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小蓝鲸

2010上半年美国国债拍卖的时间表供参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5-2010 1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news.yahoo.com/s/ap/20100 ... uare_car_bomb_claim

美国佬看似在选择地方破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5-2010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美国股市将被抬高,原因是为了下周国债拍卖,创造有力的市场条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5-2010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语良言: 学习哪种西方模式?
2010/05/04 11:29:02 AM
●拿督斯里沈联涛

最近国际上的热门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希腊债务危机,二是中国的人民币汇率。

在我看来,希腊危机不过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诸多矛盾的一个体现;而人民币汇率问题则是横跨太平洋的贸易失衡再平衡过程中的冲突导火线。相对前者,后者是更大的问题。

尽管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有所改善,缩减到GDP的3%左右,而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下降到GDP的5%左右,但是德国、瑞士和挪威等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占GDP的比例要高于中国,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产油国也同样是重要的贸易盈余国。

当下,没有人听说美国人抱怨并督促海湾国家的货币脱离与美元相关的联系汇率制度。

其实,人民币汇率问题是一个短时期的问题,真正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应该是,下一个30年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式,这包括金融发展模式的调整。

不具历史必然性

从1979年中国启动对外开放政策算起,已过去30年,未来30年将是60年这个周期的第二阶段。基于各种对中国经济增长轨迹的预测,中国的名义GDP可能在2025年-2030年间超越美国,而同期印度可能超越日本。这种预测并不具有历史必然性。

在20世纪80年代末,大家都在鼓吹日本是No.1,当时日本的GDP和股市总市值都已经非常接近美国,但是在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大幅升值让日本陷入了严重的债务紧缩危机,至今未能摆脱。

中国崛起3大问题

南怀瑾先生在回顾中国历史和哲学思潮时指出,评判中国在现代世界崛起要着眼于三个主要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由于西方模式不是单一的,我们究竟应该学习哪种西方模式?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高瞻远瞩地去设计,把科学与科技的教育跟哲学与人文汇流。不然,科学发展如一头脱缰的野马,会给人类自身带来毁灭性的祸害。

土地劳动资本

第三个问题是,中国与世界合流的方式怎样影响中国的文化和社会政治?南怀瑾大师以日本为例阐释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但不幸的是,日本近期的经历更多是一些负面的教训,而非正面的经验。

我们的经济学理论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那么就从传统的经济分析出发,来看看我们当前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大卫休谟和卡尔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集中于分析三个关键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

这三种要素在2010年的表现如何呢?因为零利率政策和全球央行不断增发钞票的缘故,当前资本的价格接近于零;新兴市场国家青年劳动力源源不断的供给,使得劳动的价格非常低;投资者因为担忧长期会出现通货膨胀,结果推动了土地价格的快速升高。

在发达国家市场,资产价格泡沫刚刚破灭,但是在新兴市场,因为全球化和套利交易驱动,资产泡沫才刚刚兴起。任何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只要提高利率,就可能诱发“热钱”的流入,这些“热钱”大部分都是通过杠杆化的套利交易来实现的。

这些投机性套利交易盛行的一个原因是,投机失败之后政府可能救助失败者,这样一来,一些无效率的市场活动和机构不会自动清除。

全球未真正走出危机

因此,我个人的推测是当前全球并没有真正走出危机。

截至目前的经济增长,不过是财政刺激政策和历史罕见低利率政策造成的。

从更宽广的视野来看,当前全球面临两大危机:金融危机和气候变暖。这两大挑战都源自人们借助过度的杠杆来支持过度的消费。那么,应对之道在哪里?

这个问题其实也就是南怀瑾大师提到的第一个问题——究竟应该选择学习哪一种西方发展模式。

两派主义适当平衡

在我看来,最好的选择是在盎格鲁-撒克逊的利伯维尔场模式和以奥地利的制度经济学和斯堪的那维亚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两支的欧洲模式之间找到某种适当的平衡。

当前这场危机已经清楚地表明,不受约束的贪婪和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终究会出现问题,作为其支撑的利伯维尔场理论也凸显种种不足。

让人惊奇的是,日本通过共识社会而建立起来的发展模式,事实上比欧洲还要社会主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5-2010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蓝鲸 于 7-5-2010 12:32 AM 编辑

