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2-5-2020 10: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2020 10:23 PM 编辑
如何對治世間法的煩惱
( 問:如果碰到不如意的事,或是起煩惱的時候,應該是用阿彌陀佛的佛號去對治,還是用觀照去對治?或是其他什麼法門比較好?)
黃老答:沒有一定。你哪個用得慣,用哪個。
有的時候,這個用不靈,用另外一個換一換,這不是絕對的,要說起來,是念佛效果好一些。
它就是由於你在煩惱的時候,你還可能念;在煩惱的時候,你還能夠觀照,能有觀照的能力,那個高一步了。
因為觀照是清淨的事情,已經在煩惱之中,心裏已經很亂了,已經是瞋恨愚痴這些個居於主導地位,它在當家的時候,所以你才會煩惱,才會愁,總之是把這事情當真了,這個就是痴,愚痴嘛,或者生氣,或者種種的,都是在這個時間裏頭,你還能清淨地做觀、做照,這個比較難。
但在這個時候你相信佛的大慈大悲,我求佛救度,所以有的時候往往是在這種時候念佛特別靈。
房子著火了,地震了,什麼急難恐怖,往往這個時候念觀音就見到觀音了。
在這時候他求解脫這個念頭很簡單,我在煩惱,我很苦,不願意煩惱了,趕緊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念一陣。
這個誰都做得到,但是你但自歸命之後,無不得解脫者,解脫了。
所以好是都好,但是看來大家用得上,好用,還是念,就這一句。
觀比念難,但是觀的效果當然是好。
你要能觀,觀是已經在定,很清淨中的情況。
所以是我比較,在各個方面,還都著重在多用持名、念這個方法。
當然都歸一比較好,老用這一個法,這個法就熟了。什麼事情一來,就想起這個法子,就把這個武器拿出來了,這個武器就很熟,很熟在急難的時候你就可以用得上。
所以就不妨歸一,大家用功都還以持名為主。
http://huangnianlao.net/?page_id=1468 |
|
|
|
|
|
|
|
发表于 22-5-2020 10: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2020 10:23 PM 编辑
( 問:在主管的位置,當屬下有些不合理的要求時,心裏就會起煩惱,可是又覺得應該保持心理平衡,要以慈悲心去對待,可是不稍微嚴格點,也不能管理。請問師父,我們在這方面應該怎麼對待,才不會矛盾?)
黃老答:對,這總之是一種慈悲心,是主要的。
所以菩薩也是「先以欲鉤牽,後令入正道」,觀世音菩薩是求財得財、求妻得妻、求子得子。
都應該清淨,他還直是想結婚,觀世音菩薩還是都答應他,是不是?
所以這一點我們先要把它肯定下來。
但是「先以欲鉤牽」滿足他的願望,底下還是希望他入正道,不是希望他沒完沒了的老來要,當伸手派。
因此我們幫助一個人,我們要給他得到一些滿足,求財得財,求地位得地位,我們能夠啟發他,使他走上正道,能夠改正錯誤,這是更進一步的慈悲。
但是這個事情要在用慈悲心出發,是慈悲、同情、憐憫這個心出發,不是看著你有病,我只是覺得有點討厭,覺得這是你的缺點,只是教訓,這個倒有的時候就沒有一種感動的力量。
這個是應該的,我們是應該讓他要要求,有時候還需要現出金剛面目,都是。但是他內心是慈悲的。
所以種種的,可以有變化,但是內心要以「利他」為本,真實為了利他,所以你的這些思維要經過很細心的考慮,那麼你就可以真實達到這個目的,達到利他的目的。
所以既須要有些個讓,讓什麼呢?人只有這個水平,不能要求太高,所以要求別人不宜於太高,要求自己就不要太寬,這個把它調過來。
如果責自己寬,責人嚴,那就不是,那就要搞不好關係。責人寬一點,責己嚴一點,大家關係就會搞得好。
最後我們還不是只是一團和氣,只是大家就這麼……,還是很希望這樣子我們會盡忠告,朋友嘛,總算能夠勸善,這個就是很好的事情。
|
|
|
|
|
|
|
|
发表于 3-6-2020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2020 10:25 PM 编辑
何以愚夫愚婦往往也修得很好?
有一個問題說怎麼愚夫愚婦往往也修得很好?念佛念得很好?
