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axstudio

《吉祥的选择——迈向光明的生命》 ......电子版下载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5-12-2014 01: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佛陀时代有一对非常恩爱的老夫妻,他们的愿望是希望来世还能结为夫妻。有一天,这个老人诺酤罗父(Nakulapitā)和他的老妻子诺酤罗母(Nakulamātā)邀请佛陀到他们的家接受供养。供养结束后,他们请教佛陀如何做才能实现他们来世也能继续在一起的心愿。佛陀回答他们说:如果夫妻想要在此世和乐相处,并在来世再相聚,他们应培养相同的正信、正戒、布施与智慧。如此一来,他们在来世就能再相遇。(《增支部•4:55》)

如果亡者生前与亲属都有着对佛法僧的信仰,一样有布施、持戒和禅修,那么很可能不久以后又再相遇了。因此,丧家亲属们应该立即抛掉不实际的椎心伤悲,积极地投入更实际的事:继续布施、守戒和培育智慧。假设亡者已经投生到兜率天,老伴、儿女或亲属们还在人间继续存活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后,大伙也因为修善法后陆陆续续投生到兜率天。依照兜率天的一天相当于人间的四百年来计算的话,对于已经成为兜率天天神的亡者而言,大约只等了半小时到三个小时后彼此又再见面了。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天’伦之乐。

当然,再续情缘不会只限制在善缘而已。如果彼此结了大恶缘,也有可能在未来冤家路窄。这是为什么有些人明明并不认识对方,但是一见面就会分外眼红的原因。

无始的轮回里,无论什么角色我们彼此都演过,无论什么关系我们彼此都经验过。除了人伦关系之外,有时我们曾经是父母亲、子女们的宠物猫狗,有时他们曾经是我们的欣赏鱼鸟;有时他们是我们点杀的猪、鸡、鸭、海鲜,拍打的苍蝇蚊子蟑螂;有时我们是他们的牛羊马驴。朋友们,请珍惜一切众生的生命,他们曾经是我们丧亲时痛哭流泪的对象,只是我们太健忘而已。

众生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不仅在于人与人、人与畜生、畜生与畜生之间,还有人与其他鬼神的关系。相比之下,人与畜生是比较显而易见的交叉平行关系。从男转成女、从女转成男、从人转成畜生、从畜生转到地狱、从地狱转到鬼、从鬼转到地狱……如此轮转不息的在苦海中时浮时沉,这就是轮回的本质。赠拙打油诗一则:

轮回旅人皆泛萍浮梗,
悲欢离合乃常家便饭,
萍水相逢必后会有期,
平平常常迎生死告别,
吉祥选择有成竹在胸。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6-12-2014 04:10 PM 编辑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sadh sadhu sadhu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12-2014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4 如理思维

佛陀说:「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能像不如理作意一样,能够让未生起的不善法生起,或能够让已生起的善法灭之。诸比丘!我不见任何一法能像如理作意一样,能够让未生起的善法生起,或能够让已生起的不善法灭之。」(《增支部•一集》)

面对人生不如意事时,如理作意乃是积极正向的催化剂。简而言之,如理思维就是无论发生坏事,都朝往好的方面去承接和发展,不在苦果上加苦因。这已经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了,没有再好的了。
如理作意并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务实。打个比方说:有位员工到老板的府上做客,他在鉴赏古玩时不小心打碎了老板最珍惜的玻璃古董。此时,不同个性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有人惊慌失措、有的人伤心自责、有的人保持沉默、有的人逃跑、有的推卸责任、有的嫁祸他人,而盲目乐观的人只是会傻笑;务实观的人就二话不说先把玻璃碎片打扫起来,免得他人踩伤,然后以一颗善心去承担一切来自老板的处置,这已经是最好的应对模式了。有时在生命中需要做的决策只有两种无奈的选择:坏或更坏而已。

不幸之事之所以发生乃是过去的恶业带来的果报。我们无法对成熟的果报改变什么,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不再造新的恶业,每一动或一静之间只求更好或更不坏的结果,如理思维在这里就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做决策的第一关卡,如理作意先让我们处在清明冷静的心,立于停损或减损之地后,才迈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2014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3 PM 编辑

佛教在处理不幸的事情方面大量运用如理思维。有时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如理作意都足以让一个人从地狱转向天堂。我们会问:不应发生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我们现在还能做些什么?人都已经死了,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有助益的事?如理思维有时也会带引出了善巧智慧来帮助他人度过生命的困难期。下面有几则在佛经里的故事例示了如何以如理思维和一些善巧智慧来化解丧亲的悲痛。

在佛陀时代的舍卫城里,有一个非常吝啬的婆罗门叫Adinnapubbaka。当他的独生子Maṭṭtakuṇḍali生病时,他为了省钱不请医生治病,却自己配药给孩子吃。结果导致其子病情继续恶化,到最后终于没得救了。

