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诚恭敬顶礼淨土大經解演義(无量寿经)~'~ 真信、切願,乃至一念,十念,沒有一個不成就!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28-4-2012 0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5-2012 01:10 AM 编辑
感恩 会走的蚊子 善提问!阿弥陀佛_/\_
一个人如果平常有念佛诵经,偶尔有到佛堂去共修,(如不发心求生净土,而造来生的人天福报,如同用无价的摩尼宝珠换一根糖葫芦吃)
偶尔会跟人说下是非,应该没有再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了,(人天福报福享(消)完,然因过去所造惑业,还是难免要堕落到三恶道去受报)
临终不能保持正念/不能念佛,(随着业力去转,随着业力去投胎,自己做不了主宰)
---------------------------------------------------------------------
佛在经上讲,我们业因无量,只要你在六道,你就会随着业力支配,你自己做不了主,业力在做主。
我们讲六道里面的投生,佛在经上讲“强者先牵”,你阿赖耶识里头的那些种子,哪一个种子力量强,它就先受报;力量弱的,就往后面轮流受报。
所以在临命终时,如果你想到家亲眷属,恩爱难舍,你就到鬼道去,贪心重;如果想到冤家对头还没有报复,那就地狱去了,嗔恚心重;你糊里糊涂,愚痴心重,你就到畜生道投胎去。《净空法师》
--------------------------------------------------------------------
简单这么说学佛人是不说是非,说了难免会犯下口业咯!
再者临终不能保持正念/不能念佛,地狱果报会现前咯!
《法华经·警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若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诚如实知依佛陀的教诲,断恶修善,老实念佛,求生净土,是名报佛恩!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2012 12: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5-2012 12:35 AM 编辑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五集
「是心作佛」,怎麼作佛?念佛就是作佛,念菩薩就是作菩薩,念阿羅漢就是阿羅漢。
我們現在世間人念什麼?腦子裡所想的是念錢,念財色名食睡,他念這個。
念這個就變這個,念什麼變什麼,跟萬花筒一樣念什麼變什麼,這就不是佛,財色是什麼?給諸位說,財色是餓鬼、是地獄。
為什麼?你起了貪心。貪心就是餓鬼,瞋恚就是地獄,愚痴就是畜生,愚痴是不了解事實真相,叫愚痴。
現在這個世間幾個人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要不學大乘經教,我們就無法脫離愚痴,只有大乘佛法這些經典才幫助我們破迷開悟。
我們這個悟不是證悟,是解悟,我們明白了,為什麼沒有證得?這沒放下。
真放下是什麼境界?剛才我講的,真放下的時候念念是阿彌陀佛,不是我們粗念,是細念,念念那真覺悟了。
那個境界裡面沒六道、沒十法界,那個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我們叫它做一真法界,一是真的,二就是假的。
你看《還源觀》裡面,賢首大師這篇文章第一段,一真,那是真的,「自性清淨圓明體」,自性清淨圓明體是心、是佛,不二,心跟佛是一不是二。
起二用呢?起二用就變了。二用是什麼?宇宙出現,萬物出現,我出現了。
我是正報,除自己之外所有一切的環境都是依報,依報裡頭有人事的依報,人事環境、物質環境的依報,這個依正莊嚴,一動念頭依正莊嚴就起來。
這個起來的時候沒變,都是自性現的,所以能現能生沒有變化,這就叫一真法界。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5-2012 12: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5-2012 12:49 AM 编辑
可是一起分別就變了,諸位要曉得,分別心起來,實報土就不見了,出現什麼境界?
四聖法界,就是十法界上面的四層,有分別,沒執著。
稍稍有一點執著,執著是什麼?我想控制它,我想佔有它。
有這麼個念頭,四聖法界沒有了,不見了,又出現一個什麼?六道輪迴出現。
六道怎麼來的?執著來的。
所以六道裡頭妄想分別執著全有,四聖法界裡面有妄想、有分別,沒執著;諸佛的剎土一真法界裡頭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執著害死人,你活在世間為什麼活得這麼苦?就是執著;執著沒有了,你在這個世間有樂沒有苦,你就離苦得樂。
底下這一句「是心作佛」太重要了,你為什麼不念佛?念佛念得自在、念得相應,那愈念愈歡喜、愈念愈快樂,知道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跟自己是一體,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兩句話你就證得,那就是你的境界。
這個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他生哪一土?他生實報莊嚴土。
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花開見佛,就證無生法忍,那是什麼?真的阿惟越致菩薩,一點都不假。
如果沒入這個境界也能往生,叫帶業往生,這是這個法門無比殊勝。
八萬四千法門沒帶業的,只有這個法門准許你帶業,帶業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方便土、同居土,同居土就是我們這邊六道,方便土就是我們四聖法界。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2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5-2012 01:21 AM 编辑
可是西方的同居跟方便,跟我們這裡不一樣,我們這裡有障礙,等次不一樣見不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平等世界,沒有障礙。
這個好比什麼?我們在學校念書,小學、中學不是在一個學校,小學生不能到中學去,中學生他也不會到小學來。
小學裡頭還有班級不同,同一個班級是同學,不同班級雖然是同學不常見面,不在一起上課。
極樂世界很特別,小學、中學、大學在一個教室上課,所以天天見面,真的是同學,小學一、二年級學生,跟研究班一、二年級的大學長,這是兄弟稱呼,同學,天天見面,這是極樂世界不可思議的地方。
十方世界沒有這個狀況,沒有這種情形的,殊勝!
