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集+整理] 欧洲各代王朝历史(求精) :rf:
[复制链接]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維特爾斯巴赫Wittelsbach家族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最初為巴伐利亞的統治家族。1180年奧托一世Otto I繼任巴伐利亞公爵,是為維特爾斯巴赫王朝之始。1214年巴伐利亞公爵路德維希一世Ludwig I兼任萊因Rhine王權伯爵,自此形成本家族的兩大支系:巴伐利亞支系和萊因支系。以下分別介紹該兩個支系的發展。
1. 巴伐利亞支系由1255年起陷入分裂,至1503年始恢復統一。該支系曾有兩名成員獲選為德意志國王,並曾在14世紀統治勃蘭登堡、埃諾和荷蘭。但至15 世紀該支系僅剩下在巴伐利亞之領地。至1777年巴伐利亞之君位亦轉歸萊因支系,並因此而引發一場國際戰爭(巴伐利亞繼承戰爭)。
2. 萊因支系(又稱巴拉丁Palatine支系或普法爾茨Pfalz支系)由1410年起陷入分裂。宗教改革期間,該支系領導德意志新教諸侯反對奧地利,並曾在三十年戰爭初期短暫統治波希米亞。其後萊因為西班牙侵佔,並被併歸巴伐利亞。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後,該支系恢復萊因之獨立,重振勢力,並在 1777年繼承巴伐利亞君位,成為德意志南部重要邦國。此外,本支系成員亦曾統治德意志、瑞典(註1)和希臘。隨著巴伐利亞在1871 年被併歸德意志,本支系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註1:在1654-1720年間統治瑞典的萊因支系乃屬於該支系中的茲威布呂肯Zweibrucken支系,故在此期間的瑞典王朝稱為「普法爾茨-茲威布呂肯-克里堡Pfalz-Zweibrucken-Kleeburg王朝」。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伊道夫Ydulf家族
伊道夫家族最早可追溯至洛林Lorraine公國的第一名公爵吉塞爾伯特Giselbert。約925年德意志封吉塞爾伯特為洛林公爵,是為伊道夫王朝之始。但在939年吉塞爾伯特死後,伊道夫家族便喪失對洛林公國的統治權。此後該家族一度沉寂,直至1095年該家族成員戈弗里德一世Godfried I繼承盧萬Louvain(位於今比利時中部),並改國名為布拉邦特Brabant。其後布拉邦特先後在12和13世紀併吞[下]洛林和林堡,成為低地國家地區的重要諸侯國。在1265年布拉邦特宗室海因里希一世Heinrich I在南德意志建立黑森Hesse伯國,使該家族的統治範圍擴展至黑森。在15世紀布拉邦特(連同低地國家地區多個諸侯國)轉歸[西]勃艮第,此後該家族僅在黑森維持統治。16世紀黑森陷入分裂局面,形成多個支系,其中最重要的兩個支系是黑森-卡塞爾Hesse-Kassel 支系和黑森-達姆施塔特Hesse-Darmstadt支系,這兩個支系分別統治南德意志的兩個重要邦國,直至19世紀該兩個邦國在德意志統一運動中先後被併歸德意志帝國。除了上述政權外,伊道夫家族的成員還曾在18和19世紀先後出任瑞典國王和保加利亞親王(註1),但伊道夫家族在上述兩國的統治只歷一名君主便告結束。
註1:1720年黑森-卡塞爾支系的腓特烈一世Frederik I繼任瑞典國王。1879年黑森-巴騰堡Hesse-Battenberg支系的阿歷山杜爾Aleksandur被立為保加利亞親王。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布斯堡Habsburg家族
哈布斯堡家族起源於瑞士地區的哈布斯堡伯國。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魯道夫一世Rudolf I取得斯韋比亞和德意志,並於次年取得奧地利君位,從此成為中歐地區的重要統治家族。14世紀哈布斯堡家族在中歐擴張領土,先後在提羅爾Tyrol和斯提里亞Styria建立統治。但此後哈布斯堡家族經歷多次分裂。1379年該家族分裂為阿爾布萊希特Albrecht支系(又稱奧地利支系)和利奧波德 Leopold支系,前者統治奧地利,後者統治提羅爾和斯提里亞,並在1386年再分裂為斯提里亞支系和提羅爾支系。1438年起,奧地利大公長期兼任德意志國王(兼領「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從此確立哈布斯堡家族(奧地利支系)在德意志諸統治家族中的崇高地位。15世紀末馬克西米連一世 Maximilian I繼任奧地利大公後,重新統一哈布斯堡家族。此後哈布斯堡家族在中、西歐擴張領土,至16世紀初卡爾一世Karl I(即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Carlos I 和德意志國王卡爾五世Karl V,我國史書一般稱為查理五世Charles V)在位時,兼領奧地利、[西]勃艮第、西班牙、那不勒斯、西西里等國,並且統治尼德蘭、北非和拉丁美洲之殖民地,控制意大利多國,形成一個「卡爾五世帝國」,是為哈布斯堡家族勢力之巔峰。約1521年卡爾一世把奧地利君位讓予其弟腓迪南一世Ferdinand I,自此哈布斯堡家族分裂為西班牙哈布斯堡支系和奧地利哈布斯堡支系。以下分別介紹該兩個支系的發展。
1. 西班牙哈布斯堡支系統治西班牙、[西]勃艮第、那不勒斯、西西里等國,其後又兼領米蘭和葡萄牙。16世紀尼德蘭(註1)爆發革命後,北尼德蘭脫離西班牙獨立。其後西班牙海軍為英格蘭擊敗,自此喪失海上霸權,該支系勢衰。1700年該支系在西班牙之統治為波旁家族取代。此後該支系之其餘領地亦大部轉歸奧地利哈布斯堡支系。
2. 奧地利哈布斯堡支系起初僅統治奧地利,其後又取得波希米亞和匈牙利,並繼承德意志國王和神聖羅馬皇帝尊號。1564年腓迪南一世死後,三子分立,該支系遂又分裂為奧地利系、提羅爾系和斯提里亞系。但至1665年該支系重歸統一。17世紀末奧地利擊敗奧斯曼,奪取匈牙利全部後,奧地利自此成為中歐強國。1736年[上]洛林 [Upper] Lorraine公爵弗朗索瓦三世Francois III與奧地利公主馬利亞.特里薩Maria Theresa(1740年繼為奧地利大公)結婚,自此形成哈布斯堡-洛林Habsburg-Lorraine 家族(在北意大利此家族又稱洛林-哈布斯堡Lorraine-Habsburg家族)。1737年弗朗索瓦三世改任托斯坎尼Tuscany大公(稱弗朗切斯科二世Francesco II),從此開始洛林-哈布斯堡家族在北意大利的統治。 1780年馬利亞.特里薩死後,奧地利君位轉歸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其後此家族在北意大利又取得帕爾馬Parma、摩德納Modena和倫巴底-威尼西亞 Lombardy-Venetia(註2)的統治權,使奧地利的勢力伸展至北意大利。1864年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成員馬克西米連Maximilian 參與干涉墨西哥的戰爭,被法蘭西立為墨西哥皇帝(稱馬克西米利亞諾Maximiliano,該政權俗稱為「馬克西米利亞諾Maximiliano帝國」),但該政權在1867年便被墨西哥共和政府推翻。與此同時,奧地利亦為撒丁和普魯士擊敗,喪失在北意大利和德意志的霸權,但哈布斯堡-洛林家族仍然保持在中、東歐的大幅領地,世稱為「奧地利-匈牙利Austria-Hungary帝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地利戰敗,帝國各地爆發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統治最終結束。
註1:尼德蘭原包括多個地方封建政權,至15世紀陸續為[西]勃艮第公爵繼承,形成尼德蘭地區。15世紀末 [西]勃艮第轉歸卡斯提-萊昂Castile-Leon。其後卡斯提-萊昂成為西班牙統一國家的一部分,自此尼德蘭地區便成為西班牙國王的領地。
註2:嚴格地說,奧地利哈布斯堡支系在18世紀初便已先後取得曼圖亞Mantua和米蘭的統治權,這兩個地區其後成為倫巴底的一部分。1815年奧地利奪取威尼西亞,並將倫巴底和威尼西亞兩地合併為倫巴底-威尼西亞王國,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倫巴底-威尼西亞國王。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奧特維爾Hauteville家族
奧特維爾家族源出於諾曼第的諾曼人騎士坦克雷德Tancred。11世紀諾曼人入侵意大利南部,坦克雷德諸子亦加入遠征軍。約1042年其中一名兒子紀堯姆一世Guillaume I在意大利南部建立阿普利亞Apulia伯國,是為奧特維爾王朝之始。此後奧特維爾家族在南意大利擴張勢力,征服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島,建立西西里伯國。其後羅傑二世Roger II統一西西里和阿普利亞兩地,並取號西西里國王,稱霸意大利南部,奠定日後西西里王國和那不勒斯王國的基礎(註1)。12世紀末德意志之霍亨斯陶芬家族推翻奧特維爾王朝,奪取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島。
11世紀末,奧特維爾家族成員、阿普利亞王子博希蒙德一世Bohemond I參加十字軍遠征,並在1098年在敘利亞地區的安條克Antioch建立了一個十字軍政權。此政權一直維持至13世紀終為馬木路克所滅。
註1:在歷史上,西西里和那不勒斯兩國關係密切,至1816年兩國正式合併為兩西西里Two Sicilies王國。不過由於該兩國在中古時代已曾多次出現兩國共戴一君的情況,歷來史家常把中古時代的該兩國合稱為「兩西西里王國」。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薩伏依Savoy家族
薩伏依家族原為薩伏依的統治家族。約1027年翁貝托一世Umberto I在意大利西北部建立薩伏依伯國,是為薩伏依家族統治之始。13世紀薩伏依家族在意大利西北部建立另一個政權-皮德蒙特Piedmont親王國。 15世紀皮德蒙特併歸薩伏依,至此薩伏依遂兼領薩伏依、皮德蒙特、尼斯Nice等地。1713年薩伏依取得西西里島。1720年又以西西里島換取西班牙屬地撒丁Sardinia島,自此薩伏依改稱撒丁王國(但政治重心在皮德蒙特,故史家俗稱此政權為皮德蒙特-撒丁Piedmont-Sardinia王國),並逐漸崛起成為意大利西北部強國。在拿破崙戰爭時期,法蘭西佔領薩伏依、尼斯和皮德蒙特,薩伏依家族曾一度被迫退守撒丁島,戰後恢復故土。1831 年撒丁王位轉歸薩伏依家族的一個支系薩伏依-卡涅南Savoy-Carignan支系,此後撒丁成為意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力量。1860年撒丁統一意大利大部分地區(但須割讓尼斯和薩伏依予法蘭西),並於次年正式成立意大利王國。統一後的意大利成為中南歐地區強國,薩伏依家族的地位有所上升,其家族成員阿馬德亞 Amadeus更曾於1871-1873年間繼任西班牙國王。在20世紀前期,意大利國內法西斯主義勢力崛起,對外發動擴張,曾先後征服阿爾巴尼亞和埃塞俄比亞,使薩伏依家族的統治範圍擴張至最大限度。隨著意大利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意大利王室的聲望亦空前低落,意大利最終在1946年廢除君主制,結束薩伏依家族的統治。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埃斯特-韋爾夫Este-Welf家族
埃斯特-韋爾夫家族又稱「小韋爾夫家族Younger House of Welf」,與巴伐利亞地區的「老韋爾夫家族Elder House of Welf」有姻親關係。老韋爾夫家族起源於9世紀巴伐利亞地區一位名叫韋爾夫的伯爵。該家族至11世紀絕嗣,最後一名女繼承人庫尼貢德Kunigunde 與意大利北部埃斯特侯國的創立人阿爾貝托.阿佐二世Alberto Azzo II結婚,自此形成埃斯特-韋爾夫家族。阿爾貝托.阿佐二世的兩名兒子韋爾夫一世Welf I和福爾科Folco分別成為巴伐利亞和埃斯特的統治者,自此埃斯特-韋爾夫家族遂分裂為埃斯特支系和 韋爾夫支系。以下分別介紹該兩個支系的發展。
1. 埃斯特支系起初統治埃斯特(約1208年改稱斐拉拉Ferrara),其後又取得摩德納Modena和勒佐 Reggio(均在意大利北部),並在1452年正式成立摩德納和勒佐Modena and Reggio公國,成為意大利北部重要政治勢力。但在約1598年斐拉拉為羅馬教皇國併吞,摩德納和勒佐亦於1796年為法蘭西所滅。拿破崙戰爭後摩德納被劃歸洛林-哈布斯堡家族,此支系在北意大利的統治告終。
2. 韋爾夫支系起初統治巴伐利亞,其後又統治萊因和薩克遜,並成為德意志「教皇黨」的首領,與「皇帝黨」首領霍亨斯陶芬家族爭奪德意志領導權。該家族成員奧托四世Otto IV更曾繼為阿基坦Aquitaine公爵和德意志國王(註1)。1180年薩克遜公爵海因里希三世Heinrich III兼巴伐利亞公爵海因里希十二世 Heinrich XII(我國史書一般稱為「獅子亨利」Henry the Lion)被德意志國王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我國史書一般稱為「紅鬍子腓特烈」Frederick Barbarossa)擊敗,韋爾夫家族遂被褫奪巴伐利亞和薩克遜的領地。而奧托四世的德意志王位亦於1214年為霍亨斯陶芬王朝推翻。1235年韋爾夫家族的奧托一世Otto I在德意志西北部建立不倫瑞克Brunswick公國,重建韋爾夫家族的統治。但由1345年起不倫瑞克開始陷入分裂,先後出現不倫瑞克-沃爾芬布特爾 Brunswick-Wolfenbuttel、不倫瑞克-呂內堡Brunswick-Luneburg(1692年改稱漢諾威Hanover)等封建諸侯國,韋爾夫支系遂分裂為多個支系,其中漢諾威支系先後於17和18世紀繼承薩克遜-勞恩堡Saxe-Lauenburg和不列顛的君位。但在19世紀德意志統一運動中,不倫瑞克-沃爾芬布特爾、漢諾威和薩克遜-勞恩堡最終被併歸統一的德意志國家。而不列顛的漢諾威王朝則在1901年絕嗣,不列顛王位轉歸薩克遜-科堡-哥達王朝(但部分史家把1901年以後的不列顛國王仍然歸入漢諾威王朝,參見前面「韋廷家族」註3)。
註1:奧托四世在阿基坦歷史上稱為奧東Otton。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俄罗斯帝王世系表:
基辅罗斯
862— 879年 留里克(留里克王朝开始)
879— 912年 奥列格(882年迁都基辅,从此开始基辅罗斯的统治)
912— 945年 伊戈尔
945— 962年 奥尔加摄政(伊戈尔妻)
962— 973年 斯维亚托斯拉夫一世
973— 980年 雅罗波尔克一世
980—1015年 弗拉基米尔一世
1015—1019年 斯维亚托波尔克一世
1019—1054年 雅罗斯拉夫一世
1054年雅罗斯拉夫死后,其子三分天下,基辅罗斯解体。
1054—1073年 伊兹雅斯拉夫
1073—1078年 斯维亚托斯拉夫二世
1078—1093年 弗塞沃洛德一世
1093—1113年 斯维亚托波克二世
1113—1125年 弗拉基米尔·摩诺马赫
1125—1132年 穆斯提斯拉夫一世
穆斯提斯拉夫一世死后,罗斯完全进入封建割据时期。
1132—1139年 雅罗波尔克二世
1139—1146年 弗塞沃洛德二世
1146—1154年 维雅切斯拉夫
1154—1157年 尤里·乔治·多戈里奇一世
弗拉基米尔大公统治时期
