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晴宗

我在扫树叶-叶的掉落是风的追逐还是树的不挽留-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风起云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8-2012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起云涌 发表于 7-8-2012 02:44 AM
澳門佛教雜誌23期~~甚麼是佛教的智慧?

  佛教的智慧與世俗的聰明不同
制造混乱--请你别无理取闹【一篇文献和自己的分享很明显的区分了何来混淆】

改动他人文章--请你别捏造事实【整篇文章我由上至下顺序的在转载过来-完全没有挑段或者修改原文-你可以去买一本澳门佛教杂志看看内容】

某人之前大唱大乘乱相,或诽谤大乘经内有500罗汉离席,就真的是无理取闹及捏造事实了。
说人之前怎么不先想想自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8-2012 0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Z也無需太在乎,哈哈哈,這裡是個大染缸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2 0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Gap_Gezz 发表于 8-8-2012 05:42 PM
非佛教内容是指白龙王那章节。
由于是很多篇都没有很清楚的分章。

修行一阵子-守行一辈子~~光宗语录

这里不是政经也不是吱喳或者疑难区-没必要没完没了。。。一切告一段落-站在同修的立场大家既往不咎-继续精进的说-感谢您的解释以及道歉

----------------------------------------------------------------------------------------------------------------------------------------------
接下来我会继续我上面所说的--把在网络上找到一篇个人觉得很好思考进取的文章【我在实体杂志上看到的】分段转述过来并且在该文章下方发表自己观后感--原文章会用灰色字著名--我自己的关照思维分享会用蓝色字来区分--如果在座各位想即刻看完全文可到以下链接【我已经再三审查过了此链接并没有广告商业嫌疑或者隐藏病毒的说】~~http://home.educities.edu.tw/wonderfulway/wdm08/w080201.htm

佛教所講的般若是以戒,也就是倫理道德為基礎,然後通過修習禪定而得來的無分別智。所以佛教講的般若是有利而無害的。因為,般若中包括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等菩薩思想與精神 註:1(這一點將在後面的第三﹑四講中作祥細的討論)。有般若的人視一切眾生,包括動物在內,平等無二,看到他人受苦,他會以般若之智去解除他的痛苦。其實這種精神早在原始佛教就有了。

  所以從這個義意上講,佛教所講的戒定慧三學,如香爐的三只腳一樣,一個也不可確少。而且戒定慧三學是要同時修的,而不是一個一個的去修。因此三學是一體的,戒學中有定學與慧學,定學中有戒學與慧學,慧學中又有戒學與定學。就拿戒學來說吧,當我們修學戒的時候,不能以散亂心去學,要一心一意地去學才有所成,這就包括了定學。在學戒持戒的時候,我們又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地去學,要有智慧,這就包括了慧學。在印度古代,有人認為牛一樣吃草,就可以獲得解脫。這就是一種錯誤的持戒,佛陀曾批評道:“這樣的人來生轉牛。”

--------------------------------------------------------------------------------
我自己的关照思维随后补上--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9-8-2012 0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royallam 发表于 9-8-2012 01:34 AM
LZ也無需太在乎,哈哈哈,這裡是個大染缸啊。

以前觉得很荒谬-现在尝试在佛教正法的熏陶下看能不能简单的达到--清者自清-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显然这需要一点时间和自个的~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8-2012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分享上篇文章顺序下一节~

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修學佛法的人,目的是成佛,成佛需要兩種資糧,一是智慧,二是福德。佛經裡講“佛法如大海,唯智能入。”我們都知道,釋迦牟尼佛未成道之前叫喬答摩.悉達多,悉達多的母親是摩耶夫人,大眾知道佛陀的母親是誰嗎?就是般若。所以《大智度論》中講,“般若波羅密”是諸佛之母,一切諸佛,辟支佛,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和須陀洹皆從“般若波羅密”生。遊url=home.php?mod=space&uid=246434]@[/url] 裡,“般若”是智慧,“波羅密”是到彼岸,所以,“般若波羅密”就是由智慧而到達彼岸,也就由智慧而得解脫。因為慧是斷惑證真。智慧可以使我們看到世間萬 物的真相,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和涅槃寂靜,即無實體的真相。佛在經中曾講了一個比喻,學佛的人如果沒有智慧,就像盲人進入寶山,只能空手而歸。可見智慧 在佛教中所佔的重要地位。那麼有人一定會問,沒有智慧的人就不能學佛了?從佛教的意義上講,只有證道成佛的人才算是有了般若波羅密智,證得了慧眼,普通的 人都沒有這種智慧。那麼如何才能獲得這種大智慧呢?這就要修慧。

