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自在心

体验了 。。。悠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2-7-2010 11: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johnchan

死后去哪里不是可以预知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啦。
RICYON 发表于 22-7-2010 11:37 PM



    那這位和尚不是誤導很多人。。
ricyon 大哥。。你也有打坐。。那你體驗到什么。。近來有人在談這個。。你認為好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7-2010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哪里比得上你为人师表的态度?我不过劝人好好读书,就被所谓“实践者”看成是 书呆子,不然就是对修行没 ...
素还真 发表于 22-7-2010 06:12 PM


嗯?怎么诉起自己的心声来了?
这里"佛陀"就没看见啦~仙家就一大堆~

不过,还是想"好心"提醒你一下,如果你不确定他人是否真正有修行的话,就不好一直打击别人对佛法的信心。毕竟这年头真正有实践修行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7-2010 09: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eggy_str

单纯的觉知,就是与大自然一体了。。。一切都融入空(气)中。。。还有什么吗?
自在心 发表于 22-7-2010 09:07 PM


既然与大自然一体了,那您怎么还能"觉知"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7-2010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johnchan


有三个可能性:1.他可能觉知了那苦的来源  2.他可能埋怨为何他会那么苦   3.他可能coocoo
RICYON 发表于 22-7-2010 11:02 PM


什么是cooco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7-2010 10: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8# peggy_str


    coocoo者,疯人院的常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7-2010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自在心


    请自在心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3-7-2010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8# johnchan

佛陀时代有两个略同的故事,Kisagotami及Patacara,在疯颠的边缘,放下悲痛,最后证悟了。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kn/thig/thig.10.01.than.html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tipitaka/kn/thig/thig.06.01.olen.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7-2010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法界众生 于 24-7-2010 02:39 PM 编辑

跟大家分享... 在GOOGLE佛学GROUP里看到的.

下面举《杂阿含1025经》一则一个未证的年轻比丘在死前证阿罗汉果的故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时有异比丘年少新学,于此法律出家未久,少知识,独一客旅,无人供给,住边聚落,客僧房中,疾病困笃。时有众多比丘诣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一比丘,年少新学,乃至疾病困笃,住边聚落,客僧房中,有是病比丘多死无活。善哉世尊!往彼住处,以哀愍故。

尔时世尊,默然而许。即日晡时(午后),从禅觉至彼住处。彼病比丘遥见世尊,扶床欲起。

佛告比丘,息卧勿起。

(佛言:)云何比丘,苦患宁可忍不?如前差摩迦修多罗(Sutra)广说。如是三受(苦乐不苦不乐),乃至病苦但增不损(病比丘答病苦有增无减)。

佛告病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汝得无变悔耶﹖

病比丘白佛:实有变悔,世尊!

佛告病比丘:汝得无犯戒耶?

病比丘白佛言:世尊!实不犯戒。

佛告病比丘:汝若不犯戒,何为变悔﹖

病比丘白佛:世尊!我年幼稚,出家未久,于过人法(对于超越凡夫的法),胜妙知见,未有所得。我作是念,命终之时,(未)知生何处?故生变悔。

佛告比丘:我今问汝,随意答我。云何比丘,有眼故有眼识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复问比丘:于意云何,有眼识故有眼触,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云何比丘,若无眼则无眼识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复问比丘:  若无眼识则无眼触耶?若无眼触,则无眼触因缘生内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故比丘,当善思惟如是法,得善命终,后世亦善。

尔时世尊,为病比丘种种说法,示教照喜已,从坐起去。

时病比丘,世尊去后,寻即命终,临命终时,诸根喜悦,颜貌清净,肤色鲜白。-----

(佛言:)诸比丘,彼命过比丘是真宝物,闻我说法,分明解了,于法无畏,得般涅盘。」。

《法句义疏》卷一里记载一位名叫帝须的年青比丘,在病床上听佛开示佛法后,从凡夫直证阿罗汉果的真实故事,他听完后就圆寂了。这帝须可能就是这位病比丘。

为什么这么容易证悟呢?从十二缘起还灭门来看:六入处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识灭→识灭故→行灭→行灭故→无明灭→无明灭故→忧悲恼苦生老病死灭。佛引导着病比丘的意念到了识灭的地步,他所做的工作就是放下舍弃识及意念,心中清清楚楚的明白这识及意念不是我或我的。因此他舍弃了那识,再也不会投胎去了。为什么这些圣者能做得到呢﹖因为他们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心中无有疑惑,所以清净的智见一生起就证果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7-2010 10: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与大自然一体了,那您怎么还能"觉知"呢?
peggy_str 发表于 23-7-2010 09:11 AM


反思,那能"觉知"的。。。没有任何思维的当下。。。寂静。

那能"觉知"的。。。并不是什么可以用文字描述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可以找到。。。。本来无一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10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反思,那能"觉知"的。。。没有任何思维的当下。。。寂静。

那能"觉知"的。。。并不是什么可以用文字描述的东西。。。也没有什么具体的东西可以找到。。。。本来无一物。
自在心 发表于 24-7-2010 10:39 AM


请问如何反思?

