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7: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质疑格林柯尔
在"炮轰"海尔秘密MBO之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又将矛头对准了格林柯尔。2004年8月10日,郎咸平在复旦大学以《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为题发表演讲时,指责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他强烈建议,停止以民营化为导向的产权改革。
郎咸平表示,他和他的学生经过3个月的研究后发现,顾雏军先后收购了科龙、美菱、亚星客车以及ST襄轴等四家公司,号称投资41亿元,但实际只投入3亿多元。期间顾雏军采取了多种手法巧取豪夺,郎咸平将顾雏军的巧取豪夺归纳为"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
郎咸平指出,顾雏军收购四家公司时,均以公司大幅度亏损为由,压低收购价格。实际上,这些公司的大幅亏损都是顾雏军一手制造的。顾雏军在完成收购前,一般会提前进驻被收购企业、担任董事长,公司的大幅亏损报告都是在他任董事长之时出台的。比如,2002年5月,顾雏军完成对科龙的收购,但早在 2001年11月左右,顾雏军就担任了科龙的董事长,在收购美菱、亚星、ST襄轴时,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郎咸平指出,顾雏军制造亏损的手法就是大幅提高企业运营费用。以收购科龙为例,科龙此前的运营费用为其营业额的10%左右,顾雏军当上董事长后就将其提高到20%。这些企业的利润率一般不过5%,大幅提高费用必然导致巨幅亏损。
在完成收购后,顾雏军又将科龙的运营费用比例降到零,制造接手后即大幅扭亏的假相,强化了外界的"民企神话"。
郎咸平认为,这一事实再次表明,现在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并不能真正使国企走上正路,而只是民企瓜分国资的一场"盛宴"。
在炮轰顾雏军之前,郎咸平刚刚发表长文,抨击海尔集团秘密MBO,侵吞国资。他还表示,现在许多国企经理人一心想把企业变成自己的,但从来不提经理人应有的责任。这种情况就像家里乱七八糟,请了个保姆打扫,最后保姆变成了主人一样荒谬。
(东方早报2004年8月11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53.html
郎咸平七问顾雏军操作手法全文
2004年8月,针对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的七种操作手法,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发表了《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格林柯尔》,以下是其全文内容:
顾雏军用于其“收购风暴”的资金其实只有9亿多元人民币,而这9亿元换回来的是一些响当当的企业,资产总值共计136亿——
在对科龙一系列收购活动进行分析后发现,顾雏军利用了科龙电器的强大现金流而不只是单单靠他个人的资金,来完成他在冰箱产业的收购:
作为消费品生产企业,科龙在日常运营中产生了巨大的现金流。科龙电器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为61.7亿元。一般地,科龙的经销商都是先付款后提货,而在供货商和广告商那里,科龙可以拿到30天到90天的账期。以60天的平均账期来计算,就有10亿元的现金一直留在科龙的账面上。
2001年以前的顾雏军留给我们的印象似乎仅仅是曾经提出过一个颇具争议的“顾氏热力循环理论”。但时至今日,在“整合冰箱产业”、“进军汽车产业” 等概念之下,与他相关的资金调度动辄数千万,甚至数亿元,而顾雏军本人对于这一切却似乎只是信手拈来:“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钱”,“钱不是问题,只要有好的项目我会毫不犹豫买下来”。
2001年是顾雏军带领格林柯尔一举成名的年份。在这一年,顾雏军控股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收购了时为中国冰箱产业四巨头之一的广东科龙电器 (000921.SZ),随后,在《福布斯》杂志2001年中国富豪榜上,顾雏军赫然位居第20名。此后,顾氏风风火火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购风暴,美菱电器 (000521.SZ)、亚星客车(600213.SH)、ST襄轴(000678.SZ)相继成为其囊中之物。伴随收购风暴而来的是媒体对于顾氏及其背后的格林柯尔的“质疑”风暴:顾雏军用于收购的大笔资金从何而来?他究竟是做产业整合还是资本运作?科龙电器赢利真相如何?顾雏军进军汽车产业的动机是什么?
置身于两个风暴的中心,顾雏军变得日趋神秘。为解答这些问题,我们查阅大量公开披露的资料并进行了研究分析,以期发现外部表象的内部关联,总结其收购活动中一些规律性的手段。
总体而言,顾雏军通过其个人全资公司GreencoolCapitalLimited(注册于英属处女群岛,非上市公司)控制麾下格林柯尔系三大产业:制冷剂,冰箱和客车。制冷剂产业包括位于天津的格林柯尔制冷剂(中国)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和在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冰箱产业包括顺德格林柯尔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下的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客车产业包括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非上市公司)控股的扬州亚星客车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和襄阳汽车轴承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
顾雏军在短短数年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兼并整合终于形成了柯林柯尔系的雏形,但是各方媒体一直质疑顾雏军最多的问题就是他用于收购的巨额资金的来源。事实上,如果对顾雏军历次的资本运营活动进行时间和主体两个维度的分析,即可由此量化他可能的实际支出。
9亿撬动136亿
顾雏军到底花了多少钱?从格林柯尔年表中加总可以查证的顾氏直接参与的投资和收购活动,包括收购科龙、投资南昌工业园、收购美菱、投资安徽格林柯尔、收购亚星、收购襄轴,顾雏军花掉了41个亿人民币。
顾雏军真的花了逾40个亿的真金白银吗?仔细研究上述投资活动可以发现,占其中绝对比重的是对南昌工业园的投资活动共计3.6亿美金,对于这样的投资活动我们有理由认为其支付不是一次性的,而且目前这项投资也仅仅是签订了意向而已。那么,40亿减去合人民币30多亿的3.6亿美金,我们发现,顾雏军用于其“收购风暴”的资金其实只有9亿多元人民币,而这9亿元换回来的是一些响当当的企业,资产总值共计136亿。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种以较小成本“撬动”整体产业的操作是一种时机、条件、谋略和操作手法上精心设计的共同结果。那么,机会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被捕捉到的,操作是怎么实现的?
借力政策东风
当年顾雏军在“科龙改制”中途,乘着“国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东风,带着自己的神秘资本突然降临正处于危机之中的科龙,将“新民企”的资本与中国家电企业长期痛苦的产权问题结合:科龙易帜,大股东顺德政府套现退出。此后顾驾驶着“资本绞肉机”从冰箱产业开到客车产业,不断复制他入主科龙的经验,一路攻城拔寨。反思其成功之路,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对中国政经大局中“国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机会的把握。
“国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政策一朝开始疾风劲吹,则带来两个方向的变化:一个是长期滞后的产权改革可以大规模突破;一个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打着新“洋务运动”旗号,中央和地方大规模重复技术引进、组建家电企业所导致的群雄割据历史可以终结。
“民企参与国企重组”一时成为主流话语,体制变动突然带来饕餮盛宴。顾雏军利用这些地方政府急于加快国资退出的思路,将收购与改制打包在一起,大玩了一把互惠互利的双赢游戏。
根据我们的分析,顾雏军的收购成功源自于其独到的操作手法。顾雏军的整体操作大致可以分为七步,可以形象地描述为“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借鸡生蛋”。下面我们就这七个操作手法作详细分析。
第一步 安营扎寨
顾氏通过格林柯尔收购的企业多数是上市公司,但是在每一类产业的上端都是一家顾雏军100%控股的私人公司,各产业间表面上看来毫无交叉关联:制冷剂产业主要是天津的制冷剂厂和他的GreencoolCapitalLimited来控制;冰箱产业由顺德格林柯尔控制;客车产业由扬州格林柯尔控制。但是考虑今后跨行业的购并和未来整体上市的可能等因素,这样的安排可谓是独具匠心,深谋远虑。一来可以分散风险,各产业间不会相互影响,从而稳定股价,另一方面,各产业间的交易往来不必完全公开,保证公司有活动的空间。如果未来考虑上市,是打包还是独立上市,完全可以随心所欲。由于顺德和扬州格林科尔都是私人公司,因此不必披露其资金来源,这也正是他的高明之处。
第二步 乘虚而入
在2001年至2004年不到3年的时间里,顾雏军收购或控股了科龙、美菱、吉诺尔、齐洛瓦、西泠、亚星客车、襄樊轴承等公司。对这些收购对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格林柯尔收购的公司存在一些共同特点。
首先,大部分目标公司是国有上市公司且收购交易定价较低。实际上,目前除西泠外,包括科龙、美菱等所有与顾氏收购有关的都是上市公司。对此,顾的一位助手的说法是:“现在不收购以后就没机会了。”这个机会当然是指这些上市公司重组的机会,而且当地政府和国家又准备减持。
其次,收购对象多为经营困难但品牌较好的企业。科龙、美菱、亚星、襄轴无不如此。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被收购前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和中国家电业十强企业之一,拥有优秀的制冷技术团队及一系列专利技术及营销网络。继 2000年首次报亏之后,2001中期报表显示,科龙销售收入和利润继续下跌。与2000年同期相比销售收入下跌9·8%,纯利急降85%,每股盈利 0.02元。中报发布当日,该公司在香港股价下跌12%。
美菱电器在业内一直保持稳健发展步伐,自创业元老张巨声退隐后,曾一度公告亏损。2001年,美菱电器巨额亏损达3亿多元,业绩一路下滑。
收购亚星客车是顾雏军进入客车行业的第一步棋,顾雏军企图用做家电那种无孔不入的营销方式来做客车。亚星客车是国内最早也是最大的大中型豪华客车制造商,是国内客车底盘技术开发的教父。亚星客车的业绩从1999年开始也一路下滑,直至2003年被收购前每股收益跌至-0.78元,息税前利润为-1.4 亿。2003年一季,亚星客车合并报表显示,主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38.69%和43.95%。
2004年年初格林柯尔宣布收购ST襄轴,这是格林柯尔继成功重组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后,再次出击汽车产业。襄轴股份前身为襄阳轴承厂,建于 1968年,是国家“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国家四大轴承基地之一,也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汽车轴承生产专业厂,拥有国家级的专门从事汽车轴承研究、设计、开发的技术装备和研发力量。但是从1999年开始,襄轴的业绩也一路下滑,每股收益和息税前利润几乎为负值。
纵观顾雏军收购对象的挑选,可以发现顾雏军基本上是在“国资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的背景下,把地方政府急于出手的经营困难但是生产条件和市场基础较好的企业作为收购的对象。这种时机的选择和收购对象的判断是整个购并整合成功的基础。
第三步 反客为主
分析顾雏军这几年收购科龙、美菱、亚星、襄轴的过程,我们发现一个规律,这就是,顾雏军总是在股权转让完成之前进驻目标公司,入主董事会,或成为董事长,或委托自己的副手成为目标公司的总裁。
2001年11月2日,公告显示:科龙电器现有董事会将有变动。同时,顾雏军提早入主科龙董事会。2002年4月18日,股权转让完成。
2003年7月8日,美菱电器董事会提早选举顾雏军为公司董事长。美菱电器股东大会同意李士军等四人辞去公司董事职务,增补顾雏军、林科、成湘洲、霍永新等四人为公司董事,增补陆青、景星、雍凤山等三人为公司监事。2004年3月2日,格林柯尔受让公司股权的过户手续已办理完毕。2004年4月份,顾雏军担任了董事长。
2004年5月10日,亚星客车控股股东与扬州格林柯尔办理股权过户手续。2004年4月10日委派格林科尔副总裁出任襄轴总裁。本次股权转让须上报国务院国资委批准,且证监会在异议期内未提出异议后方可实施。
以上时间顺序的安排会使新控股股东更好地了解、管理未来的公司,当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样的安排实际上为新控股股东在对公司的一些操作中带来便利(见其第五步的操作手法)。
第四步 投桃报李
在分析格林柯尔屡次成功收购、整合冰箱产业的过程中发现类似的现象,一面是顾雏军在收购过程中的屡战屡胜,一面是顾雏军入主收购公司之后上市公司在与原来控股的大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这些关联交易的数额动辄数以亿计,交易内容多为对原控股公司欠上市公司的债务的安排,公司的商标、土地使用权等往往作为抵偿债务或者交换上市公司应收帐款的条件。在科龙的收购过程中如此,在美菱的收购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现象。
由于历史原因,科龙电器的原控股股东欠有上市公司12.6亿元的债务。在顾雏军出任科龙电器董事长之后的2002年3月15日,当时的控股股东表示有能力解决对上市公司的12.6亿的欠款,具体办法是:容声集团拟将其所持有的科龙电器2.04亿股股份转让给格林柯尔,格林柯尔将此笔转让价款由原来的 5.6亿元变更为3.48亿元,并直接交给科龙电器代容声集团偿还所欠相应数额的关联欠款,这样容声集团的关联欠款将减少至9.12亿元,容声集团拟以其拥有的资产进一步偿还关联欠款,“科龙”和“容声”两个商标,是容声集团的资产的重要部分。1999年和2000年之间,容声集团为推广这两个商标的花费高达3.28亿元(中国证券报)。
2002年11月25日ST科龙的公报显示:容声集团拟以其拥有的“科龙、容声、容升”注册商标的专用权的转让价款64400万元,以及土地发展中心拥有的399614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款中的人民币21339.71万元用于代容声集团归还容声集团欠本公司(上市公司)的欠款,交易完成后容声集团对公司的欠款清偿完成。在以上的基础上,科龙电器同意免去容声集团的资金占用费5043。。66万元。董事会的评价是以上的协议价金及条件属于公平合理,并能全面彻底地处理容声集团欠本公司(科龙电器)债务余额和资金占用费,符合本公司的利益。但是如果我们就这一连串的处理作出某种假设,倒也符合某种逻辑:首先为通过商标的使用权进行偿债打下了伏笔,然后用高价抵偿原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巨额债务。
类似的操作在格林柯尔收购美菱电器的过程中又有发生。根据美菱电器的2003年12月3日的公告显示:美菱电器(000521)拟以其 42725.09万元的应收款、集团公司对股份公司10110.53万元的债务、洗衣机公司对股份公司30918.49万元的债务受让集团公司拥有的位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934984.67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及洗衣机公司房产和附属设备。根据该公告,公司房产和附属设备主要是洗衣机公司拥有的 21393平方米的洗衣机联合厂房。
以上关联交易按照某种时间顺序进行,如果我们作出一点假设,一切便符合逻辑:每次成功收购的背后,总隐含着某些与原来控股大股东之间的默契,那就是柯林克尔通过作出某种承诺获得购买原来控股大股东所持法人股的优先权利,甚至获得对格林柯尔较为有利的交易条件,在顾雏军入主上市公司后,通过和原来的控股大股东进行债务豁免或者其他关联交易获得好处。如此礼尚往来,投桃报李,如果真是这样,受到损失的仅是中小股东。
第五步 洗个大澡
通观格林柯尔收购的公司,它们都有很多共性:业绩连年下滑,有的甚至被特别处理或濒临退市,基本上已失去在二级市场上的融资功能。那么,如何使这些休克的“鱼”起死回生,再次造血呢?不二法门就是要赢利。而赢利的根本途径应该是核心竞争力和运营效率的提升。可是这个途径在短期内很难实现。怎么办呢?走偏门。其中有一个偏门就是纸上文章,玩数字游戏。简单说,赢利=收入-成本-费用-息税。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公式右边任何一项都有文章可做。格林科尔又是如何做的呢?
通过研究它的财务报表和股市表现,我们发现它在上市公司的“费用”上做了文章———反客为主后,大幅拉高收购当年费用,形成巨亏,一方面降低收购成本,另一方面为将来报出利好财务报表和进一步的资本运作留出腾挪空间。只此一招,就可以“洗去”未来年份的大块费用负担,轻装上阵,出来一份干干净净报表,“赢利”就变得容易多了。下面,我们就逐一分析。
1)科龙电器
2001年10月31日,科龙电器正式宣告第一大股东易主。格林柯尔并没有零售消费品的运作经验。在技术和品牌营销并重的家电行业竞争环境下,科龙能取得全新发展吗?
如何在短期内赢利成为摆在格林科尔面前必须做的事情。于是,纸面文章可能就成为最简单的方法。
2001底,针对容声集团对上市公司的8.6亿元的欠款,出于稳健性原则,ST科龙按20%的比例提取了应收账款准备金,高达1.72亿元,让我一次 “亏”个够(2001年收购当期费用大幅拉升)。同时,股市做出负面回应,股价应声下跌。而后来,净利润由2002年10127.70万元增至2003年的20218.02万元,效果明显。
2)美菱电器
2003年,美菱电器投入格林柯尔怀抱,而公司发布的2003年年报显示,美菱电器已步入亏损阵营。这是它业绩首次报亏,美菱电器亏损1.95亿(2002年度的盈利为810万元),主营业务利润急骤下降,管理费用及经营费用迅猛上升。
美菱电器的主营业务利润由2002年的27429.89万元降至2003年的23058.89万元,同比下降15.9%,尽管其主营业务收入比2002年增长9.7%,达13.84亿元。
经营费用迅猛上升。美菱电器年报显示,2002年末期,公司管理费用是。。49亿元,2003年翻了两番,达到1.56亿元。美菱的经营费用也由 2002年的1.86亿上升至2003年的2.23亿元。此举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把转制前的“瘀血”一次放掉,以便日后轻装上阵(2003年收购当期费用大幅拉升)。股市随即做出负面反应。
美菱电器对此的解释是,2003年家电行业的市场竞争仍然十分激烈,销售价格持续走低,原材料价格却节节上涨,中外许多其它家电企业纷纷进入冰箱行业,整个行业增长趋慢,产能严重过剩;公司改制前,因国企体制长期遗留的历史包袱较重。但值得注意的是,与美菱同处于一个行业、一个家族的科龙电器却逆市飘红,净利润由2002年的10127.70万元,增至2003年的20218.02万元。
3)亚星客车
2003年12月15日,亚星客车(600213)发布公告,公司控股股东江苏亚星客车集团有限公司已于本月10日与顾雏军旗下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股份转让合同书。该合同书写明:扬州格林柯尔以协议收购方式收购江苏亚星客车集团持有的公司11527.25万股国家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60.67%,收购完成后,扬州格林柯尔成为亚星客车的第一大股东,而亚星集团仅保留7%的股份。
客车公司2003年业绩不佳,亚星客车亏损1.48亿(2002年的盈利是2229.65万元),这是它业绩首次报亏。原来业绩还算相对稳定的亚星客车,2003年度突然爆出有史以来第一次亏损,而且是每股亏损0.78元的巨亏。
因此,柯林格尔在亚星客车上的手法不得不让人怀疑顾雏军在重操故技。亚星客车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79872万元,实现利润总额- 14912万元,出现了公司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亏损。主营业务利润由2002年的9394.38万元骤降至2878.82万元,降幅高达69.4%。
年报对此的解释是,公司于年初调整了经营层班子,新经营层班子需要有一个完全进入角色的过程,在尚未全面施展经营方略之际,面对着控股股东转让控股权这一重大事项,经营层存在不稳定因素;近几年来公司一直存在着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品不突出、生产公路客车产品的长度约束在9米以下等问题。继而自 2002年9月生产公路客车产品的长度又进一步被限制在8.2米以下,上半年赢利能力强的大中型公路客车在主营收入中所占比重极小,下半年突破生产公路客车长度限制,陆续推出十余款大中型公路客车,使下半年主营业务有所增长,但较大的产品开发费和促销费等亦难以在短期内消化,公司的成本和产品价格管理也存在一定差距;在客观方面,“非典疫情”对客车的营销也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但公司在新产品开发、营销体系建设、降低物资采购成本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继续保持了公司大、中型客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亚星客车与美菱有着相同的命运。亚星客车管理费用由2002年0.42亿元上升至2003年的1.02亿元,翻了一番。经营费用2002年是3200 万元,2003年则增至5260万元(2003年收购当期费用大幅拉升)。股市随即做出负面反应,但在由此产生的未来赢利预期的带动下,很快反弹。
4)襄阳轴承
公司于2004年4月9日分别在《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上披露了公司第一大股东襄阳汽车轴承集团公司于2004年4月8日与扬州格林柯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股份转让合同书》的有关事宜。
公司董事会提醒广大投资者,本次股权转让涉及国有股权转让,须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同时,由于本次收购人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未超过公司总股本的30%,所以不必履行要约收购义务,但需经中国证监会审核无异议后,方可履行《股权转让合同》。
从目前看来,襄阳轴承是刚刚摘去星的ST公司,同样的问题摆在格林科尔面前——短期要赢利,去掉ST。格林科尔会不会重操故技,再次上演费用把戏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六步 相貌迎人
顾雏军频频出手收购,让人眼花缭乱,叹为观止。但更为令人惊叹的是其经营能力,被收购的企业,在其经营一年后,立即扭亏为盈,交出一份漂亮的财务报表。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顾雏军不仅能整合企业,而且更是一个经营专家。
顾雏军对科龙的收购于2002年5月正式完成。2003年4月1日公布的2002年报每股收益是0.2025元,虽然三天后又调整为每股只有 0.1021元了,但与前两年的连续亏损相比,这一业绩已经足以让投资者欢呼雀跃了。在顾雏军重组科龙后的2002年,重组美菱后的2004年1季度,重组亚星后的2004年1季度,上述公司都实现了盈利。
是顾雏军的经营能力导致乾坤扭转吗?美菱和亚星的收购都是2003年完成,扭亏发生在2004年,由于季报信息的有限,我们重点分析2002年扭亏的科龙。简单比较科龙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的经营状况可知,在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科龙公司的主营收入分别是56.2亿元、38.7亿元、47.2亿元、48.8元,而同期的主营业务利润分别为17.74亿元、6.19亿元、7.66亿元、10.25 亿元,净利润分别是6.85亿、-4.71亿、-12.3亿和2亿(后调整为1亿)。近3年来科龙主营收入有所起伏,相应利润也有所变化,但是毛利润率基本持平。
但为什么公司的净利润变化却如此大呢?真正的差别是各年度计提的各项主要费用,存在巨大的差别,尤其是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从前一节的叙述可以发现,在2001年,科龙的费用急剧攀升,而之后的2002年费用却锐减,奥妙在哪里呢?
仔细阅读科龙2002年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在2002年,科龙公司坏账准备转回约0.5亿元,存货减值准备转回约2.12亿元,冲回广告费 7900万元,维修费拨备相对2001年度减少计提约5000万元;合计约3.9亿。那么如果2001年没有这些坏账准备,存货跌价损失准备和广告费用、维修费用照常提取,科龙2002年还能是扭亏为盈吗?依此进行简单还原,得到新的科龙净利润变化。可以看出,如果没有2001年的计提和2002年的转回,科龙在2003年并没有盈利。
从另外一个角度,再对科龙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的费用收入比进行比较,科龙在2001年的费用收入比高得异常,而如果以 1998年、1999年、2000年的平均费用比24%对科龙2001年、2002年进行同比还原的话,得到的结论是:科龙净利润根本没有好转。而美菱和亚星的费用变化存在同样的现象。如果依同样的思路,以近三年的平均费用水平24%和8%对美菱和亚星2004年一季度净利润进行还原,并以一季度经营状况预计全年经营状况,可以发现,此三家公司无一盈利。
考虑到无法完全模拟出真实的费用情况,上述这种同比费用还原方法还只能停留在定性说明的程度,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费用的调节对净利润有根本性的影响。而顾雏军收购入主后,被收购公司的费用无一例外地飙升,从一个侧面说明其次年的扭亏为盈与这些费用飙升关系重大。顾雏军不是经营之神,但其对财务报表的洞察、理解和执行能力,确实称得上熟练级。
第七步 借鸡生蛋
从顾雏军收购科龙开始,人们就对他的钱从何而来产生了强烈的疑问。那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无休止地进行收购?我们在对科龙一系列收购活动进行分析后发现,顾雏军利用了科龙电器的强大现金流而不只是单单靠他个人的资金,来完成他在冰箱产业的收购,达到他整合冰箱产业的目的。描述了自2002年以来,科龙的系列并购与投资。
不算南昌工业园和扬州生产基地这两项投资,光是用于并购,科龙就投入了至少4亿元的真金白银。除此之外,科龙还是华意压缩的第二大股东。
作为消费品生产企业,科龙在日常运营中产生了巨大的现金流。例如,科龙电器2003年主营业务收入为61.7亿元。一般地,科龙的经销商都是先付款后提货,而在供货商和广告商那里,科龙可以拿到30天到90天的账期。以60天的平均账期来计算,就有10亿元的现金一直留在科龙的账面上 (61.7/360×60)。因此,科龙有充裕的现金用于投资。显然,收购科龙给顾雏军带来了产业收购扩大效应,他动用了科龙的强大资金流来帮助他完成对冰箱产业的整合。
反思顾雏军
顾雏军对冰箱业的整合得到了中国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赞美之声。甚至有人将他诩为中国的摩根。我们不排除顾雏军的殚精竭虑和运营管理的成效,但是换个角度,我们看到的则是在“国资退出竞争性领域”大潮背景下,一个长袖善舞精于运作的顾雏军。
难道顾雏军模式就是我们经济改革十余年来所期望的“民营企业家”吗?如果顾雏军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典范,那我真要为中国的未来而哭泣了。顾雏军先生会不会在以后的运作中继续故伎重演,本文中的部分假设是否能进一步验证,我们将拭目以待。
①2002年初,收购江西齐洛瓦,具体金额不详。
②2002年9月14日,科龙与吉林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签署《资产转让合同》,以人民币4000万元购买吉林吉诺尔电器的经营性资产。10月又宣布斥资3亿元整体收购吉诺尔冰箱厂。
③2002年12月,以1000万元收购上海上菱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两条冰箱生产线;收购远东阿里斯顿公司的全部生产线,具体金额不详。
④2003年5月,江西格林柯尔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江西科龙公司共同创立了格林柯尔--科龙南昌工业园。工业园占地2500亩,总投资3.6亿美元。
⑤2003年5月,与杭州西泠集团签署协议,收购西泠70%的股权,金额约为1亿多元。
⑥2003年6月,在扬州组建扬州科龙电器有限公司,动工建设年产超过300万台的以出口为主的大型冰箱、冷柜生产基地,总投资预计达1.5亿美元。
⑦2003年12月29日,科龙与南京伯乐签定合作协议,南京伯乐将以两条产能达50万台的无氟冰箱生产线和厂房等硬件入股,科龙以品牌、技术和资金入股并处于控股地位。具体金额不详。
(北方网2004年8月17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52.html
格林柯尔系四家上市公司受挫郎咸平事件
郎咸平质疑顾雏军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而顾雏军所控制的四家上市公司科龙电器(000921)、美菱电器(000521)、亚星客车(600213)以及ST襄轴(000678)近期股价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
科龙跌势最凶
科龙电器是顾雏军进军冰箱业的桥头堡,也是格林柯尔系A股市场的龙头。近期,科龙电器(000921)股价连续下挫,跌势最凶。股价从8月初的7元附近跌至5元左右。科龙电器2004年一季度的季报每股收益为0.05元。
记者为此试图采访科龙电器的董秘,但公司公开的电话始终未有人接听。
2003年,格林柯尔成为美菱电器的第一大股东。根据郎咸平调查研究发现,与科龙电器完全相同的是,美菱电器当年也已步入亏损阵营。而与此同时,2003年的公司的费用却比2003年翻了两番,达到1.56亿元。
美菱电器股价从8月11日起也开始下挫。为此,记者接通了美菱证券事务办公室的电话,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对郎咸平的文章有何看法只能去和董秘联系,不过公司的运营情况是一切正常,战略上也没有什么调整。
记者随即与董秘联系,但一直未能联系上。
亚星客车 ST襄轴不发表意见
到目前为止,亚星客车已出现近7个交易日6天股价下挫的情形。
为此,记者接通了亚星证券事务办公室的电话,接电话的工作人员称不知道有郎咸平发表文章指责格林柯尔一事,同时对记者询问公司的经营状况的问题,也表示说不知道。
在记者的追问下,她请记者去问相关的人士,但给记者的电话却是公司法律事务办公室的电话,该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未能就记者的问题给予正面的回复。
顾雏军今年年初正式入主ST襄轴。
记者联系到了襄阳轴承证券事务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该人士表示,对郎咸平的文章他不便发表任何评论,但公司的经营状况是一切正常的。当记者问到下一步公司有何规划时,该人士称,公司期望通过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来提高赢利能力,这主要包括降低经营成本和扩大销售。
(新京报2004年8月19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51.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格林柯尔给郎咸平发出律师函
在炮轰了德隆、TCL、海尔、格林柯尔等大企业之后,有“郎监管”之称的香港知名学者郎咸平教授8月14日收到了他自炮轰大企业以来的第一封律师函。
这份律师函是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委托香港齐伯礼律师行发给郎咸平的。事情发端于8月9日,郎咸平在上海复旦大学中美财经传媒高级研修班毕业典礼上作演讲时,对知名民营企业格林柯尔近年来的一系列购并行动提出了质疑。
8月10日,郎的这番讲话被上海和香港的两家媒体率先发表。次日,沪上多家媒体和包括新浪网在内的多家网站亦纷纷发表和转载了郎的这番讲话。 “郎咸平质疑顾雏军”顿时成为业界内外关注的话题。
在沉默了3天之后,8月13日,顾雏军委托香港齐伯礼律师行向郎咸平发出了这份律师函。顾雏军透过律师函件,要求郎咸平在8月17日之前完成以下三项工作。
首先,郎咸平必须详细书面汇报新浪网站和香港商报的报道是否正确地记录了其演讲内容。其次,如果新浪网站和香港商报没有正确地记录演讲内容,则要求郎咸平完成下列行动:第一,要求新浪从其网站拿掉该文而且发表更正以及道歉,并提供这些行动的证据给顾雏军;第二,要求东方早报从其网站拿掉该文而且发表更正以及道歉,并提供这些行动的证据给顾雏军;第三,要求香港商报从其网站拿掉该文而且发表更正以及道歉,并提供这些行动的证据给顾雏军。最后,给顾雏军一份当时的演讲稿件。如若不然,顾雏军将会在事先不知会郎咸平的情况下,采取包括法律程序在内的一切必要手段来维护其名声。
记者获悉,郎咸平在股市上一直以斗士形象出现,当他指责格林柯尔董事局主席顾雏军炮制“民企神话”时,顾雏军正在成都执行公务。尽管当时一些外地和本地媒体转载了这篇文章,但顾雏军仍然没有就此接受记者采访。
(成都商报2004年8月16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50.html
郎咸平回应律师函:学术尊严不容践踏
2004年8月16日,香港学者郎咸平在京召开个人新闻发布会宣布,在自己质疑顾雏军“七板斧”伎俩卷走国家财富之后,收到顾雏军方面发出的律师函。该律师函表示,如果郎咸平不在8月16日前按照要求行事,将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来维护名誉。
郎咸平则表示,可能是因为自己三年前曾披露德隆的问题,而三年后的今天,德隆果真出现问题而崩盘,印证了自己的观点。因此,当自己最新围绕格林柯尔的学术研究得出上述结论时,顾雏军坐不住了。由此,格林柯尔也成为第一家公开回应“炮轰”的企业。
表明态度:学术尊严不容顾雏军践踏
郎咸平表示,其演讲根源于自己的学术研究,而研究完全根根据格林柯尔以及顾雏军所拥有的公司所公开披露的资料,并经过严谨的学术推论而得到的结果,因此是个学术性论文。学术论文的最重要意义在于根据实际数据说话,因此根本不存在攻击个人的问题。如果顾雏军认为自己披露的数据不正确的话,欢迎来函指正,他会很乐意接受。
郎咸平表示,自己8月14日(上周六)才签收8月13日顾雏军方面发来的律师函,因为是周末,“我还没来得及反应呢”。对于顾的三点要求,他在发布会上明确回应道:“第一,我绝对而且充分地尊重媒体的知情权与报道权,媒体只要对任何人的演讲有着最大程度的理解并公正地报道就是负责任的报道。因此绝对不会要求媒体向顾雏军做任何形式的道歉;第二,也绝对不会向顾雏军披露我的演讲稿件,请顾雏军有空的时候自己去找;第三,郎本人绝对不接受这份律师函所表达的顾雏军的那种财大气粗、盛气凌人、践踏学术尊严与自由的口气。”他表示,自己接受更多记者的采访,大范围揭露顾雏军的“七板斧”就是他回复顾的行动。
“我个人及学术界绝不容许企业家以威胁口吻发律师函来践踏以研究为本的学术自由风气。而这也是欧美各国以及香港多年所贯彻推行的‘终生职教授’制度以保护学者发言权的基本精神。”
坚持研究:关注“国资流失”典型案例
“事实上,我很感谢顾雏军给我一个机会向记者说明我的一些观点,其实与顾雏军的交锋并不重要,我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国资流失的问题。”郎咸平表示,我国国有企业的问题不在所有人缺位,而在职业经理人信托责任的缺位,这造成了我国的MBO(ManagementBuyOut)事实上是MBI (ManagementBuyIn)。
郎咸平提出,目前的问题就是,我们大部分的国企老总是没有信托责任观念的。国有企业老总总是觉得国家对不起自己,觉得自己受到委屈了,就想控制公司,而所有人缺位这个思维正好给了国企老总舆论的支持。郎咸平进一步指出,在这种思维误区中,人们误以为是张瑞敏、倪润峰等创造了海尔或者长虹的奇迹,其实并非如此,实际上是政府和社会给了他们机会,无论是资金支持,还是政策倾斜,都为他们营造了民营企业所不可能面对的优质环境。而他们把工作做好,则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当然,如果国企老总觉得不公平,那就应该辞职自己去打天下,和真正有资格取得股权的民营企业家一较长短。但国企老总就没有资格要求股权,因为平台是国家股东给的。郎咸平认为,对于好的国企老总,一年给个上千万元年薪毫不为过,但他就是不能成为大股东,只能透过激励期权少量的持股。
虽然自己与包括顾雏军在内的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家之间存在交锋,但郎咸平表示自己的理论研究不会停止,郎咸平称自己下一阶段研究的企业将是北大方正、清华紫光、三九、南京斯威特、复星集团。“但是这些案例都没有海尔和格林柯尔这么激动人心,想到这两个案例晚上都睡不着。”他希望通过此次格林柯尔事件,使相关问题明朗化,并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
(京华时报2004年8月17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49.html
郎咸平:不让侵吞国资者得逞
2004年8月16日,因评判格林科尔而收到律师函的著名学者郎咸平在京召开媒体见面会,称捍卫以保护国有资产和中小股民利益为本的学术尊严与自由,是他今生奋斗的目标和绝对坚持的原则,下一步将研究方正、三九、南京斯威特、清华紫光、复星集团。
不存在攻击个人的问题
郎咸平介绍说,他在8月13日接到了香港齐伯礼律师行的信件,称其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经东方早报、香港商报和新浪的文章对顾雏军造成了毁谤。
对此,郎咸平表示,其研究完全根基于格林科尔以及顾雏军所拥有的公司公开披露的资料,并经过严谨的学术推论而得到结果,因此是学术性论文,根本不存在攻击个人的问题。
国企老总就是职业经理人
郎咸平表示,国家持股的现象就算在欧洲也是非常普遍,国家持股就是股东的一部分,没有所有者缺位的问题。国企老总就没有资格要求股权,因为平台是国家股东给你的。国企老总的身份就是"保姆",是职业经理人。
谈及市场应该如何提供激励机制给职业经理人时,郎咸平表示,如果职业经理人把国企做好了,代表股东的董事会当然可以替老总加薪,也可以透过激励期权让其收购少量股权。如果国企老总把国企做好了,他的市场价值自然提高,而他离开国企后的下一份工作将反映这个价值。职业经理人的信托责任的理念将会透过这种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而逐渐成型。
挽救国有资产
对于目前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郎咸平谈了三点看法。
第一,MBO是好还是坏,目前国外还没有定论。中国不能做MBO,因为中国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不是全流通的。真正意义上的MBO应该是溢价收购在外的股份,即Management Buy Out(MBO),现在我们变成收购不能流通的国有股,成了MBI(Management Buy In),而且还自己制订价格。简单讲,目前中国实施的一些MBO成为某些人掠夺国有资产的手段,有关部门一定要立法禁止。
第二,目前已经不存在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争利的问题,而是一些国有企业老总和民营企业老总联合起来"合法的剥削"国有资产的问题。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唤起民众的危机意识,挽救国有资产。
第三,中国在"国退民进"中出现的问题和当初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极为类似,都是利用法制不健全,合法侵吞国家财产。
(上海证券报2004年8月17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48.html
“郎顾公案”背后的意义
眼下,“郎顾公案”正在越闹越大。就在郎咸平发出“我不希望自己孤军奋战”的感叹后,一北一南的两位经济学家果然回应了他。不过,不是郎咸平所要寻求的公开支持,而是对他的公开指摘。看来,“郎顾公案”有可能要挑起经济学界的一场“口水战”了。
客观地说,郎咸平对明星企业的“炮轰”,有些用词的确是情绪化了。另外,尽管他采用的是这些企业公开披露的数据,并经过严谨的学术推论,但正如一篇为顾辩护的文章所言,困难国企的改革之难,常常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因此,郎提出的一些观点,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但抛开这些枝节不谈,我认为,“郎顾公案”背后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好好去反思。
首先是在当前“国退民进”的改革中所出现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种种迹象显示,新一轮“合法”的、由“转制”而来的国有资产流失高潮已经开始。由于中国目前不具备发达的法治环境、社会监督、人文观念(主要指市场等价交换的观念)等条件,因此,在MBO热中,有可能重现俄罗斯当年的错误。俄在开始私有化后,通过MBO,其实际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的500家大型国企,只卖了72亿美元。国有资产原来谁在管理,就归谁占有,从而出现“官僚私有化”和“官僚资本主义”。而在郎咸平看来,无论是格林科尔的“七板斧”,还是海尔的“曲线MBO”,或者是TCL的分拆上市,都有侵吞国家财产的嫌疑。
造成国有资产合法流失的原因,郎咸平认为,并不是我们过去习以为常的“所有者缺位”,而在于“职业经理人信托责任”的缺位。国有资本的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人,是国有资产的保姆,但现在的问题是,保姆利用法律的缺陷,“自己制定价格”,将国家财产“合法”地转化成为私人财富。
对于郎咸平上述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看法,你尽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你不能无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总有这样一些公司,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手段,玩着看似与我们无关,实则直接或间接地损害着我们利益的财富游戏。因此,“郎顾公案”至少使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国有资产的合法流失也凸现了当前中国改革的一个难题,即社会不公。也就是说,承担改革成本多的社会群体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少,承担改革成本少的社会群体享受到的改革成果多。比如,在MBO中,获取最大利益的是企业的经理们,而受损害最大的是企业的职工以及二级市场的中小投资者。社会不公主要是因为中国改革是一种借助于政府权力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权力左右着财富的重新分配和流动,但又缺乏必要的制度规范,因此,权力资本化和资本权力化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非法侵吞或转移国有资产以及部分官员的腐败非常严重。
问题在于,在企业的改制和改革中,谁来监督和制约资本和经理层?我认为,主要是媒体尤其是经济学家。这既是由经济学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点所决定的,更在于经济学家具有专业知识,能够洞察资本的复杂运作过程。比如郎咸平,他有能力透过格林科尔一系列人为复杂化的资本运作,拆解出清晰的线索。而一般普通百姓由于专业知识的欠缺,即使有心来监督,也无法做到。
在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里,作为群体的经济学家,分化为不同利益阶层的代言人,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每个人都本着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不违背作为一个经济学家的基本良心,就没有所谓人格的高低之分。可是,作为一支监督和制衡的力量,仅靠经济学家的“良心”是不够的,社会还必须要建立一种机制,来保护经济学家对资本和经理层的监督,不会因担心出现各种问题而顾虑重重或遭受打击。
所以,经济学界对郎咸平表现出的集体沉默,实际上暴露出了社会制衡力量和保护监督机制的缺席,从这个角度看“郎顾公案”,将会更有意义。
(民营经济报2004年8月23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47.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7: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科龙收购前后人为操控利润
伴随着格林柯尔旗下数家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的陆续亮相,昔日“郎顾之争”的天平似乎又向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倾斜了几分。
就在沪深上市公司2004年年报披露临近尾声、离4月29日科龙电器(000921)年报预约披露日只差两天的时候,科龙电器突然刊登了一份出人意外的业绩修正公告,声称:由于存在无法预见的原因,其去年全年将亏损6000万元,从而部分印证了郎咸平此前的观点,即顾雏军并非是一名企业经营高手。
郎咸平谴责顾雏军观点
顾雏军收购科龙电器前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差异,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完全是人为调控所致。通常的做法是:收购当年,大量拔高各项费用,造成上市公司巨亏;第二年,压低各项费用,使上市公司一举扭亏。
推翻三季报全年不亏预测
据悉,科龙电器曾在去年三季度报告中预测“2004年度业绩不存在亏损或者与2003年度同期相比发生大幅度变动的情况。”而财务数据显示,科龙电器1— 9月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7.52亿元,净利润20679.92万元。如今,科龙电器3个月里非但抹去了去年前三季度实现的2亿元净利润,还留下了6000 万元的净亏损。
对此,科龙电器解释说,是下列四方面的原因导致了公司去年的亏损:1、第四季度销售情况比前三季度的平均水平下降较大,而第四季度各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比前三季度的平均水平上升幅度较大;2、对联营公司华意压缩(000404)尚未摊销完的股权投资差额全额计提减值准备;3、对估计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存货计提存货跌价准备;4、按会计政策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增加。
印证收购前后人为操控净利
记者注意到,“郎顾之争”的焦点便是顾雏军有没有通过管理费用、计提坏账等方法来操纵上市公司的利润。而如今,我们看到顾雏军的格林柯尔在收购科龙电器的第三个年头里,终于有些挺不住了,各项费用和坏账准备再一次大幅上升,在相当程度上应验了郎咸平认为“顾雏军收购科龙电器前后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无明显差异,净利润的大起大落完全是人为调控所致”的观点。
而格林柯尔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美菱电器(000521)的2004年年报,也同样印证了郎咸平所谓“收购当年巨亏,第二年盈利”的论断。去年刚好是顾雏军收购美菱电器的第二年,年报显示,美菱电器2004年的管理费用比2003年(收购当年)下降了54.55%,从而保证了该股顺利扭亏,并实现净利润1676.77万元。美菱电器自身也将管理费用的下降列为其去年能够实现扭亏的重要原因。
改变收购当年亏损幅度下降
