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以直报怨,君子之所为
论语/宪问》中记载,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何如?”(译文: 拿恩惠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反问道:“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译文: 那么拿什么来回答恩惠呢?应该以正直来对待仇怨,以恩惠去回报恩德。)
“以德报怨”乃天下至圣,如释迦、耶稣、老子之思想境界方可达到,非凡夫俗子所能企及。而孔子极力提倡的面对怨愤冤屈,出以公平,报以正直,正是有德之人—君子之所为。孔子还说:“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论语/雍也篇》)以孔子之见,人保有正直之信,常作是非之辨,排除险陂之念、诈伪之行、诞欺之语,遂得以安身立命、颐养天年。至于背离正直为人准则的生存,不过是侥幸罢了。可见,正直也是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因素。
尽管历史上很多贤达名士因正直付出了代价,然而,襟怀坦荡、心地磊落毕竟是绝大多数人向往、愿意遵从和努力追求的道德理想,业已成为文化传统,薪火承传,永世不息。君子怀德,恒久莫变。也许,平平淡淡地怀抱一颗方正之心并不太难,难的是在贫困潦倒、颠沛流离的境地以德润身;难的是在生死存亡、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守正不挠。譬如面对政治的强大压力,面对无辜的迫害,必得舍弃一己私利,克服一己好恶,执正义而忍辱,秉和善而不曲,要达到这样的道德要求,何其难哉!惟其难,方显君子人格的高洁。惟其难,方见君子风骨的挺拔。
今天,千百万法轮功群众能够“临大节而不可夺”、以大善大忍面对无辜的迫害,熔铸光风霁月、松柏后雕的人格风范,其境界已非圣贤君子之所及。
有道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一种抉择。君子临事,必置于心灵的天平称出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称出“为”或“不为”。为与不为的价值标准正是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在精神境界上的分别。
正派为人,公道处世,应当成为一切有德之人所共同遵循的生存原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扁鹊见桓侯另析
扁鹊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关于他的历史记载很多,其中以史记的「扁鹊见桓侯」故事最为家喻户晓。
故事说的是扁鹊路过齐国,第一次见到桓侯时就说:大王有病,目前症状在表皮,不治的话,恐怕会加重。桓侯说:本人没病。等扁鹊走了之后,桓侯对手下人说:医生就知道赚钱,还想给没病的人治病。过了五天,扁鹊又见,说:大王的病已发展到了血脉,不治会加重。桓侯仍然说:本人没病。扁鹊走了以后,桓侯不太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再见,说:大王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的话会加重。桓侯这次没答话;扁鹊走了以后,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见,一见桓侯却扭头就走。
桓侯派人问其缘由。扁鹊答道:「病在表皮时,好治,服以汤药或拔火罐就行;病在血脉,针灸能治;病在肠胃,药酒还能治;可是病到了骨髓之后,谁也没有办法。现在大王病已入骨髓。」五天后,桓侯果然出现了生病的症状,就派人找扁鹊来,但扁鹊已经逃走了。桓侯不久后就死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讲的是「讳疾忌医」的典故,其实不尽然。这个故事讲出了许多当今科学做不到的事情。
首先扁鹊在当事人无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就知道桓侯有病,而且准确地说出病的位置,这本身就是现代医学望不可及的。现代医学是从病症入手,通过仪器测量观察所得资料做出诊断,然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弄不好还要拉上一刀、缝上几针、养上几月,再观后效。而扁鹊既没摸也没掐,单单只是看了看就知道,莫非他的眼睛便是X光扫瞄仪不成?
