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唔讲得

道教与道家的同异

[复制链接]
alvinc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6-8-2006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alee888 于 6-8-2006 05:24 AM 发表

道教的宗教教义中也包含老子道家的智慧~同意~


會不會你們一直說的道教就是天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6-8-2006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vinchua 于 6-8-2006 08:28 AM 发表


會不會你們一直說的道教就是天道﹖

天道﹖ 是甚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7-8-2006 03: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vinchua 于 6-8-2006 08:28 AM 发表


會不會你們一直說的道教就是天道﹖

天道与一贯道同流,非佛非道!
提倡五教同宗,期待龙华三会时返回天堂的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06 03: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月光菩萨 于 7-8-2006 03:01 AM 发表

天道与一贯道同流,非佛非道!
提倡五教同宗,期待龙华三会时返回天堂的宗教。

此事是否証實、誰下的定論、是否你个人意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7-8-2006 03: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alee888 于 7-8-2006 03:04 AM 发表

此事是否証實、誰下的定論、是否你个人意見、

请查辞典:
书名:《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
作者:濮文起主编
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年10月出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06 03: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月光菩萨 于 7-8-2006 03:24 AM 发表

请查辞典:
书名:《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
作者:濮文起主编
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6年10月出版

作者~作~
是否正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alvinc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7-8-2006 08: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月光菩萨 于 7-8-2006 03:01 AM 发表

天道与一贯道同流,非佛非道!
提倡五教同宗,期待龙华三会时返回天堂的宗教。


没有错。
五教乃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家,道家。
我们不分宗教,一起享受美妙的宗教教义。
那么这个世界就少了隔离,多了温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8-2006 08:3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道清 的帖子

在现代,一本经书就想满足人的求知欲似乎太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alvinchua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7-8-2006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神气 于 7-8-2006 08:31 AM 发表
在现代,一本经书就想满足人的求知欲似乎太少了。


经典受用一生,比起那些俗尘的读物,简直是大巫见小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道清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7-8-2006 04: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神气 于 7-8-2006 08:31 AM 发表
在现代,一本经书就想满足人的求知欲似乎太少了。

重质不重量

兄台此言似乎有影射他教嫌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月光菩萨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8-8-2006 12: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laxyoong 于 27-7-2006 05:36 AM 发表
道教里神仙满天飞!
明明释伽佛、老子、孔子都是人,是圣贤,道都把他们神化了!
道教不理解圣贤中的教义,却只顾着崇拜偶像,崇拜鬼神、修学巫术!!!!
香火漫漫!!空气污染!!!

来到道教和民间信仰,就要懂得区分那些是道教,哪些是佛教,哪些是民间信仰!那些又是圣贤!
基本上,这有些难度,但是如果用心去观察,不难发现道教有道教的神仙系统,儒教有儒教的信仰系统,佛教有佛教的佛菩萨系统。我们不难发现,在有系统的信仰里,道教的神仙里并没有佛菩萨,当然更不会有圣贤。
道教系统里有圣人,但是他们是王喆、邱处机、马钰、谭处端、王处一、郝大通、刘处玄和孙不二等,其中王喆就是我们在小说里熟悉的“中神通”王重阳,后七人被称为北全真七子。 其中马钰也称为“丹阳真人”、丘处机也称为“长春真人”、谭处端也称为“长真真人”、王处一也称为“玉阳真人”、郝大通也称为“太古真人”、刘处玄也称为“长生真人”、孙不二也称为“清静散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06 10: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8 道清 的帖子

我是绝对如果道家理论可以发展得更丰富、完整些就更能被大众接受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8-2006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神气 于 8-8-2006 10:46 AM 发表
我是绝对如果道家理论可以发展得更丰富、完整些就更能被大众接受了!