1157—1175年 安德列·安德鲁一世·伯格柳别斯基
1157—1176年 迈克尔
1176—1212年 弗塞沃洛德三世
1212—1217年,1218—1238年 尤里二世
1217—1218年 康斯坦丁
蒙古统治时期
1238—1246年 雅罗斯拉夫二世
1246—1247年 斯维亚托斯拉夫
1248—1249年 迈克尔
1249—1253年 安德列二世
1253—1263年 亚历山大一世
1263—1272年 雅罗斯拉夫三世(特维尔公)
1272—1276年 巴西尔·瓦西里
1276—1281年,1283—1294年 德米特里厄斯·季米特里
1281—1283年,1294—1304年 安德列三世
1304—1319年 米切尔(特维尔公)
1318—1326年 尤里·达尼洛维奇(莫斯科公)
1326—1327年 亚历山大二世(特维尔公)
1328—1331年 亚历山大三世
莫斯科大公国
1263—1303年 丹尼尔
1303—1325年 尤里三世
1325—1341年
1331—1341年立陶宛 约翰·伊凡一世(又称“伊凡·卡利达”“卡利达”,意为钱袋,系绰号)
1332—1341年弗拉基米尔
1341—1353年 西蒙
1353—1359年 约翰·伊凡二世
1359—1389年 德米特里厄斯·季米特里·顿斯科伊(顿斯科伊意思为“顿河英雄”的光荣称号。)
1389—1425年 巴西尔·瓦西里一世
1425—1462年 巴西尔·瓦西里二世(“失明大公”)
1462—1505年 约翰·伊凡三世(伊凡大帝,1480年脱离蒙古统治)
1505—1533年 巴西尔·瓦西里三世
1533—1584年 伊凡四世(伊凡雷帝,1547正式称“沙皇”)
1584—1598年 费奥多尔·狄奥多一世(1598年沙皇费奥多尔死,无嗣,留里克王朝告终。)
1598—1605年 鲍里斯·戈都诺夫
1605年 费奥多尔·狄奥多二世
1605—1606年 季米特里一世(伪沙皇)
1606—1610年 巴西尔四世·叔伊斯基
1607—1610年 德米特里厄斯·季米特里二世(伪沙皇)
1610—1613年 伏拉斯基拉夫(波兰公)
罗曼诺夫王朝
1613—1645年 米哈伊·费多洛维奇·罗曼诺夫
1645—1676年 阿列克斯(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
1676—1682年 狄奥多三世(费奥多尔·阿列克谢耶维奇)
1682—1689年 索非亚摄政
1689—1696年 伊凡五世
1682—1725年 彼得一世(彼得大帝,1721年称皇帝)
1725—1727年 叶卡捷琳娜一世
1727—1730年 彼得二世
1730—1740年 安娜·伊万诺芙娜
1740—1741年 伊凡六世
1741—1762年 埃尔萨维塔·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
1762年 彼得三世
1762—1796年 叶卡捷琳娜二世(叶卡捷琳娜大帝)
1796—1801年 保罗一世
1801—1825年 亚历山大一世
1825—1855年 尼古拉斯一世
1855—1881年 亚历山大二世
1881—1894年 亚历山大三世
1894—1917年 尼古拉斯二世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历代君主:
法国君主(1515—1814)
瓦卢瓦王朝
法兰西斯一世
生于1494年
于1515年即位
统治期32年
配偶:(1 )路易十二之女克洛德(2 )西班牙公主埃莉诺
卒于1547年,终年52岁
亨利二世
生于1519年
于1547年即位
统治期12年(在参加马上比武大赛时受伤死亡)
法兰西斯一世之子
配偶:凯瑟琳·德·美第奇
卒于1559年,终年40岁
法兰西斯二世
生于1544年
于1559年即位
统治期1 年
亨利二世之子
配偶:苏格兰女王玛丽
卒于1560年,终年16岁
查理九世
生于1550年
于1560年即位
统治期14年
法兰西斯二世之弟
配偶:奥地利公主伊丽莎白
卒于1574年,终年23岁
亨利三世
生于1551年
于1574年即位
统治期15年(遇刺身亡)
查理九世与法兰西斯二世之弟
配偶:洛林公主路易丝
卒于1589年,终年37岁
波旁王朝
亨利四世
生于1553年
于1589年即位
统治期21年(遇刺身亡)
配偶:(1 )瓦卢瓦王室的玛格丽特(玛戈王后)(2 )玛
丽·德·美第奇
卒于1610年,终年56岁
路易十三
生于1601年
于1610年即位
统治期33年
亨利四世之子
配偶:奥地利公主安妮
卒于1643年,终年42岁
路易十四
生于1638年
于1643年即位
统治期72年(欧洲史上统治期最长的君主)
路易十三之子
配偶:(1 )西班牙公主玛丽·特蕾莎(2 )曼特农夫人
卒于1715年,终年77岁
路易十五
生于1710年
于1715年即位
统治期59年
路易十四的曾孙
配偶:波兰公主玛丽·莱辛斯卡
卒于1774年,终年64岁
路易十六
生于1754年
于1774年即位
统治期18年(被废黜后被处决)
路易十五之孙
配偶:奥地利公主玛丽·安托瓦内特
卒于1793年,终年38岁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国历代王室婚姻、子女及其封号
一、诺曼王朝
1,威廉一世
娶佛兰德的玛蒂尔达
长子罗伯特,诺曼底公爵
次子理查,Bornay公爵
长女塞西莉
三子威廉,英国国王(威廉二世)
次女阿德里西亚
三女阿黛拉,嫁法国布鲁瓦伯爵
四女阿加莎
五女康斯坦丝
六女玛蒂尔达
四子亨利,无封号(亨利一世)
2,威廉二世
无子女
3,亨利一世
第一次婚姻娶苏格兰公主玛蒂尔达·邓凯尔德
长女尤菲米亚
长子威廉,诺曼底公爵,事故死
次女玛蒂尔达,嫁给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亨利五世死后被其父亲立为英格兰王位继承人(但因英格兰贵族的反对而失败)再嫁法国安茹家族的始祖杰弗里,生亨利二世
次子理查,无封号,早夭
第二次婚姻娶布拉班特公国的阿德里西亚
无子女
私生子罗伯特,格洛斯特伯爵
私生女西贝拉
私生女玛蒂尔达
私生子雷金纳德,康沃尔伯爵
私生女康斯坦丝
二、布鲁瓦王朝
1,斯蒂芬·德·布鲁瓦(威廉一世三女阿黛拉之子)
娶布洛涅的玛蒂尔达
长子鲍德温,早夭
次子尤斯塔斯,布洛涅伯爵
三子威廉,瓦伦和萨里伯爵
长女玛蒂尔达
次女玛丽,布洛涅女伯爵
三、金雀花王朝
1,亨利二世,亨利·德·安茹,亨利·金雀花,安茹伯爵,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
娶阿基坦的埃莉诺
长子威廉,早夭
次子亨利,安茹伯爵,诺曼底公爵,摄政王(死在亨利二世之前)
长女玛蒂尔达
三子理查(狮心王),无封号
次女埃莉诺
三女让娜
四子杰弗里,无封号
五子约翰(无地王),无封号
私生子威廉·朗斯沃德,索尔兹伯里伯爵
私生子杰弗里,约克主教
2,理查一世
娶纳瓦尔的伯伦加莉亚
无子女
私生子菲利普
3,约翰
第一次婚姻娶格洛斯特的伊莎贝尔
无子女
第二次婚姻娶昂古莱姆的伊莎贝尔
长子亨利(亨利三世)
次子理查,第一代康沃尔伯爵
长女琼
次女伊莎贝尔
三女埃莉诺
私生女琼
4,亨利三世
娶普罗旺斯的埃莉诺
长子爱德华(爱德华一世)
长女玛格丽特
次女贝娅特莉丝
次子埃德蒙,第一代兰开斯特伯爵
三子理查,早夭
四子约翰,早夭
三女凯瑟琳
五子亨利,早夭
六子威廉,早夭
5,爱德华一世
第一次婚姻娶卡斯蒂里亚的埃莉诺公主
长女埃莉诺
次女琼,早夭
长子约翰,早夭
次子亨利,早夭
三女凯瑟琳
四女琼
三子阿方索,第一代切斯特伯爵,早夭
五女玛格丽特
六女伯伦加莉亚
七女玛丽
八女伊莎贝尔
九女艾丽斯
十女伊丽莎白
四子爱德华(爱德华二世),切斯特伯爵,威尔士亲王
十一女贝娅特莉丝
十二女布兰奇
第二次婚姻娶法兰西的玛格丽特公主(腓力三世之女)
五子托马斯,第一代诺福克伯爵
六子埃德蒙,第一代肯特伯爵
十三女埃莉诺
私生子约翰
6,爱德华二世
娶法兰西的伊莎贝尔公主
长子爱德华(爱德华三世),切斯特伯爵,庞索瓦伯爵,阿基坦公爵,威尔士亲王
次子约翰,康沃尔伯爵
长女埃莉诺
次女琼
7,爱德华三世
娶Hainault的菲莉帕
长子爱德华,嘉德骑士,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诺曼底公爵,威尔士亲王(黑太子)
长女伊莎贝尔
次女琼
次子威廉,早夭
三子莱昂内尔,克拉伦斯公爵
四子约翰·冈特,第一代兰开斯特公爵(兰开斯特家族)
五子埃德蒙·兰利,第一代约克公爵(约克家族)
三女布兰奇
四女玛丽
五女玛格丽特
六子托马斯,早夭
七子威廉,早夭
八子托马斯·伍德斯托克,第一代格洛斯特公爵
8,理查二世(黑太子次子)
娶波希米亚的安妮公主
无子女
四、兰开斯特王朝(附兰开斯特公爵)
0,约翰·冈特,里士满伯爵,兰开斯特伯爵,德比伯爵,莱斯特伯爵,林肯伯爵,兰开斯特公爵,阿基坦伯爵(头衔按授封时间排列,下同)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次婚姻娶兰开斯特的布兰奇
长女菲莉帕
长子约翰,早夭
次女伊丽莎白
次子爱德华,早夭
三子约翰,早夭
四子亨利(亨利四世),兰开斯特伯爵,德比伯爵,林肯伯爵,莱斯特伯爵,赫福德伯爵,兰开斯特公爵
三女伊莎贝尔
第二次婚姻娶卡斯蒂里亚的康斯坦丝公主
四女凯瑟琳
五子约翰,早夭
第三次婚姻娶凯瑟琳·罗埃特
六子约翰·博福特,第一代萨默塞特侯爵
七子亨利·博福特,博福特红衣主教
八子托马斯·博福特,第一代埃克塞特公爵
五女琼
1,亨利四世
第一次婚姻娶玛丽·博恩
长子爱德华,早夭
次子亨利(亨利五世),切斯特伯爵,第一代康沃尔公爵,兰开斯特公爵,威尔士亲王
三子托马斯,克拉伦斯公爵
四子约翰,贝德福德公爵
五子汉弗莱,格洛斯特公爵
长女布兰奇
次女菲莉帕
第二次婚姻娶纳瓦尔的让娜公主
无子女
2,亨利五世
娶法国的凯瑟琳·德·瓦罗亚公主
独子亨利(亨利六世),康沃尔公爵
3,亨利六世
娶法国的玛格丽特·德·安茹
独子爱德华,威尔士亲王(战死)
五、约克王朝(附约克公爵)
-2,爱德华·兰利,嘉德骑士,剑桥伯爵,第一代约克公爵
娶Hainault的菲莉帕
长子爱德华,第二代约克公爵
次子理查,第二代剑桥公爵
长女康斯坦丝
-1,理查,剑桥伯爵
娶安妮·莫蒂默
独子理查,第三代约克公爵
0,理查,约克公爵,剑桥伯爵,边疆伯爵(Earl of March),厄尔斯特伯爵
娶纳瓦尔的塞西莉公主
长女琼
次女安妮
长子亨利,早夭
次子爱德华(爱德华四世),边疆伯爵,厄尔斯特伯爵,约克公爵
三子埃德蒙,鲁特兰伯爵
三女伊丽莎白
四女玛格丽特
四子威廉,早夭
五子约翰,早夭
六子乔治,克拉伦斯公爵
七子托马斯,早夭
八子理查(理查三世),格洛斯特公爵
五女厄修拉
1,爱德华四世
娶伊丽莎白·伍德维尔(两人是秘密结婚,所以有一部分英国贵族不承认其婚姻的合法性,并直接导致爱德华五世被废黜)
长女伊丽莎白,嫁给里士满伯爵亨利·都铎(亨利七世)
次女玛丽
三女塞西莉
长子爱德华(爱德华五世),嘉德骑士,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威尔士亲王,彭布洛克伯爵,被害
四女玛格丽特
次子理查,约克公爵(英王次子获约克公爵头衔自此开始),被害
五女安妮
三子乔治,贝德福德公爵,早夭
六女凯瑟琳
七女布里奇特
私生子阿瑟,莱尔子爵
私生女伊丽莎白
2,爱德华五世
3,理查三世
娶沃里克家族的安妮·内维尔,亨利六世长子爱德华的遗孀
长子爱德华,威尔士亲王
私生女凯瑟琳
私生子约翰
六、都铎王朝
1,亨利七世,亨利·都铎,里士满伯爵
娶约克家的伊丽莎白
长子阿瑟,威尔士亲王
长女玛格丽特,嫁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四世(玛丽·斯图亚特女王生母,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外祖母)
次子亨利(亨利八世),嘉德骑士,约克公爵,康沃尔公爵,切斯特伯爵,威尔士亲王
次女伊丽莎白
三女玛丽
三子埃德蒙,萨默塞特公爵
四子爱德华,早夭
四女凯瑟琳
2,亨利八世
第一次婚姻娶阿拉贡的凯瑟琳公主
长子亨利,康沃尔公爵,早夭
玛丽公主
第二次婚姻娶安妮·博林
伊丽莎白公主
次子亨利,康沃尔公爵,早夭
第三次婚姻娶简·西摩
三子爱德华(爱德华六世),康沃尔公爵,威尔士亲王
第四次婚姻娶安妮·克莱伍
无子女
第五次婚姻娶凯瑟琳·霍华德
无子女
第六次婚姻娶凯瑟琳·帕尔
无子女
私生子亨利,里士满公爵
3,爱德华六世
无子女
4,玛丽一世
嫁西班牙的腓力二世
无子女
5,伊丽莎白一世
无子女
七、斯图亚特王朝
1,詹姆斯一世,詹姆斯·斯图亚特,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
娶丹麦的安妮公主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子亨利,威尔士亲王
长女伊丽莎白
次女玛格丽特,嫁给波希米亚国王腓特烈五世,其女索非亚嫁德国汉诺威选帝侯,为乔治一世生母
次子查尔斯(查理一世),嘉德骑士,阿尔巴尼公爵,约克公爵,康沃尔公爵,切斯特伯爵,威尔士亲王
三子罗伯特,肯泰尔公爵
三女玛丽
四女索非亚
2,查理一世
娶法国的昂莉埃塔-玛丽公主
长子查尔斯,威尔士亲王,早夭
次子查尔斯(查理二世),康沃尔公爵,威尔士亲王
长女玛丽,嫁给荷兰执政威廉二世,为英王兼荷兰执政威廉三世的生母
三子詹姆斯(詹姆斯二世),嘉德骑士,约克公爵,厄尔斯特伯爵,阿尔巴尼公爵
次女伊丽莎白
三女安妮
四女凯瑟琳
四子亨利,格洛斯特公爵
五女昂莉埃塔
3,查理二世
娶葡萄牙的凯瑟琳·布拉冈萨公主
三个婚生子女未名早夭
私生子查尔斯·菲茨查尔斯,普利茅斯伯爵
私生子詹姆斯·斯科特,蒙茅斯公爵
私生子查尔斯,南安普敦公爵
私生子亨利,格拉夫顿公爵
私生子乔治,诺森伯兰公爵
私生子查尔斯,里士满公爵
(当时英国一个作家曾经评论说,国王应该是子民们的父亲,而查理二世确实是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父亲)
4,詹姆斯二世
第一次婚姻娶安妮·海德
长子查尔斯,剑桥公爵,早夭
长女玛丽(玛丽二世),嫁给荷兰执政威廉三世(表兄)
次子詹姆斯,剑桥公爵,早夭
次女安妮(安妮女王)
三子查尔斯,肯达尔公爵,早夭
四子埃德加,剑桥公爵,早夭
三女昂莉埃塔,早夭
四女凯瑟琳,早夭
第二次婚姻娶摩德纳公国的玛丽
五女凯瑟琳,早夭
六女伊莎贝尔,早夭
五子查尔斯,早夭
七女伊丽莎白,早夭
八女夏洛特,早夭
六子詹姆斯(老王位觊觎者)
九女路易丝
另有五个子女未名早夭
5,玛丽二世
嫁给荷兰执政威廉三世
三个子女未名早夭
6,安妮
嫁给丹麦王子,奥尔登堡公爵乔治
长女玛丽,早夭
次女安妮,早夭
长子威廉,格洛斯特公爵,早夭
三女玛丽,早夭
次子乔治,早夭
另有13个子女未名早夭
八、汉诺威王朝
1,乔治一世,乔治·路易斯·古埃尔夫,乔治·冯·汉诺威,嘉德骑士,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汉诺威选帝侯,塞尔公爵(Duke of Celle)
娶索非亚·多罗西亚
独子乔治·奥古斯特(乔治一世),嘉德骑士,特维克斯伯里男爵,诺萨勒敦子爵,米尔福德黑文伯爵,剑桥伯爵,剑桥公爵,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威尔士亲王,塞尔公爵,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汉诺威选帝侯
2,乔治二世
娶安斯巴赫的卡罗琳
长子腓特烈·路易,嘉德骑士,格洛斯特公爵,斯诺顿男爵,兰塞斯顿子爵,埃尔汉姆伯爵,埃利侯爵,爱丁堡公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切斯特伯爵,威尔士亲王
长女安妮,嫁荷兰执政威廉四世
次女艾米莉亚
三女卡罗琳
次子乔治,早夭
三子威廉,剑桥公爵
四女玛丽
五女路易丝
