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7-7-2006 08: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1 过路侠 的帖子
哦~那个是冯志强大师创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一路简介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拳术套路有一路、二路、48式、38式和24式。其中一路、二路是由陈式太极拳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先师晚年在北京所定下的套路,现已成为传统陈式太极拳在当今流传最广的两个套路。作为陈发科先师的高徒,冯志强老师得到陈先师的亲身教诲和口授秘传。冯老师既重师承,又有独诣,经数十年潜心研练,对传统武术加以继承与提炼,在拳理、拳术与技击上实至名归,卓然而称大家。冯志强老师所传授的混元太极拳一路,保留了原来83个拳式,融入了混元太极内功的练法,更彻底地体现了太极拳的原本真意。针对目前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传承中出现的“体操化”弊端,具有正本清源之功效。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二路炮锤简介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的拳术套路有一路、二路、48式、38式和24式。其中一路、二路是由陈式太极拳十七代宗师陈发科先师晚年在北京所定下的套路,现已成为传统陈式太极拳在当今流传最广的两个套路。作为陈发科先师的高徒,冯志强老师得到陈先师的亲身教诲和口授秘传。冯老师既重师承,又有独诣,经数十年潜心研练,对传统武术加以继承与提炼,在拳理、拳术与技击上实至名归,卓然而称大家。
冯志强老师所传授的混元太极拳二炮锤,保留了原来71个拳式,按照混元太极拳功法原理进行升华。对原来二路炮锤中的发力动作按混元太极拳的要求,以意鼓气、以气催力,肢体松弛,掌心含空,拳心含空,达到练意不练气,练意不练力,从而更彻底地体现了太极拳的原本真意。针对目前陈式太极拳传统二路炮锤传承中出现的“外家化”弊端,具有正本清源之功效。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6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话说陈式太极拳——小架
【转贴】 作者:剑歌
陈式太极拳起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由明末清初的陈氏第九世陈王廷在祖传拳械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地创造了太极五套拳、五套锤、十三势、炮锤,以及枪、刀、剑、棍、铜、鞭等,尤其独特的还有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形成了完善的流派体系。在3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 中,从陈式太极拳又派生出了杨、吴、武、孙、赵堡等各式太极拳。在陈式太极拳体系当中,被后人称为“小架”的,是最以传统的一种练习形式。
一、陈式太极拳“小架”概说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徒弟掌握了画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形成经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所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随着太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出现了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大架拳手也要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式太极拳大架因一些后人在外走镖或经商而开始向外界传播,特别是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十八世陈照丕被北京、南京正式邀请传拳,使陈式太极拳大架得到广泛的普及,被世人所熟知。小架由于仅在家族内传授,且师承严格,至今鲜为人知。如今的陈式“小架”传人也开始向外界传授,但由于起步较晚,普及范围仍然有限。当代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人物有:十八代传人陈克忠、陈伯祥,十九代传人陈立清、陈立宪、陈伯先等。
