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628|回复: 20

佛陀的基本法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7-2008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悟師父 大專佛學講座開示
香光莊嚴二十一期/79年4月3日

  我常聽到許多同學說佛法浩瀚得像大海一樣,想要汲取卻不知用什麼方法,既然大家希望研究佛法,那麼必須在佛陀的一代時教裡找到根本的道理所在。

  什麼是佛法的根本呢?那就是「四聖諦」。「四聖諦」為什麼是佛法的根本呢?如果你看過佛傳或對佛教的經典稍微有印象,就可以知道,釋迦牟尼佛成道以後,最初在鹿野苑說法度憍陳如等五比丘,那時所轉的法輪就是「四聖諦」,至佛陀臨入涅槃最後的教誡──遺教經,所轉的仍然是﹁四聖諦﹂。縱觀佛陀的一生,自剛成道至臨入涅槃,所交代的都是「四聖諦」,這當中從阿含、方等、般若及至法華、涅槃,一切大小乘佛典都離不開「四聖諦」。由此可知,佛陀的根本法輪就是「四聖諦」。到了今日,對於我們而言,整個學佛的過程就是「四聖諦」的信、解、行、證的過程。

  何謂「四聖諦」呢?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諦」就是真理,真實不虛的道理。為何叫「四聖諦」呢?因為它是聖人所悟的真理,只要依這個真理修行就可以超凡入聖,以下我就逐一向大家介紹。

第一聖諦──苦諦
  世間的真理,無常即苦
  第一個就是苦諦,有些人一聽到「苦」,便馬上聯想到苦難、痛苦,就以為佛教是悲觀的、消極的、沒有希望的,其實大家是否曾經仔細想過「苦」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佛陀要說「苦」是一個真理呢?

  佛教的產生以及終極的關懷便是要解決人間的痛苦,既要解決人生的問題,就要先看清世間的真象,「苦」就是佛陀對世間如實觀察後所提出來的真理。佛陀說「苦」,並不是否認人生有樂趣,相反的,佛陀承認人有各種物質與精神的喜樂,如家庭和睦──親子、人際之樂,資用具足──五欲攝受使用之樂,生命長壽── 色力、健康之樂等等,可是這一切都包含在「苦」中,因為喜樂是無常、變易不居的。所以說「苦」不是通常所說的苦難,而是「無常即是苦」。「無常」是世間的真理,「苦」亦是真理。

  佛陀所說的「苦」有三種:

  苦苦──一般苦難的苦。

 靓壞苦──由變易而壞所產生的苦。

 颏行苦──見到諸法無常,而感逼惱所產生的苦。

  人生的各種苦難,如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憂悲苦惱……凡此種種都包括在一般苦難的苦(苦苦)當中。大家都還很年輕,說老、死似乎還言之過早,但是你們是否曾經想過死後要到那裡去,是否也曾想知道死去的親人或友朋他們到那裡去了?再近點想,下一刻自己要到那裡去,相信大家也會感到一片迷惘,這也是一分「苦」。年輕的你們目前最迫切關心的可能就是感情問題了,有的他喜歡我而我不喜歡他,有的我喜歡他,而他又不領情,這種苦也是沒來由的。

  個人的「苦」不說,再看看我們生活的環境,空氣污染、水源污染正嚴重地危害著人的健康。此外,青少年飆車、玩電玩、求刺激,只為要掙脫升學主義的壓力,有人想不必工作只憑幾個號碼坐擁財富,卻換來大家不樂、六合不彩的結果,甚至鋌而走險,以身相許於綁票、搶劫的刑案中,這些都發生在你我的身邊,人不僅有個人的苦,還得承受社會共業的苦迫。