对于襄阳轴承(000678)来说,由于顾雏军尚未进入该股的董事会,因此,其财务指标的“走势”与科龙电器和美菱电器等有所不同,即收购当年并未出现巨亏。而去年虽然是顾雏军收购*ST亚星(600213)的第一年,该股也出现了不小的亏损,还因此戴上了“*”,但相对于2003年来说,*ST 亚星亏损幅度有所下降,且管理费用也没有猛增。不知此“反常”举动是否与郎咸平的炮轰有关。
资本市场神秘人物顾雏军掌控的格林柯尔系5家上市公司股价近日来集体下挫,其中,香港上市的格林柯尔(8056.HK)昨日报收于0.57元,跌幅达12.31%。而因科龙电器修改业绩预告使得其H股(0921.HK)股价昨收于1.18元,下跌16.31%;A股(000921)亦封于跌停。同时,*ST亚星(600213)跌停、美菱电器(000521)下跌4.62%。这似乎印证了郎咸平此前的观点,即:顾雏军并非是一名企业经营高手。
(新浪财经2005年4月29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46.html
郎咸平:对科龙和顾雏军的分析正在被应验
经济学家郎咸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他对科龙和顾雏军的分析正在被应验,而且他仍然坚持自己当初“科龙及其控制人顾雏军有问题”的看法。此前,郎咸平曾一再公开指责顾雏军在收购包括科龙在内的4家上市公司时,以低价购入,之后制造大幅度扭亏的假相。
据科龙电器2004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为2.06亿元。而年报却突然亏损6000多万元,让投资者眼镜大跌。紧接着,科龙电器一张“公司因涉嫌违反证券法规已被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立案调查”的公告使得市场对顾雏军的关注度并不亚于“郎顾之争”,为科龙电器短时间巨额亏损笼上一层迷雾。
业内人士认为,科龙遭调查的原因可能是其2004年报做了手脚或资金被挪用。
(国际金融报2005年5月20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45.html
郎咸平首次公开表态:支持严义明“倒顾”
一直被怀疑为“严顾之战”幕后人物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日前公开表态称,完全支持严义明公开征集科龙电器股东投票权,并罢免科龙电器包括顾雏军在内的六名董事的做法。
郎咸平的这一表态是在其主持的一档财经电视节目做出的。郎咸平还表示,其本人事先不知道严义明的“倒顾”举措,因此与“严顾之战”并无瓜葛,但严义明的举措符合其一贯的主张。朗咸平同时称,他本人一直关注此事,但他对持有科龙电器的一些机构投资者至今没有公开表态支持“倒顾”的局面表示困惑。因为在他看来,“倒顾”以及罢免科龙其它几名董事,对科龙电器除格林柯尔之外的其它股东都是明显有利的。
事实上,“严顾之战”一开始,就有人推测称,严顾之争可能是郎顾之争的某种延续,甚至郎咸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此事。而这一判断主要基于,在严义明所提出的科龙电器三位独立董事候选人中就包括香港的林炳昌律师。2004年8月,郎咸平曾在复旦大学作了一次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指责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当月17日,顾雏军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了起诉状,以涉嫌诽谤罪起诉郎咸平。而在此案中,郎咸平的代理律师即是本次“倒顾三人团”中的主力之一林炳昌。
而“严顾之战”开始后,本报记者曾在第一时间采访了身在香港的郎咸平,郎咸平当时表态称,“严顾之战”自己事先并不知道,与自己也并无关系,因此,不便对此做出评论。但时隔三周后,郎咸平在自己主持的财经节目中,邀请了严义明、林炳昌作为嘉宾,并公开作出了上述表态。
(上海证券报2005年8月1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44.html
顾雏军等涉嫌多项违法违规被拘留调查
8月2日从中国证监会获悉,证监会已于近期完成了对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龙电器”) 及顾雏军等人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行为的调查,并将依照法定程序做出行政处罚。
据介绍,顾雏军等涉嫌多项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目前已移送公安部门处理。科龙电器公司2日公告也同时称,顾雏军等因涉嫌经济犯罪已被公安部门立案侦查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称,经证监会调查,2002年以来,“科龙电器”法定代表人、董事长顾雏军等人在“科龙电器”采取虚增收入、少计费用等多种手段,虚增利润,导致该公司所披露的财务报告与事实严重不符,涉嫌构成未按有关规定披露信息、所披露信息有虚假记载及有重大遗漏等多项违反证券法有关规定的行为。
对上述违法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顾雏军及其他相关责任人员,证监会在经过告知、听证等法定程序后,将依法做出行政处罚。
此外,对在调查中发现的顾雏军等人及其实际控制的“格林柯尔系”有关公司涉嫌侵占“科龙电器”利益及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的情况及线索,证监会已移交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处理。
这位负责人重申,为维护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损害上市公司及证券市场其他参与者合法权益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证监会将与有关部门紧密配合,一如既往地依法严厉查处。
据悉,广东省及公司所在地人民政府,已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维护公司的正常运转。
(新华网2005年8月2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343.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8: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剖析四川长虹
以下是郎咸平在关于风险管理的演讲时公布的对四川长虹的调研分析:
金光纸业最近在国内闹得风风雨雨,工行给他几十亿元贷款,金光纸业倒闭了,他跟工行说,帮我一下吧,我们重组后你的贷款就能收回了。工行为了能把贷款收回来,到各地去做当地政府的工作,协助他重组。如在云南帮他搞速成林,速成林对地表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那儿块地方以后别的树都不会长。各位你们知道金光纸业究竟在中国想干什么?如果你们仅从财务报表分析,根本看不出他的问题。金光纸业这个案例是我在2001年做的,我当时给《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看过这个案例,他说,不会吧?怎么可能呢?到了2002年的2月份,《华尔街日报》在2个月的时间里,连续在头版刊登文章,标题是《金光纸业的骗局》,全世界共有 183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银行深陷其中。可是这种事情国内很少或者是不报道的,各家银行依然前赴后继地给金光纸业贷款。为什么?因为你看到的财务数据都是最好的,你到现场看他的工厂,没有任何问题,非常好。金光纸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我们要深入分析这家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什么?在2002年之前,金光纸业不叫这个名字,而叫亚洲纸浆造纸公司(APP),他是印尼的一个家族——瓦加佳家族控制的。瓦加佳家族控制了三家企业,一家是亚洲纸浆造纸公司(APP),一家是金融公司,另一家是亚洲食品房地产公司。2002年之前你如果从上海虹桥机场出来,就能看到亚洲纸浆造纸公司(APP)的广告,现在没有了。我在研究中发现,1998年亚洲纸浆造纸公司有一笔1.8亿美元的一年期无利率贷款,到2002年一直没有还,现在倒闭了更不用还了。
从这件事情,让我产生了非常高的警觉,瓦加佳家族究竟想干什么?根据公开披露的数据和信息,我发现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在亚洲各地的公司,把他们的现金都转存到印尼国际银行——一个印尼家族控制的银行,你们从他们的财务报表上看到的现金实际上已经转存到了印尼国际银行,印尼国际银行通过银行间的转贷,把资金转贷给富士国际银行(另一家印尼家族控制的银行,取富士的名字只是为了迷惑客户,以为是一家日本银行)以及其它一些他们控股的银行,把资金分散。这些银行拿到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在亚洲各地的公司转来的资金后再放贷,贷款给瓦加佳家族控制的亚洲食品房地产公司。亚洲食品房地产公司主要生产食用油,要银行贷款是无可厚非的,他拿着贷款购买原材料,他向哪些企业购买呢?向瓦加佳家族控制的一些农业公司购买。他以什么样的价格购买呢?很难调查,从已知的两笔交易中我们发现,他的购买价格是国际市场的10倍。我们现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瓦加佳家族把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在亚洲各地的公司的现金,通过转存、转贷、放贷、购买原材料等方法,转移到自己手中。你们看到的亚洲纸浆造纸公司的财务报表都是真的,很漂亮,但是现金全部都不在,已经转到了瓦加佳家族手中。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阴谋,每隔五年就做一次,1998-2002年已经做了一次了,离现在是第三年了。瓦加佳家族控制的金融公司还发行一年期的债券,债券到期后,金融公司没有钱兑现,再由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发行等额的债券来取代金融公司的债权,由于业务往来的关系,他们把债券卖给全球183家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银行,并且亚洲纸浆造纸公司为他在亚洲各地的公司的贷款提供担保。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在亚洲各地的公司向银行借到款后,就通过前面说的方法把现金转到瓦加佳家族手中。
大家可能已经猜出了瓦加佳家族要怎么做了,在2002年的一天,亚洲纸浆造纸公司在亚洲各地的公司一起全部倒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在内的中国7家银行,全球183家银行的贷款、债权全部不还了。这些公司对债权银行说,只要再给我们一些支持,等我们债务重组后,我们一定还款,还想继续骗。印尼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曾刊登过这样一张照片:一个印尼人面带微笑,手中提着一个血淋淋的人头,这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瓦加佳家族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席卷各国的财富。你们知道为什么印尼、菲律宾等国家的女人要到别的国家当保姆?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民营经济越发达,官商勾结越严重,民营企业和政府合谋席卷人民的财富。什么是股份制?其债权就是有限责任,公司倒闭以后债权人不能向上追索,向股东追索,只能向下追索,这样就保护了上帝的罪人。瓦加佳家族把世界各国的钱中饱私囊,但按照国际通行的法律,这些钱是不可追索的。2002以后,瓦加佳家族把亚洲纸浆造纸公司更名为金光纸业,企图再来一把,对于这样的公司,你拿美国风险管理等财务报表分析软件去分析根本无效,这些软件在美国是有效的,因为美国公司的财务数据是真实的,经过软件计算出的数据是可以类比的。但如果你把它用在亚洲的某些企业,如金光纸业,计算出的结果很漂亮,但它是虚假的,是骗你的。
下面进入今天的正题。我们现在来研究长虹这个案例。我想通过长虹这个案例告诉各位,现在我们的某些企业家,是如何通过复杂的资本运作来达到坑害国家、坑害中小股民、坑害银行的目的。大家通过学习,至少可以少吃点亏,或者明白是怎么吃亏的。长虹是一五期间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净资产从3950万元迅猛扩张到133亿元,是“中国彩电大王”,他的股价曾达到66元,是上海A股市场的龙头,长虹老总是倪润峰,这说明国企一样可以做得很好。但是长虹在 2004年度却预计亏损37个亿。
这时很多学者出来讲话了,因为冰棍理论嘛,是传统经济体制不好,机制不健全等。我找了其他三家生产电视机的企业,康佳、夏华、海信,看看他们的利润情况。在1997年倪润峰一心为公的时候,长虹的经营净利润很好。今年5月20日,我请深圳赛格老总孙玉林到上海参加我的财经节目,孙玉林到赛格后,赛格起死回升,欠的几百亿都还清了。他当时讲了一句话给我印象很深刻,他说,国企老总只要有良心,没有做不好的。长虹失去领导地位,全面下滑,为什么?是因为国内家电行业效益整体下滑吗?不是。是长虹的产品质量不好吗?长虹产品质量多次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表彰;长虹多次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长虹环保电池—”全国环保电池产品质量公证十佳品牌”称号;长虹掌握多项核心技术,生产规模大,单位成本低; 2004年,长虹空调勇夺中国空调市场产品质量用户满意度第一品牌;2004年,长虹成为“消费者首选知名放心品牌”。不是。是长虹的售后服务不好吗? 1999年,长虹率先将彩电保修期延至5年,并推出空调“四免服务”;2001年,长虹为全国十大家电售后服务消费者满意品牌前三甲之列;长虹保持“全国先进服务单位”称号逾10年。不是。是长虹的产品价格高吗?长虹多次领导行业价格调整,致力为消费者提供了最优惠合理的价格;消费者普遍反映长虹产品性能价格比高于其他产品;2003年,消费者调查表明“买长虹彩电值”。不是。是长虹的品牌不行吗?2004年中国市场中外家电品牌影响力50强排行榜,长虹排名第二;2004年,长虹品牌价值以高达330.73亿元;长虹连续多年保持国家“驰名商标”。也不是。那究竟是什么呢?我研究发现是长虹管理层的决策失误和高层管理者的私心作祟。我可以坦率地告诉各位,中国商业银行坏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贷款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私心作祟。你搞银行风险管理,就一定要知道贷款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想什么。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私心做祟为什么在美国、欧洲可以得到控制呢?因为美国有着你根本不可以想象的严刑峻法,而我们没有,就是有也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长虹决策失误一——多元化战略之败
全国彩电行业的平均ROA(总资产回报率)是2.46%,空调行业的平均ROA是3.30%,而长虹多元化经营整合后的ROA是0.68%,根本没有协同效应。长虹多年的多元化经营对业务收入没有什么贡献。长虹还是以电视、空调为主,多元化经营没有取得成功。根据我的研究,国企多元化经营的成功率只有 5%,截至到2004年底,国企多元化经营浪费的钱远远超过银行的坏账!如果国务院领导当年听我一句话,不准国企经营非主营业务,搞多元化经营,今天我们银行就没有这么严重的坏账问题了。长虹总费用占总收入比例不断上升。我研究发现,当国企扩张的时候,都有成本失控、资产素质下降、银行风险增加的情况。用一个指标表示,就是企业总费用/总收入不断上升。你们做银行风险管理的人,一定要密切监视企业总费用/总收入这个指标的变化情况,如果你发现一家企业这个指标不断上升,说明这家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倒闭的几率上升。在我研究的案例中,只有中兴通信、诺基亚两家企业这项指标维持稳定。
长虹决策失误二——资源管理之误
倪润峰曾经说:“三到五年之后,中国市场上真正存活的彩电企业顶多还有三到五家。”这句话是正确的。大家知道彩管是彩电的核心,占彩电成本的70%。 1998年倪润峰挑起彩管大战,长虹与国内八大彩管厂签定了垄断供货协议,将国产76%的21英寸、63%的25英寸和几乎所有29英寸及29英寸以上大屏幕的彩管共计300万只收归长虹,他希望通过垄断彩管,让别的彩电生产企业倒闭。倪润峰明明知道彩电行业是寡头垄断而不是独家垄断,他为什么要独家垄断?他能够做到吗?在长虹的压迫下,其他彩电生产企业为了生存,采取了两个办法。第一,通过游说国务院信息产业部、对外经济贸易部,使原先广东存在的大量走私彩管合法化;第二,通过关系偷偷购买八大彩管厂仓库中存放的已经属于长虹的彩管。结果是长虹囤积彩管,存货急剧上升,反受其害。
长虹决策失误三——营销机制之错
作为长虹这样的大企业,认识不到代理的重要性。如诺基亚,他不可能把所有型号的手机都给一家代理商代理,如果代理商跑了怎么办?所以他一般给一个代理商只代理一个型号手机。长虹不是这样的,他把30%的代理权给了郑百文。郑百文是怎么办的呢?由建行开出承兑汇票给长虹,长虹收到汇票后出货。因为过分依赖郑百文,长虹营销风险过于集中,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郑百文受冲击,1998年郑百文倒闭,长虹销售受到极大影响。
长虹管理层决策失误使长虹走下辉煌的神台。而倪润峰的私心作祟,却让长虹深陷泥潭,难以翻身。倪润峰想干什么?他想MBO,管理层收购。他的念头从何而来?是从 TCL的李东生那里。1997年李东生与惠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放权经营协议,MBO成功后李东生的身价将达到12亿元。我在讲座的时候常常问大家,你们哪一个人能比通用的韦尔奇伟大?没有一个人敢举手。韦尔奇做了20年的通用CEO,在他的努力下,通用的销售额从他接手时的300亿美元提升到他退休时的 5000亿美元,是中国GPD的1/3。这么伟大的企业家,退休的时候带走了通用多少钱,比李东生少多了。TCL不到通用的万分之一,李东生凭什么拿这么多的钱?这种不公正一定会导致社会道德体系瓦解,到最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想走捷径。
李东生拿了12个亿,倪润峰的长虹比李东生的TCL大多了,他心里怎么可能平衡呢?这种攀比、唯我独大的心态是使很多企业走向崩溃的重要原因。很多人以为我一直是在保护国有资产,你们只说对了部分,这群践踏国企资产的职业经理人将来一定会践踏民营资产,可怕的是这些人还处于我国经济实力的主体状态。
现在我们来看看倪润峰的情况。倪润峰只有20万年薪和26408股长虹股票,与李东生12亿相比是小巫见大巫。1997年倪润峰已53岁,还有7年就要退休,那时花了自己一生心血的长虹不再由自己控制,财富、地位全空,倪润峰不得不为自己打算。攀比使高尚的情操腐朽,利己之心因此而生。倪润峰开始考虑长虹民营化计划,要搞MBO了。倪润峰说:“目前政策很明确,因为彩电是竞争性产品,未来国有股会逐步释出,让长虹成为民营企业。”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以前我们常说,垄断性行业收回国有,竞争性行业国有退出。我的观点是,国有企业不但应该经营垄断性行业,而且应该留在竞争性行业和民营企业一起竞争。倪润峰说:“管理层持股长虹还谈不上,我们没有别人幸运”。倪润峰的MBO是如何筹备的呢?我归纳了一下,第一步是储备能量,伺机计提;第二步是转移资产;第三步是寻找资本运作伙伴。长虹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所有手法齐备,找起来很不容易,你们把长虹这个案例琢磨透,对提高你们的风险防范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第一步,储备能量,伺机计提。第一,关于存货。长虹的存货在1997年彩管大战的时候增加是不足为奇的,1997年之后存货没有下降还有上升趋势。大家都知道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但问题是长-虹的存货跌价准备是不变的。你看到一家企业的存货上升,但是存货跌价准备却不变,为什么企业不按照程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你就要明白,这家企业管理层有私心作祟,导致银行债权风险升高。第二,关于应收帐款。1998年彩管大战的时候,长虹的应收帐款增加是正常的,但是1998以后应收帐款不跌反升。对于应收帐款,大家知道有一些根本就是收不回来的,因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信用下降,一些地方不用现金根本不能交易,你到山西煤矿拉煤,不给现金他就不给你煤。而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坏账准备。第三,关于短期投资。从2000年开始,长虹搞了一个高达10亿的代客理财,代客理财应该计提跌价准备,但是长虹没有按照程序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对于不计提应收帐款跌价准备,长虹的解释是,这些应收帐款都在1年之内,根据经验都可以在第二年收回。根据长虹的报表,我们发现他2000年有99.92%的一年期应收帐款,2001年有99.80%,2002年有99.76%都不计提,而这些应收帐款从来没有收回来过。长虹为什么要储备这么多的可计提资产呢?我认为只有一个结论:倪润峰是想等到MBO时机成熟,一起计提,使长虹成本上升,造成企业亏损假象,股价下跌,企业净资产下降,他可以低价收购。
第二步,转移资产。就算倪润峰可以低价收购长虹,但他没有那么多的钱。怎么办?只有两个办法,从国家掏钱和从股民骗钱。对于倪润峰转移资产的手法,大家要掌握,因为转移资产会使银行风险大幅上升。我曾经问四川省委领导,倪润峰这么干,你们怎么不枪毙他?他们说,不能枪毙他,长虹的资产从他上台的3950万,到他退休的时候已经达到了218亿,倪润峰还是有贡献的。倪润峰是不是真的让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了呢?我一会儿再说,我先说说他的吸金大法。
倪氏吸金大法第一式——虚实难辨,敌友难分。长虹的这些应收帐款都是谁的呢?我们发现都是APEX的。倪润峰曾经在2000年下台过一次,在2001 年上台后,长虹迅速开拓海外市场,合作对象是美国一家名叫APEX的华人公司。APEX的创办人叫季龙粉,为什么叫季龙粉呢?因为他父亲爱吃龙口粉丝,所以给儿子起名为季龙粉。我这样讲是有根据的,这是季龙粉的律师告诉我的。 APEX是这样发迹的:2000年3月,APEX把从中国弄来的DVD放进了美国的电信城,美国电信城是卖廉价产品的地方;2001年APEX的DVD进了沃尔玛,2002年超过了索尼成为美国第一大DVD供应商;2002年底成为美国彩电的第五大供应商。美国时代周刊在2002年载文称,季龙粉是下一代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十五个商人之一。为什么APEX能成为超过索尼的美国第一大DVD供应商?因为APEX的DVD只卖60美元一台,这么便宜,这怎么可能呢?这里面一定有问题。2002年长虹出口额7.6亿美元,其中APEX就欠了7亿美元;2003年长虹出口额8亿美元,APEX欠了6亿美元。我发现 APEX主要通过小额交易建立信誉,然后采用赊账的方式进行大额贸易,以后就不还钱。他拖欠新科集团DVD货款,拖欠宏图高科DVD货款2.15亿人民币,拖欠天大天财DVD货款3562万元,拖欠中国五矿货款2200万美元。倪润峰这样聪明的人为什么要和季龙粉这样劣迹斑斑的人合作呢?2001年6月 18日,长虹海外营销部部长施正平说:”这两年我们没有与APEX把业务做起来,就是因为不愿垫资。这样做风险太大,后果不堪设想。…(APEX)一旦停止运转,应收帐款能否收回就很难说了。”
(综合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33.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8: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实业:由\"做大做强\"走向\"精益求精\"
以下是郎咸平对上海实业集团公司的调研分析:
上海实业是上海市政府于1981年7月在香港注册成立之商营企业,扮演窗口公司的角色,同时也是上海市在海外建立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上实于1993年组建为集团公司;1996年组建上实控股,同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上实控股的第一阶段--做大做强的阶段
上实控股于上市前仍未开始发展做大做强的多元化业务。其后上实控股于96年上市后随即进行多项大型收购,包括五项母公司的资产。自此以后,上实控股正式确定了"做大做强的多元化经营策略"。
首先上实控股开始向母公司收购资产,其中包括上海交通电器、内环延安东西高架公路、光明乳业、汇众汽车及东方商厦等,涉及资金33亿港元。其资金来源有两个,首先其母公司上实集团向街外人配股11亿元,所获得资金全数给予上实控股以示支持其未来发展。及后上实控股再向其母公司发行19亿元股份,此举使上实控股再获得庞大资金以进行大型收购项目。
和香港大部分上市公司收购的情况不同,外界对这些收购普遍看好,认为对上实控股盈利有正面影响。当上实控股正式落实收购母公司资产时,其股价实时由$20升至大约$60,升幅大约三倍。该星期平均成交量更达11,484,200股,比全年平均多出三倍。
为配合其多元化及"做大做强"的业务策略,上实控股于97年再购入内环线及南北高架路[的专营权,以加强基础建设的业务发展。消息公布后一个月,上实控股股价由HKD$34.7 跳升至HKD$44,升幅达27%。
上实控股在96年上市后的各项收购都被看好,其多元化的业务发展迅速,这使上实控股的股价不断上升,在15个月内由上市之初$9.15,劲升6倍多至97年8月的$57.5。股价上升的原因是因为这些收购提升了上实控股97年盈利(高达四成半),而上实控股的每股基本盈利/(亏损),亦由96年6 月的大约0.6,升至97年12月接近1的水平,增长六成。
另外一点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上实控股较一般的国企更加地注重市场的反应。1998年中港物业价格处于低位,上实控股相信酒店业会于金融风暴后首先复苏,而且那时价格是比较低的,所以想藉参与酒店业来提高公司整体的非人民币外汇收入,并为公司提供更多现金。因此,上实控股拟打入酒店业,收购香港南洋酒店。上实控股宣布以$15亿向大股东上实集团购入湾仔南洋酒店,及上海南洋酒店,有关收购价并无折让。由于当时酒店业市场正处于低谷,上市公司可以取得较好的价钱及上升空间。以香港南洋酒店的估值为例,较97年中高峰时打了七折,即该酒店有30%的增值空间。
可是,外界普遍认为收购酒店会令到上实控股于1998年的每股盈利有所摊薄,而且上实控股两所收购目标的酒店,在短期内对其盈利贡献有限,收购只会令上实控股手头现金减少五成至二亿美元。由于收购中港南洋酒店一事争议不休,上实控股在征集投资者,包括政府、社会贤达、专业人士多方面的意见,经多方面分析及考虑后,上实控股果断决定撤回收购香港南洋酒店的建议。这种尊重市场的做法在我看来我认为是非常难得的,而不尊重市场反应是我国国营企业最大的问题。
虽然上实控股于1998年不能成功打入酒店业,但上实控股于1999年发展新业务,押重注于医药业。其实,上实控股早在1996年未上市前,已收购了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48%股权,更于1998年,收购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55%股权和上海三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49。8%股权,为其未来医药业铺路。上述三间公司,为上实控股医药业建立了一个稳健的基础,更进一步订定了其医药业务的发展路向。
1999年,上实控股加码投资于医药业务,分拆了上海实业医药科技(称为"上实医药")在香港的创业版上市,占有股份为64.3%。上实控股宣布将上实医药分拆上市后,上实控股的股价随即下跌。因投资者普遍看好医药业整体的发展,认为此业务往后的盈利表现甚佳。所以,大部份的医药股也被追捧。可是,上实控股却将其医药业务分折上市,令其股份占有率降至60%,摊分了医药业务的盈利。投资者担心此分折会对上实控股的盈利有大的影响。所以,在上实控股宣布分折上医当日,其股价立即下跌。上实医药公开招股期间掀起了热潮,被谕为创业板中第一大蓝筹的新成员﹐其上市已经掀起了颇为瞩目的场面,国际配售及公开招股共计冻结资金额达261亿元,超额认购更达495倍。在首个交易日,上实医药的总成交量为1亿365万股,总成交额为$2亿6536万元,而该日最高股价($2.57)更较招股价($1.63)高60%。
我们应该关注为何市场对于上实控股做大做强的做法给于极高的评价,我认为主因是在上实控股不断从上海市收购项目的过程中市场清楚地感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而给于上实控股相当好的项目,而市场并不是简单的对其做大做强的思维给于肯定。
上实控股的第二阶段--精益求精的阶段
上实控股于1996年上市后,一直以收购型式扩展业务,进行业务多元化,并取得不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型,上实控股明白到其多元化的方针,以及不断做大做强和收购其它公司,不是可依靠的长远策略,只会令其业务的发展方向变得模糊。举例而言,上实控股股价于2000-2002年间与恒指走势大致相同,可见上实控股的发展紧随大市,并没有重大的变故或突破。因此,上实控股开始研究比「多元化、不断做大做强和收购其它公司」为好的其它策略。
上实控股明白到公司多元化的经营,仅仅只有"多元",但是"广而不专"。虽然多元化可以分散业务从而得出最稳定回报,但发展不同的行业,将会涉及不同的风险及问题。若过份分散公司的集中力,不但对公司运动没有帮助,甚至会影响公司的经营。因此,上实控股认为专业化是必须的,好使公司目标更明确,资源得以有效利用。为求达到其业务不断进步的理念,上实控股于2002年开始实行『精益求精』的新业务方针,希望能突破现有业务的层面,全力改善现有的状况。
上实控股上市后发展的多元化业务,主力发展基建、医药、消费品零售及科技四方面。可是,由2002年开始,上实控股开始转变业务策略,对以往"全力多元化"的业务策略作出修正,以"集中产业,有限多元化"为目标,将公司的资源集中,只选择极具增长力的行业或业务发展,减少盈利能力较低的业务占上实控股的业务比重。所以,上实控股开始收窄其零售业务,而加快对医药业务之发展。消费品零售业务占上实控股业务之比重由2000年的32.96%降至 2002年的30.33%,而医药业务则由2000年的7.45%升至2002年的9.35%。
要维持"业务多元化"的盈利,以及表现得较市场更好,上实控股必须做到"多元化中专业化"。上实控股明显已做到了多元化,但它在专业化策略底下仍是刚起步。究竟,上实控股在2000年至现今的专业化发展是怎样呢?为此我们做了一个研究,尝试分析上实控股是否做到"多元化中专业化"。我们从市场挑选了医药、零售、基建及科技四个行业的一些专业公司和上实控股作出"资产回报率"(税前溢利/总资产值)的比较。
总括来说,基建及医药在这三年间资产回报率的平均表现比市场专业公司为佳。上实控股在基建和医药已有稳健发展,比市场上的专业公司有更好的业绩。其消费品零售业本来未达到专业水平,但近年发展良好,开始挑战甚至超越专业公司。在科技业务上,上实控股虽发展不久,仍处于投资阶段,但已被业界看好,相信很快会达到专业,甚至世界级水平。由此可见上实控股不单只做了业务多元化,而且大部份业务已达到专业化,总括来说"多元化中专业化"的目标都达到了。上实控股的科技业务一直比市场为差,但原本上实控股旗下的中芯国际仍处于持续投资阶段,而且设备以行业标准折旧,是以一直处于亏损。至2003年6月为止共亏损7539万。但中芯国际亦已增至接近获利水平,在未计息税、折旧及摊销前,盈利亦达致正数。而中芯国际的厂房被《半导体国际》评为"2003年度最佳半导体厂",证明中芯国际已挤身世界一流的专业行列。 上述的分析已证明了上实控股的业绩比市场上专业公司更好。
但若比较上实控股与市场的市盈率,不难发现上实控股的市盈率比市场为差。很明显的市场对于上实控股精益求精的做法还未达到如同专业化公司一样的水平,我认为上实控股应该继续强化其专业性。
作为一间有多项业务的公司,上实控股在医药业务的盈利却比市场上专业的公司表现为好,所以上实控股有意调整医药业务的架构,整合过去分散的投资。
为了医药业未来的发展着想,上实控股计划了一项重大的策略性重组。上实控股在2003年5月22日宣布将上实医药私有化,同时又宣布收购一间名为 "上海实业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上海A股公司。架构重组的消息一经公报,上实控股及上实医药的股价都有正面的反应。上实控股的股价于消息公报后一日内升了4%,5月23收市价为$10.7,可见市场普遍认为是次重组对上实控股的发展有利。而上实医药的股价于消息公报后一日内也上升了10%,5月23收市价为$2.08。另外又以$8.17亿向母公司收购上实联合,买入56.63%股权,成为大股东。上实联合的纯利为9,417万元,资产净值为 14.35亿元。是次收购价为每股4.99元,较最后一个交易日的上实联合收市价10.16元,折让50.85%,较去年底每股资产净值4.68元,则有 6.57%溢价。
花了$13亿(包括:私有化上实医药$5.18亿及收购上实联合$8.17亿),究竟为上实控股带来甚么好处呢?最基本的是上实控股把旗下的医药业务都统一到同一个投资平台上,母公司上实集团的医药业务架构更为清晰,现在医药业务都收归到上实控股的旗下,减少了集团内的同业竞争及外界对集团结构的混淆,以便日后大展拳脚。上实控股在收购上实联合及私有化上实医药后,按去年的基准计算,前者每股盈利可增加3.6仙,后者则增0.3仙;相当于公司02 年每股盈利增加3.2%。医药收益可达22 亿元,利润则约1.5亿元。
上实控股除了专注医药业务之外,也为其基建业务的发展重新定位。上实控股于2003年放弃了被动的保证回报项目,改为主动地争取高增值高回报的投资项目。估计这会使上实控股的基建业务有更好的成绩,继续提供稳定的资金流予上实控股发展其它的业务。
上实控股于2003年8月宣布放弃了两条有保证回报的公路,并以57.6亿元出售予上海市政府。上实控股其实一直十分依赖这些有保证回报的项目作为稳定的收入来源,但这两条公路的回报其实每年下降,况且上海市政府己宣布要收回保证回报,令这两条公路变得不宜投资。
放弃了这两条公路,上实控股立即购入了上海至南京的高速公路段及一些水厂项目。新购入的公路之回报与车辆通行使用率挂钩,由于上海市的交通量日增 (02年有17%增长),未来回报应很可观。加上水厂项目是城市规划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竞争轻微,实是一门独市生意。不过是次基建业务的重新定位会为上实带来短期的波动,以下是上实控股的盈利预测:
从预测可见,上实控股的纯利将会"先跌后升"。"先跌"是因为上实控股突然失去了最稳定的保证回报基建利润,"后升"是则是来自新购入的基建项目开始作出盈利贡献。可以说,上实控股现时将回报正在下降的投资转移去高增值的项目,长远而言对上实控股的发展有正面的作用。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上实控股的 "集中资产,有限多元化"的方向是正确的。可是上实控股的市盈率仍然低于市场专业化公司的市盈率现实市场对于其专业化的程度还是有疑虑的。
(搜狐财经2004年9月10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32.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8: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业务面临危机 光大控股问题重重
以下是郎咸平对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的调研分析:
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光大控股)是中国光大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本文会先概述光大集团之架构,让大家了解光大控股在中国光大集团的重要性,然后会探讨光大控股的3位董事长.
朱小华、刘明康及王明权对光大控股业务的发展定位,及研究光大控股业务之演变历程。最后,本文会详述光大控股三大主要业务--银行、证券及证券投资,以分析它们对光大控股业绩所起的作用,并揭示光大控股的内部问题与危机。
中国光大集团是中央管理的国有企业,以金融业务为核心,截至2002年,集团总资产达3600亿元人民币。中国光大集团之前身为紫光实业有限公司,于1983年在香港创办。1984年,紫光实业更名为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于香港设立总部。1990年,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北京)成立,并把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改名为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香港)。其后,中国光大集团设于香港和北京之总公司再不断进行重组及收购。
从可见,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香港)在港设有3家上市公司,分别为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股票编号257.HK)、中国光大科技有限公司(256.HK)和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165.HK)。
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是于1992年参股香港上市公司宁发国际有限公司而成立的,业务以基建(包括电力和交通)、地产、环保和木材销售为主。
中国光大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于1993年收购从事电视机及音响制造的恒华集团而来的,主要业务为发展中国大陆之通讯电子及信息技术,同时亦涉及钟表制造和分销业务,尤以"依波"品牌最为著名。
而光大控股则是光大集团于1993年逐步拥有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光大明辉有限公司并改名而来。此后,光大控股成为中国光大集团的旗舰公司,以金融业为主业,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及保险业务。光大控股主要透过光大集团的多个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发展业务。
光大银行及光大证券均属中国光大集团的附属公司,此两家附属公司在光大控股的资产值比重很大。而光大集团、以上3家上市公司、光大银行及光大证券的现任董事长均属同一人--王明权,他对整个光大集团的影响力亦不容忽视。
2002年,这3所上市公司占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香港)的净资产值达港币55亿,而其中光大控股之净资产值约达港币40亿,相当于集团上市公司净资产值的72%。由于光大控股所占之比例最重,因此本文亦以光大控股为研究重心。
重组造大:朱小华时代(1996-1999)
朱小华于1996年8月22日获委任为中国光大集团董事长,并同时成为上述三所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光大国际有限公司(257.HK)、中国光大科技有限公司(256.HK)及光大控股(165.HK)的董事长。
由于当时的光大明辉(其后改名为光大控股)的主要业务--零售业表现逊色,朱小华于上任后随即进行一连串收购行动,目的为要把光大控股重组造大,提出要继续物色有利的投资机会,并且将投资重点转移至金融业务。
业务转型
朱小华上任前,光大明辉主要从事零售及物业投资业务。当时光大明辉在亚太区共拥有36个零售点,分别为32家零售店、两家位于新加坡的酒楼、一家位于香港的百货公司(英保良百货及超级市场(葵芳)有限公司)及一家位于上海的百货公司(上海东方明珠万邦百货)。其主要物业投资为两幢位于福州和海口、面积共达22.8万平方口尺(约2.1万平方米)、用以赚取经常性收益的商用物业。
朱小华上任后,于1997年上半年陆续将上海东方明珠万邦百货等出现亏损的零售业务清盘或结业,并以2730万元港币出售英保良百货及超级市场(葵芳)有限公司的全部权益及其零售业务。继退出零售业务后,朱小华亦于同年出售了在福州和海口的两幢商用物业。
朱小华一边出售或结束零售及物业投资业务,一边则不断购入多家上市或非上市公司的股份权益,从而壮大光大控股,并重新建立光大控股的经营方向。
经过一连串重组行动后,光大控股已由过往以零售及物业投资为主业的公司,摇身一变为以银行、保险及证券投资为业务核心。其以金融业务为重心的业务架构已初步形成。
做大的背后
经过朱小华对光大控股进行的一连串重组及收购活动后,光大控股的总资产值从1996年3月的约30亿港元增加到1997年12月的约57亿港元,短短一年多急升接近一倍。朱小华要重组造大光大控股的目标似乎已迈进了一大步。
但在分析光大控股重组造大所需的资金来源时,很奇怪地,在这期间或以后的几年,光大控股的现金结余不跌反升--这证明光大控股的不断造大,只有很少数是以现金交易。
为要找出其资金来源,我们再进一步分析光大控股的贷款状况。结果发现,除了在1997年下旬曾因购买中国电信及其他投资一度向银行进行贷款以至该年度的贷款结余突然急升外,光大控股的贷款数目一直处于低水平。而该项贷款的大部分也很快于1998年年中退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光大控股的重组造大并不多牵涉现金或借贷,那么急速扩张,钱从何而来呢?
由于在现金结余及贷款状况中找不到其资金来源,我们再进一步对光大控股的股本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光大控股的股本于光大控股重组造大这期间有显著的增加。
急速增长的股本,就是为了应付一连串交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光大集团,即光大控股的母公司,不断将流动性低的资产,如光大银行及光大金融等卖给光大控股,以换取光大控股以高折让价发行的股份作为购买代价。光大集团透过此等交易将流动性低的投资项目转售给光大控股,然后换来流动性较高的光大控股股份。这些交易说明,光大集团在利用光大控股作为它的摇钱树。至于光大银行资产质素的好坏,我们将会在最后作进一步的探讨。
市场反应
究竟市场怎样看朱小华对光大控股所作的改造呢?我们试从股价图去分析市场对光大控股的反应。
1.朱小华上任前,由于业绩表现不理想,市场对以零售及物业投资为业务核心的光大明辉的前景不大看好,其股价因此于低位徘徊,并持续向下。
2.朱小华于1996年8月22日获委任为光大集团董事长,市场憧憬光大控股锐意改革,股价开始回升。
3.光大控股完成重组,与此同时,红筹国企股纷纷造好,市场投资气纷热烈。以收市价计算,光大控股股价于8月底升至港币23元。
从光大控股股价于重组造大期间的不断攀升,反映出市场对光大控股的重组造大反应正面,并似乎认定了朱小华是次对光大控股所进行的改革是成功的。但是否真的改革成功呢?我们把光大控股与几家资产值较大及交易量较多的红筹公司进行比较。
首先,我们从朱小华上任开始(1996年8月31日)至重组造大大致完成、并光大控股股价处于最高位(大约于1997年8月)这期间的股价升幅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于这期间,光大控股股价的升幅远胜其他红筹公司。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很可惜,1997年9月,国企股泡沫爆破,光大控股股价大受沽压,于该期间光大控股股价下跌超过90%。承接以上光大控股与其他红筹公司于国企股泡沫爆破前股价升幅的比较,我们再将各公司于1997年8月股价最高与1999年7月股价最低这期间股价的跌幅作比较。结果显示,光大控股股价的跌幅比大部分红筹公司严重。
根据以上分析,光大控股于重组时股价升幅远胜几家大红筹公司,但国企股泡沫爆破后,其跌幅却比大部分红筹公司严重。由此可见,市场初时对光大控股的重组太乐观,太早认定朱小华对光大控股的改革已经成功,致使当国企股泡沫爆破时,光大控股股价的下跌远超于大部分红筹公司。
要总括朱小华自1996年上任后对光大控股所作出的重组造大的成果,可以利用光大控股跟其他大红筹公司于朱小华上任一刻,与他1999年7月离任股价最低点时的股价作一比较。
结果发现,光大控股股价的升幅领先其他大红筹公司。这证明了朱小华重组造大光大控股当中虽然出现不少问题,如净利润波幅甚大,但问题比其他红筹公司不算严重。朱小华确把光大控股增值,当初定立的目标大概正确,只是未及完善其业务发展。
在一片混沌中,光大控股在朱小华的带领下,开始重新建立光大控股的业务重心:银行、保险、证券及证券投资。
但就在光大控股准备重整旗鼓时,朱小华因涉嫌受贿被捕,并于1999年7月30日辞去光大集团及旗下三家香港上市公司董事长一职,最后更因罪成而被判入狱。朱小华这3年多的管治成为光大集团的一个历史片段。
确立定位:刘明康时代(1999-2000)
光大控股在朱小华的领导下,业务渐见重心,而随后上场的刘明康,对光大控股的金融业务再次定位,能否挽回市场人士对光大控股的信心呢?
1999年7月30日,刘明康接任为光大控股的董事长,协助光大控股在朱小华下台后成功过渡。刘明康重申光大控股以金融为主业之方向,锐意把光大控股塑造成中国第一代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业务盖遍银行、证券、保险及证券投资四方面。
壮大证券业务
要把光大控股定位为全能型金融控股公司,刘明康先加强了光大控股在证券业之发展。光大控股于1999年从光大集团购入49%光大证券权益,分别以港币5亿元现金、港币4.32亿元新股及港币3亿元可换股票据为支付方式,合共12.32亿元付给母公司。这桩收购看来是壮大了光大控股在证券业之发展,但从另一角度分析,不难有更深一层的意味。在这桩交易中,光大集团又故技重施,出售低流动性资产--光大证券给光大控股,以换取一些高流动性资产,如现金、股票及可换股票据。通过资产转移,光大控股又再次为母公司提供大量高流动性资产,成为一棵长摇、长有的摇钱树。
经过此次收购,光大控股的股价大幅上扬,成为香港股市追捧对象。从光大控股股价的变动中,可以看到市场对此交易满怀希望,认为光大控股的证券业务真的壮大了。究竟光大证券又是否优质,我们也会在最后详细探讨。
壮大保险业务
除了壮大证券业务发展外,为了做更全面的发展,刘明康亦投放更多资源在保险业务上,于1999年与英国标准人寿保险公司等合组标准人寿保险(亚洲),出资港币3000万元。市场对光大控股发展保险业务表示乐观,光大控股股价亦有明显升幅。
刘明康作为一位过渡期的董事长,虽然其任期只有短短一年,但总括来说,市场均对其任内的两桩交易表示支持。而刘明康亦彻底确立了 光大控股四大核心业务:银行、证券、保险及证券投资。
集中火力:王明权时代(2000-现代)
2000年6月15日王明权的上任标志着光大控股过渡期的终结。有如过往两位董事长一样,王明权贯彻光大控股以金融为本的目标,但略有不同的是,他打破了四大核心之局面,减低了保险业在光大控股的资产比重,把资源集中于银行、证券及证券投资这"三强"上。
"三强"鼎立之形成
2002年,王明权结束了由刘明康一手引入的标准人寿保险(亚洲)有限公司,市场对此举表示支持,股价向上。其实在结束这项投资之前,王明权曾一度于2001年增加标准人寿保险(亚洲)有限公司的股权投资,使当时持有的20%股权增至35%,市场实时做出负面的反应,股价随之下滑。从市场反应可见,增加保险业务比重股价会应声下挫,减持则股价向上。因此可知,市场普遍对光大控股的保险业务早已失去信心,王明权亦因此选择退出保险业务。
除了减低保险业务比重外,王明权继续加强证券投资业务。光大控股于2001年卖掉American Global Assurance (Holding) Company Ltd.",并于2002年又购入中国银行(香港)及证券业合作社控股有限公司,而光大控股的证券投资亦已遍及通讯服务、交易结算、制造贸易等各行各业。经过一轮整顿后,2002年光大控股的净资产分布。
银行业务有光大银行;证券业务有光大证券;证券投资则以中国移 动、港基国际及中国银行(香港)为主;保险业务因退出了标准人寿保险(亚洲),剩下持股量不多的中国光大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只可把它归纳在其他净资产的部分内。光大控股的金融业务成了三强鼎立的局面。
业绩比较
上文提到,光大控股的两位董事长刘明康和王明权均对该公司之金融业务定位,市场亦实时作出反应,股价有所上落。但整体来说,光大控股在这两位董事长的在位期间,股票表现是跑赢大市,还是跑输大市呢?
为探讨这问题,作者找来6只流通量较高之红筹股,计出"股价加权平均指数",以作为光大控股股价表现之指针。该6只红筹股在分析朱小华部分时已提及过,它们分别为招商局、上海实业、粤海投资、越秀投资、中远太平洋和华润创业。
若把光大控股跟加权平均指数及平均指数比较时,光大控股在2002年后股价明显比股价加权平均指数为差,这代表光大控股在2002年开始跑输大市,回报落后于其他红筹股。
假如把这6只红筹股分拆开来跟光大控股再作比较,也可以发现光大控股在朱小华下台后到2003年4月(即光大控股股价最低之月份),跌幅远超其他红筹股,达71%之多。
经过历任董事长对光大控股的业务发展做出调整,发展出"三强"的局面,理应业务蒸蒸日上,为何光大控股股价表现那么差强人意,最终反而沦为跌幅最大的公司呢?
"三强"鼎立得到了什么?
光大控股的发展策略不断演变,从朱小华把零售业务转到金融业务的方向,至刘明康将光大控股进一步确立以银行、证券、保险及证券投资为发展定位,再到王明权把业务集中到银行、证券及证券投资,奠定了以后三强鼎立的业务方向。我们先从营业额及净利润分析光大控股的业绩怎样受历代几位董事长的策略所影响。
竟然是特殊项目?
