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钦生

【受用一生的圣贤大智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2-2-2009 1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悌 《田真叹荆》

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两个弟弟叫田庆、田广。父母都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准备分家。

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树如何分?三兄弟都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毕竟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的话,“我们兄弟要分家,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不仁爱、不友爱的行为,立刻就枯死了。”

田真想,我们不能连树木都不如,应该要友爱才对。所以,他把这种感受讲给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父母所养育的,父母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
后来三兄弟就没有分家,又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没过多久又复活了。

所以,万物确实都是有感觉的。连树都可以感觉到家庭失和而枯萎,也能感受到家庭的每一分子都团结和睦而欣欣向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2-2009 06: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悌 《祖逖避难》

晋朝的时候,有位读书人叫祖逖。当时国家不太稳定,北方五胡乱华。他不得已就带着好几百户人家,包括他的亲戚和邻居,一起迁徙到淮泗这个地方。

因为他从小就很有侠气,很会照顾人,所以一路上所有的这些车马都让给年长的人坐,他自己都是徒步行走。还把家里所有的财物、药品统统拿出来给大家用,就这样一路照顾所有的人。

当时晋元帝很敬佩他的德行,所以封给他一个官职。他做官也很好,胸怀雄心壮志,抱着一个信念,一定要把国家失去的疆土再夺回来。果然,在他一生当中,晋朝很多的土地失而复得。

在这次避难的过程中,祖逖也是时时都为所有人的生活着想,教给他们如何去耕作,如何才会有好的收获。遇到一些骨骸,(因为战乱时代,常常会有很多尸骨),祖逖就组织大家把这些骨骸统统埋好,还办了一些祭祀的活动。他的行为令老百姓很感动。

有一次大家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很多长者在聊天中说:“我们年纪都老了,能够遇到祖逖,就好像自己的再世父母一样,我们死而无憾。”祖逖这种仁义之心,不知道感动了多少平民百姓,所以祖逖去世的时候,所有的人民就好像失去了父母那样的悲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2-2009 06: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忠 《大禹治水》

我们不要小看自己这一颗真诚之心,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为什么古圣先王可以名留青史,垂范后世,都是来自于他对人民的一分道义。

在夏朝,第一位领导者是谁?大禹。

我们一定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也可能知道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何以三过家门而不入?因为水患急迫。假如进家耽误了时间,洪水泛滥,可能就不是一个人受灾,不是一家人受灾,而是千千万万的人民遭殃,所以他战战兢兢,念念都想着人民。

大禹结婚四天就离开了家,整整治水八年,从未回过家。后来确实用了疏导的方法,治平了水灾。

大禹治水的方法我们现在能不能用?当然能用。不仅是治水,教导孩子也可以采取疏导的方法,因势利导。绝对不要像大禹的父亲用防堵的方法。长期堵塞,到一定的时候就会溃堤。我们要因材施教,顺着孩子的不同性格,逐渐地加以引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2-2009 07: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忠 《国乱知忠臣》

唐朝中叶,出现了一次很大的祸乱,就是安史之乱。

那时因为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国政荒废,结果安禄山开始作乱。数月之内,失去了半壁江山。

所有科举出身、念圣贤书的人到哪里去了?统统都举白旗投降。

当时有两位忠臣,一个叫张巡,一个叫许远,他们死守淮阳城,奋力抵抗,安禄山的军队就打不进来。这才让唐朝的军队得以喘息,重新调整,重新备战。

假如没有张巡、许远,唐朝可能就失败了。

后来安禄山把张巡、许远抓起来,对他们严刑拷打,叫他们投降,他们至死不肯,还当着安禄山的面骂他是叛臣。安禄山看了很生气,下令把他们的牙齿都拔掉。他们依旧正气凛然,含血唾骂安禄山。:@

张巡和许远那种大义凛然的气概能够屹立如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2009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孝的故事里,二十死孝乃是经典.但是LZ引导故事来这里会让你的楼冷清点,
你可以给你的观想还是一点生活上你看到的孝心故事,那种分享才会引起共鸣的!

