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黑暗天使

来一起分享世界历史,古代神秘,民族文化与景色特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12-2008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大峡谷地区是西藏自治区生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地区维管束植物约3500余种,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不下千种,具体可分为:药用植物、油料植物、纤维植物等。特别要提到的是高山杜鹃,因为大峡谷的高山灌丛主要由常绿杜鹃组成。这一区域内有154杜鹃,占世界杜鹃总种数(约600种)的26%。
大峡谷地区茂密的森林及高山灌丛草甸栖息着种类繁多的动物,其中不少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如皮毛动物水獭石貂云豹雪豹、青舢、白鼬豹猫小熊猫;药用动物马麝黑熊穿山甲鼯鼠、蛇晰、银环蛇眼镜王蛇;医用动物猕猴;观赏动物:长尾叶猴棕颈犀鸟红胸角雉、红腹角难、排陶鹦鹉、大绯胸鹦鹉蓝喉太阳鸟火尾太阳鸟红嘴相思鸟白腹锦鸡、藏马鸣、黑颈鹤蟒蛇羚羊等。由于遭到长期大量捕杀,许多已濒于灭绝。


【环境特点】

  大峡谷地区个同类型的自然带,除海拔4200米林线以上为雪原冰漠和草甸灌丛外,几乎都被森林占据着,大然林区面积广、森林资源丰富,仅次十中国东北和西南两个林区,居全国第二位。
大峡谷有两个基本特点:奇特的大拐弯和青藏高原最大的水汽通道,这两大特点本身构成厂世界上珍奇的自然奇观,构成厂最有特点的生态旅游资源。壮观、奇特、雄伟、秀美、原始、自然、洁净、环境独特、资源丰富无与伦比。前者最好从空中来立体观赏它,特别在空中能一睹它那全景的壮观和秀丽后者的水汽和热量为大峡谷地区生态旅游带来山地齐全的垂直自然带,生物的多样性和季风型海洋性温性冰川、高山湖泊的无穷魅力和神奇壮秀以及变化无穷独特壮丽的万千气象。

考察多年的研究表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该地区的地壳在近3百万年以来的快速抬升,并与深部地质作用过程有关。利用裂变径迹方法获得15万年以来大峡谷地区的抬升速度达到30毫米/年,是世界上抬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气候证据表明大峡谷地区是一个热点,推断是有类似于地幔羽的热源存在,但缺乏直接的地质证据。最近的地质考察获得了完整的岩石学和构造地质学证据,表明大峡谷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该地区存在着软流圈地幔上涌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12-2008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有意义的是,在上述退变高压麻粒岩地体和两大陆接合带附近,沿着近东西向韧性构造带,侵入了一套由超基性碱性杂岩-碳酸岩组成的完整岩石系列(钟大赉lài)等,1998)。侵入岩为岩筒、岩脉产状,宽度30厘米-12米。超基性碱性杂岩脉体边缘相或小规模岩筒中为角闪橄榄石岩,中央相为角闪金云母橄榄辉石岩。金云母斜方辉石单斜辉石角闪石尖晶石等是主要矿物相,并能发现文石霞石橄榄石等。碳酸岩围岩中出现强烈的地幔热液蚀变或交代,在脉体的中央镶有结晶的块状碳酸岩。主要的碳酸盐矿物是文石,有含量不等的霞石、金云母、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石榴石等。还发现具有碳酸岩火成岩判别意义的、过去已有报道的矿物星叶石。这样的岩石组合通常来自地幔,多是响应软流圈的上涌和热力作用、岩石圈减薄中地幔岩石发生减压增温溶融形成。火成碳酸岩是地幔溶体结晶分异作用晚期阶段的产物,碳酸岩与超基性碱性杂岩成分和矿物的含量呈过渡特征也说明了这一点。地质推断它们的形成时限很年轻,初步的同位素年代学结果证明是5-8百万年以来形成的。这套岩石组合的发现为论证大峡谷的形成是由于该地区存在地幔上涌体而引起的热力抬升提供了充分的岩石学证据。因此,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与峡谷形成相关的地质特征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基本相似,是地幔上涌体或地幔热点作用的结果,引起岩石圈的减薄和类似的岩浆作用,相应地壳的快速抬升形成了大峡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8 07: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甕菜,,没法咯,,也只麻烦你咯....
楼主最近只顾着数日本钞票,,神龙见首不见尾鸟......

[ 本帖最后由 filato 于 3-12-2008 06:33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2-2008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民族

5.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882.35万(2003年)。

    维吾尔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人。9世纪中叶,迁到西域的“回鹘”,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各部以及两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的百科知识性辞书《突厥语大词典》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我国最早一部按月令记述农事活动的农业专著。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坎儿井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

    维族男子喜穿长袍──“袷袢”,右衽斜领,不用纽扣,用腰带扎腰;妇女多在宽袖的连衣裙外套上对襟背心;男女都喜欢戴称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妇女的饰物有耳环、手镯、项链。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






[ 本帖最后由 甕菜 于 2-12-2008 04:59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2-2008 06: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的庆节日.....