您怎么以"觉知"看待三法印(苦、无常、无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7-2010 11: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与大自然一体了,那您怎么还能"觉知"呢?
peggy_str 发表于 23-7-2010 09:11 AM


与大自然一体。。。大自然就是五尺之躯。。。五尺之躯就是大自然。五尺之躯与大自然的本质一样,成住坏空,生老病死,不属于任何人或神掌控。不是“我”的。没有一个“我”。当五尺之躯死去,能"觉知"的,在觉知而已。。。觉知五尺之躯变化,死去。
色。。地氺火风,分解。。。吐出最后一囗气。
若有五蕴是“我”,自然“我”会勉强坏旧的破车(五蕴)再紧抓任何升起的色受想行识(五蕴)。


若体证了“无我”,就不会去紧抓任何東西。。。任何升起的色受想行识。


觉知。。。本来就不是什么,是两个中文字,帮助我们去体验真理,体验空性无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7-2010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如何反思?
您怎么以"觉知"看待三法印(苦、无常、无我)?
peggy_str 发表于 24-7-2010 11:09 AM


反思,就是亲身体验,看透。。。四圣谛。苦-因缘和合的五蕴,因缘和合的世间,苦,乐,不苦不乐。
集-有“我”执
灭-清凉,自在,悠然,无所得,无所求。
道-就是当下觉知。如如不动。就是行八正道。中道。
当下觉知,当下就是活在“三法印”的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10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法界众生

Sadhu Sadhu Sadh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7-2010 1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法界众生

当你的心没有思维,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就象当下你在看电脑,只是单纯觉知。。。这个当下---没有一个“我”,不是吗?即使种种疑问。。。你知道它们只是思維,从觉知“空”那里生起。。。也消失在觉知“空”那里。。。那里,是解脱,the path to deathless.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7-2010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法界众生 于 24-7-2010 03:19 PM 编辑

回复 98# 自在心

"一切行无常, 一切法无我, 涅槃寂静."

个人认为,这种感觉还是要自己体会.
众生皆如此, 着于物质. 应当知五蕴皆空, 无所得.

送你一句: 百尺竿头上的人, 虽然得法未为真; 百尺竿头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0 0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如何反思?

您怎么以"觉知"看待三法印(苦、无常、无我)?
peggy_str 发表于 24-7-2010 11:09 AM



    沒有一個相,你導不出一個無相
    沒有一個我, 你也導不出一個無我。。。
    如果你坐在火車里。。你只看到外面的風景一直在動。。在變。。
    但是如果你在火車外,外面的風景是不動的。。你只看到火車動。。
    。。你的專注力一直是向外投射的。。現在把你的專注力轉向內在吧 !
    你應該明白佛陀在菩提樹下做什么吧 !他閉起五官 five senses而專注在內在,,他在修定!
    在這個地球上。。地球是主人。。而你是客人 。。
    但在這個肉體上。。你是主人。。里面住着一個客人 ..' GUEST'
    佛陀 !在修定里去會見客人。。說的更直接。。
    真理始終在你之內 !你又何苦向外求。。。。
    佛陀有沒有說過。。一切來自于真理。。最后將末入于真理之中。。
    他在活的時候,就教導他的學生去見真理,這是一個活生生的體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6-7-2010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砂勞越這邊,,自上個星期五,,很多人都不能上 佳禮。。也不知是不是線的問題。。。
路過這里。。能上就來嘮叨幾句。。嘻嘻。。不能上。。也就不做這里的嘮叨鬼。。!
各位都是好青年。。努力進修。。祝大家身體安康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0 04: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沒有一個相,你導不出一個無相
    沒有一個我, 你也導不出一個無我。。。
    如果你坐在火車 ...
johnchan 发表于 26-7-2010 01:27 PM


老实修行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7-2010 08: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uccessconsciousness.com/buddha_quotes.htm
這里有佛陀說過的話。。不好意思。。找不到華文的。。
佛陀沒有說的很復雜。。look within..轉向內在
i reached in experience the nirvana which is unborn, unrivalled, secure from attachment, undecaying and unstained. This condition is indeed reached by me which is deep, difficult to se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ranquil, excellent, beyond the reach of mere logic, subtle, and to be realized only by the wise.

這是不是心經里面描敘。。那個無限的,(immortal) 不生不滅。。也無老死。。
觀自在 就是叫你轉向內在。。去體驗那個。。客人 !!!
體驗的感覺根本就不在你的邏輯思維, 所以為什么經典說。。不可說。。是它很神秘嗎?
也不完全是。。但你知道,它一點也不神秘,也不復雜。當你不知道。。它卻是最神秘的!
life demands KNOWING  not believing
當你很口渴的時候。。體驗取代了邏輯思維。。邏輯思維起不了作用
口渴的體驗, it becomes obvious, 試着去跟人家說口渴的體驗吧。。
即說不上來。。也沒有文字形容。。就伊伊丫丫。。像這樣又那樣。。真的是那樣嗎
佛陀說一切痛苦來自于mind..同時。。you have a heart and it is simple
中國的道家。。不是說了。。閉五官,斷思維,天人合一, 他們也靜坐。。融入道中。。
within you there is a place which is divine..
眾生不是皆有佛性嗎?是不是這樣啊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7-2010 08: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9# johnchan

客人,不请自来的吗?会住多久?为何label它客人呢?是比喻这个身体是旅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8-2-2025 07:08 PM , Processed in 0.12081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