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daniel82

浅解 道德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7-9-2006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吋,而退呎。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淺解:

能善用兵的領導者有一段忠言“我不敢主動挑戰對方,而不得已才應戰。我不敢進攻挑戰對方,以守可以後退而保全,守為貴,這就稱為行動。但是看不出有行動的排列,舉起臂攻打卻看不出有舉臂攻打的行動,面對敵人卻像沒有動靜。拿起武器卻看不出有殺人的動機。禍之首是擁有強大的戰略而輕敵挑戰對方,輕敵能喪失『聖人』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以及寶貴的生命。因此兩軍對戰,執兵相加,悲憤的一方往往能取得勝利。(因為悲憤能促使軍民同心一緻,這種力量就是順天而動,另一方是逆天行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9-2006 1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淺解:

『老子』的言論很簡單容易明白,而且容易實行。旦是天下的人不了解『老子』講的『道』,難以遵守『道』的自然運行,祂的言論是有宗旨,行事是有根據。執政者因為不了解『道』。所以不理解『老子』,了解『老子』的人很少,如果實行『老子』的言論,就更可貴了。因此『聖人』穿着粗衣,內心卻懷有善良的美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9-2006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淺解:

知道卻謙虛以不知道為最高上的智慧。不知道裝作知道卻是有毛病的缺點,執政者認為這種病是病的缺點,以後就不會再染上同樣的毛病。『聖人』沒有這種病,原因是知道這種病和病的缺點,所以他就不會染上這種毛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0-2006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無狹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惟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淺解:

人民不畏懼威脇的時候,執政者的大威已去,禍亂將可能發生。執政者不要逼人民得不到安居樂業,更不要欺壓人民生存之『道』。執政者不欺壓人民,人民就會尊重執政者而不會被壓棄。因此『聖人』自己知道不求表现自己。自己自愛生命,而不求于尊貴的地位,所以捨棄尊貴與表现,選擇自知與自愛。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3-10-2006 01:4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0-2006 0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踈而不失。


淺解:

勇敢至膽大妄為的時候,必招殺身之禍。勇敢但凡事不輕舉妄動,不逞強不爭鬥,可以保存生命。以上兩種人,一種是利己,一種是害己。自然無為的天,執行善與惡的原因,可以誰能知道它的道理呢?這是『聖人』也難以了解。天以道而化生,道以自然化生,『道』無論誰與它相爭,最后還是以自然的善獲得勝利。天是『道』的化生,雖然不說話,它自然而會回應。不招喚而自迎來,舒緩自然的善在策劃,天好像一張大網,雖然有疏鬆的網,但卻不會漏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10-2006 11: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常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淺解:

人民不害怕死亡的時候,怎能用死亡來威脇他們呢?如果人民生活安定,自然是畏懼死亡。為非作歹的人,執政者判處死刑,誰敢為非作歹呢?通常有司法官的命令,執行者才進行處死,但是也有不是司法官的命令,代替官員執行亂殺人者,好像代替木匠去砍大樹木的人一樣,越職代替木匠砍木的外行人,很少有不砍傷自己的手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5-10-2006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这几句大家有什么见解? 可以分享一下嘛?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5-10-2006 10:08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0-2006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5-10-2006 10:06 PM 发表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这几句大家有什么见解? 可以分享一下嘛?


读书是为了知识,知识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也产生矜持的欲念,识多而添欲;但接近于道却不一样,知识每天在减少欲望一天比一天寡,人愈来愈无知,越来越落寞、孤单甚至于顽固。这样看来的确,众多俗人在利益上占上一切的优势,但这众人却脱离了本道,离去了母体,最后都落得一场空,而在众人有些较出类拔萃,更落得不得好死的下场,伍子胥、商鞅、张仪、吴起、拿破仑、伊藤博文、亚伯拉罕•林肯、岳飞、范增、诸葛亮、圣女贞德、韩信、希特勒、莫扎特、舒曼、韩非、吕不韦、秦王赢政、项羽、夫差等等寥寥可数。

聪明、仁义、巧利,都只是一种文采,不能足以常挂,或取于修身,“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道德经-第十九章>>

