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5-10-2008 0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upa尊者,有余/无余涅磐,到底有什么问题?

所有的修行人都是以解脱,涅磐为目标。
自古以来,应该没有修行人会以有余/无余涅磐,为修行目标的吧。再说有余/无余涅磐,也只不过是个名词罢了。实在看不出有什么问题。

缘起就是四圣谛中的集谛。
这一直以来都没有任何争议的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10-2008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取自佛使比丘在《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中的某些佛法观点:

八正道是趣向涅盘之道

希望每个人都毫不迟疑地坚信八正道是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的本质。佛陀如是说:「八正道,我说即是梵行」,即是佛法。
八正道就是正确修行或尝试修行八种正确的法门。也就是在每一种生活方式中都能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并使之成为生活的艺术,其实八正道是唯一可称为佛教修行法的巧妙法门。
任何具有自然智力的人都可能证悟八正道,所以世尊说八正道是人人「应当可证见的」,或待发觉并待证悟的,世尊称它为「自然趣向涅盘之道」或「流」。它使众生自然趣向涅盘,使每位奉行八正道者必然且奇迹地证得涅盘。因此,对众生而言,八正道正是证得涅盘之道。、

(Upa:那么八正道到底有多重要呢,这可以在佛陀入灭前对对须跋陀罗的教说得到说明:

「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长含游行经)。)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8-10-2008 08:0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10-2008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见是众善之始]

八正道的第一项是修习正确的知见,简称为正见。正见包括各种智慧或究竟了悟。如:彻悟直接说明苦及苦的止息的四圣谛、一切现象的缘起、一切存在的本质──无常、苦、无我及整个因果律的范围。证悟以上任何一种法都会有相同的结果──涅盘,脱离俗世生活;另一方面,正见也间接包含所有世间正确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获致世间祥和与利益的方法。
佛陀称正见为「众善的开端」和「洞察四圣谛的开始」。它是涅盘──苦的止息──必然来临的徵兆,就好像晨曦象徵一天的开始。
大家也许知道,正见一旦现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都会同时自动产生,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就会从苦中解脱。《增支部》说:「人靠著正见的彻底实践,以克服所有的苦」,于是佛陀称正见为「解脱的开端」,这带给我们很大的希望,我们应该热切而且心存感激地尽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项的正见。

(Upa: 许多人学佛一开始就好从“宗教神秘体验“下手,缺乏了佛法的正见与戒行,急急的求受用、求证得。好谈修行、证果/神秘宗教体验,但是从早期佛教、原始阿含经来看,要谈证果必先进入四念处,而进入四念之前又须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身、口、意)。
《杂含卷二四·六二四经》
郁低迦白佛:“世尊所说,我则能令世尊心悦,自业成就,不生障碍。唯愿世尊为我说法,我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如上广说,乃至不受后有。”如是第二、第三请。
  尔时世尊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初业,然后修习梵行。”
  郁低迦白佛:“我今云何净其初业,修习梵行?”
  佛告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何等为四?内身身观念住,专精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广说。”

戒就是世间就是道德的规范、端正的行为。直其见就是建立出世间正见。如果我们无法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而大谈宗教体验,境界,或者以自己的修行体验来检视他人的话,是大有问题的。

如顺从八正道的修行方法,佛法基本上是
先直其见 (正见,正思维)
净其戒,具足三业 (正语,正业,正命)
然后修四念处, (正念)
正定
这是比较保险的修行路程。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9-10-2008 12:41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0-2008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亲爱的y973师兄,我觉得的答案:无明灭后的佛陀,是没有行了。
十二缘起的行是乃继续造业的行,如佛陀继续造业,他如何解脱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0-2008 08: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见是正定的基础]

奉行八正道最大的希望是,每当我们向内观照(实际上就是正见)时,自然同时会获得与正见成正比增长的正定。
其实,人心念纷乱时根本无法修习,自然地修习所获得的也是自然的定;如果按照技术化、规则化的方法修习,则所获得的也是与该方法相应的定。一旦修习正见,自然就可获得更深的定力,而这份定力又积聚成帮助正见自然涌现的资粮。
缺乏正见,我们就不知如何修习,一个人先前所获得的正见会时时刻刻激发出正定的力量,而这新激发出来的正定力也会反过来促使正见成正比增长。关于这点,佛陀曾经如是说:「没有慧,就没有定;没有定,也不会有慧;定慧具足,则近于涅盘。」定、慧是彼此存在的必备条件。因此,没有慧,不能生定,反之亦然,定、慧是互相激发而成的。

