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我從哪裡來的?
[复制链接]
|
|
发表于 7-6-2021 05: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7-6-2021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7-6-2021 06:10 PM 编辑
為何有四種力?
進一步的問題就是,這麼多不同種類的粒子是如何聯繫在一起的?
假如宇宙是由很多微小的、相互間沒有關係的物質微粒組成的,它們中的任何一個都是像被 “ 隔離 ” 的,那麼,在這樣的一個宇宙中,就會既無恒星,又無行星和生命,只是一個寂寞的、完全沒有事件發生的微粒集合。
幸運的是,事實並非如此,宇宙中存在著各種類型的力,是它們把散沙般的基本粒子結合在一起,組成了各種各樣的物質,並安排了宇宙間的秩序。
這些力從本質上都可歸結為四種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力和弱力。
這四種力的來源是不一樣的。
引力 源於物體質量的相互吸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間就存在引力,物體的質量越大,引力就越大。
電磁力 是由粒子的電荷產生的,一個粒子可以帶正電荷,或者帶負電荷,同性電荷相斥,異性電荷相吸。
如果一個粒子不帶電荷,則不受電磁力的影響,不會感受到排斥力和吸引力。
強力 主要是把誇克結合在一起的力,所以也叫核力。
像電磁力一樣,也起源於電荷,不過只是誇克間的電荷,物理學家稱之為 “ 顏色電荷 ” 。
弱力 的作用是改變粒子而不對粒子產生推和拉的效應,像核聚變和核裂變這兩個過程都是受弱力支配的。
這四種強弱懸殊、性質各異的基本力,完全控制了我們的宇宙。
www.amtfweb.org/science & buddhist html/huayansci.htm
|
|
|
|
|
|
|
|
发表于 7-6-2021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7-6-2021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7-2021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終於,弦理論(String Theory)來了。被稱為最具權威的描述宇宙現象的理論。最有希望解答物理學中一切難題的理論。
1974年美國Schwarz教授和法國物理學家Scherk提出。
粒子怎樣變成弦?
一連串的疑惑不得不使科學家認真考慮 : 也許在基本粒子內部存在一種更深層的結構,這種結構尚未被我們所理解。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科學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一個新的理論逐漸浮出水面,這就是超弦理論。
超弦理論認為,在每一個基本粒子內部,都有一根細細的線在振動,就像小提琴琴弦的振動一樣,因此這根細細的線就被科學家形象地稱為“弦”。
撥動吉他一根弦,你會聽到一個音。撥動另一根弦,你會聽到另一個不同的音調,因為不同的弦振動的模式不同。
一個音樂家通過一個吉他的六弦合奏,使這些弦在不同頻率振動,便可創造出無數美妙的音樂。
像琴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彈出不同的樂音那樣,粒子內部的弦也有不同的振動模式,只不過這種弦的振動不是產生什麼音樂,而是產生一個個粒子。
不同粒子的性質由弦的不同振動行為來決定,電子是以某種方式振動的弦,上誇克又是以另一種方式振動的弦,如此等等。
弦與粒子質量的關聯是很容易理解的。
弦的振動越劇烈,粒子的能量就越大;振動越輕柔,粒子的能量就越小。
這也是我們熟悉的現象:當我們用力撥動琴弦時,振動會很劇烈;輕輕撥動它時,振動會很輕柔。
而依據愛因斯坦的質能原理,能量和質量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現:大能量意味著大質量,小能量意味著小質量。
因此,振動較劇烈的粒子質量較大,反之,振動較輕柔的粒子則質量較小。
依照弦理論, 根本不存在粒子,只有弦在空間運動,每個基本粒子都由一根弦組成,而所有的弦都是絕對相同的。
不同的基本粒子實際上是在相同的弦上彈奏著不同的“音調”。
由無數這樣振動著的弦組成的宇宙,就像一支偉大的交響曲。
所以,根本沒有基本粒子,更沒有物質存在,宇宙完全是振動而產生的。
這跟佛家講的萬法皆空,《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那是不是這個情形?真的,物質不存在,物質是幻相。
佛告訴你,弦都沒有了,心動!六祖大師當年到法性寺,就是現在的光孝寺,聽印宗法師講《涅槃經》。
他看到有兩個聽眾,外面風吹著幡,兩個人在爭論,一個人說,你看幡動;不是的,風動,那個講幡動,他們兩個在爭論,爭論不休。
六祖走上前去跟他們兩個說,「不是幡動,不是風動,仁者心動」。風也沒動,幡也沒動,是你心在動。
這才把現象的根源說出來了。
如來現相品第二:
佛剎微塵數 如是諸國土 能令一念中 一一塵中現
宇宙實際就是一念,念念相續的虛幻相
若心不動,則能悉見悉現:
世主玅嚴品第一:
佛於一切十方中。寂然不動無來去。應化眾生悉令見。
|
|
|
|
|
|
|
|
发表于 24-7-2021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7-2021 02:27 PM 编辑
弦如何運動?
