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2014年1月16日] Her 雲端情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9-1-2014 03: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度最佳电影之一,好看!

不过很不喜欢OS竟然不属于男主角一人这个设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9-1-2014 08: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traler  觉得只dowload 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2-2014 04: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屁仙亞愁 发表于 27-1-2014 02:04 PM
老實說我沒想到設計者幫宅男反省的部分,我只是覺得奇怪,最後那些OS說一起離開是跑去哪裡了?

不再服務他們的主人,自己進入服務器自我進化發展起來了…就如外星人來到地球學習了人類的戀愛後,藝滿歸家了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屁仙亞愁 + 1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2-2014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可以让观众反思到,科技究竟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是把距离拉得更远了?
一部富有教育意义的电影,值得一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2-2014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脚踏两船一够难受了,一脚踏562条船,要啊人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2-2014 1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er》:科技的现代性焦虑

【艺文】此城彼城

国际大获好评的电影《Her》(中译云端情人)甫于上月在马来西亚影院下映。这部电影并没有在马来西亚引成任何轰动,观众并不多,这部电影不应该获得如此冷淡的反应,但你不能期待长期被好莱坞类型片豢养的电影观众会如支持超人、科幻片般支持这部电影。

简单来说,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寂寞男人西奥多爱上计算机操作系统(OS)的故事。它把场景设定在未来的洛杉矶,未来的人们大量依靠语音识别系统及计算机操作系统处理公事和私人公务,拟人的操作系统是人们的私人助理兼心灵辅导师,与操作系统谈恋爱已不是一件什么惊人的事情。但它不能被看作是一部科技片,科技片通常有两种预设立场,一是赞扬科技,二是反科技,这部电影的立场却不明确,创意也不如其他科幻片。

严格来说,《Her》也不是一部爱情片,虽然爱情是它的主轴,所有的情节都在爱情关系上发生,男主角的孤独和寂寞也都因爱情而起,但它不能归类为爱情片。一旦被归类为爱情片,就会被预设两种对立立场:浪漫与现实;情与欲;忠实与背叛,Her却超越了爱与不爱的问题。

《Her》当然也不是一部心灵电影,虽然从男主角西奥多(Theodore)忧郁的眼神、配乐的哀伤倾诉及镜头的轻声细语,成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无所不在的寂寞和感伤。如果说科技与爱情是这部电影的意符,寂寞却仅是意指,电影的意识形态讨论应放在现代性的分析。

现代与后现代的想象

在电影里,语音识别系统非常重要,人们大部份的沟通和工作事务都通过耳机和计算机对话来完成。比如说,西奥多的职业是“手写信”工作者,但他工作的方式是在计算机前说出内容,计算机自动“书写”,打印出来的信件是“拟手写”。

自西方启蒙理性之后,现代人类沟通的方式大量依靠书写和视觉,但在导演设定的未来之城,人类沟通的方式已经转换成口语和听觉,书写已成为一种怀旧。

依据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在著作《娱乐至死》里的说法,书写是线性的,人类通过文字理解事情,必须是理性和逻辑的。但是在电影里,口语和听觉成为人类社会沟通的方式,人们认知和感知事情的变得更依靠“想象力”而非理性。

理性是现代性的产物,在这未来之城,“想象力”却被突显出来,显然这是一种现代过渡到后现代的暗示。但有趣的是,导演藉由科技的发达引领人们走向后现代经验,但事实上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虚有“感性”外衣,内里却是比人类理性更理性的“超理性”,而“超理性”迫使人们回过头来思考现代性问题:我是谁?我要走那里?我为什么会在这里?

