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hamitaichi

馬來西亞的道教与道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0-11-2006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恭喜, 道教文化数千年, 身为华人子弟应弘扬道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0-11-2006 10: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setzuu 于 10-11-2006 10:10 AM 发表
恭喜, 道教文化数千年, 身为华人子弟应弘扬道学


道家文化我知道有数千年,不过一贯道文化好像从明朝开始才有的,不是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06 10: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明明知道相思苦 于 10-11-2006 09:13 AM 发表


道家文化我知道有数千年,不过一贯道文化好像从明朝开始才有的,不是吗?


一贯道,道家 有所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06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setzuu 于 10-11-2006 10:38 AM 发表


一贯道,道家 有所不同

那您说的“道教文化数千年”是指哪一个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06 11: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创始于东汉顺帝汉安初年(公元142年),张道陵祖师创“五斗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11-2006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道德經曰:“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馬來西亞道教剛起步,需從道德的基礎為始。老子曰:“大器晚成”與“細水常流”的道理,不求速快觝達目的,做“難”事須從“易”開始做起,做“大”事要從“小”處做起。

以“道”為基,
以“德”為行,
以“經”為證。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11-11-2006 02:24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6-12-2006 07: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1 神气 的帖子

不好意思现在才看到,据洒家所知是没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2-2006 07: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

全真派的大本营在砂州美里的三清观,那么正一派的大本营在大马的哪个地方哪座庙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12-2006 09: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六甲真人 于 5-10-2006 10:45 PM 发表
星加坡每年都有道教节...
马来西亚的道教总会应该也办一办..

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06 09: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唔讲得 于 9-10-2006 09:03 AM 发表
马道总可曾想过开办道教学院以培训弘道人才和道士吗,好像其它宗教那样也有办人佛学院、神学院等等的。

不过现实的说,那些有考虑到出路的,都觉得不可能当饭吃(当“南麽佬”)
只能说学来多一份知识。有可能对那些研究者有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2-2006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得槟城垄尾太上老君庙70年代曾宣传五斗米,正一教之类的。结果又是茅山的。
哎呀~乱七八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07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道教文化与马来西亚道总

建构马来西亚道教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传承

王琛发

2006年5月发表於《太湖论道》研讨会上

一、  前言:有待发掘的马国本土道教
  
马来西亚是一个以华人为第二大族群的多元民族国家,华人曾经是当地不少地区的开辟者;在这个国家,一个地区有多少户人家户前供奉着“天官赐福”的神位,几乎可以成为分辨华人或非华人地区的最简单方法。在华人为主的社区,当然也随时可以发现不少从中国移植香火到当地的神明,被供奉在地区上的个别人家的住宅、私人设的神坛或社群会馆建立的庙宇里。此外,马来西亚还有着好些道观,除了神庙庆典,许多从结婚择日到殡葬活动也常由道士主持,甚至连正统伊斯兰教义深入马来人民间之前的拿督信仰,马来人放弃了,也被华人全盘吸收,建立了以闽南华人习俗上喜欢的红色主调的神祠供奉,请道士为拿督做醮。这样一种由日常信仰生活构成的文化景观,说明了道教在马来西亚的影响。然而,一旦看人口普查的纪录,自认到道教徒的竟不超过华人人口的百分之一。人们一方面自认是佛教徒,一方面把道教信仰活动等同於民间信仰和风俗去实践,正说明马来西亚道教面临缺乏教义传播而长期只有仪式与崇拜,华人对自身的宗教思想也认识不清,当这样一个对传统的承载力度不足的族群面对世界,本身就面对了缺乏自我认识与对外自信的危机。

在这样一个危机中,整理、继承和重新发扬马来西亚道教先辈所留下的文化遗产,成了马国道教界的当急之务。尤其是,马来西亚的道教历史和文化特徵过去以来一直缺乏学者厘清,偶尔进入相关主题的学者又对道教不熟,就闹出了冯京当马凉的毛病。例如,槟城的天衡山原是山头的老名字,竟有人把在这座山上建立的新宗派,说成是“天山派与衡山派合流”;又有新加坡学者,把该派一个传人自塑的骑虎像说成第一代张天师。但另一方面,道教组织以及个人如果从私人出发点避免科仪、经典、符咒外传,也一样是妨碍了总结和发展。

记得担任《马来西亚百科全书·宗教卷》的编审兼华人宗教主笔工作时,唯一的“官方压力”是曾经遇到“本土性质”的疑问,“这些神明和习俗到底要算是马来西亚或中国的?”答案是,马来西亚历史上和道教信仰有关的一切是华人开拓土地时带到当地的,被赋予见证和经历地方开拓的历史意义、联系在当地生根成长的历史、社会、文化互渗的脉络中,因此关公自是本土信仰的关公、道派自是本土信仰的道派,何况马来西亚的道教所拥有的,不一定是中国现今保留的一切,由於地域环境有别,它在长期间能保留的和中国有所不同,也有新的发展。

二、从有限的史料概述马来西亚道教历史

马来西亚作为一个多元民族的现代新兴国家是从1957年开始。但是从它自身拥有1402年建国文献为证的麻六甲王朝开始,即有中国、麻六甲、硫球等国文献,说明这个国家固然是以马来人为主,却拥有华人聚落,也有华人在朝中任官。这也即是说,华人在马来西亚落脚参与政权的历史,将近六百年了。很可惜的事,除了把郑和那些祀天后和玄天上帝的舰船和《武备志。郑和航海图》上的麻六甲明朝“官厂”,可以给我们留下了联想的空间,我们并没有找到道教或道士那时候在麻六甲活动的具体证据。

