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boobanzhu

《道教經典》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9-12-2008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問:無眾生可顯,云何天尊說法誘引?若有誘引,則有眾生,云何說云無眾生相?信心眾生,不達法性,猶自有疑,況諸眾生,寧得信乎?唯願天尊隨根曉示。

天尊曰:我說一字,舒善十方。一切法界沙塵之數,盡然顯了。汝等徒眾難悟難聞,眾生一相二行而行,行之一相;眾生一相三行而行,行之一相;眾生一相四行而行,行之一相;眾生一相五行而行,行之一相;眾生一相六行而行,行之一相;眾生一相七行而行,行之一相;眾生一相八行而行,行之一相;眾生一相九行而行,行之一相;眾生一相十行而行,行之一相。如是行行,達了慧源,悉皆解脫,名為上樂。名為上樂,到靈解山,不生不滅。復次,非心不心,亦不不心;非色不色,亦不不色;非我不我,亦不不我。非緣不緣,亦不不緣;非慮不慮,亦不不慮。如是行行,道眼清淨,故具足一切無量功德,智慧成就,到靈解山,常住安樂。樂生三業,煩惱益纏,正性不顯,倒惑甚深。種種譬諭,不自覺知。何謂三業?一者貪愛,思慮百端,計劃無已,貪性一發,遂惑迷途,六情馳騁,不可制御,自乖行戒;二者瞋恚忿發,外觸動情,瞋恨無已,自乖定行;三者癡闇,冥冥不曉,五情纏繞,惡業相連,億劫無已,自乖慧解。此三業受,能滅道種。復此三業行,能種道果。何以故?一者捨離世間,心棲域外,行業遍通,斷貪心種,直至道場,名大乘戒;二者,諸行無深,不受不觸,慈愛眾生,歡喜無量,善根解脫,名大乘定;三者,達了眾生,五情六觸、煩惱業緣,顯發無礙,逕入道場,名大乘慧。復次,諸善男子,此三業者,惑成惑敗,皆由心發。一切諸法,心則為本;善否由心。心不在內,亦不在外,不近不遠,不麤不妙,無大無小,無長無短,不圓不方,善否自在,為惡業者,業報立至,過去亦縛,未來亦縛,見在亦縛,沙塵劫數悉是冤家,斷諸道種。為善業者,道果立至,過去亦解,未來亦解,見在亦解,沙塵劫數悉是善因,斷諸惡種。

又問:心既非內非外,非長非短,非大非小,絕無有相,亦無非相,云何善惡立至,善至則解,惡至則縛?唯願天尊慈恩見念,眾得明了。

天尊曰:譬如鏡像,像形分明。如言有者,取而不得;如言無者,像見分明。當知非有非無,妍醜立見。前心後心,心心相續。雖無相貌善惡,則由分別二見,誹謗是非,毀善譽惡,皆是心作,名為凡夫。在得失中,以失為失。行人修行,照本實情,無分別相,無善惡相,無人我相,不名凡夫。在真實中,以得為得。略說心行,得失差殊,況諸凡計,千差萬別,殊雖萬途,得之者一。

又問得一之時,為是一邪?為非一邪?若有一者,應有二法;若一非一,一無所得。云何得一?

天尊曰:猶如足字,百一非二,非縛非解,非空非不空。所言得一者,證虛空理,證無所正,名為得一;不壞諸法,名虛空相;虛空之相,是名道體,亦名功德。如是廣說功德因緣,無邊眾。

真藏等眾稽首敢問:本迹二途,云何有二?為本中有迹,為迹有本。若本中有迹,有迹應無有本;若迹中有本,有本應無有迹。譬如空有,有有無空,有空無有,云何一時顯其本迹?

天尊曰:實無二義。開方便門,即迹是本,本無有迹,無迹無本,名為真本。一切諸法,不離本故,故名諸法。諸法性離,故名道本。心水澄清,見真實本,非真非假,了了分明。

真藏等眾各悟大乘,歡喜無已,而說謁言:

大乘無虛假,廣布於天人。利益無邊眾,非果亦非因。眾生聞悉悟,自然解脫身。我等勤精進,積劫勞苦辛。三業定慧本,文字裏追尋。凡夫迷日久,分別失天津。天尊往往說,方便度眾生。三業各各受,法內有天經。因果微妙相,遂成功德林。我等諸徒眾,未曾聞此音。應變諸國土,物類盡歡欣。冥功不可測,心見實難陳。寄語悠悠子,努力尋道真。世間非非實,離相得遊神。真藏功德力,破惑慳貪瞋。四眾皆歡樂,證法盡方圓。

爾時,真藏童子及諸四眾說是偈已,歡喜天尊功德方便,說微妙法,廣度眾生,濳功不宰。敢問眾生差殊,諸行不等,根機淺深。云何天尊說言足字?未審眾生是足字不?若是足字,根機應等,應悉悟解;若非足字,天尊說之,有何利益?唯願天尊不簡雜言,隨緣為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9-12-2008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尊答言:我說足字,諸法共之。一切眾生,皆是足字,悉皆平等。雖復千差萬類,無非畢竟。凡夫迷惑,不自覺知。教迹漸多,方便誘說。下根眾生,為說有法,睹相生善。中相眾生,為說空有,若聞空有,即生信向。上根眾生,為說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非非,空非非有。聞此說者,虛心了悟。說雖不同,隨緣布德,皆是足字,應病與藥,悟足字者,無言無教,若病不眼藥者,終無差損。眾生不信大乘,終無悟解。是故此經能破眾生煩惱、無明闇障,能滌眾生,離惡垢塵,能調眾生生死苦惱,能令眾生妻子安樂,能令眾生孝事君父,能令眾生長命富貴,能令眾生得金剛力,能令眾生甚多智慧,能令眾生慈愛孝順,能令眾生不生怖畏,能令眾得法自在,能令眾生不生不滅。此經功德力重,非可譬諭得其邊際。

又問:三乘經教隨化三根,稱機布德。不審愚癡最下眾生不解布施,不識人禮,云何化度?

天尊答言:雖指三乘,化途無量。若能信心恭敬,幡花供養,抄寫受持,功德甚重,亦不可量。用此捨施,功德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又問:若能如是受持供養者,則是上根智慧之士,不名愚癡眾生,四座顒顒,祛疑未了。

天尊又言:有耳有目者,悉可提撕,非止三乘,種種方便。愚蒙本性,悉在靈解,迴向即至。此經深妙,為眾經第一。先示餘行,斷截外魔。外魔消滅,內行調伏。城塹堅固,眾賊永斷。功德莊嚴,具足圓滿,一切種智,自在解脫。十方天尊得一切智,慧解無方,到靈解山,成無上道,究竟清淨,斷諸漏道。一切諸法,皆為實相;一切煩惱,皆為種智。是行人行處,是功德本。汝等四眾證微妙身,入祕密藏,出離生死。入五濁中化度眾生,隨三業行,示方便惠。所以爾者,十方大聖證入妙身,皆是煩惱內發,不由外來,自然微妙,無形無相。復次,一切諸法,非造作法,非生滅法,非昔有法,非今無法,湛寂自然,與天尊合德。一切眾生聞如是語,反生謗心,便更起惑。雖然,要在逆俗,功德甚深,利益廣遠。復次,正行修道,離一切相,印無生理,虛妄自斷,與道為一,不生不滅,無去無來。何以故?妙道寂滅故。寂滅能生生滅,能生去來,能生動轉,能生業行。一切諸法、悉能生育,生育之法,相好不同,或優游自在,或常生苦惱,或處富貴,或居貧賤,或姿容婥約,或形貌醜陋,千差萬別,種類不同,皆是妙道,寂滅無為。凡夫不能解了,自生顛倒。

天尊爾時欲顯大乘真藏妙典,說偈頌曰:

本體不生滅,法相自玄通。諸受常清淨,無為性自空。十方天尊德,眾生等共同。汝等咸恭敬,修行立大功。五廕香圍宅,窅然無始終。三業戒定慧,無去亦無來。道相不可測,示見無不該。我說方便慧,妙法絕三才。顯揚功德本,世孕是瓊胎。能修無上道,六識自然開。悟法端正慧,三毒靡不迴。於法得自在,萬劫不逢災。眾生長苦夜,不覺年命摧。轉輪無窮極,欲樂不知哀。歎汝愚癡輩,不信大乘經。棄離真父母,習惡為因緣。不逢善知識,無由作福田。能行此經者,悟解諸法前。

爾時,天尊說此偈已,讚揚功德,顯諸法相,示大乘經無大不包,無細不入,度諸眾生,令入法寶。一切眾生,善知識等,勤行精進,習讀此經。此經功德最大,為諸法本,為法舟航,為法梯橙,能疾能速,能救諸病,為大醫王,種種救治,隨病與藥,無不差愈。汝等徒眾廣化眾緣,觀其業趣,勿生機宜,得性順從。夫性違戾,得性恬愉,失性憂惱。

又問:不審恬愉之性,云何修行?

天尊答言:五常之行,皆悉恬愉,實無相剋。眾生顛倒,貪欲取捨,失恬愉行,皆悉相剋。情深外塵,失恬愉行,名為相剋;五陰不通,失恬愉行,名為相剋。能行布施,名為恬愉;能行持戒,名為恬愉;能行智慧,名為恬偷;能行讀誦,名為恬愉;能行書寫,名為恬偷;能行供養,名為恬愉;能行受持,名為恬愉;能行講說,名為恬愉;能行觀行,名為恬愉;能行遠離,名為恬愉。我說布施,非布施,名為恬愉;我說持戒,非持戒,名為恬愉;我說智慧,非智慧,名為恬愉;我說讀誦,非讀誦,名為恬愉;我說書寫,非書寫,名為恬愉;我說供養,非供養,名為恬愉;我說講說,非講說,名為恬愉;我說諸行,非諸行,名為恬愉;我說諸法,非諸法,名為恬愉;我說修道,非修道,名為恬愉;我說一二,非一二,名為恬愉;我說真藏,非真藏,名為恬愉;我說本性,非本性,名為恬愉;我說譬諭,非譬諭,名為恬愉;我說小乘,非小乘,名為恬愉;我說大乘,非大乘,名為恬愉。恬愉之行,非大非小,非長非短,非廣非狹,非去非來,亦非色相,亦非聲相,亦非觸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2-2008 10: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問:恬偷之體,是道體否?

天尊答言:一切諸法,皆是道體;一切諸法,皆是恬愉。雖有二名而為一體。我說一體,非一體,名為一體。善男女等,勿取文字,勿著語言。文字性離,離相修行;言語道斷,斷相修行;心識處滅,滅相修行,五廕性空,空相修行;三業性淨,淨相修行;六識常住,住相修行;四大常通,通相修行。能如是行,功德廣博,濟無邊眾,度生死海,到靈解山,神通自在。

爾時,真藏童子及諸四眾稽首讚歎:善哉善哉,天尊深智,聞顯大乘微妙之義。我等徒眾各恬心源,哀念深遠,冥功濟度,非是二乘之所能知。又於諸法相中顯大慧源,成無上道,被諸來生,悉令易悟。大乘平等,等一切相,不偏不黨,授與能行,無賤無貴。 當知天尊為眾生父母,為眾生橋梁,廣施布教,開決耳目,紹隆三寶,輪轉無極。我等徒眾各發大意,宣揚妙法,示來眾生,令聞正法。得正法已,父子妻孥安樂無已。

天尊又曰:此經從無量劫來,不終不壞,度人無量,終劫說之,亦不能盡。得道之人,相傳不絕,要須此經而得道果。若無此經,終無有是。此經神驗,疾於影響。若在急難,讀誦此經,難即消滅,自然擁護。昔有玉印童子燒香供養,讀誦此經,忽有仙童玉女遍滿虛空,一時來至,燒反風名香,讚詠靈文,驚動一國,玉印童子安然不恐,遂無輟音。真藏等眾寂默無言,稽首而去。



無上內祕真藏經卷之九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08 1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無上內祕真藏經卷之十】

 

【究竟品】



爾時,天尊領諸徒眾,在靈解山顯揚功德,無量國土皆受慧潤,無量眾生悉得度脫,無量法界並悉聞知,無量小乘皆得悟解,無量真仙能顯功德,無量眷屬能受持經,無量童子能說真藏,無量上士能體大乘,無量中士能行供養,無量下士能生信心,無量師子衛護法城,無量金剛斷邪魔惑。

爾時,天尊放慧光明,遍照東方,無量國土,各隨形類,而得受潤,見此神變,尋光而來,不動本國而睹天尊,稽首無上尊,稽首無上法,歸依無上師。又照南方無量國土,各隨形類而得受潤,見此神變,尋光而來,不動本國而睹天尊,稽首無上尊,稽首無上法,歸依無上師。又照西方無量國土,各隨形類而得受潤,見此神變,尋光而來,不動本國而睹天尊,稽首無上尊,稽首無上法,皈依無上師。又照北方無量國土,各隨形類而得受潤,見此神變,尋光而來,不動本國而睹天尊,稽首無上尊,稽首無上法,皈依無上師。又照上方無量諸天,各隨形類而得受潤,見此神變,尋光而來,不動分度而睹天尊,稽首無上尊,稽首無上法,皈依無上師。又照下方無極世界,各隨形類,而得受潤,見此神變,尋光而來,不動本所而睹天尊,稽首無上尊,稽首無上法,皈依無上師。又照地獄,幽徒楚痛,各隨業報而得解脫,見此神變,尋光而出,不動其所而睹天尊,稽首無上尊,稽首無上法,皈依無上師。

爾時,天尊告諸來者:吾為汝等猶居幻中,妄生業縛,生死憂惱,不能悟解。又有諸仙行小乘行,雖得長年,終皈變易。何以故?業受累故。汝今迴向,皈命大乘,諦聽善思,吾為汝說。我發神光,遍照十方無量國土。汝等各見神光殊妙,希有第一,不識所由。此光非外非內,非青非白,非赤非黑,脫諸色像,而得自在。汝等各有此光,非近非遠,變見在物,能為五聲,非五聲;能為五色,非五色;能為五味,非五味;能為物像,非物像;能為智慧,非智慧;能為解脫,非解脫;能為微妙,非微妙;能為清淨,非清淨;能為不動,非不動;能為取捨,非取捨;能為去來,非去來;能為寂滅,非寂滅;能為是非,非是非。略示此光,千分萬分,未顯其一。善男子等,汝勿驚疑,自生退悔。我累劫來修行大乘,坐觀行觀,四宜不失,遂經劫載,艱辛備經而成道果。汝等眷屬,聽受不等,多有疑惑。何故不問?我今最後顯深妙理,令汝易解,勿懷不信,迷情不已。須臾之間,汝自當見。

言語未訖,忽然神變,空中發聲,震天動地,迴易日月,驚駭眾生,蠢蠕之類,一時變易,莫知所在,五苦囚徒,咸得解脫。眾仙等眾乘空而來,到靈解山,一時稽首,瞻視天尊,欣慶無已,俱發聲言,歎大慈尊,顯揚妙德,異相威嚴,種種方便,能成能壞,能妙能麄,能長能短,不可思議。不審為法自有殊妙,奇特變見,非諸色像,為當天尊神德迴易。