由陈氏十六世陈鑫编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被誉为武林圣典,其中的拳谱皆为“小架”拳谱。《图说》自序:“愚今者既恐时序迁流,迫不及待,又恐分门别户,失我真传,所以课读佘暇极力显微阐幽,纤悉毕陈。”览遍全书并没有陈式太极拳大、小架之说。由此可知,《陈式太极拳图说》记载的太极拳架,应该是最接近于陈王廷所创拳术的原貌。
二、陈式太极拳“小架”的特点
1、身法:“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行拳走架身体不可忽上忽下,左右乱摆;意向下沉,重心放低,重心基本保持在小平线上(个别动作如摆脚下*、金鸡独立、铺地龙等除外)。
2、手法:“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两手相合,四六阴阳;瓦隆掌,大、小指相合,意贯拇、食、中指;手的运动范围以身体中线==为界,左右手各管半边,向上行不超过眉毛,向下行意想松开;出手勿贪,回手勿夹,留有佘地,中规中矩。
3、步法:“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足尖;内脚掌踏地偏重,大、二趾领先;以脚跟转换,步大一腿长,步小一竖脚”。基于开胯圆裆的需要,要求两脚基本保持平行,忌八字脚、丁字脚(造成两跨根不成窝状,裆部失去弧形,成“人”字裆即尖裆,不能实现圆档);从胯向下内缠(逆缠),落在脚掌内侧大、二足趾上;出步勿贪,伸缩自如,大步不超过一腿长,小步不小于一竖脚。
4、“宁进不退,下在上先”。重心宁进不退;转换下在上先。
5、眼法;“神送前手,头忌晃动”神意在前手,但目光并非死死盯住前手,头也不能随手晃动。
6、劲法:“裆贵开圆,莫扭莫涮”。臀部放松,向两侧外泛,使胯从两侧向前、内裹,胯根里掖,形成后开前合,实现圆裆;裆为腰腿之枢纽,在运动旋转中,是由趾而胫而股而会阴,由身(命门)而肩而肱而桡骨、尺骨直缠至指梢的“缠丝劲”,也叫“螺旋劲”;阴阳转换时,胯走后、下弧;胯似托盘,切记不能扭、不能涮;两胯走“8”劲不断,背丝扣型循环缠;劲需走满,无过无不及。
7、立圆多、平圆少。画圈走立圆是为了在松沉圆转的条件下,实现力从脚起,自下而上的传递。另外,走立圆也容易保持身体的移稳定。所以小架走圈多为立圆,或有小角度的倾斜。
三、陈式太极拳“小架”溯源
在陈氏十四世、陈式太极拳第六代陈有本之前,太极拳被传下来的只有一种练法,并无大、小架之分。对大、小架的分化起着划时代作用的关键人物是陈有本。
据《陈氏家乘》记载,陈有本的父亲陈公兆“学术纯正,明士多出其门”(陈家沟有陈公兆力斗疯牛的传说),陈有本及胞兄陈有恒“均痒生,习太极拳。有本尤得骊珠,子侄之艺皆其所成就,丰度谦冲,常若有所不及,当时精太极拳者率出其门……有本门人陈清平、陈有纶、陈奉章、陈三德、陈廷栋均有所得,陈耕耘亦师事焉。清平传赵堡镇和兆元、张开、张睾山。有纶传李景延、张大洪”。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陈公兆、陈有本父子皆武学造指深厚,弟子名家辈出,有本之艺显然是得到父亲真传,并且在陈有本之前小架已经存在。小架具有刚柔相济、螺旋缠绕、快慢相间的风格特点,一路柔多刚少,二路刚多柔少,而且因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格有序的训练方法,被陈家沟人誉为“功夫架”、“看家拳”。并非像有些书上所说的“十四世陈有本在原有大部套路的基础上,又有些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现在称小架)”。
陈氏十五世陈耕耘早日功夫上身,陈有本除保留头套十三工兵精髓外,突出了爆发力,将架型予以放大,亲自辅导苦练一年有余。二人共同商讨、钻研,创编了一种架型,从此为了和头套十三式有所区别,就产生了小、大圈的说法。陈耕耘就将这种架型 在其家庭中传授,传到其孙陈发科,1928年被聘北京授拳,遂将此架型公布于世,后人为加以区别就以此架叫“大架”,将传统练法称为“小架”。
四、世人对《陈式太极拳图说》的疑惑
为什么《图说》记录的拳架为64式,不是74式?因为《图说》是陈鑫避轻就重、择拳式精华而加以论述的,所以记载的并不是完整的拳架。比如:预备势、收势及一些连贯过渡招式未收录在内。有些虽然表述了,但并没有将它们作为拳架的一招列出(易经有六十四卦,或许是受“六十四”这个数字的景响吧)。
晦涩难懂。《图说》不是本初级学习教材,而是拳手功夫、理论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寻求再提高的理论指导书。再加上古代作文习惯,没有句读,有些地方还使用一些方言俚语,使一些初学者和缺乏古汉语功底的人难以充分理解。另外,由于《图说》某些文字意与现代文字的差异,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练习体会理解其精神实质。
有些很关键的地方一带而过。比如书中有些地方法和过程。或许陈鑫出于所处年代人们思想保守的原因,受“传丹不传药”传统思想的影响或文字表达的局限,一些面传心授的东西并未或无法表述。