弦本身很簡單,只是一根極微小的線,弦可以閉合成圈(閉弦),也可以打開像頭髮(開弦)。
一根弦還能分解成更細小的弦,也能與別的弦碰撞構成更長的弦。
例如,一根開弦可以分裂成兩根小的開弦;也可以形成一根開弦和一根閉弦;一根閉弦可以分裂成兩個小的閉弦;兩根弦碰撞可以產生兩個新的弦。
但是當一根弦在時空中移動時,它就沒那麼簡單了。
弦的運動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三維空間已經無法容納它的運動軌跡,必須有高達十維的空間才能滿足它的運動(十維空間是數學方程計算的結果)。
就像人的運動複雜到無法在二維平面中完成,而必須在三維空間中完成一樣。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善財童子參訪喜目觀察眾生夜神(三地菩薩發光地)。
喜目觀察眾生主夜神:
佛子我爾時 得入普賢道 了知十法界 一切差別門
例:萬花筒(知道一切差別皆由轉動而起之幻相)
點粒子內部的空間不是三維的,可能還有很多維,這似乎非常不可思議,不過,認真想起來,高維空間的存在完全是合理的。
為了看清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支筆的例子。
我們知道, 筆的表面是二維的,但是當我們從遠處看它時,它卻像是一維的直線。
這是為什麼呢?原來, 筆的那兩維很不一樣,沿著筆伸展方向的一維很長,容易看到;而容易繞著筆的那一個圓圈維很短,“捲縮起來了”,不容易發現。
你必須走近筆,才能看清繞著圓圈的那一維。
這個例子表明了空間維度的一個微妙而又重要的特徵 : 空間維有兩種。
它可能很大延伸得很遠,能直接顯露出來;它也可能很小,捲縮了,很難看出來。
筆比較粗大,繞著筆的那一維很容易就看到。
假如筆很細——像一根頭髮絲或毛細管那樣細,要看那捲縮的維可就不那麼容易了。
在最微小的尺度上,科學家業已證明,我們宇宙的空間結構既有延展的維,也有捲縮的維。
就是說,我們的宇宙有像筆在水準方向延伸的、大的、容易看到的維 ——我們尋常經歷的三維,
也有像筆在橫向上的圓圈那樣的捲縮的維——這些多餘的維緊緊捲縮在一個微小的空間,即使用我們最精密的儀器也根本不能探測它們。
那些看不見的維可能會有多小呢?我們最先進的儀器能探測到百億億分之一米的結構,如果那些維度捲縮得比這個尺度還小,我們就看不見了。
科學家的計算表明,捲縮的維可能小到普朗克長度(即10-33釐米),是目前的實驗遠遠不可能達到的。
www.amtfweb.org/science & buddhist html/huayansci.htm
|
|
|
|
|
|
|
|
发表于 24-7-2021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7-2021 02:54 PM 编辑
為什麼需要多維空間?
理解了宇宙的空間有更多維存在,再回過來看相對論與量子理論是如何產生矛盾的,我們就很容易理解了:
這兩個理論在日常的三維空間裏是不可能統一的,它們的矛盾是必然的,只有在高維空間裏才能得到統一。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個三維世界和二維世界的例子。
我們首先假設有一些生活在二維平面世界的生命,它們的世界裏只有長和寬,根本無法理解第三維——“高”這一維。
因此,它們對三維世界的感知只限於三維物體在平面世界的投影,或者三維物體與平面世界的接觸面,試想一想,一個平面生命怎麼能夠通過投影來想像三維物體的豐富性和完整性呢?
當三維物體與平面世界接觸時,三維物體在平面世界上的零碎片段,比如一張桌子的四根腳柱、人印在地面上的兩雙鞋印,更讓平面生命摸不著頭腦——這些拼不到一起的碎片究竟意味著什麼呢?它們不能想像,四片互不相連的印跡怎麼會構成一張完整的桌子呢?
那斷斷續續的鞋印上怎麼會有一雙完整的鞋呢?而且,鞋的上面竟然還有一個更加完整的人!用二維的眼光來打量這些碎片,你永遠不可能將它們拼成一個整體。
於是有一天,一個足智多謀的平面生命偶然想出一個絕妙的主意。
它宣佈,平面世界之外還有一個“向上”的第三維,如果順著這些碎片“向上”看,其實碎片是一個完整的整體!
這真是個驚人的見解,大多數平面生命都困惑不解。
相對論和量子理論的遭遇與這種情況非常相似,在我們的三維空間裏,它們就像兩塊互不相干的碎片,永遠也拼合不到一起。
但把空間“向上”抬一抬,把宇宙變為十維空間,相對論和量子理論這兩塊看似互不相干的碎片就會令人震驚地結合得天衣無縫,成為一個更完整的理論大廈的兩根互相依存的支柱!
雖然我們在三維空間中無法想像和描述一個多維的空間,但我們卻能通過複雜的數學方程推導出它的存在。
大菩薩有能力解了悟入多維空間,一切空間:
如來現相品第二:
智身能徧入 一切剎微塵 見身在彼中 普見於諸佛
如影現眾剎 一切如來所 於彼一切中 悉現神通事
(例:用鏡子對照 - 影現)
大乘菩薩的心與性德、性體不能圓滿相應,我們說得明顯一點,還摻雜著毫分不淨不善;普賢心決定不摻雜毫分不淨不善,他是圓滿的。
『如影現眾剎』,真的確實是影。我們今天這個相,實實在在講是影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
但是真正修行人,念念清楚,一點不迷。
一念不覺就迷了,要念念覺,我們常常說要時時覺、處處覺還不夠,念念覺,念念都清楚。
這是事實真相。無量無邊諸佛剎土,怎麼來的?從哪裡來的?從眾生的業感,這是緣,諸佛菩薩度生的弘願這是因,因緣和合,影像就現前。
例子:用鏡照前,一尺之鏡。現千里之影。
由此我們就要覺悟,覺悟到一切法空,《般若經》上講的確實不錯,「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畢竟空,一切法不可得」,我們的心就平靜,妄念就沒有了。
為什麼?妄念很辛苦,不是真的,不是事實,那又何必自找苦吃?
www.amtfweb.org/science & buddhist html/huayansci.htm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21 06: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8-2022 03:59 PM 编辑
空間中的裂縫
超弦理論還給我們帶來一個更加令人震驚的結果 : 我們的空間結構居然是離散的,而不是連續的!