天尊答言:善哉巧問。諸法自在,非麄非妙,亦非自有,亦非我作,我與汝等;更無差別;汝與我等,亦無差別。我等眾生,眾生我等。所變動者,皆是正慧,法性自顯。自顯非相、非非相,非法、非非法,清淨自在,解脫無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08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四眾聞此瑞相,非內非外,非真非假,各在本性,寂然無照。四眾皆至,不動本國而見他方,不壞法相而法相自在,不壞煩惱而煩惱清淨,不壞生死而生死解脫,不壞去來而去來無我,不壞是非而是非無主,不壞智慧而智慧寂滅。我等徒眾,久習諸經,顯《真藏經》,決生靈旨。我等宿緣,種福淳厚,得聞此經,不踰旬月,無進無退,覺悟大乘,至靈解山,豁然無滯。

天尊又告諸大弟子及諸來眾:此經無量劫來常存不壞,神德微妙,廣布威嚴,生天立地,造化無端。汝等勸化,受持供養,書寫流通,功德甚重,福報無窮。若有誹謗,不信此經,見世招禍,祆邪惡鬼,不意而生。汝善觀察,惑貧惑賤,惑疾惑病,惑苦惑惱,惑聾惑盲,惑瘖惑瘂,皆由緣業,報應不差。惑前惑後,宜各慎之。修身立行,有五福德。何謂五福德?勤行恭敬,勤行慈悲,勤行忍辱,勤行精進,勤行布施。何謂恭敬?恭敬有二:一者睹相,恭敬外形,人見則信;二者當照,本性皎然,等真道法。行此恭敬,名為正解。何為慈悲?慈悲亦有二:一者憐愍,哀念眾生;二者慈能,破有樹立。行此慈悲,名為度物。何謂忍辱?忍辱亦有二:一者惡業外來觸己,心能懷忍,不生怨恚;二者無我,外無塵累,得法自在。行此忍辱,名為等性。何謂精進?亦有二種:一者專精,定心執志,欲人敬己;二者內行,照物妙心,無人我相,無去來相,常行常照,證果不差,名為精進。何謂布施?亦有二法:一者財施,受用不周,功德不具;二者法施,懷在胸中,慧無不普。此之功德,心行不等,有深有淺。若印法者,觀理則住,名為大乘,最勝功德,希有難聞。若有不印者,縛在色聲,名為小乘,辛苦累劫,證因受果,雖得少分,終無解脫。復有最下愚癡眾生,不知恭敬,不知慈悲,不知忍辱,不知精進,不知布施,如此等類,難可化諭,不可思議。汝等聽受而聽受之。

是時,真藏等眾聞此妙說,利益甚深,難可譬諭,而說偈言:

無上天尊慧無窮,顯法隨方皆得度。
逗機萬行不差殊,巨細淺深歸正路。
放光動地見諸像,非巧言辭能譬諭。
我等積劫習小乘,勤苦艱辛終不悟。
今聞天尊顯真藏,不盈日月了深趣。
慈悲究竟真道場,壞忍受生端正果。
我師巧說無虛假,救濟蒼生無不可。
眾生不信善因緣,誹謗大乘懷自我。
天尊法母慈受深,布德遍周無不普。
我今曉了大乘經,內行思惟自然睹。
天尊善離於世間,方寸受納諸國土。
示見微妙奇特身,不生不死非今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08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時,真藏等眾說偈讚歎:天尊希有,愍傷一切,廣布大乘,顯真藏法,開化愚蒙,教導利益,使未見者見,未聞者聞,未悟者悟,未解脫者令得解脫。我等眷屬普入法門,悟無上道。復有下根眾生,不能曉達本性探微,迷情不到,云何可顯?唯願天尊重宣委示。

天尊答言:一切眾生,不聞法寶,不信大乘,不行正法,未入定位。當審其行,隨心為說。我得道已,無量劫來,常住世間,濟度諸法,無時捨離。若得度者,則見我身,非外非內,非青非白,非赤非黑。彼土眾生,業緣感對。汝等徒眾,各取所宜,而隨物化。我今反入無間,汝等肉眼不能見我妙相法身,謂言我滅。汝自觀身,當得見我圓滿具足。汝未體空,迷途倒惑,要憑文字,執繫其心。汝等受持真藏妙經,功德立至,當見我身。見我身者,無文無字,無去無來,亦無我相,無非我相,非相、非非相。何以故?經微妙故,連法不二;法微妙故,連眾生不二;眾生妙故,連我不二;我等妙故,連一切法、非法非非法。復告四眾:我初學行,遂經數劫,種種尋求,學長生業,餐芝服餌,吐納導養,遂得長生,雖壽千齡,終必變易。乃復進修,學中乘行,尋文記事,外相求真,執著語言,謂言是實。後遇本師,逢善知識,曉示真源,決無為理。我稟受形,四妙為本,五廕成相,遣我行行。先觀四妙,遊歷五成,五成之相,窅窅冥冥,變化出沒,不住生生,反源守一,照理明明。此時覺悟諸法平等,一相無相,究竟寂滅。無初中後,汝等四眾廣開法門,除五垢行,斷四緣愛,三惑得除,一慧能通,六聰明徹,映照內外。如琉璃山,無表無內,皎然明淨,慧解無窮。眾生不曉,自懷我慢,煩惱覆蔽,不能顯了。猶如泥中,玉處不見,終無汙染。汝等四眾,各勸修行,勿生外想。眾生顛倒,迷惑世間,躭著五慾,以此為樂,謂言不死,須臾之間,百病具生,或頭眩風病,或內疾充心,或手腳不遂,或瘖瘂聾盲。如此病至,求死不得,苦惱自嬰,妻子看守,經年累月,復無孝心,如此怨報,苦痛切身,不可歎說。若身死後,名係三官,魂神被縛,考對幽牢,長夜之中,不見日月,受苦報對,永無期限。妻子欣然,不知不覺。汝等觀察前後因緣,明瑩身心,達三世因,了三世果,善知眾生根性差別,隨分自在,從無量劫受身定位,不生不滅,與我同身,與道同根。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汝等要須先習此經,悟諸緣理。何以故?此經正印,通印諸法,顯物妙心,真實不二,無虛假說,是一相門,圓滿具足。修行至此,堅固不退,滌蕩無為,外道羣邪,自然磨滅。此經神力,為大法輪,運載眾生,輪轉不絕。猶如日月,懸照四方,盲者不睹。真經妙性,亦復如是。眾生顛倒,煩惱覆蔽,不見正經,自生誹謗,失愛慈母。

真藏等眾稽首伏地,上白天尊:眾疑不了,敢問眾生等天尊性,無差無別;為眾生性,等天尊相;為眾生相,等天尊性。若相等者,眾生應見;若見尊相,則無顛倒,亦無煩惱,亦無誹謗,亦無是非,亦無生死,云何眾生顛倒不了?若性等者,相則不等,性相則別。眾生有相,則無有性;天尊有性,則無有相。若相即性,性即是相,眾生即是天尊圓應,天尊即是眾生執著。如此疑惑,願垂誨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1-12-2008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尊歡喜讚歎:善哉,巧能問義,於眾得聞。譬如種樹,根深枝盛,離枝無根,離根無枝。眾生性相,亦復如是。離相無性,離性無相。性不可見,則相非相,非非相;相不可見,則性非性,非非性。等我性者,則是等相,等無所等,云何難言?相則可見,性不可見,分別二途,失真實道。我說此經,名大醫王,能療諸疾。應病與藥,能服之者,無不差愈;不能服者,病則不廖,徒嗟大醫,終無有損。此經亦復如是。眾生顛倒,不信大乘,而生誹謗,不行恭敬,不肯受持,自生顛倒惑。此經能破煩惱重病,能破貪欲愛網結縛,能破瞋恚愚癡障惱,能令眾生得無畏心,能令眾生得不死術,能令眾生智慧方便,能令眾生慈仁孝順,能令眾生長命富貴,能令眾生安樂自在,能令眾生成無上道。此經功德,廣遠遍周,非言可顯。汝能方便,功積修行,到靈解山,入真實際,證大乘轅,平等無礙。若無方便,不曉真宗,反成執滯,更增煩惱,失大慈母,失平等心,失無為理,失解脫慧,失功德本。諸行皆失,自然禍殃。天尊於是說偈讚揚,重宣功德,令諸四眾反照身心。說偈頌云:

大乘廣分布,隨分教眾生。我顯真藏本,正印證分明。能行此經者,智慧自然成。汝等諸徒眾,廣化勤修行。證法得自在,了達無上經。我今說譬諭,近聞令易解。小乘人得信,漸證無生果。究竟功德林,非人復非我。最後殷勤說,所言無不可。巨細各相容,神力隨行坐。大乘不可顯,反覆在環堵。

        天尊說此偈已,告四眾及諸眷屬:我說法訖,當還本所。此經委付國王聖主,次及大臣、王侯子弟、我大弟子共傳宣布,經法流通,功德廣達,不可格量。何以故?猶如良井,遍給眾渴,井泉不竭。此經功德,亦復如是。廣宣分布,眾人皆得,本猶不失。若不流通,此經不行,功德斷絕,塞諸智慧,斷眾生行,斷解脫源,斷因緣業,其罪深重,非可譬諭。汝諸四眾勤行大行,勿生分別。我當反神,不沉不浮,離諸色像。

四眾顒顒,聞此語已,哀號哽咽,涕淚不勝,齊聲唱言,留請天尊垂恩住世。天尊答言:我遊諸國、崑崙九土,思法教化,令彼眾生迴向大道。我別汝當不易時。汝等各居嚴淨國土,鬱蕙名香,在靈解山,自當見我。忽然冉冉昇空而去。真藏等眾瞻視無已,莫知所在,各還本所。



無上內祕真藏經卷之十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009 12: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上玉皇本行經髓】

 

  道言:昔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玉京金闕七寶玄苑玉皇宮殿陞光明座,與無鞅數眾宣說靈寶清淨真一不二法門。是時玉皇尊帝與諸真聖清齋建節,侍在側焉。於是玉帝知時欲至,即於會前舉六通力,放大光明,徧照諸天,一切境界皆大震動,十方無極俱同瑠璃,下燭下方,是諸世界,一切人天,咸臻道氣。當是之時,酆都鐵圍,即時破壞,三惡道苦,一時解脫。

  爾時,玉帝即分其身,徧散十方諸大天宮,自然化現,白玉為京,黃金為闕,七寶玄苑大光明殿具光明座,幢節旛蓋,異寶奇花,徧布是處。

  爾時,玉帝即以所分其身,徧於是處,普為十方演說清淨解脫之道。說已,即以神通,不動其所,移接天人,皆令得至清微天中玉清聖境元始會下。是諸眾等,不覺不知,普來集會。時諸大眾,稽首膽仰玉帝化身,忽睹天尊勝會,踊躍歡喜,一時作禮,歎未曾有。

  爾時,高虛清明天主與諸天眷屬御八景鸞輿、九光寶蓋,奏玄歌妙樂,詠無量洞章,散天寶花,噴天真香,飛步遊空,來詣道前,稽首長跪,白天尊言:賤臣懈息,後會法筵。今日吉慶,建此法橋,幽顯凡聖,普霑聖澤,放大光明,現希有相。臣等千劫良因,九天運會,今日大吉,咸仰玄功。以偈讚上帝曰:

  金闕玄穹主,高上玉皇尊。妙相冠諸天,慈光燭三界。真聖妙道師,天人依仗師。大乘垂法語,真一指迷途。功德若虛空,讚揚無窮盡。

  爾時,天尊告四眾云:是帝身即道身也,非常體也,汝等親近是帝,生尊重心,注想尊容,稱揚名號,然後汝等咸蒙護度。

  爾時,天地始祖五老上帝稽首長跪,白天尊言:伏聞高上玉皇慈念蒼生,普放神光,照燭法界,六凡四聖,普叨道蔭。切以自昔元始,天地未分,日月未光,是生玉帝,故得二儀分判,三景發光。恭聞帝號,稱說難言,莫可尋詳。臣即命鑄金為簡,刻玉為章,寔

靈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惟願哀憫,使依玄科,按法以傳。

  於是,天尊普告真聖云:今三天败運,皇道氣暢,真道宜行。乃命五老上帝與諸真聖,上詣太玄玉都寒靈丹殿紫微上宮洞陽玉

館,披九光八色之韞,雲錦之囊,出靈寶金書玉篆文曰:太上彌羅無上天,妙有玄真境,渺渺紫金闕,太微玉清宮,無極無上聖,廓落法光明。寂寂浩無宗,玄範總十方。湛寂真常道,恢漠大神通。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

  是時,五老上帝得是經已,還詣元始天尊前,諮以禁戒之儀,遜謝不逮。

  道言:是帝號也,元始之妙言,玉皇之真誥,至真妙文,神應自然。乃知天真貴重,至聖上書,斯文隱祕,不得窺聞。有得之者,勤行修奉,尅至神仙。於是玉虛上帝白天尊言:願為四眾及未來世持是經人,說利益事。

  爾時,天尊告玉虛上帝言:若有三界十方無量國土,或兵戈並起,疫氣大行,水旱蟲蝗,凶年飢饉,是其國君當發慈悲,為其黎庶徧請道流,清淨嚴潔,為轉此經,當得國土清平,五穀豐熟,黎庶安泰。此經所在之處,常有十方至真侍衛供養,持是經人獲福無量。又若持是經人造作長旛,書帝名號於其旛上,被諸風吹,所指方面,一切眾生皆霑勝利。又若持是經人書帝名號在一切有聲物上,或是道場,或以戲擊,或被風觸,是聲出時,一切眾生聞是聲已,所有罪障悉得清靜,何況受持。當知是人即是道藏,功德身也。

  爾時,天尊謂玉虛上帝言:今我略說,未盡其妙。若廣說之,凡流邪見,疑惑不信。是經功德,窮劫難言。

  爾時,玉虛上帝聞說是已,心生歡喜,瞻仰慈顏,稽首贊歎,而作頌曰:

九天之上,謂之大羅。玉京金闕,雲層峨峨。

中有天帝,仁慈惠和。至道無敵,降伏眾魔。

天寶靈符,玉律金科。神仙億萬,幢旛眾多。

聞者罪滅,永出愛河。

  是時玉虛上帝說是頌已,是諸天眾異口同音,歎未曾有。於是天尊告四眾云:凡人持誦此經,稱揚帝號者,皆道根深重,宿有善緣。此經尊妙,普度無窮。但精心恭奉,家國安寧,保命度灾,掃諸不祥,能碎鐵圍山,竭苦海水,破大地獄,拔重罪苦,降暴惡魔,護諸國土,能除一切重病,能解一切惡毒,能離一切惡人,能滅一切惡獸,能摧一切邪道,一切諸天,皆令降伏。其餘功德,說不可盡。爾時四眾聞說是已,歡喜踊躍,稽首敬禮而退。



高上玉皇本行經髓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2009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傳經源流

 