《陈式太极拳图说》(1931年版)后面附有杜元化(育万)的《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此《歌诀》成为今人持“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或陈清平”这种观点的一个重要论据,并由此推断,陈鑫原来已承认陈式太极拳乃蒋发所传。且不论此《歌诀》的真伪,句读之如何不通,单查《图说》后面的《新刊订补陈式太极拳图说姓氏》附录中有“订补者,沁阳杜元化育万”字样,可知这是在陈鑫死后多年,杜元化自己加上去的。杜氏借他人之著,倡自己之说,这种行为实不足取,也实在是误人。蒋发与陈王廷是同一时代人,应在17世纪,王宗岳(其生平见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与陈公兆为同一时代人,当在18世纪,蒋发前于王宗岳约百年,所谓王宗岳传蒋发显为讹言,蒋发传陈长兴或传陈清平更是子虚乌有。
注:本文写作过程中受到陈沛菊老师的热心指导。
陈沛菊,女,陈氏第二十世,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自幼从父陈立宪及姑母陈立清习练家传陈式太极拳,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现就职于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的太极拳传人,曾连续3年在全国太极拳、剑锦标赛中获得陈式太极拳冠军。 |
|
|
|
|
|
|
|
发表于 27-7-2006 07: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7-2006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2 唔讲得 的帖子
小侠家有三四片!
那时正路过太极拳,结果看到了贪便宜.
可能我不够料吧,除了看得出他练了好久的太极拳,看不到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
|
|
|
|
|
|
|
发表于 28-7-2006 03: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7-2006 03: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6 唔讲得 的帖子
忘了,只记得买了好几片混元的.回到家一看之下才挖头.
56 也只买到<下>,还好后面有整套演练..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27-7-2006 07:53 PM 发表
陈式太极拳里,洒家最欣赏的是冯志强和洪均生两支的架子。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一路视频(前五式而已)
陈正雷的也不错,冯志强的不知道是不是掺进了心意六合拳的关系,好像有点刚,而且其理也有点不同,对心意六合拳不了解的人好像比较难捉到将。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8: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8 lenz 的帖子
“有点刚”?!不会罢,洒家却觉得他的拳架比老架和新架来得轻松柔和咧。 |
|
|
|
|
|
|
|
发表于 29-7-2006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求。。
很久没回来了,大家好。。
最近才带领一班学生去蕉赖比赛跆拳。。还在芙蓉做表演。。
希望大家还好吧!
我本身很希望。。如果谁有兴趣来我道场交流一下就好了。。
可以让我们学习体会艮多战斗或武道经验!
有兴趣清沦落 : ANTHONY 016-200 7005
道场在 : 芙蓉大街。。
地址 : (3 Floor) 28, Jalan Dato Abdul Rahman,
70000, Seremban, Negeri Sembilan, Malaysia
在 Milo Hotel 对面...
练习时间 : 每逢星期五, 晚上7.30 pm - 9.30 pm
每逢星期六,晚上7.30 pm -9.30 pm
[ 本帖最后由 cheehou 于 29-7-2006 06:34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30-7-2006 08: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0 cheehou 的帖子
哦~太极功夫有所进步啦?!恭喜你进入太极散手的阶段!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6 12: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1-7-2006 08: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2 过路侠 的帖子
蓄在体内的,外形不易看出来就叫暗劲咯!