在我們的日常經驗中,空間和時間總是無限可分的,但事實卻大謬不然。
空間和時間都有自己的最小值 : 空間的最小尺度為10-33釐米,時間的最小值是10-43秒。
因為當空間小到10-33釐米後,時間和空間就會融為一體,空間維度就會高達十維,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空間還能分割,那也是我們目前所不能瞭解的了。
雖然當時科學家已經知道了粒子能量的不連續性,但他們卻不知道為何有這種不連續性,只是被迫接受而已。
但現在我們都知道了,這與空間的不連續性密切相關。
正是由於空間有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單位,才會影響到基本粒子的能量發射方式。
空間具有一個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值,這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呢?
我們很容易想到 : 我們宏觀的空間結構是由一份份最小的空間包組合起來,在這一份份的空間包中間,,有可能存在著我們無法探測的空間裂縫!
所謂 “ 蟲洞理論 ” 中在空間中鑿開一個洞口的設想,從理論上來說真的是可行的,這就是尋找相鄰空間包之間的裂縫,然後用難以想像的高能量轟開這個裂縫,一個蟲洞就出現了!
可以說,小小的十維空間包以及它們之間的裂縫存在於我們空間的每一個角落,只要我們有足夠的能量,我們可以在任何地方鑿開一個蟲洞。
這個基本粒子(弦)實際上是念頭,所謂空間裂縫是念與念之間的間隔。
佛即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耶?
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 (《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三世等品〉第五)
這段話說明宇宙間這些森羅萬象,在佛法裡面講的自性能生萬法,怎麼生?波動現象。
你看佛說的「 迷唯一念 」,那個一念就是波動,只要一動,遍法界虛空界裡面的現象就生了。
它有沒有次第?是有次第,太快了,我們沒法子觀察到。
它的次第在《唯識論》裡面講得很清楚,一念不覺,這一念不覺就叫做無明,無明就是不覺,不覺就叫無明。
這一念不覺怎麼樣?大光明藏見不到了。
不動的時候,心裡沒有念頭不動的時候是光明的,自性是光明的、是圓滿的,宇宙是大光明。所以性德的光是柔和的,這個磁場非常之好。
可是你心一動,這就失掉,你就見不到了,這個光明就變成黑暗,所以叫無明,明沒有了。
本來是明的,你心一動就變成無明 ;心不動的時候,無明就沒有了。
所以無明不覺生三細,無明裡面有三細相,第一個是業相,業就是動,就是此地講的它不斷的在動,從來也不停。
但是你要曉得,它那個動就像我們電影的放映機一樣,確實這個動不是連續的,它是剎那剎那,像閃光一樣,一閃一閃的,它閃得太快了,我們看到好像是連到,其實它是一念一念的。
所以你一念覺,無明就沒有了,覺也是一念,迷也是一念。
我們現在這個現象就是一個念頭一個念頭它全是迷,念念都沒有覺悟過,都在迷,它都在動,不動就覺了,極其微細的還是在動。
八地菩薩可觀察到此生滅相(空間的最小尺度為10-33釐米,時間的最小值是10-43秒。)。
八地菩薩能見此境界
十地品第二十六:
觀世間成。觀世間壞。
由此業集故成。由此業盡故壞。
幾時成。幾時壞。幾時成住。幾時壞住。皆如實知。
空間裂縫,即前念已滅,後念未生以前。大光明藏,常寂光土。
入法界品:
善財童子,參訪慈行童女,慈行童女開示:
智眼無翳普觀法界。慧心廣大猶如虚空。一切境界悉皆明見。獲無礙地大光明藏。
所以善財童子在這裡參訪到慈行童女,慈行童女是這樣告訴他,這是把自己的境界、自己的修學狀況教導善財。
智眼無翳,無翳是沒有障礙,用智慧之眼來觀察法界,也就是觀察宇宙,所以能見到宇宙的真實相。
慧心廣大,這是講的智慧心廣大,大到什麼程度?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實際上這是事實,我們的心、我們的念是創造我們宇宙的本源、本體,當然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當然是遍一切處,它跟宇宙本來就是一不是二。
這個心能見能知,具有見聞覺知的功能,所以心所現的境界當然它都能見能知,所以一切境界悉皆明見。
境界是所見,心是能見,能見和所見不二,一如,這種境界。
所以是獲無礙地大光明藏,他真得到了大光明藏,因此他能夠見到真相。
科學家們還琢磨不定的這些難題,在他們的眼中那是小兒科,很可惜科學家們都沒有認真去學習《華嚴經》,假如他們要是認真學習《華嚴經》,一定對他們的科研工作會帶來非常大的指導作用。
這裡我們就是介紹完第六個方面,宇宙的基本粒子,概括起來說,真的如佛經所講的,宇宙裡真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只有振動而已,這就是弦理論的中心結論。
弦理論現在已經被普遍接受,科學家們也都完全認同,這也是最具權威的一個理論。。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三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
|
|
|
|
|
|
发表于 14-8-2022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8-2022 04:08 PM 编辑
下來我們來分享第七個方面的專題,這是講到「超距作用和全息理論」,也是在探討宇宙最終極的問題,宇宙怎麼來的。
在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學有一位物理學家叫做阿斯帕克特(Alain Aspect),他領導了一個研究小組,進行一項被稱為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實驗。
阿斯帕克特博士跟他的小組發現,在特定的情況下,次原子的粒子,例如像電子,當同時向反方向發射的時候,在兩個電子運動的時候,它們互相之間可以傳遞信息,而且不管它們彼此相距有多遠,它們傳遞信息的速度是驚人的快速,好像是同時的,好像是彼此之間沒有了距離。
比方說它們是相隔十尺,或者是十萬萬公裡這麼遠的距離,不論是距離長短,它們之間發射的信息幾乎是同時的。
當其中一個電子改變運動方式的時候,另一個電子也會被影響,也同時會改變運動的方向。
這個觀察就推翻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所建立的前提,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前提假設是光速是宇宙當中的極限速度,也就是說沒有比光速再高的速度,但是這個實驗證明有超光速。
為什麼?因為這個信息從一個電子發射出來到另外一個電子身上,無論相隔多遠,幾乎是同時信息能夠到達對方,證明它這個速度肯定是超光速,比光速傳遞還要快速,是信息傳遞速度。
有超光速的存在,也意味著這個距離本身也是一種假相,是有超距離的現象,所以當距離空間不是一個真實的實體,它的信息才有可能立即從一頭傳遞到另一頭。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三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
|
|
|
|
|
|
发表于 14-8-2022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來解釋這種所謂超距作用的現象,就是超距離的現象?