他有他的特點哪,他單純啊,他信了之後,他就沒有其他的東西,沒有這麼複雜,想這想那,他非常單純,腦子非常簡單。
從前蘇州有一個自己稱了開悟的一個管居士,有人把他請到北京,後來跟夏老師大家會面,夏老師就問他:「你現在是什麼情況?」
「啊,我現在只是混混沌沌。」他說他混沌,這是禪宗用的語言,就是說他沒有這些分別,他混混沌沌啊。
夏老師說:「你還有什麼混沌啊,你早『日鑿一竅』而混沌死。」這是莊子的話,莊子說是一個混沌,一個土疙瘩,有人路過看他太可憐了,沒有竅,就給他鑿竅,一天給他鑿一個竅,鑿了七天鑿成了七個竅,七個竅都有了,混沌死了。
所以這一種自然的混沌的境界不存在了,所以那個管老他自己說他是混沌,夏老說你早已日鑿一竅而混沌死了。
都是很直接,一點沒有客氣,所以他說的這些個沒有什麼知識老太婆,他們得力是得力於他們的混沌。
腦子沒有這麼些複複雜雜,聽了之後就這麼念,這麼修,等他念起來就很少這些牽掛,這個怎麼說,那個怎麼說,那個法師怎麼講,什麼什麼,他都沒有。
他就這麼一個心的就這麼念,念的時候就把什麼都放下了,就這一句在當前,這完全就是所謂暗合道妙,所以這個淨土法門暗合道妙,所以就是善導大師說的你不要求離相,剛初不要求離,只是取相專志。
取相,就是要有相,譬如說《觀經》更是要觀相,你就專心致志的就是這個法,就這麼去修,可以往生。
現在我們就是說一方面看到高的,一方面我們現在這個行,從我們現在這個叫行,你要到那裏去都是從立腳處開始。
你們要回美國,就是現在從我這兒開始,是不是?從這兒,才將來到了飛機場,到了飛機場上了飛機,從立足的地方開始,不可能脫離了立足地方的動作就到美國了,不可能的。
所以現在我們的立足就在這個地方,抓住淨土法門、密法,隨便找那個都可以,抓住這個。
所以就是說所謂密法的特點是「即事而真」,在事相之中,你這是有事,有所為,有什麼,它就是真如。
別的法就是要撥開這些才是真如,它這是即事而真。
所以即事而真就有大圓滿的味道,所以這個大圓滿裏頭,顯教裏頭的《華嚴》講的都是大圓滿,我們《無量壽經》的十玄都是大圓滿,「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都是圓頓之法。
大家就是全在當人哪,我們要知道這一些,中國的禪宗、這個大手印、大圓滿,提高我們的般若智慧,一方面扎扎實實,從我們的立腳處一步一步的用功。
「初步即是到家」,這又是大圓滿的見解,你第一步就是到家的那一步,就是這麼念,就是這麼修,我們不要輕視自己,就這麼老老實實,平平常常。
那一些所謂有什麼禪定,有什麼神通,那個都不是問題,要真正得到問題,還就是那幾句話,你能夠這有煩惱什麼的都不礙事,智慧自然在增長,你這肉眼有慧眼的光明,你的凡心出現了佛心的知見。
所以我們今後的一切修習就是在這個方面的進展,我們不是去求天眼,那個有了當然也好,但是沒有不要緊,更要緊的是,那要有慧眼的光明,要出佛心的知見。
佛心的知見是最要緊的事,所以佛之所以出現於世,《法華經》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所以我們學佛整個的是個知見的問題,現在我們是眾生的知見,我們都有所執有所見,我們有些道理,有些邏輯,有些思維,總之都是眾生的知見。
那麼佛要出現於世是什麼呢?就是告訴我們,開示佛的知見是什麼,因為我們聽到了之後,我們就思惟修,我們去聞了,聞了之後就思就修,修了之後我們自己悟佛知見,入佛知見。
佛的一個到世間來的大事因緣就是這麼一件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所以我們學佛也就是這麼一件事。
要放棄了我們眾生的知見,悟入佛的知見,佛是為這件事來的,我們學佛也就是這樣一件事,所以這個知見很重要。就是我們的所知所見,將它成了正知正見。
http://huangnianlao.net/?page_id=1271 |
|
|
|
|
|
|
|
发表于 22-6-2020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麼是佛教
(問:什麼是佛教?鳥窠禪師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四句話是不是能夠涵蓋佛教所有的意思?)