可见光大控股的营业额于1997年至1998年度大幅下降。自光大控股于1997年3月重组并将其零售业务出售以后,主要业务转移为投资于光大银行、港基国际联营及光大证券公司等联营公司。由于联营公司的营业额不需作财务报表的合并,导致营业额自1998年开始便维持极低水平。
除了营业额的大幅下降,光大控股的净利润亦因为其特殊项目的盈亏主宰了整体的业务表现而出现很大的波幅。可见,光大控股于2000年因出售中国移动的股票获利,令净利润超越10亿,为同年营业额之5倍。另外,2002年,光大银行需为呆坏账作86.3亿元拨备,使其年度亏损近40亿港元,结果持有光大银行21.39%股权的光大控股亦需分摊当中的8亿多亏损,故此光大控股于2002年亦亏损达10亿港币。
显示了光大控股于2001年扣除特殊利润后的主要业务净利润,我们发现更可悲的是,光大控股的所谓主要业务(光大证券及光大银行)表现差劲,一年之间净利润同样急挫90%多。下面我们将以光大控股的三个主要业务银行、证券及证券投资作详细分析,尝试找出光大控股近年来业绩表现差强人意的根本原因。
银行业务
光大银行于1992年8月成立,是国内第一家国有控股并获得国际金融组织参股的全国性股份商业银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02年7月评出的全球1000家大银行中,光大银行排名第205。现在全国各地拥有分支机构达350多家。光大控股于1997年开始持有约两成光大银行股权至今。光大银行近年发展迅速,期间总资产不断膨胀,尤其在1999年收购中国投资银行之后,资产暴增一倍多。但净利润并没有随着上升,反之不断下跌,导致资产回报率跳水式下滑。
1999年,光大银行处于扩张时期,刚巧中国投资银行遇上财务危机,被迫出售。当时中国投资银行的130多个营业网点,对光大银行来说,确实充满了无限的吸引力。虽然知道中国投资银行不良资产的比例不低,但在有关政策允诺下,经过不够充分的资产调查,光大银行在只有不多于600亿元人民币资产的情况下,仍然收购了同样约有600亿元人民币资产的中国投资银行。可惜此后才发现,中国投资银行拥有大量不良资产,这使光大银行的资产回报率出现跳水式下滑。
从收购中国投资银行一役中,可看出光大控股的做大做强特性:为求壮大,急于求成,而盲目扩张,未有想清楚收购对象的质素,导致自身资产质量下降。
为了更清楚光大银行的业绩表现,我们还选取了4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国内银行,与光大银行的资产增长率、资产回报率等业绩表现进行客观比较。这4所被选取的同业是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
资产总值增长走势比较可见,光大银行长期处于低增长,表现明显较同业差劲。
资产回报率比较可见,光大银行也是长期处于低回报率的水平,而且走势又是同业中最差,表现明显较同业差劲。这归咎于1999年其对中国投资银行收购,引致资产质素转差,故此光大银行在资产总值增长走势及资产回报率方面远远落后于同业。
光大银行明显比其他同业做得差,不仅如此,从整个行业来看,中国的银行业在中国加入世贸后亦面对更多不明朗因素,银行业前景令人担忧,因此光大控股表现也不可避免受到光大银行拖累。
1999年3月完成收购中国投资银行,股价持续上升,市场预期此次收购会为光大银行,以至光大控股利润增加;
2000年下半年光大银行的借贷及定期存款增长亦远超于市场平均增长率,带动光大控股股价向上;
2002年首两季光大银行借贷增长率差于预期;
2002年8月财政部调查光大银行账目时发现该行虚增资本、逃税,及收购中国投资银行一事实是有账无物,光大控股股价继续偏软。
证券业务
光大证券创建于1996年,是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投资控股的全国性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包括证券承销、证券经纪、资产管理、基金管理、财务顾问和代客理财,其后迅速成为国内十大证券商之列。光大控股由1999年开始持有49%光大证券股权。
从光大证券的收入来源走势可以看到,证券买卖损益对股票市场气氛的敏感度极高,光大证券从事股票炒卖,进一步影响其收入的稳定性。2002年至 2002年,光大证券的净利润分别为5.03亿元人民币,180万元人民币和-2.54亿元人民币,表现明显走下坡,但在光大集团网页中,光大证券被形容为"坚持严格管理,稳健经营,业务稳定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益"。
为了更清楚光大证券的业绩表现,我们也挑选了3家在上海交易所A股上市的同业作业绩比较。3所被选取的同业为:上海爱建、中信证券、鞍山信托。
光大证券净利润走势差强人意,在2002年是4家证券公司中最差的。其实光大证券不仅比其他同业做得差,从整个证券行业来看,整体亦正在走下坡,因此光大控股表现亦受到光大证券拖累。
1999年6月购入49%光大证券权益后,市场反应正面,股价持续上升;
2000年下半年光大证券之表现比同业出色,股价逐步上扬;
2001年7月光大控股股价下跌30%,市场焦虑光大证券盈利欠理想,拖累光大控股中期业绩,与此同时,光大控股亦受A股市场下调之影响而 股价下滑。
证券投资业务
光大控股过去一直将大量资金投资于多间上市公司,如嘉利美商国际、中国联 通、中国银行(香港)、中国移 动、三商行国际及香港交易所。我们有以下一连串问题:
*究竟这些投资是为了什么呢?
*是策略性投资吗?
*会不会是为了稳定公司每年的净利润?
*还是为了稳定公司的现金结余?
我们一一尝试为这些问题找出答案。
是策略性投资?
可见光大控股在各投资项目的持股比重都不高,而持股比重较高的嘉利美商和三商行,则是退出零售业时换来的不良资产,持有期间股价分别暴跌八成和九成多。其余的大部分证券投资都是新股上市时认购的,加上持股比份极低并谈不上带来战略性作用,故此策略性投资这解释并不成立。
是为了稳定公司净利润?
可见,证券投资股息收益率极低,导致该业务所带来可重复性收入少得可怜,对稳定公司利润之作用成疑。
既然不是以股息收益稳定公司每年之利润,那么会否是借出售证券投资溢利稳定公司利润,使每年之间的利润波动不会过大呢?
明显可见,出售证券投资溢利之表现反复,也不能填补光大控股其他利润来源的波动,出售证券溢利与其他利润来源之间并没有互补作用,更谈不上对公司总体净利润起着稳定的作用。
那么是为了稳定公司现金结余?
可见,现金结余跟出售证券溢利有极高的正面关系。由于证券投资溢利起伏不定,因此证券投资不但不能对光大控股的现金结余起着稳定的作用,更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现金结余的波动。所以光大控股利用证券投资来稳定公司现金结余的推断并不成立。
既然证券投资没有策略性作用,又不能稳定公司净利润或现金结余。那光大控股为什么投放这么多资源于证券投资呢?会不会只是投机炒卖?抑或只是盲目投资呢?
总结光大集团不断将投资项目卖给光大控股,例如光大银行及光大证券,目的何在?是否借光大控股将内部的低流动性资产换取大量高流动性资产?当中有否考虑该等投资项目的实质表现?这些项目又是否有利于光大控股的其他投资者呢?
看来光大控股在光大集团眼中一直扮演着一棵摇钱树的角色。所谓"三强"的业务,银行及证券业务前景均不乐观,证券投资业务又没有方向,光大的前景将会如何?光大控股的英文名Everbright是否应改为Neverbright更为贴切呢?
(商务周刊2004年9月10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31.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青啤:做大做强到精益求精的转变与故事
以下是郎咸平对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分析:
青啤于1993年7月15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中国H股,同年 8月27日在上海证交所上市。
青啤的第一阶段_——做大做强的阶段
青啤的品牌一向走高中档的市场,但高中档市场仅占全中国市场的百份之十五左右。增长快速及潜力巨大的,却是占有百份之八十五市场份额的大众市场。因此从1993年开始,青啤总经理彭作义希望借着收购当地啤酒品牌来打入不同省市的大众市场。青啤以”做大做强” 及 “低成本收购”作为整个收购策略的蓝图及核心,并以增加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以上为目标。
彭作义所谓”做大做强”的理念就是透过购并把市场向下延伸,以高中档的市场补贴大众市场,进而打入一直被忽略的大众市场。但由于青啤是独资经营的公司,并无母公司的财务支持,因此需独力承担收购重责。也就是说,青啤在进行收购活动时需要作出比竞争对手例如北京控股的燕京啤酒和华润的雪花啤酒付出更多直接的代价。因此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进占更大的市场,因此不得不实施“低成本收购”。截至2003年,青啤的并购中有42%属于破产收购,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彭作义对收购的金句是“你不去抢,人家便去抢” “不是大的吃掉小的,而是快的吃掉慢的”,可见他对收购的急切心态。但是这种心态却成为日后青啤业绩和股价大跌的主因。
到2001年,青啤已完成了四十多项收并活动,厂房遍布十七个省市。生产量由96年的35万吨升至2001年的251万吨,而市场占有率也由96 年的3%升至2001年的11%,达到彭作义所讲“增加生产量到300万吨”及“增加市场占有率到10%” 的目标,成为全国最大的啤酒厂。2001年,虽然青岛己占有市场11%,但单单这一年,青岛在低档的大众市场的亏损己达到7千多万元,青岛需要以高中档市场所赚的利润去补贴低档市场。
虽然从“大”的角度来看,彭作义的确很成功,但过度的收购却为青岛带来一连串财政及营运上的问题。青啤的一连串紧密购并活动导致其负债累累,债务资产比率达到89%。以1999和2000年为例,青啤每年的盈利都少于1亿,但收购和改善厂房所用的支出却每年接近10亿。可以看到,青啤其实是以借贷来增加自己的资产,而这更增加了青啤的债务承担。
过高债务资产比率令青啤融资成本上升,利息支出大增,增加青啤的财务压力。在2000和2001年两年,青岛所支付的利息己高达一亿元人民币,但其盈利却每年少过一亿。再加上其营运上的问题,大大影响其盈利能力。在2001年,青啤预期净利润为1.7亿元,但2001年实际净利润只有1亿 (盈利预测的60%)。
青啤在不断收购的同时,营业和管理费用亦不断上升,子公司营业及管理费用从1998年的8541万上升至2002年的12亿3921万,劲升 14.5倍。青啤生产能力透过高速度收购不断提高。虽然青啤产量历年亦有提升,但升幅较慢。青啤于2001年的生产能力已超过三百六十万吨,但产量只有二百五十万吨,厂房空置率更高达百分之三十,严重浪费生产力及资源。
结果是青啤的边际利润的表现在三大啤酒厂中明显最差,青岛啤酒只有1.80%,而拥有燕京啤酒的北京控股就有13.90%,而华润雪花啤酒也高达9.86%而大幅超过青啤。可见过往的急速收购活动对青啤害多于利。
香港H股的股价从93年开始就持续下跌,而到了2001年左右跌倒了谷底,而此时彭作义过世。这整个阶段可以说是青啤做大做强的阶段。而所付出的代价就是盈利和股价的不断下滑。青啤的净资产回报率由93-94年的12%跌至1999-2001年的3%左右,而青啤H股的股价也由93-94年的八元跌到1999-2001年的一元左右。这个阶段可以说是青啤的最低潮期。青啤H的股价在95年首度跌穿A股股价,在2003年十月份以前一直没有再超越过 A股的股价。
青啤的第二阶段——精益求精的阶段
由于盲目高速的收购活动加上内部管理的不协调令青啤出现高成本、入不敷出、债台高筑等问题。2001年7月,青啤总经理彭作义辞世,由金志国接任。他明确地调整青啤的营运战略,由「做大做强」改变为「做强做大」,着力推行改革,提升公司的内部核心竞争力。青啤的改革的措施有(1)架构重组、(2)品牌重组、(3)增减子公司股权、(4)减慢收购速度。我认为这些重组的做法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具有相当参考性,因此我们将作进一步的详细分析。
(1) 架构重组——未重组前,青啤的子公司每个都是独立的营运单位,同一地区内的子公司的营销范围没有清晰的划分,各自有销售网络和行政单位,造成资源重叠和浪费。青啤于是自2000年起先后组建八个事业部,把全国的子公司按区域收归各事业部,划小范围管理,统一产供销、市场及行政管理,共同使用运输、分销等系统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节省人手及成本。2000年时,青啤在青岛本部首先建立ERP信息系统。并于2002年6月于华南事业部实施第二期计划。经过首两期的实施,青啤统一了22041种数据编码、整理1400余个客户档案、2000余个供货商档案等,并为各部门建立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模型。
在事业部制度的区域管理和ERP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青啤成立了仓储调度中心,对全国市场区域的仓储活动进行重新规划。青啤的仓库面积由以往的7万多平方米下降到目前的29260平方米。库存量也得到改善,从以下数据可以知道成立仓储调度中心后青岛本部的产量虽然上升了,但库存量反而大大下降。
1998年产量30万吨,2002年超过50万吨;1998年3库存量万吨,2002年小于1万吨。
仓储所需资金亦节省了不少。以下表示首阶段仓储管理的成效,一年多节省了约4877万元:
资金节省 (万元/年)
库存资金占用 3500
仓储费 187
市内周转运输费 189.6
物流外包 1000
合共 4876.6
2002年,青啤和招商局成立合作物流公司,全面接管青啤的物流业务,让青啤能从不在行的领域里抽身。青啤将物流外包的结果是一年节约1000万元,而且青岛啤酒运往外地的速度也提高了30%以。从2002年起,山东省内300公里以内的区域消费者能喝到当天生产的啤酒,300公里以外的消费者也能喝到隔日的啤酒。透过多方面的内部管理重组,青啤也大幅削减人手。员工数目从2001年的26,488下降到2002年的3,971人,少于前一年的四分之一。
(2) 品牌重组----------经过一轮疯狂收购后,青啤旗下的品牌增至四十多个,不但难以管理,更造成“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情况。有鉴于此,青啤进行品牌重组,欲在5年之内将40多个品牌减至10个以下。例如在东北地区,青啤旗下的啤酒品牌一共有三个,分别为五星啤酒、兴凯湖啤酒及青岛啤酒。经过重组整合后,青啤把这三个品牌归纳为一个品牌 --- 「青岛啤酒」推出市面,再与同区的对手 --- 雪花啤酒和百威啤酒竞争。
(3) 增减子公司的股权-------自1994年收购扬州啤酒厂以后,青啤九年来先后兼并了四十多家啤酒企业,但这四十多家企业却是1/3盈利、1/3持平、 1/3亏损。为增加盈利,减少开支,青啤增持了一些表现较好的子公司的股权。而减持表现较差的,甚至注销它们。举例而言,青啤增持西安公司的股权由 56.32%至76.1%,增持渭南公司股权由41.28% 至69.28%,增持薛城公司股权由70%到85%。青啤同时减持北京三环股权由54%至29%,并注销了江苏(90%)和上海啤酒(35%)的营销。
(4) 减慢收购速度
青啤自从大量收购全国各地的啤酒厂后,负债率不断上升,银行因此不愿再借贷给青啤。由于资金不足,青啤无法继续疯狂收购。再者,新上任的总经理有意推行新政,减慢收购,并进行内部整合。青啤自2001年开始已大大减慢收购的速度。2002至2003年间,青啤只收购了两间的啤酒厂,分别为:厦门银城股份有限公司及湖南华狮啤酒厂,青啤在这两项收购中,共享了1.24亿元。
由以往青啤股价的走势看来,大部份时间青啤H股股价会在并购消息发放后下跌,反映香港机构投资者对青岛啤酒并购消息抱负面反应。由于对青岛啤酒的前景抱怀疑态度或质疑一连串并购对青岛啤酒能否产生协同效应,触发投资者于并购消息发报后拋售青岛啤酒股票。
反之,青岛A股股价却受并购利好消息影响而令其股价不断上扬。改革前,A股股价一直偏好,这由于国内的小股民羊群心态下,视收购为好消息。但改革后,A股股价并未因改革而大幅上升,基本保持稳定。
而香港机构投资人较国内股民更着重基础分析。由于机构投资人认为青啤做大做强的策略失当,因此青啤疯狂收购的结果使得青啤H股股价在改革前一路下滑。但改革后股价却不断上升,显然是机构投资人肯定青啤的改革策略。
由于中国经济近几年开始起飞,GDP每年以8-9%的速度增长,而青啤的盈利也因而受惠。2003年,国企股第三季业绩表现理想,回报率持逐好转,吸引大量资金流入H股。由于利好消息持续,大量外资热钱持续流入,使得国企股近期受到追棒。由2003年一月开始,香港H股指数由大约2000点升至现时约3900点,升幅达100%。
而属于国企股的青岛啤酒H股同样地受到追棒。2003年第三季业绩理想,比去年同期上升了29%,因此也不例外的受到资金追棒。青岛H股股价由03年1月$4升到11月最高位$10.1,升幅达1.5倍。而且更成为香港有史以来第一只H股股价高过A股股价的H股。
青啤股价近期走俏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青啤的内在基本因素,二是市场环境及气氛。
一) 青啤因素
青啤自2001年后改变经营策略,实行青啤所谓的“做强做大”----也就是我所谓的精益求精,着力内部整合及营运改革,放缓扩张步伐,以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按青啤2003年第三季季报显示,该公司1-9月份的纯利为2.599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增11%。而主营业务收入62.36亿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9%。净利润更大幅增长29%。青啤的理想业绩反应在持续上升的股价上。
二) 市场因素
由于内地欠缺金融投资产品,所以内地A股市盈率比H股公司市盈率高得多。但最近由于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强劲,因此H股相对与A股而言较具吸引力。加上近期内又有多个中国基金成立,外资又尚未能直接大举进入A股市场,因此使得资金持续流入H股市场追捧国企股,特别是龙头企业如青啤首先受惠。青啤市盈率于2003年十一月六日,达至47.62。但国企股平均市盈率只是大约13。可见市场对青啤的评估过高,对青啤过分乐观。我认为青啤市盈率过高的问题值得我们关切。我希望利用财务资料进一步探讨青啤股价上升的背后原因。
我们观察青啤改革前后EBIT(息税前净利)和毛利的变化,我么发现EBIT和毛利的变化和青啤H股的股价变化类似---也是U型。也是在2001年改革以后EBIT和毛利形成稳定上升的趋势。
事实上,EBIT和毛利的改善是因为销量的增加。由于纯利率等于净利润除上营业收入,如果销量增加的百分比大于盈利增加的百分比,便会造成纯利率增幅不多。从图中表示,虽然纯利率在改革后有微升迹象,但仍比其它啤酒公司如燕京和华润为低,可见青啤的精益求精政策的成效还有待观察。因此在青啤如此高市盈率低纯利率的情况下,我认为目前H股股价超过A股股价的现实很可能又是由于市场太过乐观所导致。
金志国上任后暗示会再次进行收购,但会继续检讨组织架构和部门工作职责而希望成为世界啤酒十强之一。而青啤的经营目标也由增加产量转为增加纯利率,希望纯利率能增加至10%以上。但我认为这只是金治国的一厢情愿,因为我们从三家啤酒公司的纯利率变动来看,虽然目前燕京和华润雪花啤酒的纯利率仍然超过青岛啤酒,但是比较值得注意的现象却是三者的纯利率均呈现稳定下滑的趋势,而且三者纯利率变动的趋势均明显的趋近于5%的国际水平。因此青啤的未来不可能如同金治国所言的达到10%纯利率的水平。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青啤的重组仍然带来不少问题。做大做强的失败带来新政策的反思。表面上新政策如成立事业部、品牌调整、ERP系统及物流中心等措施为青啤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但青啤的经营绩效却仍落后于其它两大竞争对手。
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关切。那就是青啤为了寻求更多的资金而引入了战略投资人---安海斯-布什公司(Anheuser-Busch,简称 AB公司)。但是新资金流入青啤的背后代价就是青啤以22.5%股权(AB公司购入青啤所发行可转债以换取22.5%的股权)换取AB公司14亿的资金。持有国家股的第一大股东---青岛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由原本大约40%股权急降至30.56%。AB公司透过《战略性投资协议》的签盟,股权由原先的 4.5%狂升至27%,成为青啤的第二大股东!
表面上,签订协议的原因是为了实践经验的交流,有助品牌、财务、品质及人力资源管理,并提升管理至国际水平。但事实并非如此。根据协议的内容, AB公司拥有的27%股权,但AB公司将其中7%的表决权以表决权信托的方式授予青岛市国资办行使。即大股东可全权行使该等股份的表决权。可见AB公司虽有27%股权,实际上权力却很少。因此,AB公司如要改善管理问题或进行任何政策都受制于青啤。在此,AB公司能否有效改善青啤内部问题或带入新技术和资源都是一个疑问.
而青啤在2003年的年报指出,青啤以提高公司资金使用率为理由,将发行可转债的资金中的9.6亿元人民币归还银行的贷款。无可否认,签订协议带来的资金使股本比例大量增加,而且归还债项可使债务率大大下降。我们很明显看到青啤签订这条协议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债务所带来的1600万元人民币利息负担和减低负债率,而并不是如管理层所讲的为了提高管理技术。
但是拥有27%流通股的AB公司只要在市面购买多4%的流通股便成为青啤的第一大股东!事实上青啤的情况己汲汲可危。如果万一新政策再度失败,青啤便会成为AB公司的囊中物。不断进行收购的青啤很可能会被AB公司这大鳄吞噬!
(搜狐财经2004年9月10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30.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8: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控股的困境来自于其做大做强的理念
以下是郎咸平对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的调研分析:
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北控”)是北京市政府的窗口企业。一九九七年五月二九日,在香港正式挂牌上市,并成为当时一大热门红筹公司。北京控股的业务分成:零售业、奶制品、啤酒、基建、旅游、高科技及地产。
北控的前任主席是曾经任职北京市副市长的胡昭广。胡昭广有一套经营理念,就是要将北控“做大做强”。他更提倡北控在所涉足的业务领域达到和始终保持“领先地位”。这一理念在北控经营的各个行业中可以见到。
北控通过令人不解的进一步投资方式应付其盈利下降的压力
在1997年至1999年间,北控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活动来拓展原有的业务,使得总资产由120亿元提升至接近180亿元。但是,这些收购来的项目似乎并没能提高北控的业绩,这可以从北控1997年至1999年的资产回报率(由6%跌至4%左右)以及经营边际利润率(由32%跌至17%左右)中看出。随着北控不断的做大,但是在赢利方面却反映出资产素质不断的下滑的事实,也就是做大而不强。但在盈利下降的情况下,北控要实现“做大做强”的口号,它采取怎样的策略呢?于是,北控走了资产重组这一条路。但是这个所谓的重组却是资产规模进一步的扩充。这种单纯扩充而不针对问题的简单思维实在令人不解。
北控的策略是通过资产重组方式来实现自己“做大做强”的口号的。它的资产重组方式可以分为三种:(一)加速投资活动,这表现在从2000年开始,北控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活动。这些投资主要是啤酒等方面的投资。例如5年内北控共收购了16家啤酒厂. 收购总额高达14,7亿港元,而且大部分收购活动是从2000年开始的。(二)子公司与其它集团合作, “强强联合”,这具体表现在北控的零售行业上,及王府井百货。以及(三)将行业分拆上市,北控的三元食品以及旗下的旅游业务正是靠这一方法进行重组的。
第一,加速投资活动:从2000年开始,北控大量的收购了非上市公司。我们将这些收购活动(重组后,即2000年至2002年)与重组前(1997年至1999年)的收购活动做了一下对比并发现:1997年至1999年北控投资项目共9项,投资金额共达20.95亿港元;2000年至 2002年投资项目共36项,投资金额共达30.1亿万港元。这也就意味着,从数目上看出,重组虽然加快了北控投资的数目;但是,从投资金额上看出,后期投资的项目平均金额要小于前期。
第二,子公司与其它集团合作, “强强联合”:北控的另一个重组方式是将旗下子公司与相同行业中实力相当的企业进行联合,并成立一家新公司。其中,北控旗下的王府井百货集团与新鸿基旗下的东安集团在2000年9月19日的结合就是一个例子。在2001年1月3日,即重组后的三个月,王府井集团和东安集团进行了资产重组。王府井或有限公司以55%南通王府井权益与东安集团50%双安商场的权益进行了交换。值得注意的是,南通王府井是王府井集团旗下一项亏损的项目;相反,东安集团旗下的双安商场却是运营不错的好资产。这次资产置换的收益者很明显是王府井集团。王府井方面虽解释这样的安排是利于优化新集团(即王府井东安集团)资源分配,但东安集团会接受这样分配的原因实在令人难以理解。然而,在了解了背后的人事调动之后,这一切可能就比较就清楚了。王府井集团的总经理郑万河在重组后升任为新集团的董事长,有权利管理王府井集团以及东安集团。自然,王府井集团在这次资产置换中占尽利益。
第三,将行业分拆上市:北控已经将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分拆上市;并准备将旗下的旅游业务同样分拆上市。北控前任主席胡昭广表示在2000年三元食品正进入高速增长期,预计未来三年它的业务将以倍数增长,为了募集足够资金去扩充业务,故决定将其分拆上市。三元食品的税后经营溢利在1998年至2002 年间不断上升。其实,三元食品税后经营溢利于2001年至2002年的增长完全是依靠收购卡夫食品公司带来的特殊收益取得的。如果除去这块收益,三元食品的经营利率只是持平。但市场对三元分拆上市的反映还是非常正面的。对于旗下的旅游业务,北控先是把北京建国饭店、八达岭旅游及北京龙庆峡旅游注入了与和记黄埔及首都旅游集团共同组成的北京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然后再将该公司分拆上市。当北控宣布北京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上市这一计划的时候,翌日北京控股的股价立即大幅下跌。这说明投资者对于北控分拆北京旅游上市并不看好,同时亦不甚支持。
北控的重组令人失望由于北控2000年后在奶类制品、零售、啤酒和旅游等行业进行重组,因此我们将该行业重组前后业绩与同行进行比较。第一,三元食品在2001年与2002年的边际利润率的账面价值分别为9.36%和12.48%,如此高的边际利润率完全是因为三元食品将卡夫食品的一笔特殊收益计入在内(高达5千万港币),减去这笔利润,实际上只有4.08%和7.71%,因此三元食品本身的营利能力并没有提高。虽然三元食品的边际利润率以及资产回报率在2000年至2001年比同行为低,但在2002年它的边际利润率以及资产回报率上升。同时,三元食品的借债比率一直比同业低。
第二,燕京啤酒在重组后并未能改变它的边际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下滑的趋势。在重组前,其边际利润率与资产回报率要高出市场水平很多,但是到了 2002年竟下降到和市场差不多的水平。在2000年重组后北控啤酒业务的资产负债比率开始比同业的中位数高,整体而言,啤酒业务重组并不能改善它的营运表现,反而使它的业务有下跌的趋势。
第三,重组令王府井2001年边际利润率与资产回报率有所提高。 但是在重组后的2002年,王府井的边际利润率却又出现下降趋势,边际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亦一直比同业低。北控的零售业务的资产负债比率比同业低,但重组不能令它的获利能力増加。
第四,北控酒店旅游业务的边际利润率在2000年和2001年前低于同业,这主要是因为之前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以及没有消化投资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2002年的业绩有上升,边际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亦比同业为佳。这是因为2002年并没有撇账问题.但是对于重组是否能够提升旅游业务的经营效益,这一点暂时还不能看出。
可是北控还有三个未重组的行业,基建,物业以及高科技。北控基建业务的边际利润率几乎与市场水平吻合,但基建的回报率高过市场,整体而言,盈利表现不错。北控的基建业务的资产负债比率比同业低。北控物业发展的边际利润一直下降,比同业差。北控物业发展的资产回报一直下降,面临亏损情况。北控物业发展的负债为同业高,总而言之,北控的物业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同业差。北控高科技发展的边际利润一直上升,资产回报比同行好。其负债率为同业低,资金周转能力比同业强,整体而言,北控高科技的表现良好。
北京控股在2000年一系列的重组活动后,其整体利润率并没有提升,反而呈下跌之势,甚至比市场还要差。重组对集团运用资产的能力并没有改善,其资产回报率仍然低于市场水平。在股东回报方面,重组也不能为北控的股东增值,股东权益回报率亦长期比市场低。在重组后,北控的负债状况没有改善,反而还比原来高出一些,资产负债比率和负债股东权益比率一直比市场高。
北控重组失败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失控
结合以上的行业比较,可以发现,在2002年,比市场(以香港行业水平为准)好的行业有奶类制品、基建、酒店旅游、高科技(以边际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作为标准)。比市场差的行业有啤酒、零售业、物业发展。但是以2002年行业占总营业额的百分比来看,北控啤酒业务占总营业额的34.5%,零售业占 27.5%,物业发展只占1.39%。这个数据说明比市场差的三个行业中有两个行业,即啤酒和零售业务,占北控总营业额超过六成比例,这对北控的整体表现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这两个行业是北控的主要业务,这是影响北控重组成功与否的关键。但是这两个行业重组后并未能改善自身经营效益,所以北控整体也受这两个行业拖累。相比之下,物业发展只占北控总营业额的一小部份,对北控的影响不大。
事实上股市对于北控的重组是不满意的。从1998年开始随着北控逐渐的做大,其总资产由120亿元上升到接近180亿元,但是北控市盈率却呈现下滑趋势,由20左右跌到10左右,跌幅可说相当的大,这也充分反映市场对北控重组的失望。虽然2002年北控市盈率有止跌回升的现象,但我们无法肯定这是不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虽然北控进行内部重组,但是影响北控最大的两个行业,啤酒与零售却未得到改善。我们以该两行业的营业额和税后经营溢利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虽然啤酒与王府井的营业额在不断上升,但是它们的税后经营溢利却一直很低,而这两者的差额就是成本。也就是说在啤酒和零售业不断作大的过程中,成本失控了。
我们首先谈一下燕京啤酒。北京控股旗下的北京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在1999年以前,其厂房仍然只限于北京市范围以内。至2003年,燕京啤酒的厂房已遍及江西、湖南、湖北、蒙古、山东、桂林及福建等地。燕京啤酒能够在这短短的5年内将其生产线扩展至全国,全因公司于这时期内进行了大量的收购并合活动,把当地一些中小型的啤酒厂房并入,使之成为燕京的控股子公司。
总结燕京于这5年间的收购成绩,一共16家大中小型的啤酒厂被收购,而收购总额则高达14.7亿元港币。燕京这样的收购规模及投资可说是国内啤酒业并购活动最活跃的公司之一。北控在1997至2002年用于扩张项目的投资总额达到50亿764万港币,而当中14亿5800万乃燕京啤酒的并购活动使费,这占了北控29%的总投资额。由此看来,北控对于啤酒业务的发展十分重视。
除了以收购来扩张市场外,燕京最主要的收购目的是希望透过这些酒厂来达到每年啤酒生产量增长10万吨的愿望。可是,这些收购得来的酒厂并非可以直接使用,而是需要经过改造才能符合燕京的期望。由其中10家的酒厂改造价来看,总额已达5亿3千多万,当中燕京已经需要投资比之前收购价格更多的资金于5 家酒厂中,以改建酒厂的生产量。燕京啤酒收购这些16家厂家的价格不过14.6亿港元,但是其中的技术改造总费高达5.3亿港元。换句话说,改造资金占了啤酒总投资额36%之多﹗
1997 – 1998年度,燕京尚未展开任何的收购活动,可见燕京的净利润是正在稳步的上升的;1999年,燕京开始进行扩张,但只是小规模地收购了一家酒厂,其净利润比上一年度亦轻微增长;可惜到了收购中期时间 (2000 – 01年度),燕京的净利润开始变得不稳定,惟仍能维持在2亿5千万之水平上;到了02年的年度,燕京经过了大量的收购及改造酒厂后,被收购及被改造的酒厂却没有为燕京提供可观的利润,反而使其净利润急遽下跌至2亿左右。
为了衡量燕京啤酒经过了这样大规模的收购及重整后有否提高自身业绩,我们将燕京啤酒与中国啤酒同业进行比较。2000年燕京啤酒加速收购使得其各项营运表现指针下降。虽然在2001年,燕京啤酒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即开始好过同业,但是2002年后,燕京的净资产收益率又降到同业水平,总资产收益率低于同业水平。大体来说,这次重组效果不大, 燕京啤酒的大量收购活动并不能提高它的获利能力。
我们接着谈零售的问题。王府井集团自1997开始不断迅速扩张分店数目,以下是王府井集团在1997至2002年期间的分店数目。我们可以看出王府井的经营在2000年左右出现问题后,北控并没有停下脚步做改组,反而根进一步的扩充,这种简单的经营思维实在难以让人理解。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分店数目 11 18 24 28 33 39
虽然重组前王府井集团的规模很大,而且业务也相当广,但是和同业相比,其业绩却不是很理想。我们将王府井百货和与其类同的上海第一百货进行比较,发现王府井百货的边际利润在1998至2000年间均低于上海第一百货。主要原因仍然是成本的失控。举例而言,王府井百货在1997至2001年间有共五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而上海第一百货同期只有两亿八千万元人民币的投资。而且王府井集团虽进行了一连串的投资活动,但是其中大部分是工程建造和燕京啤酒厂的改造方式类同。这意味着王府井的工程费用占据了总投资的大部分金额, 这又造成了成本的上升。相比之下,上海第一百货的投资就比较多样化一些,而不仅仅只是工程费用。
2000年,王府井百货与东安集团联合建立王府井东安集团;次年的1月,王府井百货又将东安集团门下的好资产纳入自己旗下,并将自己原油的亏损企业南通王府井丢给东安集团。这一资产置换是王府井的业绩有了明显的改善。王府井的税后经营溢利在2001年出现短暂的升幅后,很快又跌了下去。而王府井的净资产收益率重组前后并没有甚么显著变化。这表明王府井虽然纳入了好资产,但这次重组只是短暂地改善了王府井业绩,并没有为王府井进行长期增值。王府井的营业额为60%超过双安商场的40%,但是真正提供利润的却是双安商场,高达64%。虽然整体上王府井业绩改善了,但是就王府井本身而言,其盈利能力并没有提高。王府井的营运的方式也没有明显改变,依然是以加开分店、争取巿场占有率。虽然双安商场给王府井百货盈利带来一线生机,但是由于王府井自身运营模式并没有改变,所以在2002年,王府井的税后经营溢利又出现下降趋势。
重组战略使北控的巿场占有率得到扩张。而且,在一些行业中,重组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是,在对北控起决定因素的行业,好象燕京啤酒与王府井百货,重组战略反而没有提高他们的营业水平。因此,北控的竞争力并没有提升。
市场欢迎北控做大做强策略的转变
2003年5月29日,北控的主席由胡昭广换成衣锡群。当提及北控未来的发展方向时,衣锡群指出北控日后会更注重三个元素及发展趋势:(一) 提升北控的内在价值,为股东创造更多回报;(二) 重视市场规则变化,进一步完善发展策略;(三) 更重视商业道德及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衣锡群似乎没有再谈道做大做强的理念,而市场对于北控未来的发展方向似乎比较正面。当衣锡群接任北控主席时,股价立刻大幅度上升大约4%。
(搜狐财经2004年9月10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29.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8: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华润:从做大做强到分拆上市再到专业化
以下是郎咸平对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的调研分析:
华润近几年来业绩下滑,因此华润于1999年年尾宣布重组。以“立足香港,面向内地”为宗旨,将业务重新整合为分销、地产、科技以及策略性投资四个主要业务方向,通过旗下的上市公司经营以上主要业务。内地经济在快速发展,使华润看到只有开拓内地市场,才能使华润传统业务获得新的增长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华润制定了再造新华润的目标。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在内地再造一个资产规模、经营规模、盈利规模和目前华润大致相仿的一个新华润。
华润本身拥有庞大的资金储备,每年香港华润就可产生30亿的净利润,自有现金储备达170亿,资金是十分丰裕的。加之华润本身是做贸易起家的,在产业方面没有自己的专长,因此进行跨行业的战略投资,用金融资本控制产业资本。通过一系列资本扩张,华润集团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国企性质,变成国有控股投资股份公司。通过对多个行业的战略布局,图谋业界老大地位成为华润内地资本扩张的最大特点。
做大做强指导了华润的战略思维
但是我们认为华润的这种扩张思维就是一种做大做强的思维,也就是因为这种思维而造成华润近年来的业绩下滑。如果华润不能就此痛定思痛改变公司经营策略,未来的经营仍然不容乐观。
目前华润集团旗下有四间上市公司,分别为华润创业,华润北京置地,华润励致及华润水泥。2000年6月30日,华润增持当时内地最大的房地产公司万科集团10.8%股份,进军内地房地产市场,正式拉开了《做大做强》大规模并购的序幕。其后三年间,华润的并购步伐不断加快,所涉及的领域也由开始时的房地产,啤酒等等发展到微电子,电力,水泥,石化等等。据不完全统计,华润在短短三年间所投资或并购的企业达45个,总投资超过100亿元港币。
但华润在做大的同时,其总资产由340亿提升至390亿,但市盈率(由14跌至12)和总资产回报率(7%跌至5%)却不断下跌。可见整个华润集团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是每况愈下。
并购重组的直接结果也导致了集团及各个上市子公司销售额的直线上升,可是各个子公司的边际利润率却都有明显下滑。 新上市的华润水泥一样表现平平,自上市以来纯利率由10.37%跌至5.64%.
针对市值以及利润率下滑的困境,华润集团总经理宁高宁今年九月份在河北熊县所召开的内部会议上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思维——分拆上市和专业化经营。当然分拆上市的另一个好处是避开了国营企业的体制问题。
一般而言,华润的分拆上市的专业化经营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以华润三家专业化的上市公司华润北京置地,华润励致及华润水泥的表现看来,三家公司的经营业务溢利均优于市场专业化公司的平均水平。上述三家公司的经营业务溢利均较行业平均为佳。这良性现象可能是专业化经营所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要同时留意的是另一个趋势:经营业务溢利却连年持续下降,这一现象并未因专业化经营而得到改善。
宁高宁认为以华润创业为例,目前华润创业旗下的子公司行业主要分布于五大行业包括石化,饮料,食品,零售和纺织。宁高宁认为将华创所属的五个行业进一步的分拆成为五个上市公司就可以提高整体市盈率,而专业化的经营也可能可以全面提高华润的盈利能力。
2001年11月,甲骨文公司的行政总裁指出,公司的价值并不在于公司实质的资产,而是取决于市场对公司的价值。公司的销售和盈利都很好,但股价却下跌了,是因为资本市的估值方改变了以市场看法来决定公司的价值,而不是以公司的盈利来取决公司价值。华润集团也藉此理念将属下的子公司按行业分拆上市,在2003年3月,华润宁高宁指出:「每一类利润中心在它所属的行业内受到专业的评价和比较,也希望得到一个专业发展的长远动力…」。因此,多元化经营的华润开展了专业化经营的理念模式。这个模式的内容是将处于不同行业的子公司群组由一间公司带领,然后各自按行业分拆上市。由于每一个分拆上市的子公司都能得到行业内专业的评价和比较,无论母公司是否上市,各行业子公司的市盈率都会较母公司的市盈率有所提升,因而使母公司的市场价值上升,这就是专业化经营所带来的好处。
分拆华创可否提高市盈率和盈利
针对宁高宁分拆华创子行业以提高市盈率的思维,我们做了详细分析。华创目前的市盈率波幅较大,基本上维持在12到18之间。为了做清楚的对比,我们取市场与华创同行业专业化公司的市盈率作比较。也就是说我们想了解一下华润本身和市场的平均数差多少。我们可以看出市场平均数稳定的维持在18左右的水平。也就是说由2001年至2003年看,市场专业化公司的平均市盈率高于本来华创的市盈率,三年平均高出22%。我相信这也是为何宁高宁认为华创的分拆可以提高市盈率了。
另外比较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华创的专业化经营仍有可能提高华创的整体盈利水平。华创这三年的盈利水平大概维持在3%到5%的水平。为了做清楚的对比,我们取市场与华创同行业专业化公司的经营溢利作比较。也就是说我们想了解一下华润本身和市场的平均数差多少。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市场平均数显着的高于华创的经营溢利。也就是说由2001年至2003年看,市场的经营溢利两年高于华创的经营溢利,而三年平均高出12.93%。我当然也相信这也是为何宁高宁认为华创的分拆可以提高经营绩效了。
前述的分析清楚地指出市场同行业专业化公司的市盈率和经营溢利都显着的高于华创,因此华创的分拆上市可能有助于该公司市盈率和经营溢利的提高。但目前华润创业旗下的子公司行业主要分布于五大行业包括石化,饮料,食品,零售和纺织。其中石化,饮料和零售这三个行业的经营业务溢利远较同行为差,可是单是这三个行业已占了华润创业75%的销售额,然而却只贡献出28%的股东应占溢利。因此这三个行业才是华润问题的真正来源。我们将分析一下这三个产业所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宁高宁分拆上市与专业化思维的可行性。
零售业专业经营能提高其绩效吗?
我们首先谈一下零售业。深圳市万佳百货成立于1991年,万科为主要股东,控有72%的万佳股权。截至1993年, 由于经营欠佳,深圳市万佳百货亏损达三千多万元。1994年可谓万佳百货之转折点,徐刚受命为万佳百货董事长,开办了首间万佳超市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新策略,到1996年,万佳百货已发展出”超市中有百货,百货中有超市” 的独特经营模式,故面对国内零售业激烈竞争如沃尔玛,仍可保持良好的业迹;2000年时,万佳百货销售额已居于广东省零售业之首位,而另一方面,于 2000年八月,中国华润总公司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持股占集团总股本的15.08%。
2001年八月,华润总公司以4.57 亿人民幤买下子公司万科持有万佳的72%股权,并提出四五零售战略(5年投资50亿,到2006年每年销售额500亿,年利润5亿,投资回报率10%的目标)。这种四五零售战略的思维就是一个标准的做大做强的思维。我们探讨一下市场如何看待这种做大做强的思维。2002年六月华润创业宣布以3.72亿元人民币向母公司收购万佳65%股权。收购价相当于万佳2001年市盈率12.36倍。
然而,被华创收购后的万佳百货经营每况愈下,业绩令人失望。在2003年1月,华润万佳百货在全国的经营中共亏损了1500万元,而2月份亏损接近2000万,除了堔圳万佳外,其它国内地区的万佳超市百货都出现亏损情况,其中以在广州和中山两地的万佳亏损尤为严重,共亏损1000多万元,扩张和巨亏使华润万佳2003年初的贷款达5亿元。
据我们的分析,被收购后的华润万佳主要出现了两大问题,分别是盲目扩张及管理层的不稳。被收购前,万佳百货在六年间仅在堔圳开了六间分店 (1994-2000年),但被收购后,在华润做大做强的思维下,华润万佳旗下在全国的总店数已接近400间。扩张期间管理系统、物流系统和采购系统不完善以致成本增加。举例而言,万佳百货的人工成本占营业额比例是6.39%,比全国百货行业的4%至5%水平为高。另一方面,在华润超市及万佳百货整合的过程中,有不少数原来华润超市的”老巨子”被降职,并由新上任为华润万佳总经理的徐刚管治,在快速整合扩张的过程中,管理层没有足够时间去解决双方的矛盾,人心不服亦在所难免。
此外物流系统亦发生问题。因为中国的货品供应链是地区性而不是全国性的,每件货品在每个地区都有特定的代理,换言之,一个全国性的企业要面对的并不是一个供货商,而是不同地方里的不同的代理;在采购成本上,并没有买得愈多,采购价愈低的优势。
徐刚是前万佳百货的董事,在万佳百货被收购的前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华润收购前,在徐刚的带领下万佳百货于1993至2002年十年间的业绩转亏为盈。为了解决万佳百货缺乏资金的问题,徐刚于2001年接受华润总公司提出的收购议案,意图以华润雄厚的资金背景去支持万佳百货的日后发展。2003 年1 月14 日,华润万佳总经理徐刚提出请辞,消息震动业界。然而徐刚的请辞并非没有先兆,因为并购后,徐刚与华润管理层在华润万佳的发展观点上存有严重的分歧。华润创业便选择了以收购合并的方式去扩大它在零售业中的业务。2002年华润创业收购万佳百货后,继续履行其四五零售战略,不断将前万佳百货的经营模式复制。然而,这种快速超常规的发展是”重量不重质”的,在不断扩张华润万佳业务的同时,华润创业并没有解决到管理系统、物流系统以及采购系统的问题。
然而在这观点上,徐刚认为华润万佳的扩展速度太快,忽略了中国消费者对商场的三个核心需求,包括邻近、价格和产品选择,华润万佳在扩张期间,并没有就这三个核心详细考虑组合商品、选择业态及找好店址。特别在选择店址方面,徐刚表示华润的管理层只着重数量,却未有选择重点市场进入。在短短几个月间,便将前万佳原本只在堔圳的业务扩展到华东、华南、华北、香港、广州、中山等地区,这种盲目的扩张使华润万佳大而不强,对整个华润万佳的业务是有害的;有鉴于此,徐刚建议华润万佳的扩展速度应减慢,并在扩张的同时包含一个优化的过程,使华润万佳能成为一间有质量的民营企业。简而言之,徐刚的理念就是个“精益求精”的理念。结果,徐刚的观点并未被原华润管理层的接纳,双方的分歧有增无减,加上与原来华润管理层的文化背景不合,徐刚毅然于2003年初决定辞职。继徐刚辞职后,华润万佳的管理阶层亦接连发生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值得注意的是股市对于徐刚“精益求精”的理念比较支持, 因此徐刚等人的辞职带动了华创股价的连续下跌。因此我们可以说华润零售做大做强的理念并不为市场所接受。
啤酒业转与经营能提高绩效吗?
整个华润集团的啤酒业务通过华润啤酒公司经营及发展. 我们发现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一,华润啤酒业务的经营业务利润率由2001至2003年皆比中国啤酒同行为差.第二, 整个啤酒行业溢利呈下降的趋势。
华润啤酒由2001年至2003年间, 华润啤酒的销售量持续上升由2001年的11亿3千万元提高到2002年的18亿5千万元和2003年的19亿元, 其净利润却越低,由2001年的5千万元降低到2002年的4前4百万元和2003年的2千六百万元, 这清楚地显示华润啤酒在控制营运成本方面做得不好, 导致营运成本持续增加并高企.
为的是要做大做强. 凭借资金和技术管理的双重优势,华润啤酒由雄厚的资本注入、专业化的技术支持,使华润啤酒集团规模迅速壮大。目前啤酒生产能力达到305 万吨. 但尽管产量怎样提高, 利润却没有根上. 这引证了产量高并不等于利润高.
