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shanghai_noodle

阿毗达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5-11-2015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8-11-2015 10:21 PM
《佛陀的古道》英文版:Those who have mere faith in me, mere affection in me, they are bound for a go ...


谢谢你提出的英文对照。

佛陀曾说: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学佛、信佛教、学法 说的是同一事物,只是外境,定义 能 不能 解脫 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能够 理解 说的是 同一事物 就已足够了,结果是一回事,能不能解脫又是另一回事,

这也是为何佛陀说四真谛 导致证悟解脱,事实却不是每个习修四真谛的人都能证悟解脱,

一个人能够 理解,就不会执着在 能不能,如果不能理解,佛陀早已 解脱两千多年了,众生又能如何?  

问题不是出在事物,问题是出在 个人

佛陀早已深知这道理,他只说自己是道路指示者,只是说四真谛 导致证悟解脱,而不是说只要习修四真谛 一定能  证悟解脱,不理解才会 介意 在 有没有 能不能 这些问题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5-11-2015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8-11-2015 10:28 PM
學佛是有方法,有次第,有修行,有驗證的。不是靠高談闊論,以無常,苦,捨,悟 幾個詞就編到天上地下 ...


佛法不教导 幻想 ,

佛法不教导 解剖 ,

佛法不教导 分别 ,

佛法不教导 执着 有没有,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分区别,另一人起幻想,第三个人则判断对错。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佛法不定义对错,

有人正确中犯错,有人犯错中学习,

正确是一回事,犯错是另一回事,正确与犯错和学习是三回事,

佛法教导 辨别 对错,认清事物背后之事实与真相,正确的取舍,

佛法教导 辨别 什么是执着、什么是不执着、什么是有、什么是没有、什么是苦,

佛法教导 思考,理解,分析,辨别,知苦、见苦 、灭苦。


何为幻想---无中生有、逃避现实,

何为思考---厘清 理解 知晓之事物背后 隐藏的 事实 与 真相,

何为解剖---把完整的事物 分离,

何为分析---将分散的事物 还原 见不到之原貌,

何为分别---把相同之事物 区分,

何为辨别---认清事物之 差异。


有幻想,是苦,

有分别心,是苦,

有操心,是苦。

有思考,知苦,

有分析,见苦,

有 理解 与 辨别 能力,才能知苦,见苦,灭苦,  

智慧和先见 坚定的在心中生起,今后就不会再有无明引起的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15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awasan2020 发表于 9-11-2015 02:40 PM
参考佛光大辞典对三界的註解:

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 ...


这些是之前提过的
“有”是说一切的‘疑问’。
一切的‘疑问’是包括所有引起苦的事物,不理解,就会产‘生’新的问题(疑问),


佛经所提到的「有」,是指生命存在的狀态,和有没有疑问无关.
佛陀解釋「有」是什么;「诸比库!何为有?诸比库!此等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是。诸比库!以此谓之有」.


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階級;係迷於生死輪迴等生存界(即有)之分類,故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領域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

佛陀曾说: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也可以这样说:
    由于同一事物 “有”,一个人说是 疑问,另一人说 是指生命存在的狀态,第三个人则说是 苦界、苦海。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其实所说的 “有” 是同一事物 ,只是刀法不同,定义不一,

理解了就不会再执着,重要的是 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11-2015 07: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zz 于 15-11-2015 07:38 PM 编辑
路人。 发表于 15-11-2015 02:32 PM

佛陀曾说: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
其實《佛陀的古道 》寫道,這是圣天菩薩說的。出自《中觀四百論》,指的應該是此頌
有者於彼貪,有者於彼嗔,有者於彼愚,故無可貪義。

只是想指出事實,希望賢友不要以為我是找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15 1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15-11-2015 07:36 PM
其實《佛陀的古道 》寫道,這是圣天菩薩說的。出自《中觀四百論》,指的應該是此頌:
只是想指出事實,希 ...