倫敦大學著名的物理學家戴維.波姆(David Bohm),他提出一種所謂的「全息理論」。
他的理論主要是講到,說盡管我們這個宇宙看起來好像是很堅實,好像真有,實際上它只是一個幻相,它只是一個巨大而且是細節豐富的全像攝影相片,這全息照片。
全息照片英文叫Hologram,全息照片它的工作原理,我們在這裡可以簡單介紹一下,現在已經發明了這種照相的技術,我們來看一下全息照片的光路圖:
當一個激光器,你看從左下角射出一道激光光,它會通過一個分光鏡,這個標號1是它剛剛射出的一個激光光,一束,這個激光通過分光鏡分成兩道,一道會被分光鏡折射,就是折回來九十度射到一個反射鏡上,由反射鏡再折射,射到物體身上。
物體接受了這道激光之後,由於物體自身的反射就把這個光又反射到一個感光板上面,這個感光板就是全息照片的底片,這是其中一條光束的路線。
另一條光束,就是看到第二條,穿過了分光鏡以後繼續往前直射,射到了反射鏡上,作一個折射,就射到了同一個感光板,就是相底的同一點上,也就是它是由兩道激光光在不同的方向所產生的感光相片。
當這個相片拍下來以後它會有一種現象,就是因為這個感光片必須要用激光激光來照射它,它才能顯現像,當你用激光光去照的時候,它譬如說現一個人體的樣子,或者現一朵玫瑰,你要把這個感光板或者是相底切成兩半,分成兩半之後又用激光光去照,發現這兩半裡面每一半都有一個完整的相,這物體是完整的。
無論你去怎麼樣切割這個底片,你分得很細很細,一份份的,每一份裡面都有一個完整的相,這就是全息照相的原理。
波姆他認為這個宇宙實際上是什麼?就是一個很大的全像相片,宇宙中每一部分、每一點,小至基本微粒,大至星球,都涵蓋著整個宇宙的全信息,也就是《華嚴》講的一多兼容。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這個意思留待明天繼續跟大家報告。今天講得有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三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5-2-2023 04: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鐘茂森(定弘法师):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四集)
尊敬的各位大德,大家下午好!我們繼續來探討「華嚴科學宇宙觀」。
我們昨天談到物理學家們所發現的超距作用和全息理論這種解釋,其實這些理論確實跟《華嚴經》所講的法界觀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昨天談到第七個問題「超距作用和全息理論」,介紹了什麼是全息照相,全息相片一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無論你把相片切割到多少份,每一份裡面都會含有整個整體的相片,只要我們用激光把相片映現出來,就可以得到一個三維的相片。
它不同於我們一般日常用照相機照下來的相片,它是要用激光讓它現形的。
所以物理學家們,主要是David Bohm,就是波姆他們所提出的這種全息理論來解釋我們的宇宙,這個全息理論主要的核心思想就是整體包含於部分當中。
這種理念跟我們一般人的那種思惟觀念可能不一樣,尤其是這些西方科學家們,歷史上都存在著一種偏見,認為要了解某一種事物或者是現象必須要用分解的方法,譬如說生物學要了解青蛙是什麼樣子,你要用解剖把青蛙的各個部位來研究才能夠了解整體,這種分解整體為局部來研究的這種理念已經漸漸沒有辦法詮釋整個大宇宙了。
我們來看看波姆等人所提出、建立的這種全息理論是如何诠釋這個宇宙的,波姆他相信原子的粒子是能夠彼此保持聯系,他主要是基於阿斯帕克特教授所發現的這種超距的現象,就是兩個粒子不管相距多遠,它們之間都可以幾乎同時傳遞訊號,好像距離已經被超越了,或者說這些信息的傳遞速度已經是超過光速。
實際上波姆他解釋說,不是因為它們之間在互相的發射這些訊號,而是它們的這種分離實際上是一種幻象,不是真實的,在一個更深層次的現實當中,這些粒子其實本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是它們從這個不可分割的同一個整體當中投影到我們這個三維空間裡的現象。
所以為什麼當一個粒子在改變運動方式的時候,相距很遠的另一個粒子可以幾乎同時的改變它的運動方式,這個就好像全息照片,你把一個整體切成兩個部分,就好像兩個粒子,其實兩個粒子它們的運動方式所反應的也是整個整體的現象。
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 -第一次宣講(第4集) - 純淨純善和諧世界系列講座 (google.com)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四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
|
|
|
|
|
|
发表于 5-2-2023 04: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波姆為了讓我們更加容易理解他的這種理論,他就用了一個粒子說假如我們現在想像有這麼一個水族箱,就像一個大金魚缸裡頭有一條魚正在遊,這個水族箱旁邊放著兩台攝影機對著這條魚,你假設這個時候看不到這水族箱裡的那條魚,而只能通過攝影機所傳遞的訊號在這個電視監視器上面來觀察這條魚。
因為這兩台攝影機它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拍攝的,所以你在兩個電視的螢幕上面,你會看到這兩條魚它們遊動的方式、活動的狀態是不一樣的,在你的眼中你看到的好像是兩條不同的魚,實際上這兩個電視機裡顯現的魚是同一條魚。
如果你不明白這個真相的話,你會發現當一個電視機裡的魚在動的時候,另外一個電視機的那條魚它也會相應的做出動作,雖然它們的動作並不完全一樣,因為攝影機是從不同的角度來拍攝的,可是你會發現兩條魚會有必然的相互之間的一種聯繫,就好像這兩條魚之間有一種信息的傳遞,一條魚傳給另外一條魚,而這種信息變成是超光速的,從一個空間傳到另外一個空間,這個距離好像已經被超越了,這就是所謂的超距作用。