咱们再来看扁鹊说桓侯病的位置,首先他说病在表皮,但是当时桓侯并没有出麻疹,何来表皮有病一说呢?他又说病在血脉,这更是看不见的东东了。至于说病在肠胃或骨髓,扁鹊既没做胃镜也没有穿刺骨髓,那么凭啥说人家大王那地方有病?可见古代扁鹊的整个医学理论和诊断方式与现代医学并不是同一体系。相比之下,扁鹊更能看到病的真正来源和真相,而不是单单只针对症状入手。
回头再说说扁鹊的治病方法,第一印象是他的疗法不太痛苦:喝口汤,扎根银针,就可治好,这听起来可比那有副作用的西药片强多了。
最后说说扁鹊的为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不好妄下结论,但从这个故事看,他并没有一见桓侯就阿谀奉承,高呼万寿无疆、身体健康,而是实事求是的告诉桓侯大王有病;再见时,尽管桓侯已不高兴,他仍然直言不讳。如此几次,足可见其医德,绝非如桓侯以小人之心所猜测的那样。古代中医的重德风范与医术,由此可见一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安处逆境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的交界处,由于没有粮食,一连七天没有吃到饭,只能煮野菜汤充饥。弟子宰予又累又饿,都快要支撑不住了,而孔子却还在屋内边弹边唱,好不快活。
此时颜回正在外边择野菜,弟子子贡和子路在一边悄悄的说:"咱们老师两次被鲁国哄出国门,又被齐国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在宋国差点儿被宋国司马杀掉,现在又弄得被围在陈、蔡的边界七天寸步难行。要杀老师的人没有人治他们罪,凌辱老师的也无人问津,但咱们的老师却又唱又跳,从未停止过,难道是咱们老师恬不知耻吗?"颜回听后,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是好,就进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后长叹一声说道:"子路和子贡,真是不懂道理,让他们过来,我有话要说。"子路和子贡进来,子贡说道:"现在确实是够困窘的了。"孔子拍案而起说:"道德高尚的人所谓的得志,指的是自己的主张能施行于天下,不得志指的是自己的主张不能施行于天下。现在我孔丘胸怀仁义,却遇上天下大乱,所以我的处境才会是这样,这怎么能说是不得志呢?所以说要在反身自问时不因违背自己的理想而内疚,在遇到困难时要能不失自己的品行。寒冬到了,在大雪纷飞时,才会知道松柏生长的茂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2: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审询颜回偷饭
「孔子厄于陈蔡,跟从他的人有七天没饭吃了。子贡将他所贩来的货品,设法运出重围,卖掉,换来一石米。颜回与仲由两人,在一间破屋里负责煮饭,适巧,屋上有团黑灰,掉落在饭上,颜回当即将之吃掉。未料子贡在屋外井边,望见此事,心中不悦,乃怀疑颜回竟然偷偷吃饭,太不应该。
他进来向孔子问道:「仁人廉士,到了穷困的时候,也有变节的吗?」孔子说:「既然变节,怎配称仁人廉士?」子贡说:「像颜回那么有德行,夫子常常夸他赞他,他当然不致变节吧!」孔子说:「是的,回不会变节的。」子贡即将颜回在破屋偷偷吃饭的事实具告,孔子很觉诧异,说道:「我信回有仁德已经好久了,虽然如您所说的这件事,不能除去我的怀疑,如他真的偷吃,必另有缘由,您且暂不声张,此事由我处理。」
孔子将颜回召来对他说:「以前我梦见先人,似乎对我有所启示和庇佑,您快点炊饭,我饿了,想吃饭呢!」颜回说:「先煮的饭,有屋上的黑灰落上,我想若任它在上面,则不洁净了,若将饭倒掉,则大家都在饥饿状况下,又未免太可惜,不如让我来吃掉吧!免得大家都吃那不洁的饭,而且那饭根本就不能作祭的,于是我就吃了下去了。」孔子说:「对的,我若遇到这种情况,我也要吃下去的。」颜回退下,孔子对弟子们说:「吾之信任颜回,并非现在才开始呀!」从此弟子们对颜回更加悦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智慧
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
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爲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産 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爲,道産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著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所以道産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
他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 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 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把它发展爲定命论。
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爲“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爲最好是采取“无爲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爲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爲正是有所作爲,“无爲而无不爲”, 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爲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著意于“朴素”, 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爲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度。爲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爲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 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爲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种思想,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成愚民政策。 那麽,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麽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八十章》) 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老子说过,人民爲什麽过著饥寒的生活呢?是因爲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 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著深远的影响。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 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 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 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産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爲相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
他认爲,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胜刚强的道理。爲了证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的道理,他举了许多的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 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 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 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尽管如此,老子认爲在发展过程中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道理是有著积极意义的。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动荡不安、战争频繁的春秋末期,正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他提出这一观点,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过,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産生 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堆泥土筑起的;千里的远行,必须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见 《第六十四章》) 当然,老子的自然辩证观是直观的、原始的、朴素的。因此《老 子》一书中上述的这些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很值得我们珍视的一份历史遗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生平和思想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 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 也能变成福。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老子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关于老子其人、其书 及其“道论”历来有争论。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写的一个简单的传记来看, 他是春秋时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是人们对他的称呼,“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 “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他的生卒年月不详。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 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西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年4月,周景王卒,大夫刘耿立王子 猛爲悼王。王子朝杀悼王自立。晋人攻王子朝,立王子匄爲敬王。这次内战达5年之久, 西元前516年,王子朝失败,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握的图书亦被带走。 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形势的变化,使老子的地位发生变化,使他的思想起了大转变,由守礼转向反礼。 老子由于身受奴隶主贵族当权者的迫害,爲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老 子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老子》。
相传老子出关时, 骑著青牛飘然而去。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共81章,分上下两篇,共 5000多字。因爲它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后来人们又称它爲《老子道德经》。现在我 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战国时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 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
《老子》一书,文词简短,艰深难懂,因此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西汉时 道学家河上公(姓名不详)注,三国时魏国哲学家王弼注,还有清朝时魏源的《老子本义》,等等。下面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是我国第一个力图从自然本身来解释世界,而不求 助于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学家。在老子之前,人们以爲宇宙间的万物都有 神在统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称天帝。这种观念,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才开始了变化。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他在《周 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情的庄子
庄子的思想与当时的现实社会距离很远,他所说的话,不一定有人欣赏, 所以他只好用寓言,重言,卮言.朱熹说他, 只在僻处自说,是很中肯的批评,他自己也是希望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不与世俗相处,虽然这样,他却是一个至情的人.