当他的儿子即将病死的时候,他竟然把儿子连同病床抬出屋外,只为了避免前来探访的亲友入屋发现他的财富。当天,佛陀到舍卫城托钵,次第地走到了该婆罗门家的门口。佛陀从门口发出一道光让Maṭṭtakuṇḍali能够发现到自己的到来。当他见到佛陀时,心里生起无比的敬仰,由于体弱无力没法起身,他只好在心中向佛陀礼敬。

佛陀离开后,Maṭṭtakuṇḍali便去世了。由于带着对佛陀一片虔诚之心死去,他马上投生为忉利天[78]的天神,犹如在梦中醒来一样,他化生在天界的大黄金宫殿里。

Maṭṭtakuṇḍali天神在天界看到前世的父亲天天都在其坟前悲悼:「我的独生子在哪里?我的独生子在哪里?」于是他便现身于坟前哭泣。Adinnapubbaka看到这位正在哭泣的青年与自己刚去世的儿子很相像,顿时生起悲悯之心,问道:

「年轻人,你为什么在哭泣啊?请告诉我吧,我可以帮你解决困难。」

「我心爱的玩具马车的两个轮子坏了,所以我伤心而哭。」天神回答。

「你要金、或宝石、还是银铸造的马车轮?你要多大我都可以给你。」Adinnapubbaka说。

「我要月亮和太阳做我的马车轮。」

「你真是个愚人啊!怎么可能把月亮和太阳拿下来做马车轮呢?」

天神回答:「为看得见的哭泣是愚人,还是为看不见的哭泣是愚人?」

听了这番话后,Adinnapubbaka就不再悲伤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8]忉利天(Tāvatiṁsā)也是三十三天的别名。三十三天是欲界天的第二层天。据说古时有三十三位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于他人的福利的善男子,死后他们投生到该天界,成为那里的大王与三十二小王,因此而得其名‘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的大王是帝释天王(Sakka),也是传统福建人仰慕的‘天公’或‘玉皇大帝’。帝释天王也有任期的,现任的帝释天王已经是初果圣者,为佛教的护法神。诸天神都不吃人间祭拜的烧猪羊或美食。对他们而言,人间再好吃的美食在他们的眼中只不过如粪便一般。我们垂涎欲滴的招牌咖哩对他们而言就像泻出来的水粪一样,他们在天界享受着更微妙高尚的天食。人间祭献的美食通常由地居神、树神、夜叉或鬼界众生享用。由于天公已经是圣者,自然不会杀生,也肯定不喜欢看到人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诞辰而屠宰猪羊。所以杀猪宰羊祭供天公不仅不会得到天公的眷注和赐福,反而让天公更远离人间,而祭拜者本身则要承担直接或间接的杀业所带来的恶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4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小部•本生经•352善生本生》里,菩萨也运用了智慧的善巧带引父亲走出丧亲低潮期。

那时候,菩萨是一名居士的孩子,名叫善生。有一天,善生的祖父去世了,他的父亲悲伤不已,久久无法走出丧父的阴影。父亲从火葬场取回祖父的骨灰,安置在家庭园中的土塔里。他每天在塔前献花祭供,哀悼哭泣,茶饭不思,不洗澡也不工作。菩萨看了父亲的行为后,心想:「自从祖父去世后,父亲就沉溺于悲伤,我要想办法帮助他摆脱悲伤。」

有一天,菩萨在郊外看到一头死牛,他知道这是帮助父亲的好机会了。于是,他就拿了一些草和水来到死牛前,然后对着死牛说:「你吃!你吃!你喝!你喝!」路人看到菩萨怪异的行为就问道:「善生,你疯了?为什么给死牛喂草喂水呢?」菩萨沉默不答。

人们回去告诉他父亲说他的儿子疯了,竟然叫死牛吃草喝水。父亲听了后暂时忘了丧父的悲痛,转而担心起儿子来。他赶紧跑到菩萨那里对他说:「善生啊!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怎么会给死牛喂草喂水呢?草和水已经无法让牛复活了,悲伤也没有任何帮助,别再做这傻事了。」

菩萨回答说:「这头死牛我至少还看到头、尾巴、四肢具足、还有两个耳朵,因此我以为牛会复活。但是,祖父连头和双手双脚的踪影都不看见,你却每天守在土塔哭泣,到底是谁在做傻事呢?」

父亲听后顿时醒悟,明白了万物无常的道理,再也不悲伤了。他称赞菩萨是个聪明的儿子,懂得履行作为儿子的职责,解除父亲的悲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12-2014 07: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让我们再看看人间最佳的丧亲榜样,连天公也为之赞叹赐宝。这是记载在《小部•本生经•354蛇本生》的故事。

当佛陀还是菩萨时,有一回他投生在一个婆罗门的家。他是以耕农来养活妻儿、子女和一个仆妇。当儿子长大后,他也为儿子娶了媳妇,如此一家六口相亲相爱,和睦欢喜的生活在一起。