  生活中快樂的感覺和境遇是無常的,不永恆的,它改變的時候,就產生了痛苦、苦惱。舉個例子,古人曾說人生的賞心樂事有四件──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與金榜題名時。如果這些真是賞心樂事,我要告訴各位,那比沒有更苦,為什麼呢?「久旱逢甘霖」,是要熬過多少個「旱」的日子,才能有獲得甘霖的喜悅,若是來個霪雨不停,你想還有快樂嗎?再說「他鄉遇故知」,一個離鄉背井的人,他要忍下多少鄉愁,才有「遇故知」的快樂,但是他鄉畢竟不是斯土,相遇也只是偶然啊!又大家在聯考放榜時的那番欣喜,現在是否還餘波盪漾?不管心理上的、外界人事上的,這一切都在不斷的變易生滅之中,佛陀要告訴我們的「苦」就在這個地方。

  生命的真相就是苦和無常,認識了這個道理,我們更要珍惜短暫的生命,把握、創造每個當下,也正因為一切都在變易當中,我們才有可能加上善的因緣而改變現況,我想這是佛陀告訴我們苦諦的真正用意吧!

第二聖諦──集諦
  苦的生起、苦的根源
  集諦講的是苦的來源,「苦」既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自生的,它由誰來決定呢?其實誰也不能決定,自己的貪愛便是集諦的來源。

  「集」有招感的意思,是引發我們的貪欲、瞋恨、愚昧、傲慢、疑懼、好逸惡勞……等煩惱去招感苦果的力量。有集諦不斷的招感苦果,又再引發我們造作煩惱,生命於斯輪轉不息。

  舉例來說,大家一定有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站在路旁等車,看一輛輛車停下又開,都不是我要搭的車,您心裡一定想:「車子怎麼還沒來?」或是看到好不容易等到的車跑了,你心裡一定邊生氣邊嘀咕:「車子怎麼不停下來?」等到真有部車停下來,勉強擠上去了以後,快到下一站時,心裡又會想:「車子已經這麼擠了,最好不要再停車!」這便是煩惱,是一種「貪」的煩惱。

  又如常見到有些父母親每天為了兒女賺錢打拼,只想讓孩子學得更多不落人後,表面是讓孩子多才多藝,實際上只是自己誇耀的一項工具,不僅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自己也會因求不得而痛苦。

  佛陀告訴我們:執著在什麼地方,煩惱就在那兒生起,學著找出內心的執著,好好檢省煩惱如何生起,就是去除苦迫最直接的方法了。但這不是說父母就不用再去照顧孩子,孩子也不必再讀書學習,而是父母能耐心地輔導孩子,從生存、信力、興趣的需要,以正確的心態去學習。

  由第一聖諦「苦諦」到第二聖諦「集諦」,便是要引導我們真正正視生命的現實問題,如果想要從痛苦中解脫,就必須先找出苦的原因,而通常這些苦惱並不是用外力可以破除的。我常說美國可以把太空梭發射到太空去,這是人類透過智慧開發種種科技的成果,但是這些科技是否也能夠把我們的煩惱也打到太空裡去?佛陀很明白地告訴我們:一切的煩惱不是靠外力可以解決的,必須從改善想法、自淨其意做起。

第三聖諦─滅諦
  苦的止息 體悟涅槃寂靜
  「滅」指的是涅槃,滅諦就是講涅槃的真理。為什麼「滅」是涅槃呢?因為「滅」就是超脫人我是非的紛雜諍亂,不受苦惱,對生死能自由自在。這裡所說的「自由自在」是什麼呢?或許同學會覺得自己現在不也自由自在的嗎?想聽講便坐下來聽,不想聽就回去,這是不是自由自在呢?

  佛門裡有一則故事:有位老居士想要出家,便到寺院裡請求剃度。師父問他:「你幾歲了?」他說:「八十多歲而已!」師父便說:「這麼大把年紀不宜出家,要出家還是年輕點較好!」聽完這些話,這位老居士立即入定走了。隔了幾年,有個小孩跑來跟師父要求出家,師父一看,幾歲大的小孩,小不點一個,便笑著說:「你還這麼小,怎麼能出家呢?」他一聽便理直氣壯地說:「老的你嫌老,小的你又嫌小,你到底要什麼?」

  這才叫自由自在,對生死無有恐怖,對現前生命又能掌握,這是佛菩薩的自由自在,對我們而言,那全是別人的,也是想像的。佛陀告訴我們:不要以思惟的方式去揣摩涅槃是什麼樣子,如果涅槃是可用思惟、想像而得,那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修行?「概念性涅槃」、「思想上涅槃」並不是真正的涅槃,真正的涅槃只有自己去親證體悟!