这从2000年各啤酒品牌的总产量及每吨税前溢利总额的资料可得知。在2000年, 总产量最高的啤酒品牌为青岛啤酒, 达一百八十六万吨,但其每吨税前溢利总额却不是最高. 而每吨税前溢利总额最高的品牌是惠泉啤酒, 高达五百多元. 而华润的蓝剑,雪花的啤酒总产量处于中游,大约为八十九万吨, 其每吨税前溢利总额亦处于中游, 每吨三百多元。
石化业专业化经营能提高绩效吗?
华润石化业的处境也相当艰难。我们认为,华润错误选择石化行业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和竞争力不足并不是通过其专业化经营就能解决的。华润石化业只从事下游零售业。而石化零售业务的主要衡量指针是拥有加油站的多少,通过与中国石化的加油站数量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华润石化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只能拥有很少量的加油站和极低的市场占有率。
加油站数量(座) 平均每座收购价 主要时常零售占有率 (截至到2002年)
中国石化 28127 1500~2000万元 68%
中国石油 13160 1500~2000万元 N/A
华润石化 40 1000万元 N/A
而且华润零售业务的盈利能力有限。我们以中国石化为例,下面是中石化EBIT(息税前净利)分布图:
2002年 EBIT 所占百分比
勘探及生产 14787 52.29%
炼油 5922 20.94%
营销及分销 8401 29.71%
化工 72 0.25%
企业及其它 -905 -3.20%
经营收益总额 28277
尽管中石化在销售网络方面有垄断地位,其零售及分销所占比例仍然仅有29.71%,与勘探和生产的EBIT贡献率52.29%相去甚远。
考虑到华润与中石化在资产规模和业务种类上相去甚远,我们下面选取与华润石化同属于一类的上海石化进行研究。上海石化与华润同样经营销售业务,而同样没有勘探开发业务。下表是上海石化的EBIT分布:我们可以看到零售及其它业务EBIT贡献率为17.3%,大大落后于最高贡献率的化工产品,同时也低于中间石化产品和炼油产品。
通过对中国石化和上海石化这两种类型的石化企业的EBIT分布的观察,我们发现零售业务对他们的EBIT贡献率并不高,因此我们就要对华润石化的赢利能力打个问号了。就算华润在石化业从事专业化的生产恐怕也无法改变其劣势。
因此本文的结论很清楚,华润做大做强的理念并不为市场所接受,因此在其总资产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其市盈率和总资产回报率却不断下跌。为了因应这个局面,宁高宁提出分拆上市和专业化经营的理念。根据我们的分析显示,市场同类型专业化公司的市盈率和经营溢利均显着的高于华创,因此华创似乎有机会透过分拆和专业化达到市场平均水平。但华创的五大行业中真正有问题的是零售,石化和啤酒。而根据我们的分析显示零售和啤酒业受困于其做大做强的思维而积弱不振,目前急需重组。另外,石化存在着先天不足的问题,绝对不是简单的分拆和专业化就能够解决的。
(综合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28.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08 08: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韦尔奇20年GE生涯制造了一大堆泡沫
就在前通用电气(GE)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2004年5月的中国之行前,香港中文大学、长江商学院教授郎咸平4月底在深圳的一次演讲中,对备受中国企业界推崇的韦尔奇进行了一次彻底否定。在郎咸平看来,韦尔奇20年的GE生涯等于白干一场,而且还制造了一大堆泡沫让他的继任者和股民受难。
不合理的并购
从1986年开始用GE的案例教学的郎咸平发现,这家公司最伟大的创造都是在韦尔奇之前产生的,而自从韦尔奇上任之后,“GE的好日子就一去不复返了”。
中国清朝同治年间因爱迪生的一项发明开始存在的GE公司,在1896年就被列入道琼斯指数,是美国证券交易史上的惟一一例100多年一直列入道琼斯指数的公司。稳健保守的政策使GE保持良性持续经营。“GE最初并不希望用并购的方式壮大,它一直通过研发部门的技术支持自我发展。”郎咸平说,1976年 GE以几十亿美元对一家矿业公司的收购是GE100年间惟一一次收购,“但韦尔奇来了之后就不一样了,他把一切都毁掉了。”
韦尔奇的并购行动从他上任后的第三年开始。“首先他要推翻前任CEO的做法,1983年出售犹他矿业公司,股票价格立刻翻了一番。”郎咸平说,在GE历史上从未遭遇股票如此大幅升值,“利用股票升值建立韦尔奇的GE帝国的思想,从那时候开始形成。”
从1984年10亿美元并购额小试牛刀,到1985年以62.8亿美元一举收购NBC(美国广播公司),韦尔奇一路“疯狂并购”直到卸任。20年间,韦尔奇一共出售了350项业务,收购900项业务,总共花费1500亿美元,公司营业额从1981年的250亿美元,增加到1250亿美元。
“GE终于变成什么都干的企业,它已经不是我心目中的GE了。”郎咸平说。韦尔奇上台之前,GE85%的业务是制造业,14%是制造业的服务业比如售后服务之类,金融只占了1%。韦尔奇下台的当年,GE的一半已变成金融服务业,制造业只占25%,另外25%是各种类型的服务业,包括电视台等。“股价继续上升,股票市场有一种兽性的冲动无法解释,但泡沫迟早要爆破。”
郎咸平认为更糟的是,韦尔奇“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并购策略,极大地增加了公司的风险。GE涉及的14个主要行业里面,在全世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包括飞机引擎、广播事业、国防工业、金融服务、运输系统、医疗系统以及家电产品,都是全世界最好的。“把所有最好的东西加在一起是最好的吗?”郎咸平说, “我不需要你这么忙,帮我把它们收购起来。作为一个股民,有一百家好的公司我们买一百家股票不是很好吗,何必买GE一家的呢?”郎咸平说,一百家公司的老板集体发生错误的几率是零,但是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发生错误的几率非常大。“他犯错误的话这一百家都错了。GE的中小股民到了2000年以后就是因此而遭受滑铁卢。”
低效率的金融业
韦尔奇最为自豪的GE金融业务,在郎咸平的眼里变成韦尔奇所犯错误中最不可饶恕的罪过。郎咸平认为正是金融业务的拖累降低了GE的盈利水平和市盈率。
郎咸平说,韦尔奇20年间把金融业做得很大,把其它行业极力压缩,然而,最后大部分利润却来自被压缩的行业,他所极力鼓吹的金融业利润贡献却非常微薄。
郎咸平的研究发现,GE金融业的营业收入所占比例在20年间由1%增加到50%,但其利润贡献却只有25%。制造业的营业收入所占比例由85%下降到50%,却创造出整个集团75%的利润。“制造业才是韦尔奇上台以前的GE核心竞争力。”郎咸平说。
“市场开始反思,如果当初不进入金融行业的话,GE还做不大,金融行业帮助GE不断收购,这叫做火上加油,加速恶化。”郎咸平说。
在GE所进入的八个行业里,利润除以收入得出的单位收入里面,只有金融业在10%以下,其它行业都是两位数字。“而其它七大行业都是韦尔奇不要的行业。”
“航空引擎、能源系统、电厂,这些东西都是在韦尔奇时代以前就有的最强项,20年以后都出问题了。”郎咸平问,“韦尔奇传奇到底在哪里?”
郎咸平说,“韦尔奇把GE的一半变成金融公司,所有股民都得为此错误决策付出惨痛代价,市盈率会从48跌到15-20之间,这就是市场反省之后的结果。”
GE泡沫的受害者
韦尔奇卸任一年之后,GE股票价格由他卸任前2000年8月的60美元跌到2003年2月的24美元。而在2001年韦尔奇卸任的那一年,GE利润增长只有7.1%,是10年以来首次低于两位数的增长。
实际上从韦尔奇开始收购霍尼韦尔股价已经大跌。郎咸平说,“韦尔奇退休已经不是激流勇退,因为市场开始反思了。”
“韦尔奇创造的GE的股价跟大市相比——一个是标准普尔,一个是道琼斯指数——与其说是韦尔奇传奇,不如说韦尔奇泡沫,韦尔奇带给GE股民的东西就是一堆泡沫。”郎咸平说。
安然事件发生之后GE股民开始怀疑,GE创造的一切是不是真的。“结果很不幸,GE新任CEO伊梅尔特在2002年4月11日公布第一季度业绩,发现盈利比上年同期增长17%,但是现金流下跌50%,股票大跌6%。GE的股价大跌6%是一个什么概念?几乎超过全世界90%国家的GNP。”
伊梅尔特上台之后非常清楚GE电气的问题,但要完全改变韦尔奇的策略,把不好的行业全部卖掉或分拆上市,他不敢。“你一卖市场就知道:原来韦尔奇20年都搞错了。对市场的冲击太大。”
“前任CEO那么伟大,伊梅尔特一样业务也不敢卖,GE股票又在下跌,他该怎么办?最后他不得不完全模仿韦尔奇。”郎咸平说,伊梅尔特收购的比例都和韦尔奇一模一样,30%金融,70%其它。但市场的反应却完全是相反的,韦尔奇在下台前几年收购了十个项目,其中有六个项目收购时股价是上升的。伊梅尔特从2001年到2003年底收购了17个项目,只有两个项目股价是上升的。“到了伊梅尔特时代,做什么都是错的:卖掉业务股价跌,不做事股价跌,做事和韦尔奇一样股价照样跌。”
郎咸平至此已经把韦尔奇的业绩打扫干净:“韦尔奇20年的革命成就不过是15-20倍的市盈率而已。这一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韦尔奇的传奇是不可被复制的,一个不可被复制的经营策略是不值得学习的。”
(经济观察报2004年5月20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27.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8 07: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上海财经大学演讲记录
2005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在上海财经大学做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
当年来财大时还是个挺帅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发苍苍眼茫茫了。我经过去年看整个产权改革大讨论的冲击之下,我整个讲话也慢了许多,我怕大家听不懂所以要慢慢的讲,我在非常忙的情况下非常渴望能够到大学里呢,到我曾经有过接触的几所大学里跟研究生或本科生做进一步的沟通。
各位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当我在大学的时候啊,有一位教授讲了一句话呢改变了我的一生,他的名字呢在你们微观经济学里呢叫鲍伯尔教授很有名的一个教授,当时我写了封信给他,他给我回了封信,非常鼓励我。我以为他讲的是真的,“他说一个年青人呢有你如此之冲劲啊,将来一定能成为伟大的经济学家”,我信以为真知不知道啊。我就开始很努力的念经济学然后出国念了博士,我的运气是很好的,我的托福考了550分我的GIA1640总共是2400我还有幸能进诺顿商学院。这些决不是我的能力,只是我的运气比较不错的,我回头看啊,他们为什么会要我,我百思不得其解,到最后我终于明白了,因为我申请错的系,我申请的叫做商业经济系他们刚刚成立的系,没有人知道的,我也不知道我就胡里胡图申请了,一共七个人申请所以他们就都收了。所以就把我也收了,我进去后呢转到财务系,念了几年下来我在美国开始教书,我碰到了那位鲍伯尔教授,在纽约大学他是我的同事,我那时已经在美国发了很多论文了,已经算是挺有名气的了,我拿他当时写给我的信给他看,问他记不记得写过的这封信啊,他说对不起啊,都是胡说八道的不管怎么讲他这番话呢,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
那么今天,在这次演讲里面,我要给各位传达一个什么样的讯息,我思考了很久,我决不希望只是跟各位聊聊天,拍拍屁股就走人,我总希望能够在青年学子当中留下一名话,或者留下一个行动,大家知不知道我们中国现在缺什么。我啊经过这几年来啊在国内的到处吵架被骂啊被怎么样啊,被人告啊,被顾雏军来告我他要讨回公道,结果呢公道不用讨回的,真理是不辨自明的。
各位请想想看,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再举个例子,我们这里推出来一个股权分制的方案,为什么股民这么痛恨,为什么产权改革这么简单的问题,当我提出以后呢会受到这么多的问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我可以告诉各位,什么叫中国的产权改革,中国的产权改革是个最荒谬的历史,那就是我曾讲过的一个故事。 “我们家啊很脏,我请了个保姆啊来清扫我们家,这个保姆啊把我们家清扫以后呢,这个房子就变成她的了。这就是今天中国的产权改革。什么叫做TCL的产权改革呢,那就是我们家很脏,我的家价值一百万,我请个保姆呢一个月拿四百块,然后她给我讲,我想拿其中的二百块呢来购买你们家的股权,我脑子一晕啊,我就答应了。好吧那你买股权吧,但是我忘记了一点啊,中国的产权改革这个价格啊是购买者自己定的知道吧,然后他就说,你们家价格一百万是吧,那我们评估价是多少呢,是六百块。那么这个保姆啊三个月就把我家买走了。
我们全国的专家学者还在这儿摇旗呐喊的高声叫好,我不懂为什么。甚至到去年辩论的时候,有人说郎教授,你知不知道有个冰棍理论呢。什么叫冰棍理论各位知不知道呢。我想你们都比我清楚,那就是国营企业体制不行了,放在那里就像是冰棍一样白白化掉,与其让它自己融化啊,不如送给怎么样,不如把它送给国企老总算了。因为东西都是自己的好,我最近做了一个案例,叫做长虹,那么各位上网看的话呢应该看的到,我在这儿骂长虹,我得出什么结论各位知道吗。冰棍理论都是国企老总储心积虑把国企搞坏的,坏到最后专家一拍板说都是体制的问题把公司给你。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公平。你们知不知道当我给企业家那样说时我都会问他们一句很沉痛的话,我说在坐各位企业家啊,你们哪一个人敢在2005年的今天让你的宝贝女儿一个人独自去上学的,你敢不敢,没有人敢我给你们讲,都用自己奔驰车送女儿去上学。
因为我们今天发现啊,改革走到今天啊所带给我们这个社会的是严重的动荡与不安,甚至对每个企业家自己自身的安全都不能保障,你自己儿女的安全你能够保障吗,我们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改革,甚至股票市场今天如此的低迷,是什么原因,证监会不断推出一些没有用的政策。比如说QFI,比如说股权分制,你不管推出什么样的政策到最后你所得到的现实都是副面的。各位想想看上市公司总共骗走了二万四仟伍佰亿,还给股民多少钱呢八仟亿。你这么大的差额,你怎么对得起股票市场。这一切的故事,各位知不知我想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我们中国人啊这个血里面啊就没有留着良心和信托责任的血。你看国企老总,我们今天发现这么个现象,我们各个专家学者都批评什么呢,我们的国企老总做不好是应该的,因为你给他的钱太少了。一个月二仟块,或二万块,这不够补偿他的。你看他把企业从小做到这么大。
比如说海尔,我这么多批评都拿海尔来跟我辩论,1985年的海尔,是一个海尔冰箱总厂一个烂得不得了的企业,要不是张瑞敏同志的苦心经营,哪有今天海尔的辉煌啊,难道他不该拥有这一切吗。你们觉得是不是很有道理,很多公司都用同样的道理来给我辩论,我请问各位在座的同学,你们啊才二十多岁,你们和我们这代人是不一样的。1985年的海尔与今天相比起码大几万倍,给国家创收多少钱,2003年的全球销货总额是八佰零二个亿,这一切是谁创造的是张瑞敏创造的,难道他不该拥有这一切吗,或者拥有大部分吗。我们觉得对不对,我相信在座很多同学说对,应该给他一部分。好我反问你们一句话,全中国的国企老总你们哪一个人认为你们比通用电器的威尔逊伟大的有没有,我可以替你们回答,没有一个敢举手的,没有。因为你根本没他伟大,海尔不过八佰零二亿的人民币,通用电器呢几仟亿美金。可是各位你晓不晓得1981年的上台的威尔其二十年后下台从通用公司带走了多少钱,他才带走了一亿多美金而已,公司是谁的还是中小股民的,甚至有人批评我说通用电器是个例外吗。
好我再举个例子克莱斯勒公司80年初破产了,找了个重组大王艾克卡重组,几年下来,公司业绩上去了然后呢公司是谁的,还是中小股民的。他呢拿了一笔钱走人,为什么知道吗,因为这是我们中国所缺的信托责任。你们有没有想到过做好是应该的,而我们不这么想问题,做好是不应该的,做不好是应该的。找了一大堆理由,冰棍理论也好,激励机制不足也好。反正啊要将国有资产拒为已有是终极目标。再讲红塔的褚石健贪污被捕,很多媒体同情他。可是我反问一句话,是你褚石健本身的能力呢,还是因是国有企业。我可以告诉各位,要不是政府不允许民营企业做烟草,哪会有你褚石健的今天啊,那么现在敢上我节目的企业家只有万科的王石一个人。没有人敢来的,王石上我的节目《财经郎咸平》讲了一句话,我是唯一敢拍胸脯敢来的,没有丝毫的畏惧,因为我就是个职业经理人。
郎教授你知不知道我当初是怎么发达的,我是囤积玉米发达的,玉米缺货囤积玉米,但是为什么人家为把玉米免费让我囤积,因为我是国营企业你知不知道。假如你是个民营企业家,一切是你秉手舔足自己创造出来的话我不会批评你的,但是你要知道,这个摊子是谁给你的,是国家民族百姓托付给你的,你有没有责任在呢,我给各位讲,没有。我们整个国家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是一个没有信托责任的国家。甚至我们不知道什么是信托责任。那么我们在一个没有信托责任的国家,把一个西方先进的金融工具引进来,比如说股票市场,一个没有信托责任股票市就是今天中国股市的下场。
那么什么叫信托责任呢。那我先从1533年开始谈起,1533年是公司制理的一个开始。1533年在英国,当时有240个伦敦的商人,一个人呢出25 英镑买了三艘船去找中国,然后向北走拿了这么多钱加上三艘船,旗舰叫什么呢,叫莫斯科威号,那么这些人走了后啊,就这么走了。走了怎么办呢,他们走了就对他们无可奈何啊,所以当时呢就不得不发明一个英文字叫Trust叫信任,你除了对他们信任之外没有任何办法,你们能干什么呢,幸气不好的话呢,他们走到个地方把船一卖了,然后呢拿着钱回家过日子去你都不知道的。而这些船上的人呢,却没有这样,他们走到了挪威的外海遇上了大风浪打沉了两艘船,只剩下了旗舰莫斯科威号继续往北航行,遇到了北极没法走了,所以向右转了,到了一片荒野上面,然后二百个船员下船划着雪橇走了二仟公里找到了一群人,在英国历史上很有名的一群人,叫做恐怖大王艾文的部落,他们很激动,然后就拿船上的东西与当地的人换雕皮等东西换到了很多的东西,双方面都觉得到了便宜,后把这些货送回伦敦卖掉,卖了一大笔钱,他们把钱还给了这240个伦敦商人。这个时候啊,就是世界上第一次公司治理,那么同样一个船长他下一次再出海,他的私营率就很高。为什么呢,同样一艘船可以有更多的人捐钱给他,这跟股票市场有什么差别呢,这不就是股票市场吗?
象这样的一种公司治理,在当时英国老百姓中间流传开了,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得到最高的私营率那一定是要守信用有信托责任的人,人家把钱交给你以后你不会到处乱花他的钱,这种人呢下次再去筹款的话呢,他就能筹到最多的钱,所以私营率的来源是这么来的。但这是十六世纪私营率的概念,但是这样的心态在英国的环境之下还是不能生存,因为当时情况十分复杂,在十六世纪十攻世纪呢正是西班牙与英国在打仗的时候,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与英国的舰队打仗。在这个时候由战争产生了现代的金融工具,出现了第一笔的债券,叫做战争债券。各国打仗到最后没钱了,不得以向老百姓借钱,再打仗。可是打完仗要还钱,但国家却还不上这些钱怎么办呢,就像我们曾经做过的打白条。打完白条后又过了些日子,又要还钱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就要我们财大的学生还贡献一个办法了,怎么样才能再骗一笔钱出来。
替政府还债,那么就是我们学财务的终极目标。所以就想啊想啊,突然有个比较聪明的人就对国王建议,用这些还不了钱的战争债券及白条,来搞一个市场叫什么呢。那就叫Stock market就用这个去骗,他怎么再继续骗下去呢。这个Stock market还不是那个街市或菜市场乱七八糟这个是骗不了人的,一定要像什么呢,一定要像上交所这个样子。搞得富丽堂皇的大理石的柱子大理石的地,看起来骗的才像吗。所以吗各位注意一下像什么深交所还有上交所都是富丽堂皇很漂亮,不然骗不了的,要像财大这儿的礼堂就骗不了了。最后政府就把这些所谓的股票呢所有的 Stock卖给了第一批傻瓜,这批傻瓜呢向别人吹牛,说我们买了这些股票政府到印度和中国去打仗然后抢回来的黄金就是我们的现金流,再卖给第二批傻瓜,卖到最后呢就卖到今天这批傻瓜。股票就是这样每个人都套牢。同样的事情在今天的中国会发生,在过去的欧洲是一定会发生的。
所以各位会不会知道,在1721年到1723年之间呢在法国发生了股市蹦盘,叫做法国密西西比泡沫,英国的叫做英国南海泡沫,这是个名词。在这三年之间,各地的股市大幅蹦盘。为什么呢,我们发现了跟今天中国是一模一样的。包括什么,内幕交易、操纵股价、向银行借钱来炒股票,还有所谓的证券公司在里面他妈的跟着混。我们2005年的今天所发生的事情呢,你们会发现在1720年都发生过,可是我们有什么好处你知道吗,我们的国人啊是从来不学习的,我们不喜欢看书,我们的书在高考时候都念完了。所以我今天很震惊啊,从财大门口进来发现一群人在那儿卖书啊。对吧,你们看到没有。这些同学要毕业了,把书全部都卖了,为什么呢。他这一生再也不用看书了,他会干什么知道吗,他会上网,他会买一些八卦杂志,这个他可以看。
我们呢是驼鸟心态,欧洲发生的事情呢,我们根本就不看,我们也不管。管他去死。可是你要知道这个历史的巨轮啊是不断的重复着过去的悲剧的,只是我们中国人不学习而已。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知不知道。
当我们引进制度的时候,你完全不晓得同样的事情在300年前就发生过,只是你啊不知道。当时政府怎么处理呢,我告诉各位听了以后保证各位难过。 1720年英国政府推出了什么法案呢,叫做泡沫法案。泡沫法案说的是什么事呢,你们看看啊它与今天中国政府推出的政策有什么一样的地方。那就是股市不断的蹦盘的结果,英国法国政府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关掉股市,所以在泡沫法案的规定之下英国的股票市场关闭了100年,法国由于很多公司向银行借钱炒股票,所以法国政府禁止银行这个词禁止了150年之久。因为一个股市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是肌注难返你永远不可能把他治理好。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英国政府所做的关掉。大家说我们今天中国的股市到了这种状态,政府推出任何一项政策都是无效的。
大家知道为什么,因为1533年那些老百姓心里面所存在的信托责任啊在权贵阶级里面是不存在的,跟今天的中国是一样的。而且各位在想一想,在去年整个产权改革大讨论情况之下,反对我的都是权贵阶级和利益团体。支持我的呢都是贫民老百姓,为什么?跟英国当时的情况是一样的,真理啊是在民间的。所以历史证明什么,任何一个大的改革都要有民意做基础,原因就在这里,这也是西方民主社会所极力推崇的一点。为什么要全民投票,绝不是老百姓比较聪明,从这而大家可以理解一点真理是在民间的。可是这种老百姓这么痛恨的股票市场在1720年就关掉了,那么权贵呢在里面夺取了大量的现金,就是我今天所讲的我们的股票市场圈走了二万四仟伍佰亿,回馈八仟亿而已,我们怎么能睡得着觉我真的不懂事,为什么这些人如此的横争暴敛而受不到一点惩罚,我请问各位我们国家的法制在哪里。在这一百年里是整个金融史的一个段裂层,要不是出了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是经济学家之父,他的名字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他的理论叫做《国富论》。
我跟大家讲国富论很多人都看过我打保票很多人都看不懂。你知道为什么看不懂吗,因为你不了解前面这一段。如果你不了解欧洲这一段悲惨的历史啊,你就想像不到如何让一个国家富强。如何能够让这个所谓的信托责任呢能够重新控制这个国家,能够让国家为老百姓所控制,而不是为权贵阶级所控制。这是这本书的精英所在,如何创造出了伟大最大财富的国家。那就是国富论的精神所在,一个新的法制,他就是这么一个思维,他的思维书里讲的很爱魅,他讲到了平等、民意等等的问题。可是整个思维,在英国政府里面呢,从英皇享利二世他的皇家**院认真的研究他的思想。能够把这个民间的思维呢成为主导国家政策发展的方向。这是皇家法院一直努力做的事情,所以到了1873年到1875年英国皇家法院完成了普通法以及平等法的合并,简称普通法。
普通法是今天英国实行的法制,也是美国实行的法制。我再告诉大家一个有趣的事实,全世界股票市场也只有这两个国家是最好的。包括德国、法国还中国都很差,法国德国还不跟香港呢,香港就够差的了,还不如香港呢。各位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你们想一想为什么,所以今天呢我在这里把一个所谓法制化的观念呢在这里跟大家谈的非常清楚。因为在坐各位及我本人是完全不了解什么是普通法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一个股票市场能够顺利推行能够茁壮成长必须在这种法制基础下才有可能。你换了个法制就一定做不好,并不是我们能力不够,而是你根本就不了解这个历史背景,你又怎么能有一个好的股市呢。而且我们中国人啊都是精英主义,你们从小啊,在你们小的时候。噢先讲我吧,我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天天逼我只念书啊我都恨死了。
我小的时候也不是很聪明,我大概到了三十岁时才觉得自己聪明。我还记得我到了初二的时候成绩太糟糕了,最后被老师分到放牛班去了,什么叫放牛班呢就是不升学班,干什么呢,就叫你在初中毕业前学一门专门技术准备出去就业去了,当时我百般无耐之下就学了门木工,所以到现在我的木工做的还是挺好的。我准备去当这个家具工人,我给我妈妈说这个打算初中毕业就给我一点点钱开个小木工厂做家具。当然历史的原因中间我不小心考上高中了才走到今天呢,当我高中毕业后呢想去当歌星了,我爸爸就不高兴非逼我去考大学。我就考很差的大学就是呢大概比上海财大还要差的大学。假如我能考到上海财大的话呢我高兴死了,我但是没办法考不上啊。我爸爸误了我一生啊,想当初我就出道当歌星呢,我今天绝对不在刘德华之下啊。
所以很多记者对我说,郎教授为什么你喜欢唱两首歌,第一首叫做无言的局,第二首叫做天意。非常清楚的,因为走到今天这个地步都是天意造成的。下面怎么做我不知道那都是无言的结局。百般无耐之下走上这条不归路,好,那么这跟普通法什么关系呢,我跟各位讲毫无关系。那么各位想想看我们都是精英主义下面的可恋虫知道吗。我小的时候我简直没有办法适应这个制度,我们的高考是什么制度各位知道吗,是训练出一批没有创意的会解题的人。我不会解题当然也不会什么创意了那是更糟糕。那我们这个制度所需的专人呢,我的父母不断的告诉我你要好好用功读书不要当歌星,你要用功你一定把书念好这样才能当精英。从小爸爸妈妈就给我讲,我那时候呢我就暗自发誓等我将来长大后我绝不逼我的儿子念书。
可是我给大家讲,等我长大有了儿子后我不但逼他念书逼得要死以外呢我还叫他礼拜六去学钢琴,你跟你们在坐的各位一样的你们所受利苦呢我的孩子都受过,为什么这样知道吗,因为我也是精英主义下面的可恋虫。我们这一生啊被这个精英主义折磨得不成人样了。没有丝毫的创造力没有丝毫的人生乐趣,因些在实种思维之下你根本就不能了解什么是普通法。我跟你们举个例子,在座的同学有没有学法律的,比如打官司,这个法官是农民,哎呀这下坏了,你看农民怎么判这个案子啊完了完了。那我就说这个法官啊是郎咸平,是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那大家一听噢那这就放心了。因为你们都这样想事情的,也不怪你们啊,我也是这么想事情的。所以我在诺顿拿了博士以后觉得自己不得了了你们知道吗。哇精英啊。结果在纽约大学教书觉得自己了不起了。
美国是普通法系国家,结果有一个法院来了传票,我很紧张看是不是要判我案子呢。结果一看不是,是让我去当陪审团的团员,我一看我就很激动我想啊就是我最合适了,因为我是精英吗。我太激动了一个晚上都没睡好,第二天就准备上任了,穿得跟今天一个样子,西服红领带还打了个的就去了。一到了这个普通法的法院以后呢,觉得自己太伟大了,知道我为什么我有这种感觉吗,因有我一看另外十一个陪审员他们一看就是很蠢的样子。一看就知道不是精英,另外还有几个波多黎各人一看就很讨厌。所以我是精英吗,水平和他们不一样所以坐就不能坐一块,物以类聚吗,所以进了陪审团后我就把座位移开一点,靠右一点不要跟他们坐在一起。味道也大,精英和非精英之间就这个差别,我是天天洗澡的。到了对方律师开始一个一个的问,问这些人够不够资格当陪审员,那我一想我肯定是够资格的了,他们那十一个肯定是不够资格的,因为他们不是精英吗。问到最后一个是我,因为我把凳子移开了吗。十一个人都合格的他们都合格我肯定合格。所以对方律师就说“郎先生”,我说是是是,您得学历,我说别提了不好意思讲的,我是诺顿商学院博士。律师说,“哎咬是真的呀当初我审请也没有审请到”,我说那不是一般人能去念的吗。 “那您现在的职业是”我说那就更别提了,我都不好意思跟你说啊,我说我是纽约大学的教授。我说我拿博士三年就升教授了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我真太伟大了。然后对方律师说“出去”诶,我叫旁边的一只黑猪啊出去、出去,他最臭了,我说出去、出去。然后那律师说“不是啊郎先生是请你出去啊”,哎我说你反了吗,我是精英你有没有搞清楚啊你们到哪里找这么有水平的人啊。“出去、出去、出去”,我想揍他吗,我说你这是种族歧视。好了然后开庭开完了人家出来了,嘿人家还挺客气的。
美国人比较虚伪表面上很客气的,然后对方律师对我说,“郎先生其实你不知道的,像你这种人其实都是偏执狂,为什么你知道吗,因为一个人念完博士后,既然能够被这种什么大历史角度看公司制理,像这种东西你能花一生的时间去研究,这就看出有多么的偏执。简单就讲你就是神经病,所以这种神经病、偏执狂都不能当陪审团团员的”,我当时没听懂,我说为什么呢,什么人才能当呢。
“那我再问句话郎先生,你看不看报纸”我说看看的,我不但看报纸还看什么财经郎咸平,我什么都看啊。他说那更糟糕了,那我更不要你这种人了。我们就需要这么一群即不读书也不看报又不看电视的人。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你知道什么是普通法吗,我们就是要这么一批脑筋空白的人,这些人呢从小他的思想是这个社会所补育他的,包括邻居、师长、朋友、兄弟、电视跟收音机。所以他的想法呢最根本的就是这个社会的缩影。”
理解我的意思吗记不记得我前面说的国富论让社会的公证由社会大众所反映出来。所以到最后发现为什么他需要一个脑筋空白的人呢,因为这些人他的想法啊,就是这个社会所补育他的理解我的意思吗,他的任何价值判断就是这个社会的判断这是他最公证的。
所以中国是大陆法系,美国是普通法系,大家知道差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的法官判如果他不贪污不腐败的话,他是以绝对的真理为判标准,一切要以法条行事。他追求什么,中国的法官他追求一个客观的绝对的真理,而普通法系的陪审团他所追求的是什么社会的公众意见,因些杀人可以无罪,虽然你证据十足杀了人,只要你杀的有道理你就可以无罪被释放,这就是普通法系制度。
在八零年代未期在洛杉矶有个大暴动,黑人大暴动。当时呢黑人开车超速,被警察拦下来,四个白人警察上去把他抓下来痛打一顿,打的要死不活的,那个黑人叫金恩。被打的过程让一个用摄像机全拍下来当作呈堂供物,这个太明显了犯罪记录,当街打人打的半死肯定有问题,呈堂证物上去后,这四个警察联合聘请了一个伟大的律师而这个黑人呢请不起律师就由法庭指派了一个普通律师给他。
那这个白人的律师他很聪明,他清楚的知道美国的判案标准是什么,是社会的公众意见,因此要求庭上把判案的地点由市中心转到郊区,各位知道为什么吗。我今天到这里把这个事情告诉各位,那就是美国的有钱人都住在郊区,只有穷人才住在市里,跟我们上海相反的,对不起啊如果你住在郊区我不是说你没钱的。所以要是在市里判案的话呢你的陪审团都是黑人,理解我的意思吗。你到郊区去的话呢你的陪审团员都白人,在郊区有什么好处,因为美国的警察与公利学校的经费都是出自地产税,只要这个区域越有钱警察就越多,它的治安也就越好。所以在这个黑人区是没有警察的,因为他们聘不起警察。
所以在郊区啊你的衣食父母就是老百姓所以警民关系非常良好,所以啊把这个录影带一放完以后啊十二个陪审团团员都是白人都是警民关系良好的,看完就说妈的打的好,妈的打死他算了打死就没事了这么麻烦。一至判决警察无罪释放这种是美国的法制制度,虽然你有这么坚强的证据证明四个白人警察是犯罪的,但是社会的公众意见告诉你他们是无罪的因此这样国家的法制制度是不一样的。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法制能够陪养出最好的股市呢,我举个例子来看一下啊,我们在三年前发生的一个事一个银广夏的事件当然还有很多什么德隆和格林克尔当然这个牵扯到我不好意思讲他们知道吗我还是比较厚道的。以前人家说我不够厚道我现在开始要比较厚道一点。所以讲银广夏跟我无关的,他是伪造出口单据,操纵股价。那么这种事情在我们中国是无法判案的,为什么,我刚才说过了因为我们是大陆法系国家,依据什么呢,一定要依法办案寻求到绝对的真理。
可是啊犯罪啊都走在法条之前,你就没有一个供判案的条款,理解我的意思吗。你就根本不能定他罪,所以没有一个人被判刑,这是我们大陆法系的问题。可是普通法系就不一样,这些死老百姓啊就是陪审团的团员,他们脑子虽然是白痴可是他会去想知道吗,他会就最简单的逻辑去想,他会怎么想各位知道吗,如果我的儿子的成绩单会造假的话那我会揍死他。即然我的儿子成绩单不能造假那上市公司的成绩单怎么能够造假呢,就评这么一点他不需要法条不需要法理不需要律师不需要法官,每一个人都这么认为的话呢,那宣判者就是判你有罪。然后法官就会根据这个宣判就会定你几年徒刑。
所以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前所讲的社会公理啊只有在普通法系的国家才能充分的表达。而且美国跟英国,由其是美国不但有这种法系的护卫而且每一个小老百姓都有权利控告上市公司。那么这次顾雏他说要讨回公道去年在香港告我,为什么在香港告我因为香港打官司非常贵,上庭一天是几十万理解我的意思吗。那我是个穷教授打官司你就一定败诉,他希望我败诉证明他是对的。我能不能不付钱不行,能不能够像美国一样打赢了在付钱也不行。美国的股民打官司很简单的,两个方法,第一打胜才给钱打不败是不给钱的。打胜的话呢跟律师分,打败是不付钱的。而且当你控告上市公司时候呢你一个人控告就行了。你所得到的利益呢归于全体股民,香港没有这个每一个人都必须打官司,所以法庭是不可能复合的。
由于这种制度所以美国的股民才能得到保护,理解我的意思吗在这么一个特殊制度下所创造出来的一个特殊的股票市场,这也是为什么股票市场的犯罪只有在普通法系的陪审团才能定罪。大陆法系都定不了罪因为犯罪都走在法条之前。这也是为什么大陆法系的股票市场我可以武断的讲每有一个是好的。所以我们今天中国的股票市场不好也不能难过了德国法国也很糟糕的。那么这是个历史的现实情况,可是各位要知道这一种从信托责任所开始的这一切是我们中国所没有的。
因此我前面一开始所讲的,我们的产权改革也好股权分制也好,我们所缺少的就缺这么一套信托责任,可是这种法制啊不是我们能学习的,我们不可能抄袭也不可能仿效。因为这是个历史的自然形成的法制制度,当时出了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以及法学家,这个人伟大到什么地步呢,伟大到没有人不认实他。这个人呢是个老法法国人,他看到了英国由于这个制度形成了日不落帝国,什么是日不落帝国呢,就是无论太阳照在哪个地方都有英国的国旗。那是英国十八十九世纪最辉煌的时候。为什么这么伟大,因为普通法系形成这一套看不见的纪律啊牵伴着每一个英国人美国人的心。
我举个例子,各位知不知道美国有三个时区,从东到西啊有三个时区,你从东到西要调三个小时。中国只有一个时区,为什么从苏联下来这个时区线到了中国就转弯了到中国以下再往下走,我们不能三个时区那就会天下大乱了。
而美国每一年有两次日交节约时间,要调快一个小时和调慢一个小时。每一个美国人都知道,他们只在头一天的报纸上登一条很小的小方块说是明天要调时间了,第二天全国动员没有人迟到。我当教授我特别怕迟到我就很紧张因为我人没有什么纪律的。因为我是老中没什么纪律的,老美是很有纪律的,而且每个老美啊从东飞到西从西飞到东自己都会调时间的,没有问题的,这种伟大的纪律创造出了伟大的美国帝国以及大英帝国,我刚才讲到了一个伟大的法学家他看到了英国人的伟大是由于这个法系制度所造成的纪律,所以呢他说我们如何让法国有纪律,第一个富国强民的首要条件。
这个人他是谁他创建了第一部大陆法系的法典。拿破仑,他晓得法国人跟中国人一样没纪律的散漫的很。因此呢用法条让你有纪律。怎么样有纪律呢,我们规定你让你向左转你不敢向右转叫你往前走你不敢停下来。你不是没有纪律吗我就用每一条每条的法条逼得你有纪律。他从民法开始又有了刑法,形成了第一部大陆法系的法典。各位知不知道这种由上而下的纪律根中央**主义造成的法国法制化的建设,那时候没有民主没有自由,只有什么一个**政府所形成的法制化建设。第二个伟大的人,他发明了第二部大陆法系的法典,他是谁。
德国铁血宰相匹斯曼一样用法条让德国有纪律,在匹斯曼铁血宰相时期是个大政府时期,没有自由没有民主,有什么有法制的基础。那么在亚洲只有一个国家只最有纪律,那么就是日本。日本的纪律是谁建立的是日本天皇时代,日本人的纪律带给中国人多少年痛苦的回忆。可是各位想想看全世界三百年来的历史是哪几个国家所写的,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这五个国家改写了世界三百年的历史,每一次大战都有他们的加入,其他的国家呢包括中国在内都是贫穷落后愚昧,你知道我们缺什么吗,我们缺法制化建设下的纪律。才是我们强国的关键,我们今天把事情看的太简单了。
我们从孙中山革命开始到五四运动,我们在追求什么,追求宪法民主自由是吧。但是这个错了吗,这个没有错,你看看今天的法国、德国、日本。哪一个国家不是民主宪法自由议会。因此我们就常讲说我们把民主引进来把自由引进来,民营企业引进来我们就能像德国法国日本一样强大。如果你这么想的话我告诉你你就错了,为什么呢,因为民主自由民主宪法是什么呢,是个结果他不是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什么都是唯权大政府所形成的法制化建设最重要的,因为当年的法制化建设形成以后才能够形成一套制度化的游戏规则。而这个游戏规则是用来规范政府及每一个个人的行为的。只有在每一个都被规范了以为你才不会形成大欺小强欺弱的现象。因为只有在游戏规则建立起来以后,中产阶级才能够兴起,等中产阶级真正的兴起以后才有真正的民主自由。
所以你想从混乱一步跳到民主自由而忽略世界强国所经历的法制化建设的话呢,所带给你的下场就是菲律宾,菲律宾是美国前殖民地,他在1958年的时候呢是亚洲的超级强权。他继承了美国所有的制度,包括议会民主选举什么都有。包括总统制什么都有民营企业,根本没有国营企业。
这不是我们的典范吗,这不是我们这几年国内的专家学者所努力追求的现象吗,我们不是要民主要自由要民营经济吗。可是我给你们讲当一个国家没有法制化的规范以后,你发现你所得到不是你心中辉煌灿烂的美国,而是今天的菲律宾,到最后菲律宾的女人要到别的国家做女佣做保母,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因为整个国家没有法制化的建设,民营企业家起来以后与政府合谋席卷全国财富,这就是什么,就是强欺弱大欺小。
因为你没有一个制度化的游戏规则,我跟各位讲我们中国在去年以前正往这条路走,而这就是为什么我有如此强烈的使命感,亲爱的女儿啊你在别的国家做保姆的日子可好啊。你们觉得我是偏执吗,我说错了吗,看看我所批评的德隆看看我所批评的格林克尔,哪一个不是造成大量的资金黑洞,到时候由谁来买单由在坐的各位来买单。而且想想看,每一个企业家赚了钱以后,哪一个不是立刻弄个高尔夫球证立刻和政府官员打高尔夫球,这种现象啊是不可改变的。
为什么各位知道吗,很多媒体批评我说我是民企杀手,其实你错了。我自己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我还不是国内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家。我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我怎么可能反对民营经济呢,我不会反对他的,我反对什么各位知道吗。我反对的是那种没有规范没有游戏规则的民营经济。一个民营经济在今天的中国如果没有政府的指导的话啊,你让他盲目发展下去你知道他会干什么吗,民营企业家最大目的是什么吗,是追求利润。这个错了吗,这个没有错。这是每一个老百姓包括你我在内都所想追求的,如果你让他只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的目标,他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各位知道吗,购买国有资产下来,贱价买断工龄把所有人都赶走,土地干什么盖房地产。
甚至也别这么麻烦了,搞定一个政府官员批一块地算了,然后等三年再卖掉大赚一笔。这个社会到最后会轮为一个房地产的社会,这个国家到最后没有一点高科技的基础,那么我今天教了很要毕业的学生这么多企业家的学生,我可以很遗憾的告诉大家这些成功的人百分之八十都是搞房地产的人,这种国家怎么能够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强权呢。这个情况呢,就是你让一个民营企业在一个毫无规范的情况下发展这就是必然结局。
到最后我们曾经认为国营企业没有效率包袱重,因此我们把他卖给民营企业,到最后你知道怎么样吗,民营企业老总会贱价买断工龄把这个工人再度推向社会,产生什么,社会暴动与不安。由谁来买单,由在坐各位来买单。你们的子女不敢一个人上学到最后,这个就是我们目前所承担的社会恶果。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因为我们今天已经深刻的反醒到我们国家所缺的是什么,是一个法制化的游戏规则。我们没有办法规范民营企业家,我们没有办法规范每一个经济个体的行为,甚至我们不能规范政府的行为。因此从十六大开始我们努力追求什么,努力追求一个法制化的建设。但是法制化的建设需要时间,绝对不是说一步可到的,那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三五十年的时间。
可是各位想想,法制化的建设是今天中国能否摆脱上千年来上帝对中国的诅咒吗。你们只要念过高考就知道,任何一个朝代什么时候会发生农民暴动。各位知道吗都是在最强盛的时候,康熙皇帝有没有,乾隆皇帝有没有,唐玄宗有没有。哪一个都是在最强盛的时候,为什么。因为中国的经济一向是没有所谓的法制化制度的建设,以前所谓的法家啊是人制而不是法制。由于你没有一个制度化的建设经济发展到最后一定形成大欺小强欺弱,形成严重的社会不公,而到最后农村为什么一定会破产,我们今天的农村到了什么地步各位知不知道。我们农村啊高利贷非常的盛行,我们做了个统计研究,发现高利贷里面啊真正用于再生产的只有百分之十一,百分之八十九的钱呢都是用于消费,比如说付学费吃饭医疗这么花掉的。只有百分之十一到十三用于再生产,利率有多高各位知道吗,百分之二十五的高利贷有四分利。那么这种现象啊跟国民政府的未期差不多,所以我们的农村破败啊已经到了不可能不重视的地步。真的是非常的危险,但是我们今天听到一个什么解决方案,就是农村土地私有化。
美其名是可以形成土地兼并,可以增加经营效率,我可以告诉各位,这是重倒每一个朝代的覆辙,每一个朝代的经济措施都是同样的建议土地要兼并。各位要知道啊企业家是中国这个社会极为极缺的资源,当你把农民土地买断后,确实可以提高效率,可是我给你们讲啊,农民拿到一大笔钱可以成功的概率接尽于零。接下来啊钱花的光光的一毛不剩,不然就是亏了不然就是被骗了,只有这两种可能。除了农民企业家象刘永好少数之少数。那么这些人没有钱怎么办,以前还有赖以生存的土地,现在连土地也被兼并了,他的钱也被骗光了或投资失败了,这些人怎么办。那就是清朝、明朝、宋朝唐朝的农民暴动。
理解我的意思吗,所以我们今天走在一个绝对危机的时刻,每一个年青人啊都要有危机意示,你都要知道我们今天缺什么。我们的社会缺一个法制化的建设。那么你说美国,美国人了不了解这个现象呢,他当然了解,美国几个总统,我们常开玩笑说什么是美国,就是一群聪明的不得了的家伙统领着一批笨蛋。美国人是比较傻的但是美国政府非常聪明,美国政府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美国政府晓不晓得1721年的股市大崩盘呢,他当然知道,他们都是英国来的吗。可是各位要知道啊,什么样的人去美国,在英国混不下去了才会去美国,英国的最底层的人才会去美国。
那么这些去美国的人有些什么特质啊,他们混得不好,而且是绝对的极端各人主义,他们愿意去美国远渡重洋,他们必须放弃以前的所有历史,所有的牵挂,所有的家庭、所有的社会关系。完全为了一个人的目标、追求、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去了美利间合众国,所以这些人啊并没有把英国人的信托责任带去,反而是更强调什么呢是个人主义。这些个人主义到了美国十九世界未页搞了股票市场,跟今天的中国是一样的,今天的中国我给各位数据看,跟美国当时一不一样。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市值啊由八百九十亿美元跌到了一百五十亿美元,股市大崩盘,那么我们看美国证券交易法的第二章我们竟然惊讶的发现美国当时发生的种种现象跟 1720年时的英国是一样,跟今天中国股市是一样的。那就是不管政府用什么样的政策股市都无法复兴,所以在1720年的英国干脆关了,搞不定。
美国呢,美国人怎么办呢美国人就是不一样的。我跟各位讲啊美国能成为世界的超级强权啊不是没有道理的,一个伟大的精英政府啊是美国成功的关键。你们千万不要认为是民主自由,而是伟大的总统。他是谁,罗斯福,罗斯福上来后呢他并没有采取十八世纪1720年英国政府把股票市场给关了。他反而想办法解决美国股票市场的问题,他所想的路子就是一个严刑筠法的法制化建设。那么他这个人呢是极度聪明的一个人,是最伟大的一个总统,比克林顿伟大。那么这个伟大总统怎么办是如何把美国建设成一个超极强权。我给各位讲一个简单的故事好不好,1891年美国的哈里逊总统搞了个法案叫做反托拉斯法,我今天年底在欧洲期间发表一篇论文,Trust是信托基金,美国为什么会反信托基金知道吗,这个事情在我发表论文之前是没有人知道的,因为信托基金的代言人是谁,是美国的大家族。也就是说反托拉斯法是反谁是反大家族。
而这就是为什么从1890年开始美国的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要不断的成立什么“基金”,要不断的退出这个基金的运作,甚至讲一个你们最熟悉的人比尔盖茨,记者访问他的时候问他你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请问你对这个社会的信托责任在哪里,比尔盖茨说,我将来要成立比尔盖茨基金会我要把我的钱取之于社会还之于社会,那么记者就问他那么你想给你的小孩留多少钱。要是我们中国人的话呢,噢都留给儿子,肯定只要没有遗产税就都给他。他说我每一个小孩我只给他一百万美金,让他读完大学我的责任就了了。其他钱呢全部捐给社会,捐给谁,捐给一个基金比尔盖茨癌症基金会,为什么,因为美国政府非常担忧官商勾结的恐怖,美国政府非常知道这一点,如何让一个国家强大绝对不是少数人的强大。而是什么呢,而是藏富于民啊,而是每一个老百姓都得让他有钱。这个国家才能够成为世界的超级强权,从哈利逊总统开始一直到罗斯福总统四十年间每一个总统不断的努力,贯彻这个使命要真正的藏富于民。按理说苏联二战后跟美国一样的强大,他并没有藏富于民啊,到最后军备竞赛的结果是苏联被讯速的托跨了,而这是里根总统的最大成就之一 那么对付大家族如何来藏富于民呢,那么就是罗斯福总统想到下一步。
就当时那样股票市场这么糟糕,你们晓不晓得美国藏富于民的办法就是通过股票市场,当时美国搞了个新政。新政有个参谋叫道格拉斯,道格拉斯这个人呢告诉罗斯福,你们不要走1720年英国政府的老路,我们不需要把美国股票市场关闭。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要继承历届美国总统的一贯意志藏富于民,怎么藏呢。杀无赦严刑郡法,他们搞出一个最严厉的股票市场的监管制度,全世界最严厉的,因为美国人太个人主义。根本没有什么信托责任的都是横征暴敛,什么内幕交易、官商勾结、操纵股价。他这个话一出来以后呢,举世震惊啊。啊你这个样搞是不对的,水清无鱼、蛋糕做大了再说。又来了这套,不能严加监管,当时这个华尔街人士吓坏了,组织庞大的游说团体到美国的参众两院做工作,就是不让这个法案通过,当时在1932年呢搞了两个法案,一个叫做Securites Act 另一个叫Exchange Act 第一个顺利通过了,第二个牵扯到监管所以通不过。那么华尔街跟政府不断的折中谈判就是不让通过,他说我们讨厌你们严加监管,而且最讨厌罗斯福班子里公平交易委员会主席兰德斯,最讨厌他了,因为要他来监管,所以当时叫做兰监管。所以华尔街不能让他出来,他出来就不让法案通过。