  南嶽總仙上真司命紫虛清真元君二十四代嫡孫,安成玉源仙派上清三洞五雷經籙清微明元使劉處源,元至正四年七月內,自廣西柳州路雲遊至海北。八月十五日晚至化州路石城縣地面一郵亭,閺無人煙。至夜半,風清月白,展轉不寐,遂行望月。不覺至路傍,見石上坐一老翁,厖眉皓首,趺坐。處源至前,謁而問曰:此去化州路程幾許?翁曰:半日可到。方今瑶賊橫行州郡,殺擄官民,生靈橫夭,深可哀憫。行止宜乎謹慎。處源謝曰:多蒙訓益。然生死由命,不容易耳。汝何年庚?處源告其生年月日,翁視諸掌曰:汝命數當有瘴瘧、劫賊、刀兵、水溺之難,幸子有濟人之功,亦不免此一難。處源再三告曰:願示祈禳之法。翁曰:但至誠誦《本行經髓》,雖見難,不傷大命。處源曰:予入道三十年,未遇《經髓》,惟《本行經》亦常持誦。恐難遇經寶,有辜禳解之方。翁曰:幸我佩帶斯經在此。吾已心識經句,就當以本授汝。遂於懷中出一黃素囊,取經授曰:可專心持誦,廣傳世人,讀誦獲福無量。吾乃毗陵道士也。汝記吾名。言訖,起身而行,路傍三步,冉冉乘雲而去。處源再拜于地,恍惚不見。處源徘徊於石瞻望,不覺天曙,見石上有坐跡,及昇天腳跡儼然。十六日午至化州,在城石龍縣攀龍坊龍母山下陳宗武家安下。問有廉州知事黃一龍,字雲從,乃吳川人也。維時權石龍縣事,會中詢其昔宿郵亭之名曰仙界鋪也。處源曰:因何而名仙界?雲從曰:古有一仙坐郵亭之側,路傍石上坐跡足跡,印證人世。此仙或隱或降,人間罕逢。處源悟于心曰:豈非神仙之再示,傳是經乎?二十五日身患瘴熱,大重。連日 徭賊行劫,聲息不絕。處源憂患交集。九月初一日子時分,瘴熱昏瀉,恍惚見一金甲天神喝曰:賊已至,急避之。予覺精神稍爽,身熱清涼。遂盟天誦經訖,倚枕就床而坐。天色已曙,忽聞風雨驟至之聲,予驚呼同宿者江德潤曰:賊至。處源佩經出戶,城內外男女紛然奔走,予亦奔至江岸,見男女交雜上船,予讓之。先舟中化州知事張思立呼曰:先生,賊追至矣。可急下水來。予回顧賊至,止隔二丈許,鎗弩並施。予乃投水,而身自浮流一里許,江心得舟人吳日明手援上舟,解衣盡濕,而經冊不濕。處源拜謝天地水曰:荷再造之深恩。予生不能浮水,豈非《本行經》力,神靈默佑,使處源入水不溺,遇劫賊刀兵而不傷?噫,仙真之報不妄,命分難戹苟免,乃知《本行經》力不可思議。處源不敢淪沒,遂告盟天地,鋟梓印行十方,以廣其傳,使有緣者咸臻道炁,共證玄功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2009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無量壽經】

 

爾時太上道君於三元宮中大會說法,眾內有一真人名曰儀可,則智力無畏,從座而起,雅步前跪,諮論請訣:不審一切諸法,從何而生。既得生已,云何觀行而得成道。作是語已,儼然而立。

太上道君撫几微笑曰:夫三界諸法,皆從道生,若欲求道,當修觀慧。觀慧增益,漸至常道。常道無邊,行亦非一。子欲知之,當一心聽,有數十事,不可稱量。何謂為數十事。一者智慧遠身行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遠身行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遠身行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遠身行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遠身行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遠身行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波身行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遠身行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遠身行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遠身行法,不可稱量。是為十種遠身行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離口過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離口過法。一者智慧離口過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離口過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離口過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離口過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離口過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離口過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離口過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離口過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離口過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離口過法,不可稱量。是為十種離口過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除惡想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除惡想法。一者智慧除惡想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除惡想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除惡想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除惡想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除惡想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除惡想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除惡想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除惡想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除惡想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除惡想法,不可稱量。是為十種除惡想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拔逮根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拔逮根法。一者智慧拔逮根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拔逮根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拔逮根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拔逮根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拔逮根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拔逮根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拔逮根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拔逮根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拔逮根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拔逮根法,不可稱量。是為十種拔逮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1-2009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曰:復有十種絕聲色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絕聲色法。一者智慧絕聲色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絕聲色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絕聲色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絕聲色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絕聲色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絕聲色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絕聲色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絕聲色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絕聲色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絕聲色法,不可稱量。是為十種飽聲色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儉愛欲法,可稱量。何等為十種檢愛欲法。一者智慧儉愛欲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儉愛欲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儉愛欲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儉愛欲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儉愛欲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儉愛欲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儉愛欲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儉愛欲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儉愛欲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儉愛欲法,不可稱量。是為十種儉愛欲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放翫習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放翫習法。一者智慧放翫習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放翫習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放翫習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放翫習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放翫習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放翫習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放翫習法,不可稱量。八者市飾身放翫習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放翫習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放翫習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放翫習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洗垢穢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洗垢穢法。一者智慧洗垢穢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洗垢穢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洗垢穢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洗垢穢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洗垢穢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洗垢穢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洗垢穢法,不可稱量。八者市飾身洗垢穢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洗垢穢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洗垢穢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洗垢穢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無昏惑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無昏惑法。一者智慧無昏惑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無昏惑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無昏惑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無昏惑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無昏惑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無昏惑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無昏惑法,不可稱量。八者市飾身無昏惑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無昏惑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無昏惑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無昏惑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09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曰:復有十種不淫想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不淫想法。一者智慧不淫想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不淫想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不淫想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不淫想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不淫想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不淫想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不淫想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不淫想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不淫想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不淫想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不淫想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不疑空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不疑空法。一者智慧不疑空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不疑空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不疑空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不疑空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不疑空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不疑空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不疑空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不疑空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不疑空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不疑空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不疑空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平好醜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平好醜法。一者智慧平好醜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平好醜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平好醜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平好醜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平好醜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平好醜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平好醜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平好醜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平好醜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平好醜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平好醜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不邪還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不邪還法。一者智慧不邪還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不邪還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不邪還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不邪還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不邪還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不邪還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不邪還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不邪還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不邪還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不邪還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不邪還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常住無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常住無法。一者智慧常住無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常住無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常住無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常住無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常住無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常住無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常住無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常住無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常住無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常住無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常住無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絕心想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絕心想法。一者智慧絕心想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絕心想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絕心想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絕心想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絕心想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絕心想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絕心想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絕心想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絕心想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絕心想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絕心想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習悉意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習悉意法。一者智慧習悉意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習悉意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習悉意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習悉意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習悉意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習悉意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習悉意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習悉意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習悉意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習悉意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習悉意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09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曰:復有十種善防言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善防言法。一者智慧善防言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善防言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善防言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善防言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善防言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善防言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善防言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善防言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善防言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善防言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善防言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不亂轉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不亂轉法。一者智慧不亂轉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不亂轉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不亂轉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不亂轉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不亂轉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不亂轉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不亂轉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不亂轉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不亂轉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不亂轉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不亂轉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不悟念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不悟念法。一者智慧不悟念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不悟念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不悟念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不悟念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不悟念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不悟念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不悟念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不悟念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不悟念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不悟念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不悟念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不彼念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不彼念法。一者智慧不彼念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不彼念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不彼念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不彼念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不彼念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不彼念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不彼念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不彼念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不彼念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不彼念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不彼念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不悠想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不悠想法。一者智慧不悠想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不悠想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不悠想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不悠想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不悠想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不悠想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不悠想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不悠想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不悠想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不悠想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不悠想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無常定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無常定法。一者智慧無常定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無常定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無常定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無常定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無常定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無常定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無常定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無常定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無常定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無常定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無常定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無常的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無常的法。一者智慧無常的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無常的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無常的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無常的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無常的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無常的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無常的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無常的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無常的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無常的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無常的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無常顧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無常顧法。一者智慧無常顧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無常顧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無常顧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無常顧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無常顧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無常顧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無常顧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無常顧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無常顧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無常顧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無常顧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2009 03: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曰:復有十種不追懷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不追懷法。一者智慧不追懷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不追懷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不追懷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不追懷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不追懷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不追懷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不追懷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不追懷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不追懷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不追懷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不追懷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無猶豫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無猶豫法。一者智慧無猶豫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無猶豫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無猶豫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無猶豫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無猶豫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無猶豫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無猶豫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無猶豫法,不可稱量。九者遣情無猶豫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無猶豫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無猶豫法。