*威尔士亲王腓特烈·路易
娶萨克森-哥达-阿尔滕堡的奥古斯塔
长女奥古斯塔
长子乔治·威廉·腓特烈(乔治三世),嘉德骑士,格洛斯特公爵,斯诺顿男爵,兰塞斯顿子爵,埃尔汉姆伯爵,埃利侯爵,爱丁堡公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切斯特伯爵,威尔士亲王,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汉诺威选帝侯(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解散,1814年起称汉诺威国王)
次子爱德华,约克和阿尔巴尼公爵
次女伊丽莎白
三子威廉,格洛斯特和爱丁堡公爵
四子亨利,剑桥和斯特拉瑟恩公爵
三女路易丝
五子腓特烈,早夭
四女卡罗琳
3,乔治三世
娶梅克伦堡-施特雷利茨大公国的夏洛特公主
长子乔治(乔治四世),嘉德骑士,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威尔士亲王
次子腓特烈,约克和阿尔巴尼公爵
三子威廉·亨利(威廉四世),明斯特伯爵,克拉伦斯公爵,圣安德鲁公爵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长女夏洛特
四子爱德华,肯特公爵(维多利亚女王生父)
次女奥古斯塔
三女伊丽莎白
五子恩斯特·奥古斯特,汉诺威国王
六子奥古斯特,苏塞克斯公爵
七子阿道夫,剑桥公爵
四女玛丽
五女索非亚
八子屋大维,早夭
九子阿尔弗雷德,早夭
六女艾米莉亚
4,乔治四世
第一次婚姻娶玛丽·史密斯
无子女
第二次婚姻娶不伦瑞克的卡罗琳
夏洛特女王储,同未来的比利时首位国王,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利奥波德亲王结婚,但是死在乔治四世之前
5,威廉四世
娶萨克森-梅宁根的阿德莱德
夏洛特公主,早夭
伊丽莎白公主,早夭
另有四个子女未名早夭
私生子乔治,明斯特伯爵
私生子亨利
私生女索非亚
私生女玛丽
私生子腓特烈
私生女伊丽莎白
私生子阿道夫
私生女奥古斯塔
私生子奥古斯特
私生女艾米莉亚
6,维多利亚
嫁给萨克森·科堡-哥达公国的阿尔伯特亲王
长女维多利亚大公主,嫁德皇腓特烈三世
长子阿尔伯特·爱德华(爱德华七世),嘉德骑士,切斯特伯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威尔士亲王,都柏林伯爵
次女艾丽斯,嫁黑森大公国的路易四世(其女儿为沙皇尼古拉二世皇后)
次子阿尔弗雷德,爱丁堡公爵
三女海伦娜,嫁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克里斯蒂安亲王
四女路易丝,嫁阿盖尔公爵
三子阿瑟,康诺特公爵
四子利奥波德,阿尔巴尼公爵
五女贝娅特莉丝,嫁巴登贝格的亨利亲王
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温莎王朝
1,爱德华七世,阿尔伯特·爱德华·维丁,阿尔伯特·爱德华·冯·萨克森·科堡-哥达
娶丹麦的亚历山德拉公主(亚历山德拉的姐姐德格玛公主嫁给沙皇亚历山大三世)
长子阿尔伯特·维克托·爱德华,克拉伦斯公爵
次子乔治·弗雷德里克·恩斯特·阿尔伯特(乔治五世),嘉德骑士,基拉尼男爵,因弗内斯伯爵,约克公爵,海峡群岛领主,加里克伯爵,康沃尔公爵,罗特塞公爵,威尔士亲王
长女路易丝大公主,嫁达法伊夫公爵
次女维多利亚
三女毛德,嫁挪威国王哈康七世
三子约翰,癫痫早夭
2,乔治五世
娶特克家族的玛丽(特克家族亦为德国血统的英国贵族,出自符滕堡王国,1871年封为英国的特克公爵)
长子爱德华·阿尔伯特·克里斯蒂安·乔治·安德鲁·帕特里克·大卫(好罗嗦的名字,囊括了祖父、外祖父(丹麦国王)、父亲的名字以及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的守护神)(爱德华八世)
次子阿尔伯特·弗雷德里克·阿瑟·乔治(乔治六世),嘉德骑士,基拉尼男爵,因弗内斯伯爵,约克公爵
长女玛丽大公主
三子亨利,格洛斯特公爵
四子乔治,肯特公爵
3,爱德华八世
娶沃利斯·辛普森夫人
无子女,逊位
4,乔治六世
娶鲍斯-莱昂家族的伊丽莎白
长女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伊丽莎白二世)
次女玛格丽特·罗斯
5,伊丽莎白二世
嫁希腊王子菲利普·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松德尔堡-格吕克斯堡(菲利普·蒙巴顿)
长子查尔斯·菲利普·阿瑟·乔治·蒙巴顿-温莎
长女安妮大公主
次子安德鲁,嘉德骑士,基拉尼男爵,因弗内斯伯爵,约克公爵
三子爱德华,威塞克斯伯爵
附注
查尔斯的父系为希腊-丹麦王室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松德尔堡-格吕克斯堡家族,蒙巴顿为其父亲的母姓,即巴登贝格家族。该家族在一战期间英国王室改姓温莎的同时将姓氏英国化。
第一代:德国黑森-达姆施塔得大公国的路易二世
第二代:亚历山大·洛林-布拉班特(亚历山大·冯·黑森-达姆施塔得)
长子路易斯,娶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黑森的维多利亚公主(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小姨子)
次子亨利,娶维多利亚女王的幼女贝娅特莉丝(这个辈分似乎有些乱,弟弟娶了嫂子的姨妈)
三子弗朗西斯
第三代:路易斯·冯·巴登贝格,英国海务大臣,第一代米尔福德·黑文侯爵,
长女艾丽斯,嫁给希腊的安德鲁亲王,为菲利普亲王生母
次女路易丝,嫁给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
长子乔治,第二代米尔福德·黑文侯爵
次子路易斯·蒙巴顿,缅甸伯爵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登场的是瑞典王室 :C
和平,须在战火中去寻--瑞典王室
瑞典国土狭长,林海森森、湖光潋滟。夏季的夜晚是明亮的?熏山峦上闪烁着落日的余辉。热衷自然、文化、科学的人们可以在这个富有典型北欧秀丽风光的国土上找到他们的乐园。长期以来,瑞典的国际形象是社会保障与平等的典范。看到瑞典今天的和平社会,很难想象它早期的历史竟书写着那样多的战争,记载着数位好战国王的辉煌与湮灭。
瑞典王室是欧洲最古老的王族之一。逾千年之前就有了国王。从公元980年起,瑞典历史上先后记载了50多位国王的英名。国王最先由贵族选举产生,终身任职,而非世袭君主。这种选举制度直到1523年,古斯塔夫·埃里克森·瓦萨国王当政起才寿终正寝。这位国王使瑞典摆脱了丹麦的统治,并奠定了瑞典作为一个国家的基石。1544年,议会决定瓦萨家族世袭王位。不久,古斯塔夫国王任瑞典教会领袖。他的孙子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1611~1632年),瑞典跻身欧洲列强。同俄罗斯和波兰一战,使瑞典获取了波罗的海海上霸权。这场持续了30年之久的战争使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卷入其中。当古斯塔夫率军抵达波默瑞时,欧洲天主教军队已在北欧新教区长驱直入。随着骁勇善战的瑞典军队节节征战,越来越多的地区传播着:“瑞典人来了。”1631年,欧洲天主教军队在同瑞典军队交战中战败。一年以后吕茨恩一战,瑞典军队击败欧洲军队统帅瓦伦施台恩。在这场两败俱伤的战役中,瑞典国王也殒命沙场。
古斯塔夫二世的女儿克里斯蒂娜成为王位继承人。父亲去世时,她年仅6岁。大臣们辅佐这个幼女理朝。13年后,即1644年,克里斯蒂娜登上国君宝座,亲自执掌王权。而10年后,她将王位让予表兄卡尔·古斯塔夫·冯·普法尔茨·茨维布吕肯。究竟是什么使这个自幼显示出超人胆识和王者风范的女子舍弃权力与荣耀,今人恐怕无从知晓。好莱坞经典名片《瑞典女王》中,由瑞典籍影后嘉宝饰演的克里斯蒂娜是一个渴望爱情、向往平凡自由生活的女王,正当她卸下御杖重压,准备同心上人乘船远赴异国时,她的情人却为了维护这份爱情的尊严与人决斗身亡。影片结尾,女王伫立船头,冷峻、平静的面孔中看不到悲痛,却分明隐含着哀大莫过于心死的凄凉……感人的爱情故事是否与史实相符不得而知,但历史上的克里斯蒂娜女王在逊位后确实背井离乡,并皈依天主教,在罗马终其余年。随着这位年轻女王的逊位,瓦萨家族永远退出了瑞典王室。
从1654年起,执掌瑞典宫廷的一直是德国贵族:普法尔茨·茨维布吕肯、黑森·卡塞尔、荷尔斯泰因·哥托普。1700年,俄罗斯、波兰-萨克森和丹麦联手抗击瑞典,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在“伟大的北方战争”中打败丹麦,征服波兰,击退俄罗斯,显示了军事上的雄才韬略。但这位国王似乎被接踵而至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对战绩并不满足,贸然率军挺进俄罗斯,而等待他的却是毁灭性的惨败。在俄罗斯的溃败使瑞典丧失了在北欧的霸权地位,也使国内矛盾更加激化。国王和议会势同水火,一旦国王势衰,议会便伺机而起,开始限制国王的权力,直至下一个国王重新夺回强权。在这场无尽无休的争战中,一位国王于1792年被谋杀,另一位国王于1809年在内战中被废黜。也就在这一年,瑞典议会制定出历史上第一部宪法,议会阶层仍享有征税权,但议会和国王权力均等。宪法颁布后,正值卡尔十三世在位,由于这位国王没有子嗣,王位自然要旁落他人。瑞典人开始在欧洲物色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来治理瑞典。拿破仑麾下著名战将让·巴蒂斯特·贝纳多特被选为瑞典王储。1810年,贝纳多特入主瑞典宫廷。四年后,他成功地将挪威并入瑞典。1818年,贝纳多特正式登基,取名卡尔·约翰。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战争,19世纪初的瑞典已穷困不堪,为了生存极需要和平。时间证明了瑞典人的慧眼独具,在贝纳多特的统治期间,一向好战的瑞典远离战事,恪守中立。也就是从那时起,瑞典再也没有卷入过任何战争,而近200年的和平环境无疑是建成现代瑞典社会的基本条件。
进入20世纪,瑞典开始实行议会制。新颁布的宪法明示天下:一切国家权力出自人民。根据这一宪法精神,国王是国家元首;国王任命驻外大使;每年十月宣布议会会期开幕,并主持召开政府换届会议;政府和议会在外交事务中若意见相左,由国王仲裁;国防三军归议会统辖,但国王拥有最高军衔。当然,象征着科学文化最高成就的诺贝尔奖也是由瑞典国王在全世界瞩目之下,颁发给人类最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
当代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是贝纳多特王朝的第七位君主。1946年,小卡尔·古斯塔夫的降生曾令王室上下一片欢呼,因为他已经有了四个姐姐,王室急切期盼着一个将来能继承王室大业的男孩的出世。一年之后,卡尔·古斯塔夫的父亲不幸遭遇飞机失事身亡。尚在牙牙学语的卡尔·古斯塔夫便成为祖父古斯塔夫六世的法定继任人。为培养出一位合格的国王,祖父和母亲对他自幼年起就进行严格的教育。卡尔·古斯塔夫上的是公共学校。1966年中学毕业后,他在海军接受了两年军事训练,随后又进入陆军和空军受训,获得海军、禁卫军和空军军衔。接着,卡尔·古斯塔夫先后在乌普萨拉大学和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国民经济、政治、社会学和历史,并在经济界、工业界、政府、发展援助和外交界进行了大量实习——这些当然是作为一个欧洲王室成员、特别是国王所必备的履历。
1973年,古斯塔夫六世驾崩,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正式登基即位。起初还有人怀疑,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国王能否为瑞典民众所接受。这份忧虑被证明是多余的。在盛大、隆重的加冕仪式上,卡尔·古斯塔夫的一番话深入人心:“我的祖父被誉为现代君主的典范,他就是我的榜样。”
刚刚登基的古斯塔夫风华正茂,谁将成为这位年轻国王的王后,成为人们最关切的话题。1973夏天,在一幅摄于厄兰岛的照片上,人们注意到,在卡尔十六世身边站着一位黑发女子。这位陌生的美貌女子便是西尔维娅·索莫拉特,一个巴西和德国混血儿。西尔维娅出生于海德堡,父亲是德国商人,她在巴西圣保罗长大,在德国杜塞尔多夫完成学业。1963年,她进入慕尼黑一所翻译学校就读,在这里,极富语言天赋的西尔维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毕业后在阿根廷驻慕尼黑总领馆工作了两年。1972年,西尔维娅受聘担任慕尼黑奥运会外事接待处负责人,她的任务之一是接待出席奥运典礼的各界名流。卡尔·古斯塔夫也在其中。显而易见,两人一见钟情。瑞典国王后来也承认:“我们碰撞出了火花,它随即蔓延无边。”
然而,这段王子与灰姑娘式的恋情招致了重重指责和非难。王室认为国王与平民女子交往有失身份,新闻界更是将其当成丑闻大肆渲染。古斯塔夫和西尔维娅为了相见,不得不乔装打扮以掩人耳目。日久天长,这段美好但沉重的恋情令西尔维娅感到厌倦,瑞典国内也有反对势力藉此酝酿逼古斯塔夫退位。处于取舍之间的古斯塔夫没有犹疑不决,他毅然向西尔维娅求婚。西尔维娅担心瑞典人难以接受一个德国女子做他们的王后,古斯塔夫的回答很简单:“他们不接受你,我就退位。” 纯真的爱情冲破了瑞典传统法律禁止王室与平民通婚的羁绊,1976年,卡尔·古斯塔夫和西尔维娅正式订婚;三个月后,这对新人在斯德哥尔摩主教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新闻界向西尔维娅提问:“嫁给一位国王是不是决心难下?”年轻的新娘款款答道:“这和是不是嫁给国王无关,而是要嫁给一个你真爱的人。”
王室和瑞典人不无惊奇地发现,这位平民出身的王后无论在何种场合,都是那样雍容大方,举止从容。得益于深厚的语言功底,西尔维娅能毫不费力地和任何人交流。难能可贵的是,进入王宫的西尔维娅仍保持着朴素的本色,在隆重的宫廷外交场合,她是风姿绰约的王后;回到家中,她是贤良温存的妻子和母亲。身边多了年长三岁、典雅成熟的王后,年轻时浮华有余、严肃不足的古斯塔夫在婚后也渐渐庄重沉稳起来。瑞典人对他们的王后推崇备至:“西尔维娅是我们从德国获得的至宝。”
国王和王后喜好平静自由的生活。他们虽身处王宫,但凡事尽力自己动手,极少用人。他们经常带上孩子去自家经营的农场中耕种劳作,冬天一道去滑雪度假。三个子女维多利亚公主、卡尔·菲利普王子和玛德琳公主自幼接受平民化教育,与普通人家孩子无异。按照瑞典新颁布的法律,国王的第一个孩子是王位继承人,长公主维多利亚因此成为女王储。生长在主张平等自由的现代瑞典,这位未来瑞典女王的将来会是美好和富有时代气息的。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挪威王室闪亮登场:
布衣天子---挪威王室
回眸前尘旧事,在作为一个国家的肇始之初,挪威的峡湾中便弥漫着夹杂着海的气息的血腥,这种血腥来自驰骋在欧洲漫长海岸线上的北欧海盗的屠刀。在公元8世纪和9世纪时,作为占领者,这些诺曼人的后代不仅在欧洲沿海肆虐,而且在欧洲的内陆逞威。苏格兰不幸成为他们的第一个目标,他们又于911年左右接管了当时的法国最外缘即今诺曼底的政权,占领者威廉从那里开始了对英格兰的远征,并于1066年征服英格兰,进而成为英国历史上名垂千秋的一代君王。另外,这些诺曼人还在亚普利亚(位于意大利东南部)和西西里建立了第一批国家。
