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1-5-2009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2#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看来,您好像误解佛陀的教育了。
回复 54# 沧浪澈 的帖子
感谢沧浪,我努力四无量心看待。
空性~并非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
回复 55# upatissa 的帖子
是的阿乌,我明白了。。。
《慈经》 以及 「慈心观的十一功德」
与大家共勉之![](static/image/smiley/default/flower.gif)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4: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21-5-2009 03:49 PM 发表 ![](http://cforum6.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回复 52# Roy_Tantra5053 的帖子
看来,您好像误解佛陀的教育了。
如果你已经判断了我误解,那在“正信”的层面我的确误解了,因为你有“正信的权威”这么说。
但如果你想探讨这个问题的话....我想说心理学善于了解人类的心理机制。
慈悲的重点不在怎么做,而是慈悲心一旦升起,你就会这么做。
如果你富于爱心,你会热爱和平,你会希望别人过得很好。
如果你富于爱心,你看到小动物被残害,你会难过。
如果你富于爱心,你会爱惜一草一木,因为它们看起来是多么的可爱。
如果你富于爱心,就有菩萨心肠。
爱心会引领人走向正途,但这份爱不是终点,他必须升华成“大爱”。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没读化学吗?
有时候单一一种化学元素有毒,但混合几样元素后毒性就会中和,或消失。
然而公认有益健康的维他命,一旦过量吸收,也会导致肝中毒。
这种有时候的断见,不能说明从此就不会深受毒害。
问题是我怎么了解你“无我”?这个问题根本是假设性的。
但你却能回答我的问题,因为那是你的选择。
你不必专注在我的了解到底怎么了,你需要了解的是你的人生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无始由来的轮回路上,有人过去的人生曾是很有爱心的仁者、也曾是杀人如麻的恶魔、也曾是被人宰杀的鸡只、也曾是很有福德的天神、也曾是很凶猛的野兽、也曾是四处飘泊的幽灵。。。。。。
那你这一世在扮演着什么角色?这角色也会在生老病死中逐渐成为过去世,那最后请问你看清楚“你的人生” 到底是什么了没有?
那是因为我相信“灵性经验”的重要性。
很好,那么你就该往内心去观察自己,乃至你自己的人生。
连爱都说虚惘,难道那些些花花草草都成佛了吗?
你无需理会花花草草怎样,你只需要理会你到底在生老病死当中能够怎样。目前你什么都不能,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标签你自己不能。
为什么你不去思考“人”和“动物”有什么不同?
在欲望和污浊的世界中,说到底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生老病死中轮回的众生。
但我觉得耶稣诠释爱比佛陀说得更好,因为佛陀的慈悲虽为大爱,但慈悲的含义总误导人着重“帮人”,而忽略了领略慈悲心才是重点,帮人只是副产物。
上述这种看法是你在诠释,还是耶稣或佛陀在诠释呢?
贴切的说....我是想表达人无法避免生老病死。
是的,当人们看不清生老病死的缘起缘灭,的确无法避免。
变质,消失,本来就是物质的实相,有生有灭。
对了,所以不生就不灭,你可以想象一样还没出现于世间的作品,接着去创造它,但最终它也会消失,世间的事物都是如此,包括你的人生;于是当你没想象过的东西,它是不可能经历生老病死,成住坏空的过程的。
当然,如果你没体验过,你不会信爱是生命的根本,人活着的热情,你只会当它是物质来看待。
嗯。。。就算你体验过,也不能在无常的演变中,保持永恒不变,包括你过去未来对爱的种种理解。当然,这并不能帮助你如何正确去面对生老病死所带来的痛苦。
所以我说了...“真空”难道就是“空无一物”?不,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就算真空,里面其实还是充满各种宇宙射线。
奇怪。。。那你怎么不会有个疑问:“这个科学所谓的真空,到底是不是佛教所阐述的空无一物呢?”
既然科学的真空还有一物,那就自然不是佛教的空无一物了。
重点就是这个宇宙自有一种无形的规律存在,如果一切都是“空”何来严密逻辑分明的三度空间?
既然你认定这一切都是有规律的,那你回答我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三度空间是谁命名的?你回答不出确切答案,他就是空的。
佛陀说的“空”不过只是形容三度空间的形相,如果他没掌握某种真理,他如何知道这个“空”?
