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tephenic

属于老槟城的一本珍藏相册 (19/04/10更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0 0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3-2010 0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0 0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萊特街頭舊關仔角鐘樓

萊特街的街頭,起自土庫街、炮台路、King Edward Place的十字路口,也是舊關仔角鐘樓和圓環的所在地。

1897年適逢英女王維多利亞登基之60週年,各英殖民地皆舉行盛大的鑽禧紀念慶典。為了永久紀念,據鄺國祥的檳城散記寫道,當地政府特示意檳城富紳鄭景貴和謝增煜,建大鐘樓一座。

鐘樓高60英呎,象徵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年。鐘塔外觀分為4層,每一層有不同的立面處理,並逐層縮小平面。
地面底座是個八角形平面。朝土庫街的那面為正方,門口有個八字開階梯。第二層實為兩樓,中間四面皆凸半圓露台,台底收錐形,窗頭設馬蹄拱。第三層亦是四方形四面各設一面大時鐘。頂屋重複八角平面,由八根短柱撐頂一個底盤出檐的大蔥頂。

以下是不同時期的鐘樓面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0 0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澳洲大兵60-70年代鏡頭下的老檳城

資料背景:

自50年代馬來亞發佈警急法令(Malaya Emergency)時期澳洲空軍(RAAF)就開始駐紮在我國北海的基地。在60-70年代的檳城人記憶中一定有印象,那個年代,北馬一帶的街頭多了許多的澳大利亞軍人和家眷生活的景象(其中以60-70年代時的人數最多),他們的到來不只是增添了北馬的多元族裔生活色彩;也同時帶動了北馬一帶的經濟生機.這種情景直到80年代未當RAAF撤離北海基地後,此景逐漸才消失在檳城人的視線與記憶中...


澳洲空軍(RAAF)駐紮在北海的空軍基地.


北海的空軍基地.


澳洲戰機在檳城上空.

以下在澳洲軍人住宅處找生活的小販:

澳洲空軍家眷














最佳伴侶


炎炎夏日


向警察問路


討價還價


Penang Road 大巴剎


首都戲院前的補鞋匠


Penang Road 的女店員


早期Penang Road 的Cold Storage 洋行是澳洲大兵的最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3-2010 05: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lz又多了一个精华贴,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3-2010 1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着这些黑白的老照片,感觉好像坠入了时光隧道一样耶!谢谢楼主给了我们这倘时光之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5-3-2010 03: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精彩了,一定是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3-2010 12: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康华丽堡最古老-槟历史发源点

文:陈耀威

旧关仔角的康华丽堡,俗称炮台,无疑是槟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自英殖民地时代,槟城历史的发源点。

217年前,经与吉打苏丹订立割让槟榔屿条约後,东印度公司的莱特上校於1786年8月11日带领水兵,登陆今旧关仔角。他正式宣布槟榔屿为威尔斯太子岛,并以纪念当时英王乔三世之名命後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市镇为乔治市。

为了防御荷兰、法国、海盗等威胁,东印度公司就在最尖角建了四角星形保垒。起初的木栅堡垒是以Ms Nibong Palm所筑构,并以当年的印度总督Lord Cornvalis取名为康华丽堡。1793年,靠印度囚犯的输入,莱特重新建造一座和原来一模一样的砖造棱堡。

我们在平地上,其实很难看出棱堡有何特别,除非从高处往下看,才会明了棱堡的形状和意义。

所谓棱堡,是海洋贸易的殖民地时代帝国主义者所建的港口要塞堡垒。最基本的是个四方型,在四角处凸出棱角以架大炮,平面看来像个星形。

康华丽堡就是属於这基本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早年的康华丽堡同时是东印度公司的军事和行政中心,内部拥有军火库、营房、办公室及小教堂等。现只遗存库房及小教堂。