大家多点融合一起切磋论谈,希望神气兄能把道学发扬光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07 02: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家与道教

来这里聊道家思想与道的教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07 02: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跟你討論的範圍純粹在於先秦道家是不是宗教,並沒有否認道家是道教和黃老道的源流以及否定道家對於道教和黃老道的貢獻,討論請切題。

你没有规定是【先秦】道家?还是现今所谓道家思想,道家衍化成一种教义难以分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07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文化与新昌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往往是通过它的文化来传承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会深深地印在集体的记忆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是最具生命力的。对于具体的地区来说,自然也会有它独特的地域文化传承。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在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始终是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为中国文化的正统,是主体;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及以此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主干。儒道互补,再加上外来的佛教,构成了二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基本格局。道教作为三教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等方面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理教义体系,累积了大量的经籍与文献资料,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并指出人们往往憎和尚、憎尼姑,却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道教是现存的中国宗教中影响最大的本土宗教,是在继承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主要是道家学说)、殷商以降的鬼神崇拜和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它的历史非常悠久。道教的思想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之一。它与中华传统文化浑然交融为一体,但又有自己的风骨与特色。


道教形成宗教实体,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认为始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迄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但若追溯到战国时期齐燕沿海一带宣扬神仙方术,《史记·封禅书》所谓的方仙道与西汉时托黄帝而言的神仙方术、托老子而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则这种以神仙信仰为特征的宗教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时期。道教兴盛于唐宋,至明清两代,由于种种原因已显衰微,时至今日,道教已失去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地位,但如同儒学和佛教一样,道教对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绘画、建筑、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化学、天文、地理以及思维方式、伦理道德、民俗、民族关系、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等各个方面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影响,至今仍在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得到保留,我们认为,如果加以深入探讨,不难发现,它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对我国的影响,是远远超过佛教的,因为它毕竟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此,了解一点道教文化,对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一)


    佛教在新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久闻于世,而道教的传播和影响,则似乎知之者甚少。其实,道教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在新昌地区要比佛教文化更为早出。东汉时的剡东(今新昌)已有刘阮遇仙的故事流传于世,说新昌是道家神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亦不为过。


剡人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故事,流传甚广,为文学史上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名篇。以此为题材的诗歌、小说、戏曲数不胜数,既是遇仙故事的代表作,也是非神话性的最原始的神仙故事。因为刘阮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阮肇的故乡在今嵊州阮庙;刘晨的后裔刘尚之其人,唐代从剡地流寓广西贵县,据说歌仙刘三姐即其女儿(参见《文汇报》1987.11.17日文),今新昌刘门山中尚有刘阮庙、采药径、桃源洞、惆怅溪等遗迹。历代名流如曹唐、元稹、王十朋、阮鄂、齐召南、袁枚、黄炎培、郁达夫等都有相关诗文传世。如元曲大家马致远有《刘阮上天台》杂剧,晋干宝《搜神记》、陶潜《搜神后记》、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都载有这一故事,内容大同小异。大意是,东汉永平间(一说公元62年,一说公元72年),剡人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迷路乏食,摘桃充饥,沿溪行,遇二女,姿容绝妙,相邀还家,殷勤款待,结为伉俪。住半年,春鸟悲啼,思归出山。至家无复旧居,已历七世。晋太元八年(383),刘阮还山,寻仙无着,徘徊惆怅溪头,不知所终。故事流传很广,天台、嵊州亦有刘阮桃源遇仙之说,考诸文献,应以新昌刘门坞、刘门山为是,诸多误会,只因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迁所致。刘阮采药误入桃源的故事,在中国道教史和文学史上有相当大的影响,而其观念上的源头则可上溯至道教的神仙和洞天福地的理念。


    道书记载“剡多名山”,三国有杨祖德剡溪觅金刀的传说流传,并有“两火一刀可以避灾”的谶言。刘晨、阮肇、袁根、柏硕(一说袁相、根硕)采药、驱羊,入山遇仙,均系剡人剡事,流传甚广。神仙思想的弥漫,促进了道教在新昌的传播。






(二)