  平常我們一樣的生活,但是當我們生活中有了般若,我們的生活就不同了。古語道:“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更不同。”一個農民也渡過他的一生,一位教 授也渡過他的一生,一位哲人也渡過他的一生,但是他們的人生是各自不同。有人渡過有意義的一生,有人渡過無意義的一生,有人渡過煩惱的一生,有人渡過快樂 的一生。人生中有了般若,我們就可以渡過有意義的一生,快樂的一生。

--------------------------------------
这里我本身并不苟同目的是成佛这一小述-我比较倾向于这个~「成道」:理法即是佛陀
  依據宇井伯壽博士的考察,完整的佛傳編述大約出現在紀元一、二世紀左右,較早傳到中國的佛傳,如後漢獻帝時翻譯的《修行本起經》、《中本起經》、《興起行經》等,也只記述成道前後之事蹟,故不算是完整的佛傳。到了眾護(僧伽羅剎)的《僧伽羅剎所集經》與馬鳴的《佛所行讚》才有專門編述完整佛傳之傾向。這些經典皆以歷史與神話以及本生談混合的方式,來敘述佛傳,其內容與當時印度最盛行的健陀羅(Gandhaara)彫刻表現出來的佛傳故事,頗為相似。所以在現今的《阿含經》中,找不出專門敘述純粹歷史上的佛陀之佛傳,是理所當然的。[5]
  雖然如此,但在《阿含經》中還是可以窺見佛陀一生中的重要事跡。其中,筆者認為成道、初轉法輪、入滅的意義,與整個佛陀觀的開展有密切關係。
  據說,悉達多(Siddhaartha)決定放棄多年日食一麻的苦行生活,即往尼連禪河(Nera~njanaa)沐浴,然後接受牧羊女難陀婆羅闍(Nandabalaa)的乳糜供養。體力恢復後,於一棵菩提樹(a`svattha)下靜坐冥想,不久就得到解脫、証悟。[6]
  「成道」之巴利語是 abhisamboddhi,意指正覺、等覺,而由此衍生出
  
   
4. 嚴格說來,現今所見的這些資料(律藏與阿含經)乃部派所傳,其間或有部派之取捨、潤色。再則,這些資料有不少是佛陀所暗示,或僅說示輪廓,由佛弟子漸次撰輯而成的,所以不能說皆是佛的一代所說的。但因這些資料能真正顯發世尊的精神,所以也受到與原始佛說同一的待遇,而且有關原始佛說的記錄,其全體亦只能求之於這些資料中。因此這些「經」與「律」,可以說是代表部派未分化前的佛教。(參見木村泰賢《原始佛教思想論》,pp.37-38)
   