所以極樂世界一生一切生,你生凡聖同居土,好像同時也就生方便土、生實報土。
這是為什麼釋迦、彌陀勸我們往生,十方世界諸佛也勸我們往生,道理在此地。
我們這一生要是不能往生,怎麼對得起釋迦?怎麼對得起彌陀?怎麼對得起十方諸佛?這個話句句都是真話。
所以這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說盡了。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12 12: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5-2012 12:56 AM 编辑
下面這是黃念老的話,「本來是佛,現又作佛,是故當下即佛」。
這個話不是鼓勵我們的話,這個話是實實在在的話,問題在哪裡?問題我們自己不敢當,我們自己不敢承認。
不敢當、不敢承認是對的,怎麼是對的?本來是佛,這沒話說,這話是真的,現又作佛,你是有名無實。
念阿彌陀佛想作佛,這句佛號有很多疑問在裡頭,是真的嗎?有很多問題在裡頭。
念這一句佛號裡頭有很多夾雜,夾雜什麼東西你自己不知道,為什麼不知道?你愚痴,貪瞋痴。
你要不愚痴,你夾雜的你知道,你愚痴你夾雜的不知道,所以你的功力不純。
念佛當下真的是佛,因為你功夫不純,你達不到它的標準,是向著這個方向沒錯,達不到這個目標。
怎樣做到不懷疑?就得看破。
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看破、放下,看破就是明瞭,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
像我們中下根性的人,只有在經教裡頭慢慢的明白、搞清楚,明瞭之後你就很容易放下,你就自己知道不放下是錯了,大錯特錯。
為什麼要放下?因為它本來沒有,它全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萬法皆空。
到常寂光淨土的時候,因果也空,這個諸位要知道,到常寂光,因果就沒有了。
實報土裡頭還有因果,佛門裡頭有一句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在十法界裡頭因果不空,其實實報土還是因果不空,到常寂光就沒有了。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5-2012 0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5-2012 01:45 AM 编辑
「直捷了當,方便究竟,奇特殊勝,不可思議」,這幾句話是讚歎這部經、讚歎這個法門,無比的殊勝。
我們能遇到,你說你多大的福報;真的,法界虛空界裡多少菩薩想求,求不到。
我們這個道場雖然不大,聽眾之多,我們肉眼看不見,如果你要看到的時候,你才曉得聽眾之多,數不盡。
我們這裡雖然是開放,歡迎大家,沒有任何條件,可是依然有護法神,有不少眾生被護法神擋在門外進不來。
我們給他供個牌位,就是給他設立座位,他有他的坐席,他就能進來聽經,到這個地方來修行。
一切法全是幻化,沒有大小,大小隨著你的心量,心量愈大,道場就愈大。
心量小,道場就小,大道場也變成小道場;心量大,小道場也變成大道場,這都不可思議。
「便以淨土諸經之中,唯此經備攝圓妙」,淨土有三經,前面跟諸位報告過,魏默深居士將《華嚴經》最後一卷,放在三經後面,變成四經;印光大師將《楞嚴經》上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附在四經後面,變成淨土五經,圓滿。
修淨土的,這五種經那就是圓圓滿滿的。
五經裡面,哪一部經講得最圓滿,一絲毫欠缺沒有?那是《無量壽經》,所以古大德讚歎這部經極圓極妙。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5-2012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5-2012 01:27 AM 编辑
「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這兩句話很重要。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在這部經「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講得清楚。
三輩往生一共有四段經文,上輩往生、中輩往生、下輩往生,末後一段修學大乘佛法的,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將所修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都能往生,你看淨土這個門多大。
慈舟法師在科判裡面,把這一段標一個題目叫「一心三輩」,標得好,那就把佛法全都包括進去。
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這要常講,《觀無量壽佛經》上講的菩提心,「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經上說的。《大乘起信論》裡面講的菩提心,「直心、深心、大悲心」,把經論合起來看意思就很明顯。
菩提心的體,也就菩提心是真心,真心的體是什麼?就真誠,真誠到極處叫至誠,至誠心。
《起信論》裡面講直心,一絲毫委曲都沒有,那就是真誠,我們依照經論取它的意思。