    东晋后,北方士族大批南迁,佛道相融、玄风大炽。支遁发挥了老庄义理,誉称“支理”。


王羲之晚年隐逸修道鼓山紫芝庵。鼓山在今新昌县城,一名屏山,海拔110米,“脉自旗峰,降于平衍,岿然突起。圆顶若鼓若屏,有良泉可田,山横截水浒,为邑之门户。”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35年),王羲之辞官,隐居剡东,“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不远千里……穷诸名山,泛牧沧海……”(《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信奉天师道(正一道),新昌鼓山就是他晚年隐逸之地。新昌的《琅琊王氏宗谱》和《梅山王氏宗谱》均收录了唐代人路应撰《唐越州剡县鼓山王右军祠堂记》,云“(王羲之)早镇金庭,晚遁鼓山……创金庭道院于功岭(即新昌王罕岭),晚年托迹炼丹鼓山,创紫芝庵,置山市田。其孙相国尚之居剡,立祠于麓,以奉祀事,轮奂翚飞,成一方千古之壮观。”晋平四年(360),王羲之有《鼓山题辞》一文“……致政金庭,南明别墅,光鼓西涯,剡邑东鄙,绝巘周垂,崇岗顿起。鼓宏对旗,巅夷若砥。其地可锄,有药堪饵。奚翘沃洲,岂让天姥。结庵紫芝,爰居乐土……”。可见王羲之曾在鼓山炼丹、采药、结庵、还置有田宅,居住时间相当长,非徒足迹所至而已。


  王羲之创金庭道观,南朝·梁文学家沈约(441-513年)和唐代文人裴通有《金庭观碑记》流传至今,指出道观在剡县东南七十里,地形高耸险要。宋代陈永佚作《右军祠堂碑》明确指出:“右军隐剡东,创金庭道观于罕岭”。据晚清新昌文人俞函三先生在《沃洲小记》中考证,金庭观原在新昌王罕岭(今沙溪镇),唐宋后移建嵊县上东,即今王羲之墓地金庭观。


(三)


  据《晋书》记载,新昌有鳌峰“栈钟出井”的故事,新昌旧县志亦见记载。晋元帝司马睿在王谢大族的辅佐下称帝,东南政局相对稳定下来。称帝前,曾使郭璞占卜,得“豫”“睽”二卦。郭璞预告司马睿:“会稽当出钟(乐器)以告成功,上有勒铭,应在人家井中得之。爻驳所谓‘先王作乐以崇德,殷荐之上帝者也。’”预言果然应验,司马睿称帝次年(317年),太兴初,会稽剡县人果于井中得一栈钟,长七寸二分,口径四寸半,上有古文奇书十八字,云“会稽岳命”,余字不识。出钟处即剡东(今新昌县)鳌峰(大市聚)一山村。出钟之井迄今尚在,此井因以“钟井”命名,地亦名“钟井村”。栈钟出井的故事,实质上是为创建和巩固东晋政权借占卜所造的舆论,但说明东晋时期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已深入上层社会和民间,剡东亦因“王气所聚”“天命攸归”而名声卓著。此后大批高级士族名人相继入剡,新昌山水顿放光彩。“五马渡江”“会稽出钟”,给新昌这一地域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四)


我国的道教,以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为主旨,认为高山是神仙之所居。所谓“仙”,《释名·释长幼》云:“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道教理想的成仙修道环境,应是白云缭绕,幽深僻静,脱俗超尘,拔地通天的名山。纵观天下的名山,大同而小异;因此,也可以说,名山文化是依托名山,以宗教文化为主体,以崇尚自然为核心思想的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称仙人、真人所居住的名山为洞天福地。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和道书《云笈七签》等道籍记载,道教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可见道教所谓洞天福地,其实便都是我国的一些十分秀丽的景区。