是的,你提出的是正确的,谢谢你的指正。
明白,理解,就不会误解。


这是中文版【佛陀的古道】书里的原文

    关于这方面,圣天的说法是有趣的,值得注意的。他说:
    由于同一事物,一个人起贪心,另一人仇恨,第三个人则起愚痴。所以外境是没有任何固定意义的(空无一物)。



两千多年前佛陀不曾留下一个字,

就因为不理解,众生当初执意要用文字记载,已经对佛法深深剖了一刀,

后来的文字记载,难说当中没有动过手术刀,

不明白的众生,遇到 如是我闻 就视为经典,看到 佛说的 就奉为圣旨,

不理解的众生,遇到有疑问,不会也不敢提出质疑,

众生执着在文字上,是毫无意义的,

学法路上许多人正确中犯错,也有人犯错中学习,

佛法教导 思考,理解,分析,辨别,再作出 正确取舍,

只有理解了,才能明白佛陀为何不留下一个字,

学法路上不存在担心这个害怕那个,

只有认清事物背后的事实与真相,辨别对错,正确的取舍,

佛法教导 应知、应修、应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15 07: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15-11-2015 02:37 PM
佛法不教导 幻想 ,

佛法不教导 解剖 ,

哦,感覺良好嘛。  

這樣不著邊際的大話一番,然後,人就開悟啦?

挺厲害的嘛,沒有步驟,沒有修行方法,沒有戒律,沒有什麼要修的,漫無邊際的大話就開悟解脫啦,好法門,無上大法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8-11-2015 07: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ezz 于 18-11-2015 07:34 AM 编辑
路人。 发表于 17-11-2015 11:08 AM
两千多年前佛陀不曾留下一个字,
就因为不理解,众生当初执意要用文字记载,已经对佛法深深剖了一刀,
后来的文字记载,难说当中没有动过手术刀,
不明白的众生,遇到 如是我闻 就视为经典,看到 佛说的 就奉为圣旨,
不理解的众生,遇到有疑问,不会也不敢提出质疑,
众生执着在文字上,是毫无意义的,
学法路上许多人正确中犯错,也有人犯错中学习,
佛法教导 思考,理解,分析,辨别,再作出 正确取舍,
只有理解了,才能明白佛陀为何不留下一个字,
可是如果不留文字,那就要口傳了。但口傳只是方法不同,同樣是文字,形式不同而已。
如果真的不留文字或口傳,《佛陀的古道》等也不能成書,賢友也不能在這里引用佛陀曾經說過的話了,也不能知道四聖諦八正道了。

我們同樣可以通過文字,提出質疑,實修,然后理解,分析,辨別,再作出正確取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1-2015 09: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道 发表于 17-11-2015 07:35 PM
哦,感覺良好嘛。  

這樣不著邊際的大話一番,然後,人就開悟啦?


众生都喜欢 看法,佛法在眼前也视而不见,

方法 两千多年前佛陀已说,步驟是 知苦,见苦,灭苦。

在佛陀的教义中,四真谛至高无上。就像鹿野苑中的教义一样,在尸舍婆林,那时他手中收集了不少树叶,便对诸比丘说:
──诸比丘,汝等作何想?何者量多?是我手中一把尸舍婆林叶多,还是我等头上林中叶多?
──世尊,您手中收集之叶不多,微不足道,世尊,是我等头上林中叶多。
──即是如此,诸比丘,我完全知道许多事物,但未向汝等宣说,我已向汝等宣说者,是少许事物。诸比丘,我为何不说?诸比丘,彼等诸法确实无用,于清净生活并不重要,彼等诸法不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诸比丘,此即为何我未宣说。
    诸比丘,我已说者为何?
    此是苦,我已说;
    此是集,我已说;
    此是灭,我已说;
    此是道,我已说。
    诸比丘,我为何说此等真谛?此等确实有用,于清净生活重要,此等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
    诸比丘,此即为何我宣说。[v]  《相应部》第五卷第四三七页。

    我已向你们指出解脱的方法。法──真理要自己来证悟。[iii] 《中部》第三八经

    你们自己应当精进,如来只能指示你们道路。[iv]《法句》第二七六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11-2015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18-11-2015 07:31 AM
可是如果不留文字,那就要口傳了。但口傳只是方法不同,同樣是文字,形式不同而已。
如果真的不留文字或口 ...


两千多年前佛陀已口傳

    此是苦,我已说;
    此是集,我已说;
    此是灭,我已说;
    此是道,我已说。
    诸比丘,我为何说此等真谛?此等确实有用,于清净生活重要,此等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

文字也流传了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里,有口傳也有文字,有多少人证悟?  