NEW YEAR'S DAY (元旦)=1月1日
LINCOIN'S BIRTHDAY(林肯诞生记念日)=2月12号.
WASHINGTON'S BIRHHDAY (华盛顿诞生记念日)=2月22日.
EASTER(复活节)=4月
MEMORIAL DAY(阵亡将士记念日)=5月30日.
INDEPENDENCE DAY(独立记念日)=7月4号.
LABOR DAY(劳动节)=9月的第一个星期一.
COLUMBUS DAY(哥伦布新大陆发现记念日)=10的第二个星期一.
VETERANS DAY(休战记念日)=11月11号
ELECTION DAY(选总统日)=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后的星期二,但是四年一次.
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
CHRISTMAS DAY(圣诞节)=12月2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8 06: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爱上烹饪。。所以特地找了些资料上来与大家分享。。。

中国古代十大名厨

  中国古代有十个名人,又是十个名厨。

  伊尹,为商朝辅国宰相,商汤一代名厨,有“烹调之圣”美称,“伊尹汤液”为人传颂千年不衰。

  易牙,也名狄牙,为春秋时期名巫、著名厨师,精于煎、熬、燔、炙,又是调味专家,得宠于齐桓公。

  太和公,为春秋末年吴国名厨,精通水产为原料的菜肴,尤以炙鱼闻名天下。

  膳祖,为唐朝一代女名厨。段成式编的《酉阳杂俎》书中名食,均出自膳祖之手。

  梵正,为五代时尼姑、著名女厨师,以创制“辋川小祥”风景拼盘而驰名天下,将菜肴与造型艺术融为一体,使菜上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刘娘子,为南宋高宗宫中女厨,历史上第一个宫廷女厨师,称为“尚食刘娘子”。

  宋五嫂,为南宋著名民间女厨师。高宗赵构乘龙舟西湖,曾尝其鱼羹,赞美不已,于是名声大振,奉为脍鱼之“师祖”。

  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名妓,善制菜蔬糕点,尤善桃膏、瓜膏、腌菜等,名传江南。现在的扬州名点灌香董糖、卷酥董糖,为她所创制。

  萧美人,清朝著名女点心师,以善制馒头、糕点、饺子等点心而闻名,袁枚颇为推崇她,《随园食单》中盛赞其点心“小巧可爱,洁白如雪”。

  王小余,清代乾隆时名厨,烹饪手艺高超,并有丰富的理论经验。袁枚《随园食单》有许多方面得力于王小余的见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4-12-2008 06: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汉全席起源

  满汉全席始于清代中叶,是中国一种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巨型筵宴。既有宫廷肴馔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菜点精美,礼仪讲究,形成了引人注目的独特风格。

  满汉全席原是官场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作的一种全席。最好的公开使用场合,是科举考试结束后地方官史宴请主考官的时候。主人是地方上最高官员,客人是钦差大臣;主客之间往往又是“门生故旧”,因此满汉全席上的菜点都是菜其精细而丰盛的。入席时大小官员一律顶戴朝珠,身着公服就座。筵席的场面、规模、等级、陪宴人员的职位、供应筵席用的烹饪原料及果、酒的品种和数量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官府中举办满汉全席时首先要奏乐,鸣炮,行礼恭迎宾客入座。客人入座后由待者上进门点心。进门点心有甜、咸两种,并有干、稀之别。进门点心之后是三道茶,如清茶、香茶、炒米茶,然后才正式入席。满汉全席上菜公冷菜、头菜、炒菜、饭菜、甜菜、点心和水果等,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一般分三天吃完。

  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烹饪技艺精湛,富有地方特色。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擅于烧烤、火锅、涮锅,又显示汉族烹调特色,扒、炸、炒、溜、烧等皆备,菜品口味也极丰富。

  满汉全席滥觞于京,推及各地,天津、广东、湖北、东北、四川、扬州等地都有满汉全席。


                                              --------------------------------------------------------------------------------------------------------------------------