16世纪和17世纪,可供联想的资料多了一些,但只能证明道教的文化和思想影响在马来土地上的华人社会存在,但也无从说明道士或教团的活动。1556年葡萄牙人Casparda Cruz 写《中国旅行记》亦曾记载过华人海商在麻六甲的踪迹。1563年诞生在麻六甲、17世纪最初四年也在麻六甲生活的另一位葡萄牙人Emanuel Godinho De Eredia写的《麻六甲志记》则说明麻六甲河南岸有个中国村,入口名漳州门,他的文中附录的地图也提到了中国山,即是本地华人俗称为三宝山的公塚所在之处;那里到现今还留下一块明朝天启二年(1622)墓碑,刻了“皇明显考维弘黄公,妣寿祖谢氏墓。壬戌年仲冬谷旦,孝男黄子、辰同立”,可见干支观念的流行。17世纪的麻六甲华人多来自福建漳州一带,所以引进的丧葬习俗也是闽南习俗。同一期间,17世纪的东海岸已有客家采矿人的聚落,想来亦引进客家葬俗。从葬俗的迎进、两地墓碑和神主的雕工精致,当然可以说明受儒、道影响的华人传统已在本土生根,但毕竟到今日,还是找不到证明道士或道派活动的文献史料。倒是那位有文献可考,最早到当地为麻六甲华社住持义塚土地祠的佛僧“开元寺僧昆山”,在1795年立《建造祀坛功德碑》,内容为“骸骨难归”的魂魄概叹“片禇不挂,盃酒无供”,又感叹“祭塚之举迄今六十余载,然少立祀坛,逐年致祭,常为风雨所阻”;说明佛僧面对的这一个聘他守庙的社群,是不理戒酒之律、不懂唯识之说,深受道教“入土为安”和“三魂七魄”等观念影响的群众。

因此,马来西亚的道教正式有道派教团在地方上活动,有较多实物或文献之迹可寻的,大概是马来亚半岛进入英殖民时代的19世纪之後。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东马砂劳越石隆门天师龙宫,1857年,举事华工即是在这间天师庙举行祭旗仪式佩戴玄天上帝护身符起义。同一时间,西马芙蓉沉香岛的天师爷宫由全真系统的钟善坤道长创建於1863年,面对着义兴与海山两大会党各自与土酋联盟在整个西马中部内战的时代,这时候正好是海山会党神化1860年牺牲领袖盛明利为“仙师爷”的时代,天师爷宫至今也有“仙师爷”的牌位;另一位元在战火期间服务人群、如今在吉隆玻享受公众香火的钟万,是钟善坤东华山派时供奉牌位于祖堂的客家闾山道士,钟万先师庙中的仪仗牌所刻上之年代说明他早在1888年已受人供奉。也是在同一个时期,奉龙虎山为宗门、以清微派与闾山派道法的合一风格的漳州道士从福建龙溪移居槟城,主要的因缘即是因为邱公司这个势力颇大的邱氏家族,经商致富之後决定在槟城兴建宗祠,乃请林长杉的师父颜科於前来,就固定为城隍庙及各福建宗祠服务。由此可见,马国道教的传播,主要还是在19世纪的下半叶之後,是由於英国人大量引进华人,人口增加,宗教需要也增加,而且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支持宗教教士的生活和活动。

英殖需要华人的生产力和经济贡献,为了统治的方便,洋人是可以利用“神道设教”兼且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尊重他们眼中的异族宗教自由,但他们也不会欢迎华人表现太强烈的民族意识;而早期的华人需要家乡的信仰文化缩短他们和家乡的距离、解决异地的生死惶恐、标志自己在地方上的开拓主权,最好的一石多鸟是通过宗教活动。

英国人对华人宗教的态度是承认了他们认为不会有害政权的佛教,把道教和民间信仰视为一体,即不承认也不禁止,对道派以至民间秘密宗教的教义差别也不认为重要,制度沿用到独立後的马来西亚政府依然萧规曹随,只不过把原有的一个条件在实践上加强:不许向伊斯兰教徒以及法令规定他们出生即穆斯林的子弟传教。但相比起清政府,这可说是为各教派,尤其是在中国本土被视为异端和被镇压的教派,开了方便之门。如此一来,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各自原乡风俗和方言的亲切感,也使到原本就强调“三魂七魄”应各有所归的各不同区域道教教派,尤其是在中国被视为异端的一些民间信仰,得以在马来西亚找到蕃滋的土壤;其实,除了道教各宗派,还有19世纪中叶为了吉隆玻甲必丹叶亚来去世而到达马来西亚的香花法院、同善社、归空道、三一教、潮州人同奉善堂、红万字会等中国民间教派,也纷纷享用这一片土地给予的宗教自由。

不过,这也制造了一个後遗症:当道教徒根据教义可以把家家户户每日“拜天官、拜土地、拜祖先”的华人定位为道教徒之刻,马来西亚大部分华人却以习惯了根据权势者的“他者眼光”诠释自己,根据不允许无神论的国策,在12岁领身份证的宗教栏填上“佛教”,即使每隔数年举行一次的全民人口普查,亦是如此。也就是说,自英殖统治以来,200年来,马来西亚是一个从资料上缺乏道教徒但群众日常生活却常常可见道教痕迹的国家。


[ 本帖最后由 神气 于 4-4-2007 06:2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07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马来西亚道教文化的几项特点

1.传统道教宗派与民间教派的保留与密集交流

马来西亚华人,可说是使得许多在中国失传的受儒释道影响的教派,在海外得以维续生存的支持力量。尤其是让一些原本在中国南方地区流传的教派,可能是由於历朝政治逼害的关系,在中国本土消失了,在马来西亚却由於英政府对华人内部宗教之分不甚了了,对道教也没有官方确认,却使到各教派有机会在自生自灭的局面下各谋发展,甚至依然保持活力的向其他民族发展信众。马国道教的本土进化其实也就可以表现在当地保留了不少甚至在中国已失传的教派。