黃老答:你是說他這個佛教……〔念老默然良久〕……,昨天不是有四首詩嗎 〔註一〕,第四首詩:「木葉脫落盡,金風露樹身」,這就是佛教。這一切閑枝閑葉都給你掃掉了。樹,顯露出來了,佛教!
你是有本體,但是能使你露這個樹身,靠金風。
佛教就如這個金風,顯露還是顯的各個的本體。
所以如來所以出興於世,只是為了開示悟入佛的知見。
那麼佛的知見是什麼?就是把這樹讓你看見了嘛!
諸佛出世就為的是這個,所以佛的教化就是這個,咱們用禪宗語言說,風趣一點,呵呵呵……。
「木葉脫落盡,金風露樹身」,你雖然有樹,那葉子太多的時候,你看不見樹啊。所以要等到……,所以要捨也這個意思。
為什麼要持戒、要什麼,就是捨,就是木葉就脫落了,脫落盡了,這樹就完全顯露了。
就是為了……,沒有什麼別的給你,只是要你去掉樹葉,去掉樹葉所顯露出的是你自己。所以超過一切宗教。
http://huangnianlao.net/?page_id=3450
|
|
|
|
|
|
|
|
发表于 22-6-2020 08: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6-2020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6-2020 10:45 PM 编辑
都是假象。。。
|
|
|
|
|
|
|
|
发表于 22-6-2020 1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薩不爾,唯慧是業 ~ ~
|
|
|
|
|
|
|
|
发表于 23-6-2020 09: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許多人都認為 是
佛陀 放棄 提婆達多。
事實上
提婆達多
只因本身之 慾望 在 燃燒 而 自己不知道。
|
|
|
|
|
|
|
|
发表于 23-6-2020 11: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當
一個人
認為 有,
以為 沒有。
認為 大,
以為 小。
認為 真的,
以為 假的。
認為 這樣這樣,
以為 那樣那樣。
【認為】或【以為】
就是一種“慾望”,
“慾望”也就正在的“燃燒”。
|
|
|
|
|
|
|
|
发表于 23-6-2020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依經(大乘/小乘)解義,三世佛冤~
離經(小乘/四聖諦)一字,如同魔說~~
于诸道之中,八圣道最胜;
于诸谛之中,四圣谛最胜;
于诸法之中,离欲(即涅槃)最胜;
于诸二足(人类)之中,一切知者最胜。
《法句经》
|
|
|
|
|
|
|
|
发表于 23-6-2020 11: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6-2020 11:14 PM 编辑
经:【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 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
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应该要觉知,应该要晓得知足常乐。人只要知足,他就没有希求,古人常说“人到无求品自高”。
觉悟的人、修行人,在这个世间肯定是“ 于人无争,于世无求 ”,他才能够安贫守道,才真正能做到。
不但对世间法不贪求,就是连出世间法也不例外,《般若经》上讲得好:“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都要放下,都不应当贪求,何况是世间法!这说尽了,这个道理很深,我们要认真去学习、去研究。
为什么连佛法都不能贪求?这个道理大乘经上讲得很好,佛法是缘生的,因缘生法,凡是因缘生法,都不是真实的,所以佛法也不例外。
什么是真实的?只有自性是真实的,自性里面一法不立,不但没有世间法,佛法也没有。
自性里头立一法,那就坏了。
佛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上说的,“ 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
这是富楼那尊者向世尊请教的,“ 自性里头本来没有无明,为什么会有无明?无明到底从哪里来的?”
佛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一句话说破了!