太上曰:復有十種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何等為十種忍不可忍法。一者智慧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二者慈悲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三者含忍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四者行功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五者修心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六者善業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七者精進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八者飾身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九者遺情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十者普心忍不可忍法,不可稱量。是謂十種忍不可忍法。

道言:夫洞玄經者,蓋天地之源,道德之宗,上聖所尊貴,鬼神所畏伏。其高則出九天之上,其深則通九地之下。千變萬化,道盡於此。若復有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心無懈怠,即得生無量智慧,增無量善因,滅無量業障,消無量煩惱,延無量壽筭,長無量福田。世世歡榮,生生快樂。恒須恭敬,抄寫流傳,利益眾生,是為無量,真人聞說,信受奉行。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無量壽經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009 09: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

 

若夫修道,先觀其心。心為神主,動靜從心。

心動無靜,不動了真。心為禍本,心為道宗。

不動不靜,無想無存。無心無動,有動從心。

了心真性,了性真心。心無所住,住無所心。

了無執住,無執轉真。空無空處,空處了真。

  老君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有何所得。為諸眾生,強名得道。

  老君曰:吾觀眾生不了其心,徒勞浩劫,虛役其神,於心無了,永劫沉淪。依吾聖教,逍遙抱真。



太上老君說了心經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009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一)】
[卷上 清微天宮神通品第一]

 

  爾時,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玉京金闕七寶玄苑玉皇宮殿,昇光明座,與無鞅數眾宣說靈寶清淨真一不二法門。是時玉皇尊帝,與諸真聖、飛天大聖、無極神王、靈童玉女九千萬人,清齋建節,侍在側焉。于時玉帝知時欲至,即於會前舉六通力,放大光明,徧照諸天,無極梵剎一切境界,皆大震動;十方無極一切世界,俱同瑠璃玻瓈,無有隔礙;十方來眾,並乘五色瓊輪琅輿碧輦、九色玄龍、十絕羽蓋,麟舞鳳唱,嘯歌嗈嗈,靈妃散花,金童揚煙,讚詠洞章,浮空而來。是時梵天一切金仙、大乘菩薩、四眾八部,承斯光照,皆乘金碧九霞流景飛雲玉輿,慶霄四會,三辰吐芳,飛香八奏,旋繞道前,雨眾妙花,如雲而下,遍覆會前。是時其光徧照諸天,下燭下方無極世界,同玄都境。凡彼人間,上近九天,通接交連,至親至邇。凡彼下方無極世界,山陵坡坂,溝澗溪谷,緬平如掌,六合至邇,三境非遙。天寶臺殿,星羅人間,瓊瑰羅列,朗耀雲衢,七寶欄楯,以界道路,玉樹仙花,蒨燦珠實,景秀丹田,芝草綿覆。時彼下方,皆見諸天。鈞天妙樂,隨光旋轉,自然振響。又復皆見鸞嘯鳳唱,飛鳴應節,龍戲麟盤,翔舞天端。諸天寶花,零亂散落,徧滿道路。是時凡聖駭異,幽暗開光,天人悅慶,踴躍懽忻,凡夫學士,盡得飛昇,仰觀劫仞寶臺,俯眄紫雲彌羅。是諸世界一切人民,咸臻道炁,白首面皺,皆得化度,紺髮朱顏、少壯幼稚,轉得形容,光澤美好,苦惱痊平,普蒙解脫,安樂快然。天下歌謠,欣國太平。當爾之時,神風遐著,萬炁揚津,天震地裂,枯骨更生,沈尸飛魄,皆起復形,酆都鐵圍、長夜九幽,即時破壞,地獄苦魂,化生諸天,三惡道苦,一時解脫。時諸罪輩,以斯光力,得生十方諸大天宮。

  爾時,玉皇即分其身,徧於十方諸大天宮,令諸天宮自然化現,白玉為京,黃金為闕,七寶玄苑大光明殿具光明座,幢節旛蓋,異寶奇花,徧布是處。爾時,玉皇即以所分之身,徧於是處,白玉京中黃金闕內,七寶玄苑大光明殿光明座上,普為十方演說清淨解脫之道。時化玉帝,各以無量天真大聖、妙行真人、靈妃玉女侍列左右。是諸玉女顏容妹妙,端麗奇特,天珍異寶,莊嚴身相,言音清徹,眾所樂聞。如是諸女,其身復出微妙解脫自然之香。是香芬馥,周徧諸天極妙樂土諸大地一切福處。六道一切眾生聞是香者,普蒙開度。所謂天道、人道、魔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若諸天道,一切天人或有能聞是此香者,五衰四相,永得除滅,轉增天福。若諸人道,王臣兆庶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人天長壽之樂,身或滅度,乃得脫殼尸解之道。若諸魔道,一切諸魔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安處天宮,國戰之苦,各得休息。若諸地獄道,一切眾生或有能聞是此香者,離地獄苦,得淨土樂。若諸餓鬼道,一切餓鬼等或有能聞是此香者,即得飽滿,無飢渴惱。若諸畜生道,一切畜生或有能聞是此香者,脫畜生苦,得智慧樂。

  爾時,諸生天罪眾,既得生是勝天宮已,缘承慈光攝受之故,便得覺悟,各各明了罪福因緣,與諸眷屬作天伎樂,來詣帝前。是諸眾等,各各含悲,俱發聲言,前後經千劫萬劫,不見三光,常處黑暗三惡道中,多受苦惱。伏蒙玉帝方便放光,愍救我等,皆生天上。是諸惡業,悉皆滅盡,無諸繫滯,皆得往生。仰朝玉帝,各到道場。是諸生天一切罪眾,說是語已,稽首復位。

  爾時,玉帝出大妙音,普告十方諸天聖眾:汝等諦聽,此諸罪輩,曠劫以來,縱無明性,造十惡業,六塵徧染,三業縈纏,肆意任心,曾無覺悟。陰罪陽過,日積月深,背道違真,順邪棄正,舉心運念,動結愆尤。遂使命過之後,身落三塗,不得解脫。若非今日遇是法筵,何由出離?

  爾時,諸天化身玉帝,即以神通,不動其所,移接天人,皆令得至清微天宮玉清聖境元始會下,是諸眾等,不覺不知。是時天尊眾會,見是十方玉帝化身,普皆來集天尊會前,如無邊明鏡,照諸影像,互相容入。時諸大眾,稽首瞻仰。玉帝化身,聖中最尊,增長清信,益加志樂,心無退轉,起大堅固。時諸天人邇得生天,忽睹天尊,勝會道場,清 淨第一,無為功德之所莊嚴,踊躍歡喜,一時作禮,歎未曾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1-2009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眾中有一玉女,名曰夜光,從座而起,嚴整衣冠,從容雅步,長跪道前,白天尊言:臣宿昔何幸,仰侍御前,親奉供養,已經億劫。三清境界,金闕玉京,寂淡逍遙,快樂自在,嬉遊聖域,餐聽法音,未嘗見此希有之事。不審向來光內所現十方諸天變現聖境,皆有玉帝應化法身,天真大聖、妙行真人、靈妃玉女以為侍衛。是諸玉女相貌端嚴,形體姝妙,出眾妙香,無與等者。復蒙玉帝神通移接,今皆普集在清微天,未審今此玉女以何因緣,得證如是無上色身。恩惟聖慈,示以未悟。