深心不好講,古大德的解釋,好善好德,深心這麼解釋的。
深心是自受用,對自己的;大悲心是對別人,慈悲是對別人的。
所以我在二十多年之前講這個經,我就用《無量壽經》上的經題,「清淨、平等、正覺」,這是深心,上面真誠是菩提心的體。
清淨、平等、正覺是自受用,慈悲是他受用;換句話說,用什麼心對自己?「清淨平等覺」。用什麼心對別人?大慈大悲。這叫發菩提心。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5-2012 0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5-2012 02:06 AM 编辑
我們修行修什麼?就是修心。
我們心清不清淨?平不平等?清淨心是戒律,平等心是禪定,正覺心是智慧,戒定慧。
我們怎麼學戒定慧你就明白了,持戒如果心不清淨,你那個戒白持了;修定沒有開智慧,那個定也白修。
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持戒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達到禪定,就是達到平等,平等才是定。
我們果然清淨心得到,給諸位說,這個三災,水災就沒有了。平等心現前,地震就沒有了。
今天有個同學拿一篇資料給我看,最近大概不到一個月,六級以上的地震在全世界各地有十幾次,這麼頻繁,什麼原因?六級以上的,多可怕,到八級的。
覺悟之後,風災就沒有了,愚痴是感風災。這個心要是證到平等,地球溫度就不會上升,就會恢復正常。
所以佛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貪瞋痴感應的是災難、是反常,戒定慧是正常。
所以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方向「西方」,一個目標「極樂世界」,一個願望「親近阿彌陀佛」,我們這一生就成功了,其他的是假的。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5-2012 0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5-2012 01:40 AM 编辑
廣學多聞是不錯,這來不及了。
所以我常常勸一些同學,廣學多聞好,到極樂世界去,為什麼?到那個地方去,頭一個我們得的一個條件是無量壽,再多的東西,行!我有的是時間。
這個地方生命太短促,我們不能浪費時間,浪費不起。
而且在這個世間智慧沒有開,學東西學得不會圓滿,一知半解,當中還犯很多錯誤,那又何必?
所以要老實、要聽話。佛教給我們的一向專念,佛教的,這是《無量壽經》上經文。
宗,宗是宗旨,宗是什麼意思?最重要的,這講修學方法,最重要的修學方法,最值得尊崇的方法,十方諸佛都讚歎,淨宗主要修學的方法就是一向專念,宗有這三個意思。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6-2012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6-2012 01:24 AM 编辑
「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這是第十八願,發菩提心是第十九願,四十八願這兩願最重要。
古大德說,四十八願哪一願最重要?大家都稱說第十八願,十八願是十念、一念都能夠往生。
條件是什麼?條件是具足信願。
這一念、十念是指什麼時候?是指你往生的時候,你離開世間的時候,就是最後的念頭,最後那一念是阿彌陀佛,那一念就往生。
所以臨命終時最後一念,如果還念著家裡一些財產,那完蛋了,那到鬼道去;要是一念哪個人冤枉我,我還恨他,那到地獄去。
最後一念是你從這個地方死到底下的往生,關鍵在那一念,所以那一念太重要了。
送往生最重要的,就是幫助他最後一念別忘記阿彌陀佛,我們在他旁邊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提醒他,那個功德無量,叫他不要有其他念頭。
古大德做得更好,家親眷屬不准接近他,他在快要斷氣的時候,家親眷屬免得引起他的情執,一引起情執馬上就墮落,就三惡道去了。
家親眷屬離開,這些同參道友來幫助他,這正確的。
家親眷屬是學佛的,最好也離開,看到是他的兒子、孫子,他會動感情,那個時候一動問題就嚴重,所以家親眷屬避開是非常非常有道理的。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6-2012 1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6-2012 01:09 AM 编辑
「深明三輩往生之因」,這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篇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
「廣攝九界聖凡之眾」,這個法門太大了,它有能力攝受九法界的眾生,九法界上面三個是菩薩、緣覺、聲聞,我們稱他作聖人,菩薩是大聖,聲聞、緣覺是小聖;六道裡面都是凡夫,凡眾。
念佛往生淨土去作佛,人人都有分,鬼神也有分,天人也有分,聲聞、緣覺、菩薩也有分,問題就是你有沒有這個福報,緣分你能遇到,遇到了你相信,你就發願往生,那就成了。
照理說應該是菩薩、阿羅漢比我們容易,為什麼經上說十法界往生是以人間為最方便,這什麼原因?