人读书难免不会聪明,为的目的不是达至实践仁义,就是利益所图。

所谓“聖”和“智”合而为一运用便是“聪明”,而聪明很多时候都是杀自己的工具以上人数为列,油脂需要燃烧自己来使火着亮,最后自己也烧了;木材被砍下来当斧头的柄,最后伐回自己。这些都是锋芒外露,聪明反害自,加以别人民身上,人则需要学习及竞争,而产生不必要的勾心斗角。

所谓仁义本就是拥有相对的价值观,这能人获得外在发展修身的肯定,但却忽略了内在天性的修行,仁义之行举耗费牺牲相当于大,而且换来的回报更是不容易持久,不能保全,当年舜当天子时,仁义实行,自己下田耕种,大腿上不长肉,而小腿上不长毛,就是最好仁义付出的列子,而岳父的精忠报国更是典型的仁义出自。因不能保全,所以需要废弃之。民复孝慈的解释能参考<<道德经-第十八章>>“六亲不和,有孝慈”,家庭不和谐时才会需要孝慈这样东西的提昌,当废弃了这种仁义,那么孝慈也自然会回复。

所谓巧利,巧指的技巧,办法手段,是为了图“利”益而辅助的一种手段,“智慧出,有大虚。”人用智慧去管人,人用智慧去防人,自然而然产生虚伪的现象,是一种为了利益而去进行不择手段的手段。所以巧利弃之,就不会有奸商、贪官、盗贼、奸臣等之士。

智圣、仁义、巧利,弃之,就能归依所有,表现出人的天真无知,单纯的本性,质朴诚实而寡欲,这样子就接近于大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0-2006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


淺解:

人民為甚么會饑餓,因為執政者用太多稅賦的錢,納稅超越人民的收入,人民自然會有饑餓的後果了。人民難以治理,它是因為執政者有慾望而為,所以才會難治理。人民輕視死亡,它是因為執政者貪慾享受,擾亂人民而民不聊生,所以人民百姓為了生存,連死都不害怕了。領導者唯有不貪慾望的享受,重視為生存的人,祂是比執政者追求生活的享受更為賢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0-2006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5-10-2006 10:06 PM 发表
老子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对于这几句大家有什么见解? 可以分享一下嘛?


现今资讯知物繁多,无法把知识全灌入自己脑袋里,唯有选择能吸收“受益”的知物,损一些“非受益”的知识,知识繁多无法集中把所認知識展現出来。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比喻一座电脑内在硬件harddisk 里 data space 无法容存多余的事物,唯删除无法容存的一些事物,就是“损”。损之同时,有新的增益,在这种知识发展,在进步,是知识在更新,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的减损,而向好的方向发展,引用一些惯语“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就是这个道理。

哲學家尼采说过:“一个人智慧的增长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呢?就是看他的不良品性减少了多少,他的智慧就能增长多少。”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7-10-2006 12:5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06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川菊 于 6-10-2006 08:50 PM 发表


读书是为了知识,知识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也产生矜持的欲念,识多而添欲;但接近于道却不一样,知识每天在减少欲望一天比一天寡,人愈来愈无知,越来越落寞、孤单甚至于顽固。这样看来的确,众多俗人在利益上 ...


您的讲解好像离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讲得是智谋。独特的圣人抛弃一切足智多谋,而让人民百倍有利。
“绝”释义含有独特、断、少有、一定的、肯定的。
而“智”也含有不同涵义,足智多谋,利令智昏 ,聪明,见识,智谋。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7-10-2006 05:4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06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niel82 于 7-10-2006 12:39 PM 发表


现今资讯知物繁多,无法把知识全灌入自己脑袋里,唯有选择能吸收“受益”的知物,损一些“非受益”的知识,知识繁多无法集中把所認知識展現出来。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


您的回复让大家受益匪浅,多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06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7-10-2006 05:33 PM 发表


您的讲解好像离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老子讲得是智谋。独特的圣人抛弃一切足智多谋,而让人民百倍有利。
“绝”释义含有独特、断、少有、一定的、肯定的。
而“智”也含有不同涵义,足智多谋,利令 ...