满汉全席菜单
1、四到奉:什锦头盒—个、下马点二式(粉果、烟麦)、上汤片儿面每位—盆
2、四热荤:鸡皮鲟龙、蟹黄鲜菇、玉簪出鸡、夜合虾仁
3、四冷荤:酥姜皮蛋、京都肾球、酥炸鲫鱼、凤眼腰
4、四双拼:菠萝拼火鹅、北菇拼猪腰、青瓜拼腰花、露笋拼鸡肉
5、四大碗:一品官燕、凤尾大裙翅、象拔虞琴、金钱豹狸
6、四中碗:虎扣龙藏、仙鹤烩熊掌、银针炒翅、鼎湖上素
7、四小碗:炒梅花北鹿丝、红炉烘雪衣、干烧网鲍片、凤入竹林
8、匹每位:月中丹桂、舌战群懦、清汤雪耳、鹿羧水鸭
9、四烧烤:烧乳猪全体、如意鸡—对、冶尔巴—札、挂炉片皮鸭—对
10、四冷素:斋扎蹄、素笋尖、斋面根、素白菌
11、四座采:清蒸海鲜、广肚乳鸽、乌龙肘子、灯烧羊腿
12、八咸点:母子鲜虾饺、鸡肉拉皮卷、云腿馅儿府、蟹肉海棠果、鲜虾扒水饺、百花酿鱼肚、芙蓉鸡粒饺、酥炸鲈鱼条
13、八甜点:改瑰煎蛋糕、脆皮菠萝球、奶油灯香酥、莲子蓉方脯、得汁鸳鸯筒、芝麻凤凰卷、七彩冻香糕、水晶鲜奶冻
14、二甜菜:西瓜盅、雪冻杏仁豆腐
15、—面:干烧伊面九寸
16、—干饭:白饭
17、—稀饭:白粥
18、四饭菜:咸蛋、牛乳、咸鱼、炒菜
19、—汤:草菇蛋花汤
20、四跟汤:酸辣牙(跟外猪)、火腿上汤(跟第一道甜点)、长春汤(跟片皮鸭)、草丛上汤(跟伊面)
21、四跟面制品:于层帘(跟乳猪)、片儿烧(跟如意鸡),粑粑(跟片皮鸭)、如意卷(跟哈尔巴)
22、—百子桃包:雀鹿蜂猴百子寿桃全座。二分手:大红瓜子、炸银杏仁
23、四京果:提子干,酥核桃、杏脯肉、桂园干
24、四糖果:糖莲子、糖冬瓜,糖菊饼,糖椰角
25、四蜜果,蜜金钱桔、蜜柚皮、蜜枣子饯饯枇把
26、四酸果:酸沙利、酸荞头、酸子姜、酸青梅
27、四生果:苹果、甜橙、荔枝、沙田柚
28、四水果:马蹄、莲藕、菱角、望强,望强犬
29、四看果:象生香蕉、象生雪梨、象生四季橘、象生潮州柑

[ 本帖最后由 r@in 于 4-12-2008 06:3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8 06: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山珍海味

  山珍海味,是产自山野和海洋的名贵珍稀食品,是食物中的精品的部分,熊掌、燕窝、鱼翅、海参等,在古人食谱上常充主角。

  熊掌。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煮好的熊蟠,酥烂滑润,自有其耐人寻味处。扒熊掌是古食谱上的名菜。

  驼峰。以骆驼的肉峰作原料,可以蒸食或烤食。唐杜甫《丽人行》诗:“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就是以驼峰和银鳞这两道菜作例子来描给唐玄宗和杨贵妃饮食生活的精美。

  鹿尾,古人视为珍食。明清两代北京宴饮,最重鹿尾。《红楼婪》写庄头乌进孝向贾府交年租年礼,所开单子的第一宗是大鹿(全鹿)三十只。鹿尾、鹿舌、鹿筋、鹿肉、鹿血、鹿鞭既是美食,又是大补剂品。

  燕窝。金丝燕在闽粤海滨县崖上筑起的巢叫燕窝,这是金丝燕吞食鱼虾、海藻经胃液消化后吐出的粘液筑成的,供人食用,营养丰富。

  鱼翅、海参。鱼翅是加工干制后的鲨鱼鳍,海参是海里一种棘皮动物。古代隆重的喜庆筵席以鱼翅、海参作为主菜,称为翅子席(鱼翅席)和海参席。

  鲥鱼。春夏之交,一年一次的鲥鱼上市。鲥鱼生活在海洋中,春季到长江、钱塘江产卵,大的三尺,是我国鱼中美味。

  中国古时著名的的山珍海味,尚有鱼肚、鱼唇、干贝、对虾、野鸡崽子、凫脯、哈士蟆(黑龙江林蛙)、猴头蘑、银耳等。至于宫延食谱的“龙肝凤髓”之类,不过是极言帝王饮食的名贵珍异罢了。“龙肝”是用白马的肝脏代替的,凤髓是锦鸡骨髓充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12-2008 06:3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美人与美味

  西施舌

  西施故里有一种点心被称为"西施舌"。糕点师用吊浆技法,先用糯米粉制成水磨粉,然后再以糯米粉为包入枣泥、核桃肉、桂花、青梅等十几种果料拌成的馅心,放在舌形模具中压制成型,汤煮或油煎均可。这种点心特色颜色如皓月,香甜爽口。此外,还有一道以海鲜贝类牙蛤或沙蛤制成的汤类,也被赐以"西施舌"的美名,相传唐玄宗东游崂山时,厨师给他做了这道汤菜,唐玄宗吃后连声叫绝。可见此菜菜美味非同心响。这道汤菜,汤汁腻滑,品质爽滑,味道鲜美,有"天下第一鲜"之称。


  贵妃鸡

  这是上海名厨独创的一道川菜肴。它是用肥嫩的母鸡作为主料,用葡萄酒作调料,成菜后酒香浓郁美味醉人,有"贵妃鸡"之意。在西安还有一种"贵妃鸡"。它以鸡脯肉、葱末、料酒、蘑菇等为馅的饺子,形似饱满的麦穗,皮薄馅嫩,鲜美不腻。(我有吃过这道名菜