  省庵大師生了重病,弟子說:「師父你不要走!」他說:「沒有關係,我去去就來!」「去去就來」正可說明生死自在、煩惱止息的涅槃是由智者內證的。如果我們能依著佛陀的教示,勤奮地懇切地鍛鍊、淨化自己,必然能獲得心靈的成長,一步步走向涅槃的大道。廣欽老和尚圓寂時說:﹁來來去去無代誌!﹂要如何才能達到﹁無代誌﹂呢?佛陀在第四聖諦--道諦中便說明了達到涅槃的方法。

[ 本帖最后由 leessearle2004 于 19-7-2008 06:05 PM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 收起 理由
咖啡豆 + 3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7-2008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聖諦──道諦
  能令苦迫止息的途徑
  「道」就是方法、道路,也就是出「苦」,滅「集」,證得涅槃而獲解脫的方法。換句話說,「道」是去除「苦」、「集」,到達「滅」的途徑。這是一種透過對生命真正的認識,而將自己的身心做一番改革的方法。

  這個方法是佛陀將其親自走過的路告訴我們,無數的高僧大德也是隨著佛陀的足跡走在這條路上,具體的說有八正道:

 阃正見──如實的知見

 靓正思──正確的思惟

 颏正語──正直的言語

 饽正業──端正的行為

 驵正命──正當的職業

 骀正勤──正當的努力

 鲂正念──正淨的憶念

 鸨正定──正確的禪定

  除八正道之外,三十七道品、六度、四攝法等一切萬行,最終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有一個智慧正覺的人生觀,看清世間的實相,不執著、不迷惑、無有顛倒夢想,而這智慧的基礎是要奠立在戒學之上的。

  戒律是指導人行為的準則,也是定學、慧學的基礎。最基本的就是五戒,藉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等來規範自己的身心,培養仁愛、慈悲、寬容的高尚情操以及理智的思考能力,進而對一切眾生普遍愛護、慈悲攝持,把小我的執著一步步推出去,展開大我的包含,渴愛自然減少,苦便逐漸減少。

  觀看今日叢生的問題,不論是環境的、精神的、治安的、身心的、社會的種種不安與危害,不正是因人的貪、瞋、痴的慾望與愚昧而造作所匯集的共業與別業嗎?所以「道諦」是人的生活方式,是人所必須遵行、修習的一種中道的人生觀,它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開展與自我的淨化!

四諦因果
  了解世間的實相 才能找到用功的下手處
  苦諦說明了人生的現相感受,集諦則歸結出招感苦果的原因,所以苦、集二諦是世間現象的因果;滅諦是涅槃,是出世間的果,道諦是達到涅槃的資糧與途徑,滅、道二諦是出世間的因果。

  一般說因果,都先說因後再說果,有了某種原因,才導致了某種結論。然而佛陀說四聖諦,卻是先說果,後說因,這是針對我們眾生的習性而施設的。古德嘗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我們對於自己的身心或是發生於週遭的事物通常是比較容易感受及了解的,厭離苦果亦是人之常情,因此從目前我們感受到最深的 ──苦果說起,然後分析造成苦果的原因,更為了要使人欣慕解脫的境界,而先說涅槃,才又說如何達到涅槃的方法,這是佛陀說法的善巧方便。

  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想要得到真實受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須先確信苦、集二諦,如果對苦、集二諦看得尚未清楚,無法了解世間的實相,又如何找到用功下手的方法呢?只因為要與不要都不知道。