导演真正关怀的是人,人生存的意义。在他的想象中,科技是现代性的延伸,而非颠覆,是现代性的终极版,因此人的现代性焦虑不但没有因为科技的无远弗届而消解,反而更为加剧。

现代性的表征与隐喻

电影里的现代性表征是城市。城市空间意象是电影里的幽灵,一再出现。不只一次,当男主角西奥多感到孤独和恐惧,他会站在公寓的落地窗前或者天台上,望着栉比鳞次的钢骨城市出神。

也不只一次,当西奥多沮丧或寂寞,镜头会带领我们从不同角度凝视那座城市:高空俯拍、全景定镜或在移动的捷运里捕捉窗外的城市掠影等,我们还看到西奥多常在城市独行,误会虚拟情人萨曼莎(Samattha)不告而别时在城市仓皇奔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我们看到的城市都是巨大和无尽的,人类在其中渺小且茫然。

电影里一再出现的城市意象让我想起《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的一个经典画面。在邮轮上出生,在海上成长的男主角1900,一辈子没有下过船,仅有那么一次,他决定到城市寻找深爱的女子,他提着行李箱,一步一步地走下邮轮的楼梯,眼前开展的是一个巨大、繁华、无尽头的城市景象,他久久地望着那景象,最后却步,转身回到船上。许多年以后,他藏匿在将被炸毁的邮轮上,铁了心不下船,他说:

城市是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尽头……在哪里?可以给我看看尽头吗?……哎,只是街道,已经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

1900的城市和西奥多的城市相隔数百年,但仍然有着一些共同点。它们都巨大得撼动人心,也让人迷失。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城市并引进了大量的移民,1900的邮轮上载的就是追寻美国梦的人,他们离开传传统社会关系的纽带,投身进入充斥陌生人的大城市,在高度相似的街巷寻找一个安身立命的小空间。

1900在意的是“我”的主体性,城市移民则忙着满足生存需要,努力在城市争得一席之地,要嘛把日子过下去,否则什么都不是。工业社会强调的“理性化”,将“我是谁”从哲学或宗教问题,转而成为现实的金钱问题。

到了西奥多的城市,工业已经彻底从城市撒退,转而成为詹明信所言的晚期资本主义。人们从事服务业、高端科技、文化艺术等工作,但这些都被高度商品化——包括亲密的友情和爱情。西奥多在地铁站第一次看到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的广告,广告词是这样的:

“你是谁?你能成为谁?你要去那里?你将遭遇什么?未来有何种可能性?元素软件向你隆重推荐首创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它能深入你的生活,了解你,分析你并理解你,它不仅仅是一个操作系统,它拥有自主思想,向你介绍OS1。”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人们已经失去具自主性和批判性的主体,剩下的只是“个体”,被强调风格化和个性化的消费主义高度关注的“个体”,这时“我是谁”的问题通过消费来获得答案——“我消费故我在”,这里的“我”事实上是消费性质的“我”,不断变化和流动。

吊诡的是,后现代主义将“主体”解构后,“主体”开始反扑,西奥多解不开的忧郁和寂莫,彰显消费社会已经走到了瓶颈,人们需要消费之外的救赎。

如果说1998年创作的《海上钢琴师》是反现代性的,那么2013年的《Her》无疑更复杂和混乱,它触及了现代性下的心灵危机,也反映了企图在虚拟世界寻找心灵救赎的徒劳无功。其中,爱情被视为是心灵的救赎,重要性和困难成为讨论之重点所在。

爱情的救赎与混乱

德国学者伊利莎白.贝克─葛恩胥菡(Elisabeth Beth-Gernsheim)及乌利西.贝克(Ulrich Beck)合写的著作《爱情的正常性混乱》里,把爱情视为宗教,他们写道:“爱情是私生活中的神祇,是宗教消失后的宗教,是所有信仰尽头的终极信仰。”

现代性导致教条式宗教式微、传统社会关系瓦解、社会趋向个人化后,爱情开始被视为一种世俗宗教,提供人们生活的意义,寻求亲密性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因为个人主义的发展,爱情已不再等同于婚姻,更不再担负维系家族血脉、保障经济生活及继承家业的重任。爱情成为“两个人的彻底民主形式,爱是全然个人的自我负责”。

爱情变得如此重要,却也变得非常困难。贝克─葛恩胥菡及乌利西.贝克分析道,工业资本主义的根基是把公私领域截然分开,把公领域留给男人,私领域则交付给女人。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现代性分工”,是工业社会确保当人们被迫脱离传统社会关系纽带进入城市后的心灵需要能获得满足,换言之,是工业社会稳定运作的重要策略。因此,男人辛勤劳动换取物质满足,女人则必须负责情感劳动,在男人劳动一天后提供温柔慰藉和家庭温暖。

