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2-4-2007 11: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令諸大眾得未曾有。睹見調御,歷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末世眾生,諮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淨諸業障菩薩言:世尊為我等發揮如是不可思議妙法,使諸大眾明白,雖歷恒沙劫,勤修種種苦行,不能勝過利用一念以破無始無明,如此妙法得未曾有,深可慶慰。惟此覺心既是本性清淨,因何迷悶,使諸眾生不入清淨圓覺境界?請廣為闡明法性妙理,使末世眾生得具法眼,不至錯認圓覺本體。
[ 本帖最后由 担粪汉 于 13-4-2007 12:55 A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12: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此節佛揭「四相」以示大眾,「四相」者,乃至關重要之問題也,一切修行人如不先將「四相」分析清楚,則有誤入岐途之虞。一般人解釋四相,咸謂四相皆由執我而起,不執著我則此患可除,此皆未明佛之本意也。夫出家人目的在見性成佛,豈僅僅做到不執著你我、不分別六道眾生、不要求長壽,便算了事耶?故知如此解釋四相非佛本意。古時有一法師講《金剛經》,講到「無我相,無人相」乃不要執著你我,下面有一龐居士問:「無我相,誰人講《金剛經》?無人相,誰人聽《金剛經》?」講者不能答。故知釋迦說法,時時提出「四相」以警大眾者,乃因此「四相」,當用功時最易被錯認為「佛性」故也。茲分別釋之如次:
一、 我 相:六根已斷,一念不起,但仍有清淨之一念在。
二、 人 相:起一念之相。
三、 眾生相: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中間是。
四、 壽者相:是前念後念已斷,一切思想已絕,空無所有。
《金剛經》說:「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乃指此四種境界俱非佛性也。
此節佛答言:眾生修行所以迷悶不入清淨覺者,乃因錯認「四相」以為自性耳,由於錯認前三相故,遂生憎、愛二境,「憎者」憎生死,「愛者」愛涅槃,故修斷六根及斷一念功夫;其實生死、涅槃皆是虛妄,而斷六根一念亦是虛妄,二妄相依,難脫生死;眾生在前三相中流轉既久,心生厭倦,遂將前念後念一概斷盡,把一切思想完全停止,此時空無所有,惟命根尚存,自以為證涅槃矣,其實是墮入第四壽者相境界,即空執是也,故曰「厭流轉者,妄見涅槃」,即錯認壽者相為涅槃也。因此之故,不能入於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蓋因所能入者,非「覺」體故也。就本體而言,並無所謂出入,故前三相之動念與第四相之息念,皆歸虛妄迷悶,不能見性。何以故?因有無始無明為之主宰故也。眾生無慧根,見、聞、覺、知、根、塵等性,皆為無明所蔽,不能打破,一若人之不自斷其生死者然。不獨此也,復以其順逆憎愛之境,滋養無明,因此常在四相中流轉,終無成就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12: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肢絃緩,攝養乖方,微入鍼艾,即知有我,是故證取,方現我體。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皆是『我相』。」
然則何謂「我相」乎?「我相」者,指眾生修行時心中所「證」之一種境界也,此「證」並非謂證,並非「實證」,乃「誤證」也,謂誤證「我相」境界以為「自性」也。譬如有人用功之時,停止六根作用,使不為外界事物所影響,此時百骸調適,四肢絃緩,忽忘我身,須用鍼艾刺炙,方覺有此肉體,此種清淨舒適境界,其心自以為已證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矣,其實皆是「我相」境界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12: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然則「人相」果何如乎?亦是眾生修行時所誤證之一種境界也。眾生初誤證「我相」,既而悟「我相」之非「自性」,乃又起一念不復認我,前所證悟皆知非我,俱予遣除,自以為超過一切證者,見「自性」矣,豈知此之境界,悉為人相境界也;其心甚至自以為圓悟涅槃,亦是腦筋思想作用,皆名「人相」。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不及者。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然則「眾生相」又何如乎?「眾生相」者,乃眾生修行時,悟我相、人相之非,俱加屏遣,入於二相所不及之境界也。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既云眾生,則非我非彼矣。修行者腦筋所能證悟之境,皆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能及之境,則為「眾生相」之境界,所謂「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是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然則「壽命相」又何如乎?「壽命相」者,謂眾生修行時,屏棄我相、人相、眾生相,入於空無所有清淨境界,此境界乃一切業智所不能聞見,猶如命根一樣,雖然空寂,猶自存續,故曰「壽命相」。蓋因前三相既自覺其為塵垢而去之,然此之覺悟,亦未離於塵垢也。如湯銷冰,冰已不存,而湯仍在,前三相雖滅而壽命相仍存,所謂「厭流轉者,妄見涅槃」是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若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認賊為子,其家財寶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法不解脫?