挪威海盗虽然缔造了强绝一时的海上王国,无人可与之争锋,但他们的祖国挪威却远未统一,仍旧是诸侯争斗、群雄逐鹿。公元10世纪初,享有“金发国王”美誉的哈拉尔一世首次把这个大海和峡湾的国家统一成一个王国,但其治下的疆域也只局限于现挪威的西南地区,其他地区则由酋长们实行间接统治。其幼子哈康一世是第一次拥有挪威王冠的统治者,而他的一个孙子则是第一位拥有“奥拉夫”称谓的统治者。虽然哈康一世和奥拉夫一世相继在战争中阵亡,但他们的名字与哈拉尔一起成为挪威历史的伟大象征。
1363年,挪威国王哈康六世与丹麦公主玛格丽特结婚。在欧洲的历史上,王室之间的联姻无可非议,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发生在挪威历史上的这桩结婚,却直接导致了挪威主权和独立的丧失。1397年,在丹麦登基称王的玛格丽特把三个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联在了一起。著名的“卡尔马联盟”载入史册,挪威和瑞典沦为丹麦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1521年,瑞典脱离丹麦重新独立,但挪威直至1814年仍作为丹麦的藩属苦苦挣扎。由于支持拿破仑,丹麦在这个法国枭雄倒台之后,被迫按照欧洲列强的要求将挪威割让给瑞典。挪威人不甘心错过这一历史契机:112名挪威议员在首都奥斯陆附近的一座地主庄园里集聚,召开了一次制宪代表大会。1814年5月17日,挪威新宪法公布。对此,正在窃喜的瑞典人自然不会同意将到口的肥肉放弃。话不投机便刀枪相向。但这一对北欧兄弟已不再具备昔日海盗祖先的血性,一番拳打脚踢之后谁也奈何不了谁,双方只好达成妥协。90年后的1905年,在挪威人日复一日的压力下,瑞典最终成全了他们,解除了与挪威的联邦关系。同年11月,挪威人在一次全民公决中以压倒多数反对共和制,支持君主立宪制。
大局既定,挪威人才发现王室中没有合适的男性子嗣来担当大统。无奈之下,他们又讪讪地找到昔日的冤家,希望瑞典能派一位王子出任挪威国王。瑞典人没好气地一口回绝。挪威人转而求助于丹麦。丹麦的卡尔王子权衡再三,答应了挪威的请求,但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在挪威举行全民公决以确认挪威人民是否接受他为新任国王。全民公决之后,来自格吕克堡家族的丹麦卡尔王子以哈康七世的名义登基,成为5个世纪以来挪威第一位自己的国王。
哈康七世的王后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女儿毛德公主。他们的儿子亚历山大出生在英格兰,两岁时改名为斐德烈返回祖国。
哈康七世虽然是丹麦王子,但他就任挪威国王后,以自己的忠诚和作为赢得了挪威举国上下的爱戴和敬仰。他一生中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率领挪威人民与德国法西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挪威人民永远忘不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1940年4月9日夜,希特勒下令突袭挪威。当时的德国大使在凌晨5点左右紧急约见了挪威外交大臣,威逼挪威立即投降。纳粹的蛮横要求遭到挪威议会和国王的回绝。哈康七世国王和王储奥拉夫率领人民顽强抵抗了50多天之后被迫逃亡英国,在那里受到了英王乔治六世和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的接待。奥拉夫的妻子玛莎和三个孩子先在瑞典逗留,后应罗斯福总统之邀前往美国。在英国流亡期间,哈康七世和奥拉夫王储不懈地工作,有效地组织和领导了反抗纳粹德国的地下斗争。在国王的领导下,国内的地下抵抗组织与纳粹德国占领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建筑物墙上、在被焚毁的德军军用汽车上,到处可见哈康七世名字的缩写“H7”。
1945年6月7日,哈康七世得胜还乡。时任挪威陆军和海军上将的奥拉夫王储已于5月份作为挪军统帅在德国投降后先期返回。此刻,他亲自前来迎接父王,父子二人作为凯旋的英雄受到民众的欢迎。
1954年玛莎王妃去世,三年后哈康七世亦以84岁高龄谢世,奥拉夫继承王位。此时的奥拉夫已年逾五旬,鳏居未娶。父王在世时,奥拉夫五世曾分别于1945年和1955年两度摄政,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所以在哈康七世逝世之后,他随即应付裕如地开始了作为一国之君的生涯。
作为国家元首、教会最高首领和武装部队统帅,奥拉夫五世的工作其实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每年10月,他宣布议会新一轮会议周期的开幕,在议会发表演说(演说稿还是由政府负责起草)。每逢政府更迭,他根据落选首相的推荐委托其继任者组成新政府。在每个星期五,内阁成员都进宫谒见国王,向他通报国务。
挪威王室与百姓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将挪威国王称为“布衣天子”似乎更恰当。而奥拉夫五世的两个女儿也承袭了父亲的作风,与国民亲善,她们相继与平民身份的人缔结了婚约。但在对待王储的婚姻时,国王的观念还是显得保守,不像对待公主那样宽容。王储哈拉尔诞生于二战爆发前夜的1937年,按官方公告的说法,他是“567年来第一个在挪威出生的王子”。二战后,小王子进入挪威最古老的一所高级文科中学读书。他的言行举止与同学们无异:和同学们一起欢度国庆;一起从王宫前走过,在祖父面前热烈挥舞国旗。21岁时,哈拉尔在挪威宪法前宣誓,成为新一代王储。高中毕业后,王储在军事学院学习。此时,青春年少的王储结识了女裁缝苏娅·哈拉尔森。王储邀请她参加军事学院的毕业舞会,这是他们第一次以情侣的身份在公众场合露面。
随后,哈拉尔前往牛津大学的巴利奥尔学院学习经济、政治学和历史。苏娅在此期间完成了中学毕业考试,接着进修艺术史和语言。哈拉尔在英学习期间,苏娅则在英国和法国两地奔波。一开始,奥拉夫国王对于是否接受王储与一个平民姑娘的婚姻还犹豫不决。他反复与大臣们商量,直到1968年3月才首肯了这门亲事。王储的婚礼于1968年8月29日在奥斯陆大教堂内举行。奥拉夫五世向新娘宣布:“当你走进大教堂时,你是苏娅·哈拉尔森小姐;当你走出去时,你将是挪威的王妃。”
1991年的新年刚过,奥拉夫五世便告别了人世。1月21日,53岁的哈拉尔身穿军礼服、佩带长剑在议会前宣誓,成为新一代国王。新国王的诞生同时意味着空缺了几十年的王后的位置也终于不再闲置。挪威终于又有了新的王后。
哈拉尔国王和苏娅王后生有两个孩子:玛莎·露易丝公主出生于1971年9月22日,哈康·马格努斯王子比姐姐小两岁。挪威议会决定,将来国王的第一个孩子即为王储,但新的规定针对1990年之后出生的孩子,不适用于哈康·马格努斯王子。挪威目前的王储是哈康·马格努斯王子。
国王一家现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一座外表普通的王宫里。王宫建于1825年至1848年间。当时挪威人尚在为争取从瑞典独立出来而努力。国家尚未独立,性急又自信的挪威人已为未来的国王准备好了王宫。另外,在挪威的第二大城市卑尔根,也保留着一座王家行宫。卑尔根作为一座渔港和贸易城市,以及汉萨同盟(由德意志北部城市和德意志海外贸易集团创立的组织,其宗旨是维护相互间的商业利益。13至15世纪时,它是北欧的重要经济和政治势力——作者注)的重要商务城市,其地位和知名度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首都奥斯陆之上。相形之下,国王夫妇更偏爱位于奥斯陆郊外的斯葛古姆宫。这座宫殿是奥拉夫五世国王送给王储的结婚礼物。
哈康·马格努斯王储在21岁生日时也从父母那里得到了生日礼物——一座属于自己的宫殿。位于卑尔根附近的挪威西南海滨的加姆勒豪根宫已有90年的历史,是为当时的首相建造的。哈拉尔五世国王在许多方面和已故父亲奥拉夫五世相象。如他们均是在50多岁时才成为一国之君、在登基时均未加冕等等。挪威王冠是1818年由卡尔·约翰国王自掏腰包精心制成,卡尔·约翰也是第一位戴上这顶王冠的挪威君主,当然那时的挪威国王仅仅是徒有其名。1905年哈康七世国王在挪威第三大城市特隆赫姆的尼达洛斯大教堂加冕时也是戴的这顶王冠。此后,它便一直保存在该教堂内。哈拉尔五世即位时,这顶王冠和其他象征物就放在距他咫尺之遥的尼达洛斯大教堂圣坛上。一对父子、两朝国王却为何对世人神往的王冠敬而远之,着实令人费解……
哈拉尔五世国王和苏娅王后都喜爱运动,王后还是一名科班出身、持有证书的滑雪教练。在母亲的带动下,玛莎·露易丝公主和哈康·马格努斯王子也很早就能在雪原上自如驰骋。不过,最让国王心动的运动还是驾驶帆船。国王不仅精于此道,还代表国家参加了1964年、1968年和1972年的三届奥运会。在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他是挪威代表团的旗手。
平民化的挪威王室恪守着这样一个座右铭:远离奢华,追求简朴的生活方式。早在奥拉夫五世国王时,国王就亲自掏腰包为家人购买圣诞礼物。在能源危机期间,国王像所有挪威人一样,把小汽车锁在车库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他的儿子哈拉尔一家也继承了这种亲民的传统。
王后苏娅热心于公益事业。在女儿的周岁生日时,她成立了以女儿的名字命名的“玛莎·露易丝基金会”,专门救助那些有生理障碍的孩子。她还毫不畏惧地独自走在大街上为难民募捐。鉴于她多年来对全世界难民的无私的爱心和卓越贡献,1982年有关国际组织为她颁发了“南森奖章”(南森是挪威北极探险家、海洋学家和政治活动家,1922年根据他的创议,在日内瓦签订了国际协议,对流离的难民颁发称为“南森护照”的身份证。1931年在日内瓦成立南森国际难民救济局。南森192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并将所得奖金捐献给了国际救济难民事业——作者注)。苏娅将所获奖金5万美元立即用于设在坦桑尼亚的国际难民学校。
挪威王室非常看重和谐、美好的家庭生活。如果没有特殊事情,全家人会一起度过空闲时间。家庭成员间的彼此理解和互相宽容构成了和谐生活的基础。作为王室成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备受世人的关注。当玛莎·露易丝公主无意间陷入与一位已婚马术教练的桃色事件中时,父母和弟弟都毫不犹豫地站在她的一边,为她遮挡八方风雨。因为他们坚信公主是无辜的。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挪威王室成员相互之间是绝对信任的。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森堡来了 :C
褪色的记忆--卢森堡札记
位于比利时南端的卢森堡,与德国和法国为邻,由于这个缘故,大多数卢森堡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和德语,而卢森堡人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卢森堡语却沦为民间口语。与我曾游历过的许多欧洲小国一样,卢森堡最初也曾是伯爵的领地。在上中世纪,位于摩泽尔河中部流域的阿登人和艾弗尔人聚居区,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当时这里的一方霸主是西格弗里德伯爵。这位伯爵筑堡为城,托庇于相邻的德意志帝国。自公元963年起,西格弗里德伯爵的小小城池逐渐扩充,并奠定了日后卢森堡大公国的基础。在12和13世纪,众多瓦龙人(比利时南部的一个古老民族,是罗马化的克尔特族人与日耳曼人的后裔)的地盘也为卢森堡伯爵所据有,成为新的伯爵领地。
1308年,卢森堡伯爵亨利七世在诸位选侯的拥戴下,一举击败实力强劲的对手,成为日耳曼皇帝。登基之后,他把卢森堡伯爵领地转送给了自己的儿子让。让年少英俊,倜傥风流,14岁时便通过联姻,将波希米亚的王冠戴在了自己的头上。让继承了父亲亨利七世的远大抱负,他甚至比父亲还尚武好战,这一点连远在不列颠的黑衣骑士爱德华王子都深表钦佩。爱德华王子还在自己的王侯纹章上刻着让的名言。然而在与周边宿敌周旋、逐鹿的过程中,让的命运不济,不仅在一次战斗中被射瞎一只眼睛,在历史上留下了“瞎子让”的名声,而且最终还战死在疆场,其悲剧性的命运为后世无数的文人骚客歌咏传诵。
瞎子让未竟的伟业在其长子查理四世手中得以完成。只不过查理四世更多的是通过合纵连横的手段而非武力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查理四世不仅于1354年把卢森堡升为公国,他还集德意志国王、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于一身,成为中世纪左右欧洲政局的第一人。
查理四世之后的卢森堡虽然依旧对欧洲有着巨大的政治影响,但其国力日趋式微,成为列强鱼肉的对象。自15世纪起,一拨又一拨的占领者先后君临卢森堡,先是勃艮第人(东日耳曼部族),紧跟而来的是德国人、西班牙人、法国人和奥地利人。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之后,被打乱的欧洲秩序重新被调整,维也纳和会确立了新的边界。荷兰国王威廉一世作为战胜者出现在卢森堡。他在卢森堡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不可动摇。这块领土此时第一次被宣布为大公国,然而这个大公国却已今非昔比,国土面积急剧萎缩。在滑铁卢大战之后不久,卢森堡的西部被割让给了比利时;1867年,老要塞城堡也被拆除。卢森堡几乎丧失了防御能力。欧洲列强信誓旦旦保证卢森堡的独立和不受侵犯,并把它列为中立区。可是以后的历史证明,卢森堡的中立地位是多么苍白无力,它一次次地被作为列强的礼物和筹码相互转让、赠送……
1890年,荷兰女王威廉米娜即位之后,把执掌卢森堡的权力移交给拿骚公爵阿道夫。从此,拿骚公爵及其后人世世代代统治卢森堡。阿道夫的儿子威廉四世逝世后,因无男性子嗣,卢森堡王室被迫修改不得由女性子嗣继承大统的陈规,由其女玛丽·阿黛拉伊德总领朝纲。
1914年8月2日凌晨,德国对卢森堡不宣而战,由皇太子统率的先遣兵团挥师西进,几个小时内便占领了卢森堡。卢森堡大公国的中立之梦瞬间便被德军的战车碾碎,虽然德国也曾庄严地承认过卢森堡的中立。发生在那个凌晨的悲剧至今仍刻在许多卢森堡人的心底:大公国设置的惟一障碍物——一辆象征性地横在宫堡桥头的汽车,被德军撞击得体无完肤。为亲自指挥西线战事,从1914年8月30日至9月28日,德国皇帝兼德军总司令威廉二世将其大本营设在了卢森堡,德军参谋总长小毛奇(德国著名将领、前参谋总长毛奇的侄子)就是在这里策划了向法国的进攻。因为随意修改作战计划、减弱了主攻方向的作战兵力,德军在经过数次鏖战之后不敌由总司令霞飞元帅统率的法军,被迫从西线撤退。霞飞元帅率军反攻,重创骄横的德军。霞飞名扬天下,甚至在旧中国上海法租界国泰戏院门前的一条马路都被冠以“霞飞”之名,可见其时霞飞英名之盛。
小毛奇将军在卢森堡铩羽而归,玛丽·阿黛拉伊德女大公则因在战争中接待过德皇和德国政府的外交部长而备受政敌和百姓的指谪。饱含屈辱的玛丽·阿黛拉伊德被迫于1919年让位给妹妹夏洛特,时年仅23岁。此后不久,玛丽·阿黛拉伊德悄然离家,隐入修道院戴起了面纱,在青灯黄卷的相伴下度过了余生。1924 年,深受穷人爱戴的玛丽·阿黛拉伊德修女在孤寂中与世长辞……
1921年1月5日,女大公夏洛特和波旁·帕尔马王朝王子费利克斯喜得麒麟:他们的长子、卢森堡王子让诞生在卢森堡的贝尔格宫中。让在卢森堡读完小学后,又前往英格兰安普尔福斯深造。在那里,他培养了对体育的爱好,唤醒了对考古的兴趣。接着,他又从英国皇家军事学院英军军官训练班毕业。1939年1月5日,18岁的王子正式成为亲王。