行家还是大概看的懂的。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6 02: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29-7-2006 08:33 AM 发表
“有点刚”?!不会罢,洒家却觉得他的拳架比老架和新架来得轻松柔和咧。
可 能 要 看 谁 打 吧 , 冯 志 强 的 话 , 他 可 厉 害 的 很
新 架 很 多 高 难 度 动 作 , 花 招 , 我 不 喜 欢 。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6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2 过路侠 的帖子
想了解明劲、暗劲和化劲不妨参考下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怎么讲:
【形意拳术有三层道理,有三步功夫,有三种练法。】
一、三层道理
1、练精化气;2、练气化神;3、练神还虚(练之以变化人之气质,复其本然之真也)。
二、三步功夫
1、易骨:练之以筑其基,以壮其体,骨体坚如铁石,而形式气质,威严状似泰山。
2、易筋:练之以腾其膜,以长其筋(俗云:筋长力大),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也。
3、洗髓:练之以清虚其内,以轻松其体,内中清虚之象: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其轻如羽(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三、三种练法
1、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2、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3、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四、详论明劲、暗劲、化劲
1、明 劲
明劲者,即拳之刚劲也。易骨者,即练精化气,易骨之道也。因人身中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不合,体质不坚,故发明其道。大凡人之初生,性无不善,体无不健,根无不固,纯是先天。以后,知识一开,灵窍一闭,先后不合,阴阳不交,皆是后天血气用事,故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故昔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习之以强壮人之身体,还其人之初生本来面目。后宋岳武穆王扩充二经之义,作为三经:易骨、易筋、洗髓也。将三经又制成拳术,发明此经道理之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与古之五禽、八段练法有体而无用者不同矣。因拳术有无穷之妙用,故先有易骨、易筋、洗髓,阴阳混成,刚柔悉化,无声无臭,虚空灵通之全体。所以有其虚空灵通之全体,方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故因此拳是内外一气,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也。因人为一小天地,无不与天地之理相合,惟是天地之阴阳变化皆有更易。人之一身既与天地道理相合,身体虚弱,刚戾之气,岂不能易乎?故更易之道,弱者易之强,柔者易之刚,悖者易之和。所以三经者,皆是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初也。易骨者,是拳中之明劲,练精化气之道也。将人身中散乱之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不偏不倚,和而不流,用九要之规模锻炼,练至于六阳纯全,刚健之至,即拳中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至此,拳中明劲之功尽,易骨之劲全,练精化气之功亦毕矣。
2、暗劲
暗劲者,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柔非无力也),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先练明劲,而后练暗劲,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明劲停手,即小周天之沐浴也。暗劲手足停而未停,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拳中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其意如拔钢丝。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回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鼍形之两手,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两手往前推劲,如同推有轮之重物,往前推不动之意,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两足用力,前足落地时,足根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满足着地,所用之劲,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后足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皆是言两足之意也。两足进退,明劲暗劲,两段之步法相同。惟是明劲则有声,暗劲则无声耳。
3、化劲
化劲者,即练神还虚,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谓之柔顺之极处,暗劲之终也。丹经云:“阴阳混成,刚柔悉化,谓之丹熟”。柔劲之终,是化劲之始也。所以再加上功夫,用练神还虚,至形神俱杳,与道合真,以至于无声无臭,谓之脱丹矣。拳经谓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是谓化劲。练神还虚,洗髓之工毕矣。化劲者,与练划劲不同。明劲暗劲,亦皆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亦谓之短劲。如同手往着墙抓去,往下一划,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故谓之划劲。练化劲者,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所用之劲不同耳。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是此意也。三回者,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三回者,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九转纯阳也。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是此理也。所练之时,将手足动作,顺其前两步之形式,皆不要用力,并非顽空不用力,周身内外,全用真意运用耳。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亦非不着意,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呼吸似有似无,与丹道功夫,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因此,似有而无,皆是真息,是一神之妙用也。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即是此意,非闭气也。用工练去,不要间断,练到至虚,身无其身,心无其心,方是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之境。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以后练虚合道,能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无可无不可也。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 本帖最后由 唔讲得 于 31-7-2006 03:31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6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ehou 于 29-7-2006 06:27 PM 发表
很久没回来了,大家好。。
最近才带领一班学生去蕉赖比赛跆拳。。还在芙蓉做表演。。
希望大家还好吧!
我本身很希望。。如果谁有兴趣来我道场交流一下就好了。。
可以让我们学习体会艮多战斗或武道 ...