我们可以射箭的例子来说明上述的现象。当一个人手持弓箭瞄准目标时,无须以意志来集中精神,这种集中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与瞄准同步产生。如果射箭的人想射中目标的认知坚定,那么他的精神集中也会很坚定,认知时时刻刻都强化精神的集中(定)。同理可知,正确了解解脱的价值,必然会引生正定的力量,并且完全和佛陀上述所说「无慧就无定」的说法一致。因此,把重点放在修习正见上,就会自然产生适当且足以彻悟真理的正定。一般说来,一个健康、智慧的人可以从事这种修行,且获得满意的结果。
佛陀曾在《增支部》以四种方式中描述定:

(一)预知此生幸福的定,这是四色定的修行。
(二)获得智见的定(一种不平凡的领悟力)。这是作意光明想、住昼想的修行。
(三)获得正念正知(意识的专注与纯净)的定。这是为了达到自我控制,而观照内心活动的修行,也是为了能洞见受、想、行之生、住、灭的修行。
(四)获得息灭四种有漏(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的定,这是观照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生灭的修行。

由上述可知,第四种的定就是可获得如经典上所说的智慧或正见的修行,修习这种定主要是为了培养智慧,事实证明「修习正定」这字义,比我们平常所知修四色定的范围广得多。因此,定的修行不能离开慧或正见,上座部佛法的定在解脱的目标上绝对直接或间接地与慧并存,并不是如多数人所认为的只要安静持续地打坐而已。

至于八正道之一的正定,佛陀在许多经典中是以四色定来说明,而且在《中部·大四十经》中,佛陀也解释正定具有能分辨善恶的正见,且是能制心一处的心理状态。因此,正定因具有正见而称之为「正」,否则修习四色定会落入外道,如佛陀证悟前的老师阿罗逻迦蓝、优陀罗罗摩子所修的苦行与其他外道的信仰,那样的定不属于八正道,不能通往佛法的目的──涅盘。因此,正见和正定必须片刻不离地并进,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0-2008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见是八正道的指导纲目]

不仅如此,只要正见现前,八正道的其他六要素──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与正念也就可以顺利增长。正见的本质可以明辨是非、可行与不可行、有益与有害,同时也知道修行的方法。更甚者,它有很强的觉悟力,常常趋使人们依据正确的认知处世。因此,透过正见,一个人必然有正确的目标、说正确的话、行为正当、正确地生活、正精进,并且能正思惟,由于正见的力量,这六项德目变得较易达到。
从另一个思考的角度看,为了达到八正道中属于「戒」的正语、正业和正命的目标,必须有惭与愧两种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收摄六根(根律仪)。同样地,因为具足正见,这些支持的力量可以很奇妙地获得。甚至八正道中的正定,它形成的因素有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本身,它们相依共存,互相支撑,如心轻安、身轻安也可以经由正见的力量,而很容易获得。因此,正见是八正道的关键,也是其他项目的指导纲目,所以佛陀称它为八正道的「先锋」。八正道中属于「慧」的正思惟和正见也是如此,当它们在正见的引导下时,就可得到适度的增长。

尤其,具足出世的正见时,可以解决前述六项的实际困难,甚至包括正定本身等七项困难,也可以解决。由出世正见的四个层次所获致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话说明:「对我们而言,凡事不执取,则不受后有。」一旦人的内心充满「不执取」等的正见,邪见、邪思惟、邪语、邪行、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就不会滞留心中。更确切地说,内心就会自动地「改邪归正」,臻至圆满。因为对世间的一切不执著,最终将达到灭──涅盘,也就是痛苦及其起因的究竟灭除。只有靠「凡事不执著,则不受后有」的正见,这种可能才会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0-10-2008 12: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涅盘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盘界,二者无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盘界?谓诸苾刍(与比丘同)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中略)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盘。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无余依涅盘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



以上的经文听说是来自原始佛典,有人能对证吗?

___________________




增一阿含中说: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法涅盘界。云何为二。有余涅盘界.无余涅盘界。彼云何名为有余涅盘界。于是。比丘灭五下分结。即彼般涅盘。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盘界。彼云何名为无余涅盘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盘界。此二涅盘界。当求方便。至无余涅盘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_________________

大家对以上两篇经文有何看法?

前者提到:
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中略)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盘。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盘界。。。。。

这里很明显说菩萨道。

后者提到:
比丘尽有漏成无漏。意解脱.智慧解脱。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知之。是谓为无余涅盘界。。。。

这里比较难明白,“自游戏”到底指什么?