一战之后的卢森堡依旧维持着脆弱的中立地位。但是,旧日的噩梦还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纳粹的金戈铁马又无情地惊破了卢森堡恬静的夜晚。
1940年的5月9日至10日的夜间,大批德国机械化部队和空降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侵入卢森堡。女大公一家和政府成员于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匆匆撤入法国,后又辗转经西班牙、葡萄牙到达英国,去寻求盟国的庇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沦陷的卢森堡人民以各种形式对占领当局进行了反抗。许多青壮年男子因此被处决或被送往东部前线充当炮灰。
在二战中,罗斯福总统把让接到美国,以避战乱。让先在美国、后又在加拿大魁北克的拉瓦尔大学学习法学和政治学。二战后期,让投笔从戎,加入伦敦爱尔兰近卫军的行列,成为这支享有卓著声誉的精锐部队的一员。1944年9月10日,让和父亲费利克斯王子与盟军一起打回老家,卢森堡万人空巷,欢迎大公一家的凯旋。
战后的1946年6月26日,卢森堡签署了联合国宪章;1948年彻底放弃了名存实亡的中立,一年后加入北约;1951年成为欧洲煤钢联营成员;后来还成为欧共体的创始成员国之一。
1964年11月12日,统治卢森堡达45年之久的女大公夏洛特逊位,让继任大公,同日成为卢森堡军队总监。虽然卢森堡的宪法规定,大公可以全权处理国务,但实际上卢森堡与其他君主立宪制国家一样,大公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国家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以首相为首的政府手中。因此,让相对拥有了充裕的时间去从事其他事情。
大公让以其对自然保护的巨大热忱而闻名于世。森林占去了卢森堡国土的30% ,大公经常为自己的国家感到自豪。他经常说:“为建立理想的家园,我们必须保护我们的村庄、我们的森林、我们的城市和我们的风景。”大公让对体育的兴趣也很浓厚,他是国际奥委会成员,还资助杰出的体育人才。他既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滑雪好手,也是一名滑水健将,还经常去狩猎、钓鱼。除此之外,大公让还是一名优秀的摄影师。他喜欢阅读、听古典音乐。大公让得到过许多荣誉,如他是斯特拉斯堡和迈阿密大学的名誉博士。1972年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时,英国女王授予他骑士嘉德勋章(1350年爱德华三世颁发的系在左膝下方的英国最高级勋章)。
1953年4月5日,大公让与小自己6岁的比利时公主约瑟芬·夏洛特在卢森堡大教堂内结婚。这对夫妇生了5个孩子:长女玛丽·阿丝特里德公主(1954年),王位继承人、王子亨利(1955年)、双胞胎王子让和公主玛格丽特(1957年)和最小的王子纪尧姆(1963年)。大公一家在贝茨多夫宫生活了12年,1964年女大公夏洛特逊位后方搬入卢森堡大公的府邸贝尔格宫。
大公夫妇非常注意把私人生活与国务分开。大公在卢森堡宫内接待来访的国宾,在那里也接受每日的谒见。而在贝尔格宫中则洋溢着和谐、温暖的家庭生活氛围。大公夫妇很重视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他们经常偕家出游、采摘蘑菇等野味。周末空闲时,全家驱车去郊外,他们一家人在格伦格森林的脚下有一间狩猎用的猎舍。
大公让与首相和内阁成员、银行家、企业家、科学家及各行各业的行业协会成员都保持密切接触。他相信,作为国家元首,只有时常听到他的百姓的声音,才能更好地决策。大公把自己和家庭都摆在为百姓服务的位置。长子和亲王亨利是议会议员和政府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他积极致力于卢森堡工业发展。长女玛丽·阿丝特里德公主是名护士,特别在热带医学方面深造过。她与丈夫、哈布斯堡-洛林家族的查理·克里斯蒂安大公爵育有五个孩子,查理·克里斯蒂安现在日内瓦银行工作。二女儿玛格丽特公主与列支敦士登王子尼科劳斯结婚。这位王子在瑞士任外交官。这一家有三个孩子,都住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大公的次子、王子让在瑞士、美国和法国留过学。1986年以来,他一直在一家国际专业咨询公司工作。幼子纪尧姆在美国的几家大学读过书,现在欧盟工作,他也已于1994年9月8日结婚。大公的几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除亨利一家外,其余都已远离父母。
像弟妹们那样,亨利在卢森堡迪基希区与普通平民的孩子一样在公立学校读书。1974年中学毕业后,他像父亲那样去了英国,在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进修军事课程,并成为一名军官。在日内瓦研读政治学期间,亨利认识了他生命中的至爱:玛利亚·特蕾莎·梅丝特蕾。这个流亡的古巴女孩在做作业时经常得到王子的帮助,并占据了这位卢森堡王位继承人的心。但这位窈窕的美女却一点儿也不知道经常帮助她的这个男孩是什么人,因为亲王在日内瓦用的是化名“亨利·德·克莱劳克斯”。直到肯定他们将永世相守的时候,亨利才向未婚妻说明自己的身份。玛利亚·特蕾莎出身于一个有名望的家族,父亲是位银行家,早在菲德尔·卡斯特罗上台之前三年就带着她到了美国,后来她在西班牙和瑞士受过教育。玛利亚·特蕾莎能流利地说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
1981年2月14日,这对爱侣在圣母大教堂举行了婚礼,整个卢森堡都在为他们欢呼。9个月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小纪尧姆诞生。之后父母又为小纪尧姆增添了四个弟妹。亨利全家住在费施巴赫宫,这是大公让送给他们的结婚礼物。
大公让夫妇和亲王夫妇相处和睦。大公夫人夏洛特经常和玛利亚·特蕾莎一起商量出席正式场合时的着装打扮。当玛利亚·特蕾莎陪伴亨利外出旅行时,爷爷、奶奶就高高兴兴地在家照顾孙子和孙女。为了尽享饴孙之乐,大公让于1999年12月25日正式宣布,将于2000年让位给亨利。
生活如此匆匆,卢森堡已在安详之中走过了战后半个多世纪的流金岁月。卢森堡的王室和百姓也早已习惯了这种安详和宁静,恐怕只有我等这样匆匆来去的过客,才偶尔生出睹物感怀的闲情,忆起它业已退色的昨日辉煌。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荷兰!!!! :D
风车王国--荷兰
荷兰——郁金香和风车的代名词,一个充满亲和力的国家。这个享有欧洲之花美誉的水乡泽国,俯拾之间尽是美景佳色。遍布国土的河川水道赋予荷兰安然宁静之美,无论漫步在阿姆斯特丹、海牙这些万象俱备的大都会,还是穿梭于绿意盎然的林野乡间,都令人感受到一种闲适惬意的步调。荷兰人称欧洲门户,濒临北海,这也不难理解荷兰为何成为海上贸易强国,并成为欧洲人文荟萃之所。
16世纪前,荷兰长期处于封建割据状态。1568年,为反抗西班牙国王限制宗教和自由的专制统治,北方数省进行起义,爆发了延续80年之久的战争;1581年,北部七省成立荷兰共和国,即尼德兰联省共和国,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认联省共和国为一个独立的国家。17世纪,荷兰发展成海上殖民强国。法国大革命标志着联省共和国的终结。1795年,共和国被法军占领,沦为法国附庸国;1810年,法国吞并了整个荷兰。1813年拿破仑帝国崩溃后,荷兰重新获得独立,第二年成立荷兰王国。当时的领土包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第一位国王为威廉一世国王,即奥兰治-拿骚亲王。1830年,南尼德兰自行脱离,成立了比利时王国;1839年威廉一世国王屈认了这一分裂,并在同年逊位。在威廉二世国王统治期间,荷兰颁布了第一部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1890年,威廉三世国王过世,由于他的三个儿子均已夭折,荷兰王国结束了男性世袭的历史,威廉三世年仅10岁的幼女威廉米娜继位,由其母亲爱玛王后摄政。1898年威廉米娜年满18岁时亲政。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荷兰保持中立。大战进入尾声之际,德皇威廉二世向威廉米娜女王恳求为他和他的家人提供避难。这一要求曾使威廉米娜女王进退维谷,她考虑良久,允准德皇携家眷前来荷兰,并且一诺千金,从无反悔。盟军曾要求引渡威廉二世,威廉米娜女王援引庇护权,断然拒绝了盟军的要求。但是,女王的善意相助并没有换来强大邻国的知恩报德。二战爆发伊始,荷兰即宣布中立,但德军的铁蹄仍踏上了荷兰的土地。1940年5月,德军侵入荷兰,占领鹿特丹。在国土全陷的前夜,威廉米娜女王被迫流亡英伦,女儿朱丽安娜随即被送往加拿大。流亡期间,威廉米娜女王通过广播鼓舞国民和军队的斗志,作为荷兰抵抗侵略的象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直至荷兰1945年被盟军解放,王室一家才重返故土。1948年,威廉米娜女王在执政了50年之后逊位,将王位传给长女朱丽安娜。此时,新女王已是四个女儿的母亲。
宽容的荷兰人对拥有一位新女王并无微辞,但使他们感到隐隐不快的是,这位女王的丈夫也是德国人——1937年,朱丽安娜和德国人伯恩哈德结婚。伯恩哈德早年曾任德国纳粹飞行队员和冲锋队候补成员,他个人对自己的这段历史并无避讳:纳粹党籍对他的学业非常重要,而且他喜欢飞行。这种简而化之的解释当然不能使荷兰人信服。但是过后不久爆发的战争验证了伯恩哈德对荷兰的忠诚:1940年夏季德军大举入侵之际,他和士兵并肩作战,抵抗德军;流亡英国期间,他甚至驾机冲锋陷阵——患难见真情,荷兰人的心彻底地被感化和征服了。在家中,伯恩哈德是一个称职的丈夫和父亲。他曾不无骄傲地对记者说:“我的妻子是一国之君,可我是一家之主。”伯恩哈德亲王乐此不疲地为经济界效力,他在众多公司兼任董事,频繁穿梭于世界各地,并总能带着数额可观的出口订单得胜而归,荷兰人亲切地称他为“漂泊的荷兰人”(瓦格纳的歌剧名——编注)。伯恩哈德亲王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喜爱,各种各样的荷兰机构赋予了他近300个荣誉职衔。伯恩哈德亲王还召集组织了 “比尔德贝格会议”,邀请世界各国贵宾,就经济和国际政治问题展开讨论。作为“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主席,他为保护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奔忙;作为“欧洲艺术基金会”主席,他总能成功地为艺术奖项筹集到资金。欧洲议会于1960年授予他欧洲奖,以表彰他为公益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这一切使荷兰人相信:伯恩哈德亲王正是女王最合适的伴侣。
朱丽安娜女王在位期间,荷兰脱离了殖民强国的地位。原荷属殖民地印度尼西亚、苏里南相继脱离荷兰成为独立的共和国。荷兰在战后逐步发展为经济繁荣的高福利国家。朱丽安娜女王平易近人的作风也为古老的王室注入了缕缕清新的气息,她经常巡视各省和行政区体察民情。每次出行,朱丽安娜女王总会摆脱官方日程的束缚,拿出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普通民众,了解他们的生活。在她的言谈话语中,总是流露出对生命的尊重,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世界和平、共同求进的憧憬和渴望。
朱丽安娜女王和伯恩哈德亲王带着四个女儿一起生活在赫威索姆附近的城堡,他们让四个女儿接受平民化的教育,像普通人家的孩子一样,四个女孩上的是公共学校。长女贝娅特丽克丝于1956年完成中学学业,并于当年作为王位继承人进入荷兰国务委员会,随即进入莱登大学攻读社会学、法律和历史。说不清是继承了外祖母和母亲对德国男人情有独钟的情愫,还是摆脱不了冥冥之中命运的注定安排,令贝娅特丽克丝芳心默许的竟也是一位德国人——来自易北河畔的外交官,克劳斯·冯·阿姆斯贝格。消息传开,举国哗然。一向宽容的荷兰人被激怒了,谁也无法接受这一巧合得令人难堪的现实。在一片无休无止的怨声中,王室捱过了一个难捱的夏季。关键时刻,朱丽安娜女王夫妇站到了女儿一边。女王认为:她的女儿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和幸福。在电视讲话中,女王像天下所有做妈***一样替女儿说话,试图使臣民们相信:贝娅特丽克丝的选择是正确的。按照荷兰法律,王位继承人的婚姻必须经政府首肯,荷兰政府慎重再三地审查了克劳斯的履历。1965年6月28日,贝娅特丽克丝和克劳斯正式订婚;次年三月,这对年轻人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了婚礼。
对于性格内向、不善张扬的克劳斯亲王来说,赢得荷兰人的好感并非易事。但是他自有得人之道。婚后不久,克劳斯就讲得一口地道的荷兰语,随即开始为解决青年问题和发展援助事业尽心尽力。外交官出身的克劳斯亲王涉猎广泛,他是荷兰外交部工贸咨询委员会委员,同时兼任荷兰银行和电讯邮政公司董事,荷兰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也聘请对音乐颇为内行的克劳斯亲王担任赞助人。慢慢地,荷兰人对他不再冷漠视之,好感与尊重替代了最初的成见。1967年,小王子亚力山大降临人世,荷兰王室116年来终于迎来了第一位男性子嗣,所有的苛责和抱怨也从此销声匿迹。亚力山大的两个弟弟——约翰王子和康斯坦丁王子分别于1968年和1969年降生。
朱丽安娜女王在年逾古稀之际宣布退位。1980年5月30日,贝娅特丽克丝在盛大的登基典礼上宣誓,继承王位。女王一家生活在海牙郊区,作为政府驻地的海牙又一次成为皇宫所在地。女王定居海牙意在能更贴近政治生活,尽职尽责地承担起一国之君的使命。在荷兰,议会、政府和女王三权分立,议会通过的法律必须经过女王签署才能生效。每年九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二,均由女王来宣布这一会议年度的开始。每逢政府更迭,女王任命调停人,在各党派中调停斡旋。尽管贝娅特丽克丝女王深入时政,她被赋予的权限实则有限。她的臣民们也希望自己的女王能更多地关心艺术生活和社会问题这些更适合由女性来运作的工作。贝娅特丽克丝女王一直关注着儿童疾病的医治,此外她也热衷于戏剧、芭蕾和现代艺术,并饶有兴致地投身其中。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始终保持着自然淳朴的本色,她真诚地说:“王室要做它该做的事,这才是最重要的。”一如她的祖先,女王深受国民的尊重和爱戴。
贝娅特丽克丝女王让儿子们从小接受自由和现代教育,她是位慈爱的母亲,从不干涉儿子们的私生活。按照长子为先继承王位的古训,亚力山大王子默默地协助母亲履行各项王室义务,他以王储的身份出席国内外各种典礼和仪式,预演着荷兰国王的角色。亚力山大王子热爱体育,经常参加各种重要赛事。或许是秉承了外祖父的对飞行的喜好,亚力山大现在已经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获得了包括F-27型战斗机在内各种机型的驾驶证书。女王次子约翰王子偏爱理工学科,赴美深造期间,他获得加利福尼亚大学机械工程和太空工程管理学位;小王子康斯坦丁毕业于莱登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协助欧盟委员范登布鲁克工作。但王室义务并不妨碍亚力山大王储和弟弟们享有年轻人的自由生活。