另一方面,马来西亚的有限的土地环境,也使到不同籍贯华人在离开中国本土後,第一次有机会处身各方言群和各民族交集的世界,相互之间互相犬牙交错的建立小聚落,近距离的接触互动;这其中一项效果,是令到来自不同民间教派与道教法派,有了更多机会互相交流。例如:彭亨瓜拉立卑等地以至森美兰、马六甲一带的陆丰庄家道士,原是供奉茅山祖师,并且是身为茅山法教大藩主庄姓师公的後人,但他们及他们的徒弟却又同时是奉闾山三奶为宗的三坛教道士;又有些教派,甚至接受如马来巫师笃亚孪等人入教,把原来本土性质的地方巫术与神咒撰入道门,以後还形成本土新宗派的特点。

最具体的例子,莫如曾必齐道长的经历。盛行北马的崑仑教是由曾必齐弘扬兴盛,他於19世纪末期从中国南来吉隆玻,与六壬教的张彪士,以及来自广东鹤山茅山教道士马英,并其他一班人十余名的符籙派道士,秘密进行反英反殖活动。他们以宗教为号召,声称善使符咒,刀枪不入。举事失败後,三人一齐逃奔至太平,曾必齐等人在太平与怡保收了多名徒弟,60年代羽化於原本以全真教士为首的本土新兴宗派东华山派主山怡保龙头岩。

这一来,民间习教和传术者一旦向弟子说不清来源,自然会使到马来西亚华人从原乡引进的正统道教及民间教派,再也不易互相划分界线,更不容易互相去分辨认别各自的仪轨符籙;甚至连一些职业道士也因代代相传日久,而对本身所用的科仪及符咒的源流也会不清不楚。但事实上,在中国的地区性的教派起到异地有机会认识到其他传承,甚至发展非我本族的道徒,何尝不是反映了社会的交融,促进了人们打破了教派及籍贯中心主义的自我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根据对以下几个今天还是盛行于马国的道教教派的认识,我们可以说明这样的“礼失求诸野”,不仅有助於我们认识马来西亚道教的面貌,而且有力进一步还原中国宗教史上一些缺页的部分。


图表一:从中国流传到马来西亚的主要教派

主神
来源
分布
备注
崑仑教
老子(太上老君)为教主,尊称他为崑仑山天尊。
发源於广东客家地区,教徒集中在霹雳及北马,教主诞辰为农历七月初一。

太平的崑仑坐禅中心及怡保崑仑古洞。亦有不少信徒集中在彭亨州及雪州,形成大马道教总会在当地的支持力量
崑仑、金英教及茅山分为阴师传教和阳师传教两种。阳师传教就由在世之师传传给弟子。阴师传教指修炼得法,定中由神人所传,其弟子学习各种方法,直接与仙人沟通。
六壬教
教主即六壬仙师,李淳风。内部的传承说法:李淳风祖师虽为朝庭大臣,但也同时修炼道术丹法,丹成白日飞升,成道後,再创出道家一脉之六壬神功。
李祖师把神功道术丹法传给三位儿子,从此就把六壬神功分为三馆,名字分为伏英馆、群英馆、风火院。
北马、霹雳、
浮罗山背及亚依淡等客籍人为主的山区。

六壬弟子须发誓守戒:一要尊师重道,二要行为良好,三要不贪色好酒,四要不贪财害人,五要敬爱父母,六要尊敬长辈,七要不忘恩负义,八要勤修道术,九要宏扬道法。

金英教
创教於约三百年前,始祖林显江可能是原属全真道的广东罗浮山白鹤观道士,他被教中尊为“五岳五观林太祖师”,金英教迄今亦认中国罗浮山白鹤观为祖庙
属风火院的系统,金英教在清末与惠州、增城一带各宗道士以宗教号召农民起义有着极深的渊源。起义队伍撤散後,成员南下马来西亚各地,除了传教与济世活动,在各地亦拥有抗英反殖的光荣记录。
金英教已经成为马来西亚道教总会之中一个强大及分布极广的教派,其成员也包括各籍贯方言群之成员,甚至外籍人士。


金英教为了在民间宣称三教合一,开教神话以七岁修行的赤膊金英子为祖师,受了宿世道友唐三藏鼓励,与茅山祖师及潮源洞师(七姑仙女)结拜,往西域取经,所以称为三教祖师,後由林显江发扬。

正一天师闾山教
马国闾山教的传承源自福建,以许逊和临水夫人为祖师,又以江西龙虎山张天师派为宗,保持到龙虎山受籙的传统。
闾山派道士自认祖师赴龙虎山求符咒时,张天师将神霄派符咒传授他们,故称闾山神霄小法;在十九世纪时,南传马来西亚。
东马,石隆门天师龙宫,
吉隆玻的钟万仙师即是闾山道士以及柔佛巴鲁柔佛古庙与槟城垄尾和浮罗山背交界处的“宝天宫”。道士多在主持属民间社会共有的公庙同时,也拥有自己的道坛。

主要是福建和客家系统。福建漳州系统的道士又是清微派传统,六十三代天师在世,曾为当地道士培训。

三坛教
正统的正一天师道闾山派在客属地区演化出来的支脉,俗称这一系的法师为“客家班道士”、“客家道士”。每逢重大仪式,道士先召请道教众神、闾山临水夫人等历代祖师,到五十一代天师止的
历代天师、宋朝彭先生,到张天横,以及法脉传承传到惠州後的各代先师。