四聖諦是佛陀的基本教法
  菩薩兼修 四諦與六度
  為什麼說四聖諦是佛陀的基本教法?有些人說四聖諦是佛陀專為聲聞行者開示的法門,其實,四聖諦是貫徹一切大小乘佛法的。如果從緣覺所修十二因緣法的生滅門來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一直到老死的整個生命相緣相生的過程,便是對苦、集二諦作了一個很詳細的註腳。而我們常說的菩薩行者所修的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及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皆是由四聖諦中的道諦所攝,所以四聖諦法並不限於聲聞行者所修。但為什麼一般會說四聖諦法是聲聞人所修?那是因為聲聞行者在苦、集二諦的觀察與道、滅二諦的行持修道中,比較偏重自我了脫的訴求的緣故。

  有的同學可能會問:菩薩修不修苦、集二諦?菩薩的苦、集二諦在那裡?所謂的菩薩行者,是他能深深體會眾生的苦迫,走進眾生的苦難當中,然後發起深願心,願救度眾生的人。假如菩薩自己沒有從身心世界去體會世間的苦迫,又如何覺悟眾生,知道別人確切的需要呢?即使有最好的物質支援,也只是徒勞而已,所以菩薩更要深入了解苦、集二諦,才能累積成佛的資糧,開創佛國的淨土。

  我之所以如此說:最主要的目的便是想提醒大家,唯有先認清生命的本來情況,才能知道要信佛、要學佛、人為何而來,這些都必須自己親自去體會、去咀嚼的,有了這一層的認識,對佛法正知見的確立會有較穩固的基礎。

  所以說菩薩不只修六度,也是要修四諦的,我們可以從四弘誓願中看到這個消息:

  眾生無邊誓願度──緣於對苦諦的體會。

  煩惱無盡誓願斷──緣於對集諦的了解。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對道諦的踐行。

  佛道無上誓願成──成就圓滿的滅諦。

  因此,四聖諦不僅是自我的解脫,最後是要一切眾生也都能解脫,這就是菩薩道和四弘誓願。我們信佛、學佛,了解四聖諦,所應建立的即是一種大乘進取的人生觀。

  大家今天能有福報親聞佛法,我謹以佛陀的基本法輪──四聖諦供養大家,希望每個人都能儘量地敞開胸懷汲取佛法的養分,在學佛的旅途中不拘大、小乘之說的隔礙,發大心踐行四聖諦,共成佛道。

http://www.gaya.org.tw/magazine/2005/21/spring1.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2008 06: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阃正見──如實的知見

 靓正思──正確的思惟

 颏正語──正直的言語

 饽正業──端正的行為

 驵正命──正當的職業

 骀正勤──正當的努力

 鲂正念──正淨的憶念

 鸨正定──正確的禪定

請問正字前的是甚麼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2008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看不懂。繁体字来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7-2008 07: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覺得應該是1,2,3...8的亂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leessearle2004 的帖子

文章的重点:

1. 執著在什麼地方,煩惱就在那兒生起,學著找出內心的執著,好好檢省煩惱如何生起,就是去除苦迫最直接的方法了

2. 一切的煩惱不是靠外力可以解決的,必須從改善想法、自淨其意做起

3. 「概念性涅槃」、「思想上涅槃」並不是真正的涅槃,真正的涅槃只有自己去親證體悟

4. 戒律是指導人行為的準則,也是定學、慧學的基礎。

5. 道是身、口、意的自律、自我的開展與自我的淨化!

6. 我們修學佛法想要得到真實受用,唯一的方法就是必須先確信苦、集二諦,如果對苦、集二諦看得尚未清楚,無法了解世間的實相,又如何找到用功下手的方法呢?

7. 其實,四聖諦是貫徹一切大小乘佛法的

8. 十二因緣法的生滅門是對苦、集二諦作了一個很詳細的註腳

9. 菩薩行者所修的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及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皆是由四聖諦中的道諦所攝

10. 菩薩更要深入了解苦、集二諦,才能累積成佛的資糧

11. 眾生無邊誓願度──緣於對苦諦的體會。

12. 煩惱無盡誓願斷──緣於對集諦的了解。

13. 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對道諦的踐行。

14. 佛道無上誓願成──成就圓滿的滅諦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5 收起 理由
咖啡豆 + 5 谢谢你的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7-2008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19-7-2008 07:44 PM 发表
我覺得應該是1,2,3...8的亂碼?