在荷兰的饭店剧院和各种公共场合,荷兰人总爱挂上王室成员的照片片。照片上的贝娅特丽克丝女王在丈夫和孩子们的簇拥下,流露出舒展而灿烂的微笑。那笑容中少有一国之君的骄矜,而满含为人妻母的骄傲和自豪。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室悲歌--摩纳哥公国写真
摩纳哥的诞生颇具传奇色彩:相传希腊神话中主神宙斯之子、大力神赫拉克勒斯从西班牙归来,在蓝色海岸休息,他眷恋于这里如诗如画的风景,遂在一处宽350米、长700米、高出海面60米的断崖之上,建造了一座名为 “波图斯·赫拉克勒斯·摩纳基” 的城市,取其“幽静”之意,这便是现今摩纳哥公国的雏形。
传说中的赫拉克勒斯完成了12件英雄业迹,毫无疑问创建摩纳哥未列其中。实际上摩纳哥是由古代腓尼基人首创的。在此后的动荡岁月里,摩纳哥迭经战乱,希腊人和罗马人都相继统治摩纳哥达数百年之久。从1612年之后,格里马耳迪家族问主摩纳哥,其王统一直沿袭至今。在此期间,西班牙、撒丁王国、法国等都曾攫取过对摩纳哥的宗主保护权,1793年,摩纳哥一度曾被法国吞并。1856年,摩纳哥的两座城市曼托纳和罗克布伦的民众起义,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王国派兵镇压失败。无奈之下,夏尔三世干脆于1861年将在两城不复存在的所有权,以400万法郎的低价慷慨地卖给了法皇拿破仑三世。摩纳哥的领土也因之从20平方公里锐减为如今的157公顷。
在摩纳哥公国的列祖列宗里,夏尔三世毁誉各半,其忽正忽邪的行为可以说无人出其右。1861年,他采纳了来自汉堡的破产赌场老板莫里斯·布朗的建议在摩纳哥开设了赌场。1878年,由法国建筑师夏尔·加尼埃设计的蒙特卡洛赌城落成(加尼埃曾经成功地设计了著名的巴黎歌剧院)。赌城的开张给摩纳哥带来了持续的繁荣,在最初的20年里,摩纳哥的人口因之猛增10倍。虽然赌城让摩纳哥几乎在一夜之间暴富起来,但摩纳哥的一些人仍执著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是否继续开设赌城始终持有异议。但大多数摩纳哥人还是主张保留赌城的特色,他们甚至把轮盘赌具的彩色方格图案镶入了摩纳哥的国徽之中。
与前任相比,1899年至1922年统治摩纳哥的阿尔贝一世无疑是一位学者型君主。他的胸中藏有万千丘壑,不仅能够安邦定国,在海洋学方面也有着深湛的造诣。现代摩纳哥公国的宪法便是他于1911年制订的。该宪法中有一条特殊的规定,即在他百年之后,摩纳哥公国如无子嗣,将并入法国。但其后人又对此条款作了新的补充,即按照这个新的条款,亲王收养的子嗣也可以承继王位。1918年7月17日,阿尔贝一世又与法国缔结了新的保护协议。
阿尔贝一世在海洋学方面的造诣体现在其专著《航海者的一生》中,而他对国际海洋学界的贡献,则主要表现在建于1910年的海洋博物馆。阿尔贝一世收集的海生动植物标本成为这座著名海洋博物馆建立的基础,摩纳哥海洋博物馆目前已成为国际海洋学界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基地。
1922年至1949年,阿尔贝之子路易二世统治,1949年后,其侄兰尼埃三世一直统治至今。
我的目光专注地盯着王宫内的壁画和兰尼埃亲王一家的画像,导游小姐的解说断断续续地飘入耳中。因为格蕾丝·凯利的缘故,我对兰尼埃三世倒也不陌生。但是,导游小姐的解说还是让我感到惊诧,我隐隐觉得,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手在左右着亲王一家的命运……
兰尼埃三世出生于摩纳哥公国,父母1933年离异。少年时,兰尼埃远赴英格兰开始学业,后又转到瑞士一家寄宿学校就读。他大学时的母校是法国的蒙彼利埃大学。二战的爆发中止了学业,兰尼埃加入法军与德军作战。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到战争结束时,兰尼埃少尉已变成兰尼埃上校。战后,兰尼埃又转至著名的巴黎行政学院继续学业。
1944年二战尚未结束时,母亲夏洛特公主放弃了王位继承权,为尚在与敌作战的兰尼埃即位扫清了道路。1946年,路易二世以76岁的高龄娶了一名年轻的演员,但二人的结合却没有生育子嗣。1949年路易二世辞世后,兰尼埃正式登基。
亲王主政初期即仿效其叔父,出演了一幕好莱坞式的喜剧,而该剧的女主角正是好莱坞著名影星、出道不久便摘取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桂冠的格蕾丝·凯利。其实,兰尼埃亲王在钟情于凯利之前,曾与欧洲的一位女影星有过婚约。只是这位不幸的女影星体检时发现不能生育,而这一问题是成为摩纳哥王后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亲王不能无后!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兰尼埃只得忍痛与情人分手。不料,这只是上帝与他们开的一个恶意的玩笑:女影星在与他人结婚后却生育了后代。亲王闻讯后痛苦不已,感叹命运弄人。幸运的是,凯利的出现抚平了亲王内心的创痕。
国王与明星的合璧在任何年代都足以引起轰动,这一对高贵的恋人成为国际新闻界关注的焦点也就不足为奇。1955年格蕾丝·凯利参加毗邻摩纳哥的法国嘎纳电影节期间与亲王相识,亲王对冷艳的凯利一见倾心。同年12月,亲王专程飞赴美国,登门向凯利家求婚。次年1月5日,亲王正式公开订婚,三个月后举行了豪华的婚礼。婚礼成为媒体关注的重大事件,15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现场采访、报道这一盛况。好莱坞的大牌影星格蕾斯·凯利从此从好莱坞隐退,影迷们只能在记忆中追寻她的倩影。而在摩纳哥人的生活中却多了一位受人爱戴的新王后格蕾西娅·帕特里西娅。
新婚燕尔之日,亲王一身戎装,胸前挂满了各种勋章,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往日的抑郁已荡然无存。依偎在身旁的新娘披着洁白的婚纱,眼神中流露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自信。明星出身的新王后几乎是在一夜之间使摩纳哥这个蕞尔小国闻名遐迩。她不仅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也是国际社交的焦点人物。各路明星每年都会聚摩纳哥,尤其是每年3月的玫瑰舞会,几乎成为国际明星的社交沙龙,亲王夫妇与各界明星觥筹交错,王后如同昔日主持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仪式一样,仪态万方地周旋于明星之间。1958年3月14日王位继承人阿尔贝王子出生后,格蕾西娅·帕特里西娅王后更成为公认的摩纳哥国母,这种荣誉一直延续到她去世。阿尔贝王子出生前的1957年1月23日,其姐姐卡罗琳公主已率先问世,1965年2月1日斯蒂芬妮公主也不甘寂寞地加入这个幸福的家庭。格蕾西娅·帕特里西娅不仅是位慈爱的母亲,她在精心照料三个孩子的同时,还承担了一定的社会义务。
绽放在亲王脸上的微笑随着一幕悲剧的发生而彻底消逝。这幕突如其来的悲剧改变的也许不仅仅是亲王一家的生活……
1982年9月13日,格蕾西娅王后和17岁的女儿斯蒂芬妮开车外出。当时她驾车在一条U字形拐弯处超速行驶,因车速过快,汽车失去了控制,翻入深谷。在救护车赶到之前,小女儿已自己从车里挣脱出来。而对于脑部遭受重创的王后,医术高超的名医也无力回天,车祸的次日,年仅52岁的王后辞别了她的幸福家庭,也辞别了她所留恋的世界。她的死震惊了世界,整个摩纳哥与亲王一家同悲。从那时起,乌云开始笼罩亲王的一家,驱之不去……
不管现实是多么残酷,亲王一家都不得不接受;不管他们多么不情愿,他们也必须习惯没有了女主人的家庭生活。而长女卡罗琳在不知不觉间扮演了亡母的角色——摩纳哥的第一夫人。
卡罗琳外表长得很像母亲,但王后遗传给她的不仅仅是外表,其秉性和内在素质也得到了母亲的真传。早在少女时期,自立性很强的卡罗琳就已成为新闻界关注的焦点。她性格开朗、冲动,很早就学会如何对付那些爱搞突然袭击的新闻记者。卡罗琳毕业于巴黎大学哲学系,在那里,她遇见了以后的丈夫菲利普·朱诺。朱诺实际上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他跟朋友打赌,说他能轻而易举地猎取到这位骄傲公主的芳心。果不其然,卡罗琳掉入朱诺设下的爱情陷阱。而世事练达的亲王夫妇对朱诺并无好感,他们从一开始就对二人的结合持保留态度,显然不仅仅因为保险商朱诺比卡罗琳大17岁、年龄相差太悬殊的缘故。但二人还是在1978年完婚了。两年后这桩草率的婚姻便按照摩纳哥法律被解除。
三年后的1983年12月29日,卡罗琳又与斯蒂法诺·卡西拉奇结婚。不过,这次婚姻只是进行了登记,因为第一次婚姻的解除尚未得到梵蒂冈的认可(作为摩纳哥公国的公主,卡罗琳离婚须经教皇的首肯)。新郎出身于意大利的一个从事房地产和石油生意的企业主家庭,本人曾获赛艇世界冠军,一度是意大利人的骄傲。他们共生了三个孩子。大儿子安德莱亚出生于1984年6月8日,妹妹夏洛特出生于1986年8月3日,小弟皮埃尔1987年9月5日出生。卡罗琳继承了母亲的遗业,接任“国际艺术节”组委会主席等职,为促进摩纳哥的艺术繁荣作出了贡献。人们可以经常在父亲的身边看到卡罗琳,她替代母亲辅佐父亲处理家事和国政,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第一夫人的角色,顺利完成了“第一夫人”的众多义务。
然而,这位曾被法国《巴黎竞赛》杂志评为最动人的女性的公主却被厄运频频纠缠。1990年10月3日,灾难再次降临:卡西拉奇在一次快艇比赛中艇毁人亡。悲恸欲绝的卡罗琳从公开场合退隐。她携三个幼小的孩子移居法国普罗旺斯省的圣雷米,这是座罗马风格的小城市。孩子们如今都在公立学校上学。
王储阿尔贝也是按照传统标准接受了教育。中学毕业后,他加入法国海军,接着在美国学习政治学、英语和艺术史。在此期间,他还在纽约的商业银行实习,以补上银行和房地产业务课。业余时间,他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曾几次参加奥运会的雪橇比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王储像他的先祖、与其同名的阿尔贝一世一样,对海洋学抱有浓厚的兴趣。他曾经乘坐水下勘探船下潜至地中海600米深的海底采摘珊瑚。
阿尔贝现任摩纳哥红十字会主席。作为王储,阿尔贝处理的国务越来越多。兰尼埃亲王有意识地对王储进行栽培,让他频频出镜,以为将来即位做准备。王储自己也已渐渐进入了角色。现在惟一的悬念是:何人将成为未来的王后?阿尔贝虽然与众多的体育、电影、时装和娱乐业的名媛靓女熟稔,但他是否能从这如云般的靓女中选择一位王后尚是个未知数。
与成熟、稳重的哥哥、姐姐相比,小妹斯蒂芬妮多少具有些叛逆性。目前,她已在时装和音乐界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中学毕业后,斯蒂芬妮不是像哥哥、姐姐那样先入大学深造,而是选择了一家时装设计学校,后又进了巴黎时装大师迪奥尔的公司。学成之后她回到摩纳哥,最终开了自己的时装公司。斯蒂芬妮首先在泳装领域崭露头角,她不仅自己设计,还亲自担任模特儿。在国际流行歌坛,斯蒂芬妮也显示了不凡的才华和实力。她录制了许多唱片,其中的一些作品甚至打入国际流行排行榜的前列。她还专门录制了一曲《随风而语》献给逝去的母亲,因为有人曾怀疑,当初是她驾车超速,才导致王后的遇难。正因为此,斯蒂芬妮在母亲死后除了悲伤之外,还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
斯蒂芬妮率性而为、潇洒不羁的性格和生活方式,无疑能够刺激和吊起新闻记者的兴趣,但他们更关心的是她身边的每一位异性伙伴。如今的这位伙伴,是她昔日的保镖丹尼尔·迪克吕埃。这对情侣1995年7月1日在家庭的小范围内结婚。尽管兰尼埃亲王一开始对曾离异过的迪克吕埃有想法,但他还是同意了他们的结合。在1995年传统的玫瑰舞会上,这对情侣第一次与亲王一家在公众场合露面。婚前二人便已有两个孩子,儿子路易出生于1992年11月26日,女儿波利娜比哥哥小两岁。
王子和公主一天天成人,亲王也在等待和期盼中一天天衰老。孩子们虽然让他清闲了许多,但仍然有许多杂务须处理。亲王非常关注摩纳哥在今后几十年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和工业的扩展。近几年,亲王对体育也热心起来。他是蒙特卡洛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忠实观众,对著名的赛车手像熟悉自己的孩子一样知根知底。当然,在亲王的兴趣中,网球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遗憾的是,1994年11月,他的心脏做了一次大手术,尽管手术进行得很顺利,但按照医嘱,今后他必须限制剧烈的体育运动。
人生便是同样的故事由不同的人重新演绎,这样的故事还要继续下去,王族和百姓概莫能外。走出王宫,仿佛走出了古老的时间隧道,那曲王室的悲歌也化作了历史的一部分,隐约在隧道里回荡。站在古炮台上向海上眺望,晨雾已散尽,只有千古不变的涛声依旧拍打着岩石,溅起浪花如玉……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室恋歌--列支敦士登公国回眸
恋歌:流行于12、13世纪欧洲的骑士爱情歌曲。演唱恋歌的恋曲歌手与当时说罗曼语的同行游吟诗人和行吟诗人齐名。这些歌手集演唱和创作于一身,其身影频频出现在宫廷的各种社交场合中。他们大多是下层贵族,但也有天潢贵胄,最尊贵的是亨利四世皇帝,最著名的便是乌利希·封·列支敦士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原本依附于奥匈帝国的列支敦士登公国因奥匈帝国的崩溃而不得不托庇于瑞士。从那以后,一系列的双边协议,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纽带,将两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列支敦士登公国虽然是一个主权国家,但除了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外,它没在任何国家设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两国不仅民族、语言、货币、风俗、文化相同,就连列国的许多公司、工厂,也是瑞士的分支,工人们每日往返于两国之间,浑不觉原是在异国他乡谋生。
行走在列支敦士登的“长安街”——中央大道上,宛如在一幅水粉画里漫步,自身也化作了画中的一抹色彩。目之所至,原野、山坡的姹紫嫣红中透着阿尔卑斯山特有的田园气息,薰风拂面,风景像音乐一样流动。列国位于瑞士和奥地利两国夹峙的山谷之中,四周阿尔卑斯山雪峰环绕,峰顶积雪终年不化。列国的十几个乡镇就散落在这群山之间。这些不起眼的小乡镇在列国虽然相当于我们的省级建制,但无论从人口还是规模而言,它们都很难称得上是“城市”。在列国,惟一可以称得上城市的,也只能是它的首都瓦杜兹了。
习惯了列国的“小”,也就习惯了它的清静。虽然是首都,虽然是周末,瓦杜兹的街头依旧人迹寥寥,偶尔瞥见的几个人影,也是如我一般来自远方的游客。站在首相府——我们戏称为“国务院”——对面的便道上仰望,一座与山同色的古堡雄拔峭立于山巅之上。这座大有君临天下之势的古堡便是列支敦士登公国的公爵府——瓦杜兹堡。
瓦杜兹堡的历史其实比列支敦士登公国的历史还要久远。