到最后实在通不过了,罗斯福总统不得不好华尔街开会说你们要我们怎么做才能让法案通过呢,华尔街的人说我们准备指派一个人来做这个事情,我们不要兰德斯也不要道格拉斯,那指派谁呢,就指派当时最大的庄家资本动作者,以前的德隆现在的德林克尔,不管怎么叫了。我们指派一个当时华尔街最坏的人,由他来做,而且我们不要什么公平交易委员会这个太讨厌了知道吗,我们创一个新的机构,这个机构呢就叫Securites Exchange Act就是今天的美国证监会SEC。那么找谁当第一任证监会的主席呢,找当时最大的庄家约瑟夫-肯尼迪,他是肯尼迪总统的爸爸,这个人当时坏透了,什么内幕交易、操纵股价,什么坏事都做,他当时是坏人里的帮主。那么由他来出任证监会的主席我们华尔街的人都放心了。我不知道这种事发生在中国会怎么样啊,到最后找我严加监管,然后找一个民营企业出面我不知道会怎么样。你们想想有什么结果,罗斯福想到了,当他含着眼泪签下这个法案的时候,他知道美国百年富强的基础呢就毁在他手上了。可是啊,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的超级强权啊取决于什么大家知道吗。
我最喜欢的那首歌叫什么,叫天意。老天爷决定这一切,所以美国国歌里面有这么一句叫天佑美国,除了这个天意以外啊,我找不到第二个原因,有如此戏剧化的转变,这些华尔街的人做梦也没有想到,当肯尼迪当了官以后立刻反脸不认人。他马上指派了两个副主度,第一副主席叫道格拉斯,第二副主度叫兰德斯,这就是美国人的伟大。我跟各位讲啊我们中国人最大的悲哀在哪里知道吗,要有道德勇气的人出来讲话。所以今天为止啊真正有勇气出来讲话的人还是我。我希望我到每一个大学的演讲呢都能够把这种道德勇气灌输给大家,我们这一代人是该被淘汰了,中国的未来啊真真正正靠你们,我愿意花时间来啊就是希望把这种信托责任的理念带给在坐的每一位。
中国是属于你们的。道格拉斯是第二任证监会主席,兰德斯第三任证监会主席,就在三个人的努力之下,让美国人的股市步上了正图。没有人敢操纵股价,没有人敢内幕交易。因为他们发明了一项非常有利的武器叫做辨方举证,也叫举证责任倒置。什么叫做辨方举证,跟我们想的是不一样的,在1250年的时候英国的约翰国王推出的法案叫做大宪章,大宪章提出了一句话“人生而平等,而且人是假设无罪的除非你证明他有罪”,因为约翰国王有点神精病,他的贵族都怕他发了疯把他们砍了头怎么办,所以在个郊区把他抓起来了逼他签下了这个大宪章,说我们这些贵族你不能随便杀啊,你要杀我们就先杀了你。然后就签了,成了有名的大宪章,人是假设无罪的除非你证明他有罪,这成为了任何一个国家刑法判案的标准,任何人都是无罪的除非找出证据证明他是有罪的。这是我们所理解的法学常识,但是证券交易法经过这三位老哥的努力,不一样的,是假设有罪。你只要是上市公司你就是有罪少罗嗦,什么是有罪呢,你除非证明你清白。不然就是有罪,这是什么意思呢,这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怎么证明清白,我告诉你们这是很难证明的。
我先讲的反的例子,比如说你证明一下你上个星期去看电影了,我就告诉我和我妈妈去看的电影或者是我有电影票的票根,或者把电影剧情讲给你听这都是证明。但是什么叫辨方举证呢,什么叫证明无罪呢,就是你证明上个星期没有看电影。你怎么证,各位想想你如何证明上个星期没有看电影。我证明不了,太难了,你在小便的时候都告诉别人说有证人看着你小便。睡觉时有人看你在睡觉,这个找不到证人的,所以证明无罪啊是非常艰难的,甚至可以讲是证明不了的。就是证明不了所以让你证明,美国证监会在罗斯福总统的全力领导下,他成了全国最高的权力运作机关执法机关,各位知不知道美国证监会的执法权利是谁给的,不是美国联邦法而是美国宪法所付与他调查权利,他可以发传票,他可以传招任何人与任何物,在美国境内他的权利是无限大的没有国界的。他对你的调查是受美国宪法的保障的,如果你提出反对意见的话呢反对意见都会被法官所拒绝,他的权利无限大的情况之下是辨方举证为什么,你只要进入股票市场都是假设有罪的。举个例子我们的证监会推出法案叫不准内幕交易,问大家怎么定内幕交易,我给你们讲没有人知道怎么定义,怎么抓呢没有人知道怎么抓,我知道怎么抓。
在美国怎么抓内幕交易,假设今天下午三点钟公布一个好消息股价上涨了,那么在三点钟以前所有上涨的股票都是内幕交易,那肯定有几百件是吧,你怎么抓呢,那就抓一件。抓到的这一件美国政府用政府的力量给你打官司,打到你家破人亡为止。为什么,起个震慑的作用让别人不敢再犯,那么抓到你,你怎么答辨,我告诉你们难透了。因为一个事情发生在香港要把万利酒店卖给万毫酒店,那么是在1997 年12月31日号,当时有个姓寥的香港人他就跑到美国,就在第二天要公布这个信息前一天上午买了一亿多股的股票,所以到了下午啊一公布好消息股价大涨他赚了一千多万美金,他高兴死了。第二天美国的警察就敲他的房门没收他的护照,六月份上庭,什么原因,内幕交易一天就抓到了。他马上就找律师,他说律师啊其实我也不是什么故意的也不是什么内幕交易,刚好那天啊我老婆没有给我吵架我心情一高兴啊又没有下雪我就去买了,哈哈哈谁想碰到好消息没办法的,他这样讲好象是有道理的,是啊,他确实没有给老婆吵架,因为老婆没在美国吗,第二查了下天气也确实没下雪。所以他心情好吗,又正好住在万毫酒店里,所以买万毫酒店的股票很理解的。
他的律师告诉他一句话,这个你在香港在亚洲玩是可以的,在美国是不可以的,你要向美国证监会证明你在买这支股票的时候你不知道第二天下午要有好消息公布,怎么证明,没法证明,证明不出来,那你就是有罪。那想想看从一月三号到六月三号六个不能出境关在美国,哎那还做不做生意了,所以他承认有罪,他把赚的钱全部还给了上市公司以外还交了一两千万罚款被驱逐出境永远不准回来,这个就是内幕交易的下场,可是各位知不知道美国政府为什么如此之严厉,这一点啊就是我今天所批评的我国股市的乱象,我们总是很幼稚的认为美国有股票市场我们也可以有。你晓不晓得美国是普通法我们不是,只要我们有股票市场我们就很难做好,另外你们知不知道证监会推出QFI是什么理念,那就是希望引进美国的机构投资人来炒股票对不对,为什么希望引进美国的机构投资人呢,因为美国的机构投资人在美国都是做长期投资而且都做基础研究,所以我们希望他们来了以后呢不要象我们本地庄家一样操纵股价内幕交易,我们也希望美国的机构投资人来做长线投资。
会这种想法的人啊是绝对的愚昧,这个让我想起个故事,在清朝未年有个两广总督叶明琛的故事你们知道这是外交部部长,他这个人当时晕庸之极,一百五十看后我们看这个觉得他好蠢,一百五十年以后啊我们的子孙再看我们也会觉得我们一样的蠢,为什么呢。他看英国跟法国的炮舰在海上打的很准,他就认为是有妖术,然后就在江边摆上些狗血人血的坛子避邪结果英国人打过来也没有什么用最后把他送到印度路上就给饿死了。
(财经博客2005年10月10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25.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8 07: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10月1日在墨尔本的演讲
10月1日、2日,昆仑国际2005中国经济论坛分别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和悉尼举行,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就人民币升值影响国际金融、严刑峻法拯救中国股市、楼市和汇市以及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等热点经济话题向到场的澳洲华裔商界精英和投资者发表了演讲:
主持人:好,我们今天非常有幸,把屏幕上的郎咸平教授请到台上来。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郎咸平教授到台上来。郎咸平教授的讲演非常精彩。他的讲座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四十五分钟。四十五分钟后,我们会有一个休息。如果大家要有一些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写条交给我们的工作人员,我们可以根据时间的情况安排回答。有请朗教授。
郎咸平:非常感谢主办单位,让我有一个机会能到澳洲来做演讲。我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会来这个地方来做演讲。我看到各位,心里特别有感触。因为在一九九四年之前,我像各位的心情一样,期盼着祖国的强大。甚至呢,我当时有点儿奥悔。我在美国,混得还可以。我在纽约大学当教授,芝加哥大学当教授,在学术界还有一点点小小的地位。最遗憾的一点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我竟然没有办法亲自参与。一九九四年之后,抛妻弃子,放弃一切,包括美国的国籍,毅然绝然地回到了香港,2000年之后,正式踏入国内。我的一生,做的错误不断,但是这件事情儿,可能还算是比较正确的。(笑)
那么这么多年下来,你们也可以看到,那是我在上海的电视节目,叫财经郎咸平。这个节目做出来之后,成为上海收视率最高的节目,甚至超过了你们喜欢看的小燕子。(笑)英国伦敦《金融时报》登了一篇专访,谈到这个。它说,上海妇女的三大爱,(笑)第一是路易威登的包包,第二是卡提亚的手表,第三是郎咸平。(笑、鼓掌)我在上海还算是比较知名的,所以我出去的时候会带把梳子。(笑)因为知道观众会和我照相。有一天,有几个十六七岁的妙龄少女冲过来,看到我,拉着我的小手,很激动。看到年轻漂亮的少女激动,我会更激动。(笑)她们问,能不能给我签一个字呀。我说没有问题呀,给你签一个字。能不能给我电话号码?我说,可以了,给你电话号码。我跟你讲,我祖母最喜欢你。(笑)
那么今天,在各位华侨的面前,我当初呀,我在纽约的时候,我听见别人叫我华侨的时候,我的心都是很酸的,也是很难过的。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割不断的黄河情结。每个人,不管在国外多有成就,尤其是第一代移民,你都不得不想起中国。那么今天,当然,我不是党的发言人,没有必要说为了党来这边做任何的宣传。但是各位可以理解,我今天来的目的,我是带来了一个心,用心来给各位做演讲,谈一谈你们所关切的话题应该怎么样来理解。
那么你们从媒体中可以看到,中国政府,这一两年来,在金融政策方面遭遇到莫大的困难。不但是金融政策,海外的并购,包括海尔并购美泰,以及中海油收购尤尼科,会因为政治的事件而遭到封杀。那么类似的问题,我在我的节目里,我早就讲过了。中海油收购尤尼科是不可能成功的,因为已经违反了美国的国策。甚至我们今天谈的主题,金融的问题,情况之复杂是各位不能想像的。那么在国内呢,在这方面,我的发言更激烈。到海外来呢,跟各位华侨发言,我收敛一点。但是呢,政府对类似的言论确实可以做到采纳雅言吧。金融政策方面呢,政府也希望集思广益,大家都是为了国家好,是吧。
各位想想看阿,你们回忆一个历史,在80 年代末期的时候,当时我还在纽约大学当教授,日本人简直牛的不得了当时。那点小小的成就就觉得自己已经是可以带领世界的时髦了。竟敢进军美国,收购洛克菲勒中心。节目里刚刚讲了一句话。当时纽约时报等等美国媒体呢,又是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痛骂日本人。可是各位要知道,在这个时候阿,一个象征美国精神的洛克菲勒中心,并没有受到美国政府的横加干涉,各位知道为什么吗。我告诉各位,金融政策阿,包括美国在WTO要求进入中国金融领域呢,那么这个本身阿,就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政策。那么在洛克菲勒中心被收购之后,紧接着就是德法日美英等国所搞的广场协议,压迫日币升值。在90年代,日币升值到1美元兑120 日币,完全摧毁了日本经济,这个时候,那家购买洛克菲勒中心的日本公司呢,由于经营不善,不得不用半价再卖回给老美,等把这个钱转成日币的时候呢,再损一半。我跟你讲阿,你根本就不是对手。
这次阿,我再告诉各位,我对我们人行所推出的更加浮动的政策呢我是举双手双脚的反对。(笑)那么,我们目前浮动的空间是5%,上下5%。我说我正是的告诉全国老百姓,上下5%是特别有意义的,为什么,中国的制造业的利润率平均只有5%,所以只要升值5%,跟我们出口有关的厂商们利润全部被吃光,贬值 5%呢,跟进口有关的公司呢全部被吃光。所有老美阿,只要能够在金融政策方面呢左摇右摆东晃西晃呢,中国制造业呢可以说利润完全看不到。各位再想想看阿,你为什么要压迫人民币升值,你为什么希望中国货币更加浮动,如果大家认为货币只是国家的一种国家的所谓的法定代表的话呢,你就错了。如果你认为汇率只是货币之间的价格,代表国家主权的话,你就错了。那是理论。什么叫汇率,各国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叫汇率。(鼓掌)
那么这个事件呢在去年年初的时候,温总理当时由于国外压力太大,正准备考虑调整外汇汇率的时候呢,事实上这个观点就被提出来过。而且汇率这个问题阿,牵扯极其复杂,到去年年底,如果各位还记得的话,我们中央政府提高了利率,那么今年来又提高了汇率,这一连串政策在我看来的话呢我认为是一连串的错误。为什么会这么说,利率在中国是不能调的。为什么不能调,你们如果在看海外媒体报道的话呢,大家可能会说,中国经济是否有通货膨胀,又有专家学者或者媒体说中国经济是有通货紧缩,为什么会有二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出现在同一篇报道上呢,因为今天的中国阿,它是全世界非常奇特的一种二元化的经济,中国是既有通货膨胀,又有通货紧缩的情形,所以金融政策阿,基本上都会失效的。怎么说?那么去年调整利率的时候呢,国内一般学者大部分都赞成的,真正提出反对的呢,除了我以外,还有社科院的院长李杨先生,我们提出反对。反对的原因,我讲我的观点阿,因为中国是二元体系的经济,什么叫二元体系,我们银行的信贷,60%多, 60~70%,属于地方政府。其他呢是给非银行机构的企业,那么这些企业呢是以国营企业为代表。那些地方政府以及国营企业阿,他们借钱,利率是不敏感的,利率上升了,他照借,我跟你讲,他不会停的。比如说我们天津市,举个例子来讲好了,天津市为了地方建设,新市长一上台,地方建设5年之内搞了7000亿,那么类似的政绩工程在各地都有出现。所以2003年年底,温总理搞宏观调控的时候,当时是用什么政策,用行政调控的手段,为什么,就是针对这种地方政府低水平重复浪费的现象呢,提出行政干预。
那么像类似的行为,尤其是地方政府,他是为了政绩工程,为了自己的政绩阿,为了自己升官嘛,而作的政策,利率再高,他照借,不会停的。国营企业呢也差不多,他不会停的。所以当利率在去年底调升0.27%的时候,你发现,这种低水平重复浪费的部门阿,他照借,他继续膨胀。可是我国民营企业的金融来源阿,不是靠银行,靠什么,大家从台湾过来的,从亚洲过来的都要了解,靠地下金融,简称黑市。那么这个地下金融阿,他这个利率阿,非常敏感的,而且他是非常市场化的。按照我们当时的调研呢,银行调整0.27个百分点呢,在浙江地区平均上升1%,4倍之多,为什么,因为他把未来的预期全部给你搞进去了。所以各位请看,你调0.27这么小的幅度,膨胀的部门呢,政府以及国营企业,照借照膨胀,那么民间利率呢大幅上升4倍之多,严重打击了民营企业,所以民营经济本来已经够萧条了现在继续萧条。所以这个金融变数阿,你只要一调整,你就会让二元结构呢变得更加二元化,甚至呢变得差异更大,更阻碍我们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国内的金融政策方面呢,我是坚决反对中央政府作出任何过期的行动。而当时还提出一点,你只要调整利率,你的汇率势必要调整,因为这是一个简单的1+1=2的理论,你造成息差之后,热钱流入是你避免不了的。
那么,我多么希望我是错的。就在这几天,就在这几个月,人行行长不断的对外发表声明,说汇率我们不考虑调整,到了7月21号,突然调整。调整之后,我在我的电视节目里也好,或者公开发言也好,我都公开抨击人行,我说你既然能够说不调整而调整,各位知道代表什么意思吗,代表政府信用的被破坏。你要打击国际炒家你不是这么打击的,不能拿政府信用作背书,所以我要求人行负起行政责任。那么类似破坏政府信用的金融政策呢是我感到深恶痛绝的,我在任何公开场合呢,我是大力抨击。那么今天升值以后,人行又说一句话,我们保证不再升值。我请问你,你还有信用吗。(笑)你一旦保证不升值,你给老百姓的印象就是一定会升值。(笑)
那么各位请看,2002年之前,我国的外汇流入是负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外汇是净流出,2003年之后净流入。我们把2003年整年的外汇作个分析,扣除掉贸易盈余,顺差的那块去掉,直接投资去掉,还剩下多少钱呢,369亿美元。这369亿美元怎么进来的,不知道。那么我们人行呢,经过呼吁之后,到各地去查,去查账,还是不知道怎么进来的。从2004年1月到2005年年中,我们做过统计,3067亿美金外汇,其中1500多亿我们知道是贸易盈余贸易顺差同时再加上所谓的直接投资,还有1400多亿,48%是哪里来的,不知道。那么这么大一部分阿,让我感到万分紧张。各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吗,外汇这个东西啊,你只要破一个缺口阿,政府信用一沦丧的结果,你是停不下来的。
那么你想想看,今天大家炒人民币,目的是看他升值嘛,如果央行展现出来的态度呢是以破坏政府信用为背书条件,一再的告诉老百姓我不升值,到时候又升值。那么现在再讲的目的呢,很明显,鼓励国际炒家,大量进入中国。所以,现在1400多个亿哎,各位同志们,你们想想看,这对我们人民币造成什么样的压力。一旦失控阿,将来就重蹈日本洛克菲勒的覆辙。到最后呢,15年之后,我再给各位演讲,讲起洛克菲勒中心,你们哄堂大笑,讲起周小川的水平,一样哄堂大笑(笑、鼓掌)。
那么我当初提出个方案,但很不幸的,人行不接受我这个建议。也很遗憾的告诉各位,我在国内的影响力,我是金融学博士阿,我在国内的影响力竟然不是金融,反而是在国资流失国资改革方面我还稍微有点影响力。这个人生阿真的很难说的。(笑)万事都由天阿,半点不饶人。(笑)只有天算,天掐指一算。(笑)
那么我们再讲这个汇率,当初我提这个建议,什么建议呢,你何妨贬值2% 呢。你的目的呢,你是要防止热钱流入,你防不住的。那么各位知道国际炒家的钱是非常贵的,成本非常高的。如果我们能贬值3%、2%,撑他三个月的时间,他资金成本撑不住,他自动会出去的,怎么进来你不知道,怎么出去你一样不知道。(笑)还要可能从潜水艇运走也有可能。(笑)然后你再升值5%不行吗,然后再贬值3%,再升值2%,再贬值1%,再升值6%,再贬值。(笑)你不这样做不可以打破预期,预期不是靠政府说我不升值就不升值的,你如果说了不升值你就不能升值,就这么简单。
那么类似的思维阿在我国股票市场里面呢,一样的有问题。这次,我不知道各位对国内的事情理不理解,在下半部分我会讲到股市的问题,我相信很多炒股票的,股市我们碰到一样的问题,政府信用呢一再的被破坏。
那么前一阵子,人行对外宣布说我们的汇率更加浮动化,因为人民银行希望把汇率的风险由自己的肩膀拿下来,转嫁给民间,我就立刻跳起来反对。我讲的话有点尖酸刻薄shy;,我就这么说的,我说我们人民银行阿有2000个经济学家,不可想象,全世界经济学家最多的银行,我们人多啦,也有这个原因,(笑) 2000个经济学家,我相信你们都是很高水平的,可是我再讲,人行没有一个外汇操作高手。那么我说你晓不晓得为什么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当然可能包括澳洲啦,澳洲我研究不多,他们可以改行浮动汇率。因为这些国家的厂商,他都知道怎么对冲外汇风险。那么我说请问,国内的工厂、国内的公司有几个知道怎么对冲外汇的,你告诉我,我还不想讲下面一句话,没有人知道。中海油、中石油你知道吗?当然央行对这个问题他说有远期外汇制度,我告诉你这是没有用的。远期外汇和近期外汇走势差不多的,用二个走势差不多的东西对冲,这不可能的。你必须要有完全创新的工具,而我们中国没有。当然这太专门的,我不太想讲。
但是你要知道阿,你一旦把外汇的风险由政府的肩膀拿下来给老百姓之后呢,你外汇幅度上浮5%你毁了一半――出口的厂商,下调5%毁了另外的一半――进口的厂商,就这么简单。政府必须完全的担着外汇的风险,而不能够转嫁,因为我们这个社会还不够成熟,我们没有外汇操作高手。
各位要理解阿,我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阿,我本人是台湾出身的,在美国受教育,我在沃顿商学院念的金融学博士,然后留在美国大学教书,我教过的学校包括密西西根大学、沃顿商学院、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等,我没有理由主张固定汇率,我没有理由主张外汇管制,好像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讲的话。在国内可能觉得我这人过于左倾,我怎么可能会左倾呢,我如果在国内被认为是过于左倾的话呢,那右倾肯定是错的。(笑)
那么各位要知道,为什么我国不能采用浮动汇率制,我刚讲过了,几个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外汇操作高手。另外我再讲一个问题,你知不知道浮动汇率制下,包括盯住一篮子货币,你汇率一开放的结果,你所接触的人阿,索罗斯那种水平的人哎。这种人有什么特色呢,有三大特色,第一,他外汇操作手法之复杂是你不可想象的,而这是为什么 1400 多亿怎么流进来的我们到现在不知道,因为这个操作太复杂,怎么进来的我们都搞不清楚。第二,他动用资金能力之庞大是你不可想象的。他能够在短短几个月之内呢,挤跨英格兰中央银行。你会是对手吗。第三,最重要的一点,国际炒家跟各国政府关系之暧昧是你所不可想象的。今天我们对于外汇操纵啊在中国是政府行为,在国外不是政府行为,是什么行为,是政府和国际炒家的共同行为。那么我有没有证据?去年年初,我们大量热钱流入,我刚才讲了369亿美金,怎么流进来的,按照香港的媒体报道,60%来自于日本,40%来自于美国,那么请各位回忆一下,当时哪二个国家给中国最大的压力,你发现就是日本跟美国,为什么这么凑巧呢,因为记住我跟你们说过的话,那就是,国际炒家跟各国政府关系之暧昧是你所不可想象的。
那你再回忆一下洛克菲勒的故事,广场协议之后,为什么日元升值一发不可收拾,你发现,只要热钱大量流入的结果,你是控制不住的,那么当时造成日币大幅升值的原因,跟造成今天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原因是一样的,热钱大量流入,那个不是靠直接投资阿,也不是靠贸易顺差阿,靠什么,就是靠着这一批灵活的热钱流进流出的结果,来打击你的币制,打击你的货币体系。那么热钱继续流入,你汇率抗不住了必须要升值,越升值,他流入越多。所以各位请注意,假设说这是某一国政府的阴谋的话,当然我没有证据阿,广场协议之后,每一个人都预期你最后要升值,那么国际炒家进入的结果呢,不但完成了国际炒家自己赚钱的使命,同时也完成了所谓的宗主国背后的政治目的,就这么简单。到最后,日本的经济崩溃,让美国更进一步的掌控日本,就这么简单。可是这一切的成就阿,不是一个经济行为,我一开始就告诉各位的,是各国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那么如果今天日本的经济强劲如 1980年代,你觉得美国对他的控制会有这么强吗?大家思考下这个问题。
而且类似的现象阿,在台湾也发生过,台湾最高纪录的时候呢,汇率也升了一倍,以前是40台币兑1美元,到最后,最高峰是22、23块左右台币兑1美元,也是一样的,几乎升值一倍。货币这个问题阿,到最后各位要理解阿,那就是一个政治行为阿,那就是政治斗争的行为,而不简简单单是个汇率行为。那么今天我国汇率政策,最为危险的一点呢,就是把它当成一个经济行为。我一再的呼吁,要注意各国政府对汇率方面的政治阴谋。
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如果我是A国政府的话,目前中国汇率走到这个地步,非常好,因为这是双利的行为,我可以透过人民币的升值,来打击中国经济,同时完成我的政治目的,此外,我鼓励国际炒家继续炒作,热钱大量流入,他也赚钱,这不是双赢吗?双赢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承担这一切的后果。
我今天讲这个故事阿,你们晓不晓得我多么希望我是错的。但是我知道我一定是对的,因为那些人都是我教出来的,当时我们就是这么讲的课,各位理解吗。我们沃顿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纽约大学商学院,我们开了无数这方面的课,包括本人在内,这不就是我们刚刚讲的话。这些学生聪明绝顶,美国人最聪明的人才呢就是进的商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我们中国不一样的阿,我们中国像我这种差的才进商学院,(笑)好的都学理工科的,不太一样。但美国在这方面人才济济,这些人经过学习之后呢,到华尔街去,经过几年、十数年的磨练,各个是高手,你是这种竞争对手。
而且我为什么反对人行,采行一篮子货币?一篮子货币是不能采行的,因为我们目前拟定的一篮子货币是盯住什么,欧元、日元、美元以及韩元。一旦美国政府,不要讲美国政府,太敏感了,讲某一个国家政府,(笑)他如果要让人民币升值,他就逼迫日本升值,假设,人民币就必须升值,就这么简单,他根本就不需要跟政府谈判的。现在阿,美国政府还需要仰仗中国政府的鼻息,逼你升值呢还得跟你谈判,跟你说东道西的,中国政府才调一点,中国政府还有那么一点自主权,那么一点国家的尊严,到最后shy;,你一旦采行所谓的盯住一篮子货币,以后我鸟都不鸟你中国政府,我逼迫你人民币升值我就打击日元,看你升不升值,我通过油价危机,我打击欧元,你升不升值,你就自动升值。将来到最后,中国的外汇市场你发现汇价是由美国政府决定的。这太悲哀了。
我们制造业,大家千万不要听信媒体,或者是一些简单的原因是说,我们中国很骄傲是个世界工厂。我告诉你,世界工厂是个最讽刺的笑话,你晓不晓得,世界工厂利润是多少,2~5%,你只要通过汇率轻轻松松搞一下,你全部全国都没有了,你全部全国利润全给美国人吃光。一个所谓世界工厂,在我听起来,是个极大的讽刺。
那么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我走到下一步阿再谈。世界工厂,我在国内教书,我这么多的企业家的学生。当然了,我必须再跟各位讲,我这几年呢,媒体给我取了很多的名字阿,包括叫我民企杀手,也叫我民企教父,这个那个的名词,我必须一再强调阿,这个是媒体对我的称呼阿,我本人不是这样子的。我所教过的学生,我上过这么多的课,当然我的学生都是企业家,而且都比我有成就。你竟然发现一个你们今天很关心的话题,也是大会要我讲的,你发现大部分企业家都是房地产商,投资中国前几大的民营企业,都是投资控股的,甚至你说 李嘉诚先生,可以说中国最伟大企业家之一了吧,他是什么样的企业家,他是投资控股型的。这就是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扭曲,你有没有通用电气这样子伟大的企业,你没有。你不要说通用电气了,你有没有三星电子这样的企业,也没有。你有什么呢,你有房地产,你有投资控股,你有修桥铺路那种的企业,我国的生产力往哪里发挥呢。
那么前一阵子武汉市邀请我对大武汉市的发展提点意见,当然了在会前,武汉市领导一再跟我讲,郎教授,千万不要讲太尖锐阿。(笑)我说你找别人嘛。(笑)而且我价钱这么贵,其他人很低的价钱就随便请来了,却请我,神经病嘛。(笑)他说,你讲嘛,稍微客气点。(笑)然后,他们提出大武汉的思维,什么思维呢,用房地产带动大武汉的发展,唉,你逼我变的尖锐,我都没办法。(笑)然后,上次去银川,小小的银川,万人口。各位知道,我们这个市委阿或者省委,一换届阿,要把前任的理想全部推翻,那是我们目前非常头痛的一个问题。前任政府怎么说银川呢,要小而美,现在呢,换个新领导了,他说大而美。(笑)怎么大呢,搞房地产。(笑)
那么我就提出个思想阿,可能我这人才疏学浅吧,我阅读了这么多的历史,我从来没看过世界上哪个城市的发展是靠房地产带起来的。每一个城市的发展呢都有它的核心竞争力,不然呢是成不了城市的,你相信我的话吗。你没有可能在袋鼠之地搞个城市,这是没有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袋鼠多,我就多盖几个房子,用房地产带动房地产,这不可能的。一定是他的港口、运输中心等等原因,或者工业集散中心,才有可能成功。房地产是什么,他是个后续指标,就是一个城市透过一个核心竞争力成功后,房地产顺带起来的。那么我们现在的思维不是,我们地方领导的思维是非常危险的,想用房地产来带动城市发展,缘木求鱼,不可能成功的。
当时武汉市的领导,其中一位小领导说,我们目前武汉市的房价呢是3000块钱1 平米,还没有看到泡沫现象。我说这位同学阿,这是刚开始啊,(笑)还没开始这个政策,你一旦推出这个政策以后,你晓不晓得,房价飙的像上海一样,走到这一步,你怎么办,你告诉我。而且,我说,以房地产带动经济的后果呢,那就是,高房价反而阻碍了这个地区的发展。类似的话呢我在银川也讲。讲了这话又去了武汉。有记者围住我说,郎教授,能不能在大武汉的思维下,能不能给他什么建议呢。我说不必提建议了,他说为什么不提呢?第一,他们根本不在乎的。第二,我们官员是不喜欢学习的,也是最大的毛病。(笑)哪些人最不喜欢学习,政府官员最不喜欢学习,还有谁,企业界的一把手最不喜欢学习。(笑、鼓掌)
我每次到企业作内训的时候,使劲训的就是那一把手。(笑)我一近来阿,我毛病很多的,第一,不准喝水。演讲我喝水还有道理对不对,你喝什么水我说。(笑)中国人阿,尿特别多,(笑)每次都要去小便,一下子一下子,你说讨不讨厌,(笑)不准喝水不准小便,不准放屁不准打嗝,(笑)互相监督。(笑、鼓掌)每次我都问,一把手为什么不来,不论什么原因,他必须得到。因为一个城市的发展,一个省市的发展,一个公司的发展,一把手思维太重要了,你们不管什么商学院阿,财务会计营销什么都有,你只要一把手做做决定阿,其他什么学科都是帮不上忙的,锦上添花而已。领导的思维太重要了。我在国内呼吁很久,目前大有改善,我去年讲的地方,一把手没有敢不来的,你敢不来我肯定要骂的。(笑)而且大家都不会喝水,像你们一样的。
讲到这里阿,相信是各位比较关切的话题,我了解其中一部分人呢,做地产商的,也希望跟国内地产有一些参与,所以大家对这次的宏观调控以及中国的房地产走势呢,我相信你们是比较关切的。我曾经在我的节目里提到这个话题,但是不准播,我点名哪个楼盘会跌,结果没有播出来,但是事后看起来,跌的楼盘都是我点名的,没错的。(笑)从政府的利率汇率呢我一路谈到房地产。我这专业演讲,他给我时间,我就准时停止,我不会多一分钟也不会少一分钟,我这工夫不是一般的。(笑)
房地产本身阿,这一次呢,我相信各位非常关切,那么我们的媒体也做了很多报道,我希望把我自己的观点来跟各位做个沟通。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坦白来讲,非常头痛。目前一连串的措施,包括房产2年之内要卖的话,罚款5%,要缴税5%,还有,比如说,要卖的话必须先还贷,还贷以后拿到还贷证明了才能再卖,就是让你不能交易,让你背上比较高的交易成本。到最后的结果呢,发现什么现象,就是真正有泡沫的地区,就是大上海地区。北京还好,广东是没有泡沫的。那么我们政府的政策阿有一点是很有意思的,他总是一刀切,就是全国普遍铺开了宏观调控。当然除了我之外,还有很多人反对,目前政府已经停止再继续宏观调控了。
宏观调控之后,上海的房价我没有看到怎么跌的现象,反而是交易量急速萎缩,有几个月是零,没有交易,现在一个月大概是100多个交易,那等于没有一样的。北京的房价以及广东的房价维持上升,这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希望跟各位解释一下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什么样的格局,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天生的畸形的市场。他是向谁学的呢,他是这么样的一个历史过程:深圳学香港,广东学深圳,沿海学广东,全国学沿海。那么香港的房子有什么特性呢,香港的房市呢是一个急剧炒作的房市,就是说,他卖楼花,而且楼花卖的很奇怪,一下推出10户,炒的高高的,也不是全部推出,推出一部分楼,而且上面是住宅,下面是商店,这种模式。这种炒作的模式呢目前被中国大陆的地产界普遍采纳。但是你在中国又没有香港的法制体系。举个例子来讲,各位从香港来的应该知道,前一阵子有很多谣言,有个地产商代理,就说我这个房子卖的特别好,有个大陆来的表叔阿一下子买了10套,付现金的。大家说房子这么热销阿,带我们去看下吧,就发现这个事情是假的,这个人呢还被香港的高院起诉。那么我想请问你,同样的谣言,如果在国内呢,会不会起诉他呢,肯定不会。所以你看阿,香港的楼市本来就是严重炒作的楼市,把他整个精神移植到国内,你又没有相应的法律保证来预防炒作,来扼杀谣言,怎么办。
那么我再假设一个情况,假如我是国际炒家的话,我要怎么从房产大赚一笔?我常常再给你们讲一句话,我们在150年前,大清王朝时代,你是船坚炮利不如人,你要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阿,你今天阿,财务金融不如人阿,你一样要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你们都是外地过来的,思考一下,你如果要进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话,要怎么样来坑中国人一把?尤其是这些不懂金融的中国人,不坑他都有点不好意思。(笑)怎么坑他?那么首先,我们找到一个城市,在哪一个城市是最好炒作的城市?我讲的详细一点,方便你们炒作阿。(笑)你要不要去深圳炒,深圳有没有市中心,有的,比如说像罗湖区勉强可以称作为市中心,可是老百姓他不喜欢住哪里的,哪里夜总会特别多,哪里房价低的多,不太涨的,那么深圳人住哪里呢,住在华侨村、香米湖、湖田区那一带,那是很大的一个区域,这么大的区域,假设你几亿的资金,你怎么炒作,那很难。广州呢,广州也有市中心,广州的交通是差的,那么差个交通,给老百姓很大的负担,广州人愿意住在市中心吗,他不愿意,他住哪里呢,天河以及番禺,现在番禺也是广州的一部分,番禺是新开发区域,这二个区域地方非常之大,难以炒作。北京呢,这个北京阿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个地方。今天我有多少时间讲课?(笑)我要把时间找对,多讲了不好意思。(笑)这个北京阿,他是二环、三环,没有一环,四环,这么环下去的,我有时候挖苦北京市,怎么搞这种环呢,莫名其妙,现在搞到七环了,八环就把天津搞进来了,(笑)十六环就把山东搞进来了,(笑)把全国都变成北京郊区了。(笑)他这个环状的东西呢,让你很难炒作,虽然环有很多的缺点。而且北京市他特别有意思,他领导意识非常强的,北京市可能交通堵塞的原因,几环交流道出来的地方发现不对,下一个出口下来就不会有交通堵塞了,非要从这个道口下来,很奇怪的。北京市的交通堵塞跟规划不善关系非常大的,搞这个几环。这个几环特别有意思,你问北京老百姓,想不想住在市中心阿,他当然想住市中心了,是天安门,(笑)那是国家领导人住的地方,不是老百姓住的地方,(笑)你要住天安门阿,没有人要住那里的,想也别想,住王府井,那也不行。那住哪里呢,北大清华那一带,或者亚运村,或者工人体育馆那一带,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四环、五环之外,那是很大的一个区,北京市是很大的一个地方。在墨尔本呆久了以后呢,回到北京你很不习惯,吃个饭都要 1个小时才能到,而且都是塞车,太大了,去任何地方,包括上个厕所,都要1个小时。(笑)在这个地方,这么大的区域,你怎么炒作,你看还是不行。
因此应了我的一句话,大上海地区是最好炒作的地方。你去问上海人阿,你喜不喜欢住在南京西路啊,以及淮海路阿?我不知道你们这里有没有上海来的,上海老百姓最喜欢住那个地方了,上海人特别可爱,有钱的上海人可能在郊区,浦东或虹桥那一带,买个豪华别墅,他还是要在南京西路、淮海路买个小公寓住着,他就是这个心态,他这么样的一个想法没办法的。要不要住南京西路啊,他高兴的很,淮海路呢,没问题。那个区域阿,土地供应极为有限,当然目前还有一大块地没开发呢,那就是周正毅的地shy;,(笑)要开发搞成一个什么雕塑公园,在南京西路附近。他那个土地供应非常有限,而且楼盘很少,而且上海人都很想住这里,叫内环区。由于这种特殊的现象在,所以呢,他可以用少量资金,据我们判断,几亿元就可以撬动上海的房价。
他做法是这样子的,我们发现,整个上海房价走势图呢,跟2003年国际炒家炒作香港H股是非常类似的。香港的H股什么意思,就是国内到香港去上市的叫 H股,国内的很多国营企业是H股。我们看他们当时怎么炒H股阿,就是国外的机构投资人呢,联合起来炒作。各位回头看一下阿,中国人侵略别的国家的时候,都是单打独干的,国外呢都是八国联军,当时在清朝的时候他八国联军,到今天他中华人民共和国,他一样八国联军,你看他炒房地产,他炒H股就是这样的。当时在 2003年4月1号前后,当然我有一个理论,那就是,国际炒家联合操纵的结果。讲了这话,我要找证据。当时香港的规定呢,机构投资人持股量在10%以上才需要披露,10以下不需要披露,我看资料发现,我没有看到国际炒家、国际投资人炒股,难得我的理论是错的吗,不可能,我不会错的。突然到了2003年4月 1号,联交所来了突然一个命令,5%以上都要披露。你看吧,都在10~9%之间,最多的时候,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呀,都在里面,你想像的到的国外投资机构都在里面。摩根还有几笔控制的比较好,9.99,(笑)10%要披露,9.99不需要披露,就这么干的。
这些人怎么炒呢,我拿马鞍山钢铁阿,国内的一家国营企业,来给各位举个例子。我们发现阿,马鞍山钢铁是大通以及汇丰银行,还有一个叫联合资本公司几家联合炒作的。怎么炒作呢,摩根先进来,大量收购股票,使他的持股量一直上升,可是发现股价阿,他没有变动,很稳定。他大量收购,但速度很慢,不在市场造成任何压力,没有谣言。收购量上升,股价不太变动。到最后由谁来拉他股价呢,就由汇丰银行以及联合资本二个公司,突然进来,大幅拉抬股价,然后在最高价位,三家公司一起套现离场,股价大跌,然后把中小股民圈进去。这是马鞍山钢铁,换一家呢,说不定由汇丰银行先做,然后摩根大通再后面接盘,就这样子,相互合作,所以大家都不会被套牢,不像我们中国的庄家,还被套牢的,你说傻的。(笑)要使坏的话呢,就要跟老外学,联合炒作才行。
这个现象给我们一个很大的震撼,所谓的联合操纵竟然在上海的楼市一样上演。我们回头看个历史资料,在2002年的时候呢,尤其2003年初,大量进来,大量收购内环的房子,房价没有太变动。我们找不到具体的资料,它不是股市,没有披露的义务。但是我们走访了很多内环地区的房屋代理,根据他们的说法,有很多的机构投资人进来,成批成批的买。到了2003年底,开始拉抬,从年底到2月份,短短2~3个月的时间,拉抬近30%,从2004年下半年,楼价大幅上升,跟H股走势非常类似。到了3月份、4月份,达到历史高位,怎么样呢,应该是和H股一样,一起套现离场。
我和各位讲阿,中央政府在做决策的时候阿,很多时候,会还没开完,外面都知道了,(笑)宏观调控这个思维阿早就知道了,很多人晓得,可能我不晓得吧,但很多人都晓得。所以在宏观调控政策没有出台之前,全部套现离场。然后宏观调控政策一出来,一刀砍向谁呢,接盘的上海老百姓,国际炒家呢他们比你先走,这叫什么各位知道吗,技不如人。真正的想砍到他们,没砍到他们,到最后呢,打击了上海老百姓,但是这也是活该的,谁叫你要去接呢。你看我们广东老百姓就很好阿,多打几次就乖了。(笑)广东为什么没有泡沫各位晓得吗,因为广东跟香港非常近,从1992年开始呢,广东就不断的受到香港的冲击,香港楼市几次崩盘, 97年是最严重的,当然董建华 先生领导无方是最重要的原因,但是几次打下来以后呢,广东老百姓特别的理智,他不跟风的。
所以各位请看下,我们按照房地产走势图来看,广东几乎没有任何的泡沫,房价走势有时候还低于通货膨胀率。这个现象还是比较正常,香米湖一带,华侨城一带1平米卖到1万多比比皆是,可在上海内环地区呢3万以上。像上海老百姓这次的跟风,受到打击,他什么时候调整,这更有意思。我认为这一点呢值得各位关切。宏观调控出来,如果你不交易的话呢,价格是不会变的,就像股票一样,股票价格为何有波动,就是要通过交易,没有交易是不会有波动的。我们观察到这个现象,上海老百姓惜售,不卖,宏观调控前二三个月,交易量几乎为零,现在是100多,那也和零差不多。由于你交易量过少,除了一些资金链供应紧张的新楼盘不得不降价之外,我们没有看到二手房大幅降价,尤其内环地区。我当初预言,内外环之间的房价按照比例而言是泡沫比较大的,为什么呢,内环房价一炒起来, 3 万块以后,旁边这些内外环之间的楼盘呢,觉得他们怎么涨的那么快阿,咱们也跟着吧。跟风跟起来的,所以内外环之间的泡沫最严重,外环之外的还好一点。这次下跌的阿是内外环之间的下跌,而且这带楼盘啊,抗不起价格的,他们基本不是实在的资金进入,而是跟风的结果。当时我在4月份的时候做过这种预测,到最后走势图也是这样,内外环之间价格下跌的压力是比较大的。外环以外的一大批新楼盘下跌呢,我们发现是因为地产商抗不住。但是属于个人资产的这一部分有很强的惜售现象。
那么现在我更担心是哪一点,我更担心是,上海市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是很奇怪的,他不是根据赚多少钱来消费的,他的消费习惯有二个变数,一个是薪水多少,另外一个呢是财富效果。由于房地产大幅泡沫现象,房子价值虚增比较多,甚至增值100%、200%的都有。老百姓觉得自己有钱了,出门打的啦,晚上出去吃喝玩乐啦,腐败呀。上海是个最有趣的区域,你只要稍微下一点小雨,毛毛雨,再叫不到出租车,大家都怕淋点雨,娇贵的样子,怕淋点小雨。(笑)还有,不论你菜做的多难吃阿,总是高朋满座,(笑)上海人的一个独特现象。各位知道为什么吗,就是那种财富效果,所产生的一种畸形消费,这种畸形的消费拉抬了上海市的经济。各位知道我担心什么事,上海市的竞争力,就像我批评银川跟武汉的一样,会因为高房价而受到一定的打击。这话怎么说?如果宏观调控非常有效的话,打击了房价,如果泡沫假设阿完全都没有了,消费会大幅下跌阿,所以现在繁荣的假相所形成的高增长,会因为消费的大跌呢而受到破坏。我最担心上海会是第一个开始萧条的城市,同时大上海地区政府希望搞金融中心,这个中心,那个中心的。我想反问一个问题,你这么高的房价,外滩要搞个金融界以前有这个想法,现在不搞了,为什么不搞了,太贵了。几万块1平米,谁能住的起。你发现很多政策的推动阿,因为高房价的原因,很多政策推不下去。所以现在上海政府阿,我觉得他是非常辛苦的,他想做什么下一步,你告诉我,除了2010年的所谓世博概念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概念你告诉我。上海市走到现在遇到一个瓶颈,当然我不能排除其他的因素,但是高房价遏制了上海下一步的发展,而且上海消费的这种特殊形态,上海地区会成为波动极为大的城市,会让未来的治理呢更加的艰难。
可是各位要理解阿,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问题。我们再回头看,广东省的发展和上海不一样,上海市政府的规划还是比较到位的,整个城市的发展,政府的行为做了主导力量。广东又不是的,广东是绝对自由放纵民营经济的地方,到现在为止,你发现这个也是遏制广东经济发展的原因。大家知道为什么,因为广东省每一个市县都是低水平重复浪费投资,而且都是一样的。大家为了自己发展自己阿,每个都搞个小庙小店,搞个高污染的,到最后,看起来好像民营企业很旺盛,你下一步走不下去了。这种低水平重复浪费重复投资现象,遏制广东省发展。我拿上海和广东这二个城市和各位做个比较,如果各位想要回国内发展的话呢,对于类似的现象必须多加注意。我们先休息下,大家先小便一下,(笑)回来以后我们继续讲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困境以及其他的问题。(鼓掌)
为了追捧,对于各项政策,我有个人的意见。以下还有三十分钟的演讲,说一下大家关切的话题。近期在国内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就是证监会推出股改。什么叫股改,股改的意思,就是把上市公司一些不流通的法人股或者国家股以一种特殊的方法,变成流通股。这个事情目前真正做,如果各位关切的话呢,随时上新浪网搜狐网,财经版的头版头条常常谈到这个问题。我个人在公开场合也好,或者透过内部管道也好,我是公开反对证监会。我认为股改必须立刻停止。我这样讲的原因,是因为,这个做法进一步破坏了政府信用。虽然我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阿,可是我对共产党的信用我比谁都关切。(笑)
为什么我这么说,全世界做过股改的国家很多,我认为最成功的国家呢,就是跟你们有关的国家-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时代,推出了所谓的股改三步曲,他的原话是私有化三步曲,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希望各位留意下这个现象。那就是,第一步,在现有国有股股权不变的情况下,由职业经理人经营。第二步,最重要的一步,经营好的国营企业进行股改,把他的国有股转化成老百姓所持有,那么做的不好怎么办呢,就不能够进行股改。既然是一个民主殿堂,为什么这么笨呢,都股改,我赚了,卖给老百姓,管他呢,反正坑老百姓无所谓。我告诉你,这就是英国政府的睿智。因为他完全理解,股改本身就是政府的背书,如果你把坏的公司拿去股改,到最后,小股民买到以后,股价大跌,他骂谁呢,他骂政府,因为政府背书的政策阿,而这就是为什么英国政府在第二步的时候只让好的公司上市。那我们今天是怎么上市的呢,什么公司,不管好坏,都进行股改。这次我发现的现象,接到无数的投诉,小股民的投诉,三大现象:第一,发现在股改之前股票大量转手。我们怀疑上市公司利用人头收集股票,投票时用,因为股改需要小股民投票的,出现收购股权。第二,我们接到非常多的投诉,上市公司透过某些顾问公司,在交易所、各证券公司营业大厅,收购表格,帮股民投票。第三,某些地方政府,趁此机会套现离场。那么这种现象所带来的最后结果,我想请问政府,你能不能防止?防止不了,你的背书阿,就像汇率一样使政府信用进一步被破坏。我们的党希望信用被破坏吗,他当然不希望。各位知不知道什么原因,因为他不理解,不理解金融市场的险恶。当然你说,新加坡做的怎么样,他基本上沿袭了英国的制度,所以新加坡的股改呢也是找好公司进行股改。这个政策如果推行下去的话呢,我从来不觉得我们股市会有成功的希望。第三步,英国股改的第三步曲,那就是英国政府保有一股黄金股。什么目的,在影响重大国计民生的问题上面英国政府有否决权,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英国知道政府的重要性,政府的价值。我们国内有些专家学者要求共产党退出经济领域,这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党不但不能推出,而且必须在经济领域里更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因为只有政府才能够振兴股市,而且股票市场是否能健康的发展,唯一的因素只有一个,包括美国,包括英国,只有一个,什么因素各位知道吗,那就是政府信用的背书。一个没有政府信用的股市是不会好的,你认为上市公司自己会好吗,股市参与者会有良心吗,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没有政府严刑峻法的管制,就不会成其今天伟大的美国股市。政府的信用太重要了,而这次股改呢,也是某些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缘故,打着国家旗号进行股改,这是我表示反对的。但类似的思维呢我在国内已经讲过很多了。
所以大家有人跟我提问,说我们的股市未来该怎么办?我只想和各位讲一件事,股市的好坏跟政府是否有决心做改革有很大的关联。我讲一个世界上最坏的股市,那就是 1929年的美国。美国股市在1929年大崩盘的时候呢,由890亿的市值跌到150 亿美金,当时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新方案,什么方案呢,那就是严刑峻法,让股市参与者不敢投机倒把。最后5 年下来,完成了证券交易法的修订,建立了伟大的美国股票市场,而这个伟大的股票市场承担的责任就是社会财富的增值。那么我们今天对股票市场的各种思维,坦白的讲,都是学西方的一点皮毛,可是最近,各位关切这个题目啦,搞了个 QFII,什么是QFII呢,那就是叫国外的机构投资国内的股票市场。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各位晓得吗,他看到美国人,机构投资人好阿,又做基础研究,又是长期投资,他不炒股票的,所以把他引到中国来,他就不会炒股票的,他就会想美国一样,搞什么长期投资,搞什么基础研究。糊里糊涂,怎么可能啊!他在美国这么干,他在中国就不会这么干。为什么?各位知道吗,因为美国的严刑峻法让他不敢,中国没有严刑峻法他就敢。你看香港,谁在炒股票,真正操纵股市?那不就是这些在国外奉公守法的机构投资人吗?在香港怎么样,翻云覆雨,比我们国内庄家还要厉害。这是什么现象,这个现象是我一再批评的。我们所学习的呢都是西方的皮毛,西方资本主义就这么简单一点皮毛就给你学会了吗?