菩萨时常劝诫家人要行布施和守戒,并修习死随念。每天忆念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终点是死亡,死亡是确定的,生命是不定的。一切法总有坏灭之时,应当日日夜夜殷勤地对死亡保持正念正知。

有一天,菩萨和儿子如往常一样一起到田里耕作。菩萨的儿子挖积尘土,然后以火焚烧堆肥。在其侧边有一个蚁丘,里面栖住一条毒蛇。这时,毒蛇因受到烟雾的激怒,从洞里窜出来把菩萨的儿子咬死了。

当菩萨见到儿子倒地身亡后,他就放下手头上的工作,把儿子的尸体抱起来放置在一颗树根旁。他不哭泣也不哀伤,一边给儿子盖上衣物,一边省思生命的无常:有毁坏本质的事物始终会朝向毁坏,有死亡本质的人始终都会朝向死亡。如此忆念着无常法,菩萨继续在田里埋头劳作。

过了一会儿,菩萨见到邻居从田侧经过,于是就交代他转告家里的妻子说:今天不需要准备两份食物,只须准备一份就行了。平时是由仆妇送食物过来,今天请全家人都穿好清净的衣服,携带着香和花前来田地集合。

邻居就带着菩萨的交代转告给了其妻子。当做母亲的知道爱子猝逝之消息后也能保持平常心,没有显露一丝悲痛的神情,其他家庭成员知道后也是一样平静。他们全家人都穿上清净的衣服,手上持着食物、香和花一同前往田地里去。

等菩萨用餐完毕后,全家人一起积集薪柴准备火化尸体。家人为尸体献上鲜花和香,作最后一眸。在火化的过程中,他们没有一人悲叹涕泣,只是一起沉默的修习死随念。

这时,他们戒德的威力惊动了在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让帝释的座位热起来。帝释巡察人间,发现菩萨一家人超凡脱俗的德行。帝释顿时对菩萨生起信心,于是就来到了菩萨火化儿子的地方后站于一旁,对菩萨说:「你们在做什么呢?」

「尊者,我们正在烧人尸。」菩萨回答。

「你们不是在烧人,你们是在烧烤鹿肉。」

「不是的,尊者,我们的确是在烧人。」

「既然这样,那么此人一定是你们的敌人。」

「尊者,他是我的儿子,不是敌人。」

「既然这样,那么他一定是你的败家子、不孝子。」

「不是的,尊者,他是我最疼爱的儿子。」

「既然这样,为何你不哭泣呢?」

菩萨就以偈颂向帝释说明他不哭的原因:

「如同蛇舍掉旧皮,他舍弃了旧皮囊,
此人已投生他方,身体已无有用处;
此被火烧之身体,不知亲属在悲痛,
故我不需要悲泣,他已投生到他处。」

帝释听了菩萨的解释后,就接着访问菩萨的妻子:

「尊夫人,死者是你的什么人?」

「尊者,此人是我怀胎十月,哺乳,牵着他的手扶着他学走路,养育成人的儿子。」菩萨的妻子说。

「尊夫人,作为父亲的也许心肠比较硬,而母亲的心总是柔软的,为什么你也不哭呢?」

菩萨的妻子也以偈颂说明她不哭的原因:

「没邀请他自己来,没下令他速离去,
来与去都是一样,什么原因要悲哀?
此被火烧之死者,不知亲人在悲泣,
故我不需要悲伤,他已投生到他处。」

听了菩萨妻子的话,帝释继续访问菩萨的女儿:「小姐,死者是你的什么人?」

「他是我的哥哥。」菩萨的女儿说。

「作为姊妹者,对兄弟应该有手足情。为什么你也不哭呢?」

菩萨的女儿以偈颂说明她不哭的原因:

「我哭我身会消瘦,对我没带来助益,
也为亲戚朋友们,徒增很多苦与愁;
此被火烧之死者,不知亲人在悲泣,
故我不需要悲伤,他已投生到他处。」

听了死者妹妹的解说,帝释接着采访菩萨的儿媳妇:「这位女士,死者是你的什么人?」

「他是我的丈夫。」菩萨的儿媳妇说。

「身为人妻,丈夫死了就成为寡妇,没有得到依靠。为什么你也不哭呢?」

菩萨的儿媳妇接着以偈颂说出她不哭的原因:

「如同追逐空中月,以我年少换悲泣,
为亡者追逐悲伤,皆为没效益之事;
此被火烧之死者,不知亲人在悲痛,
故我不需要悲伤,他已投生到他处。」

听了死者妻子的话,帝释接着访问菩萨的仆妇:「老妇人,死者是你的什么人?」

「他是我的主人。」菩萨的仆妇说。

「你是曾经受于死者的压制、虐待、驱使,觉得死者是死有余辜才不哭吗?」

「不是的,尊者,我的主人并不是像你所说的人,相反的他很堪忍、情深、富有爱心和怜悯之心。从小我把他搂在怀中养育成人的。」

「既然这样,为何你不哭泣呢?」

菩萨的仆妇也以偈颂说了她不哭的原因:

「恰如破裂的水瓶,没有办法再接回,
追逐悲伤为亡者,极为没效益之事;
此被火烧之死者,不知亲人在悲泣,
故我不需要悲伤,他已投生到他处。」

帝释听了他们如理作意的宣讲后生起很大的信心,对他们一家人说:「你们善勤于修习死随念有功,从今以后你们不需要再以自己的劳力工作了。我是帝释天王,我将为你们带来无限的七宝,你们只需策勉勤行布施、守持戒法、行斋戒日。」帝释天王为他们带来无量的财宝后再回到三十三天去。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9-12-2014 07:13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2014 07: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如理作意的运用模式,也可以瞥见上座部佛教最标准的丧礼:简单又有善法,连丧礼仪式也是在修行的。况且,是我们的天公——帝释与一切诸善神所赞叹的丧礼方式。如果我们办的丧礼或做的事情都是智者和诸善神所赞叹的,我们会更接近他们,他们也乐于护持我们。也许有一天受到天公的眷佑,为我们持来七宝也说不定呢!

当然了,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说办了简单如法的丧礼后就要怀着贪爱的心渴望得到天公赐富。从上述故事可看到的讯息是:如果我们的生命中时常遇到圣贤、善知识、善神、善友和善因缘的关照和指引的话,无论是有形或无形的善力量和扶龙手,都可以让我们少受很多苦难,少走冤枉路,也让我们更有效率地为佛教服务,更有能力去帮助众生,更有法力为这个世界带来法益和真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1-12-2014 0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5 正面积极的通过生命关卡

上述所阐述的纾悲方法和善巧对于那些有慧根、悟性高、务实性强、理性与感性的差距度不大的智者是非常管用的。因为智慧能够在他们的身心运作上充分发挥出法的力量,短期内就能够把他们从丧亲的泥沼里拉出来。

然而,芸芸众生之中,有一类是比较偏重感性的人。他们以感性为主导待人处世,总是给人感到他们的用情之深,而往往他们也是因为情爱的烦恼和别离而创伤最重的人。这类人特别彰显于重家庭和重情感的人格,让他们对亡者的紧密联系和依赖性度也相对的更强执。

晚年丧偶的老年人占这类人的大部分。偏重情感再加上慧根和领悟性不高的丧偶老年人,一般智慧的如理思维不容易在他们身上得到发挥和伸展,导致他们良久无法走出丧亲之痛而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当相依几十年的老伴蓦然离去时,他们感到给生命带来生机的元素如希望、阳光、热情、力量、积极、目标、意义、价值也会随之亡者逝去,残留下来的只是空虚、冰冷、无助、孤绝、寂寞、失落和茫然而已。他们把内心封闭起来,沉浸在只有自己与亡者的蓝色忧郁世界里,希望早日能与逝世的老伴再相聚。若没有及时获得心理辅导和纾解,会慢慢演变成一种病态,严重则可能酿成悲剧。

对老年丧偶的悲伤疏导所需要付出的时间比一般年纪较轻者还要长。在这时候,他们身边需要有善于观察、具有耐心和爱心的亲属陪伴。亲属需要给予他们更多关怀,多陪他们聊聊天、注意他们身心的需要,为他们找到继续存活下去的着力点和生命支撑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12-2014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可以先试着协助他认清自己处在失落的不正常状态,让他了解到自己悲悒的处境。若人能看清问题其实就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了。

我们也可以善巧的敦劝他说:若在天界的另一半看到他现在委靡不振的模样时心里会怎样想呢?肯定会很心疼吧。所以,如果不忍让往生者为活者操心,他应该要振作起来,活出更有意义的生命。再谏劝他如果以槁木死灰的心境死去的话,下一世肯定不能到天界与老伴再团圆了。

老年丧偶者拥有维系几十年的婚姻,伴侣之间彼此长久相互依存,并深透对方的角色和生活。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适应和调节能力也相应的下降。依傍几十年的老伴骤然离去,难免会使老年人习以为常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无可适从。这时,亲属需要想办法弥补因亡者不在而遗留下的依靠角色和心灵空隙,以帮助他适应亡者不存在的新环境。

