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担粪汉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疏

[复制链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此節申明「假說種種方便」之理,恐眾生誤解此「方便」為實法也。其實佛性本來圓滿,佛性本無可說,為引導眾生故,故假說種種方便耳。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本自純淨並無五色,為光線所映,隨方各現五色,愚者不明其本體,而誤認虛幻五色為實有;圓覺淨性本來清淨,而現於身心,隨眾生根器而有差別,愚癡之人不明圓滿體性,遂說圓覺有種種差別,身心自相亦有種種差別,何異於誤認摩尼珠有五色耶?由是之故,不能離開幻化之境。可見佛說「心」、說「身」、說「幻垢」、說「對離幻垢」之方法,皆屬於「假名字」耳,甚至一切說此種種假名之菩薩,亦是假名。若就清淨自性本體而言,凡此種種假名皆兩頭話,無從建立也。是故見性之後,「垢」已盡,「對」亦除,即無所謂對離之法,亦無所謂心身幻垢等假名及說此種種假名矣。《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
  《金剛經》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故知方便說法,皆屬「假名」,名曰「有名三昧」,與「佛性」之「無諍三昧」,不可同日而語也。此一節乃佛說法時,提醒聽眾不可誤解「方便」為實法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疑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節言菩薩及末世眾生,破無始無明滅諸幻之後,便得「無方清淨」。「無方」者,佛性無所不遍,即無餘之謂也;清淨者,非淨染之淨,乃佛性無壞無雜,不受薰染之謂也。《華嚴經》云:「法身無染,畢竟清淨。」因證得本體之故,由「圓覺」本體顯發妙用,虛妄之「假心」此時已變為圓明「真心」。由於真心之清淨流露,故見、聞、覺、知六根清淨;六根既淨,六塵清淨;六塵已淨,則六識亦淨;推而至於四大、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癡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以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無不清淨。何以故?自性流露故,其性無壞無雜,故名「實相」。一切相清淨故,則一身、多身,以至十方眾生皆入於圓覺清淨,一世界、多世界亦無不入於圓覺清淨,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包括三世萬象。「不動」者,佛性無始無終,本來圓滿,永不變易,故名「不動」。
  自「顯心清淨」起至「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其間包括三世萬象,起自圓覺妙用,而攝歸圓覺本體,即體起用,即用歸體,即體即用,即用即體,體用不二,左右逢源,無不自得,佛法盡於此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佛恐眾生顧「指」忘「月」,未解不動之理,故再三表明:虛空、四大(指見、聞、覺、知),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之所以平等不動者,乃「覺性平等不動」故也。禪宗所謂「搬柴運水、穿衣吃飯,皆是佛性」亦同此理,即覺性平等不動是也。能明乎此,則可以讀祖師語錄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雜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此節言見性之後,六根、六塵、四大(見、聞、覺、知),以至陀羅尼門皆變為佛性。故《華嚴經》云:「佛身充滿於法界。」法界者,指遍滿虛空、無所不在之謂也。因佛性遍滿法界,故根、塵等亦遍滿法界,因佛性無壞無雜,故根、塵等亦無壞無雜,體用一如是也。「圓滿」如百千燈光同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光性圓滿不二,不能分彼此也。能明此理,則知斷六根、止思想皆屬錯誤,斷六根、止思想譬如築堤障水,堤益高,水益滿,終至崩潰,為害愈烈;破無始無明,如大禹鑿龍門,工程雖大,一旦鑿通,水患遂息,永得太平矣。《六祖壇經》云:「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受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此節敘述明心見性後之光景。未見性時,求解脫,厭生死,愛涅槃;及至見性,則不與法縛,亦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亦不愛涅槃,良以自性之中,無所謂「縛」,無所謂「脫」,亦無所謂「生死涅槃」也。「不敬持戒」者,言自性無是非善惡,故亦無所謂持戒。昔李翱問藥山禪師:「什麼是戒、定、慧?」