无明从哪里起来的?就是你希望要建立,麻烦就来了。
六祖大师高明,“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一法不立,那就是明心见性;你还要立一法,你错了!那就是无明的根,那就是不知足。
知足的人心里头一念不生,无论在什么境界,善缘也好、恶缘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在极乐世界也好、在阿鼻地狱也好,绝对不会起心动念,不会有妄想分别执着,那就是知足。
有一念好恶的心,“ 天堂我喜欢,地狱我讨厌 ”,好,有一念好恶,那就是无明,那就是建立,那就是不知足,那就错了。
所以经上说的是很简单,等于说文章句句都是题目,每一个题目都可以做成大文章,每一句话要是写成书都是大著作。
这是我们不能不懂,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了,不能不认真学习的。
“ 常念知足 ”,这句话意思无限的深广,可以说世出世间一切圣贤他们自己都做到,做出来给我们看,他们教导我们也是这样,像佛一样。
在中国,我们看到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在佛门里面,我们看到佛菩萨、看到历代的祖师大德,乃至世间一切伟大的宗教领袖,没有一个不是知足常乐的,也用知足教化一切众生。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的很多,特别在佛法,菩萨要成佛,先要去做补处菩萨,就是做后补佛;每一尊菩萨成佛一定先做后补佛,叫补处菩萨。
后补佛住在哪里?住在兜率天。
兜率是梵语,意思就是知足,想想看,这是什么意思?菩萨真正做到圆满的知足,他就成佛了。
虽然在修知足,但是没有修到圆满,所以他还是菩萨;知足修圆满,就圆成佛道。
现在弥勒菩萨在兜率天,修什么功夫?修知足的功夫;等到他修圆满了,他就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
“ 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
菩萨所求的是戒定慧三学,世间众生所求的是贪瞋痴慢;菩萨跟他恰恰相反,菩萨是放弃贪瞋痴慢,一心一意在追求戒定智慧。
佛法经典的修学不但可以决解我们个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社会的问题,乃至国家世界的问题,都能得到最好的、正面的,重大的启示,能够帮助我们化解世间所有一切问题,所以这是非常好的教科书,一切众生都应当认真的学习,才真正能够做到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我们世间人常常讲的吉凶祸福、利害得失,如何趋吉避凶?如何避免祸害,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我们现在明了,最殊胜的无过于佛法经典的认真学习。
http://ft.amtb.tw/dv.php?sn=15-015-0003&lang=zh_TW
|
|
|
|
|
|
|
|
发表于 24-6-2020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说
知识能令人伟大,
知识也令到人渺小,
所以要超越知识。
庄子也说
人因为无知所以自大,
被有限的知识所拘束,
所以不了解超越了知识的大道。
其实
正道至簡
順其自然,
其自然明。
不明之人
開心就好,
順其自然。
|
|
|
|
|
|
|
|
发表于 24-6-2020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4-6-2020 10:00 PM 编辑
( 問:所以三藏十二部講的也就是這個 ?)
黃老答:就是一件事。禪宗、密宗、淨土,一件事。
到了淨土宗,極樂世界呢,最後常寂光土啊。
這不你還要升班嗎?到時候你還要升班嘛,你要從凡聖同居土到最後升到常寂光土,最高班了。
常寂光土,「寂而常照,照而恆寂」,沒有什麼……,它可以流露出黃金為地,但是它這個本土就是寂而照,照而寂。
所以這個理就是常寂光了,但是事它可以顯現,下面的實報莊嚴土,那這個莊嚴沒法說了。
還有佛自受用土、他受用土,自受用土菩薩也見不著,菩薩所能見的是他受用土,二地菩薩、初地菩薩所看的都不一樣,所以各個不同。
當初釋迦牟尼佛在世,有人看見的就是八尺;有的看丈六;有的看的大,就是佛;有的人就看見是個黃面比丘,就是一個黃臉的和尚;還有的人看見的是一塊大黑炭。
隨個人所顯嘛,初地菩薩、二地菩薩看見的佛都不一樣,所以它這差別很大,「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你舉足下足在哪兒都不知道。
所以這個就可以用現在多空間的學說幫助體會一下,兩度空間沒法知道三度空間,三度空間沒法知道四度空間。不是一個程度的問題,是不是啊?
你就根本不能理解他那個情況嘛,所以說「初地菩薩不知二地菩薩舉足下足之處」,當然他還遠遠超過這個情況,不過從這個我們可以承認下來。
因此佛的自受用的境界,菩薩不能知,只能看到他受用。
一般阿羅漢的境界,到了見思惑都斷的人,就看到方便有餘土。
我們凡夫只能看見凡聖同居土,但是這個凡聖同居土,它就是常寂光土。因為顯現這個事相,就都是從常寂光土流現出來的。
所以我們說三自性,三自性打比方嘛(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遍計執性)本來是麻,這是本體,搓成繩子就變成一根繩了,這有了相了有繩的相。
但是繩沒有一個什麼體是繩子的體,它現在渾身就是麻,除了麻之外別的沒有,沒有一個什麼叫繩子的體,沒有,它的體就是麻,除了麻之外就沒有東西了,它沒有體。
那麼它有個相,有個麻繩的相,這相有體無。而眾生一看是條蛇,覺得可怕,這個蛇是情有理無。
你在你這個情見上覺得它是條蛇,這就有;實際上它是沒有的,根本沒有這個蛇,所以遍計執。
所以咱們都是偏計執。可是這個大家懂到這兒為止了,可是咱們要進一步思考的話,所以善思惟之啊,你看見蛇的時候實際你看見的是什麼?實際是你已經看見圓成實了,就是不認識啊。
你所謂那個蛇,它是麻呀,因為你看見這個麻了,你要根本沒看見它,你就不知道有個蛇。
你不是看見那個麻了嗎?看見麻你不認識是麻,你覺得它是條蛇,這是從你腦子裏出來的,是不是啊?