1)美国刚公布近海开采油气,就发生了钻油台爆炸,真是太巧了。
2)最近金正日访问中国,可以解读为朝鲜和中国是一队的,这是做给东北亚其他国家看的。

3)希腊倒债风波升级,美国加大力度打击欧盟。

4)高盛最后也不是罚金了事,应征了我之前的判断,相关新闻有兴趣的朋友自己搜索。

5)美国五月国债小于1000亿美金。


奥巴马在访问澳大利亚前,在白宫接受澳大利亚电视采访时,针对中国的迅速发展,把美国人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了。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ZVcIZGHXgS0


关注一下最近发生的大事
1)中国上调准备金率不改加息汇改预期
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1537125.html

2)缅甸全国民主联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NLD)因为缅甸新选举法的实施而将在6日午夜被解散
http://news.yahoo.com/s/ap/20100506/ap_on_re_as/as_myanmar_opposition;_ylt=AgSfCE7y1GcLikr9CPfEkS8Bxg8F;_ylu=X3oDMTJzN2c4NDQyBGFzc2V0A2FwLzIwMTAwNTA2L2FzX215YW5tYXJfb3Bwb3NpdGlvbgRwb3MDMzkEc2VjA3luX3BhZ2luYXRlX3N1bW1hcnlfbGlzdARzbGsDbXlhbm1hcm9wcG9z

3)伊朗否认同意在巴西进行核燃料交换
http://news.xinhuanet.com/2010-05/06/c_1277584.htm

4)泰国首相提出九月解散国会
http://news.yahoo.com/s/ap/20100506/ap_on_re_as/as_thailand_politics;_ylt=Ai5ZcOkhKE1AMwFKCWEHQXcBxg8F;_ylu=X3oDMTJyOGpmb2Y1BGFzc2V0A2FwLzIwMTAwNTA2L2FzX3RoYWlsYW5kX3BvbGl0aWNzBHBvcwMzMARzZWMDeW5fcGFnaW5hdGVfc3VtbWFyeV9saXN0BHNsawN0aGFpcG1vZmZlcnM-

5)德国首次发现辛德毕斯病毒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06/c_1277529.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5-2010 1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GPS升级导致86种武器系统现兼容性问题
http://mil.huanqiu.com/world/2010-05/804050.html

难道这是主要原因美国迟迟不对伊朗动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02: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 欧元区这个六月底有大量的国债到期,看来欧盟有准备想跟着美国的办法,大量印刷欧元来收购国债。
2)欧元这轮下跌,收获最大就是美国,相必美国现在正在消化成果。

3)警惕澳大利亚可能发生排华事件

4)市场对美元的信心开始下降

5)美国刚结束的参议院金融改革中的一项修正案,分拆大银行的提案被否决。

6)美国股市暴跌,很可能是测试市场反映,为未来的大暴跌进行预演。

7)黄金如果再创新高,说明市场对美元看空。

*******************************************************
保守党成为英国议会下院的最大政党
http://news.yahoo.com/s/time/20100507/wl_time/08599198777300;_ylt=AssA4lil9Jfs8WBwc9jIJuFvaA8F;_ylu=X3oDMTJtamVzdHU0BGFzc2V0A3RpbWUvMjAxMDA1MDcvMDg1OTkxOTg3NzczMDAEcG9zAzM2BHNlYwN5bl9hcnRpY2xlX3N1bW1hcnlfbGlzdARzbGsDZWxlY3Rpb25vdmVy


中国政府采购规模去年突破7000亿元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07/c_1279672.htm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收起 理由
暗天 + 2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9-5-2010 04: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高leverage、信贷宽松、高风险交易和高额薪酬不适合那些没有能力竞争的国家。
那些国家以为他们是美国,加入欧盟就可以乱借钱,乱花钱,然后说还不起,要借钱买单。
美元通行世界,国家收藏大部分世界黄金,又绑架了石油,没有信誉,我们也看它的脸色。
欧元有什么?靠的是德国,法国勉强顶着而已。
欧盟就是将1国的风险散到各国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5-2010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刚结束的参议院金融改革中的一项修正案,分拆大银行的提案被否决。

