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xiaoguo

佛教疑偽經研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7-11-2020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素还真 于 17-11-2020 10:08 AM 编辑

楼主解释下,什么叫 【地藏经】(非真经《本愿经》) ?
是不是有一部伪经叫【地藏经】,而是不是现今大家认可的【地藏菩萨本愿经】?

还有宋朝【地藏菩萨像灵验录】作者曾接触过梵文版本愿经。这点你有什么看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11-2020 10: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素还真 发表于 17-11-2020 08:17 AM
天人告诉你?还是你刚刚做了一梦?

天人没告诉我,我自己见证天人的他心通。


佛陀在天说阿毗达摩也只是我如此类推的推测。能有他心通的天人,的确很容易了解心的构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說好話/諸惡莫作
光照功德林 ~

做好事/眾善奉行
指責~ 點點吧 ~ ~
沒有三果以上的很正常啊~~~


存好心/自淨其意
惡口, 结惡缘~~
得看對方是東波肉,
還是米田共了~ ~ ~
哈哈哈哈

好人,是諸佛教 ~
21192315_838832446290649_6508892594711506994_n.png
DgXeqc-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1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enlai 发表于 17-11-2020 11:44 AM
小女孩, 你總是出來壞蛋, 喜歡挖苦人!  
但是,我喜歡你的風格!
也許我們倆都有顆年輕的心吧!

Be Youthful My Friend!

你比較年輕啦 ~ ~
我滿歲就被叫百歲了~
現在幾千歲罷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1:5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17-11-2020 12:43 PM
你比較年輕啦 ~ ~
我滿歲就被叫百歲了~
現在幾千歲罷了 ~

九千岁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千九百九十九岁啊~
尽量努力中 ~ ~ ~

儒者千歲一寸心,
拈花微笑載酒行 ~~

千年一觉飛花梦,
赢得人間尸鬼名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17-11-2020 03:1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ka 于 17-11-2020 03:27 PM 编辑
xiaoguo 发表于 17-11-2020 03:43 AM
如果佛陀像你說的因爲要普渡衆生才修習佛道的, 那麽佛陀在gaya初証佛果后,爲何卻不想傳法?甚至要大梵天王從天上下來請求佛陀救世界后才成?

「比丘們!當我在菩提樹下證知:我的解脫已穩固而不可動搖,這是 ...


聽完大梵天王的勸進,我瞭解他對眾生的慈悲,遂以正覺者之眼,展望這個世間,看到各種不同根性與不同類型的眾生,就像池塘中的各種各色蓮花一樣,因此我答應了大梵天王,給那些願意張開耳朵的人,開啟一扇不死之門。

跟据这段阿含经文,佛陀理解大梵天王对众生的慈悲,所以佛陀答应留下,原因是他认同大梵天王要普渡众生的慈悲。

无论佛陀在开悟时的想法是如何,佛陀本来就成佛了,佛陀下凡示现人间,也是说在佛陀决定下凡的那一刻,佛陀的本愿就是为了普渡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3:42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读佛教经文有以下印证,就不必在经文上纠缠不休

佛教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佛教用三法印来辨别佛法的真假。

佛教认为但凡是符合三法印的,就可以称为佛正法。

三法印的作用如同世间的公文,凭借印鉴即可辨别公文的真假,故名法印。

一切法若是与三法印相合,即便不是出自佛陀之口,也可以视作佛法。

反之,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即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7-11-2020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7-11-2020 04:37 PM 编辑
kinka 发表于 17-11-2020 03:17 PM
聽完大梵天王的勸進,我瞭解他對眾生的慈悲,遂以正覺者之眼,展望這個世間,看到各種不同根性與不同類型的眾生,就像池塘中的各種各色蓮花一樣,因此我答應了大梵天王,給那些願意張開耳朵的人,開啟一扇不死之 ...

没错。佛是来普渡六道众生的,不是只是帮助人道众生。

如果佛法就像一些佛友认知的,只是局限于人道而已,跟鬼神无关,跟帮助动物无关,这种佛法就太自私了,如果用这种狭隘的人道主义,怎么可能会修成功呢?佛佗不是教我们修行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吗?可是楼主说,功德回向给鬼神,就是驱魔,我真的不明白,是那部经典的教育不允许我们将功德回向给鬼神?