无论如何,丧偶的悲伤转化和生活步伐的调整,都是需要时间逐步进阶的,亲属一定要耐心的陪伴与协调,才能协助他们慢慢抛掉生命的情绪垃圾。

在亡者的忌日、生日或某些特别的日子时,大家可以浩浩荡荡到寺院道场去以亡者之名义做供养。亲属们一起守戒、禅修、听法、服务,其后再把这些善行的功德回向予亡者。在投入善举时,不妨提醒丧偶者要用心想象自己是与亡者一起在做善业,仿佛每一个善行的背后都是由两股力量在推动,每一份功德都是两个人一起共享、共有、共存,让丧偶者感觉自己依然与亡者同在,彼此并没有分离过。也藉此善行让丧偶者为亡者传达感恩和纾缓思念,亡者若在天界,会感应到亲属的诚意而无比欣慰。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2-12-2014 01:39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12-2014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经过了丧亲的历程,亲属已从中体验到生命的无常,就要学会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父母多用心关怀子女,子女们多拨出时间陪老人家。丧亲亲属一有时间就应当团聚,互相关怀、鼓励、提携与交流。大伙可相约到大自然郊游、运动、旅行或佛国朝圣,旨在借由活动的互动过程把悲慕转向正面的珍惜,把耿耿于怀化成正向关怀,以协助老人家打开封闭的心门,走出蓝色忧郁的自封世界。

另一种方法是为丧偶者重新介定生存目标,替他的心灵寻找一个安置的新场所,将他的感情活力重新倾注在新建关系上。在这方面,积极鼓励他一起到寺院参与佛法活动、公益社团、乐龄培训等。多结交新朋友,适度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可协助他重建生活自信,让他回到社会的正常生活。

我们也尝试发掘丧偶老人的优良嗜好,并提供他一个发挥生活技巧和才华的平台,这有助于丧偶老人经由自主达到自强。比如:如果他专长做糕点或美味小食,鼓励他制成后带来寺院或社团与大家分享。如果他擅长书法和对联,可以请他为《法句经》、《吉祥经》或佛法名句献笔。如果他喜欢k歌,可邀请他为生活营献声唱佛曲。如果他对气功、太极、瑜伽、中医、按摩、健身操或者其他养生法方面颇有造诣和独到心得,可以邀请他开班授课。

分享过程多以赞赏和爱语鼓舞,让他多体会生命温馨的一面,进而启动‘人老心不老,活到老学到老’的自我充实之旅,也让我们充分实践‘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2014 01: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丧亲之事何尝不是在打响人们对待生命的警钟?它敲醒了轻怠的我们,强逼我们正视死亡这回事,迫使我们去追索尚未发现的生命真谛。亲人的离去对于我们的意义,是让我们不会再给自己诸多借口,终于甘愿停下汲汲忙忙的步伐,让我们有机会歇一歇,静一静,倾听内心的声音,思维生命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正要往哪里走?当生命的终曲响起时,我们准备好了吗?

如果因为亲人的离去能够带给我们生命的醒觉,在丧亲的遗憾中却不失为有邃义之事。生命虽然遗失了一部分,却找到最真实的一部分。经历了这一次人生洗牌,焠练了生命的真相对我们沉重的打击,帮助我们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方向。在体验、感受、学习、省思、领悟后再重装出发,为生命的终点打出最漂亮的牌局。

但愿天下将逝的人得到善终,让活着的人继续善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2014 02: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4 PM 编辑

第六篇——善终的把握

佛陀在《增支部•五集•须摩那品•第43经》中有说到:

「有五种法是这世间是可爱,可乐,可意,难得的。哪五种呢?一、长寿;二、美貌;三、快乐;四、名声;五、生天。我说这种五法在世间可爱、可乐、可意,难得之法,并不能因为乞求、希求、祈祷、多思维而得到的,如果只是因为乞求、希求、祈祷、多思维而就可以得到的话,那么,在此世上还有谁会欠缺这些呢?想要得到这五种法必须能覆修这五法之道[79]才能获得。」

佛陀说的第五种难得之法是生天,当然也是指善终。

善终之所以难求最主要是需要牵涉到内外诸多因素条件,而有很多因素并不是我们可以掌握和自主的范围,如业力、身体状况、环境、身边人的行为、善知识的指引等。因而,善终对一般人来说只能可遇不可求。然而,学佛者得到善终的机会还是比一般人高得多,因为我们很庆幸能够借助佛陀的智慧,依循自然界法则、心的运作法则、因果业力法则,再从几项可以掌握的因素入手来提升我们获得善终的机会,同时遵循佛陀的教诲来让自己过着圣洁,不留任何遗憾,不会导致懊悔的生活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9]根据佛陀在《中部•第135小业分别经》开显的业果法则:不杀生是得到健康长寿的因;不生气是美貌庄严的因;布施是富贵的因;恭敬是地位高贵的因。在另一部经《增支部•五集•须摩那品》里,佛陀也有说到:布施食物的人将会得到五种果,它们是长寿、美丽、快乐、有力量和智慧。至于第五种难得之法,佛陀在《增支部•四集•第60经》里说以衣、食、住、药服侍僧团是一条能得称誉,能生天界之道。概括来说,五法之道可归类为布施、持戒和禅修。只要是一切善业如不杀生、不生气、布施、恭敬等在临终时成熟的话都可能会升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12-2014 07: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5 PM 编辑