如此看来佛陀都不如你了,佛陀说的空是不是形容三度空间,还是八度空间,的确只有你自己懂,那你到底懂自己的生老病死是怎么回事吗?
简单的说...请试试用脑想一想,三度空间看起来如此真实,如果你没有发现或体验到更真实的东西,你会断定三度空间是一场空吗?
你现在在几度空间?你的体验又属于几度空间?凭什么看起来那么真实?
还有一个重点是,有生有灭就是物质实相,佛陀告诉你“空”,不是要你逃避有生有灭,而是要你习惯有生有灭即是个永恒。
哦。。。那你告诉我,你的感觉和你的体验,是物质实相?还是虚幻假相?它们会生会灭否?佛陀只说有生就有灭,无生就无灭,没有叫我要逃避什么,也没有要求我去习惯些什么。
如果活着对你来说是受罪,你会这么想是必然的结果。
你不认为活着是受罪,也不能表示生老病死是苦的本质,更不能确保自己为了生存,完全没有背负罪和业而活。
你害怕生老病死,轮回就会继续。
我正是不害怕生老病死,所以才敢勇于尝试挑战它。相反的,不敢尝试察觉并学习如何摆脱生老病死,只有继续轮回。
显然你小看内观了,你的世界只有物质。
那你的内观是不往内心看自己,只往外看别人的吗?
贴切的说...为了逃避生老病死,你尽一切努力。
在你的理解看似在逃避生老病死的问题,其实是在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
你以为习惯生老病死痛苦就好,其实你一点解决的办法都没有,说到底就是没有尝试处理问题。
该来的会来,就算创造一个“西方极乐避难所”,也容纳不了那么多害怕生老病死的人。
该灭的就灭,不该生就就别生,无论你认为怎样学习或怎样领悟解脱的方法,只有勇敢彻底解决了自己的生老病死,才不会有所谓害怕生老病死一说。
显然...你的佛法建立在恐惧上面,都是为了解脱。
刚好相反,只有无惧的人才勇于挑战生老病死的束缚。
如果不需要桥梁,就不需要佛法。
如果你有办法让自己不再经历生老病死,那无需佛法又何妨。
你可以走出庐山,但你走得出生命了吗?
我尝试在向庐山外走着。只要你认定自己走不出的话,那是肯定走不出的。
佛陀描述给你听庐山怎样怎样的,但....你还是在庐山内。
就是因为佛陀已经在庐山外,我在庐山内,所以我才要听他的。
接着你告诉你的邻居,原来庐山是怎样怎样的,但....你们还是在庐山内。
现在你在庐山内难道不也这样做着?你更厉害,你还不是听佛陀说的。
重点是....走得出生命去“看”就不用吃饭了吗?
等你有能力走得出生命去看,你不用吃饭都会觉得饱足,你相信吗?
生老病死一直都在,看透了,笑笑没烦恼,当下就是解脱。
哈哈。。。笑笑完了。。咳嗽两声,又要花钱买咳药水了。要努力赚钱,买药不便宜。
对啦!你不断努力赚钱,不断努力买药,直到老死;接着又重来新生命,不断努力赚钱,不断努力买药,又到老死。。。。。。无休无止。不要紧的,你乐得轻松,只要每时每刻生老病死笑笑就没烦恼解脱了。
生活劳碌贫苦无助要笑,独老身弱要多笑,病痛残疾要多笑,死前挣扎要多笑,你能确保每次生老病死你能做到?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21-5-2009 07:31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7: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咖啡豆 于 21-5-2009 03:49 PM 发表 ![](http://cforum1.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回复 54# 沧浪澈 的帖子
感谢沧浪,我努力四无量心看待。
空性~并非每个人都可以理解的,
的确,就是不理解造就了许多断见、我见、常见。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8: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Roy_Tantra5053 于 21-5-2009 04:14 PM 发表 ![](http://cforum1.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如果你已经判断了我误解,那在“正信”的层面我的确误解了,因为你有“正信的权威”这么说。
但如果你想探讨这个问题的话....我想说心理学善于了解人类的心理机制。
慈悲的重点不在怎么做,而是慈悲心一旦 ...
首先,或许您忽略了佛陀的教育不仅仅是慈悲而已。事实上,佛陀弘法绝大部分都在讲「四圣谛」即「苦」「集」「灭」「道」,佛教的中心思想。
「从前(早在为五位苦行者初次说法时)和现在,诸比丘,我只说苦和灭。」 《中部》 第22经
「诸比丘,汝等作何想?何者量多?是我手中一把尸舍婆林叶多,还是我等头上林中叶多?