答曰:「我這裏無此閒家俱。」即此意也。因此之故,譭謗我、妨礙我,皆不憎之。久習法者不足重,初學法者不足輕。何以故?一切皆佛性故,佛性平等清淨故。譬如眼光明瞭前境一樣,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到此境界已是到家,不用再修,無須頭上安頭,不必畫蛇添足。而「圓覺普照,寂滅無二」,在此如來性海之中,恒河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亦無所取捨憎愛」,方知「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成佛」者,非謂原已成佛,言「本來具足佛性」是也。此時回顧「生死涅槃」,猶如昨夢一樣,於是恍然大悟曰:「原來生死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所謂證者,原來無得無失,無取無捨;所以能證者,原來無作、止、任、滅四病;在此證之過程中,原來無所謂「能」(即我執),亦無所謂「所」(即法執、空執)。「畢竟無證,亦無證者」,蓋因「一切法性平等不壞」之故也。故初發心菩薩,若照這樣修行,這樣思惟,這樣住持,這樣方便,這樣開悟,求這樣法,便不至陷於錯誤也。《楞嚴經》云:「五蘊、六塵、十二處、十八界皆如來藏妙真如心,宇宙山河大地皆是如來妙真如心,返觀父母所生之身如大海一漚,若存若亡。」即此謂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初發心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普眼一段乃佛假說種種方便,敘述運用「正思惟」辨知「身心」之妄,進而打破「空執」見性成佛,於是闡明「圓覺」真心之體用,最後敘述明心見性後之光景,中間再三提醒大眾勿認此方便法門為實法,引文浩浩蕩蕩,可謂盡大觀矣。對於悟的光景一節如能契會,則於祖師奇特舉止、呵佛罵祖、殺貓斬蛇,皆一一銷歸,不加駭怪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眾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必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體,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金剛藏菩薩之問,乃承上文佛說「始知眾生本來成佛」一語而來。佛說此語,全就佛性本體而言,謂眾生本元俱足佛性、本自現成,無所欠缺之謂也。昔觀明星悟道,第一句話即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俱有如來智慧德相」,其意蓋亦若此。而金剛藏菩薩代表大眾之問,全出自腦筋作用,未達圓覺體用無二之旨,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故曰:「倘眾生本來成佛,何以復有無明?倘無明是眾生本有,何以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則一切如來何時復生煩惱耶?」其意蓋謂眾生成佛,復起無明,再為眾生,則眾生、佛反覆無常,豈非佛亦有輪迴生死耶?故提出疑問請佛宣說,以斷疑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佛聽金剛藏菩薩之問,知其屬於腦筋揣摩作用,無明未破,不達本體無二之義。故告之曰:「一切世界所以生滅聚散,一切意念所以循環往復,皆因無明未破。未出輪迴、未見自性,而欲用腦筋想像以辨圓覺,則圓覺之性即隨同流轉矣。譬如目轉動而令水搖,眼久空而疑火轉,雲駛而月似運,舟行而岸若移,此等錯覺,正復相似。」「諸旋未息」者,言倘目在動、雲尚在駛、舟尚在行,而欲水之不搖、月之不運、岸之不移,尚且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未淨,而欲辨圓覺體性,豈有不隨之旋轉者乎?因此之故,便生「三惑」。「三惑」者:眼翳、空華與虛空自性是也。因眼翳而誤執空中有花,因空華而惑於虛空自性,正如因無明而妄有輪迴生死,因輪迴生死而不解「眾生本來成佛」之義,月岸雲舟亦復如是,故曰:「三惑」。下文明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言若人因眼所幻翳而妄見空中有花,幻翳若除,不可說何時更起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相待」即相對之謂也。虛空譬如佛性,本來便有,亦永不變易;而翳華譬如無明,本無體性,乃相對者。正如上文所說,如夢中人醒時了無所得,故翳、華二法不得與虛空相對待,而無明亦不得與佛性並論也。又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說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花,非起滅故。故無明已滅,不可說何時復生無明,因佛性本來圓滿,而無明本無體性故也。
  「生死涅槃,同於起滅」,言生死、涅槃乃相對者,故有起亦有滅。「妙覺圓照,離於會翳」言妙覺圓照乃絕對者,故非華翳可譬也。當知虛空尚非暫有暫無之體,況如來圓覺無礙,乃虛空平等本性乎?