然而在现在的社会上,满口孝义之人大有人在,真正能付出的又有多少?
没有同样感应还有理念的人是不会对你的贴有兴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2-2009 11: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eiks 于 15-2-2009 08:30 AM 发表
在孝的故事里,二十死孝乃是经典.但是LZ引导故事来这里会让你的楼冷清点,
你可以给你的观想还是一点生活上你看到的孝心故事,那种分享才会引起共鸣的!

然而在现在的社会上,满口孝义之人大有人在,真正能付出的又有多 ...


冷清不要紧,给喜欢看的人就好。

在现在的社会上,满口孝义之人都不多吧。

谢谢你的指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6-2-2009 05: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忠 《清官海瑞》

我(蔡礼旭老师)在海口做事,海口最有名的历史人物就是海瑞,他是明朝的忠臣。

有一出最有名的戏叫“海瑞罢官”。海瑞为官非常清廉,只要他所到之处,还没有报到,当地的豪强、贪官污吏都先后躲避,因为他们知道海瑞一定会好好整肃风纪。所以,海瑞治理的每一个地方,人民都非常地爱戴他。

当时我到海瑞墓去参观,一走进去,看到第一幅字就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海瑞书写的:“粉身碎骨全不顾,只留青白在人间”。

古代圣哲人时刻将德行放在心上,希望造福于民,希望能垂范后世,这样才对得起圣贤教诲。

朝廷知道海瑞的忠诚,在他年岁很老的时候还起用他到南京为官,后来他病逝在南京。

古代人都想落叶归根,就把他的遗体运回海南来。在运送过程中,整个南京城万人空巷,如丧考妣,人民就好像失去了自己的父母一样,都非常伤心,都相送海瑞回归故里。

从海瑞的事件中,我们也能体会到,只要用真心爱人民,就一定会得到人民的爱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2009 05: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 《冒雪还书》

明朝有个大学问家叫宋濂。他小时候很穷,没有钱买书,就到一个大户人家去借书。

大户人家的态度有点傲慢,借他一本很厚的书,跟他说:“借你十天,到了期限要立刻给我还回来。”

结果十天以后,下了一场很大的雪,主人就觉得他一定不会来,

但是时间一到,宋濂冒着大风雪把这本书送了回来。

大户看了也很感动,就对宋濂说:“往后我们家的书,你都可以借。”

所以,建立了信用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2-2009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 《师生恩谊》

明朝有个忠臣叫左忠毅。有一年,左忠毅公担任了主考官,来自各地的读书人正要准备参加进士考试。左忠毅公时时都想着要为国家举贤荐才,所以在考试前夕就微服出巡,穿平民的衣服,到离京城附近比较大的一些寺院里去找贤才。为什么不到酒楼去找?有钱住酒楼的人,是否是贤才?很难说,因为好逸就恶劳。以前的读书人都很刻苦,学问才有所成就。所以,左忠毅公就到寺庙去巡视,他走到了一个书生旁边,这位书生写完文章太累就睡着了。左公看完他写的文章,深深感受到这位读书人对于国家有一种忠诚,对于人民有一种使命感。左公看完很欢喜,随手就把自己的大衣披在年轻人的身上,这个年轻人就是史可法。

后来正式考试,在阅卷的过程中,左公一看到这篇文章,立刻就想到是谁写的。因为文章是从一个人的内心流露出来的,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他的气节和志向。所以就把他面署第一,后来史可法考上了状元。考上状元以后,上榜的学子都要去拜主考官为师,所以那天史可法就去拜访老师和师母。一进门,老师左公就对他的夫人说:“往后继承我的志业,不是我的儿子,而是这位学生。”所以,读书人不担心自己没有子嗣,担心的是唯恐不能把圣人的道德学问承传下去。自己没有子嗣,只是影响一家;道德学问没有人承传,将影响后代的子孙。他们的心中时时想着要为国家举才荐贤。

左公看到史可法心生欢喜,因为他帮助国家选了一位非常好的栋梁之才。后来左公与史可法同朝为官,一起效忠朝廷。因为明朝末年,宦官当政,左公被乱臣陷害,关到监狱。史可法非常紧张,害怕老师在监狱里受到残害,想尽办法要去探望老师。他的老师确实备受酷刑,用烧烫的铁片捂在眼睛上,膝盖以下也被切掉了。史可法心急如焚,就去求狱中的士卒。这些士卒也被他对老师的一分孝心所感动,就建议他伪装成乞丐的模样,混进监狱里去。