這個一條你說是蛇,蛇是沒有,但是麻你已經看見了,可是你不認識,你雖然不認識,可你已經看見了。
所以從這個譬喻你就知道,煩惱、種種之中,這都是真如啊!
這些煩惱就是那個蛇,蛇是沒有的,但是它的本體就是真如實性。
所以煩惱就是菩提,不二,無明實性就是佛性,你從這個譬喻可以理解,你說有沒有這蛇?
所以那個馬祖,老拿餅他說:「是什麼?」「這是什麼?」「天上這是什麼?」「野鴨子。」「野鴨子哪兒去了?」「飛過去了。」擰你鼻子!
「是什麼啊?」這個東西它飛得過去嗎?它從來不走,遍一切處,往哪兒飛啊?你往哪兒飛啊?東也是自己,西也是自己,你說從東往西,從自己到自己,從自己到自己就不是飛,沒飛走,怎麼說飛過去了?所以擰鼻子!哈哈哈……所以一通處處通,處處通還是初步。
註一: 指《大經解》篇末之【註經偶頌】四偈,其第四偈云:「木葉脫落盡 金風露樹身 的的祖師意 切切老婆心 佛法無多子 知音有幾人 試聽無生曲 窗外鼯鼠聲」
http://huangnianlao.net/?page_id=3450
|
|
|
|
|
|
|
|
发表于 9-7-2020 1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7-2020 11:11 PM 编辑
這始終不是方法問題 而是覺悟問題
(某參訪者問了許多修行細節方面的問題,如「念佛聲音大一點好﹖還是小一點好﹖」之類,黃老當時勉力回答了大多數的問題,事後黃老對弟子開示。)
黃老開示:這樣之類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說,怎麼都可以,好多問題怎麼都可以。很多人都老認為這是個方法的問題,總想找一個好的方法,這始終不是個方法問題,而是個覺悟問題,不是方法問題。
所以禪宗它就是一個尊貴,一個功勳嘛,禪宗是尊貴一路。
太子,封建的時候,那個太子一生下來,小把戲,開國元勳看見太子是磕頭的。他有汗馬功勞,他年歲這麼大,看見小把戲磕頭啊。
小把戲為什麼啊?他尊貴。
他沒有功勞、沒有能力,什麼也不行,比這些文武大臣,他比誰也比不了,但是他尊貴。
這些元勳都有功勞,有功勳,所以在禪宗裏頭是重這個尊貴,不重視這個功勳。這個是個特點。
那天有個人說見地,說他老是強調見地,我說禪宗是這樣,「 祇貴子見地,不貴子行持。」我所重視的是你的見地,不是你的行持,所以你不怕破戒、不怕壞了行持,只怕壞了見。你見要是壞了,那就不好救。
你這個見要是錯了,你一會兒犯了錯,犯了什麼大罪,你可以懺悔,你可以改啊,因為你知道,你不是認為那麼做是對啊。
你要是見是錯的,現在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那些個北京的「不殺窮人不富」,你不把窮人拿他勒死他,你不會富啊。這個見就是錯誤的嘛,是吧。
見錯了沒辦法,所以尊貴一路就是見,這是重這個尊貴,只貴子見地。
你只要知有,那怕在煩惱無明之中,都是尊貴,所以尊貴一路就是不同,雖然是個小娃娃。
所以這發菩提心就像迦陵頻伽,雖然還是在殼裏頭,它已經勝過一切鳥,尊貴。
功勳,你那種種汗馬功勞、種種安邦治國,很好啊,但是你總之是你要想當皇帝,就是造反,就滅門九族,這比方就是這樣。
所以大家現在很多人只知道功勳,不知道尊貴。
你這不可能尊貴,你要想尊貴,你就是造反了,你要滅門九族的。
從功勳路上不可能,就是,所以禪宗是稱為一個尊貴一路,功勳一路。
我們把它統一起來,我們重視尊貴,也不捨功勳,就是這樣,但不是依靠這個功勳。
不取不捨嘛,幹嘛要捨,這麼去看待的,這裏頭你可以封王拜相,做皇帝是非份之想,你要是有個大臣只想做皇帝,根本就不忠,呵呵呵,根本就是奸臣,呵呵呵。
http://huangnianlao.net/?page_id=3034
|
|
|
|
|
|
|
|
发表于 9-7-2020 11: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9-7-2020 11:26 PM 编辑
(問:師父講的功勳是否就是比喻福,福慧雙修?)