5. 參見宇井伯壽<阿含に現はれたる佛陀觀>,收於《印度哲學研究》第4卷(東京:岩波書店,1965年),p.114。
   
6. 以上詳見《佛所行讚》卷3(《大正藏》第四卷,頁二十四中~下,以下簡稱為T4.24b-c)。
   
  
頁121
正覺者、等覺者(sammaa-sambuddha)以及佛陀(buddha)等名稱。[7]「成道」表面上看來,就是一人間的悉達多成為覺悟者(佛陀,buddha)的過程。然廣義地說,「成道」係指佛陀所說的一切法皆依於「成道」而成立,或者至少說此一切法皆蘊育於「成道」。再則,我們一般所謂的「佛(陀的)法」,乃是由「成道」開展出來的。
  佛教說「正覺」跟西方認識論(epistemology)所說的「知識」(knowledge)是不同的。即,西方的「知識」是指主、客相對之下而有所知。然佛教說「正覺」是要求進入能知(認識的主體)與所知(認識的客體)未分之狀態,結果達到主(修行者─能知)與客(所證得的法─所知)渾然一體。若把這樣的說明應用到佛陀的「成道」,則「成道」之前是佛陀(主體)與法(對象)二元對峙的立場,但佛陀由於「成道」而徹底地體驗了與「法」渾然一體的經驗。

-----------------------------------
其实每每自己一有新的领悟和新的思考问题时--终能明白有句俗语绝对不适合用在佛法修行中-那就是【路是人【自己】走出来的】-自己一味自我渐进-在没有原始佛法根本根基的主导很容易的就迷失或者讲得俗话点会入魔!!戒和定可以简单的说就是有牵制-纠正-沉淀。。。等等等的作用当我渐巡渐进时。。。因为当自己不认为自己有错或者做错或者错加于人时-那才是最可怕的-一个小比喻~~

小偷其实知道自己去偷东西是犯法不对-心理当然会有心虚感-就算是时势所逼也还会良心谴责--但是当有一天他的思维完全可以因某种理解和开示而不再有心虚-良心谴责时-这个才是祸源的开始--【是社会的错【我找到工就不去偷】-是对方的错【他钱多啊还那么招摇】-那么多人偷也不差我一个。。。】等等等的念所盖过了-整个社会主体模式因为这样的念形成了交错混乱对阵中--所谓乱世-末法-末日等等正是因为如此的说

待续

风起云涌

光宗语录~入世未深-何来出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8-2012 1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分享上篇文章的下文分段【灰色字为转贴文章-紫色字为其他文献补助-蓝色字为自己的关照书写】

三種般若

  《大智度論》裡講到有三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是最常見的一種分法。文字般若是指諸部般若經典,以及其它的大乘經典,還有所聽到的同類言論,這都屬於文字般若。文字雖非般若,但它是有詮釋般若之方便,又能因此而生起般若,故稱文字般若。我們應從文字般若入手,在文字般若的啟發下,去體悟佛法的深意與真實,然後以此為依歸,來觀察我們身心內外的一切事物。從外觀察﹐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三個特性,第一:一切的事物都是無常的﹑變化的﹐第二,由於是無常的﹐所以一切的事物也是不如人意的﹐用佛教的話講就是苦的﹐第三﹐一切的事物都是都沒一個常住不變的主宰﹐換句話說﹐一切的事物都不是獨立的存在。所以辟支佛在觀察樹木的春生秋落而悟道。

  而更主要的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在觀照般若之中,若能忽然了悟自己的本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清淨,就證入了實相般若。

  實相般若是般若的本體,實相就是實實在在的情況,它既不是表面的現象,也不是幻覺。它是佛教所說的最高境界。因此,實相就是沒有青黃赤白,長短大小﹔不是有相,也不是相,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亦有亦無,它離開一切語言文字。所以佛經裡經常講,離言絕相。

  現在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明三種般若的關係。如果我們把文字般若比作車子,那麼觀照般若就是駕車之技術,目的地就是實相般若。我們可以依靠觀照般若的技術,駕著文字般若的車子,而達到實相般若之目的地。


------------------------------------------------------------------------------------

以文字般若为首先的介入-这是你我他与佛缘初始-然而往往就在这开始的当儿很多人都会掉入文字陷阱中为文字所迷惑-在文字里打转-穷极一生就如孙悟空以为已经千里独骑却其实只是在佛祖掌心中打转般【所谓世界的尽头结界五根柱子其实就不过是佛祖的五根手指上小个便而已】--就如上篇【在这帖之上的那帖】转贴文献原始佛教的佛陀观内容所阐述的那般-很多梵语经书和翻译经典多为故事传说神话了的叙述--真正佛法核心思维并不多