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歎彼法,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曾不間斷。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此節言末世眾生所不能入清淨覺者,蓋因誤認「四相」以為佛性故也。四相不了,雖經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為」。「有為」者,有漏是也。修行人若在四相中流轉,終屬有漏,不能了脫生死而成就聖果;聖果者,「無漏」是也,又名「無為」。佛性無漏,無取無證,乃是「絕對者」;而四相有漏,有取有證,乃是「相對者」。「正法末世」者,言邪見盛行,正法不彰也。蓋因一切修行人多誤認我相為涅槃,有證有悟,自以為成就矣,豈知認賊作子,家財終不能保也。何以然乎?蓋我相未除,有愛有憎,有我愛者,亦愛涅槃,故此時所證之「涅槃相」,皆愛憎所成就也。又有憎我者,則亦憎生死矣,不知愛憎之本身即生死之根也,故名「不解脫」。
然則不解脫果何因乎?曰:「末世眾生修道之時,錯認腦筋所證境界為『涅槃』,故未能盡我相根本,有人讚其則生歡喜,便欲濟度;有人誹謗其所得者,便生瞋恨。故知我相堅執潛伏根內,支配諸根,如同遊戲,不捐間斷。」
修道之人若不除我相,則無法入於清淨圓覺本體,不能解脫。
若知我相本空,則何有毀譽?有我說法,無有是處,眾生、壽命,亦復如是。四相不除,便成四病,以病為法,實可憐愍,雖勤精進,諸病益增,因是之故,不入圓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妒,由彼眾生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妒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此節言眾生未了四相,而欲以腦筋揣測自性及諸佛行處,如此修行有若黑房裏捉黑貓,終無成就。更誤認自己所證之四相為圓覺境界,未得謂得,未證謂證,見他人勝進便生嫉妒之心,皆因未斷我愛之故,故不能入清淨圓覺。倘眾生希望成道,應勿向腦筋測度,勿求多聞,增長我見,但一心精勤向無始無明用功夫,並先起大勇猛心,集中意念,下必得必斷之決心,此時貪瞋、愛慢、諂曲、嫉妒等妄心,對境不生,彼我恩愛皆歸寂滅,如此專一用功,必能漸次成就。但必須求善知識指導,方不墮於邪見,若於用功時貪圖便宜捷徑,別生憎愛之心,則不能入清淨覺海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淨業汝當知:一切諸眾生,皆由執我愛,無始妄流轉,未除四種相,不得成菩提。愛憎生於心,諂曲存諸念,是故多迷悶,不能入覺城。若能歸悟剎,先去貪、瞋、癡,法愛不存心,漸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愛何由生?此人求善友,終不墮邪見。所求別生心,究竟非成就。」
此分佛闡明眾生修行時最難通過之四種境界,即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是也。此四種境界,最易被誤認為佛性境界,故佛特為闡明之,其義本極明顯,而後世之人未能明瞭,多加曲解,致佛之本意不彰,修行者迷悶難入,良可慨歎。
「我相」者,即我執是也,此之謂「我」,非謂「小我」,乃屬「大我」。小乘人將六根斷盡,小我已滅,入於大我境界,此時心量擴大,有充滿宇宙之象;宋儒所謂「我心宇宙」,西洋哲學及耶教所謂「大我」、「上帝」,婆羅門所謂「梵我」,即「我相」是也,皆我自己腦筋創造也。
「人相」者,即法執是也,起一念破除「我相」是也。
「眾生相」者,人、我俱遣,落於第三念,仍未離於法執,所謂「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是也,孔子曰:「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書經》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道家所謂「太極」,亦即是此境界,即「眾生相」是也,二乘人所謂之境界即此境界,較小乘已進一籌,然去佛境界當不遠也。
「壽命相」者,即空執是也,我、人、眾生相俱不存,猶如命根,空無所有,而尚存續,故名「壽命」。祖師謂「無明窠臼」、「漆黑桶底」,道家所謂「無極」,即此境界也,此相一破,則可見本來自性。
人每謂三教同源,若能了此四相精義,則知三教相隔不啻天淵矣;至西洋哲學家所究,尚不能跳出「我相」範圍,尤卑乎其卑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四相既明,修行不致錯走路途,然用功之時弊病極多,仍須明白,方能有進,故普覺菩薩聞佛闡明四相之後,請佛快說禪病,使修行者獲大安穩。良以修行用功之時弊病極多,致使行者不能安穩前進,此乃最有經驗者所提出之重要問題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見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學者欲明修行弊病,須先親近明眼善知識,明眼善知識乃悟後之人,故能心不住相,不落二乘境界,雖處塵勞之中,而佛性如如不動,對於修行正途及歧途極為明顯,所有弊病無不親歷,學者得其指引,則可獲事半功倍之效,故應當不惜身命以供養之。昔石霜楚圓禪師在汾陽善昭禪師處參學,屢遭呵,命操勞役,終不退悔,終證大道,成就正覺,學者宜以為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就名為病。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融會貫通,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四者滅病。若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病就是作、任、止、滅四種。分別闡明如下:
一、作病 修行者為求圓覺佛性,操心太急,用腦筋去揣量測度,或執意修種種善行,心中起一惡思想時,即刻意改作一段好思想;不怕妄起,只怕覺遲;以妄除妄,捨妄取真;觀有為空,觀空為有;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其實佛性非由造作而得,這是參禪用功時之毛病。