我们看他和惠施的争辩, 可以说已经到了感情将要破裂的地步,但当惠施死后,他又痛惜起来, 庄子中记载一段经过惠施坟墓的故事: 庄子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后面随从的人说: 郢地方有人把石灰涂在鼻尖,像苍蝇翼那样薄,让匠石砍掉, 匠石转动斧头像风那么快,随手砍去,把石灰砍掉,而鼻尖没有损伤, 郢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了,命匠石说:试对我作看看. 匠石说:我是曾经做过,但那是需要有对手的,我的对手已经死很久了. 自从惠子死了以后,我就没有对手了,我没有可以谈话的对象了.
从这一段故事中,可以看出庄子对惠施的感情, 一种哀痛朋友死亡的凄凉落寞的情怀,跃然纸上,我们能说他没有情感吗? 庄子的情感,是对天地间的至情,而不是个人的私情,他看整个宇宙, 都是充满生机,天地间的一草一木,甚至一块石头,一具髑髅, 都是有生命的东西.对它们都能够发生情感,也因为他对万物都有感情, 所以对万物就没有厌恶,爱憎,是非的观念,对任何物体都一视同仁,物我之间, 没有什么差别,既然没有差别,那就不必要加以感情上的区分, 所以就变成无情,其实庄子的无情,正是他对于宇宙的大感情.
[ 本帖最后由 ^古城杨过^ 于 18-3-2007 03:40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反对机巧
庄子认为人类之所以有纠纷, 是由于缺乏坦诚,因此巧诈机变的事,屡出不穷. 有一段他反对机巧的故事:
子贡到南方的楚国去,回到晋国,经过汉水南面的地方, 看见一个老丈人正在园里种菜.打通一条隧道到井边, 抱著瓮盛水而灌溉,用力很多得到的功效很少, 子贡看见了就说:有抽水的机器,一天可以灌溉约百亩的菜园, 用力很少而得到的功效很多,先生为什么不用呢? 灌园老人擡头看了看子贡问说是怎么用的呢? 子贡回答说凿木的一端使用机械,使它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抽水, 水就像滚沸的样子,很快的涌出来了,这种机器称为橰. 灌园老人听了,变脸色笑笑的说: 我听老师说过,使用机械的必定会应用机械的方法去处理事务, 用机械的方法处理事务,必定有机谋巧变的心思, 胸中有了机谋巧变的心思,就破坏了本然纯白的天性, 破坏了本然纯静坦白的天性,就会心神不定, 心神不安的人,离天机就远了.我并不是不知道用机械, 而是认为这样做,是羞耻的事,而不肯去做吧了. 从这一段故事,我们可以明白,庄子的不用机心, 是因为恐怕破坏了纯洁的本性.反过来说, 庄子之所以能不用机心,也是由于他具有纯白坦诚的本性呀!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至圣先师---孔子
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他创新教学方法,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的精神,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他的的教育思想对后代有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7、8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在社会上已有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6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9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著孔子。
第二阶段:自37岁(鲁昭公二十七年、西元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55岁(鲁定公十三年,西元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18年的时间。这18年中,孔子虽然有4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上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68岁(鲁哀公十一年。西元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5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空有大夫的头衔,满腔的理想抱负,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于是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并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十四年中,也没有停止过教育活动。他在卫国、陈国先后住了数年的时间并没有从政。他带著弟子到列国去周游,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他们的意志也受到了磨练。孔子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的有宰我、子贡,办理政事能力较强的有冉有、子路;文学较佳的有子游、子夏。弟子中,有不少人成就卓越,对于孔子思想的传播,儒家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一生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著他的学生与后人。 学生们对老师非常崇敬,当有人诽谤孔子时.学生们站出来为孔子辩护,捍卫孔子的崇高人格。“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孔子的弟子中,有些人几乎是终生陪伴著孔子,其情感之深,胜于父子兄弟。]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中国历史上首创平民教育,也是教育改革的先趋,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春秋城市工商业的繁荣