并没有离题,道德经19章是作为“学道知识会不停减少而守朴达至道”的论证论据,是有联系性的,这章以我观主要讲的“修身”是保有内在本质“朴”。

庄子上说君子为达至仁义,不得不牺牲自己来帮助他人,小人为利益不得不牺牲自己来达至利益,双方同样子是受害,可是俗人却分为君子,小人,学道的人从不为仁义或利益去伤害自己,学道的人把这两种视为“迷惑”,从不为了这一切去主动残害自己本性。

而我呢??光芒显毕露,带来的是不好的反映。

这里的“绝”以我来看是“断有”的意思,所谓真正的圣人并没有什么圣不圣的人存在,一般上这种人不起眼,他在生前不会因为他做任何时,而被别人赞颂爱戴,在死后也不会由于生前的功德被人赞颂纪念,这里指的圣人不是圣人非道家理想中的圣人,而指的是尧舜那种被儒家奉为圣人的圣人。

而且在后又有着“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很明显的“绝”这个字所要指的价值观点。

这个不是我离题不题的关系,你也应该清楚吧???

若不明白,我以“光芒毕露”这四字概括所要表达的清楚。

[ 本帖最后由 深川菊 于 7-10-2006 11:4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0-2006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损与益的涵义,是减少与增多的意思,不是楼主所谓的“有益”与“无益”。

单是对这两个词的误解,就无法解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涵义。所以个人认同深川菊的解释。

说到”绝圣灭智“的绝,其涵义不是什么独特,少有,而是断绝或灭绝。

绝圣灭智的解说诚如深川菊所说那样,可见深川菊是习读古书之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0-2006 0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7-10-2006 09:56 PM 发表
损与益的涵义,是减少与增多的意思,不是楼主所谓的“有益”与“无益”。

单是对这两个词的误解,就无法解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涵义。所以个人认同深川菊的解释。

说到”绝圣灭智“的绝,其涵义不是什 ...


请问如何解释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8-10-2006 01:39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0-2006 0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神之風 于 7-10-2006 09:56 PM 发表
损与益的涵义,是减少与增多的意思,不是楼主所谓的“有益”与“无益”。

单是对这两个词的误解,就无法解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涵义。所以个人认同深川菊的解释。

说到”绝圣灭智“的绝,其涵义不是什 ...



不是绝圣灭智,是绝圣弃智 , 不了解什么是“灭 ”请查词典才采用自创字句,不要误导他人。

说明:灭 (滅) miè 火熄:熄灭。 消失,丧失:灭口。灭亡。不可磨灭。灭族(古代的一种残酷刑罚,一人犯罪,株连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亲属,都被一起杀掉)。 淹没:灭顶之灾。 亡明着 笔画数:5; 部首:火。



miè

【动】
(形声。从水,威(xuè)声。简化字“灭”为会意,从“一”从“火”,“一”表示覆压火上。本义:消灭;灭亡)
同本义〖extinguish;obliterate;bedestroyed;perish〗
灭,尽也。——《说文》
国之灭亡无日矣。——《礼记·乐记》
家有既亡,国有既灭。——《谷梁传·襄公六年》
以小畜大灭。——《吕氏春秋·情势》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敝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秦皇灭典,亦造仙诗——《文心雕龙·明诗》
灭韩亡魏。——《战国策·魏策》
又如:灭于绛;一朝而灭;灭亲(断绝亲族间的关系);灭户(全家皆死,宗嗣断绝);消灭(使消灭;除掉;灭亡);毁灭(摧毁消灭);灭夷(消灭);灭劫(毁灭的灾难)
消失,隐没〖disappear〗
何(荷)校(木枷)灭耳。——杜甫《戏为六绝句》
尔曹身与名俱灭。
又如:灭抹(埋没);灭名(名誉尽失);灭身(丧身,毁灭自身);灭没(湮没;隐没);灭景(隐没形影,指隐居)
熄灭〖fireorlightgoes;extinguish〗
火不灭。——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灭却(熄灭);灭息(熄灭)
淹没〖drown;submerge〗
过涉灭顶。——《易·大过》
涂抹改动〖alter〗。如:灭刺(让名刺上的字迹消隐,指不愿投刺干谒);灭青(指古代用刀削改竹简上的字句)