  佛說眾生本來成佛,乃親見本體之言。夫佛性體乃絕對者,非言語所能及,非想像所可知。古人云:「惟證與證者,乃能知之。」香嚴禪師未悟時,屢乞溈山禪師說破,山曰:「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幹汝事。」故佛學非同哲學,哲學惟窮思想作用,佛學貴於實證真知,哲學是相對,佛學是絕對,不可同日而語也。絕對謂之「了義」,相對謂之「不了義」,如生死對涅槃、善對惡、染對淨、起對滅、來對去、得對失、取對捨、寂對照、寂而常照對照而常寂、陰對陽、靜對動、是對非、四句百非,皆屬相對,皆屬「不了義」,皆變幻不居,自性中所無,如上文述悟後光景一節所云「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去無來」是也。能明相對之理,則可以辨金剛藏問題錯誤之所在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此節再申明「本來成佛」之旨,言如銷金礦一樣,金非「銷」而有,乃本來便有此金質也,不過將河泥雜質提出,便現本來面目耳。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矣,經無窮時,而金性不壞不雜,故此不應言「本非成就」。蓋「銷金礦」者不過一種功夫而已,倘無金質,雖銷何益?金質本有,則其成就已在未銷之前矣。圓覺佛性亦復如是,本自具足,本自現成,故曰:「眾生本來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此節再申明用腦筋思想測窺則佛性之誤,言一切如來妙圓覺心,乃屬絕對者,非言語思想之可及,所謂菩提、涅槃、成佛、不成佛、輪迴、非輪迴等等,不過是方便假名而已,佛性中本無此等事,亦無此等名也。不用說思惟無法測度佛性不思議境界,就是諸聲聞(即小乘)人用斷滅六根功夫所圓之境界,雖將身心語言斷滅盡,亦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指二乘淨緣境界,非無餘涅槃)境界,何況用普通思惟心而欲測度「如來圓覺境界」者乎?此等人有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燒著。故以輪迴之心生輪迴之見,而妄冀能入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也。故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先斷無始輪迴根本。(即無始無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辯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淨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此節佛斥金剛菩薩發問之不當,言凡腦筋做作之思惟,皆從有心而起,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如同空華,況復用此妄想思惟來辨別揣測佛性境界,猶如空華復結空果,輾轉妄想無有是處。用此虛妄浮心,生諸巧見,妄上加妄,不能領悟圓覺方便,故所問非正問,乃邪問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為空華相,思惟猶幻化,何況詰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眾生本來成佛」一語,乃如來證入圓覺之第一義諦,發前人之未發。耶教有上帝,婆羅門有大梵天神,回教有阿拉神,其他宗教也皆有其至高無上之「主宰」。獨釋迦則曰:「眾生本來成佛。」佛與眾生,平等不二,使人人自尊,人人能證入至究極之圓覺。他教乃於自己腦筋中創造主宰,而反誣自己是此主宰所創造者;而佛則明白宣示,自己便是主宰,更無為汝主宰者。○○禪師云:「但求本心,不假依賴。」佛教與他教立場不同,即在乎此,而佛教之所以超越他教亦在乎此。乃末流所被,精義不彰,一般僧徒多以福田獲利為目的,陷於迷信,淺識之流,遂誣佛教為多神教,豈不謬哉?歐西學者以小乘佛學之主張斷滅,近於虛無,遂以Buddhism Nihilism名佛法,尤為大謬!佛法以實相為體,斷非Nihilism一字可代表佛家之思想也。欲佛教之重興,惟有揭出世尊本意,發揚大乘經義,方足挽斯歪曲之見解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迴圈見。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意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彌勒問題意謂:「今得世尊如此大悲開示,使大眾分別邪正,深悟輪迴之義,開無畏道眼,生決定信心,永斷以前一切錯誤見解,實為希有。但輪迴以何為根本?有幾種屬性?修大乘道有幾等差別?入塵勞世間度眾生,當設幾種教化方便?不可不細加分析,故求佛為宣示。」「分別邪正」者,言能分別大乘與聲聞二乘迥異之點也;「無畏道眼」者,言聞大乘教義而不生畏怖退悔也;「圓覺陀羅尼」為深妙無上法門,故曰:「深奧秘密微妙之意義」;「無生忍」者,言佛性無生無滅,如如不動,而能轉萬物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知欲而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此節闡明輪迴之根本,言一切眾生自無始以來,因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世界上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起,故而生命,其始則根於「愛」,欲因愛生,愛因欲而發展,互相因果,故生死循環相續。