如果佛法只是为帮助人道而已,佛陀何必升到忉利天去为母说法?所以佛陀交给我们佛法,除了帮助我们持戒修行,也叮嘱我们要帮助其他贫苦人士,以及三恶道众生。这样的情怀,才符合佛法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enlai 发表于 17-11-2020 04:07 PM
你說:反之,一切法若与三法印相违,即便是佛陀亲口所说,也是不了义。


我沒有閱讀與揣測佛陀思想的水平,資格或能力!


我只能說, 你很勇敢!

回复就好,他怎么连佛陀都批评。。。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4:37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ka 于 17-11-2020 04:38 PM 编辑

转贴同修的

首先我们学佛,学佛法,而不是学真经伪经。

历史的史实很多已不可考究,我们姑且来看看地藏经中所讲的是不是佛法。

是否佛法唯依三法印,而不能依着是否灵验或感应,民间鬼神巫婆信仰,其他宗教派别,也不乏灵验感应的,况且个人的灵验是个人的事,并不足以说服别人,也不如法。

三法印: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第一,诸行无常,经中地藏菩萨过去生的故事,完全诠释了诸行无常的道理。

第二,诸法无我,地藏菩萨行愿、定力、功德、智慧都是不可思议的,但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坚持菩萨行,这又印证了诸法无我的道理,并不执着于成佛之法,本愿经中虽不像《金刚经》中一样对“诸法无我”立论清晰,但其实都透过地藏菩萨的行为和大愿告诉我们了。

第三,涅槃寂静,经中已说了,其他菩萨于此世界也有大因缘,但仍有毕尽,但地藏菩萨行愿没有尽头,这不就是不生不死涅槃寂静吗?

如此,地藏本愿经与三法印相应,地藏菩萨的菩萨行与三法印相应,地藏经描述的是佛法无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4: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kinka 发表于 17-11-2020 04:37 PM
转贴同修的

首先我们学佛,学佛法,而不是学真经伪经。

历史的史实很多已不可考究,我们姑且来看看地藏经中所讲的是不是佛法。

是否佛法唯依三法印,而不能依着是否灵验或感应,民间鬼神巫婆信仰,其他宗教 ...

你勤劳学地藏本愿经,如果可以去除贪嗔痴是好事。


但是就不要说佛陀什么的,佛陀智慧是圆满的,我们凡人不宜说是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5:06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ienlai 发表于 17-11-2020 04:49 PM
如果你相信或選擇相信的哪個宗教, 傳承, 這是你的宗教信仰,自由,人權。
這是你作為人類的基本人權之一!

如果你的宗教從國家法律角度來看是合法的,沒有人有權利,可以發表任何意見或批評你的宗教, 也沒有人可 ...

我可以接受你的意见不转贴。
但是你也可以給我知道为何你转贴南先生的金刚经。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5:1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kinka 于 17-11-2020 05:23 PM 编辑
kienlai 发表于 17-11-2020 03:23 PM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講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7/61.htm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 ...


那你能否认你在转贴吗?
谢谢。
无论如何,我接受你的歉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5:2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kienlai 发表于 17-11-2020 05:22 PM
我覺得你誤會了我。


對不起,如果我冒犯了你的感受,我深表歉意。

我接受你的歉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11-2020 07:55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房学韬 发表于 17-11-2020 02:42 PM
九千九百九十九岁啊~
尽量努力中 ~ ~ ~

儒者千歲一寸心,
拈花微笑載酒行 ~~

千年一觉飛花梦,
赢得人間尸鬼名 ~~~

九千岁不是官职,而是明朝大太监魏宗贤的官制称谓,代表着权势仅次于当时的皇上朱由校。在古代王爷和皇后也能称千岁,而一般的大臣即便官职再大,也不敢以千岁称之。敢称为九千岁就是误国误民,谋害忠良的的明朝宦官大太监魏宗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11-2020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20-11-2020 02:11 AM 编辑
山野草夫 发表于 15-11-2020 04:14 PM
从佛陀时代,至今已有千百余年。
年代久远,真伪非透过研究,就能辨之。
草夫理解,佛陀所教导的法是,苦集灭道,修行的终极目标就是断灭苦,让苦不再生起。
法,的数量,可能有千万万万种,也有可能是无法计量。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應該看看人家天主教(基督教)徒說的比這裏不少佛教徒都要理性,虧佛教還被很多科學家稱贊是提倡理性的宗教。