灭茬
mièchá
〖stubble-cleaning;clearthestubblesleftinthefield〗除去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作物根茬
灭顶
mièdǐng
〖bedrowned;beburiedbeneaththewaves〗水没过头顶,多指淹死
灭顶之灾(指致命的灾祸)
灭顶之灾
mièdǐngzhīzāi
〖crowningcalamity;beswampedinthevastocean〗涉于水中而灭没其顶的灾祸。比喻遭到致命打击,损失惨重
他的研究项目遭了灭顶之灾
灭火
mièhuǒ
〖extinguishafire;putoutafire〗∶把火弄灭
〖cutoutanengine;die〗∶使发动机熄火
马达在小山上灭火了
灭火器
mièhuǒqì
〖fireextinguisher〗亦称“灭火筒”,通过喷射灭火剂来熄灭小火的一种手提式或滚轮式灭火器械
灭迹
mièjì
〖destroytheevidence;erasethetracesofone'scrime〗消灭做坏事的痕迹
消赃灭迹
灭绝
mièjué
〖exterminate;ruin〗
指彻底消灭,通常是用杀的办法
灭绝整个整个的敌营
消灭;摧毁
洪水灭绝了一切生命
〖extirpate〗∶毁灭;消灭
许多生物品种已在广大地区内被灭绝
灭菌
mièjūn
〖sterilization〗使机体或材料内所含有的活细胞和微生物完全死亡的方法(例如通过加热)
灭口
mièkǒu
〖doawaywithawitness〗怕泄露秘密而害死知情人
灭门
mièmén
〖anentirefamilyiskilled〗∶一家人全被杀害
〖thenameoffamilydiesout〗∶全家死光
灭门绝户
灭门之祸
mièménzhīhuò
〖thecalamityofexterminatingafamily〗满门老少皆被诛灭的灾祸,为古时抄家灭族的极刑
灭没
mièmò
〖destroytheevidence;exterminate;wipeout〗无影无声
鸥鹭灭没。——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灭鼠
mièshǔ
〖mousing〗消灭鼠类
灭亡
mièwáng
〖death;dieout〗∶消失
帝国的灭亡过程
韩魏灭亡。——《战国策·魏策》
〖ruin;subjugate;beconquered〗∶消灭;被征服;被消灭
自取灭亡
灭种
mièzhǒng
〖genocide〗∶种族被消灭
〖dieout〗∶绝种
灭族
mièzú
〖exterminationofanentirefamily〗一人犯罪,诛灭全族
此何进之谋也;我等不先下手,皆灭族矣。——《三国演





说明:弃 qì 舍去,扔掉:抛弃。遗弃。弃权。弃市(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弃世(超出世俗或指去世)。弃养(父母死亡的婉辞)。弃置不顾。弃瑕录用。 取 笔画数:7; 部首:廾;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throwaway;discard;abandon〗
弃,捐也。——《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
天之弃商也久矣。——《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抛子弃草间。——王粲《七哀》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苏洵《六国论》
敌弃炮仓皇遁。——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子孙弃者。——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弃其妇。——清·周容《芋老人传》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弃厌(嫌弃;厌恶);弃亲(抛弃亲族);弃礼(抛弃礼制);弃秽(抛弃秽浊);弃失(丢失);弃地(丢弃田地);弃灰(把灰烬弃在路上);弃物(被丢失之物);弃国(丢失封国或都城);弃才(被遗弃的人才)
废,废除〖abolish〗
水官弃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注:“废也。”
弃言(已经废弃之言);弃法(废弃法度);弃井(废井)
忘记〖forget〗
弃,忘也。——《尔雅》
其庸可弃乎。——《左传·昭公十三年》。注:“犹忘。”
弃忽(遗忘,忽略)
违背;背叛〖violate;betray〗。如:弃命(违命;抛弃命令);弃天(违背天意);弃言(背弃诺言);弃信(违背信义);弃约(违约,不守前约)
离开〖leave〗
子弃寡人。——《战国策·秦策》。注:“去也。”
弃予(离开我);弃代(去世)
旷,耗费〖expense〗。如:弃力(费力);弃日(耗费时日,虚度光阴)