史可法走进监狱,缓缓地朝老师的方向走过去。当他看到老师的身体状况,不禁失声痛哭,扑在老师的面前。左公虽然眼睛张不开,但耳朵还可以听得到。当他听到史可法的声音,非常警觉,用他的双手把眼睛撑开,目光炯炯看着史可法。:@

他说:“你是什么身分?你是国家的栋梁,你如何可以让自己身陷危险的境地?与其这些乱臣贼子把你害死,不如我现在就活活把你打死。”说完之后,左公就捡起身旁的石头往史可法的方向投掷过去。:@

史可法看到老师如此震怒,就立即离开。左公为何如此生气?唯恐学生的安危、国家的前途受到影响,纵使他身陷这样大的痛苦之中,念念也没有为自己,还是为国家,为自己的学生。

后来左公去世了,史可法担任国家的要职,带兵在外。他带兵在外的时候,都没有到床上睡过觉,让士兵分成三队,轮流跟他背靠背休息,守夜。

他的士兵看了以后,也很感动,就说:“大人,这样下去会损害你的身体。”

史可法对士兵说:“假如我去睡觉,敌人来犯,让国家受到损害,那我就对不起国家,更对不起我的老师。”

老师教诲要念念为国家,史可法确实不敢忘怀,所以回馈师长最重要的是要“依教奉行”。

后来史可法每次回到他的故乡,第一个不是回家,到哪里去?先到老师的家里。虽然老师不在了,他的师母还在,还有老师的后代子孙,他都竭尽全力奉养照顾,确实做到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史可法纪念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2-2009 08: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 《贫贱之交不可忘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东汉光武帝时代,有个大臣叫宋弘。他非常有德行,在国家做司空,是个很大的官职。

当时,光武帝的姊姊湖阳公主的先生去世了,她独自在家寡居。湖阳公主跟光武帝在谈话中,透露出有意要嫁给宋弘,因为她觉得宋弘非常有德行。一般王亲贵戚下嫁给下属官员,这个官员马上就变成皇亲国戚,而且又是皇上的姐夫,那是很荣耀的。

光武帝就跟宋弘探听口气,看他愿不愿意把原配放下,娶他姊姊。一般人都是希望能够攀到这门亲事,宋弘则不然。他听了以后,就对光武帝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之妻就是形容原配,陪伴我们胼手胝足一起创造家庭的太太,岂能抛弃!

宋弘说话很有善巧,他先对皇上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皇帝听到此话,就会提起道义之心;接下去再说“糟糠之妻不下堂”。如此,皇帝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也就不强人所难。

宋弘虽然只是拒绝了这件婚事,但他影响的范围却非常大。因为他是朝廷的达官,假如他娶了皇帝的姊姊,将会造成朝廷不好的风气。而他如此有道义,也端正了朝廷重视情义的风气。相信当时所有的官员一定不敢把原配休了,假如休了,一定会受到所有舆论的斥责。

确实,读书人所做的每件事,都要为国家社会负责,不只是为当时的国家社会,还要为以后的国家社会。这些风范都是无量功德,假如没有宋弘演出这样的好戏,我们就没有学习效法的机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009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LZ分享~
获益良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09 03: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一粒糖@ 的帖子

我也是觉得这些故事很好所以就放上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2-2009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 《张劭待式》

在汉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张劭。他在太学里认识了另外一个朋友叫范式,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后来离开太学,他们就相约两年以后的某一天见面。

结果两年以后那一天,张劭就跟他母亲说,我们两年前约好了,他今天一定会来。因为两家相隔几百里,所以他母亲不相信。

不过张劭很有信心,他说范式是个重承诺的人,一定会到,果然那一天范式真的来了。

后来张劭病危,就跟他的太太说要告知范式,说他一定会全心全力照顾他的家人。

张劭去世以后,正要安葬,因为范式还没到,所以如何安葬,好像都不能做主。

后来范式赶到了,棺木才顺利葬下去。以后,范式对于张劭妻儿的照顾和安排都非常之好。

南京秦淮河畔夫子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09 08: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 《季札挂剑》

在春秋时代,有个人叫季札。季札要代表吴国出使鲁国,这是属于外交工作。在出使的途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请他吃饭。