實質上並不是什麼兩個空間,它們真正的真相就是這一條魚,不是說這兩條魚之間有什麼所謂的心電感應,不是的,真正的真相就是兩條魚是同一個整體現出兩個不同的相。
明白這個真相以後我們就能夠了解了,我們不可以把阿斯派克特實驗當中的兩個粒子當作是兩個分離的個體,而這兩個粒子卻是代表著一個統一的整體,只是這個整體在兩個空間裡的影像,這個整體就具有所謂的全像式的結構,像全息照片這種結構,你把照片分割開來,每一個照片上面它的活動、它的影像,完全是那個整體的投影。
基於這種理念波姆大膽的提出來說,我們整個宇宙實際上就是一個整體它在不同的空間當中,這些現象都是這同一個整體的投影,因此整個宇宙實際上是一個全像式的幻象,就像一個很大很大的全息照片。
這種理論提出來確實驚動了很多的物理學家,如果是這些次原子粒子它們表面的分離是一種幻象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分離,而在現實的更深層次當中,整個宇宙是互相關聯的,整個宇宙一切的事物統統都是相互聯繫的,都是同一個整體的。
換句話說我們人腦裡頭的其中一個細胞可能跟太陽上面的一個氫原子會有聯繫,又可能我們現在所吸到口裡的氧分子,可能跟銀河系以外某一個中微子它又是相互關聯的。
換句話說在這種理論下,整個宇宙它是像一個毫無破綻的巨網互相的關聯而形成同一個整個。
|
|
|
|
|
|
|
|
发表于 5-2-2023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這樣的一個全像式的宇宙當中,實際上時間和空間也不是不變的了,像我們前兩次講演當中有講到這個問題。
物理學家們他也發現時間和空間是可變的,為什麼是可變的?
雖然相對論有詮釋,但是相對論本身所建立的這個理論假設也都被推翻了,到底什麼理論能解釋時間和空間不變?
全息理論就是一個很完美的解釋,因為在一個根本不可能互相分離的一個整體的宇宙當中,所謂位置的概念、空間的概念就已經被瓦解了。
時間它也是屬於空間,第四度的空間,如果這個宇宙它是一個過去現在未來統一的整體,當然時間本身也沒有意義了。
所以時空本身已經變成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並不是真實的,所以在全息理論當中很容易就解釋了。
因此在這樣的一個超級的全像式的宇宙幻象裡頭,我們可以想像,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的一切生物、一切植物、一切礦物、一切空間,還有過去現在未來統統都是一個統一的生命共同體。
理論上講,只要我們有適當的工具,我們就可以借助這種全像式的所謂攝影技術能夠進入到古老的那種影像當中,也能夠進入到未來的影像當中,也能夠跨越無限廣闊的空間到另外一個世界去。
這個宇宙它包含著所有的這些事物,大至星雲,小至那些微粒子、次原子粒子,包括夸克、電子、中微子等等,它們都是完全互相的聯繫。
當然這個宇宙當中還會隱藏著什麼?
雖然科學家們還並不是完全了解,可是在這樣的一個全息理論的架構裡頭,我們就很有信心可以完全了解整個宇宙的真相,為什麼?
因為整個宇宙跟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統一體。這個全息理論已經跟佛在《華嚴》裡頭講的諸法實相非常的接近了,非常難得科學家們有這樣子聰明智慧的頭腦,在《華嚴經》裡面講到這種一體性這些概念講得很多很多。
實際上佛和法身大士、大菩薩他們都是已經能夠證入、契入這些境界的人,他們能夠現前看到整個宇宙的本來面目,所謂整個法界跟自己一體的這樣一種境界,實際上這種境界是我們本有的境界,也是本來的樣子。
經上講的這個宇宙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的,我們的心、識是能變能現,這個宇宙在《華嚴經》裡講是法相,法相是所現所變,《華嚴》告訴我們能現能變和所現所變是一不是二,換句話說能現能變的是本體,所現所變的是現象,現象跟本體又是一體,這就是科學家們所描述的這宇宙的統一整體,因此這裡頭萬事萬物都是這統一體上的一個部分。
怎麼樣子能夠契入宇宙一體和看到宇宙本體的這種境界?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能見到。
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這些空間維次就統統被突破了,放下的愈多你突破的維次空間就愈大。
經上告訴我們六道輪迴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只要把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的執著放下,六道就沒有了。
十法界裡頭有四聖法界,四聖法界是放下了執著,但是還有分別,如果把分別也放下了,再進一步破了一品的妄想,無明煩惱,妄想和無明是一樣的,你把妄念放下了,十法界也沒有了,你就是進入了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是什麼樣子的?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無有邊際跟自己是一體的,實際上裡面沒有大小,它沒有遠近。
|
|
|
|
|
|
|
|
发表于 19-7-2023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7-2023 09:06 AM 编辑
《華嚴經》上說得很多,小小的微塵,我們現在所說的基本粒子裡面居然也是含融著整個大宇宙,所謂遍法界虛空界能入一微塵,因此這大小不二,佛在這個經上說「芥子納須彌」。
這個例子講得很多,這就是所謂的華嚴十玄門( 這是《華嚴經》三祖賢首國師法藏大師建立的 ),裡頭有一門叫「一多相容不同門」,這是講一多不二、一多相容。
一粒微塵裡面可以容納無量無邊的世界,這個道理《華嚴經》上講得是很多。
但是我們會問,為什麼可以做到一多兼容?