弃暗投明
qì’àn-tóumíng
〖forsakedarknessandcometothelight〗比喻认清是非,背弃黑暗,投奔光明。走向光明正道
何不反邪归正,弃暗投明?——明·梁辰鱼《浣纱记》
弃儿
qì’ér
〖abandonment〗被父母遗弃的孩子
弃妇
qìfù
〖desertedwife;divorcedwife〗同“弃妻”
弃货
qìhuò
〖derelict〗被物主自愿放弃的或有意抛弃的不打算再取回的某种东西
弃甲曳兵
qìjiǎ-yèbīng
〖throwawaytheirarmor(英armour)andtrailtheirweaponsbehindthem〗扔掉盔甲,拖着兵器,形容大败而逃的狼狈相
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弃绝
qìjué
〖forsake〗抛弃;不要
弃权
qìquán
〖abstainfromvoting〗∶可以投票时不投票,放弃投票权利
〖waivearight〗∶放弃某项权利
〖drop〗∶在赌牌中通过垫一轮牌或宣布不领先打赌而放弃一局
弃取
qìqǔ
〖abandonoradopt〗或者舍弃,或者采取
弃世
qìshì
〖passaway;die〗∶离开人世,指人死亡
〖abandonworldlylife〗∶超凡绝俗,遗世独立;放弃世俗生活
弃世则无累。——《庄子·达生》
弃婴
qìyīng
〖foundling〗∶没人认领的婴儿,被不知名的父母遗弃的婴孩
〖exposure〗∶遗弃或抛弃婴儿,尤指遗弃或抛弃在野外的行为
反对一切用杀婴、弃婴…来调节生育率的做法
弃置
qìzhì
〖layaside〗扔在一边,废弃
一个弃置的香烟盒
弃掷
qìzhì
〖throwaway;giveup〗乱丢乱扔
弃掷逦迤。——唐·杜牧《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10-2006 0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川菊 于 7-10-2006 09:44 PM 发表



并没有离题,道德经19章是作为“学道知识会不停减少而守朴达至道”的论证论据,是有联系性的,这章以我观主要讲的“修身”是保有内在本质“朴”。




庄子上说君子为达至仁义,不得不牺牲自己来帮助他人,小人为利益不得不牺牲自己来达至利益,双方同样子是受害,可是俗人却分为君子,小人,学道的人从不为仁义或利益去伤害自己,学道的人把这两种视为“迷惑”,从不为了这一切去主动残害自己本性。

而我呢??光芒显毕露,带来的是不好的反映。



这里的“绝”以我来看是“断有”的意思,所谓真正的圣人并没有什么圣不圣的人存在,一般上这种人不起眼,他在生前不会因为他做任何时,而被别人赞颂爱戴,在死后也不会由于生前的功德被人赞颂纪念,这里指的圣人不是圣人非道家理想中的圣人,而指的是尧舜那种被儒家奉为圣人的圣人。



而且在后又有着“此三者以为文,不足”,很明显的“绝”这个字所要指的价值观点。



这个不是我离题不题的关系,你也应该清楚吧???

若不明白,我以“光芒毕露”这四字概括所要表达的清楚。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素 抱 朴 , 少 思 寡 欲 , 绝 学 无 忧 。