6.1 累积旅途资粮

要如何提升善终的机率呢?首先我们应当确立对三宝的信仰,相信三世轮回,相信业果法则,多思维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面、积极的人生观,接受有生必有死的现实,相信死亡并不意味着断灭,而是迎接另一个生命的开始,要随时为死亡的到来做好心里准备。另外,平时更需要多做善事,习惯禅修,以积累雄厚的善惯行业[80],为未来的生命旅途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今你就像一片枯叶,死亡使者已在你近旁;
你就快要开始漫长的旅程了,然而却没有旅费。
你的生命已到了终点,就快要去见死亡之王了,
途中又没有休息站,然而你却没有旅费。」
《小部•法句经•235;237偈》

当死神不请自来时,无论是谁,不管多有钱、有权、有势、有声望,大家都一样双手空空,赤裸裸地回到生命的起跑线。一场欢喜一场空,生前胼手胝足的拼搏竟然丝毫意义都没有,此时此刻能帮得上忙的唯有贮存在Puññā Bank的福业。翻开存折戄然发现后备贮蓄不仅没有多少,更糟糕的是还处在负值,这时已经悔之晚矣。

死亡并不可怕,真正让临终者饱受仄悚的是孤独一人踽踽凉凉地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然而,如果他知道未来将会投生在世界首富妻子的第一胎里,他肯定对死亡不会慑畏,反而还会满怀期待呢!也自然的,他不会对这个朽迈的臭皮囊、现有寥寥丁点的小钱和区区15×6平方公尺的小寒舍有什么执著的了,而会欢欢喜喜的去投生。如果是投生天界,那么做为世界首富爱儿的福量还不及天界的十六分之一[81]呢!佛陀说没有任何譬喻能够形容天界的快乐,即便是做世界之王的快乐,也还不如天界的千万分之一。(《中部•第129贤愚经》)

有腆厚的本钱作旅行资粮的人,去哪里都顺水行舟,处处为他大开方便之门;没有本钱的人,行哪一条路都是荆天棘地,去哪里都要风餐露宿,寸步难行。功德善业就是我们轮回旅人的重大资粮,对于一个平时已经累积了雄厚本钱的人来说,死亡并不可怕。如果一个人平时就已经积极地累积功德善业,临终的时候就不会临阵大乱,更有信心的面对人生最重要的大终考。所以,要提升对投生善趣的把握,平时就要好好的下功夫了。

雄厚的功德本钱也就像有很多救生衣撒布在我们的四周,在遭遇溺水的紧急状况时随时伸手既得。所谓紧急情况是指在关键时刻心念失守、陷入昏迷状态或遭遇横祸意外。心随手一抓到救生衣的机率就比较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0]一般凡人在临终的时候,在今世或过去世曾经造作过的善恶业,都会以业、业相或趣相的任何一种影像呈现他们最后的心路过程。依业成熟的先后次序来分有四种:重业、临死业(āsannakamma)、惯行业(āciṇṇakamma)和已作业(kaṭattākamma)。重业是五无间业、定邪见和禅那。临死业是在临死之前忆起所造之善恶业。在临终关怀时,提醒临终者回忆过往的善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激起其善的临死业。在没有重业阻挡下,一般而言生起的临死业即会决定下一世的投生。惯行业是习惯性造作的善恶业。在没有重业与临死业的情况之下,这种业即会决定下一世投生。已作业是所有不包括在上述三种的业。在没有上述三种业之下,已作业即会决定下一世的投生。被人流杀害的胎儿或刚出生就夭折的婴儿都是以已作业投生。

[81]‘十六分之一’是经常出现在上座部佛教巴利经典里的形容词,其实并不是指真正的十六分之一,只是古代印度人时常用来形容无法比拟的一种方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12-2014 07: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5 PM 编辑

6.2 十福业事

福业事(puññakiriyavatthu)的意思是造福的基础。一切善法,一切愿望,所有世间与出世间的幸福都是以这十种福业事为基础而成就的。谋求常恒的饶益和幸福、长夜的利益和安乐的智者应当实践这十种福业事。

轮回的漫漫长路看不到尽头,安全的彼岸仍在迢迢千里之外。遥远的路途需要车载斗量的资粮,资粮之匣也需要不间断的补充,而福业事是我们的资粮供给之源,提供我们一路上的必需品,让我们毫无顾虑的朝着究竟快乐的彼岸迈进。


6.2.1 布施

布施是舍弃自己拥有的而施予他人。

布施可分为财施和法施。财施是指物品的布施,比如布施食物给出家人或捐助慈善机构。布施能为布施者带来财富、健康、美貌、快乐和力量的果报。法施是指佛法的布施,比如分享佛法、助印佛书等。法施能带来智慧的果报。

布施的善行如果具备以下的因素,则将增强其善报:

(一) 施者有戒德;
(二) 受者也有戒德;
(三) 如法[82]地获取财物来布施;
(四) 布施前、中、后阶段都感到快乐、欢喜与满足;
(五) 对因果法则有完全的信心。

布施时的心态素质也会影响其果报。在《增支部•五集•底甘陀品》里,佛陀说五种善士的布施:主动的布施、以恭敬的心布施、亲手布施、非弃物布施和信业报的布施。以这五种形式来做的布施会比相对性的非主动的布施、轻慢的布施、非亲手布施、以不要之物布施和没有因果思维的布施来得更殊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如法是指不以邪命的生活方式赚取钱财如杀生、偷盗、欺骗的手法。佛教徒不应从事屠宰业、人口、奴隶买卖、武器买卖、毒品、麻醉品买卖、饲养动物供给屠场的行业。如果一个人以不如法得来的财物布施,以后果报成熟时,他则必须以不如法的方式才能获得财富。换句话说,当他从事正当的行业时赚不多钱,从事不正当的行业时却能赚大钱,而在赚大钱当中又继续积累恶业。只要恶业还没有成熟,他会一直在积累恶业,往后当他开始受报时,已经累积很多恶业了。造恶赚钱的人也给其他人带来因果错见,成为错误的仿效对象。一般人很难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只有极少数有毅力又有法人如虔诚的佛教徒宁可忍受贫穷也不会从事不正当的行业赚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2-2014 05: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6 PM 编辑

6.2.1.1        布施的对象

根据《中部•第142布施分别经》,布施的对象分为个人以及僧团两种。布施给个别一个或两个人称为个人施。

对个人的布施有十四种:
— 佛陀;
— 辟支佛;
— 阿罗汉;
— 已进入证悟阿罗汉果之道的人;
— 阿那含[83](anāgāmi;不还;三果);
— 已进入证悟阿那含果之道的人;
— 斯陀含[84](sakadāgāmi;一来;二果);
— 已进入证悟斯陀含果之道的人;
— 须陀洹[85](sotāpanna;入流;初果);
— 已进入证悟须陀洹果之道的人;
— 在佛陀的教法之外,但由于禅定的成就而镇伏欲乐贪染之人;
— 有道德的凡夫;
— 无道德的凡夫;
— 动物。

如果以一颗清净的心布施给一只动物,预计可得到一百倍的回报,一百倍的意思是说可以在一百个生命中产生效果。清净心是指不期望任何回报的布施,并对业果法则有充分的信心。

以同样的清净心布施给没有美德的凡夫则可预计获得一千倍的回报,布施给有美德的凡夫是十万倍,有禅定的人是十万乘十万倍,布施给四种圣者、辟支佛、佛陀则可以获得无可估量,不可衡量的回报。

然而,即便布施给个人的功德最高可以带来无可估量的果报,但是佛陀还是更赞叹僧伽施(Saṅghika-dāna)。僧伽的意思是组、团或群体,在此是指在佛陀的法与律下出家的男女弟子众所组成的群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
[83]在上座部佛教的修证中有四种圣道果位,分别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以及四果阿罗汉四种圣者,也称四双八辈。这是依所断除不同等级的贪嗔痴烦恼来区分。阿那含圣者已经断除了对欲界的欲贪与瞋恚心,不会喜欢享受世间欲乐,也永远不会生气、悲伤、害怕。阿那含圣者死后不再返回欲界受生,只会投生在梵天界,并于其处证得究竟解脱。

[84]二果圣者斯陀含永远根除了与初果须陀洹圣者一样的烦恼结,只是比须陀洹圣者更进一步灭除了较粗的欲爱和嗔恚烦恼。斯陀含圣者死后会投生天界一次后,再到欲界受生一次就能解脱轮回。

[85]初果圣者须陀洹已经永远根除了身见或我见、对三宝的怀疑和执著地相信实行仪式能够趣向解脱(戒禁取)。断除这三种烦恼结也意味着断除了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低于人道之处的贪瞋痴,永远不会再投生在恶道,最多在人天往返七次就会解脱生死。须陀洹圣者自然的不会犯基本的五戒,即使连做梦也不会犯戒,对佛、法、僧、戒有着不可退转的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14 0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16-2-2015 06:46 PM 编辑

然而,即便布施给个人的功德最高可以带来无可估量的果报,但是佛陀还是更赞叹僧伽施(Saṅghika-dāna)。僧伽的意思是组、团或群体,在此是指在佛陀的法与律下出家的男女弟子众所组成的群体。

要圆满僧伽施的功德,施者在布施时不应作意个人,心应作意布施给整体的圣弟子僧团。对僧团的布施有七种:
— 以佛陀为首的比丘、比丘尼[86]僧团;
— 佛陀般涅槃[87]后的比丘、比丘尼僧团;
— 比丘僧团;
— 比丘尼僧团;
—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比丘尼”;
—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
— 布施时说:“请选派代表僧团的若干人数比丘尼” 。