三坛即是“头坛、二坛、三坛”:头坛为“装坛”,要安好神坛、请神上表文,二坛为吹角迎仙师,三坛为“行罡”,即办好一件件事之後送神,闾山道士与受闾山影响的觋师对法事过程之专称法。但今日的三坛教传人则说,三坛也士兼修儒、释、道三教圣人之法,做法事能兼用三教圣人之法去开三坛之意。
中马的雪兰莪、森美兰、马六甲三地,霹雳。几乎传至西马所有客家地区,茅山、六壬、金英弟子要从事可以的,也有兼学三坛。
其经典及科仪则加入了不少佛教的密咒及撰述许多金刚之名称。另外,其道士之间可以互相传授与拜师,不注重到龙虎山上受籙,亦对先辈道士有“侍郎”的特称。
茅山教
茅山教奉茅盈、茅固、茅衷为教主,尊称为茅山祖师。
本世纪初由鹤山马英在北马传播,而後方才遍布各地
茅山教的传入,其实也关系到惠州陆丰县上沙庄姓村落的族人,在这支族人南来大马的历史中,他们有不少人是从事术法的行业,与殡葬科仪有关。
芙蓉、马六甲、彭亨等地。
教徒祖先灵位牌位上称祖先为“大蕃师主,法祖xx”,并在祖先牌位上附祀有“茅山法祖余万二郎、余千一郎”的名号。茅山教弟子所学的是一般在家戒律和符籙,不注重经典,入大教法,要发断绝名利的重誓。


混元教/白莲教(与中国情形不同,在马来西亚被道教各宗收编)
混元老祖是明代红阳教创造的至上神。但,在马国除了槟城一处混元教坛供奉老祖基建三教圣人,其他都以太上老君为主,以释迦及孔子为辅。以混元又名洪钧老祖,传法太上老君的神话
白莲教只有传法的术士,且自认道人,没有庙坛。因此马国各教派内都流传白莲教主符咒,却没有无生老母的信仰,证明在本土的受编合流。混元教作为从白莲教演变的另一民间秘密宗教,成员都加入了源自全真系统倒是创教的东华山,变成跨教兼修,亦没有真正的传人。
习者分散马来西亚各地,以客家地区最早最多。立庙则只有槟城海客园”、槟城的自在宫混元教主殿堂
主祀洪钧老祖的天有宫自在观亦是卢善福开山,而且在自在观祖堂内供钟善坤等人作为祖师之一,而芙蓉天公五老观的“道义堂”内亦有卢善福的一席灵位,且称为“南道开山祖师”,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白莲教传承的卢善福一脉,也身负源自全真教之东华山之道脉。

来源:1。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与华人信仰〉,载《马来西亚百科全书.宗教卷》(2005,英文本)
2。王琛发:《马来西亚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实践》(2006,马客联总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07 05: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必须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各教团在用词上自称为教,但至少各系统内部的教导主观上都自认是属於道教,清楚地向弟子交待教法传自道教神人或自认本身的系统是原自中国一处道教祖山的“教门”。所以他们的自称为“教”并没有另立宗教的意识,只是强调了神启和教法的特殊性,所以教派之间的排外性也不强。在华人人口少,而且必须长期内部交流和合作对外的情况下,各派系的传承一方面在和而不同的情况下互相交流,另一方面也允许弟子兼入数个教门学道,这就使各种教法有了较广泛的流传,形成了更有利的保留条件。这里唯一未成提及的是全真教道士,在马来西亚,他们似乎已转化成新兴本土教派的创造者。

造成道派排外性低的原因也可能是由於经济环境的影响,大部分道士都是只拥有家庭式的法坛,或受民众聘请承包地方庙宇的香火,不可能成为地方上独当一面的势力。

无论如何,早期的传教也受到籍贯的影响,除了正一闾山派,20世纪40年代前,各教派虽有交流,主要流传於不同县籍也分属不同会党的客家人之间,而影响所及主要是广府人,像上述所说的曾必其道长原是增城客家人他的两位起义夥伴之中,六壬教的张道长和茅山的马道长也是客家人,但他们後来的授徒就连民族之别也打破了,观察中,参与法坛活动的甚至包括印度人;福建闾山派道士则由於是专业道士还是有漳州、泉州和福州之分,也各自只为同属本籍贯人的庙宇或殡葬服务,甚至出现了父子亲戚相传、道法不外传的恶习。


2.开创本土道派

马国这样一种环境,也造成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马国本土的道士或道教信徒,企图创立新道教宗派。这其中,诸如黄锦平能在大马开创天衡山派,以及钟善坤开创海云派,是最典型。

尤其是钟善坤道长,可说是十九世纪建立道观最多、传道最力的道士。他是全真教传承,自认祖脉来自罗浮山冲虚观,但是对许多道派都相容不斥。他最初在半岛境内主持了天师宫,後来发起兴建沉香岛天公五老观,观内奉敬的是闾山钟万十三郎之神位,而其宗派天公五老观“道义堂”之道士灵位又奉了源自白莲支派混元教的南道开山祖师卢善福牌位。崑仑教的曾必齐,反英失败後,亦终老於海云派总山龙头岩。相对的,卢善福开山的槟城天有宫自在观的洪钧老祖庙,除奉有西方东士历代宗师牌位灵位行列中,亦有钟善坤之灵位。由此即可见卢善福虽然拥有的南道开山祖师之地位,并不否定其派系奉钟善坤为祖师之一,这可谓是民间教派与道派在本地交融之佳例。