“绝”依你来讲所谓“断有”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以您所言断绝儒家的圣人而弃智, 如何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断有仁慈弃义,民又如何复孝慈呢?』 这一段如何解释? 而后继『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不是比喻三种人吗?您所说断绝圣人,『第二章  在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二十二章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老子为何提倡圣人?【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也重复提出圣人不行而知。【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以您来讲解是断绝圣,为何道出一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教呢?。



jué

说明:绝 (絶) jué 断:绝种。绝缘。绝嗣。绝情。绝迹。断绝。杜绝。灭绝。空前绝后。 尽,穷尽:绝命。绝望。绝境。绝棋。气绝。 极,极端的:绝妙。绝密。绝壁。绝无仅有。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绝色。绝技。绝伦。绝唱。绝代。 一定的,肯定的:绝对。绝然。 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旧体诗的一种体裁:绝句。五绝。 续 笔画数:9; 部首:纟;

详解:



【动】

(会意。从糸(mì),表示与线丝有关,从刀,从卩(人)。表示人用刀断丝。本义:把丝弄断)
同本义〖breakoff〗
绝,断丝也。——《说文》
冠缨索绝。——《史记》
又如:绝缨(冠缨断绝。比喻宽宏大量)
引申为断,断绝〖sever;cutoff〗
绝,断也。——《广雅》
举鼎绝膑。——《史记·始皇纪》
必绝其谋。——《战国策·秦策》
楚诚能绝齐。(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绝秦赵之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绝秦望。
得水则为绝。——《庄子·至乐》
绝人以玦。——《荀子·大略》
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史记·刺客列传》
绝其望。——《韩非子·主道》
即炉火烧绝。——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往来而不绝。——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绝卖(出卖产权;卖掉后再也不许赎回);绝裙(扯断衣襟。指去意坚决,难以挽留);绝祀(断绝祖先的祭祀。比喻国家灭亡,子嗣全无)
割断;切断〖cutoff〗
绝头刳服。——《韩非子·内储说上》
今楚国虽小,绝长缩短,犹以数千里。——《战国策·楚策》
七曰绝祭。——《周礼·大祝》。司农注:“不循其本直绝肺以祭也。”
又如:绝亢(斩断脖子);绝脰(断颈);绝膑(折断膑骨);绝长补短(本指计量国土大小。后常用为截取有余以补不足)
气息中止;晕死〖die〗
抢呼欲绝。——《聊斋志异》
又如:绝单(狱吏所填写的犯人死亡单子);绝类(灭绝其种类);绝命辞(临死前写的文章)
断根,无后代〖discontinue〗
子绝四。——《论语》。皇疏:“无也。”
又如:绝业(已经中断的王业);绝绪(没有后代);绝户计(断绝别人子孙后代的计谋)
横渡;穿越〖cross〗
绝江河,横渡过长江黄河。绝,断,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乃绝漳水。——《穆天子传》
丈人渡之绝江。——《吕氏春秋·异宝》。注:“过也。”
又如:绝塞(横渡关塞;渡越边塞);绝漠(穿越沙漠);绝险(越过险阻)
落〖fall〗
虽萎绝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楚辞》
杜绝;摒弃〖completelyeradicate;wipeout〗
绝世于良。——《左传·哀公十五年》。注:“犹言弃也。”
又如:绝弦(断弃琴弦,不再使用);绝学(弃绝学问;抛开学业);绝仁弃义(抛弃世俗的仁义,回复到纯朴的本性)
超过〖surpass〗。如:绝后光前(超越古今);绝俗(超出世俗之外);绝才(过人的才能);绝特(超出寻常)
停止〖stop〗
嗜酒甘而不能绝于口。——《吕氏春秋·权勋》。注:“止也。”
胞之络脉绝也。——《素问·奇病论》
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夜久语声绝。——唐·杜甫《石壕吏》
弱者先绝。——〖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又如:绝息(停止);绝脉(脉息停止)
竭;尽〖exhaust〗
振乏绝。——
吕氏春秋·季春》。注:“居而无食曰绝。”
江河山川绝而不流。——《淮南子·本经》。注:“竭也。”
绝目尽平原。——鲍照诗。注:“犹尽也。”
又如:绝力(用尽力气);绝目(极目。尽目力之所及);绝叫(大声呼叫);绝阴(阴气竭尽。阴阳家称农历四月戊辰日为绝阴之日,百事不宜)


请参考一下【绝圣弃智】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8-10-2006 11:35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0-2006 05: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8-10-2006 02:30 AM 发表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十 九 章

绝 圣 弃 智 , 民 利 百 倍 ﹔

绝 仁 弃 义 , 民 复 孝 慈 ﹔

绝 巧 弃 利 , 盗 贼 无 有 。

此 三 者 以 为 文 , 不 足 。

故 令 有 所 属 : 见 ...