七十二福地,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之,为得道之所。何谓“真人”?《淮南子·本经训》云:“莫生莫死,莫虚莫盈,是谓真人”。一般说,道教的“真人”,大都是受帝王封诰的“仙人”。如唐代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等。七十二福地中,新昌就占了三座道教历史文化名山,即第十五福地的沃洲山,由真人方明所治;天姥山为第十六福地,真人魏显仁治之;第六十福地是司马悔山,由李明仙人治之。可见新昌的道教,在全国有一定的名声和地位,这与《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的作者杜光庭长期活动在与新昌为邻的天台山有密切的关系。


  新昌地域环境处于会稽、四明、台剡之间,山势盘结,四周道教气氛亦十分浓厚。会稽若耶溪为第十七福地;四明山为道教第九洞天;金庭山为第二十七洞天;天台灵墟(即天台桐柏山)为第十四福地;赤城山玉京洞为道教十大洞天之六;黄岩委羽洞为十大洞天之二;括苍洞为十大洞天之十;临海盖竹洞为道书所称的三十六小洞天的第十九洞天;仙居麻姓洞为第二十八洞天等。新昌周围可谓道教宫观环布,密度很高,极一时之盛。新昌一县中有三处道教福地,亦属罕见。


南朝至隋唐,是道教的发展与兴盛时期,著名道教(道家)人物纷纷流入台剡,使剡东成为“仙灵窟宅,烟霞原委”,著名道教人物先后入剡的有葛洪、赵广信、褚伯玉、顾欢、孙韬、司马承祯、吴筠、贺知章等。大诗人李白,亦别东鲁诸公,访道求仙南下天姥山。特别是唐代司马承祯,承江苏茅山(句容)道派,师事陶弘景再传弟子潘师正,隐居桐柏宫三十年,极得李唐王朝尊隆,受武后、睿宗、玄宗召见,四次入京。他往来于天台、新昌间,新昌有其遗迹悔山、悔桥、悔庙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1-2007 02: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宫观是道教信仰的产物,主观上是为道教举行活动和供道士栖息而建,客观上起着展示道教面貌的作用,形象化地解答了“何谓道教”的问题。宫观建筑及其中进行的道教活动,不仅集中地体现着道教信仰,而且闪耀着其他文化门类的光华,是文化的厚重载体。我们将宫观承载的综合性文化,称之为宫观文化。而宫观所举行的道教活动和道教教职人员的日常起居等等,则是宫观文化中最具现实性、最具活力的部分。宫观若停止了宗教活动,失去了宗教教职人员,则意味着宫观文化失去了活的部分。在古代,宫观的节日往往就是民众的节日,庙会便是一种庆祝宫观节日的约定俗成的形式。今天随着搞活经济,物阜民丰,久违的宫观庙会也在全国各地再显光彩。


    新昌晋时有王羲之创紫芝庵,采药炼丹于鼓山。


  由宋至明,新昌史载有道观七座。即鼓山真圣观,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林安宅建,宝庆中赵时佺重建;桃源观,在东山流河岭北,建于宋嘉定前;崇真道院,在新昌城东,宋石迪之建,始名栖霞,淳祐中陈雷改建,名小蓬莱,元代至元中完颜从中重建;佑圣道院,在县西百步,元代至元十三年(1276年)道士侯湛然建;真武帝院,在鼓山,明尚书吕光洵建(见新版《新昌县志》);另外,鼓山昔有玄真观,塑元真帝师像,明时已废。金庭道院,县东六十里,在王罕岭。“右军隐剡东,创金庭道院于罕岭(据《王氏宗谱》记载)”。可见,宫观文化,在新昌道脉绵长。


然而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新昌的道观相继倾圯,信道民众失去活动场所而散处民间。据有关资料,民国21年(1932年)时,新昌县尚有正式道徒82人,其中男道57人,女道25人,多为在家的火居(火炬)道士。火炬道为明末遗民所隐托,以示不忘明室,不立道观,世袭相传,可婚娶,不重修炼,以念忏为主。民国时期新昌有道士班数家,东门有道士吕福生、吕钦文,柏树巷有华老,南门有刘家兄弟。各家拥有法器、经文、袈裟、锣鼓、弦管等,为人荐斋、送殡、招魂、逐煞、做道场、放焰火,端午、春节还放符。