  爾時,天尊謂夜光玉女言:汝固初入聖流,雖有智慧,未能明了。此諸玉女乃自往昔無量劫中,修諸妙行,具解脫門,同清淨信,同清淨解,同清淨念,同清淨行,同清諍身,同清淨心,同清 淨意,同清淨果,同清淨報,同大慈心,同大悲心,覆護眾生,如母撫念,愛於赤子,奉戒專一,冥心大道,清齋弘誓,千萬劫中,尊奉玉帝。此諸玉女,非實是女,皆天至真,為度羣生,現玉女身。是故身色、神通、智慧,隱顯變化,與帝同焉。

  爾時,夜光聞是說已,心得開悟,稽首歡喜,默然復位。爾時,高虛清明天主與諸天眷屬,馭八景鸞輿,蔭九光寶蓋,奏玄歌妙樂,詠無量洞章,散天寶花,噴天真香,飛步遊空,來詣道前。承天尊玉帝威神之力,是諸寶花即於空中化一寶蓋,蔭覆大眾,無不周徧。是時高虛清明天主見此希有,稽首長跪,白天尊玉帝言:賤臣懈怠,後會法筵,今日吉慶,興此法橋,幽顯聖凡,普霑聖澤,放大光明,現希有相,上照諸天,四梵六慾一切樂土,諸真聖眾睹此光明,悉皆雲集,下照下方無極世界,同玄都境,近接九天,靈風奏樂,宮商相和,激朗雲庭,皆成洞章。一切眾生,咸臻道化,酆都鐵圍、長夜九幽、一切地獄受苦眾生,盡承光力,皆生諸天,得受快樂。今日所散天寶奇花,旋結成蓋,徧覆大眾,盡承斯光,威神之力,臣等千劫良因,九天運會,皇道蕩蕩,正法興隆,今日大吉,咸仰玄功。是時高虛清明天主以偈讚玉帝曰:

金闕玄穹主,高上玉皇尊,妙相冠諸天,慈光燭三界。

真聖妙道師,天人依仗師。大乘垂法語,真一指迷途。

功德若虛空,讚揚無窮盡。

是穹蒼主,浩劫之尊,妙見妙知,無等無倫,湛寂真靜,杳亡杳存,上聖上靈,大神通、光明藏、大丈夫,開化人天,教道無窮,大慈大悲,流煥法輪,為度羣生,是號玉皇。穹蒼真老,妙圓清 淨,智慧辯才,至道至尊,開度眾生,故放是光。

  爾時,高虛清明天主說偈讚歎已,天尊普告四眾云:是帝身即道身也,非常體也。是無量功德之身,是清淨自然之身,是神明堅固不壞真空無上法身。威靈恢廓,名聲周徧,無幽不開,神奇堂堂,難可稱焉。是帝非有為功德之所熏修,而帝昔雖下生人間,多劫行化,示大神通而身清淨,未嘗不在金闕,分身變化,應現隨,利濟羣生,超昇道岸,普垂教法,開悟後人,依按奉行,登真成道。以斯功德之所壯嚴,是故光明常充諸天,神智妙達,莫可度量。是身光明,皆具妙號,所謂大神通光、大慈悲光、大喜捨光、大忍辱光、大平等光、大柔和光、大自在光、大利益光、大如意光、大智慧光、大吉祥光、大解脫光、大歸依光、大功德光、大圓滿光、大無礙光、無能勝光。是故汝等欲見是帝,乃不可得者,缘以汝等尚於身口,不捨結習,煩惱行業,由是障故,不能得睹是帝慈顏。吾今為汝時會眾等,宣示斷障之法,汝等大眾宜各奉行。時諸大眾不勝喜躍,各於至尊几前,稽首作禮,俱欲願聞。

  天尊言曰:斷障之法,當生大悲,無起疑惑,無起貪嗔,無起淫慾,無起嫉妬,無起殺害,無起凡情,無起凡思,無起昏垢,無起聲色,無起是非,無起憎愛,無起分別,無起高慢,無起執著。凝神澄慮,萬神調伏,心若太虛,內外貞白,無所不容,無所不納。無令外邪亂其至道,牽失真宗,敗其靈根,盜其至寶,致爾萬劫永墮凡流,透入俗網,萬魔來攻,百千萬劫,不聞妙法,鬼神執誅,從生入死。是故汝等應當志心,善護真宗,無令喪失。如前所說如是諸障,汝等各各當除斷之,身得清 淨,超度諸難。是名道寶,持法棟樑。更當修奉是此經典,如近是帝,生尊重心,注想尊容,稱揚尊號,然後汝等得睹慈顏,咸蒙護度,普聞妙法,親奉供養,永無流轉。是時四眾聞已歡喜,歎未曾有。



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卷上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09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中 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呪品第二】

 

  爾時,天地始祖五老上帝,稽首長跪,白天尊言:伏聞高上玉皇慈念蒼生,普放神光,照燭法界,六凡四聖普叨道蔭。竊以凡夫短景,劫運將終,正道宜行,以濟兆民,使修真之子,有期輕舉,末代烝民,俱獲壽考。自昔《元始洞玄靈寶赤書玉篇真文》,生於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無祖無宗,無氣無象,無色無名,無形無緒,無音無聲,混沌太無,靈文菴藹,乍存乍亡。二儀待之以分,太陽待之以明。靈圖革運,玄象推遷,乘機應會,於是存焉。玉帝授臣靈寶祕篆、大不可思議神呪,故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發光,靈文鬱秀,洞映上清,發乎始青之天,而色無定方,支勢曲折,不可尋詳。元始鍊之於洞陽之館,冶之於流火之庭,鮮其正文,瑩發光芒,洞陽炁赤,故號赤書。靈圖既煥,萬帝朝真,飛空步虛,旋行上宮,燒香散花,口詠靈章。是時天降十二玄瑞,地發二十四應,上慶九天之靈奧,讚三天之寶明,神風既鼓,皇道咸暢。元始登命,太真按筆,玉妃拂筵,鑄金為簡,刻書玉篇,五老掌錄,祕九天靈都之館。玉女典香,太華執巾,玉童侍衛,玉陛朝軒,九天上書,非鬼神所聞。故天寶之以致浮,地祕之以致安,五帝掌之以得鎮,三光乘之以高明,上聖奉之以致神,高尊賞之以致真,五嶽從之以得靈,天子得之以致治,國祚享之以太平。實靈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威靈恢廓,普加無窮,蕩蕩大化,為神明之宗。其量莫測,巍巍乎太空,明真有格,今當以行。是時元始革運,玄象開圖,靈文鬱秀,神表五方,分判天地,開化萬靈。此太宗之業,可得暫披於靈韞乎?今皇道敷暢,澤被十方,仰觀劫運,真風宜行。臣私心實欲使雲蔭八遐,風灑蘭林,寒條仰希華陽之繁,朽骸蒙受靈澳之津。仰對元慈,下伸丹懇,惟願哀憫俯念蒼生,不審《靈寶玉篇真文》可得見授,下教於未聞者乎?