列支敦士登公国立国于1719年1月23日,以该家族的名字命名。而列支敦士登家族的起源则要上溯到公元1140年左右,家族得名于奥地利莫德林附近的列支敦士登城堡。13世纪时,德国梅灵的列支敦士登-尼科尔斯堡分支与奥地利施蒂里亚的列支敦士登-穆劳分支遥遥相应、再度联手。那是一个剑与盾、血与火的年代,也是人文苍翠、名士如沙的年代,开篇中提到的著名恋诗歌手乌里希·封·列支敦士登便出自施蒂里亚家族。韶光易逝,1619年,曾经像天际的繁星一般灿烂的施蒂里亚家族终于黯然失色,而梅灵的一支则于1623年升格为公爵等级。
1633年,列支敦士登公爵的两块领地原本分别被封在克隆矛和奥斯特劳。1699年,施伦贝格的领主汉尼拔三世将名下的这块领地卖给了奥皇的亲信约翰·亚当·列支敦士登公爵。13年后的1712年,列支敦士登公爵又将邻近的瓦杜兹伯爵领地买下,并随即将公爵府迁入瓦杜兹堡,七年后,列支敦士登公国在此诞生。
绕过皇家葡萄园,经过一条蜿蜒的林间山道,瓦杜兹堡便近在咫尺。站在古堡前的小道上俯瞰,列国散落在山坡上的乡镇尽收眼底,远处的雪山和奥地利的村镇也历历在目……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列支敦士登与奥地利的关系远较瑞士亲密,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历届公爵基本上都居住在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而非瓦杜兹古堡内。1808年至1836年间统治列国的约翰一世公爵,在加冕前曾任奥地利陆军元帅。1799年至1809年,他曾领军抗击法军,功成隐退后接替卡尔出任公爵。其子阿洛伊斯二世1836年至1858年担任列国君主,其后出任公爵的便是名声赫赫的约翰二世。
约翰二世是列国历史上一位有为的明君,其王统长达71年(1858年至1929年)。
在他的统治下,列支敦士登作为奥地利的亲密盟国参加了1866年的普奥战争。可是,它那一支80人的军队磨磨蹭蹭,尚未闻到火药味儿,奥军便在萨多瓦会战中被击溃。列支敦士登由于动作迟缓贻误了战机而获救,得以保持国家的独立。事后不久,心有余悸的公国政府宣布解散军队,只保留少量民警,并声明永久中立。其中立政策一直保持到现在。
1921年10月5日,列国对原先的宪法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宣布国家政体为议会基础上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世袭。议会每四年选举一次,由25名成员组成,议员均为兼职。法律只有经公爵认可方能生效。政府包括首相、副首相和三名政府委员,根据议会的建议由公爵任命,任期四年。除政府的正副首脑外,其余三名政府成员也为兼职。1998年,我曾应邀前往列国的玛特画廊出席中国邮票展。就是在这次邮票展上,我邂逅了列国现任外长维利女士。片刻交谈之后,我方知,维利女士是以律师之身兼任列国的外交部长。
年高德劭的约翰二世辞世后,由其弟弗朗茨·德·保拉即位。保拉曾于1894年至1899年间出任奥匈帝国驻圣彼得堡大使。他统治列国直至1938年去世。继承其位的便是弗朗茨·约瑟夫二世。
弗朗茨·约瑟夫二世即位伊始,第二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列国侥幸逃脱了灭顶之灾:一方面是因为列国始终奉行中立政策,另一方面也由于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德国不愿因侵略这个弹丸之国而开罪瑞士,毕竟它还期望从瑞士获得所需要的军工产品,瑞士在金融方面也给第三帝国提供了某些便利。
大战正酣的1943年3月7日,37岁的公爵与维尔泽克的乔治亚娜女伯爵喜结连理,二人共同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王室恋歌。
乔治亚娜出生于1921年,弗朗茨爱称其为“亲爱的吉纳”。二人婚后共育有五个孩子,他们是:王储汉斯·亚当1945年2月14日出生于苏黎世;王子菲力浦·伊拉斯谟出生于1946年,一年后另一个王子尼科拉斯·斐迪南紧跟着问世;惟一的女儿诺贝塔·伊丽莎白公主出生于1950年;最小的王子弗兰茨·约瑟夫·文策斯劳斯直到1962年才姗姗来到世上。公爵夫妇在对五位王子和公主的教育上可谓煞费苦心,也因此赢得了举国上下的理解和尊敬。这五位王子和公主与平民的孩子一样入国民学校念书。从国民学校毕业后,王储汉斯·亚当才开始接受旨在承袭父位的全面而优质的教育。他先在维也纳就读高中,1965年毕业后前往瑞士圣加仑大学攻读经济社会学。随后在伦敦一家银行实习,积累了丰富的财政、金融知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与纳粹德国同属德意志民族的列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波及。领土被缩减,伯蒙的地产、宫殿、田庄以及大批珍贵艺术品也被褫夺。1945年,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 ·贝奈斯下令将列国在捷克和斯洛伐克的领地收归国有。贝奈斯将列国人与德国人视为一类,因此像剥夺德国人那样剥夺了列国人的财产,不承认列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列国人忍辱负重,在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的领导下,其经济在战后迅猛发展,人口也急剧增加。如今,它已被公认为欧洲最富裕的国家。列国以理想的投资环境和低税收吸引了众多外国企业来此设立机构,在列国注册的公司数目甚至超过了它的总人口。许多人宁愿放弃本国国籍而加入列国国籍,以致持列国护照的人远比居住在列国本国的公民数目要多。
弗朗茨和吉纳的美满婚姻持续了46年。68岁时,吉纳因长期患癌症不治而逝。吉纳生前曾说:“先生和我已合二为一,我们都相信,彼此密不可分。如果有一日一方离去,另一方也不会独存。”此言不幸言中。当公爵从医生处得知,夫人所患是不治之症时,他如雷击顶,自此一病不起。吉纳谢世后不过26天,公爵也追随而去……
在父亲生前,汉斯·亚当就已成为父亲的左右手,负责处理大部分事物。父亲逝世后,43岁的王储正式即位,是为汉斯·亚当二世。汉斯·亚当和夫人、维希尼茨和泰陶的女伯爵玛丽·金斯基共生有四个孩子:王储阿洛伊斯1968年生于苏黎世;王子马克西米连和康斯坦丁分别生于1969年和1972年;公主塔亚娜生于1973年。王子和公主们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从小便接受平民教育,以此开始其平凡而又特殊的生涯……
汉斯·亚当二世一方面秉承祖训,继续奉行中立政策,另一方面又根据时代的特点赋予其新的内涵。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在公民表决的基础上,列国先后加入了联合国、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欧洲经济区。但是,公爵的意志并非完全得到理解和执行,譬如在修改宪法的问题上,公爵与议会的纠葛旷日持久,至今尚未看到解决的希望。
公爵与王储都曾以个人身份来过中国。作为财政和金融问题专家,公爵竟然对中国的杂交水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真是让人始料不及。他曾不事声张地跑到中国湖南,与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切磋、交流。列国的山水我是详之又详,我不知道,公爵将会在哪块“自留地”里试种他的杂交水稻?
公爵现已当了祖父,可以安享饴孙之乐,这要感谢王储、长子阿洛伊斯。小约瑟夫·文策尔生于1995年5月24日,这位象征着列支敦士登未来、承袭列国君主立宪制传统的小王子是在瓦杜兹教区礼拜堂圣弗洛里安受洗的。礼拜堂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数百人站在礼拜堂前为这个新生儿祷告,与王室一家分享快乐。小王子的洗礼教父是其叔叔马克西米连王子。其外公、外婆也专程从德国巴伐利亚赶来,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小外孙不仅寄托着列支敦士登的前途,也沿袭着他们这支贵族的血脉。
小王子的父亲阿洛伊斯王储是在一次朋友的生日聚会上认识妻子索菲的。从此,索菲的倩影便刻在了他的梦境里。王储执著地追求,七年后,在父亲的许可下,这对年轻的爱侣终于携手步入神圣的结婚殿堂。1993年7月3日,阿洛伊斯和索菲的豪华婚礼在列国举行,欧洲上层贵族咸集于此。作为结婚序曲,索菲的祖父阿尔布莱希特公爵也在慕尼黑纽芬堡宫内专门为即将出阁的孙女举办了一次辉煌的社交晚会。
索菲与王储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她出身于一个王侯世家,其高祖是巴伐利亚最后一个国王路德维希三世。在与王储结婚前,索菲名字的全称为“巴伐利亚的索菲女公爵”,人们都称她为“尊贵的殿下”。其父母是巴伐利亚的马克斯·艾曼努埃尔公爵和伊丽莎白公爵夫人。伊丽莎白公爵夫人是世袭的道格拉斯女公爵,一位瑞典外交官的女儿。索菲是五姐妹中的老大,高中毕业后从事历史和英国语言和文学研究。索菲可以说在各个方面都与未来的列国公爵般配。阿洛伊斯王储接受过全面的教育:高中毕业后,他在英格兰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习一年。在他学习法律之前,又在香港和伦敦的皇家禁卫军服役半年。
汉斯· 亚当二世平易近人,备受百姓爱戴。他殚精竭虑领导着他的小小的阿尔卑斯山山国,竭力捍卫着王室及公国的利益。目前,德国科隆一家法庭正受理列国与捷克布吕恩市文物保护部门关于一幅名画的争端。这幅名为《一座罗马石灰窑的风景》的古老绘画已有350年的历史,作者是荷兰画家皮特·范·拉埃尔。直至1991年8月,该画还一直悬挂在梅伦市南部的卡尔蒂斯城堡内。该城堡原属列国的庄园,二战后被兼并。1991年夏,捷克人把该画借给科隆瓦尔拉夫·里夏茨博物馆, 该馆计划举办一个画展,题为“巴洛克时期罗马的荷兰反叛画家”,范·拉埃尔的作品正属此列。该画的出处表标明是“来自列支敦士登的收藏”,就是这句话引起了公爵的注意。画展结束后,公爵准备把该画收回。他认为,这幅画是在战后的年代里被非法取走的,这笔历史旧账应重新予以清算。由此导致与捷克的争端。作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列国一直未被捷克在外交上承认。现在,科隆的法官们正对此进行调解。
因为国运相关,所以公爵一家的生活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王室的恋歌就像拂面而来的阿尔卑斯山的长风在列国飘扬。列国能够在世风不古的今天成为一方净土,公爵一家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帝国--西班牙王室扫描
世界上曾经有过许多帝国和王朝,在它们各自的时代,都曾睥睨群雄,傲视苍穹。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昨日的帝国和王朝大都杳然难觅,或者只剩下古堡废墟在西风落日下叹息。即便侥存于世,也已不复昔日的辉煌。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王国便是这样一个昨日的帝国。
细读西班牙王国的历史,略为思考便不难明白,西班牙在16世纪时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跻身世界列强的。在西班牙的发迹过程中,一位航海家兼冒险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位不但在西班牙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可大书一笔的人物便是哥伦布。西班牙阿拉贡地区出生的“天主教国王”费迪南德二世和卡斯蒂利亚的伊莎贝拉看中了哥伦布征服海洋、探索未知世界的雄心,他们也想借助哥伦布,让他为西班牙在海外寻找一个新世界。于是,他们于1492年资助哥伦布探险。哥伦布不负重托发现了美洲,新世界几乎无穷无尽的金银使西班牙暴富起来。拥有了玻利维亚波托西银矿等巨额财富,西班牙也几乎拥有了整个世界。
遗憾的是,飞来的横财却没有使西班牙的经济飞跃。王公贵族们不是将财富挥霍掉,便是用它重整军备。因此,西班牙虽然拥有了一支令对手敬畏的无敌舰队,但它的经济实力却远远滞后于其军事实力,更不能与其强劲对手大英帝国相提并论。而且,无敌舰队并非无敌,就如同常胜将军并非没有过失败一样。西班牙王公贵族生活上的骄奢淫逸与政治上的短视无能,为日后西班牙帝国的覆灭埋下了祸根。
当时在欧洲大陆君临天下的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王朝只是它的一个分支。哈布斯堡王朝最后一位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因为没有子嗣,便立下遗嘱,确认法国王储的次子安茹公爵为其继承人。1701年,安茹公爵即菲力浦五世加冕成为西班牙国王,波旁王朝正式入主西班牙。此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为夺回在西班牙的王位发动了所谓的王位继承战争,双方在欧洲大陆厮杀、征伐达12年之久,欧洲列强均被牵涉其中。1713年签订的《乌得勒支和约》确认菲力浦五世为西班牙合法的国王。
菲力浦五世去世后,其子费迪南德六世于1746年即位;1759年费迪南德六世夭折,其弟查理三世即位,并统治西班牙达29年之久。
在波旁王朝众多的西班牙君主中,查理三世是最受历史学家们青睐的一位。查理三世痛感教会干政造成的诸多流弊,以空前的铁腕在帝国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下令驱逐耶稣会会士,禁止僧侣团活动,把他们解散并没收其财产。查理三世最受人民欢迎、最遭教会痛恨的著名行动,结束了宗教法庭和残酷刑讯带来的恐怖。
与其父相比,查理三世之子查理四世遭到历史学家众口一词的批评。查理四世重用弄臣曼努埃尔·戈多伊,此人担任王朝的首席国务部长和首相,把持朝政长达25年之久。在戈多伊的唆使下,查理四世与欧洲新贵拿破仑结盟,这次决策的失误导致西班牙历史最大的失败之一。1805年在著名的特拉法加海战中,纳尔逊海军上将率领的英国舰队几乎将法西联合舰队彻底歼灭,“无敌舰队”从此蜕化为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历史名词。
1801年西班牙民众暴动反对戈多伊的专制统治,戈多伊在最后关头仓皇逃遁,寻求法国的庇护。拿破仑则以一间阴暗潮湿的牢房接待这位昔日的盟友。
查理四世愧对苍生,引咎退位,让位于其子费迪南德七世。拿破仑见势不妙,引兵攻入西班牙,费迪南德尚未当上国王,先沦为俘虏。拿破仑任命其哥哥约瑟夫· 波拿巴为新国王。西班牙人奋起反抗,开展了所谓的“游击战”抵御法军的入侵。1812年西班牙各路人民代表齐聚加的斯,通过了新宪法,确定了王权和教会权力的界限。这一刻具有历史性的意义,因为它标志着西班牙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制的诞生。
拿破仑兵败大陆,被流放海外,费迪南德也于1814年重新掌权。他虽然接纳了1812年人民代表共同制定的新宪法,但与此同时,这位生性多变、易为他人左右的君主又把其前任查理三世的许多改革措施予以推翻,僧侣团、宗教法庭和刑讯又回到了西班牙。这一不得人心的举措遭到自由党人的反对。费迪南德又顺从了他们的要求,他对1812年的宪法重新发誓,划分他和教会的权力,宗教法庭随之又被取缔。
三年之后,费迪南德七世又在西班牙建立了专制的君主制。直到19世纪以后很长时间,君主专制和自由政体交替主导着西班牙的政局,内乱频仍、世事跌宕是19世纪西班牙的真实写照。