围绕康华丽堡一周,原有27尺宽,6尺深的濠沟。东西面各有引桥衔接堡门。

自从1816年英法对抗结束後,康华丽堡已失去其军事防御意义。之後,随著乔治市的发展而被摆置一旁。

1923年,濠沟被填平为草坪,南边的在战後被辟成停车场。

去年,国家博物馆在康华丽堡的四面尝试挖掘,恢复一段濠沟,唯没有再盛水。

作为槟城,甚至是新马重要的历史遗存,康华丽堡在1977年是首批被法定为国家古迹。

然而奇怪的是,当局却在堡内操练场建了很不协调的现代露天剧场。

90年代还私营化,经过一段很不适当的经营管理。



图最上明信片约摄於1905年。是旧关仔角极美丽一景,康华丽堡的濠沟显得宽阔清澈,倒映远处景物。两岸可见绿草如茵,大树成荫,是市民休闲的去处。
本图摄的是康华丽堡的东面,中央是东门的木桥,桥的背後是东南角凸出的棱角。上面尚有数栋房子,棱角的背景,依次是谢增煜独资捐建的时钟楼,往下是殖民地政府机关以及香港汇丰银行。
图上照片摄於2000年。濠沟在1922年已被填平,引桥亦拆除,现只剩草坪、炮台路和人行道,景色无奇。端景时钟楼依然存在,不过背景的现代海务局办公楼和马来商会大楼没妥善规划设计,令环境大为失色。



图最上、图上是更近康华丽堡东南棱角的新旧照片比较。所摄的年代与图一、图二相同。相信经这一比较,大家就会明白为何1930年代以来,再也没有摄影师取这一景来制作槟城的风景明信片。因为美景已被“杀死”。



图最上是康华丽堡的东北角,即灯塔处往西看,时代亦是1905年左右,中央的护城濠沟与桥清晰可见。远处可见市政厅一角及关仔角堤岸。
从这角度读者可了解棱堡炮台的军事设计意寓,当敌人接近中央城墙时,左右两边凸出棱角的炮火可往中央射击。

图上是2000年所摄现景。种在濠沟填平後的树木已长高,难望到对角的棱角。现此棱角是由海军所管制,闲人免进。图是管理员协助拍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3-2010 12: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32年的槟城

Hutchings School


Peel Avenue


Macalister Road - Angsana Trees


F.M.S. Railway Building and Sampan Harbour


King Edward Place


Waterfall Gardens - The Monkeys


Residency Road and Golf Course


Supreme Cour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3-2010 03: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哇!!!获益不少哦!!!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3-2010 0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年來檳城的宗教建築與慶典

今日的檳城留著昔日受外國影響的痕跡,同時,早期在馬來西亞北部植根的印度文化、葡萄牙、荷蘭及後來到東方尋找香料和發展貿易的英國,對檳城也有深遠的影響。檳島首府喬治市有許多古跡,散發迷人的懷舊風情。早在1786年喬治市巳經是檳島的首府,之後更成為英國在馬來半島的商業中心,吸引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僑民。

今天,您會發現都市居民,仍然在方言、職業、宗教傳統和沿街可見的慶典儀式,都保存著原有的歷史特徵。二百年以來,在各族群間的互相影響及揉合下,使到檳城逐漸出現了多姿多彩的建築物,鹿彩繽粉的生活方式。

這一切是否會延續下去,就看我們今天對過去文物古蹟的認知了.希望大家能夠一起維護我們曾經或目前擁有的..............

To All who ever live in this City
May the memory always in ours heart.
謹此献給所有過去、現在、未來的檳城人
但願這城市的過去不會被我們遺忘。


最早移民到檳城的回教徒(東印度公司的先鋒隊)所建的回教堂,位於椰腳街及新街的交接處。回教堂外牆為土黃色,其圓拱形天花及尖塔設計,充滿伊斯蘭風味。






Acheen 回教堂又稱 Masjid Melayu,
這座回教堂是於1820年由一名富有的阿拉伯商人所建。




1818年由獄犯建成,是最古老的名勝之一,以英國聖人命名。英國式建築,莊嚴肅穆,正門前有一座華蓋,紀念Francis Light。


Wesley Methodist Church, Burmah Road.


椰腳街廣福宮檳城最古老的中國廟宇之一,建於1800年。


城堭廟


1940 – 1950 年代 Ayer Itam 鶴山極樂寺


1959年東姑阿都拉曼出席在極樂寺舉行的馬來亞佛教總會成立典禮


Burmah Road  觀音寺


1955年檳城洪福寺慶祝衛塞節花車


檳城洪福寺慶祝衛塞節花車


檳城洪福寺建於1911年.本道老和尚50年代在寺前留影.


Dato Kramat Road  受天宮


清觀寺/朝元洞(千二層)


海珠嶼大伯公建於 1790年代左右




清雲巖(蛇廟)




安順路檳城佛學院


安順路大伯公


Dato Kramat Road  華嚴寺 1940s


阿依淡路慈航閣(現在的香嚴寺)


寶譽堂 1950s;Burmah Road, Penang.