  於是,元始天尊撫几高抗,凝真遐想,觀時已至,普謂時會一切真聖,論定陰陽,推數劫會,移較河源,檢錄天度,選擇種人,指拈太無,嘯朗九玄,念無開聽於陳辭,有若閉礙求真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09 10: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時,五老上帝啟問不已,良久,元始天尊乃垂眄眥之容,慨爾歎曰:微乎深哉!子今所叩,豈不遠乎。此元始靈寶之玄根,空洞自然之真文,生天立地,開化神明,施鎮五嶽,安國康民。靈寶玄妙,為萬物之尊,天發玄瑞,靈應自然。今三天盭運,六天道行,雜法開化,當有三萬六千種道以擇來者之心。此法運訖,三龍之後,庚子之年,雜氣普消,諸天慶會,吾真道乃行。今且可相付,當錄於上綰,未得行於下世。玄科有禁,不得便傳。子可詣靈都紫微上宮,聽天音於金格,取俯仰於神王,然後當使得備天文,以總御元始之天也。

  於是,五老上帝與諸真聖,清香執戒,徘徊雲路,嘯命十天,上詣上清太玄玉都寒靈丹殿紫微上官,受俯仰之格,乃知天真貴重,難可即聞。還乃更詣元始道前,諮以禁戒之儀,遜謝不逮。是時天尊慈顏愍喻,靈關廓開,登命五老上帝開洞陽之館,披九光八色之韞、雲錦之囊,出《元始靈寶赤書玉篇真文》,金書玉篆,微妙祕密,運御乾坤大光明圓滿大神呪玉章,以付五老上帝及諸真聖,使依玄科,按法以傳。

  是時,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蒼帝所受神呪誥命:

東方九炁,始皇青天,碧霞鬱壘,中有老人,總校圖籙,攝炁舉仙。

  二十四字青帝祕文,書于九天元臺,主召九天上帝,校神仙圖籙。

歲星輔肝,角亢鎮真。氐房心尾,四景迴旋。箕主七辰,正斗明輪。承炁捕非,掃除災羣。

  三十二字祕文,書于紫微宮東華殿,主召星官,正天分度。

東山神呪,攝召九天。赤書符命,制會酆山。束魔送鬼,所誅無蠲。悉詣木宮,敢有稽延。

  三十二字祕文,書于東華玄靈之館,主攝鬼魔,正九天炁。

下制東河,溟海水神,大劫洪災,蛟龍負身。水府開道,通徑百千。上帝赤文,風火無間。

  三十二字祕文,書于九天東北玉闕丹臺,主攝東海水帝,大劫洪災,召蛟龍及水神事。此《東方九炁靈寶玉篇真文》合一百二十字。皆太上元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呪空洞自然之書,一名《生神保真洞玄章》,一名《東山神呪》,一名《青帝八威策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東方安寶華林青靈始老蒼帝九炁天君,令統御東方諸天諸地、日月星宿、名山靈洞、水府泉宮上聖高尊、真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赤帝所受神呪誥命:

南方丹天,赤帝玉堂。中有大神,號曰赤皇。上炎流煙,三炁勃光。神仙受命,應會太陽。

  三十二字赤帝祕文,書于九天洞陽之館,主召九天神仙,圖籙金名。

熒惑輔心,井鬼守房。柳星張翼,抗禦四鄉。軫總七宿,迴轉天常。召運促會,正道驛行。

  三十二字祕文,書于三炁丹臺,題于西南正陽,主召星官,明度數,正天分。

赤文命靈,北攝酆山。束送魔宗,斬滅邪根。符教所討,明列罪原。南山神呪,威伏八方。羣妖滅爽,萬試摧亡。

  四十字祕文,書于西南陽正玉闕,主制北酆,正鬼炁。

南河水帝,太伯龍王。神呪流行,普掃不祥。洪水飛災,上召蛟龍。開除水徑,千道萬通。敢有干試,攝送火宮。赤書所告,莫有不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09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十八字祕文,書于西南陽正西闕,主攝南海水帝,大運交期,洪水四出,召蛟龍及水神事。此《南方三炁靈寶玉篇真文》,合一百五十二字。皆太上無上大光圓滿大神呪空洞自然之書,一名《南雲通天寶靈經》,一名《九天元上之上呪》,一名《赤帝八威策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南方梵寶昌陽丹靈真老赤帝三炁天君,令統御南方諸天諸地、日月星宿、名山靈洞、水府泉宮上聖高尊、真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中央寶劫洞清玉寶元靈元老黃帝所受神呪誥命:

中央總靈,黃上天元。始生五老,中皇高尊。攝炁監真,總領羣仙。典錄玄圖,宿簡玉文。催運上炁,普告萬神。

  四十字黃帝祕文,書于太玄玉寶玄臺,主召神仙,玉簡宿名,總歸仙炁。

鎮星輔脾,迴度北元。篓粪主非,截邪斬根。镆糁缩绩,掃穢除氛。缪正玄斗,明度天關。九天符命,金馬驛傳。

  四十字祕文,書于玄都玉臺,主攝星官,正天度數。

敕攝北帝,遏塞鬼門,翦除不祥,莫有當前。

  十六字祕文,書于玄都玉臺,主攝北帝,正天氣,檢鬼精。

中山神呪,召龍上雲,制會黃河,九水河源。不得怠縱,善惡悉分。千妖萬姦,上對帝君。敢有干試,太陽激憤。赤書玉字,宣告普聞。

  四十八字祕文,書于玄都玉臺四壁,以攝中海水帝四泉之水、洪災涌溢之數,主召水神,止蛟龍事。此《中央一炁靈寶玉篇真文》,合一百四十四字。皆太上無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呪空洞自然之書,一名《寶劫洞清九天靈書》,一名《黃天大神呪》,一名《黃帝八威策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中央寶劫洞清玉寶元靈元老黃帝一炁天君,令統御中央皇天后土、日月星宿、名山靈洞、水府泉宮上聖高尊、真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白帝所受神呪誥命:

西方素天,白帝七門。金靈皓映,太華流氛。白石峨峨,七炁氤氳。上有始生,皇老大神。總領肺炁,主校九天。檢定圖錄,制召上仙。

  四十八字白帝祕文,書于九天素靈官北軒之上,主召仙炁,舉仙道也。

太白檢肺,奎婁守魂。胃昴畢貲,主制七關。參總斗魁,受符北元。

  二十四字祕文,書于金闕玄窗,主攝白帝星官,正明天度。

赤書玉字,九天正文。攝召萬炁,普歸帝君。

  十六字祕文,書于九天金闕三圖之館,以攝六天鬼炁。

西山神呪,八威七傳。符水上龍,召山送雲。在所校錄,同到帝門。輔衛上真,斬滅邪源。若有不祥,截以金關。赤書符命,風火驛傳。

  四十八字祕文,書于九天金闕三圖之館,主攝西海水帝,制水中萬怪,惡毒之精,召雲龍,以防水旱之災也。此《西方七炁靈寶玉篇真文》,合一百三十六字。皆太上無上光明圓滿大神呪空洞自然之書,一名《金真寶明洞微篇》,一名《西山神阮》,一名《白帝八威召龍文》。

  右玉皇誥命,以錫西方七寶金門皓靈皇老白帝七炁天君,令統御西方諸天諸地、日月星宿、名山靈洞、水府泉宮上聖高尊、真仙聖眾、一切威靈,符命所臨,如誥奉行。

  北方洞陰朔單鬱絕五靈玄老黑帝所受神呪誥命:

北方玄天,五炁徘徊。中有黑帝,雙皇太微。總領符命,仙鍊八威。青裙羽吖,龍文鳳衣。上帝所舉,制到玉階。284

  四十字黑帝祕文,書于鬱單無量玄元紫微臺北軒之內,主召諸真人神仙圖籙。

北辰輔腎,斗牛衛扉。女虛危室,豁落四開。璧總七星,執凶糾非。卻災掃穢,明道動輝。

  三十二字祕文,書于天心北元玄斗中,主攝北方星官,正天炁也。

北山神呪,激陽起雷。流鈴煥落,玃天鎮威。北酆所部,萬妖滅摧。

  二十四字祕文,書于北方洞陰朔單鬱絕元臺,主攝天魔北帝,制伏惡神萬鬼事。

九河傾訖,鳥母羣飛,蛟龍通道,水陌洞開。赤文玉書,驛龍風馳。

  二十四字祕文,書于洞陰朔單鬱絕元臺,以攝北海水帝,制水中萬精,主召蛟龍,興雲致雨以負身。此《北方五炁靈寶玉篇真文》,合一百二十字。皆太上無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呪空洞自然之書,一名《本命紫微元神生真寶明文》。一名《北山神呪》,一名《黑帝八威制天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2-2025 06:58 PM , Processed in 0.11333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