如果在一百年前,我們真的沒有多少手段來辨識佛典的真偽.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佛經,即使最早的文本、寫卷也已經是在公元前 1 世紀結集而成了。也就是說,它們是在佛陀釋迦牟尼涅槃之後好幾個世紀,才由後代的佛弟子們根據歷代口耳相傳的資料結集、整理而成的。然而,如果對現存下來的這些見於佛教大藏經中的佛經文獻不加仔細的甄别,我們是很難確定這些早期佛經究竟是不是一次成型的,如果不是,那麼其中到底哪些曾是佛陀親傳的教法,哪些又是後人增補進去的東西?沈衛榮〈回歸語文學 -- 對佛教史研究方法的一點思考〉 。

面對這樣一個新的學術潮流,寅恪先生說:“治學之士,得預於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借用佛教初果之名)。”這顯然是把中國的學術界設定為受眾,提示要做一個真正的學者,就必須趕上時代的學術新潮流。他還反過來補了一句:“其未得預者,謂之未入流。”這樣非要追加一句來說不能夠趕上新潮流者就是“未入流”,顯然是對中國傳統學人的批判,因為當時面對西方學術已經開始熱烈討論的許多話題,大多數中國學者置若罔聞,仍然是在自己那點經史子集的自留地中耕耘,在留洋而歸如寅恪先生這樣的新銳看來,這些人顯然不入流。《陳寅恪文集》


要注意陳寅恪寫這段話的時間是在1930年代,90年後的大馬佛教還是依然如故。1926年陳寅恪結束在歐美多年的遊學生涯,應清華大學國學院之聘,回國任教。他此時必然受到歐美東方學界利用新材料來從事研究的影響,特別是以他的德國老師呂德斯(H. Lüders)、繆勒(F. W. K. Müller)等人為代表的學者們,利用新疆古代遺址、敦煌藏經洞新發現的梵文、藏文、漢文、回鶻文,以及一些于闐文、粟特文、“吐火羅文”(焉耆、龜茲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等文獻材料,改寫了中亞史、佛教史的許多內容,並對摩尼教、基督教東傳的歷史,譜寫了許多新的篇章。比如西方學者利用新發現的中亞梵文佛典,對於傳統漢文佛典所記錄的佛教思想和佛教歷史,都提出許多質疑。寅恪先生正是在這樣一個學術背景下,提出了一個時代的學術,必然要有新材料與新問題,兩者結合,成為歐美東方學正在風起雲湧的學術新潮流。

kalama經並非可以無限引用,如我們在《SN 12.68 Kosambi 拘睒彌經》看到的后續,尊者殊勝問尊者茂師羅:「不依信仰,不依個人喜好,不依口耳傳授的傳統(經文),不依內省的推理,不依深思熟慮而接受的見解,尊者茂師羅,你是否知此見此,「有滅即涅槃」?」尊者茂師羅的回答是肯定的。

所以沒有相對應的知見,不要隨便引用kalamasutta,還是老老實實的回歸四大教法來擇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2020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xiaoguo 于 20-11-2020 03:51 PM 编辑
kienlai 发表于 20-11-2020 03:28 PM
我只是一個初學者,請不要相信我在這個論壇上所說或分享的所有內容。 我只是剪切和粘貼,共享我從網上閱讀的內容,如果大家都希望閱讀完整的內容,請登錄上面的網址列表。

我這篇討論主要就是介紹給你的,但内容複雜,到現在我都還沒有進入内容,一堆人就像中箭的亂提沒有意義的問題,所以請保持我版面的清净,不然我說不下去。我歡迎任何有程度的批判,但不相干和沒有價值的東西請不要再post這裏。



之前提醒過了,史念佛法的作者Slake,是一位極端的原教旨主義人士,他的文筆很好,但是内容卻有不少問題,主要來自于他的主觀排外的態度,造成文義傾向服務自己的原教立場,我們最好敬而遠之。


佛弟子受持的三藏經典,如何分辨是「佛說」?


大乘法行人問:佛教徒彼此的性格、看法、習性,特別是聞法熏習的背景都不盡相同,如導師所示的「眾生多異欲,異解,異忍」,我們初學者在閱讀三藏經典中,如何分辨何者才合於「佛說」的真義?