有安排住宿嘛??? 要不然俺要找个朋友准备载俺回去,切磋这东西,分分钟会受伤滴。 |
|
|
|
|
|
|
|
发表于 31-7-2006 10: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8-2006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7 过路侠 的帖子
正确的称法应该是“弹抖劲”和“螺旋缠丝劲”罢……。
好像是如果明、暗、化三种劲都练上身了,你所提那两种劲要以哪种劲打出来都行的。 |
|
|
|
|
|
|
|
发表于 1-8-2006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转个帖来给你看看……。
冲重抖透四劲浅说……孙门童旭东先生写
冲是最简朴的发力,南北少林、心意六合、形意皆能体现此劲。这是基础劲性,道理简单,上身却不是很容易。做出质量来,就更需明确规矩,下大功夫。其中的有体用,体之核心,在乎蹬纵、转研、束展三者同步一致。用之核心,在乎突、疾、稳的启动能力。每一项要求都有明确的合格标准,要想达标,即使知道了其中的规矩,也需要下一翻大功夫才有可能。冲法是运动战的基础。
重就需要骨节脱开,说拳头重,其实是肩、肘关节松开了,腿上的劲能送到拳头上了,拳就重了。没有桩功的基础,没有握拳的方法,没有一定数量的单操,拳头的份量是重不了的。拳头乃至小臂重了,才谈得上抖劲。人们常说李玉琳的胳膊太重,所以被称为铁胳膊,一般人抬不起他的胳膊。据说当年在天津,有位自称是郭云深弟子的某拳宗师和李玉琳握了一下手后立即改称李玉琳为师兄。重就是功夫。
抖是短劲、冷劲,还需要方法。抖不是浑身到处一起抖,而是有关窍,肘尖要永远指向地,小臂滚抖,张烈师兄能手和肘不动而中间的小臂滚动,这是抖劲的基础。其劲之体也是源自丹田,起于脚,形于手臂。其劲之用则是临界态之意。其窍为内开外合。有了抖劲就不怕对手力大猛快,他来力大,打他出去就远,他若来力小,打他出去就近些。冲劲为尺劲,抖劲为公分劲,即三寸劲。需要单式操练反复体会。
透是无形之劲,孙存周、孙振岱只要一沾上对手,未见其形,其劲就自己往对手身体里钻,沾对方的手臂,劲一下子钻到对手内脏里,虽有拍打功,也受不了这一沾,这就是孙门无形透劲。遗憾的是自孙存周、孙振川、孙振岱三位去世后,这种透劲在武林中几乎已经失传。近来与成都吴兴与先生通话多次,知道吴先生经过自己20年的摸索,自己找到了这种透劲。透劲与八卦步合用,则实战威力极大。沾人前,自己完全虚无松着,故自身变化自如,一旦沾人,对方则来不及变化,沾即胜出。传说中的三位孙先生是如此。吴先生亦是类似此说。所以,得劲需要反复实践、反复摸索。吴先生博参多家,坚持不懈数十年,终有这等收获。
冲,既是劲,也有法!
最容易体会的劲是冲,最难达到标准的劲似乎也是冲。
最容易用的劲是冲,最难用的劲也是冲。
说容易,一个消息全凭后脚蹬,就能把冲劲做出来六、七成。但剩下的那三、四成劲就难了,要想再提高,把冲劲做到圆满,规矩、功夫加悟性。很多拳师怕是一辈子也难达到。
这是说体冲。要说用冲,似乎没练过拳的人也会用,人人天生就会的东西。但是要用好,没练出鸡腿力,一辈子休想能用好冲。什么是鸡腿力?观察一下生活中鸡单腿独立的情景,鸡单腿独立和双腿站立时一样,中轴不歪斜,而人就很难做到,因为鸡的脚有个后指在起作用。人脚的这个后指就是足跟,坐满足跟,这是练出鸡腿力的要求。如果中轴由静到动时一歪斜,不仅造成劲力分散,而且未动先露其机,因此这是明显的破绽。所以有的拳派不主张动,因为他们不具备运动时不露其机又劲力完整的能力。因此冲即简单又复杂,即容易上手又难以深入。所以别小看了冲,其用之广,其效之彰,需认真体味,逐次深入,辅以四正八柱,则得硬打硬进之能。据前辈介绍,刘伟祥、尚云祥、李书文、朱国福都是冲法高人。冲之可贵由此可知。