(六)


    城隍信仰这一与道教文化密切相关的历史社会现象,由来已久,至今尚在民间流传。


城隍由《周礼》蜡祭八神的水(即隍)庸(即城)衍化而来。道教将城隍列入地祗。《太上老君说城隍感应消灾集福妙经》说他是“翦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道门定制》又以“城隍”为“管领”之神。通常道教以“城隍”为幽冥世界府、县地方神。城隍信仰盛于唐宋,尤以明代为最。新昌城隍庙原在西街通会门内(今文化馆所在地),因西街扩建1986年底整体搬迁至千佛岩景区。城隍庙内尚存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新昌县城隍的敕封制文碑一方。新昌城隍庙,初建于宋,元至大二年重修,明洪武三年再建,明成化十一年重修。现存戏台为成化十一年建筑,仪门虽经修缮仍袭明制。现存大殿为清光绪年间的建筑,全殿皆用石柱,柱上或阴刻或阳刻劝世人为善的楹联,书艺精湛,雕工细腻,石木结构的古建筑在新昌已经很少,迁建至千佛岩后,重新公布为新昌县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建筑中,最具价值的为大殿和明成化戏台。戏台藻井由七层十六组斗拱由大至小叠架盘结至顶,为全省现存最古的戏台之一。明成化《新昌县志》记载:“正月望前,市人俱出钱做灯,于十三日鸣金击鼓,侑以彩旗,迎之各庙相赛,欢声喧哄,各乡并本处民众集观。又做戏通宵达旦,至十六七才止。”清中期每年由“六堡公所”主事酬神演戏活动。周而复始,相沿成习。新昌城关镇每年有三次庙会,都属于道教庙会的延伸,改革开放以来,庙会事实上也成了市场经济、物资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农历三月廿八是原来东岳庙庙会(东岳庙原在大佛桥西),七月半是原盂兰盆庙会;九月十二是原来的城隍庙庙会。有意思的是盂兰盆庙会源出佛家的故事目莲救母,却带有儒家思想,并具有道家的表现形式;七月半则是历史人物、道教地官大帝虞舜的圣诞。三次庙会盛况空前,各乡镇的庙会也从未中断,如大市聚真君殿庙会,回山白皇庙十月廿六庙会,儒岙的彼苍庙六月廿九、十月廿六庙会,澄潭龟岩潭庙庙会……这些均是道教庙会,其中尤以城关镇三次庙会和真君殿庙会最为热闹。


与新昌城隍庙相应的基层乡主庙,新昌有八座之多,有些建筑至今保存完好,虽经修缮,仍沿旧制,不失为南宋后新昌县行政区划变迁的方位性建筑。如新昌乡乡主庙在新林乡胡卜村,祀乡主卜曾公,庙宇尚存前厅、大殿,保存完整;彩烟乡乡主庙在回山白王殿,祀乡主荣王杨白,系隋炀帝后裔,为新昌南乡杨氏始祖,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后裔杨白避祸江东,道阻彩烟,遂定居于此,至宋,御赐为保应庙,庙宇屡毁屡建,今为文物保护点,农历十月二十六庙会,上市场热闹非凡;善政乡乡主庙在小将镇上叠石村,乡主吴济,由宋太宗御封,今为新昌县文物保护单位;丰乐乡乡主庙在梅渚庙外村,丰乐殿保存完整,乡主梅姑夫人,失考。今为文物保护点;五山乡乡主庙,祀南岳大帝,在城关镇坎下村,旧庙已倾圯,今庙系重建;安仁乡乡主庙在大市聚镇下蒲村,祀马岳大元帅;仙桂乡乡主庙在城关镇泉清村横山路,祀康侯大帝;守义乡乡主庙在大明市镇新中村,祀禹王。