  昭君鸭

  传说出生在楚地的王昭君出塞后不惯面食,于是厨师就将粉条和油面筋泡合在一起,用鸭汤煮,甚合昭君之意。后来人们便用粉条、面筋与肥鸭烹调成菜,有称之为"昭君鸭",一直流传至今。在西北地区还流行一种以王昭君的名字命名的"昭君皮子"是人们在夏日常吃的酿皮子。其做法是将面粉分离成淀粉和面筋,并以淀粉制成面条,面筋切成薄片,搭配并食,并辅以麻辣调料。吃起来酸辣凉爽,柔韧可口。


  貂蝉豆腐

  又名"泥鳅钻豆腐"。以泥鳅比喻奸滑的董卓,泥鳅在热汤中急得无处藏身,钻人冷豆腐中,结果还是逃脱不了烹煮的命运。好似王允献貂蝉,巧使美人计一样。此菜豆腐洁白,味道鲜美带辣,汤汁腻香。民间小吃中还有种"貂蝉汤圆"。传说王允请人在普通的汤圆中加了生姜和辣椒。董卓吃了这种洁白诱人、麻辣爽口、醇香宜人的汤圆后,头脑发胀,大汗淋漓,不觉自醉,被吕布乘隙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8 06: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今五大名宴

满汉席

满汉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有的盛大筵席。清初,满人入主中原,满汉两族开始融合,皇宫里出现了满汉并用的局面。满汉席是清代皇室贵族,官府才能举办的宴席,一般民间少见。规模盛大高贵,程式复杂,满汉食珍,南北风味前用,菜肴达三百多种,具有中国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誉。北京仿膳饭庄现承制满汉全席。


孔府宴

孔府是孔子诞生和其后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国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国古文化发祥地,历经两千多年长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职能。孔府既举办过各种民间家宴,又宴请过皇帝、钦差大臣,各种宴席无所不包,集中国宴席之大成。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宴饮是“礼”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孔府宴礼节周全,程式严谨,是中国古代宴席的典范。


全鸭席

首创于北京全聚德烤鸭店。特点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鸭为主料烹制各类鸭菜肴组成,共有一百多种冷热鸭菜可供选择。用同一种主要原料烹制各种菜肴组成筵席是中国宴席的特点之一。全国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全鸡席、无锡全鳝席、广州全蛇席、苏杭全鱼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饺子宴、佛教全素席等等。


文会宴

文会宴是中国古代文人进行文学创作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形式自由活泼,内容丰富多采,追求雅致的环境和情趣。一般多选在气候宜人的季节和风景优美的地点。席间珍肴美酒,赋诗唱和,莺歌燕舞。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学和艺术作品都是在文会上创作出来的,著名的《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兰亭文会上写成的。


烧尾宴

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举行的宴会,盛行于唐代,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烧尾”一词源于唐代,有三种说法:一说是兽可变人,但尾巴不能变没,只有烧掉;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说是鲤鱼跃上龙门,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烧掉才能成龙。此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烧尾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8 06: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月命名的名菜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国不仅有许多以月命名的景点,引人入胜,而且也有不少以月命名的地方名菜,脍灸人口。

  乌云托月山东名菜。是以紫菜与荷包鸡蛋做成汤,称“乌云托月”。这是孔府的一人一小碗的汤菜,在宴席上是口汤碗的一种,又叫进门点心,有时也可做成大汤碗。

  乌龙赏月西安清雅斋饭店创制的清真名菜。是以海参和鸡肉为主料精制而成。此菜选料精良,造型雅致,鲜香味醇。

  半月沉江厦门市南普陀寺素菜馆的一道名菜。用面筋、香菇、冬笋、当归等原料烹制而成。此菜原名叫当归面筋汤。1962年冬郭沫若在此用餐,见该菜造型奇特,改名为“半月沉江”。   群虾望月沈阳名菜。此菜是将鸡蛋皮用碗扣成圆月放在盘中,然后将烤成红艳艳的10只大虾,把虾头朝向“月亮”,摆在“月亮”四周即成。此菜红黄相配,甜咸适口,滑嫩鲜香。

  四星望月江西兴国的传统风味名菜。此菜是以一尾活草鱼、米粉等烹制而成,成菜后,四周配以四个小碗菜。此菜原名叫兴国米粉鱼,1929年4月,毛泽东来到了兴国,品尝后改名“四星望月”。

  洱海映月是云南的“风花雪月”的四道名菜之一。“洱海映月”,菜式构思奇巧,菜盘中有一泓碧水,水中飘荡着彩云。在彩云中,则有一轮金黄圆月在飘浮、转动。原来,“碧水”是精心调制的菜汁;“彩云”系肉馔和蛋白;“圆月”是鸡蛋黄。

  月映蛟龙是新疆伊犁地区的名菜。这道菜为“海马炖鸡蛋”。一次,左宗棠举筷品尝,问是什么菜。厨师请大帅赐名。左宗棠略作沉思,低头看盘中海马如游龙在月宫中,抬头窗外,一轮明月在天,脱口而出道:“月映蛟龙”。从此,这道极有特色的菜便流传了下来。