我觉得:
能不能涅磐取决于能不能灭行。
因为行灭才能识灭。。。生灭。

不过,既然有能力灭行,不代表马上就要灭行,圣人可以办完他要办的事后,才灭行接着就是入灭。

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如果佛陀没有表演入灭,人们就无法知道最后的方向是什么。

我猜:行灭后,还可以再行,只为了普度众生。
当然,再行就会再次承受轮回的苦痛,不过,再行之后,还可以灭行。这是选择性的。

凡夫无法灭行,没有选择余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7# y973 的帖子

我猜:行灭后,还可以再行,只为了普度众生。
当然,再行就会再次承受轮回的苦痛,不过,再行之后,还可以灭行。这是选择性的。


师兄的观点虽然很有创造性,不过不符合传统佛教经典的说法。一切諸煩惱永盡的圣者不再轮回于这个世界,不过这样的说法是比较接近大乘佛教。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7-11-2008 05:5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5: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7# y973 的帖子

如果佛陀没有表演入灭,人们就无法知道最后的方向是什么。


这是彻头彻尾大乘佛教的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5: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7# y973 的帖子

涅盘界略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有余依涅盘界,二者无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有余依涅盘界?谓诸苾刍(与比丘同)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宿行为缘,所感诸根,犹相续住。虽成诸根现触种种好丑境界,而能厌舍,无所执着,(中略)乃至其身相续住世,未般涅盘。常为天人瞻仰礼拜,恭敬供养。是名有余依涅盘界。云何名为无余依涅盘界?谓诸苾刍得阿罗汉,诸漏已尽,(中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不复希望,皆永尽灭,毕竟寂静,究竟清凉,隐没不现。
以上的经文听说是来自原始佛典,有人能对证吗?


师兄所引乃大藏经之本事經 (3) T17, p0677b + p0678a p0677b只谈到有余涅磐,可能原文部分失落。应该要看本事經 (3) T17, p0678a,有比较完整的介绍No. 765 本事經 (3) T17, p0677b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其涅槃界。略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有餘依涅槃界。二者無餘依涅槃界。云何名為有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心善解脫。已得遍知。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雖成諸根。現觸種種好醜境界。而能厭捨。無所執著。不為愛恚纏繞其心。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色。求欲見時。雖復以眼觀於諸色。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眼及好醜色。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聲。求欲聞時。雖復以耳聽於諸聲。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耳及好醜聲。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香。求欲嗅時。雖復以鼻嗅於諸香。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鼻及好醜香。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味。求欲嘗時。雖復以舌嘗於諸味。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舌。及好醜味。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觸。求欲覺時。雖復以身覺於諸觸。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雖復有身及好醜觸。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彼於諸法。求欲知時。雖復以意知於諸法。而不發起貪瞋癡等。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槃。作是思惟。世尊。為彼怖畏諸有阿賴耶者。恒為斷見所繫縛者。令知業果無失壞故。所說正法。現見應時。易見饒益。智者內證一切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失壞故。所說正法。現見應時。易見饒益。智者內證一切世間真實對治。謂能除滅憍慢渴愛害阿賴耶。斷諸徑路。證真空性。離諸貪欲。證得究竟寂滅涅槃。如是名為有慧眼者。能正觀察。如是名為由二纏故。令諸天人。一類怯劣。一類勇猛。有慧眼者。能正觀察。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由二纏所纏
  
   令諸天人眾
  一類有怯劣
  一類有勇猛
  有慧眼聲聞
  能如實觀察
  能除慢厭離
  究竟證涅槃
  復如實了知
  佛所說正法
  能滅斷常見
  及二愛無餘
    有慧眼龍王
  能普雨法雨
  滅諸煩惱焰
  令證大清涼