我也是这么认为。应该是乱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motion 的帖子

很欣赏你咯!懂得找出重点。如果人人都像你这样的精神,就会一片繁荣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7-2008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motion 的帖子

依你的知見,在這些重點裡,有那一些比較易行,哪一些比較難行的呢?現代人會對那一個重點比較認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0-7-2008 02:26 PM 发表
依你的知見,在這些重點裡,有那一些比較易行,哪一些比較難行的呢?現代人會對那一個重點比較認同呢?



依我目前的知見(未必正确),比较易行的是"好好檢省煩惱如何生起" (注:我是说,比较易,不是说容易) 。

1. 執著在什麼地方,煩惱就在那兒生起,學著找出內心的執著,好好檢省煩惱如何生起,就是去除苦迫最直接的方法了



比较难行的是“六度”。

9. 菩薩行者所修的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以及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皆是由四聖諦中的道諦所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motion 的帖子

有見地。。。不錯。。。那你認為六度是分開來修的還是可以六個同時修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0-7-2008 02:47 PM 发表
有見地。。。不錯。。。那你認為六度是分開來修的還是可以六個同時修呢?


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

我的观点是,六度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初学者最好是从其中一个开始,然后慢慢增加到完整的六度。以免一开始被那看似无限的障碍击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03: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tion 于 20-7-2008 03:00 PM 发表


这个问题可难倒我了。

我的观点是,六度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初学者最好是从其中一个开始,然后慢慢增加到完整的六度。以免一开始被那看似无限的障碍击跨。


歹勢,讓你煩惱了。

說得也是,站在培養信心的角度上,應該循序漸進。

你會認為在修某一法門時,例如參禪、內觀、念佛等,當時可以六度具修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7-2008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0-7-2008 03:15 PM 发表


歹勢,讓你煩惱了。

說得也是,站在培養信心的角度上,應該循序漸進。

你會認為在修某一法門時,例如參禪、內觀、念佛等,當時可以六度具修嗎?


我所看到的是,參禪、內觀、念佛等行为,只是属六度里的精进和禅定行为。不包含布施、持戒、忍辱、智慧等直接行为。“持戒”能确保禅定的定是“正定”。“布施”是“舍”的修习,也能帮助类积修行的资粮,“忍辱“能帮助克服障碍和调伏内心,“智慧”是檢省煩惱如何生起而获益的结果。

如果,你的具修是指“同一时刻”的话,我只能回答说“不可以“。

如果,你的具修是指“同一生”的话,我的回答是“可以“,而且最好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2: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tion 于 20-7-2008 11:50 PM 发表

我所看到的是,參禪、內觀、念佛等行为,只是属六度里的精进和禅定行为。不包含布施、持戒、忍辱、智慧等直接行为。“持戒”能确保禅定的定是“正定”。“布施”是“舍”的修习,也能帮助类积修行的资粮,“忍辱“能帮助克服障碍和调伏内心,“智慧”是檢省煩惱如何生起而获益的结果。

如果,你的具修是指“同一时刻”的话,我只能回答说“不可以“。

如果,你的具修是指“同一生”的话,我的回答是“可以“,而且最好是如此。


跟你討論一下

在內觀的禪定時,你是否也是在修持布施「把自己的時間布施在修持上」?持戒「在內觀當時自己沒有犯戒的機會」?忍辱「不讓自心隨著貪瞋癡的引誘去流蕩」?精進「努力修內觀為求證果離苦」?智慧「選擇了佛所教的內觀修持法來幫助自己證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01: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1-7-2008 12:05 AM 发表


跟你討論一下

在內觀的禪定時,你是否也是在修持布施「把自己的時間布施在修持上」?持戒「在內觀當時自己沒有犯戒的機會」?忍辱「不讓自心隨著貪瞋癡的引誘去流蕩」?精進「努力修內觀為求證果離苦」?智慧 ...