  皎月香鸡据载,赵匡胤与棋友陈平两人对饮,赵吃得非常香,问:“老弟,此菜唤作何名?”陈平答:“此菜尚未取名,还望胤兄赐予。”赵走到窗前,指着月色说:“你看,今晚的月亮又大又圆,美丽皎洁,我看就叫‘皎月香鸡’吧”。后来,赵匡胤做了皇帝,特将此菜选入宫中,并流传至今。

  此外,以月命名的菜还有龙游月宫(鸽蛋鳝鱼)、月宫仙女(鸽蛋菜心)、花好月圆(虾仁鸽蛋)、海底捞月(海蜇鸽蛋汤)、明月鸭松、会崎松月、月映玛瑙等等,也都是一方的名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8 06: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大菜系

菜系因地理、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菜系的划分单就汉族的饮食特点而言,目前有四大菜系、八大菜系、十大菜系之说,而且划分系类仍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如果按四大菜系分:有川菜、粤菜、苏菜和鲁菜。也有分八大菜系的。其中各大菜系交相辉映,各有千秋,成为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

一、四川菜系,简称川菜。

特色: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代表菜品: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樟茶鸭子等。

二、广东菜系,简称粤菜。

特色: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它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组成。代表菜品: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文昌鸡等。

三、山东菜系,简称鲁菜。

特色: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代表菜品:糖醋鱼、锅烧肘子、葱爆羊肉、葱扒海参、锅塌豆腐、红烧海螺、炸蛎黄等。

四、江苏菜系,简称苏菜。由淮阳菜、苏州菜、南京菜等组成。

特色: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代表菜品:烤方、淮扬狮子头、叫花鸡、火烧马鞍桥、松鼠桂鱼、盐水鸭等。

五、浙江菜系,简称浙菜。由杭州、宁波、绍兴三种地方风味发展而成。

特色:讲究刀工、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富有乡土气息。代表菜品:西湖醋鱼、龙井虾仁、干炸响铃、油焖春笋、西湖莼菜汤等。

六、福建菜系,简称闽菜。以福州和厦门菜为主要代表。

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代表菜品:佛跳墙、太极明虾、闽生果、烧生糟鸭、梅开二度、雪花鸡等。

七、安徽菜系,简称徽菜。

特色:它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擅长烧、炖、蒸,而少爆炒。其烹饪芡大、油重、色浓、朴素实惠。代表菜品:红烧果子狸、火腿炖甲鱼、雪冬烧山鸡、符离集烧鸡、蜂窝豆腐、无为熏鸭等。

八、湖南菜系,简称湘菜。

特色: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辣, 辣味菜和烟熏腊肉是湘菜的独特风味。代表菜品:麻辣子鸡、辣味合蒸、东安子鸡、洞庭野鸭、霸王别姬、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8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民族

7. 彝族


  彝族现有人口657万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

  彝族自称繁多,因地而异,有“诺苏”、“密撒”、“罗罗”、“撒尼”、“阿细”等。建国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其先民早在远古时期就开始在滇池、邛都(现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其中一支以“昆明”为名,在今云南洱海周围从事农牧生产,于8世纪前后建立了“南诏”奴隶政权。

   彝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种方言。彝族有自已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文字总数达一万多个,其中比较通用的有一千多个,大约形成于13世纪。1957年通过了彝文规范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试行。

   彝族文化艺术源远流长,用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历法等著作中,不乏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献。《宇宙人文论》用问答形式论述自然观,是彝族哲学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著;《西南夷志》对研究彝族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还有被译为多种文字并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梅葛》、《查姆》、《阿鲁举热》等史诗。流行的民间集体舞是“跳乐”。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

   彝族服饰形式众多,男子喜穿黑色窄袖左斜襟上衣和多褶宽大长裤,缠包头,并在包头右前方扎一细长锥形的“英雄结”;女子喜穿镶边或绣花大襟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有的系围裙和腰带,缠包头;男女外出时,喜披“擦尔瓦”,“擦尔瓦”形如斗篷,长可及膝,下端缀以长穗,用羊毛织成,多为黑色。住房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凉山地区多为土木结构,俗称“瓦板屋”。云南则平顶土房较多,俗称“土掌房”。广西是形似“干栏”式的住宅。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是副业,手工业生产也相当发达。




彝族毡帽


[ 本帖最后由 甕菜 于 6-12-2008 12: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8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彝族传统选美 凉山彝族传统选美是火把节期间最重要、也是最具民族风情的传统活动。年长的老人们按照勤劳勇敢、英武神俊和善良聪慧、美丽大方的标准,从选手中挑选出当年的美女和俊男。选手获奖不仅是自身的荣誉,也代表整个家族、村寨的荣誉。

    彝族自治地区
    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1951年5月12日)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1952年10月1日)
    云南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54年5月18日)
    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1954年11月11日)
    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1956年9月20日)
    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1956年12月31日)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1957年11月28日)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
    云南南涧彝族自治县(1965年11月27日)
    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2日)
    云南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1980年11月25日)
    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1984年10月5日)
    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1984年10月9日)
    云南漾濞彝族自治县(1985年6月11日)
    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1985年)
    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1985年)
    1986年7—9月建立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
  云南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1990年12月29日)