从许多的历史寻根中终于在后来了解这么一本在佛教传布中北传所曾经拥有的经典--四十二章经【最早的汉译佛典-然而在后来所谓大乘佛学所盛行的地球纬度23度半以北的区域并不广泛延续着】
http://www.ctworld.org/turn/blossom/032/032.htm

四十二章經
簡介──中國第一部佛經
於自由時報90.07.5(四)刊載
 

  《四十二章經》是中國第一部翻譯經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漢譯佛經。中印文化的交流,可推溯至秦漢初期,但直到東漢明帝時才真正成熟。歷史上記載,東漢明帝永平七年,一日,明帝夜夢金人,項光如日,飛進皇宮。次日,明帝便召集群臣徵問夢境,太史傅毅占卜後,回答:「臣聽說西域有得道者,人稱為『佛』。《周書異記》亦曾記載周昭王二十六年,夜間有五色祥光直貫太微星,當時的太史蘇由就上奏昭王:『西方有大聖人出世,一千年後,其聲教將流傳此土。』昭王就下令將此事刻於石上永誌紀念。因此,由年代來推算,現在應當是聖人教化東來之時。陛下夢見的金人,想必就是佛了。」

  於是明帝派遣博士王遵、郎中蔡愔、中郎將秦景等一行十八人,西行天竺求迎佛法。當他們途經大月氏國時,遇見迦葉摩騰與竺法蘭兩位尊者,得知他們是天竺的具德高僧,便傳達了漢明帝的心願;適逢兩位尊者也早有弘法度生的悲願,於是一行人便迎接尊者返回洛陽。

  兩位尊者不辭勞頓,歷經萬難,一路上以白馬馱負經像及舍利,終於在永平十年抵達洛陽。明帝非常欽敬尊者以弘法為志的精神,特別以國禮接待,翌年並在洛陽城西門外建寺供養尊者,為紀念此因緣故命名「白馬寺」,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至於佛像及舍利,則分別供奉於南宮的清涼臺及壽陵上,這也是中國有佛像的開端。

  兩位尊者有了漢明帝的護持,便著手翻譯帶來的佛經,並擷取大小乘義理,譯出《四十二章經》。由於此經文簡要平實,且富含哲理,很快就為當時的貴族及士大夫所傳
誦,佛法也因此隨之深入民間,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中。

详文在座各位可直接按链接来看--这里只大略转速纲要~~

《四十二章经》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内容主要是阐述早期佛教(小乘)的基本教义,重点是人生无常和爱欲之蔽。认为人的生命非常短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常变迁,劝人们抛弃世俗欲望,追求出家修道的修行生活。
  现把《四十二章经》的各章内容简介如下:

第一章是说出家沙门行道和四果的意义;
第二章是说沙门道法应该少欲知足;
第三章是说在家男女能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条,也能得道;
第四章是说犯有过错就应悔改,改正了错误之后也能得道;
第五章是说要用好心肠对待恶人;
第六章是说人作恶会祸及自身,就像送礼别人不收只好拿回;
第七章是说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天吐唾沫,天不会被他的唾沫弄脏,而唾沫掉下来正好落在自己头上,又像迎风扬尘土,最终弄脏的是自己的身体;
第八章是说施舍得多福气就大;
第九章是说随喜人施也得福报;
第十章是说较量施福何者最大;
第十一章是说世界有五难;
第十二章是说污秽的东西去掉后就会干净,就像擦镜子一样,镜子上的脏东西抹掉后,就变得明亮;
第十三章是说行道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
第十四章是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
第十五章是说学道见谛,就像持着火炬进入暗室,黑暗就立即消失;
第十六章是说应念道不应稍息;
第十七章是说恒念无常则得道疾速;
第十八章是说念道得信根其福无量;
第十九章是说念四大无我;
第二十章是说华名危身,如香自烧;
第二十一章是说贪求财色,就像舔刀刃上的蜜糖,很可能会割破舌头;
第二十二章是说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狱;
第二十三章是说爱欲莫甚于色;
第二十四章是说爱欲之于人,就像迎风持火炬有烧手的祸患;
第二十五章是说佛诃玉女如革囊众秽;
第二十六章是说修道不要被七情六欲所诱惑,保其得道,就像一根木头顺流而下,不碰撞两岸,就会顺利地流到大海;
第二十七章是说意不可与色会合;
第二十八章是说无视女人,见之当如莲花不为泥污;
第二十九章是说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避火;
第三十章是说止息淫欲当先断心;
第三十一章是说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
第三十二章是说坚持精进,欲灭得道;
第三十三章是说学道调心,就像调弦缓急得中;
第三十四章是说学道应渐渐去垢,就像锻铁;
第三十五章是说人不为道,生、老、病、死其苦无量;
第三十六章是说人离三恶道乃至信三宝值佛世等八种难得;
第三十七章是说为道须念人命在呼吸间;
第三十八章是说离佛虽远,念戒必得道;
第三十九章是说佛经如蜜,中边皆甜,行者得道;
第四十章是说为道须拔爱欲恨,就像摘悬殊,终有尽时;
第四十一章是说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于泥中急求出离;
第四十二章是说轻视富贵如过客,视金石如砾石。