二、任病 修行者知道著意用功,勞而無益,於是一切放任,不求斷生死,亦不求證涅槃;任思想起亦好,不亦好;不執著一切相,不住一切相;對境無心,一切無礙,認為如此便可證圓覺。其實圓覺佛性非由放任而有,此仍是禪病。
三;止病 修行者知道越是放任,妄念越多,於是又將諸念停止,使心境寂然平等,如海水不起波,無一點浮漚,以為如此便可證圓覺。其實妄念停止,不過是見、聞、覺、知中的淨緣,永不能合於佛性,故仍是禪病。
四、滅病 修行者知道妄念雖不起,仍有知有覺,受外境刺激仍能起念,於是索性將一切思想滅盡,無知無覺,根塵俱滅,虛妄永寂,以為如此便可證圓覺,其實是落在無明窠臼中,永難見佛性,故仍是禪病。
修行者若能離此四病,便不誤入歧途,最為重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已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學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
言佛宣示親近善知識之重要,以此為獲得真正修行門徑,與避免用功諸病之關鍵,欲親近善知識,須先明佛性平等道理,明此道理,則心無憍慢,於善知識所示,方能領受。末世眾生所以不得成道,乃因有「無明自他憎愛一切種子」(即無始無明)把佛性遮障,若能明佛性平等之理,則怨親平等,諸病自除,因佛性中平等不二,無有諸病也。又修此大乘法門時,不僅發心自度,且發心度人,證圓覺之後,則知圓覺中無取無得,故曰「無取覺者」,不住相而度眾生,故雖度盡眾生,而眾生實無度者,如此發心修行,則不墮邪見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心遠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謂作、止、任、滅。親近無憍慢,遠離無瞋恨,見種種境界,心當生希有,還如佛出世。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此分因普覺問禪病,佛指示欲除禪病,須親近明眼善知識,欲親近明眼善知識,須去憍慢嗔恨等心,視善知識為佛出世,生希有難逢之感,然後禪病可除,正道可循。又發度已度人之大心,不住四相,不犯律儀,則可超邪見而證圓覺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圓覺菩薩白佛言:「世尊!既已為我等廣說佛性妙理及種種用功之法,實在使我等輩獲莫大之利益。現在我等已經開悟,但將來佛滅度後,我等如欲教導眾生未悟者修行,應該怎樣教法?譬如安居修持及作三種淨觀(即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種)等行,應怎樣修法方合大乘軌則?」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正當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億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佛示言:「若有眾生具大乘性,深信佛所說之真如妙理,欲求明心見性,如在伽藍中住,則時時皆可參究。有塵緣雜事時亦可用功,隨分思察,時時提撕,照我以上所說的去做;倘無塵事,則建立道場,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若佛住世,則正思惟;若佛已滅,則施設佛像,心存目想,如同佛尚在一樣。經三七日懺悔,心得輕安,過三七後,亦時時攝念勿懈,一到初夏時,天氣漸熱,不能出門,則三月安居,先於佛前發願,修行者經過三期之後,則心得輕安,道力堅固,隨往何地,皆無所礙矣。」
入三期修行者,除佛所示方法之外,一切邪道境界,皆應破除,惟照佛所指示者用功。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此示修奢摩他時,不起雜念,單用至靜一念往下直看,功夫成熟無明窠臼打破,便見佛性現前。自一身以至一世界,無非佛性,佛性遍滿一世界,此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同於佛性,故曰「皆悉能知」,百千世界,莫不皆然,此乃修奢摩他之情形也。至若外道邪師所言一切境界,皆不可取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薰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修三摩缽提時,先要明白諸佛、菩薩皆用般若三昧自修自證,用意根統率五根,單刀直入向內看,功夫成熟無明窠臼叻的打破,便可看見佛性,此為修三摩缽提明心見性之方法。至若外道邪師所說境界,不足取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諸眾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
修禪那時,六根並用往內直看,功夫成熟觸著機緣,無明窠臼打破,便可明心見性。有由耳根音聲而悟道者,有由眼根見色相而悟道者,一根還源則六根皆解脫矣。如香巖聞擊竹而明心,靈雲見桃花而悟道是也,其他諸根莫不皆然。生、住、滅念皆知落處,行、住、坐、臥不離真如,一頭了知則頭頭無不了知,一念了知則念念無不了知,乃至百千世界一滴之雨,亦皆灼然了知,此修禪那明心見性之法也。參禪用功即是此法,六根還源,佛性現前,便是如來出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4-2007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以上所示三種淨觀:一、修奢摩他,不起雜念,單用至靜一念,往內直看。二、修三摩缽提,用意根統攝五根,向內直看。三、修禪那,是六根並用,向內直看。此三種方法,無論那一種,功夫純熟觸著機緣,皆可悟道,此觀不得,復習彼觀,不可放棄,終得成就。但末世眾生宿業深重,須先懺悔,斷除憎愛、嫉妒、諂曲之心,使身心輕安,方能修此三種觀行。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