之后在1960年代出现的黄老仙师慈教,则是受道派影响的民间扶乩组织,也是完成理论建设後向道教归队的例子。


图表二:在马来西亚本土立宗的主要道教组织

主神
来源
分布
备注
东华山教
祀奉道教太上老君,五老,又奉全真教北五祖之一的东华帝君等祖师,另一特徵是时时强调三教圣人的教导,其传人也有像金英教等民间教派,把本身的姓名中间的字改成“法”字,或单姓单名救在中间加“法”字,以示是学法之人。
客家道士开始南来弘道,他们多是火居道士,少数不婚娶。有史可考的早期道观创立人,有不少是来自客家地区,其中一个特出的例证就是渊源於全真道南传客家地区,後来在本土形成的海云派,或东华山派。这一系统的道庙,最早的是芙蓉沉香岛的天师爷宫,道士受鼓励蓄发盘髻,但可以婚娶。
芙蓉沉香岛、芙蓉青山洞、槟城亚依淡天有宫自在观。
霹雳龙头岩。
认惠州博罗县罗浮山冲虚观为祖庙。但而其宗派芙蓉青山洞天公五老观“道义堂”之道士灵位,以说明各道派和民间宗教传人几乎都因此宗派成立合流,可惜因戒律极严,而且各派自有传人,东华山毕竟未有进一步的理论建设,也未见传人分布广泛。

天衡山派
供奉三教圣人及斗母元君为主,并诸仙佛。
1881年由一班客家道士离尘子、洛阳子、观化子、碧霞子等人所创建。其本土色彩包括其他民族入教。
全马各地皆有“三教”传人。
在槟城天衡山清观寺的客家道院(俗称“千二层”)供奉了一位土人“笃阿孪大巫师之神位”於祖堂之内,并有留下其人带五老冠的遗照。而天衡山的传承科仪中,有好几种与拿督公有关的咒语,都是用客语发音的汉字拼音而成,念诵後就可听出其马来语意。

黄老仙师慈教
以黄老仙师、太上老君及齐天大圣三位各为代表“三教”的主要入世传法圣人,降到坛前说教及扶持信徒修练神打功法。

始於1948年紧急状态时,源於森美兰的Bahau。当年胶工工头廖俊获得神人附身,一再指引当地人民在战祸中趋吉避凶。以後传出《黄老仙师道理书》强调:慈、忠、信、义、礼、伦、节、孝、廉、德等讨论学法救世的教理。
1990年,马来半岛包括新加坡,共有38个供奉黄老仙师的“慈教组织”,非正式统计,当时它已接迎过14万人的信徒。

他们在1991年,通过祖师乩示,正式在中国四川都江堰寻获黄老仙师祖庙的所在,并支持当地开发黄老仙师祖庙。多数组织为道教总会的成员。
来源:1。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与华人信仰〉,载《马来西亚百科全书.宗教卷》(2005,英文本)
2。王琛发:《马来西亚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实践》(2006,马客联总会)


上述各系统,东华山的强势可谓昙花一现。据1928年立的芙蓉《天公五老观碑》,本观原为邓德华道长创於1927年,亦是钟善坤、张法介、何玉堂等人向殖民地政府申请之结果,捐款信众来自新加坡、吉隆玻、瓜拉比劳、知知港、怡保等地。从碑文也可发现其时已有福建信众参与。建观碑记内文解释其道派文字有说:“老祖传流原盘古道,画影佛释儒、三教同宗……天上显迹东华山,在石叻开海云派”。碑文以当时身在埧罗(怡保)的钟善坤总理,邓法华为副理。从碑文内容可知当时钟善坤已到了霹雳,东华山派是在石叻(新加坡在华人社会的古称)真正标明“海云派”之名称;我们也可知怡保紫云洞天公观街龙头岩,属东华山派,原是新加坡同德宫分院,钟善坤道长购地开创於1894年,1912年建庙,1917年完成,其时即成为东华山派在马来西亚之总山。但东华山的传承缺乏後继人,自1980年代末,住持李真祥道长羽化後,紫云洞等系统,即没有了留发盘髻的道士主持宫观。

今天,在马来西亚出现的新兴道教宗派,除了黄老仙师慈教目前向着全国发展,到中国寻找祖山渊源,甚至到海外传教,其他如东华山和天衡山这两个强调内修丹功的系统,经已式微,两系统在马来西亚的不少道观已没有道士打理,被信托人交由庙祝,与一般香火庙无异。

3.以本土英灵崇拜宣示开拓主权
华人在马来西亚延续了中华民族以儒家崇功报德和慎终追远的价值观为底蕴的道教信仰传统,其中一个特徵,是将他们之间有功于族人的先人,甚至是来自非华人族群的盟友,崇祀为本土神明和所控制地区的保护神,尤其是在开拓地区主权过程中的殉难者。这使人倍感他们的造神意识反射的是华人对地区主权各华人开发区;尤其是作为经济主流的矿区常是供奉了最初的一批开发者殉难的领导者,以及流传各种以地区华人和英殖或土酋的矛盾作为主题的地方神话,充分的表现开拓的困境意识。这也造成了马来西亚的华人信仰的特点:几乎所有当地“土生土长”的华人神明都源自矿区;包括对刘善邦、盛明利、苏亚昌、石挪督、钟万等先人的崇拜,都是从对矿区开拓过程的先烈作英灵崇拜发展出来,其信仰的影响和分香之处也往往是邻近一带的小乡镇,或本土神明生前阵营的後续者开拓的新地区。即使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後来变化了,从神明香火的分布,还是可以还原出原来的客家矿区社群与其联盟社群早期的所在区或後期的新开拓区。例外的是槟城的大伯公,但这里却是18世纪末至20世纪各矿区共同的出口集中地,而且大伯公信仰的一再改造和演变有迹可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07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图表三:马来西亚华人主要的本土神明