西周时代,天子、诸侯乃至卿大夫等贵族,都拥有自己庄园的牧人和工匠,一般平民的生活也多自给自足,因此商业没有太大的进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开放山林川泽的资源,采取抽税办法令工商业者自由经营,促进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
春秋时,已出现许多独立的手工业者。到了战国,分化成众多生产部门。除青铜冶炼、制陶、纺织、造木、玉器等不断进步外,冶铁、造车、造船、制革、煮盐、漆器等都有重大发展。尤其是冶铁,更成为重要生产部门。当时手工业的地域分工格外显著,工艺水平颇高,如吴、越的刀剑,赵的冶铁,齐的桑麻、纺织,楚的皮革,都是驰名的手工业产品。
春秋、战国时,各国之间的商业交换颇为频繁。据《荀子》记载,当时北方的良马、大狗,南方的羽毛、齿革、丹青,东方的龟贝、鱼、盐,西方的皮革、文旄,都出现在中原的市场上。商业发展的另一后果,是都市的兴起。当时「各国万家之邑相望」,而各国的都会往往成了商业交换的中心,如东周的洛阳、魏的大梁、韩的阳翟、齐的临淄、赵的邯郸、楚的郢都、燕的蓟、秦的咸阳。
商业的繁荣还促进了货币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包括物品、黄金及铜币三种。物品货币有玉、帛之类;黄金货币如楚国郢都的爰金。但当时流行最广泛的是铜铸货币,其形式则因国而异,有贝币、布币、刀币和圜钱等等。由于圜钱应用起来较方便,货币渐渐采取钱形,「钱」就慢慢成为一般货币的通称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周时的铁器及农田水利

列国争霸竞雄,战祸连绵,干戈不息,但经济发展并未停滞,反而因各国竞争的需要而有所进步。当时经济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铁器的出现和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列国争霸竞雄,战祸连绵,干戈不息,但经济发展并未停滞,反而因各国竞争的需要而有所进步。当时经济发展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铁器的出现和使用。根据考证,铁制的生产工具在春秋初期就已开始使用,但那时的打造技术还不够先进。到了春秋中期,齐国已广泛使用铁器作为劳动工具,晋国则在春秋末期用铁器铸造刑鼎、铁犁,南方的吴、楚、越三国更成为铁器生产的中心。铁制工具不仅有犁、铧、锄、□、镰、□,还有斧、刀、锤等。
由于冶铁技术不断提高,春秋战国之交还出现了炼钢,并首先被用于铸剑等兵器制造业。吴、越、楚等国都是当时铸造名剑的地方,出现纯钧、湛卢、豪曹、鱼肠、钜阙、干将、莫邪等名剑。
铁器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推动了农田水利的兴修,比较著名的有「漳河渠」与「都江堰」。漳河渠修建于魏国,由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的县令西门豹所督修。都江堰是秦昭王时蜀郡太守李冰所建,位于四川岷江中游的灌县(今成都附近),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它令岷江水源源不绝地流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上的千百条大小渠道,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都江堰经历代维修扩建,不断地发挥著重大效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周概论(一)----春秋时代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时期,周王保持著「天下宗主」的威权,他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诸侯林立的情况,严重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改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周概论(二)----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疑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公元前354年,赵国攻卫,魏视卫为自己的属国,于是出兵攻打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援,齐派田忌救赵,用孙膑之计,袭击魏都大梁。时魏军虽已攻下邯郸,不得不撤军回救本国,在桂陵被齐军打败。次年,魏、韩联合,又打败齐军。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设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国大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由此造成了齐、魏在东方的均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