全经文字虽然很短,但叙述却生动活泼,特别是妙用各种比喻,娓娓道来,颇具说服力。
  

《四十二章经》的内容多见于阿含部经典。如第三章见《中阿含经》卷三《思经》、《伽兰经》、《伽弥尼经》,第六、第七章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十章见《中阿含经》卷三十九《须达多经》及别译《须达经》、《长者施报经》,第十七章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二十四章见《中阿含经》卷三十四,第二十四章见《中阿含经》卷五十五《晡利多经》,第二十六章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二十八章见《长阿含经》卷二以下《游行经》,第三十章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五王品》之四、卷二十七《邪聚品》、卷四十九《非常品》之三,第三十二章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三,第三十三章见《杂阿含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及《中阿含经》卷二十九《沙门二十亿经》,第三十九章见《中阿含经》卷二十八《蜜丸喻经》等。《四十二章经》各章的文字,均比这些经文简略很多,可以说《四十二章经》是这些经文的摘抄。

《四十二章经》在流传转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讹误,特别是有的传抄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需要作些改动,加进些内容,使得这部经各本内容互有出入。如宋朝真宗注本卷首没有经序,将《高丽藏》中八、九章合为一章,第十一章天下五难增为二十难。其他相同的各章,文字也略有出入。后人增加的内容,比较突出的,如第一章加入了 识心达本 等内容,第七章加入了 佛言……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 这种儒化语言;第十四章加入了 行道守真 的道家语言。从以上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四十二章经》夹带有儒、道两家的内容,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渗进最早的佛教译经里了。

  《四十二章经》是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时期,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部佛经,文字简炼而又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对当时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东汉襄楷给汉桓帝上奏章时,就引用过其中的一些内容。
  《牟子理惑论》第二十一章所载几乎与《四十二章经序》完全相同,记载着汉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足见两书有密切关系,说明此书在当时是有相当影响的。

-------------------------------------------------------------------


诸法无我~~不局限在文字的框框内-不周旋于表象的虚实秣陵-不沉沦着迷信的执着中。。。下一个觀照般若离在座的你我他不远的说-精进-

待续~~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1-8-2012 04: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心和刃心其实不难解的说--顺应自然呼吸的节奏--忍屎忍尿忍屁都是违背自然新陈代谢我执-心猷作祟-唉。。。执意于菩萨的修为种种-附佛仪表的体现。。。这一开始本就是违背了释迦佛陀原始佛法的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殊途--

风起云涌

光宗语录~~佛度众生-众生误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8-2012 04: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忍辱,是佛家用語,意指無生法忍,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也,六波羅密之一。维摩经佛国品曰:“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 忍辱波罗蜜也就是忍受诸侮辱恼害而无恚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1-8-2012 1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起云涌 发表于 21-8-2012 04:43 PM
今心和刃心其实不难解的说--顺应自然呼吸的节奏--忍屎忍尿忍屁都是违背自然新陈代谢我执-心猷作祟-唉。。。 ...