你的问题是“是否也是在修持。。。”

我的答案是,很可惜的,还没达到那个阶段。目前,我还在努力着去培养“专注力”,连离开“好好檢省煩惱如何生起”也还有一段距离。


如果你以修持布施「把自己的時間布施在修持上」,持戒「在內觀當時自己沒有犯戒的機會」,忍辱「不讓自心隨著貪瞋癡的引誘去流蕩」,精進「努力修內觀為求證果離苦」,智慧「選擇了佛所教的內觀修持法來幫助自己證果」,等同为六度具修,我不能否定。只不过,这种修法,似乎是“身、口、意”里的“意”修。在“身”修和“口”修方面,似乎还是不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7-2008 01: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tion 于 21-7-2008 01:27 AM 发表

你的问题是“是否也是在修持。。。”

我的答案是,很可惜的,还没达到那个阶段。目前,我还在努力着去培养“专注力”,连离开“好好檢省煩惱如何生起”也还有一段距离。


如果你以修持布施「把自己的時間布施在修持上」,持戒「在內觀當時自己沒有犯戒的機會」,忍辱「不讓自心隨著貪瞋癡的引誘去流蕩」,精進「努力修內觀為求證果離苦」,智慧「選擇了佛所教的內觀修持法來幫助自己證果」,等同为六度具修,我不能否定。只不过,这种修法,似乎是“身、口、意”里的“意”修。在“身”修和“口”修方面,似乎还是不足。


對你的最後那句
身和口也同時在修了,因為身持禪定姿,口持無語式。你認為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03: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1-7-2008 01:31 AM 发表


對你的最後那句
身和口也同時在修了,因為身持禪定姿,口持無語式。你認為呢?


服了你。。。

布施:
1a. 身布施(布施劳动力,布施眼角膜,布施肾) ,只是禅定的姿势就能做到吗?
1b. 对他人布施善语,只是禅定的姿势就能做到吗?

持戒:
2a. 禅定的姿势,就等于出定后的不杀、不盗、不淫吗?
2b. 禅定的姿势,就等于出定后的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吗?

忍辱:
3a. 禅定的姿势,要说是身体上的忍受,也说得过去,却只是其中一种身体上的忍受而已。
3b. 在禅定境界里的忍辱,可以等同为在出定后,平时生活上,忍受被不同的人所污辱和不尊重而不出怨言或恶口吗?

精進:
4a. 在禅定姿势上的精进,能取代禅定姿势以外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精进吗?
4b. 在禅定境界里的无语,可以等同为在出定后的无语,或对他人施善语的精进吗?

智慧:
5. 有这个智慧选择修习禅定,或面对禅定里的境界就等于在出定后,有智慧于所面对的人情世故和世间难题吗?

禅定:
6. 在禅定姿势上得定的人,有多少个是做到了离开了禅定姿势后,一样可以在行、住、坐、卧、保持着的定的?


(怎么你好像不需要睡眠,可以24小时跑佛教法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otion 于 21-7-2008 03:04 AM 发表
服了你。。。

布施:
1a. 身布施(布施劳动力,布施眼角膜,布施肾) ,只是禅定的姿势就能做到吗?
1b. 对他人布施善语,只是禅定的姿势就能做到吗?

持戒:
2a. 禅定的姿势,就等于出定后的不杀、不盗、不淫吗?
2b. 禅定的姿势,就等于出定后的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吗?

忍辱:
3a. 禅定的姿势,要说是身体上的忍受,也说得过去,却只是其中一种身体上的忍受而已。
3b. 在禅定境界里的忍辱,可以等同为在出定后,平时生活上,忍受被不同的人所污辱和不尊重而不出怨言或恶口吗?

精進:
4a. 在禅定姿势上的精进,能取代禅定姿势以外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精进吗?
4b. 在禅定境界里的无语,可以等同为在出定后的无语,或对他人施善语的精进吗?

智慧:
5. 有这个智慧选择修习禅定,或面对禅定里的境界就等于在出定后,有智慧于所面对的人情世故和世间难题吗?