在秦与三晋争斗之时,齐国在东方发展势力。公元前315年,齐国利用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引起的内乱,一度攻下燕国。后因燕人强烈反对,齐军才从燕国撤出。当时能与秦国抗争的唯有齐国,斗争的焦点则集中在争取楚国。
楚国的改革不彻底,国力不强,但它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楚结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齐从秦,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代价。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当楚国派人去要地时,秦国拒不交付。楚怀王兴兵伐秦,大败而回。楚国势孤力弱,秦便东向进图中原。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公元286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秦国便约韩、赵、魏、燕国攻齐,大败齐军。燕国以乐毅为将,趁势攻下齐都临淄,攻占七十余城。齐泯王逃至国外,为楚所杀。齐国的强国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由此,秦国开始了东向大发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从此,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
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如竖井中采用垛盘支护,使采掘深处的铜矿成为可能;硫化矿冶链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工商业者和新兴地主都盼望统一。虽然统一是靠长时间战争实现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毕竟换来了历史的进步,使一种新的制度得以确立。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层层控制的统治体系,并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的统一,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的来历
列子也称列御寇,或称列圄寇,是战国时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述列子是郑国人,他居住在郑国四十年,无人知其是何人。《汉书》作者认为他生活的年代早于庄子,因此《庄子》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他的传说。
修道: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为宗。相传他曾向关尹子问道,拜壶丘子为师,后来又先后师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们的真传。修道九年之后,他就能御风而行。《述异记》中说,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风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归「风穴」,风至则草木皆生,去则草木皆落。《吕氏春秋》说:「子列子贵虚」。他认为「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列子穷而面有饥色,但拒绝郑国暴虐的执政者子阳馈赠的粮食。其弟子严恢问之曰:「所有闻道者为富乎?」列子曰:「桀纣唯轻道而重利是以亡!」他认为应摆脱人世间贵贱、名利的羁绊,顺应大道,淡泊名利,清静修道。
著作与成仙:列子著书有旧本二十篇,多寓言。刘向去其重复,存者八篇,号曰道家。道家者,秉要执本,清虚无为,及其治身,务崇不兢,合于六经。唐开元号列子书曰冲虚至德真经。唐玄宗天宝年间诏封为「冲虚真人」,宋宣和加封列子号为冲虚观妙真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秦道家思想
先 秦 道 家 是 种 学 术 上 的 派 别 , 并 非 宗 教 ,《 老子 》、《 庄 子 》 也 都 是 学 术 著 作 , 而 非 宗 教 经 典 , 它 们 成 为 道 教 的 思 想 理 论 来 源 之 一 是 历 史 形 成 的 , 也 是 道 教 主 动 地 大 加 利 用 的 结 果 。 道 教 之 所 以 能 利 用 先 秦 道 家 的 思 想 作 为 其 宗 教 教 义 的 基 石 , 是 道 家 思 想 中 有 一 些 可 供 选 择 的 因 素 。
道 家 比 较 注 重 养 生 , 其 中 有 些 思 想 便 说 到 「 长 生 」 , 如 《 老 子 》 中 有 「 谷 神 不 死 」 、 「 长 生 久 视 之 道 」 ; 《 庄 子 》 说 : 无 劳 你 的 形 , 无 摇 你 的 精 , 便 可 以 长 生 , 千 岁 厌 世 , 去 而 上 仙 , 乘 著 白 云 , 到 达 帝 乡 。 这 些 都 成 为 后 世 道 教 神 仙 长 生 思 想 的 理 论 依 据 。 先 秦 道 家 哲 学 的 「 道 」 具 有 神 秘 蕴 义 , 道 教 将 其 进 一 步 神 秘 化 , 把 它 人 格 神 化 , 使 之 成 为 有 意 志 、 有 感 情 的 造 物 主 , 从 而 使 道 家 哲 学 宗 教 神 学 化 。