应该被否决以减低市场干预,反正已经不会再因为too big to fail 而救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5-2010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蓝鲸 于 17-5-2010 11:40 PM 编辑

1)参考德国《商报》512日文章

美欧近来非常担心中日银行的融资行动,表面上看来很奇怪,中国和日本的银行上市融资,关美国和德国什么事情呢?实际上,全世界的真金白银就是这么多,如果流入中国和日本的口袋里多了一点那么就意味着流入美欧口袋里的钱会少一点。现在美国金融资本正在挨整,欧元区岌岌可危,全世界的金融资本都在寻找新的投资方向,因此,现在亚洲各大银行的融资计划必然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特别是中国金融机构的融资计划更加会成为美欧各国关注的重中之重。美欧在中国内外搞了那么多事件,为来为去就是为了破坏中国的投资环境,就是为了阻止国际流动性进入中国,不过,现在看来它们的这个目的没有达成,反过来现在它们都非常害怕本国的流动性外逃了。因此,反过来可以想象,一旦中国开始启动新的融资计划,那么必然会面临更加复杂危险的国际局面,换句话说,如果中国没有足够的实力的话,那么是不可能在这次国际抢钱运动中拔得头筹的

2)7500亿欧元的救援是欧洲的最后筹码,看来7500亿欧元也未能挽回欧元颓势。


3)国际对冲基金纷纷开始抛售欧元资产和新兴市场资产,转而购买避险品种。


4)美国政府在对高盛进行调查的同时,又把枪口对准了摩根以及其它大型银行。猜测美国政府的意图是首先让美元走强,让资本从欧洲和新兴市场撤出,购买美国国债避险,先成功洗劫全球资产;然后再让美元大幅贬值,再次洗劫各国的美元储备。到底美国的策略会不会成功,我们拭目以待,哈哈。


5)希腊总理在接受CNN采访时说,不排除对促成希腊债务危机的美国银行采取法律行动。

Greece Considering Legal Action Against U.S. Banks for Crisis

http://www.businessweek.com/news/2010-05-16/greece-considering-legal-action-against-u-s-banks-for-crisis.html


6)为什么目前攻击中国并不顺利?关键原因在于中国是生产形式的经济,而西方是消费形式的经济,这是目前中方受到危机影响最小的重要原因,还有中国有,独立的金融体系,结算体系,将RMB与美元挂钩,都是因素。


7)萨科奇威胁德国:不救助希腊,法国就退出欧元区

http://world.huanqiu.com/roll/2010-05/815921.html


8)尽管近日来泰国局势已经走向内乱(这对中国力推的东亚经济一体化、及各种次区域经济合作是个威胁)。

美国的数字现在好看,下个月就会改!然后,美元强,全球股市暴跌!资金回流美元。世界经济二次探底,美国相对依然世界老大!最大的变数是中国的应对!会对美国的干扰有多大??如果回流一部份到中国,美国会怎样??这都是这个月中美对话的核心主题?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0 收起 理由
暗天 + 6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10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说欧盟的7500亿欧元


第一,这个“7500亿欧元与美国解决次贷危机所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性质与意图都一样,都是要开动印钞机,因此,原来是一家(美国)在印钞,现在,成了两家(欧美)在印钞,再加上一个早已经临近破产、负债高得惊人的日本,可以说有三家(欧美日)在比赛着印钞。



  
第二,美元、欧元、日元都是硬通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根据现行的国际金融游戏规则,是否印钞、印多少钞,那是它们的权利。可问题在于,它们印的钞是否有人愿意接收,换句话说,是否有人愿意用自己的产品换取这些钞票。
  

第三,如果有人不愿意用产品直接换,而愿意用货币间接换,且这种货币又的确可以用来购买相应的产品,那么,那三家印制的钞票也就等于有人愿意用产品去交换了,也就相当于发行出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10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商业和工业信贷额仍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图中的红线),所谓的美国经济复苏,只是一个真实的谎言,专栏撰稿人David Goldman真是一针见血。

http://blog.atimes.net/?p=1470

It’s all political now
May 13th, 2010
By David Goldman
Now that the state and the banks have merged in a corporatist alliance, all market news is political news. The market got clobbered today on news that New York State would investigate banks for rigging credit ratings on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by providing bad information to the ratings agencies. In my experience, the banks and the ratings agencies had a common purposes, which was to make money. The ratings agencies would advise the banks on how to tweak the portfolios behind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so as to squeeze out more incomes. It wasn’t simply a matter of the banks hiring ratings agency experts and gaming the models for their own benefit; the ratings agencies themselves were making most of their money from the CDO market, and volunteered their time and advice to help the banks issue more.