我是资本主义经济学家阿,你们知不知道我在国内最反对什么,我最反对他们什么民主自由议会宪法以及民营经济。(笑)我比社会主义经济学家还要更左倾,你们要说我左倾嘛还差不多错了,你以为民主自由议会宪法以及民营经济可以救得了中国吗 ?你大错特错了。我们150年来阿,从孙中山开始就没搞清楚状况。(笑)我为什么这么说,亚洲哪一个国家是成功的,你告诉我,一个伟大的殖民地,美国的殖民地,亚洲1960年代的超级强权,叫什么,叫菲律宾,他承袭了美国所有的制度,包括我刚才讲的民主自由议会宪法民选总统、民营经济,到最后,你发现,民营企业和政府合谋席卷全国财富,到最后呢,菲律宾女人不得不到香港,去做保姆。(笑)那么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哪个国家不是如此呢,你只要盲目的引进西方的制度,所带给你们的就是国家的没落,你晓不晓得。因为一个最基本的精神你没有引入,那就是法制化建设的信托责任你没有引入。
我不晓得各位去年有没有很关切我们国企改革,这25年来,我们中央政府大力推动私有化,把我们国营企业逐步的转成私有化,通过很多种方法,包括 MBO。什么叫 MBO呢,那叫经理层收购。其中有一个最荒谬的理论,叫做冰棍理论,由于国家民族的问题、体制的问题,使国营企业做不好,做不好呢,它会像冰棍一样慢慢融化,与其让它完全融化光呢,不如在它没有融化光之前送给国营企业老总。由此推行 25年的产权改革。国企老总通过很多种方法,包括自己收购,我的朋友收购等等方式把国营企业搞到手上。这就是我们的产权改革。去年我发表一篇文章开始,是在复旦大学做的演讲,叫做"民营企业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当然话很激烈,马上那个家伙就到香港告我,然后开始了将近一年的斗争,到最后,这是政府的英明,停止了 MBO,不许国企老总随意拿国营企业。
在今天这个场合呢,我认为是很重要的话题,我也希望跟各位做个沟通。今天中国的企业家,我每去任何一个地方演讲,我告诉地方政府、企业界下面一句话,中国企业家包括高管人员不需要激励机制,这是美国或者澳洲的激励机制,我们不需要的。中国人缺什么,中国人缺信托责任。什么叫产权改革,这么多年来,那就是我所谓的保姆理论。我们家今天很脏阿,请一个人来清洁我们家,这就是保姆,清理干净以后呢,家就变成他的了。这就是我们产权改革。(笑)国企老总本身阿,就是保姆。很多人不高兴阿,说我们不是保姆,我们是管家。我们不管,反正就是被他拿了就是了。你做好是应该的,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想的。由于体制问题,所以我们做不好,做好了就变成他的了。这是个表面现象,各位晓得吗,以后大家要对我们中国大陆进行更深层次的了解。你们以为一个资本主义经济学家,我所在乎的仅仅是国有资产吗,你这样想你就错了。我所在乎的不但是国有资产,甚至是什么,民有资产我更在乎。你想想看,这一群会践踏国有资产的职业经理人-国企老总,将来一定会践踏民有资产。你不相信我的话,你问问国内民营企业家,你敢不敢把100%的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你不敢的,为什么,明天他就把你客户带跑了,他就这样一个民族。甚至我们没有信托责任到什么地步,你到国内餐厅吃饭,墨尔本可能不会阿,你问那服务生有什么好吃的?他一定会跟你说,先生,蒸条鱼吧。为什么,你知道吗?不是最贵的,就是卖不出去的,没有第三种可能。(笑)连服务生都没有信托责任。所以我们今天产权改革背后的问题,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未来最大的危机,那就是我们国家信托责任的沦丧。
我在这里很沉痛的告诉各位,这件事情阿,中共中央是非常清楚的。我们差到什么地步,我举4个美国的企业家。美国小布什总统在一个月前提出,考虑停止征收遗产税,这种事情在很多企业家认为那是非常好的,对吗,大家肯定很高兴。你们知不知道是哪二个人登广告反对,一个是微软的比尔盖茨,一个是巴菲特。他们怎么说,他们说,"我不能允许我的第二代不劳而获!"想想看,活雷锋啊。(笑)"因为我的第二代如果不劳而获,会使他同时代的年轻人处于不公平的竞争情况,这种现象会影响美利坚合众国未来长久的国力",何等的伟大啊。人家想的国家民族老百姓,我们想的是什么,我们的企业家国企老总,想的是自己。这是美国的创业企业家。
你看看美国的职业经理人,但我不是讲各位了,我在国内是这么讲的,几千个国企老总就在下面,就讲国企改革,我就问他们,你们坐在下面都听好,除了不准喝水以外,还可以听好,(笑)你们自己认为哪一个人比通用电气韦尔奇伟大请举手,我告诉你,不必看,没有一个敢举手的,为什么,你差多了。(笑)韦尔奇从 1981年接任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当时他的市值是300亿美金,到了2001年,他下台的时候呢,变成了5000亿美金,你们知道什么概念吗,那是中国 GNP的三分之一哎,富可敌国,一个公司。请问国企老总,他走的时候带走什么,带走他的薪水以及退休金1亿美金而已哎,你们呢,像TCL的改革,李东生一个小改革,拿走12亿人民币,你凭什么,你公司是通用电气多少,万分之一,你凭什么拿那么多钱。甚至有人跟我说,比如说海尔吧,很多媒体跟专家学者问我,你看,1985年,海尔冰箱总厂,是个破产的企业,要不是伟大的企业家,把他搞成今天世界的品牌,哪有今天的海尔啊,难到他不应该拿吗?我告诉你,他就不可以拿。为什么不可以拿呢,我拿美国克莱斯勒做比较,克莱斯勒也正巧,就在那个时代,破了产,当时他们聘请了一个重组大王,你们都知道的,爱登卡,来做重组,他拿多少钱,1块美金1年,他不好意思,你公司这么糟糕,你还敢拿吗?等他把公司重组好了以后,重新上市。我想请问全中国老百姓,克莱斯勒是谁的?通用电气是谁的?你发现阿,都是中小股民的,而不是这些职业经理人,你知道为什么吗,那才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精神,是什么,是对国家民族以及老百姓的信托责任。你做好是应该的,我们今天国家民族,有没有想到这句话,没有,想到都是自己,做不好都是谁的错,国家民族的错,什么体制问题,那不是国家民族的错吗,共产党的错,做好了,是他自己有能力。莫名其妙。(笑、鼓掌)
就是说,我们这个土壤出了问题,才孕育出这一大批不检点的职业经理人。这个问题有多严重,我回答刚才那位观众提的问题,你晓不晓得,全世界500大,哪一个不是职业经理人做的。那么今天我们的企业家阿,创业企业家是非常艰苦的,他没有可信任之人,没有可用之人,所以他所担忧的事情和美国人所担忧的是不一样的。上次那个韦而奇来中国做演讲,讲的是不太好,他老了嘛,胡说八道一通。(笑)我们企业家问的问题,他都听不懂,不知道在问什么,为什么听不懂呢,因为你担忧的问题跟他担忧的问题不一样的,我们担忧的是,我们如何防止被骗,(笑)我的总经理怎么坑我,(笑)我要用什么激励机制保证他不会坑我,(笑)保证他好好工作,我们担的是这种心,低水平的事情,人家韦而奇担心的是什么,整个宏观战略格局,没有可比较之处。为什么,各位知道吗,这种土壤所出来的企业家,一定怎么样?我在2003年提出说,中国企业是做不大的,很多人骂我,现在没人敢骂我,我就问一句话,你们想做大吗,你现在的企业有多大,我有几个亿,几个亿是吧,我想请问你,你5点钟的时候敢不敢关手机啊?哎,不敢。几点关啊?24小时都不敢关。(笑)为什么啊,事情太多了。我说这个小摊子,你5 点钟都不敢关手机,忙成这样,你还能做多大,你告诉我。为什么做不大,各位晓得吗,你没有帮手啊,中国没有可信赖的职业经理人,因为我们的土壤就是没有信托责任的土壤。
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一再强调,从讲菲律宾的案例,讲到现在,我并不是民营企业家的敌人阿。所以媒体封我是民企杀手,因为某些企业倒闭的缘故,跟我有关的企业倒闭的缘故。(笑)但是也有很多人叫我民企教父,我情愿担当民企教父的美誉。我事实上,非常关心民营企业的发展。我现在一再呼吁,我们中央政府,未来该怎么做,我相信在做的各位也都十分关切,你们心中跟我一样都希望我们国家更进一步强大。所以从菲律宾的故事讲到国企老总,你知道我们欠缺什么,我们欠缺大一统的更加中央集权的政府,一个更有执行能力的政府,推行法制化的建设,而法制化的建设必须先规范政府的行为,再规范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我为什么这么说,海外华侨感触是最深的,你们对中国的关切远远大于国内民众对中国的关切。我今天不需要问你们,你爱不爱中国,我可以帮你回答,你们每一个人都爱中国,不然你不会来听我讲中国的问题,我在国内我不这样问的,你们知道我怎么问吗,我说你们这些人到底爱不爱中国?(笑、鼓掌)
你认为应该怎么样让中国强大,那么最近国内出了一本书,写的不错,写我的,(笑)这本书叫《郎风暴》,写这本书以后呢,我下面要讲的思维在里面都有,当然了我们政府对这本书也非常重视。我这么说,中国要强大,首先要渐进进取。我们的总书记,我们的常委,在这方面是非常爱学习的,他们常常找专家学者给他们讲课,各位可能都不知道这事,请专家讲课谈谈历史谈谈什么,非常注重学习。我提出一个思维,我们国家要富强,我们需要什么,我们的党应该怎么做。这本书里面讲的非常详细,我花几分钟的时间和各位做个沟通。 ...
你们认为一个国家要怎么强大?民主自由议会宪法吗?我跟你讲,你只要采行这种政策,那就是上百年的混乱,那不就是今天的中国吗,我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不就追求这个吗?你们有没有看过《走向共和》,那个连续剧看过没有,回去再看一下,(笑)里面全部都是错的,(笑)错在哪里呢,孙中山竟然在革命成功后要求老百姓投票选出总统来,可笑阿,你完全没搞清楚。民主自由议会宪法是什么,是强国之后的结果,不是原因。你今天看到英美德法这些国家,都是民主自由议会宪法是吧,你搞错了,那是强盛之后才有的。德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议会宪法的,难道是二战以前吗,错了,二战之后,二战之前,魏玛宪法,但是被废除了。
那么各位再看一下,我用一个伟大的人讲的一句话,给各位一个启发,拿破仑他说,"为何错落三岛,小小的英国,能够成为席卷全球的日不落国"。他表示不理解,那么小的一个国家,到最后,他认为,是英国人的纪律。美国人呢,继承了英国人的纪律。你们以为美国人很散漫的,你错了。我跟你讲阿,我一去美国的时候,我也以为美国人是很散漫的,因为我自己是很散漫的一个人。美国一年调二次时间,到调时间的前一天晚上呢,报纸上登个小方块,说明天调时间了,美国第二天阿全国没一个人迟到的,除了我差不多迟到一个小时以外,别人都不迟到的。(笑)那是美国人的纪律。而且从东到西时差三个小时,美国人都调时间,何等伟大的纪律,澳洲可能会有,我都不清楚,他不会不听的,这是什么,普通法系的纪律,英美法系,不得了的。这才是强国的关键。中国呢,调时间,全国大乱,我跟你讲。(笑)还有你们去看地球仪,时间是根据经度刻画的,我们时间怎么区分,你晓不晓得,从苏联开始往下走,走到中国,绕开,到越南再往下走,(笑)中国是一个时区,应该是有三个时区,中国到现在还天下大乱,因为没有纪律。
各位请看,英国跟美国的强盛靠什么,靠纪律。所以法国皇帝拿破仑,大家不要简单的以为他是个军事家,他还是个伟大的皇帝,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法学家,他发现法国人特没纪律,跟中国人一样,他创造了什么,大陆法系法典。法国人不是没有纪律吗,我就让法律让你不敢没有纪律,我用严刑峻法让你不敢没有纪律,叫你左转你不敢右转,叫你直走你不敢听下来。大陆法系法典的目的何在,用法制化的力量形成法国人的纪律。我们中国人从来就没有法制化的纪律。我们的法家都是人治的法家,不是法治的法家。我再请问各位,第二部大陆法系的法典谁写的?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形成了伟大强大的德国,二次世界大战败仗,到了今天,欧洲大陆的超级强权,竟然还想进安理会,(笑)能不能进不知道,但至少还有这个资格,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哎。亚洲只要一个国家,是有纪律的,这个国家带给中国数十年痛苦,那就是日本,日本的纪律谁创建的,是明治天皇。你看这几个国家,英国人的纪律是什么时候建成的,亨利八世。美国呢,1890年的哈里逊总统,一直到1932年的罗斯福总统,那是美国最大政府的时代。所以各位再看,拿破仑是搞民主的吗?俾斯麦是搞民主的吗?明治天皇是搞民主的吗?亨利八世呢?罗斯福呢?哈里逊呢?没有一个搞民主的,都是什么,大政府,中央集权的政府,做什么,推行法制化建设。当你法制化建设推行下来之后,你才会有法制化的游戏规则,你才不会有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你才不会国资流失,不讲信用不讲责任的国企经理人才不会有。每一个人都在法制化的游戏规则下尽情发挥你的创造力,创造你的财富。但是这跟菲律宾是不一样的,因为你不会靠剥削别人而让自己致富。那么就当法制化的游戏规则建成之后,中产阶级才能得到保护,中产阶级才能兴起。只有中产阶级兴起之后呢,你才有民主自由,那就是二战之后的德国法国,那也是二战之后的日本。日本有什么民主自由,笑死人,他根本没有的,现在才有,那都是二战之后。
所以我们这150年来的革命阿,我们的革命源泉都是在海外开始的,从檀香山开始的。但是一个观念的错误,带给国家是上百年的战乱、混乱与屈辱。所以,今天,坦白讲,我们期望中国政府做什么事,我们所期望的是带给我们强大的中国,而这种强大的中国,我们不希望你做到菲律宾,我们希望你做到美国。但是我跟你讲,我在全国讲话呢,我是最反对民主自由的,因为一种没有法制化所建立起来的民主自由,那是台湾的民主台湾的自由,那是带你走向菲律宾的自由。如果你们不重视我的话呢,你回忆一下,台湾经济发展最快是什么时候,是蒋介石父子的威权时代发展最快的,民进党之后呢,发展是落后的,台湾的IT产业是出逃到大陆。这些案例证明了什么观点,我们需要这一代的党国领导人,是一个精英政府,而这个精英政府他努力的目标,是创建出一套法制化的游戏规则,创建出一个法制化的中国,而这个法制必须先规范政府的行为,然后再规范个体的行为。几十年之后,自由民主慢慢会出来,我想到那个时候呢,全国都会认同的,包括党。因为我们追求的目标不都是一样的吗,不都是为了一个繁荣的中国而努力吗。如果你不开始这一点呢,你今天就开始民营化的结果,是让你国家更快的进入崩溃。
有一位在国内也是我认为比较伟大的经济学家,他的名字叫做吴敬琏,他的一本书,叫《世纪大拍卖》,讲苏联的私有化。这本书里面呢,他做了个书评,这书评看你敢看不敢看,因为一个人阿,一个大学者阿要承认自己的错误是很难的,他讲了一句话,他说,"国内很多人(包括我本人)都简单的认为民营经济等等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源动力,到最后,我才发现,我是错的"。因为一个没有法制化建设的社会呢,一种过分扩张的民营经济呢,所带给你的是一种权贵资本主义。那么我们今天所追求的是什么,我今天所追求的呢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我们私有化,带给你的不是。
我给你举个最形象的例子,你听了都会想哭阿。一个民营企业家,到绵阳市,想收购国有资产,这个国企老总,不是长虹阿,(笑)告诉这个民营企业家," 哎,跟你讲啊,我们这个国有企业的净资产阿,经过我们后面搞鬼的结果阿,已经压的很低了,你们阿,假装出20%的价格都给你,共产党还有5000亩地在后面,我全都送给你们,你呀,给我一点钱"。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地方干部。还有,我们的改革走到什么地步,四川郎酒, 20亿的净资产,他们员工给我投诉,党组书记,4 亿要把它卖给一个他的朋友,"共产党的东西不要付钱,等你以后上市以后再把钱给我吧"。痛心疾首。这样一种没有国家民族责任感的人大多数。当然我查询过国资委,说不是 4亿,是5亿,结果是一样的。(笑)
那么我们改革开放到什么地步,各位知道吗,举个例子,地方政府认为国有企业无效率,把他给民营化了。结果发现很多民营企业家呢,贱价买断工龄,把工人推向社会,由谁来负担?由失去国有企业的地方政府和你我来负担哎。那么这个家伙,把工厂拆掉,盖个高楼大厦,平地起高楼,卖掉以后,钱归谁,归他个人。这是我最反对的国企改革,成本由整个社会负担,而利益归一个人。这叫什么改革。
那么现在,我们农村的破败,是你不可想像的。股票市场是小事,我们农村的危机才是让党国领导人最忧心的大事。我们最近出来很多事情,不知道各位知道不知道,大学乱收学费,甚至几个名大学,你要考上这个线,给我8万块,我一定收你,就这个样子的。那么以前20年,在党的支持下,农村子弟可以通过念书考上北大清华,他就脱贫致富,现在阿,农村子弟考上北大他都念不起,学费太贵。学费都怎么收的呢,我们党给你大学钱够不够,我跟你讲够的,钱少一点就是了,够还是够的,通过很多种方法,包括收学费,收的钱到哪里去了呢,都到个人口袋里去了。
我们医改不是这个样子的吗,我们医疗改革当初是什么样子的呢,医疗改革,什么叫着自负盈亏,自负盈亏,你生了病的病人来看病,有没有钱啊,没有钱,明天再来。澳洲医院不可能的,急诊下班后他一定要给你看病的,他是人性化的社会,这里我没看过病,我不知道啦,应该这个样子的,中国不是的。被车撞了,快死了,有没有钱呐,(笑)没钱,我跟你讲阿,我不跟你看病,就算你死了,叫你拿钱过来,2万块押金,没钱不看病。你这个社会同情心在哪里?你这个医生的责任感在哪里?医院的信托责任在什么地方?这叫什么,叫做莫名其妙的资本权贵主义。
你一切向钱看的结果呢,是把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都打散了,你发现整个中国社会是个没有文化的社会,是个人吃人的社会,什么改革都向钱看,什么改革都叫自负盈亏。你们知不知道,农村现在到什么地步,有25%的高利贷阿,是4分利阿。各位晓不晓得为什么,我们搞个农信社的改革,叫股改自负盈亏,什么下场,那就是农村收的钱他不投在农村的,你想想看,我要自负盈亏阿,养猪贷款,3个月2000块钱贷款而已,那么少,利息多少钱呢,几块钱,那么我要不要去看一下,你是不是去买猪呢,你喝酒喝掉怎么办呢,等我坐车去看你有没有养猪,来回车费就超过几块钱,交易成本太高,所以到时候怎么样,不借给你了,所以农村收来的资金呢,都投入到城市里面干房地产。那农村没有资金的结果呢,是农村高利贷盛行,而且谁做的高利贷,根据温铁军教授的研究,发现是村里干部的亲戚。(笑)然后,25%的高利贷,4分利,而且高利贷里面,根据温铁军教授的调研发现,87%用于再消费,13%用于再生产。什么叫再消费,那就是吃饭、看病、交学费,永远还不起的,只有13%用于再生产,养猪种稻,这就是农村现状。所以温铁军说了一句话,今天农村的高利贷情况就是国民政府的后期。这个是我们国家目前摆在眼前的危机,可是各位知道为什么吗,我们整个国家目前最缺的你知道是什么吗,就是信托责任。
我讲这个话题,我讲的是非常难过的。时间已经过了几分钟了阿,最后一句话。你晓得我们欠缺信托责任到什么地步,我们所有改革的问题,跟这个事情相关太大了,所以今天啊,我在国内不断的呼吁,我们希望中央做什么,更加强大,压制住地方政府的行为,推行法制化建设,为什么目的,让全国老百姓都有信托责任,我们这一代是最差的一代,要逼迫我们这一代,用严刑峻法让我们不敢不有信托责任。
到最后,讲一个故事,肯尼迪总统讲了一句让我们所有中国人汗颜的话,他说,"不要问国家给你做了什么,你替国家做了什么"。我们国家的人敢不敢讲这句话,不敢,他难道不愿意讲吗,他愿意,老百姓这种小事情。你看,比尔盖茨,巴菲特,韦而奇,爱的卡,人家讲的什么,还有美国总统,人家想的都是国家民族以及对全体老百姓的责任,我们想的是什么,怎么样把国家资产掏到自己口袋里去,想的是自己,我们有没有想到国家,没有。我们国家的强大,按照这种方式走呢,是不会强大的。还好,我们的党中央目前对这方面认识已经非常充分了。最后我在此,讲最后一句话,我跟在座各位一样,非常急切的想看到中国的成功,我们希望我们能够像以前一样,超英赶美,成为世界上超级强权,但这一切的基础,是必须有一个法制化的政府所推动的,而一个精英政府就是要推动法制化建设,用严刑峻法让我们这一代社会参与者不敢不有信托责任,大家不要问国家替你做了什么,想一想你替国家做了什么。谢谢各位。(长时间鼓掌)
(网易2005年10月12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24.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8 07: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9月30日房地产金融高峰论坛发言
2005年9月28日—10月2日,第二届中国深圳房交会在深圳市国际会展中心召开,9月30日,郎咸平教授在房地产金融高峰论坛上发言:
主持人:我们非常容幸地请到了两位重量级的嘉宾为我们做主题演讲,一位是郎咸平博士,郎咸平博士是美国霍顿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首席教授,是近年来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第二位重量级嘉宾是铜锣湾集团总裁陈智先生,他现任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商业地产联合会主席,陈智先生从1996年起就在中国提出了Shopping mall的概念,今天我们还要请出几位合作单位和大家一起分享两位嘉宾和他们平时在自己的企业运营中的一些心得。
郎咸平:这是一个很沉重的题目,沉重到什么地步呢?各位回想一下,我国这么多民营企业家,基本上不是房地产商就是投资巩固商。一个国家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经济结果并没有看到我们的经济体系出现像三星电子等等具有竞争力的行业,而是不断地在房地产行业里面打转转。我很有幸最近访问了两个城市,一是银川,另外是一个非常大的城市武汉。银川在上一届的领导领导下小而美,这次我去了以后领导改了思维,要发展一个大银川,要以房地产拉动银川的发展。这次武汉市邀请我对武汉市提出个人的意见,会前武汉一直跟我打招呼说请我要骂他(众笑),我不会骂他。武汉也希望以房地产提升发展,在会上武汉市提出一个数据,武汉市的平均房价是三千块钱,并没有所谓的泡沫现象,我当时说可能我这个人才疏学浅,历史上的经济没有哪个是以房地产出现的,这个思维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城市连一点竞争力都没有,光盖房子能把经济拉动起来吗?最多拉起来是泡沫而已,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不理解。
深圳、香港或者是银川,或者是大武汉,我们应该追求什么?我们所应该追求的是这个城市是一个独特的竞争力,以竞争力发展一个城市的未来,这个城市上去了,民生富裕了,房地产是一个后续的工作,要发展一些配套的措施,房地产推出来才有人去买。这个过程如果颠倒过来,拿房地产作为增长产业将会是什么代价?到最后你会发现房地产的泡沫反而阻碍了这个城市的发展。
举一个例子,大上海的发展,上海的房价之高是不可想象的,对于一个银行而言,他要设立一个办事处他到底是去上海承受两三倍的高地价还是干脆去北京算了?这个浅显的道理说明高房价所带来的只是一个表面的问题,你看那个城市发展是红红火火的,背後是城市的竞争力不断上升,我不敢想,小小的城市每平方米三千,我想谁买得起来?他们说好卖得很,我听了都难过,这个都是炒作。以房地产发展经济水平这是极其危险的。
我们对于房地产行业寄予太多的厚望,缺乏行业的组织,更多的是缺乏一个主要的思路。我们很浅显地认为这个城市短暂的繁荣最重要,短暂的繁荣当然可以靠房地产,对各种原材料增加内需,各个行业短期内看起来是很红火的,但是长期之下怎么办?这个城市的经济能力在哪里?话说回来,这一次香港的立法局代表团来到深圳跟广东其他城市很激动,说我们是否应该把制造业再引进香港?谈了很多很奇怪的话题,香港一些比较专业水平的理解提出一个批判,就是“回答我,除了中央政府替你搞的拉动你的零售业的条例之外,你有什么样的竞争力?香港有什么广东省没有的竞争力?”没有一个竞争力的城市如何长期地打算和发展呢?这是一个极为重大的问题。
我刚才讲的是一个宏观格局的问题,但是这个房地产问题要落到实处,到底这一次的宏观调控对我们房地产业是什么样的调整和什么样的思维过程?我们讲房地产本身我想说明的问题是思维层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的方向总的方向是错误的,全国的房地产是非常危险的,这几年我从来没有对于国内听过国内有三星、通用电气跟他们学习他们发展的行业,我没有听过一个城市谈过这个问题。甚至在大上海地区“科教兴市”,对于这个话题我在上海演讲,我说科教兴市的本题要搞清楚,科技能不能振兴一个城市。反过来问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整个浙江地区、大上海地区的高科技发展是怎么发展的,除了本地高科技产业以外,不可讳言,台湾的IT产业大逃亡到大陆,是一个重大的转机,你们认为像这样的行业在国内是有前途的吗?台湾的IT行业为什么会出逃到大陆?这个理论我们一直没有谈过,事实上这也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我最近做了一些比较重要的案例,我们发现这个现象是值得我们各省市注意的,尤其是这些希望发展房地产的,连浙江省、大上海地区以IT产业为主导的长三角地区我认为他们面临很重要的危机,我拿三星电子和台湾的IT行业做比较,三星电子最后展现的实力有几项?第一,他有上下整合的价值力,第二,他有全世界 13个全球设计中心,三个设计学院,专门设计产品的外观,才能席卷市场,他还有很好的价值链,利润特别高,他有成本低,他有特殊的结构,让他的创新能够随时随地地得到保证。所以在他十年之内超日赶美,两千年财富排名他排95名,03年跃升了六十多位到三十几名,在国内我没有看到如此成绩的公司。
台湾IT产业出逃大陆是为什么?台湾是以机电为主的行业是搞了几万家,像这种分散式的手法,导致的结果是三星的优点都没有了,因为你太小没有规模的,没有价值整合、创新也有问题。出逃到浙江省干什么呢?很遗憾的是接近生产者、接近消费者、接近市场。IT行业最后的宿命是和传统行业一样,以追求接近生产与市场来降低成本,这还有什么长期竞争力?在这样一个竞争力逐渐衰退的国内,竟然要以房地产为主导取代所谓的IT行业,我们没有认清楚事业的本质,国家要长期发展,所需要的不是房地产,而是像三星这样的企业。如果以浙江省、上海市而言,如何能够主导IT行业的发展,让IT行业重新拾回他所有的竞争能力,和价值链的整合,和创新、规模经济,才能重新登上世界舞台,才能重新拉动这个省市的经济。
今天大家看到广东省的发展,你们认为民营经济带来的是永续的经济繁荣吗?这样想就大错特错的,广东省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各个市县独立发展,为了发展而发展,到最后广东省是全国少数省份低水平重复浪费的经济太多,每个城市都做一样的东西,思维都是惯性思维没有任何的变化,我们没有看到一个规模经济的整合,所看到的是各省、市、县另类低水平的充分浪费发展。
我们今天有太多的数据证明中国的经济是全世界最浪费的经济,我们的能源使用率浪费是日本的九倍,你的富裕程度比得上日本吗?你是欧洲的五倍,你的富裕程度比得上欧洲吗?你是美国的2.9倍,比得上美国吗?为什么造成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的主导政策方向是有问题的,我们很少认清楚事物的本质,都是一窝蜂地冲向房地产市场。
以前温州有一个“温州奇迹”,现在什么状况呢?温州排名从过去的榜首目前落后到最后,温州商人勤奋吗?非常勤奋,赚钱非常勤奋,温州几大行业是怎么出来的?卖钮扣和打火机。多少钱卖一台?赚几分钱勤勤恳恳搞那个积累,规模太小,没有竞争力,赚了钱就到大城市去炒房地产。我们作为农信社的改革怎么改?要股改,要自负盈亏,你以为你引进了美国的思维吗?农信社可以股改可以做自负盈亏吗?这结果是农村的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都不晓得为什么。养猪贷款两三千块钱,对银行没有多少钱,银行要派一个人去看,去看的车费超过了利息收入了,这么高的交易成本不可能交易的。农信社吸收了农村的存款以后,钱不再回到农村,回到哪儿去了?就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话题,都去炒房地产了,农村资金不能回炉的结果造成高利贷盛行,甚至25%的高利贷是四分利。让大家感到更为忧心的是87%的高利贷不是用来再生产,而是用来付学费、看病、吃饭等等永远没有偿还能力的,这样的农村经济不担忧吗?
中国怎么发展农村经济呢?我看到太多的房地产,各位你们走一走上海市的高速公路、北京市的高速公路,你看看旁边两边的路标,都是大的房地产的开发,甚至到北京市也在农村地区开发了一个四合院,你们认为这代表什么意义呢?这代表今天中国的资源通过各种管道严重地被误导,竟然是以房地产为主导的经济,这个误导是惊心动魄的。
我觉得从高科技而言,从温州现象而言,从广东而言,或者整个大农村而言,你发现都是毫无例外的,以房地产为主导的市场,甚至这么漂亮的小银川市也想以房地产为主导,这么大的武汉市也想以房地产为主导,你说我们这个国家未来怎么办?
五到十年下来,讲到一个最好笑的话,谁还有钱去买房地产?这个道理大家看不懂。我们今天的购买力不是房地产创造出来的,而是过去二十五年的改革开放创造出来的,一起投入到某一个行业里面造成必然的现象就是行业的泡沫化。如果全国房地产崩盘怎么办?有人说不可能,台湾发生过、香港发生过,你说那时候怎么办?香港发生房地产崩盘就在97年,当时香港非常担心金融体系的崩溃,香港有很多的负资产,到了负资产时代最好的做法是不还贷款,房子给你算了,我也不干了,银行就成了受害中心,造成大量的坏帐积累,造成经济崩溃。为什么香港安然渡过这一关?香港人做事勤勤恳恳,他可以扛这个债,他可以上街游行,对政府不满,但是可以扛,扛到最后的结果是银行体系的崩溃。可是我问在座的各位,在国内你扛不扛?如果国内崩盘国内的老百姓会像香港老百姓一样扛着吗?我讲一句不客气的话“你认为国内刁民多不多?(众笑)”我们有一个政策如果贷款还不清楚都不能拍卖,这是在刁民的政策上继续培养刁民,这样走下来谁来负担这个结果?我们看到这个讲话是很好笑,各位了解是我们的银行要承担风险,到时候金融体系的压力不仅仅是一个坏帐的问题,而是整个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如果有房地产的泡沫的话。虽然这个现象并没有在香港发展,因为香港的老百姓和其他老百姓不一样。这么多的问题放在眼前,这么多的问题放在眼前,政府该如何处理?