有 学 者 认 为 , 老 庄 思 想 与 原 始 宗 教 本 有 渊 源 , 道 家 和 道 教 来 自 同 一 种 古 老 的 宗 教 根 源 , 故 二 者 关 系 极 为 密 切 , 道 教 是 道 家 思 想 的 延 伸 。 这 种 紧 密 联 系 正 是 先 秦 道 家 演 化 为 后 世 道 教 的 内 在 契 机 。 从 道 家 的 发 展 阶 段 看 , 有 先 秦 老 庄 道 家 、 秦 汉 黄 老 道 家 、 魏 晋 玄 学 道 家 。 先 秦 道 家 成 为 道 教 教 义 的 理 论 基 础 , 其 关 键 的 演 变 阶 段 正 是 秦 汉 的 黄 老 道 家 。
蒙 文 通 在 《 古 学 甄 微 . 道 教 史 琐 谈 》 中 指 出 : 魏 晋 以 后 老 、 庄 诸 书 入 道 教 , 后 世 道 徒 莫 不 宗 之 , 成 为 道 教 哲 学 的 精 义 所 在 , 不 可 能 舍 去 老 庄 而 谈 道 教 。 先 秦 道 家 思 想 是 道 教 形 成 的 重 要 思 想 理 论 渊 源 。
参考文献:
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上编《论老聃》、《论庄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年版、
牟锺鉴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上编第2235页,齐鲁书社1991年版
执笔人:李刚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庄子的哲学
庄子,又名庄周,生于两千三百多年前,他是中国道家之中仅次于老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基本上延续老子的主张,但也有了一些和老子不同的看法,而他的语言似乎比老子更丰富更生动也更吸引人,因为他很喜欢说故事,因此给了中国人不少著名而十分流行的寓言与神话。
基本上,庄子和老子一样,认为创造宇宙的本体就是「道」,道是「不是东西的东西」,它是在还没有任何东西产生之前的境界,而作为产生万物的根源,这和「上帝」的存在似乎有所不同。
而庄子比老子更重视「道」在我们人生之人所产生的作用或效力,一个得道或有道的人,他的人生是充满真实的趣味的,而且他能独立、自主,并享有高度的自由。
庄子说有一只很大很大的鸟,名叫鹏,它的背部就有几千里宽,飞到天上就像一片大块的云,而且可以从北海一直飞到海。这样想像出来东西其实并不存在,但却充分显示生命的伟大和离奇,庄子似乎希望人们不要被眼前有形且有限的事物所局限,而且能不断发挥自己独立自主的力量,不去依赖任何外在(身外)的事物,因此,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格可以遨游于无穷的宇宙之中,而忘掉自己,并且不去追求功和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春秋末期,封建制度破坏,诸国兼并激烈,贵族统治崩溃,兴起的是君主集权。在社会经济方面,贵族阶级的没落,平民阶级的崛起,再加上工商业发达,平民变得富裕,由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的转变,一向用来维持国家秩序的「礼」巳行不通。法家思想即在这时期萌芽而发展,至战国中期以后,法家思想巳成熟,而法学亦盛行于战国中期以后,特别在齐、三晋(韩、赵、魏)、秦最为盛行,亦是法家思想的发祥地。
法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
管仲
管仲是奠定齐国法治思想的开山祖,他的政治思想的重心在经济方面。《管子》书中的四分之一是论理财,任何一方面都以经济为著眼点。
子产
春秋时,郑国外受晋、楚夹攻,内有正卿巨室作乱,至子产出,改革郑国内政,听从舆论,择贤从政,破除迷信,著《刑书》,重刑,含有浓厚的法家气氛,主张严刑为治。
李悝
战国初期,李悝相魏,是战国初期的法理学家,著《法经》,集诸国刑典的大成,制成一国有系统的法典,其书成为秦律的渊源,后世称为律定之祖。
申不害
本是郑国的战神,韩照侯时(公元前三五八年至公元前三三二年)相韩,著有《申子》二篇,久巳忘佚。「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所以「术」是驾驭臣下的手段。
商鞅
商鞅,卫人,秦孝公时(公元前三六一年至公元前三三八年)相秦。著有《商君书》二十四篇传世,但不是他本人的手笔。他于秦孝公时实行变法,以法以信,「信赏必罚」以为治道。
慎到
慎到(公元前三八五年至公元前三零四年),赵人。他认为君主要有威势、权威,可号令人民而人民却不敢不从。
韩非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零年至公元前二三三年),是韩国的公子,与李斯同为荀子门下的大弟子,著书十余万言。著有《汉书艺文志》说有五十五篇,今本《韩非子》也是五十五篇,其中可能有后人增补。
韩非收儒家笋子的「性恶论」、道家老子的「无为」以及东周以来郑国传统的法家名家学说,构成其法术之学。其著作《韩非子》构成法家思想最完备的系统。韩非认为人的行为多从私己利己为出发点,所以人性是恶的。
李斯
李斯,楚国人,是荀子门下的大弟子。他助秦始皇废除封建,确定郡县制,建立集权中央的大一统帝国,实行法家的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在事业上全面贯彻了法家的理论,是法家理论的全面实践推行者。
总结
法家包括了法、术、势三个学派,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它萌芽于春秋时期,正式形成于战国前期,活跃于战国中、后期。之后,秦始皇用法家思想统一了全中国,法家成为了秦王朝的统治思想,赢得了独尊的地位,进入了全盛期。但好景不长,随著秦王朝的速亡,法家也很快失去了它原有的地位,而被儒学所代替。法家造就了一个强大的秦王朝,同时它也促使了秦帝国的迅速灭亡。秦时焚书坑儒,儒家打击甚大,至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家逐渐得势,法家思想常与别家混杂,如三国时代蜀之诸葛亮,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王猛,宋朝王安石,明朝张居正等都是儒家中重法制精神的人物,可见法家在中国政治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与子路