No. 765 本事經 (3) T17, p0678a

雖復有意及好醜法。而無貪欲。亦無瞋恚。所以者何。愛恚等結。皆永斷故。乃至其身。相續住世。未般涅槃。常為天人。瞻仰禮拜。恭敬供養。是名有餘依涅槃界。
云何名為無餘依涅槃界。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已善解脫。已得遍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不復希望。皆永盡滅。畢竟寂靜。究竟清涼。隱沒不現。惟由清淨。無戲論體。如是清淨。無戲論體。不可謂有。不可謂無。不可謂彼亦有亦無。不可謂彼非有非無。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是名無餘依涅槃界。苾芻當知。如是名為略有二種涅槃之界。爾時施設究竟涅槃。是名無餘依涅槃界。苾芻當知。如是名為略有二種涅槃之界。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漏盡心解脫  
  任持最後身
  名有餘涅槃
  諸行猶相續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此二涅槃界
  最上無等倫
  謂現法當來
  寂靜常安樂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7-11-2008 06:0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弟子所說誦第四品 閻浮車問舍利弗。謂涅槃者。云何為涅槃。
舍利弗言。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涅槃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阿羅漢者。 云何名阿羅漢。舍利弗言。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得阿羅漢耶。舍利弗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6: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经 卷二十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有沙门法及沙门果。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何等为沙门法。谓八圣道。正见。乃至正定。
何等为沙门果。谓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身见(我见)、戒禁取、疑等三结的人)
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能断除三結,並且贪、嗔、癡淡薄的人)
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能断除三結,並且贪、嗔、癡等五下分结的人)
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6: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壹阿含經火滅品第十六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如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無餘涅槃界。此二涅槃界。當求方便。至無餘涅槃界。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6: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阿含經(卷2))七法品善人往經第六

我聞如是。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七善人所往至處及無餘涅槃。諦聽。諦聽。善思念之。時。諸比丘受教而聽。佛言。云何為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如是行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如燒[-+]。纔燃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是謂第一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上已即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是謂第二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從上來還。未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中般涅槃。是謂第三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
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然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地而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生般涅槃。是謂第四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少薪草上。若煙若燃。燃已便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行般涅槃。是謂第五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煙若燃。燃盡已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無行般涅槃。是謂第六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復次。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然未得證。比丘行如是。往至何所。譬若如鐵洞燃俱熾。以椎打之。迸火飛空。墮多薪草上。若煙若燃。燃已便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燒村邑.城郭.山林.曠野已。或至道.至水.至平地滅。當知比丘亦復如是。少慢未盡。五下分結已斷。得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是謂第七善人所往至處。世間諦如有。云何無餘涅槃。比丘行當如是。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行如是者。無上息跡慧之所見。而已得證。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維.上.下。便於現法中息跡滅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6: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传统有余无余涅磐当如杂阿含及相应阿含所言,
有余无余涅磐: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心善解脫。已得遍知。宿行為緣。所感諸根。猶相續住


無餘依涅槃:。謂諸苾芻。得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已捨重擔。已證自義。已盡有結。已正解了。已善解脫。已得遍知。彼於今時。一切所受。無引因故。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如 杂阿含经中,舍利弗说涅槃是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所谓阿羅漢。舍利弗言。貪欲已斷無餘。瞋恚.愚癡已斷無餘。是名阿羅漢。

很单纯的把涅磐定义为一切諸煩惱永盡以及把阿羅漢定义为断尽貪欲,瞋恚,愚癡者。杂阿含经 卷二十九也只是把阿罗汉定义为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的人。没有把涅磐/阿罗汉分为有余无余,生前死后,或许这是最古型/朴素的,也是最接近佛陀原意的涅磐观吧。

增一阿含把有余涅磐说为三果罗汉,无余涅磐说为四果罗汉。中阿含也把无余涅磐说为阿罗汉,没有有余涅磐,不过把少慢未盡滅五下分結的三果罗汉详细分为7种人。

或许是受古印度奥义书以来的解脱思想影响,结集经典的佛教祖师们不知不觉地把涅磐定义为生前死后,也有可能是佛陀/大德为了接引当时的苦行沙门/婆罗门修行者,而设的善巧方便。这样的分法,在部派佛教时代几乎已成定论。即便是后起的大乘佛教,也还是接受无余涅磐的说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3-2009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重温山野草夫转载佛 使 比 丘的文章:我 们 在 何 处 可 以 止 息 苦 ?
http://cforum2.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554088&extra=page%3D1
法师的智慧法语仍然那么的震撼。

苦 的 生 起 只 是 单 纯 地 由 於「 执 著」。

生、 老、 死 是 苦, 通 常 被 说 得 非 常 夸 张 而 含 糊, 容 易 引 起 误 解。 事 实 上, 若 不 执 著「 我 的 生」、「 我 的 老」、「 我 的 死」, 生 就 不 是 苦, 老 也 不 是 苦, 死 更 不 是 苦。 此 刻, 我 们 执 著 生、 老、 死 是「 我 们 的」, 如 果 我 们 不 执 著, 它 们 就 不 是 苦, 它 们 只 是 身 体 的 变 化 罢 了。 当 身 体 这 样 变 化, 我 们 称 它 为「 生」; 当 身 体 那 样 变 化, 我 们 称 它 为「 老」; 而 当 身 体 又 这 样 变 化 时, 我 们 称 它 为「 死」。