有人不看佛书也能成佛,更多人花了一辈子研究佛书也无法觉悟,

口傳是渡过,

文字是渡过,

    佛陀为说明渡过的概念,用一个木排作比喻。[iii]让我们来听他说吧:
    诸比丘,我用木排作比喻说法,计划是渡过,非为保留。听,注意听我说。
    诸比丘答:是,世尊。
佛陀继续说:
    诸比丘,有人出发旅行,来到一宽阔水边,近岸危险;远岸安全,但无船渡过至远处彼岸,亦无桥梁。彼想:“此水面伸展实宽大,近处岸边不安全,但远处岸边无危险。较好之办法,乃我收集草、树叶、树枝与木柴扎成一排,以此作为帮助,用我之手脚划至远处岸边。”
    诸比丘,接着该人即造一木排,用手脚努力划水,安全渡至远处岸边。渡过之后,彼想:“此木排用处甚大,以其为帮助,我已安全到达远处岸边。最好我用头或肩把它带走,以备他处需要。”
    诸比丘,汝等以为如何?若彼如是作木排,对否?若已渡至远处岸边之人想:“此木排用处甚大,以其为帮助,我安全到达远处岸边,我最好将其拖上岸或让其随水漂流到我需要之地去。”诸比丘,若彼如是处理木排,对否?诸比丘,即是如此,我以木排比喻说法,本意为渡过,非为保留。诸比丘,通过用木排作比喻,汝等解法,要弃舍善法,何况不善法?[iv]

佛法是渡过,

佛法教导 应知、应修、应舍, 不是 不知、不修、不舍或什么都不要,

众生因为不理解,会执着在 有 没有、要 不要 ,

众生因为 不舍,执意要 ,(众生不明白 不舍)(众生不明白 执意)( 留 是担心害怕 失去,也是

本身不理解,不舍,执着,又如何传达 理解 舍 不执着? 不理解,何来体会? 不舍,又如何灭?

能不能 ‘’,不是决定在形式上,而是取决于 理解、体会,并非 要 或 不要 口傳、文字,

理解了,就能在任何形式上 分析,辨別,再作出正確 取 舍,并非 有 或 没有 口傳、文字,

佛陀当初能觉悟并不是因为 口傳文字,而是 理解、体会

知不知在于个人,

修不修在于个人,

舍不舍在于个人,

能不能“悟”在于个人,

个人能不能“悟”在于 理解、体会。


    我已向你们指出解脱的方法。法──真理要自己来证悟。[iii] 《中部》第三八经

    你们自己应当精进,如来只能指示你们道路。[iv]《法句》第二七六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1-2015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19-11-2015 09:53 AM
两千多年前佛陀已口傳

    此是苦,我已说;
两千多年前佛陀已口傳
    此是苦,我已说;
    此是集,我已说;
    此是灭,我已说;
    此是道,我已说。
    诸比丘,我为何说此等真谛?此等确实有用,于清净生活重要,此等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   

文字也流传了两千多年,
两千多年里,有口傳也有文字,有多少人证悟?  
有人不看佛书也能成佛,更多人花了一辈子研究佛书也无法觉悟,   
敢問賢友是否未聞佛法而自悟四聖諦,煩惱已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2015 09: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jezz 发表于 19-11-2015 03:53 PM
敢問賢友是否未聞佛法而自悟四聖諦,煩惱已斷?


乔达摩.悉达多



理解了,智慧和先见 坚定的在心中生起,今后就不会再有煩惱,

不理解,会执着在  能  不能、有  没有  断, 煩惱。



佛陀说
    我已向你们指出解脱的方法。法──真理要自己来证悟。[iii] 《中部》第三八经


为何佛陀煩惱已斷了两千多年,佛法也流传了两千多年,众生还是众生,

众生并不会因为知道佛陀煩惱已斷,也不会因为有了四真諦, 自己就会觉悟,觉悟与否 一切 都要靠自己,


    你们自己应当精进,如来只能指示你们道路。[iv]《法句》第二七六偈


只用眼睛学法,看到的只是无常的现象与看法,也许无常都无法见,众生 永远 永远 是众生,永远 永远 无法 觉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4-2016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讀了瑪欣德尊者(Ven.Mahinda)所著的阿毗達磨上中下三冊講要,受益良多

大家有空想讀一讀的話,下載地址如下:

阿毗達摩講要(上) http://www.taiwandipa.org.tw/images/k/k3-0.zip
阿毗達摩講要(中) http://www.taiwandipa.org.tw/images/k/k861-0.pdf
阿毗達摩講要(下) http://www.taiwandipa.org.tw/images/k/k1951-0.pd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5-2024 01:59 AM , Processed in 0.05430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