黃老答:也是福。福它不就是……,〔達摩對〕梁武帝說嘛:「你沒有功德」,是有福,承認是有福,也只能到這個地方,他就不承認他這個,「你沒有功德」。
所以從功德的角度上那就是,但我們還是福慧雙修。
禪宗他這裏頭就是所謂的「直趨向上」,這個「直趨」,所以你說廟裏修的老和尚難道不叫人行善、不叫人做功德?
但德山他統統都罵:「這都是妓女,這都是狐狸,吐狐狸的口水。」他就是持別讓大家重視尊貴這一路。
而那些功德還就是……,佛就要行善嘛,善男子善女人,一切要行善。
所以那個鳥窠禪師……,弟子會通,待了許多年,他也不給他說法,他只好說:「師父,我走了。」
「你幹嘛要走?」
他說:「我到別處去求佛法去。」
「哦,你想求佛法,你怎麼不早說呢,我這兒也有嘛,何必走呢?」他就磕頭頂禮,求師父給我說佛法。
他身上找出一個布毛,把布毛呼呼一吹,這說佛法了,那弟子開悟了。
弟子開悟了,白居易聽見了,白居易那時是太守,那不是他有《琵琶行》:「潯陽江頭夜送客」,潯陽就是九江。就跑去見他,上山去見,他也想給他吹吹布毛,讓他開悟。
他頂禮,頂禮求師父說法。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咳!這三歲小孩會說的話。」哈哈哈……,白居易不滿意,三歲小孩就會說的。
三歲小孩就會說的,「八十翁翁行不得」,八十老翁也沒做到。那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所以在鳥窠,他這個還是平等的,吹布毛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而確實是三歲小孩會說,你叫他照所講的,他說得出來,而真正做到這樣子,八十老翁也做不到。
種種惡都不做,種種善都奉行,很不容易。
http://huangnianlao.net/?page_id=3034
|
|
|
|
|
|
|
|
发表于 17-7-2020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方能悟入佛之知見
( 問:我們應如何做方能悟入佛之知見?是去好好念佛念咒呢?還是去研究經典呢?)
黃老答:大家誰有高見?怎麼入佛知見啊?還是要好好念咒啊,還是要去研究經典?
這裏頭還有一個,這個提出了要去研究,要去修持,這兩方面都是對的,就不離開這個嘛。
同時,在入佛知見的同時,就是捨掉了你原有的世間知見,所以這裏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字,是「捨」字。
所以這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
很多人把這個捨字講得講錯了,講淺了,以為這個捨是施捨的捨,很多人恐怕就這麼講,這麼體會了,這個講錯了。
施捨這一度包括在慈悲裏頭了,你既然慈悲,怎麼能不施捨呢?