春秋时鲁国的孔子有三千学生,而其中有名的为七十二贤。这七十二贤人中有个叫子路的,他并不是文质彬彬的弟子,原来是个桀骜不驯的莽汉子。
一天,尚不年迈的孔子带著他的学生子路出游到深山老林去避暑。春秋时夏天的天气并不比现在凉爽。孔子上了山已是汗流浃背,跟在身后的子路也敞开衣衫任腥热的山风把胸毛吹得东倒西歪。孔子在一块大石上坐下之后说口渴死了,让子路去寻些水来喝。
子路打开随身的包袱取出石臼走到一条小溪的上游,小溪喷珠吐玉,泉水清凌如碧。子路在用石臼舀水当儿,一抬头忽然看见他面前的草丛里黄灿灿的鲜花开得正盛,定睛再看时那根本不是一簇艳丽的鲜花,而是斑斓炫目的猛虎㼿在那白额黄斑虎吼声震山扑过来的瞬间,子路纵身跃到猛虎的身后一把揪住了老虎尾巴。子路力大过虎,就好像若干年后的武松那样赤手空拳把猛虎打死了。他揪断了死虎的尾巴揣在怀里以作凭证,准备向孔子炫耀,然后荡了荡泉水舀了满满一大臼泉水返回原地。子路递水给孔子时喜滋滋地问道:“先生,上士智能过人、武艺高强的人怎么样打死老虎㼿”
孔子抿了一口清凉的泉水回答:“上士打老虎先揍虎头。”
子路敛住笑容又问:“那中士呢㼿”
孔子喝了好几口水道:“中士打老虎,先揪虎耳朵。”
子路不高兴地接著问:“那么,下士打虎是个什么样子呢㼿”孔子清了清嗓子:“下士打虎拽住老虎尾巴才敢动手。”
听完孔子的话,子路感到受了侮辱,扔掉老虎尾巴,怨恨地说:“先生大概明知泉水被一只猛虎守著,竟然让我去打水,是存心想害死我㼿”
子路在质问孔子的时候,趁孔子只顾喝水不留意的空隙,就手抓起一个石盘揣在衣襟底下。那石盘边缘十分锋利,子路怀揣著石盘准备在适当时机如掷铁饼似地抛起石盘,然后石盘会在空中飞旋,划一道闪亮的弧,顷刻之间即会把文弱不堪的孔先生击个脑浆涂地。
子路预谋好这一切,站在孔子面前咄咄逼人地发问:“孔先生,你说,上士杀人是怎么个杀法㼿”
孔子一愣,随即镇静地回答:“上士杀人用笔尖。”他怕学生听不懂,解释道,“用笔墨写在竹简上或刻在甲骨铜鼎上,以文字昭示天下,把人置于死地。”
子路怒气未减地又问:“那么中士该如何杀人㼿”
孔子慢条斯理地回答:“中士杀人用舌尖。人的舌头是软的,能把方的说成圆的,圆的说成扁的,众口铄金,也会杀人不见血。”
子路居心叵测接著问:“那么下士该如何杀人?”
孔子若无其事地回答说:“下士呀,下士杀人用怀里揣著的一个石盘㼿”
子路一下子泄了气,他扔掉怀里的石盘,五体投地跪拜了孔子。从此对孔子心服口服,忠心耿耿。
后来,子路和孔子的其他门生,把孔子治国平天下很有历史穿透力的言论整理成《论语》流传下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兼爱非攻-墨子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极为黑暗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黑暗残
酷指的是,周室衰微,列国之间,强凌弱,众凌寡,战祸连年,生命朝不保夕。
光辉灿烂指的是,许多有抱负的思想家,为了救国淑世,纷纷著书立说,各自形
成学派,而有百家争鸣的盛况,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黄金时代。孔、孟主张仁义,
老、庄倡导无为,强调「兼爱非攻」的墨子则日夜不休,到处奔走救世,他刻苦
勤俭,牺牲奉献的精神,深受当时人们的敬佩。
有关墨家的记载:孟子一书曾提到:「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韩非
子则更明确地肯定墨家的地位,他说:「世之显学,儒、墨也。」由此可见,墨
子的学说在当时非常受到重视,是很有地位的学派。墨子的生平事迹,正史上却
没有详细的记载,反而散见于墨子书、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古籍中。根据近代学
者的考证,墨子,姓墨,名翟,鲁国人,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夫,出生于周敬王三
十年,死于周威烈王二十年左右。
墨子是一位热心救世的人道主义者,生平最敬佩夏禹,以夏禹勤劳刻苦、服务人
群的精神,为自己立身处事效法的典范。在学术方面,墨子创立了「兼爱非攻
」的理论,所谓的兼爱是指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也就是爱人如己的博爱精神。
墨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动荡不安,最主要的原因,是导源于人类的自私自利,彼此
不能爱护对方。如果有一天,人人都能做到,以爱自己的心态来爱别人,爱护别
人的亲友就像自己的亲友一样,爱护别的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一样,自私自利的
心态完全泯除,则世界不再有战争,人间才有真正的太平。非攻是指战事是不义
的行为,也是人类的悲剧,因为每发生一次战争,就不知要毁坏多少财产,牺牲
多少性命,造成多少家庭的破碎;因此,墨子极力主张停止战争。
当时最有名的工程师公输般,替楚国制作一种攻城的云梯,准备侵略宋国。墨子
为了阻止这场战争,特地由鲁国走了十天十夜的路程,赶到楚国的首都,规劝楚
王放弃侵略的计画,并且当场与公输般作攻守的演习。墨子解下衣带,围成四方
形,当作城墙,进行防守。公输般发动九次的攻击,都被墨子轻而易举地化解。
公输般已经技穷,墨子却还是从容不迫。最后,公输般悻悻地说:「我知道怎样
对付你,但是暂时不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要怎样对付我,暂时我