《四十二章經》裡有個比喻講「富貴學道難」,富貴人享福,把學佛這個事情忘掉,疏忽了;貧窮學道也難,貧窮他生活太苦,三餐飯他都落不著吃,他忙著生活,沒時間來學佛。
而人道呢?不算很富足,但是也不是清貧,就小康之家,容易覺悟、容易修行,方便在這個地方,這個我們能體會到。
天人生活比我們好,福報大;三惡道呢?太苦!
現在情形好像有點變化,我聽了不少信息,連餓鬼、地獄念佛往生的都不少,反而人不相信了,人念佛最後都念到鬼道去、念到地獄裡去,這怎麼回事情?
這樁事情,諸位要是看看慈雲灌頂法師的《大勢至圓通章疏鈔》,《大勢至圓通章》很短,二百四十四個字,它那個註解這麼厚一本,我看的是線裝書,那麼厚一本。
末後的一頁,我當時看的時候就看不懂,它講念佛人一百種果報,第一句就是念佛人墮阿鼻地獄、墮餓鬼、墮畜生。
我看了非常疑惑,我拿著這個本子去問老師,李炳南老居士我跟他學經教,我說「老師,念佛是好事,念佛怎麼會墮地獄?」老師一看,「這是大問題,這問題重要,我不跟你一個人說,講經的時候我來給大家講講這個道理。」真的,你用什麼心念佛?你念佛沒有斷貪瞋痴,貪瞋痴慢疑叫五毒,你用這個五毒的心念佛還是墮地獄,所以不能不懂因果。
那佛有沒有白念?佛沒有白念,阿賴耶識種了佛的種子,你造作的罪業先受報,等你地獄出來之後,那不知道到哪一世又遇到人身,再遇到佛法,遇到淨土,你繼續再修。
所以只能說阿賴耶識裡頭種一個念佛的種子,這個種子永遠不壞,後來一定會起作用。這個利益也很殊勝,可是六道輪迴裡頭你還要吃盡苦頭。
所以念佛要用菩提心去念,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用這個心去念完全相應,真的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6-2012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6-2012 12:28 AM 编辑
「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也」。
確確實實祖師大德為我們顯示出,持名念佛的方法是直指,不走彎路的,直指就是最接近的一條道路,這直路沒有彎曲。
到哪裡?往生歸元,歸元就是回歸原始,原始是什麼?自性。
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自性能生能現,阿賴耶能變,這是十法界依正莊嚴。
我們遇到佛菩薩,佛菩薩也是在十法界裡面,跟我們一樣在這裡兜圈子,在受苦受難,他覺悟,他歸元,回歸自性,我們一般講他成佛、他成菩薩,回歸自性,他清楚、他明白,所以他來指導我們、來教化我們如何脫離苦海,
六道是苦海,苦海裡的深海,四聖法界是海邊緣,淺海,登上岸才算是脫離。
那個岸叫彼岸,叫涅槃的彼岸,涅槃是不生不滅,功德圓滿,不生不滅。
這個彼岸是實報莊嚴土,佛教化眾生、幫助一切眾生,就算是圓滿了。
所以這個經是淨宗第一經,是淨宗同學不能不學的。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6-2012 02: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3-6-2012 02:17 AM 编辑
再往下看「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
《無量壽經》是最早傳到中國來的,東漢的時代,後漢安世高到中國來那個時候,《無量壽經》就傳到中國,所以翻譯也是最早翻譯的。
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念佛堂,東林念佛堂,現在的東林寺,是專修淨土的這些同學們,它裡頭有在家、出家的,總共一百二十三個人,一百二十三個人大家在一塊念佛求生淨土。
所依靠的經典,給諸位說就是《無量壽經》,因為那個時候《觀無量壽佛經》,跟《阿彌陀經》都還沒有傳到中國,淨宗經典就這一部。
所以第一代的祖師,慧遠大師他們那一幫人就是依《無量壽經》,不容易!
對這部經能信、能解、能發願、能真幹,談何容易?