那是因為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所有的這些宇宙萬事萬物是虛幻相,正因為它們是虛幻的相,所以它們就能夠互相的融攝而無有障礙。
如果它們真有實體,那一粒微塵怎麼可能含融一個宇宙?一個芥子怎麼能夠納須彌?
所以芥子能納須彌,芥子,我們說是個小芝麻粒這麼大,它能含融須彌山。
須彌山是銀河系的中心,芥子沒有放大,須彌山沒有縮小,它竟然能夠互相的含融,而且是完整的含融。
不是說把須彌山切割成像芥子那麼小份才含融,不是,它是整個須彌山完完整整納入芥子當中。
這個原因就是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所謂《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它是像夢一樣。
夢境,你看我們晚上作夢,科學家們都認為是我們的腦細胞在活躍,腦神經在運動。
我們的腦子有多大?可是它竟然能夠變現出這個夢境當中的山河大地,甚至變現地球、變現太空。
假如你要做過夢在太空中遨游,試問一下,你這個夢境裡頭這麼大的空間,居然能夠濃縮在你的腦細胞當中,試問問腦細胞沒有放大,但是它能夠含攝你夢境裡的太空,這不就是芥子納須彌嗎?
為什麼有這種現象?因為這是夢境,夢境是虛幻的,正因為它是虛幻的,所以它才有一多兼容。
所以我們要曉得,我們現前的生活、現前的這種境界不是真的,《金剛經》教我們作夢觀,把它看成是夢,看成是泡影。
我們照鏡子常常能夠看到這種現象,你拿這個鏡子,如果是你對著一個大鏡子,拿著小鏡子對照,你會看到這鏡子裡頭有很多很多層次的這個人,我就變現在這些層次當中 ; 那我照外面的境界,譬如說我照旁邊這個講堂裡面,這講堂裡面很多桌椅板凳,講堂很大,可是居然能夠一下子融入到我這個方寸的小鏡子裡頭,這就有點像芥子納須彌。
你把這個比例再放大一點,小的鏡子可以映現大世界,這我們就能理解一多兼容了。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四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
|
|
|
|
|
|
发表于 19-7-2023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7-2023 09:15 AM 编辑
華藏世界裡面,《華嚴經.華藏世界品第五》有這麼一段經文講到,「 以一剎種入一切,一切入一亦無余,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這就是講到這種現象。
剎種,在《華嚴經》裡講的是大世界,就是很大很大的星系,這個大的世界絕對比銀河系要大很多倍,為什麼?
因為《華嚴經》上說過,一個娑婆世界裡頭就有十億個銀河系,娑婆世界也是一個世界種裡面的一小部分,所以一個世界種、一個剎種是很大很大的。
它一個世界種可以入一切世界種,就是一能入一切,一切又能夠入一,一切入一亦無余,這就是明顯講到的一多兼容,一多互入,所謂大小不二。
實際上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就好比一個小宇宙,我們的小宇宙所含有的信息量絕對是跟大宇宙含有的信息量是平等的,這大小不二。
甚至《華嚴經》講得更究竟的,就是一一微塵,身上的一一毛孔,我們說一個細胞,一個細胞裡面也能有一切世界海微塵數的世界,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都能含攝到你的毛孔當中,你的細胞當中。
而且全身這麼多細胞,每一個細胞都是含攝著無量無邊的世界,就是整個宇宙可以含入每一個細胞當中。
所以《華嚴經》裡講的這個宇宙觀它是重重無盡的,彼此所謂相即相入,一多相容。
我們問這是什麼原因?
這個完全是自性變現的,所謂法爾如是,自性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在自性裡面沒有大小、沒有來去、沒有生滅,沒有一切差別,這是自性本來具有的德能。
所以《華嚴經》講的十方無量無邊的世界、星系是什麼?
同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
自性能現能變,這個自性當覺的時候,我們稱它心 ; 如果當迷的時候,我們就叫它識,所謂佛經裡講的阿賴耶識。
這個心和識是一不是二,因此我們也稱它叫性識,只是這個心叫唯心所現,識就是唯識所變。
心能現出來的那是本來的面目,那是真正的自己,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自己。
可是當我們有識,識就是自己起了妄想分別執著,因此我們所觀測的、我們所感知的這個宇宙,就被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給扭曲了,進入到我們的心裡頭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宇宙的樣子。
所以我們所能認識的宇宙完全是什麼? 我們自己的識把它扭曲以後的那個宇宙。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四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
|
|
|
|
|
|
发表于 19-7-2023 09: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們的師父上人常常用三片透明膠紙來代表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假設黃色的這屬於妄想,藍色的屬於分別,紅色的屬於是執著,這三片東西我們凡夫都有,結果我們有了以後就被它障礙了我們對宇宙的真實的認知。
譬如說我們的眼睛是能見的法性,外面的境界是所現這些法相,我們現在要見外面的法相,被這三樣東西妄想、分別、執著給擋住了我們的視力,所以看都基本看不到原來的那個樣子,完全是一片漆黑的樣子,隱隱約約能夠看到外面的一點東西,這種人就是六道凡夫。
現在佛告訴我們要把它放下,因為妄想分別執著本來沒有,你現在把它放下。
先放下執著,放下執著以後,你對外面的境界就能看得比較清楚一點,這種放下執著的人就叫阿羅漢,他已經沒有了六道輪回。
實際上六道輪回是什麼?