LZ看看雜阿含經,就能明白多些。也能放下多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8-2012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起云涌 发表于 21-8-2012 04:43 PM
今心和刃心其实不难解的说--顺应自然呼吸的节奏--忍屎忍尿忍屁都是违背自然新陈代谢我执-心猷作祟-唉。。。 ...

不对,这忍辱全名是忍辱波罗蜜,不是那种绷紧或叫人弊着这等带来痛苦的忍法。佛教所提倡的忍辱,非毫无原则的一味忍耐。事实上,一个真正能够忍耐的人是最有力量的,也更能有所作为。能忍受贪嗔痴,特别是嗔的无上智慧,重点是要导人舍下、放下我执的般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9-2012 12: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继续分享所读文章和理解前--来点茶点的说~~神秀是在“有”的基础上修身养性,慧能是在“无”的基础上修身,神秀摆不脱名利,慧能充分体验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深邃,最终取得衣钵

你能力差真的不是我的错--别哀怨-就算哀怨也不会有什么好改变结果的说

风起云涌

http://www.dfg.cn/gb/zjjy/2/ffcs-3.htm

本帖最后由 风起云涌 于 10-9-2012 04:3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9-2012 09: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连错都不敢认,还谈什么大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10-2012 03: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人总很在意~~自己能怎样-别人该怎样-死后会怎样-为什么这样。。。无我-放下

光宗语录

----------

风起云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0-2012 03: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风起云涌 发表于 1-10-2012 03:24 AM
人总很在意~~自己能怎样-别人该怎样-死后会怎样-为什么这样。。。无我-放下