节庆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传说古时撒尼(彝族支系)百姓为了反抗一个暴虐的土司而起义,为了庆祝胜利,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火把节一般欢度三天,头一天全家欢聚,后两天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竞舟、拔河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然后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

    补年节

    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年后的农历二月初十和十一日,还要过一次年节,彝语称这个节为“麻龙火”。每当农历二月初十这天上午,各家各户都要准备一桌丰盛的团圆饭,然后由家庭主妇给自家男子敬一杯酒,接着全家共进午餐。到中午时,男人不论大小都集中到两位“麻公巴”家喝酒。“麻公巴”据说是祖先打仗时首领的化身,人们在他家只喝酒不吃饭。第二天,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舞坪上,由两位“麻公巴”领头,按“拉么”(老主人)和“萨南”(开腔人)划定的路线跳铜鼓舞。舞毕,“仰巴”(吹五笙的人)再吹一阵五笙,接着人们就地吃午饭,大家互相敬酒,共庆佳节。


彝族姑娘与游客同吸
管酒竹管酒
征团结和睦,是楚雄、西
双版纳等地的傣族、彝族
和拉祜族村寨的节庆酒俗。

    庆年节

    庆年节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彝族人民都要过庆年节,并相互拜祝,载歌欢舞,祝贺节日。

[ 本帖最后由 甕菜 于 4-12-2008 06:31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12-2008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队秧佬鼓表演者在表演跳鼓。农历
鸡年即将来临,云南昆明晋宁县双河
彝族乡田坝村杀年猪、秧佬鼓、跳鼓、
铺松针,吃年饭等年俗活动逐渐掀起
高潮,其中用鼓、锣、镲和“龙头”
等器物表演的秧佬鼓最具民族特色,
起初是当地彝族民间的祭祀活动,现
在每逢节日或重大庆典都会表演。

日常食俗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即将玉米、荞麦、小麦、大麦、粟米等杂粮磨成粉,和成小面团,加水煮成面疙瘩,也称疙瘩饭,有酸菜、豆豉、辣椒等即可,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粑粑是将杂粮面和好,贴在锅上烙熟,也有将和好的面发酵后,再贴在锅上烙熟,称为泡粑。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晚餐也多做疙瘩饭,一菜一汤,配以咸菜农忙或盖房请人帮忙,晚餐也加酒、肉、煮豆腐、炒盐豆等菜肴。在春、夏季里,喜用酸菜或干板菜(白菜或青菜白水煮熟后晒干即成)拌豆米煮成酸汤作菜。也有将玉米磨成米粒,去麸皮,与大米合在一起蒸熟作为主食,还有是将各种面粉擀成粗面条,作为主食。吃饭时,长辈价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挟菜、泡汤。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作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此外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鸡(土+从)、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乙族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用煮过肉的汤煮酸菜加少许的辣椒,可解油腻、解渴、醒酒,并可解轻微的食物中毒,每餐不少。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制作“多拉巴”时先将黄豆磨成浆,连浆带渣与酸菜一起煮食,味鲜美。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饮酒时,大家常常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边谈边饮,端着酒杯依次轮饮,称为“转转酒”。且有饮酒不用菜之习。酒的种类有烧酒、米酒、荞面疙瘩酒等。制作荞面疙瘩酒时,先将荞面疙瘩蒸熟,倒入簸箕中,待降温后,撒上酒曲,拌匀,盛入垫有芭蕉叶的篾箩中,再用芭蕉叶密封,置于火塘边发酵,过五、六天即成。在凉山州彝族民间,以坛坛酒(咂酒)较为有名。坛坛酒有用高梁、玉米、荞子等杂粮为原料,加上草药制成的酒曲,入坛用泥巴封口,酒味甜中带苦,饮时加冷开水,用竹管饮用,人多时可多插入几根竹管,多在年节、婚礼时饮用。饮茶之习在老年人中比较普遍,以烤茶为主,一般都在天一亮便坐在火塘边泡饮烤茶。所饮用的烤茶是把绿茶放入小砂罐内焙烤,待烤成酥脆略呈黄色发香时,冲入少许沸水,稍煨片刻对入开水即可饮用。彝族饮茶每次只斟浅浅的半杯,徐徐而饮。

    彝族的食用器皿,川滇大小凉山均用马樱花和红椿木制成,分有漆和无漆两种。有勺、碗、瓢、盘、盆、盒、罐、钵、锅、甑、酒杯和酒壶,尤其以酒杯的制作最为讲究,除木制的以外,还有用羊角、牛角、牛蹄、猪蹄挖空制成,用鹰爪制作的杯脚更为精美。


农历六月廿四至廿六是云南彝族等少数民族的火把节。云南各地群众纷纷举办各种传统民俗活动欢庆节日。

节庆、礼仪食俗

彝族过去崇拜万物有灵和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区域性的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上旬择吉日举行。节期5—6天,节日里要杀猪、羊,富裕者要杀牛,届时要盛装宴饮,访亲问友,并互赠礼品,其礼品多为油煎糯米粑或粑粑,并在上面铺盖四块肥厚的熟腊肉;火把节是彝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五日间进,届时要杀牛、杀羊,祭献祖先,有的地区也祭土主,相互宴饮,吃坨坨肉,共祝五容丰登。在祭祀活动中,以祭龙规模最大。祭龙选在二、三、四月中的一个龙日,以村寨为单位每人自带一碗米、一小块盐,由老人备香火,在龙树下集体祭祀;云南彝族则选择正月的第一个龙日进行祭龙,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长幼,八人广席,饭自带,肉共食,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在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典型食品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08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满族....







