治特征,道号是为学道 或好道之人的别称,自行随意而取的称号。综上所知,宋王朝采取是既利用又限制的政策,限制宫观数量,防止社会直接生产者减少。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道教管理 制度的基本框架。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 乘时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第一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最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 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真人,麻衣 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 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专利品的性质,成为社会 各阶层人士要吧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概观张伯端内丹学,大略以禅道结合,先命后性为特征,主张从传统内丹修命之门入手,修命时强调 须用先天精气为药物,炼精气须用元神所主生真意为主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0-1-2025 06:56 AM , Processed in 0.136029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