世尊,您手中收集之叶不多,微不足道,世尊,是我等头上林中叶多。
即是如此,诸比丘,我完全知道许多事物,但未向汝等宣说,我已向汝等宣说者,是少许事物。诸比丘,我为何不说?诸比丘,彼等诸法确实无用,于清净生活并不重要,彼等诸法不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诸比丘,此即为何我未宣说。
诸比丘,我已说者为何?
此是苦,我已说;
此是集,我已说;
此是灭,我已说;
此是道,我已说。
诸比丘,我为何说此等真谛?此等确实有用,于清净生活重要,此等能导致厌离、无欲、寂灭、安宁、充分理解、觉悟、涅槃。
诸比丘,此即为何我宣说。」 《相应部》 第5卷 第437页
资料来源: 《佛陀的古道》
佛陀所诠释的「心」是相当透彻的,您若参考 《法句经》(白话文译本) 或 《心经》(白话文译本) 自然就明白单单这两部经对人心的理解程度是相当深入而且详细的。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邪恶之心言行,
痛苦将跟随着他,
有如车轮跟随拉车之牛的足蹄。
《法句经》 第1偈
心是诸(名)法的前导者,
心是主,诸(名)法唯心造。
若人以清净之心言行,
快乐将跟随着他,如影随形。
(注:名法是指五蕴中的受、想、行与识,心则是指识。)
《法句经》 第2偈
诸法为心造:
在佛教思想中,天堂或地狱中并没有常存不灭的众生,先生后死,先死后生,就这样两者彼此在循环中相续不断。从生到生,没有灵魂,没有自我或固定的实体。虽然人是由精神和物质为单位所构成,但是“精神”或意识不是灵魂或自我。就持久的实际意义讲,是有某种现成的东西,而且是常在的。这是一种力量,一种不仅是此生,而且是过去生中记忆储存相续不断的能量。对科学家来说,物质在压力的情况下是能量,变化没有真正的实体;对心理学家来说,“精神”是没有固定的实体的。当佛陀着重所谓“有情”或“个体”并不存在,而只是相续不断变化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的结合时,难道他不比现代科学和现代心理学早二十五个世纪吗?
这个精神和物质躯体不断的变化,每一瞬间创造新精神和物质过程,如是就为未来的躯体过程保存着潜在的势力,在前一刹那与后一刹那之间未留任何空隙。我们的生命每一刹那都在生和死,它只是来和去,起和落,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此种精神和物质不断的变化过程,对我们是明显的,就是这个生命死时并不停止,而是不断地在继续。这明显是意志的潜在力在起作用,即愿望、渴求、希望或者欲爱构成的业力。这种强大的力量,这种生存的愿望,维持生命,继续不断。根据佛教说,不仅人类的生命是如此,整个有情世界都被这种强大的力量 ── 心王 和 心所,善或恶所牵引。
资料来源: 《佛陀的古道》 - 第四章 第二真谛──集
除了慈悲以外佛陀更强调清净自心,也就是透过内观和止观禅来清净我们内心的烦恼。
不作诸恶,
实践善行,
清净自心,
是诸佛教。
《法句经。第183偈》
一、不作诸恶
身业方面: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语业方面: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意业方面:不贪婪、不嗔恨、不邪见
二、实践善行
身业方面:救护众生、布施、贞洁
语业方面:诚实语、和合语、柔顺语、利益语
意业方面:出离、慈爱、正见
三、清净自心
当一个人具备了不作诸恶与实践善行的基础之后,他应该进一步修行诸佛的更殊胜教法,那就是清净自心。什么是清净自心呢?那就是通过止禅与观禅来净除内心的烦恼,乃至彻见涅磐实相,究竟解脱。
资料来源:《掌中之叶》.清净道论实修手册 - 第14页
说到慈悲「心」,北传有「四无量心」南传有「四梵住」,而不单单只是慈悲而已哦。peggy_str 有个不错的主题 《四善知識 (四梵住)》 您也可以参考。
以上提供的资料和完整的连接都是白话文,浅浅道出佛陀的智慧及教导。
好了,打住。愿保持健康、快乐,无困扰!