是我們凡夫在我們的意識心裡面,識當中所能感知的境界,實際外面的境界沒有變成六道輪回,完全是我們被妄想分別執著給扭曲了,把外面境界就變成我們所能感知的六道。
現在我們繼續放,阿羅漢放下執著還不夠,還要放下分別,把分別放下之後,看到外面境界又更接近於真實,就比較清楚,剩下這個就是妄想,還是把外面的這些色彩給扭曲了,還不是本來的樣子。
所以這種境界是什麼?這個四聖法界裡面,你放下分別成菩薩,四聖法界裡面有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他還沒有完全放下妄想。
妄想,他最後把它整個放下以後就變成什麼?
一真法界,我的眼睛所看見的真的是真實的境界。
|
|
|
|
|
|
|
|
发表于 19-7-2023 09: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7-2023 09:27 AM 编辑
我們問一問,當我們有這三樣東西的時候,外面的境界有沒有真的改變?沒有。
我們的眼睛( 這是代表法性 )有沒有被改變?也沒有,整個宇宙還是唯心所現,還是自性所現,還是一真法界。
只是我們有這三樣東西,於是我們所感知的宇宙就變了樣子,實際上它們沒有變樣子,所以佛告訴我們要放下,不放下就見不到真實的相。
真實相是什麼?就是這經上講的,「 體相如本無差別,無等無量悉周遍 」。
體是講的自性,相是講法相,如本,就是講到一切法無一不是自性,離了自性無有一法可得,所以它是同體的,它無有差別的。
無等無量的這些法界,就是盡法界虛空界都是大圓滿,所以一切法平等,一切法都是我們心想所生,只是我們迷了以後沒見到這個真相,見不到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
佛勸導我們認識宇宙、探索宇宙不是用科學家們的這種方法,科學家們是用研究、用推理、用計算,統統還是落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就叫迷,在迷當中怎麼可能真正見到本來面目?
只有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才能覺悟,才能見到真實相。
所以傳統聖學都是讓我們明了宇宙人生真相,不僅佛把這個問題講得很清楚,佛家確實告訴我們自性所現,道理是宇宙就是整體。
道家也講到,「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這也是跟全息理論的思想相應的。
全息理論就是講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位緊密相聯的一個整體,老子說的天地跟我同根、萬物跟我一體,就是這個意思。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四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
|
|
|
|
|
|
发表于 19-7-2023 09: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7-2023 09:34 AM 编辑
孔子也講到類似的,不過沒有講得這麼明顯,為什麼?
因為這個理太深,聖人即使是他悟出來了,要把它說出來,那還要看對象,看人能不能接受,不能接受,說了也等於白說。
所以孔子他這個道理對誰說?
我們從《論語》上面看到,他跟顏回說了。
《論語》裡面有一段話講「顏淵問仁」,顏回有一天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仁愛的仁。
因為仁是孔子一生追求的聖賢境界,其實仁就是宇宙同體,沒有對立這才叫仁。
所以夫子怎麼回答顏回?
說「克己復禮為仁」,這是教導顏回要真正達到宇宙一體的仁愛的境界,要怎麼做?
克己復禮,就是佛家講的放下煩惱習氣,復禮就是依聖賢教誨。
整個聖賢教誨教導我們的就是放下,佛講得清楚,放下妄想分別執著,這是為仁之道,行的仁道。
然後孔子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這句話一般人來解釋,這一天我好好的干,我去行仁道,這天下也會跟著我去行仁道,我能克己復禮,大家也都跟著學仁了,這種解釋境界就比較低。
我們看看蕅益大師,這是佛門的高僧,淨土宗的第九祖,也是位開悟的大德。
他解釋這句話說,整個天下跟自己是一體,我跟天下是一體,所以我以外沒有天下,因此我克己復禮,當然天下就歸仁,同時的,為什麼?同一個整體。
這就是全息理論所講的宇宙是不可分割的,天下也不可分割,我肯認真的修學,克己復禮,天下就太平,世界就和諧。
然後孔子下面還有一句話,怕我們不懂,說得更清楚,他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真正我們行仁道,只靠自己,為什麼?
整個天下就只有一個自己,整個宇宙就是一個自己,所以只要自己回頭,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整個宇宙就變得太平,那就叫天下歸仁。
這個太平的宇宙是什麼?
佛法告訴我們這叫一真法界,這叫實報莊嚴土。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四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
|
|
|
|
|
|
发表于 9-6-2024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談到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就有重重無盡的宇宙它可以入於一身。
在清涼大師批注《華嚴經》的注疏裡面,我們看到他批注的「 普賢三昧品第三 」,第三品這裡面一句話,這個經文是這樣說到,
「 爾時,普賢菩薩摩诃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承佛神力,入於三昧。此三昧名: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 」。
這是講到普賢菩薩入了普賢三昧,這個三昧也叫做一切諸佛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這種三昧的狀態是什麼?