当 我 们 把 这 些 当 作 只 是 单 纯 的 身 体 变 化, 生、 老、 死 的 假 相 就 会 消 失, 同 时「 我」 的 假 相 也 不 见 了, 不 再 有 任 何「 我」, 这 情 形 就 不 苦 了。


佛 陀 说:「 生 是 苦, 老 是 苦, 死 是 苦」, 大 部 份 的 人 - - 实 际 上 几 乎 全 部 的 人都 误 解 了 佛 陀 的 意 思, 他 们 说 生、 老、 死 的 现 象 是 苦, 有 些 人 根 本 没 办 法 解 释; 有 些 人 则 犹 豫、 不 肯 定, 解 释 得 支 支 吾 吾、 含 含 糊 糊。 这 是 因 为 他 们 忘 了 佛 陀 曾 说:「 取 着 五 蕴 是 苦」( san kittena pancupadanakkhandha dukkha ).


五 蕴 即 是 身 和 心, 身、 心 组 合 而 成 为 人, 若 执 著 其 中 任 何 一 个 为「 我」 或「 我 所 有」, 则 五 蕴 是 苦、 是 重 担、 是 苦 源、 是 热 火。 所 以, 取 着 五 蕴 是 苦

现 在, 假 设 我 们 的 五 蕴 处 在「 老」 的 状 态 中, 若 我 们 的 心 不 执 著 五 蕴 为「 老」 或「 我 老」, 那 麽 它 们 就 不 是 苦 了。 我 们 应 视 色 是 空、 受 是 空、 想 是 空、 行 是 空、 识 是 空, 诸 行 旋 转 流 动 的 现 象 也 是 空, 一 切 皆 空, 就 不 可 能 苦 了。

(Upatissa:感恩法师,让笔者确定了五蕴是苦和五取蕴是苦的区别。后者才是佛法不共外道的核心思想。也感恩法师,很明确的把大乘佛教惯用的术语,一切皆空就是完全不执取,就是苦的止息。就象心经里的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8-3-2009 07:45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7-2009 07: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支缘起缘之我见

缘起是可以从不同支来讲,其中说明最详细,佛弟子最常用的,要推十二支缘起。
笔者认为十二支缘起是可以从认识论和存有论来看。认识论是说明佛弟子如何从十二支缘起/缘灭,去认识/领悟生命的真相,从烦恼转向菩提,苦转向苦灭。从存有论来讲,是说明生命/存在如何如何?这牵涉到了轮回,因果业报,不受后有/无余涅磐,现象背后的本体/实象等等。还有就是承担生命业果轮回/涅磐的“识”,部派佛教来讲是结生识,大乘唯识来讲是八识。


佛弟子比较熟悉和广为接受的是存有论的十二支缘起,典型来说是三世两重因果。这两种看法又和佛教的苦观有联系,世间有两种苦,一种是大家所熟悉的苦,是从生理,心理,大自然,社会而产生的苦(生老病死等);另外一种是执取渴爱而引发的苦- 简单来说,前者是五蕴是苦,后者是五取蕴是苦。认识论的缘起观解决生命苦难的下手处,是五取蕴,执取渴爱灭了,苦就熄灭,圣者死后的世界是不描述的;存有论的缘起观解决生命苦难的下手处,是五蕴,唯有五蕴灭了/不生起,苦才算是灭,把圣者死后的世界,进行消极的描述如跳出(不再)轮回/三界。前者满足于把涅磐= 贪嗔痴永尽,后者认为贪嗔痴永尽还不是苦彻底的灭,唯有等到圣者名色入灭,不再有新名色生起,苦才算是彻底的灭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2009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照存有论的十二支缘起,生死轮回是因为渴爱,因为渴爱所以有执取而后有下一生,不断的生死流转。渴爱是心理活动,他的生起,是有原因的,往上追溯,就发现因为是受(乐受、苦受、舍受),感受又因为六根和六尘的接触,生起六入触。六根就是六入,名色就是六入生起的缘(在这里名色是指狭义的身心),六入的产生依赖于名色,缘于识而有名色。从存有论角度来看,识就是结生识,承担生死轮回的识。如何解释轮回种种的差别现象呢?到这里就提到了业果轮回,简单来讲这是前生行为的结果,创造这一世的生死轮回,这种行为可以分为身口意三种行为。再往上追,就是生死的根本无明。生命之所以会重复十一缘起的循环,就在于无明-不知四圣谛。从存有论来讲,不知四圣谛也包括了不知道业报轮回等道理(因为灭谛/不受后有预设了轮回的存在),而灭谛不再是简单的灭除五取蕴,贪嗔痴永灭的境界,而是带有不再轮回,不受后有,不再生于轮回/现象解,苦得到彻底的消灭。这是印度人从奥义书以来所热衷追求的终际目标。