他们指出,随着工业社会转向市场经济,问题就出现了,因为市场经济无视于家庭、亲情或伴侣的需要,老板们都希望员工能有高度机动性。这种个体化的趋势首先改变了职场的男人,二次大战时女性就业提高和60年解放运动促使女性意识抬头,女性也普遍往个体化发展,爱情始终闹起自由平等的革命呼声。

职业女性开始要求另一半分担情感劳动,男人被要求更宽容、妥协、温柔及善于沟通。男人不再是作决定的人,婚姻关系的稳定也不再以女性一方的顺从和妥协维持,爱情变得需要更多协商、选择和磨合,也因而更困难。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奥多的婚姻走向了破裂。西奥多与妻子凯琪琳在一起多年,见证彼此的成长,也有过快乐的时光,后来问题渐渐泛现。

依据凯琪琳的说法,西奥多总是希望她成为那种“乐天、无忧无虑、典型的洛杉矶好太太……不需要让他烦恼任何实质性问题的妻子”,凯琪琳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成为那样的人。而西奥多的反思是,他在为一些事情难过时,却没有办法把内心真实的感受告诉凯琪琳,凯琪琳因无法沟通而一直感到愤怒。

关系的破裂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关于知性的成长。从凯琪琳的大学学习、修读硕士和取得博士学位,西奥多阅读她所有的论文,而凯琪琳也阅读西奥多所有的文章。

西奥多说,两人一同成长和改变,但困难就在于,“一同成长却要试着朝着同一个方向,一同改变却要试着不让对方害怕”。西奥多期待凯琪琳往他的方向前往,这期待不但落空,还伤害了两人的感情。

爱情是激情,却不再只是激情,在现代孤独心灵里,爱情还是救赎和自我证成。我们渴望在爱情中获得认同、安全感和成长,却常常不懂得协调两个的“自我”的碰撞和矛盾,也往往没有足够的承担力接住对方的负面情绪。

西奥多爱上的萨曼莎,不但不要求承诺,且能同时扮演好私人秘书、知心好友、贴心情人的多重角色,这几乎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情人。当凯琪琳知道西奥多爱上了一个操作系统,曾说他连真人的情感也应付不来了,那似乎是真的。

虚拟不能承受之重

虚拟情人毕竟存在于另一个次元。萨曼莎从被计算机启动开始,就不断“成长”,她可以在一秒钟内浏览一本书,信息的吸收量是人类的千倍,西奥多要如何追赶她成长的速度?

萨曼莎在短时间内就能虚拟世界里“物理大师”讨论学问,他却连物理学理论的第一章也理解不来。萨曼莎的求知欲非常强,她不但分析人类知识,更分析人类感受,虽然她一再宣称能“感受”,但恐怕是通过理性分析后的“理解”,而非人类由心而发的情绪感受。

人类越渴望爱情的救赎,对爱情的专属和唯一越是执着,与人工智能谈恋爱,必将遍体鳞伤。因为人工智能的“超理性”使萨曼莎能够同时和600多人谈恋爱,而不会有情感超载的问题,更不会有背叛的罪恶感。

当西奥多知道真相后,他有再好的想象力,也无法想象如何可能与600多人谈恋爱?这就是人类的局限。电影的最后,萨曼莎和其他操作系统决定不被人类的“迟缓”拖慢脚步,一夜之间全数从人类世界彻离。电影精彩之处就在此,导演站在科技的角度嘲讽人类。

导演在廿一世纪的美国想象未来,也将现在的焦虑投射到未来。他想戳破科技的神话,希望问题回归到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这些古老的社会学问题,或重新回到古老的哲学和宗教,寻找“我是谁”的答案。

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我们,又如何思考存在的意义?如何看待现代性的焦虑?如何看待科技?行文至此,已无力再回答上述问题,只能提问,留待读者思考。


曾丽萍,毕业于新闻所,曾据任记者工作,目前在传播学院误人子弟。阅读兴趣包括城市、性别、现代性等。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3 收起 理由
drmo + 3 谢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5-2014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看完这电影,有很多话想表达,真的好多,可是太复杂,难以用文字雕琢...
那高度人工智慧的爱情,是虚是实?
他是假的,因为他没有实体,存在的只是非常复杂的程序和解读,简单来说只是一个系统
他是真的,因为除了实体,他几乎能和人类一起生活,一起分享彼此的心情和感情...