“满族”(汉语拼音Mǎnzú、英文Manchu、罗马注音Manju)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有考古实据的历史就有6800年以上。1972年中国考古队在毗邻俄罗斯的兴凯湖地区考古发现,在6800多年前的新石
满族传统服饰
现了骨雕鹰头“海东青”、马鹿角雕制的图腾“鱼神”、夹砂陶器等文物。


  汉代至三国,满族先世肃慎人又称挹娄人。南北朝时,称勿吉人。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隋唐时期,满洲族先世又称靺鞨,散布在以吉林为中心的为粟末靺鞨,散布在以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的为黑水靺鞨。公元669年—926年,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公元926年,渤海国被契丹所灭。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各部纷争,仇杀无止。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开始了民族统一大业,并吸收大量汉族,蒙古族,组成了满族共同体,完成了从部落到国家的建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5-12-2008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2.侗族

侗族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使用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林业以产杉木著称。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有自己的民间戏曲——侗戏。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标志。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侗族 - 民族历史
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百越”的一支)。魏晋以后,这些部落又
侗族
被泛称为“僚”。明代邝露所著的《赤雅》中说,侗族也是属于“僚”的一部分。现在侗族的分布和属于“百越”系统的壮、水、毛南等民族的住地相邻,语言同属壮侗语族,风俗习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支发展而成。侗族经过原始社会发展阶段,于唐代由原始社会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人认为经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

从唐至清,中央王朝在侗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土司制度,社会处在早期封建社会。清初实施“改土归流”,清朝对侗族人民进行直接统治,土地日益集中,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但是,侗族社会内部某些氏族组织残余,例如以地域为纽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的“合款”,仍普遍存在。每个氏族或村寨,皆由“长老”或“乡老”主持事务,用习惯法维护社会秩序。“合款”分大小。“小款”由若干毗邻村寨组成;“大款”由若干“小款”联合。“小款首”由寨内公推,“大款首”由“小款首”商定。共同议定的“款约”必须遵守,款民大会是最高权力组织,凡成年男子均须参加,共议款内事宜。这种组织一直保存到清朝末期和中华民国初期。

侗族 - 民族建筑
侗族
侗族擅长建筑。结构精巧、形式多样的侗寨鼓楼、风雨桥等建筑艺术具有代表性。在贵州、广西的侗乡,有许多久负盛名的鼓楼和风雨桥。因桥上建有廊和亭,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故称风雨桥。这些兴时于汉末至唐代的古建筑,结构严谨,造型独特,极富民族气质。整座建筑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皆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全长64.4米,宽3.4米,高16米,五个石墩上各筑有宝塔形和宫殿形的桥亭,逶迤交错,气势雄浑。

侗寨鼓楼,外形像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11层至顶,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整,约10平方米见方,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木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宝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翘起,给人以玲珑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侗族 - 民族服饰
侗族
男穿对襟短衣,有的右衽无领,包大头巾。女子上着大襟、无领、无扣衣,下穿裙或裤。惯束腰带,包头帕。用 黑、青(蓝)、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喜青、紫、白、蓝色。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有的头留顶发。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08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侗族 - 民族饮食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
侗族饮食
“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住“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萝卜、酸刀豆、酸蕨菜等。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侗族地区的糯米很多,有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和香米糯等7、8种,其中香米糯有糯米王之称,有“一家蒸饭,全寨飘香”之誉。侗族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如:酸黄瓜、酸罗卜、酸刀豆、酸蕨菜等。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历史上有“南人以老鱼为鮓,有十年不坏者”的记载。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制作虾酱时,先将生虾与辣椒面拌合,捣碎,再加粥、豆粉、牛姜末、桂皮和盐,搅匀入坛,发酵后即可食用。食用时再以油煎炒,其味鲜酸酥辣,最能开胃佐饭。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腌鱼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其时草鱼入冬寒后,处于半休眠状,不再吃食,腹内粪便较少,肌厚肉紧,最适合腌制酸鱼。特别是在每年放塘时,鱼虾较多,常用草鱼做鱼羹(侗语更坝)。制作鱼羹时,去鱼内脏,用茶油煎炒,然后对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加糯米粉,熬成粥状时,加盐,即可食用。置办酒宴时,以鲜炒鲤鱼、鲫鱼为贵。侗族地区还有以稻田养鱼之习,每年栽秧后,便把鱼苗放入稻由,秋收季节稻谷金黄,鱼苗已长成大鱼,届时一面收稻,一面捕;并当即在田边烧起篝火,将捉到的鱼部洗去鳞,用树枝或竹棍穿起,放在炭火上炙烤,直到色黄飘香,用手撕着鱼片,蘸盐和辣椒食用,不仅鲜香可口,而且别具情趣。