也不讲出来。」坐在一旁的楚王感到十分疑惑,便问墨子究意是怎么一回事?墨
子才说:「公输般的意思,是要把我杀掉;如此,你们就可以轻易地灭掉宋国。
其实,我来楚国之前,已经派遣禽滑厘率领三百名弟子,拿著防御工具,到宋国
去等候你们了。现在纵使把我杀掉,又有什么用呢?」楚王听完之后,只好无可
奈何地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从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墨子为了排
难解纷,消弭战争的发生,甚至冒著生命的危险也在所不惜。
墨子本人非常刻苦自励,穿粗布衣服,住破旧房屋,戒除休闲娱乐,餐饮劣等食物
,一切生活力求简朴。学生们也效法他的行为,积极为民除害,手足胼胝,而目黧
黑,工作认真,不畏艰苦。他们认为只要是有利于天下的事,即使是赴汤蹈火,也
都愿意奉献牺牲。墨子的伟大人格,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墨子的学说,也成为当
时的显学。
除了兼爱非攻之外,墨子还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尚贤是墨
子的政治思想,墨子曾说:「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意思就是选贤与能,只
要是贤能的人,不问他的出身背景,都可推举为官;而颟顸腐败的大臣,应该迅速
斥退。尚同是墨子的社会思想,只要贤人在位,民众有了认同的好榜样,向贤人看
齐,天下是非善恶的标准一致,社会就不会动乱了。节用是墨子的生活思想,劫掠
资源,挥霍无度,是致乱的根源,只有节约使用有限的物资,力求简朴的生活,才
能民生乐利。节葬是对民俗的看法,墨子反对儒家久丧厚葬的做法,认为与其浪费
庞大的资源在死人的身上,倒不如用来济助贫穷的活人。非乐是墨子对休闲的看法
,墨子是一位功利主义者,一切都是以利为出发点,凡是声色之美,口体之欲,都
会劳民伤财,对天下不利,所以反对音乐。另外,墨子还提倡尊天事鬼的思想,鬼
神有赏善罚恶的力量,只要大家都能相信鬼神,便没有人敢做坏事了。
墨子一生勤劳刻苦,奔走救世的精神是令人敬佩的,不分亲疏,一视同仁的兼爱
,非常崇高,具有宗教家情怀,却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认为厚葬久丧是劳民伤
财,也不为人所认同,所以他的学说在他去世后便没落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3-2007 04: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卓越的思想家--墨子
墨子名翟,墨家的创始人,相传原是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卓有贡献的自然科学家。墨子大约出生在周敬王四十年(西元前480年)左右,卒于周威烈王六年(西元前420年)左右。他出生正逢春秋战国之际,百家争鸣,诸子创说,涌现出许多思想家和科学流派。墨家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墨子学派所代表的是小生産者、小私有者中下阶层的利益,主张“尚贤”、“兼爱”、“节用”等,反映墨家学派革新政治、反对压迫等进步思想。在认识论上,墨子重视生産知识,承认外部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强调感性直观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在二千多年前的古代,墨子就具有这些唯物主义倾向的观点。无疑,这也是墨子和他的学派能够在自然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重要原因。
墨家学派著作的总汇是《墨子》,原共七十一篇,现存五十三篇,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等四篇合起来称爲《墨经》。这四篇现加上《大取》、《小取》两篇,称爲《墨辩》。也有人把这六篇叫做《墨经》。《墨经》是《墨子》一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部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的科学著作。书中不仅涉及到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等社会学范畴的广阔内容,还包含有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和几何学等自然科学方面的多种知识,其中有些问题阐述严密,说理透彻,立论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例如,对浮力的认识,墨家不仅定性地认识到浮力同重力的平衡关系,而且有了定量的概念。这和后来希腊学者阿基米得(西元287-前212年)创立的浮力原理是一致的。又如,墨子和他的学生们做了世界上最早的针孔成像实验,并且第一次科学解释了光直线传播 。
《墨经》是墨子本人所著,还是他的后学门人编撰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墨经》中记录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手工业方面的许多重要知识,提出了古代物理学和数学的许多概念和见解,可以说:《墨经》在古典哲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可是令人惋惜的是,墨家科学研究的传统没能延续下来,被历史湮没了。直到清朝后期,才有了重新探讨《墨经》的涵义。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