我們看看《高僧傳》裡面,慧遠大師的傳記,你就能看到當年修行的盛況。
他們是結界安居,前面有一條小溪,這條小溪是虎溪,在我們想像當中可能那個時候山上有老虎,所以稱為虎溪。
虎溪是他們的界線,修行人決定不離開這界線。
中國儒釋道是一家,所以遠公也有個故事叫虎溪三笑。
來了兩個好朋友,陶淵明是儒家的,陸道長是修道的,到東林來看遠公,談得很高興,離開的時候遠公送他們,不知不覺就過了虎溪,虎溪一個小橋就過了,過了之後三個人哈哈大笑,那是界線,不能越過的,居然走過頭。
所以中國傳統文化離不開儒釋道,三足鼎立。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6-2012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6-2012 01:24 AM 编辑
這一部經遠公依照這個修行,居然後人沒有那麼認真在這個經上下功夫,因為不久,大概隔了不到五十年,《彌陀經》、《觀經》都翻譯出來。
淨宗確實是在早期的時候,梵文典籍就傳到中國,一般人在《彌陀經》上下的功夫最多,註疏也最多。
這一千多年來就沒有被淨宗所重視,這什麼原因?底下說「考其原因,蓋由此經五種原譯,互有詳略,出入甚巨」,這個原因應該是這樣的。
這個地方講五種原譯,是現在《大藏經》裡面所保留的,《無量壽經》有五種譯本。
在譯經目錄裡面,從漢到宋朝是有十二種譯本,太多了,到底依哪個本子?
這個譯本裡面出入很大,他這裡面舉一個例子,「例如彌陀大願」,我們常講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在魏譯、唐譯,這兩個本子是四十八;在漢朝翻譯的吳,吳是三國的時候的東吳,康僧鎧翻譯的,它是二十四願;在宋朝翻譯的是三十六願,這個出入太大。
如果梵文是一種原本,不管什麼人翻譯,當然文字不會是一樣的,意思一定是一樣,像這願文條目一定是一樣,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別。
所以古人判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這個經是多次宣講,才會有這個情形出現。
世尊講經從來沒有哪一部經是講兩遍的,他就一遍,沒有兩遍,唯獨《無量壽經》多次宣講,說明這經典的重要性,這法門的重要性,這是祖師大德為我們說出。
「遂使初心學者,專持一譯,難明深旨,遍讀五種,又感艱難」。那真難,你看看到宋朝,王龍舒居士這是了不起的大德,這五種原譯他都沒有看到,他只看到四種,所以他的會集本是根據四種。
唐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種翻譯王龍舒就沒有看到,這本東西裡面有很多好的開示,其他四種裡頭沒有說,所以這個會集就不完美。
你想想,像王龍舒這樣有地位、有財富,五種本子都沒有辦法完全蒐集到,還漏掉一種,都找不到,從前求一本經是太難太難。
所以古大德教給我們,經典要很慎重的把它保存,讀的時候小心謹慎,經本上決定不能做記號、不能寫字、不能傷害,為什麼?流傳後世,讓後人有經可以讀。
不像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這麼方便,所以有人問我,我們經上可以不可以寫字做記號?我說可以。
為什麼?太多了,不會失傳;從前太少,怕失傳。
宋朝以前經典都是手寫的,印刷術是宋朝時候才發明,但是用木刻版本印刷畢竟還是有限,非常有限。
印刷發達也是最近五十年,五十年前到鉛字排版還是相當麻煩,現在是太方便,這是我們要知道的。
就是現在的本子,你覺得很重要的地方,可以做記號、可以畫紅線。像弘一大師他讀的書,他是用各種不同顏色去做記號,就是經本多,可以這樣做法。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6-2012 12: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6-2012 01:03 AM 编辑
「於是多捨此經而專攻《阿彌陀經》矣」。這就是自古以來,為什麼講這個經的人少,註這個經的人也少。
但是對《阿彌陀經》,註的就多,講解的就多,所以淨宗幾乎是以《阿彌陀經》為最重要的一部經典。
「清初彭紹升居士曰」,彭紹升就是彭際清,「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沒有一個好的本子,諸位看看五種原譯本就知道。
「誠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紹升、魏承貫等大居士,均為宏揚此經,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這到後面會有詳細介紹。
宋朝王龍舒居士,王日休就是王龍舒,曾經著《龍舒淨土文》,龍舒是地名,也就是在我的老家安徽舒城,距離我出生的地方很近。
他的《淨土文》寫得非常之好,許多的人讀了這本書而修淨土,接引了很多人。
魏承貫就是魏默深,他是清朝咸豐年間人,都是大德居士,彭紹升是乾隆時候的人。
王居士、魏居士都有《無量壽經》會集本,他們做過會集。
而彭紹升做過節本,他只取一種本子,就是康僧鎧的本子,把康僧鎧的本子,重新做過一次整理刪訂,我們現在人講刪訂,刪掉一部分,很難懂的、不好讀的把它刪掉一部分,做了個節本,看起來是舒服多了。
所以有節本、有兩種會本。
下面介紹,「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龍舒淨土文》,四海稱譽,傳誦至今」。
修淨土的同學,好像很少沒有念過《龍舒淨土文》的。
我們在初學的時候也非常喜歡這部書,寫得好,可以把它當作國文去讀。
「王氏臨終,端立往生」,王龍舒居士往生是站著往生的,預知時至沒有生病,這在《居士傳》裡面,《大藏經》上有居士傳,《淨土聖賢錄》裡面都有記載。
「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
我們看他往生這一著,給我們所表的法,我們就知道那一點不假,站著走的。
「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於是乃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名為《大阿彌陀經》」。
這個經《龍藏》裡頭有,《龍藏》收進去,好像日本《大正藏》有,《大正藏》也收進去。
《大藏經》能夠把它收進去,就是歷代這些高僧大德對這個本子肯定,這才能夠入藏,所以《大藏經》那是真正的標準。
我們要想學的經典,偽造的經典很多,到底哪個是真的,哪一部經可靠?