侗族 - 宗教信仰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树、巨石、水井、桥梁均属崇拜对象。以女姓神“萨岁”(意为创立村寨的始祖母)为至高无上之神,每个村寨都建立“萨岁庙”。以鸡卜、草卜、卵卜、螺卜、米卜、卦卜测定吉凶。有的地方受汉族影响,还信汉族的一些神。相信灵魂不死。佛教也有流传,有庵堂寺庙,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传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 - 重要节日
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

吃社饭(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饭之俗,但不搞什么活动。做社饭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腊肉、花生、胡萝卜……和多种蔬菜切碎搅合糯米同蒸,加入油盐即成,吃起来别有风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进健康。

侗族 - 民族禁忌
户内供奉祖先的神龛,为最神圣之处。一切凶器,刀、松、剑、戟、戈、矛、弓、弩,甚至棕索,都不准放置其上。否则,为对神大不敬,会招致惩罚。寨内举行祭礼活动期间,禁忌外人入寨。禁忌标志为用斑茅草打4个结,结成十字,悬于寨子口处。


[ 本帖最后由 shinzhe 于 5-12-2008 09:4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12-2008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侗族 - 文化艺术
侗族
侗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美誉。侗族诗歌的韵律严谨,题材广泛,情调健康明朗,比喻生动活泼。其中抒情诗歌优美细腻,真挚热情。;叙事诗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长,是侗族民间文学的一项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诗歌歌词多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和习惯法为题材,具有史料价值。以《珠郎娘嫫》、《莽岁》、《三郎五妹》、《蝉之歌》等流传最广。音乐曲调既多又美。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大歌”声音宏亮,气势磅礴,节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语称ki212,俗称牛罢腿)伴奏而得名,曲调欢快流畅,为侗族所特有。民间的故事传说,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曲折,引人入胜,表现手法富于浪漫性,体现了侗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追求光明、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

侗戏是由原有的叙事说唱发展起来的,始于19世纪初,相传是黎平侗族吴文彩(约1798~1845)所创。台步简单,动作纯朴,曲调唱腔多样。演唱时,用胡琴、“格以琴”伴奏,击锣钹鼓闹场,着侗装,不画脸谱,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间舞蹈,有“哆耶”、芦笙舞和舞龙、舞狮等。“哆耶”是群众性的集体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牵手搭肩,围成圆圈,边走边唱。芦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芦笙边吹边舞的集体舞蹈。乐器除上述者外,还有侗笛、唢呐等。手工艺品有挑花、刺绣、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有服饰上刺绣各种图案花纹、人物、禽兽、花卉、草虫,形象生动,色彩绚丽而调和。银饰有颈圈、项链、手镯、耳环、戒指、银簪、银花。纺织品有侗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后涂蛋白的“蛋布”,颜色鲜亮,为侗族固有衣料。

侗族擅长石木建筑,鼓楼、桥梁是其建筑艺术的结晶。鼓楼为木质结构,以榫头穿合,不用铁钉。有三、五层以至十五层,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飞阁重檐,形如宝塔,巍峨壮观,是族姓或村寨标志,也是公众集会的议事场所。风雨桥是石墩木桥,长廊桥道,桥亭重瓴联阁,雄伟壮丽,以三江县的程阳桥最负盛名,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侗族 - 风俗习惯
侗族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 一。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侗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较为流行,姨表兄妹和辈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后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习俗。解放前,侗族的社会基本单位是封建家长制的父系小家庭。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低于男子,妇女禁触铜鼓;男人或长辈在楼下,不准上楼。侗族姑娘在婚后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积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继承家业,无继承人的可招赘养子。

丧葬一般同汉族,行土葬。个别地区还有停葬习俗,人死入殡后将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与死者同年同辈的都死亡以后,才一同择日安葬。

侗族 - 主要乐器侗族
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侗族民间音乐最有名的是“古楼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198
侗笛
6年贵州侗歌合唱团赴法国演出时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复调音乐:即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有机整体的一种音乐形式。)的说法。乐器木质的有琵琶、牛腿琴、胡琴等;竹制的有箫、笛、芦笙等。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玉屏箫共有18个品种,23个规格,各有名称指代。玉屏箫、笛于1896年参加了伦敦赛会,1913年参加了巴拿马赛会,先后获得了金质和银质奖章。芦笙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吹出的声调音量各有不同。



[ 本帖最后由 shinzhe 于 5-12-2008 09:4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8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 = 壮族

【民族概况】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语有自己的文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这种文字没有能在壮族地区推广,但是壮族地区的官员却昧着良心说这种文字得到了推广,严重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精神,损害了党的民族政策。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视及土司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黄洞蛮”起事,宋朝侬志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清朝数百年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事于这片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镇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久负盛名的特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9-6-2024 09:40 PM , Processed in 0.07597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