由於恩愛貪欲發展之故,遂有種種追求,追求而不得,則生憎嫉之心,或不擇手段以求,造種種惡業,結果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飽經痛苦之後,知欲之可厭,於是捨惡樂善,漸次悔過修行,復生於人道,其欲仍在發展之中;久之又知人道愛欲之可厭,於是捨棄塵勞,而樂清淨,如老子之主張「清淨無為,絕聖棄智」、婆羅門之「清心制欲,求生梵天」、耶教之「求生天國」,不過是屬於善之欲望而已,自地獄以至天國,名為六道,皆欲界範圍也;至若小乘之修苦、集、滅、道四諦,斷六根、六塵,二乘之耽著禪味,外道之修十二門禪,則生於色界四禪天,雖獲增上善果,不能超出生死輪迴,無法成就聖道。故眾生欲脫離生死免於輪迴,應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增上善果」者,如《楞嚴經》云:「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皆因愛念而起,而愛則根源於「業識」,此世界本成、住、壞、空,輪迴往復,世界未成以前而業識已有,業識乃無始以來便有,一切眾生萬類由此業識感召而生,而此業識亦因一切眾生物類「共業」感孕而成世界,由於愛欲發展不同之故,感生六道(天、人、地獄、畜生、餓鬼、阿修羅),六道輪迴構成宇宙萬象,此乃佛家之世界觀也。另一方面,就佛性之立場觀之,則自「無明」以至「宇宙萬象」皆屬虛妄,皆有成壞輪迴,謂之相對;惟佛性永不變易,無壞無雜,方是真實,謂之絕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0: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上節既言眾生欲免生死輪迴,惟有先斷貪欲及除愛渴。然則菩薩用種種法門示現世間以度眾生,豈非以愛為本乎?曰:「否。」菩薩非以愛為本,乃以慈悲為本,以慈悲令彼眾生捨其愛渴。又因欲度眾生之故,假借貪欲而入生死世間,此菩薩偉大之處,非二乘所及也。故曰:「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華嚴經》云:「諸大菩薩為眾生故,自捨身命,受諸苦毒。」若末世一切眾生,能捨欲除愛,發大乘心,修菩薩行,勿餒勿懈,勉力勤求,自有一日打破無明,頓登佛位也。
  儒家所發揮之「仁」、耶教所主張之「愛」,皆屬善良之情欲而已,惟佛家之慈悲心,乃絕對之德性也。諸佛、菩薩之大慈悲心,與凡夫之慈愛心絕不相同,須明心見性之後,方能顯現者也。凡夫之慈愛心,乃發生於極有限之範圍中,但絕非純潔,因其為相對者,故瞬刻遷變,起於第六識之上,不過為一時間感激之產物;諸佛、菩薩之慈悲心,則出自絕對之佛性本體,佛性平等不二,故慈悲心亦平等不二,慈悲所鑒臨萬事萬物皆平等不二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疑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減,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節言眾生貪欲因無明而發展,其發展之程度不同,故顯出五性之差別,總不離二障,二障亦各為淺深。何謂二障?一者理障,即所知障,礙正知見,法執是也,一切哲學家皆犯此障;二者事障,即煩惱障,我執是也,一切煩惱及生死輪迴,皆因執「我」之故。
  云何五性?一、凡夫性。具足二障,發展貪欲,難入佛道。二、二乘性。我執雖破,法執未除,事障雖滅,理障尚存,但能到達聲聞、緣覺境界,不能達菩薩境界。三、菩薩性。能發大願伏此二障,二障已伏,則所餘者空執(即無始無明),菩薩功夫即在破此空執,空執已破二障永滅,即可明心見性,入如來微妙圓覺。四、不空性。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佛性,逢善知識授以修行法門,因眾生根性互異,所言法門不同,故所證不等,致有頓漸之別,倘得如來最上乘法門,當下直指,則根無大小,皆得成佛。五、闡提性。即外道種姓,皈依邪師,走錯路徑,不求明心,但趨迷信。今人學佛,每言能見神見鬼、能知休咎等等,以此搖惑人心,妄圖供養,皆此類也。眾生有為所愚者,然非眾生之咎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上一節闡明二障五性,乃答彌勒修佛菩提有幾等差別之問,此節闡明菩薩迴入塵勞,設種種方便教化眾生,歷盡順逆境界,受諸苦毒,皆所不辭,其唯一目的乃在化令眾生成佛,此皆依無始清淨願力。故末世眾生,當學菩薩發大乘心,具度己度人大願,並時時念言:「我今但求明心見性,決定不趨二乘外道。」依願修行,一旦無明打破,便登佛位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1: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眾生,不得大解脫,皆由貪欲故,墮落於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銷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顯,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眾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此分闡明輪迴根本起於愛欲,愛欲發展不同,故顯出五性差別,而為害最大者莫如事、理二障。事障為凡夫所共患,而理障則二乘以及孔、老、西洋哲學家所未除,即法執是也。全篇悉在「求善知識,莫值二乘、外道」一語,良以眾生發心修行至為難得,倘遇邪師墮入歧途,則如煮沙為飯,終難成就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担粪汉 该用户已被删除
 楼主| 发表于 12-4-2007 11: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清淨慧菩薩問言,佛所發揮各種妙理,誠聞所未聞,我等今已決信不疑,身心泰然,獲益匪淺,但關於眾生、菩薩、如來之「隨順覺性」有何差別?請再開示,俾得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2-2025 08:45 AM , Processed in 0.09915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