它就能夠看到宇宙不可分割整體的境界,而且它能夠進入無量無邊的世界裡面去現身。
清涼大師引用賢首國師批注的這段經文的解釋,我們把這段文先念一念,
「賢首釋雲:諸佛遍於一切,即顯諸佛無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諸剎塵中,復有諸剎,如是重重,不可窮盡。言如來藏身者,明即此遍剎之身,包容所遍法界剎海,無不皆在如來身中,故名藏身。是故融通,總有四句。一身遍剎海,二剎在身中,三身遍身內剎,四剎入遍剎身。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
這段解釋也不是很好懂,我們稍微給它解釋一下就理解了,你看《 華嚴經 》裡所講的境界實際上是一個圓滿的全息理論,這裡講到世界宇宙它是重重無盡的,每一個微塵裡面都含攝著無量無邊的剎土,而諸佛能夠遍入這個無量無邊的剎土。
所謂「諸佛無不周遍法界剎海,及彼塵中所有諸剎」,就是每一塵裡面都有無量無邊的世界。
而這些世界不是平面的,它是立體的,它是多維的,而且是重迭的,所謂重重無盡。
重重無盡、不可窮盡的這些世界竟然能夠包容於一身一毛孔當中,這就是所謂的如來藏身,如來藏身講的是體,所以這如來藏身是遍於一切的。
說到這個理確實很不好懂,不要說我們現在有了這些天文知識、宇宙學的知識不好懂,你想想在過去古人沒有這麼多知識技術更不好懂。
賢首國師他大概是在宮廷裡面對皇上講經說法,他是唐朝人,可能講到這一段皇帝也不懂,所以賢首國師他想了一個好方法,他就建了一個八角亭,亭子八個角,每一面都裝著鏡子,然後做好了亭子就請皇帝來這裡參觀,說你想要體會一下一身遍入無量無邊剎土,你就進入到這個八角亭裡面。
結果他進去一看,鏡子互相反射影現出來這個人體的形相無量無邊,他就突然明白什麼叫一身入一切剎土。
像我們演示的,用鏡子,如果用鏡子對著攝影機,這個攝影機的屏幕裡面顯現有我的形相,我拿著鏡子,鏡子裡面又有我,鏡子裡的我又拿著鏡子,鏡子裡又有我,無量無邊的身就顯現出來了。
那你想象,如果是八個鏡子同時照,互相對照,那他這個身真的是無量無邊。
這個時候我們問,究竟是一身?還是多身? 你只好回答一多不二。
你說一身,你明明看到了無量無邊的身;你說無量無邊的身,實際上就是一身,所以真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
所以這裡我們就明了「即此遍剎之身」,我的身體遍一切的剎土,實際上這個身又包容所遍法界剎海。
那我身上帶的這個鏡子,假如它也屬於我身體的一部分,它不是也是含融、包容了遍法界的剎海嗎? 都在這一身上,所以這叫做藏身,這叫融通。
這個融通,清涼大師很難得,他講了四個方面的意思:第一個講的是「一身遍剎海」,這個我們比較容易理解,剛才看到的那個鏡子對照的形相,一身遍入了無量無邊的空間裡面。
那《華嚴經》一開頭就說到這種境界,在第一品「世主妙嚴品」當中有一句經文說到,「蓮華光明道場神,得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而充遍十方解脫門」,講的就很明顯,這位蓮華光明道場神,他也是法身大士,也就是他已經放下了妄想分別執著,他的境界就能達到。
他在菩提樹下寂然不動,身心都沒有動,可是竟然充遍十方所有的佛剎,所有的世界都有他的身。
這就好比我們進入一個八角亭,身體不動,可是已經周遍了十方。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四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
|
|
|
|
|
|
发表于 9-6-2024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賢首國師講到,這四句比這個還更加圓滿。
這裡講了一個意思「 身遍剎海 」,他還講到剎在身中,第二個是「剎在身中」,第三是「身遍身內剎」,第四是「剎入遍剎身」,這是普賢菩薩入的大定,三昧就是大定,是法界的大定。
這個身遍剎海,無量無邊的剎土都能遍入。
剎在身中說明什麼? 無量無邊的佛剎都在我們身中,不僅在身中,在我們一個毛孔中,我們一個細胞中,也就是每一個細胞都含有整個宇宙,這就是全息理論的核心思想。
整個宇宙像一個大的全息照片,你把它分得很細很細,每一個就像細胞一樣,跟毛孔一樣這麼小,裡頭都圓圓滿滿的含有宇宙的整體,所以剎在身中,剎在毛孔中。
身,剎在身中,身又在哪? 身又遍身內剎。
想想我們身體每一個毛孔都有無量的剎海,這個無量的剎海裡頭都有我的身,真的是重重無盡。
下面第四個講到剎,剎又怎麼樣? 又入遍剎身。
你想想,我的身體毛孔中現無量無邊的佛國土,佛剎,每一剎裡頭都有我的身,每一身又有無量無邊的佛剎,所以叫剎入遍剎身。
身已經是遍一切剎,每一身又有一切剎,所以剎入遍剎身。
你看賢首國師講到這個重重無盡的法界,這個宇宙,講的比現在的宇宙學家那講得精彩太多了,這是宇宙的真相。
所以賢首國師講,「 即內即外,依正混融,無礙無障 」,內和外、依和正,依正就是依報和正報,依報是講的是環境,正報是我們的身,依報、正報混融在一起,內外的境界也混融在一起。
所謂的無礙無障,這就是《華嚴》講的四無礙法界,所謂「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只要放下妄想分別執著,我們就能入這個境界,這種境界就是成佛的境界。
鐘茂森:華嚴科學宇宙觀淺探(第四集)--台灣學佛網 (xuefo.tw)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