Siamese Temple 1845 Pulau Tikus


(小印度)皇后街 Queen Street Hindu Temple建於1883年,寺廟大門和寺內四壁全是諸神雕像,十分富麗堂皇,Subramaniam神的雕像飾以金銀寶鑽,價值連城,這雕像在每年大寶森節都被銀牛車護送到植物園的寺廟,沿途萬人爭睹。






Taipusam Festival大寶森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3-2010 0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先生与槟榔屿之革命伴侣陈粹芬



孙中山与陈粹芬的南洋合影





孙夫人卢慕贞(右)和妾陈粹芬(左)



1912年5月14日,当时孙氏亲属一众前往百花林扫墓,包括了前排左三的陈粹芬、左四的卢慕贞、右三的孙娫;后排穿西服的中站者孙眉,在他前方的两小孩孙乾及孙满,孙眉身旁穿吊带裤的孙科。孙中山不在这照片中;原因是孙先生重返香港时,已是此照拍摄后的第四天,即5月18日。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清朝,奔走于香港、澳门、日本横滨和南洋等地宣传革命。那时,总有一位女性陪伴其侧,追随襄助他从事反清斗争。这位女性就是陈粹芬,她有着坎坷、流离、凄凉而功不可没的传奇人生。

 “孙大总统夫人”原是陈粹芬
 1993年1月,在台湾颇有影响的《传记文学》刊文介绍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配文的一张照片是这样说明的:“孙中山原配卢慕贞(1867—1952)遗影。”
  然而,接着一期的《传记文学》又对那张照片作了重要更正,说“孙中山原配卢慕贞遗像系陈粹芬之误”,并附有“孙中山先生与陈粹芬(即陈四姑)合影”照片。
  笔者查《传记文学》两期上刊登陈粹芬照片,均出自一本1912年元月辛亥革命成功后出版的《大革命写真集》。按理说,孙中山原配夫人是卢慕贞,“孙大总统夫人”当卢慕贞无疑了。但《大革命写真集》的编者为何称陈粹芬为“孙大总统夫人”呢?这大概源自陈粹芬曾是孙中山反清革命伴侣的缘故吧。

  志同道合香港结情缘
  陈粹芬(1873—1960),原名香菱,人以排行称呼“陈四姑”。她身材适中,面清目秀,吃苦耐劳,颇具贤德,未曾读过书,因而有人说她不识字。
    当年,19岁的陈粹芬首次遇见孙中山,便深为孙中山欲推翻满清政府的豪言壮语所感动,祟拜之情油然而生。不久,志同道合的孙中山和陈粹芬结成革命伴侣,相偕奔走革命,共同策划反对腐朽的清政府。这一年,孙中山已26岁,在西医学院尚有一年才毕业。

  1892年7月,孙中山从香港雅丽医学校附属西医学院毕业后在澳门行医。后至广州以“悬壶救世”为掩护,宣传革命。这期间,陈粹芬是孙中山从事革命的忠实助手。
  1895年3月,兴中会决定10月26日(重阳节)在广州起义。为了准备起义,革命党人从香港采购武器运回广州。不幸的是,在起义前夕,负责起义的陆皓东有一次在广州长堤附近偷运军火时被清廷缉获,另有不少人被捕。幸好,经陈粹芬之手藏下的一批短枪、短刀、子弹、炸药、手榴弹等武器分藏在各处,安全无事。
  随孙中山在广州发动起义的陈粹芬,在得悉陆皓东被捕后,为了保证孙中山的生命安全,她既是孙中山的护士,又是孙的卫士。她和孙中山不敢回诊所,也不敢回家睡,隐迹在亲友家中,观察事态的发展。
    10月下旬,陈粹芬得知清政府以重金缉拿孙中山,便和孙中山当机立断,匆匆收拾行装,立即逃出广州。后随孙中山等人亡命日本。当孙中山经美国赴英国,陈粹芬则留在日本。

  革命党人的“煮饭婆”和“洗衣婆”
  1897年夏末,孙中山从英国伦敦蒙难后到日本,继续从事反清革命活动。陈粹芬作为孙中山的革命伴侣,随同他流离转徙,备尝艰辛。与孙中山共同生活的陈粹芬,以女性的温柔与细致,加上贤劳备至,热情干练,使孙中山在亡命异邦、颠沛流离的艰困生涯中,获得大量的精神支持与慰藉。同时,她以一介女流,以夫妻的名分,用以掩护孙中山,对革命的秘密活动颇为有益。