主神
来源
分布
张、丘、马大伯公
乃是把先贤的英灵神格化,成为一般人在所谓“福德祠”供奉的土地神,伯公则是亲昵的通俗尊称。
华人认为张理和结义兄弟三人比宣称开拓槟城的英国人更早领导族人登陆,有功於社群的开拓先贤精神永存,“福而有德千家敬,正则为神万世尊”,死後化为土地神,成为社区的庇佑灵。华人各派系对槟城大伯公的身世原有争论。20世纪初,张弼士任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自称从族谱发现张理是他的祖伯父,进一步巩固了海外谋天地的开拓神话。
北马各地及霹雳,泰国南部与印度尼西亚棉兰,及其它曾以槟城港口的邻近地区。
刘善邦
刘善邦
原籍陆丰县河口区八万镇罗庚山的刘善邦,领导族人开发金矿。後与统治了砂劳越全境而称王的英人詹姆士布洛克,因鸦片等事件及矿区权力发生争执,积怨无法排解,双方交战,被害。村民为表追念善邦公,在墓地左建庙,每年轮流主祭。如今刘的事蹟已平反,成为马国官方认可的民族英雄。
沙劳越义德庙(三义堂)。
钟万仙师
钟万。
原是三坛教道士,工余时候,所有病者求医,一律免费,妙手济世,颇得当地同侨的爱戴。
吉隆玻
仙四师爷
盛明利(仙师爷)和叶四先贤。
源於海山会党把烈士及殉难领袖视为祖神崇拜,盛明利在逝世後不久即已出现了玉帝封神的说法,成为鼓舞党人战斗的神话,以後随着其弟子叶亚来最终取得近日成为马国首府的吉隆玻控制权,以神明之愿,要求各交战派系(包括过去杀害仙师爷的共谋者)和谈,盛明利也就顺理成章成为吉隆玻华人社会共同的祖神,并发展到其他後记者趁势开发的矿区城镇,成为地方的公庙。
西马共有十二间仙四师爷庙,分布於吉隆玻、雪兰莪州的加影、士毛月、万挠、双文丹、新古毛、龙邦、牙屹十四碑、马六甲、森美兰州亚沙坑、芙蓉及彭亨的劳勿和文冬。
胡靖祖师
胡武撰
胡靖公以张公羽化之岩起为庙,他自己亦可能是生前作为金银业工匠的领袖,出钱出力,贡献良多,死後方才受所领导组织之後人奉为祖神。。
槟城。
拿督公
石拿督、苏拿督,社区或家庭的拿督。拿督是尊称,即“公”,原为马来人的万物有灵论及先人崇拜的混合;也用作皇家对权势者的封号。华人不论佛道庙宇都有拜神要兼拜门口拿督的习惯。
华人对拿督公的信仰,一方面可以说是种族交流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在矿区及林野工作的先辈,把他们与本地活生生的拿督(土酋)们的关系,包括进贡之风或怀念之情;都投射在人神关系上,因而建立了有些拿督仁慈、有些拿督不可触犯、有些拿督甚至是华人的神话。
槟城天衡山清观寺的客家道院拥有马来巫师儒教传进道门的土语符咒、在雪兰莪与森美兰交界以“石拿督”着名的武来岸“观音堂”供奉的是当地矿区结盟的土酋。
北马有十几处香火的苏拿督,其实是拉律内战中以自身交换同志安全而遇难的义兴会党领导苏亚昌。
许多家庭也供奉知名或无名拿督於户外。
来源:1。王琛发:〈马来西亚道教与华人信仰〉,载《马来西亚百科全书.宗教卷》(2005,英文本)
2。王琛发:《马来西亚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与实践》(2006,马客联总会)


以客家人来说,如今,源自客家人在本土造神而出现的庙宇,其中有不少庙产和主权还是在客家组织手中,有些则已对外开放;然而却已经是演变为地方上的信仰中心兼慈善机构,不再扮演地方政治神权象徵的角色。但是从庙宇的香火旺盛,我们会发现其信徒已发展到原来的群体外,不再只限原来开拓社群的後人,甚至包括过去敌对群体的後人以及拥有大量非华人信众;这也反映了客家人在地方上的优势虽然最终是走向和其他乡群以及非华人族群开放交融,但却完成了这些牺牲成神的先烈生前也不曾想像到的局面。近数十年,随着帮群及籍贯偏见消弭,加上传媒不论盛明利、刘善邦等人的籍贯之别,一再报导,原本只属个别会党或籍贯帮派的信仰传说,已经演化成整个华人社会接受的神话,以非官方的宗教版本诠释了华人对各地区历史主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3-2007 05: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马来西亚道教历史文物

对马来西亚的道教界来说,最重要的一批历史遗产莫如各派的先师先贤所留下的文献,以及他们至今使用的科仪、手诀、符咒。

就以槟城城隍庙水美宫为例,住持的正一天师派道士原属福建漳州清微派,他们在当年南来之际,把大量从康熙年间以来的木刻版和手抄经典带到马来西亚。这些经典之中,有不少手抄本是中国大陆已失传的地方典籍,是研究当地道教以及地方民情、风俗、语言的第一手资料。当年龙比得发表的道教文献,有不少是来自槟城城隍庙。历代的道士年年端午的中午,都在庙前晒经以图保存这些比他们年老的纸张,1950至1960年代,林长杉道长还组织过抄经,以便出外活动使用新的手抄本,确保孤本的珍藏。

三坛教兴盛源起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主要是惠州油溪乡袁姓道士家族有多人南来之故。他们主理钟万仙师庙坛之建醮仪式之後,其中有两兄弟留在大马传徒发展,他们手上也是带着了手抄的文本过来。三坛教之科仪诵本,基本上并不曾改变道教经忏的特色,而且,相当注重传承,每逢重大仪式,道士总是先召请道教众神、闾山临水夫人等历代祖师,历代天师以及法脉传承传到惠州後的各代先师,其中也有五十一代天师。其召请过程,一字不漏的念着历代传承者之名号,从历代天师到宋朝彭先生,到张天横,到欧家数代,再转传袁通,把惠州的传承总结清楚;一直到当初南下马来西亚传教的袁荣华总侍郎,也会受召请到坛前护法,由此可发现从原来福建闾山派一直到坛上道士之传承脉络。