前面有朋友提起鹤,一下子让我想起福建的纵鹤拳,其技术特点就是震抖劲,他们形容为狗纵身,就是狗把身上的水抖落下去的状态。抖劲就是找这个状态。抖劲不同于鞭劲,鞭劲要把意送出,是长劲,抖劲的意要回圆,是短劲。鞭劲、抖劲都是有形的劲。因此不仅有意气方面的要求,还要有外形上的规矩。此外手臂不重,无论鞭劲、抖劲,威力都要大打折扣。所以要站三体式。怎么站三体式才能把手臂站重呢?其一就是要多站,把骨节耗开。其二是要懂内开外合的道理。通过腹腔压力的自然鼓荡使气血贯通涨落于手与腹腔,所谓放之则弥于六合的道理。三体式要站出内开外合的功效。这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劲意。
我本人练拳太少,身上没有东西,道理略知道一点,仅供参考。
抖劲也有叫激灵劲的。自己一激灵好象打个冷颤,把对手打了出去。我友张西可先生的老师韩国珍先生把这个劲称之为精神速度。无论是鞭劲还是抖劲,无论短劲长劲,发劲的内在机理都是一个,只是用法上不同。然而与步法结合的最好的是无形透劲。所以在实际格斗中最实用也最具威力是无形透劲。无形透劲与冲、重、抖三劲不同,有质的变化。我的上一代中,据说只有孙存周、孙振川、孙振岱具有这种无形透劲。我的老师虽然提起过这种劲,但没有讲解过其中的道理。在与郑怀贤先生的弟子吴兴与先生通话时,吴先生对这种透劲有其心得,这是吴先生几十年孜孜不倦摸索到的。所以关于透劲,以后有机会要请吴先生介绍。
再说抖劲的用法,确有触人即出的效果,如同身上长出了弹簧,来的劲越实、越大,弹出的就越远。发抖劲时,劲往外弹,最喜欢对手实实在在地打来。当年韩国珍先生有这个劲,他在与王芗斋切磋前,知道王芗斋也有这个劲,所以韩国珍先生在与王切磋时,不是实实地打向王芗斋,而是钻空惊取王的脸,待王的手一回,韩国珍往回一带,利用自己力大,把王芗斋拉倒在地。所以抖劲不是万能的。吴兴与先生则善用软劈拳对付抖劲,效果也很好,使对方的力发不出来,两脚发虚。因此冲、重、抖、透都要具备,相互贯通而灵活使用,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实战家。
发劲如何避免拙力,避免造成局部肌肉叫力,需要用四情来引导,四情者喜怒哀乐。当我们处于喜怒哀乐时,绝对不是身上某一处叫劲,而是全身内外达到高度一致的状态。用四情引领发力,是内外相通的一个有效方法。宋书铭先生的名句“若得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孙存周先生也很喜欢这句话。一个人懂不懂内在的发力,从对这句话的解释上即可判别明了。就发力而言,喉头确实是个重要的关窍。
相对而言鞭劲与抖劲更容易结合,架劲与冲劲更容易结合,鞭劲与架劲需要借用一定的拳式才能逐渐过渡到自然结合。抖劲与冲劲和架劲的结合也需要借用拳式来帮忙。所以,拳式的锻炼是不能缺少的,这是认理,尤其是通过身体感知来认理的桥梁。遗憾的是某些有名的拳家竟然不明白这个道理。拳式与拳式有真有假,需加辩明,去伪存真,即使真传拳式也不是不可以丢,只是在丢弃之前能从中悟得其理,其理深矣。所以丢一个旧拳式就需要建立一个新拳式,目的是要把拳中新的道理寄存在拳式里。
规矩不可不知,也不可把规矩练死了。通过拳式规矩悟的是道理,故规矩不能刻板,刻板则滞。身在松顺,意在虚无,神在蓄,气在养。老生常谈,看似浅显,理深奥。 |
|
|
|
|
|
|
|
发表于 2-8-2006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8-2006 07: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18 唔讲得 的帖子
原来这些都是方法。。。。
而主要还是由这三劲发出来。。
那么就解答了,这些都是属于暗劲和化劲类。
这么说有没有错???
有听过“太极36劲吗”?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