所谓的圣不是这种圣,我不说过了吗??

老子圣人的标准则是以“无私、无欲、无争”,而弃“智”并非体现出“圣人”摘要标准,在庄子列子更进一步体现出道家理想中的圣人标准,圣人包容天下,恩泽施于天下,但并没有人懂谁是圣人。圣人生前没有爵位,死后没有谥号,即不聚财也不建立功名。无名无位所以绝圣为圣,圣人自不称圣人所以为圣,这是老子所要表达的观点。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无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很明显的表态出他“绝圣”的思源,不尚贤,即不用真正的圣智贤能来治理天下,抛弃这种形名,反对用荣誉名号、高官厚禄等东西来进行标榜、崇尚。标榜、崇尚的结果,往往是使人在名利的诱惑下争相主观施为,甚至做伪、做表面文章。

圣人更是由此而不自以为圣,所以为圣。

<<庄子-外篇·胠箧第十章》:“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圣人不死,大盗不止。”“上诚好智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

它正是老子所深刻揭示的:“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不以智治邦,邦之德也。”

圣人不死,大盗则存,圣人已死,而盗则无,这个还有前文和后文,在此我不多讲,有兴趣您能自去参考,我体现主要学说就好了。这里大盗所指的就是谋反、篡弑的臣民,当成功盗窃他人,却连同他人圣智也一同夺去,商汤、周文王武王、陈恒、曹操、李世民、朱棣、康熙、雍正、洪秀全、毛泽东等人,皆为圣盗,所以说圣在盗在,圣亡盗亡。

所谓圣人治理天下的方式不是拿来给人看的,由此必须排除圣智,后文又继道: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掷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

我的绝圣弃智有于根据道家总思想,不排除列子、庄子、杨朱之学,弃智而存圣,乃然尚贤,敢问天下人有谁人不想得圣贤之名,纷争乃然不止,又怎能利民百倍呢??就拿科举制来作列子,说考取状元功名利就,对一般人民来说有谁不想得??

老子推崇圣人,圣人表以不争,所显绝圣之道也,圣非耀人也,智是是耀人手段的方式,去智内存圣乃有欲,有欲又何资格称圣??

以上全纯个人观点。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8-10-2006 02:30 AM 发表

【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这所指的是万物变化原理远不可及的地方,而乃存于我们周围甚心中。你是人我是人,你需要吃我也需要吃,你有性格我亦有性格,人能了解人算得上是一种聪明,但能了解自己才能称得上清明,人能取于胜人,只能算是一种优点,可是如果人能克服于自己,这才能是真正的坚强。圣人不出户能知天下事,是由于他们能透析自己的心灵,去私除欲,能作为天下人玄鉴。

主要讲的是确立于自己在自己的根源在万物世上的标点,达至虚无寂静,自然不见而明,不作而成。把自己容于道中顺其自然之意。

坐了2个小时有点累去玩下游戏在回来回复您的问题,对于道家无为这要髓,不能通过文字传达,只能从周围环境中体会,我如此讲解不是一种好的解释方法,你如此的提问也不如同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若能的话你自己能去览读,自己去体会其中,主动式的学习来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0-2006 06: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川菊 于 8-10-2006 05:06 PM 发表

所谓的圣不是这种圣,我不说过了吗??

老子圣人的标准则是以“无私、无欲、无争”,而弃“智”并非体现出“圣人”摘要标准,在庄子列子更进一步体现出道家理想中的圣人标准,圣人包容天下,恩泽施于天下,但 ...