  除乡主庙外,另外尚有处士隐逸纪念地小将镇中家岙村的罗溪山灵济显应侯庙,祀龙玉灵。他生前隐居罗山,凿池养龟于宅旁,自号慕林处士,梅妻鹤子,不事家室,专以医行于世。贫苦百姓,龙玉灵为之施治,惟取药物数事而已,妙手成春而不计酬,晚隐罗山、病逝。时人高其节,明廷敕封为罗溪山灵济显应侯,立庙祀之,碑石至今犹存。这是从实有其人其事,民众演化为神的故事。更有甚者,如沃洲山真君殿,祀宗泽。除朝廷的“三朝两敕赐”的原因外,主要还是人向所向,民众感宗泽的民族精神、爱国之心,将他由人神化为真君。


    新昌民众的道教信仰历来十分流行,道教做道场祭祖等形式,历史文化内涵十分深刻,一直沿习至今不衰。事实上,在佛教信仰的内容与形式上,也早已掺杂了许多道教的成份,这是外来宗教本土化的必然结果,只不过一般信众往往不加以认真分辨而已。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历史文化。现在由市场经济走向与国外接轨,特别应该重视历史的传承。我们不能丢失优秀的历史文化,犹如我们不能丢失自己的灵魂。


有着悠久历史的道家文化的精髓,在建设和谐社会,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我们民族的精神素质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毫无疑问,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今天的道教文化研究者和广大道教信众的肩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07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leopard_99兄的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07 02: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先贤

 

黄帝 老子 关尹 庄子 列子
中华民族之共同始祖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早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道家著名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张道陵 张角 魏伯阳 葛玄 葛洪
可称道教实际创始人 “太平道”创始人 道教丹鼎派著名理论家   葛仙翁 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学家
 
 
   
许逊 魏华存 寇谦之 陆修静 陶弘景
后世尊为净明道派祖师   上清派第一代宗师 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   他清整后的道教称“南天师道”   炼丹家、医药家、文学家、学者
 
 
   
岐晖 王远知 孙思邈 王玄览 成玄英
楼观道著名道士
隋唐著名道士 唐名道,医药学家,“药王” 唐代高道 重玄哲学流派代表之一
 
 
   
李荣 潘师正 吴筠 李筌 施肩吾
道教理论家,重玄哲学流派代表之一 唐代著名道士 唐代著名道士 道教思想理论家,政治军事理论家  
 
 
   
司马承祯 杜光庭 谭峭 陈抟 王文卿
唐代著名士,       道教理论家。 唐末五代著名道教人物 唐末五代道士,著名道教学者 哲学家、易学家 神霄派创始人
 
 
   
张继先 陈景元 王玄甫 钟离权 吕洞宾
第三十代天师,       北宋末著名道士 北宋道士,         著名道教学者 北五祖之一 北宗第二祖,八仙之一 北五祖之三酒仙剑仙诗仙
 
 
   
刘海蟾 王重阳 张伯端 石泰 薛式
北五祖之四 全真道创始人,       北五祖之五 南五祖之一,       南宗紫阳派鼻祖, 南五祖之二 南五祖之三
 
 
   
陈楠 白玉蟾 马钰 谭处端 刘处玄
南五祖之四 南五祖之五 全真七子一,       创全真遇仙派 全真七子之一,       创全真南无派 全真七子之一,     创全真随山派
 
 
   
邱处机 王处一 郝大通 孙不二 萨守坚
全真七子之一,     创全真龙门派 全真七子之一,       创全真嵛山派 全真七子一,       创全真华山派 全真七子之一       后世坤丹道法之祖 西河派、天山派、     萨祖派等祖师
 
 
   