佛陀对个人的布施与僧团的布施作比较:「阿难,在未来的日子里,将有一些无道德、恶性的僧人,人们以布施给僧团的名义来布施给这些无道德的僧人。虽然如此,我还是要说明,布施给僧团的功德是不可计算、不可衡量的。布施给个人的功德绝不可能大过布施给僧团的功德。」

虽然说僧团必须由四位以上的僧众组成,三位或以下的僧众也可以完成僧伽施,只要在布施给僧众时,心里想着自己正在布施给僧团,每一位僧众都是僧团的代表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
[86]比丘尼是巴利语bhikkhunī的音译,是指在佛陀的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三百一十一条戒的女性僧侣。上座部佛教的比丘尼已经断承,恢复比丘尼传承是属于佛陀的智慧领域而非弟子的能力范围。佛陀已经入灭了,所以现在的上座部佛教已经没有比丘尼。为了让有心全职修行的女性也有机会披上袈裟出家,缅甸上座部佛教僧团就成立了十戒尼(sayalay)制度,守的基本十戒是与沙弥的十戒一样。

[87]般涅槃是parinibbāna的音译,pari是指完全,nibbāna是熄灭之意。涅槃可视为贪、瞋、痴之欲火及其结果的息灭。一位完全断除贪嗔痴的阿罗汉不会再执取五蕴,这一生是他最后一生,在阿罗汉的肉身死亡、五蕴分解后,不会再生,未来再也不会有新的五蕴生起。阿罗汉临死时,最后的离心路过程会缘取究竟名色法为所缘,当死亡心生起后,一切都停止了。这时阿罗汉进入无余熄灭,就像蜡烛的火熄灭一样,一个没有烦恼作燃料的生命之火就没有因缘再燃起。阿罗汉进入般湼槃不是永远的死亡,而是永远不死(amata),不生也不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14 05: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4-1-2015 08:59 AM 编辑

6.2.2        持戒

戒是指良好的品德或行为。

作为在家人可以持守基本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麻醉品。五戒是行为规范,也是作为一个人的根本操守。持戒的功德比布施更殊胜,布施的功德也能因为清净的戒行而得到净化,让布施带来的果报更圆满。这是为什么上座部佛教居士传统上在还没有布施或进行大型活动之前,都会向僧众求受三归五戒,让自己先有清净戒体后在行布施或参与佛法活动。

佛陀说守五戒也是大布施,因为守戒是布施无畏、无怨、无害给无量众生,因此守戒者也会获得无量的无畏、无怨和无害的果报。(《增支部•八集•第39经》)

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到寺院受持八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类麻醉品、不非时食、不歌舞观伎涂香花鬘、不坐卧高椅大床。如此过一日一夜的梵行生活,更为殊胜清净,也是未来获得究竟解脱的梵行根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1-12-2014 09: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4-1-2015 09:01 AM 编辑

6.2.3        禅修

禅修是直接导向解脱轮回之因。

禅修可分为止禅与观禅。修习止禅可以达到内心的平静、快乐、安详、喜悦。修习观禅可以看清世间的真相和生命的本质。

我们可以到寺院向合格且富有经验的禅师学习止观法门,遵照禅师的指导,选择适合自己的禅修业处来作为心的训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2-2014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4-1-2015 09:02 AM 编辑

6.2.4        恭敬

世界上值得我们恭敬的对象有佛陀、辟支佛、阿罗汉、僧团、母亲、父亲、老师、尊长、有德的人、能弘法的人、对自己有恩德的人。佛陀说:养成礼敬的好习惯,时常尊敬值得恭敬的人会有四种果报不断增长:寿命、美貌、快乐和健康。(《小部•法句经•109偈》)

我们可以在身、口、意三方面积累恭敬的善业。当我们忆念佛法僧的功德,或以一颗恭敬的心跪拜顶礼佛像或僧众时,可同时累积身和意的恭敬善业。我们也应该以爱语、亲和、谦虚、礼貌的态度与僧众、长辈、导师和父母亲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4 08: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axstudio 于 4-1-2015 09:03 AM 编辑

6.2.5        服务
服务是奉献自己的力量、时间、才干、知识等,亲力亲为地去为个人或群体做事。

由于在服务的过程必须放下地位和身段,因此会带来身份高贵的果报,未来会有很多人为受报者服务。

寺院是一个接受服务的好对象,因为寺院是让许多人能够培福、持戒、禅修、行善积德的公众场所。人们可以选择契合他自己的时间、兴趣、知识和力量来为寺院提供服务,比如清洗碗碟、打扫环境、清理垃圾、美化道场、花草修剪、种植树木、分类物品、宣传消息、采购物品、载送出家人等。

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这些护持他人全心投入修法的善业成熟时,也让我们未来的修行路能走得更顺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2014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ādhu!Bhante.善哉!尊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2-2024 11:28 PM , Processed in 0.159783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