                                                                                                      釋厚觀(2017.05.28)


一、印順導師認為「在阿含中,集成的佛法,有些是不限於佛說的」,參見《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p.480:


在阿含中,集成的佛法,是不限於佛說的。佛說的以外,諸大弟子所說,都集錄在內。又如《蜱肆經》、《瞿默目連經》等,佛涅槃以後弟子所說的,也都集在裏面。這還可說「佛涅槃未久」,而如《增壹阿含經》,那羅陀(Nārada)為文荼王(Muṇḍa)說法,是佛滅後四五十年的事了。此外,如《相應部》〈有偈品〉中諸天所說的,也集錄起來。時間上,從佛世到佛涅槃以後。說法者,從佛到諸大弟子、諸天。「阿含」所集錄的佛法,是以佛為本的;將流傳於僧伽內部,社會民間的佛法,一起集為「阿含」,所以《成實論》卷一(大正三二‧二四三下)說:


    「是法根本,皆從佛出。是諸聲聞及天神等,皆傳佛語。如比尼中說:佛法名佛所說,弟子所說,變化(人)所說,諸天所說。取要言之,一切世間所有善語,皆是佛說」。


    《成實論》文,是依「律藏」及《增支部》而作此解說的。這是原始結集以來的「教法」真相,也正是集經為「阿含」的指導方針。當「九分教」組成時,雖不一定有稱為「阿含」的部類,而傳誦的經法,確已不少。組為九分,而標揭為「如來所說」,是當時經師們推重經法的表示。後來集成的經(律部也受此影響),「佛說」與「佛法」不分,顯然是受了「佛說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的影響。離佛的時代遠了,崇仰佛陀的信念,也逐漸加強;「佛法」也嬗變為「佛說」了。





二、經論內容不同,何者才是佛親口所說的?


(一)舉「聽聞七覺支而病癒」為例:


漢譯《增壹阿含經》中提到均頭比丘身患重病,佛陀去看他。佛「」陀問均頭比丘說:「你知不知道七覺支,能不能對我說一說?」均頭比丘回答:「知道。」佛說:「你說給我聽。」結果他一說完七覺支之後,均頭的病就好了!


南傳《相應部》也有類似的內容,一樣提到世尊、均頭比丘、七覺支,但不是說均頭比丘生病,而是說佛陀身患重病。均頭去看望佛陀,佛陀問他:「你會不會七覺支?」均頭回答:「會。」佛陀說:「你說看看。」結果均頭比丘說完七覺支之後,佛陀的病就好了。


同樣是「聽聞七覺支而病癒」的事緣,漢譯的《增壹阿含經》是說均頭生病,南傳《相應部》卻說是佛陀生病,到底哪一個版本合乎事實呢?


(A)《增壹阿含經》卷33〈等法品39〉(CBETA, T02, no. 125, p. 731, a5-b13):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當於爾時,尊者均頭身抱重患,臥在床褥,不能自起居。是時,均頭便念:「如來世尊今日不見垂愍,又遭重患,命在不久,醫藥不接。又聞世尊言:『一人不度,吾終不捨。』然今獨見遺棄,將何苦哉!」


爾時,世尊以天耳聞均頭比丘作是稱怨。是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皆集至均頭比丘所,問其所疾。」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將眾多比丘漸漸至均頭比丘房。是時,均頭遙見如來來,即自投地。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今抱患極為篤重,不須下床,吾自有坐。」


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所患為增為損,不增損乎?有能堪任受吾教也?」


是時,均頭比丘白佛言:「弟子今日所患極篤,但有增無損也。所服藥草,靡不周遍。」


世尊問曰:「視瞻病者竟為是誰?」


均頭白言:「諸梵行來見瞻視。」


爾時,世尊告均頭曰:「汝今堪與吾說七覺意乎?」


均頭是時,三自稱說七覺意名:「我今堪任於如來前說七覺意法。」


世尊告曰:「若能堪任向如來說,今便說之。」


是時,均頭白佛言:「七覺意者,何等為七?所謂念覺意,如來之所說,法覺意、精進覺意、喜覺意、猗覺意、定覺意、護覺意。是謂,世尊!有此七覺意者,正謂此耳。」


爾時,尊者均頭說此語已,所有疾患,皆悉除愈,無有眾惱。是時,均頭白世尊言:「藥中之盛,所謂此七覺意之法是也。欲言藥中之盛者,不過此七覺意,今思惟此七覺意,所有眾病皆悉除愈。」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受持此七覺意法,善念諷誦,勿有狐疑於佛、法、眾者,彼眾生類所有疾患皆悉除愈。所以然者,此七覺意甚難曉了,一切諸法皆悉了知,照明一切諸法,亦如良藥療治一切眾病,猶如甘露食無厭足。若不得此七覺意者,眾生之類流轉生死。諸比丘!當求方便,修七覺意。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B)《相應部經典》卷46〔一六〕第六 病(三)(CBETA, N17, no. 6, p. 237, a13-p. 238, a11 // PTS. S. 5. 81):