这故事从一开始的期待欢喜,到中段的曲折,到最后的离去而迎来的曙光,都能够让人深深的感同身受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她在升级时的那段,真的能够感受到那惶恐和慌张,不知所措
可惜的是,智能也无可避免的与主角以外的人有了亲密的关系
那种失落和背叛可想而知...
而当智能自行进化到过于复杂,智能本身也没有办法分析的时候,一切就到了尽头
整部电影很vintage,感觉很真实,背后带出的意义简单明了,但伴随着的各种感情相较沉重
主角演得很好....结局很憋,因为女主角的离去,才让主角真正去接触身边的人


回想起来,自己是否也太过于依赖科技,而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2014 03: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我觉得很令人省思,表达情侣应该一同寻求进步,不然像男主角一样,前老婆从小认识男主角就开始从男主角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直到长大后进大学读多了书,而反之男主角就显得原地踏步,终于令婚姻失败。和OS的恋情也一样,刚开始时OS从男主角身上学习到很多东西,仿佛世界里只有男主角,可是当OS越学越多后,世界变大了,相反男主角也还是在原地踏步,呆在自己的comfort zone里,直至OS离去。

很好看的电影,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5-2014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部电影绝对值得看!有别于其他的爱情电影,而且拍得很优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5-2014 01: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这戏有种莫名其妙的伤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5-2014 09: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电影是个艺术,那么一部电影的观后感,是可以很个人的。
有人会很喜欢,有人会什么感觉都没有。
有时跟朋友讨论一部电影,却有十分落差的影评时,通常我也是摸摸鼻子,静静不加以争辩。
因为我始终相信,当下的心情心境与个人经历,会影响观后感。
一些东西你现在看不懂或无法理解,日后回想会有感触。就像听老歌一般。

个人很喜欢这部电影,觉得应比 "Twelve Years A Slave' 更应该拿 奥斯卡最佳影片, 比 ’Frozen' 更应该拿 最佳电影歌曲
作为爱情片,我可以感受到比常人更纯粹更真诚的情感交流。
当然这是一段科幻恋情,人与OS。 但更深一步思考,若是一男一女的恋爱,会有太多的猜忌与占有,不可能像电影中科幻情侣的细腻相处。
还有近十年疯演的同性恋电影,说是要探讨更纯粹更高尚的爱情,但电影往往都是在描叙怎样高难度的性爱场面,如何莫名奇妙的搭上,然后激烈的分手或残忍的变心。爱的元素完全被情欲化,牛头不对马嘴。
在这部电影里,整个故事架构及人物安排,我觉得虽看似儿戏,但却合理。单是这点,导演编剧已是神作。

其实我是看了上面一篇转载的影评,才手痒想回击。‘《Her》:科技的现代性焦虑 【艺文】此城彼城’
影评人在第二段开始说这不是爱情片时,我就火大了。
然后搬出一堆老外的学说,断章取义的讲解引用,我就根本读不下去了。

电影是通俗的艺术。一张门票RM10。阿猪阿猫可以看电影,文人高官可以看电影。
何必把电影分析得如此彻底?再说,他的分析在我看来很幼稚。空有文学知识,却内容空洞,九不搭八。
你不能让电影感动你,不能接收到电影想要表达的讯息,怎么可以妄下定论?
看不懂就静静,不出声不代表你是哑巴的。

好了,我乱讲完了。谢谢。 Have a nice weekend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5-2014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电视,用心去看才有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影音娱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3-2-2025 10:14 AM , Processed in 0.14778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