在古時候你就看《大藏》,《大藏目錄》裡頭有這就可靠,《大藏目錄》裡頭沒有就不可靠,這是給我們後人立下一個標準。
可是最好,如果你得到一個本子,要跟《大藏經》裡面去對一對,你就更放心。
你看他採取的原本漢魏吳宋,唐譯的沒有,只有四種本子。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12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6-2012 10:27 AM 编辑
「王本問世,海內稱便,叢林奉為課本」。叢林是佛門的道場,佛家講叢林,現在呢?現在是大學。
實在講叢林就是佛教大學,就正式有制度,讓它制度化。
在釋迦牟尼佛當年講經教學,就跟私人辦學一樣是私塾,沒有制度,跟孔老夫子當年在世教學一樣,沒有一個正規學校有個體系,沒有。
到中國隋唐時候才真正上軌道,所以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
方老師當年給我介紹,叢林是中國佛教革命性的創舉,正式把它辦成學校。
叢林的主席稱主席,也稱為方丈住持,那是什麼?校長,職位是校長。
首座和尚就是教務長,維那就是訓導長,監院就是總務長,它跟現在大學的組織分工職事完全相同,就名稱不相同,實際上維那真的是訓導長,教訓導的。
殿堂是教室,叫分座講經,你喜歡學哪個科目有老師指導,有一定的講堂,跟學校一樣。
所以佛教傳到中國,諸位曉得它是教育,它不是宗教,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都沒有變質,都是教育。
叢林是大學,還有些小廟,那小廟,小廟是專科學校,它只學一樣的。
淨宗道場,它修的就淨土五經,它就沒有分座講經的,專科學校專攻一門的,或者是與我這一門相關的經論也學,是這麼一種情形。
佛教今天的衰,衰在什麼?把教學丟了,教學丟了之後,這興旺起來的是經懺佛事,這就變成宗教,真的變成宗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它確實變成宗教,忘了本,它本來不是宗教。
釋迦牟尼佛在世,你到經典查查看,他沒有做一天佛事,如果做一天佛事,那個經上應該詳詳細細記載下來,沒有。
《大藏經》上有許多經懺佛事這些資料,後人,祖師大德後人編的,不是釋迦牟尼的。
所以這不能不知道,佛教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怎麼會衰到這個樣子,一定要清楚。
方東美先生曾經多次提醒我,中國佛教要能夠復興,一定要從恢復叢林制度做起,那就是辦大學,要辦教育。
民國初年有幾個,但時間很短,都沒有了,好像有一位法師辦過華嚴大學,太虛法師在廈門辦過佛學院,圓瑛法師在上海辦過楞嚴專宗學院,有幾個,但時間都不長,以後都沒有了。
諦閑法師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一生講經教學,他是天台宗的,出了不少人才,我在美國還遇到幾個是他門下的。
所以這是會譯會集是有道理,王龍舒第一次做會集,叢林奉為課本。
「我國龍藏」,乾隆時候編的《大藏經》,「及日本《大正藏》亦均採入王本」,王龍舒的本子,就是王日休的本子。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2012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2012 01:11 AM 编辑
「蓮池大師曰」,蓮池大師是明朝晚年的人,他在世的時候把淨土宗復興,非常的難得,他的道場在杭州。
他說「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這是我們淨土宗第八代的祖師,蓮池大師對王龍舒的讚歎。
「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因為它流通得很廣,讀誦的人很多。
「故於所著《彌陀疏鈔》中,凡引證《無量壽經》之處,多取王文,間採原譯」。
《阿彌陀經疏鈔》我好像講過二、三遍,確實非常之好。因為在那個時代,我們看到《疏鈔》的內容就曉得,這就好像我們看到處方,就知道那些人害什麼病。
在那個時代,在中國這塊大地上,佛教禪宗非常興盛,許多人把淨土都疏忽了,看輕了。
所以蓮池大師的《疏鈔》,用什麼來註解《阿彌陀經》?用《華嚴》,把《彌陀經》提升到跟《華嚴》一樣,大家尊重!很了不起。
確實彭際清居士講的話,它這後頭也引證的有,有道理,彭際清居士說《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換句話說,《華嚴經》是大《無量壽經》,再換句話說,《阿彌陀經》就是小《華嚴經》。
《華嚴》、《無量壽》、《彌陀經》,一而三,三而一,這是蓮池大師引出來的,得到佛門這些高僧大德們肯定、認同,淨土就興旺起來,這稱之為第八代的祖師。