所以人家要財物,給人家財物;人家要你頭目腦髓,給人家頭目腦髓;是不是,有要眼睛給眼睛,舍利弗那時候兩個眼睛都給人家了,人家說是臭的!這就是大乘不好當啊。
所以這個捨在慈悲裏頭就有了。
http://huangnianlao.net/?page_id=1435
|
|
|
|
|
|
|
|
发表于 17-7-2020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問:是不是應該捨見? )
黃老答:對。就是捨了你自個兒的一切見,一切分別、一切見。
所以「捨身容易捨見難」,就是捨在這兒。
我們就是有一個成見,這個成見很牢固,所以我們現在這個老子的話:「為學日增」,做學問一天天進步,一天天增加,這個高等代數,學了微積分、微分方程,還有學了更新的這些數學,什麼拉氏變換等等等等好多東西。這增加了,你本來不會的,現在會了。
現在更有很多東西,電腦啊好些方面,這種種新的技術,譬如超導啊、超導體啊,你這學不完的,「為學日增」。
「為道」呢?咱們中國基礎很好,就是有了孔子和老子這個基礎,孔子完全是人乘道的登峰造極,老子是天乘。為道是日損,去掉東西,損失東西。
所以修道,這就跟咱們《心經》那個「無所得」是一樣。
現在很多人修的這樣,我得點什麼,得點什麼,得點什麼,全走上錯路了。
要無所得,這是去東西,所以在修行過程中我們只是去東西。
我常打比方,咱們修行的人要像剝筍皮一樣,當然頓,一下沒有剝筍皮了,我們現在難,沒有那麼頓了,沒有那麼頓,那就漸漸修,漸漸修那就像剝筍皮。
這就是說你剝一層,去掉一層粗的髒的,看起來還好看一些了、乾淨一些了,但還不是筍心,你還要剝。
剝到無可剝了,沒有可剝了,那就是筍心了,那筍子都乾淨了。
到無可剝的時候,那筍皮就盡了,捨到無可捨的時候,那就是,「本來」就顯現了。
現在我們就是要剝筍皮,要去掉這個筍皮,要意味著一個捨,是去東西,不是添東西。
往往我們修行喜歡增加什麼,增加什麼;會有所增加,你增加了禪定的力量了。
你本來是坐三小時,能坐五個小時,能坐一天了等等的;你可以發現這個通、那個通了,這個增長了;或者你能發現你有辯才了,你這個說法無礙,橫說豎說都……,這個都可以增長,但這都不是道,道是日損,去掉東西。
所以我們真要入佛知見,就是要體會這個,要去掉一切有所得心。
「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行不到處。」這個佛知見是行不到處,不是你修行所能達到的地方,所以稱為行不到處。
所以昨天那個大手印講,你要是執著的話,一切的什麼生起次第、圓滿次第、氣脈明點,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成為障礙。這話很尖銳啊!
大家我們都要很好的猛省,自已過去是不是這樣?對於這個有一剎那的相應,你無始的重罪都消滅,不一定要開悟啊。
這一剎那你能相應,就打個火花,打完就沒有了,就能滅無始重罪,所以這個它殊勝啊。
所以必須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至、你才能行到,到什麼地方?到那個行不到處,那個由行所不能達到的地方。
這個回答呢,就是比較徹底的回答。
但是我們下手呢,就「行解相資」。就你所提的那個問題,兩方面,兩方面都重要。如法修持是行,要看經聞法思維是解、理解。
要行和解互相資助,是個知識份子,就天然注定就是走這條路了。
「行而不解,增長無明。」所以那個國清寺的和尚,聽見到處都是念佛、 風聲雨聲都是念佛,他上吊了,他念佛增長了什麼﹖增長了無明啊。
這個地方很厲害,有很多人修,勞而無功啊,他以執著的心哪、有所求的心哪,這樣的去修,不相應嘛。
所以蕅益大師說,你要是沒有信願,念得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雨打也不透,不能往生!
所以我這個話,我都是引經據典,我沒有一點是我自己獨出心裁的地方。都有聖言量,都有古人大德作支持、作依據。
所以「行而不解」,因為你這個行,它就應該使得你無明薄,起作用啊。
無明薄了之後,你就應當理解, 自然就會理解。
你行了半天還不能理解,那就是你這裡有偏差,你沒有走上正路,那麼所增長的就不是覺悟了、不是智慧了,增長的是無明了,不然不可能不解。
所以我剛才說,禪宗的事情,我現在常常就是這個我也懂了、那個我也懂了,過去都是不懂的。
過去一句中三句,我就知道他一句。他那個三句,奧妙,禪宗的一句中三句,等下我也跟你們說說,他這一句話中包括三句。
所以「行而不解,增長無明」。
「解而不行」,有一些佛學家,到處講經的人;我說講經的人如果不真實念佛的話,早晚要從他弘法的正願,滑到謗法的岔路上去,十分可怕。
http://huangnianlao.net/?page_id=1435
|
|
|
|
|
|
|
|
发表于 22-7-2020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
|
发表于 1-8-2020 10: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
|
发表于 8-8-2020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