中国是这么大的幅员,我们最危险的就是我们的惯性思维,你既然发现就好了,我无论到西区到宁夏,东到东北,还是到南方,你发现各地的政府都是一样的,如何发展房地产振兴经济,如果全国只有一两个城市这么做没有问题,如果全国都雷厉风行我刚才跟各位讲的预言就会出现。 在生产力停滞不前,只发展房地产的时代,房地产的泡沫所带给我们的是立即的经济危机。而且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再加上一些炒作的问题使得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我们这个房地产是一个很畸形的房地产,叫做“深圳学香港、广东学深圳,沿海学广东、全国学沿海”,就是一种最助长炒作风气的房地产,从香港学来的,卖楼花。允许像香港房地产商一样,先卖十套,高价卖出,制造泡沫,还有所谓的商品式住宅,等等这都像香港。可是你跟香港不一样,为什么跟香港不一样。最近香港法院宣判一个地产代理商判罪,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他为了卖房子,他说最近很多大陆的表叔买了我们十套的房子,这是一个宣传的手法,在国内看起来没有什么,但是在香港是违法的,所以被法院起诉判刑。请问我们国内还有没有这种司法制度?你引进的香港的楼市模式,香港模式本来就是一个风险大,这是一个炒作的过程,大家都很清楚。至少香港还有那么一点点比较公平的法律,这比内地要公平一点点,你还能压制他们的炒风,你披露不实消息还有可能被起诉,但是在国内连这个都没有。
而我们所接触的房地产就是这么样的一个市场,我们政府怎么处理房地产的问题,谈到这个问题我必须要告诉各位,政策本身好坏,当时我关心的话题,更重要的话题是到底政府向银监会这些官员怎么看这个市场我是最关心的。2003年的宏观调控我是比较赞成的,那是一种所谓的行政手段的宏观调控。为什么我赞成?因为今天中国的经济体系是一个很奇怪的体系,是全世界很独特的体系,是一个二元化的体系,我们常常看到报道说过热,或者说是过冷,这两个是不太全面的,最全面的说法是在中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同时并存的,这两个现象只要你使用金融的宏观调控就会进一步恶化这种情况。我给各位举一个例子,大家知道我的习惯,我的一切公开发言绝对是以我个人的经济学涵养来做发言的。2003年我赞同政府的行政宏观调控,2004年利率的问题,我是双手双脚地反对,当时跟我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社科院的金融所的所长李杨(音),我为什么要反对?就要因为中国是一个二元体系的金融体系,任何金融政策都会失效,这是一个本质的问题,提高利率0.27%,我们有70%的贷款是政府的贷款,其他的是非银行的企业机构贷款,这里面由国营企业为大多数,这些企业和地方政府对利率是绝对不能改的,这次为什么2003年要针对地方政府的胡乱建设要进行调控?因为这些有了政绩工程的太多了,低水平重复浪费,涨了一点他就不借了吗?不要说2.7%他照借,27%他还是要借,因为他觉得还不起就不还嘛。你用利率来做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失误。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大多是靠地下金融,因为在亚洲国家都是这样的,比如说在台湾,你不借可以去标会,会反映所有未来的金融,如果调整了0.27%地下金融是涨了四倍,如果涨的结果是立刻打击了民营企业,利率一跳绳,通货膨胀部门急需解,通货紧缩部门继续打击他们,他们就会更进一步地紧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公开反对银行的政策,因为二元制体制的任何金融政策出发都会恶化这种二元化。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去年年底我就透过媒体公开发言,利率上升的结果必然导致未来汇率上升,我很不想说下面一句话,不是我聪明,这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利率上升和汇率上升是非常挂钩的。汇率跳绳以前人民银行是如何向大家保证说不会调汇率,但是在5点钟突然调了,你认为你是打破市场的预期吗?你错了,你不但强化了市场的预期,还打击了你在公众心目的信誉。我请问你,一个信用破产的政策你认为有人听吗?你保证的结果是全国老百姓都认为是不可信的,全世界都知道你会再调的,因为你已经把你的信誉破坏掉了。
汇率的调整结果是如此之严重,我都不知道。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我虽然是一个香港学者,但是我自己本质是一个中国人,我对于政府信用的维持我比任何人都忧心忡忡,政府的信用太重要了,包括这次股改,为什么我会透过各种管道,包括内参包括其他的管道表明我的反对立场,因为你破坏了政府信誉,什么叫正确的股改?在我心目中,我拿实际数据说话,股改做得最成功的是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时代,国有企业转成民营化的时候他采用了三部曲做股改,第一部在国有股权结构不变的情况,用置业经理人。第二步,这些经营好的国营企业能股改,为什么?像我们中国一刀切全部股改不是很好吗?我最反对一刀切,英国人为什么那么做呢?我告诉你这就是英国政府的睿智,他很清楚地知道股改代表政府的信用,所以英国人知道最好的国营企业进行股改,英国老百姓知道每一个国营企业股改以后这是英国政府企业,买的以后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利益,而我们中国的股改都可以股改,老百姓买了以后怎么办?国家一定要给,到时候怪谁?怪那个背书的人,你为什么要推出股改?股改本身又是进一步破坏政府的信用度。
汇率政策也好,利率政策也好,股改也好,本身承诺不承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你已经把一个最基础的问题已经点出来了,就是政府信用何在?如何再能够在经济领域里面能够利用政府信用主导经济进一步发展?告诉我。下一次政府再推出任何股票市场政策老百姓怎么想,老百姓不会认为你替我着想,又是某一位官员要为了个人的前途又要推出新政策。汇率政策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政府还能够信誓旦旦地说我保证不调汇率这是不是又骗我一次?你越讲声音越大我就越知道升值,你是不是很清楚地告诉全世界你的汇率要升了?没有人相信你讲的话,因为你的信誉已经破产了。
这种信用缺失的金融政策是我最忧心忡忡的。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我不知道从何说起来,我感到最遗憾、最无力感的,你们也有同样的感觉,等你们今天听了我的演讲以后我保证你们后悔听我的演讲“死郎教授,不来听演讲,本来过得很好,什么都懂了以后日子很难过的。”( 热烈的掌声)
我本人是纯正的金融学博士,我是大众化地区第一批金融博士,我很遗憾地告诉各位,我对政策的走向没有一点的影响力,无法拨乱反正,只能看着他走下去。甚至我建议过政府这些点错了,2004年4月--2005年7月,透过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的是有1500多亿,有另外1400多亿美金不知道怎么进来的,这是我的一个名言“国际炒家的炒作水平之复杂是你无法想象的,不要小看他,太太厉害了。”你不知道钱怎么进来的,这些才是你汇率压力的主流,不是贸易。什么叫汇率?是各国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手段,这叫汇率。(众笑)今天对汇率最大压力的是,银行的破坏信用式的政策,我郎咸平看懂了,国际炒家所罗斯比我聪明得多,我当然看得懂。银行已经明确地告诉大家,我不调整,那就是要调整了。
你要怎么打击他呢?我曾经给他这个建议,我贬值2--3%,我撑你三个月,因为这个资金是非常规的,按照国际惯例你很难撑上3个月,当你不得不走,到时候我再调回来不行吗?你只有透过这种方法跟国际炒家斗争你才有可能让国际热钱慢慢流出。你现在的走势,未来的汇率让我感到忧心忡忡,而且虽然我们没有日本的《广场协议》,但是我们实质上的内容就是广场协议的内容,汇率只要一旦被突破就停不下来了,这是在国际金融学上面,你只要做过国际的学术研究就应该知道的结果。汇率只要政府一放弃决心,汇率一动,各钱一流入你就再也停止不下来了,这是为什么在90年代完全拖垮日本的经济的原因。
今天我很担心我们的中国重蹈覆辙,我们如何了解我们的未来?我今天说这个话你们在座的人会认为我偏激,郎教授你为什么总是要点出这么锐利的话语?一针见血?因为十年之后,这段历史一定要被检讨,而且是非常深刻地检讨。
(搜房网2005年10月9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23.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8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民营企业战略规划模式-在危机中寻找转机
在2005年9月27日上午举行的首届中国创业招商节上,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作了《民营企业战略规划模式》的主题演讲。
郎咸平首先比较了90年代创业和今天创业的不同,他说,90年代创业是从一个行业的细分化市场切入,而2004年创业时则需要有创造性思维,不能再用惯性思维了。正确的思维就是:创造自己不同一般的市场。
在2005年9月27日上午举行的首届中国创业招商节上,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作了《民营企业战略规划模式》的主题演讲。
郎咸平指出,韩国三星的成功案例十分值得国内企业和公司借鉴。三星的创立和成长环境应该说十分恶劣,它是在和日本索尼、富士康、摩托罗拉、诺基亚等百年企业竞争共存,但是韩国三星做到了!三星面对如此多的竞争对手,成功了,靠的什么呢?他认为,三星不是靠科技,现代技术创新已经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不是让同一员工创造同样的效率,而是靠创造性思维,靠创意。
郎咸平首先比较了90年代创业和今天创业的不同,他说,90年代创业是从一个行业的细分化市场切入,而2004年创业时则需要有创造性思维,不能再用惯性思维了。正确的思维就是:创造自己不同一般的市场。
现在大家都知道,接近市场接近消费者,所以这已经难以成为成功的关键。创业者要改变这种惯性思维。比如三星,它是第一个创造女性手机的手机厂商。为什么中国手机生产商没有想到?男女的身体感知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没有想到!三星想到了。他们去踏踏实实的做调研了,一个在危机中寻找到了转机的思维。
三星在全世界有三个研发中心,三星手机外观设计都是排名第一,获得了17项工业设计奖,在这项排名中中国公司一家都没有。人家利用大规模调研,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喜欢什么外观而获得转机,而中国企业不行。
反观我们国内公司,到现在还在搞价格竞争,郎咸平直言不讳的说,“这让他很有挫折感”。
现在不是人员素质差别,而是思维的差别。
难道三星成功只有外观设计吗?如果只是这样,那大家抄不就可以了吗?但为什么不敢抄呢?
有的企业创意很好,但还是不成功。因为你不能坚持下去,因为管理跟不上。三星的资本回报率是最高的。三星有半导体,液晶,手机等。三星的销售额的成长率远远高于成本增长率,这就是有效的控制成本,成本的有效控制垂直生产体系与规模经济完成的。这是一种制度的有效建立,而不是什么有效领导力创造的。
最后,郎咸平比较了台湾的IT公司为何台湾IT出逃到大陆。他认为,台湾是高科技企业聚集中心,但是台湾的高科技就是把三星切成碎片,所以三星的优点都没有了,没有外观设计,也没有规模经济。台湾靠市场来降低成本,太可悲了。
郎咸平总结到,中国公司的成功创业,不要模仿别人,关键在于自己的商业模式。目前,中国企业的发展面临许许多多的危机,但是我们要学习韩国三星的成功案例,要从危机中寻找到机遇。
(搜捕网2005年9月27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22.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8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8月7号深圳主题演讲
8月7号,郎咸平在深圳做了关于房地产的主题演讲:
上海为什么成为房价涨副最大的地方?
今天谈的问题,是宏观的层面上来谈一谈我对房地产行业的看法,这个看法是我个人的浅见,可能这个切入的角度不太一样,我简单思考一个问题,这一次的宏观调控政府从2003年开始,陆陆续续地推出了多项政策,一直到今年6月、7月为止,在座的各位都是在深圳地区居住的企业家或者平民百姓,你们有没有感觉到,深圳的房价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干扰。这是我的感觉,那么话说回来,我跟深圳的的地产发展商交流,他们激动地跟我们说这还是深圳的形势好,民间的所谓的经济意识比较强,自由市场形成比较早,所以并没有泡沫现象,因此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对深圳没有影响。
往北方走,天津和北京影响也不是很大,我们前两个月做简单的估计,我们发现广东地区跟北京购房率稍微提高了,只有上海受到最大的打击。可是各位想想,难道上海地区的民众自由经济的认识不如广东吗?不如北京吗?我想不是这么简单。为什么在全中国经济首先的发源地并不是深圳?是明末政府时期从上海开始。这样与国际接轨的城市,为何会在这轮国家宏观调控成为对象?而且上海房价之高,涨幅之大,我相信从领导人到地方政府表示高度不理解,上海的老百姓教育水平跟广东相比不相上下,对事物的理解,对经济运行的掌握,不应该有太大的分别。这样的人群,怎么可能会在广东地区跟北京地区还有上海地区造成如此大的差距,难道是上海的民众有问题吗?
房改政策不能一刀切,金融政策切忌大起大落
我这么一讲,我相信各位嘉宾可以对我所讲的呼之欲出,整个事件不是简单的泡沫问题,而是我国整个宏观环境还没有跟国际接轨,而且从去年调整利率,一直到今年调整汇率,我在公开场合发言的时候,我公开表示反对中央政府的做法。反对做法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二元化的金融体系,我国的金融体系承受不起利率与汇率的不稳定,我国的金融体系承受不起房地产的泡沫,这些都应事先作防范,正确的政策实施的话就不会有上海的现象,这就是我对外发言的基本观点。
今天看房地产的问题,升值对房地产的影响?房地产未来走势应该怎么样?深圳的老百姓如何看房地产?今天的房地产政府清楚一点,今天的房地产市场已经不能单纯从房地产谈房地产,已经成为国家政策的环节了。因此我们从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一直到利率汇率的变动,到这次房地产宏观调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对政策的调控认为基本上没有达到要点。也就是说,最近这一轮政策的出台,对于房地产泡沫而言,我们基本上没有搞清楚为什么泡沫形成于上海?而整个宏观政策的推行“一刀切”是不可以接受的,中国老百姓的消费习惯,取决于两个变数,一个变数是薪水所赚的钱,第二个变数是固定资产产生的财富效益,目前表面上看起来,我们一刀切的宏观调控对很多地区是没有影响的,包括广东、北京,但是你的财富效果已经开始受到影响,只要你的财富效果受到影响,一个最直接的打击就是消费心态会改变。
如果你今天买一部汽车认为贵,并不是今天要不要买的问题,而是很多人会由此推迟消费行为,后面将是整个深圳地区的新消费观念的改变。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这次宏观调控目前没有多大影响。这就太简单了。不是的,影响之大,是我不能理解,也是你不能理解的。我在国外做了很多年的研究,包括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货币政策,金融政策。全世界除了中国以外,公认的事实,那就是金融政策切忌大起大落,为什么?你调整利率也好,你调整汇率也好,有两点你是控制不住的。学术界称之为定论的东西:一个是什么时候产生效果不知道;第二个效果多大不知道。
因为如果一个政策的推行,不知道什么时候产生效果,或者不知道效果有多大,这个政策必须要稳健。而为什么美国政府对于货币供给的控制始终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你们在座都是做企业的,日本、美国、欧洲的厂商基本上都知道如何对外汇的风险。但中国不稳定的金融政策,也就是汇率和利率的调整,最后是由生产厂商承担,也就是消费者承担。当然,最后是要中央政府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来承担。
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在中国大陆还需要讨论?也就是应由中央政府来承担金融政策的风险,而不是老百姓承担。人民银行还搞不清楚这个道理,因此这种不负责任的政策,是我表示反对的。
那么各位想一想,今天房地产的未来,不是取决于老百姓怎么想,也不是取决于发展商怎么想,我们何尝不希望,住者有其屋;我们何尝不希望老百姓买到廉价的住宅,可是这种趋势发展下去的话,你住不到!
我举个例,上海地区也是我比较熟悉的地区,房价到了什么地步?所谓城区“三二一”环线,内环是三万元一米,内环跟外环之间的二环线是2万元一平方米,外环“三环”线以外是1万元平方米。政府统计数据称6700多元/平方米是不可靠的,我讲的是数据是比较真实的。这种数据远远高于广东地区和深圳。
很多媒体说影响上海房价有三个因素:第一,是上海老百姓收入显著增长;第二,由2009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第三个原因,就是可能有外国资金的流入,包括温州、香港等地的资金的流入。我跟各位讲,这是非常简单化的看法。
上海房价高涨的主要原因是有国际炒家
第一,上海老百姓比较有钱吗?我们看一下,从2002年-2004年,上海老百姓可动用收入所得的增长率是12%左右,在广东也是12%左右,北京也是12%左右,几乎差不多。因此第一个理论根本不成立,上海老百姓并不比北京和广东老百姓更多钱。
第二,世博概念。奥运概念在北京更吸引人,更是卖点。世博在哪里建造?在浦东,5.28平方公里土地。但我们观察到,这次泡沫的形成是在浦西。因此第二个理论也不成立。
第三,是否是外部资金的炒作。我自己在上海电台有一个节目,曾经谈过上海的房地产,但是有人不希望播,结果没播成。为什么呢?既然,前两个因素表明,即不是上海百姓比较有钱,也不是世博概念,那上海房地产短短半年内,炒高了一倍以上的唯一可能,就是国际炒作。什么叫做国际炒作?我们比喻一下,外汇储备 1000亿美元,其中有700亿知道来源,包括直接投资、贸易等,但还有300亿不知道来源!
我同时又想到一个可笑的问题,你有什么资格搞浮动汇率制?你有什么资格搞利率自由化?你有能力驾驭国际炒家吗?甚至我在开玩笑讲,这个钱是不是国外潜水艇运进来的?
今天上海房地产是怎么回事?假如我是国际炒家的话,我想暴炒国外的股票是傻子,炒不起的!我都知道国外监管机构不会不知道。但国际炒家所想的一定是会挑一个城市,这个城市有独特性,我如果只有500亿资金的话,我去哪个城市?
就当成是我的猜测,虽然我猜问题是比较准的。我假如用500亿到1000亿资金炒作房地产,我会去广东或北京吗?象广州政府发展规划是东向天河,南向番禺;象北京是二环、三环、六环等,如果再数到七八环,连天津都变成北京的一个区了,北京二环之内的区域是市中心区,但是北京老百姓是不喜欢住在那里的,那里多是政府的机关单位。我们承认那是市中心,但不喜欢住在那里。那么,住在哪里呢?跟着环走,在三环、四环,我们可能住在亚运村,朝阳区有可能住,海淀区有可能住,甚至住在清华、北大附近,各有各的特色。所以北京区域跟广州一样,居住区域散布得很广。但在我们大上海地区,是不一样的。上海地区有南京西路和淮海路,在这个片区,土地供给没有了,在有限的土地上造有限的几栋房子。上海老百姓和广州、深圳的老百姓不一样。如果上海老百姓买郊区别墅的话,也会希望在市区里有一个小房子,不希望脱离市区生活。你说在南京西路和淮海路买房,他们肯定愿意。
上海遭遇国际炒家的狙击!政府调控滞后,技不如人,打击了老百姓
比如广州人想住在广州的市中心吗?肯定不想!北京人想住在北京二环以内吗?就是故宫附近,你肯定不想!但上海老百姓就是想住南京西路和淮海路,当然这个供给量非常小,没有数据公布的事,我不希望对外发言。下面都是我实地观察到的现象,那就是国际资金,比如香港来的资金大举购买淮海路和南京西路,这些内环区的所有高价楼盘。怎么买?我发现操作手法跟2003 年国际游资炒作H股是一样的。什么原则呢?首先大批量的购买。在买入累积到一定数量以后,炒家一起进入,然后在最后要出手的三个月至半年左右时间,大幅度上扬,然后高位套现,卖给傻瓜。当时对H股炒作,我讲这个话的时候没有数据,因为香港联交所规定,机构投资人持股量10%以上才需要汇报,所以当发现没有机构投资的时候,到了2003年4月1日,联交所突然宣布5%以上也要宣布,当月塌陷。大部分持股都在5-10%之间,有几家公司9.9%不想披露。这种现象当时炒作H股本,就是八国联军的时候,国外一起来炒作,不像我们自己的庄家是互相厮杀的。国外同时进来,一起囊括,一起炒作,第一阶段炒这几家,互相揭盘,我先购买,然后你也进来,然后一起退出,第四个人进来最高价格拉升,然后四个人一起退出。炒H股的时候,第一家先进来,然后第二家再进来,第三家再进来,怎么套现,第四家进来到高位,前面三家一起套现,下一次换一家,你这次牺牲一点,下一次你第一个炒,我们互相配合。大家理解了没有?(掌声)
这是H股炒作,你们上网看一下,2003年我在《21世纪经济报》发表的文章。这次我们发现也是类似情况,但是我们没有数据,我很多学生做房地产代理的,我发现情况很类似,怎么回事?就是03年的时候,04年的时候,一起进来的,由于地方非常小,少量资金给拉抬楼价,到最后我判定是在今年年初或者去年年底,开始由最后几家进来,当时的房价,从去年2004年的6月份到今年6月份房价在当地楼盘占了一倍以上,可以从1.5万到2万,甚至到3万以上,短短的几个月,一起出货,高位套现,卖给老百姓。造成泡沫,大赚一笔而走,人走了以后,政府开始宏观调控。第一,你两年之内卖掉的,给5%的惩罚。要卖房子以后,你必须先交清贷款才能买房,各项条条款款让你卖不了,这就是高手过招,让你走了以后才来调。(掌声)到最后打击了谁?就是打击了上海老百姓,这叫做技不如人,也叫做嫌贫嫉富。然后房地产走到了这一步,你事先难道不晓得这就是国际炒家吗?我告诉你,他就是不知道。我到处演讲,我从来没有给银行、证监会演讲,不学习是不行的。当然这话是公开讲的,在上海也照讲,你所接触的竞争对手不再是深圳的房地产商,不再是北京、上海的房地产商了,宏观调控要有宏观调控的原则,必须国际化,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在150年以前,在大清王朝的时候,我们签订了辱国的条约,我们高考的时候,看到这个都是非常痛苦,都是当时政府的无能,150年以后的子孙怎么说你们?到了300年以后,他们还不是说150年以前吗?我们这代人可是高高兴兴签的,政府宏观调控打击老百姓,还不如清朝,清朝还不会干这个事,财务金融不如人也要签订辱国的条约。我在公开场合的发言,任何积极的政策都可以调整的。金融政策是不能做调整的,你只要稍稍做决定就是上千亿,在美国最尖端的人才都是做金融的,在美国商人学院里面,薪水得最高的就是金融学教授,因为他们这套东西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可以席卷全国财经,美国是看贡献而定薪水,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这个行业操控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我们的制造业是非常辛苦,赚5%不得了,房地产暴力能够赚20、30%可能,当然你们这些雕虫小技,让美国人透过某些国际炒家轻轻松松一笔就可以赚回来,怎么做?去年,国际热钱大量流入,当时政府决定宏观调控,当事人提出一句话,什么叫做汇率?汇率是各国政府为了达到政治目的的就是货币,绝对不是汇率价格,如果专家学者不理解这个的,你所提出来的政策意见,包括调升利率都是错误的政策,你打击的对象都是老百姓,因为你计不如人。所以我们今天房地产的局面,而是一个事关全球经济发展的国际炒家的局面。
人民银行不是国际炒家的对手,
金融市场的开放意味着房地产风险的加大
国际炒家三大特色,操作手法之复杂是你永远不知道!我们300亿外汇怎么来不知道,国际炒家动用国际资金庞大是你不知道的,人民银行不是对手。另外,跟各国政府关系暧昧是你不可想象的,举个例子,去年年初的热钱流入,根据我们的研究,60%来自于日本,40%来自于美国,你们回想一下,去年是哪两个国家给中国政府最大压力那就是日本和美国,这就是国际炒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结果,对于地产业而言,你们面临的风险与日俱增,而不是与日俱减。在这种危机时刻,政府必须谨慎而出,承担这个风险。可是各位请看,你们最切身之痛的宏观调控从哪里来?
从上海地区来,但是宏观调控的结果,是一种全面调控的,对所有地区都会造成打击,目前短期之内还看不知道,还没有开始,金融政策的效果跟时间是不确定的,这是国际承认的道理,我们今天还需要讨论吗?可是我们还在讨论这个事,想起来就悲哀。在这种格局之下,国外机构投资者进来,高位套现走人,政府才开始宏观调控,全国每个地区都受到调控,因此这种调控是一个有问题的调控,这个调控带给很多的地区,将会是经济萧条。而且按照我们的估计,我国生产过剩的现象在2007年会体现出来,这是别人做的研究。生产过剩的经济配合消费形态的改变带给各位的将是不可避免的经济萧条,对于地产商而言,投资而言,我当然不希望,我希望能够更有英明的政策和有效政策来提升经济。可是对地产商而言,在这个严峻的时刻,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有做法。你要有认识,我国地产商会被大量淘汰,可能有人听了
心理不爽,与其不爽,但愿不要让我说中!第一,你必须增加公司的现金流,第二,你必须减少负债,第三,你必须缩小规模,那么未来在地产业健全的地产公司,不再是现在大而全的公司,而应该是现金流充裕,负债率极低。规模不大的更加专业化的地产商,包括生产和服务分开的地产商。所以很多时候,目前有的地产商 90%转型为地产服务商,而不是盖房子。配套措施现在必定更加专业化。所以要未雨绸缪,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形成专业化,但是你本身的财务状况要好。
我跟上海的地产商曾经说过这句话,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听不进去话,你跟他讲,他回去就忘了。等到今年7月份,我又跟他们讲,很多人就是在两年前听我讲课的那群人,见到我,说后悔没有听我这句话。现在宏观调控又开始了,如果当时低负债率的话不会产生这个危机。所以今天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未来房地产走势格局一定是这样子。走到这一步多悲哀,我们的股市也是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我们的未来?
我公开反对股权分置
我们这是内部讲话,我可以再告诉你,金融政策所反映的不仅是利率汇率房地产调控的问题,这一切都是相关的,包括目前推出的股权分置。我是少数几个人公开反对股权分置的,我反对在哪里?我现在跟各位做交流。因为这一切都是跟房地产、汇率不可分的环节。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我国目前存在的宏观调控的思维?什么叫股票市场?股票市场的原始目的,就是在市场上集资,把我们这些老百姓不会做生意的一群人,把你们钱集合在一起,拿给最伟大的经理人经营,比如说通用电气的韦尔奇,他是世界第一首席执行官,或者让可口可乐的首席执行官经营,他比我们聪明多,也有能力多,也懂管理,他能给我们创造无限的财富。这就是股票市场,集资把钱给最有能力的人经营,我们股票市场,当初为什么成立股票市场?就是为了国营企业减少困难,因此这些国有企业老总不是傻子就是笨子,或者没有能力的,没有第四个可能!(鼓掌)
今天把社会宝贵的资源凑集在一起,我说是不是违反了股票市场成立的原则,政府越有决心,政府的信用越受打击。各位晓得,在任何市场、金融市场,什么是维系金融市场的唯一原则?那就是政府的信用度,你们千万不要小看共产党的信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对未来的发展,不管房地产还是股票发展,这个是至关重要的地方。
但是中央政府还没有体会到这道理,我现在不断呼吁,如果大家不信任我,我可以举例,英国也做国有股减持?我们高考的时候是不是花了太多的时间念书,考完高考的时候是不是这一生再也不念书了?
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强国,资本主义的皇冠民族——英国,它能做成功国有股减持。现在荒谬到中国证监会自己想不出办法。大家还记得这个事吗?三年以前或者四年以前,向全国各地老百姓征询意见,如何进行国有股减持?这个是非常滑稽的事,你是专业的监管机构,你都不知道,老百姓怎么知道?你为什么把这个风险加在别人身上呢?英国怎么做呢?英国也有国有企业,有的好也有糟糕的,怎么办?撒切尔夫人聘请了当时非常有名的一家投资银行,叫做罗斯查尔的投资银行,这家银行已经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在欧洲是非常有名的,马克思的资本论谈到这个家族谈到473次,你们不信的话可以查。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几个人看过资本论,我看过。我们这个罗斯查尔的家族,在滑铁卢战役的时候,法国拿坡仑皇帝的两个总监都是罗斯家族的,他们为打战双方面凑集军饷。
因此,什么叫做国有股减持?国有股减持就是拿最优潜力最好的公司,把你的股权卖给老百姓,这才是强富于民的政策。为什么英国的私有化是少数几个成功的案例?我们亚洲有没有学习过的?有,那就是新加坡政府。新加坡政府利用政府的行政资源到亚洲各地收购公司,包括在香港和李泽锴抢购所谓的香港电讯,当然失败了,他也在苏州工业区收购了一些企业,政府通过行政力量收购企业了以后,聘请最好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好的公司拿去上市卖给中小股民,这就是新加坡成功的私有化。但是这两个国有股减持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最好的公司才能进行国有股减持,目的是强化政府。因为英国和新加坡还有美国政府知道,一个股市,如果政府不能担保老百姓都赚钱的话,这个股市将来一定会崩溃,就是这个道理。(掌声)
(因此)这个(不知道如何私有化的)道理是讲不通的,我觉得我的口齿还比较清晰,这个道理为什么大家不学习?如果你不遵循英国的私有化,大家晓得不,苏联私有化的失败在哪里?苏联人也不怎么学习,我看社会主义国家学习性不是太高的。
英国与苏联和中国私有化的区别:
苏联国有股减持最终是给了七个人,英国是还之于民
苏联国有股减持怎么搞呢?就是发行所谓的兑换券,比如说A公司是国有企业,价值1万,就发1万张兑换券,每个老百姓发你1张兑换券,如果对老百姓有兴趣的话,拿1张换这个股权,可以换到1%的股权,这种幼稚的想法只会出现社会主义国家。你想想看,一般小百姓有兴趣拿A公司1%的股权吗?这种没有法制、没有信托投资的国家,谁会买你1%的股权?他宁愿不要这张兑换券而买一瓶酒来喝,他觉得买这个股票不实惠。最后形成黑市,地下市场,就是专门卖兑换券的。
当时苏联有7个后来比我还要出名的金融人士,并不是专家,但他们看好这个时机,勾结国有银行,拿国有银行的钱去收购全国发行的兑换券。所以,突然之间在苏联这七个人,不但控制所有的国有企业,包括尤克斯。还控制着苏联的银行,控制着苏联的警察,出了什么问题呢?
国有股减持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国有股减持,代表着共产党权益的真空。一个真空的权利一定要被取代,在苏联就有这七个人取代了共产党的权利。这七人横征暴敛,席卷全国财富。几年下来,这么大的苏联,总的国民经济总产值竟然低于中美洲小国家墨西哥,不可想象,苏联共产党权利真空以后,被七个人取代,这就是今天国有企业改革我为什么反对的道理。为什么英国不会走上这条不归路?因为英国人知道,国有股减持代表英国政府权利的真空,所以当初受全体中小老百姓的委托,管理这块国有资产,管理不好的话要进行私有化,不能交给个人,要交还给所有的老百姓。所以苏联的改革跟英国的国有股改革有什么差别?
苏联是取之于民,还之于七个人!英国的国有股减持是取之于民,还之于民!这么深奥的学问你怎么敢不学习就推行呢?(掌声)。
你说股权分置有什么问题?脉络是一样的,就是我为什么要买你的股票?我不懂,你又凭什么把你的法人股放出来?我拿你的法人股,我能不能赚钱呢?
中美两国股票市场的差异,
美国股市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种投机性
QFII是更可怕的庄家,是八国联军的专家,是互相勾结庄家
因为股票市场是有风险的,在中国才有风险。象美国股市有风险吗?短期有可能有,但长期看,股票市场如果不能保证中小股民赚钱,这个股市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美国的股市能赚多少钱?美国的股市从1930年-1980年,50年间,股民每一年平均拿回8.3%的回报率,加上银行利率,如果当年银行利率是 3%,就给11.3%,40-90年拿回多少钱?7.6%的回报率,加上银行的回报率,这就是股票市场给中小股民的财富,象这种股市才有存在的价值。 为什么要保证这个股市顺利发展、努力成长?因为把财富归还给股民,是政府的信用。我们今天振兴民营经济,政府的信用太重要了。美国政府保护中小股民,在 1934年成立美国证监会,是为了保护中小股民。各位都知道,证监会的执法权受保障的,美国证监会按照规定, 可以调查,权利是无限制的。
郎咸平:请问各位,你们知道权利是谁赋予的?不是美国联邦法院,也不是美国政府,而是美国宪法赋予的。因为美国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以国家宪法赋予你的权利,你才能够将政府的信用加在股票市场里面,任何股市的违规现象,美国政府一定会出面解决,这使美国股民有信心,所以每个美国毕业的大学生,都会把一生的财富放在股票市场里面,只要美国股票继续增长,钱会越来越多。为什么美国每一年回报率7%-8%就是这个原因,美国政府保证股票市场上是不受欺凌、剥削和剥夺的。
如果美国老百姓,对美国政府信心丧失的话,美国会亡国!因为美国每一个老百姓退休金都放在股票市场里面,只要股票市场像中国一样的话,美国老百姓退休以后,无休可退,到最后就是暴动。(掌声)
可是为什么你敢把退休金放在股票市场?因为有政府在,有美国政府的信用,你就能够得到保护,你退休的时候,得到退休金。这个道理你懂吗?我发现很多人不懂,竟然社保基金可以入市!今天的社保基金入市,摧毁百姓的财富,你们退休之后将没有钱退,你们认为我这是危言耸听的,我告诉你,我在香港是首席讲座教授,这个职位是非常崇高的,当然我的知名度远远不如杨振宁。(笑)
像我们退休的话,1997年之前退休的话,我可以拿2000万退休金,那是以前,现在我退休是200块。为什么呢?是破产。香港会破产,何况中国大陆。各位想想,这一切都是什么问题都是金融政策的问题,都是对于金融工具的不理解所产生的问题,甚至不了解为什么美国机构投资人在美国不敢为非作歹,到了中国就可以呼风唤雨,敢炒作上海的房地产,到香港也是一样。
中国经济的混乱是因为缺少信托责任,
而政府信用做保证是这一切信托责任的基础
为什么它们在美国不敢?因为美国的严刑峻法让美国人不敢做,逼得他们做长期投资,不得不做基础分析。现在你把这些人引进中国,你就搞错了,为什么搞错了?中国股市QFII是引进国际机构投资人,认为他们是做长期投资和基础研究的,可是你知道吗?这一些人做研究的精神在哪里?这是美国政府长期严加监管的结果,让你不敢操纵股价,操控房地产市场,监管才是这一切的根本,我们不学习是不懂的。你把他们引进来,那就是更可怕的庄家,是八国联军的专家,是互相勾结庄家,他可以炒你股市,也可以炒作上海的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来源就是政府的信用不足,对这些人监管不够所致的,只有强有力懂得游戏规则的中央政府,才能保证我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地增长。
所以我今天讲的话做一个总结,我们今天在看房地产市场,不能单纯看成房地产前途如何?是否有前途?房价是否会升?政府调升汇率有什么影响?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事情。今天影响到各位的是我们这一切,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体系,而这个金融体系所产生出来的是股市、是汇市、是利率,银行房地产业,是环环相扣的互联体。今天谈房地产不能简单谈房地产。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于国际金融游戏规则不理解,所以才纵容国际炒家进来,有没有可能成为庄家?一样会!我们社保基金犯了什么错误,最基本的错误是你对资本主义的一切不了解。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成功?资本主义成功的原因是因为它这个土壤是有信托责任的土壤,每一个参与者为中小股东的利益奋斗!为老百姓的利益奋斗!
你们以为我讲大话,在美国只要你敢乱来,政府就会取缔你的公司。因为政府的信用在里面,保护老百姓的权益,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任何侵犯美国老百姓的利益,美国政府都会出面,因为政府的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因为美国政府的严加监管,让每一个人不敢乱来。信托责任,就是根本所在。如果地产商有信托责任、上市公司有信托责任,我们还会有这么差的股市吗?我们还会有房地产剥削的现象吗,都不会有。
信托责任非常重要,可是我们这个土壤就是没有信托责任的土壤。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步,使我们老百姓都没有信托责任。举个例子,你今天晚上去吃饭的时候,你问服务员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说,先生,蒸条鱼吧!为什么呢?因为,这要不是最贵的,就是卖不出去的,不然没有其他的理由。
因为我们的老百姓也是没有信托责任的,我们的土壤就是没有信托责任的土壤,在没有信托责任土壤,你引进这么多的国外金融机构进来,到最后就是今天的结局。
在这个时候,政府的信用格外重要,政府的信用才能保证这一切制度的顺利运行,政府能不能保证每个人赚钱。如果政府不保证的话,那么现在投入股市的社保基金就要破产。如果政府不一开始就主动打击国际炒家的话,上海的房地产就不会等到最后宏观调控出来,打击到所有的老百姓。
什么都要政府信用做保证,政府信用做保证是这一切信托责任的基础,各位要知道,你所经历的股市与房地产风险与日俱增。我们现在需要政府的信用,政府的信用是我们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关键。谢谢各位!
提问部分
提问:作为中国老百姓,我们应该做什么?
郎咸平:听完我演讲的人,晚上回去的时候,会讲一句话,他会说早知道就不来听了,不听的话,迷迷糊糊过日子还过得挺好,什么都懂了,觉都睡不好。
提问:台湾的市场当时产生萧条的原因是否跟炒家有关?
郎咸平:低负债,稳定的成长,大部分淘汰,让你们做更专业化的程度是台湾的经验。只要高考的都是一样的民族,差不多。
特问:刚才您讲到中国刚刚开始利率的调整,这个利率调整微观上来讲,对中国的地产市场或者宏观经济有没有近期远期的影响?
郎咸平:大家知道,中国经济是全世界少有的二元体制,认为中国经济过热或者过冷都是错的。中国经济随时存在着过热和过冷。比如,我们利率调升有用吗?我们看一下实际资料,银行信贷最大的使用者,是地方政府和国营企业,地方政府搞政绩工程,他们见到钱就花了。边造边花!但我们资金的来源,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地下金融,地下金融利率是非常理性和敏感的,所以这次利率调升0.25%,地方政府照借黑市利率,黑市利率上升1%,上涨4倍,你打击到谁?就是打击到民营企业,这就是二元体制的必然下场。
所以利率的调升以及汇率的改变,作打击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民营企业。这是一个政策的特殊性,所以各位要了解,随时存在着通货膨胀以及通货紧缩。房地产除了上海以外,还有非常好的三级市场,你深圳的三级市场怎么样?二级市场都不怎么样,三级市场更糟糕。你往内地走没有三级市场,象西北地区没有三级市场。你宏观调控打击的都是新建楼盘,到最后三级市场也被打击了。上海的繁荣跟其他地区房地产萧条相比,又是中国经济特殊的二元体制的体现。
任何金融政策的调整,包括利率的调整,打击是一起打击的。我们没有一个金融政策,能够同时解决膨胀与萧条的问题,所以什么是最好的金融政策?那就是什么都不做的政府是最好的。也就是金融变数不能动,汇率不能动,因为我们是二元经济体系,理解这个意思吗?提问:中国的房地产土地使用70年,在国外可以终身使用,你如何看待这两个问题?就是国内外房地产的特点。现在对70年以后,这个土地怎么弄,我前段时间看三个方面没有确定,是否给老百姓一个交代,才有一个清晰的未来?
郎咸平:这个问题不能准确的回答,这个是纯政府的政策,不能经济分析怎么做,既然不是我分析的节目,我最好不做回答,我希望回答是通过我经济分析做的,这个是正确决定的事情。
提问:我观察,中国人才过剩。我到工厂看年轻人,都是有技术有经验的工人,这是政府的浪费,还有中国计划生育抓得很严,若干年以后,我们中国找一个人,不要是人才,找一个技术工人,都很难。我们将来应该怎样过呢?
郎咸平:关于年龄跟人才结构产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深圳地区都是年轻的工人,找不到老年人,这些年轻人变大了怎么办?我们将来的日子怎么过这个意思吗?我不是政府的发言人,我们最近提出新的措施,包括失业救济金或者退休金,我们制度方面能够提出创新的措施,解决类似的问题,这些措施也犯了错误,我们很高兴说政府首次承认错误,错在哪里?我们很简单地认为,只要通过竞争通过市场,通过民营化能解决问题吗?反而有病看不起医生,你投资股市就是摧毁社保基金,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这些问题理解不够透彻,还需要不断学习,怎么解决结构性的问题。保险金等等,绝对不能够单纯谈年龄结构怎么办?这是系统工程,必须通过系统工程的方式来解决,我们已经尝试到过度自由竞争的俄国,我们更多的产业推动,必须大型企业或者政府推动,没有可能企业自己推动。
中国政府应尽快成为精英政府
主持人:今天的发言非常的踊跃,一会儿大家要提问,请递字条上来。因为现在提问非常多,我们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郎教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问郎先生,您是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你在批评国家不合理政策的时候,有考虑中国的国情,是否对政府要求太高,从发展的阶段说,中国的经验积累能与西方的资本主义相比吗?
郎咸平:这是很好的问题,我相信今天的政府也是希望自己是精英政府,我也希望今天的政府真正以民为本,这不是简单的口号。政府必须承担责任和义务,我也相信政府有这个决心,我今天能够提出这个思维,对政府也是鞭策,我们也希望通过各个方法,让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政策能够准确推出。我们希望是精英政府,以民为本的精英政府,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地生活。
主持人:希望您对国家的责任感在批评的同时,以自己的影响多做一些实事。这个是我们对您很高的期望。
郎咸平:当然有媒体报道,郎咸平太尖锐了,喜欢批评人。我们今天讲得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提得还不够清楚吗?
如果还没有清楚的话,那真是可惜了。我今天不是来批评问题,而是提出解决方案,我重申一点,政府对股权分制国有股减持的问题。政府做什么?用政府的信用保证老百姓,政府如何用政府的信用?今天是对你们讲话,我们有这么多经验可以学习,我们建立强有力的监管机构,这是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我提出的理念,我的理念就是政府的信用是我国金融、房地产发展的问题,这是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这就是正面向政府提出的建议!
主持人: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目前这个阶段是处于房地产发展的哪个阶段上?您认为目前房地产宏观调控会持续多久?
郎咸平:宏观调控能够持续多久?我演讲的意思是宏观调控本身方式的错误,最好不要持续太久。(掌声)而且我们国家的消费形态,消费函数,除了取决于赚多少钱以外,固定资产是很重要的一块,因此任何宏观调控出来,要注意到这个现象,因此一刀切的宏观调控是不可接受的,你要调控,就调控该调控的地方,不该调控的地方不要调控,这是房地产的基本原则。你调控应该对上海调控,为什么上海出现泡沫?上海的泡沫根据我的分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际炒家炒作的结果,最后被人套现走了以后你才调控,这对吗?
因此调控本身就是双重意义。第一个不能搞“一刀切”的调控。第二个的调控对象是谁,你要搞清楚,既然搞不清楚调控的对象,还不如不调控。话说回来,确实是有泡沫存在。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靠政府的力量。这个时候,政府出台调控政策当然很必要。虽然打击国际炒家的同时,也打到老百姓了。但我认为这个政策还是有正面意义的。
以广东省的例子来看,广东省为什么没有这么多泡沫?这跟1992年开始就受到过数次打击,有直接关系,所以大家比较理性。广东民众历史教训多,所以宏观调控有没有正面的作用,我相信还是有的。我相信,下一次上海的老百姓会谨慎很多。所以要体会我说的话,政府的信用是积极的重要的,政府能不能够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下去,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方法可以改进,但原则要有,就是房地产是全面的市场,不能价格抬得太高,泡沫太多。所以,下次宏观调控的时候,不是提高利率的问题,而是如何防止国际基金投机炒作。这个,是下一步的问题。你说宏观调控有没有帮助?宏观调控肯定有抑制作用,上海的房价必须要调控。
主持人:现在的主流媒体论调,“我国将会继续加息”,“人民币汇率还将继续调整”,请问您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
郎咸平:这是一个事实,不是主流不主流的问题,当政府一再说不调利率,不调汇率的时候,这是政府信用的问题,当政府一再说不调,但后面你又调了以后,老百姓就会认为你下次还会再调。
主持人:郎教授,您是一位最有良知的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中国大陆的贫富差距拉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负担越来越重,请您谈这个方面的看法?
“产权改革”就是牺牲全国人民的利益
郎咸平:这是很大的问题,你说我最有良知的经济学家,这个我不敢当,这个说法太庄严。这只是经济学家的责任,我这样讲,今天我们所处的局面,是一亿人的富裕致使十二亿人口的更加的贫穷。
举个例子来说,农村按照最近的研究报告,我们发现农村高利贷盛行,有87%是用于消费的,用于吃饭医药,交学费,谁是高利贷借主呢?基本上是村里干部的亲戚拥有,这是农村集体破败的现象。
农村子弟如何脱贫致富?以前是读书,考上北大、清华,可是各位想想,20年以前考上北大,没钱读,有政府帮忙。但今天考上北大,你还念得起吗?你看最后一条脱贫致富的路都走不通了。而且边远地区的情况就更触目惊心了。政府有很简单的思维,认为国企搞不下去了,总会有民营化接手解决问题。这个不太可能,民营企业家把厂子买下来以后,就会把这些工人推向社会。
什么是“产权改革”,那就是牺牲全国人民的利益,因为你已经在承受这个代价了。
主持人:请问郎教授,刚才您说政府政策影响到各地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好的政策,您觉得政府应该怎么做才比较好?
郎咸平:房地产必须按照区域不同来制定不同的政策,不能一刀切,比如在广东,会打击到财富效益。
主持人:接下来关于房地产的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国际的资本主要是针对高端的物业进行炒作,而对广大群众需求较大的普通住宅的价格影响并不大,您对此怎么看?
郎咸平:我刚才已经说了,可能讲得不是很清楚。上海房地产是针对高端的住宅进行炒作的,但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房子,产生严重的泡沫现象。
主持人:这样回答,大家满意吗?
郎咸平:这是牵牛效应,炒作一块,会让周边的地产价格水涨船高。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苏联和英国采取的措施,他们在股权分制改革这个方面,为什么会采取不同的改革方案?是因为政治制度的差异还是有更加深层次历史的原因?
郎咸平:之所以称赞英国,是因为它有上百年的资本主义发展历史,那是用政府信用承担全社会的信托责任,这才是资本主义革命的基础。但这是我们不理解的,也是前苏联不理解的。我曾经谈到过信用责任有多么重要吗?因为它是经过上千年形成的。我们都要学习。
提问:东南亚、日本的东京70年代房产大起大落,到了90年代香港的房地产也曾经出现过很大的泡沫,那么现在上海又出现了类似大波折,这从全球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这个问题,这里面有什么共性?还有什么差异性的特点?请郎教授对这个问题进行剖析。
警惕中国的产业格局:炒做房地产型,这是危机!
郎咸平:简单地说,为什么你拿香港跟上海做比较,因为香港的房地产有一个特色,第一个卖楼花;第二,大楼下面喜欢开商店;第三,香港的房地产商喜欢炒作,卖高价造成泡沫。从全国来看,全国学沿海,沿海学广东,广东学深圳,深圳学香港。但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香港所曾经发生过的悲剧在国内曾经出现,很多地区的地产商需要学习。
炒作房产对房地产增值并不是好事。香港现在炒作房地产,这个区域富裕了吗?那话说回来,今天广东省有没有必要跟香港合作?他们说,当然要一起合作了。
为什么广东省不和舟山群岛合作?你可能会说,舟山群岛没有什么优势新产业,但香港有吗?香港有没有什么优势产业?也没有,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而已,这才是香港的优势。但香港整个产业是以房地产为主导的产业群,这个产业群越来越国际化。
今天中国产业的格局是不是学香港。我在上课的时候,EMBA的学生一半是地产商。我们农村搞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把从农民手上弄到的钱,一部分又投资搞房地产。眼看这么大的中国,未来发展走势跟香港有类似,这就是危机。
主持人:今天的提问非常踊跃,但是时间有限,我最后提三个问题,问一个老百姓关心的楼价的问题,今年国家出台了系列的政策,对房地产的市场进行了调控,但几个月下来,深圳的楼市仍然似乎在涨。深圳楼市目前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如果看跌,大家就喝彩;如果看涨,就招来骂声。老百姓希望楼市下跌,你认为深圳的楼市合理吗?下一步深圳的楼市会涨还是跌?如果认为楼市会跌。你也来骂一骂那些说楼市会涨的人?