识从无漏角度来看,它是六识;
从有漏角度来看,它不只是六识,也带有结心识的意味。后者承担起生死轮回的角色。这两者都是部派佛教以来的说法,从这一点来看,至少我们可以说,八识说和部派佛教识并没有太大区别,它是六识和结心识的结合


比较详细的解释可以看
缘起法的南传解释
http://www.fjdh.com/wumin/HTML/95290.html 12

关于结生识死的次第与识的灭尽

http://www.fjdh.com/wumin/HTML/95305.html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1-7-2009 07:1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2009 07: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照认识论的十二支缘起,五取蕴苦是因为渴爱,因为渴爱所以有执取,五取蕴苦必然生起。渴爱是心理活动,他的生起,是有原因的,往上追溯,就发现因为是受(乐受、苦受、舍受),感受又因为六根和六尘的接触,生起六入触。六根就是六入,名色就是六入的认识对象(在这里名色是指广义的一切内外精神与物质。就象广义五蕴涵盖一切有为法),在这里识支是指认识作用的六识,认识六尘境界的了别识,而不是结生识/入胎识。
佛法的说明往往是从现实因果来讲,不是凭空想象。六入/六根的存在,并不是因为六识的生起而有,而是要考客观的境界(名色)的反映而生起认识作用,进而知道其存在,所以六入/六根缘于名色,而名色又不能离开六识而存在在。没有六识的认识作用,境界(名色)/客观存在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名色要依识为缘。从认识论的十二支缘起来观察,可以说
识支是六种认识作用,
名色支是境,(所谓的客观世界,所识)
六入支是根,(主观世界,能识)
这三者的和合便是十二支缘起的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2009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人不断为五取蕴所苦,那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缘起和四圣谛,不了解苦谛(五取蕴苦,其实就是没有看到12缘起)-无明,所以造种种的身口意三行。在六根,六尘(名色)和六识接触的时候,和无明相应,产生受,爱,取,有(五取蕴苦的生起);如果能够在六根,六尘(名色)和六识接触的时候,起明相应触,渴爱和执取不生起,五取蕴苦不生起,当下就是苦灭/涅磐。这样的缘起观是转凡成圣,转烦恼成菩提,我人就是不断的转化,久而久之,五取蕴苦永不生起,贪嗔痴永断,证入涅磐。这样的缘起观是和原始佛典的无漏正见相应,因为你只需要观察四圣谛,不需要理会善恶,轮回,业报,圣人,凡夫,不受后有,结生识,八识等复杂,带有哲学性或者不为一般人的境界所缘,高深如不受后有姑且不说,即使只是业报轮回,也超出了大部分人的现量/经验世界。佛陀善巧慈悲,他的甚深教法可以让我们不需要去理会这些超出一般人经验世界的教法,而依然能够让我们去解决/处理生命的根本苦恼-五取蕴苦。所以我才会说,佛法的无漏正见是超越世间一切宗教,文化,哲学。因为在无漏正见,这些东西你通通都不需要考虑,你只需要从现实身心世界去认知


五取蕴苦
五取蕴苦之因
五取蕴苦灭
五取蕴苦灭之因


就可以超越一切生死的忧悲苦恼。
相反的,在存有论的十二支缘起,是有漏和无漏正见的结合,因为这样的缘起观预设了再生,不受后有,三世,结果不得不处理轮回主体的问题(从部派佛教到大乘唯识/唯心),不得不处理圣者死后的问题,讲不受后有,对一般人来讲,这和断灭没有区别;讲真心唯常/如来藏,对一般人来讲,这和常见没有区别。更重要的是,无论你对于圣者死后的存有(有无),做出任何判断,他都是没有意义,落于戏论/十四无记。
所以愚意以为,存有论的十二支缘起,不是不可以讲,而是站在世间有漏正见来讲;认识论的十二支缘起,反而是每个佛教徒更应该关心的缘起观,他是佛弟子修行的下手处,超越世间一切宗教,文化,哲学,是出世间无漏正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3-2-2025 12:03 AM , Processed in 0.12816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