1833年,费迪南德七世去世引发了一场内战。费迪南德七世死时,其女儿伊莎贝拉公主尚未成年,因此暂由他的第四个妻子玛丽亚·克里斯蒂娜摄政。对此,费迪南德的小弟卡洛斯坚决反对。他在巴斯克地区、纳瓦拉、阿拉贡及加泰罗尼亚等地呼吁反对王后摄政,为此导致了欧洲历史上著名的1833年~1840年及 1872年~1876年间两度祸害西班牙的王位继承战争。
伊莎贝拉女王统治西班牙直至1868年。同年,她被军人推翻流亡国外。第二年西班牙被自由派统治,短期内甚至成为共和国。之后,阿方索十二很快在西班牙恢复君主统治,西班牙又回到了保守状态。阿方索重新给予教会过去的权力地位。在其后任阿方索十三统治期内(1886年登基),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相继获得独立。1898年,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也交给了美国,至此,查理五世开创的庞大的西班牙帝国分崩离析……
而保守派和自由派的争斗在世纪之交之后依然没有停止,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1931年4月14日,共和党人在选举中获胜后,国王退位,这标志着波旁王朝的终结,共和党人为此欢呼雀跃。然而随后的1936年便爆发了内战。陆军参谋长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支持下在内战中渔利,建立了独裁统治。与西班牙颇有势力的君主主义者相比,工于心计的佛朗哥更像一个老练的权术家。他一步步向对方妥协,1945年他答应恢复君主制,1947年又颁布一部法律,确定在他死后由一位经他确认的王室成员出任国家元首。佛朗哥在多方寻觅之后,终于确定阿方索十三的孙子、波旁王朝的直系后裔胡安·卡洛斯为其继承人。
胡安·卡洛斯1938年1月5日出生于意大利罗马,是巴塞罗那公爵、西班牙王子胡安·卡洛斯的儿子。他生长在意大利和瑞士,10岁时才第一次踏上西班牙的国土。
胡安·卡洛斯和弟弟阿方索一块儿在圣塞巴斯蒂安上学,1955年入萨拉戈萨军事学院,随后又进马林海军学院、圣哈维尔空军学院就读。在军事学院就读期间发生了一场悲剧,胡安·卡洛斯的弟弟死于非命:当时兄弟俩正擦枪准备一起去打猎。阿方索的枪意外走火,阿方索当即身亡。方索当即身亡。
胡安·卡洛斯在三个兵种中均被任命为中尉。作为未来的武装力量总司令,他对西班牙的军队知之甚详。此外,他还在马德里大学修读了企业经济学和管理学。在父亲同意下,他接受了佛朗哥的建议,成为这位大独裁者的继承人。1969年7月23日,佛朗哥的继任人选正式公布。
1962年5月,胡安·卡洛斯与一位欧洲王室的公主结婚,她便是希腊公主索菲,西班牙人按自己的习惯称她为索菲亚。这起婚姻符合传统的观念,结婚仪式在教堂举行。所有人都相信,王子将是未来西班牙称职的国王。他由佛朗哥任命避免了国内局势的动荡。
1975年11月,佛朗哥死后仅几天,胡安·卡洛斯宣布成为西班牙国王。1976年11月17日通过了关于政治改革的法律,佛朗哥的独裁政体被彻底结束,重新在西班牙实行两院制。1978年在对政治犯进行大赦后,君主立宪制宪法被人民所认可。现在西班牙是一个根据现代议会制原则进行统治的王国。为了能从现行的君主专制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胡安·卡洛斯主动剥夺自己的权力。为此,他在世界范围内达到广泛的认可和赞赏。如今,他同其他欧洲君主一样享有类似的权力和义务。
1981年2月23日下午,以国民卫队军官特赫罗斯为首的一批对改革不满的军人突然袭击议会,发动了政变。大批支持政变者的军队和坦克开往首都,占领了马德里的国家电台,要求恢复佛朗哥的独裁制度,新生的西班牙君主立宪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胡安·卡洛斯国王在得知政变的消息后,立即于当天夜里亲自向各省的军区司令打电话,警告他们同叛乱分子保持距离。各军区司令知道国王对政变的态度之后,明确表示不支持政变者。胡安 ·卡洛斯国王还亲自说服军队的高级领导人站在自己一边,他们中有许多是国王军校时的同学。国王甚至披挂上阵,身穿军队总司令的戎装在电视台发表讲话,呼吁人民反对政变,支持国王和政府。气势汹汹的政变分子内心其实很虚弱。他们眼见国王的态度如此坚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捍卫君主立宪制,于是俯首就擒,参加政变的部队也纷纷投诚。在1981年2月23日这个决定性的夜晚,胡安·卡洛斯真正成为西班牙的国王,他也因此赢得了西班牙乃至全世界的敬佩。
胡安·卡洛斯一家住在萨苏埃拉王宫里。这座别墅式王宫坐落在马德里城边上,外表看上去像一个庄园。胡安·卡洛斯喜欢书籍和古典音乐,也爱收集历史上著名的帆船模型,他曾被牛津、剑桥、巴黎大学文理学院、博洛尼亚、斯特拉斯堡、哈佛、利马和曼谷等世界名校均授予过名誉博士学位。国王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工作,每天4小时的午休时间用来长距离散步或骑马。总理定期来到王宫向国王通报近期国务。当然,国王在马德里皇宫里也有工作间。正式的会面,如国王夫妇接见国宾和大使等都在这里的豪华房间里进行。每逢节日,国王夫妇还在此举行宴会。这里的大餐厅约有400平方米,设145个座位,而在萨苏埃拉宫则只能款待20名左右的客人。加冕厅内设有国王夫妇的加冕椅,四级铺着红地毯的台阶通向加冕椅前。国王夫妇很少坐在加冕椅上,接待客人时他们总是站在客人中间。
胡安·卡洛斯和王后索菲亚都热心于运动。夏季,国王一家喜欢在马约卡岛附近的海面上驾驶帆船;冬季,则在比利牛斯山滑雪。国王还喜欢飞行、高速驾驶摩托车和汽车飞驰。国王为人非常随和,据说有一次国王骑摩托车旅行,途中碰到一个摩托车手因缺油而抛锚,国王驾驶摩托车疾驰,带这位车手买来了汽油。在国王摘下头盔擦汗时,那个摩托车手才认出眼前的热心人原来是国王陛下。
在西班牙,人们不称王后索菲亚为“殿下”,而是平民色彩较重的 “夫人”。国王夫妇共有三个孩子:公主伊蕾娜、克里斯蒂娜和王储菲力浦。孩子们上学、放学,都是王后亲自接送。王后爱好考古和音乐,她还是名出色的护士。王后在马德里的慈善机构工作,她支持红十字会,是一家精神障碍者救助组织的成员。
国王一家一般都在马约卡岛的马里温特宫度假。1995年夏季,警方在马约卡岛上破获了一起针对国王的刺杀事件。这起事件是西班牙巴斯克地下组织埃塔(ETA)所为。幸亏马约卡岛上的警察在行动开始前便将杀手抓获。
国王的两个女儿均受过高等教育。伊蕾娜公主当了老师,1995年3月18日与一位同龄银行家海梅·马里夏拉尔结婚。克里斯蒂娜公主先是学社会学,后又在美国进修语言。因为早在儿时父亲便带她出海航行,她后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帆船手。
王储菲力浦中学毕业后到加拿大莱克菲尔德学院深造。像父亲一样,他接着读军事学院,三年后完成了在三个兵种军事学院的巡回。1988年开始攻读法学和经济学。身高1.97米的王储自少年时起就跟随在父亲的左右,9岁时被确认为亚斯都里阿斯王子(西班牙西北部地区,历史上曾是王国)。在一次欢庆仪式上,父亲授予他胜利十字勋章,接着意味深长地告诫儿子:“这枚十字勋章既是颁给现在的你,同时也是颁给作为未来国王的你。你必须像王冠所要求的那样,以自豪和尊严来佩带它。你必须勤奋、勇敢、知人善任。这枚十字勋章要求你和所有西班牙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永远去做西班牙要求和期待你去做的事情。”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15-11-2006 08: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利时王室
比利时1830年才宣布成为独立的国家。当时,九月革命导致尼德兰联合王国的南部宣布脱离尼德兰。这片地区同尼德兰其他地方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差异,这里信奉严格的天主教,因此这里的人民不愿再受尼德兰新教至高无上的统治。法国人支持这一独立运动,因为法国不赞成1815年维也纳会议决议宣布成立联合的尼德兰。此外,英国和德国也站在这个新独立的国家一边,目的是防止法国独吞比利时。1831年的伦敦会议,奠定了比利时从尼德兰独立的基础,会议上还规定比利时应永保中立。1831年由比利时国民议会通过的宪法很具有先进的精神,它甚至成了后来其他国家自由主义宪法的样板。宪法通过后,比利时宣布成为王国。
这时,人们开始忙着找一位合适的君主。所有欧洲王室都警惕地关注此事,因为他们要千方百计防止比利时未来的统治者同自己以外的某个王室血源关系过密。比利时人最终找到萨克森-科堡和哥达家族40岁的利奥波德王子出任国王。欧洲各国王室也表示接受这一人选。1831年7月17日利奥波德抵达比利时,21日向比利时宪法宣誓。在他的统治下,比利时作为一个国家站稳了脚跟,贸易和工业得到发展,经济日益繁荣。但尼德兰还是不愿承认这一现实,总想把比利时再争取回来。由于英国和法国的抵制,尼德兰的企图未能得逞,最后不得不于1839年4月19日承认比利时的独立。
比利时的外部威胁刚一解除,内部就出了问题——语言。随着君主制的建立,法语被宣布为官方语言。利奥波德一世及其政府认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应有统一的语言。但佛兰德地区的比利时人拒不接受法语,他们主要说荷兰语。利奥波德一世去世后,1865年其子利奥波德二世即位。他出生在比利时,更能理解本国人民的愿望。因此在他的统治期内,荷兰语成为比利时具有与法语平等地位的官方语言。自1886年起,比利时所有硬币和纸币都由以上两种语言印制。
此外,利奥波德二世还因其刚果的私人殖民地而载入史册。美国记者亨利-墨尔顿·斯坦雷,是个独一无二的非洲专家,他受比利时国王的委派去研究刚果地区。由于比利时政府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国王只好自己掏腰包来资助这位美国人。1884~1885年的柏林会议上,刚果从国际法角度成为一个国家,利奥波德二世成了刚果国王,直到1908年刚果一直是他的私人财产。1908年比利时政府才迟迟将刚果变成比利时的殖民地。一年后,利奥波德二世去世。
由于利奥波德二世的儿子先他去世,所以其侄子阿尔贝一世即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比利时军民奋起抵抗入侵的德国军队。阿尔贝是个意志坚强、行动果断的国王,危急时刻他身着军服在议会发表了令人难忘的讲话,他最后说:“一个进行自卫的国家将得到所有人的尊重,这个国家是不会灭亡的。”比利时人的抵抗战斗维持了两个月。全国陷落后,比利时政府逃到了法国,阿尔贝一世则率领残部坚守在未被占领的国土上。战争结束后,阿尔贝一世在国民的热烈欢呼下回到布鲁塞尔。1934年,他不幸在纳慕附近登山时遇难。
利奥波德三世即位。当时他已同瑞典公主阿斯特里德结婚,育有一子,名叫博杜安,生于1930年9月7日。利奥波德三世登基后封子为“布兰班特公爵”。一年后,阿斯特里德王后不幸在瑞士发生的车祸中丧生。博杜安和兄弟姐妹成了半个孤儿。
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比利时也未能逃脱二战的浩劫。1940年5月德军入侵比利时,政府逃亡到英国,利奥波德三世则留在国内,隐居在利涅宫,试图通过同希特勒讨价还价帮助自己的国民。但这一行动使大部分国民不解,流亡政府和许多比利时人认为他串通德国人。王储博杜安和兄弟姐妹本已逃到德国,又到西班牙,但1940年又回到利涅宫父亲的身边。二战结束前夕,1944年德国人把比利时国王和家人先掳到易北河边的希尔斯泰因,后又带到奥地利的施特罗贝尔。当盟军1944年9月解放比利时时,国王仍被扣在德国人手中。比利时人民当即选举利奥波德三世的弟弟查尔斯亲王为国王。1945年,美国军队解救了利奥波德三世,随后他移居瑞士,把国事交给其弟处理。1950年,利奥波德三世请求比利时政府将其子博杜安宣布为国王。1951年7月17日,利奥波德三世退位,博杜安一世向宪法宣誓。
这位20多岁的新国王是个严肃的年轻人,有时略显腼腆。他统治的最初几年里,非洲的殖民地刚果发生动乱,1959年又发生血腥冲突,博杜安国王和比利时政府连忙承认了刚果有独立的权利。1960年6月30日,非洲的这块殖民地宣布独立。
那几年,比利时王室还因其他几件事颇受新闻界关注,几乎全世界的记者都蜂拥至布鲁塞尔,争相报道博杜安和他的弟弟阿尔贝亲王的婚事。阿尔贝亲王比博杜安小4岁,他1959年7月2日向意大利裔姑娘保拉·卡拉布里亚相许终身,两人是在罗马认识的。博杜安国王自己在1960年12月15日把法比奥拉·阿拉贡小姐领到神圣的祭坛前。她1928年生于马德里,是位职业护士,与比利时国王认识之前曾在马德里工人住宅区的医院里照顾病人和老人。当上王后之后她仍然继续她的社会公益事业,并大力为需要帮助的人和社会上的弱者出力。国王结婚后没有生育,阿尔贝亲王却连得贵子。1993年7月31日博杜安国王去世,8月9日,阿尔贝国王加冕,但法比奥拉仍保留王后称号。
北约在布鲁塞尔设立了总部,欧盟的机构也在这里,因此布鲁塞尔实际上已成为欧洲的首都。来自各国的人们在此工作和生活,具有世界意义的政治决定在这里作出,君主与欧洲政治在这里相辅相成。布鲁塞尔证明,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完全可以谱写历史新篇章。
比利时王室有时也会以快速作出的决定令世人瞩目。当博杜安国王因心脏病发作死亡22小时后,比利时首相让-吕克·德阿纳就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国王的弟弟阿尔贝亲王将继承王位。全世界哗然,因为谁都知道,博杜安早在1971年就宣布他的侄子菲利普即阿尔贝亲王的长子为王储。在这种情况下,阿尔贝亲王本应宣布放弃王位的,但他没这么做。王储菲利普当然很失望,因为他从年轻时代起就在为登基作准备。博杜安国王和法比奥拉王后像亲生儿子一样待他。菲利普受到了真正的国王式的教育。今年39岁的王储拥有皇家军事学院毕业证书,会驾驶飞机和跳伞,被提升为陆军和海军上校。他接受了军事培训后又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政治学,两年后取得硕士学位。后来他又到巴黎研修历史。毕业后菲利普住进利涅宫,帮助伯父博杜安处理政务。国王经常带他参加重要会议,让他出席一些国内外的礼节性活动。博杜安在世时,比利时人亲切地称菲利普为“少年国王”。知情人说,博杜安之所以选择菲利普即位,原因之一是他看不惯弟弟和弟媳的生活方式。他们俩经常上报纸的头版头条,婚姻一度似乎都难以维系了。
阿尔贝二世当上国王后,新闻报道也平息了。保拉与法比奥拉并列为比利时王后,她也成功地扮演着国母的角色。比利时是惟一一个拥有两个王后的君主国家。阿尔贝和保拉都不希望法比奥拉退位。
菲利普王储还得耐心等待登基的时刻。另外他也需要一位淑女伴其左右。比利时已经有一个公开的秘密,王储与28岁的法国女公爵安娜·普拉特-希贝尔特是朋友。
阿尔贝国王每天从住地乘车去布鲁塞尔市中心的王宫开始一天的工作。同以往的国王一样,阿尔贝国王肩负一项特殊的国家大任:他要保证国内不同宗教信仰的权利平衡。阿尔贝国王会讲法语、荷兰语和德语,他既尊重天主教也尊重基督教,通过他个人出席的活动,防止国家分裂成弗拉芒人和瓦隆人两派。只要比利时人的国王能保持中立,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和睦就有保障。国王在发表声明时要用荷兰语、法语和德语三种语言,就足以说明国王是如何重视其中立地位的。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