  陈粹芬在日本横滨,接待革命同志,照顾大家的生活,几乎无微不至。对烧饭做菜、洗衣服和袜子等一切活儿,任劳任怨,都由一人承担。当年如胡汉民、汪精卫、居正、戴季陶、冯自由、廖仲恺、刘成禹、蒋介石等都曾受到她的接待与照顾,大家都亲热地喊她为“四姑”。陈粹芬使那群为献身反清革命而背井离乡的亡命客,大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当时日本会知名人士如宫崎寅藏、西山寺公望、犬养毅等都与孙中山往来密切,他们都对陈粹芬赞誉不绝。宫崎寅藏说:“在照顾孙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国妇女同志,真是个女杰,革命家的女性只有这样才能担当大事。”然而,对于自己在日本的劳绩,陈粹芬却谦称自己只是一个“煮饭婆”、“洗衣婆”。

 惠州起义的无名英雄
  1900年,清政府丧权辱国,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辛丑条约》。孙中山决意在惠州举行起义。起义前,香港兴中会通过海员工会的海员秘密从美国、加拿大等地购买武器,把日本横滨作为中转站,所有藏有武器的邮船经过横滨都由陈粹芬亲自联络接洽。每当邮船一到,她立即前往接船,上下往返,传送情报。在日本,妇女上下船不被人注意,这样,陈粹芬乘机完成孙中山嘱托的特殊任务。这一批批武器,由三合会、兴中会、兴汉会在香港联合,利用香港、深圳河通过宝安县运至惠州地区。
  惠州起义失败后,不少革命党人逃亡到日本横滨,对起义前冒死运送武器的无名英雄陈粹芬,大家称赞她英勇、果断和勤劳。而她却说:“我当时传递书简,并不害怕,大家拼命去做,总有办法。”

  当孙中山到南洋各地奔走革命,陈粹芬也不畏艰辛,形影相随,还亲自印刷宣传品———反清檄文。曾追随孙中山到南洋参加革命,担任英文秘书任务的日本友人池亨吉称赞陈粹芬“非常忙碌”、性格“刚毅”,颇有“女中丈夫”的气概。在镇南关,革命党人与清兵鏖战时,陈粹芬在军中为将士煮饭送饭,照顾士兵,终日忙碌。黄三德撰《洪门革命史》记道:“看见中山先生妾侍,一表人才,中山娶她十余年,昔年在镇南关起事,失败,出走安南河南,做伙头饭与众兄弟食,洗衣裳,捱尽艰苦。”

  功成而退隐居南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2月,陈粹芬与卢慕贞及两个女儿离槟榔屿返国,到香港后卢夫人及两女儿等一行由邓泽如护送到南京与孙中山团聚,而陈粹芬悄然到广州。从此,孙中山身边再也看不到陈粹芬的身影。

  1912年秋后,陈粹芬到澳门风顺堂4号孙中山胞兄孙眉家中居住。她曾随孙中山出生入死,却在孙中山荣任临时大总统之际,功成而退,不提当年勇,更不炫耀自己的特殊身份。她生活十分检朴,留的是民初女学生的发式,即所谓的“清汤挂面头”。

   1914年,陈粹芬告别亲友,只身赴南洋,隐居在马来西亚庇能(槟榔屿),与人合股经营橡胶园。她抱养了一华侨的女儿作为养女,取名孙容,以纪念她和孙中山之间的那段难忘的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10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3-2010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10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总感觉英殖时期的道路啊,风景都很干净、利落咧,不像现在很杂乱,那些美美的建筑物都被有的没的遮盖住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2010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太太太赞了!!!!

感觉好像已回到以前的年代了. 谢谢分享。

还有其他地方的相册分享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4-2010 0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就好像让我上了一个槟城的历史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4-2010 10: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想回到以前看看哦,照片真的是给后人很棒的礼物。
纵使它没有色彩但也让我觉得好美~~~~



精华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4-2010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赞!看了这些照片,有种想哭的的感觉..
因为时代一直变化,很多东西也没了..
小时候看过的,现在也渐渐的消失了..
想问下在有佛教学院/学校吗?
因为看过基督教学校,回教学校..就没看过佛教学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4-2010 0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忍不住要赞扬LZ。。。。太怀念了,以前的生活很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6-5-2024 04:03 PM , Processed in 0.06753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