同样的,昆仑教、金英教等教门的经典、科仪、符籙、教门起源的历史传抄,是用了大量客家地区的民间俚语,也是难得的研究材料。

这样一批材料,神使鬼差的随着道士去了南洋,逃过了中国大陆历次战火和政治运动的洗礼,又由於日本人占领马来西亚是对宗教场所的骚扰度最低,居然得以保全至今。整理之後,不仅有助建构和认识马来西亚的道教史,也可以补充中国道教史的缺页。

在此同时,东华山派所建立的道观以及接收混元教道观,依然保持了当初的风貌,是研究客家道观形式与民间宗教道观不具形态的活化石。

过去从事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专家学者,所未曾注意的是,马来西亚的华人旧组织,不论是他们把它分类为地缘、血缘或业缘,都是有个道缘在作用。在老建筑之间,源自漳洲神庙与宗祠建筑结合的变局,我们可以分别找到槟城的龙山堂邱公司福候谢公司为例。原本来自中国贫穷家族村港的族人,在槟城建起堂皇宗祠建筑,都是罕见的双层建筑。它们不约而同都是表现出中西合壁的双层架构,上层沿用了中国木构传统,而下层则采用了中国本土罕有出现的西洋建筑的基层空间。这两间宗祠的领导人同时又是槟城峇峇社会主流,从建筑的装饰及配件,便可发现西方观念影响,它们门前卫护的祥瑞雕象都表现成与中国常见的不同;前者写实的向英殖雇佣兵制度看齐,采用了锡克兵团的造型,後者又以较写实的西方式狮子雕像守门。有趣的是,邱公司正中的匾额是“正顺宫”,谢公司原名也是“二位福侯公公司”,原来十数姓的漳州人为主导的宗祠,都是把家乡神庙的神明香火带来,以神明为共同的图腾,结果宗祠的最重要空间是家乡神庙在海外的重现,供奉的是与祖先不同姓的神,高挂三官灯於神殿内,每年做醮当然要请道士。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方言群会馆,会馆的正点也是神庙,如广州府会馆,拜的就是王重阳。道士的生存很多时候是靠这些组织逢年过节需要的宗教仪式。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或可重现当年南来华人宗教生活的整体面貌。

五、後语:承先继後的尝试

以人数来说,华人是世界的主要多数,但是,在海外每一个地区,华人又是和当地主流民族交流的少数派。如果对儒释道的传承,少了对日常文化和信仰生活实践影响深远的道教的认识,就等於一种不健全的文化继承,也无法建立起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正确和全盘的认识,以等於把自己的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还没说清就自我边沿化了。这样一种对历史文化的认识要求,在华人为主的地区可能是老生常谈甚至被认为近乎政治说教,可是对海外身为少数人口的华人确实是集体荣辱存亡的关键,涉及到对外的自尊自信与地区生活主权的诠释。因此对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来说,认识本土道教,整理、人事、研究本土道教的文化遗产以及探讨如何诠释及应用在多元的社会中,其实已不仅是学者的个人研究倾向,而是人命关天——涉及未来的自我定位於对外解说的集体命运。

1997年道教总会的出现,获得代表华人参与国民阵线联合政府执政的马华公会支持,不曾按当地社团法令原本规定要7州有了州级联会才可成立总会的规章约束,直接就成立了总会,可视为行政干预促成好事,之後不少民间庙宇也相应的归队到道教;这可说明当时华人社会开始有了这一点意识。道总的成立、民间的庙宇活动,其实也是可以视为一种在多种族国家内以非政治态势表现的民族意象。无论如何,道总毕竟是社会组织,从其会员名单可知,它的会员主要来自向道教归队的民间神坛,要获得许多百年传承的道坛和教派支持,依然任重道远。2006年,原创会会长兼永远会务顾问苏木发道长支持下,道总副会长王琛发负责创建道教学院,又可视为在整合力量、友好联系未加入道总的教中人士的意向和努力,提升学员的个人生命价值观,确保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道教事业的素质与成长。

马国道教学院的创校缘起说明:

“马来西亚道教学院是根据马来西亚多元文化的国情,为推动中华文化与儒道精义而设立;它秉承中华传统书院讲学的精神,自定位为研究学术机构而非传教组织,以开放和友善的中立态度对待各民族和其他各宗教与教派,并提倡道教研究应有的客观立场与学术自由。学院的目标在於提升国人对华人宗教文化的认识,培养对人类生命和自然万物的人文情操与终极关怀,目标侧重在为以道教界为主的宗教组织培养具有社会意识和宗教学问的仁人志士。凡是在马来西亚合法注册取得非营利组织道教团体,首二名推荐到学院的学员,有志未来担任宫观庙祠的行政或传教工作,可申请学费全免。它也接纳非道教教徒参与研究和学习,以期为推动宗教谅解和宗教对话尽绵力,促进社会和谐。”

以学院不分宗派和社会派系的为所有道总内外的道教组织服务,协助各宗派的交流研究与培训,是一项新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3-2007 05: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道總推出揭騙術冊子


道總推出揭騙術冊子 公眾問事可免上當

(2006年10月1日吉隆坡訊)神棍迷姦信徒和詐財案層出不窮,為了避免再有公眾上當,馬來西亞道教總會和馬華宗教事務局週日聯合推出《揭發宗教騙子:杜絕騙財騙色》冊子,教導公眾如何識破及防範居心不良的神棍。

這本附中英文版的冊子,共分4部份:乩童問事行為指南、大眾向乩童問事時應有的常識和準備、問事者絕對要避免的行為。


馬來西亞道教總會會長陳文成接受《光明日報》訪問時說,他們是因為近年來發生許多神棍騙案,而決定出版這本小冊子。只要公眾熟讀冊子,瞭解神棍行騙的手法, 就可以避免掉入神棍騙財騙色的圈套。