刘德仁 萧抱珍 杜道坚 李道纯 张三丰
大道教的创始人 道教太一道的创始人 宋末元初著名道士 创立内丹中派学说 隐仙派代表,       令武当道团显赫于世
 
 
   
赵宜真 张宇初 陆西星 王常月 娄近垣
融合多家道派 第四十三代天师,     道门硕儒 内丹东派学说创始人 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中兴之祖   清代正一派道士
 
 
   
刘一明 闵一得 李西月  
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   清代著名道士 创立内丹西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1-2007 0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 “道”和“德”。

“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而发展的。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宙之后,再由宇宙产生万物。“道”又是指太空之“空”而言,缘它是无形无象的,故经书上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德”在道经中说:它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都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道教认为: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所以道教中人一定要重视修道养德;并将“道”和“德”作为其信仰及行动的总准则,必须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积德,故“道”和“德”又是道教所说“教理、教义”中的基本原则。道教主张以“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等作为处事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道”与“德”的基本原则中而发挥出来的。《道德经》里所说的“上德”、“玄德”、“常德”,其含意就是:自己做了有益之事而从不居功者为“上德”,天地对万物抱着听其自然而不主宰者为“玄德”,能将正义之事坚持而始终不变者为“常德”。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不为”就是道教最高的“教义”。必须理解,所言“无为而无不为”,它既是“道”的本性,也是“道”的现象和所发出来的作用。

  “清静”,老子认为是大自然最早的一种形态;又是指修养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种境界;也是指他所理想的社会与领导者的一种政治风格,即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清静经》中所说的“无形”、“无情”、“无名”,都是指“道”的“清静”现象而言;道教的修养工夫,应效法其“道”的“清静”与“常清静”,能做到“常应常静”,就说明已达到了“清静”的最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道”的“无为而无不为”。“清静”和“无为”本是两个相类似的概念,道书中所说的“清静无为”,纯是道教中对外联用的一种“术语”而已。

  “柔弱”,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其“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比如在修养方法上,要做到“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从物理上来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就人的生理现象而言:“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老子认为:柔能克刚,弱能胜强,是以辨证方法来说明其“柔弱”的功用和“刚强”的弊害之道理。

  “不争”,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说:“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认为:人的一切作为都应该顺乎自然,要能做到:一要能利万物;二要大公无私;三要甘处卑下;四要不与人争;五要心胸深远;六要言而有信;七要应时而动;八要善于治国;九要有办事之才,这就是老子在处世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准则。(见第八章)

  “抱一”,《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一”是指“道”的宇宙本体所说,“抱一”是指“混然一气”而言,是说道教最基本的修养工夫。如果这个功夫能在“静坐”时做到“神气混然”的境界,对于修养工夫的收益就更大了。

“寡欲”,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老子认为:对于“人欲”的节制,尤其是在修养方法上,显示的非常重要。《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中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在修养工夫上,人们能做到“寡欲”是有好处的:若能做到“无欲”为最佳。

  “精气神”,历代的道书在讲修养方法上,总是离不开其“精气神”的研究,并且认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乃是顺则生人”;能把修养工夫做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便为逆则成仙。”就修养工夫而言,这“精气神”有先天和后天之分,上乘修养工夫所讲的都是“先天”,所说“元精”非交感之精,所说“元气”非呼吸之气,所说“元神”非思虑之神。这也是道教的重要教义之一,对愿意学道的信徒们来说,是应当作认真研究的。

    总的说来,凡是用语言或文字来说明信仰某个宗教的理由的,其名称为“教理”;凡是能够根据本教中的经典著作既扼要又概括地提出几句必须遵守的话,而作为信徒们平时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则,这个准则一定要同全部“教理”相符合,其名称为“教义”。

    以上所述,是本人对道教的信仰以及教理教义的认识与体会,不当之处,请指正。

(原载《中国道教》 1987年第1期)


[ 本帖最后由 leopard_99 于 16-1-2007 02:43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1-2025 12:46 AM , Processed in 0.11710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