郎咸平:我不是培训师,我也不是地产分析师,我从来不对股市和楼市做预测,并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想说,这是不我的专职,我专长是针对楼市和股市的问题基本面谈谈,今天是思想的交流,你们不要把我当成估评家。
主持人:评判一下苏州和杭州房地产最近以及将来的趋向?
郎咸平:这个不是我谈的问题。
主持人:发展中国家如何减少交学费,负责任的政府如何作为?
郎咸平:一个精英政府以人为本的政府,以民为本的理念要受到重视。但是问题在这里,作为地方政府,只有学习,才能够达到以民为本的政府,政府在这个方面应该更多地继续学习。
我只希望做一个理念的传播者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我是留给我自己的,我想问一下郎教授,如果证监会聘请您做总顾问,您会不会接受?
郎咸平:我不会。
主持人:为什么?
郎咸平:因为我不想做。
主持人:如果老百姓希望您来做呢?
郎咸平:也不会。
主持人:为什么呢?
郎咸平:因为不想做。我不是好的执行者,只是理念的传播者,今天讲演是谈理念的问题,如果要我做执行的话,肯定不如证监会专职人员做得好。我希望传播这个理念,就是政府的信用多么多么重要!不过,如何加强政府信用,那是证监会做的事情,我只作我能做的事,这是我自认少数的优点之一。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有幸领略了郎教授的风采,郎教授也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盛宴” ,让我们学到非常多的东西。刚才,郎教授提到不光政府,还有企业都应该是学习型的政府和企业,我们今天跟郎教授学了很多,我再次代表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在座的各位听众向郎教授表示最热烈的感谢!
(综合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21.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8 07: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在复旦的精彩演讲
2005年1月24日,郎咸平教授在复旦大学做了关于信托责任的演讲:
我再来复旦因为复旦是复旦,我的那个国有企业大讨论就是从复旦开始的。
今天我来,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要改变你们的一辈子,改变你们对事物的看法。
我小时候很笨,大学毕业了考沃顿商学院,托福只考了550,GRE只考了1630,为什么他们会收我这个笨蛋呢?因为我当时报的那个商业经济系才开办一年,那年全世界招生10个,可就只报了7个。(全场笑)
我一辈子不觉得我聪明,但是我很用功,我两年半就拿到了博士学位。
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读书,引进现代制度时,不知道欧美历史。第一个股份制在哪一年建立的?你们知道吗?我告诉你们,是在西元10世纪的时候,那时候欧洲处于中世纪的神权时代,神父们集中了57%的地产,但是,神父是不能结婚生子的,所以,他们不得不引入“职业经理人”来帮他们在管理和生产。所以说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是不得已的。你们知道“有限责任”是如何起源的吗?那也起源于神权时代,债权人不还债务人钱了,于是吵架了,不得不到神父那里去审判。因为教堂是“保护上帝的殿堂”,所以为了保持“上帝殿堂”的安静,所以规定了债权人如果还不了债的时候,就不用还了。然而现在,“有限责任”却变成了“保护上帝的罪人”的制度!
一个不知道检讨和怀疑的民族是没希望的。
(之后又讲了会计和律师的起源,都是产生于中世纪欧洲,都有比较荒谬的背景。这里从略)
任何一个现代制度的起源都是荒谬的。开始的原因是对上帝的崇敬。股份制,有限责任制都是起源于对上帝的崇敬和畏惧。股份有限公司在诞生3,4百年以后,腐败了。因为教会垄断了所有的财富。他们开始花天酒地,甚至没时间来接管普通老百姓来捐献的土地了。于是他们发行了赎罪券(让老百姓把土地卖了,直接拿钱来换赎罪券)。后来他们又觉得拿赎罪券过来也太麻烦了,于是建立了一些“接口”来收集,这就是连锁店的由来。宗教革命是如何来的呢?加尔文有一次去向教皇汇报工作,看到教皇正在床上做“龌龊”的事情,他很愤怒,拿起教皇的权杖,扔在地上摔碎,说了句名言:“我让你永远受地狱之火的煎熬”。于是他开始了宗教革命,他宣称,赎罪的价格弹性为0。于是欧洲的老百姓开始把目标由下一世放在了今生。城堡的产生,国家的产生,都是源于此,贵族要保护农民,就收保护费,那就是税收的起源。然而城堡里面的贵族的吃喝玩乐又开始了,贵族们的亲戚就看不惯了,因此产生了贵族革命,产生了上议院,这就是一种对税的分赃。但是由于有了上议院,国王要用钱就必须首先经过上议院,他觉得太麻烦了,于是想出来建立国营股份有限公司,从海关直接到皇宫,那就是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现在国王也开始花天酒地了,老百姓们不爽了,他们爱开Party,有一次大概喝多了,于是有人说我们去和国王分赃吧!于是成立了下议院。这就是政党(Party)的诞生。
欧洲的战争使得欧洲的国家民穷财尽。国王又想法子怎么样搜刮钱财。于是,第一张债券就诞生了。但是显然国王没钱还债券的嘛,于是发的债券都是“打白条” 的。随着债券越发越多,那么在国王这里的存量(Stock)也越来越多。怎么办呢?有人又替国王想了个办法,不如我们设立一个Market吧,这个市场就是Stock Market,用来专门出售国王的白条。那么怎么会有傻瓜来买呢?有人又替国王想了个办法,就是以“未来的现金流”作为购买这些“白条”的收益,那么这些 “未来的现金流”又在哪里呢?在中国,在印度,在南非。这就是股市的来源。欧洲这样搞是不行的阿,这样就是一群傻瓜骗第二群傻瓜,第二群傻瓜骗第三群傻瓜,所以欧洲在17,18世纪经历了三次大的金融危机。我看我们国家现在的金融危机和那时候的很像那时候的金融危机阿。
没有良心的股票市场永远是没希望的。那时候欧洲的内幕交易,坐庄,用银行钱炒股比比皆是,这种垃圾东西在欧洲已经衰弱了,却被中国引进了。
在欧洲这么一个危机时刻,亚当·斯密出来了,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国富论》,他说“政府要建立一个法律体系,以市场化为主导”等等。你们是看不懂《国富论》的,因为你们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只有听了我今天的演讲,你们才看得懂。因为你们都是精英主义的代表,我们都是精英主义的可怜虫。我在美国时,90 年我的论文排在当年美国引用率第一,我很得意阿,觉得自己是一个精英了。有一次曼哈顿南区法院邀请我去当陪审团,我很高兴啊,因为我是精英。去了以后,才看到其他11个陪审团成员,原来是11只.,6只黑.,5只波多黎各.(郎的原话)。我觉得自己很丢脸啊,怎么和这些.坐在一起。后来法官过来询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精英。(全场大笑)“那你出去。”法官说,“郎先生,像你这种人,讲个股份制就会激动地要死,说难听点,你就是偏执狂,神经病一个。而其他的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她们的价值观是社会哺育的,他们有着“普遍价值观(Common View)”。他们只凭直觉来判断,是社会意见的缩影。”在普通法系国家,英美的股票市场好,而在大陆法国家,法德中等国家,股市就差。银广夏的案子,在大陆法中就没有先例,不能判。而在普通法系国家,觉得你有罪你就是有罪(只要违反公共意见,就判你有罪,公序良俗)。
欧洲的三次金融危机,能够化解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是普通法。普通法系的监管才能真正创造财富。我一直很纳闷怎么英国的股市没有监管,却有如此好的表现。我又去查资料了,原来在1533年,250个伦敦商人,买了3艘船,雇了200个海员,向北去找中国。但是这需要很大的Trust阿。我喜欢把Trust 翻译成“信托责任”。他们在挪威遇到风暴,船沉了两艘,后来就到了北极,200个海员滑雪橇2000公里,遇到了欧洲传说中的恐怖大王埃文。他们用钢笔,墨水换恐怖大王的貂皮等,回来了以后,这个有“信托责任”的船长,下次出海时就拿到最高的奖金。(最高的市盈率)。从此,在英国人的血液中,信托责任就从此留下了。
中国没有信托责任,国企老总没有信托责任,今天的产权改革,可以打两个比方。第一个是家很脏,请了个保姆来打扫,打扫完了以后,保姆就变成家的主人了。还有一个例子,家很脏,但家值100万,现在保姆来打扫,打扫完了,保姆说,你就给我200元的你家的所有权吧,但是,家的价值却是由保姆定的,保姆说,值 2000块吧,这样,十个月后,整个家也就归保姆了。你们说合理不合理?(下面齐声:不合理!)
中国股市在这种体制下,没得救!
还有人混充学经济的,说只有私有化,自己的东西才珍惜。那是人类最原始的兽性阿!
我给企业家上课,问他们韦尔奇厉害还是你厉害,没有人敢说自己比韦尔奇厉害。但是韦尔奇在GE干了20年,创造了这么多的财富,退休时才拿走1亿美元。但是我们现在的老总,公司才GE的十几万分之一,但是一拿就是几个亿,十几亿,还不罢手!
有信托责任心的人,才能真正的富裕。(全场鼓掌)
(下面讲了美国的股市的故事,略了,主要是讲美国是如何从一个混乱的国家步入一个法制化的国家。)
美国的股市好,所以,才能藏富于民,才能吸引退休基金,保险基金,中小投资者把养命钱投入。因为他们由真正的信托责任。而现在,中国根本没有信托责任,所以你现在入市,就是摧毁当前的财富。你把保险金入市,就是摧毁未来的财富……
演讲完了,我还要赶飞机,谢谢大家。
(价值中国网2005年9月7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20.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8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中国企业家最缺系统思维
善于制造风暴的郎咸平教授日前在第五届《人力资本》论坛上发表演讲时,与中国企业目前热衷学习的楷模三星为例,一番言论直指中国企业家的最大缺陷。
“我们几大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或企业家,眼光短浅、做事急躁,自己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个阶段,就急着想做大、做强,要进入世界500强,我觉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家有病态500强心理。”
“我们第一流的企业家如何决定投资方向呢?认为这个行业有市场潜力就进入,这是15年前的思维了,如果现在你还认为有市场空间就要进入的话,那是要失败的。今天,应该用一个系统性的思维创造市场,而不是单打独斗。”
“在许多公司,都是成本增长率高于销售增长率。但在三星,销售的增长率竟然大于成本的增长率,对全世界的企业而言,这是匪夷所思的。三星的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功,绝不是一个企业家的领导力。”
善于制造风暴的郎咸平教授日前在第五届《人力资本》论坛上发表演讲时,与中国企业目前热衷学习的楷模三星为例,一番言论直指中国企业家的最大缺陷。
只要有市场空间就进入:错!
我想谈谈联想。首先我要声明,我讲的虽然是联想的案例,可是它的问题是在座90%以上的公司都有的问题:毛躁、与国际不接轨。
杨元庆同志说,联想要打入全球500强。怎么做呢?由于在2001年誓师大会的时候,当时联想的PC业务遭到很大压力,他们想如何突围,杨的理念就是“高科技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突围的方式就是进入多元化经营的领域,包括互联网、IT业务及手机业务。
他为什么要进入这三个领域?他是这样的思维:按照某研究公司指出,中国互联网用户急速上升,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信息产业部调低了上网费用,大幅度降低上网成本,所以互联网业务有很大的上涨空间。而IT服务业,从2000年~2007年,我国的IT服务业会从8.4亿美元扩展到270亿美元。手机业务,2001年的中国手机市场普及率只有11.2%,与发达国家30%的普及率相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按照这三个数字看,进入互联网、IT服务业、手机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第一流企业家也是这么认为的:因为这个行业有空间,所以要进入。但这是15年前的思维了。我们看到,联想多元化之后,不但多元化不成,连原来的主营PC业务都受到了影响。
首先,是IT服务。联想与华凌开发ERP,股价上升,但实际上资本是亏损的。杨元庆说:“IT业务未来可能有好的市场潜力,但目前与公司核心业务在业务规律、发展阶段和管理模式上还有一定差异。”你进入这个领域之前难道不晓得会有这个问题吗?连这点最基本的常识都没有,就敢随便进入?
难道联想真的对IT业务无能为力吗?2003年全国IT业务增长31.5%,而联想是91.8%,明明好于全国,为什么没有做?他讲,2002年 IT业务收入要达到1.5亿元,2005年要达到全国的15%,可能吗?IBM花了12年只增加了5倍,你花了4年,想达到15倍,可能吗?
下面看互联网业务。2000年,互联网业务做得最好的是新浪,然后是搜狐、网易。2001年联想突然冒出,2002年领先新浪、搜狐、网易,而2003年,突然决定不做了。
2002年,网易、搜狐、新浪都亏,联想也必然要亏,大家都亏,联想撑不住了,它退出了,退出以后,网易、新浪、搜狐都赚钱了。如果联想不退,按照原有基础发展,它也会赚钱。因为两年亏损,它支撑不住了,也就是毛躁了,这不是杨元庆的问题,而是中国所有企业家的问题,毛毛躁躁进入、毛毛躁躁退出。
再看联想的手机业务,这是我今天讲的重点,和三星做比较。当时手机在中国是11.2%的市场占有率,全世界是30%,中间有18.8%的差距,你认为这18.8%就是你的吗?在这种格局下,你是要创造市场的。你凭什么能取得这18.8%的市场呢?凭什么能赚钱?就凭市场有潜力吗?如果这样那就太容易了。我们企业家最缺失的是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如何摆脱毛躁,进入世界一流企业的团队。
单打独斗缺乏系统性的思维:错!
比照一下三星。三星的成功见证了中国企业家的浮躁与失败。
三星的手机依靠设计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不过,三星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这里,外形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我们看到,三星什么都做,从半导体开始做垂直整合,从半导体做到液晶显示器、手机、数位电视,是一个垂直整合的系统工程。而索尼没有半导体,诺基亚只做手提电话,其他什么都没有。
这是什么意思?垂直整合。对于IT行业而言,垂直整合太重要了。我们找了一些数据,发现了很有趣的事情:诺基亚和索尼的DRAM都是向三星买的,也就是说,你向它买动态内存,三星的利润就是你的成本,所以你一定比它贵。
另外,从三星与其他电子企业竞争者相比较,三星的销售成本明显最低,这可归于三星内部市场垂直生产体系的成果,这是其他同业所不具备的。我们的企业家缺的就是系统工程,完全不知道下一代的竞争是靠系统工程整合,完全不是联想们想的那么简单。
同时,我们注意到,三星是个庞大的体系,有很高的内部需求,所以它的半导体很多都是自己买、自己用,达到了50%,而且是逐年上升。这个好处有很多,最大的好处是,内部市场加外部销售,搞了一个庞大的市场需求,所以它必须得大规模生产,这样它就比任何竞争对手都更早达到规模经济,成本大幅度下降。
销售增长率竟然大于成本的增长率,在全世界企业而言,这是匪夷所思的。三星如何做到的?成本控制有效。如果你想和三星竞争,你的成本要比它高30%~40%,怎么可能成功呢?可是这个成功是一个系统工程的成功,绝对不是一个企业家的领导力。
三星手机还有一个特色,创造力、创新极快,所以我在研究,为什么有这么快的创造,而诺基亚没有?三星手机的零配件是由三家公司做的,三星显示制造半导体,三星康宁制造显示屏幕、显示器面板,三星电机制造调音器、相机镜头,三星SDI制造显示晶片,任何的创新都可以在三星手机上整合,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保障,当你创造了系统工程以后,一切都在运转,运转到最后,你可以席卷全球,超日赶美。
(综合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19.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8 07: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托责任与企业文化
2004年8月在上海炮轰格林柯尔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成为2004年度国内最富争议和最吸引眼球的经济学家。他在近期举行的“中国企业文化国际论坛”上进行的“信托责任与企业文化”的演讲引起了与会者强烈的反响。
中国:信托责任缺失的企业文化
今天要在这里和大家探讨企业文化的问题。我们从英国讲起,为什么英国可以提私有化,中国为什么不可以。今天,在这个场合,我要告诉各位,这和企业文化有关。
在英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中,有严格的奖惩措施,做得好的奖励,做得不好的严格查办。等到把国有企业的绩效做上去了,再把它拿到股票市场上去,转让给社会大众,中小股民。这是什么道理?这是藏富于民的道理。这是对国家民族的信托责任。因为国家的财富是由全体国民来分享的,而不是由一两个少数人来分享的。这样一个私有化的过程,是不会造成社会不安的,也没有造成政治动荡。从1533年,支撑整个英国的是拥有高度信托责任的企业文化。
再看我们的产权改革。当初,因为我们的国企的经营无效率,我们的政府要进行产权改革,国企的包袱过大,比如说,国企里有医院,有餐厅等等。背负着如此沉重的包袱,企业要发展是何等的艰难。而在我们的企业文化中,缺少信托责任的概念。
我常说的保姆理论,就是,我们家很脏,请个保姆来打扫,打扫干净了,漂亮了,家就变成她的了。保姆说:我每个月的工资400块,我对你家有功劳,我要买断你的股权。虽然我们家值100万,但由保姆来定价,保姆定价只是2000元,每个月出200块,10个月,保姆买断了我家的全部股权。这是为什么?因为保姆没有信托责任。我告诉各位,这是我研究中国企业最感到痛心的地方(掌声)。
我们改革开放20年,20年以前是一个什么时代,是一个压抑创造力的时代。在开放20年后的今天,我们创造力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我发现,我们缺少一样东西。我们缺少法定的游戏规则。有人说,郎咸平这个教授特别推崇国有企业,可是,看到国有企业这样被践踏,我感到很痛心。
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成功的地区,也是国际化的前沿。我们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你们会发现竞争越来越激烈。你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国内的企业,而是全球的优秀企业,比如说,通用电气等等。而我们的企业一定会进入职业经理人的时代,来和世界500强接轨。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是想着自己的好处,没有信托责任,谁敢把企业交给他?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现象,包括民工荒等等问题,其实,是我们的企业文化中,信托责任缺失的表现。
美国:信托责任生于严刑峻法
英国人的信托责任,创建了世界上最好的股票市场。在18世纪,大量的英国人移居到了美国,什么人去了美国?在英国混得不好的人,下层人士。这些人愿意放弃过去所有的一切,与过去的文化、家庭、朋友割断关系,远赴重洋,到另一片土地,过一种极端个人主义的生活。但是,这些人带不走英国的社会信托责任。
1929年前的美国,和今天的中国极为类似。怎么类似,我只要举出股票市场的例子。
美国证券交易法的第二章,对于1929年前的美国股市,做了相当清楚的描述。在这里,我给各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929年前的美国股市,由于这些极端个人主义的参与,有着大量的不正当交易,违规操作,向银行贷款炒股票等等,登峰造极的时候,造成了美国股市的大崩盘,美国经济大恐慌。因为,英国的信托责任并没有复制到美国。
但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转机。美国总统罗斯福上台,他组成了美国历史上最强权的政府,挽救美国的经济。有一个人,叫道格拉斯,他告诉罗斯福,挽救美国经济,重树美国的信托责任,只有靠严刑峻法,加强监管。这个话讲出来以后,舆论哗然。
但,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有他超人的第六感。罗斯福的第六感告诉他,严刑峻法才是振兴美国股市之道。所以,他接受了道格拉斯的建议。在1932年,罗斯福推出了两个在座的各位都非常熟悉的法案:证券法、交易法。这两个法案都要通过美国参议院的审核。第一个法案,证券法顺利通过。第二个法案交易法,打死通不过,
为什么?因为美国的华尔街群起而攻之,反对交易法。经过几次否决,相持不下。
罗斯福总统和华尔街代表举行谈判,“你们到底要求我做什么?你们才会允许交易法的通过。”华尔街的代表说,我们不喜欢监管。当时,美国公平交易委员会的首领叫兰德斯,华尔街非常不喜欢这个人。华尔街建议,成立一个独立的监管机构,由华尔街指派人做证监会主席。最后,SET成立。第一任主席叫做肯尼迪,他的儿子是大大有名的约翰·肯尼迪,美国前总统。当时肯尼迪是美国最大的庄家,最大的幕后交易者,最大的股票操纵者。华尔街想,让这种人做主席,我们所有的庄家都可以放心了。我相信,当时罗斯福总统是含着眼泪签字的。因为他也许会想到,美国百年强大的基业可能就此会毁在他的手上。
但是,天佑美国。大家做梦也想不到,肯尼迪在当选了第一届美国证监会主席后,会翻脸不认人。他马上指派两个证监会副主席,第一副主席是道格拉斯,第二副主席是兰德斯。而在接下来的日子中,道格拉斯成为第二任主席,兰德斯是第三任主席。经过三届主席的努力,建立了美国严厉的监管制度。而这个制度之严厉,是你不可想像的,美国百年富强的基础就从此开始。你不是没有信托责任吗?我们就用法制培养你的信托责任。良心是不可靠的,只有靠严刑峻法,才有信托责任。
美国证监会的司法权利不是联邦法案赋予的,而是美国的宪法赋予的,任何对美国证监会的挑战都是对美国宪法的挑战。而且,美国证监会可以发传票,它的调查权利是无限制的。为什么?就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弱势团体,就是为了保护美国的中小股民。各位,知不知道,还有一个法案,叫反托拉斯法。托拉斯是什么,托拉斯就是信托基金,为什么要反信托基金,因为当时美国的信托基金都是美国的大家族垄断控制的,所以反托拉斯法就是反大家族法。透过美国的法制,藏富于民。
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复制了美国所有的制度,但是没有得到它梦想中的强盛,这个国家就是菲律宾。为什么?菲律宾复制了美国所有的制度,惟独没有复制美国的法律。
安然事件之后,在美国的晚间电视上,重复播出,犯罪的董事长、总经理被铐在一起游街示众。这样让美国的小孩子都知道,没有信托责任的严重后果,让每一个公民都知道信托责任的可贵。所以,正是这种信托责任,欧洲人、亚洲人都愿意把自己的家当放在美国股市。由严刑峻法产生的信托责任下,美国股市从1940 年到1990年,50年间,它的回报率是每年7.6%加上银行的利息。
当你在美国,与保险公司业务员谈话的时候,他一定会告诉你,你在此投保100元,30年以后,你将获得年7.5%的回报。这是比对美国股市的回报,它可以长期担保你年年有这样一个回报。在一个有信托责任的股市你才能这么做。
我的亲身经历,1997年前,每个香港中文大学的首席教授,他的退休年金是2000万港元。1997年之后,三年之内,因为股票市场大跌,退休基金完全破产。所以,我如果现在退休的话,拿25块。这是一个活生生发生在香港的例子。为什么美国的退休基金可以保障美国的老年人,因为它有每一年都稳定的回报率。美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治理股市,是因为它是美国社会稳定的根基。如果美国的股市崩溃,美国的保险、退休基金马上联动崩溃。美国政府对证券市场监管如此之严厉,就是知道,如果美国的经济命脉被少数不法分子所控制,后果不堪设想。
1997年12月28日,有一个香港人,姓廖,获知美国一只股票在元月2日要发布重大利好,他就坐飞机到美国。买了很多。而后,利好出来,股票大涨,他马上抛出,几天的时间,赚了几千万。在美国,股票卖掉要冻结一个星期。卖掉股票的第三天,调查人员敲门,就是这么快。廖先生马上跑到他的律师那里说,我赶巧了,随便买了一只股票,它就涨了。他的律师和他讲:廖先生,您错了。在美国,你现在要证明的是你不知道这个股票的内幕消息。可是,我问各位,你怎么证明?证明你“不知道”。证明不了吧。在美国就是这样,当你证明不了,你就是有罪。这和刑法不一样,刑法是假设清白,除非证明你有罪。而美国的证券交易法是,假设有罪,除非证明你的清白。我问在座的各位,请你证明上个礼拜看过电影。这个容易,你有人证,是吧?有票根。但是,你给我证明一下,上个礼拜你没有看过电影?你怎么证明?
所以美国的机构投资人为什么不敢操纵股价?因为当他卖出一只股票的时候,股价大幅上升,调查人员如果找他,他马上会拿给你看,厚厚的研究报告,我们做了哪些研究,这只股票是被低估的等等。而且,就算你买了,你要卖掉,还要等很长一段时间,逼得那些机构投资人,不得不做长期投资,这你们理解了吗?绝对不是因为他有良心,去年,香港股市,中国电信的股价被操纵,中国联通的股价被操纵,这是谁干的?这都是美国的机构投资人干的。为什么他们敢这么做?因为,香港没有像美国那样严厉的证券交易法。我不需要写一份报告。我爱怎么操纵就怎么操纵。
伟大的企业家造就有信托责任的企业文化
在这里,谈到企业文化问题,我要强调的是,企业文化必须要符合经济规律,一个不符合经济规律的企业文化是走不长远的。我举个例子,很多人都说,德隆是我骂倒的。其实不是,你知道,德隆是什么企业文化吗?“产业整合,把握机遇,建成中国第一大民企。”像德隆这样的企业它所经营的是一个大型的多元化企业,业务互补,风险分担,才能创造一个稳定的现金流。而如果你的企业文化是要把握机遇,乘胜追击,就不能创造一个稳定的现金流。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对企业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把握机遇,积极进取”是不符合一个多元化的企业文化的。当你把一个企业做到多元化的时候,你所能喊出的企业文化的什么,只能是“稳定中求进取”(掌声)。
我用一个案例来说明。有一家摩托车厂,把所有的摩托车配件都交给二十几家配件厂去做,它只做组装的工作,到后来,这些小的厂家觉得有利可图,也都学会了,就找更小的配件厂帮自己做配件,也开始生产摩托车,并且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我们中国企业最喜欢降价,就是这样,把自己做死的。
所以我说这个企业文化不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我来听听课,回去我们就有企业文化了。一个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中,长期磨合出来的。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我们来比较德隆和美国通用的投资组合,美国通用的投资组合,是长短期随时互补,无国界人才的理念。这种企业文化才是有利于企业,有利于社会大众的企业文化。
伟大的企业家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这次产权改革的大讨论中,我变成了“右派”,这真是好笑。我从小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接受资本主义的教育,怎么会是这样?难道郎咸平是个猪不成(笑声)。虽然我是有一点胖,为了保持身段是该减肥了。好,转回我们的话题。我不是一个大政府主义者。但我认为,法制的建设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之下。大家知道,第一部大陆法案是谁创造的,是法国的拿破仑;日本最强盛的时候,它的法律是谁创造出来的,是日本的明治天皇。为什么?因为法制化是非常重要的。我自己在全世界跑了这么多个国家,我认为,亚洲只有两个国家是有决心要建立法制化国家的,一个是新加坡,一个是中国。有寻求法制的决心是重要的,有正确的思维更重要。当政府创建法制化之后,规范每一个个体的行为,我们每一个个体才能受到法制的保护。在中国目前的阶段,必须是政府主导的法制化建设。在这样的规范之下,每个个体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财富,我们集体的财富、国家的财富就会被创造出来。在这样的法制下面,才会出现韦尔奇这样的企业家。因为他会知道是谁给他的机会。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信托责任的灵魂。在普通法系的国家,在英国,在美国,它们的法律是看不见的,是没有法条的国家。你每赚的一百块,你该给谁给谁。而建立一个公正的游戏规则,是一个企业建立信托责任的基础。
有朋友问我说:有的企业家抱怨,把企业做好了还遭非议,这是为什么(掌声)?我说,你把企业做好了还遭非议,你不该检讨吗?(笑声,掌声),会问这句话,还是缺少信托责任,你对你的职工尽到了信托责任了吗?你把企业做好是应该的。问题是,你把企业做好的时候,你的信托责任做好了吗?
最后,我衷心的希望天佑中国,祖国昌盛(掌声)。
(综合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17.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6-2008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郎咸平主题演讲:企业做大还是做强
2004年7月16日的《世界商业评论》刊登了郎咸平教授关于企业发展的演讲报告:
感谢各位的到来。今天我们是做一个现场实况的转播,这也是第一次在现场实况转播中讲案例。这个案例也是我书中的案例。我准备把这几个案例和目前最热门的一个话题扯在一起,而这个最热门的话题跟我们夏主任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今天也请夏主任过来给一个指导。我的题目是政府应该严加监管国内逐渐成型的类金融控股公司。这个表格是从夏所长的文章中摘录出来的。
所谓金融控股公司在目前的中国是不存在的,可是根据夏所长所编辑的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工商企业在信息法定之下是可以拥有不同形态的金融公司,比如信托公司、集团财务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等,这是现行法律允许的。这个三角形的是法律允许,但并不常见的。虽然我们对金融控股公司本身没有一个现行法律,但是类似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在我国已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给其取名叫类金融控股公司。目前我国所谓类金融控股公司有几大类,第一个是德隆、新希望、海尔等集团,是企业控股金融机构。第二种类型的类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企业控股其他金融机构,比如香港的几家银行。这类控股公司主要的问题来自于第一项,即今天媒体谈论的热点——企业资金与金融资金结合。德隆引发的问题是金融与企业的结合是危险的。我甚至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个先瞻性,由小见大。我是建议在这方面我们更应该严加监管,我们不能让所谓的金融和企业结合体影响到我国未来金融环境的稳定。
为表明我这些想法,我准备利用书上讲的案例来谈这些问题。这是德隆“老三股”股份走势。我们看到了媒体对所谓股价下跌的看法,包括资金链断裂,恐慌性的抛盘,券商强制平仓等等,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没有谈到的最本质的问题是在于通过类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而进行私募的多元化财务策略才是根本,而类金融控股公司是最类似金融化经营的催化剂,我国目前的企业不需要这种催化剂。
总之很多企业认为今天做产业,我收购几家银行,证券公司可以提供资金的收入,资金进来可以更壮大发展,而且有类似思维的企业有相当多。但是当你在金融和产业方面搭配不好,你所得到的结果就是一个突然的崩溃。就像是我们所见到的德隆一样。可是如何做把握呢?如何把产业跟金融做一个良好的把握呢?这有需要政府的参与。我一直是主张大政府主义的人,在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没有政府的参与。为保证国家经济稳定发展,必须借助政府的力量,对类似的类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管。这是德隆的多元化策略,可是类似的策略几乎被全国所有的集团公司采用,一方面发展实业,一方面在金融业。注意观察的话,会发现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的大股东很可能是当地的政府,可是二、三股东在很多曾面上都是私营企业或者国营企业,这个现象是危险的。我个人表示反对,反对的原因我慢慢会谈到。可是当你真的走入绝境的时候,企业盲目做大做强的结果必然是变卖财产,放弃偏离主业投资,减少投资规模,注重企业的信息流。这四类条款周而复始出现,我们的企业是不断走回老路。那么为什么企业会如此想做大做强呢?一个产业金融体会让类思维更恶化。怎么样才是一个成功的多元化经营呢?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目的一定要有业务的互补,通过业务的互补,创造了稳定的现金流。我们看几个案例,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如何创造互补,而且创造互补的思维在我们的大集团企业里是不存在的。我今天拿唐万里的一句话来做一个前沿,德隆出的问题是长中短搭配组合不好,德隆只注重横向内容方面的互补性,他们认为自己做得可能是比较到位的,国外提出的案例这些都是不到位的。第一个,当你从事多元化投资的时候,你如何通过长中短投资来减低风险呢?目前包括德隆在内很多企业都是做得不好的,现在我们提出两个企业来说明如何创造长中短期的搭配。
第一个是美国GE,大家看这个图形,黄色的线是GE的利润,但是我们细细将其分割的时候,你发现红色是长周期的业务,蓝色的是短周期的业务,这两个业务加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红色的线条。光看红色的线条很清楚,就是稳定上升。那么短期在这两年是下跌的,长期的在94、95年也是下跌的。可是由于长短期搭配良好的结果,两者互相抵销了,继而创造出一个平稳上升的曲线。而这个抵销就是我所谓的互补,这就是长周期业务和短周期业务的互补。这个互补听起来很简单,但要做好需要两把刷子,不是想做就可以做到的,没有水平的企业要这样做是缘木求鱼。
另外一个例子是中信泰富,乍看它的业务重点不断转变,似乎没有重点。我继续花了二、三个月做深入研究,这样一个业务模式是先下跌,再上升。我们发现其内部有一个调整机制,当跌到某一个水平的时候又上来了。那么这步是怎么做到的?这步是透过一个良好长短期搭配多元化经营而做到的。我提出两个简单的思维即投资有序,生生不息,稳定中不忘进取,进取中寻求稳定。它的意思就是利用回流资金整体业务搭配措施,减低过分扩张的危机。对中信泰富而言,红色线条是房地产,蓝色线条是基础建设,绿色线条是通讯业。中信泰富94年的时候先做房地产,然后利润上去了,再做基础建设,这两个都下跌又做通讯行业。如果某一个行业在一、两年内迅速投资几个大型业务,往往造成周转不灵。而这个中信泰富是投资后二、三年回笼再投一个,在这三年中投资一些短期回收的项目。只有如此长短期搭配,才能减少周转不灵的风险。因此我们拿GE和中信泰富的投资做比较,这两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就是一个企业在不断成长中可以进取,同时不要忘记稳定。一定要拉长投资曲线,比如三年。如果你水平更高的话,像GE,你长短期可以搭配得很好的话也可以。否则那就要像中信泰富来拉长投资曲线,如果你都做不到就会周转不良。
我们把中信泰富数据划出来,黄色是投资总额,蓝色是净利。我们注意到其展开大投资的时候,一定是在盈利稳定上升两年以后才会做,即有充足的现金流以后才开始做大投资,这就是稳健。所以经营一个企业成功的条件绝对不是抓好项目,不是找一个最好的项目赚最多的钱,稳健、保守才是企业有序生存之道。
德隆另外一个问题是只注重了横向互补。其实横向互补是非常艰难的,不透过学习你是不会的。所以我把项兵院长讲的一句话跟各位做一个解说。一个企业家做成功很多时候靠悟性和机遇,但是仅靠这些复制大企业经验是不成的,复制是做不成一个大企业的。如何能做横向互补?我以李嘉诚先生的和记黄埔来看,我们看蓝色的线条,73年的时候在香港投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向国外扩展,所以是由香港本地的小公司由三十年间变成跨国公司。而且业务从原来仅仅从事房地产到现在什么都做。李嘉诚先生的企业现在是一个到处都有,什么都做的行业。那么我想请问在座的企业家,这是每一个企业家的梦想,那么我很不客气地反问你一句话,如果把李先生的企业交到你手上你玩得转吗?有人可能说我可以呀。那我们出一个考题。我就挑和记黄埔,这家企业有港口及相关业务、电讯、基础建设、零售、能源、财务、物业,从98年到现在每个行业我算出一个行业成长率,画了七条线,如果跌到-50%或涨到200%都是很危险,那么把这么一个乱七八糟的企业交给你,你怎么做?我们的企业家每天忙到12点,累得要死。我们李先生每天五点就下班了。当然今天不是上课,我没办法请观众起来回答问题,真正上我的课的话我花一个小时的时间一个个折磨你,没有人可以答得出来。那个时候大家会觉得自己的悟性不够了,需要学习。为了节省时间,我就直接讲答案。我这个人的智慧不怎么高,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就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我拿出IBM笔记本计算机,我有把这七大行业每一个行业的增长率取一个平均率,我发现其取完平均数的资产组合是成长率由-5%到20%就是80%的机会和记黄埔是正成长,但再成长不会超过20%,所以不会膨胀。有20%的机会是负成长,但也不会超过-5%。我如果今天不问你问题,职业把答案讲给你听,说把一个成长率由-5%到20%的企业交给你做的话,你就太高兴了,可以睡觉了。但是从左面这步到做到右面这步就需要水平,需要学习。不是靠悟性可以学出来的。这就是内容的横向互补,中国哪个企业可以做到这步?当然我相信是有的,我也希望是有的。你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为股东创造最大的财富。和记黄埔股东利润是正上升,这才是给股东创造价值。如果你是这样一个企业,你能够如此地替股东创造价值你又何必需要做庄?你就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做事就可以替所有的股东做事,这才是我心目中的行业,这才是我心目中的产业,你做得到吗?因此对国内有太多产业我们需要鞭策它。
类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问题
由这次德隆事件以后我开始做了很多深刻的思考,我在想类似的金融跟产业的结合体对我国的经济到底是有促进的作用还是有伤害的作用?按照我前面讲的案例如果你做不到GE的水平、中信泰富的水平、和记黄埔的水平,我把金融资源放在你手里,就是浪费。因为你不配。要做一个大型企业绝不是凭几个人小小的悟性和过去的小小成功经验即可做到的。当然,我并不否认我们企业家可以出很多天才,可是要跟各位讲天才是不可依赖的,天才是需要浪费99%的资源才能创造出1%的天才。我如何防止99%的浪费呢?就是要对类金融控股公司由政府进行严格的监管,讲得更具体一点,根本就不应该允许企业集团从事金融业务,企业就好好搞生产,两者要绝对分开,这样反而有利于中国未来的经济成长。
最后我想花几分钟的时间跟各位谈一下类金融控股公司所产生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公司,金融控股母公司控制ABC,它又控制一家金融子公司E,子公司C下面控制一个上市子公司D,大家回头看一下,中国很多企业已这样复杂了,至少可以找出十家是如此复杂,你根本不知道谁是最终控股人,这是非常危险的。
类金融控股公司第一个问题是资本充足率的问题。公司E跟C之间相互持股。因此增加了资本重复计算之嫌,增加了监管的难度。第二财务杠杆风险问题,如果母公司和子公司利用相互担保方式由金融子公司E套取贷款,而只要有一间子公司经营稍有不慎,其风险即刻传播到母公司或其它子公司。第三个问题我想用 1997年泰国的一个类似案例做一个解说。这个案例是金融母公司把不值钱的荒地卖给属下上市D公司,这家公司拿这块荒地去自己的金融公司抵押借外币。比如一家外商银行做担保,要给自己的上市公司见面金,这个钱就被母公司圈去了。由于产权结构过于复杂,你根本看不出来。我当时在世界银行的时候是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才发现的,否则你永远都不会发现。这就是我国对金融产业结合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我们必须事先防止,不能亡羊补牢。泰国借的是美金,这也是为什么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泰铢贬值一半根本还不起。到最后要由政府通过税收来还这笔债,税收是谁给的?在座各位和我,所以这一点我们要防止。这里所谓的金融风险也是金融风险转嫁到金融子公司的问题。由于股权结构过于复杂,资金缺乏监管。这么多的箭头都是子公司与金融公司之间相互担保借钱,但是钱最后都会回到控股股东的手上,因此这重复1997年的悲剧,银行倒闭了,上市公司倒闭了,但是最终控股人满口袋的钱。这是类金融控股公司一定会发生的现象,我们一定要未雨绸缪。
目前国内的金融控股木公司主要负责人多为金融业务门外汉,但他们往往又是下属金融公司E的实际决策人,掌握了资金的调度权和日常经营决策权,但监管部门对其缺乏任职资格的监管。因此由于金融知识的缺乏,故意违规操作,往往会产生重大的金融风险。
最后我的结论是中国企业走到今天这一步,存在着太多的未知性,即我们的企业在逐渐做大的过程中通过多元化产生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我们基本上很难通过长短期的配合以及内容与内容的横向互补减低企业的风险。因此今天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会加速企业的败亡。所以为维持金融的稳定,我们应该禁止产业和金融结合。讲得更具体一点,我们应该对所谓的类金融控股公司由政府进行更严格的监管。
(世界商业评论2004年7月16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16.html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7-2008 06: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炒家反常炒高港元意在孤立人民币
郎咸平针对国际炒家炒作港元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2004年9月23日有大量资金流入本港,以致港汇现货一度大幅升至7.705港元兑一美元,这是自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高位,因而促使金融管理局入市干预,而于当日买入6千万美元的港元稳定港元汇价,遏止港元升势。此举将导致银行体系结余升至9.91亿港元。由于市场流传港府将取消实施二十年的联汇制,以致金管局要澄清无意改变汇率制度的谣言反击炒作。
这种在手法上由外围开始,借谣言发难,绝非一般散户行为,这颇有孤立港元并和其它亚洲货币相呼应的意味。
中国外汇管理局的官员于9月23日指出并有热钱流入中国的言论最让人感到泄气。我认为外管局官员的用意如果只是安定民心那还可以理解。我不相信鸵鸟心态能经得起时间和事实的考验。
我认为目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国际炒家的介入。国际炒家外汇炒作手法之复杂,他们跟各国政客关系之暧昧,在短期内动用大量资金能力之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国际炒家在日前狙击人民币未成的情况下,他下一步的做法为何值得关注.。
国际炒家炒作外汇必须有一个适当的切入点,而近两年中国经济发展明显的优于欧美各国就是一个切入点。举例而言,中国经济成长率为7.7%,而欧元区和美国的经济成长率却分别为1.1%和1.4%。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基本维持在接近于零的水平,而欧元区和美国分别上涨了4.4%和5%。另外从国际收支看,中国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比重平均为2.5%左右,而欧元区和美国这一比重平均为0.7%和负4.4%。这一些因素造成了国际炒家觊觎人民币的良好背景。
2002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864亿美元,今年前6个月又增加了601亿美元,但我们仔细研究,这601亿真正通过商品贸易顺差实现的只有45亿美元,大量的外汇储备增长是由于热钱的涌入。
中国是实行外汇管制的国家,理论上说,炒人民币的收益是零。但据调查通过合法手段进入的热钱是250亿美金。在我国仍未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国际炒家到底用了什么样的“复杂手法”手段让热钱进入我国?今年上半年,流入中国的美金超过500亿美元,都来自美国和日本,其中日本占六成,美国占四成。然而,是哪两个国家在压迫人民币升值呢?就是美国和日本。一方面,热钱从美国和日本进来,另一方面,法国和德国也给人民币施压。
我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美国政府、日本政府和热钱有什么关系。但事情实在是太巧合,热钱从美国和日本进来,同时美国和日本又同时高叫人民币升值,他们宣称人民币升值就会减少资金流入。我认为一旦人民币真的升值10%,你会发现又有1000亿美金进来,如再升值又有2000亿要进来,整个资金的流动可能都是由政府和国际炒家共同操纵的。到了最后,你会发现中国在走日本15年前日元崩溃的老路。因此,人民币升值将是我们金融系统崩溃的开始,热钱流入再也不会停止。
但由于中国政府决定维持汇价稳定,因此国际炒家必须再次寻找机会狙击人民币。这次七国峰会讨论汇价就是国际炒家的切入点,会中一致指摘亚洲货币欠缺灵活性。当时已有预期七国峰会后,日本会带头干预日圆升势。果不其然,最近日本对日元升值采放任态度,造就美元偏弱,同时韩圆和新台币也大幅升值。而东亚货币中,人民币随保持官价稳定,但远期合约亦被炒高。港元因此而被政治性炒高,而且谣言指出联汇制将拖勾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那么国际炒家炒作港元的目的为何呢。联系汇率不可能在目前改变是个人尽皆知的事实,国际炒家为何造这个谣言呢?主要是由于最近有关人民币离岸中心和人民币结算中心的谣言相继出台使得港元挂勾人民币可能变的朴朔迷离,因此人民币升值,港币自然有升值压力。但是港元作为独立货币根本不可能随着人民币而波动,因此这个说法纯粹只是国际炒家为了炒作人民币而造的谣言罢了,根本不值得一顾。但是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热钱就在这个巧合的时候大量涌入香港造成港币升值的压力。这个做法和国际炒家日前狙击人民币的做法如出一辙。
但是香港的整体经济仍差和国内经济走势不同,因此港币根本没有升值的条件。虽然目前香港的旅游搞的红红火火,但这也只是占了7%的GDP,本港整体经济并未出现复苏。而且失业率仍然高达8%,通缩还是维持在3.8%的高水平。此外标准普尔预期香港物业仍会下跌一成,而且股市在反经济情势下被连续推高根本不具吸引力,我实在看不出港币有何升值的理由。
而且在港元和美元挂勾的前提下,美元贬值但港币却被炒高完全不符合逻辑,因此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将港元拖入东亚货币升值的潮流中已孤立热人民币因而迫使人民币升值。
我最后不得不再提出一种可能,日本目前已经放弃干预日圆,但手头美元充沛有实力可以干预港币,而且美国的炒家此时极有可能随着日本而共同狙击港币,目的很简单不但可以藉此孤立人民币,更可藉此而消除港币因东亚各国货币升值而受惠的事实。我同意金管局的做法,目前必须大力挺住港元,不能升值,否则将中了国际炒家的阴谋而陷人民币于孤立。
(搜狐财经2004年9月10日报导)
http://www.cec-ceda.org.cn/channel/lxp/contents/2271.html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