淨土宗的祖師跟其他宗派不一樣,其他宗派是代代相傳的,一代傳一代這樣傳下去的,淨土宗沒有,淨土宗不是代代相傳,而是這個大德往生之後,底下一代人肯定他對淨宗有特殊的貢獻,尊他為祖師。
所以淨土宗的祖師是民選的,不是一代一代相傳,是民選的。
像近代,印光大師對淨土宗的貢獻很大,大家公認他應該是第十三代的祖師。
如果祖祖相傳的時候,應該都是六、七十代,淨土宗才十三代。
如果這一代沒有這樣的人,那就沒有得選的,真正出現對淨宗修持、弘揚有特殊貢獻的,這後人尊稱他為這一代的祖師,祖師是這麼來的,所以民選的。
淨宗稱大師這也是特別尊重,所以諸位這也是常識,大師不能隨便稱的,佛門裡面稱大師,是專門對釋迦牟尼稱大師。
你看從前皇帝的老師稱國師,翻譯經典稱三藏法師,禪門大德稱禪師,專攻戒律的為律師,研究論典有成就的稱論師,沒有稱大師的。
只有淨土宗稱大師,為什麼?他跟佛沒有兩樣,他能教導眾生念佛往生,往生就成佛。
你看佛度眾生不是成佛嗎?這些大德度眾生用這個法門,也教他一生成佛,那跟佛有什麼兩樣?都稱大師。
所以唯有淨宗祖師稱大師,這個常識要知道。我們現在一般人稱大師是過分,這個不可以的。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7-2012 0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7-2012 01:30 AM 编辑
下面說「又幽溪大師更有盛焉」,這都是跟蓮池他們同一個時代的人,也是淨宗的大德,他有一個著作叫做《彌陀圓中鈔》。
我們那個時候剛剛接觸淨宗,老師就給我三個註解,這三個註解是《彌陀經》最權威的註解,修淨土不能不讀的。
第一個是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
第二個是蕅益大師的《要解》,在《淨土十要》裡;
第三個是幽溪大師的《圓中鈔》,這三個註解是《彌陀經》權威的註解。
《圓中鈔》裡面所引的《無量壽經》的經文,完全取王龍舒的會集本,蓮池大師《疏鈔》裡大概是一半多一點,引用的是王龍舒的會集本經文,其他的多半還是有一些引用原本。
「近代印光大師於所撰重刻圓中鈔序中,亦讚王本文義詳悉,舉世流通」。
這是近代《印光大師文鈔》裡頭有,這是他一篇文章,就在「重刻阿彌陀經圓中鈔序文」裡頭,有這樣的讚歎,這個說明會集是正確的,應該要有人出來做。
所以在近代有人批評會集是錯誤的,這話講不通。
有很多人來問我,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本,在國內、在台灣,都有我們佛門的那些大德反對,不應該做這個,來問我。
我說如果會集我們不承認,認為這是不如法的,問題就很多,現在寺院裡面我們用的早晚課,早晚課的本子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裡面用的經文、儀規都是會集的,那這也不能用。
你們平常做的一些佛事,像《慈悲三昧水懺》、《大悲懺》、燄口、水陸,這些本子全是會集的,那統統都不能用。
寺院裡做早晚課就是讀原文那才對,那我們許許多多寺院都成問題,都不如法。
你看看佛門的會集東西有多少,古來祖師大德的,所以這個道理要懂,不能不講理。
你統統明瞭之後,你就知道會集是應該的,尤其世尊當年教導我們,「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
又常常大乘經裡面講,「佛無有定法可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說得這麼乾淨、這麼徹底。
所以我們一定要曉得,法從哪裡來?因人而興起的,人有什麼病他就開什麼方子,人沒有病就沒有藥方,這是治病的。
所以一定要懂這個道理,這就是說明這會集是應當做的。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7-2012 0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6-7-2012 01:33 AM 编辑
下面就說這兩種會集本裡面有問題,「王氏會經,雖大有功於淨宗,但所會之本頗多舛誤」,裡頭有錯誤,這是真的,所以這也要認識清楚。
他舉比喻說,「白圭之瑕,賢者惜之」,白圭是玉,玉裡有瑕疵,比喻王龍舒居士會集的本子,賢者惜之。
「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去取未盡」,這後頭有解釋,「彭紹升居士斥之為:凌亂乖舛,不合圓旨」,這個批評都是有根據的,如果我們把五種原譯本對起來看,你就了解。
現在有幾位居士,我看到兩種不同的五種對譯本,做得好,看得很累。
你看完之後,你才曉得夏老居士會集這本子好,會集得太妙!比前面幾種會集本真的是好。
所以現在一共有九種本子,三種會集本,一種節錄的本子,五種原本,我把這九種本子印成一冊。
這是當年我在國外講夏老居士的會集本,怕人家來找麻煩,所以我九種本子印在一起,你們自己看,他要有問題、有疑問的,我就把這本子送給他,你們自己去看去,不用我回答。
九種本子都在,都念真是難!