禅定:
6. 在禅定姿势上得定的人,有多少个是做到了离开了禅定姿势后,一样可以在行、住、坐、卧、保持着的定的?


(怎么你好像不需要睡眠,可以24小时跑佛教法音的?





服了你。。。

布施:
1a. 身布施(布施劳动力,布施眼角膜,布施肾) ,只是禅定的姿势就能做到吗?
1b. 对他人布施善语,只是禅定的姿势就能做到吗?
很努力的保持禪定的姿式,不讓手腳肢體隨著妄心亂動而處處惹事,讓眾生享有無畏、無煩惱的生活環境,算無畏布施嗎?
在修持禪定時所展現的精進修行相還不能勸人行善?

持戒:
2a. 禅定的姿势,就等于出定后的不杀、不盗、不淫吗?
2b. 禅定的姿势,就等于出定后的不恶口、不妄语、不绮语吗?
我是指在修禪定的時候。出定以後的禪姿就不限於身體上了吧?會轉移到心靈上。
出定以後會不會惡口等,就要看個人的修為了。

忍辱:
3a. 禅定的姿势,要说是身体上的忍受,也说得过去,却只是其中一种身体上的忍受而已。
3b. 在禅定境界里的忍辱,可以等同为在出定后,平时生活上,忍受被不同的人所污辱和不尊重而不出怨言或恶口吗?
蠻多人從忍受開始修忍辱,但是到最後把忍受任為是忍辱。
我認為忍辱是一種能自主般的把自心捍衛好而不讓其受到妄想執著的影響。
禪定的過程,可以算是一種培育的過程吧,把好的習慣在一個安全的狀況下慢慢的培養起來,然後在日常生活中發揮。

精進:
4a. 在禅定姿势上的精进,能取代禅定姿势以外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精进吗?
4b. 在禅定境界里的无语,可以等同为在出定后的无语,或对他人施善语的精进吗?
有了保持禪定的精進,就自然會有精進的習慣,而這精進的習慣就會改善禪定以外的衣食住行上不精進的習慣了。你不覺得修習禪定了以後,在平常生活中做事也比較認真精進嗎?
在禪定裡,除了無語還有不妄語,也就是不讓妄心牽心而言語,修定人在出定以後,我想他是不會隨便亂講話或是講一些無義意的話吧?不說無義的話算善嗎?

智慧:
5. 有这个智慧选择修习禅定,或面对禅定里的境界就等于在出定后,有智慧于所面对的人情世故和世间难题吗?
在禪定的修習裡,所面對的境界其實是自己阿賴耶識裡的東西,也可以說是潛意識吧,因此呢,在禪定修持裡,處裡的境界都是自心所生的。如果在禪定裡沒有辦法處理這些事情,那麼日常生活的人情世故和世間難題就恐怕沒那麼好處理了。畢竟人情世故和世間難題幾乎都是出自自己的無明煩惱心吧。

禅定:
6. 在禅定姿势上得定的人,有多少个是做到了离开了禅定姿势后,一样可以在行、住、坐、卧、保持着的定的?
如果是前人,證果登地之人,如果是現在的人,只有禪定功夫近似的人才會相互認知了。


(怎么你好像不需要睡眠,可以24小时跑佛教法音的?
(彼此彼此,要不然我怎麼被你抓到?法音、諸法音聚之地,身為佛子,那裡把周公的家當成比有佛法的地方更好待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8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 佐竹 的帖子

谢谢你!很有价值的讨论来帮我开阔视野。

在讨论过程,我想到一样东西。有很多修行有功夫的出家人,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之下,暗中帮助远方的弟子解难。“走出弥陀的光环”这本书也有提到这一点(作者本身好像没去思考为何他那位在禅定上有功夫的师父,却不会像他这般去否定念佛法门)。

我想,在这种情况之下,这些出家人虽然足不出户,时时刻刻在房间里禅修,却也能做到六度具修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1-2025 02:48 PM , Processed in 0.14200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