咖啡豆 合十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4# hamitaichi 的帖子
我越看阿ROY越觉得他不简单,当然他还是普通人一个。
但他想脱离普通人的欲望之高真是叫我少见。。。
象我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其实有很多地方都想撑阿ROY的,但他表现出很强的单挑味。(一个打几十个那种)
你们就好好训练他吧~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8# 自闭乐 的帖子
不要介意对方是否存在什么意图,更不要理会对方的身份,至少这一刻他把佛教看在眼里。
能被破坏的法,那是无常的世俗之法。
我们在这里交流的是佛陀的正法,
是不分对象,什么人都可以说的苦集灭道,
是任何人都应该了解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21-5-2009 09:27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amitaichi 于 21-5-2009 01:46 PM 发表 ![](http://cforum4.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你為了反駁而反駁的態度沒有人可以幫到你.
佛, 菩薩, 神, 全部都幫不到你. 因為你沒有幫法接受, 你只能反駁來建構你自己的自我. 你喜歡的繼續建構自我, 讓自我越來越強.
沒辦法. 這個時候, 誰都幫不到你.
等 ...
通常这种情况下,我会选择学习佛陀------默摒。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8# 自闭乐 的帖子
他學問太多了.
不再談他, 不然被他追上, 沒完沒了的. ![](static/image/smiley/default/3shakehead.gif)
.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0# 花生包 的帖子
是的.
.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9# 沧浪澈 的帖子
这是你们学佛的方法,我陪他一个多月了,他只会越来越奸去。。。
可能你们有那个机缘来开导他。
。。。
不过他要的是超越常人的,我不认为你们有能力做到。
我见到的是几个学佛的都放弃他了,你能保持几久是个疑问。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自闭乐 于 21-5-2009 09:43 PM 发表 ![](http://cforum1.cari.com.my/images/common/back.gif)
这是你们学佛的方法,我陪他一个多月了,他只会越来越奸去。。。
可能你们有那个机缘来开导他。
。。。
不过他要的是超越常人的,我不认为你们有能力做到。
我见到的是几个学佛的都放弃他了,你能保持几久是个疑问。
你看佛陀能让那么多恶人,那么多外道,那么多不清净的人都皈依他门下,是何缘故?
因为他是尊贵佛陀的缘故?还是佛陀施展神通力的缘故?还是其他原因?
当然,我问这些不表示我对谁有什么特别意图。单纯的谈话,不足以让人当下改变什么。
[ 本帖最后由 沧浪澈 于 21-5-2009 09:51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讀過 NEW AGE 的書的人, 多多少少對傳統宗教有不滿情緒. 一樣, 我也有. 尤其很聰明, 很有頭腦的人, 更加的不滿.
這只是聰明人看事情的深入一層. 他看的比較深入一層, 所以他看出傳統宗教有很多弊病. 他根本沒有想到, 傳統宗教立久存在, 而培養出這個多正直, 而沒有什麼大弊端出現(偶爾有幾個敗類), 一定有它理由. 它的理由不是聰明人看深入一層就看到的, 而是要再深再深入看, 不懂第幾層, 你才真正看到, 那個聰明人看出的弊病其實是需要的, 不然的話, 幾千年來, 早已經培養出了一大堆的妖師, 那可能會有一大堆的聖人.
.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10: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歷盡幾千年磨練出來的系統, 它每一個步驟都有它的理由, 它每一個細節都有它的理由. 聰明人深入一層看, 那是系統的弊端, 聰明人根本不知道, 他聰明, 以前的聖哲比他聰明人十萬倍, 不再叫做聰明了, 也不是聰明人所能意想的智慧那麼簡單的.
這些古聖哲, 擬定出來的系統, 愚蠢人, 中等人, 聰明人, 丟下去, 乖乖的跟著, 全部都可以成為聖哲.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而那些聰明人, 只依據自己的根基來看, 這樣做比較好, 那樣做比較好, 很多話, 很多建議, 而且都很有道理, 如果沒有道理的話, 聰明人自己那裡會信服, 當然是有道理.
要用一點例子才可以明白我在講什麼.
譬如, 聰明人說, 這個戒律, 我都懂了啦, 哪裡需要跟? 那是用來嚇唬笨蛋的, 我跟去做什麼? 我只要學打坐, 我就可以成佛了.
去翻查一下帖子, 我昨天才聽到這句話.
. |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10: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5-2009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