這麼好的一個會集本,世尊講過,到法滅盡的時候,就是一切經都沒有了,最後還留一部經就是《無量壽經》,這《無量壽》是什麼本子?肯定就是夏蓮居的會集本,而不是原譯本。
這是我們可以肯定的,這會集得太好,這是我們必須要認識的,我們對這個經才不至於懷疑。
批評的人很多,他們修學對於經教的深入,有沒有能達到像王龍舒、像魏默深、像夏蓮居的造詣?
如果沒有達到這個程度,怎麼能隨便批評?你個人批評你造的業自己承當。
如果你影響到別人,讓別人對這本子產生懷疑,不去學習,這個過失很大,你斷別人法身慧命,你要不要負因果責任?
肯定要!這是我們學經教不能不知道的。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2.aspx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7-2012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7-2012 01:19 AM 编辑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六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四面第七行,就是第二個段落,我們還從頭念起。
「王氏會經,雖大有功於淨宗,但所會之本頗多舛誤。白圭之瑕,賢者惜之。蓮池大師謂其:抄前著後,去取未盡。彭紹升居士斥之為:凌亂乖舛,不合圓旨」。
我們先看到這個地方。前面介紹《無量壽經》現前流通的各種版本,除了五種原譯本之外,還有四個本子,有三個是會集本,有一個是節本,這個地方都順便在這裡做個介紹。
王氏是王龍舒,就是王日休,這是最早會集《無量壽經》的。
可見得很早就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版本太多,而內容差別很大。
如果說是五種版本都讀,確實是很麻煩;讀一種,其餘四種沒看到,四種裡面很多的經文,而這個本子裡沒有,那就很遺憾,所以這個本子很少流通,這是重要的因素。
王龍舒居士是宋朝時候的人,前面介紹過,他的著作很豐富,念佛真有功夫,往生的時候是站著走的。
他的《淨土文》非常好,也可以把它當作國文來讀。
我在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蓮池大師的《竹窗隨筆》、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王龍舒居士的《淨土文》也非常好,文字非常好,都是淨宗大德的好文章,我們學文言文,把它當作國文本子來讀,很好。
他的會集本出來之後,流通很廣,你看日本的《大正藏》、乾隆時候編的《龍藏》,都收在《藏經》裡面。
能收在《藏經》,就是得到當代大德的肯定。可是他還是有錯誤,舛誤就是錯誤,還有些錯誤。
白圭之瑕,賢者惜之,這兩句是惋惜的話,可惜做得不夠圓滿,他有欠缺。
蓮池大師也非常佩服他,蓮池大師的《彌陀經疏鈔》,那是很大部頭的一個著作,裡面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一半以上都是引用龍舒居士的會集本,對這個本子也是肯定。
當然它不能夠盡善盡美,所以蓮池大師也有批評,稱他這個本子抄前著後,去取未盡,這兩句話後頭有解釋。
彭紹升他有節本,他不是會集的,他只取康僧鎧的本子。
康僧鎧的本子讀起來也不容易,他把它重新整理,編一個新的本子,裡面生澀艱難的地方他把它刪掉,所以這個本子讀起來就很流暢。
那也算是個好本子,但它不能算會集本,它算是節本。
他對於龍舒居士這個會集本也有批評,說它凌亂乖舛,不合圓旨,也是說它不完美。
不能說他沒有功勞,確實功勞也不能夠磨滅的,但是它不是一個完美的本子,很可惜的這麼一樁事情。
http://new.jingzong.org/Item/4693.aspx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