These issues come up because the banks and governments are partners in the attempt to reflate the world economy through deficits comprising a double-digit proportion of GDP in most of the major economies. The banks finance the governments, with money that they borrow from the governments.  That’s why many banks showed a profit during every single trading day of the first quarter: with a steep yield curve and nearly zero-cost funding, you have to go out of your way to lose money.

Here’s an update of my favorite data series: the collapse of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lending on the books of major banks and its dollar-for-dollar replacement by holdings of Treasury securities:

The trend shows no sign of abating; when we get the Treasury TIC data for April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 we will find out whether foreign banks continue to shovel money into the US Treasury market at the rate of $50 to $60 billion per month.

This symbiosis means that the banking system is in effective government control. As my friend Michael Ledeen–an expert on Italian fascism among many other fields–this is “control without ownership,” or fascism, rather than socialism. Governments and banks will wrangle over the spoils. When the banks look fat the government will use them as a political whipping boy or milk them for taxes; when the banks’ holdings of government securities threaten to topple them, as in Europe last week, the governments will pledge a trillion dollars–and borrow it from the banks.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0 收起 理由
暗天 + 6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10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从最近的迹象看来,或许美欧日(主要是美)可能没有多少机会能宰割中国。可能大家所谓的2012是西方人的末日也说不定。

2)也期望2030年后的中国到时候不要太欺负美欧日,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10 0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家宝:中德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对世界作出重要贡献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5/18/c_12116139.htm



希拉里:主要大国就制裁伊朗达成协议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TRE64H3RP20100518


外交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24日至25日将在京举行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5/18/c_12115158.htm






原油现在仍然在71美元左右徘徊,欧元在1.23附近游荡,看来双方打得火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5-2010 0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强生制药厂,被检查出大量问题。
'Shocking' conditions at Tylenol plant
http://money.cnn.com/2010/05/14/news/companies/tylenol_recall_plant_conditions/index.htm?postversion=2010051420



今天公布的三月份TIC(Treasury International Capital)数据,中国再三月份增持了约180亿的美国长债,减持了约10亿的短债,净增持美国债170亿。

图中蓝色为长债,红色为短债。
下图是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月度变化表。从表可以看出,从去年11月起,基本上是减持,三月的增持,是去年六月以来最大的一次。



美国在今年攻打伊朗的计划可能性已近零
http://news.yahoo.com/s/nm/20100517/ts_nm/us_iran_nuclea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10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外资全面退出亚洲拿来丢去欧洲,韩国排第一,马来西亚排后面(早就退完了?/政府托市未完?)
2)南北韩要来了,说不定美国可以混水摸鱼。
3)dubai 和债主银行讨论,争取控制债权偿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10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游览网络,发现对金融危机的另外一种看法,转来让大家看看!

http://xuys2006.blog.163.com/blog/static/13209470820105275511116/

警惕大通缩

2009年以来,美元M2余额一直徘徊在8.4万亿美元左右,美元的紧缩是最大的风险

徐以升

通胀,乃至恶性通胀,是当前中国市场认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判断,原因是欧美各国开动印钞机。这个判断会得出很多结论,比如美元贬值、美元加息、投资股票、投资黄金等等。

笔者之前对这个逻辑深信不疑。但现在,我们发现事实似乎完全相反。通缩似乎比通胀的前景更为明显。这的确是值得大小投资者思考的大问题。在大通胀的整体舆论环境之下,本文略论述这个完全相反的通缩、大通缩前景。

先有以下事实。

第一,5月中旬公布的美国4月份CPI数据,环比-0.1%,预测为增长0.1%,这是20093月一年多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美国4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月率也是-0.1%。同时,美国4月核心CPI按年率达到最近40年以来最低。