爾時,世尊住王舍城之竹林迦蘭陀迦園。


其時,世尊為患重疾病而困苦。


時,具壽摩訶均頭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後,坐於一面。


坐於一面之時,世尊言於具壽摩訶均頭曰:


「均頭!說於覺支。」


「大德!修習、多修世尊所正說之七覺支、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以何為七耶?大德!修習、多修習世尊所正說之念覺支者,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大德!修習、多修世尊所正說之捨覺支者,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大德!修習、多修世尊所正說之此七覺支、則資助於證知、等覺、涅槃。」


「均頭!實覺支哉!均頭!實覺支哉!」


具壽摩訶均頭之如是說,師作認許。世尊病癒,如是世尊之病斷。





(二)以比丘戒條文為例


比丘戒、比丘尼戒在佛教界都認為是佛陀所制訂,但現存律典中,有關「比丘戒」的條文卻不相同。大眾部的《摩訶僧祇律》說是218條,南傳《銅鍱律》是227條,法藏部的《四分律》是250條,化地部的《五分律》是251條,說一切有部所傳的《十誦律》說是257條。


同樣是佛制訂的比丘戒,為何各部派所傳的戒條卻不同呢?如何判定哪一種才是佛親口所說?





三、印順導師依據古代經論傳承,檢別是否「佛說」的準繩,參見《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p.1323-1324:


要討論「是佛說」與「非佛說」,應該理解佛教經典的特性。釋尊說法,當時並沒有記錄。存留於弟子內心的,只是佛說的影象教。領受佛說,憶持在心,依法修行,而再以語言表示出來,展轉傳誦:這是通過了弟子們內心的領解,所以多少會有些出入。


佛滅後的「原始結集」,是少數長老的結集,經當時少數人的審定而成立,這是通過結集者的共同意解而認可的。如不得大眾的認可,如阿難傳佛「小小戒可捨」的遺命,雖是佛說,也會被否決,反而立「訶毀小小戒」的學處(如《銅鍱律》《小品》(南傳四‧四三二)。又《大分別》(南傳二‧二二六──二二七)。


原始結集的「法」,是「蘊相應」、「界相應」、「處相應」、「因緣相應」、「諦相應」、「道品相應」,所以稱為「相應修多羅」。不久,又集出「如來記說」、「弟子記說」、「諸天記說」。以上一切,大體與《雜阿含經》相當。到佛滅百年,傳出的經典更多,在固有的「相應」以外,又集成「中」、「長」、「增一」,這四部是一切部派所公認的。


當時,各方面傳出的經典極多,或說是從「佛」聽來的,或說從「和合眾僧多聞耆舊」處聽來的,或說從「眾多比丘」聽來的,或說從「一比丘」聽來的。對傳來的種種教說,到底是否佛說,以什麼為取捨的標準?赤銅鍱部說:「依經,依律」。法藏部說:「依經、依律、依法」。這就是「佛語具三相」:一、修多羅相應,二、不越毘尼,三、不違法性。修多羅相應與不越毘尼,是與原始集出的經律相順的;不違法性,重於義理(論證的,體悟的),也就是「不違法相[性],是即佛說」。這一勘辨「佛說」的標準,與非宗教的世俗的史實考辨不同,這是以佛弟子受持悟入的「佛法」為準繩,經多數人的共同審核而決定的。


https://yinshun-edu.org.tw/zh-hant/node/223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11-2020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hanks for the informatio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1-2020 11:08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金乔觉(696—794年),系新罗僧人,俗称“金地藏”,古新罗国(今朝鲜半岛东南部)国王金氏近族。24岁时,削发为僧,于中国唐朝玄宗时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上九华,遂于此山深无人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皆为青阳县居士闵让和属地。金乔觉向其乞一袈裟地,不意展衣后竟遍覆九峰。闵让和十分惊异,由惊而喜,先让其子拜师,后自己亦随之皈依。至今九华山寺殿中地藏圣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让和父子。
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地藏有了栖身之地和收留徒众常住寺内的条件。金乔觉声闻遐迩,连新罗国僧众闻说,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唐贞元十年(794年),金乔觉99岁,忽召众徒告别,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色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众佛徒认定他即地藏菩萨示现,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嗣后配以殿宇,称“肉身殿”。从此九华山名声远播,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峨眉普贤、普陀观音相并称的地藏菩萨应化道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7-1-2025 11:21 AM , Processed in 0.14858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