光宗语录

能-该-会-为

自己怎样-别人怎样-死后怎样-什么这样


在座的你我他依旧继续无明于『能-该-会-为』吗??
~~~~~~~~~~~~~~~~~~~~~~~~

称谓:无明  拼音:wú míng   梵语:avidya^  巴利语:avijja^  解释:不能见到世间实相的根本力量,也是我们执取和的根源。

------------
一般解释  无明就是不知道自己在想啥,在做啥。  通常人们常用“无明之火”形容发怒或生气,就是说人们在生气之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们都很自信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没有进入“无明”。可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忧虑与恐惧呢?  实际上,无明是人注定要进入的,原因在于偏见。我们的世界观是在经验中形成的,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经验的左右。我们的大脑中记忆的东西无可避免地成为我们认识事物、判别事物的基础。特别是我们爱怜与痛恨的人或事物非常能够触动我们进入“无明”。即便是简单的事物的判别也不可避免地有偏见存在。由于无明,就自然产生命运。因为命运就是偏见造成的。  避免进入“无明”的方法是消除偏见。见多识广无疑是较好的。但是见识再多,也不能遍历所有过程。反省是最好的办法。观察自己每一个念头而不作评价就能够使之得到真正的自由。因为它解脱了经验教条的束缚。实际上,我们听到的每个观点(包括正谈论的)都会束缚我们的心智。因为我们害怕未知而依赖已知,总希望我们现成的观点指导我们行动和思考。我们的心智就会腐败庸俗,不知不觉地进入“无明”。在觉知念头同时觉知自己的觉知时,我们不会有任何判断,因为我们也能觉知自己的判断和不判断。

以下为转帖【部分章落】-原帖地址是~~http://www.dfg.cn/gb/zjjy/2/ffcs-3.htm

【佛教的教学目标】                                                   
                          
佛教教学的方针是彻底破除迷信。佛门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迷是什么呢?对自己、对生活环境的真相不了解。因为不了解真相,往往就看错了,也想错了;看错、想错,也就做错。做错的结果就是苦啊!如果一个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真正理解,没想错、没看错、没做错,所得的结果一定是快乐。所以破迷开悟是从因上说;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说。为达到这个目的,佛教教学的方针是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让我们有能力在现实环境里辨别真、妄、邪、正、是、非,乃至于善、恶、利、害。然后再帮助一切众生建立理智、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慈悲济世的宇宙人生观。可见佛教既不消极,也不落伍,是能给我们真实利益的。无量寿经上讲:佛教是圆满的帮助我们解决众生一切苦难的问题,                           让我们每个人在这一生中得到幸福快乐、家庭美满、社会和谐、国家富强、世界大同。                           这就是佛教在我们世间的目标,至于往后的目标---断烦恼、出三界,殊胜的利益,就更不可思议了。所以,要认清楚,佛法是教学,是真的能让我们得到真、善、美、慧,永恒真实幸福的教育成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0-2012 03: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这个和佛法有关吗??因为今天很累-所以在别处看到了先暂时转帖在这里--有空时才回来消息观照的说。。。

转帖【取自朋友的FB涂鸦墙】

一、什么是爱情?

有一天,悟空问佛祖:什么是爱情?
...

... 佛祖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稻田,去摘一株最大最金黄的麦穗回来,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于是悟空去做了。

许久之后,他却空着手回来了。

佛祖问他怎么空手回来了?

悟空说道:当我走在田间的时候,曾看到过几株特别大特别灿烂的麦穗,可是,我总想着前面也许会有更大更好的,于是没有摘;但是,我继续走的时候,看到的麦穗,总觉得还不如先前看到的好,所以我最后什么都没有摘到。

佛祖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爱情。

二、什么是婚姻?

又一天,悟空问佛祖:什么是婚姻?

佛祖说:我请你穿越这片树林,去砍一棵最粗最结实的树回来放在屋子里做圣诞树,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砍一次。

于是悟空去做了。

许久之后,他带了一棵并不算最高大粗壮却也不算赖的树回来了。

佛祖问他怎么只砍了这样一棵树回来?

悟空说道:当我穿越树林的时候,看到过几棵非常好的树,这次,我吸取了上次摘麦穗的教训,看到这棵树还不错,就选它了,我怕我不选它,就又会错过了砍树的机会而空手而归,尽管它并不算我碰见的最棒的一棵。

这时,佛祖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婚姻。

三、什么是幸福?

还有一次,悟空问佛祖:什么是幸福?

佛祖说:我请你穿越这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丽的花,但是有个规则:你不能走回头路,而且你只能摘一次。

于是悟空去做了。

许久之后,他捧着一朵比较美丽的话回来了。

佛祖问他:这就是最美丽的花了?

悟空说道:当我穿越田野的时候,我看到了这朵美丽的花,我就摘下了它,并认定了它是最美丽的,而且,当我后来又看见很多美丽的花的时候,我依然坚持着我这朵最美的信念而不动摇。所以我把最美丽的花摘回来了。

这时,佛祖意味深长地说:这,就是幸福。

四、什么是外遇?

悟空又有一天,问佛祖:什么是外遇?

佛祖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悟空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

佛祖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悟空回答道:我找了两个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佛祖告诉他:那就是外遇。

五、什么是生活?

又有一天,悟空又问佛祖:什么是生活?

佛祖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悟空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佛祖只好走进树林里找他,最后发现悟空已在树林里安营扎寨。

佛祖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了吗?

悟空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

佛祖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悟空回答道:我如果把它摘下来,它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迟早会枯。所以我就在它还盛开的时候,住在它边上。等它凋谢的时候,再找下一朵。这已经是我找着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这时,佛祖告诉他:你已经懂得生活的真谛了。

六、看完这个你会有怎样的理解呢?

最容易错过的是爱情。

经历过爱情的无奈之后,对于婚姻的态度就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会选择一个合适的,但不是最好的。

幸福就是在不断寻找中获得满足。

外遇看起来很美,但会凋零,最终一无所获。

生活就是不断地寻找幸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2023 12:26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HAPPY NEW YEAR~20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3-12-2024 09:39 AM , Processed in 0.10695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