他深信,他們把過去10多年來處理神棍騙案的經驗列出來,肯定會對公眾有所幫助。

“神棍行騙的方式都是換湯不換藥,很少有新招數,所以冊子中提及的要點,基本上已揭示神棍行騙的所有方式。”

印萬本免費派發

他也說,神棍一般上都是趁婦女的婚姻亮紅燈,情緒慌亂焦躁時,對她們下手。

“這本冊子共印刷1萬本,免費發給公眾。馬華各州辦事處及道總將會繼續通過舉辦講座以及派發冊子的方式,提高公眾在這方面的醒覺。”

這本冊子是“杜絕宗教騙子醒覺運動”的其中一項努力。馬華署理總會長兼交通部長拿督斯里陳廣才週日受邀為該項運動主持推介禮。大會也在現場派發冊子。

此外,道總學術顧問嚴家建博士亦在會上主講宗教講座會,以加深公眾對宗教的認知。




問事注意20忌 信眾問事時絕對要避免的行為


1.絕對避免和乩童單獨相處。

2.勇敢拒絕乩童的任何行為,包括性行為。

3.絕對拒絕和乩童發生性關係來解決問題。

4.絕對拒絕赤身讓乩童檢查或轉運。

5.一旦乩童提出要通過性關係解決問題,馬上可以斷定這個乩童居心不良。

6.問事者可以把花水攜帶回家沖洗不祥,不需在現場沖花涼。

7.在受騙後,不要害怕讓親友知道,否則越陷越深。

8.在察覺受騙時馬上尋求專業的協助。

9.作法時,絕對不需與陌生人單獨進入密室,同時也一定要有自己信任的人在場。

10.任何越軌的要求,必須勇敢拒絕及速離現場,然後尋求警方或道總的協助。

11.絕對沒有必要寬衣解帶來達致消災解厄或治療的目的。

12.問事時,不宜透露個人私隱、經濟和家庭狀況。

13.信徒必須清楚及了解,生病必須先向醫生尋求治療,若醫生無法醫治,才尋求宗教治療。

14.作法只需在廟宇裡進行,無需外出,若宗教騙子約會信徒到某陌生地點相遇,切記要斷然拒絕。

15.切記神不施財,神不要求信眾以身相許;神只消災解厄、施福平安、慈悲度人,所以,若宗教騙子提出任何非份要求,絕對不是神的指示,而是他利用神的面紗行騙。

16. 不要隨意將時辰八字以書面方式告訴陌生人,以避免遭宗教騙子威脅。

17.不要喝陌生人預先準備或在視線以外所準備的“符水”。

18.若在問事時喝飲料或“符水”後身體感覺不適或有異樣,應該即刻離開現場,然後尋求警方或道總的協助。

19.若女信徒遇到婚姻問題時,應該通過正統的輔導諮詢,別相信所謂的“師父”能夠利用巫術或不是不道德的要求來挽救婚姻。

20.別相信“挽救”婚姻或治療需要奉上大量錢財或需讓金錢交由宗教騙子存放,才能達到挽救的目的。若乩童有此要求,即可認定此人不懷好意。




問事行為指南


●在乩童的行為上,各方要達成一個最高道德共識是:不論什麼情況下,絕對禁止乩童觸及異性信徒的身體及要求異性信徒脫衣。

●假如在必要情況下,乩童必須觸及信徒的身體(例如手或臉),必須有信徒的親友,或非乩童助手在場。否則,乩童不能觸及女信徒身體。

●即使在有人見證的情況下,乩童也絕對不能觸摸信徒身體的敏感部份。

●在特別情況下,乩童如須觸及信徒身體,也只限於手、頭或背而已。

●如信徒不要第三者在場,乩童必須拒絕有關要求,因為這不合常理。

●乩童須避免和信徒單獨在密室交談或作法。

●乩童不能恐嚇信徒將會大難臨頭。

●乩童如自定收費,就必須列明各項收費數額,並張貼在辦事處。

●面對要求治病的信徒,乩童有責任勸請對方尋求專業醫生的治療。
(光明日報‧2006/09/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07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马全国宗教理事会 接纳道教入会  

(吉隆坡25日讯)马来西亚全国宗教理事会发言人周日向传媒透露,该理事会已经正式接纳道教入会,使得道教与佛教、基督教、锡克教及兴都教平起平坐为“五大宗教”之一。

马来西亚为回教国家,而佛教、基督教、锡克教及兴都教历来是回教之外的四大宗教,各有人数不菲的信众。

全国宗教理事会主席徐碧杰表示,大马属于多元宗教国家,各宗教应保持相互尊重及包容的精神,以达到各族群和谐相处、各门宗教获得自由发展的境界。为此,各宗教可以良好沟通,共创各族融合的大好局面。

徐碧杰补充说,全国宗教理事会上个月曾与首相拿督斯里阿都拉晤谈,议题涉及非回教机构包括全国宗教理事会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同时也获得良好反应。展望前景,大马各宗教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是完全可能的。


光华日报 [ 国内新闻 ]  26-3-2007
http://www.kwongwah.com.my/kwyp_news/news_show.asp?n=79600&rlt=1&cls=101&txt=2007/3/26/gn2007326_7960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3-2007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望诸位學道者能團结一緻,把中華道學推廣到各處未曾接觸中華文化的地方,以及從新認識古代道學的知識。

[ 本帖最后由 daniel82 于 31-3-2007 01:07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4-2007 02: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西亚道总网站

恭喜道总,我们马来西亚道教总会有自己的网站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1-2025 02:17 PM , Processed in 0.11175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