第二,西班牙5月公布数据,4CPI年率为-0.1%,这是24年来首度出现负值,也是欧元区经济体第一个录得负通胀率的国家。

第三,爱尔兰的通缩还在持续,4月份CPI-2.5%,这是2009年以来通缩的持续。

第四,尽管日本央行进行了大量努力,但日本通缩还在不可避免的持续。OECD预计2010年、2011年未来两年都不会走出通缩。

此类信息不一而足。在一个通胀的大预期环境中,通缩的事实正不断出现。

质疑的逻辑很简单。为什么全球央行投放了如此巨量的货币,包括5月份以来欧洲央行出台7500亿欧元计划,以及启动直接购买问题国家国债,为什么这没有阻止通缩?

问题具体一点可以表述为,为什么美联储主席“直升机大本”如此努力的空投美元给经济和金融体系注资,美国核心CPI年率还是从20093月的约2%,下降到一年之后的1.1%,以及4月份的0.9%

为什么市场和学术界预期的通胀,却最终以通缩出现?投资者到底应该担忧哪个风险?

笔者认为,自4月份以来,其实不仅债务危机的欧洲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连资本大量流入的美国,股票市场也是跌势。同样包括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以石油和铜为代表的下跌。这意味着,投资者已经选择了后者,规避通缩风险。

问题在于寻找为什么。

答案可能有以下三个。其一,2009年至今各发达经济体央行注资,并不直接投入市场,其链条是“央行——银行等金融机构——市场”,而这个传导机制,只到达了第一步,从央行到银行,而银行到市场的传导并未发生。

其表现是以美国为代表,银行体系不仅惜贷,而是信贷余额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从市场收回资金。

其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根据费雪方程,是货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共同决定货币供应量。以美元为例,2009年以来美元货币流通速度的确是在下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6-2010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上一楼的转贴

其三,全球金融市场去杠杆仍在继续,尤其是美国此次通过的金融监管新法案将限制金融业自营交易,全球市场债务和衍生品市场规模一直在下降。比如,2007年顶峰时全球衍生品市场规模达到480万亿美元,但这一规模在下降,并且未来还将继续下降,和这个量比起来,全球央行投放的几万亿美元,似乎只不过是小填小补。

综合一句话,央行投放金融市场的货币,并没有形成市场真正的有效货币供给。美国货币供应量M2完美的解释了这一点。根据美联储公布的美元M2数据,2008年年底,美元M2余额为8.24万亿美元,开始启动美联储购买美国国债的20093月底为8.39万亿美元,而一直到20104月底,这个数字为8.48万亿美元。这一年多以来,美元M2余额徘徊在8.4万亿美元,基本没有大的变动。尤其是从200910月至今,美元M2余额微跌微涨,甚至有的月份是负增长。

如果以美元M2余额增速来衡量,问题就大了,出现这种情况要上溯到15年以前。即便是互联网泡沫破灭和次贷危机乃至雷曼破产期间,美元M2增长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格局。

如果说通胀最终是一个货币现象,那以美元衡量的通缩到来,显然就不足为奇了。要知道,同期美国GDP还在增长,美国M2/GDP比例在继续下降。

当然,这一点中国和发达经济体完全不同,中国市场不存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去杠杆,而银行体系的巨额放贷,大幅放大了中国的M2增长率。中国人民币M2余额从20091月不足50万亿元,到今年4月已经超过了65万亿元,涨幅超过30%。当然,这个涨幅大幅超过同期GDP增长。

从过去多年的经验来看,国际货币美元M2余额紧缩、M2/GDP指标下降,是全球通缩、乃至全球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危机)的最重要指标。

在以上论据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判断,当然这些判断在通胀前提之下的话完全是反的、错的:在大通胀发生之前,美国乃至世界似乎都逃不出一次大通缩;对投资者来说,逃离资产、现金为王;黄金的命运也将扑朔迷离。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主任)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60 收起 理由
暗天 + 60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6-2010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雖然這里沒什么人討論經濟,但是我相信還是有網友會注意你的帖子的,樓主對于好文章的不吝分享,確實值得嘉獎,希望樓主再接再厲,讓大家更加了解現下的經濟大環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6-2010 0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6-2010 08: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帖子,楼主请继续加油。。
我支持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4-2024 06:46 PM , Processed in 0.078970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