您混淆我所要提出的问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你又引用“圣人包容天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绝”圣断圣人弃用智谋。依您讲解上半段“绝圣”是断圣之言,“弃智”下半段弃所斗争智谋。“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以此这一段“绝”字,是不是断仁慈呢?民如何又恢复孝慈?还有您提出“绝圣”是指断儒家的圣人,这不是“争”执的前端吗?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8-10-2006 06:2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10-2006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8-10-2006 06:11 PM 发表


您混淆我所要提出的问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你又引用“圣人包容天下”。这不是自相矛盾吗?“绝”圣断圣人弃用智谋。依您讲解上半段“绝圣”是断圣之言,“弃智”下半段弃所斗争智谋。“绝仁弃义,民 ...


以上全属个人了解,需要联系性论证论据作为确立性的支持,何以混杂你所提出的问题??请指出。

老子推崇的圣人不以为圣,儒者推崇的圣人则需要用宣传的方式,去推广圣贤。绝圣去除这种推广的宣传方式,而回到不以为圣的圣。所要表达的圣在本质本意都同,根本就两样子的东西,又何以矛盾??请指出。

这本就存着争执性,儒者重文,道者重质,这是两种对比的思想,“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聪明”、“仁义”、“巧利”这种皆为人类文采不足以拿来治国修身

老子通过这种“文采”指出社会中祸乱的出现,这点要从道德经第三十八中解说。

仁慈、仁爱、仁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情,是出自于一种内在压制不住,同情心所释放出来的感情,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但这里的仁慈与老子慈有所不同,这里的仁限定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而作出调谐,而老子的慈相等于博爱,对物对人都无弃之心,皆爱。

这里所讲的仁不是老子的慈仁博爱,而儒家中“克己复礼为仁”,把仁纳入于“礼”中,而礼本是一种纯朴心灵上的沟通,但一般人行礼得到回应便沾沾自喜,得不到回复便抱怨责备,礼乃是祸乱根源,仁在礼的框架中获取了等级,仁有了务必上的实践形式,实行仁的人,必对自己身体必有所害,而来换取别人所利,天下无有人为了仁义而实行,如此每个人都在残害自己的身体,残害自己的本性,老子对于人生守朴保全来作为修身的本质观点,仁义被视为迷惑。

义我想你也懂,你转贴让我看的“绝圣弃智”中有提到,这点上我认同,但仁他我却不认同。

<<道德经>>第67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民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且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在老子推崇“仁慈”博爱于天下,视之为“宝”,意味着乎合于修身内在本质,但在这章中却视之为“文”,“此三者以为文,不足”,这点上就能证明,他对仁的贬意,“不足”否定于对仁的修身治国。你想老子是个有智慧的人,他会对自己的言论自相于矛盾吗??

这里的仁如果与慈相同意味着博爱,那么这是言论上的错。

民复孝慈??

我这里带个故事给你...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弟子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
?”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乎
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囗(左“口”右上“力”右中“力力
”右下“月”音xie2)。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
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
”遂以孔子声见老聃。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
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
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
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
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老聃曰:“小子少进,
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
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
也。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
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
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
。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
中堕四时之施。
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
,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无耻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我很懒得打字和解释......我直接提出重点,其有余不明在待发问。

在黄帝治理天下时,民心一至,百姓不专爱自己的双亲也不辛宠自己的儿女,所以在双亲子女亲朋戚友亡故后,不悲泪而不招来世俗的非议。在尧治理天下时,使得父子兄弟互相亲爱,有人采取不合理的办法来处理亲疏远近。

本要就在此,我所说的仁义抛弃时,就如同黄帝治世,人不会有所偏执,自然而然没有孝慈不孝慈的问题存在<<道德经>> 第18章:“六亲不和,有孝慈”没有了孝慈不孝慈的问题存在,就自然回复孝慈,正因为人们在欲念上区分亲疏远近的问题,所以才会有您转贴给我的<<绝圣弃智>>中所说24孝中故事,孝慈上不平衡的想象。


其实回复你问题很累人...若能的话希望你能自己都读解答案,只是单单几个问题我花费了6个小时打字及资料的确认收集,虽然解释得不是很好,但至少把重点传达上来了。希望你能主动的去学习吸收体验感受,这都学习百倍有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1-2025 07:02 AM , Processed in 0.12610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