在吃饭过程中,国君就一直盯着季札腰带上的宝剑。季札看到国君的眼神,就知道他很喜爱这口宝剑,这是“视思明”,看了以后他就明白了。但是按照礼仪来说,代表国家的使臣都必须佩戴宝剑。所以,他心里就暗想,等我完成任务以后,再将这把剑送给他。

他出使鲁国回来,又经过徐国,就去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不巧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立即就赶到国君的墓前给他行礼。行完礼以后,就把自己的宝剑挂在墓边的树上。

他的随从一看,就对他说:“主人,您这样做太过了,因为您并没有答应要把剑送给他;而且纵使你已经答应给他了,他也已经死了,所以根本没有必要再把剑挂在那里。”

季札接着说:“始吾已心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我的心已经起了此念要送给他,如何可以因国君之死,而违背了我心里的承诺!

古人的信用是在起心动念上修,对于自己所起的一念都不愿意违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2009 09: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謝謝您的分享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09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cheriecherie 的帖子

顺便留些读后感吧!

谢谢光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2-2009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 《郭伋亭侯》

在东汉时代,有个官员德行很好,名叫郭伋。他担任某地的地方官,当他在某村巡视时,突然有一群孩子跑到他面前,对郭伋说:“大人,你下次什么时候再来?”

郭伋算了一下时间,然后对小孩说,我哪一年哪一天会再到这个地方来。说完孩子们就送他走了。

下一次郭伋又到这个地方来巡视,跟孩子约定的时间还差一天,他提前了一天。

郭伋就跟仆人说,我们今天不能进去,因为如此就失信于小孩。所以,郭伋就在村外的野亭子过了一晚。

隔天他才进村,而那些孩子都在那里等他。

郭伋做到了童叟无欺,纵然是再小的小孩,也不愿意失信于他们。所以,光武帝非常赞叹郭伋的德行,称他是“信之至矣”,他的信用已经达到了极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2-2009 08: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 《朱晖许堪》

在汉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叫朱晖。他在太学读书的时候,有个同学叫张堪。

张堪在旁边观察朱晖很久,觉得他这个人很讲义气。

所以,张堪就跟朱晖说:“以后如我有什么三长两短,你是否能帮我照顾妻儿?”

他们两个虽无交情,可是张堪这番话是把他当作很信任的朋友。朱晖觉得很突然,所以没有回答。

结果没有过多久,张堪真的死了。朱晖听闻这个消息,就带了很多财物去看张堪的妻儿,他的儿子跟着他一起去,很纳闷。

他就问父亲:“您从来没有跟这个人交往过,为什么您要来帮助他?”

朱晖说:“张堪能这样地信任我,代表在他心上已把我当作知己,而他这样的态度,促使我在心里也把他当作朋友。既然已经把他当作朋友看,就应该尽心尽力照顾他的妻儿。”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展》中展出的《圣母子》一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2009 09: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 《光父教诚》

司马光是宋朝的一位名臣。有一次,他跟姊姊在剥青核桃。姊姊刚好有事离开了一会儿,他们家的仆人就对他说,你只要用热水烫一下就很好剥了。

后来他姊姊一回来,看他剥得特别快,剥了很多,就问他:“你如何剥得这样快?你何以知道要用热水烫一下?”

司马光立即回答,我自己本来会的。

他的父亲听到了很警觉,立刻告诉司马光:“自己有多少本事就说多少话,不要欺骗别人去逞能。”

父亲慎于始,初次逞能撒谎,就帮他纠正过来,才成就了司马光的德行。

司马光曾经说过:“平生所为之事,无有不可语人者。”谁的功劳?父亲家教的功劳。

所以,我们在孩子面前讲话也要谦卑,不要常常说大话,不然孩子也会学坏。


[ 本帖最后由 钦生 于 4-3-2009 09:4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2009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 《光父教诚》
看了之后,
觉得现在的父母真的很糟...
子不教父之过...
现在的父母太年轻了,自己还是大不透,怎样教下一代呢?
就像商场的小孩子,到处跑,到处乱叫,他们的父母都没说一句话...
我希望做父母的应该以身作则,有怎样的父母就有怎样的孩子..
那样下一代才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7-6-2024 06:08 AM , Processed in 0.07486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